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培训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1-22 18:0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培训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1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开展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争当科技示范户的高潮。通过广泛培训,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我市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达历史最好水平。

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2006年,主要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启动了2006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面搞好组织协调,促进了培训工程的顺利开展。一年多来共举办市级培训班21次,培训市镇技术人员2006人次;技术人员入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村级培训班累计2006余次,入户咨询培训30000人次,重点培训了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示范带动了10000个农户,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300000余人次。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把这项工程与“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部“标准良田建设”及“科技书屋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了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

主要做到“九个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在兖州市农业局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监督考核小组。

2、培训计划落实。农业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3、首席专家落实。确定了县域首席专家、小麦、玉米专家及项目区乡镇的区域首席指导专家,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技术人员落实。在农业系统选拔100名业务精通、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搞好培训。

5、培训对象落实。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主要粮食生产镇谷村镇、大安镇、小孟镇、漕河镇、新驿等镇选择100个村,由村民申请、村委会推荐、镇农技站审查、培训单位审定,确定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并建立示范农户档案,统一管理;保证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5-10个农户。

6、培训技术资料的落实。一年来共发放农民培训卡10000份;科技光盘2006多套;《高油玉米生产技术》及《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教材13500本;特别是为农民发放了10000份科技挂历,把各个季节的主要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印在挂历上,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市实际,在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编印并发放《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夏玉米套种技术要点》等明白纸共30余万份。

7、培训设施落实。全市共协调镇、村培训教室215间,建设农民科技书屋16个,100个村全部配齐电教设备。

8、培训经费落实。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多方筹集培训资金,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配套政策落实。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农业局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享受国家农业部优质小麦示范区建设中的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政策;每个核心示范农户年底发一套农民科技挂历;优先免费得到示范新品种和相关技术资料,在资金、物资、技术上支持他们开展科学试验、生产示范、科技攻关等活动;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主要培训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兼顾其它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小麦玉米精播半精播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化学促控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生物有机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以及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为加强培训工作,程局长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农业局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各镇相应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自身服务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强化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优选拔技术人员优选科技示范户在全市选拔了100名技术骨干和100个科技示范村,每个村明确一名包村技术人员,在每个村重点培养10个核心示范农户,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全市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10000个农户。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攻关示范田,与本单位所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相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通过对1000个科技核心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通过他们进一步示范带动,初步解决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科技需求,使我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4、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人人签定责任状是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市设一名首席专家,各镇设区域专家;优势作物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设立专业首席专家,负责对包村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包村技术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监督指导。每个实施村固定一名技术人员。实行层层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所培训技术负总责,每个技术人员对所包村的10个核心示范农户及100个联系户负全责,首席专家负责对下一级人员培训、指导、释疑,每一级都需对上一级负责。

5、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为切实加强广大技术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把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搞活搞实,农业局制订了《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监督考核办法》、《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奖惩办法》。农业局与每一位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针对每名技术人员在所包村及所联系的核心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以及群众反映等进行严格考核。农业局成立了以纪委书记石亚鹏同志任组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考核领导小组,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查看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并根据农户电话随时了解培训情况,采取年终与平时相结合,注重平时,并把参加培训的核心示范户纳入微机管理。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作为评先树优和奖励的依据。凡是弄虚作假、减少培训次数不准晋升职级或解聘现任职务,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6、加强核心示范户的能力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培训由点到面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100名技术指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切实提高核心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一支学得会、用得好、留得住的农村科技服务人才。从而达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体系。实施一年多来,在技术服务上采取“入户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如种植业在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多发期、收获等)能及时到每个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有些技术指导员甚至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他们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平时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7、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量大,直接牵扯到农民的利益,发放科技光盘、书籍、科技挂历、明白纸等费用较大。为搞好这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积极协助农民成立优质小麦协会、优质专用玉米协会等农民自发组织,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实施定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8、扩大宣传,形成合力。定期印发《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并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广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农业局广大技术人员自觉的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及时宣传在科技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借鉴,提高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深入民心,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实施我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2、加强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与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紧密结合,不断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步伐,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入户率。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向上,除了培训资料,要进一步扩大核心示范户新品种、新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的无偿试用,实现更好的示范效果。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2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开展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争当科技示范户的高潮。通过广泛培训,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我市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达历史最好水平。

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版权所有

2006年,主要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启动了2006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面搞好组织协调,促进了培训工程的顺利开展。一年多来共举办市级培训班21次,培训市镇技术人员2006人次;技术人员入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村级培训班累计2006余次,入户咨询培训30000人次,重点培训了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示范带动了10000个农户,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300000余人次。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把这项工程与“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部“标准良田建设”及“科技书屋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了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

主要做到“九个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在兖州市农业局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监督考核小组。

2、培训计划落实。农业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3、首席专家落实。确定了县域首席专家、小麦、玉米专家及项目区乡镇的区域首席指导专家,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技术人员落实。在农业系统选拔100名业务精通、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搞好培训。

5、培训对象落实。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主要粮食生产镇谷村镇、大安镇、小孟镇、漕河镇、新驿等镇选择100个村,由村民申请、村委会推荐、镇农技站审查、培训单位审定,确定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并建立示范农户档案,统一管理;保证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5-10个农户。

6、培训技术资料的落实。一年来共发放农民培训卡10000份;科技光盘2006多套;《高油玉米生产技术》及《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教材13500本;特别是为农民发放了10000份科技挂历,把各个季节的主要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印在挂历上,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市实际,在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编印并发放《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夏玉米套种技术要点》等明白纸共30余万份。

7、培训设施落实。全市共协调镇、村培训教室215间,建设农民科技书屋16个,100个村全部配齐电教设备。

8、培训经费落实。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多方筹集培训资金,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配套政策落实。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农业局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享受国家农业部优质小麦示范区建设中的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政策;每个核心示范农户年底发一套农民科技挂历;优先免费得到示范新品种和相关技术资料,在资金、物资、技术上支持他们开展科学试验、生产示范、科技攻关等活动;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主要培训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兼顾其它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小麦玉米精播半精播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化学促控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生物有机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以及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培训工作,程局长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农业局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各镇相应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自身服务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强化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优选拔技术人员优选科技示范户在全市选拔了100名技术骨干和100个科技示范村,每个村明确一名包村技术人员,在每个村重点培养10个核心示范农户,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全市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10000个农户。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攻关示范田,与本单位所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相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通过对1000个科技核心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通过他们进一步示范带动,初步解决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科技需求,使我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4、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人人签定责任状是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市设一名首席专家,各镇设区域专家;优势作物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设立专业首席专家,负责对包村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包村技术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监督指导。每个实施村固定一名技术人员。实行层层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所培训技术负总责,每个技术人员对所包村的10个核心示范农户及100个联系户负全责,首席专家负责对下一级人员培训、指导、释疑,每一级都需对上一级负责。

