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9:48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1

关键词:技术;技术资本;收益分配

Abstrct:In recent years,the role of technology capital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 and improv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strategy. It becomes a practical issue that how to bring into play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echnology capital owners. It is a effective way and means to scientifically define technology capita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ake technology capital reasonably involved in companies′ earnings distribution.

Key words:technology;technology capital;earnings distribution

一、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技术资本要素

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技术是一个资本范畴,应该表述为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积累起来的,以取得价值增值的预付技术价值,由技术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技术是商品,可以进行交易,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带来高额增值,具备资本的自然属性。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技术也存在产权归属问题。技术只有在财务资本帮助下进入市场和企业,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并与其他资本相结合,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企业带来资产增值,才能称为技术资本[1]。由于在生产活动中,技术资本既具有与劳动者人身不可分离的特性、又能以独立于人之外的形态参与生产和收益分配[2],因此参与收益分配的技术资本可以分为外显于物的技术资本要素和内涵于人的技术资本要素两大类。

外显于物的技术资本要素是指通过在生产中的应用、能为使用者创造经济利益的,具有独占性的用于交换的科技成果。表现为法律认可的发明专利,计算机应用软件,非专利技术成果和经法律认可的其他技术成果。它的形成条件要满足如下特征:R&D的独立性;技术的适用性;技术的供求双方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技术的独占性。

内含于人的技术资本要素不体现在产品中,也不表现为文字或书面符号,只存在于人脑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技能、专长、诀窍以及相关知识。它们必须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结合在一起,而且必须通过训练、示范和积累才能掌握[3]。

二、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人们的主观意识

1.技术是资本的观念尚不明确

尽管人们对于技术资本的重要性已越来越重视,但在思想深处仍未把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纳入到企业分配原则之中去,认为它与按劳分配相比名不正言不顺,在实际分配过程中疑虑重重,不敢跨越“雷池”,严重地影响了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2.员工的抵触心理

由于几十年形成的“大锅饭”的惯性尚未完全摆脱,平均主义束缚着企业员工的思想,加之技术资本发挥作用的形式往往是阴性的,难以直观体现,也影响了员工对技术资本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和判断,致使有的员工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往往采取抵触态度,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过分强调技术人员作用和地位的重复分配。

3.技术资本拥有者自身的顾虑

从技术人员自身来讲,也存在一些思想顾虑,惟恐自己的收益与其他人差距过大,成为“众矢之的”,遭人嫉妒和排挤,影响同事关系。也有一些科技人员甘于求稳,规避风险、只想保住当前较高的固定收益,而不愿进行技术创新。上述种种主观意识的影响致使技术人员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主观内在动力不强,某种程度上扼杀了部分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的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论断受到广泛推崇。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因此企业家在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过程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倡导者、组织实施者,也是激励者和协调者[4]。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有下述三种企业家的能力及素质,不利于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1)企业家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由于他们认识不到技术资本对企业的价值,而更重视土地、设备、厂房等实物资源,自然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没什么兴。(2)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有限。认为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实施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无法把握,因而对此持消极态度。(3)过于谨慎。一些企业家有求稳怕乱的思想,怕技术人员收入多,其他职工有意见,影响稳定。

(三)技术资本价值贡献的测度方法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4年12月30日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标志着我国企业的资产评估从传统的有形资产为主进入到有形、无形资产并重的阶段。反映出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已经凸现,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但技术资本价值贡献如何量化测度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焦点问题,至今仍无定论。制约了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广泛实行。目前技术资本价值贡献量化测度方法主要有技术评价法、指标体系法和生产函数法[5]。技术评价法系统技术性强,数据的取得比较困难,是一种专家评价,作为非专业人员来说,从中提取信息不容易。指标体系法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指标来全面反映技术资本的作用。优点是比较规范,结果比较客观,有固定的计算模式、使用方便;问题是指标多,数据不易取得。生产函数法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与索罗分别在1942年和1957年提出的“生产函数法”和“余值法”。与指标体系法相比,生产函数法在理论上较为完善、深入,应用较为广泛,但它只从整体上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能从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上评价科技进步,不利于详细评价企业技术资本的具体贡献和提出改革的对策,而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在函数计算和参数估计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一种技术从初始的创意形态到物化为某种产品,其间需要经历若干个层次的形态转化。每一个层次的转化涉及到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整个转化过程是高度不确定性的。同时物化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市场需求的检验,才能实现全面进入分配领域。其中市场需求结构是多种动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断变化演进的,其变迁的方向、速度与内容都是事先无法充分预测的。因此,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风险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所能做的是如何全面地认识并科学的规避所存在的风险,尽可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并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保障,即所应承担的义务(如技术指导、培训)和责任(如技术存在缺陷的责任、实施转化失败的责任)在法律文件中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

(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技术资本的生成、成果转化以及收益分配的各个阶段需要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定技术资本拥有者对技术创新投资产生的知识产权,提高了技术创新活动拥有者的收益率,并借助专利制度安排的微观机制,合理调节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利益分享,促进技术知识的创造和有效扩散。2003年香港政治经济风险顾问公司公布了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风险指数,该风险指数综合反映了一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法规与政策,政府、企业和科研部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政府有关职能机构的效率等,是衡量一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我国在亚洲12国中风险指数高达9.34,名列第二,仅略优于首位的印尼(9.92)[6]。从2006年开始我国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我国知识产权风险指数有所降低,为6.43排名第七,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最优的是新加坡,风险指数为2.8,其次是日本,风险指数为2.84,与新加坡和日本相比,我国缺乏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和严厉的监视系统,且缺乏透明度,严重挫伤了技术人员研发的积极性。

(三)政府政策与制度保障机制

企业在组织技术资本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财务活动时,最感困惑的是缺乏有效地政策支持、可靠的组织保障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政府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较粗旷,有关部门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这项工作较陌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对如何引导企业开展这项工作办法不多,有的甚至不知不觉阻碍了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实践。尽管目前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但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并制定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四、技术资本合理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政策宣传,树立典型,营造氛围,确立各级政府、企业、技术人员科学技术资本是具有增值性,必须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营造一种重视技术资本的价值、利用技术资本创造财富的良好氛围。企业家应当不断更新自身思想,拓展自身能力在企业内部推广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鼓励职工解放思想支持技术资本按贡献度享受企业收益分成,激发技术人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并参与收益分配。

(二)明确技术资本价值贡献的标准和测度方法

确立技术资本合理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型,完善技术人员绩效评价体系,选择适宜的收益分配组合方式,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技术资本价值贡献进行合理评估、综合量化,客观地确定技术资本价值在企业收益中的贡献份额,从而保护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由于技术资本的功能是从多方面体现的,在收益分配方式选择方面,不能是单一的,应该构建科学规范的“能力鼓励、过程激励、成果奖励”的分配体系,其中能力鼓励包括技术工资定级和技术能力津贴等;过程激励包括设置科技股,项目承包制等;成果奖励包括科技成果一次性奖励、接续性奖励及扩展性奖励等方式[7]。

(三)树立风险意识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经济效率的提高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作为代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和技术人员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和技术人员要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和危机感,不能随意占用研究经费,必须精心筛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精打细算做好财务可行性预算及规划,形成成果后积极应用、推广,使之转化为商品,为企业创造价值。

(四)完善外部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技术资本及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8]。强化监督机制,政府要把企业实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由科技等职能部门研究出台一系列带有导向性的政策意见,进行分类指导,以增强针对性及操作性。工商、财税、物价、审计、司法等部门协同做好有关工作,防止一些人为的、随意性的不利行为的出现,为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庆庆.技术资本的财务探索——基于海信集团的实践[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2] 宋琪.试论技术资本的属性[J].北京: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

[3] 邹华.科技要素参与分配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向显湖.人力资本财务论——基于企业主体的一个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 唐现杰,王朋吾.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http://sipo.gov.cn.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2

