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高的理财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22 18:02:10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1

关键词:实际出资;委托理财;投资;应得收益

委托理财型受贿是时下出现的一种新类型的受贿犯罪,此类犯罪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合法的委托理财形式为“幌子”来掩盖本质上的“权钱交易”行为。为了更好地对这类犯罪加以预防和惩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作出了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前一情形,以“收益”额计算;后一情形,以“收益”额与出资应得收益额的差额计算。未实际出资的委托理财型受贿犯罪,与一般受贿犯罪区别不大,较为容易认定。实际出资的委托理财型受贿犯罪,则因《意见》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各地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当中对同类案件的定性以及犯罪数额的认定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明确对此类案件的定性及犯罪数额的认定方式,从而确保司法裁判的统一性。

一、 认定为受贿行为的标准

委托理财是指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将其自有资金委托给投资机构或者专业投资人员,由后者投资于证券、期货等投资市场,所获得的收益按双方约定进行分配的经营行为。目前,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以委托理财为幌子收受贿赂。以“委托理财”的名义发生的行受贿行为,其特点通常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钱权交易的本质

从一般受贿犯罪的“一方交钱、一方办事”,到委托理财型受贿的“我办事,我给钱,我获取收益”,犯罪分子可谓绞尽脑汁,试图以合法的外衣来掩盖非法的犯罪本质。但无论如何,“钱权交易”的本质是无法被彻底掩盖的,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是认定构成委托理财型受贿的重要基础。在实践当中,也存在国家工作人员并未为相对人谋取利益,却主动要求相对人为其委托理财并获取超额收益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这类情况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使相对人不敢拒绝其非法要求,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索贿行为,应当对此依法从重处罚。

(二)无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在委托理财型受贿犯罪中,行受贿双方通常会在所谓的委托理财关系中约定无风险、高收益的“保底条款”。从表面上看,国家工作人员有实际出资并约定保底条款的情况是一种正常的投资行为。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资本市场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市场投资具有不确定性,设定高于一般投资回报率的固定回报率,是不可能实现的。保底条款是一种通过契约形式对委托行为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从表面上看,它是委托方和受托方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行为;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它却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本市场规则。

(三)收受贿赂的主观故意

属于故意犯罪,对贿赂财物的明知或者应知是构成受贿犯罪主观要件的当然内容。国家工作人员在主观故意上主要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明确知道所获“收益”高于自己的应得收益,超出部分是对方给予的好处费;二是对自己应得收益的数额不明确,从而辩称自己不知从请托人处多获得了利益。第一种情况,通常是双方明确约定好处费的数额,属于直接故意的范畴,认定行为人有受贿故意当然没有问题。第二种情况,在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相对方谋取了利益的前提下,仍然委托相对方为其委托理财,其应当意识到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潜在的违法性,并应当对所获收益与应得收益是否对等进行审查,否则其主观上就存在放任的间接故意。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其它例外情况。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并不明知所获收益与应得收益之间的差异,认为是正当、合法收益而收受的,并进行了一定的审查。侦查人员在无法证实国家工作人员具备收受贿赂的主观故意时,即使存在委托理财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基础事实,也不应认定为。

二、 受贿数额的计算方式

实际出资的委托理财型受贿数额的认定在当前实践中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是受托人进行了实际投资,但是所获利润“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二是受托人未进行实际投资,委托人获得的收益也“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明确该类犯罪数额的计算方式。

(一)去除“明显”的表述

《意见》规定: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处。作为受贿犯罪成立的量化标准,对犯罪数额的规定及认定规则本身首先应当明确化和具体化。“明显高于”的“明显”二字强调了获利的程度,同时“明显高于”表明国家工作人员在主观上应当认识到差额收益的存在。但司法解释不同于其他政策性规定,司法解释的语言应当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明显”二字作为程度副词只能表明行为的严重性,但是这种表述并不具体,由于大家对此认识不一,就可能会影响犯罪数额的认定,并进一步影响罪与非罪的认定。笔者认为,去除“明显”的表述,以获取“收益”超出出资应得收益的部分作为受贿数额予以认定,最终是否应定罪量刑则以实际超出数额是否达到法定立案标准来进行确定。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2

笔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保本固定类产品的通胀和流动缺陷保本固定类产品,一般投资于各种债券、票据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它的收益率一般比较固定,因为有较好的国家或机构信誉作为保障,违约风险较小。主要可能引起缺陷的因素是通胀,因为较为严重的通胀会抵消固定的收益率,使得收益率甚至为负值,这样消费者实际的收益就会偏离预期,但这种风险属于不可控制的市场整体风险,销售者与消费者的损失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不能认定为归责因素。另一种可能存在的就是流动性风险,因为一般理财产品是不可以提前支取的———大部分理财产品会在条款中注明,这样就会使得提前终止会蒙受较大的损失,甚至消费者一方会承担违约金责任,这就需要双方在合同订立的初始就合同是否能够提前终止达成一致,为事后的纠纷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

(2)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市场缺陷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因为多了投资选择,所以将会遇到较多的市场和主观风险的影响。具体来说,这类产品将会与股票期货等挂钩,因而风险将会较多地与此相关。从信用风险来讲,容易出现到期金融工具不能实现预定收益的状况,甚至会因为国家的一些调控政策而失去原有的高收益(如一些项目的叫停)。又因为这类理财产品需要专业的托管和投资机构进行管理,这些机构的运作水平和信誉也就是实现收益率的另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了。由于目前产品信息的不透明,投资的走向和运作消费者也不能及时知晓,因而也增加了相应地风险。

(3)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设计缺陷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相比存在较大的缺陷风险,因为从投资方向来看,这类产品有多样化的选择,境外投资或者房地产信托等都是一些常见的方向。这类理财产品一般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和比较个性化的产品设计,这就在产品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境外投资产品不仅要考虑投资风险,还要考虑汇率风险甚至别国的行政干预风险进行设计。考虑不周或认识错误将对理财产品造成极大的缺陷直接导致消费者损失。同时,在该类理财产品中,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经常会导致委托方即个人理财产品消费者和受托方即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对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加重消费者义务。如合同中存在“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条款,这意味着消费者承担亏损,而多出的收益归银行。这样的合同设计即是对消费者权利的排出和剥夺。