5、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为切实加强广大技术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把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搞活搞实,农业局制订了《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监督考核办法》、《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奖惩办法》。农业局与每一位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针对每名技术人员在所包村及所联系的核心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以及群众反映等进行严格考核。农业局成立了以纪委书记石亚鹏同志任组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考核领导小组,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查看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并根据农户电话随时了解培训情况,采取年终与平时相结合,注重平时,并把参加培训的核心示范户纳入微机管理。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作为评先树优和奖励的依据。凡是弄虚作假、减少培训次数不准晋升职级或解聘现任职务,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6、加强核心示范户的能力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培训由点到面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100名技术指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切实提高核心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一支学得会、用得好、留得住的农村科技服务人才。从而达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体系。实施一年多来,在技术服务上采取“入户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如种植业在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多发期、收获等)能及时到每个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有些技术指导员甚至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他们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平时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7、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量大,直接牵扯到农民的利益,发放科技光盘、书籍、科技挂历、明白纸等费用较大。为搞好这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积极协助农民成立优质小麦协会、优质专用玉米协会等农民自发组织,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实施定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8、扩大宣传,形成合力。定期印发《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并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广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农业局广大技术人员自觉的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及时宣传在科技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借鉴,提高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深入民心,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实施我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2、加强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与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紧密结合,不断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步伐,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入户率。版权所有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向上,除了培训资料,要进一步扩大核心示范户新品种、新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的无偿试用,实现更好的示范效果。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以及市农委有关文件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统领我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以达到稳步推进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广大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农业创新型人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年,本区将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一)国家农业部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培训。根据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实际,今年我区计划开办40个以村、社、场为单位的培训班,每个培训班人数约40人,总人数1600人左右。培训要求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

(二)“专业农民”培训项目。根据市农委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区将开展水稻、果树、畜禽、农机和食用菌等5个专业的“专业农民”培训,计划全年完成1300名左右的培训任务。

(三)农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将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中级)、蔬菜园艺工(初级)、瓜果栽培工(初级)、水产养殖工(初级)、护林工(初、中级)等5个工种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全年完成各类农业职业技能培训700名(含职培模块)的目标。另外,争取在年内开办水稻栽培工、果树栽培工等其他农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将开办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员、植保员和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几个专业。计划全年完成250名的培训任务。

(五)农业创业人才培训。向市有关行业办推荐本区年纪较轻、文化较高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参加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创业培训,计划推荐30名左右。

三、组织管理

在区农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由区农业学校会同区各技术部门、各镇农技推广部门共同承担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今年将把有条件办到基层的培训班办到基层,以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为此,今年几类培训项目中的大多数专业将办班到村,同时这些专业的组织管理也将采取以各镇农技推广部门为主,区有关技术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各镇农技推广部门要承担起组织发动、实施培训和班务管理等主要工作。其他项目各专业继续按原组织管理模式操作。

各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把它作为本单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落实。各镇要指定一名领导分管培训工作,同时,要求每个专业配备一名专业人员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镇培训负责人要从总体上把握各项培训的进度和质量,及时解决在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专业联系人则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培训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做到准确、及时、完整。各镇要根据实际尽早制定本地区培训工作计划并报区有关部门备案,在得到批复后组织实施培训。

区有关技术部门要主动配合各镇做好各项培训的宣传发动和协调工作,并在教材编写、师资调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区农业学校作为全区负责各类农业培训的日常管理机构,要制定好全区新型农民培训方案,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抓好培训的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培训动态,收集有关信息,上报培训进度,做好培训资金的下拔和监管以及培训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好年度考核评比和总结验收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今年各项培训工作,全区建立农业培训工作例会制度和每周上报培训进度制度。由区农委有关部门和区农校召集相关人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布置招生工作,交流总结办学情况,针对问题及时商议处理办法等等。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要根据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确保培训课时和入户指导课时。要强调以生产技能培训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教材尽可能采用市统编教材,如果没有就由专业技术部门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培训教材,汇编成册,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

(二)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已安装现代农业远程教育设施的镇要尽可能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方式,并进行一定的面授辅导;同时,要加强生产现场的实训,要配备足够的实训教师对学员进行现场教学和入户指导。

(三)培训师资。一般由区、镇二级农业科技人员为主,适当聘请各地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土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今年起可以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调配农业培训师资库中的师资。

(四)组班原则。根据市农委今年提出的“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方式,今年将进行以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农场等(简称“村、社、场”)为基本单元组织培训,试行小班化形式按照农时季节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有关部门在组织培训班时,要考虑方便学员就近学习,尽可能把培训班设到村或镇。

(五)日常教学管理。各培训单位要通过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出勤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保证培训农民在参加考核或鉴定中取得较高的合格率。

(六)培训项目资料管理。各培训单位要充分重视培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把它作为是否抓好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要及时收集和整理以下培训资料:培训项目申报表;教学计划安排表;学员登记表和基本情况汇总表;师资配置表;自编教材;教学日志;典型事例;培训经费专项支出帐目等等。

五、培训资金使用要求

今年各类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原则上均可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各单位本着用足用好原则,加强对广大农民政府补贴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吸引符合条件的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各类培训。在培训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各部门和各办学单位要严格按照市、区有关部门文件精神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专页列支。

同时,根据金府[]36号《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对失业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属市政府规定全额补贴的职业(工种),由户口所在镇、街道、工业区给予每人每天5元生活补贴。此项费用由各镇农技推广中心根据培训实际开展情况自行向当地政府申请。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4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核心,培训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生产大户等专业农民和农技人员。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坚持模块化教学、百分百回访原则,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提升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满意度和知晓度,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28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培训”)165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38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950人。

(一)县(区)任务

淮上区: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080人(普及性培训900人、提升性培训1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人(普及性培训500人、提升性培训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430人(普及性培训400人、提升性培训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五河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7300人(普及性培训5920人、提升性培训13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850人(普及性培训3100人、提升性培训7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900人(普及性培训1470人、提升性培训4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450人(普及性培训135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怀远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6460人(普及性培训11010人、提升性培训545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580人(普及性培训4500人、提升性培训408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280人(普及性培训5110人、提升性培训117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500人(普及性培训140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固镇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490人(普及性培训3130人、提升性培训136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820人(普及性培训1500人、提升性培训32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普及性培训1630人、提升性培训94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二)市本级任务

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500人(普及性培训2900人、提升性培训6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700人(普及性培训17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00人(普及性培训1200人);农民创业培训6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分类型组织实施

1.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训组织实施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四个办法”、“五项制度”等执行。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等,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311号)执行。

3.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97号)执行。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使技术指导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提高应用农业科技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执行。

(二)分对象开展培训

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各层次培训对象明确。

1.普及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23860人。

阳光工程培训11300人,主要培训农机手(使用与维修)、植保员(机防手)、农技协负责人、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村建筑工匠、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及有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意愿的农民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9810人,主要培训油料和棉花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不包括养猪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750人,主要培训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

2.提升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8970人。

阳光工程培训5200人,重点培训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渔业船员)、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内检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沼气工(建池与维修工、沼气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人、监事、财务人员和信息员)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重点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和村级农技员(专职、兼职)等。

农民创业培训对象均列入提升性培训范围,全市培训1000人,主要培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00人,重点培训技术指导员。

