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成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4:47:26

收益成本

收益成本范文篇1

从经济学家的观点出发,运用收益最大化、机会成本、收益和损失的经济学原理,解释参加小学期经济学论坛的得失.

关键词

收益最大化、机会成本、收益、损失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的小学期期间学院主办了一个以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经济学论坛活动.由于我对这项活动有较好的预期和偏好。我积极的参与到了论坛主持人的竞争中,但是结果却是失败的.

如果把这次是否参加竞选主持人的看成是一种选择,我想与用经济学的原理来知道,到底选择不同会给我带来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其中怎么样做出选择才是明智的呢?

二、选择的得失分析

首先假设,同学甲和同学乙是这次主持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前提是,这两名同学都是此次选拔的评审老师的学生.不同的是,同学甲课堂表现良好,发言积极主动,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乙虽然上课认真,但是不善于发言没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却普通话说得很好,又主持经验.

情况一,同学乙表现出色,击败其他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结果论坛举办的很成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一切都和顺利,这是顺境中的成功.乙同学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收益了成功.好的预期也变成了现实.

情况二,同学乙没有能竞争中胜出,主持人的角色由同学甲来担当.由于同学乙的表现也很出色,所以获得了主题发言的机会.虽然,老师最终选择了课堂表现良好的同学甲,但是心中的预期自然而然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许选择同学甲会达到更好的结果,这样的疑虑又会衍生出另外两种情况:

情况一:论坛举办的很成功,但是没能成为主持人的同学乙作为主体发言人,表现更为突出,这样同学乙虽然没有在主持人的角色上取得成功,但是主题发言的成功会使老师在今后的选择中有所改变.而且空出了为作主持人的准备时间同学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小学期的论文,出色的小学期论文被收录到论文集中,同学乙同样获得了他该获得的.

情况二:论坛失败了,老师心目中的预期没能实现,那么下一次在于兴类似的活动选择同学乙的机会就会很大.而乙同学没有受到论坛失败的影响,小学期的论文被收录到论文集中,同样是成功了.这就是逆境中的成功,而逆境中的成功往往比顺境中的成功给人的印象深刻.

现在我们来算一算,以上四种情况,同学乙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是成为主持人的成本要比没有成为主持人的成本高得多,而获得的收益都是论坛的成功,自己被认可.但是遇没有成为主持人而是成功地作为主体发言人的同学乙相比,不仅取得了主题发言的成功的同时收益了优秀小学论文的评选成功.而且,给评审老师在今后选择上留下了良好的预期.

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乙同学虽然放弃了作主持人这件事,但是收益却是最大的.实现了低成本受益最大的最佳选择.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的结果不难看出,并非是你放弃了或者没有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坏的。我们应该学者用经济学的原理来找到其中差异。

收益成本范文篇2

一、种植面积增加,单产下降

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对种粮实行直补和给予良种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农户挖掘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尽力扩大种植面积。全省粮食种播面积5250.3万亩,较上年5124.3万亩增长2.46%;总产量1854万吨,较上年1803.4万吨增长2.81%。但晚稻在生长晚期因持续高温少雨,为病虫害特别是稻飞虱的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尤其是中北部地区普遍受灾,致使单产下降,调查户亩均产量为382.30公斤,较上年的416.6公斤减产34.30公斤,减幅8.23%。

二、生产费用增加,生产成本上升

全省每亩平均总生产成本*年为429.17元,比上年的418.70元增加10.47元,上升2.50%;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226.87元,较上年204.44元增加22.43元,增长10.97%。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均比上年有所上涨;二是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使机械作业费和燃料动力费有所增加;三是我省施行全面免缴农业税,减少了成本支出;四是农业生产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劳动强度减弱,用工数量继续下降,但劳动日工价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每亩化肥费用82.19元,比上年的70.96元增长15.83%。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及运输费用的增加,化肥价格一路飚升。春播期间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各级物价部门加强了对市场农资价格的监管,价格总体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下半年,化肥价格在生产、运输成本提高的推动下再度上涨,晚籼稻在化肥用量减少的情况下,费用却反而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化肥综合平均价格较上年上涨21.17%。化肥价格攀升还有另一重要因素是质量监督部门加强了对农资市场的质量监管力度,对不按规定含量生产复合(混)肥的企业的从严处罚,使生产企业不得不下足原料,按规定配方生产,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价格也水涨船高。由于化肥价格不断上涨,粮农减少了化肥的投入,今年每亩化肥用量19.08公斤(纯量),较上年19.96公斤减少投入4.41%。其中,化肥价格上涨使粮农增加支出15.02元,化肥用量减少降低支出3.79元。

2、农药用量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促使农药费用增加较多,达

到42.81元/亩,较上年的24.92元增长71.79%。晚稻生产中期2次遭受台风袭击,后期持续高温少雨,为稻飞虱等虫害的繁殖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大部分地区均不同程度遭受其侵害,特别是中北部地区,遭受了较大的损失,有的稻田颗粒未收。为对抗虫害,农民增加了施药频率,致使农药用量、农药费用、用工量增加;由于病虫害发生突然,范围又广,造成部分农药紧缺,价格飞涨。如新建县的叶蝉散价格,由9月上旬的2.75元/kg上涨到9月下旬的7.50—11.25元/kg,涨幅达173%以上,受灾较轻的石城县,叶蝉散价格也上涨20%以上,且货源紧缺,供不应求。

3、种子价格的上涨,亦是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场上稻谷种子繁多,价格不一,也有部分农户自留普通品种,价格相差较大,但价格比上年普遍上涨,*年亩种子用量为1.53公斤,今年降为1.49公斤,而种子费用却由13.02元增至16.35元,价格涨幅28.95%。从亩种子用量减少的趋势可看出,种植优质品种的农户越来越多。

4、机械作业费及燃料动力费的增加,表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亩机械作业费用由上年的20.30元增至今年的33.25元,而畜力费用由上年的18.39元降为17.03元,同时,用工天数也由上年的12.0个工日(含雇工)降至今年的10.83个工日,这说明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了,不少调查户从整地到收获均使用机械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燃料动力费用增加,也促使机械作业费用的增加。

5、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生产成本降

低。*年,我省提前全面取消农业税,亩成本减少17.87元。

6、工价提价,用工量减少,人工成本降低。由于机械作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得到一定的解放,用工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减幅近10%,但工价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有所提高,统一工价由上年的13.50元增至15.40元,提高14.07%。两者相互作用,人工成本由上年的166.88元增加为169.05元,增长1.30%。

7、土地成本的增加,反映出农民种粮积极性地高涨。由于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对种粮农户实行现金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田的积极性,不少外出务工户纷纷回乡种田,流转地租金普遍看涨,平均租金提高。如石城县的租谷由上年的100—150公斤/亩提高到200—250公斤/亩,翻了一番。由于平均流转地租金的提高,使得自营地折租相应提高,由*年的每亩44.32元提高到47.55元,流转地租金由3.06元提高到7.32元。

三、产量、收购价格下降幅度大,种粮收益减少

*年我省遭遇较大自然灾害,晚稻亩产由上年的416.60公斤减少为382.30公斤,减产8.23%。

*年是一粮食丰收年,价格坚挺,农民售粮多,大部分地方仓容吃紧,而今年粮食购销不活跃,价格又较低,农户售粮积极性不高。全省晚稻平均收购价为每50公斤72.56元左右,较上年77.25元下跌4.69元,而其中优质稻下降幅度更大,达15—20元。由于产量减少使粮农减少收益49.78元,由于价格降低使粮农减少收益39.08元。

从调查户所反映的销量和价格分析,实际出售粮食亩平171.10公斤,商品已售率为44.76%,目前全省粮食收购市场不活跃,农民手中还有部分余粮未售,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有粮库仓容已满。从全省价格监测点反映的情况看,全省大部分国有粮库均已装满,基本上不再向农民收粮。农民只能将粮卖给个体粮贩或加工企业,价格一般在66—70元之间,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

2、收购单位对粮价的前景渺茫,在价格下跌趋势下,不敢贸然收购。另一方面,粮食外销困难,也是影响收购的一重大原因。往年,我省的粮食主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而今年我省的收购价格均高于或等同于周边省,广东还有不少低价粮反而流向我省赣州一些粮食加工企业。

3、部分收购企业不分稻谷品质,优质稻亦按普通稻收购,价格一律为72元/50公斤;另一方面,由于今年晚稻普遍受病虫影响,农药施用较多使米质下降,新晚米口感下降,不大受消费者欢迎,优质稻也同样,所以收购部门后期还下调了收购价格,如泰和县、樟树市等县(市)将“马坝油粘”的价格由原来的93—95元/kg,下调为88—90元,923优质稻的价格由88元下调为80元,不仅销售量减少,还大大损伤了农民种优质稻的积极性。