二、缺陷理财产品的销售银行的侵权责任

1、销售银行的侵权责任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由上文所述,受理财产品概念在法律中尚不明确的影响,缺陷银行理财产品侵权责任的适用范围较小,主要在以下规定中体现:首先,《消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使知情权成为消费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有义务向消费者充分披露包括相关资金的投资方向、选择的投资品种以及该金额的投资比例等有可能影响收益率的相关信息。否则可认为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其次,《消法》第19条规定了经营者“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一些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销售环节中为了实现本方利益,存在对客户的评估任意化、故意隐瞒部分风险、对理财产品关键信息不披露、在销售服务中误导客户等情况。再次,《消法》第49条还对经营者欺诈作出了惩罚性规定,但是对欺诈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商品是实实在在能看到、能摸到的物品,市场受供求影响,而银行理财产品是电子化的、无形的,并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波动影响,市场变化相对剧烈。一般市场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如此不同,因而《消法》仅能提供理财产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基本精神,却不能考虑到理财产品的特殊情况,也不能满足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在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据《消法》中现有条款来主张自己的权益,则其利益必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2、销售银行的侵权责任类型及分担规则根据银行理财产品与销售者即银行的责任关系,受双方信息需相互交流才能达成交易的特殊性质的影响,其侵权责任笔者认为不同于一般产品侵权责任,主要应该承担过错责任,其情形包括:

(1)理财产品合同格式条款显失公平或告知不实理财产品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经常会导致委托方即个人理财产品消费者和受托方即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对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加重消费者义务。如部分理财产品和合同中存在“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条款,这意味着消费者承担亏损,而多出的收益归银行。这样的合同设计即是对消费者权利的排出和剥夺。显失公平合同使理财产品存在收益缺陷,但这也与消费者自身缺乏金融知识无法判断有关,不符合银行承担严格责任的要件。

(2)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环节中存在欺诈与误导一些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销售环节中为了实现本方利益,存在对客户的评估任意化、故意隐瞒部分风险、对理财产品关键信息不披露、在销售服务中误导客户等情况。相对的,理财产品消费者也经常只着眼于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未考虑产品投资方向、可能存在的预期收益率无法实现的潜在风险,而这些潜在风险理财销售人员对消费者进行介绍与销售时往往会被隐瞒。分析近期亏损的理财产品,以投资或者挂钩型QDII和基金类产品为主。而这与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习惯随意标示预期收益率,模糊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而误导消费者有直接关系。如建行亏损15%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主要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开放式基金及可分离债券中所含有的权证等高风险市场的产品,收益率是无法预期的,然而为了吸引投资者,银行却给出了年6%的预期收益率,使投资者购买时期望过高,最终却亏损高达15%。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时虽然能够对消费者提示风险,但在区分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及具体风险解释方面还有待完善。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要想追求理想的经济效益,就一定要提高其管理方法,加强风险的防范。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把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形式加以转换,逐渐实现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两个方向发展,并且把这种发展方向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主流,把以寻查错误纠正错误的规范型审计转变成为管理与效益审计,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延伸,实现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实现企业的飞黄腾达。因此,本文将对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两个方面的延伸作出简要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延伸方法。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延伸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有秩序,相应的违法违规行为数量也在下降。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深度不断加大,财务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方面的冲突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然而,在目前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工作中的局限性却越来越突出,管理中的缺陷不能在财务工作中得到反映,使财务审计的相关职能被削弱,所以,为了改善现在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就一定要实现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延伸。

第一,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是每一个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已经得到了企业各个阶层的管理者的认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竞争点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得到提高,其经济效益才有提高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把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满足企业的市场竞争中的需求,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第二,将财务审计工作延伸到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可以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企业在财务上的问题,更是要实现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发现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究其原因,便于企业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策略,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和效益。所以,企业的高层领导一定要重视审计的全面性,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

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与效益审计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控制不当,基础薄弱

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导致会计工作的随意性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财务的处理工作和报表的编制。由于会计人员短缺,企业的人员工作弹性比较大,会计和出纳同为一人,致使记账、销账、核算等出现各种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影响到了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的管理与控制,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筹资的进行。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很好地制定或实行会计控制制度,以及会计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薄弱,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极高的现金和税收风险。一些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多为兼职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执业素质,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企业中流动资金过量无法很好地解决经营所需资金问题,一旦资金使用效率受到影响,那么必定引起财务管理混乱。

2.内部制度不健全

企业要想有序运行,那么内部调控制度是保证。部分企业没有建议科学的财务管理监管体系,导致财务控制监管不力,企业的财务风险抵御能力也因此下降。一般企业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管理的监管力度比财务管理力度要大很多,因此影响了企业的融资信用度,导致企业承受信贷风险加大,企业等级也无法提高。由于管理欠规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会使企业陷入信誉和财务危机。

四、促进财务审计向管理与效益审计转化的对策

1.转变观念实现合理定位

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工作应当从财务审计工作中着手,把做好财务的收支工作作为转化基础,先严格找出财务审计工作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再深查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加强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提高管理水平与提高企业效益的方法。所以,从事审计的人员一定要有一定的审计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和效益审计思维,要认识到管理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将管理与审计配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2.改善融资环境和竞争环境

加强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与效益审计的转化,一方面不仅要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需减少外部竞争环境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竞争力。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处理。首先应该设立担保机构,以降低企业所需承受的信贷风险;其次要规范建设好信用信息系统,以方便信息咨询与企业评估,最后应提高银行所能承受的借贷额度,为企业的借贷提供方便。另外由于各种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导致一些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待遇。最后要改善人事环境,加强对企业供销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执业观念和财务管理意识,以确保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实现对审计的管理与转化。

3.加强财产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率

企业应该认真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加强对现有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实现审计工作的管理与效益转变,减少甚至消除隐藏的财务风险。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的有效管理,能有效地督促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保持警戒。加强对各部门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资金管理,强化财产安全意识,在确保生产经营能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到最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首先需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能有效配合,确保收支平衡。为了避免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必须准确预测资金收支动向,最好最快地使现有资金有效运作。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希望以此来加强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水准,将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延伸,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