(三)分层次差别补助

1、普及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天)。补助标准为人均35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30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各地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可按照培训不同类别、不同时间,实行差别补助。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种养大户(不包括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18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人员、渔业安全管理员和村民组组长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24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4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每个项目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分别进行不少于6次、4次技术指导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约22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2、提升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4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补助标准为人均约51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46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24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技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3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555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调查、创业设计、岗位实习和指导服务等环节,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中集中授课时间不少于3天(2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9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80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提升性培训尽可能安排到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干部学校培训,并聘请部分省内外有关专家担任培训教师。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2010年12月-2012年1月)。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查,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公开择优认定培训基地,分解培训任务,并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二)项目实施(2012年2月-11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关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项目。适应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选定培训学员,选聘培训师资,安排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监管,采取随机抽样、暗访等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培训质量。项目实施周期1年,各县(区)要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三)总结考核(2012年12月)。各县(区)在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认真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考核通过专项督查、抽查,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纳入民生工程考核总分。市农委对培训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摸清培训需求。全面深入开展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规模和重点培训对象。一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基本对象,以生产大户、示范户、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着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对拟转移就业农民,特别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大量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牢牢把握市场和效益这个主题,从主导产业、农民家庭重点经营项目和务工要求入手,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中等院校,特别是各级农广校、县(市)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

(三)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培训内容和时间,逐步实施模块化教学。从今年起,农民创业培训的所有培训对象,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机手、植保员、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沼气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粮油棉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和茶叶)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村级农技员,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的技术指导员等,均将按照省统一规定的培训内容和要求组织开展培训。

(四)加强条件建设。一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级农委利用各种政策和扶持手段,支持培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要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开展结对行动,构建农民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严格基地认定。切实按照基地认定条件,面向社会择优认定培训基地,确保认定的培训基地具备资质要求以及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等培训条件。

(五)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在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基地认定、项目公示、月度报告、台账管理、督查验收等制度同时,重点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坚持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向项目管理部门报告。项目管理部门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了解培训开展培训及学员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100%电话回访制度。培训项目管理部门根据每月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对已培训学员进行100%电话回访,及时剔除回访中培训不合格的学员。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议,总结上季度培训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努力培育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劳动者,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计划从20*年开始到2007年,在培训体系完善上,通过资源整合,考核认定一批县级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达到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要求;在农民素质提高上,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完成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培训2.5万人、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0万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1.4万人次。

根据以上目标计划,今年全县计划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0.375万人(失地农民培训0.125万人),完成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培训0.6万人,完成“绿色证书”培训0.25万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万人次。

三、实施办法

1、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持有本县农村户口(包括因土地征用、撤村建居而农转非户口)的农村适龄劳动力。

2、培训基地。依托各类培训学校、企业及推广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同时认定一批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县级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3、培训内容。坚持实用高效和符合农民需求、市场需求、用人用工单位需求的原则,实行按需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党和国家有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城乡经济发展趋势、基本权益保护常识等。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家电和机械修理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餐饮技术、社会服务、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知识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学历培训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双证制”教育。

4、培训方式。在注重实际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农民实际,区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专业,实行长短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和远程教学相结合、“订单式”与“定向型”培训和委托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实施培训。

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协助农民素质培训机构选择属地企业作为培训的实习基地,增强培训效果。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要加强与当地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提高培训就业率。

5、培训师资。依托培训机构、企事业等单位的技术力量,组建培训师资团。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专业课教师选聘有相关知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高级工、技师担任。每年对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行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集训。

6、培训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一般在教学点进行,由培训指导老师实施。操作考试由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可委托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实施。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巡考制度,加强培训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7、培训标准。国家已有职业标准的,各农民素质培训机构(企业)要按照标准实施培训。暂无职业标准的新开设专业,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要根据专业需要提出申请,报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实施。

8、培训管理。参加素质培训的农民,经考试合格,颁发《桐庐县农民素质培训合格证书》(以下简称《培训证书》)。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由劳动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学历教育的农民,经考试合格的,由教育部门颁发国民教育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在本县范围内具有与劳动部门颁发的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同等效力,用人单位不得歧视。

《培训证书》有效期限为8年,到期应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四、职责分工

农民素质培训要按照“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原则,在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综合协调,拟订全县农民素质培训政策,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培训经费安排方案;承办县级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的认定,负责《培训证书》的管理;组织对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编发培训信息,加强对乡镇(街道)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业务指导。

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县农办具体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妇联做好配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被征地农转非农民和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由县经贸局、建设局、旅游局、总工会做好配合;县农业局负责会同县林业局、科协、妇联等部门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农民学历教育(含农民“双证制”)和职业高中教育。

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对本地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负总责。负责制定本地农民的培训政策和培训计划,落实本级培训经费和结算工作,抓好农民学籍档案管理,及时总结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并进行反馈。

五、资金筹措与使用

建立农民素质培训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和截留。各乡镇(街道)也要按当地总人口每人3元的标准安排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各类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以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加强对本单位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农民按照自愿、实用、就近、方便的原则和招生范围选择培训点参加培训,政府资助或补贴的培训费用以发放培训券等方式结算,不能兑现和转让。

六、抓好就业创业服务

各乡镇(街道)及县有关部门要引导从事相同培训项目的农民学员建立专业协会,通过协会形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加强同每个参加培训农民的联系,掌握学员的技能使用情况,搞好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要积极发挥农村信息网的作用,及时为农民提供企业用工、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要注意培育劳务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国外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对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应参照吸纳下岗工人就业的政策实施补助,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对受训农民办理执照和各类经营许可证,村干部的选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的聘用,以及贷款、承包、新项目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各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要承担受训农民的安置推荐工作。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6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研究》始于1998年。从1998年起,我们就深入到全市的山区丘陵乡镇,一边搞调研,一边搞培训。经过三年的策划筹备,我校2001年10月21日举办了《乡村成人教育与实现农业科技化关系的研讨会》,江油市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教育、科技,劳动及涉农部门相关的局领导,全市成教专干,学员代表共计100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时任江油市市委副书记陈朝先博士说:“武都成人学校的工作实践,回答了乡镇成人教育该怎么做的问题”。经过十年的实践总结,2009年10月,我校申报的《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在江油市人民政府立项,2011年11月申报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科研两类专项课题《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研究》立项。课题以江油市偏远山区丘陵33个乡镇的农民工培训为实践研究的样板。

江油地处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地域差异和气候差异明显,西北部为山地,坡陡谷深,幅员面积2719.93平方公里,包括下辖的40个乡镇,其中33个乡镇是山区或丘陵,幅员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8%。海拔高度在800米――2356米之间。中南部涪江两岸为250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占江油辖区面积的9.2%。全市总人口87.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59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和东北丘陵乡镇,非农业人口23.89万人。江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一样,随着农村就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生存要进城,他们要面对重新择业,要面对陌生的新岗位,要面对与传统农民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他们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新品种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的要求,即使是务农,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农业新知识。63.59万农业人口中,需要就业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有21万人之众,准小学毕业生和基本识字的人多,占的比例较大,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其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低,经营观念落后。务工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决定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增加劳务收入的核心要素。但是,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专门场地,设备,师资,也没有足额的培训经费。为帮助偏远山区丘陵富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向非农行业永久转移,我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的实践研究。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产业大军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成人教育事业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课题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稳定机制,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农民工培训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框架为: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适应就业市场需要;挖掘整合企事业技术资源,保证专业师资需求;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创造实习实作条件;自力更生与巧用社会资金,建创业培训基地,引领示范;移动课堂,送教上门;按需施教,规范培训过程,确保质量;调查研究,训后跟踪,持续培训。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和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化解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青壮年劳动力综合就业技能可持续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