【关键词】 技术形态分析 有效性 核回归

一、引言

股票技术形态分析,作为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一直是证券投资者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但这种“看图艺术”的方式,也使得技术分析一直被诟病主观性太强。本文试图通过使用一种系统性的,科学的方法对技术分析进行定义,使用数量化的方法来度量技术分析形态,通过实证的检验,从而在技术分析与量化金融分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同样,本文也尝试增加技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使用量化的手段进行技术分析。

二、技术形态分析的有效性研究

2.1 平滑统计量与核回归

核函数为非参数方法,其函数形式是未经设定的,因此对函数形式的约束较少,从而其具有更大的适用性。本文使用最普遍采用的核函数形式――正态核来进行权数的构造。

2.2 技术形态的自动识别技术

本文将构造一种可以使计算机自动识别价格图形形态的算法,我们的算法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通过图形的几何性质定义技术形态,例如利用局部极值来确定技术形态;

2.通过给定的价格时间序列,构造核回归估计量,这样局部极值便可以由数值来确定;

3.分析,找出局部极值,确定每一种技术形态发生的频率。

本文重点分析在传统技术分析中常常使用的两对技术形态:头肩顶(HS)和头肩底(IHS),三角形顶(TTOP)和三角形底(TBOT)。我们只需要五个连续的极值即可定义头肩形态。

三、实证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具体个股的选择上,我们从51个证监会股票行业分类挑选30个行业规模较大的行业,再从每一个行业中分别选取1只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龙头股票,共30只个股。我们对四种形态的频数及收益率数据进行加总,得到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三角形顶与三角形底这一对形态,其条件收益率与无条件收益率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而头肩顶形态的条件收益率也与无条件收益率有显著差异。这也表明@三种形态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即此种形态出现会对收益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四、结论

首先,本文使用了非参数核回归来对股票日收盘价进行拟合,得到局部极值点;然后我们则对四种形态进行了数学化的定义并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识别;最后,我们选取了30只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与上证综指一起,根据数学定义进行形态发生频率的统计以及其收益率的描述性分析,得出结论:形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头肩形,头肩顶与头肩底分别出现664次和685次。就收益率的统计分析来说,出现次数最多的头肩底,其收益率均值只有-0.401%;次数第二多的头肩顶,收益率均值为0.295%。而收益率均值最高的形态为三角形底,其值为1.56%,可以看出,出现频率高的形态往往收益率不高,而收益率高的形态则出现频率较低。

然后,我们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对收益率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底与头肩顶比较显著,我们认为三角形底确实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而头肩顶只在三分之一的个股中有效,其效果不如三角形底。

【参考文献】

[1] Andrew W, Harry M and Jiang Wang: Foundations of Technical Analysis: Computational Algorithms, Statistacal Inference, and Empirical Implement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0.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评估;AHP;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2

一、引言

风险投资成为推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属性决定了风投企业必须对各项目进行筛选与评估,而这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评估体系,从风险投资形成之初就已被国内外学者深入地研究。

目前在风险投资实务界,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估体系是层次分析法(AHP),它把多个目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决策分析。然而,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这就使整个投资项目的指标信息处于“部分确知,部分不确知的状态”,具有很高的灰色性,也就是说许多评估变量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而对于这类变量的处理采用“灰色系统型”处理,比采用“模糊型”处理更准确。因此,根据以上特点,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结合"AHP"构造“灰色层次综合评价法”来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决策。

二、相关文献综述:

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模型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学者Thomas L.Saaty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该方法首先建立从上至下的因果层次关系,然后通过相同层次的相关因素间两两横向比较,再通过不同层次间的纵向比较,最终来确定方案的优劣。层次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多个决策方案,通过相互比较,确定优劣。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种研究“小样本,贫信息”系统的理论,其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此方法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王达政(2005)论述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投资风险项目的基本过程。张新立、杨德礼(2005)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 从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自然风险6个方面, 建立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结合实例给出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唐万梅(2006)从R&D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5个各方面出发,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了一种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新方法。结合实例并与其它方法结论进行了对比,发现将此方法应用于高技术风险投资项目的筛选中,获得了较好的预期结果.

从以上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风险投资的灰色关联多层次分析体系模型的运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风险的划分没有系统化和标准化;由于运用不同类别风险的比较,导致风险的可比性较差;第二,很多学者忽视了收益的影响。我们知道风险与收益是投资决策中的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任何投资决策的确立都离不开对风险与收益的计量权衡。如果离开其中之一(收益),而孤立的去讨论研究另外一个影响因素(风险),那么其评估决策也必将是片面的。考虑到上述问题,本文在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一方面系统性提出了在风险投资评估时的风险划分体系。另一方面,引入了收益因素,把收益和风险结合起来一起考虑,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提出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估体系。

三、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估体系

1.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指标

一般而言,根据风险的可分散性,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风险投资也面临着这两种风险,系统风险是由于整体的宏观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这是参与者不可控制的;具体到风险投资项目而言,它主要包括政策风险(A)、环境风(B)险、退出风险(C)和法制风险(D)。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国家政府对产业的政策取向,可分为鼓励、限制、禁止等情形;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在地域的社会治安、交通设施、科研设施、地理位置等所带来的影响;它主要有3个指标:社会交通设施(B1)、科研设施(B2)、地理位置(B3);退出风险主要是指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否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良好的退出途径,它主要分为两个分项指标:退出的难易程度(C1)和退出的方式选择(C2);法制风险主要是指国家法律体系的变化所引起的风险(例如最低工资标准等)。

而非系统性风险,也称可分散风险,是由项目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只存在于相对独立的范围,或者是个别行业中,它来自项目内部的微观因素。它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分为技术先进性E1、技术适用性E2、专利与知识产权E3、技术周期性E4指标)、产品风险(分为产品的可替代性F1、产品的价格优势F2、产品的稳定性F3指标)、市场风险(分为市场容量G1、产品竞争力G2指标)、创业团队与管理风险(分为管理的决策水平H1、创业者的知识水平H2、创业团队结构H3、创业者对企业的发展方向H4指标)、财务风险(分为财务管理风险I1、财务结构风险I2指标)。

2.风险投资项目收益评估指标

在评价风险投资的收益时,我们不仅仅只考虑经济收益(J),同时还把社会收益(K)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经济收益的分项指标包括三个:预期投资收益(J1)、投资收益率(J2)、投资回收期(J3);社会收益的分项指标分为吸纳就业(K1)、环境保护(K2)、劳动环境与强度(K3)三个指标。

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分层分析法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四、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一般来说,几何形状越相似,变化趋势越接近,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是通过计算关联因素变量的数据序列(即评价数列)和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即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优势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1.计算灰色关联度的基本步骤

(1)由原始序列集确定评价序列和比较序列;设x0 ={x0(k)|k =1,2,…,n}为评价数列,xi ={xi(k)|k =1,2,…,n;i =1,2,…,m}为比较数列;

(2)无量纲化。由于实际评价系统中各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且类型不同,故指标间具有不可共度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这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本文采用初值化进行无量纲化(即同一指标序列的数据除以该序列的第一个数据);

(3)计算关联系数.比较序列Xi对于参考序列X0在k点的关联系数为:

其中, 称为分辨系数.越小,分辨能力越大. 其中∈(0 ,1) ,本文取= 0.5.

