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分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9:14:40

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范文篇1

关键词:医院管理;绩效考核;收益分配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构建与完善,医院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与冲击、考验。医院作为履行我国政府及相关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窗口,如何强化自身建设也成为关系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及一切机构的良性运作都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考核与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对于医院来说,收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更加影响着医院的职能履行情况及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如何做好绩效考核与收益分配就成为我们应该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医院绩效考核与收益分配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医院的绩效考核仍然是以经济效益为最主要考核内容及目标,相应的,在收益分配上也是以各部门、科室创造效益的多寡来决定收益分配的具体比例,但这种考核与分配制度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及后果。首先,会不可避免地引发医院乱收费现象,从而增加看病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因为,以效益为考核标准,必然会造成一切向效益看齐的结果,追加检查项目、巧立名目进行各种收费的问题便会层出不穷,从短期内来看虽然增加了医院的收益、提高了效益,但于长期却是极大的损害和不利。其次,会加重“看病难、看病贵”和“以药养医”的局面不断恶化,不仅让病患及家属承担了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极大地损害医院的社会形象及社会声誉。再次,在此种运作模式影响下,医院的总体服务质量以及医务人员的个人技能也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我们都知道,绩效考核的内容及标准往往会影响一个机构内部所有人员的行动方向及思想意识,而推行效益先行的考核与收益分配制度必然会遏制医院其他方面的管理及操作,人们的关注点与行动力全部集中于如何增加收入,而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病患满意度以及人员技能水平却没有在绩效考核的标准及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整个医院的医务人员团队技术下降、责任感淡化、服务意识被抛到一边,医院也就逐渐沦为了一个捞钱的工具。最后,效益先行的绩效考核虽然是以效益多寡作为考核标准,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不公平、不科学,也无法有效体现按劳分配这一基本分配原则的。从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关系来说,某些科室需要投入大型医疗设备、经常能够进行大型的医疗服务及活动,这些设备、机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和收入。但对于某些传统门类,人员多、劳动强度大、工作任务量大,但却因为其工作的常规与基础而无法创造更多收益,两相比较之下,前者的效益与收益越来越多,奖金获取比例也越来越高,而后者却无法获得更多鼓励与肯定。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部门间、科室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同时也极大影响着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不利于医院内部的统一协调与管理。而在科室内部而言,一个科室因为少部分人的工作为整个科室创造了收益和效益,因此也获得了奖金收益,但目前许多医院的科室奖金二次分配却未能落到实处,也就是说,虽然部门与部门之间执行着“多劳多得”,但在科室内部,却也存在着个别“不劳而获”的成员,这也会造成科室内部乃至整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和工作团队的矛盾与冲突,非常不利于内部和谐。

二、加强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的科学融合

绩效考核制度与收益分配制度必须有效融合且科学合理,才能够实现互通且促进医院总体运作与经营管理质量提升的目的。笔者认为,加强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的科学融合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

医院是具有非营利属性的公共服务机构,在绩效考核的目标设定上,必须坚持公益性、服务性与经济效益的三方结合,切忌不可盲目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另外两方面内容。但是,毕竟现代社会需要体现效益,才能够维持运作及管理,所以也不可毫不顾忌经济及成本问题,那么医院也将难以为继。所以,在医院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确立过程中,应该重视几个问题。首先,要确保绩效考核目标能够充分体现医院各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及活动开展的社会公益性及社会效益,这是医院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只有社会形象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够维持医院的信誉度,也才能够为医院吸引更多患者主动前来。其次,要重视硬效益与软效益相结合。所谓硬效益,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和结余。软效益就是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服务品质、医院口碑等,这些也是需要我们精心维护的。传统的以效益为先的绩效考核模式就是不重视软效益的提升,从而让医院管理失去原有秩序,社会形象一落千丈。

2.加强绩效考核的内容科学性

医院绩效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工作达标、服务达标、品德达标以及经济达标四个方面,其中服务与品德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考核所占比重,以引起医务人员及工作人员的主观重视。在经济达标方面,不仅要考核具体数额及项目,更重要的是必须认真分析其经济效益的获得是否是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其收费内容是否存在着巧立名目、故意追加等问题,一旦查实有违规违纪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以显示制度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3.建立绩效考核配套收益分配制度

收益分配应该作为促进绩效考核工作强化的辅助工具,而不应该让绩效考核为收益分配服务。所以,在我们确立了医院应有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之后,收益分配也应该围绕相关的考核指标进行分配制度建设。所以,医院收益分配标准也应该包括几方面:业务开展、技能提升、服务品质以及医德医风。四者所占比例也应按照绩效考核比例进行划分,以避免过分强调效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方面,而在奖金分配方面强调出经济效益以外的其他重要方面,也能够让医院工作人员及医务人员端正意识,坚持责任,自律言行,全面的来要求自己向一名优秀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看齐。

作者:王永在 单位: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收益分配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年农村收益分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精神,全面贯彻“*”重要思想,坚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干部收入的增长与群众收入的增长相适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管理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推动全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分配政策

*年农村收益分配工作必须把握速度与效益,按实绩考核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农村收益分配工作的指导,妥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一)企业分配

1、集体企业分配

原则上按照集体经济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年初制定下达的考核办法。要根据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经营效益情况、职工收入分配水平情况等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综合确定企业分配总额和经营者的报酬。经营者的报酬不能与职工的分配差距拉得过大。企业职工的分配水平确定要严格按政策办事,充分体现出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

(1)盈利企业,职工按劳分配人均水平不低于今年的计税工资标准。根据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年度集体企业计税工资标准规定,当年人均计税工资标准为:11520元。

(2)亏损企业,正常工作的职工其劳均收入保证在上海市职工最低工资保障线水平(635元/月)以上;其他职工的劳均收入应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经营者的收入从严掌握;农转非人员按市政府有关规定处理。