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国外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的理论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农业产出迅速增长不是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是需要靠向农民进行人力的投资,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的扩大。德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改革,其哈茨计划最突出的政策走向就是强调要进一步帮助失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法国为保证农业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采取了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培训,特别农民的培训,而且有经费固定的来源。俄罗斯对失业者进行咨询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独立谋求职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恢复信心。

1.2 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专家学者和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也积极开展了有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如南昌大学许小青、柳建华的《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颜坤英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闲置人力资源培训》研究。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总结出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未能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的有效培训方式尤其是培训模式体系的建立等问题。

2 课题研究取得的效益

2.1 理论效益

2.1.1 经过十年的时间研究总结,获得了第一手来自山区丘陵乡村成人技能培训的基础数据,为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制定乡村成人技能培训政策、为培训管理机构制定管理细则提供理论依据。

2.1.2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

2.1.3 找到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省事,省钱,高效的实践操作方法。

2.2 实践效益

实践成果1: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不断地开展市场调查,未雨绸缪,总能让农民工学员选择到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一所只有4个人的学校,十多年来始终走在就业市场发展的前面。

实践成果2:充分挖掘整合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资源,利用社会各类专业人才资源,以满足农民工培训多专业培训需要,化解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师资经费不足的难题。

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学校纵向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坝职中及市内的农业、畜牧、林业、商贸、科技等企事业单位挂钩。长期聘请了27位专家型的专业教师,其中包括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7位教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工培训专业师资奇缺的问题,为政府节约了支付供养专职专业师资的费用。

开设专业和聘用专业教师来源情况统计表(1.1)

平均每年师资使用情况暨节约财政供人员经费对照表(1.2)

六年(2007-2012)共计培训8286人,其中机械、电子、创业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4959人。6年累计办班242个,平均每年办41个班,培训1382人;除寒暑假,每个月开办4个班。每个班包括招生组织建档、理论和实习教学需要平均1.2个月时间,每个培训班需要招生组织教师,建档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后勤生活教师,就业指导安置教师需要4人,全年需要教师24人.而武都成人学校2007.7-2012.7只有4个在编教师通过自培可上8门课程,其余教师按需聘请。所有临聘教师工资都是在培训项目经费中列支。学校每年为江油市节约财政供养人员13人,每人每年工资福利4.5万,每年为财政节约供养资金58.5万元,六年为地方节约财政供养人员经费351万元。

实践成果3:因地制宜,整合企业、事业专业设备和场地,用于技能培训。为欠发达区政府化解了因农民工培训的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难题。

针对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不仅专业科目多,而且要求培训机构能提供学员吃住所需的生活设施、多专业实作实习所需的设备、设施和场地,我们充分挖掘整合科研、事业、企业相关单位的专业设备,作为技能培训的实习实作设备,满足了技能培训涉及到的电工、焊工、电子装接工、车工等工种对专业设施、设备和场地的需求。

为政府节约所需各专业培训实作设备投入统计表

像我们这种开设了10个专业课程的学校,需要至少247万元的设施设备投入。与攀长钢机电公司、攀长钢建筑公司、长山实业公司、南方安装公司、绵阳肯洋科技公司以及市内涉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联系挂钩,利用他们的专业设备和场地。为政府化解了农民工培训的生活设施、实习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难题。

实践成果4、移动课堂,送教到乡村。化解了政府对培训场所投入不足的矛盾

一所仅有4个人的学校六年培训包括机电、创业、农业新技术在内10个专业共计8286人。降低参培学员的参学成本,化解他们的参学困难。如果每年要把1381人的农民工培训学员,都组织到我们学校参加理论培训和实作培训,那么每个月要在校培训200人。其中刨去外出实习的,最低要保证110个床位。需要55个房间和相应的食堂,需要修建1000平方米生活用房,仅此一项保守估算就需投入180万元⑶。

经过十年培训实践整理的学员在基地住校培训成本统计表(4.1)

表(4.1)中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学员在50公里以外的培训学校培训每天最低开支69元,培训学校开支65元。

课堂前移到偏远山区丘陵学员所在的乡镇村培训成本统计表(4.2)

每一个学员在当地培训,比在平均50公里以外的学校里培训,平均每天节约53元,培训学校增加了教师的交通差旅费,按学员平均人数算每人每天11元。平均按20天计算,每个学员少投入1060元。培训学校增加220元交通差旅费。每年培训1381人,可以帮助参培学员少用146.38万元,培训学校从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中多支出30.38万元交通差旅费。六年共计为8682名学员节约培训支出920.29万元。培训学校增加开支182.29万元。为学员个人节约的经费是培训学校增加差旅费的504.84%(5.04倍)。

实践成果6:课堂前移,激发了参学热情,化解了参学畏难情绪。

为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农民工培训的方式方法,课题以江油偏远山区、丘陵学员为样板。十多年来,我们坚持这样做,为我市的雁门、六合、枫顺、石元、北城、大康山区和偏远丘陵乡镇培训农民工4560人。零距离体验了解学员在生产中的困惑和实际需求。长期把培训课堂办在学员的家门口,化解了因文化水平、年龄、资金、观念意识等因素造成的参学畏难情绪。提高了参学率,为普及务工技能、农业新技术、宣传卫生知识,普法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实践成果7:自助餐培训方式,随到随学。

自力更生与合作办学,因为有足够的专业师资和校内外实习场地设备。对特殊专业、特殊人员(残疾人员、特困人员、回归社会人员),采用随到随学自助餐培训方式。

利用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焊工、车工、电工、电子装接、缝纫、创业、设施农业教学大棚、天麻育种等实作基地,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特殊学员的学习需求。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参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每一个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独立核算微型企业,几个独立核算的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创业示范园。真正做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成果8:创办基地,引领示范。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复员军人学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利用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参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每一个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独立核算微型企业,几个独立核算的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创业示范园区。使创业培训更加贴近实战。为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学员起到了很好的积极的示范作用。

实践成果9:调查研究,训后跟踪,持续培训。

在普及培训后达到初级技术职称的基础上,经过三到五年的实践,再把有技能提升愿望的优秀农民工,新型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文化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从2010年开始,开办了农民工机械加工技能精品培训、创业经营精品培训、农业新技术精品培训共230人。结业后经考核鉴定都能达到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这些学员再回到岗位后,成了务工队伍里的技术骨干,创业精英,农业创业的骨干带头有人,有的成了村干部。如:文助槐,尚发友,周雪梅,巩明胜,杨万松,黄永桥等,成长为村书记,村长。

学员典型事迹简介:

何国松,男,现年56岁,汉族,家居江油市偏远山区的雁门镇大桥村三组,家中5人,除妻子在家料理家务外,与两儿一儿媳四人常年在家乡一带承包农房新建。2008年参加砌筑工专业培训,取得中级等级证书。培训前,家庭年纯收入三万元左右;培训后,抓住灾后农房重建契机,组织相关从业人员36人,形成建修队伍,承揽农房重建工程,一般四、五户农房同时进行建修,2009年共建农房21户,修建民营企业厂房一处,家庭年纯收入25万余元。2010年春节后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已建修完工12家农房,创收10万余元,计划今年的修建工程量超去年,家庭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何汝进,男,现年36岁,汉族,家住江油市偏远山区的雁门镇柳坝村一组,家中3人,妻子在家种包产田和料理家务,他一人常年在家乡一带搞农房重建。2008年参加砌筑工专业培训,取得中级等级证书。培训前,家庭年纯收入一万元左右;培训后,立即带领周边人员7人,承揽农房重建工程, 2009年共建农房11户,年纯收入8万余元。2010年春节后至现在将有3户农房建修完工,创收15000余元。

