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协调能力十篇

时间:2023-03-14 05:17:38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篇1

1.聆听的技能

沟通首先是聆听的艺术。公务员在工作中能否掌握良好的聆听技巧,关系到其所获得信息的完备正确性。在倾听过程中,要专注,不能随心所欲,要始终对对方的谈话保持求知态度,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善于从谈话者的讲话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在听的过程中,不要思前想后,以免遗漏信息。在涉及一些关键内容时,可以加以复述,这样会使自己更加明白说话者的意思。切忌在听话时加入太多的个人感彩,这样容易失去正确理解他人说话的机会。最后一点,“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公务员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因为,聆听的目的是理解,而不是赞同。

2.说话的技能

“说话和事由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说话技能,有助于同别人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工,说话前要先做好准备,分析听话者的个性,选择恰当的话题,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谈话过程中,必须考虑听话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和背景等因素,把握恰当的切入话题的时机,力争通过简洁精练的言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真正的聪明睿智是言词简短的”。

3.交谈的技能

交谈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公务员交谈的能力反映出一位公务员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等诸多素质。公务员如果掌握了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与不同对象交流的技巧,并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就能在工作中占据主动,进而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并能通过这种信息的传递走向目标的成功。公务员在交谈中,必须坚持说理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原则,一定要朴素大方,尽量使用通俗的语句,而不使用华丽的词藻。要把握住一定的分寸,注意场合大小,交谈对象的不同情况,把握好时间与效果的一致性,语言必须朴实、坦率,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切忌在交谈中打官腔。交谈前要选定恰当的时机、地点和交谈方式,营造良好的交谈氛围。在临交谈结束前将彼此达成的共识作一概述,心平气和地结束交谈。

4.阅读的技能

无论哪个部门的公务员,都不能离开阅读,都需要具有与专业水平相适应的阅读欣赏能力。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公务员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在阅读前必须对阅读的书目进行筛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阅读方式,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很有必要,实践证明,要想把别人文章中的精粹变为自己的营养,就需勤于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读,还必须边读边记。一般地说,人的记忆不可能持久,一周内还有新鲜感,半月后则可能模糊乃至于遗忘。弥补这一不足的最牢靠的办法就是边读边记。除精读外还要注意浏览。浏览,不是去盲目乱翻,而是有计划地加以选择。

5.写作的技能

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在公务员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公务员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公务员在工作中要介绍自己的思想收获,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写文件,起草报告,宣传组织的精神、规划方案等,这些都需要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写作首先必须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表明写作的目的,提炼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按一定的逻辑组合起来,将其合理地安置到结构中,形成鲜明的文章提纲。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可以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其次,注意保持文章的连贯、简洁和重点、清晰,从微观上对词句进行推敲来为材料增色,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最后,文章写完后,要边读边改,充分参考他人意见。公务员写作语言的明晰性、精确性、一致性、独特性正是思想明晰、精确、一致、独特的保证。要求公务员工作语言的高水准和艺术性,实质上就是要求公务员对业务问题、工作问题有深刻、透彻、创造性的解剖和把握。

6.开会的技能

开会是公务员进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开会,可以沟通情况,统一思想,明确工作,讨论和决定事情,安排和协调工作,以及进行咨询,集思广益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掌握良好的组织会议技巧,利用会议形成良好的沟通,对公务员日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会议的主题,制定会议计划,要准备好会议必要的文件、资料和图表,选择和布置适宜的会场。主持人必须从会议一开始,就简明扼要讲清楚会议的目的、议题、议程,使与会人员都明白应该如何去做。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逻辑过程并营造鼓励大家发表真知灼见的氛围。掌握会议时间,要按照事先通知的时间开会,会议发言也要有时间限制,力求简练、明快,不要延长开会时间。

7.激励的技能

为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必要解决在工作中如何激发他们、“什么能够打动他们”的问题。激励手段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人,激励手段的效果有所差别。从理论上讲,激励手段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即通过奖励和惩罚鼓励公务员从事组织允许的事情,避免违反组织纪律。在激励过程中,注意把握利益激发接受者的获益要点,明确公务员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利益,并将这些利益具体化,对积极完成任务者适当地进行奖励。对于违反组织纪律、未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公务员,在给予批评和教育的同时,配套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奖惩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公正公平,不偏不倚,赏罚得当,力争做到相对公平。

8.赞美的技能

获得赞美是人性的需要,赞美能满足他人内心最大的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人性最深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赞美是一种艺术,是人际关系的“剂”,公务员掌握恰当的赞美技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赞美是一种语言技巧,只有将好话“说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首先,要善于洞察他人的闪光点。要想赞美言之有物,有根有据,就必须善于洞察他人的优点、长处,并用恰当、确切、真诚、适度的语言。其次,要讲究技巧和方法。称赞的话不一定要在对方特别注意的时候才说,可以用亲切的言辞及时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传达给对方。最后,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赞美方式。赞美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9.批评的技能

批评也是一门艺术。表达得体的批评,能使人高高兴兴地改正错误,而且心存感激;能消除双方的敌意和隔阂,增进友谊与和睦。公务员在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如何使批评真正达到目的,产生良好的效果,使人心悦诚服,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培养和训练这种能力。首先,批评要注意把握良机,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批评要恰如其分,切忌夸大其词,要把正面的评价融入批评当中,批评中要带表扬,而且要有建设性意见,给人指出努力的方向。再次,批评要与人为善,要出于真心和爱心。最后,批评不能翻老账,不能喋喋不休地数落对方,绝不能涉及别人的隐私,这会严重伤害其自尊心。

10.说服的技能

说服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交际的艺术。作为公务员,要协作共事、求同存异,就需要通过说服来沟通情感,化解矛盾。说服只有走向心灵的深处,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而触动人内心情感的琴弦必须固定在尊重与同情的基础上。为了人际和睦、事业顺利,就必须掌握说服别人采纳自己意见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动摇对方的潜在意识,运用暗示的方法,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观点灌输到对方的潜意识中。其次,倾听对方表达意见,了解对方的观点,切忌中途插嘴。再次,为了让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应该慎重地把自己的意见正确地陈述出来,让对方能够放宽心胸去重新估价你的意见。最后,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要懂得预留一个台阶,让对方在摈弃原来的意见之后不至于损及颜面。事实上,真正懂得说服技巧的人,必定会从尊重对方的角度,做出些许让步,并且努力找出一些一致的地方。

11.解决矛盾的技能

公务员的人际关系建立后,并非可以一劳永逸。随着交际的日渐深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心理误会,人际关系会经受一系列的考验,这就需要公务员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协调和改善。当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要“将心比心”,才能进退得体,消除矛盾与冲突,化干戈为玉帛。首先,要有博大的胸襟,有容人雅量,不仅要容人之长,还要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其次,要善于控制情绪,当冲突发生时,应迅速地暗暗告诉自己,命令自己:必须在这种关键时刻向众人显示出风度和忍耐,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行、素养。最后,真正成功的人际交往,应是在交往过程中运用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高超的处世艺术,尽量避免矛盾和裂痕的产生。

12.幽默的技能

沟通协调能力篇2

关键词:教学秘书;角色定位;职能特点;沟通与协调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09-02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们只是从事简单的日常性工作,只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和电脑常识即可。事实上,随着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秘书作为高校里面一个特殊的角色,处于教学管理工作环节的枢纽位置,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教学秘书除了需要具备多样化的知识结构等硬性条件之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这是由教学秘书特定的角色定位和职能特点决定的。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不仅是教学秘书的职业需要,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会直接影其工作效率和效果,影响学校的教学运行,因此,沟通与协调对高校教学秘书而言意义重大。

本文拟结合实际工作,从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和职能特点出发,分析沟通与协调能力对于教学秘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而对提高教学秘书工作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高司[1998]33号)指出:“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这在理论上对教学秘书的行政关系、岗位职责范围和工作定位做出了明确界定。在实践中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教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秘书角色的多样性。不过从个性的教学秘书角色可以归纳出其共性的定位,一般为以下几种:

(一)服务者角色

教学秘书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为学校的管理服务,为老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是教学秘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教学秘书,必须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管理和沟通的最终归属就是服务,只有真正树立服务意识才能使工作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秘书这一职业的特殊魅力和重要性。

(二)协调者角色

教学秘书穿梭于教务处、系部、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学工作中最为具体、最为活跃的协调层次。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大量的协调工作,诸如排课、排监考员、调停课等等,都需要教学秘书发挥好协调者的积极作用,化解各种矛盾,确保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三)信息传递者角色

