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栽培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5-21 17:3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栽培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栽培新技术

篇1

关键词: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68

1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状

1.1 技术推广方式、资金等方面因素

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在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过程中,对于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基层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到位,无法形成良好的玉米地膜技术推广氛围,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玉米地膜技术推广进度。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广这一技术的过程没有及时制定合理的推广应用计划,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民应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基层单位缺乏必要的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教育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农民的技术指导力度不够,这也是影响玉米地膜技术推广和应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农民应用新技术方面因素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农民技术应用素质不高,对于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比如技术应用地域选择不合理,所需肥料用量不能合理控制好,或对玉米种植的后期管理不能按照合理要求导致种植土壤供养不足,很容易造成玉米出现根部老化的情况,所以正是由于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科学管理意识不高,导致玉米栽培技术应用和推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

1.3 基层农业服务部门指导方面因素

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基层农业服务单位的组织助调指导能力也是影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当前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基层农业服务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高,不能正常发挥农业服务部门在引导和推动技术过程中的作用,同事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协调能力不强,没有结合具体条件来有效构建完善合理的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平台,难以扩大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甚至有些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不能合理把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强制性推广这一技术的情况,进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措施

2.1 加强对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和资金支持

为了更好的促进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发挥政府农业部门的综合协调水平,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要积极做好对于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科技下乡宣传活动,采取科学合理的宣传方式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优势完整展现给广大农户,才能让农户自愿接受这一新型栽培技术,进而从科学角度来为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从政府资金支持的角度来加大对地膜栽培技术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制定合理的技术推广计划,确保农户在应用这一技术后可以获得政府相应补贴,进而激发农户应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进而切实的做好技术推广工作。

2.2 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从农民的思维观念层面来进行合理调整,从观念角度让农户树立起新的种植理念,这是推广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只有形成新的种植理念,才能接受这一新技术,所以这也是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户积极了解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优势和具体操作环节,以实现农民技术应用素质的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让农户能够深刻理解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应用细节,强化对这一技术的科学管理,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与农户之间的交流,进而更好引导农户应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

2.3 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属于一种全新的栽培方式,由于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农民群众难免会心存怀疑,进而参与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新技术推广应用过程,具体而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巡讲会,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氛围,同时要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强化技术推广试验地的科学管理,通过实际产量来提升技术推广效果,另外要将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与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干部的工作绩效相挂钩,进而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

3 结语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对于玉米栽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促进玉米增收等优势故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现在,加强对推广和应用方式方法创新,引导农民群众转变种植观念,才能更好的促进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优化调整生产与经济结构过程中,农业生产已由数量转向质量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随之带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例如,农业品产量与品质、农业增产与增收等,这些问题也是在国家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之后出现的。所以,要满足农业与农村经济对科技的依靠和需求,就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步伐。

1基层农业发展推广的现状

1.1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农业栽培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大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等。农业必须要与时俱进,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并实现“科教兴农”。在任何情况下,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都是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1.2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1.2.1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少政府对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多,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成本高出0.1%~0.5%左右。我国基层用在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方面的成本则更少,这就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发展。1.2.2农民的知识水平及自身素质偏低农民对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方法接受程度慢,且专业技术干部素质跟不上基层农业发展的需求,栽培水平低,因此,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推广进度。1.2.3农民接受高科技知识的能力有限,缺少新鲜血液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孩子念完初中就辍学,高中念完的少之又少,这是导致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接受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困难很大。

2加强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对策及建议

2.1合理设置机构基层领导班子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明确职能,提高领导能力及实际工作水平,进一步改善领导方法,提高决策水平。基层队伍也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与协作意识,提高农业栽培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栽培技术的专业水平。2.2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在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基层领导班子应把握现代农业的理论内涵,并结合现代农业实际需求,对推广工作、推广人员及推广制度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革,充分调动科研、教育等单位参与其中,构建完善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体系,以及适合我国基层农业技术发展的创新之路2.3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根据基层农作物栽培特点,建议分地块进行推广。应设置推广中心,并从政府机构中,抽调人员下派到各个推广中心。要在众多推广中心中,评选出优秀推广站,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要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脉搏,围绕实现生态和谐的建设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推广工作核心,激励农民进行科学栽培、科学种植。

3结语

文章通过对基层农业发展现状及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基层政府应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建立有效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等对策,为我国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与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文博.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沈阳农业大学,2009

[2]张雪峰.中国谷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3

[3]赵玉姝.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对策;云南芒市

中图分类号 S511;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21-01

芒市原名潞西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芒市作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市,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种稻历史。芒市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812万hm2,平均产量6 510 kg/hm2,总产量11.8万t;以“遮放贡”米为主的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2万hm2,平均产量6 090 kg/hm2,总产量7.32万t,总产值1.9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11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8.27万hm2,增产潜力巨大。芒市由于栽培技术更新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2008年作为云南省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技术以来,都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果,在省内各稻区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适应性。2011年芒市农业局加大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力度,然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芒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现状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以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为技术关键,通过基本苗、肥料总用量、肥料施用比例和灌溉水调节的精确定量[1-3],实现高产、优质、省工、节本(省种、省肥、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目标[4-5]的栽培技术体系。芒市于2009年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面积试验,2010年在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区密度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同时,开展了大面积示范,示范面积为23.8 hm2,涉及芒核、那目、南冷3个自然村, 56户农户。2011年,全市计划种植粮食作物4.38万hm2,产量20万t,计划发展优质稻面积1.33万hm2。在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轩岗乡等4个乡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6片,涉及农户9 253户,完成面积4 316.73 hm2,其中遮放镇列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项目试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共计714 hm2。从2009―2010年2年的推广效果来看,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相比,平均增产75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开始逐渐接受该项新的技术。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缺乏,推广难度大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本身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难度。因该项目推广的经费不足,加之种子、肥料等农资价格增长又过快,农民购买优质农资能力弱,农民增收空间小,示范片高产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2.2 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存在误解,掌握不全面