4、新晚谷出米率低,是造成收购量减少的又一重要因素。据新建县某大米加工厂反映,由于受稻飞虱等虫害的严重影响,今年的晚谷质量差,出米率比往年低10个百分点左右,加工企业基本无利可图,造成收购量减少。

5、农户惜售,等待价格上涨的心理普遍存在。在上两年粮价行情特好的促使下,许多不急于用钱的农户还在等待好价钱,待价而沽。由于今年受虫害影响,晚稻产量下降,且目前市场价格已趋于稳定,市场价格不会有较大的波动,特别是随着春节的临近,需求量增大,相信价格应该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四、现金成本略有上升,现金收益减幅大

*年,农户每种一亩晚稻,现金成本为238.38元,比上年的217.78元,增20.60元;每50公斤主产品现金成本29.79元,较上年24.85元增加4.94元,增长19.88%;每50公斤主产品现金收益42.77元,较上年52.40元降低9.63元,降幅18.38%。

五、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服务和指导,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

1、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应加强对病虫害的预警、预测,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特别是病虫害防治知识,同时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切实减轻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如袁州区调查户易仕永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采用分行杀虫、灌水养田的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稻飞虱虫害的蔓延,确保了晚稻增产增收。

收益成本范文篇3

一、种植面积、产量双增加

据调查,今年我县小麦播种面积为755342亩,较去年增加1.95%。去年秋冬小麦播种适宜、麦田底墒较好,农资投入较高,农户管理到位,但今年春天,小麦生长季遭遇了倒春寒和雨雪天气,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小麦出现倒伏现象,造成部分农户减产,小麦质量也有所下降。

从调查的9个农户的生产收获情况来看,产量有增有减,而汇总结果为总体增产,为441.11公斤/亩,同比去年增产2.08%。

二、生产成本、农户受益双增长

汇总结果显示,今年我县小麦亩均生产成本713.70元,同比上升13.41%。经对比分析,物质与服务费用较去年上升明显,主要是因为化肥、种子、农药和机械作业费都有所增加,而倒伏小麦的收割机械作业费则更高。

因为小麦最低保护价的提高,使得小麦价格同比上升,同时小麦补贴的逐步增加也缓解了农户的种植压力,使得农户收益增加,汇总数据显示较去年增长19.59%。

三、新麦价格提升空间很大

新麦上市后因晾晒时间较短,湿度较大,杂质较多,因而价格在1.08-1.12元/500之间,随着小麦水分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目前价格为1.15元/500克左右。预计小麦价格后期仍会上涨。

售粮渠道方面,为求方便,以就近商贩为主。另据农户介绍,近几年,农民外出打工已经非常普遍,打工所得收入往往比种地所得多出数倍。为节省时间方便外出打工,部分农户在小麦收获后,经过短暂晾晒直接卖给就近商贩,并不存储,而用卖粮所得收入用来购买日常所需,不再存粮用于自食自用。

四、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深化小麦最低保护价制度,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农民种粮收入。

收益成本范文篇4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站点给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新生事物在目前是非常幼稚和令人担忧的。各界有志于发展中国互联网事业的人士都应该积极地关心它、帮助它。特别是信息界和经济界,要积极、大胆地将信息经济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工具引入到网络站点管理和评估中来,帮助各大站点分析效益不佳的原因,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并在更高层次上引导这个新兴产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成本收益分析是利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相互约束关系来直接评价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由于目前国内各个站点的背景、资金实力、运作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网站之间在发展进程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中国因特网站点进行的成本收益分析仅仅是建立在基本层面上的,各个站点在具体实践时应注意同站点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1站点成本分析

因特网站点信息服务所涉及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站点成本、用户成本和拥塞成本。

1.1、站点成本

站点成本是提供信息服务的站点所负担的成本,主要包括:①网上平台成本,如网络服务器、服务器软件、因特网连接等成本;②服务内容成本,如最初创意及日常设计、启动编程和日常编程、外部内容版权费等成本;③加工成本,如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等成本;④其它成本,如管理和维护费用、工资费用、奖金费用等。

1.2用户成本

用户成本是指接受服务的用户在接受信息服务过程中所负担的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1.2.1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指用户接受信息服务时所支付的价格,通常以货币形式体现,例如用户在通过武汉市电信局163(或663)拨号上网时,非节假日期间,除了要交纳电话费2.2元/小时外,还须交纳4元/小时的网络使用费。此外,163用户在办理人户手续时要交纳100元入户费和16元手续费(不过,目前经常有临时性的优惠政策免去这些费用);663是武汉市电信局提供的公共账号拨号上网服务,没有入户费,拨号有时连接不上,但一次连续成功率可达80%左右。另外,网上大部分站点是免费的,文献数据库等收费站点一般通过IP地址限制用户访问。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CALIS华中地区中心,拥有丰富的收费电子信息资源,如武汉大学校内IP地址可通过武汉大学方便地访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和文摘数据库,但武汉大学校外IP地址试图从武汉大学访问这些数据库时,被认为是非法用户,无法访问。同样,武汉大学IP地址不能通过清华大学访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和文摘数据库及其它收费电子资源(如SCI数据库),这是清华大学对校外IP地址的限制。

1.2.2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是用户在浏览网页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时间耗费,即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时间成本测度的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弄清个人的小时工资,时间成本等于上网的时间乘以上网者的小时工资,所以当小时工资或上网时间增加时,时间成本便增加。根据一般心理分析,人们通常习惯于对明显的资金成本支出斤斤计较,而对不明显的时间成本耗费却很少留意,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例如,目前国内用户上网的渠道有IS-DN和Medern等多种方案,ISDN的初期投入资金高于Modem的,但上网速度比Modem快一倍。用户在两种方案间进行选择时,不能只分析初期投入资金,认为ISDN费用高而选择Modem,而应当同时考虑上网过程中,因为获取同样的信息,使用Modem的时间成本比使用ISDN的高一倍,并且,随着上网小时的增加,二者的时间成本之差会随之增加。用户应根据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在两者之间做出决策。

1.2.3拥塞成本

拥塞成本是指由于网络拥塞造成用户上网时间的增加而导致的时间成本,是因特网使用过程中由于某用户的介入而对其他人的由拥塞带来的外部成本。因特网上拥塞的外部成本可用图1表示[l]。该图说明了在通常的1小时里使用因特网的边际收益和外部成本。图中的边际收益曲线是某个用户的收益减去使用因特网的这四小时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它代表了某个用户的私人收益。当用户数量少于Q时,因特网不具备“竞争性”,任何用户使用它的拥塞边际成本都是零。但是,当用户数量超过Q时,则存在着类似交通拥挤的外部成本,用户访问因特网的速度会因为拥塞而变慢。在考虑拥塞的边际成本后,使用因特网的社会效率水平为图中Q”点,这时每个额外用户的边际成本等于用户从因特网得到的边际收益。图中MB代表用户的私人收益,一直到Q’点的用户的私人收益都大于零。一般来说,用户上网时只会考虑各自的私人收益,而不顾其施加给其他用户的拥塞外部成本,因此,如果不采取措施对拥塞成本增加收费(如2.5元利。时),则可能会有Q’的用户上网而导致因特网社会效率水平降低。若增收2.5元/小时的拥塞成本费,则数量在Q”和Q’之间的用户会因为从访问站点中得到的私人收益少于2.5元而不愿意支付其强加给别的用户的成本。这种拥塞外部成本在国内表现得尤其显著,在高峰期上网,速度明显减慢以至无法忍受。拥塞成本要求减少网络用户的数量,而目前国内站点无法盈利的主要原因却又是网络用户数量太少,这个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大量投资国内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提高网络硬件性能、扩大带宽等。总之,要不遗余力地保证有更多的网络用户在网络拥塞可忍受的范围内方便上网,以促进我国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据报道,信息产业部目前正组织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T)、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中国联通数据网、中国金桥网(CHINAGB)、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等骨干网络扩大国际出口的信道带宽,2000年内因特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将拓宽3倍[2]

2、站点收益分析

作为网络经济里的新兴企业,对站点进行收益分析时,应更多地考虑它们的未来收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下面介绍未来收益分析的经济学基础。未来收益并不等于(更确切地说,是少于)现在收益。不失一般性,用r表示利率,一年后C元的现时价值表示为今天的C/(1+r)元,两年后C元的现时价值表示为今天的C/(1+r)2。更一般地,当利率为r时,t年后C元的现时价值可表示为C/(1+r)t。资金流Co,C1,…Cn元的现时价值(下标表示收到资金的年份跨度)等于[3]