参考文献:

[1]黄燕.衡南县审计局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研究[D].2009,11.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4

一、“资产收益权”的法律性质

根据我国《信托法》规定,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且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当前我国信托实践中,“集合资金信托+开发贷”和“资产收益权转让+回购”模式产品出现频率最高,其中资产收益权模式的信托财产通常为“特定资产收益权”。资产收益权是单一财产或财产集合的权利,尽管理论与实践对其涵义都未有清晰界定,但该模式已广泛出现于信托业务实践中。收益权一般依附于基础财产或权利,其内容随基础财产或权利的不同而变化,对其具体权利类型不能统一而论。学界有观点认为,由于资产收益权在民法意义上实际为“期待利益”,仅享有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中的“收益”权能,并无法真正转让,必须依附于所有权而存在,无法成为确定的信托财产;而另有观点则认为,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财产性权利,资产收益权具备成为交易标的的条件。因此,本案的焦点一就在于“资产收益权”的法律性质。

笔者认为,本案所涉收益权即以基于“昆山—联邦国际”项目的基础资产收益权(作价6.27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建筑面积80370平方米的在建工程为基础财产,属于以合约方式约定的特定资产收益权,该资产收益权具有明显财产属性,依附于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具备成为信托财产的条件,但资产收益权存在 “确定性”瑕疵。为避免委托人对基础财产的再次处分导致收益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昆山纯高将基础资产抵押给安信信托并办理抵押登记,以维持资产收益权的稳定性,基础资产从而无法再行设置权利负担,受托人利益得到保障,从技术手段上规避了对基础资产再处分的潜在风险,但也衍生出对于两份合同两种认定的争议。

二、资产收益权信托析理

资产收益权信托是指以资产的收益权,即以“基础资产预售、销售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和处分所形成现金收入的权利”作为信托基础财产,并通过管理、运用、处分获得收益的方式,受调控政策的影响而产生,解决了开发商前期的融资困境。资产收益权信托的委托人即为融资方,通常为基础财产的所有权人,委托人对于基础财产收益权进行认购,信托公司将该资产收益权予以分割并完成对社会公众投资者的转让,投资者支付收益权的转让价款,信托公司再将该款项转交融资方以完成整个融资过程。从法理角度看,收益权信托的本质是法律上的期待权与信托法制的结合产物,实务中已不鲜见,但作为信托业务创新模式却一直未获得明确法律支持。就本案而言,昆山纯高一方作为委托人并享有一般受益权,安信信托则为受托人。安信信托诉称信托贷款协议有效,双方纠纷为信托贷款合同纠纷,即集合资金信托纠纷;昆山纯高则辩称双方纠纷为财产权信托合同纠纷;当事人安信信托一方认为信托贷款协议有效,所以应予返还贷款本金1.284亿元以及高达5385万余元的违约金,包括利息、违约金、罚息和复利等;昆山纯高一方则认为财产权信托合同有效,信托贷款合同无效,而主张基于此约定的抵押协议无效,担保无效,其他利息、违约金、罚息以及复利均为无效。因此,本案的焦点二集中于辨析信托计划的性质究竟为集合资金信托还是资产收益权信托?

本案中,由于昆山纯高在房地产开发资质上存在瑕疵,不具备二级资质,不符合银监会规定的房地产融资“432”标准,因此无法成为合法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主体,进行“集合资金信托+贷款”融资,于是选择资产收益权信托模式。具体实践中,双方于先前《财产权信托合同》中约定以委托人合法享有的取得基础资产收益的权利设定信托,委托人即融资方昆山纯高,其持有的基础财产为“昆山—联邦国际”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信托财产为该资产收益权,安信信托作为受托人将该资产收益权份额化,分割为优先收益权和劣后收益权,其中优先受益权由社会公众投资者获得,而委托人昆山纯高则持有一般收益权,是典型的财产权信托运作模式。而在集合资金信托中,委托人应为投资者,信托财产为投资者所缴付的投资款,投资者应当直接对于信托份额进行认购,不存在对于资产收益权的受让过程,信托公司将所募集的资金交付于融资方,从而实现对于信托财产的控制与管理,而本案中信托优先受益权对应信托份额为2.15亿元,由社会公众投资者认购。委托人并非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者所交付的2.15亿元资金亦明确为投资资产收益权的价款,并非信托资金,其模式明显非安信信托方所主张的“集合资金信托+贷款”模式。因此,本案信托纠纷应确定为资产收益权信托,双方为资产收益权信托关系,即营业信托关系,本质上不同于集合资金信托。

三、“阴阳合同”的法律认定

双方当事人先签订《昆山—联邦国际资产收益财产权信托合同》、《保证合同》、《资金监管协议》等法律文

件,后又鉴于房地产交易中心对财产权信托的不予认可,签订《信托贷款合同》并办理抵押登记。针对同一事项签订两份合同:《财产收益权信托合同》和《信托贷款合同》,形成两套法律文件,构成“阴阳合同”。将基础资产抵押给贷款银行,尽管业界该方式由来已久,但司法实践一直持以否定态度。本案的第三个焦点就在于对双方所签“阴阳合同”的法律认定。 尽管我国《物权法》对此并没有作出限制性规定,但鉴于2001年修订的建设部《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在建工程抵押为抵押人为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资金的贷款,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据此规定,实践操作中房地产登记部门往往仅接受以工程建设资金的贷款设立抵押的主债务,需要双方出具贷款协议,有鉴于此,本案中双方签订《信托贷款合同》的目标明确,即一方面利用“阳合同”在房地产管理部门进行抵押登记,实质为以贷款合同的形式维护安信信托对信托财产的实际控制权,并非将双方法律关系修正为贷款关系;而另一方面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财产收益权信托合同》则演变为“阴合同”,对此法院判决通过合同的约定时间、内容、动机,结合庭审情况综合判定信托合同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秉承“实质正义重于形式正义”的思路加以裁判。对于《信托贷款合同》,二审判决亦认定其仅为表面形式,实质目的在于实现抵押登记,创设“形式上的合同”这一概念,且“形式上的合同”并非无效合同,这一认定从侧面保全了抵押登记的法律效力。安信信托可依据抵押合同对抵押物加以处置获得优先受偿,但对于合同中所约定的更高罚息、复利以及违约金,则基于公平原则以及受托人不得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己谋取利益原则加以否定,规避了“阴阳合同”的冲突点,间接承认了基于资产收益权所产生的抵押担保等措施的法律效力。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规避措施方法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回避财务风险。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3、不同的财务活动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筹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管,对各种借支款项要严格审批并及时催收。其次,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最佳融资组合。第三,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第四,选择多种筹资渠道。第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