2、集体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分配

由企业董事会根据国家劳动法规的有关精神以及企业章程,在提足企业积累和职工福利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分配和经营者奖励方案预案,其分配方案,须经过企业职工大会或职代会讨论通过。职工的分配要严格按劳动合同与集体工资协商合同执行。有按资分配的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3、私营企业分配

自行决定分配方案。各镇收益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和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私营企业分配工作的业务指导以及统计汇总工作。

4、改制企业分配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在确保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每年都有一定提高,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红利分配应留有余地,提足企业积累,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干部分配

既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要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村主要干部的分配,按年初各镇制定的考核办法和年内村上缴税收数、招商引资情况、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等因素决定,严格考核。总体要求是,村主要干部的报酬与本村农民收入的差距不宜拉得过大。

镇领导干部考核按(闵委发[*]9号)文规定实施。

(三)坚持先审计后分配原则

审计是搞好农村收益分配工作的关键,要坚持先审计后分配的原则,不留后遗症。审计的重点是村干部的考核审计和集体企业、集体控股企业经营者的年度审计,对每个村主要干部的考核审计和经营者的年度审计都要出具审计报告,作为其兑现分配报酬的依据。个别因特殊情况年前来不及审计的,要在年后组织力量补审。

三、工作要求

农村收益分配是一项政策性十分强的工作,要严格按年初制定的考核办法和有关政策办事,经得起审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检查。

每年一次的农村收益分配,需要大量的资金筹集。因此,各镇(龙柏街道、莘庄工业区)要督促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加强对分配资金的安全监管。同时也要深入村、企业调查研究,综合平衡好镇、村、企业和银行、信用社的衔接联系,尤其要了解部分村资金缺口情况,积极主动地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尽可能帮助基层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确保农村收益分配的及时兑现。

收益分配范文篇3

[关键词]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实现基础风险补偿机制

一、实现基础与影响因素

学界认为企业生产要素的谈判力由其稀缺程度、生产贡献、退出成本、承担风险的能力及其禀赋等5个方面共同构成,这些方面的变化导致了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均衡的变化,并使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具有可实现性。但由于谈判地位的“历史差异”,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程度会因行业特征、企业类型、生命周期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而存在较大差异。

1.行业特征。波特认为行业的成长性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竞争力事实上就是企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组合与博弈均衡。财务理论研究也表明,行业特征、产品竞争等对企业融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行业特征对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谈判力及其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2.企业类型。总体来说,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程度随着企业中物质资本支配地位的递减而递增,随企业社会化程度增大而递增。在业主企业中,雇佣者几乎不具备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资格与机会。合伙企业特别是有限合伙的出现提升了人力资本的谈判力,但由于物质资本仍是主要风险载体,其谈判力很有限。随着公司制企业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公司资本外部网络化配置的时代背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可能性、全面性及有效性等均得以大大提升,作为企业创新载体的技术骨干尤其是高层次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始共享经营权和收益控制权,并由此日益主导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特定模式。

3.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力量对比是一个动态博弈均衡,这种资本构成随企业成长阶段而具有时期特征;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在应视企业发展阶段中对资本构成的依赖度而相机实施。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由于面临很多风险,企业要依赖于充裕的物质资本并注重对管理人力资本的有效激励。在成熟期,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使物质资本依赖大大弱化和间接化,通过企业家人力资本重组资源、实现结构型增长成为核心要务;经理人市场、创新人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使忠信的管理人力资本和“创新者人力资本”具有更多选择权,此时,面对职业经理的产权困惑与职务挥霍,以及创新者人力资本的机会损失与“创新困境”,企业仅靠高薪激励和长期合约束缚已难达到好的治理效果。所以,赋予管理人力资本以产权归属感以有效遏制成本,为创新者人力资本开辟进出“自由通道”以有效革新其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式就成为有效的激励途径。这种依赖在衰落期更加显著。

4.公司治理结构。发达国家已从物质资本为基础界定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实际上转向了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复合资本为基础、以其权利配置为核心的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重要制度环境。不少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对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模式的影响主要限于管理人力资本。笔者认为,这只是沿袭了传统思路,其实传统激励方式同样可以有效的运用于所有的“创新者人力资本”。这不仅可以体现企业对知识经济下技术的合作创新趋势的深刻认同,并可在收益分配模式上有效体现“要素贡献准则”,且对管理者人力资本几乎独享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权也是一个有效的制约和权衡。

二、特别风险的特殊补偿

在知识经济信息实时化、资本配置网络化背景下,随着生产资料、债券、股票以及基金市场等非人力资本的市场运作体系日益完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趋于弱化和间接化。考虑到其特殊产权特征导致的日渐套牢的人企关系,作为实际风险承担者和企业价值真正载体的人力资本应当享有特殊的、有效的风险补偿与保障机制。

1.突破合约壁垒与相机治理合约——收益权的动态前提。基于套牢的人企关系也即合约各方共同营造的、指向长期的专业合作壁垒会给企业尤其是人力资本承担的高风险带来高效率的匹配收益吗?长期合约的进出壁垒以及由此引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下的人力资本的进出“惰性”将使企业面临“创新损失”,使契约合作背离初衷。此时,要再造高效的合作共赢机制就必须冲破原有合约壁垒,重新构造新型的企业外部网络关系。所以,知识经济下资本合作的长期合约或企业资本配置的网络化态势将必然是实时、动态的,而治理方式则应采用相机治理与共同治理相结合的全新方式。