教学秘书是教务处、院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桥梁,是各种教学信息上传下达的枢纽。教学秘书一方面将教务处有关教学和管理的文件、通知或规章制度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把来自师生的信息上报教学管理部门,以便教学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能特点

(一)服务性强

教学秘书,也可以叫做教务员,顾名思义,其工作包括“教”和“务”两部分,其中,“务”是教学秘书的工作重心。教学秘书所承担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以服务为性质的,作为学校的窗口人员,沟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善于跟各种人员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为学校、为师生服务。

(二)涉及面广

教学秘书处在教学管理的最基层位置,很多教学活动都需要由教学秘书进行组织和安排,因此与专职教师相比,教学秘书所要接触的人员更多,涉及范围更广。对上要面对教务处和院系领导,对下要为广大师生服务,横向还要与其他职能部门以及各系进行协调,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三)时效性强

教学秘书的工作繁杂,其中很多工作都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教学秘书必须迅速、准确地处理这些事务。本文作者所在的学校属于异地办学,有时候教务处出一个紧急通知,这就要求教学秘书第一时间转发给相关人员,并保证他们收到通知。教学秘书必须掌握各种沟通方法和技巧,及时地传递信息,以便高效完成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学秘书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学秘书角色定位和职能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沟通与协调能力对于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沟通与协调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它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教学秘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自身这方面的能力:

(一)三“心”两“意”

首先,是自尊“心”。平等与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教学秘书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身为非教学人员,职称学历层次相对来说不高,因此在专职教师会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在学生面前以教师的身份出现,是管理者,因而觉得高人一等。这两种认识都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因而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事实上,在工作中,教学秘书和教师、学生都是平等的,所以教学秘书应做到自尊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也尊重他人的人格,才能达到有效沟通。其次,是热“心”。教学秘书是系部的窗口人员,要面对来自各个层面的人,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学秘书在同其他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有热心的态度,真诚对人,乐于助人。第三,耐“心”。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文件、通知、电话、资料和形形的人,同一个问题可能要重复地跟不同的人解释,这种工作很容易让人丧失耐心,影响人际关系,不利于沟通。因此,教学秘书在接待处理问题时,必须耐心细致,不推诿拖沓,对于师生的询问要确保事事落实,件件有回音。第四,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教务管理中的灵魂,教学秘书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默默工作,极少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而对于千头万绪的工作,教学秘书必须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以一种甘当配角的态度来为学校服务。最后,管理“意”识。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基层管理者,担负着诸多管理者的角色。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包括学生的学籍和成绩管理、教学计划执行管理、课程考核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等,教学秘书应学习和运用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指导和实施教学管理;应以一个管理者的能力素质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发挥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对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

教学信息是领导对教学工作指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信息的及时、客观、全面直接关系到教学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同样的信息源,教学秘书收集、整理、反馈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所获得的信息数量、质量及利用效果。教学秘书要充分掌握准确的教学信息,从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各要素的信息,把这些信息传达给接受目标,并把结果反馈给信息发送者。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不实行教师坐班制,教学秘书作为教师与系领导沟通的桥梁,就要利用自己经常与领导接触的机会,多了解领导对于某位教师的看法和要求,及时把领导的意见和要求转达给教师,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样,教学秘书也要利用经常和教师接触的机会,多倾听教师对系领导的意见,及时反馈给领导,使领导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广大老师的意见,使决策更符合大多数教师的意愿。其次,教学秘书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教学资料上传情况、学生评教、教师听课情况等),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教学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进行处理和解决,通过查漏补缺,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通过学生信息的收集(如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课堂评价、座谈会、出勤率等),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心理状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及有关领导,以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沟通效率

教学秘书是教务工作的执行者,常常要传达一些执行性的通知,涉及的人员多,迫切需要提高效率。由于本文作者所在的学校是异地办学,校区分散,信息传送较为不便,也不可能经常在各个校区之间走动,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沟通工具,对于群发的消息,可以通过飞信的方式来通知。飞信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的信息免费传送,通过电脑打字不仅比手机编辑短信要快,而且还可以直接复制通知的原文粘贴到发送窗口。对于时效性不是那么强的信息,可以通过Q群进行沟通和联系,而且在Q群里面,成员还能发表意见或者疑问,回答者的答案也能让所有成员看见,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渠道。

(四)巧妙地说“不”,修炼沟通艺术

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各种繁杂的事务,处理各种琐碎的问题,也要面对形形的人提出的要求或请求。例如,当你正在为统计某个数据表而焦头烂额时,时不时会有人来拜托你帮忙处理一些并不在你本职范围的事。每天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打乱你的工作思路,处理不好还得罪人,而分管领导却认为你工作效率低。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恰当处理与领导以及同事的关系,大胆地说“不”,巧妙地说“不”,不要碍于私人情面而耽误了大局。注重管理的艺术性,使自己的基层管理工作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

总之,沟通与协调不是万能的,但是不沟通就像彼此之间隔了一道墙,解决问题则难上加难,不协调就像马路上没有了红绿灯,只顾自己行走,事故难免发生,所以多沟通多协调才能畅通安全。教学秘书必须从自己所在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以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黎祯.浅谈高校教务员的角色定位及素质要求[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2]李静.浅谈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的基本素质及培养[J].管理观察.

[3]王维宏.浅谈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及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4]向佳玲,杨秀芹,邵明.定位与职责: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的再认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

沟通协调能力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沟通、协调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团队内部的协调管理

项目团队在其建设管理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处理冲突的总体管理策略, 是要积极倡导和激发有建设性的良性冲突, 同时要尽量避免和消除有破坏性的恶性冲突。要建立团队成员对目标和价值的共有理解和共同愿景, 倡导合作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导致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的信仰结构、理解度和择优规则。因此, 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可以导致对正确批评的误解,并引起不适当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培训、座谈、讨论等形式, 增强团队成员对目标和价值的共有理解, 可以起到减少情感性冲突的作用。要建立团队内有效的相互沟通协调渠道。有效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减少团队内部不必要的认知性冲突和情感性冲突的发生。要达到沟通协调的效果, 采取适当、有效的沟通协调形式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渠道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团队成员相互了解; 二是加强合作促使团队成员相互作用; 三是保持良好的习惯促使团队内成员善于倾听。要设置和激发潜在的认知性的低水平冲突。认知性的冲突对项目团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可以适当激发认知性的低水平冲突。这种冲突激发了员工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对团队的工作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2、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协调管理

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工程施工项目实施最有效的保障。因此,施工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供料商、分包商、当地政府等)的利益出发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在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充分的沟通协调做保障。提高项目全体员工的沟通协调意识,尤其是项目领导班子与各部门部长的沟通协调意识特别重要。项目领导班子与各部门部长在项目管理团队组建时分别是各管理团队的领导,在日常的团队管理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团队内部及外部的沟通协调,保证信息通畅、准确。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不断改进沟通协调管理,能够科学的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施工项目实施施工生产的整个过程,从而顺利的达到预定的项目管理目标,使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取得更加显著的工作成果。良好的施工项目沟通协调管理为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工期四大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更是施工项目团队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项目团队内部及项目团队与团队外部的沟通协调不能充分的进行,则施工项目团队的最终结果注定只能是失败,施工项目的目标也就注定无法实现。所以,准确及时的沟通协调项目内、外部关系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3、提升项目团队沟通协调管理水平的一些建议

⑴提高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成员沟通协调过程中准确发送信息的能力。沟通协调前, 沟通协调各方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沟通协调活动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有完整的、清晰的理解, 信息内容要用对方能力解的文字、语言、口气等表达出来。努力提高信息发送者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要素的运用能力。发出的信息要有针对性、言简意赅, 不使用模糊的语言。

⑵“ 有效地倾听” , 提高准确接收信息的能力。各方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有效地倾听” , 个体沟通协调是所有层面沟通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沟通协调, 要求团队成员特别是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发挥努力去倾听, 关注内容而不仅仅是表达形式和技巧, 重视对关键词的理解, 从整体上把握。倾听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 重视非语言要素的作用。