(2)投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要谨慎投资,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才去考虑获取额外报酬的对外投资。第二,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第三,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最佳组合。第四,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研究,以减轻和抵消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

(3)资金回收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资金回收风险是指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或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要规避资金回收风险必须做好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分配和资金回收的测算和平衡,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应收账款回收控制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规避:一是利用“五C”系统对客户进行科学评估,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额度和不同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资信等级和信用政策;二是在现销和赊销之间权衡,当赊销所增加的赢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三是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坏账损失事先做好准备;四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既要保证账款的有效收回,又要注意避免伤及客户关系,同时,制定收账政策时要考虑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的大小。

(4)收益分配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收益分配风险的规避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周朝琦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2]王希旗、江小毅:财务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3]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4。

[4]朱伟: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防范.企业经济,2003(3)。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6

关键词:分税制;土地财政;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99-02

近期,国家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审计结果表明,2010年底,政府性债务大约有40%要靠土地收益来偿还,而现在,部分地区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度依赖于土地收益[1]。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债的救命稻草,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深入探析土地财政问题的症结,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成为未来政策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一、土地财政及其不良影响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2]。“土地财政”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土地资产收益及其相关的行政性收费收入。土地资产收益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的租赁和转让所得。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价款。第二,与土地相关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税费收入,目前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契税。第三,土地融资收入,是指地方政府通常以政府所属的土地储备中心、政府性公司和开发区为融资平台,以土地为抵押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获取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所需资金支持。

从短期、局部来看,土地财政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加速了城镇化进程,提升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然而,从长期、全局来看,土地财政会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和社会风险。

第一,土地财政派生的政府债务蕴含了现实与潜在的财政风险。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不仅获得巨额土地出让收入,而且以土地作为抵押获取巨额信贷资金,用以支持社会基础设施,扩大下一轮土地财政规模及其他资金需要,由此派生出巨额地方债务。而土地出让收入属于一次性财政收入,易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且土地财政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结束,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未来的公共财政将面临严峻考验。第二,“土地财政”推高了地价,加剧了城市居民购房困难与社会分化。地价的上涨会传导到房价身上,当房价长期高于实际市场价值,房地产投机行为就会泛滥,房地产泡沫就会形成,使社会财富流向富裕的投资炒房人群,也造成普通民众买房难。第三,土地财政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中国改革》杂志2004年引用一项调查表明,被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而农民仅占5%~10%。地方政府采取强制性的土地征用政策,低价征地,高价出售,从中获得巨额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城市化进程又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在商业利益和政治资本的双重利益的驱动下,城郊农民大量失地,而不法之徒也由此以权力寻租的方式获取暴利。

二、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财税改革,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这种体制的一个明显的表现特征是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在下降,第一个比重由1979年的28.4%下降到1993年的12.6%,第二个比重由1979年的46.8%下降到1993年的31.6%。中央弱财政的现实威胁集权体制的运行,致使中央政府的经济调控和行政管理能力大大下降,导致“国家能力”被严重削弱,已经超过了“分权的底线”[3]。

中央政府为改善自身财政状况,于1994年推行了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强化各级预算约束”。①

分税制实施之后的当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状况就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央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5.7%,比1978年增加40个百分点,但中央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变化不大,仅为30.3%。再之后的1995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值一直稳定在52%左右(详见中国统计年鉴2011),但这17年间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只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27.1%,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4年的30.3%下降到2010年的17.8%。而自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后,到2010年地方的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47.5%,但财政支出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72.9%,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比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整个数字前后变化对比呈反向剪刀状。如下图1所示。

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的影响严重滞后,有些地方政府税源枯竭,致使地方政府尤其最基层的县、乡政府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撑,无法正常履行其职能,无力为民众提供最低水平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更不要说在全国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目标(刘玲玲2006)。因此从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税制实施后地方政府履行基本职能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为缓解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必须要在财政体制内外寻求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凸显,成为地方政府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为其打开了“方便之门”[4]。

三、土地财政暴露出我国目前的分税制的问题

一是地方财政制度的财政法定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分税制财政体制只在《宪法》中简单地提了一笔,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对财政体制中关于事权和财权的划分、转移支付办法等相关内容做详细的规定。关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法规只有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这一个文件,而且对事权、财权、转移支付等内容也是粗线条的规定,仍缺乏可操作性[5]。反映在土地财政问题上就是征地程序不规范。按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是农地征用的主体,在农地转为非农用地时村级组织不能与开发商直接进行交易,而且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征地听证制度,征地程序过于简单,透明度不高,导致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二是地方财政制度中的财政公平问题。财政平等是宪法平等原则在财政法中的具体适用,我国财政制度在土地财政问题上存在两方面的不公平,一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二是失地农民不能分享土地农转非后的土地增值收益。三是地方财政制度的财政效率问题。从新公共管理的视野看,现代公共财政实质上是一种“效率财政”,可以说,能否建立有效率的政府和财政是公共财政建设成败的关键[6]。但我国的土地财政是违背财政效率原则的,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把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经营城市的最大、最优质资源而加以滥用,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价值扭曲等现象屡有发生。

四、土地财政的改革方向

(一)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

⒈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进一步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这是分税制财政体制首先要完善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在明确划分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理顺省与市、县政府间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2.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的划分。要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继续推进费改税和房产税改革。比如根据我国因为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可以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授权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排污税征收标准,作为地方专项税收。