(4)计算灰关联度。由于关联系数的计算得到的是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在各点的关联系数值,结果较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因而有必要将每一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体现在一个数值上,这个值即是关联度。通常关联度的计算方法采用平均值法:

(5)计算相对权重测度:

令πi为序列Xi对于序列X0的相对权重测度,则

2.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的定量算法设计

我们结合前面介绍的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其指标权重进行测度。

(1)首先对子准则层下的各分指标计算其权重测度,从而计算子准则层各指标的评价值,将此评价值作为子准则层各指标的原始指标值,进而计算主准则层的评价值,根据风险与收益存在反向关系,给予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收益三个主准则层指标不同的权重,然后计算风险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排序,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先后顺序关系。

(2)接下来以“技术风险(E)”为范例,说明计算步骤。技术风险(E)中包含四种分项指标:技术先进性E1、技术适用性E2、专利与知识产权E3、技术周期性E4,其中若技术越先进,则风险程度越低,所以构建序列集={ Xi| i = 0 ,1 ,2 ,3} 中,称X0为技术先进性因子序列, X1为技术适用性因子序列, X2为专利与知识产权因子序列, X3为技术周期性因子序列。令X0为参考序列,则根据灰关联分析理论有:

为技术先进性灰色关联系数。

采用平均值法计算得到灰关联度,如前所述,灰关联度为

(3)计算相对权重测度:根据上一部分介绍,相对权重测度采用的算法为:

(4)子准则层和准则层各指标评价值的计算因技术适用性越强、专利和知识产权越丰富,技术周期越小,其技术风险越小,因此,可如下计算技术风险评价值:技术风险评价值=技术适用性因子*+专利和知识产权因子*+技术周期性因子* 。

类似可得其它子准则层指标的评价值,以此作为子准则层指标“市场风险、产品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退出风险、法制政策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的原始指标值。

采用类似的方法递推计算准则层指标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和投资收益指标的评价值。

(4)目标层“项目风险”评价值的计算

因为在目标层“项目风险”指标中,系统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投资收益三个指标其性质不同,不再适合运用上述类似方法推算求风险评价值,按照评估与决策的惯例,风险与收益的权重基本相同,而所有与项目相关的风险中,非系统风险属于影响项目运行、项目的评估和决策的内因,因此,在整个评估过程和结果中,它起着主导作用,所占的权重要大于系统风险,故而,本文采用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与收益的权重比为3:3.5:3.5。同时从投资者来看,收益指标对风险指标具有抵充的作用,因为一定收益是对风险的补偿。所以,最用项目风险的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项目风险评价值=0.3*系统风险评价值+0.35*非系统风险评价值―0.35*收益评价值

结束语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综合决策过程,涉及多种定性的和定量的因素。本文在在传统层次分析法上进行改进,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了一种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新方法。区分风险的不同属性有利于科学的确定权重,同时加入收益指标,使得评价体系更完善。使其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可信、为多层次、多准则综合评价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唐万梅.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多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06):25-29.

[2]张新立、杨德礼.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应用[J].评价与预测,2006(10):140-142.

[3]王达政.投资项目中的层次灰色评价及其应用研究[J].评价与预测,2005(04):69-71.

[4]刘健钧.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3-51.

[5]胡笙煌.主观指标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01):12-20.

[6]TyebjeeTT, BrunoAV. 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vestment activity[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09):1051-1066.

[7]成思危.风险投资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27-30.

[8]徐宪平.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与控制[J].中国管科学,2001(04):75-80.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4

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学活动,所设涉及的概念和普通经济学概念是相同的,如投资、成本、收入、利润等。这些基本概念是环境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在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评价中主要涉及的概念有以下几类,分别概述如下。经济学上将投资定义为为获得预期收益而投入的资源或经济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货币资金。按投资类型来划分,有可分为建设性投资和流动资金。就环境工程而言,项目的投资往往表现为为了达到某种环境治理或改善的目标而投入的资金,如将某湖泊的水质从四类水提高到一类水而需要进行的工程投资和非工程投资。在达到预期的环境治理目标后,项目投资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环境工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效益往往会大于经济效益,因为优美的环境会让居民感觉舒适,但往往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环境工程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往往要依靠后期的环境开发来获得,这是在做环境工程的技术技术分析时应重视的问题,即如何合理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工程的所处理的问题的基本特点是工程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工程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如对湖泊的水污染治理,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全部完成。因此环境工程的投资通常都比较大。我国的环境工程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因此从资金来源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财政预算,二是银行贷款,三是外资和自筹资金。其中国家财政预算和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利用外资的环境项目也逐渐增多。在经济学中将成本定义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必须付出的各种费用。在环境工程中却并不是直接生产某种产品,而更多的表现为提供某种服务,具体又可细分为总成本和经营成本。如某湖泊治理中需要兴建一个给排水站为例,成本主要包括修建给排水站的土木工程投资、给排水设备的购置成本、燃料和动力费(主要是指电费、燃油费等)、泵站职工工资、基本折旧与摊销费、设备的维护运行费、贷款利息和其他费用等。以上各项构成该项目的总成本,从总成本中扣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及贷款利息后就是项目的经营成本。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可以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来考虑。在计算折旧费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折旧年限,二是折旧率。摊销是指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应按照有关的协议合同在收益期平均摊销没有规定收益期的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在环境工程中,固定资产主要是指为到达的某种目的而修建的土木工程或机械设备,如泵站的站房、水泵等。而摊销则需要根据环境工程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考虑。环境工程项目的现金流量反映项目在建设和生产服务年限内流入和流出系统的现金活动。对环境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中衡量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数据。由于环境工程类型众多,涉及的现金流量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项目的现金流入包括销售收入(如果有经济收益)、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金的回收等,而现金流出则包括工程总投资、经营成本、税金(如果有)等。

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5

关键词:油气回收;环保;油库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2-004-01

成品油在储运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变化,油品容易挥发,从而造成储运过程中油品的损失以及环境污染。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油气资源,还给环境带来污染,同时也使得油气储运单位损失了相应的经济利益。油气的挥发还易形成易燃易爆场所,给油库的运营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加快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刻不容缓,特别是在我国节能减排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油品生产、储运的高效运作,创造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是石油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一系列的油气回收新技术被应用于生产和储运中,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对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现状

油气回收技术就是通过分层冷却和液化原理,把石油及其产品的气态挥发物,冷凝成液态油品,从而加以回收利用的新技术。一般情况下,油品在储运过程中蒸发损耗量约为原油加工量的0.26%-0.34%,汽油在加工和储运的过程中则更大。国外油气回收技术应用和发展较早,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油气回收装置在炼厂、油库和加油站的普及率已经超过90%。加之国外设备和技术都比较先进,装卸端口与输送管口加工精度高,配合十分紧密,目前汽油蒸发损失量通常控制在5%之内。我国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加之我国的现代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汽油蒸发损失量则较大,一般在6%-10%左右,浪费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因此,近年来,我国炼油加工企业和储运企业也加强了对油气回收技术的开发。

广东黄埔油库、中石化九江炼厂、中石化茂名炼厂油气回收装置先后被投用,迈开了我国油气回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步伐。之后,中石化荆门炼厂投资500万元,加快建设了油气回收装置。中石化广州石油分公司则从终端开始对加油站油气回收进行工程改造。已经完成了24座联营加油站和269座独立加油站的油气回收改造任务。榆林炼油厂也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油气回收项目进行了建设。以榆林炼油厂为例,其原油加工产量为每年192万吨,每年产出汽油58.8万吨,仅在装车环节每年损失的汽油量就达588吨。投入油气回收装置后,经检测其回收率可达95%,以此计算,每年回收的油气超过560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减排了500多吨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油气回收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2 油气回收技术的方法分析

油气回收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适用的范围也各异,国内外对于油气回收技术的专利也层出不穷。具体的来讲对油气回收技术做归类可分为: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法、吸附法、和氧化燃烧法。

吸收法主要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油气中的烃类组分利用吸收剂进行吸收和解吸的方法,该方法又可根据温度的不同分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和常压低温吸收法两种典型的方法;冷凝法则是通过制冷介质的热交换使绝大部分的油气组分变为液体回收利用的方法,尾气直接排人大气;膜分离法是通过采用特殊方法和材料制成的分离膜对气体的渗透性,利用一定压力下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膜中具有不同的渗透速率,实现分离的方法;吸附法利用烃类组分和空气具有不同的吸附亲和力来完成对油气的回收;氧化燃烧法是利用一定浓度的油气易燃烧的特点对油气浓缩后直接燃烧氧化的方法,该方法处理油气污染的费用和成本相对较低。