⑶管理者推动, 团队成员参与, 建设有利于沟通协调的组织文化。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变封闭式、防御性的沟通协调氛围为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协调氛围。传统的管理原则倾向于防御性沟通协调模式, 进而导致封闭式的沟通协调。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感也强化了这种倾向。因此, 要求项目团队乃至组织的管理者身体力行, 以积极的态度创造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协调氛围, 使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管理者之间、团队与项目相干方之间在鼓励性的氛围中, 充分利用感情交流, 进行开放式的沟通协调。

⑷善于恰当地运用语言是沟通协调的关键。在项目日常管理活动中,项目团队时常要与工程分包方、劳务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业主、政府职能部门等进行沟通协调,以利于工程顺利地进行。根据各方的文化程度恰当地运用语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由于我国的劳务的作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对劳务分包方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等的时候,应采用他们能明白的口头语言进行讲解,甚至还要了解他们的地方语言才能互相沟通。

⑸换位思考是沟通协调成功的关键一环。在项目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对内、外的沟通协调工作是每一个管理者天天必做的工作之一。为了沟通协调的成功,我们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时甚至还要召开预备会,以确定沟通协调的目的、目标,找准对方的思路及我方的应对措施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不这样,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得不到应有的反应,或者成了牛头不对马嘴,各表达各自的思想,使沟通协调工作陷入僵局。

⑹把握沟通协调的环境与时机, 多方式并用, 重视反馈, 畅通沟通协调渠道。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 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选择合适的沟通协调方式或多方式综合运用。高效地运用工地项目会议、往来函、交谈等沟通协调方式。项目团队领导和成员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把握时机, 适时表态, 张弛有度。要有效地进行沟通协调的追踪与反馈, 弄清对方是否真正了解。理顺正式的沟通协调渠道, 利用和引导好非正式的沟通协调渠道.在一定意义上, 非正式沟通协调是形成良好团队氛围的条件之一。

⑺完善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沟通协调管理的制度建设。鉴于建筑项目的特点, 要求项目团队根据项目相关方的沟通协调需求、可选择的沟通协调技术、项目的制约因家和假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沟通协调管理规划, 并加以严格执行, 以明确项目的利害关系者、信息收集和分发渠道的结构、信息发生的日程表、待分发信息的形式、更新和细化的方法。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会议机制, 保管好项目沟通协调交流的文档资料。

沟通协调能力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沟通;协调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happened in our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important perio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ill face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oject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this paper further clarify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沟通与协调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成功所必需的要素。协调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有效解决组织内部矛盾,使系统结构进一步均衡化,保障项目的安全高效实施;而沟通是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协调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沟通程度常常反应其协调管理的是否成功,同时它还是解决组织成员内部不和谐的有力武器。一些新的建筑工程管理规范也提及了沟通与协调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方法,这符合国家人性化管理主题,同时为水利工程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沟通与协调的作用

1.1 项目管理是组织内部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前提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阶段,几乎所有的组织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更是以其界面多、环境接口复杂、利益面广泛等特点著称,因此加强与外界联系是项目施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及时有效地沟通与协调为项目创造有力的外界环境是项目管理的关键性保证。

1.2 项目管理是实现项目内部管理的保障

沟通与协调是实现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每个项目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沟通与协调管理作保障。组织内部是由多个部门、多个小组、多个群体组成的,们围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团结。如果组织内部缺少良好、有效地沟通,成员之间就无法形成必要的默契,无法形成组织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组织缺少良好的意识形态、管理机制就无法保证工作效率,就无法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沟通与协调是项目组织计划、管理、统一、激励、领导和控制的重要保证。

1.3 项目管理是管理者实施有效激励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管理理论体系也不断完善。人类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取代了物质享受,人类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参与项目管理,相应的沟通与协调刚好满足了人类的这种需求。由于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临时性、局限性的特点,所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般的项目部门没有提升职位的权限,所以只有通过有效地沟通才能更好的搞好组织内部关系。组织内部员工只有具有了一定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能形成良好的组织凝聚力。

1.4 项目管理是组织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

水利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和不重复性,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水利工程要想独占鳌头就必须要新颖。因此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甚至是管理创新都成了一项工程进步的必须条件。广大基层劳动者是组织的主体力量,他们更能深刻直接的了解组织的形式,因此对创新也有更深刻更独到、更实际的见解,项目管理者通过与员工的有效沟通更容易发现更多的创新方案,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项目管理确实是组织创新的动力来源。

1.5 项目管理是和谐管理的重要保障

和谐管理是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的一大产物,信息科技的核心即是沟通与协调。沟通与协调是和谐管理的重要保证。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对象之间的沟通就会使项目处于极大地风险中;如果缺乏与相关组织部门的必要沟通,就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如果与业主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充分理解其要求方案,就会导致项目管理部门与业主之间不必要的争吵,也无法保证项目的资金问题。

2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沟通与协调的特点

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大,界面广,接口相对复杂,参与的组织单位较多,因此水利工程项目除具有一般管理沟通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2.1 沟通与协调范围广、层次多、内容丰富

水利项目的沟通范围广,除了要与项目内部各组织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外,还要与业主、监理部门、公司上级组织、质量安检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等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工作沟通范围之广,是一般部门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层次多、内容丰富是水利工程部门的又一重要特点,其相沟通的部门之间不仅有上级和下级的区别,也有同等级别水平之间的沟通,更有不同成员为了不同的目标利益之间的沟通。其内容丰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层次多、范围广所决定的。一方面,要保障项目实施的各项信息有小沟通,另一方面,也要保证项目部与业主、上级部门、当地组织等各方面情感沟通。

2.2 沟通的始终性与阶段性

由于一般项目工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其持续时间短,因此沟通始终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项目施工前,需要与当地部门沟通协调施工场地以及水电资源的问题,施工过程中需要与业主,质量监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以保证施工按要求实施,还要与当地部门沟通调节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噪声等相关的问题;施工结束后,主要与当地部门协调施工场地地形外貌的恢复,建筑垃圾的处理以及与相关部门协调工程验收的相关事宜。

沟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组织变化还有施工过程中员工的心里变化。

2.3 沟通主体与客体的多变性

这是由不同的业主、不同的监理部门、不同的工程地点来决定的。

沟通协调能力篇5

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成信息产业的主要部分之一。随着软件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出现了大量问题,被称为“软件危机”(softwarecrisis)[1。Doherty和King等人在对大型软件组织的调查中发现,软件开发中的组织问题和技术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比技术问题还重要。管理是影响软件研发项目全局的因素,而技术只影响局部。

在软件开发的各人员与组织因素中沟通与协调问题是影响软件生产效率和可用性的重要问题。沟通(Communication)是指人们分早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任何过程。狭义的沟通是指信息的交流,是使信息发挥积极作用和达到目标的手段。Brooks指出沟通是软件开发计划中必须考虑的工作量:人数n的变化,将引起沟通路径n(n—1)/2倍的变化。这使得软件开发中人员与时间两个要素不能相互替换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此后,一些实证研究也说明了沟通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Curtis用访谈法研究了17个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沟通和协调中断是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Mc?Connell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软件开发的12项典型错误,其中和沟通问题相关的有3项。Sonnen-tag对德国29个软件项目的优秀软件人员必备要素调查中发现,社会技能(主要指沟通能力)仅次于专业技能成为优秀软件人员必备的第二大要素[7。在随后的研究中,Sonnentag对优秀软件人员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秀软件人员的绩效与对沟通活动的投入程度有显着相关。在同事的表述中,优秀软件人员有较高的社交能力,而优秀的软件人员自身也把沟通作为完成任务的重要策略,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也更经常地投入到团队磋商和评审会中,并积极从同事那里获得反馈。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和谐地在一起工作的活动[。狭义的协调仅指“对相继的和同时的互依活动的调和过程”即“对完成目标各活动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管理。Toffolon和Dakhli从软件开发活动背景的复杂性分析其协调活动的必要性,认为:首先,进行软件开发的组织其商业活动是持续变化的;其次,软件开发活动是在一个包含技术、经济、人员和组织等因素的大型环境中进行的;再者,软件开发活动本身是在一系列相互依赖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Brooks指出,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熵不断增加的过程。因此,软件开发需要大量的协调活动,从外界导入负熵流。