3.改进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转移支付法》来明确规定和有效规范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行为。因此应制定《转移支付法》,以法的形式对支出责任、转移支付规模、结算办法等加以规定,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完善转移支付措施。特别是解决现行补助和上缴体制中存在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矛盾的问题,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专项转移支付相配合,以特殊性转移支付为补充的复合型财政转移支付形式[7]。

(二)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的利益分配机制

土地自然增值收益的分配不公平是土地财政的一个诱因。要遏制土地财政,必须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要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期生计有保障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征地补偿。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应当首先,满足失地农民的发展需求。要在保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失地农民的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参与社会发展和分享社会发展利益。其次,土地增值收益应当由国家适当地分配给在耕农民,主要用于在耕农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最后,土地增值收益的剩余部分归国家所有。国家应当建立专项土地发展基金,将土地增值收益专项用于土地的养护、生态保护等公共利益方面。

(三)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土地管理

制定和完善土地政策,要以深化征地改革为核心,以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为目标。不断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继续加大土地保有环节的调控力度,增加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加大征收耕地占用税,明确土地出让价款使用用途。在土地管理职权划分上,按照市场经济和用途管制的要求,依照管理职权的性质对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职权进行重新划分。要慎用征地权力,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严格界定公益性、经营性建设用地,区分土地征收与征用。工商企业需要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向国家、向农民集体购买、租赁等市场方式取得,价格由市场决定。要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征地价格听证制度,及时落实安置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德炳.地方债重压,土地财政撑不住了[J].中国经济周刊,2013,(24).

[2]朱秋霞.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2.

[3]王绍光.分权的底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117.

[4]戴双兴.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78.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7

1、银行理财产品定义

银行理财产品即银行自行设计的针对所募集到的客户资金的管理计划。客户通过购买产品,把资金交给银行,银行按照事先约定的投资方向、管理计划等将资金投向特定领域,并按照合同约定向投资者分配资金。简言之,理财产品就是银行按照上述办法管理客户资金的计划。我国的理财产品市场中,在普通产品端,四大商业银行及其他国内银行大多主推银信结合类以及债券类等风险较小的产品,挂钩类等其他产品规模较小。相比之下,虽然外资银行的产品风险更大,但是种类新并且更能满足不同风险爱好者的需求。而在高端产品中,各大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发展也很迅速,但这些产品受众较小,信息相对不透明,有一定私募的特点。当前我国银行主流理财产品依照银监会的指导规则,可以对其按风险等级分为五类:低等级保本固定收益;中低等级保本浮动收益;中等级非保本浮动收益;中高等级非保本投资类;高等级境外投资类。

2、引起理财产品缺陷的因素分析

在我国的《民法通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中,都未对产品作明确定义。只有在《产品质量法》第2 条定义产品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同时在此条中排除了建设工程。就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因该定义中出现的加工、制作缺乏确切的法律解释,因此导致了缺陷理财产品在《消法》和《产品质量法》的适用上存在不确定性。但笔者认为,根据上文中对理财产品定义的解释,可以将理财产品的设计看做产品的加工、制作。因此,将理财产品认定为法定意义上的产品,可适用法律中对产品缺陷的认定即产品有较大质量问题,并承担质量责任。笔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保本固定类产品的通胀和流动缺陷

保本固定类产品,一般投资于各种债券、票据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它的收益率一般比较固定,因为有较好的国家或机构信誉作为保障,违约风险较小。主要可能引起缺陷的因素是通胀,因为较为严重的通胀会抵消固定的收益率,使得收益率甚至为负值,这样消费者实际的收益就会偏离预期,但这种风险属于不可控制的市场整体风险,销售者与消费者的损失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不能认定为归责因素。

另一种可能存在的就是流动性风险,因为一般理财产品是不可以提前支取的大部分理财产品会在条款中注明,这样就会使得提前终止会蒙受较大的损失,甚至消费者一方会承担违约金责任,这就需要双方在合同订立的初始就合同是否能够提前终止达成一致,为事后的纠纷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

(2)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市场缺陷

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因为多了投资选择,所以将会遇到较多的市场和主观风险的影响。具体来说,这类产品将会与股票期货等挂钩,因而风险将会较多地与此相关。从信用风险来讲,容易出现到期金融工具不能实现预定收益的状况,甚至会因为国家的一些调控政策而失去原有的高收益(如一些项目的叫停)。又因为这类理财产品需要专业的托管和投资机构进行管理,这些机构的运作水平和信誉也就是实现收益率的另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了。由于目前产品信息的不透明,投资的走向和运作消费者也不能及时知晓,因而也增加了相应地风险。

(3)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设计缺陷

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相比存在较大的缺陷风险,因为从投资方向来看,这类产品有多样化的选择,境外投资或者房地产信托等都是一些常见的方向。这类理财产品一般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和比较个性化的产品设计,这就在产品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境外投资产品不仅要考虑投资风险,还要考虑汇率风险甚至别国的行政干预风险进行设计。考虑不周或认识错误将对理财产品造成极大的缺陷直接导致消费者损失。

同时,在该类理财产品中,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经常会导致委托方即个人理财产品消费者和受托方即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对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加重消费者义务。如合同中存在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条款,这意味着消费者承担亏损,而多出的收益归银行。这样的合同设计即是对消费者权利的排出和剥夺。

二、缺陷理财产品的销售银行的侵权责任

1、销售银行的侵权责任的适用范围

在我国,由上文所述,受理财产品概念在法律中尚不明确的影响,缺陷银行理财产品侵权责任的适用范围较小,主要在以下规定中体现:

首先,《消法》第8 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使知情权成为消费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有义务向消费者充分披露包括相关资金的投资方向、选择的投资品种以及该金额的投资比例等有可能影响收益率的相关信息。否则可认为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其次,《消法》第19 条规定了经营者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一些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销售环节中为了实现本方利益,存在对客户的评估任意化、故意隐瞒部分风险、对理财产品关键信息不披露、在销售服务中误导客户等情况。再次,《消法》第49 条还对经营者欺诈作出了惩罚性规定,但是对欺诈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一般商品是实实在在能看到、能摸到的物品,市场受供求影响,而银行理财产品是电子化的、无形的,并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波动影响,市场变化相对剧烈。一般市场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如此不同,因而《消法》仅能提供理财产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基本精神,却不能考虑到理财产品的特殊情况,也不能满足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在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据《消法》中现有条款来主张自己的权益,则其利益必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2、销售银行的侵权责任类型及分担规则

