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5 01:10:54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专业篇1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美术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来说,该群体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其一,知识积累不足。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大专生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较差,所以教学效率欠佳,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这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难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其二,学习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学生受专业限制,对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对学前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只需要看管学龄前儿童,不让其受到伤害即可。这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和技能培养效率大幅下降。其三,学习专注度较低。当大专生进入高校学习后,由于教师不再对其进行全面监督,部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足,学习专注度下降,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美术技能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中教授的美术技能虽然与美术专业的教育内容有很大不同,但同样需要学生全面了解各类美术技能和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非专项知识,而是能够建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式的知识体系。美术技能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绘画技能

绘画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造型效果。对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起始阶段为效果造型,要求学生对绘画的效果造型有全面了解,即学生能够全面分析作品的造型效果;中间阶段为标准造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各种造型形态等,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向幼儿讲解这些造型的绘制方法;最后阶段为创新造型,要求学生在对标准造型有基本了解后,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为色彩搭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体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掌握色彩搭配方面的理论知识。当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全面觉醒,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其就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幼儿教学中。

2.手工技能

手工技能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手工技能培养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手工技能技法,包括纸造型、泥造型、结绳造型和废物利用等。幼儿美术手工教育的第二阶段为技法提升学习阶段,这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较长,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手工技艺,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日后的教育工作中。第三阶段为手工技法的穿插应用。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手工技术本身的穿插应用,如,将泥造型与纸造型融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二是手工技能与绘画技能的穿插应用。

3.综合创作技能

这种技能是指学生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能够带领幼儿进行绘画和手工的综合创作,这一过程既包括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又涵盖幼儿的手工创作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创作技法有深度的了解,并能够使用这些技能;另一方面为绘画技能和手工技能的衔接,要求灵活运用。如,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和学习如何将绘画作品创作与手工作品创作结合开展教学。综合创作作为当前学前教育中最为灵活的创作方法之一,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绘画作品与手工作品的综合创作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方法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应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过程,所以,笔者也将技能培养方法分成这三个过程,通过对教育方法的合理应用,希望学生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具体培养方式如下。

1.课前教育

(1)教学方法选择在当前的教育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在大专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当前开发出的新教学内容进行原理和应用方法的探究,从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美术是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用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的原理为,教师在课前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发放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同时,以趣味性十足的知识讲解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难以在短期内掌握所有知识,所以,教师还需要应用目标导向法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和规划。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2)造型技巧课前教育在造型技巧课前教育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过专业的训练,需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造型绘制的基础方法。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物绘制训练,使学生掌握这种基础技能,并提高学生对标准造型的绘制水平。在完成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造型创新。另外,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在造型绘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学习。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也可以为其布置课后练习作业。(3)手工技巧课前教育手工技巧课前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为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分发资料。分发的资料包括一些优秀的手工作品,以及完成这些手工作品的原料。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原材料发挥想象力,完成作品的构思。当学生掌握了手工技能后,教师可以开启第二个步骤,即教师向学生分发手工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待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拍照,并上传到班级学习讨论组中,使学生可以讨论、学习其他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手工技能,而且能够通过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

2.课中教育

笔者认为,课中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其二为学生的实践过程。这两方面内容的具体教育方法如下。(1)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对于未接受过专业美术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虽然会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学习和教育,他们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常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以立体图形的临摹绘制为例,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透视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很简单,但部分学生只了解这种技法的原理,难以对这种技法进行合理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这种技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如,透视点和物体距离对创作结果的影响、透视点的选取原则等。在这些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这种技法的了解,为其进行实践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课中教育中,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功底,学校可以从本校的美术专业中抽调教师进行教学。(2)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实践过程需要按照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大专生接触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对于大专生美术技能的培养内容主要为绘画技能和手工技能,因此,实践教育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开展,具体开展方式如下。其一,绘画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的幼儿教育中,大专生应学会应用幼儿画板开展绘画教育。在大专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操作幼儿画板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初始应用阶段,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感,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使其在完成作品创作后进行组内交流,随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作品。这种方式能够在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其二,手工教育。手工教育的开展方式为在课堂上分发手工材料,包括纸工工具、泥工工具、结绳工具、废旧材料等多种材料。教师在分发材料后,让学生独立创作,并在班级内开展手工作品评选活动。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课后教育