我国的研究人员对上述问题有所涉及,但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尤其是没有针对我国软件组织的管理现状下沟通与协调问题的研究。就方法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仍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常用的沟通与协调活动;探讨沟通协调活动与项目的输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问卷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对项目特征的调查,包括项目规模、项目所处阶段、项目依赖性和项目不确定性。第二部分为常用沟通与协调方式的调查。沟通技术可分为四类:(1)正式书面沟通,包括:项目文档和备忘录、项目里程碑和交货时间表、需求变更和错误跟踪规程、数据字典、系统分析模型(用例图等);(2)正式口头沟通,包括:状态审查会、需求评审会、设计评审会、代码评审会、用户测试、项目定期例会等;(3)非正式口头沟通,包括:小组碰头会、与同行讨论、与直属业务领导讨论等;(4)电子沟通,包括:电子邮件、内部BBS等。协调技术包括:资源合理配置、开发步骤有序化,工作目标一致化,提高关心程度,信息的共享等。同时,本研究对项目成员获取帮助的渠道的使用状况和评价进行了调查。第三部分为对项目输出质量的调查,包括:软件产品质量、开发生产率、开发过程质量、客户满意度等。第四部分为控制变量信息的调查,包括企业所有制性质和答卷人角色及所在地。问卷的第一至第三部分米取Likert五点法。第四部分为开放式问卷。

运用调查数据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第一、二、三部分Cranbacha系数分别0.712、0.883、0.792都超过了所建议的0.7,本问卷的一致性信度颇高。本问卷设计中,采用组织行为和软件工程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在问卷的第一部分,根据软件工程学中项目特征的测量指标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关于沟通方式的问题是根据组织行为学和软件工程学的理论,以及SW-CMM和P-CMM等研究成果来设计的;第三部分关于软件开发质量的方面,是根据软件工程学对于软件评价的若干方面进行设计的。因此,本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3调查结果

3.1样本状况

2003年4月至5月,研究人员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国软件企业和软件培训机构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问卷回收率71%。答卷人单位所在地为北京的答卷占50%.北京以外包括:成都、天津、重庆、杭州、德阳、泸州、齐齐哈尔、深圳、武汉、中山等地占50%。单位属性包括三资企业15.4%、民营企业44.2%、国有企业16.7%、国有科研机构10.9%及其它12.2%。答卷人角色包括:程序员55.8%、设计师/构架师18.6%、项目经理19.2%、高层经理1.3%、测试/配置管理员3.8%及其它1.3%。

3.2沟通技术的使用与评价

本研究对我国软件组织常用沟通技术的使用状况及其评价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3.3  项目特征与沟通协调技术

    本研究根据调查数据对项目特征与沟通协调技从表1可知,影响项目沟通技术使用状况和评价的主要因素是项目规模和项目的不确定性。对项目规模与不确定性作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项目的规模与不确定性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r=0. 025,p>0.10,N=156)是互为独立的两个变量。

3.4沟通技术与项目协调的关系

Koonz在《管理学》第十版中指出“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同时又指出“沟通是把所有组织的活动统一起来的手段”[17。因此,分析沟通技术与项目协调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软件开发中的协调活动。对沟通技术和项目协调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

3. 5项目协调与项目输出质量

软件开发团队采用上述协调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软件开发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发质量。对项目协调与开发质量做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

表3项目协调与沟通技术相关分析(N=156)

3.6软件开发沟通与协调模型

对软件开发协调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剔除条件为:当某变量的为F显着性概率大于0.1时,从回归方程式中剔除该变量。各变量回归系数如表4所示。

根据逐步回归分析,可建立软件开发协调的回归,如图2所示。弧线上标注的数据为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

4讨论

4 1沟通技术

各沟通技术可根据使用状况及技术人员对其的评价分为四个区域:高评价低使用率、高评价高使用率'低评价低使用率、低评价高使用率。从散点图1中伴

知,在被调查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电子邮件”、“内部BBS”、“与同行讨论”和“小组碰头会”等非正式沟通技术使用频繁程度较高同时被认为有较高价值;其中“电子邮件”使用频繁程度最高同时被认为在沟通中最有价值。这说明,总体说来,我国中小软件组织在开发过程中经常使用非正式沟通来交换信息,且被认为非常有效。非正式沟通的信息源在物理上比较容易接近,沟通成本较低、在沟通过程量个性化信息,信息较丰富同时,从图1可知,“状态审查会”、“代码评审会”、“需求评审会”、低且被认为价值较低。“设计评审会”等正式口头沟通方式使用频繁程度较

发沟通与协调模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非正式口头沟通是我国中小软件组织最常使用且被认为效果最好的沟通技术。这与Kraul对美国某软件开发公司所作的调查研究观察到的现象有较大区别[18。在Kraul的研究中,“项目文档”、“项目里程碑时间表”和“错误跟踪规程”等正式书面沟通技术落在高使用率高评价区域内,同时非正式口头沟通技术“与同行讨论”使用频繁程度最高且被认为最有价值。说明美国软件项目开发过程采用的沟通技术较为多样化,正式和非正式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同时使用。我国中小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更多靠开发人员的非正式沟通来完成信息的传递,对结构化较强的正式沟通技术重视不够。都表明用户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在Kraul[18的研究中,对“用户测试”价值的评价被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同行讨论”,且使用频繁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本研究中,“用户测试”的价值评价和使用频繁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我国中小软件开发组织和作为软件产品使用者的用户对于“用户”这一角色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都没有充分的认识。

42项目特征与沟通协调技术

(1)项目规模与项目沟通项目的规模主要由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参与项目的人数,一是项目周期。项目规模与沟通技术的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

字的方式保存下来,以便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断对以前的信息进行追溯,并和当前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做出决策。因此,正式书面沟通的使用与项目周期的关系更密切。

表4的数据显示,正式口头沟通方式的使用频繁程度也主要随项目周期的增加而增加。Walz,Curtis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着项目的进展,开发人员关注知识的侧重点逐步发生变化。这些知识依次是:软件应用领域的知识,软件需求的知识和实现方法的知识:21]。本研究讨论的正式口头沟通方式是各种评审会和测试会。在这些会议上,需求分析员、系统工程师、构架师、程序员、测试员和用户等担负不同职责的人员可以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运用大量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对相互的工作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分享各自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信息充分沟通。降低开发风险。同时,这些会议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对上一阶段的开发活动做出结论,从而把开发团队的焦点转移到下一个需要关注的知识点上。因此,周期越长的项目,越需要通过这种正式的沟通方式对项目的时间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因此,正式口头沟通的使用与项目周期的关系更密切。

上述的正式沟通技术(包括正式书面沟通和正式口头沟通)在周期较长的开发项目中使用频繁程度较高,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正式沟通技术的成本一般都较高;正式书面沟通需要撰写相应的正式文件,并且需要一定的审批流程才能确定沟通所需的输入信息;正式口头沟通需要相关人员处于同一时间空间内,沟通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这些成本更多地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而非人员投入上。因此,周期较长的项目相对于周期较短的项目更能够承担这样的时间成本,从中获得沟通的收益。

表4的数据还显示,项目周期和项目人数都对电子沟通的使用频繁程度有显着影响。电子沟通作为非正式的书面沟通方式主要特点在于: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具有非正式色彩,形式比正式沟通更灵活,沟通成本更低。从表2的分析可知,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电子邮件和BBS等电子沟通方式的使用频繁程度也显着增加。对项目参与人数、项目周期和项目成员接触的公司内部人数、接触的公司外部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如表5所示。

从表5的分析可知,随着项目参与人数增加,公司内部沟通的数量显着增加。随着项目周期的增加,一方面公司内部沟通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项目成员与公司外部人员的沟通数量也在更为显着地增加。Wallace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表明,电子邮件和BBS论坛使用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公开的言语访谈风格类似。同时,编辑工具提供的表情符号和传递情感的语言形式也被广泛采用,含有大量非语言信息。因此,电子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人际沟通需要的信息传递,完成公司内部的人员沟通。同时,和口头沟通相比,电子沟通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更适应与公司外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从表4的分析可知,项目规模的变化主要影响项目成员对正式沟通技术(正式书面沟通和正式口头沟通)的评价。项目规模越大,人们越倾向于认为正式沟通技术,尤其是正式的口头沟通技术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项目的规模越大,尤其是项目参与人数越多,保证信息在项目中的正常流动显得越重要。和非正式沟通技术相比,正式沟通技术具有更好的规范化结构化,更能保证信息在项目中正常流动,因此其价值与项目规模更密切。