根据银行理财产品与销售者即银行的责任关系,受双方信息需相互交流才能达成交易的特殊性质的影响,其侵权责任笔者认为不同于一般产品侵权责任,主要应该承担过错责任,其情形包括:

(1)理财产品合同格式条款显失公平或告知不实

理财产品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经常会导致委托方即个人理财产品消费者和受托方即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对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加重消费者义务。如部分理财产品和合同中存在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条款,这意味着消费者承担亏损,而多出的收益归银行。这样的合同设计即是对消费者权利的排出和剥夺。显失公平合同使理财产品存在收益缺陷,但这也与消费者自身缺乏金融知识无法判断有关,不符合银行承担严格责任的要件。

(2)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环节中存在欺诈与误导

一些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销售环节中为了实现本方利益,存在对客户的评估任意化、故意隐瞒部分风险、对理财产品关键信息不披露、在销售服务中误导客户等情况。相对的,理财产品消费者也经常只着眼于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未考虑产品投资方向、可能存在的预期收益率无法实现的潜在风险,而这些潜在风险理财销售人员对消费者进行介绍与销售时往往会被隐瞒。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8

关键~:绩效考核;理财产品;商业银行

一、引言

理财产品通常是指在商业银行针对潜在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的前提下,针对有意向的目标客户推出的独特的一种金融产品13年前,我国从首次推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到现在,理财产品明目呈增长趋势,市场逐渐火热,经过短暂的萌芽阶段,随着我国人均居民收入的逐步提升以及富人数量的增加,理财产品市场已然步入了成熟发展期。银行理财产品转变为流行的投资品种成为大多数投资者的所认可的选择方式,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金额和规模均呈爆发式的增长。银行理财业务的推出,使银行的业务类型及规模得到了丰富,给银行带来了额外的利润点,同时也给大众匹配了适宜的理财途径。截至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总体规模超过23.5万亿元,不同种类的银行理财市场存续产品不少于60 879只。理财产品的推出和不断发展,不仅加快了银行的发展速度,更对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理财产品绩效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理财产品绩效,一般是指在投资期限内,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综合收益率和抗风险能力等整体的表现水平进行全面考量,以便能科学高效的评价理财产品的可投资性。为了更好地保证理财产品的可获得收益,投资者和市场分析者必须对可能影响到理财产品收益的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一般情况下,可能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一般指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影响到理财产品的价值量使其产生变化,随之影响产品收益的预期风险。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无法避免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当然,这种风险一般能够以人为操纵数量的手段来把控调整。对于银行的全部理财产品而言,市场是极具不确定性的外在环境因素。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购合适的理财产品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市场风险变化。因为理财产品的受利率和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导致最终资产收益总量的波动变化,威胁到银行的长期可持续稳健发展能力,因此有关方面必须把市场风险全部列出。

2.利率风险

利率通常跟随宏观市场环镜的变化而起伏波动,大众所投资的的理财品,其利率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当中,部分产品与同业拆借利率存在直接的关联,这些产品变化的根据通常会选择中国香港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或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因此,理财产品的绩效收益会随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而波动。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通常是指由于汇率变动,使某一经济体以非本国货币呈现的债权或债务价值发生量的变化,产生金融亏损的可能性。2008年经济危机中,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大经济体,结果导致汇率无法保持合理的涨跌,经常在大范围起伏不定,对外汇理财产品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基本上所有外汇理财产品都遭遇到汇率风险的挑战。如果国内外的各种理财产品绩效收益无法平衡人民币的预期升值幅度,对于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进行外币理财产品投资的理财者将面临异常大的投资风险。所以,投资者在考虑选择投资外币理财产品时,不仅应该考虑理财产品可能的绩效收益水平,还必须考虑其未来可能遭遇的汇率风险水平。

4.信用风险

通常情况,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方违约的概率大小,这取决于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二是违约产生的损失额,这将取决于金融产品将来的市场价值。对于基础的金融产品和衍生的金融产品来说,信用风险的价值影响后果和程度均有所不同。信用风险所导致的巨大损失对基础资产来说,即为所有的名义价值。另外,对金融衍生产品而言,如果出现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其真正可能导致的损失将不会多于产品的名义价值。所以银行在结构性金融衍生理财产品的风险管控过程中,信用风险无法达到贷款的信用风险水平。总而言之,信用风险必须也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绩效的具体措施

1.投资者。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的理财产品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不仅包括预期的可能收益水平,还应该关注绩效收益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对于投资产品类型、期限、稳健性等进行科学的综合考虑。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必须从个人可承受风险能力出发,合理选择、量力而行。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者,应当选择风险相对较低且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例如保息浮动的低风险收益性理财产品,可以避免受到利率等风险因素的冲击,银行能够较好的保障投资者从中获得相对固定额度的产品收益。风险承受能力一般者,可以投资部分风险适中、收益可观的保本浮动的中等风险收益型的理财产品,以便保证投资者在受到较多风险的影响后保证收回本金。风险承受能力较高者,就可以适度的投资风险、收益都相对较高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这样能够尽量避免本金全部损失是可能,如果风险较小甚至可以收到丰厚的绩效回报。

2.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环境下,为了获取合法的经济利益和企业利润,应该根据投资者可承受风险的实际个人和家庭情况,为其打造个性化、订制化的合理可承受的理财产品服务,在法律范围和营业服务范围内尽可能的地满足理财投资者的投资愿望。

3.监管机构

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为了更好地治理理财市场可能的违法违规行为,银行相关的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和相应措施,对商业银行投资理财服务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多管齐下,保证银行业的高水平服务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9