如果站点服务的年成本流为(Co,C1,C2,…,Cn),年收益流为(Bo,B1,B,…Bn),那么它的净现值为[4]

公式(2)直接体现为利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相互约束关系来评价经济效益。当利率为零时,净现值等于全部收益减去全部成本,但是,随着利率增加,未来收益的现时价值会相应地降低。对站点尤其是国内还未盈利的站点来说,未来收益的分析显得至关重要。上面的经济学理论为站点收益提供了分析的基。

2.1广告收益

站点的广告收益依赖于用户的时间成本总和。例如,同样一份广告,在不同电台、不同时间播放,其播放价格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在中央台黄金时间播放的价格可能为某一地方台黄金时间播放价格的10倍)。根据价值规律,价格由价值决定,而价值取决于成本,同一广告的制作和播放的资金成本相等,中央台播广告价格高的原因在于中央台的观众远远多于地方台的,假设中央台的观众是地方台的10倍,并假设观众的小时工资相等,则中央台的总的用户时间成本为地方台的10倍,所以中央台播放广告的价格为地方台的10倍。

网络站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第四媒体,其广告播放价格与电台具有类似的效应。各个站点努力提供的免费E-mail、免费主负空间、免费域名及不断丰富的站点内容等,无一不是为了吸引广大网络用户的视线,以为其增加广告收益铺平道路。人们测算的只有当国内网络用户从1000万扩大到5000万时站点才有盈利的机会,正是利用了用户的时间成本。

用户上网时间成本由很多因素决定,如:①很多人上同是为了了解新闻,因此其行为必然会受到广播、电视和报纸的限制;②上网速度慢限制了用户上网;③网络的交互性是站点吸引用户的优势,它不仅可以帮助不同用户查找各自所感兴趣的信息,而且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因此是吸引用户的十分重要的方面;④国民信息意识以及网络和站点本身的发展状况是影响用户上网时间成本的重要因素。

2.2电子商务经纪人收益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商务活动需求的不断增多以及因特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电子商务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从目前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尽管很强劲,但毕竟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实际市场规模只占全球的0.05%,与美国的85%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5]。而且从总体上看,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信用不发达、大众信息意识不强、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不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传统的贸易方式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建立网站的较少,很多人(包括厂商和用户)面对电子商务束手无策。在中国,网络站点作为经纪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顺应和刺激因特网技术以及基于因特网的中国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供需各方牵线搭桥,并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与提供利用,疏通电子商务活动的渠道,为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添注润滑剂。这些站点在客观上对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佣金”回报。

2.3技术服务收益“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提供技术服务是指提供域名、主机代管、虚拟空间出租等。目前国内很多站点都开展此类业务,很多机构(大多数中小企业)也因无力或认为无需良己配备一支高级网络技术队伍和其他软、硬件设施,而心甘情愿地将此类业务外包给某站点去做。

收益成本范文篇5

一、资产证券化减少信息成本

公司在金融交易中,如一般的交易一样,都存在著名的“柠檬”问题。“柠檬”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资产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卖者知道资产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资产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由于市场调节和动态平衡,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借款人(在此指应收款出售人)比借出人(在此指资产池证券的购买人)更了解公司的情况,他们可能夸大公司资产的质量。在金融体系中,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有足够的信息估价出预期或潜在的赔偿责任,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将无法很清晰地了解公司资产的真实质量。因此,借出人只愿意以“柠檬”价格购买借款人的资产,此价格是以借出人对资产的最坏估价为基础。如果,借款人能为借出人提供公司资产不是“柠檬”的证据,将得到较高的价格。

1公司应收款的信息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公司了解和证明公司资产不是“柠檬”资产。如果一公司将证券化它的应收款,可请求专业评估机构(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使公司应收款变得更易于评估,应收款被标准化。即确定它们的期限、文件和承诺支付标准。对于应收款,这个过程,有些很容易,有些相当难。而对于某些应收款,应用资产证券化方法根本就不值得。

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的评估技巧和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是同步发展的。这些交易利用了特殊的交易技巧,例如资产池的大小和依组成部分细分,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投资和取得收益的机会。资产池太小,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不会积极参与和刺激专业技巧。如果交易量很小,发展资产证券化技巧也不值得。人能利用许多技巧,但这些技巧只有在很大交易量时才会采用资产证券化技巧。因此,融资的应收款资产池相当大,以美国为例,资产池资产一般超过一亿美元。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资产池可以依组成部分细分。例如,应收款可以依地理位置和其它指标细分,如果一家公司无法为资产池提供足够的应收款,可以组成一个多出售人的资产池。

保险和超值抵押,也会有利于减少应收款的信息成本。评估包括大量有关价格风险的必需信息,价格风险也被保险了。保险机构愿意为利率公司评估的“BBB-AAA”证券提供保险。利率公司的最大资产是品牌,如果信用评估错误,它只在品牌上受损失。而保险公司既在品牌上受损失,同时也会产生金钱损失。

2整个公司和公司证券的信息

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不能独立地评估应收款的真实质量,而依靠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的评估结果。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具有世界一流的评估技巧和专业知识,评估质量也更精确。投资者使用它们的技巧,可以理解资产支持证券的期限,也能估计在不同情况下资产支持证券的偿还情况。不同的投资者的专长不同。

总而言之,资产证券化可使公司的总信息成本减少。从专业角度考虑“柠檬”问题,资产证券化可帮助公司以很少的费用证明它们的资产不是“柠檬”资产。特殊资产池的评估风险与整个公司资产的评估风险不同,所需的技巧也不同。不同的金融机构擅长评估的风险不同。

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主要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评估风险。无需多言,金融体系中不著名的小公司的信息成本高,有以下原因:它们的评估费用很昂贵;不确定性大,赔偿的可能性相当大;它们的业务可能相当专业,但可能遭受无法解决或模糊的监管制度;评估的量少影响信息的收集。这些公司有相当严重的“柠檬”问题。(在此称之为“柠檬”企业)。

应收款毕竟不是已获得的收益,而只是对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估计。因此,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各组成部分对实际交易的估计结果差别必须相当小。否则,交易将无法进行。例如,借款人认为它的资产信用风险为“A”,而借出人却认为为“C”,交易将无法进行。购买者和出售者对应收款收益估计达成共识后,操作将很易于实施。

对公司资产估价,这将涉及到它的预期、潜在的承诺支付和管理水平等等,只考虑公司和特殊资产比考虑整个公司的资产更容易。购买者和出售者对整个公司资产的估价达成共识,比对应收款估价达成共识更难更昂贵。特别是对于一个“柠檬”企业,难度更大。应收款只是一种要求第三方还款的权利,是公司的特殊资产。公司很难影响应收款发行后的价值。因此,“柠檬”企业和非“柠檬”企业的应收款估价的难度差不多。而把“柠檬”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估价的难度远远大于非“柠檬”企业。换言之,“柠檬”企业的估价需要更专业的技巧,同时带来的收益也更大。公司的“柠檬”资产中,最易于处理的是应收款。当公司的应收款证券化后,当然,公司的未来收益能力将会下降。而对公司的其它资产,仍然存在“柠檬”问题,但不会更坏。而由于“柠檬”资产的数量下降,公司的“柠檬”问题减少。

资产证券化后公司的“柠檬”问题减少,可认为是一个好的消息。但应收款在公司通常是最好最有价值的资产,公司的应收款质量比其它资产的质量高或高得多,公司没有正当的理由和特殊原因出售它。

资产证券化交易存在两种相反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好的消息,公司的总价值将增加。好消息不会增加应收款的价值,它的价值决定于应收款的承诺支付者,不会受公司现在和将来价值影响,公司也不必拖延融资速度。好消息将增加公司剩余资产的价值,当公司下一次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后,剩余资产价值将更高。因此,公司可获得净收益。

另一种解释可能是坏消息。资本市场购买者对公司质量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可能认为公司是一个投机者,公司可能处于一种财务困境时,而作出的融资计划。参与的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更偏爱坏消息的解释,认为公司发行的应收款为真正的“柠檬”资产。公司发行的应收款的出售价格将偏低,公司剩余资产的价值可能下降。

综合以上二种解释,资产证券化的净收益是正的。投资者可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到,实际操作时以坏的解释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公司剩余资产价值的下降程度,比以另一种解释所引起的价值增加程度要小。事实上,公司剩余资产甚至可能增加,应收款出售的负效应可能被正效应抵补。因此,减少了所有公司融资的总信息成本。但一些公司获利更多,资产证券化只需要对公司特殊的资产评估。“柠檬”企业的非特殊资产和特殊资产的评估成本区别很大。因此,“柠檬”企业因资产证券化因减少的信息成本而获利很大,而非“柠檬”企业的获利相对而言则较小。