(2)不确定性与项目沟通

同其它制造业相比,软件项目开发不确定性较高。软件设计所支持的外部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开发人员对软件产品应用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够充分,人员的流动都会影响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项目不确定性与沟通技术使用状况的相关分析如表6所结合表1和表6的数据可知,项目应用领域知识的不确定性对正式沟通技术(正式书面方式和正式口头方式)和电子沟通的使用状况有显着影响。项目应用领域的知识越精晰,项目文档、需求变更和错误追踪规程的使用明显增加,同时各种评审会议的召开频繁程度也明显增加。反之,上述正式沟通技术的使用频繁程度则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正式沟通技术的功能是通过规范化结构化的语言和规程保证信息在团队和组织中正常流动,避免信息的损失。当应用领域知识较清晰,不确定性低时,团队会更多使用正式沟通技术来保证信息的传递。但当应用领域的知识不清晰,不确定性高时,开发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如何保证信息流动的通畅,而是如何获得更多的正确信息。团队更多地需要激发成员的创造力,而不是更强调成员的规范化。另一个原因在于,在应用领域知识不确定性高时,开发行为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失败的风险较大,沟通行为的收益没有保证。而正式沟通技术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编写文档、执行规程,召开会议,成本较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更倾向于采用成本较小的非正式沟通方式来完成必要的信息交换任务,从而规避风险。

如表6所示,从对沟通技术评价的角度来看,项目应用领域知识的不确定性越高,项目成员对正式口头沟通技术的价值评价越低。这是因为在应用领域知识不清晰的情况下,进行的评审会等正式口头沟通缺乏广泛认可的标准,结论不具有权威性,信息沟通的价值不大。同时,从表4还可知,需求的不确定性越高,对正式和非正式口头沟通技术的价值评价越低。这是因为,软件需求是项目开发活动的依据,需求的变更将会引起后续项目开发计划和成本的变化。在需求的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口头沟通技术难于保证信息在时间上的可追溯性。

(3)不确定性与项目协调

从表6可知,项目的不确定性是影响项目协调的重要因素。同其它制造业相比,软件项目开发不确定性较高。软件设计所支持的外部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开发人员对软件产品应用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够充分,人员的流动都会影响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项目的不确定性越高,项目协调的难度越大,需要投入的精力就更多。项目不确定性的各方面与项目协调各方面之间的相关分析如表7所示。

从表7可知,领域知识和项目需求的不确定性对步骤有序化、目标一致化和成员关心程度有显着影响,项目需求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信息共享的协调活动。这是因为,对于领域知识和项目需求不确定性高的项目,开发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形成一致目标较困难,也难以使开发有序进行;并且,由于领域知识和项目需求不确定,项目失败的风险较大,成员对项目的关心程度较低。需求不确定性高的项目,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意义不大,项目成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不畅,因此以信息共享为目标的协调活动难以形成有效成果。人员流动率高的项目,成员对项目关心程度较低,信息共享程度也较低,难以进行人力资源的备份或冗余配置。

4.2项目协调与沟通技术

从表2可知,正式沟通技术对协调活动有较大影响。其中正式沟通对于开发步骤的有序化和项目信息共享有较大影响。正式的口头沟通还有助于目标的一致化。这是因为,正式沟通技术是一种规范化结构化的沟通方式,对于保障信息沟通、明确开发目标和完善开发过程有较强的作用。此外,正式口头沟通是一种信息双向交流的方式,更有利于目标的澄清。正式口头沟通除传递言语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表情、语气、手势等传递非言语信息,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一致。因此,正式沟通,尤其是正式口头沟通具有一定项目协调的功能。

4.3项目协调与项目输出

软件开发团队采用上述协调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软件开发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发质量。从表3可知,项目协调的各方面与开发质量的各方面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良好的项目协调对于开发质量有显着的影响。

从回归模型图2可知,项目某些协调活动将有助于其他的协调活动的开展。重要资源的良好配置将有助于信息共享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成员对项目的关心程度。提高信息共享和成员关心程度的协调活

有助于步骤有序化。同0寸,项目的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项目输出的质量。提高成员对项目关心程度的协调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开发过程中成员对项目信息的获知程度,对产品的质量也有直接影响。信息共享的协调活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成员对项目信息的获知程度,同时对项目的生产率和用户满意度都有直接的影响。开发步骤有序化的协调活动有助于改善开发过程的质量。

从回归模型图2还可知,就项目输出质量而言,成员对项目信息的获知将影响开发过程的质量,甚至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开发过程的质量将会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同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最终将影响用户满意度。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知:(1)总体而言,非正式口头沟通是我国中小软件组织最常使用且被认为效果最好的沟通技术;项目成员在获得帮助时,更倾向于选择在地理上最易获得,且协调难度小的渠道。

(2)项目规模和不确定性是影响项目沟通与协调技术的使用频繁程度和评价的主要项目特征。(3)正式沟通技术对项目的协凋活动有直接影响。(4)沟通与协调技术对项目输出质量有显着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对我国软件开发项目的协调活动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强对正式沟通的重视。本研究表明,我国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更多靠开发人员的非正式沟通来完成信息的传递,对结构化较强的正式沟通技术重视不够。但正式沟通技术尤其是正式口头沟通方式对于提高成员对项目信息的获知最为有效。对于规模较大,不确定性较高的项目,更应加强正式沟通活动的使用。

(2) 针对项目规模调整沟通技术。本研究表明,

公司内部沟通的数量随着项目参与人数增加而增加。项目成员与公司外部人员的沟通数量随着项目周期的增加而增加。项目参与人数越多,电子沟通以其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优点在团队沟通方面越丨51能发挥重要作用。项目周期越长,越应当加强正式的书面与口头沟通,保证信息的正常传递。 丨

沟通协调能力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实施;沟通协调;管理

1 引言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活动,参与者众多,与政府主管、质量监督机构及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各参与者都只是在完成项目总任务中的一部分,且都有不同的任务、目标和利益,他们都企图指导和干预项目实施过程。项目中组织利益的冲突比企业中各部门的利益更为激烈和不可调和,而项目管理者必须使各方而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地上作,这就显示出项目管理中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性[1]。

工程项目参与方众多,各方既有共同目标,又有各自目标,既有整体利益,又有各自利益。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存在着依存的利益关系,因此,需要参与方沟通和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冲突。工程项目沟通协调是指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项目各参与方之间项目知识、信息等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进行共享、交换和传递的过程。它是项目计划、实施、控制、决策等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项目沟通协调管理是指广泛采用各种协调理论分析工具和技术实现手段,通过协商、协议、沟通、交互等协调方式,对项目相关的部门和活动进行调节和协商,调动一切相关组织的力量,使之紧密配合与协作,提高其组织效率,最终实现组织的特定目标和项目、环境、社会、经济相互间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

2 项目沟通协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项目组织和组织行为的特殊性,使得现代工程项目中的沟通协调十分困难。尽管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信息收集、存储和处理工具,减少了沟通协调技术和时间上的障碍,使得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和快捷,但项目沟通协调管理的效率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2]。

2.1 项目参与方之间缺乏促进沟通协调的激励机制

一是项目组织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项目参与方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其权利义务通过合同来明确。这就导致合同各方只是追求己方的利益最大化,缺乏沟通协调的积极性。无论是承包商还是业主,均不愿实现网络互联。即使有电子版文件,也要用纸质文件进行信息传递。因此,沟通协调技术不是解决沟通协调问题的根本。二是责任不明确。所谓“明确”是指任务的输出结果要规定清楚,即向下游任务提供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实质上,项目参与方之间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沟通协调技术提高效率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2 项目沟通协调主体间落后的组织模式

传统的组织理论强调分工和集权,导致了层层繁复、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项目建设中表现为科层式的线性结构。其纵向沟通协调方式决定了信息只能通过层层传达给相应的接收方,结果必然导致信息的延误、失真等。传统工程建设组织中,从最上层的业主到最基层的一线生产人员,中间存在若干管理层次,信息传递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转换过程。研究表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多一个管理层次就等于多一次出错机会。据统计,信息沟通问题是导致工程成本超支、工期拖延、质量缺陷以及索赔与争议等现象的首要原因。因此,沟通协调管理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很重要。

2.3 项目缺乏先进的沟通协调技术支持

传统的信息沟通协调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还是以纸质文件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其主要弊病就是成本高和不快捷。随着新的电子化信息技术的出现,虽然减少了信息沟通协调时间,提高了信息质量(如CAD应用),但是这些沟通协调方式却不能整合起来,即信息沟通协调方式缺乏“弹性”。