一部分科技人员及大部分农户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误解成费工费时的“精耕细作”栽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于操作,认为该项技术只是某些地区、某些品种中产生的经验性技术,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适用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套理论性、综合性比较强的栽培技术体系。科技人员尚未完全理解该项技术的理论精髓,对于具体的技术环节的掌握不全面,在实际指导农户水稻种植时仍然存在栽插规格不达要求、旱育保姆使用不合理、追肥不及时、基肥与穗肥追施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由于芒市地处边疆,农户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农户存在畏难情绪。

2.3 未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芒市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少数民族居多,部分水稻种植户依然有沿用老传统的情况,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近几年推广的栽培技术,未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配套措施。此外,芒市一部分水稻种植区未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配套渠系,致使一些水稻田干旱时无水灌溉,导致多雨时排水不畅。加之水稻种植户大田管理水平低、施肥不合理,部分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

3 对策

3.1 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资金支持

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继续探索项目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加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高产示范区补助,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增加对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等关键环节的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2 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以示范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根据水稻高产的生育规律,在最关键的叶龄期,采用最少的作业次数及最经济的种、肥、水、药,获得最高的产量、最高的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栽培技术体系。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邀请省级、州级专家对芒市水稻生产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多渠道对科技人员进行综合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农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农户积极沟通交流,极大地调动农户积极性,让广大水稻种植户在思想上接受该项技术。同时,着力做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高产示范样板。选择群众基础好、种植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地块条件好、基础设施齐全的村寨设立高产示范样板,设立技术(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指导小组,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全力以赴,搞好样板区的水稻生产,发挥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3.3 分阶段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

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针对科技人员、农户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及时兑现水稻种植户物资补助。根据农时提前指导农户准备生产物资,提前召开技术培训会,“手把手、面对面”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指导农户加强水稻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旱育稀植浅播技术;培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分片、分户指导农户扩行减距的栽插方式;指导农户分阶段进行追肥,不断改变种植户传统的追肥方式及追肥量;指导农户重点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好后期水肥管理及测产工作。

3.4 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

市农机站、市农业局、各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要调动一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以村寨为重点,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推进水稻栽插机械化程度。同时重点对科技人员及科技带头人进行农机操作培训,实现水稻生产机耕机收,不断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农艺与农机的结合,将水稻旱育稀植育秧技术、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配套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指导农户更好地进行水稻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冯虎林,邵保元.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4(9):5-6.

[2] 江学海,罗德强,周维佳,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精确施氮技术参数的确定及验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3-85.

[3] 杨春耀.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79(6):5-6.

篇4

关键词: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对策

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宁国市免耕栽培面积已发展到油菜6 533.33 hm2、小麦近666.67 hm2、水稻直播1 666.67 hm2的成绩,有效地培肥了土壤,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然而免耕栽培技术仍然存在推广后劲不足的问题,现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

1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不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2]。

1.2田块条件限制,推广经费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2对策

2.1组织领导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陆续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矛盾日趋紧张。应高度重视免耕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政府参与,加大行政引导力度,把免耕技术作为主推技术来抓,制订发展目标、规划和激励机制,营造推广免耕技术的良好氛围。

2.2转变思想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是农作物种植方式的一场革命,由于传统精耕细作观念已深入人心,少数干部、群众对免耕技术的优势、效益不太了解,部分农民仍然认为要获得高产,就必须进行精耕细作。要因势利导办好示范样板,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通过免耕示范让农民看到免耕的信心。通过宣传引导、培训教育、能人带动,农民就会知道免耕其实是科学的种田方式。

2.3示范指导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3]。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2.4政策支持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4],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综合推广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3参考文献

[1] 蔡派.中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现状与展望——兼论粮食生产重大技术补贴政策[J].世界农业,2007(5):30-31.

[2] 张忠民.安康市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6(12):21-22.