2.构建二元异质资本结构——收益权的确认基础。财务结构的概念最早由Fama提出,指企业金融流量中用于各类支付的比例,资本结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笔者在此运用财务结构广义概念,主要是因其更适合以下现状:在由技术创新和资本泛化引致的资源网络化配置环境中,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空前扩展与资本依赖的深度普及逻辑地要求资本结构安排能明确地体现出不同要素所有者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变化。但传统资本结构及其盈利项目的收益安排,却并不能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与利益要求。资本的泛化以及核心资本的地位转移使得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产权共享与共同治理必然要求突破传统的资本同质假设和一元束缚,建立以非同质假设为基础的二元优序资本结构。

3.共同、偏重的财务治理权——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路径。人力资本参与控制后,公司治理的重心由原来的监督、约束经理人员转变为要素所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以下机制:第一,在组织结构上,通过制度确定董事会、监事会中各资本所有者所占比例;第二,比照物质资本计量模式,科学计量以切实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其核心专用性、边际报酬递增的动态性等特征,使其享有与其价值贡献度相匹配的共同而有所偏重的财务治理权。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收益分配范文篇4

民本经济理论最早是由严炳洲于1996年提出,2002年高尚全构建了民本经济框架。民本经济就是立足于民,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民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主。从产权上讲,民有、民资、民营、民管是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形式;从宗旨上讲,民需、民用、民富、民强是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基本目的。民本经济随着理论的逐步深化和实践发展的必要,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充。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在海南调研时强调,要树立“民本审计观”理念。朱学义教授2007年提出了“民本会计”改革的设想,强调民本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成分,而且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一种经济管理体制、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民本经济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资本社会化的内在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企业收益分配改革要以“民本经济”为指导思想,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作相应改革。

二、民本经济对企业收益分配的要求

企业收益分配的目标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二是经营者财富最大化;三是劳动者财富最大化。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这与发展民本经济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民本经济制度下,对企业收益的分配,从狭义上看是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从广义上看是对一切物质资源的分配。改革净利润分配的主要做法就是,将单一的物力资本改为物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共同分配净利润。在此前提下,劳动者,包括一般劳动者、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他们的劳动消耗可分为必要劳动和超额劳动两部分。此时,企业收益分配的目标是劳动者利益最大化,即民众利益最大化。民众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因是民众是企业创造财富价值的主体。尽管企业收益的创造除了广大民众劳动之外还有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但在这些要素中,民众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加入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些生产要素中,物力资本是企业创立的“必要条件”,一般劳动者是创造企业收益的“基本力量”,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物”。在民本经济条件下,一般劳动者、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是“民众”,他们拥有一定的“物力资本”和不同程度的“智力资本”,成为创造企业收益的主体力量。其中,财产所有者应该获取财产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收益,即投资者按出资额比例从企业分得收益,企业以股息、红利或利润的形式支付给投资者;二是资本增值,即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在企业生产经营周转中应通过提取积累等形式不断增值,企业会计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形式反映投资者资本额的增值。财产经营者应获得经营收益。由于两权分离,投资者的财产由经营者管理经营,投资者获取财产收益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经营者工作绩效的好坏。因此,企业投资者在让渡企业经营权同时,也要赋予经营者部分企业收益权。经营者收益不仅包括组织、管理等经营活动应得的劳动报酬,还应包括经营实效应分享的风险报酬,生产劳动者应获得劳动收益。劳动者应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相应的报酬。可见,民本经济是一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准则,以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主要分配方式,以富民强国、共同富裕为基本目的的经济。

三、民本经济对现行企业分配状况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企业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一直围绕生产经营成果与职工物质利益挂钩的思路展开,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目前企业收益分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很低

初次分配是一种基础性的分配,其公平程度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衡量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则是劳动报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小,这个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据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近几年,西方国家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已达到75%,资本的贡献仅为25%,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白皮书介绍,1990年到2005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例由53.4%下降到41.4%,而同期企业的营业额占GDP的比重则由21.9%上升到29.6%。劳动报酬增长速度过慢,会使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影响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这样会导致社会需求萎缩,商品滞销、积压,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总体经济的运行。

(二)企业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目前,在企业收益分配的微观层面上,学者过多的集中于对高管薪酬设计、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性分析上,也有不少文献对高管内部的差距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公司层面的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员收入和差距大小的研究还很少。然而,目前企业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之间差距的“马太效应”已愈演愈烈。

(三)不同行业间的企业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业间工资也出现了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若按大行业分类,行业工资极值比则从1978年的2.17倍增加到2008年的4.77倍,这些指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反映出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在不断拉大。另外,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尤为显著,垄断是造成行业工资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四、改革企业收益分配的对策

(一)理顺企业收益分配关系,创新企业股权设置

党的十六大提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党这些方针政策的变化最终落实到按生产要素贡献额作分配基础上面。联系到民本经济制度下分配关系的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对企业生产的构成社会总产品的物质产品要以民众的劳动为主体进行按劳分配,确定民众利益的主体份额,进而再按生产要素贡献额再次分配。笔者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额分配应分两个层次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两个层次是:取得企业股权的,与其他投资者一同进行企业利润分配;不能取得企业股权的,根据企业相关业务,按事先的净利润进行分配,从企业管理费用中列支。基于利益分配关系是产权关系体现的法则而言,目前应该对股权分配进行创新:普通劳动者可以设置“劳动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资本投入者设置“资金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技术人员设置“技术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经营者及其管理层设置“管理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在此前提下,他们的劳动都包括必要劳动和超额劳动两部分。必要劳动取得“劳动报酬”———工资,超额劳动应取得“资本收益”———红利。

(二)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施“工资倍增计划”

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尽快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以多少为宜,应放在世界经济的范围内来讨论,看看我国劳动报酬目前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有多少。我国劳动者报酬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所谓“工资倍增计划”,就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收益分配范文篇5

一、关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管理

(一)国有产权(包括国有股权,下同)转让收入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应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二)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包括:

1.区国资办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2.区政府有关部门主管或兴办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3.区级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4.其他有关区级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三)国有产权转让,应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实行。

(四)国有产权转让收入自国有产权转让交易结束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全额缴入区财政预算专户,列入财政预算收入。

(五)纳入预算管理的国有产权转让收入首先用于涉及职工调整劳动关系应由国有权益承担的职工安置的费用,结余部分,经区政府批准专项用于企业国有资本的再投入。

(六)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将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及时足额缴纳,凡发生拖欠、挪用、截留及私分国有产权转让收入行为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427号)等规定处理。

二、关于企业国有资本投资收益管理

(七)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包括:

1.区属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按规定比例应上缴的利润;

2.区属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国有股权应分得的股利、红利收入;

3.应由企业国有资本出资人享有收益权的其他收益。

(八)区属国有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及时进行利润分配。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应坚持同股同利,按比例分红。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放弃国有股的收益权。

(九)区属国有独资企业应按当年可供分配利润的10%,向区政府上缴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应按分红的实际收益,上缴股利、红利。

本办法所称企业可供分配利润是指按合并会计报表计算的企业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损益后本年度实施的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再按10%扣除法定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50%时不再扣除、实际提取按《公司法》规定执行)计算后的余额。

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所得税率按零计算。

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5年以内按税法规定税前扣除,超过5年的按盈余公积、本年度税后利润的顺序弥补。

(十)区属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缴的利润及股利、红利,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列预算收入。

(十一)区属企业上缴的上一年度利润及股利、红利,应在次年的5月31日前全额缴入区财政预算专户。

(十二)企业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专项用于:

1.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性支出,包括:

(1)新设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投入,

(2)现有企业增加注册资本金,

(3)购买企业股权,

(4)其他资本性支出;

2.区属企业改革成本支出:

(1)支付职工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

(2)支付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3)支付所欠工资,

(4)支付其他资金;

3.国有资产监管专项支出,包括审计、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费用支出;

4.区政府确定的其他支出。

(十三)区属国有资本投资收益的使用,由区财政、区国资办提出初步建议,报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十四)凡拖欠、挪用、截留及私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处理。

三、关于国有单位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十五)区属国有单位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涉及土地资产的,在制定改制方案时,必须对国有单位所拥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提出处置方案,经区国土局审核,报区政府批准。

(十六)区属国有单位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其国有划拨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区财政,纳入预算管理。国有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首先弥补职工安置费用的不足。

收益分配范文篇6

关键词:一级土地整理;收益分配;税收筹划

一、相关概述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此同时,我国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整政策,这有助于规范和完善房地产行业发展,减少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不规范行为。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土地整理市场跟房地产行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土地整理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正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领域上纷纷向土地整理业务拓展。同时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也进行了规范和清理,这些都使得企业涉足土地整理市场的机会增加,并将土地整理业务作为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进行管理。因此围绕土地整理业务,对其收益分配和税收筹划进行分析,对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整理市场,提高土地整理业务规范性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一级土地整理概念分析

一级土地整理是指相关部门及机构在土地出让之前,对该土地所进行的整理以及投资等相关过程的统称。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整理参与者应当围绕地区功能规划、竖向标杆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标准等相关的指标进行落实,并在土地整理、征地补偿、基础设施建设、拆迁安置以及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流程管理,通过对土地进行投资、整理,按照既定规划进行建设和安置,实现预定计划的土地出让和地块建设开发。因此,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环节比较多,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和要素,需要遵循的法规和制度也比较多,涉及到多个机构和部门。一般情况下,一级土地整理活动的具体实施都是依靠政府部门来进行的,也有一些地区是由政府部门委托企业来对土地进行整理,政府部门对土地整理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也有一些地区的土地整理是由国有企业或者相关的土地储备机构来实施的。

三、一级土地整理的收益分配对象

一级土地整理在地区区域条件下的土地开发利用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处于首要环节,一般都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主导之下进行,围绕土地增值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在一级土地开发商、一级土地使用者等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收益的分配,通过在收益分配方案中协调和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收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一级土地整理和开发市场进行完善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土地开发模式。一般来讲,在一级土地整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经济利益主体,在利益主体的划分上应当结合一级土地整理所涉及到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将一级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收益分配主体划分为地方政府、一级土地开发商以及原先的土地使用者三个部分。第一,地方政府收益分配主体。在一级土地整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应当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本地区的土地整理和开发、投资行为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确保本地的土地整理和开发行为跟本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切实做好本地区土地整理、开发的规划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围绕土地整理开发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督和主导。并且还需要在完成一级土地整理工作程序之后,对土地的二次开发和投资过程进行必要的参与和主导。第二,一级土地开发商。在一级土地的开发和整理过程中,一级土地开发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中间者,同时也是实际的执行者,甚至也具有投资者的角色。开发企业要参与土地整理市场,就需要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以及授权,并需要充足的资金来协助政府部门对土地进行整理和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能够获得财政资金,而一级土地开发企业则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第三,原有的土地使用者。尽管在土地开发整理之前,该土地在所有权上属于国家,但是该土地的使用权是属于原有的土地使用者,并且该土地使用者拥有该地块的收益和使用权。在土地开发和整理过程中,土地开发商以及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征得原有土地使用者的同意之后才能够对该地块进行整理和开发,并且应当给予原有的土地使用者一定的费用作为征地拆迁补偿。这些费用和补偿是原有土地使用者在出让土地的过程中应当获得的经济收益。政府部门和土地开发企业应当切实保障原有土地使用者对该地块征用所要求的经济补偿权益。