2.4 项目沟通协调的其他问题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较大,参加单位多,项目技术复杂,新工艺的使用,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分工,以及项目管理的综合性和人们的专业化的矛盾增加了交流和沟通的难度,造成每个参加者沟通面达,每个人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需要复杂的沟通网络[3]。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项目组织都是新的成员、新的对象、新的任务,所以一个组织从新成立到正常运行都需要一个过程,都会有沟通上的困难,容易产生争执。

3 项目实施阶段沟通协调管理的措施

3.1 技术沟通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首先,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业主的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应详细了解业主的要求,调查与项目有关的详细资料,在设计过程中要与业主保持尽可能多的交流。其次,设计过程中要加强不同专业间的协调工作。整个项目的设计是否协调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而图纸会签是各专业协调的有效手段。一般各专业设计人员对本专业深化设计的部分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专业的交叉部位、接合位置就不一定考虑细致和周全。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加强图纸会签工作,从深化设计上解决交接部位的技术细节。再次,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认真的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和掌握设计意图、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和工程验收规范,减少交叉协调出现问题。最后,针对具体的项目,如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要让技术人员充分掌握技术参数和工艺特点,加强相关专业间的技术交流,避免协调问题的发生。为满足施工的进度要求,必须根据工程的阶段合理、有序地安排各专业进入作业面施工,即注意专业特性与工程的阶段特性相结合、局部作业面的施工特性与整体施工特性相结合。

3.2 管理过程沟通协调

项目协调管理不仅要从技术上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监理、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的合同责任义务、各专业的施工工序、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等。在各专业施工图中发现问题时,应及时查阅相关专业图纸,并提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商议,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单位、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设计施工的每个环节有序到位。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及施工设备,合理优化工艺、土建结构和设备配置,合理安排项目周期,控制施工风险,实现项目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建立各专业人员的责任制度,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问题责任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工作己从图纸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更容易解决和补救。因此,应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到最少。

3.3 组织协调

如果选择的项目管理模式不恰当,项目参与各方的纵向工作指令传递、横向信息的沟通就会不畅通,就可能加大项目管理的困难,最终影响项日总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非常重要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业主、项目经理和各专业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定期举行协调会议。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和关键工序,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施工单位进一步明确质量标准、施工顺序和责任[4]。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度均应坚决贯彻并重在落实,要实行签名负责制。要加强统一领导,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严格实施级级落实,层层负责。同时,也应从各专业工程款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协调管理费,建立协调管理实施的奖罚制度,将项目各专业施工的协调工作落到实处。

3.4 三大目标之间的协调

在项目施工中,要以工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经济效益为核砂心,要统筹安排,越是大型复杂的项目,就越能发挥其有效作用。业主要全面进行权衡,使项目在约束条件下达到预定目标。业主在签署合同时,要考虑三个目标的统一,既要工期短,又要成本省,质量好。同时满足三个目标的要求是很困难的,常常会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与协调。因此,需要寻找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再权衡不同方案的优劣。项目实施中,应从技术、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施工方案,力求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工艺上先进,操作上方便,从而有利于加快进度,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4 结语

在项目管理中,沟通与协调是进行各方面管理的纽带,对于项目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立在和谐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和沟通管理的原则[5]。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将协调沟通看作是一个信息的过程,而且要看作是一个组织行为的过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协调和沟通,克服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实现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波.浅议项目管理中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145-146

[2]赵朝霞. 论工程项目沟通管理[J].山西冶金,2010(2):97-99

[3]杨谊龙.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协调沟通的重要性[J].山西建筑,2010(3):198-199

沟通协调能力篇7

关键词:企业;HR;协调;内部关系;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7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2-2

0 引言

通常来讲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之下要想实现较快较好地发展,一方面需要强有效的生产运营,另一方面则需要和谐共进的内部管理。可以说内部关系的良好协调能够促使企业中的基层员工和领导层构建起紧密友好关系,更加能够带动员工积极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此外良好的内部关系同样也会为基层员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由此可见协调好内部关系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员工都具有深远意义,而这就需要HR严格遵循内部关系实际协调原则。

1 原则之科学导向

科学导向的内在实际精神强调了内部关系协调需要建立正确导向的基础上,简单来讲就是HR在实际进行内部关系有效协调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协调方向的正确性。协调方向正确则能够促使员工与企业之间达成一致的前进步调,而协调方向错误则会引起不必要的企业争端,同时对于企业发展更加具备较大破坏力。由此可见建立在科学导向基础上的内部关系实际协调意义重大。此外协调方向越科学正确,内部关系协调效果也就越发显著,反之协调效果较差。

而HR在实际遵循科学导向该原则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两方面工作:其一是明确工作中的中心任务以及基本工作内容。所谓中心任务则建立在企业科学导向基础上,所谓科学导向并非是凭空化的随意性猜想,而是HR基于自身个人观点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和自身企业相应管理条例确定的中心任务,如本人即为地方企业人资工作者,从自身角度而言中心任务即为做好上传下达,简单来讲就是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此外和谐化处理与其他部门关系;其二是HR要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用科学理想来对员工予以鼓舞以及引导教育,而引导教育需要HR牢牢把握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精神,促使员工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2 原则之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实际内涵强调了内部关系协调需要建立在各个环节利益良好兼顾的基础上。如果将统筹兼顾的范围予以深层次扩展,则兼顾范围还包含了个体与集体利益、长远与短期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等等。HR严格遵循该内部关系实际协调原则对于自身工作具有积极影响作用。一方面能够对各方利益在合理协调之后最大化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协调环节中促使各部门人员有效衔接并相互照应,这对于企业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了较强的保障作用。

HR要想做到统筹兼顾就需要寻求多方利益结合点,或者说是融汇点。而对于现今企业实际改革中出现的人员分流状况更加需要秉着正确立场,不被外部环境所影响,真正的从自身实际工作出发将各方利益特殊性以及相应的差异性又或者是普遍性予以有效统一,处理好企业总发展目标与分级目标、企业上级与普通员工、企业同级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等等方面的良好关系协调[2]。

3 原则之平衡冲突

一般来讲企业中常常会出现众多的冲突现象,或者是上下级之间冲突,又或者是同级之间冲突等等。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下级员工均属于HR内部关系实际协调对象。从各种冲突的本质上讲则能够对内部关系良好协调带来严重阻碍并破坏企业内部和谐的关系状态。尤其是在企业实际内部改革过程中,出现多方给个意见不合的状况较为容易发生,在该种状况下HR就需要将冲突的平衡予以良好承担。HR通过对冲突予以协调以及化解进而实现企业整体系统之间的稳定与平衡。

一般来讲企业内部中的冲突具备多样类型,如角色以及目标和相应的利益冲突,职权以及心理又或者是组织冲突等等。而发生冲突也具备较为复杂的原因,主要是集中在四方面,HR需要对该四方面冲突原因做到有效了解掌握。具体来讲,其一,在现今企业内部不同组织分工环境背景之下形成了多样功能单位,而大部分单位为了职能扩张进而向企业最高领导层予以职权经费的争取,最终也就形成了部门之间职权冲突;其二,企业中不同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并具备多样生活阅历背景,在工作中也较为容易因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冲突;其三,在企业组织中各个部门之间为了提升自身工作内容重要性进而形成部门团体间冲突;其四,由于企业没有对有限物资予以合理分配,处于不同角色员工也会由此产生冲突[3]。此外对于冲突的实际化解消除方式也具备多样性,如协调员工心理、协调企业利益分配、协调政策目标等等。

4 原则之顺畅沟通

沟通协调能力篇8

一、领导重视是谋事成事的关键

领导干部是拥有法定权力、责任和义务,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占据一定职位的指导者、指挥者和组织者。作为具有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等决事权的领导人,肩负着领导一个单位的重要责任,“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单位的领导干部,不能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工作缺乏主动,不汇报不过问、不重视不落实,那么单位的发展将无从谈起。大海航行靠舵手,领导干部只有肯谋事、敢谋事,善谋事,才能办更多有益于单位发展的事情。

肯谋事,是领导干部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想做事的具体体现。敢谋事,是领导干部敬业精神的表现。善谋事,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善谋事,要从多种因素考虑:一是要吃透上级精神。二是要了解下情,看是否符合职工群众意愿。三是了解实际,看是否符合单位的特点。