篇5

论文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左右。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的历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种菜和盆里养水仙等都是原始的无土栽培。但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需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只有7hm2,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发展到50hm2,2000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达100hm2左右,2005年我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hm2。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我国无土栽培方式主要有基质培和水培两种:

(1)固体基质培。主要是有机生态型基质培,还有基质袋培、立体培、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水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

3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前景,但其技术要求严、设施装备投入高,受我国生产、消费、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发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国外的生产模式。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研究试验,在推广应用中走出一条实用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土栽培之路。

3.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

由于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在试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利用本地资源: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化肥种类等的不同,做出灵活调整;还应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及气候特点,选择无土栽培的作物种类。总体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3.2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模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据研究,立体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为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要加强立体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3.3简化技术,循序渐进

无土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虫害控制、农业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其技术难度、管理的复杂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把特定的无土栽培技术总结、制定成简便易行的操作步骤,而农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适宜当地某种作物的某种无土栽培方式所需的营养液,农民只需购回特定的专用复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即可。先试验性探索,再大规模投入生产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均有类似的“指导”可循。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技能和水平。

3.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如成型的各种栽培槽、商品化基质、营养液的自动监控及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费用约为170元/m2,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不现实的。在发展无土栽培时应考虑成本的投入、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条件。因此,通过诸多方法和技术避开高投入问题是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3.5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篇6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州350014)

摘要:秸秆栽培食用菌是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之一。笔者归纳了秸秆菌业循环开发的栽培管理、发酵技术和多级循环模式研究现状。秸秆经多级循环有效利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了菇农的创收途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回报率;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条确实可行的新途径。剖析了当前秸秆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秸秆的创新利用技术是规划整个秸秆菌业循环开发系统的关键,从而建立秸秆资源的高效环保综合利用新模式,为秸秆菌业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秸秆菌业;循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435

Research Advances of Development Cycle About Straw-Edible Fungi

Lan Qingxiu, Lu Zhenghui, Ke Binrong, Liao Jianhua

(Edible Fungi Institute of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14, Fujian, China)

Abstract: Farmland straw used to cultivate edible fungi is the important exemplification for agriculturalcircular economy.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straw- edible fungi cycle developmentabout cultivation management,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and multistage circulation pattern. Straw by multistagecircul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reased the income of peasant way, atthe same time, reduced production costs, improved economic returns, provided a really new feasible way for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main problem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trawediblefungi were analyzed,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straw was the key to program the wholesystem of straw-edible fungi cyc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mode with efficient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relate to the straw-edible fungi.

Key words: Straw-Edible Fungi; Cycle; Research Advances

0 引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业秸秆,如何对这些秸秆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循环再利用是个难题。农业秸秆可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这既解决了“菌林矛盾”,又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1-2]。例如,稻麦秸秆可栽培以蘑菇、草菇、姬松茸为主的草生菌[3-5],木质素含量较高的秸秆可用以栽培香菇、平菇、木耳等木生菌[6-8]。随着中国现代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机械化耕作在国内许多地势曲折的山区田地不适宜,这些地方的大量农作物秸秆与畜牧业粪便剩余和遗弃现象严重。水稻秸秆是中国东南地区数量最大的农业秸秆。自2013 年起,国内鼓励发展家庭式农村经济,如何开发秸秆,使其得以充分循环利用是关键。秸秆菌业的发展既有利于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又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秸秆栽培食用菌既能用于农户田园式生产,又能用于工厂化、集约化企业模式。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关键技术在于生产模式的规范和推广,应用成功后可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节林型思路,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9]。

1 秸秆菌业循环开发关键技术

1.1 秸秆菌业循环栽培管理技术

当前,中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60 多种,且每种食用菌都有适应其不同栽培基质的菌株[10]。食用菌栽培中大部分以稻草等秸秆作为栽培料的碳源,氮源来源于畜禽粪便,通过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转化秸秆,使之提供优质的蛋白质[11]。秸秆循环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使秸秆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曾有学者发现利用稻草秸秆栽培双孢蘑菇和巴西蘑菇,农业增产效果明显[12]。长秸秆栽培草菇,因长秸秆具有结构疏松、透气性好、保水性强等特点,可有效提高其转化率,产量明显提高[13]。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高产新技术,收益可达22.5 万元/hm2以上,具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14-15]。闫永亮[12]发现用生姜秸秆栽培平菇,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宋建华等[17]用鸡腿菇栽培废料来种植春莴苣,栽培出春莴苣的直径、整齐度等比传统土杂肥种植的春莴苣好。

国内对以秸秆为基质栽培食用菌的育种、栽培工艺、管理技术、菇房布局、菌种制作和食品安全的危害因子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等均有研究,这为秸秆栽培食用菌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中国秸秆菌业工厂化栽培技术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在各栽培阶段,管理上需要加深研究力度,同时还要加快秸秆菌业体系相关环节的建设步伐,从而使农田秸秆菌业的各环节紧密相扣,互相促进。

1.2 秸秆发酵技术

栽培木生菌时,需利用木质素含量高的秸秆,首先对这些秸秆进行破碎撕裂,后进行简单发酵,目的是以水为载体,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将秸秆碎片进行软化和初步分解。但在栽培双孢蘑菇等草生菌时,秸秆需要进行一系列较严格的堆制发酵,堆制发酵一般包括一次发酵及二次发酵2 个阶段。1978 年前,国内双孢蘑菇栽培料只进行一次发酵,发酵周期约为25~28 天,那时病虫害为害严重、单产量低;1978 年,张树庭教授引进了双孢蘑菇培养料的二次发酵工艺,单产提高了50%左右;1985 年,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推广其节能型二次发酵技术,单产又提高了30%~50%;从2000 年起,中国陆续开展了隧道式一次发酵及二次发酵技术研究和推广,其目的是创造出适宜的发酵条件,制造出优良均匀的培养料,达到提高产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保证食用菌品质的目的。但目前,国内隧道式发酵控制技术及其设施的研究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若对该技术从国外进行纯粹的引进耗资巨大。因而,还应加强草生菌培养料堆制发酵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广部分成功的引进、吸收和转化的途径,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18-20]。