关键词:婚前财产;孳息;自然增值;适当补偿

一般而言,夫妻一方财产在婚后的收益主要包括孳息、自然增值和投资性收益。孳息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依照物的自然性质而产生的收益物,又称直接孳息。例如果树结出的果子,家禽产的蛋。法定孳息是指利息、租金和其他因法律关系所取得的收益。自然增值是指该增值的发生是因通货膨胀或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导致的,与夫妻一方或双方是否为该财产投入物资、劳动、投资、管理无关。比如房屋、字画、珠宝随市场行情的上涨而增加的价值。投资性收益,是为了经营而产生的收益,如股票、股权、基金等这些为了获利而进行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本条司法解释一出,司法实践和学术界中争议都很大。主要的争议在于这种完全排除孳息和自然增值的一刀切做法是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认可。

根据民法的相物权理论,物的所有权基于所有权人的意志的转移才能转移,不管期间发什么了什么变动,所有权人都有权追回。居于这个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夫妻一方婚前的财产是夫妻一方所有,只有夫妻一方才有所有权,不管此后两人的关系发什么如何变动,只要所有权人没意志上的转移,所有权的归属就不会发什么变动,因此夫妻婚前的财产于婚后所取得的收益也因根据物权定理贵所有权人;还有学者认为,两人既然共同生活,婚前财产婚后所产生的收益就为夫妻二人共同拥有,居于这个原因婚前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收益因夫妻共同拥有,分割财产时应平均分配。很显然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处理方式过于单一,既不符合立法精神与司法解释的规定,更不符合公平原则。

实践中我们能可以知道,一方夫妻的财产在婚后都是夫妻二人共同占有使用和管理的,在此基础上个人婚前财产所产生的孳息都凝固了夫妻另一方的劳动力。比如说,婚前丈夫的果园,婚后一般实践中都是夫妻二人共同管理使用,凝固了妻子的劳动力,因此果园的果子,也就是孳息因归夫妻二人使用,如果离婚时完全排除在共同财产之外是不公平的。因此,夫妻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如果凝固了另一方的劳动力,那么应认定是夫妻共同财产。对于自然增值,实践中也是会凝固另一方的劳动力,比如说古董在保存过程中另一方会尽到打理和维护的作用。

如上所说,现在很多学者都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来确定夫妻一方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的归属:如果一方婚前财产婚后取得的收益有另一方的贡献,则婚后收益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没有另一方的贡献,则婚后收益应为个人财产。“一方付出贡献”,结合实际情况一般是指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婚前财产付出了物资或劳动。以此准则作为衡量婚后收益的归属,既保护了夫妻一方对其个人财产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公平原则。

具体而言,个人财产婚后取得收益的具体归属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孳息的归属

孳息有天然和法定孳息之分。在社会实践中,夫妻双方婚后对婚前的个人财产所产生的孳息一定程度有所付出,当然不排除例外。如果一方有付出劳动或者原始资本,比如说果园修理的资金或者亲自打理果园,那么果园所产生的孳息也就是果子就应该归夫妻共同所有;如果天然孳息另一方并没有任何贡献,就应为个人所有,比如夫妻婚后另一方完全不管家务,那么就没有劳动力或者原始资金的投入,边不可能认定孳息为夫妻二人共有。法定孳息,比如债券、储蓄的利息并不需要另一方的付出,所以应归个人所有。而比如房屋的房租,如一方也付出了物资或者对房屋进行了管理又或付出了支持另一方管理房屋的其他劳动,则房租应为夫妻共同所有;如一方未付出任何贡献则房租应为个人所有。

2、投资收益的归属

依照我国《婚姻法》第17条第(二)项的规定:“生产、经营的收益”应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根据2003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1条第1款的规定,“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应当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所以根据法律的规定,投资收益应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此处的投资收益不包括增值收益。

3、增值的归属

如果一方以个人财产购买的房产、股票、债券、基金、黄金或古董等财产,因另一方付出的物资、劳动而有了部分增值,比如装修房屋使房屋增值等情况,则增值部分应属夫妻共同所有;但如果以上财产只是因为通货膨胀或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增值的话,则增值部分应为个人所有。

因此个人认为,司法解释三第五条“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可以修改为: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投资和经营性质的收益,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其他性质收益离婚时可适当补偿。这样既概况了全部的收益类型又给了法官的自由的裁量权力,使得实践中财产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本身在离婚案件中,财产的分配就很大程度上由法官自由裁量,对于个人婚前的财产的分配更是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的自由裁量主要依据由以下几点:时间,劳动力的投入,经济基础,抚养赡养责任,责任过错。夫妻关系存续时间的长,劳动力投入多、抚养赡养责任重、没有过错或者过错较小的,可以要求法院多给予补偿。经济基础不平等的,法院可以比例性的给于补偿。

综上,“个人财产婚后取得的收益”的归属现因我国的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各地人民法院判决的准则也不尽相同,判决内容有时会大相径庭。希望国家尽快修订《婚姻法》或者制定新的司法解释,将“夫妻一方对另一方个人财产婚后取得的收益有贡献的,则婚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收益为夫妻共同所有”明确规定为判定“婚前财产婚后取得的收益”的归属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既维护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又保护夫妻一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红祥.离婚财产分割热点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11(5)

[2]杜万华、程新闻、吴晓芳.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11(17)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篇10

论文关键词 银行 理财产品 质押 法律效力

近年来,随着客户的理财需求的多样化,各大银行陆续推出了理财产品的业务,银行与客户双方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在理财产品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能否用于质押担保的法律争议,银行理财产品的质押不但具有巨大的现实需求,而且在法理上也符合权利质押的相关要求,我国应该继续将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为银行的理财产品质押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活跃市场经济。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概述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概念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是指我国的各大银行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开发、设计、销售的一种资金管理计划。银行通过接受客户的特定授权来合法为其管理资金,银行和客户按照约定的比例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是指在特定银行进行理财产品投资的所有人将其因理财合约而享有的全部合法权益进行出质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手段可在适度的缓解质权人的融资难题,满足短期融资需求,同时也为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

银行理财产品根据其收益类型不同,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和不可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其中,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又可以继续细分为保本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不保本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客体不同可以分为货币型理财产品、债券型理财产品和贷款来理财产品等。按理财产品的标价货币不同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外币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双币种理财产品。

(三)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

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其兼具储蓄、信托的共同特性,又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质。