二、资产证券化增加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

1专业技术、规模经济和成本减少

资产证券化使应收款发行或留存的技术专业化。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公司出售它的应收款,即发行应收款。绝大多数经常实施证券化的大企业的发行技术已达到专业化水平。银行精通抵押贷款证券化,汽车公司的财务子公司精通汽车贷款证券化,信用卡公司精通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然而,一些不出售应收款的公司可能更适于承受应收款的发行风险,转移发行风险。如资产证券化中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等。发行应收款的公司,趋向于发行更多的应收款。资产证券化可使应收款发行的风险转移,发行量越大发行越易于转移。资产证券化可使应收款发行更有利,公司不必要寻找获利较少的应收款留存方法,只需实施更有利的应收款发行方案,同时也可使贷款服务更专业化。总而言之,通过专业化技术可提升效率。

资产证券化可激励应收款发行和收集技巧的建立和改进。收集和发行公司现金收入流技巧的改善的效果为:公司出售应收款后,未来现金收入流不会增加,但公司因出售的应收款和剩余资产的增值,而获得了现金收益。

资产证券化改善发行的好处如下:第一,这些技巧使应收款更易于评估,因而更易于发行;第二,资产证券化使发行过程更透明,这将减少道德风险。第三,公司对发行的应收款将出售的部分关心较少,而对发行的应收款中将保留的部分关心更多。但投资银行机构是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组成部分,是发行应收款机构,它们的利益不会与发行公司的利益完全相同,它们将关注所有发行的资产,使发行资产的质量更符合实际,发行过程质量更高。事实上,这些参与机构承担责任的时间很长,一旦许多年后,它们同意发行的应收款证明为不可发行,它们将遭受损失。第四,许多评估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交易,它的责任是评估和保险发行的应收款的真实质量。第五,许多发行公司也由于它们的长期利益,将保证发行的应收款的真实质量。因为,它们更害怕一些质量不实的应收款被发行,还不如被保留在公司资产中。

资产证券化也改善应收款收集过程。增加应收款收集过程的透明度减少道德风险。监管者包括许多交易参与机构,例如,信托资产管理人、利率公司和保险机构。这些机构制定了许多监管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可能利用规模经济、资产证券化交易量大和少量的资产证券化参与者,使资产池收集过程标准化和高质量。例如,少量的资产证券化参与者本身可促使公司对收集和发行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公司参与了有问题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它可使出售资产的公司退出。而对于一些公司而言,例如银行,抵押贷款、信用卡和汽车贷款应收款发行人,希望资产证券化正规操作,不负责任的发行和服务,由于有被逐出市场的可能,成本相当高。

资产证券化改善资产支持证券的付款过程。应收款的责任人需付款给资产证券持有者,因而有大量现金集中一起。保管和支付服务,以及签署合同交付给资产证券持有者,通常由信托资产管理人完成,它是保管和支付资金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它很诚实,且所需的成本低。信托资产管理人破产的可能性极低。它是独立于发行人到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的附加机构。应收款出售到资产池,然后发行资产池证券。资产池需从应收款责任人获得付款后,再付给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因此,资产池由信托资产管理人管理,必须安排收集应收款,保管收集的资金,付款给资产支持证券持有者。

上面我们讨论的,这些足以说明附加参与机构的用处。很明显,公司如银行、金融、抵押贷款和租借公司,以及信用卡发行机构,这些主要涉及应收款商业的公司(金融公司),主要从专业化的发行和服务获利,至少能刺激更高效的发行和服务。不涉及应收款商业的公司(非金融公司),发行和服务的技巧越高,获利越多。无论是金融公司和非金融公司,只要是“柠檬”企业,投资者由于道德风险问题,对应收款的折扣相当大,通过监管可减少许多,将由于对发行和服务更高效的监管而获利巨大。

2.管制成本和附加:税收

由于不同公司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减少公司的管制成本。对于许多资产证券化交易,制度规定的管制成本减少很大。但是在一交易中,由于资产证券化初次运行,而减少的幅度较小,随着交易结构不断改善,减少管制成本的幅度不断加大。例如,金融公司不需资本充足的要求,而利率公司则必须一定程度的资本金要求。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减少了规章制度要求的成本,获得较高成本效用和市场回报。

资产证券化也减少其它管制成本。例如,破产成本,资产证券化把一些公司资产(应收款)移出,减少公司破产资产的范围。事实上,交易结构的设计能产生以上的作用。如果,资产证券化后的破产过程是不完整的,它的特点是减少成本,获得收益。但公司濒临破产时,有效地移出公司资产的难度更大,不确定性更大。资产证券化交易无法进行,或以昂贵的形式进行。公司越濒临破产,获利越小。但破产成本对正常运转的公司影响较小,由破产成本减少而获利的程度较少。

资产证券化能利用已存在的法规制度。一些法律和制度阻止投资者投资低质量的证券。较高质量证券由于管制成本较低,需求较大而引起价格增加,使低质量证券和高质量证券的差价越来越大。事实上,这种影响是合理的,许多大型投资者,例如保险机构、共同基金和养老金基金等,它们的法律和制度偏向于高质量证券。资产证券化可帮助低质量公司发行高质量证券,扩大需求,但低质量公司比高质量公司发行高质量证券的费用更高。由于制度要求不同的质量标准,绝大多数利率公司有四个级别证券,有些只有二到三个级别。大多数证券化交易,由于资产证券化引起需求增大,回报增多的能力不能延续很长时间。

税收是公司决策是否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因素。公司可设计交易结构为借出或出售应收款,有些交易结构可获得税收减免。例如,交易结构为借出,公司计算税收之前,可从收益中减去支付给资产支持证券持有者的收益。交易结构为出售,税收则不能与上相同。并且,公司为一些目的,采用借出形式资产证券化,获得借出形式的税收减免。为了其它目的,则采用出售形式资产证券化,获得的税收也不同。资产证券化由于税收减免而获得的好处相对较少。

收益成本范文篇6

关键词:女大学生;急嫁;就业;成本收益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婚姻的话题热潮高涨:“70后”、“80后”的“闪婚”、“隐婚”、“恐婚”,“85后”的“毕婚”、“急嫁”等。尤其是近些年来,女大学生“急嫁”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人们从多角度进行了剖析。这些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一)个人角度分析

消费和享乐主义盛行、对自身社会和事业价值的否定、金钱观念的扭曲和自身道德的沦陷、婚姻爱情观的背离、自身就业期望过高、意志品质缺乏磨练、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这些分析切中了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婚姻选择上的重要作用,着重于主观方面的归咎。

(二)社会角度分析

传统“妇女归家”思想的回归、性别歧视、高校的盲目扩招、世俗观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同时被强化、高校人格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缺失等。这些分析强调了现实社会对女大学生婚嫁行为的影响,揭示出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环境异变对女大学生导向混乱的现状。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都主要出于社会预期作出评析,而少有站在女大学生本位上切实考虑她们面对“急嫁”或就业的选择时的现实困境与实际需求。

如何选择婚姻是每一个女性的正当权利,但却受到种种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女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而高素质人才不自食其力反而选择嫁入“豪门”与大众对女大学生理想化的社会预期有较大反差。其直接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将当下社会环境与女大学生的个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忽略了人在做决策时的经济理性。关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每一项选择,都是建立在综合衡量个人与社会各种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理性意识来为未来规避风险的过程。现从经济学成本收益角度,比较就业和“急嫁”各自在成本与收益上的效益差距,初步探寻“急嫁”背后的理性根源。

二、一般性分析:急嫁——规避失业风险的一种途径

高等教育完成后,女大学生主要通过就业和嫁人来收回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

然而,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家庭消费中有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而城市居民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平均花费14万元,目前城市居民家庭子女教育费用来源有89.6%来源于家庭工资收入。暂且不论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费用,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大学高等教育结束,完成人力资本投入的教育经费不可小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6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开始走向大众化,具体体现为高校毕业生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事实上,据2009年麦克斯公司调查显示:截至4月底,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9%,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为30%。以上数据初步显示,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高等教育投资并不意味着能够找到高收益的工作。

目前,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依然存在。调查表明,65.3%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37.1%的女生在求职中有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江西省妇联相关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从法制角度来看,《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做了保障男女平等、女性就业权利等的法律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非但没有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不平等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其应聘成本。例如,规定男女同工同酬,一般的企业在既不违反法律规定,又不违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往往选择尽量不雇佣或少雇佣女性职工,实际上加重了女性的就业压力。