不同食用菌品种因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对秸秆发酵的腐熟程度和营养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针对每个食用菌品种或菌株,都应研究一套相对应的秸秆发酵技术工艺。即使是同一食用菌品种,因为秸秆种类的变化,其相对应的发酵工艺也应根据秸秆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进行调整。秸秆用于食用菌栽培时应根据其具体的材料性质、品种特性、环境和设施条件进行有机的调整,以达到最优的开发循环利用效果。

2 秸秆菌业多级循环模式开发研究

秸秆菌业循环的目标是以秸秆循环栽培食用菌为核心,以农业秸秆资源的多级循环高效利用为技术模式,实现农业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及高效利用。国内目前秸秆栽培食用菌多级循环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2.1 秸秆食用菌菌渣循环栽培种植业

该模式的初级循环是以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将其菌渣再利用栽培其他食用菌,实现培养料双次利用的循环模式,产生的二级菌渣用作有机缓效肥,这是其3 级循环。当然,以菌渣作为基质循环栽培的另一菌类,关键是解决好培养料的养分平衡和调控难点。相关研究表明,食用菌菌渣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高,用于栽培其他食用菌时,具有许多优点,比如周期短、生产成本低、产量高、菇质优等[21-23]。

2.2 秸秆食用菌菌渣制成饲料种植业

秸秆类菌渣中仍含有大量的蛋白菌丝、活性微生物及未被吸收的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将食用菌菌渣经过一定的工艺发酵,可作为饲料蛋白质替代源,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价值[24]。可根据菌渣的营养结构和物理性质选择性开发成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既可饲喂草食动物,也可饲喂肉食动物,而动物的排泄物经发酵后是植物的优良有机肥源。这就构建了一条秸秆栽培食用菌,再用菌渣发酵处理作为饲料或添加剂,最后利用动物排泄物作有机肥的农业多级循环模式。

2.3 秸秆食用菌菌渣直接回田种植业

食用菌菌渣较疏松,透气性好,且营养成分高,经简易发酵后可将其还田、或用于覆盖茶园和果园,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和有益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提高氮、磷的有效利用率[25]。

2.4 秸秆食用菌菌渣制成有机肥种植业

食用菌栽培后的菌渣经处理可制成不同类型的有机肥。中国在利用菌渣制作有机肥的工艺研究的历史比较悠久,技术相对成熟。研究表明,通过接种高温纤维菌可让菌渣堆内温度迅速上升到45℃以上,并持续18~20 天,再经过45 天堆制,接种菌剂的菌渣多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有机肥料的标准[26]。随着国内消费者对生态有机食品的日益重视,有机肥的需求量迅速扩大,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种植业的多级循环农业开发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秸秆菌业开发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菌渣循环是指经过不同的循环链条,大规模地对秸秆及畜禽粪便进行多级循环利用后,转化可用作食用的优质蛋白食品,其可消除秸秆资源的浪费和粪便的污染,循环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大大降低,采收后的菌渣富含菌体蛋白,可用于制作生物饲料及有机肥,实现了物能转化及多重经济转化[27]。此外,菌渣还能用于增加田地肥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循环链内能源的浪费和物质的排放,实现良性循环,达到农业循环生产,节能减排、生态安全,持续发展的目的。据调查,目前国内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率只有30%~60%,大部分秸秆用于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如何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8]。菌业生产在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组成的大农业生态体系中,既扮演着“魔术师”的角色,又充当着农业开发循环的中间纽带[29]。

3.2 经济效益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世界有近24 亿t 的农田秸秆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如果以其中的1/4 用来栽培食用菌,将获得约6 亿t 食用菌产量,全球以60 亿人口计算,每人每日获得约300 g 的食用菌,从中能获得大约10 g 的优质蛋白[30]。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约5 亿t 的农作物秸秆,这是个巨大的营养和能量宝库[31]。若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以菌业发展来改善民生的营养条件,变废为宝,再通过菌渣的多级循环有效利用,可大大增加食用菌企业的创收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回报率。

3.3 社会效益

食用菌生产企业需要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禽类粪便,这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而种植业和养殖业需要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的菌渣,用于制成的优质肥料和饲料,二者以食用菌为纽带相互推动发展,形成稳固的农业循环模式[32]。同时,农户可依靠食用菌生产和养殖业技术带动小型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企业联合引导农户一起抵御市场风险,还可有效地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双赢双利。此外,食用菌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作物,其非常适用于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这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条确实可行的新途径。

4 展望

中国秸秆菌业总体发展形势较好,产业发展旺盛,品种也不断增多。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生产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存在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欠佳、产量不稳等实际情况,产业科技化水平有待提高。秸秆菌业的发展在丰富菜篮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菌渣。据估算,国内每年产生的菌渣至少有400 万t,处理的传统方法是丢弃或燃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33]。进行菌渣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合理构建与管理措施是发展秸秆菌业关键环节。应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理念,构建更多的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回报率高的菌渣多级循环利用生物链,从而促使食用菌产业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此外,需深入探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秸秆的创新利用技术,加大相关技术研究经费的投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转化等途径,规划整个秸秆菌业开发循环的技术系统,实现秸秆的高效、环保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新模式,扩大生态农业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模式,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雷锦桂,王义翔,等.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与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1-6.