四、一级土地整理的收益分配

第一,一级土地整理的收益分配途径。政府相关部门、土地开发企业围绕一级土地整理进行收益的分配,在分配的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可以依靠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授权开发商,在土地市场中对整理的土地进行公开的出售。将土地出售收入扣除掉必要的成本和费用后所获得的收益,在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之间按照约定进行分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政府的授权之下,开发商对整对土地进行整理和开发。对于土地出售过程中继续中标,但是不能够继续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则应当上交相应的土地出让金之后,按照部门和地区发展规划进行土地二次整理开发,并以此来获得相应的土地整理收益。第二,一级土地整理的收益分配。对于一级土地整理的收益分配过程,包含了首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环节。首次分配过程。土地经过一级整理之后,由相应的待开发企业进行商业转让,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则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在一级土地整理过程中,整理的对象是原始土地。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土地相关主体所拥有的只是该地块的使用权。在一级土地整理过程中,所收到的土地出让金需要扣除掉成本和费用以及相应的政府提取费用,并上交国家财政土地出让金。在此基础上对剩余的收入进行土地整理收益的二次分配。在一级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具有多个方面内容,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前期项目费用、工程建设费用、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还应当根据国家土地政策法规,对土地收益基金和失地农民保障金进行足额提取。二次分配环节。二次分配环节是在一级土地收益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剩余收益的二次分配。在二次分配环节中,一级土地整理产生的净收益是分配的主要对象。一级土地整理净收益在将国家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扣除掉相关税费以及一级土地整理成本之后,所获得的收益就是一级土地整理净收益。而土地整理的二次分配环节,则应当在土地整理开发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进行,按照两者之间原有的约定对剩余净收益进行二次分配。一般情况下,二次收益分配的比例主要是取决于一级土地整理的难度大小。对于地理位置偏僻、整理难度大的地块,一级土地整理开发商在收益分配上获得的比重相对要高。围绕土地收益的分配,开发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土地收益分配完成之后,土地开发企业将成本费用以及法定公积金在收入扣除之后,按照相应的比例在股东之间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

五、一级土地整理的收益税收筹划

土地整理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由于一级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和参与,同时土地整理环节和流程也比较多,往往涉及到的涉税行为相对复杂。企业在一级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营业税等相关税种。另外,一级土地整理在税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一级土地整理开发企业跟税收主管部门进行友好的沟通,切实减少税收管理风险,围绕土地整理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相应的税收筹划工作。在此基础上,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减少企业税费支出,增加一级土地整理开发企业收益和利润。土地整理收益的税收筹划应当围绕土地净收益来开展工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做好一级土地整理收益税收筹划的基础性工作。围绕一级土地收益税收筹划,要对前期的基础性工作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整合。实现土地整理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良好衔接。通过对会计报表进行完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定期汇报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合理安排管理决策,事先规划税收筹划,切实降低企业纳税风险,增强企业税收筹划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共同设立土地整理开发公司。在一级土地整理开发过程中,开发企业可以共同设立相应的土地整理项目公司,以此来争取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并共同开发和整理以及投资。一般情况下,开发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共同出资成立相应的土地整理项目公司,并在出资方之间进行收益的分配。在项目公司管理上,应当通过掌握多数股权来控制关键管理岗位,确保公司权益,减少税收责任。另外,还应当积极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开发难度大、地理位置偏僻的土地整理地块,政府一般都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级土地开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此类税收优惠政策,在降低纳税负担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收益。也可以依靠成立项目公司等方式,在所在区域充分结合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区域外的税收压力。

作者:喻小颖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土地整治中心

参考文献

[1]范金梅、王磊、薛永森: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S1).

收益分配范文篇7

关键词:证券;基金;收益分配

1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的范围

证券投资基金收益是指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所募集的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所取得的收入。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较,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计主体,其收益的范围以及确认标准问题历来存在争议,但由于收益范围的界定又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收益的分配方案,影响各方经济利益,所以必须要加以明确。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大致有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收益范围。

①大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日本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应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债券利息、其他利息和已实现资本利得(或损失)。

②中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美国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应包括现金股利、债券利息、其他利息和已实现资本利得(或损失),不包括股票股利和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或损失)。

③小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只包括现金股利、债券利息和其他利息,不包括股票股利和资本利得(无论资本利得是否已经实现)。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收入。利息收入包括债券利息收入、资产支持证券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收入等。投资收益包括股票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收益、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基金投资收益、衍生工具投资、股利收益等。基金的收益分配应当以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基准计算。期末可供分配利润指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中已实现收益的孰低值。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正数,则期末可供分配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的已实现部分;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负数,则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已实现部分扣减未实现部分)。

2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方式和比例

证券投资基金相对于固定收益证券,价格波动性更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相对更高。同时,在基金收益分配中投资者的话语权不高。因此,为了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世界各国都强制规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充分分配制度。例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基金必须将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的95%以上分配给投资者,一般是每季度发放一次:基金的资本利得部分可以分配给投资者,也可以留在基金内继续投资。收益分配以现金形式分配,但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动再投资。在日本,基金的收益原则上每年分配一次,所有的股利和利息应全部分配。对于资本利得,在弥补上期亏损后,剩余部分的10%应分配给投资者。累计未分配的资本利得在基金运作期满后,再一并分配。我国台湾地区要求基金的分配一般应当一年一次,并在会计年度结束后3个月之内进行。利息和股利全部分配,已经实现的资本利得也可以分配。分配采用现金方式的,投资者可以将分配的收益再投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必须采取现金方式,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年度收益分配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净收益的90%。开放式基金按规定需在基金合同中约定每年基金收益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分配应当采用现金方式,但投资者可以事先选择将所获分配的现金利润,按照基金合同有关基金份额申购的约定转为基金份额。基金份额持有人事先未做出选择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支付现金。同时,基金当年收益应先弥补上年亏损后,才可进行分配,如果基金投资当年亏损,则不应进行收益分配。