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女性求职相比男性有更大心理压力。女性的生理体质普遍较弱,不宜从事流动性大、体力消耗过多的劳动。此外,女性的独立性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不能单独从事高风险的工作,更需要关注自身的生理健康与人身安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对急于用人的各个单位,女性的就业心理压力明显高于男性,这就直接造成了求职的困难。

严峻的就业形势,或隐或现的就业歧视,不够完备的法律制度,与女性自身的自卑心理结合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些客观因素的驱动之下,以急嫁来替代就业就成为女大学生规避失业风险的途径之一。于是,女大学生选择通过“急嫁”有经济基础和事业基础的成功男士来规避失业风险、收回教育成本并取得更大收益。

三、就业和“急嫁”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按照经济学理论模型,女大学生的这一行为就可以看作是其在高校教育投资市场上失利后,利用自身的资本引发的新一轮在婚姻市场上的投资。以下便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分析“急嫁”是否能够为女大学生带来比就业更多的收益。

(一)成本分析

设就业的总成本为C1,总收益为R1;“急嫁”的总成本为C2,总收益为R2。当R2-C2>R1-C1时,选择“急嫁”收益较高;当R2-C2<R1-C1时,选择就业收益较高。当R2-C2=R1-C1时,选择就业和“急嫁”的收益相等。

就业的总成本C1为大学教育总成本和选择就业所需要追加的成本;“急嫁”的总成本C2为大学教育总成本和选择嫁人所需追加的成本。设大学教育的总成本为T(在分析就业和“急嫁”所分别产生的成本时,因为对于同一个女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急嫁,大学教育是已经发生了的前期成本,因此均用T表示),选择就业所需追加的成本为x1,选择“急嫁”所需追加的成本为x2。得出就业的总成本C1=T+x1,“急嫁”的总成本C2=T+x2。大学教育的总成本是相等的,现分析除去大学教育后就业和嫁人所需追加的成本。

1、因就业所需追加的成本

假设经过半年时间女大学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这期间所需追加的成本x1包括:心理成本a1、直接成本b1和间接成本d1,即x1=a1+b1+d1。心理成本a1指为找工作其所需承受的压力等;直接成本b1指找工作途中所产生的通讯费、交通费、简历制作费等;间接成本d1是指就业所需放弃的除婚姻以外带来的损失。

2、因“急嫁”所需追加的成本

同样假设,经过半年的时间女大学生可以找到其要嫁的人。所需追加的成本x2包括:心理成本a2、直接成本b2和间接成本d2,即x2=a2+b2+d2。心理成本a2是指为寻找四有男人而所遭受的压力等;直接成本b2是指搜寻合意的四有男人所需的化妆费、通讯费、上交给婚姻介绍所的费用等;间接成本d2是指嫁人所需放弃除就业以外所造成的成本。

就业的总成本就是C1=T+x1=T+a1+b1+d1,而急嫁产生的总成本是C2=T+x2=T+a2+b2+d2。T是相等的,由于就业和“急嫁”所产生的心理成本是一个心理感觉,与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使问题简单起见,我们将其忽略不计,即a1=a2。半年内,就业和“急嫁”所花费的直接成本是相当少的,可以认为b1=b2。而选择就业和“急嫁”所需放弃其他收益的机会是相等的,那么d1=d2。得出C1=C2。

目前,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就业和“急嫁”各自所产生的收益R2和R1的比较了。当R2>R1时,选择“急嫁”收益较高;当R2<R1时,选择就业收益较高。当R2=R1时,选择就业和“急嫁”的收益相等。

(二)收益分析

无论是就业的总收益R1,还是“急嫁”的总收益R2,现将就业的总收益R1划分为经济收益m1、社会资本收益f1、就业机会收益j1、亲人收益r1、情感收益s1五种。同样,“急嫁”的总收益R2也划分为经济收益m2、社会资本收益f2、就业机会收益j2、亲人收益r2、情感收益s2。即就业的总收益R1=m1+f1+j1+r1+s1,“急嫁”的总收益R2=m2+f2+j2+r2+s2。

1、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即通过就业所获得的无论是货币的还是非货币的直接收入,如工资、福利、“三金五险”、奖励等,用m1表示。

麦可思咨询公司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8届到2010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工资水平分别为2075元、2295元、2929元。如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则这三年内的总经济收益为8.7588万元,即m1=8.7588万元。

而女大学生通过“急嫁”“四有男人”为自身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这里同样称之为经济收益,用m2表示。成功男士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双方的劳动分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国家统计局拟定的中国富人标准是:户均年收入3.2万元以上,拥有商品房或者拥有私人汽车;日前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个人所得税座谈会上,全国的税务专家们初步拟定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为高收入有经济基础的人群。由此我们假定有经济基础的“四有男人”年均收入为6万元,也同样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2008-2010年总经济收入为6×3=18万,假设“急嫁”的女大学生和“四有男人”平均分配消费,这样我们的女大学生也能获得9万元的收益,即m2=9万元。还不算其所拥有的商品房和私家车。得出m1

2、社会资本收益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这里用获取社会资本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来衡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社会资本收益就少;反之,则社会资本的收益就多。

通过就业可以有机会获得个人所需要的人脉资源。但是,对于就业者来说,一般情况下,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本。而“急嫁”“四有男人”的女大学生却可以相对轻松容易,也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社会资本。得出f1<f2。

3、就业机会收益

就业机会收益,即通过嫁人所获得的进入职场的机会。可以用社会资本的多寡来衡量就业机会收益的大小。

“急嫁”“四有男人”女大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成功男士除了拥有财富和地位以外,还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调查表明,81.2%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同事、朋友和亲戚推荐的大学毕业生,而实际工作能力则处于第二位。95.6%的人认为个人社会资本对找工作帮助非常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可以通过与四有男人的“资源共享”可能会获得比直接就业还要多的就业机会,且耗时更短。就业虽然也可以认识更多的拥有丰厚社会资本的人,通过这些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位,然而,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直接就业产生的就业收益j1小于嫁人所获得的就业收益j2,即j1<j2。

4、亲人收益

通过嫁“四有男人”可以利用成功男士的社会资本为自己身边的人创造利益,在这里称之为亲人收益,如父母的养老、亲朋好友的就业、子女的教育基金等。由以上对经济收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对于平均月工资2000多元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尚且还勉强。“急嫁”“四有男人”所获得的亲人收益就要大于就业所获得的亲人收益r1,即r1<r2。

5、情感收益

情感收益,即由情感生活所带来的收益。对于就业的女大学生来说,择偶的时间比较长,相互之间的了解会更多,磨合也就更充分,这样的感情相对比较牢固。选择“急嫁”的大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对方是否适合她。更何况经济尚未独立,相对于有工作也有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来说感情缺乏稳固性。嫁人所获得的情感收益要小于就业所获得的情感收益s1,即s2<s1。那么就业与“急嫁”的选择就是一种或然选择,是情感收益与除情感收益以外其他收益总和的比较。

现将除情感收益以外的收益总和称之为物质性收益。物质性收益与情感收益的在女大学生心里价值就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或者“急嫁”的选择。当情感收益被低估,即情感收益<物质性收益时,人们就会选择“急嫁”;当情感收益被高估,即情感收益>物质性收益时,人们则会选择就业。一般情况下,情感的收益是一个长期获得的过程,相对而言物质性收益却可以短期获得。在情感收益被高估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更看重感情,愿意用更多的时间来自我经营一份感情,在加大择偶的搜寻成本的同时预期会获得一份稳定的感情,那么就业就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以上可以看出:m1<m2,f1<f2,j1<j2,r1<r2,得出m1+f1+j1+r1<m2+f2+j2+r2即在物质性收益上,“急嫁”更占优势。因此,期来看,“急嫁”的女大学生更占优势。

现实中情感收益也确实是被低估的。即很多人往往倾向于做出投资回收期短的选择,更看重物质性收益所带来的短期效应。2010年12月14日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这说明,大部分女性还是很重视对方所能带给自己的经济利益,即情感收益是被低估的。