[2] 潘永明,律风霞.代料栽培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地位[J].中国林副特产,2002,3:32.

[3] 范凌云,丁小良,葛惠元,等.利用水稻秸秆的蘑菇大棚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6,2:101-102.

[4] 袁建生.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姬松茸技术[J].食用菌,2008,2:31-32.[5] 齐志广,董建新,朱正歌.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草菇试验[J].食用菌学报,2003,10(3):32-35.

[6] 夏敏,王丽.作物节木代料香菇与纯木屑代料香菇蛋白质营养比较研究[J].菌物学报,2005,24(3):466-440.

[7] 赵秀芳,赵彦杰.大蒜秸秆栽培香菇试验[J].食用菌,2006,28(1):18-19.

[8] 孔祥辉,张欣,张介驰,等.代料栽黑木耳的配方筛选试验[J].食用菌,2001,23(6):19-20.

[9] 谢小平.以科学发展观谋篇布局[J].中国新闻,2005,3:58.

[10] 任鹏飞,刘岩,任海霞,等.秸秆栽培食用菌基质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0,29(6):11-14.

[11] 黄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食用菌,2000,4:3-5.

[12] 闫永亮.生姜秸秆栽培平菇试验初报[J].食用菌,2007,4:31-33.

[13] 赵丽霞,粱仁俊,陈巧云.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J].食品科技,2000,6:5-8.

[14] 梁枝荣,张清文,周志强,等.应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新技术[J].微生物学通报,2000,27(6):443-446.

[15] 梁枝荣,张清文,周志强.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高新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21(3):11-13.

[16]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东南地区农田秸秆菌业现状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5):24-30.

[17] 宋建华,杜纪格.鸡腿菇废料栽培春莴苣优质丰产技术发明[J].中国蔬菜,2005,2:47.

[18] 王泽生,王波,卢政辉.图说双孢蘑菇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72.

[19] 侯立娟,姚方杰,高芮,等.食用菌菌糠再利用研究概述[J].中国食用菌,2008,27(3):6-8.

[20] 孔祥君,王泽生.中国蘑菇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85.

[21] 熊鹰,唐利民,姜邻.鸡腿蘑对食用菌茵渣的再利用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5,12(1):27-30.

[22] 彭荣,高媛.利用茵渣栽培草菇的试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306-309.

[23] 李用芳,李学梅,李鹤宾.香菇木屑菌渣营养成分分析及在平菇菌种生产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01,21(3):59-60.

[24] 陈学通,马先锋,曹志东,等.白灵菇菌渣饲喂育肥羊效果测定报告[J].草原与牧草,2005,25(5):45-46.

[25] 石光森,张树庭.食用菌渣与氮磷钾配比对提高土壤肥力和青椒产量的探讨[J].土壤农化通报,1995,10(4):26,35-41.

[26] 孙建华,袁玲,张翼.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1):52-55.

[27] 冀宏,赵黎明,汪虹.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实践[J].食用菌,2007(2):1-3.

[28] 黄秀声,翁伯琦,黄勤楼,等.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指标[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68-271.

[29] 古国奎.浅析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J].广西农学报,2007,22(4):79-80.

[30] 郁建强,殷戎一.略论食用菌产业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2):148-153.

[31] 曲萍,李萍萍.食用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3:87-91.

篇7

关键词 水稻;品种检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69-01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水稻是粮食之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的安全生产对保障国家的食品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水稻品种检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及弊端,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现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总结如下[3-4]。

1 水稻品种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1 盲目相信优良的水稻品种

优良的水稻品种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积极作用,选择好优良的水稻品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劳动就能使产量增加。但是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是配套的,很多农民错误地认为一种栽培技术适用于所有的新品种,只要品种优良,就一定会获得高产。还有的农民盲目跟风,看到有人种植某一种新品种高产,自己也尝试种植,忽略了不同的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甚至有很多农民买了新品种,不认真阅读说明书上的栽培方法仍按传统的方法来栽培,因此并不能起到增产的效果,甚至还会减产。

1.2 优良的水稻品种与配套技术脱节

目前,我国的种子推广与技术推广属于2个不同的单位。种子推广单位主要负责销售种子而不负责种子的技术推广,而种子技术单位并不清楚配套技术,更无法进行新品种的配套推广,从本质上制约了新品种的配套技术的推广。因此,很容易造成了水稻品种与配套技术脱节的局面。农民没有掌握与新品种配套的技术,自然不会在实践中使水稻增产。

1.3 重视新品种的培育,轻视对栽培技术的研究

与对优良栽培技术的研究相比,一个良好的品种经济利益更大,据研究表明,一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的专利售价就可达到几十万。因此,此种强烈的对比造成了科研人员研究重心更偏向于对新品种的培育,而轻视了对栽培技术的研究。在栽培方面没有全面而系统地指导农民配套栽培技术,只是介绍一些大同小异的栽培方法,满足不了不同品种的需求,因此即使运用了新品种但是却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