在油库的油气回收利用中,吸附法和吸收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吸附法一般采用活性炭对油气进行吸附,也是国外比较成熟的油气回收技术。该技术具有回收效率高、完全稳定的特点,在欧美国家被广泛的应用。有代表性的厂家为丹麦库索深公司和美国乔丹公司,两个公司分别给出了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的不同设计。目前其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含高质量吸附剂的研制、筛选,回收装置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以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吸收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吸收法分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和常压低温吸收法。前者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国内应用的也比较多。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筛选和开发研制出性能良好的吸收液。吸收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其分离原理已经比较成熟,在石化系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吸收分离的优点是可以使尾气浓度控制在很小的指标内,但缺点为进口浓度难以达到很大,否则吸附热效应将很明显。3油气回收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1 油气回收装置的技术经济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的油库有部分已经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但是油气回收装置运行需要大量的成本,导致有些油气回收装置只是当作摆设放在那里,没有投入运行或是只有在相关部门做检查的时候才勉强运转,这样就造成了巨大的资源配置浪费,究其根本问题在于油气回收装置不够先进,特别是以前使用的老旧装置,不能很好的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的动力不足,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对油气回收装置的研究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对旧设备进行改造。虽然改造和研发的成本相对高昂,由于油气回收技术逐步成熟,一旦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毋庸置疑的。

3.2 提高对油气回收技术的认知水平

油气回收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油气节约技术,在我国大力提倡减少碳排放量,创建绿色环保、节约型的社会背景下,该项技术的合理应用更能凸显其优势。但由于多年来很多企业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导致该技术的普及程度受到限制。其实摒弃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更大,这需要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对油气回收技术要有全面的认识,因而需要对油气回收技术的认知水平有全面的提高。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6

摘要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税收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税务筹划越来越被纳税人熟悉和重视。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就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目标、意义、原则、方法及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企业税收筹划方法运用

随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税收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税负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直接影响企业营运成本和利润。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税务筹划也独具特点。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

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是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引下,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依据成本与效益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纳税事项进行设计、运筹,科学地安排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合理地降低税负,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一系列筹划活动的总称。税收筹划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二、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意义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

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目标:减轻税收负担;获取资金时间价值;实现涉税零风险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1.减轻税收负担

直接减轻税收负担是建筑企业对税收负担最小化的追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绝对地减少纳税主体的应纳税款数额;第二是相对地减少纳税主体的应纳税款数额。

2.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建筑企业合理地将当期应该缴纳的税款延缓到以后年度缴纳,以获得资金时间价值,等于从国家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3.实现涉税零风险

实现涉税零风险是指建筑企业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税款缴纳及时、足额,不出现任何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

4.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纳税人从事经济活动最终的目标应定位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是税收筹划的目标。

(二)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国家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由于税收筹划的激励功能和节税愿望,国家才有可能利用税收杠杆作用来调节企业经营活动,实现税收杠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2.促进国家税法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我国法制尚不完善,税收筹划正是对我国税法正确性、有效性的检查。国家根据企业税收筹划中反馈的信息,改进和完善现行税法。

3.有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管理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是资金、成本、利润,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利润的最优效果。会计人员熟知会计制度及现行税法,按照税法要求记账、编制财务报告、计税和填报纳税报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水平。

4.有利于实现施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利用一定的手段对涉税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和安排,将各种不同财务方案中未来的收益与税金支出进行对比评价,目的是为获得税收利益,达到纳税最优化,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实现纳税人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总体财务目标。

三、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原则

税务筹划原则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对企业税务筹划活动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税务筹划环境、目标和条件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指南。

在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有:

(一)合法原则

税务筹划可达到控制税务成本、使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享受和行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税务筹划必须以不违反国家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前提,否则,就构成了税收违法行为。

(二)系统原则

税务筹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税务筹划应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税务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筹划应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来进行。

(三)经济原则

税务筹划和其它财务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筹划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该项税务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四、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

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目前常见的税收筹划方法主要有:

(一)节税筹划方法

1、免税技术

免税技术是利用国家相关免税政策或制度,使纳税人成为免税人,或者从事免税活动,从而免纳税收的一种税收筹划技术。

2、减税技术

减税技术是利用税法相关条款规定,达到减少应纳税收目的的税收筹划技术。如利用高新技术、以三废材料、环保企业减税规定等。

3、税率差异技术

税率差异技术即是通过对税率差异的利用,达到节税减税目的的税收筹划技术。

4、扣除技术

扣除技术包括有“税额扣除”、“税额抵扣”、“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采用相关条款将扣除额、冲抵额、宽免率等尽量增加,从而减少应纳税款。

5、抵免技术

税法规定纳税人在清缴时,可以用贷方已纳税额冲减借方应纳税额。

6、退税技术

退税技术利用退税制度,使税务机关退还纳税人已纳税款,包括不应征收或错误征收的税款、多缴纳的税款、零税率商品已纳税款、以及其他国家奖励性退税政策。

7、延期纳税技术

延期纳税技术是按国家税法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达到延期纳税目的的税收筹划技术。如折旧制度、存货制度等

(二)税负转嫁筹划方法

1、税负分割技术

税负分割技术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收入进行调节分割给两个或多个纳税人,从而达到节税目的的税收筹划技术。由于所得税和财产税都采用累进税率,进行调节分割,可以有效降低计税基数从而降低税率。

2、汇总(合并)技术

汇总(合并)技术是指通过兼并经营亏损企业,降低施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以及汇总(合并)达到法定减免界限而降低税负的方法。

(三)合理避税筹划方法

1、转让定价避税技术

通过合理运用转移定价策略,人为改变产品价格、劳务价格、贷款利息和支付方式等,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税负,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2、避税港避税技术

避税港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等,为纳税人提供的不承担或少承担所得税等税收负担的场所,如保税区等,最基本的特征是税率低、税负轻或根本无税。

五、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运用

(一)建筑施工企业营业税筹划

依现行税法来看,建筑行业所负担最大的税种便是营业税和所得税,营业税的税率简单,筹划空间不大,只能在其富有弹性的营业额和纳税时间等方面筹划。结合我国当前税法相关规定和建筑行业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筹划: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7

关键词:专利技术效益 动态评价 评价指标

科技进步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中专利技术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日益重要。下面试用动态评价方法对专利技术的经济价值评估作如下论述。

动态评价方法要义

动态评价方法是以投资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即对时间因素用复利计算方法计算,进行价值判断。动态计算方法,或称等值计算方法,是将不同时间内,投入的资金和流出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的价值,它不仅为专利技术投资的经济比较提供了同一时间平台,还能反应未来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因此,考虑投资资金的时间因素,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更符合实际。这样做对专利技术投资者全面考虑资金周转、利息观念、投入产出、合理利用资金,提高其经济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对专利技术经济效益进行动态评价。

净现值指标评价

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通过规定的利率ic,以投资开始年为标准,对以后不同时点上发生的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算的现值之和。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单一的数字来反映投资专利技术方案的经济价值。

若已知投资某专利技术方案的寿命期为n,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为(CI-CO)t。其t=0,1,2…,n,求净现值的公式为:

式中:NPV(ic)为当利率为ic时的净现值;(CI-CO)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CIt为第t年的现金流入;COt为第t年的现金流出;n为方案的使用期限。

当采用的利率为基准贴现率(i0)时,则所求得的净现值为财务净现值。净现值的经济含义,是反映投资项目在计算期内的获利能力。在利用净现值标准来评价投资专利技术单个方案时,若NPV(ic)>0,则表示该方案的收益率不仅可以达到基准贴现率的水平,而且尚有盈余;若NPV(ic)=0时,则表示该方案的收益率恰好等于基准贴现率;若NPV(ic)

例1 某厂拟购买48万元专利技术,使用该专利技术年收入为15万元,成本3.5万元,4年后按5万元转让,基准贴现率20%时,这项投资是否值得?