且调查进一步显示,85.5%的青年认为,和上一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48.9%的青年明确表示,爱情最重要的是“经济条件”。可见现在年轻人的爱情观更加的现实,即普遍认为s1<s2,得出m1+f1+j1+r1+s1<m2+f2+j2+r2+s2,即R2>R1,此时“急嫁”的收益较高。女大学生做出“急嫁”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就业或者“急嫁”,关键在于女大学生对于就业或者“急嫁”所产生的情感收益的评估。现实中,情感收益是被低估的,即人们更偏好物质收益丰厚的“急嫁”。“急嫁”是满足女大学生心理和生活需求的一种短期理性选择,这不仅仅是女大学生自身的婚姻观、价值观与社会预期的婚姻观、价值观不一致的结果,更反映了教育体制、政府政策等政府管理与社会文化方面的缺失。

(一)女大学生自身应注重长远规划,慎重选择婚姻

“急嫁”的所带来的除感情以外的短期收益是较高的,然而这种选择产生收益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高风险的并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当这种收益利用殆尽时,女大学生的这种趋于功利化的“理性”选择,即在寻求收益更多的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就无法确保双方婚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急嫁”虽然可以规避失业风险,然而对某一女大学生有着强大吸引力的“经济适用男”也同样对其他的女性有着同样甚至更大的吸引力,这种经济理性并不意味着情感理性因而也就存在着高的风险。因此,在追求“经济适用男”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婚姻稳定性与幸福指数进行全面的评估。

(二)大学教育应该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并注重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理念

“80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居多的一代。从小缺乏抗压能力的她们,在所学知识无法应对社会要求以及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打压下,他们努力寻找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甚至不惜为此放弃对纯真爱情的追求。这种的现象背后,潜藏的却是现行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偏离与脱节,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更显现在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背离。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在课程设计层面上与社会需求切实对接,更要需要在人格培养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

收益成本范文篇7

关键词:证券市场;政府行为;成本收益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投融资市场,为零散的社会资金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提供了主要的途径。从证券市场的组成各方力量对比来看,一级市场上融资方的上市公司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二级流通市场上不只是上市公司,作为各种形式运作的大资金相对于一般小股民来说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无论是上市公司向政府的寻租力量;还是作为整体的上市公司相对于广大零散的股民在讨价还价的时候的规模优势;或者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巨大差距,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股票市场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将使得本来基于明确的股票产权应该获得收益的股民,却由于上市公司或者进入股市运作的大资本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大量出现,被损害作为资金投入主体的权利。

因此证券市场需要国家政府行政力的介入。这是因为产权虽然是一种存在于经济主体之间的私人契约,但是产权明确的主体之间的任何大规模的经济交易都需要第三方的参与,保证产权能够被强制施行。政府正是合适的强制角色,利用它合法的使用暴力的权利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保证产权的明确与实施。但是国家的引入一方面保证了产权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国家的介入又容易导致产权的残缺,可能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产生了所谓的“诺思难题”的问题。(政府作为制度博弈的主体一方在交易费用和竞争约束的条件下要使自己的资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体制两个目标之间做出选择时,存在着持久的冲突,称为诺思难题)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展示出多样性、创新性和复杂性,在证券市场展示得尤其突出。我国证券市场和西方国家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主要由政府主导产生和发展,所以政府正视自己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健全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摆正位置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1政府在证券市场制度完善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不断界定和明确产权,形成关于创新的激励机制,降低证券市场上的各种机会主义的可能性,最终降低证券市场的交易费用,解决证券制度的不均衡问题,并且增加证券市场中信息的透明性,减少证券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证券市场的有效发展来达到提供国民经济必需的资本供应这一建立证券市场的基本目的。

2我国证券市场的独有特点

(1)我国证券市场在初期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国有企业解决资金、体制方面的困难,同时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在新的复杂的市场环境改革过程中,对于这一市场的准入规则的制定很不规范。其中股权分置的尴尬境地使得中国证券市场的产权极不明晰。上市公司利用股票市场圈钱挥霍而不是利用市场资本来推动产业发展的机会主义行为甚嚣尘上。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证券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基本完成,但新型的证券市场关系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很多依靠超经济手段。极容易造成政府官员的权力滥用,导致证券市场信用的缺失。例如对于证券市场中特别处理板块的股票有目的的价格操纵引致盲目追涨的这样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层出不穷。

(3)我国证券市场政策的多变性也使得市场主体无所适应。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方面的很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稳定性,是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独特环境所造成的。政府行为所引致的股票市场的不正常波动,从2000年到2005年将近5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股票市场的出现的非正常萧条就可见一般。

3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收益及交易成本考虑

3.1政府在证券市场的收益

将政府作为股票市场投融资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参与人考虑进证券市场的内部主体里,政府收益一方面体现在市场行为带来的基于印花税收等费用上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体现在使宏观经济目标在证券市场方面得到实现和保障,即通过资本的顺利积聚、流畅运转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增加社会福利的目的。最后证券市场的成功运作也会提升政府形象,增加政府执行力的力度和可信度。

3.2政府关于证券市场政策的成本分析

(1)研究、建立、针对股市的政策法规,实施运行并加以监督以及实施惩罚行为的各种费用是我国政府在证券政策方面的交易成本的主体。

(2)证券市场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政府一些不当行为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是我国政府在证券市场政策方面的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有时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有可能为了政府稳定、个人权威也会有非优化的制度安排发生。而意识形态、集团利益冲突、社会科学知识的在我国暂时的局限也会使政府难以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变化对于其中的广大股民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随着中国证券融资市场的不断成长,加入其中的股民越来越多,例如2007年中国股指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从3月份到6月份新增股民人数每天都会超过几十万。更重要的一点,中国投资途径缺乏多样性,我国很多股民用于股市的资金占据个人家庭收入积蓄中较大的比例。因此政府行为的不规范而导致的股市非法行为的出现会引起较大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会导致公众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危及统治者的统治根基。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政府的不当行为对于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政府在政权市场的政策制定、执行方面的信用成本。

(3)由于证券市场不完善而存在的政府的过度干预除了政府失灵导致的市场混乱,也会增加政府无效行为的办公费用。这也是目前我国政府在证券市场方面的额外执政成本。4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制度建立、完善过程中减少交易成本的主要措施

(1)利用国家制定法规执行法规的基本职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

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中国证券市场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股票市场实行T+0交易模式。(当天买入股票可以进行当天卖出的操作)运行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非理性行为,使得和证券市场关联的社会和家庭产生动荡。基于这点。政府积极改变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操作模式,将T+0模式改为T+1模式,即改为当天买入股票必须第二天才可以参与交易的规则。同时,采用涨跌停板限制,即股票当天涨跌幅一般不可以超过百分之十。保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稳定运行,安定了投资市场的人心。

(2)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根本顽疾积极提出股改解决方法。

中国证券市场从一出生就存在的根本痼疾——股权分置,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寻求解决途径,经过几次股改方案的提出和试验,在2005年寻找到了由单个公司各自进行大小股东商议解决补偿方案,并最终实现股权分置问题的方法。这一决策被认为是中国股市的重生。一旦股改全部完成,会大大推进中国上市公司产权的界定。为上市公司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等法人活动奠定了基础。政府最终也将从政企不分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减少过度干预公司治理所引起的社会成本。

(3)治理证券市场信息不完全,加强信息监理,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增加国家公信力。

公众证券市场应该拥有公共信息知情权。及时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公众才能趋利避害,在证券市场里作出正确的选择。不只是可以保障一般投资者的权益,也是使得投资流向合理,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于证券市场的各种信息的披露监管。对历史信息,公开信息,以及内幕信息的披露增加了规定和惩罚性措施。例如2007年就制定了没有特别重大消息或者实际重大经济行为的股票如果连续上涨或者下跌三天就要停牌一个时等规则。

(4)政府致力于小政府、大社会特点的中国证券市场新格局。

中国证券市场的政府行为日益从直接干预变为间接调控。更多采用政府信息引导、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杠杆等市场工具进行证券市场的调节。一方面减少政府过渡干预证券市场的菜单成本,一方面采用市场自我配置功能产生市场经济效益。始于2005年的中国股改就使得中国股市里需要国家每年花费很多精力和资金去监督治理的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得到有效而快速的解决。这就在于国家积极引导的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使得大股东为享受股票全流通的权益,主动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办法,类如以股抵债、以资抵债。又例如2007年6月的利用提升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手段使得股市过热得到有效控制。体现了中国政府顺应市场需求,有效利用经济杠杆,节约社会成本和国家执政成本的成果。

因此,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从自身成本收益出发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是极为关键的。必须做好制度性建设,解决建立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矛盾,做好规范的稳定性管理,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制定好各项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达到健全证券市场,促进市场资本良性循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奥利弗·E·威廉姆斯著,张群群,黄涛译.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M].北就: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诺斯.中译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科斯,诺斯.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收益成本范文篇8