课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美术创作思路、方法和技巧。笔者认为,课后教育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发放研究课题,课题的核心主旨为让学生探究如何向幼儿解释美术技能,这一课题对大专生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度培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和讨论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这种资料以学前教育授课中的视频为主,让学生能够形成教育思路和教学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

美术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学前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5-02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应体现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顺利实现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幼儿审美心理结构

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幼儿园教师,因此,“儿童”是整个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置都要围绕着为了培养“儿童”展开。学前期的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的前提,必须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1]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应从关注儿童画开始,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的生命活动,儿童绘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品,是一种“儿童生命活动的显现和投射”。[1]通过研究儿童画,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包括感知形象能力和表现形象的情绪性等。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生命力有不同的领会,以此来映射他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儿童仅认为一颗树是有生命的,但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会分化出生命的运动和非运动。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而言,应当在关注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这方面内容上下功夫,注重儿童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些认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关注技法高深的练习,忽视“儿童”这个主要载体会使美术作品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儿童美术的特征,从而在今后教学中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因此,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应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深入体验,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成人的区别,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课程设计是不同的,由于幼儿师范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差别,因此,幼儿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课程设置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课时量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也较初级,学生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未能在学习中展现出每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只是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做过多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不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还能够做到在有所长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各种绘画手工等技能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下面分别从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审美情趣的激发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对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审美活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作品或者美好事物的欣赏,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美的事物能够从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挖掘其美好外表之外内在所蕴含着的美的意蕴,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名画的设计出发点和创作意图,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塞尚名画《三浴女》中,画面中三个身躯庞大的女人,虽然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不相符,但塞尚的表现意图不是为了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而是抓住了人物动态中举手投足的姿态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平衡感,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表达出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又如梵高的作品《夜的咖啡馆》中,大多数画家往往把咖啡馆描绘成欢乐的场所,但梵高则运用带有生命力的笔触、油彩的厚度和明显分开的线条,表现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的人,画面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中,显然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红和绿、紫和蓝的微妙搭配正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力的方式,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咖啡馆不仅是使人娱乐休闲的地方,也是使人丧失理智、堕落和犯罪的地方。

(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就是通过感受体验,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是一种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要求克服以往日常的惯性思维,通过造型、色彩、构图、图形、线条、光源等形式将日常眼光转换为审美眼光,将普通的评判标准转变成审美标准,认识并挖掘作品蕴含的精神。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今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能够将事物从理性层面转移到情感层面,例如,我们看见彩虹,不再认为它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雨过天晴,通往幸福的桥梁。又如在靳埭强作品《勇破成规》海报中,原本很简单的一把尺子被赋予了多重涵义,尺子的另一面规矩、守旧被提炼出来,破尺则代表破旧的象征,表达了靳埭强先生要求青年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希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自然、器物、一石一木甚至一片字纸热爱的同时,做到“化物为意”,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活动往往缺乏主题,设计思想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形象储备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思想禁锢,缺乏内涵和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过渡,才能培养学生准确而又生动恰当的艺术审美理解力,从而把握艺术品的真谛。

(三)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师范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让审美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能够将丰富的认识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运用线条、色彩、透视、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将无形的想象力转化为可视的形象,如:漆画课程教学时,要求学生大胆利用各种材质和手段作画,教师可先出示用蛋壳材质做好的范画,蛋壳的特殊肌理和真实感在画面中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能够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并对这种工艺制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出可制作漆画的其他材质,如棉花、零碎的绳子、树叶、绒线、蛋壳、铜丝等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观感和制作内容方面,从审美角度去选择适当的材料,打破常规,进行拓展思维训练,而不仅仅停留在笔这种单一的工具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发现美的事物,体验创造带来的视觉感受,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激发他们更好地观察和热爱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9).