黄兴龙,男,47岁,雁门镇园坝村一组,于09年01月参加武都成人学校在雁门教学点举办的机械加工焊工专业培训班,学到了一门技术。培训前曾先后在茂县、汶川、平武等地的水利工程、高速路工程的隧道中打钻,月收入2000元左右,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对健康有害。由于年龄较大,外出打工又无法照顾家里。09年03月用在农校学到的焊工技术在雁门场镇开门面,从事以电焊为主的维修加工经营,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家里,如房屋重建,就可利用不逢场的时间自己修建,仅凭人工费就将节约近万元。

姓名:鲜益祥,性别:男,年龄:36岁,民族;汉族,地处雁门山区。家庭人口3人,爱人从事农业,孩子读小学。培训前家中人员在家务农,因无特长,只能从事常规农作生产,收入颇低,家庭一年的收入总计约一万元。2007年下半年通过春雨工程焊工培训,取得焊工中级等级证书,家里人员除务农外,鲜益祥在家开店从事铁艺焊工,承接一些焊接活儿,有时也出去包些焊工焊接工程,培训后至今仍然从事该工作,现在家庭焊工收入和农业收入每年共计约五万余元。有时还到北京、天津等地结一些焊接工作,改变了家庭生活和经济状况。

姓名:马连俊,性别:男,年龄:42岁,民族:汉族,汉,家庭人口4人,其中爱人在家务农,两个孩子读书,地处雁门山区,培训前,在农机站从事电工,由于没有电工证,只有在家附近做些电工工作,家庭总收入年8000元,2007年11月,通过春雨工程培训后,取得焊工中级证书,从此从事焊工和电工工作,也出外打工,现在年收入约4万余元。

杨厚明,男,1967年出生,东兴乡朝天村人。2008年7月在东兴成教参加电工班培训,取得电工中级证书。家有人口五人,原来生活一般,在外以劳力挣钱养家糊口,参加培训后,在上海电器厂上班,主要从事电力设备安装、维护工作,月薪3500元。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2倍还多,家庭经济状况已十分明显的改善。

伍兴太,男,1970年出生,东兴乡全意村人,初中文化。2008年7月在东兴成教参加中级电工培训,取得中级证书。家有人口三人。在参加培训前,在外间断打工,当过船员,但是这些都未能改变其贫困生活,参加培训后,自主承接小工程,收入不菲,现在在川矿重装上班,主要负责电器管理和维修,收入很高,家庭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2.3 具体成效,形成了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

2.3.1 内引外联,开门办学。我们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长钢技校、中坝职中以及各乡镇成教校合作。与攀长钢机电公司、攀长钢建筑公司、长山实业公司、南方安装公司、绵阳肯洋科技公司以及市内涉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联系挂钩,充分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就业导向、政策指导、实习场地、就业安置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2.3.2 建立基地,引领示范。我们在校内建立了焊工车间、机加工车间、电子装接车间、缝纫车间、计算机室等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建立了农业大棚、植保实验室、天麻有性育种实验室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参培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示范引领。

2.3.3 送教上门,移动课堂。我们把大学教授、高级畜牧师、高级农艺师、机加工高级技师请到乡、村办学点,开办电工、焊工、建筑、电子装接、电脑等务工技能培训班以及生猪养殖、鸡鸭养殖、生姜栽培、辣椒种植、天麻栽培、果树栽培等专业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我们在江油市雁门、战旗、东兴、新安、永胜等山区和丘陵乡镇,设置村分校、建立培训基地,采用移动教室、移动课堂的方式,送教上门,实行小班制培训。

2.3.4 按需施教,确保质量。学校按照农民工就业需要开设专业,按专业要求开展培训,按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

2.3.5 调查研究,训后跟踪。一是训前摸底调查,对服务区农民工结构、素质、就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考察农业生产、农民工转岗需要的培训内容及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确定培训专业。二是训中调查,对参培学员的培训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培训策略。三是训后跟踪,对学员培训后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做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2.4 我们实践探索总结形成的:省时、省钱、高效、适用的农民工培训方式方法,得到了参培学员、同行的认同,得到了主管部门、各级领导、专家学肯定,各级新闻单位的关注。

2.4.1 2010年,省委政策研室调研组来校调研后,李世金研究员在《四川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从“武都模式”看农民工培训之路》的调研报报告,报告称:“是具有四川特色、江油特点的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劳动力稳定有序、持久转移的再就业培训方式⑹”。调研组在给四川省委的调研专题报告《关于加强新时期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⑺中写到:“武都模式:立足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增添了农民工培训的生机与活力”。

2.4.2 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力求趟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成人终身教育的路子。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09年1月在江油市人社局直属学校长钢技校推广。2011年春,江油市教体局工作要点要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要深化和推广《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⑻”。

江油市2009―2012年推广武都模式后的直接经济社会效益

从2009年武都模式推广到2012年,共培训50957人,剔除企业培训和城区就近培训的学员17000人,在山区丘陵培训33957人,每人每天在当地培训节约53元,培训20天,就为33957个农民工学员节约开支3599.44万元。在不增加的设施设备投入的条件下,使江油全市提前实现了农村成人综合技能培训普及和提升培训。促进了山区丘陵农村成人的就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家庭收,每个学员提高了一家4口人的生活水平,33957个培训结业学员就改善了135820人的生活。占江油农业人口的21.35%。

2.4.3 2012年春,江油市教体局的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要求是:“要全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课题研究工作⑼”。全市培训机构、涉农部门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基本满足全市农民工就业、创业所需要的专业培训。政府在不增加专业教师、不大量投入专职场所和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到2012年12月,江油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已经普及到每一个乡镇和部分村、组。

2.4.4 课题论文交流和发表的有:《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科技化关系》⑽、《乡村成人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就是惠民强市工程》⑾、《乡村成人学校的功能无法替代》⑿、《“武都模式”具有欠发达地区特色的农民工培训模式》⒀、《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探索农村劳动力培新机制》⒁、《从“武都模式”看农民培训之路》、《开创农民工科学培训新模式》⒂、《武都成教校强措施提高学员参培积极性》⒃、《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探索》⒄、《送教下乡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的适宜方式》⒅

2.4.5 原中共中央政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办顾问郑科杨⒆,2010.6.1、2011.10.14先后两次来校视察培训与课题研究。2006.10.20国务院西部人才开发培训学院上海展望学院院长付钢占博士,在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李副秘书长陪同下来校调研,当付博士到我们几个教学点上,同农民学员访谈后感叹道:“我想不到西部还有办得这样好的一所草根学校!”。