汇率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汇率体制,二是外汇平价。改革开放以来,以汇率水平的变动走势为标志,我国汇率改革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4年,在实施汇率体制改革的同时,汇率水平不断贬值,改变了长期扭曲的状态;从1978年的美元兑人民币的1:1.5贬至1994年一月的1:8.70,在贬值的同时也放松了外汇管制,恢复和扩大外汇留成制度,实施外汇额度交易。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宣布参照外汇调剂中心的汇率水平确定官方汇率,使官方汇价与市场汇价并轨,且取消外汇额度。

第二阶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21日,这期间人民币汇率从1996年实施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经历了从名义上有管理的浮动退守到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保持汇率稳定,我国采取了企业强制结售汇、商业银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和央行干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

第三阶段:从2005年7月21日起至今后一段时间,央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此次汇率调整主要来自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走强,双顺差持续发生,热钱大量流入,再加上央行的强力干预,甚至不惜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要保持汇率稳定,一方面人为地扩大了外汇供给,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外汇需求,于是,在美元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根据巴拉萨—萨谬尔森(Balassa-Samuelson)效应,如果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则经济增长势必受到影响,对于非贸易部门来说,汇率波动会拉动这些部门的工资以至整体物价水平,可以让一国长时期内丧失竞争能力,如同日本过去的十多年那样。可见,汇率波动→国家竞争力→GDP增长之间是一种因果依存关系。根据巴—萨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强,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长期压力。

当前人民币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货币政策的制约:

货币政策独立性难以维持。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致力于维持固定汇率。国际收支的失衡会促使货币供给发生变化,货币供给受到维护固定汇率的官方干预的影响,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自1998年以来,我国产生了汇率稳定和本外币利差倒挂的矛盾,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最大时达到3.2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受到更高挑战。在国际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是必然的和经常的,不能形成市场均衡汇率(陈平2002),央行对外汇交易的干预必然是频繁的。因此,随着资本流动障碍不断减少,在“汇率非均衡”到“汇率超稳定”的实现过程中,我国的货币政策将经受更高的挑战。

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决定执行货币政策。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国际收支的结果和残差项。同时,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储备的增加和减少已经成为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

社会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引起社会资金分配结构的变化,资金充裕和资金匮乏企业并不能在相同的成本收益水平下使用资金,客观上造成了社会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问题,货币政策在维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约束下,分配给内向型企业的资金只能缩减。

我国现行汇率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维持目前的汇率体制和汇率水平有何利弊?其收益在于汇率稳定,预期稳定,免除了汇率调整的弊,维持出口商的利益,使外贸的“马车”作用继续有效发挥。其成本在于汇率扭曲带来了错误的市场信号和错误的资源配置,也使货币政策完全陷于被动,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都栓在汇率上,公开市场的长期单向操作,上万亿的央行票据发行。有人说,央行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要付息,而将外汇存放国外或者购买美国国债要取利,因为美国国债的利率高于票据利率,因而是有利的。其实,如果考虑汇率风险,就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了15%—20%,带来的美元资产缩水损失应当计入。不仅如此,央行发行票据的初衷是通过对冲外汇占款达到紧缩货币,但是,由于票据期限很短,发行是回收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到期时却使流动性被动增加。这种用平抑流动性短期波动来应对长期性的流动性变化,无法从根本上收缩由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流动性的单边扩大,而且过度使用有可能加剧流动性的短期波动(,吕江林,2004)。现在央行票据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和营利的工具,进一步扭曲了货币市场,同时票据也到了赎回期,不仅要发新回旧,而且要进一步增发,以对应滚滚而来的资金流入。由此可见,维持现行汇率体制和汇率政策的弊大于利。然而,汇率改革的成本和收益却不一定与此相同,这就提出了汇率改革的额外损失问题,不调整汇率的成本和收益反过来构成了调整汇率的收益和成本。另外还有几项调整成本是必须计算的。一是由于汇率低估和升值预期,大量热钱流入套利,升值后很大一部分必然流出。估计2003年流入的热钱在600亿美元左右,2004年又流入1000亿美元。如果汇率升值10%,假定一半流出,升值的弊为80亿美元;升值后流出880亿美元。二是外商投资的利润汇出。到2004年9月底,外商直接投资约5500亿美元,按10%的利润率计算,利润为550亿美元。如果一半再投资,升值后另一半(假定300亿美元)汇出,升值的成本(净损失)为30亿美元;升值后汇出330亿美元。两项合计,升值成本(净损失)为110亿美元,这是升值不得不付的代价。升值后共流出1210亿美元,是2004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一半多,目前的外汇储备还能够应对得起。此外,美、日、欧盟等国对我国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颇有微词,使我国在政治上陷于被动,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

我国目前进行的汇率改革的成本收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升值对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外商对投资利和风险的判断和权衡。而影响外商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东道国的外资优惠政策、生产成本、市场规模和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投资形势。在优惠政策和生产成本以及国际投资形势一定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和市场规模。

升值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决定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全世界的实际收入,二是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在出口商品生产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此外,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相同,周边国家与我国有相似或相同的比较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竞争关系,除生产成本外,人民币汇率和这些国家货币汇率的相对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商品与这些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1%,中国出口将减少0.75—1.191%。汇率升值通过对外资和贸易两个途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影响。汇率升值会使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增长趋缓,进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使当期的失业增加。以汇率升值10%、汇率的出口弹性和外资弹性分别为0.8和1为例,外商直接投资减少60.6亿美元,出口减少474.7亿美元,东道国GDP减少690亿美元,就业减少38102万人(按全部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计算)或者106.3万人(按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计算),实际可能在二者之间(张曙光,2005)。

对企业的影响分不同情况有所不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对企业引进技术、设备、进口原材料、原器件是有利的。在当前国际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企业进口成本。对出口企业以及生产国外同类产品的企业,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短期内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

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看。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降低进口消费品价格,国内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将会有所增强,总体上会提高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能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及其引起的贸易摩擦、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从长期来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建议

笔者认为应把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放在首位,把汇率的稳定放在第二位。首先应该让汇率波动起来,其次就是要推进外汇市场的改革。

在进行汇率改革的同时,要积极培育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浮动区间,适当增加银行制定挂牌价格的权限。同时也要注意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产品,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开展掉期等金融产品的研究和设计;尝试建立外汇市场坐市商制度,增加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外汇债券的规模和数量。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完善汇率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但在短期内也会对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行业和企业产生调整的压力,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注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技术改造的方式来挖掘潜力,尽快掌握各种外汇避险工具和手段,增强自身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银行部门要学会运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为今后发展外汇市场上的各种衍生工具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人民币汇率改革要为将来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变成地区货币,进而变为世界货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2.许少强.二十世纪汇率制度变迁之回顾.中国外汇管理,1999年第12期

3.罗伯特•蒙代尔.蒙代尔选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丁剑平.人民币汇率与制度选择的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收益成本范文篇9

关键词:汇率改革成本收益

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

汇率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汇率体制,二是外汇平价。改革开放以来,以汇率水平的变动走势为标志,我国汇率改革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4年,在实施汇率体制改革的同时,汇率水平不断贬值,改变了长期扭曲的状态;从1978年的美元兑人民币的1:1.5贬至1994年一月的1:8.70,在贬值的同时也放松了外汇管制,恢复和扩大外汇留成制度,实施外汇额度交易。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宣布参照外汇调剂中心的汇率水平确定官方汇率,使官方汇价与市场汇价并轨,且取消外汇额度。

第二阶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21日,这期间人民币汇率从1996年实施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经历了从名义上有管理的浮动退守到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保持汇率稳定,我国采取了企业强制结售汇、商业银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和央行干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

第三阶段:从2005年7月21日起至今后一段时间,央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此次汇率调整主要来自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走强,双顺差持续发生,热钱大量流入,再加上央行的强力干预,甚至不惜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要保持汇率稳定,一方面人为地扩大了外汇供给,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外汇需求,于是,在美元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根据巴拉萨—萨谬尔森(Balassa-Samuelson)效应,如果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则经济增长势必受到影响,对于非贸易部门来说,汇率波动会拉动这些部门的工资以至整体物价水平,可以让一国长时期内丧失竞争能力,如同日本过去的十多年那样。可见,汇率波动→国家竞争力→GDP增长之间是一种因果依存关系。根据巴—萨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强,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长期压力。

当前人民币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货币政策的制约:

货币政策独立性难以维持。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致力于维持固定汇率。国际收支的失衡会促使货币供给发生变化,货币供给受到维护固定汇率的官方干预的影响,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自1998年以来,我国产生了汇率稳定和本外币利差倒挂的矛盾,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最大时达到3.2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受到更高挑战。在国际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是必然的和经常的,不能形成市场均衡汇率(陈平2002),央行对外汇交易的干预必然是频繁的。因此,随着资本流动障碍不断减少,在“汇率非均衡”到“汇率超稳定”的实现过程中,我国的货币政策将经受更高的挑战。