解:依式(1)得:

NPV(0.2)=-48-3.5(P/A,0.20,4)+15(P/A,0.20,4)+5(P/F,0.20,4)=-15.82(万元)

计算结果为负值,达不到20%的报酬率,说明购买该专利技术不可行。

例2 某公司欲购买专利技术生产同样的产品,基准贴现率为10%,现有两种专利技术可供选择,已知专利技术A方案的购买费、年费用、转让费、年使用时间分别为250、90、20、5(万元),B方案分别为350、70、35、5(万元)。试比较可行性。

解:专利技术A、B二方案的经济寿命相等,用净现值比较其经济效益,确定其应选的投资方案。若利率为10%,A、B方案的净现值由公式(1)分别得:

NPV(0.10)A=-250-90(P/A,0.10,5)+20(P/F,0.10,5)=-578.8(万元)

NPV(0.10)B=-350-70(P/A,0.10,5)+35(P/F,0.10,5)=-593.6(万元)

由上式可得:|NPV(10A)

用净现值进行评价,有两点要注意:贴现基准年一般定在投资开始投入年份,有时也可以定在项目正式投产年份;基准贴现率可选本企业长期经营的资金报酬率,也可选同类先进企业的贴现率。

内部收益率(IRR)指标评价

内部收益率的概念。内部收益率是反映投资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指标。一般来说,在多方案比较遴选时,应择IRR最高的方案。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基准贴现率的方案是可以采纳的方案,小于的是不可取的。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有限寿命的专利技术投资收益费用型项目,并且是初期投资较大,中、后期投资不大的项目。在进行方案比较时,还要求各方案的初期投资相等或相近,否则不能采用。

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按照内部收益的定义,由公式(1)得:

式中的i'为内部收益率(IRR),其余符号同前。通过上式解高阶方程求内部收益率i',计算工作很复杂,通常采用“试算内插法”求i'的近似值。

直线内插法求i'值公式为:

式中:i'为所求的内部收益率;i1为低贴现率;i2为高贴现率;NPV1为低贴现率净现值;NPV2为高贴现率净现值。

(2)式中加号以前为整数的百分比,以后的为小数百分比,NPV1与NPV2为绝对值相加。通常认为i1、i2之差小于2%时,所计算出来的i'误差较小。就单个方案而言,当投资专利技术方案的内部收益率i'大于基准贴现率i0时,则该方案在经济上可行;反之,i'<i0则方案不可采用。在实际评价项目时,因寿命期内现金流量结构较复杂,为使计算结果及计算过程表达清楚,常采用列表计算IRR的方式。

例3 已知某公司12年投资某专利技术项目,采用15%、16%、17%的贴现率贴现,其净现值分别为46.4、16.1、-17.3(万元),采用16%、17%时的内部收益分别为3.21、3.46(万元)。若该项目主管部门规定的基准收益率为15%,这项专利技术投资是否可行?

解:根据已知,用15%的贴现率进行贴现,净现值为46.4万元,这说明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高于15%,所以在求内部收益率时,应当用高于15%的贴现率。已知分别用16%和17%进行再贴现,其结果是:16%的净现值为16.1万元;17%的净现值为-17.3万元。说明内部收益率在16%和17%之间。

根据已知按公式(2),可计算此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计算表明,该专利技术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为16.48%,大于基准收益率15%,说明该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超过了规定的基准收益水平,投资可行。

内部收益率指标的优缺点。优点:内部收益率(%)评价投资效果,可直观明确地说明投资或超额投资在整个经济寿命期内的盈利能力。IRR与NPV指标比较,不需要事先确定基准贴现率,就可计算出项目的IRR值。缺点:计算比较复杂,且可能出现多解,则需采用NPV或是其他指标进行评价。IRR的大小与专利技术的投资额有关,因此必须考虑利润总额目标。一个项目的IRR值是该项目所固有的,与其他投资项目毫无关系,对多比和多方案选优不宜。

以上优缺点帮助我们正确选用该评价指标。由于篇幅限制,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的关系、内部收益率的几种特殊情况等可参阅技术经济学等专著,不再讨论。

外部收益率指标评价

对专利技术投资方案内部收益率IRR的计算,隐含着专利技术投资项目寿命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全部可用于再投资,再投资的收益率等于专利技术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的假定,这是由于采用复利计算方法计算现金流量导致的。下面的算式演义可说明这个问题。

求解IRR的方程可写成下面的形式:

式中:Kt为第t年的净投资;NBt为第t年的净收益。

上式两端同乘以(1+IRR)n,也就是说,通过等值计算,将式左端的现值折算成n年末的终值,可得:

这个等式表明每年的净收益率以IRR为收益率进行再投资,到n年末历年净收益的终值之和与历年投资按IRR折算到n年末的终值之和相等。这种假定与实际相符合。也造成非常规投资项目IRR方程可能出现多解。对此外部收益率可予修正。外部收益率的计算也同样假定在项目寿命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全部用于再投资,所不同的是假定再投资的收益等于基准贴现率。求解外部收益率的公式如下:

式中符合含义同前。公式(4)出现多个正实数解的情况不可能,并且通常可用代数方法直接求解。ERR指标用于评价投资专利技术方案经济效果时,需要与基准贴现率i0相比较,若ERR>i0则项目可取;若ERR>i0则项目可取;ERR

例4 某大专院校为某公司转让全套专利技术,签订的合同规定买方要分两年先预付一部分购置款项,待人员培训后再分两年支付所余款项。其转让全套专利技术预计5年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为380、200、-1000、-1000、400、1200(万元)。基准贴现率i0为10%,试用收益率指标评价是否可投资该专利技术。

解:该专利技术是一个非常规项目,用IRR方程求解有两个解:i1=10.2%,i2=47.3%,则不可用IRR指标评价。此时可计算其ERR评价。据公式(4)和已知可得:380(1+10%)5+200(1+10%)4+400(1+10%)+1200=1000(1+ERR)3+1000(1+ERR)2

可解得:ERR=10.1% ERR>i0,该专利技术可投资。

用ERR指标评价非常规项目有其优越性,但采用不普遍。

除上述外,采用专利技术时,还可用效益成本率指标和动态投资收回期指标进行评价,互斥方案的经济效果比较评价,使用寿命不等的不同方案的比较评价,受资金限制的投资方案组合的选择评价等。

总之,以上主要用净现值指标,内部收益率指标,外部收益率指标,对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动态评价。但继续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借鉴发达国家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研究评估,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是十分紧迫的。

参考资料:

1.汪海粟等著,《国有无形资产资本化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8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逆向调节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平均利润率趋近于零,中小企业只有创新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从来都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但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创新面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模仿者的跟进以及技术扩散所产生的外部利益,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市场供给不足。为了增加供给,新企业所得税法大幅度地调整了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地把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但税收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候会无效甚至出现设计者不期望出现的结果,即逆向调节问题,需要谨慎地予以关注,并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配套的税收政策工具

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中小企业问题,起因于对我国企业改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的担忧。其切入点是,中小企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维持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最初人们经过研究发现,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问题,为此,原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制定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转发了该指导意见,期望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政策性担保,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解决融资难题。后来人们又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技术创新,期望通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并藉此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所以,新企业所得税法以此为导向,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安排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税率优惠、技术转让收入减免、创业投资抵税等;新企业所得税法还从单纯扶持中小企业,延伸到同时扶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企业,体现了对税收政策工具的使用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

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三个制约因素,其一是风险,其二是资金,其三是外部性。特别是外部性因素,决定了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增加其有效供给,必须借助于政府公共财政政策,包括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规避创新风险、增加技术创新的市场供给。减免税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税收政策工具之一,它可以使税收工具趋于中性,相对增加税后收益,降低企业风险;减免税还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相对增加现金流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外部合作者减免税,还可以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各市场主体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联合起来,以分散技术和市场风险;减免税同时也是对技术创新外部利益的补偿,可以缩小技术创新期望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