5.12汶川地震后,学校把自己设计的帐篷教室用卡车运到东兴乡举办为期90(2008.7―2008.9)天的企业和民用电工班,55人。这个班结业后,65%的学员受聘于克拉玛依电气化铁路工程公司,35%在本地参与灾后新建民房室内电路安装。2009.1.11温总理的特别助理,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在调研灾后就业培训工作时接见这个班的学员代表伍兴太、班主任缪清辉、校长刘洪国。尤副秘书长亲切地询问了在余震不断的条件下,到远离学校的东兴乡是如何开展培训的,实习时做事怎样实现的,师生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学员的学习收获和就业上岗情况?学员代表伍兴太都一一做了回答,刘洪国做了补充。他对学校在这样艰难条件下,能把专业性这样强的培训班办得这样成功给予了肯定。最后他代表总理嘱咐道:你们要继续办好培训班,为恢复重建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嘱咐学员学好技术重建家园。

2009.9.12国务院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志朝教授在江油市劳动局唐月英副局长陪同下,到我们在镇含增镇开办的焊工技能培训班上听课。离开教室时,陈教授感叹地说:“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做系主任时,想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技能提高方面做点事,我没有办到,你们学校却办到了”。原江油市委易林、颜超书记等领导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

2.4.6 2008年6月15日,中央电视7台记者来校采访农民工培训等惠民工作。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2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教育电视台进行了报道。2009―2012的四年中江油电视台,绵阳电视台先后多次报道了我校的培训及科研工作。

2011年在双基迎国检的总结会上,我校的培训与科研工作得到了教育部袁部长的肯定。

2.4.7 学校扎实开展工作,先后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示范点”、“绵阳市工会就业培训基地”、“绵阳市扶贫培训定点机构”、“江油市人民政府劳务输出培训基地”、“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春雨工程培训示范基地”、“江油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定点学校”、“江油市外派劳务定点培训基地”“江油市扶贫培训基地”、“江油市总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绵阳市农村成人教育市级示范学校”。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的总策划、实践、研究、论述者刘洪国2011年被教育部职成司、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成人教育优秀教师。2012年3月,学校被江油市人民政府评为“江油市2011年度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12月学校被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两基’先进单位”;2013年1月,学校被绵阳市教体局评为“绵阳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4.8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受表彰和宣传报道情况统计,课题培训成果的报道次数;中央电视7频道2频道各1次;四川教育电视台1次;绵阳电视台4次;江油电视台10次。

2.4.9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通过学以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激发学员的参培热情,激励850人次自主创业。2.4.10 课题在漫长实践研究探索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力于江油市教体局,江油市人社局,农业局,畜牧局,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省地市教育研究(室)所的大力支持。

3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3.1 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移动课堂,送教上门;按需设专业,严密组织,规范培训。构成多快好省地“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的系统。使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在不增加专门的师资和设备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乡村青壮年的就业技能普及、提升培训成为可能。3.1.1 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化解培训机构的场地、专业师资、专业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3.1.2 建立网络,移动课堂,送教上门。化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新技术有畏难心理的矛盾;化解山区丘区成人居住分散、距离培训机构较远、参培成本高、参学率低等困难。

3.1.3 按需设专业,严密组织,规范培训。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一所只有4个人的乡镇成人学校,不断地开展市场调查,未雨绸缪,十几年来始终走在就业市场发展的前面。总能让农民工学员选择到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参加培训。杜绝了课堂教学不规范,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差,浪费培训资源的现象。

3.1.4 多快好省地“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使欠发达地区青壮年青壮年就业技能可持续普及提升培训实现可能。化解了“欠发达地区”县级地方政府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综合技能培训资金投入的压力。

3.2 在推广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研究”成果中要做到。

3.2.1 招生组织有愿望学技术的人,把好入口关,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2.2 课程设置要以当地现实生产和潜在生产需要为出发点,要系统地安排培训内容,要以提高乡村青壮年的综合就业技能为最终目的。

3.2.3 管理机构,培训机构的领导、教师要有一颗了解农民、理解农民、同情农民、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农民的责任心。

3.2.4 培训课堂要规范,特别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

3.2.5 确保有效的课堂培训时间,是成人就业技能培训成功的关键。

4 我们在城乡居民就业综合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4.1 建议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新型农民就业技能作为一个长期战略。

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综合就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培训资金时有时无的现实情况,与大量的、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生产经营能力的劳动者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建议每年按计划逐年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新型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

4.2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农村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细则、中长期培训计划。

农民工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农村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细则、中长期培训计划。做到管理规范,要求统一。使劳动、教育部门能有细则、有计划可依。

4.3 建议整合培训项目资金资源,规范严格管理,杜绝浪费。

如何更有效地避免农民工培训课堂教学不规范,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差,浪费培训资源的问题。

注释

[1] 本文作者:武都镇成人教育学校教师刘洪国,《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的总策划者,主研、实践者和形成成果。江油市科技骨干人才,全国成人教育优秀教师。曾在中学、小学、成人学校连续任校长28年。2012.7退居二线。

[2] 通过自身培训、合理利用当地院校、事业、企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骨干资源,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使国家的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发挥最佳效果。

[3] 我们在开展农业厅的精品创业、春雨工程精品农业技术培训、电子装接工,扶贫项目的电工、焊工、车工培训时,对住校培训学员在生活设施、实习设备、实习场地等的实际开支进行了加权统计。

[5] 是我们在10年的课堂前移偏远山区的乡镇村中,规范培训的真实的开支成本统计,以核算中心财务帐为准。

[6] 作者:李世金,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2010.5.31刊登在《四川经济日报》第3版。

[7]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关于加强新时期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8] 江教体发〔2011〕7 号。

[9] 江教体发〔2012〕8 号。

[10] 作者:刘洪国,2001年10月21日在山宾馆举办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实现科技化关系》研讨会上的宣读。它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的指导性文章。

[11] 作者:刘洪国,2011.3在江油市人民政府2010年劳务开发总结会上的发言,并刊印成册发到全市各事业单位、乡镇和培训单位,2011.5刊登在江油、绵阳教育信息网上。

[12] 作者:刘洪国,2011刊登在江油、绵阳教育信息网上。

[13] 作者:刘洪国,2013.1在绵阳市人民政府首届“教育科研成果表彰会上”交流,刊印成册,发到绵阳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局,教育研究室。2013.3刊登在全国发行刊物《教育理论研究》2013第2期第1页。

[14] 作者:刘洪国,2011.7.13在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江油市人民政府“春雨工程”命名大会交流并刊印成册。

[15] 作者:刘洪国,2011.6.15刊登在《绵阳日报教育周刊》。

[16] 作者:金世顺,《四川科教通讯》2013.1.1(总第022期)16页。

[17] 作者:金世顺,《四川科教通讯》2013.1.1(总第022期)29页。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7

 我镇根据国务院、省、市各级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及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对全省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人员开展集中教育培训的通知》(川农业函[20xx]406号)文件等精神,镇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以确保农产品安全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现将我镇20xx年农产品安全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接到上级文件后,镇党委、政府及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始终把培训工作作为提高镇农产品安全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促进食品安全工作取得实际成效的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扎实抓好。把培训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学习计划,明确学习重点和内容,动员所有人员提高认识,努力提高农产品安全工作综合素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能够坚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论工作事务多么繁忙,总是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辅导,充分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并经常同班子成员一道研究课题、理顺工作思路、探寻学习方法,联系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充实学习内容,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尤其是农产品安全监管员、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单位、农产品生产、营销人员等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重点。