1.4 农民素质低

现阶段,农村的青年大都进城务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妇女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然而妇女和老人体质较弱,无法从事太劳累的农活。同时,这些种植者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素养较低,没有意识接受新品种以及学习相应的栽培技术。

2 对策

2.1 正确选用优良的水稻品种

优良的水稻品种在作物增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选用新品种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稻田的地势地形、土地肥瘦等条件来选择适合的优良品种。选择杂交水稻时要注意选择丰产性稳定、抗性好、米质较优的新品种。

2.2 加强对种子栽培技术的宣传

首先,种子推广部门要从服务农民的角度出发,不但要进行新品种的推广,更要注意售后服务的实施,即向农民指导种子栽培技术,并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试验,不断改良种子配套的栽培技术。其次,要建立新品种的试验田,同时建立起该品种的配套技术示范田,使广大农民以最直观的方式见证新品种以及相关的配套技术的效果,让更多的人认识并认可新品种及新技术的优点。

2.3 重视栽培技术研究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新品种的开发上,而忽略了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国家应该在水稻新品种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重视对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使得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其增产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4 提高种田者的素养

农民是水稻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的主体。因此,全面丰富种植者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针对农村种田者稀缺且素质较低的问题,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鼓励农民投入粮食生产。同时,各地市应该开展免费的种粮讲座,对农民在选种、栽培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指导,鼓励农民多读书,以提高其自身素养。着重培养新型青年农民,不断丰富其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在农田经营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要灵活处理生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人力不足就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地势地形特点将土质较差、阳光水分不足的农田改造成树林或果林。对于土壤肥力好且阳光水分充足的田地,可以专门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确保在粮食不减量的同时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

3 结语

总之,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消费国,水稻的产量关乎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因此,水稻新品种的研发具(下转第71页)

(上接第69页)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水稻新品种检验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种植者科学文化素养低、盲目相信新品种、优良的新品种与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推广严重脱节等。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种子推广部门应不断加强售后服务,指导农民在挑选合适的新品种的同时指导其配套的栽培技术。同时,农民是种植农田的主体,要将与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指导给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4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方水稻,2007(4):1-7.

[2] 王晓卫.黑龙江水稻品种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世界,2012(7):11.

篇8

前沿技术云集 科技魅力彰显

科技创新是菜博会影响力和生命力之所在。菜博会的点睛之笔在“科技”:重达200公斤的“巨人南瓜”,两米长的“特长丝瓜”,单株结果3000公斤的西红柿树及潮汐栽培、浅液流栽培、气雾栽培、低段密植栽培、工厂化育苗流水线等多种国内外最前沿的种植技术,无不让观众大开眼界。

蔬菜无土栽培种植模式展示厅,集中展示国内外流行的多种无土栽培模式,水培、气雾培、基质培等各具特色,管道栽培、复合式无土栽培、立柱栽培等形式多样,感应式苗床栽培、滚筒栽培、升降式管道栽培、转动式管道栽培、宝塔型立体栽培、潮汐式灌溉栽培、深(浅)液流栽培代表了当前无土栽培的最新形式。中心区域集中展示特长丝瓜、特长蛇瓜,高低错落,果实累累,以全新的姿态凸现蔬菜奇特展示能力。新设计直升机、帆船、五月的风、中国馆、铜钱等景观栽培模式组合安排在中心位置,亮点突出。在以科技与绿色完美结合的“生态家庭”展示区,阳台栽培更是令游客们惊叹不已。

荷兰模式 无限生长

本届菜博会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荷兰模式”西红柿种植区,采用岩棉栽培模式,展示100多个西红柿品种。岩棉栽培是目前最先进的番茄无土栽培措施,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番茄无限生长潜力的基础上,让其表现出最佳生理状态,便于实现蔬菜的工厂化、自动化、集约化生产。4000多株西红柿整齐地栽种在一排排盒子里,它们的生长环境可谓高端:从来不吃杂乱的肥料,只喝配兑好的营养液,可根据番茄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营养液的配比和浓度,使西红柿茄产量高、口感佳、耐储运;能有效克服土壤的连作障碍,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打破土壤条件的限制,扩大农业生产空间,植株高度可达5-10米,盘旋生长。西红柿植株长势健壮、硕果累累,产量是普通栽培方式的2-3倍。电瓶升降操作车等先进设备的应用突出现代化管理操作水平,整个展厅实行智能化、信息化、水肥一体化生产管理,机械化操作。这种全封闭生产、打破自然条件束缚、可实现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在植物组培区,利用组织培养这种先进的蔬菜“克隆”技术,让多种“无性繁殖”的蔬菜实现了“传宗接代”,让游客在惊奇中领略科技的魅力。

温室环境智能控制 省时省力

在10号展厅的温室环境智能操控系统,可对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若出现异常,“温室娃娃”会自动报警,该操控系统装有机电设备系统,所有的风机、遮阳网、天窗都可以在这套系统里用鼠标点击进行操作。其次是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对于厅内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有存档,植物的长势情况也能在监控室或远程看得到,通过云台把它放大之后,您想看某一时段植物生长情况都可以调出,寿光菜博会盛况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登录网址,就能切换到监控系统的画面,如果没时间来观看菜博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看到寿光展厅内植物的生长状况。该设备还装有背景音乐系统,人们在观看游玩的同时心情会变得舒畅,感到轻松,对于植物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红薯空中挂 土里生天上长