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的规定相比,我国对基金收益分配规定的

弹性空间更小,主要表现在:

分配方式上,我国要求以现金方式进行分配。而在美国和日本,投资者有更大的选择权,既可以选择现金分配,也可以选择将分配的收益再投资。

分配比例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收益的实际分配比例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我国要求证券投资基金分配的收益不低于基金当年净收益的90%。而在美国和日本,只是要求将收益中的利息收入的绝大部分分配给投资者,资本利得部分参与分配的比例很低(如日本的10%),或者是可以不参加分配。

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基金收益分配的法律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保证投资者能及时、安全的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1基金资产变现问题

基金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为了换取收益分配所需的现金,必须在之前大规模得将股票等证券资产进行变现。在股票的大幅卖出和买入过程中,不断存在比较大的冲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建仓,有可能错过市场机会,存在很大的机会成本损失。这部分损失将由投资者承担,影响了投资收益。尤其当处于一个持续的牛市中时,为了分配收益而变现资产所造成的损失会更大。作为一种法规政策,我们认为目前强制要求基金以现金形式分配不低于90%的净收益的规定是不足取的。事实上,基金每年较为集中地变现证券,已经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2基金收益分配的规避问题

大多数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收益分配问题上一直都表现的不够积极,即使有大的收益分配政策出现,都配合和服从于“基金净值归于面值(1元)”持续营销的需要。而且不少基金都通过基金分拆这一办法来达到规避基金收益分配的目的。假如某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某个基金投资品种原先的每份净值是2元,在基金份额分拆后,将原先的每份基金变成两份以后,其拆分后的每份净值就变成了每份1元。根据基金收益分配的条件可知,该基金管理公司就可以不进行基金收益的分配了。

Wind资讯统计显示,尽管经历了2006年到2007的大牛市,但仍有接近20只2007年之前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从2007年至今仍未分红。其中,华宝兴业、华安、华夏、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两只基金入选“铁公鸡”之列。

3.3推迟基金收益分配的时间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做为管理基金的管理人和人所作出的“逆向选择”,也包括市场监管者制度设计本身的原因。由于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时甚至会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基金管理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为基金管理人依据基金契约的规定获得基金管理费收入。基金管理费收入是按基金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股票型基金一般为1。5%)年费率计算。这也就是说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其所管理基金资产净值的多寡。无庸置疑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净值越大,也就可以收取的更多的管理费,而基金收益又包括在基金资产净值之中,这就导致了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基金收益分配的数额或者推迟基金收益分配的时间。而这种基金管理公司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恰恰是建立在损害其基金投资人利益基础之上的。

3.4基金收益分配不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

按照心理账户的理论,投资者们对各种资产进行投资时通常将这些资产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也就是放置在不同的心理账户,投资者对待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风险态度。低层的心理账户通常要求的收益比较低,如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信用级别高的债券等,相对而言投资者要求安全,稳定,投资者在这一层的投资表现出极强的风险厌恶。所以对待这一层的投资者要保证收益分配次数和分配金额。而在高层心理账户上的投资通常要求收益很高,具有很大的增值潜力,如投资于高成长基金、股票等。投资者也能够承受很大的风险,投资者在这一层的投资则表现出较强的风险偏好,因此对待这一层的投资者,他们追求的是长期的资本利得,所以收益分配次数和分配金额可以减少,但至少要保证规定的最低要求。而我国目前规定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利润的90%,并且应当采用现金方式,这种规定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对收益分配的要求。

4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的改进

首先,基金管理公司在设计基金产品时,应根据基金产品特性拟订相应的收益分配条款,使基金的收益分配行为与基金产品特性相匹配。

其次,基金管理公司在设计带有分红条款的基金产品时,应当在基金合同以及招募说明书中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每次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第三,基金公司在上报产品的同时,要在基金合同以及招募说明书中约定基金收益分配方案的,基金收益分配方案中至少应载明基金期末可供分配利润、基金收益分配对象、分配时间、分配数额以及比例、分配方式等内容。

第四,基金合同以及基金招募说明书中应该约定:基金红利发放日距离收益分配基准日(即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计算截止日)的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最后,基金合同中若约定“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条款,应详细说明该条款的含义,“例如,基金收益分配基准日的基金份额净值减去每单位基金份额收益分配金额后不能低于面值”。

参考文献:

[1]黄庆平浅议规范基金收益分配的机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2]李俊英.我国公募与私募基金收益分配模式的制度比较[J].浙江金融,2007,(6).

[3]李国良.试论证券投资基金利润分配改进[J].会计研究,2000,(2).

收益分配范文篇8

一、人力资源收益分配的内涵

就本质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的收益分配就是企业对员工给予企业“贡献”的回报,专指对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收益进行分配,不牵涉利息、税收等问题。人力资源的收益分配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和劳动能力的构成,包括人力资源的投资方式、投资数额、劳动效率和劳动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投资风险等因素。人力资源收益分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分配什么。人力资源收益分配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工资形式表现的人力资源劳动力补偿收益;二是以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方式获得的人力资源创造的新增价值。人力资源工资分配是人力资源参与剩余分配的基础。人力资源所有者先以工资形式参与企业收入的初次分配,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其次,人力资源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是工资分配的延续,是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对企业剩余收益索取权的充分体现。

(2)分配给谁。企业人力资源收益分配的受益者应是企业所有的在职职工,但由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源的存量不同决定了其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同,因此对企业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也不同。

二、人力资源收益分配的形式

1.人力资源收益分配的基本形式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收益分配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基本薪酬。员工基本薪酬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工资较低,属于平均性质的工资,保障任何员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岗位工资则是根据岗位责任、岗位工作强度、岗位工作环境等因素确定岗位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岗位薪酬;技能工资则是根据员工本身的职称高低和技术等级确定的薪酬。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都基于贡献率,而非平均率。