    二、组织严密,计划科学   

    为使今年培训工作做好、做细、做严、做出成绩,进一步加强高坪镇农产品安全工作监管力度,加大农产品安全工作宣传、普及农产品安全知识,营造公众关心、支持参与农产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适应广汉市农产品安全工作的需要,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及相关人员对农产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能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计划,培训目的、要求及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安排。并按照“严密组织、加强领导,大力宣传、提高认识,仔细分工、充分准备,结合实际、讲究实效”的工作思路,培训手段以集中授课与观看专题片相结合等,保证了农产品安全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动员充分,授课仔细

    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我镇召开了全员农产品安全培训动员大会,强调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所有人员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安排好具体培训时间和人员。并将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成绩列入年度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使大家能经常想到。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在组织参训人员学习相关文件制度的同时,镇领导着眼于实际,邀请卫生、工商、畜牧农业等相关部门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骨干人员,组成业务精干的授课队伍为参训人员进行农产品安全知识培训。在培训前各授课人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做到了给别人讲的自己得先懂、先会、先精,确保了年度培训的效果。通过培训,参训人员的农产品安全知识得到了切实提高,为我镇开展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方式多样,注重实效

    各单位在农产品安全培训注重抓好“三个结合”:一是抓好培训工作与农产品安全宣传工作相结合,在培训时开展宣传,在宣传中精选培训要点;二是抓好业务知识学习与农产品安全知识学习相结合;三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食品安全工作相结合,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8

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形势严峻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据河北省2009年调查推算,全省农村劳动力284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2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99%。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实用人才不足8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明显偏低。

从行业分布上看,种养殖、加工型生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67%;领办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等经营型人才占12.60%;从事畜禽防疫、植保、农机作业、新能源物业管理、农资经营等技术服务型人才占19.24%;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金融保险、村组社区管理干部社会服务型人才占11.48%;能工巧匠、进城务工返乡等技术带动型人才占19.99%。其中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数量只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9.24%,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从年龄结构上分析,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1.81%、33.76%、34.57%和19.85%。40岁以上人员占实用人才总量的54.42%,年龄结构明显偏高。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人才占到61.92%,这些人才技术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

(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足。在河北省调查中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占13.31%;接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占7.73%;接受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占7.96%;通过中国农函大培训占2.37%;由代际或师承培养的占11.30%;自学成才占40.44%。自学成才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比重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或缺乏吸引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缺乏资源共享和规划的统筹实施。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力偏弱。以承德市为例,据2011年统计,县以下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195个,人员编制1462人,其中,县级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446人,区域站或乡级占998人;农业、农机服务站人员编制713人,人均服务耕地面积5000亩;畜牧站人员编制394人。“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刚刚进入转型期,服务面与服务能力不对称,也不能适应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在乡务农人员主要以妇女和老年劳动力为主,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教育有困难,但农民渴望得到科技文化知识;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的乡村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死角;在培训的方式、方法、内容、时间、地点上与农民实际需要仍存在一定距离,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时间上有冲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方农民求知欲相对较高,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的欲望和自觉性更强,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的层次要求较高。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地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把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部门之间以及农业部门内部也由于专业分工细腻,产生条块割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系统工程。

(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据2009年统计公告显示,我国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虽然比2007年有所增加,但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数4.9%及发达国家5.1%的水平。同时,政府教育投资侧重城市,在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占77%,农村仅占23%。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开发实训基地,最终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特殊意义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缺乏自觉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市场化变革的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不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品质安全亟待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农民作为“三农”的主体,如果没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无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也是如此。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农民应用实用技术发展设施菜生产,温室大棚亩均收入3.5万元,冷棚亩均收入8000元,分别是大田亩均收入600元的58倍和13倍。兴隆县车道峪村果农,因掌握了品种改良、科学修剪、生物防虫、应用有机肥等果品生产技能,平均每亩果园收入1万元以上,而该地区果品亩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农民的科技水平是决定自身收入的关键要素。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三同步”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现代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出了刚性要求。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时代赋予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出台,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政策保障。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子已时不我待。

(一)丰富培训内容,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科技技能教育培训的需要。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转移输出就业。

以承德市为例,截至2010年底,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78.9万人(其中劳务转移56.9万人),五分之二的农民已经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创业。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占转移总量的27.9%,这部分劳动力基本进入种植、林果、养殖业基地,投入到肉类、菌类、果品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科技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以及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对象要向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从业人员延伸;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二三产业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扩展。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和“三化同步”的理念。

(二)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层次性需求是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有效性。

1. 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受过文化教育,但缺乏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09%,中专高中(技校)学历34.99%;承德市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1.8%,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就业范围。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送教下乡农民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方面尚需改革完善,以便更加适应农民亦工亦农、边学边干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但毕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满足了农民对提升文化、科技、技能综合素质的夙愿,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加了从事不同产业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村级农业科技骨干力量和科技带头人,以此作为延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链条的又一有效途径。

2. 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具备培训资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农村、城镇二三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阳光工程”农科培训,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民承接、吸纳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3. 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品牌培训。我国农村每年至少新增大约劳动力总数1.5%的新成长型劳动力,仅承德市剩余劳动力达3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通过实施免费系统教育,使其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带动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承德市的十大务工品牌中,服务员和机电工曾获得全省十大品牌称号,热河导游员、平泉钻井工、清宫烹饪专业成为“河北省知名品牌”。从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或异地有序转移就业或创业,推动了单一的体力型输出向技能综合型输出的转变,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协调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科教、政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学用结合,力争做到“培训一批骨干农民,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5.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主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骨干代表力量,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性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实践技能,推动产业升级。

6. 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企业下订单,培训下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机制。以二、三产业为主,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使学员尽快适应进城务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四、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观念上更新,在机制上创新,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一)树立大农村、大教育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要为“三农”服务,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产业大军,进而实现农民身份向城市社区居民的转换。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卫青大将”为你整理了这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实施情况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20〕17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皖农科函〔2020〕340号)以及《关于印发滁州市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滁农科〔2020〕11号)等文件精神,定远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训体系、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指导服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为促进我县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

(一)目标任务。2020年,定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任务85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650人,技能服务型200人。培训合格率90%以上。

(二)承担培训机构及任务类型产业(工种)。

滁州市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定远县云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2家培训机构承担今年培训任务。具体为:滁州市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承担培训任务550人,其中粮食生产100人、经果生产50人、产业扶贫50人、生猪养殖50人、鹅养殖100人、羊养殖50人、淡水养鱼50人、小龙虾养殖100人;定远县云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培训任务300人,其中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100人、农产品电商人才100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100人。

二、实施方案

为切实抓好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5月22日,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定远县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定农〔2020〕104号),明确了培训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实施内容(涵盖确定培训对象、遴选培训机构、明确培训内容、规范培训方式、强化跟踪服务等5个方面)、实施步骤(涵盖精心制定方案、认真开展培训、抓好管理服务、做好总结评价等4个方面)、保障措施(涵盖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资金管理、注重条件建设、创新培育机制、强化监管评价、做好宣传工作等6个方面)等工作内容,有序有力地推动了培训各项工作开展。

三、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已培训850人,占培训任务的100%,完成学员在线评价15个班750人(评价率均在90%以上),占应评价比例88.2%。