“地瓜从来地里生,今朝累累空中挂”是对菜博会空中红薯的最佳描述。“红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术”不仅能叫红薯秧子想长多大有多大,而且还能想在哪儿结薯就在哪儿结。而做到空中结薯或连续结薯的奇观,首要条件是选择在有良好光照、温度、湿度的温室内和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红薯能悬空生长,需要先培养在营养液里生长根系,再供给植株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红薯是在薯蔓上采取“基质”或土壤诱导而培育的。当薯蔓上膨大的红薯采收后对薯秧生长并没有影响,只要基质好,就能连续结薯。未长成的薯块,可保留继续膨大,以便日后再收。这种空中栽培模式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还为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开辟了新的思路。

植物工厂 再现传奇

篇9

关键词 北方果树;设施栽培;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34-01

果树设施栽培是指利用科技工程技术创建的设施和可控制手段,创造出使果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自然季节和气候环境影响的条件下,正常的生长繁育,实现高经济、高效率、高产量可持续发展的果业生产方式,能够保证水果在反季节时的供应量,增加果农的经济收入时,也大幅度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在北方水果供应周期较短,冬夏温度差较大,对其进行果树设施栽培可有效地缓解冬季水果供不应求的现象,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

1 栽培现状

1.1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没有得到根本普及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近几年的兴起,虽然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是配套的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和设备等在北方未得到根本普及。仅有技术没有配套设备是不行的,仅有设施没有栽培技术也得不到长远发展,二者缺一不可,要同步发展,配套实行。现在北方的果农还是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进行生产经营,并没有采用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进行科学高效的生产。同时,根据相关调查,发展规模较小,果树设施栽培不集中,零星分散在各个区域,不仅影响了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也降低了该技术的生产能力,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益,还不利于统一的管理[1]。

1.2 很多地区设备、设施不全,栽培结构不合理

各个地区应用果树设备栽培技术的程度不一样,进程有快有慢,而且北方在进入冬季之后,果农就会利用大棚、温室等,对瓜果蔬菜进行生产,水果的产量就取决于温室、大棚以及设备设施是否健全,但是目前北方的果农只是利用多年种植的经验,对果树进行温室栽培,没有学习科学先进的栽培技术、温室环境结构,对于果树需求的光照、湿度以及肥料等方面的应用没有达到标准,大大降低了产量,还增加了人工的工作量,同时,大棚温室等栽培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发展,阻碍了果树栽培技术广泛的应用和推广[2]。

1.3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不健全

果树设施栽培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试验,并向农民传授配套的栽培经验,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的同时,才能促进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而相对于北方地区来说,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地为果农提供具体的种植技术,如化肥、农药、树苗、工具等方面,没有专业的服务咨询处,不能够及时解决果农在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将水果对外销售渠道、市场信息反馈等没能及时地进行计划和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速度。

1.4 设施栽培技术前期成本高,制约因素多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导致果农还是选择传统低成本的种植技术,没有认识到配套设施的重要性,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严重降低了水果的产量,导致技术和设施上落后。同时,果树生长周期很长,进行设施栽培的时候容易产生大量的病菌,最终引发病害,降低了水果的质量。种植成本高、易发生病害已经成为制约果树设施栽培发展的重要因素[3]。

2 发展对策

2.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增加栽培面积

北方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果树设施栽培提供了基础的种植环境。对于高产量、高效率等设施栽培,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相关配套设施引进和推广提供条件,增加果农的应用种植面积,为了果树设施栽培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设施栽培技术项目经费的投入,从根本上做到“支农,惠农”的政策,最大程度上消除前期投入成本高这一因素,帮助果树设施栽培快速发展[4]。

2.2 优化果树设施栽培结构

对于北方进入冬季常用的大棚、温室等栽培设施,应该找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结合当地栽培环境、气候条件、年降雨量等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科学高效合理地优化温室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可以利用先进的材料设施,优化大棚、温室等冬季种植主要场所,从根本上为果树提供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是提高产量的基础。

2.3 健全栽培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可以根据种植的实际情况和规模设立果树设施栽培试验基地,通过科学试验向果农展示健全配套设施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可以将传统栽培的果树和健全配套设施栽培的果树产量进行对比,对成本、产量、质量、销量等4个主要方面比较,进行整体评价。同时,要保证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人员的服务质量,要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将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推广,提高果树的产量。健全栽培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也是增加栽培面积的基础[5]。

2.4 加快果树种植行业机械化进程

传统人工的种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快果树行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是提高果农经济收

益的有效途径。推广机械化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大面积的果林进行施肥、收获等过程都节省了时间。

2.5 加强种植过程管理

在应用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和农民应该加强管理,要注重对树苗、化肥、农药、工具等的选择,进行详细记录,保证能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种植技术和配套设备,同时,对种植过程进行管理,也是增加水果产量的重要保证之一。

3 结语

在北方实行和推广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量,也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到南果北种,增加果树的种类,延长水果供应周期,有效地缩短了果树的生长结果周期,增加了作物的产量,给北方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4 参考文献

[1] 王亚松.北方果树设施栽培的现状及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45(10):95-96.