1.理财产品安全性与收益性共同存在。众所周知,银行的储蓄业务往往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是收益性却明显不足。信托产品则虽具有较大的收益性,但是产品的安全性不高,存在较大的风险。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均处在储蓄和信托中间,是一种兼具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业务。

2.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不高。在具体的操作实际中,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与储蓄业务是分开进行的,银行大多将理财产品运用到短期内不可赎回的方向,这就决定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不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只有银行享有提前终止合约的权利,客户若想提前终止理财合约,则一般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

3.理财产品的多样性。虽然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但是在产品种类上却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银行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设计了不同的收益率和安全系数以及投资周期,给客户准备了充分的选择性,这一点极大促进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二、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发展分析

(一)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发展现状概述

近年来,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一般较短、投资方式简单易学、投资安全系数较高、投资门槛较低以及收益性较好等特点,银行理财产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1世纪以来,多样化的理财产品为居民提供了较储蓄更为灵活的资金配置选择,理财产品已经成为继股票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等业务的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银行理财产品尚且不能出质,投资者还不能透过理财产品来进行质押贷款,理财产品的财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运用。并且,目前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都不能提前赎回,否则就需要承担一定的亏损。相比与股票、基金等投资产品都能进行质押贷款来说,银行理财产品不能进行质押贷款是不甚合理的,而且阻碍了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从目前各大银行开展的业务来看,银行一般都只接受由本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质押,这样的操作风险可以掌控,但是由于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银行在开展这项业务的时候,其质押权将得不到充分保障;由于理财产品质押没有取得合法地位,相关质权的规定则不能适用于理财产品的质押,不能更好的保障银行的资金安全。

(二)银行理财产品质押业务优点

1. 理财产品质押业务基础雄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产生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这就产生了大众的理财需求,此时银行开展的理财产品业务正好迎合了大众的理财心理,同时,也为银行的理财产品质押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业务资源。

2. 理财产品质押业务丰富了融资渠道。目前理财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都是不能无偿提前赎回的,客户投资理财产品之后就只能等待银行来兑付。理财产品的质押业务更进一步的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效率,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为客户拓宽了融资渠道,除抵押贷款、债权质押以外,极大的丰富了盘活资金的通道选择。

3. 理财产品扩大了银行的发展空间。各大银行开展理财产品质押业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客户的短期资金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使银行获取更多的收益和利润,为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和空间。

(三)银行理财业务质押的必要性

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质押业务的经营主体大多为中小银行,而且只接受本银行开展的理财产品的质押,质押条件比较严格,多为短期贷款,虽然理财产品质押的法律效力认定不清晰,但是理财产品质押业务的开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理财产品质押可以为客户解决应急资金需求。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不能提前回赎,但是每个企业或个人都会遇到需要应急的情况,此时就需要理财产品质押业务来为其解决应急资金的问题,最大化的合理化的利用闲暇资金。

2.银行理财产品质押业务可以增加银行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虽然较储蓄和信托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其不能提前回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业务的发展。此时,多数银行创新能开展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质押业务,进一步弥补了理财产品不能提前回赎的劣势,为其再添发展优势。同时,通过这两项业务的开展,银行也从中获得了收益。

3.银行理财产品质押是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的必然。从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定会出现销售规模和销售数量的迅速增长,理财产品的质押业务需求也会随之旺盛。并且,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相关理财产品质押的法律规范日渐规范化、合理化是发展的大趋势,银行理财产品质押业务在这个层面上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法律风险

银行的理财产品相较于股票、基金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加突出的财产价值稳定性,但是由于我国的现行法律框架对理财产品质押的规定,银行和客户在开展理财产品质押业务都承担着较高的风险。

(一)理财产品质押缺少合法依据

根据我国的相关的法律规定,权利质押要求具备客体必须是除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利、具有可转让性、具有一定的权利凭证等条件;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并不能明确看出理财产品是否具有可质押的特性,但是如果单从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来看,投资者与银行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出质的条件。虽然如此,但是法律尚且没有明确规定,这对于银行来说,开展此项业务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二)在偿还优先性上讲,理财产品后于司法强制措施

在司法机关执行相关的财产强制执行措施时,其执行顺序要受到相关法律规定的约束,由于目前法律上尚且没有对理财产品质押进行明确的定性,若遇到投资人的财产需要强制划拨、冻结的时候,银行是不能先于这两者受偿的,银行也因此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三)理财产品质押受到理财产品种类法律的制约

银行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国债、基金等多种产品。面对众多的理财产品开展质押业务,有一部分的理财产品是不适合进行质押的,如股票型基金等较易受到市场影响的理财产品,其风险高,本金尚且无法保证,因此不适合进行质押,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理财产品的种类的法律规范的制约,因为银行一旦遭受重大损失,那么势必将减小理财产品的质押率,将影响理财产品的融资效率。

四、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风险控制

当前,在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波动不断,法律法规的保护缺失的大形势下,银行开展理财产品质押业务需要更加谨慎和慎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一)要慎重选择理财产品质押的对象

理财产品质押的产品选择上,要尽量选取具有稳定收益的国债、有保本的基金等进行质押,要慎重择取或者不选择风险性较大的QDII 、股票型基金等开展质押业务。目前,尚处于理财产品质押业务的探索阶段,银行应该保守创新,优先选择由本银行发行的、具有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进行。

(二)合理确定质押率

理财产品质押业务开展的成效,与理财产品的质押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质押率也是银行进行竞争的主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银行要根据理财产品的种类不同合理确定质押率,对于具有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其质押率应适当高于风险性较大的理财产品,而且应该增大具有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质押业务的比重,合理化解风险。

(三)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信息交流机制

银行在开展理财产品质押的过程中,应适当加强信息交流,这样可以适度减小质押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干扰的情况。同时,更好的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建立、完善抵押客户资信等级评价制度,着重选择资信较为优良的客户办理理财产品质押业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银行风险。银行还应该尝试与公安部门、税务部门、社保部门等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且实时更新客户的资产、负债、收益、违规、违法信息,确保银行在开展理财产品质押业务时能够掌握全面、准确的用户信息,将银行承担的风险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