美术教育专业篇4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这也就使得学前教育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所在。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门学科。[1]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都有所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欢。但是在目前学前教育的美术教育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学前美术教育系统,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发展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从本质上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考虑的。要想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开始重视培养教师的源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情况。[2]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师素质不够专业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中,很多教师都是来自于职业艺术学院或者艺术学院的美术生,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来自专业的美术院校。在这些人中间,又只有一部分的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其实是很难能满足专业性的教学需求的。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对象都是幼儿,幼儿的心理难以捉摸具有浓烈的个人特点,而且很难控制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幼儿在课堂上还会出现各种争吵的现象影响教学,这些问题都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产生影响。而缺少相关教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因为高校学生在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时候,也很少会实际地考虑这些问题,最后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是脱节的。

(二)缺少专业、统一的教材

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还缺少统一的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教材大多数来源于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材拼凑而成,这样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知识显得数量庞大、领域众多但是却缺少核心内容。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是如此,对于学前教育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学习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是有限的,教材的庞大和跨学科会造成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同时,因为数量庞大学科众多,也会造成学前教育巨大的压力,很容易抹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对学习美术的厌倦心理。

(三)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过程是在高校内进行的,也就是教师传授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知识。第二个是在学前教育中完成的,也就是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学生传授给学前幼儿的美术知识过程。在目前的教学中,这两个过程是分别独立的,这样也就造成了高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办法与实际的工作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很多工作中不需要或者很少用到的知识,而很多在实际工作中被大量提及的知识则很少提及,从而也就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美术是一门无法单纯用语言和学识来指导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他的个人魅力和文化熏陶,要有着对艺术独特的见解,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和自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单纯的照着课本读书教学的教师是无法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美术的内涵和灵魂的,更不要说通过自己的解读让学生相信和对美术感兴趣了。[3]只有教师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正确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人格魅力,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更加是学生的榜样和学习的动力,它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必须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且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通过不断地提高和改善,从最根本的改变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建立更加专业和系统化的教材

不论是在高校的教学环节中,还是在学前教育阶段,都需要教材的支撑才能给开展教学活,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更加专业和系统化的教材。首先,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将美术学知识与学前教育的知识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给保证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给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有更加立体的认知。其次,还需要建立更加系统性的教材,除了上述的美术教材和学前知识教材之外,还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让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进入到更加系统化的阶段。[4]

(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为此可以采用的方式有:首先,高校可以建立与学前教育场所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可以让高校与当地的学前教育学校签订实习与就业合同,每年都能够开放一定的名额给高校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实习、体验和工作,这样就能够让高校教师与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学前幼儿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内容。[5]其次,学前教育中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给予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以一定的反馈。比如说可以每年年底的时候,针对当年你的工作情况,对学前幼儿美术教学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作为相应的调查,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参考建议。

(四)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来说,其实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喜欢美术、欣赏美术、加强他们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因此虽然前面已经阐述了种种措施,但是还需要加上一点,那就是重视对学生美学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培养的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学生,而且还包含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在针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时,要通过心理的引导和学习,用更加适合的办法来学习美术知识,培养他们对于美的发现和审美能力。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教学的目的放在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上,帮助他们锻炼发现美的能力,鼓励他们所接受和学习的内容和专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美学能力。[6]

总结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关系到他们日后的工作,对于幼儿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则直接影响到他们如何认识和理解美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则影响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和执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意义重大,需要得到重视并采取措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思考[J].才智,2017(08):46.

[2]龙雪梅.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65.

[3]王彤.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3):92-93.

[4]陈仙都.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8):86-87.

[5]薛正.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45—46.

美术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就业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71-02

近年来,随着美术类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近600万人,再加上往年失业的毕业生,大概700万—8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既有社会的,也有大学生自身的。

一、当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

目前,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状况是就业率偏低,学生转行人数较多。因为各中小学美术老师已经饱和,像一些重点高中,基本上全校有5个左右的美术老师。美术教育类的毕业生就业流向多为民办学校、培训班或作为储备干部,这部分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进入教育招考的公办学校的毕业生仅占10%左右,还有很多的毕业生因为学过一些设计软件所以应聘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装饰公司、摄影公司工作。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极不稳定,尤其是在画室、培训班等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把这些单位作为缓冲地带,准备来年再参加教育招考。

二、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下降原因

(一)美术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趋同

美术高等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内容相差无几,如美术教育专业单一,大致分中国画、油画方向。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下,专业过细,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也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许多毕业生被挡在了就业门槛外也就不足为奇。

(二)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就业制度改革

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思想,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脱离了人才供求的市场。

(三)美术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各教学单位的需要。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学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经验不足,招来后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四)由于美术教师岗位缩减,毕业生就业难凸显