[2] 胡站岽,孙笠德,郐作真,等.浅议北方果树设施栽培意义、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5,26(5):12-13.

[3] 董宝丽.浅议北方果树设施栽培意义、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农村(黑龙江),2011,45(13):66-77.

篇10

关键词:桃保护地栽培;产业;概况;对策

莒县是山东油桃示范基地,从1996年开始通过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桃保护地栽培,全县形成了以果庄、小店为中心的棚室油桃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毛桃设施栽培也呈上升发展趋势。保护地栽培桃产业已成为莒县农业新兴产业之一,到目前全县桃保护地栽培总面积1300hm2,引进选育桃新品种20余个,发展莒县桃树研究所1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0余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发展概况

1.1 栽培品种 1996~2001年莒县桃保护地栽培新品种有曙光、艳光、五月火、早美光、早红2号。2002~2009年中油5号、中油4号发展迅速,早红珠、丽春部分发展,2005年莒县桃树研究所从丽春油桃发现的极早熟芽变品种――大早红,在莒县少量发展,2007年4月通过日照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2010年起中油5号、中油4号、中农金辉、中油9号、中油12成为莒县油桃保护地栽培主栽品种,极早518(中油11号)前期少量发展,虽然成熟早,但因果个小,易裂果,发展逐步退缩,金硕油桃成熟期过晚,不适宜进行保护地栽培。毛桃品种春雪、突围(春美)因果个大,耐贮运,近几年发展迅速。砧木以青州蜜桃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2 栽培设施 桃保护地栽培设施主要有简易式日光温室、全钢结构日光温室和春暖式塑料大棚。初用的简易式日光温室一般棚室长50~70m,宽7~9m,东西走向,脊高2.8~3.2m,钢筋水泥支柱,后屋面覆20cm厚玉米秸,上盖一层塑料薄膜,再覆20cm厚的泥土,棚膜为聚乙烯滴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6cm厚的手拉式草帘。全钢结构日光温室东西长80~100m,宽8~9m,后墙和边墙为砖土混合墙,厚0.5m,后墙覆4cm厚的保温板,温室内最南端埋设50cm深、宽4cm厚的保温板,与地面相平,钢筋结构无立柱,棚膜为聚乙烯灌浆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2cm厚的毛毡被,电动式卷帘机。春暖式塑料大棚,南北向,长40~60m,跨度8~14m,棚高2.4~2.8m,建筑成本低。日光温室桃供应市场期为4~5月上旬,春暖式大棚桃市场供应期正在露地桃上市之前的5月中、下旬。

1.3 生产技术 桃保护地栽培是典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和果品标准要求高。莒县是果品生产大县,果农技术素质高,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推广的栽前苗木浸根消毒,增施有机肥,蜜蜂授粉,注意花期温湿度,合理疏花定果,注重越夏更新和良种更新等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果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果品销售市场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 存在问题

2.1 设施结构不合理 目前,莒县桃保护地栽培主要设施仍以简易式日光温室为主,有少部分全钢结构日光温室。简易式日光温室中间立柱较多,遮阳严重,并且管理不方便。有的果农直接将菜棚改种桃树,由于棚面高度不够,果实日烧现象严重。

2.2 栽植密度过大 初期为了增加产量,栽植密度采用1.5m×1m行株距,后期没有计划间伐,造成郁闭严重,管理只能爬行前进。随着栽培技术提高,增加产量已不是生产难题。应采用2m×1m行株距或有计划间伐,提高果品质量。

2.3 不注重温湿度调控 保护地桃栽培升温过早现象严重,认为升温早,成熟早,不根据不同桃品种的需冷量要求扣棚升温,造成花芽分化不良,影响产量。部分果农花期温度过高,落花落果严重。

3 发展对策

3.1 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今后发展中,尽量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便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3.2 改进棚室结构 采用全钢骨架或钢竹混合结构无支柱大棚,提高抗风、防灾能力,有条件地方,使用电动式卷帘机,节省劳动力。

3.3 优选树形,合理负载 建议温室栽培行株距2m×1m,树形全部采用两主枝“Y”字形树形,定干高度自南向北依次为30~50 cm。667m2产量控制在2200~2500kg。

3.4 建立苗木繁育、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莒县桃树研究所繁育苗木,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会同乡镇林果技术推广站,做好产前统一苗木规格,统一栽植模式,统一栽植时间;产中邀请专家对重点区进行专题讲座,在核心示范区落实专人负责制;产后协助相关乡镇搞好市场信息搜集和油桃产品推介等工作。利用果品专业合作社担保赊销苗木,果品销售后统一与果农结算苗木款,形成研究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的苗木繁育、技术指导一体化开发推广模式,推进保护地桃栽培产业化进程。

(收稿:2014-04-22)

参考文献

[1]许传宝,刘立常.中油5号油桃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J].果农之友,2005(4):25

[2]许传宝,束德翠,孙家京,等.大早红甜油桃日光温室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09(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