四、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培训工作组织领导。县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县财政等部门紧密配合。同时,统筹协调本部门相关股室,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2、规范遴选培训机构。按照培训机构应具备的条件,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遴选。5月20日在县公管局公开招标,确定滁州市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定远县云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2家培训机构,作为定远县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单位。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分别与2家培训机构签订了培训合同。

3、科学遴选培训对象。根据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业农村局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业农村局择优选择的程序确定850名培训学员名单。

4、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行动、标准化养殖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分专业建立实训基地,增强了实践实训能力。县内建立实训基地10余个,同时与县外好的实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5、精心组织开展培训。结合我县主导产业、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产业行业,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按照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坚持理论和实训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组织开展培训。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师资库专家授课,优先选用部省统编教材,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每期培训班建立第一堂课制度、班主任制度、培训台账制度、满意度调查制度、最后一堂课5项制度。

6、加强培训工作督查。县农业农村局成立督查组,在培训期间重点督查培训进度、学员满意度、制度管理、平台信息录入、培训台账、培训影像资料、资金规范使用等方面,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7、严格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按照“钱随事走,谁用钱谁负责”原则,建立严密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和通过规范程序确定的培训价格,及时将中标价总资金80%(205.104万元)拨附到2家培训机构;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余款。严格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资金管理细则》(财农〔2016〕609号)和《定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农政〔2018〕183号)要求,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8、加强培训工作宣传。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定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做法与经验,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积极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累计宣传报道近10篇。

五、特色亮点

1、利用电商助销售。携手我县电商龙头企业网萌公司,赋能产业大户和农产品电商人才学员,利用扶贫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萝小萌”的关键技术,借助政府消费扶贫的利好政策,独辟蹊径,凭借科技的力量,实现农产品上行提质增效,带动更多学员脱贫致富。通过此次消费扶贫,帮助学员张德元、马华东、王东善等学员销售农产品达23万多元。

2、依托农展扩影响。借助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0 合肥)现场培训会以及县域农产品展销会的平台,帮助学员进行农产品展销,实现农产品公用品牌打造,为学员提供品牌销售的机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展销农产品包括稻虾米,五谷杂粮,池河糕,大救驾,瓜蒌子,桑叶茶,鸡蛋,鹅蛋,双孢菇,麻油,菜籽油等, 其中帮助曹加道、袁道松、杨山基等学员销售农产品达2.8万元。

3、拔好鹅毛增效益。注重实训实效,借鉴先进经验。炉桥镇路南村养殖大户李仁鹏是我县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鹅养殖班学员,他勤学好问,善于钻研。今年,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到六安市牧鹅合作社实训观摩,李仁鹏了解到每只鹅拔毛有13-15元的经济效益,立即邀请该社技术人员到他的养殖场现场培训指导“鹅拔毛”技术,并签定长期合作协议。今年以来,仅他自己养殖的2500只鹅拔毛就增加3.5万元以上的效益。同时,带动周边十余户养鹅户鹅拔毛近万只,增加收益近14万元。

六、存在问题

1、农时季节对培训进度有一定影响。在“三夏”和秋收秋种大忙季节,学员难以组织,影响总体培训进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培训班,培训对象为村“两委”主要干部,由于工作较多,集中组织培训有一定难度。

2、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员对“要我培训和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加培训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部分学员使用APP线上操作不熟练。

3、学员遴选范围越来越小。项目从2014年开始实施,每年都有800人左右参加培训,学员遴选范围越来越小,难度有所加大。

七、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县将严格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培训工作落实。

1、扎实抓好项目工作督查。组织有关人员到2家培训机构,对培训工作全环节进行督促检查,坚持问题导向,立即整改到位,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农业培训工作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村青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并重的就业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为主线,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全面提升技能、加快转移就业、逐步脱贫奔康的目标,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为构建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一个总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2、坚持“两个适应”。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需要,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规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全面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为我市产业升级培养技能型劳动力。

3、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以培训为基础,以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一体化运作。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在全面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与发展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相结合。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技工学校和培训转移就业综合基地建设,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4、坚持“四个创新”。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二是创新运作方式,实行培训转移就业“基地化”运作,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的“一条龙”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品牌化”推广战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年,全市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000人以上,其中组织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人以上,使我市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72%。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年-20*年,三年组织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于1*00人,其中组织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不少于3000人。

第二阶段从2008年-20*年,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人,组织2000人以上的农村青年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

(二)任务要求。

1、确保培训转移就业效果。组织有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2-3个月的中短期培训,加快提高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能力。参加免费培训的农村青年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通过率不低于80%,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95%,转移就业后年回流率不高于*%。力求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

2、建立培训转移就业服务体系。20*年底前,建成与省市互联并延伸到乡镇的远程招聘网,健全劳务派遣组织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网络。

(三)工作对象。

*市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的对象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上至35周岁以内的,具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本市户籍的农村劳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

1、成立*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百万工程”领导工作,有效推动工作开展,成立由市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具体统筹、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教育、农业、建设、公安、财政、工商、团市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积极配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建立*市实施“百万工程”目标责任制。结合《*市20*-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把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的工作范畴。每年由市政府分解下达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并将“百万工程”纳入各镇政府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各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组织实施“百万工程”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镇还要结合实际制订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方案,协同开展工作。

(二)设立城乡统筹就业专项资金。

从20*年起,财政每年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的投入,确保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转移就业工作及其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体系。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整合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资源,依托技工学校或就业训练中心,建立具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调查、人员选送、岗位收集、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就业安置和跟踪服务等功能的农村青年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就业综合服务基地经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同意后,统一加挂“*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综合服务基地”牌匾。充分发挥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引导其参与承担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任务。

2、建立农村青年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合理设置技能培训专业,并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组织编写的《*省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大纲》,统一规范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落实培训课时,保证教学质量。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必须参加单项职业能力或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四)建立健全城乡并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1、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并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20*年9月底前,各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完成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录入“*省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统计软件”,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全面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和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准确掌握名单,分类造册。同时,结合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的数量进行测算,科学制订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计划。

2、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市镇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多渠道收集本地和劳务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岗位信息,大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积极与用人单位商订培训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协议,并按协议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3、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备案制度,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提供登记备案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办理证、册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或农村青年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办理就业登记备案。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回流登记统计和失业登记,设立工作台帐,实行就业动态管理。

4、落实劳动预备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劳动预备制培训服务。凡未能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青年,由市教育部门提供学生名单,报送劳动保障部门,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力争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5、建立一站式服务运行机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各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建立起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接续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

6、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的投入,建立覆盖市、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力市场网络,配套适应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和触摸屏。同时,加快建立远程可视招聘系统,20*年底前建立覆盖市、镇的远程可视招聘系统。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劳务派遣工作。20*年底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远程可视招聘实现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0%,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实现就业的比例不低于20%。

(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社会影响面。

各镇政府、团组织要根据农村青年的特点,深入农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推广,通过实施“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充分调动农村青年参与“百万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网络,特别是发挥镇、社区(村居)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百万工程”良好品牌形象,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的社会影响,营造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实施“百万工程”的良好氛围。

四、狠抓工作落实

(一)落实机构,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要求,各镇政府要迅速建立工作机构,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

(二)落实工作,明确目标责任制。

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从今年开始全面组织实施,各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工作。一是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合镇政府做好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二是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应以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为主。三是依照*市下达的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目标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