(2)奖励薪酬。这是根据工作绩效计付的薪酬。作为劳动报酬的奖金,按照超额劳动对工作任务是否产生直接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员工提供了超额劳动、直接增加了企业财富给予的奖励,这一类奖金称为工资性奖励;另一类是由于员工的工作改变了工作环境,为整个企业的良好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给予的奖励,这一类奖金称为创造性奖励。

(3)附加薪酬(津贴)。津贴是对员工在特殊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下的特殊劳动消耗,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额外生活费用的支出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薪酬形式。

(4)福利薪酬。从本质上讲,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如子女教育津贴、廉价住房等。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福利包括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推销金等。

2.人力资源收益分配的新形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企业为了进一步激励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采用了经营者年薪制、股权激励、股票期权以及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收益分配的新形式。

(1)年薪制。

(2)股权激励。

(3)股票期权。

(4)员工持股。

三、人力资源收益分配的方法

1.第一类收益分配价值的实现

这类收益分配可直接与员工绩效考评挂钩,所以分配价值的实现,以经过计量的绩效价值为基础。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分配总额。企业应该根据其制定的收益分配制度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确定收益分配总额,并将其分配到各个岗位。

(2)确定分配标准。可以员工个体绩效价值占岗位全体员工绩效价值总值的比值作为某员工参与收益分配的标准。该比值与员工个体绩效价值成正比,与全体员工绩效价值成反比。在全体员工绩效价值总值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员工个体绩效价值越大,该比值就越高。

(3)确定分配份额。可以某岗位分配总额乘以分配标准求得员工参与收益分配的份额。

2.第二类收益分配价值的实现

第二类收益分配虽不与员工当期绩效考评直接挂钩,但他们可根据员工当期绩效考评结果进行一定的调整(员工自愿认购企业股份除外)。这类收益分配价值的调整过程如下:

(1)确定收益分配基本数额。企业员工基本薪酬和企业经营者基本年薪的确定,如前所述。基本福利薪酬则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有关条例加以确定。

收益分配范文篇9

一、数据分析

1、农户家庭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仍占主导地位,农户出售农产品收入6658.9万元,同比增长5.3%,占全乡总收入的68.2%;

2、牧业收入增加,其产值为592.7万元,增幅为4.6%;

3、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大幅增加,今年全乡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05.7万元,增幅为13%;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分析

今年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和较高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两者的作用与影响的相互叠加,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运行出现了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好势头,同时乡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各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加大了对村、组增加农民负担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农村经济政策环境比往年有明显好转。

由于全乡农民减负力度前所未有,税负、劳务负担、行政事业收费都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财政直接补贴增加、劳务收入增长、农产品售价提高,直接拉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其因素归纳起来有下列几方面:

一是税负减轻。全省农业税率减1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按比例调减。农业税负总体水平下降5%。

二是劳务负担减轻。按税改政策,从今年起全面取消农村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根据农村基层的需要,实施“一事一议”筹劳制度,每个劳动力每年筹劳上限为15个工日,自愿“以资代劳”收费标准为每工折合8元。劳务负担政策的“收支相抵”,农民的实际劳务负担水平还是大大降低了。

三是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从今年6月1日起取消的收费项目有:卫生部门对进城就业农民收取的从业人员健康证工本费;公安部门对进城就业农民或按农民工人数向农民工所在单位收取的治安联防费;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对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在其办理暂住证所在地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入学,其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要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除按照国家规定收取杂费、学费、住宿费和课本费外,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或向农民工摊派其他费用,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要酌情减免费用,使农民外出务工积极性增加。

四是农产品售价提高。一方面,今年大米、禽蛋、猪肉、水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扬。食品类价格上升7.7%,其中粮食上涨31.8%,大米涨幅高达64.8%(3月份涨幅47.8%),油脂上涨18.6%,猪肉价格上涨23.8%。另一方面,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去年水稻收购均价每公斤0.90元,今年水稻保护价上升到每公斤1.40元,小麦售价比去年上升40%。据统计,今年全乡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五是劳务收入增长。去年劳务输出受SARS影响,农民不仅外出打工时间缩短,还增加往返旅费。今年没有SARS影响,全年累计劳务输出1797人,比上年增加435人,达到全乡户均常年有一人在外务工的目标,全年共创货币收入405.7万元。仅此一项农民打工收入至少比上年增收13%。

六是政府财政直接补贴增加。今年对粮食生产进行直接补贴,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一环。

收益分配范文篇10

摘要: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而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还不够完善,文章针对基金的收益分配问题,介绍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的范围和分配方式及比例,并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我国基金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证券;基金;收益分配

1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的范围

证券投资基金收益是指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所募集的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所取得的收入。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较,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计主体,其收益的范围以及确认标准问题历来存在争议,但由于收益范围的界定又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收益的分配方案,影响各方经济利益,所以必须要加以明确。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大致有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收益范围。

①大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日本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应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债券利息、其他利息和已实现资本利得(或损失)。

②中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美国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应包括现金股利、债券利息、其他利息和已实现资本利得(或损失),不包括股票股利和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或损失)。

③小口径方式,这种方式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只包括现金股利、债券利息和其他利息,不包括股票股利和资本利得(无论资本利得是否已经实现)。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收入。利息收入包括债券利息收入、资产支持证券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收入等。投资收益包括股票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收益、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基金投资收益、衍生工具投资、股利收益等。基金的收益分配应当以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基准计算。期末可供分配利润指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中已实现收益的孰低值。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正数,则期末可供分配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的已实现部分;如果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为负数,则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末未分配利润(已实现部分扣减未实现部分)。