近年来,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而各大师范院校招生规模并没有变化,导致累计进入就业市场的美术生数量相对偏多。这一增一减,使美术教育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五)户籍门槛,令很多求职者望而却步

在招聘现场你会发现“冷热两重天”的景象:对户籍有要求的,招聘摊位前人员流动很大,很多人看到限制就马上离开了;对户籍没有限制的,招聘摊位前的求职者则是人满为患。许多教育局招聘只要本地生源毕业生,哪怕是本科生也要;如果是外地生源,即便是研究生也不予考虑。

三、根据社会实际,寻求解决美术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对策

(一)敏锐洞察就业市场走向,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近年来,学校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实践。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突出培养学生懂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技能,而且还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强调教学思想及教师的观念上要有更新与变化。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根据目前社会人才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了“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这样学生对其中的一门课程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加强了普通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教学力度。因此,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还可作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修养的美术工作者。此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另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还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室外实践教学,真正做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基地、写生基地、教育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访用人单位,深入企业了解需求,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岗位和信息。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的教育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创造就业条件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准确而迅速地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服务工作。要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其目标只有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

总之,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专业篇6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工作室制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1.高师美术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改的研究不够,在美术教育学、中学美术教学法等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致毕业生从教后传授老内容沿袭旧方法,缺乏引领新课改的意识和能力。

2.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对工作室制的尝试较少

从现有文献梳理情况看,目前国内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取得实质成效的院校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应用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维修等为主。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绘画、陶艺等专业均有所尝试。其中,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在美术教育专业少有涉及。究其原因,是缺少同时适应美术专业和教师教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3.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缺乏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长期依靠高师内部教师,没有找到合适路径引入基础教育中的优秀师资。近年来,地方各级教研室鼓励中小学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名师工作室”代表了区域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如何将“名师工作室”中的地方名师资源引入高校,让师范教育从源头就接触到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社会“名师工作室”对接,邀请名师直接进驻高校工作室,成为实践型导师,以提高师范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的基本模式

(1)评价体系的弹性构建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学习与其他专业工作室交叉组织进行(如果未成立专业工作室,则由专业选修课程形式组织进行);工作室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由学生自我管理,如读书会、网站内容更新、校外教学活动、交流会、项目汇报会等,均由学生主持并负责跟踪记录。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后,从日常教学到毕业论文和创作的指导,都由其所在工作室的导师负责完成。工作室制的学分绩点,除必修课程外,以学生阅读、参赛、科研、教学创新、社会活动等灵活换算,考核评价依据工作室的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上。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尽量突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最终能力的评价,设立个人和团队自由形式参与的评优评先,有效形成相互激励、互相竞争的机制。

(2)教学方式的灵活构建

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到两年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兴趣取向和未来教师职业需求,结合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研究领域等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工作室,要根据大一、大二期间在专业工作室修得的学分绩点排序,从高到低自愿选择,后由工作室举行面试。双项选拔的模式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程度。同时,工作室的导师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深入的认识,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层次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

(3)教学专题模块化构建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工作室负责指导学生在专业方向工作室两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项训练,包括教学管理与组织专题、教师微观教学技能专题、教师职后发展专题、考研与就业选择专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基本能力与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等。学生经过教师教育工作室两年的学习后,学分绩点考核合格者可选择导师辅导毕业论文和创作。对于学生毕业求职期间和就职后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室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并提供学术支持。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工作室将社会相关学术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研发项目引入教学,按照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布置项目,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根据社会上对美术教育的需求,把实际的教学案例和开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转变,力求做到面向基础教育挑选并引入课堂教学项目、课题、案例,展开以项目、课题、案例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满足校内校外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制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实训任务模块。第一,教学训练模块。负责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材教案编写、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校外美术课程的开发等。第二,科研训练模块。负责教师教育相关学科领域的比赛和科研创作任务,如各级教学比赛、作品比赛展览、撰写论文、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第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模块。负责与地方各级美术教研室、中小学校、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等一起,开展有关学科领域或专业方向的横向性合作项目。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高师美术教育应秉持艺术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承认艺术在形态、方法、观念与审美层次上都呈现出差异状态。不同的艺术形态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过渡,教师由单纯讲授向实践和讲解结合过渡。工作室指导教师将尊重教育的理念运用于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产生倦怠。工作室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以项目实操为形式实施教学,模拟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当中,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自主参与某项项目内容,在相互借鉴、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成为教育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小组无领导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同时,工作室建设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如美术教育学习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和教师群,用以资料学习、工作室活动展示、学生个人展示和交流,为学生提供考试、比赛、求职等资讯,为毕业生和从业教师提供科研服务。