(一)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政策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风险综合性强且风险指数高的特征。其一,技术创新投资量大、时间跨度长、不确定性强,尤其是前期科学研究,成功的把握更小。其二,技术创新环节较多,对应的风险也比较多。技术创新必须经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和产业化等几个阶段,同时必须承担技术风险、开发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特别是市场风险,是部分中小企业所无力承担的,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把部分创新活动分散给其他利益主体,以期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政策工具,鼓励中小企业向其他经济主体转让技术,同时鼓励其他经济主体承接技术,参与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和产业化活动,共担技术创新风险。

(二)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与税率优惠政策

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效应,它不但会部分地向“免费信息使用者”提供无代价的信息资源,而且还会诱导“模仿者”跟进,从而产生技术扩散效应。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非常有利于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不应当属于纯粹的私人投资范畴。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原创者不可能也不应当通过垄断市场的方法完全控制技术创新的外部利益,因而其外部利益损失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途径得到补偿;即创新风险是由私人承担的,而创新收益却为社会所共享。鉴于此,如果没有国家财税政策干预,那么理性的中小企业都会自动放弃自主创新战略,而选择跟随战略或模仿创新战略,从而窒息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减免税、优惠税率等政策工具,增加技术创新收益水平,以期维持私人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平衡,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等,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

(三)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性与投资抵税政策

如上所述,技术创新必须经过科学研究、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市场开发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后期的中间试验和市场开发阶段对资金需求量更大。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正常的银行信用方式融入必要的资金。其一,创新企业的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的知识资本,由于其在会计确认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在会计计量方面所存在的不可靠性等原因,致使目前以知识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到财务报表体系之中。得不到会计这一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估价体系的认可,无形资产的价值便无从真实体现,自然也难以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与其内在价值相称的等量现金贷款。其二,技术创新活动不符合金融资本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如果不大幅度提高融资成本,是根本无法吸引信贷资本的。目前,按照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都专门为中小企业安排有一定比例的贷款配额,但是这毕竟不是一种市场行为。站在银行的立场上来看,贷款配额的对象是不应该分配给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约束风险并没有错。其三,科技创新的实施者与资金的供给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控制外部利益,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并非是完全开放的,自然无法满足潜在的资金供给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供给不足,必然会导致资金拥有者裹足不前。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抵税等政策工具,增加创业投资收益,抵消投资风险,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向中小企业融资,以增加创新资金的有效供给。

二、企业所得税的逆向调节现象

对于逆向调节,我国理论界最早关注的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它泛指高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多纳税的反常现象。企业所得税作为直接税体系中最主要的一个主体税种,同样也存在逆向调节问题。如原企业所得税有关地区税收优惠的规定,目的是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结果却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即所谓的越帮越贫、越扶越弱。逆向调节现象的存在,说明所得税在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问题。新企业所得税 法取消了一般企业的税收优惠,规范了地区优惠,重点支持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产业升级的导向十分明确。但是,经济活动的动态性、经济现象的隐蔽性、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工具的时滞性,使税收工具极有可能因为被曲解和规避而失效,甚至收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一)亏损后转的逆向调节问题

就收益实质而言,亏损结转属于纳税人应有的权利;但是就税法权力而言,亏损结转又可以被视为税收优惠。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可见,我国税法对企业亏损补偿采取的是后转制。根据后转制,纳税人前期亏损可以抵消后期所得(以五年期为限,且不可中断计时),但纳税人前期所得不得抵消后期亏损;换言之,解缴入库的税款是不可以退库的。可见,亏损后转的政策效应取决于企业收益的稳定性、时间效力和强度。亏损后转是税法授予纳税人的一项普适权,并不是专门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所独有的高风险性,该政策工具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特殊意义。由于收益的单一性和高风险性,创新型中小企业所得税税基不稳,收益波动大,不规则性强,亏损不能抵补的风险大。因此,仅就该政策工具而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会对其技术创新产生负激励效应。不仅如此,亏损后转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失效,如出于纳税成本考虑,企业通常会理性地控制正、负纳税义务状态,刻意地安排研发支出时间,使前期出现亏损,后期出现盈利,而不管这种安排是否符合商业目的。

(二)利息税前扣除的逆向调节问题

从费用与所得的因果关系角度考察,利息是对业主所得的分配,而不是对业主所得的扣除;也就是说,利息不应当视为一项费用在税前扣除。所以,允许利息税前扣除,应当视为一项税收优惠。既然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那么利息支出便具有了税收屏蔽作用。因而,企业实际承担的债务成本总是会低于其名义成本,所得税税率越高,税收屏蔽的功效越显著。但是,为了防止纳税人以利息支出为名,行非法转移利润、规避纳税义务之实,所得税法一般都会对债务利息的扣除范围和标准作出限制性规定。

如上所述,创新型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大,收益不稳定,其流动性风险通常会高于商业银行设定的警界线,迫使其不得不转向资金成本较高的非金融企业融资。但是,所得税法对非金融企业贷款利息迫不得已的歧视性规定,削弱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税收屏蔽的自动保护功能,导致其实际税率要高于一般企业,会对其技术创新融资形成负激励。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的部分,并不是企业实际费用支出。所以,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可以视为税法赐予纳税人的额外的税收优惠,类似于财政补贴,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它会直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使企业现金流量得以流动增长,对于现金流量不足的中小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财务意义。但是,研发费用只能在其发生的当期加计扣除,意味着如果当期的利润强度达不到扣除标准或者当期发生亏损,那么就等于放弃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权利。

研发费用只能在发生的当期加计扣除的规定,还会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无效。例如,快速折旧是帮助企业保全资金,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税收工具,但是如果将快速折旧与研发支出并用,则很可能会置企业于负纳税义务的境地,导致加计扣除无从落实。所以,为了保证研发支出能够足额地加计扣除,纳税人有可能会理性地选择放弃对固定资产进行快速折旧,从而导致快速折旧政策工具无效。

可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工具极易对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内的高风险产业的研发活动产生逆向调节。

(四)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转让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政策规定意味着,如果纳税人完全封闭地和独立地开展技术创新的全部活动,并独立地承担技术创新过程的全部风险的话,那么就可以使自己处于无纳税义务状态;反之,则必然会使自己部分地或完全地处于纳税义务状态,除非技术转让收入在免征额之下。

显然,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政策工具并不完全鼓励纳税人将技术开发风险和市场开发风险等进行隔离,对期望通过技术合作而分散风险的活动形成负激励,会抑制合作创新。

(五)优惠税率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照顾小型微利企业,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法专门设置了一档照顾税率和一档优惠税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足见我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惜以牺牲税率统一性为代价的决心。

优惠税率固然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保全现金,但与此同时,人为地在不同企业之间设置税率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纳税人通过资本弱化、转让价格、企业并购嫁接(改变纳税人身份)等方式,转移利润、规避所得税的问题,从而加大税收监管的难度。优惠税率还会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无效或弱化。优惠税率越低,利息税前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快速折旧等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越差。

三、政策建议

目前,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可以替代劳动和资本的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和引擎,而税收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刺激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而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税收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需要加以改进。

(一)所得税亏损弥补模式和期限调整

亏损结转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消除对纳税人亏损征税所产生的不利后果。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只有等到企业寿命结束才能确定。所以,盈亏确认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也只有如此,所得税款才能及时入库。但是,分期确认盈亏,并不能割断和否定各个会计期间盈亏的互济关系。本期盈利,只能说明本期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是盈利的,并不代表在整个寿命期内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也是盈利的;企业出现亏损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本期的盈利应当允许与其他期间的亏损互抵,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对亏损征税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准许亏损结转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税收惯例。

如果把视角拓宽到国际范围,那么亏损结转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准许前后结转,如加拿大规定为 前转3年,后转7年;美国规定为前转3年,后转5年;印度尼西亚为前转5年,后转8年。二是只准向后结转,如阿根廷规定后转10年;法国、巴西和泰国规定为后转5年;英国、新西兰、新加坡规定可以无限期结转。后转操作简便,但企业却会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以前年度的税款。