2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方式和比例

证券投资基金相对于固定收益证券,价格波动性更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相对更高。同时,在基金收益分配中投资者的话语权不高。因此,为了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世界各国都强制规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充分分配制度。例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基金必须将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的95%以上分配给投资者,一般是每季度发放一次:基金的资本利得部分可以分配给投资者,也可以留在基金内继续投资。收益分配以现金形式分配,但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动再投资。在日本,基金的收益原则上每年分配一次,所有的股利和利息应全部分配。对于资本利得,在弥补上期亏损后,剩余部分的10%应分配给投资者。累计未分配的资本利得在基金运作期满后,再一并分配。我国台湾地区要求基金的分配一般应当一年一次,并在会计年度结束后3个月之内进行。利息和股利全部分配,已经实现的资本利得也可以分配。分配采用现金方式的,投资者可以将分配的收益再投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必须采取现金方式,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年度收益分配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净收益的90%。开放式基金按规定需在基金合同中约定每年基金收益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分配应当采用现金方式,但投资者可以事先选择将所获分配的现金利润,按照基金合同有关基金份额申购的约定转为基金份额。基金份额持有人事先未做出选择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支付现金。同时,基金当年收益应先弥补上年亏损后,才可进行分配,如果基金投资当年亏损,则不应进行收益分配。

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的规定相比,我国对基金收益分配规定的

弹性空间更小,主要表现在:

分配方式上,我国要求以现金方式进行分配。而在美国和日本,投资者有更大的选择权,既可以选择现金分配,也可以选择将分配的收益再投资。

分配比例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收益的实际分配比例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我国要求证券投资基金分配的收益不低于基金当年净收益的90%。而在美国和日本,只是要求将收益中的利息收入的绝大部分分配给投资者,资本利得部分参与分配的比例很低(如日本的10%),或者是可以不参加分配。

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基金收益分配的法律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保证投资者能及时、安全的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1基金资产变现问题

基金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为了换取收益分配所需的现金,必须在之前大规模得将股票等证券资产进行变现。在股票的大幅卖出和买入过程中,不断存在比较大的冲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建仓,有可能错过市场机会,存在很大的机会成本损失。这部分损失将由投资者承担,影响了投资收益。尤其当处于一个持续的牛市中时,为了分配收益而变现资产所造成的损失会更大。作为一种法规政策,我们认为目前强制要求基金以现金形式分配不低于90%的净收益的规定是不足取的。事实上,基金每年较为集中地变现证券,已经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2基金收益分配的规避问题

大多数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收益分配问题上一直都表现的不够积极,即使有大的收益分配政策出现,都配合和服从于“基金净值归于面值(1元)”持续营销的需要。而且不少基金都通过基金分拆这一办法来达到规避基金收益分配的目的。假如某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某个基金投资品种原先的每份净值是2元,在基金份额分拆后,将原先的每份基金变成两份以后,其拆分后的每份净值就变成了每份1元。根据基金收益分配的条件可知,该基金管理公司就可以不进行基金收益的分配了。

Wind资讯统计显示,尽管经历了2006年到2007的大牛市,但仍有接近20只2007年之前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从2007年至今仍未分红。其中,华宝兴业、华安、华夏、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两只基金入选“铁公鸡”之列。

3.3推迟基金收益分配的时间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做为管理基金的管理人和人所作出的“逆向选择”,也包括市场监管者制度设计本身的原因。由于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时甚至会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基金管理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为基金管理人依据基金契约的规定获得基金管理费收入。基金管理费收入是按基金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股票型基金一般为1。5%)年费率计算。这也就是说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其所管理基金资产净值的多寡。无庸置疑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净值越大,也就可以收取的更多的管理费,而基金收益又包括在基金资产净值之中,这就导致了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基金收益分配的数额或者推迟基金收益分配的时间。而这种基金管理公司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恰恰是建立在损害其基金投资人利益基础之上的。

3.4基金收益分配不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

按照心理账户的理论,投资者们对各种资产进行投资时通常将这些资产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也就是放置在不同的心理账户,投资者对待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风险态度。低层的心理账户通常要求的收益比较低,如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信用级别高的债券等,相对而言投资者要求安全,稳定,投资者在这一层的投资表现出极强的风险厌恶。所以对待这一层的投资者要保证收益分配次数和分配金额。而在高层心理账户上的投资通常要求收益很高,具有很大的增值潜力,如投资于高成长基金、股票等。投资者也能够承受很大的风险,投资者在这一层的投资则表现出较强的风险偏好,因此对待这一层的投资者,他们追求的是长期的资本利得,所以收益分配次数和分配金额可以减少,但至少要保证规定的最低要求。而我国目前规定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利润的90%,并且应当采用现金方式,这种规定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对收益分配的要求。

4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的改进

首先,基金管理公司在设计基金产品时,应根据基金产品特性拟订相应的收益分配条款,使基金的收益分配行为与基金产品特性相匹配。

其次,基金管理公司在设计带有分红条款的基金产品时,应当在基金合同以及招募说明书中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每次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第三,基金公司在上报产品的同时,要在基金合同以及招募说明书中约定基金收益分配方案的,基金收益分配方案中至少应载明基金期末可供分配利润、基金收益分配对象、分配时间、分配数额以及比例、分配方式等内容。

第四,基金合同以及基金招募说明书中应该约定:基金红利发放日距离收益分配基准日(即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计算截止日)的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最后,基金合同中若约定“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条款,应详细说明该条款的含义,“例如,基金收益分配基准日的基金份额净值减去每单位基金份额收益分配金额后不能低于面值”。

参考文献:

[1]黄庆平浅议规范基金收益分配的机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2]李俊英.我国公募与私募基金收益分配模式的制度比较[J].浙江金融,2007,(6).

[3]李国良.试论证券投资基金利润分配改进[J].会计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