4.建设衔接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平台

高师院校应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发校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校外名师资源,是工作室制教学的一大特色。搭建中小学与高校教学合作的桥梁,打破高师院校封闭办学的模式,实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与相关部门建立深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高师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具体要求,与省市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如版画教学实践基地、儿童创意美术教学实践基地、书法教学实践基地、陶艺教学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教育环境做好准备,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就业岗位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将地方学校的优质教育人才和特色校本课程等引入工作室制教学体系,如邀请地方名师进驻工作室,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学生培养工作。同时,工作室承担地方中小学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工作,以地方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改革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的根基,是美术专业生最先学习的画种之一,从古至今,素描教学都是美术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素描教学不仅仅包括技能性学习,同时还包括学生通过绘画各种石膏像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审美感知度。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受到经验的限制

从目前高校传授素描知识及技能的角度来看,受到了传统经验的限制和束缚,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加进新时期的元素,不能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素描教学中有一些专业术语,例如:明暗交界线,反光等,需要学生在清楚地了解涵义基础上进行绘画,其次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结构,虚实等规律和概念是常用语,其余的都靠教师讲解,不同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同的,培养出的学生也是不同的。一些客观的词语虽然有助于掌握素描知识,但缺少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性较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课堂不够规范

部分教师为了打破原有的课堂氛围,实行大胆的尝试,摆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原由,以培养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主,经常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生活,这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盲目。导致了学生对素描的学习不重视,使得素描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序化。

3.缺乏好教材和专业性教师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深入,素描教学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高校请了许多优秀的素描教师,同时也出版了许多精品教材。但是教师的授课水平不够精,对于每部分的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系统的传授出素描知识和技能。许多美术教材也都是只提到了美术绘画中的素描技巧,并没有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着手研究素描教学。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学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构建的是师生共同探讨完成素描作品,素描教师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自己一样也是美术教育,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怎样去做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和专业特征,能够在传授素描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努力去完善素描教学体制,使教学内容展现现代化的教学特征。

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改革的措施

1.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上应当以基础为主,主要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传授素描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的能力培养,素描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关注一些近期素描教学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素描知识产生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对知识点要注意概括,将较难的学术问题化成简单的语言进行描绘。总之,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其次要掌握素描知识必备的内容,为今后的美术教育研究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选用合适教材

美术教育专业是所有美术专业中知识内容较多,学业较大的一个专业。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区别于其他美术专业,在素描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既要涵盖丰富的知识内容,又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优秀的教材对学生的素描学习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选择上也要下功夫,要选择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这关系到素描教学的质量提高,也关系着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三大方面对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教学思路和改进措施,起到了良好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的美术专业,它是项综合学科,既要求有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又要求有动手绘画的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原有的素描教学的观念,让学生深入体会素描知识和素描技能,希望不久的将来,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能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更美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湘涛.从中学美术教育的需要谈高师素描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2(03)

[2]巴哈提•卡下旦别克.浅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6(01)

美术教育专业篇8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而造型基础课程既是美术课程中的一门入门课,同时又是贯穿美术课程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敲门砖又是基石。造型基础课程以技能训练、审美素养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形象的造型特征,挖掘学生个性思维,提升创造能力,提高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各种视觉形象、图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同的视觉形象所具有的造型特征出现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如何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了解掌握这些丰富的造型特征并能熟练运用这些造型方式,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更能适应时代,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要以造型美感解析和美感表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基础创造美为根本来完成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翻译美并创造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是幼师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造型基础教育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材不足

 

在绘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学上,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或装饰造型上,而且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少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的美感解析或鉴赏,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和对美术中美的造型文化底蕴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翻译美、描述美的基本审美体验。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课程教育理念的保守落后,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于基础造型认知匮乏,教学偏重技能,缺乏对于绘画造型中形象、形式的美感认知,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在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或线描课程上,缺少让学生对于造型中物像形象、形式美感的认知体验。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美术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在绘画造型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教授的都是传统的、纯粹的结构、光影、透视关系等内容,但纯粹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视觉图像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课程的需求。这种教学虽然专业性强,学到的绘画素描基础更扎实,但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使学生苦不堪言,同时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图像文化大背景下造型形式多样的需求。