领导的重视是成事谋事的关键,只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了,从自身干事创业的奉献精神出发,把各项工作加以落实到行动中,发挥其组织协调的领导能力、果敢决断的决策力,充分调动起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协作配合高速有效地完成某项工作。从近几年利津局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该局领导班子奋发有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能够扑下身子潜心工作,尤其对项目预算的储备申报充分发挥了领导决策能力,胸怀全局一盘棋,审时度势,在强调落实任务的同时,领导干部与职工齐思共想,结合单位工程特点和需要组织编制入库项目预算,力求从项目上向上级取得资金支持,推动该局稳定长远的发展。

二、加强沟通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水利事业的基层单位,根据职责与权限,部门设置较多,岗位分工也较细化,如何使各部门之间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更好的完成同一个工作目标,那就要加强沟通与协作,以团队精神形成合力来发挥集体的潜能。

1、提高沟通意识,建立部门间的融洽关系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部门之间关系处理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由于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均已明确了所属的职能范围,部门成员由于缺乏沟通意识,在寻求协作方面不够主动,在处理需与其他部门合作解决的问题时,倾向于孤军作战,由于沟通意识上的缺乏造成了单位整体上沟通氛围的缺失,从来不利于跨部门的有效沟通和业务工作更全面开展。再者是工作人员自身沟通能力欠缺,遇到问题时,缺乏主动通过沟通来解决的观念,往往通过上级领导来进行协调,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耽误了自己和领导的时间,导致沟通成本的高昂;工作人员种种在沟通技巧上、能力上的不足,使自身只能从本部门的角度考虑,其他部门不予配合便会产生抱怨等情绪,从而使部门工作人员之间产生或多或少不融洽的关系。

2、形成有效机制,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平台

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大部分是临时性的,而没有形成一种有规律的集体的行为,加之受到部门内部各项烦琐事物的牵绊,部门之间的沟通往往受不到足够的重视,使某些工作产生了或拖延、或应付、缺乏严谨、相互推诿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亟需建立起相关的有效机制,为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搭建起一个平台。利津局在预算管理项目储备方面,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有效提高了项目预算储备的沟通协作效率。

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是解决工作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部门和谐相处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为此,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中心大局,立足长远,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意识,打破现有独立的解决某一个点或是局部问题的思路,做到问题主动提出、及时处理、彻底沟通、责任明确、有效督办、限时反馈,实现每个环节的有序衔接,强化责任意识,合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有效地落实。

3、整合各部门目标,形成统一思想

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需要多个部门、环节的处理,虽然单位有整体上的目标,但专业化的分工划分到各个部门时,因为不同的侧重点而致使目标的差异性,如工程管理科侧重防洪工程的管理运行维护,防办部门侧重汛期洪水的防御,而预算项目管理则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业务。如果单位在处理全局性工作的问题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就容易使各个部门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因此,必须整合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目标,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各个部门的目标,保证符合单位的大方向,达到各部门相协调的效果,同时改变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整体的目标相一致,达到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有利于单位的发展。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利津局在预算项目管理中充分体现了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从预算项目的储备申报、方案实施、资金管理、绩效考评各个环节,相关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都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多方努力协作配合,较为专业合理地编制了项目支出预算,为更好的服务单位的中心工作争取了可靠的资金保障。通过沟通协作,使各部门对项目的执行、资金使用多个环节进行了监督约束,增强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通过沟通协作,有关财务信息及时传递,使负责项目的相关部门掌握了项目资金支付动态,项目追踪问效和反馈及时,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切实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几点建议

1、部门之间沟通的途径不够,还需不断加强

部门之间需要增进了解,沟通途径还不够,沟通不仅体现在部门间的业务工作中,还有在人员上,以及上下级单位对口业务部门之间。通过有效及时的沟通,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消除隔阂,才能把共同的工作做专,做细,做深,做到位。

沟通协调能力篇9

关键词:建设工程;协调沟通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从开始至完成,涉及了多种专业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在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各单位中各专业的协调沟通,如设计方的建筑、结构、水暖电、人防、幕墙、装饰、景观绿化等专业设计;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土建类和安装类的专业管理。但往往由于专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造成项目工期延误、质量缺陷和投资浪费,甚至严重的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要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建设实实在在的优质工程项目,无论从专业技术上讲,还是从项目管理上讲,各参建单位各专业的协调沟通是至关重要,也是不容忽视的。

1出现的问题

一个项目的建设,必然会涉及参建单位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高效的沟通和及时的协调,就会出现一些令人“懊悔”的问题:(1)由于业主方没有与政府部委审批人进行高效的沟通,未及时修改回复,造成项目审批时间拖延,影响项目进度目标;由业主方没有及时协调沟通,变更原设计的使用功能,造成现场拆改。(2)由于绿化和建筑设计专业未考虑到地库顶板结构标高的影响,造成花坛覆土厚度不满足原设计苗木的种植要求,只得另选合适苗木,造成延期;由于给水和暖通设计专业未对室内可用净高进行沟通和复核,原设计水箱位置出现悬挂式暖通风机组,只得拆改水箱基础或通风机组移位,造成返工和延期。(3)在水暖电安装时,由于没有考虑装修施工的要求,造成安装完成的消防管道低于原设计吊顶高度,造成返工和延期;土建施工时,水电安装专业没有及时跟进,造成预留孔洞遗漏或错位,造成返工。

2问题的原因

(1)从技术角度分析: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现代式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必然会越来越多越细,如:楼宇和消防监控、无线网覆盖等,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特定的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的合理需求,如果设计时不能及时沟通考虑,将会出现无法安装或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②在设计阶段,设计图纸要能充分反映建设项目的工艺和功能性需求,设计师须积极与业主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高效的沟通和确认,否则,极易导致设计成果无法满足业主的适用性和功能性需求,如在施工前发现便造成项目整体进度计划的延误,如在施工过程中或完成后才发现势必造成更大的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③在施工阶段,各专业间的协调沟通,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施工方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透彻交流,没有理解设计的真实意图,隐瞒现场实际存在的问题,还一味的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实施,将导致施工难度加大、耗时加长、成本加高,造成无谓的工期和经济损失。(2)从管理角度分析:①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设计和施工方普遍存在专业分包现象,各分包单位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层次不齐,只管见缝插针的完成自己合同内容,不为相关专业考虑。另外,各专业分包在施工界面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总想着少干活多挣钱,相互推诿扯皮,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增加了协调的复杂性。②参建方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尽职责,思想麻痹,上行下效,领导自认为:“下属工作很认真,不会出现大问题。不用看了,就直接签字”;下级总认为:“我想同事应该想到这个问题了吧,反正有领导把关呢”。给项目建设带来人为的遗留杂症。③对合同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缺乏合同管理意识,有的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承包范围、权利和义务。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因施工质量和进度原因而被停工、罚款而无法正常申请到进度款,甚至出现无法继续施工欲退场等扯皮现象,对工程各方面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

3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1)提高参建者专业协调沟通的意识。无论是工程项目的建设者,还是管理者,都须本着对项目投资者和后期使用者负责任的态度,做好项目各环节中的协调管理工作,并通过以下两点提高参建者协调沟通的意识:①可以通过签订岗位责任协议,约定失责条款和奖励措施,从经济上引起重视;②通过专业讲座或培训,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宣讲其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2)完善管理性协调沟通。通过管理以减少协作问题,就必须提高专业之间互通有无的意识,建立由业主、监理为主,各参建方为辅的管理模式,保证协调管理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作为主导项目建设的业主和监理,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要求,注重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关注专业配合的焦点。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位参与者的任务和责任,采用奖惩机制进行奖励和惩罚,用以保证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避免心存侥幸和消极工作的态度。(3)加强技术性协调沟通:①要求设计院把控图纸的设计质量,不仅要求本专业的设计质量,还要求专业与专业之间相互对接一致。这就需要各专业设计师在图纸会签时相互核对,把问题解决在出正式蓝图之前。②各参建管理人员也要注重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环节,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专业之间相互核对图纸,进一步减少专业之间的交叉性问题。③加强与专业设施厂商(电梯、机械停车、厨房设备、燃气等)进行前期技术沟通,协调深化设计,周密考虑安装所需基础、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等,满足后期安装要求。(4)加强组织性协调沟通。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的会议协调制度,在项目建设期间,业主或监理和施工方须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协调会议:(如:业主方组织的施工图会审和技术交底会、监理方组织的监理例会、施工方组织的生产协调会等)。通过组织专门的协调会,明确各专业的施工内容、方法、顺序和责任。同时,要具有及时、高效和灵活性,需现场解决的立即通知各方齐聚现场,商定解决方案,对形成的决议及沟通协调的信息传递均以文字方式进行;对采用口头等简便方式沟通达成一致意见的,均须整理成纸质文件分发到各单位,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5)建立信息平台。建立由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员共同管理的项目建设信息平台,及时将项目设计变更、施工问题、协调事宜、施工进度等信息,进行上传和传阅,让各参建方第一时间了解项目建设的各种信息和了解自身有无影响施工的工作内容等,提高间协调沟通的效率。