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亏损抵补期限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期结转,才能完全避免对亏损征税,才符合所得征税的实质。亏损前转,即为纳税人设定负纳税义务,涉及到前期已征税款退税问题,对于现金流量不足的纳税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处于负纳税义务地位的企业通常都是成长期的小型企业以及从事大型高风险投资项目的企业。这类企业大多缺乏资金,资本成本较高,如果不能全额退税,势必使其本来已经紧张的资金流量雪上加霜。因此,退还税款对企业来说比等现值的未来减税(亏损后转)获取的资金更有价值。

(二)允许利息支出全额扣除

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较高的融资风险只能与较高的融资成本相匹配。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使创新型中小企业很难与商业银行结成亲密的合作伙伴。所以,创新型中小企业只能立足于现有的商业银行主渠道之外寻求生存资金,而且必须以较高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只有允许创新型中小企业比照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的扣除方式,在税前全额扣除非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才能帮助其利用税收屏蔽功能,降低融资成本,使其融资成本接近于一般的非创新型企业。

当然,利息全额扣除应当有一个前提,即取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优惠税率。否则,如前所述,基于避税目的,纳税人以贷款为合法形式的非法利润转移,将会使该政策工具部分甚至完全失效。

(三)允许研究开发费用后转加计扣除

创新型中小企业收益不稳定,费用发生的当期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所得用于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该政策不能落实的风险比较大。鉴于此,应当允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向后无限期展转扣除,排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权利不能实现的不确定性,以消除纳税人的后顾之忧,使纳税人能潜心按照商业目的安排研发活动。

有必要说明的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并不属于纳税人实际支出,所以并不适用于向前展转扣除,否则,还会出现税款退库的问题。

(四)对技术转让所得全额免税

技术创新具有前期风险大、后期投入高、组织化程度强的特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应当而且必须承担前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风险,至于后期产业化风险,则可以通过技术成果转让的方式分散给其他企业组织承担。所以,科技成果转让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意义,它可以将各经济主体之间独立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整合,提高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和“合作化”程度,以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加速技术和信息交流,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税收政策工具应当顺应这一要求,对技术成果转让实行全额免税,以降低全社会创新资源的整合成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五)以特定活动的税收优惠替代企业优惠税率

优惠税率政策工具的效果,取决于纳税人纳税义务状态和盈利的强度。在负纳税义务的情况下,低税率并不能够为纳税人带来任何实际的税收利益;在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低税率为纳税人带来的税收利益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低税率还可能导致其他政策工具失效。因为优惠税率的优惠对象是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前已述及的纳税人利用税率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将利润由高税率企业向低税率企业转移而非法避税,破坏公平的竞争秩序。优惠税率是发展中国家采用最为广泛的鼓励投资的政策工具,但使用优惠税率在提供投资激励方面并不是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可以考虑以特定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取代企业优惠税率,例如前已述及的创业投资抵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利息支出税前全额扣除抵税等。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9

一、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特征

(一)地域性影响显著 由于农业生产受到气候、降雨量、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制约,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相应的农业专利和专有技术,必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推广,如:新疆吐鲁番葡萄甲天下,其口感芳香甘甜是吐鲁番盆地干旱少雨,昼夜温差较大的独特气候所影响,农产品的地域性特征影响了农业技术无形资产的价值,地域限制越明显,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小,评估价值越低。

(二)潜在自然风险高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农业生产受到冰雹、雨雪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一场冰雹可能导致颗粒无收,一场病虫害可能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同时由于很多农产品具有生命性和鲜活性的特点,在未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前具有较高价值的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瞬时间可能因为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使其不具有任何评估价值,所以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时,一定要考虑潜在的自然风险,确保评估结果合理性。

(三)价值转换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技术产品的研发具有探索性、创造性,致使预期结果难以确定,资本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弱对应性,在价值转换过程中存在风险,主要包括研发过程中研发失败或者研发滞后使其失去使用价值的风险和在应用过程中农业企业所处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变化,致使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能否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不确定性。

(四)依托产品实现价值转换 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依附的载体大多是有生命的生物产品或者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严重依赖于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农作物,由于生物产品和农产品是受外界环境条件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规格或者品种的产出品质量差异较大,使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在价值转换过程中存在风险,影响其价值实现。

二、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价值影响因素

(一)法律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法律状态是农业专利和农业专有技术受到法律保护的范围和保护期限,我国专利法的保护对象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在专利价值的评估中,应以资产占有方提供的专利证书来确定该专利是否有效,同时核实该专利的专利性质是否存在,我国对除了发明外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施行“初步审查制度”,对部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虽然已经授予专利,但是专利性质已经不存在,据国家专利局统计,半数以上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因为缺乏创新性和稳定性,致使专利权本身无效,不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而农业专有技术因为未申请法律保护,专利法对其不予保护,其保护期限由该专有技术占有人的保密程度所决定,保密的方式越可靠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时间越长。

(二)技术影响因素 拥有技术含量并能够给农业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是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特征,技术资产价值的大小是由技术型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效用所决定的,而与技术含量没有直接相关性。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可以从先进性、创新性方面来衡量,专利技术先进性取决于其创新难度和技术成熟度。通常来说,技术的创新难度越大,被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小,能够在较长时期内占据垄断地位和较强的获利能力,技术分成率也就越高;而技术成熟的技术型无形资产,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形成产业规模,带来超额获利能力的空间增大,提升了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价值。

(三)经济影响因素 经济环境对一项资产的价值影响重大,一项资产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供求状况制约了其评估价值,判断一项资产的价值,首先要判断市场对技术的需求程度,只有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才能创造收益,获得额外经济利益;同时国家对关于技术开发的产业政策支持与否,影响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只有将国家的产业政策与技术资产开发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资产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发挥,创造出超额收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技术分成率确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要素贡献法。在评估实践中,因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追加利润和投资量受到农业生产特殊性的影响,数据资料难以取得,在确定技术分成率时多采用惯例和统计数据,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交易中技术分成率主要依靠“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认为企业利润是由资金、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创造的, 农业技术所获利益应考虑技术本身状况、农业生产特殊性和企业状况来决定,三个因素的权重视企业情况而确定。“四分法”认为企业利润是由资金、组织、劳动和技术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技术创造的收益占总收益的25%,同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修正确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对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时对价格进行分析,认为技术分成率控制在16%~27%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在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综合调查分析的结果上, 我国学者认为技术分成率应控制在15%~30%范围是合理的。

(2)LSLP法。按照国际惯例,技术资产商品价格应遵循收益分享原则,在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交易中,技术转让方和技术受让方共同分享该无形资产取得的经济效益,即技术提供方取得的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应占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受让方所获得收益的一定比率。在国际贸易中通常以“供方分成率”来确定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技术分成率,即:技术分成率=农业技术提供方获得的技术费用/技术受让方获得的利润,然由于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受到农业生产地域性、季节性等因素影响,交易双方难以对预期的收益额有准确的估算和预测,同时由于农业技术资产带来利润的保密性和人为因素对利润的粉饰,在实际投资交易中多采用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分成的基础,实质上与利润作为分成基础是等同的,即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分成率=销售利润×利润分成率。

(二)定量分析法 (1)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是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所带来的边际贡献来确定技术分成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对一个企业采用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前后所产生的利润差额作为投资于该农业技术资产所带来的追加利润,然后测算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在其寿命周期内各年追加利润现值之和与利润总额现值之和,最后求出追加利润现值之和占利润总额现值之和的比重,即为该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收益分成率。该方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创造追加利润的影响因素。例如:农业技术资产的使用促使农产品使用性能提高,销售额大幅度增长;或者农业技术资产的使用,在同等销售量的情况下,生产农产品的成本降低等。

第二步:在结合农业生产特殊情况的基础上,测算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在寿命周期内各年度能够创造的利润总额和追加利润。