 

三、改革与措施

 

视觉文化时代出现了更多的美术造型方式及美术样式。美术课程也在需要不断完善的教育理念下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尤其是在美术绘画课程中造型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

 

时至今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绘画造型训练不能再单纯局限于传统素描课程的训练上,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借鉴传统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入校前绘画基本功相对薄弱,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几近为零,因此单纯的过于“专业化”的绘画基础练习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过于单一,单纯的以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全面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达到以审美为核心、了解美的规律、掌握美的表现方式的教育目标。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快乐而有效的学习,必须做一些改变。

 

(一)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授业者,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以“如何观看、如何感受、如何表现”物象形象的美感为造型基础教学的主要培养内容,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同时,使艺术素养先行,增强学生对造型美感解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在更全面地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

 

简单讲,学生在学习造型基础之时需要先感知美、懂得美、然后再运用合适的造型语言去表现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的造型艺术审美标准,也是每一个实践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紧随时代步伐,挣脱以往较为单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迅速发展。

 

(二)建立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转变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美术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造型基础课程应以审美素养培养为依托,以绘画形式美感解析、技能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造型的美感体验与研究,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艺术形象的造型美感特征,遵循绘画造型的基本规律,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绘画造型美感解析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绘画造型课程,进行造型美的认知和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拥有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

美术教育专业篇9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01

1、引言

高等院校中的教学实习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从各方面提升其实践认识能力,因此实习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实习教学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为了避免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脱节,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处理实习中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教学实习,增强了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等,通过经历实习这一特殊的历程,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激化,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成为可以直接为社会所用的人才。因此,重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加强改革措施的实行,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缺乏系统的指导与训练

当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美学的研究与掌握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学校在这一方面应采取积极手段,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采用宽泛的指引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但是目前美术教育专业多指定较少专门的课程,没有系统的指导与训练,很少让学生涉猎更多的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也没有接受教学这一方面的专门学习,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独立计划与学习的技能,使得这一方面的学习出现空洞,值得当前高等院校专业教师的注意。

2.2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招,部分高校学生的素养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时疏于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导致综合素质偏低。当这部分学生进入到实习单位中时,由于基础知识较差,实践能力偏低,难以融入到工作中去。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包括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知识面不宽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生活阅历狭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荒废学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些学生过于理想化,过于追求艺术目标而忽视了艺术的实现应首先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当中,这是的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当中显得不太合群,难以处理于同事之间的关系。

2.3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过去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的大学生难以降低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他们对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具有强烈的依赖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缺乏对困苦环境的理解,也不愿意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因此,越来越少有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选择到穷苦偏远的地区选择教学实习。

3、对策与建议

(1)首先各高等院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之前,就应该制订好各项教学安排与计划,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学生做好思想准备,提高学生实习教学的主动性,让学生明白实习教学的意义,理解其重要性。

(2)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续。通过教学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跟随的指导老师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担负一定的责任,指导学生进行实习的工作,对学生在的教学工作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工作,提升其个人能力。

(3)针对当前大学生缺乏对艰苦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和难以承受生活的磨炼这一状态。各高校应提出相应的措施,如提出奖励措施,激励大学生将教学实习的重心移到贫困地区。对于每一学生,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挖掘其优势与特长,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利用教学实习这一环境,对其进行点拨,结合学生的个人特征, 形成其独有的并且合格的职业素质。

4、结语

美术教育专业篇10

[关键词]美术专业;素描教学;问题;创新

一、引言

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作为美术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针对学生,素描教学都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素描教学注重学生的视觉意识以及视觉语言的培养,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里,一些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也是为了“学习”而学生,并没有注重素描教学工作的内涵。并且,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依旧采取传统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素描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此举不但不利于素描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学生学习习惯也会产生不好影响。因此,注重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创新,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美术专业素描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二、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顺应了时展潮流