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决定执行货币政策。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国际收支的结果和残差项。同时,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储备的增加和减少已经成为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

社会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引起社会资金分配结构的变化,资金充裕和资金匮乏企业并不能在相同的成本收益水平下使用资金,客观上造成了社会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问题,货币政策在维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约束下,分配给内向型企业的资金只能缩减。

我国现行汇率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维持目前的汇率体制和汇率水平有何利弊?其收益在于汇率稳定,预期稳定,免除了汇率调整的弊,维持出口商的利益,使外贸的“马车”作用继续有效发挥。其成本在于汇率扭曲带来了错误的市场信号和错误的资源配置,也使货币政策完全陷于被动,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都栓在汇率上,公开市场的长期单向操作,上万亿的央行票据发行。有人说,央行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要付息,而将外汇存放国外或者购买美国国债要取利,因为美国国债的利率高于票据利率,因而是有利的。其实,如果考虑汇率风险,就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了15%—20%,带来的美元资产缩水损失应当计入。不仅如此,央行发行票据的初衷是通过对冲外汇占款达到紧缩货币,但是,由于票据期限很短,发行是回收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到期时却使流动性被动增加。这种用平抑流动性短期波动来应对长期性的流动性变化,无法从根本上收缩由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流动性的单边扩大,而且过度使用有可能加剧流动性的短期波动(,吕江林,2004)。现在央行票据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和营利的工具,进一步扭曲了货币市场,同时票据也到了赎回期,不仅要发新回旧,而且要进一步增发,以对应滚滚而来的资金流入。由此可见,维持现行汇率体制和汇率政策的弊大于利。然而,汇率改革的成本和收益却不一定与此相同,这就提出了汇率改革的额外损失问题,不调整汇率的成本和收益反过来构成了调整汇率的收益和成本。另外还有几项调整成本是必须计算的。一是由于汇率低估和升值预期,大量热钱流入套利,升值后很大一部分必然流出。估计2003年流入的热钱在600亿美元左右,2004年又流入1000亿美元。如果汇率升值10%,假定一半流出,升值的弊为80亿美元;升值后流出880亿美元。二是外商投资的利润汇出。到2004年9月底,外商直接投资约5500亿美元,按10%的利润率计算,利润为550亿美元。如果一半再投资,升值后另一半(假定300亿美元)汇出,升值的成本(净损失)为30亿美元;升值后汇出330亿美元。两项合计,升值成本(净损失)为110亿美元,这是升值不得不付的代价。升值后共流出1210亿美元,是2004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一半多,目前的外汇储备还能够应对得起。此外,美、日、欧盟等国对我国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颇有微词,使我国在政治上陷于被动,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

我国目前进行的汇率改革的成本收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升值对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外商对投资利和风险的判断和权衡。而影响外商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东道国的外资优惠政策、生产成本、市场规模和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投资形势。在优惠政策和生产成本以及国际投资形势一定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和市场规模。

升值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决定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全世界的实际收入,二是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在出口商品生产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此外,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相同,周边国家与我国有相似或相同的比较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竞争关系,除生产成本外,人民币汇率和这些国家货币汇率的相对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商品与这些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1%,中国出口将减少0.75—1.191%。汇率升值通过对外资和贸易两个途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影响。汇率升值会使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增长趋缓,进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使当期的失业增加。以汇率升值10%、汇率的出口弹性和外资弹性分别为0.8和1为例,外商直接投资减少60.6亿美元,出口减少474.7亿美元,东道国GDP减少690亿美元,就业减少38102万人(按全部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计算)或者106.3万人(按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计算),实际可能在二者之间(张曙光,2005)。

对企业的影响分不同情况有所不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对企业引进技术、设备、进口原材料、原器件是有利的。在当前国际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企业进口成本。对出口企业以及生产国外同类产品的企业,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短期内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

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看。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降低进口消费品价格,国内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将会有所增强,总体上会提高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能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及其引起的贸易摩擦、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从长期来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建议

笔者认为应把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放在首位,把汇率的稳定放在第二位。首先应该让汇率波动起来,其次就是要推进外汇市场的改革。

在进行汇率改革的同时,要积极培育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浮动区间,适当增加银行制定挂牌价格的权限。同时也要注意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产品,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开展掉期等金融产品的研究和设计;尝试建立外汇市场坐市商制度,增加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外汇债券的规模和数量。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完善汇率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但在短期内也会对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行业和企业产生调整的压力,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注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技术改造的方式来挖掘潜力,尽快掌握各种外汇避险工具和手段,增强自身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银行部门要学会运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为今后发展外汇市场上的各种衍生工具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人民币汇率改革要为将来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变成地区货币,进而变为世界货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2.许少强.二十世纪汇率制度变迁之回顾.中国外汇管理,1999年第12期

收益成本范文篇10

一、收益

(一)引进竞争机制外资银行具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必然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外部竞争力量的引进,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素质和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和服务现代化的进程。

(二)增加外部资金进入渠道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渠道,为中国境内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到1999年8月底,中国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达到33.55万家,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0万家。毫无疑问,如此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单靠几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很难满足其数额巨大的金融需求。

(三)有利于中资银行扩展海外业务根据WTO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较少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这就为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四)改变中资银行税负不利地位目前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突出表现在税收负担水平相差过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可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由于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着众多的税收优惠,因而极大地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后,内外资银行的税负水平将会统一,使内资银行能够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等的业务竞争。

(五)促进向国际惯例接轨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银行业必须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要按照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经营管理。这必然迫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促使中央银行推进全方位和规范化的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成本

(一)银行业市场份额的损失预计在中国加入WTO五年之后: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和人民币存款的市场份额将分别上升到15%和10%左右;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市场份额可超过1/3,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将达到15%左右;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超过50%;外资银行将获得绝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预计在中国加入WTO十年之后,从整体上来看,外资银行将占有1/3左有的银行业市场份额。

>

(二)削弱赢利能力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部分的赢利业务和赢利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历史包袱沉重,而且在开展新业务时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赢利业务在中资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许多银行业务市场份额都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上都是赢利业务。这将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赢利业务比例上升,使中资银行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三)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外资银行将逐渐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在中资银行存在流动性被大量不良资产侵蚀的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并且扩大吸收国内居民与企业持有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必然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中资银行的生存。

(四)金融风险监管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由于中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如果对外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目前,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外资银行存在的问题有:多存少贷,将其在境内吸收的外汇资金调往境外套汇和套利;转移利润,逃避中国税收;违规经营,少交存款准备金;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采用如回扣等手法与国有银行争揽业务和客户、争夺市场,采用高薪等优厚条件从国有银行挖走人才等。(2)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动机驱动之下,外资银行将其业务的重点集中在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方面,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在这些方面与国有银行展开激烈竞争,而对那些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则不屑一顾。外资银行的这种经营活动将风险转嫁给中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3)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随着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而使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将变得更为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五)加大金融宏观调控难度首先,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由于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来抵制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货币市场可能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传导机制,将进一步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难度。其次,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加。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低成本融资,中国加入WTO之后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的各类企业都可通过外资银行融资,这就意味着本币与外币的融通、国际资本的流出入将更加频繁,因此中央银行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再次,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在中国金融业监管措施尚不够严密和完善的情况下(据估计近年来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外逃),当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时,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外资银行将是一个十分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推波助澜,加剧汇率波动,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三、五年过渡期

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或利大于弊。但是,从短期来看、甚至从中期来看,加入WTO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即弊大于利。中国银行业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充分利用短暂而十分宝贵的5年过渡期,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改造、彻底改善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一)建立健全国有现代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属于“幼稚行业”。国有商业银行虽已有20年的历史,但商业化经营经验不足十年。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大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十年”应对“百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是“敌强我弱”的恶性竞争。为此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①加强自身改革与完善。首先,健全商业银行的治理组织结构,完善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负责制。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稽核与监察体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担保抵押制度、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等。其次,按市场规律和谨慎会计等原则反映商业银行有效资产,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完善现行信贷资产分类和考核办法,按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改革现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等。再次,按照精减、高效原则,精减分支机构的同时精减人员。合并国有商业银行省会城市分行,撤销地市重复设置的分支行,精减业务量小、长期亏损的县市支行及营业网点。鼓励商业银行之间交叉合并、收购、重组分支机构。第四,改革和完善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统一、严格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