第三步:计算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分成率

利润分成率=[∑各年度追加利润现值/∑各年度利润现值]×100%

(2)约当投资分析法。约当投资分析法是指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转让方的约当投资量在总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测算资产技术分成率的一种方法,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效益除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外,还应考虑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协同作用,是其产生超额收益的来源,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约当投资量可以按照其重置成本附加一定的成本利润率来确定。按照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约当投资量与购买方投入资产约当投资量的比率确定技术分成率。

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技术分成率=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约当投资量/(购买方约当投资量+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约当投资量) (1)

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约当投资量=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重置成本×(1+成本利润率) (2)

购买方约当投资量=购买方投入的总资产的重置成本×(1+成本利润率) (3)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1980年他的名著《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中正式确立,AHP法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多准则预测方法,它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和计算,对预测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被认为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赋予权重的好方法,在组合型无形资产评估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在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中,通过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指标体系,由有关农业技术专家对影响技术分成率的指标进行打分,通过一系列数学计算得到影响因素的权重,从而找到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技术分成率。

(4)上下限模型法。投资的获利能力可以用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来衡量,内部收益率越高,投资于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对于传统农业行业,不同的两项农业技术在实施前后出现内部收益率相同,农业技术对创造企业价值的贡献不同的矛盾,可以通过农业行业的基准收益率调整加以解决。构建的模型如下:

K=F(1-B/A)+C (4)

其中:K为农业技术分成率;F为固定投资比率且大于零,A为实施被评估农业技术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B为被评估农业技术所在行业的行业基准收益率且大于零,C为固定比率且大于零。

在采用经验型上下限模型法中,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数据,F和C的取值分别为15%和15%,则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分成率的上下限分别为F+C=30%及C=15%

(5)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通过对影响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法律因素、技术因素及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由农业技术专家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得到分成率调整系数,然后根据国际技术贸易中已被众多国家认可的技术分成率范围,以技术分成率取值范围的下限为基数,将上限与下限的差值乘以调整系数,两者求和来确定被评估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分成率,其计算公式为:

K=m+(n-m)×a (5)

其中,K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分成率;m为分成率的取值上限;n为分成率的取值上限;a为分成率调整系数。

伴随着国际技术市场交易的发展,在众多的技术产品交易中,技术分成率的范围趋近于一个规范的区间范围内,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各国的技术贸易合同的技术分成率进行大量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为分成率的范围在0.5%~10%之间(分成基数为销售收入),绝大多是按2%到7%,表1中的数据可以作为分成率上下限取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红文、赵海林:《技术型无形资产利润分成率评判模型的研究》,《中国资产评估》2002年第3期。

收益法的主要技术方法篇10

[关键词] 无形资产;预期收益;技术分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 010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21- 03

技术类无形资产是指以技术为表现形态的一类无形资产,它是由直接载体(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或间接载体(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和其他相关的权利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工业版权3类。

1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形成过程

由于技术是构成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核心因素,高智能投入是高水平技术类无形资产取得的保证,因此,具有技术优势是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取得的前提。具有技术优势的无形资产(即技术类无形资产)一般是与一定的产品相联系,即其超额收益是与使用该无形资产的产品紧密联系的。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形成过程可描述为:

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技术转让

即首先通过技术开发获得新技术产品,再经过生产阶段,最终通过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或技术转让从销售和转让收益中回收开发投资和获取超额收益。

2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估测方法

由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是通过相应产品的销售实现的,因此某一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与企业其他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相互间很难区分,在运用收益现值法对技术类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无法对其预期收益单独进行估算,评估实务中通常采用技术收益分成的方法来预测被评估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未来超额收益。

2.1 技术收益分成法的估测思路

技术收益分成的思路是指实施一项技术并获得利润后,应由技术和其依附的经济资源共同分享,所以可以根据技术资产在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确定技术在利润中应分享的比例,即技术分成率,进而获得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 = 技术分成率×资产收益额

在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预测过程中,资产收益额的表示方式可以是利润总额、净利润或现金净流量,估测方法与有形资产收益额的估测方法相同,具体数据可以采用趋势预测法、因果预测法等定量方法再结合定性分析加以调整获得。而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2.2 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方法

技术分成率是指许可方分享被许可方应用该技术获得的利润比例。确定分成率没有统一的规定,它与技术的复杂程度、产品的产量、销售额提成年限或利润高低等有直接的联系,不同技术领域、不同交易条件其分成率也有所不同。目前,采用综合评价法来确定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技术分成率更为合理。

综合评价法是对评价对象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价值进行权衡、比较、优选和决策的活动。利用综合评价法确定分成率,主要是通过对分成率的取值有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评测,确定各因素对分成率取值的影响度,再根据由多位专家确定的各因素权重,最终得到分成率。它的具体步骤为:

(1)确定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

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是根据国际技术贸易中已被众多国家认可的技术提成比率范围确定的,可以根据技术类无形资产所属的行业,利用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据确定出技术分成率的取值区间。

(2)建立技术类无形资产评测体系

(A)建立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标值。首先对技术分成率及它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影响因素按照其内在的因果、隶属等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并形成评测指标的层次结构;最后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以专利技术为例,通过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确定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B)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对比求和评分法,在确定过程中,首先将待定权重的指标列出,设计调查表,请专家根据自身对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采用多对分值、按照两两比较得分和一定的原则,将某项指标同其他各项指标逐个比较、评分得出其权重wi。

(C)设计综合评价表。经过上述步骤,可以得到技术分成率的综合评价表。仍以专利技术为例,根据图1的专利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计出其技术分成率综合评价表如表1所示。

取值说明:

专利类型及法律状态:发明专利、经异议、无效或撤销程序的实用新型专利(100);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0)。

保护范围:权利要求涵盖或具有该类技术的某一必要技术特征(100);权利要求包含该类技术的某些技术特征(50);权利要求具有该类技术的某一技术特征(0)。

侵权判定:专利技术是生产某产品的唯一途径,易于判定侵权及取证(100);通过对某产品的分析,可以判定侵权,取证较容易(80);通过对某产品的分析,可以判定侵权,取证存在一定困难(40);通过对产品的分析,判定侵权及取证均存在一些困难(0)。

技术所属领域:新兴技术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属国家支持产业(100);技术领域发展前景较好(60);技术领域发展平稳(20);技术领域即将进入衰退期,发展缓慢(0)。

替代技术:无替代产品(100);存在若干替代产品(60);替代产品较多(0)。

先进性:各方面者超过(100);大多数方面或某方面显著超过(60);不相上下(0)。

创新性:首创技术(100);改进型技术(40);后续专利技术(0)。

成熟度:工业化生产(100);小批量生产(80);中试(60);小试(20);实验室阶段(0)。

应用范围: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多个生产领域(100);专利技术应用于某个生产领域(50);专利技术的应用具有某些限定条件(0)。

技术防御力:技术复杂且需大量资金研制(100);技术复杂或所需资金多(50);技术复杂程度一般、所需资金数量不大(0)。

供求关系:解决了行业的必需技术问题,为广大厂商所需要(100);解决了行业一般技术问题(50);解决了生产中某一附加技术问题或改进了某一技术环节(0)。

可以对照上述取值说明,根据专利技术的具体情况确定所列各影响因素的取值。

(D)构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调整系数。根据综合评价表的取值,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和作为综合评价模型。即:

由式(1)确定的值z即为技术分成率的调整系数,所代表的意义是技术分成率在可能取值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

(3)确定技术分成率的具体数值

根据上述步骤确定的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及调整系数,利用下式计算可得到技术分成率的具体数值。

α = m + ( n - m ) × z (2)

式中,α――技术分成率;m ――分成率的取值下限;n ――分成率的取值上限;z ――分成率的调整系数。

运用综合评价法确定的分成率,考虑了可能对分成率取值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并且参考了国际技术贸易中对技术提成率的数值,因而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及公正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评协[2008]217号)[Z].2008.

[2]张晓满.专利技术的特点、评估原理与方法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2(2).

[3]李秀娟.专利价值评估中的风险因素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