在造型艺术中,素描是一门基本功。通过专业专业素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素描与国画、油画以及色彩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熟练掌握。然而在日常素描教学过程里,并没有真正实现这种教学高度。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位以及生活质量。由于受到科技力量不断提升的影响,人们逐渐感受到信息传播方式多样性带来的巨大魅力,信息传播与交流已经不再是仅仅依靠传统式的纸张印刷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所有人都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伴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方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基于当前的这种环境下,人们如何选取自己喜欢的信息传播方式呢?视觉信息就会起到关键性作用,视觉信息往往能够瞬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传统成语中的“一目了然”往往能够形容视觉信息的速度,让人们能够直观、清晰去了解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书本、报纸已经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传播工具了,而电视机作为一种传统式获取信息的工具,至今依然被广大人民使用。电视机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基于图像作为传播方式。无论是针对国际重大新闻,还是基于社会小事,都能够在电视机上了解相关信息。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机来了解外界信息,掌握信息来源。因此可以看出,电视机已经逐渐成为信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那么为什么电视机作为一种传统式信息传播工具,至今还没有被淘汰掉呢?电视机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基于图像技术与音频技术,不但能够传播文化,同时还可以将文化和娱乐加以结合,迎合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不仅如此,画面传播色彩的设置起着关键性作用,好的色彩设置往往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假如色彩设置的不合理,那么必然会影响视觉效果,让人们产生不好的视觉冲击。总的来说,素描作为造型的基础,怎么样利用素描技术来实现视觉冲击力度就是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素描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与熟练运用视觉语言,培养他们的视觉意识,帮助他们能够以多样化的视觉形式把需要传递的信息传播出去,这也广大美术素描教师的教学任务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一定要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通过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素描技术要领,进而能够熟练运用。

(二)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仅仅注重教师的“教学”,却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重视,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情况,此举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针对美术素描教学工作,日常教学模式往往是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在形式上稍微加以改变,并没有注重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重他们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美术素描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素描教学作为一门技术型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加以补充。然而在日常素描教学过程里,教师并没有注重课余时间的知识拓展,忽略了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非常有艺术天分的学生,仅仅凭借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他们也往往无法快速提升自己的素描水平。与艺术类院校进行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并不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与艺术修养,因此,在学习过程里,短暂的学习过程里无法帮助学生基于量变转向质变的变化过程。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仅仅依靠教材,并没有注重知识拓展。然而在教材编制的时候,无法对所有知识都进行概括,再加上在日常教学过程里,教师并没有进行知识拓展,必然形成教学知识不完善,无法帮助学生构建与完善知识体系,同时教学目标也存在不明确之处。在日常教学过程里,学生都仅仅重视技巧与技能的培养,注重“模仿技术”的训练,根本没有注重学生个人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的训练与提升,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课程安排之间缺乏连贯性

为了有效开展课程教学,补充课程知识,一定要注重课程设置之间的连贯性与补充作用。素描技术的培养需要依靠纹理、结构与线条等一些部分,这些知识学习往往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涉及,在素描教学中并不注重这些知识的教学。然而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并没有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的补充作用,学科教学采取“各自为政”的策略,不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与综合,此举并不利于学生对素描技术的培养与提升。由于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并没有让学生到知识的充实性。在日常教学过程里,学生往往会遇到知识链断裂,对有一些知识点无法理解,这样对学生素描技术的培养与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利于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甚至对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

三、基于当前教育背景下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创新型改革

(一)合理化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里,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里,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实现合理化、高效化。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依靠其他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说和艺术类院校进行比较,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在美术基础方面稍微逊色一些,假如照搬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教学安排出现漏洞。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他们往往没有接触过美术专业的相关课程,他们在美术素描基础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基础知识出发,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逐渐提升教学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素描学习技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培养与提升美术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真正目标。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升

动力源自于兴趣。要想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伴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越来越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里,一定要基于“生本”理念出发,注重学生对美术素描教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升。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情感教育以及价值观教学内容的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不仅要侧重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出真知”,只有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策略,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运用能力。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素描教学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位好的艺术大师,他们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借鉴别人的作品临摹出来的,而是通过作者的自身想象,融合自身的情感创作而成。因此,在日常素描教学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由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与个人特长,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里,教师一定要提倡个性化发展,只有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艺术创造力,实现艺术学习的不同风格,实现教学的真正魅力。

四、总结

伴随我国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点以及思想认识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对于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变。在日常教学过程里,只有采取与时展背景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美术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13(24):232-233.

[2]郑丽敏.浅谈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2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