4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沟通工作的涉及面广,又纵横交错,不仅要做好单位之间本专业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更要做好单位之间的专业与其他专业互通的协调沟通工作,只有各参建单位加强专业协调沟通的管理,才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从而进一步实现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

作者:王哲 单位:中铝( 上海) 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沟通协调能力篇10

1.1完善和创新高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为高校人才创新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为此,需要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要求,通过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系统设计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管理制度体系;面向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人才组织创新、人才协同管理、人才资源整合与人才利益激励等制度体系;组建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的人才队伍,制定整体人才计划实施路线;吸纳并整合国内外优秀人才资源,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

1.2深度优化和开发高校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能够更好地结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定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自主创新需求的无缝对接,既满足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方向性需求,又实现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同时,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也受聘到高校,从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师真正置身于教学与科研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中,对于深度优化和开发高校人才资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3释放高校人才管理活力的关键驱动

一方面,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倒逼高校在吸引和选拔人才机制方面实施创新,破除人才发展中排资论辈、唯学历、唯背景的滞后的人才建设观念,建立和完善贴近创新需求和符合人才发展诉求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打破干部和人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旧体制,为释放高校人才管理活力提供制度支撑.

1.4提升高校人才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高校作为科技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不仅要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更需要深化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积极打造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服务意识超前,具有协同合作精神”的协同创新团队.因此,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以协同创新人才建设为导向,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制度建设体系,大力提高人才管理水平,为实现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用合作共建提供人才资源保证.

2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2.1管理理念与协同创新不匹配高校人才管理的顶层设计理念与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目标融合度不高.高校人才管理的顶层设计是面向高校全局发展的统筹规划,可概括为建构架、组团队、定机制三部分.就目前而言,高校人才管理原有的顶层设计并未将协同创新纳入其中,只是在固有模式下进行发展,未发挥高校人才的最大效用;高校的人才管理在管理理念上还带有浓重的传统体制色彩,人才等级观念严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管理过程中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的需求与感受;在人才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人浮于事、墨守成规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高校的人员调配统一,人员淘汰机制未市场化,致使高校教师忽视了岗位意识,不利于高校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创新活动,而且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够重视,引入机制存在缺陷,影响了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进展.

2.2选才机制不完备

选才是高校人才管理的“入口”.结合协同创新,目前高层次人才的选才机制和管理体系尚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突出表现在:高校在选才机制方面存在与协同创新结合程度不够,人才选聘定位不清晰,选才流程有待规范;围绕协同创新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选拔活动不充分,未考虑本校自身特色和需求,对人才盲目引进和忽视全方位考察,导致高校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现象共存.因此,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人才,而其各有所长以及能力和科研素质突出的人才亟需通过科学的选聘流程,选拨到协同创新平台上来.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选拨和聘用管理应该在人才规格和定位、选才标准、与协同创新任务目标导向紧密契合等方面开展人才选用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2.3人才考评机制不健全

结合高校协同创新,人才的考评机制还有待完善.高校在考核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了科技创新导向下的内涵建设指标;过于注重考核的最终结果,忽视了其创新工作过程;考核标准过于单一,融入协同科技创新要素不够,无法有效衡量每个教师在协同创新中的科技创新贡献效率和能力水平,使得教师趋向于短期效应.因此,基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协同创新任务,高校人才考评体系需要融入协同创新要素,在制定的绩效考核总体框架下,建构包含协同创新要素和内容的人才考评机制,尤其是对高校协同创新领军人才进行专项考评,依据考评结果,为后续的协同创新人才管理和激励提供有力依据.

2.4协调沟通机制不完善

在协同创新中,高校与相关创新机构的人才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协调沟通机制.从高校内部来看,围绕协同创新,由于高校人才建设管理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整合,协调沟通的渠道出现阻塞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才管理协调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了高校人才管理的协调沟通效率与效果;从高校与协同机构来看,不同的协同单位人才管理体系差异明显,如何在差异化人才管理体系中实现有效对接是高校人才管理的重要任务,其中,在协调沟通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平台和沟通机制.相比新的协同创新管理模式,高校现有人才管理机制中的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健全,缺少与协同机构协调沟通的机制,松散程度高,随机成分明显,没有建立规范长效化的沟通机制,成员单位被动性沟通较强,沟通平台的缺失和渠道梗阻,使得高校人才和协同成员人才对接效率低下.结合协同创新的大背景,高校人才管理需要建立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内部和外部两个协调沟通机制,使协调沟通对接有效,沟通效率提升,在沟通中实现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

3天津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人才管理机制解读

为落实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天津绿色建筑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天津城建大学利用自身在绿色建筑领域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由天津城建大学牵头,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天津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中心建立以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地方重大需求问题为目标,以优化校企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岗位设置模式,按照科学设岗、全球招聘、择优聘用的原则,由中心进行聘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中心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上,主要内容如下.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针对协同创新中心人员来源多样、成员复杂、流动性强的特点,全部实行岗位聘用制.根据协同创新中心任务的需要,同时为避免盲目引进人才,结合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制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引进机制.另外,通过与产业界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方式,不仅能够快速形成人才合力以推动科技创新,而且更有助于高校与业界保持产学研协同的常态化.

(2)优化管理机制.

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是协同创新中心稳步运行的基础保障.中心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协同创新管理,对一些新兴或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其相应编制、特殊待遇.通过建立人员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所聘人员聘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续聘,不续聘的可回原单位、原岗位工作.优化的人才管理机制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人事人才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

(3)协调利益机制.

利益分配的结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能够使参与协同的各方均满意是影响协同创新长效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在开展协同创新之前,各方主体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各方利益分配原则.本中心以“平等、贡献、利益与风险相一致”为基本原则,根据各方主体在协同创新不同阶段所做出的努力不同,给予相应的利益.

(4)构建协同激励机制.

中心制定了《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奖励采用现金、实物、资源配置等多种形式,以满足科技创新人员的不同需求;当暂未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中心也会充分考虑各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已付出的艰辛劳动和贡献.

(5)注重考核评价机制.

创新协同中心通过协调各方主体,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与重点任务,既坚持评价标准,又兼顾任务的差异性,不仅注重科研产出成果数量和级别,更注重对其研究成果创新性与贡献力的考察;对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制定具体细化的考评标准,如对基础性研究,注重其理论价值;而对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和技术攻关的研究项目,则侧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核.

4协同创新模式下推进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4.1更新人才管理理念

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需要更新人才建设理念,完善其顶层设计,加强协同创新理念与人才建设理念的融合.在顶层设计最初阶段,应该注入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在考虑学校人才建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目标导向和任务,树立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人才建设理念,这种理念需要细致梳理协同创新理念和人才建设理念的矛盾点、冲突点.在学校整体人才建设战略框架下,必须融入协同创新人才建设理念和要求,树立国际化、一流化、市场化、集约化等人才建设管理理念,促成人才改革与国际接轨、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打造各层次高水平人才,形成人才集聚和集约利用.

4.2选用培育创新人才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团队是关键.要以高校长远发展为目标,重点关注创新型教师人才的选用和留用,注重培育创新型人才.只要其业务素质和能力突出,社会贡献较显著,均应囊括到高校人才的界定范围内.制定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创新型人才界定标准,采取激励措施,引导调动不同领域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积极性,针对领军型创新人才开设绿色选才通道,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和持续培育创新型人才.当前,重点抓好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建设,需要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和国内外前沿领域,以协同创新建设任务为目标,建设便捷、高效、激励的创新型人才选才体系,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搭建创新型团队,完善人才团队激励、考评管理机制.

4.3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的人才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显得过于模式化.因此,要完善高校人才考核评价方法,使得高校人才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化、灵活化,最终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向导的评价机制;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应以创新为导向,在坚持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更注重对其研究成果创新性与贡献力的考察,以及是否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和技术攻关难题,侧重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核.

4.4完善协调沟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