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8:01:16

农村保险

农村保险范文篇1

(一)农村居民认识度不够

由于农村受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小额信贷机构宣传力度的不足、缺少政府的支持等,导致了他们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度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在农村的开展。

(二)缺乏政府支持

农村居民在经济上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用钱困难,而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主要面临的是金融风险,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然而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民们偿还贷款的风险很大,农村的小额信贷保险也缺少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无法规避这样的风险,进而导致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很低。

(三)信贷保险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已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所推出的保险类型大都是人身意外保险方面的,而其与农业有关财产保险的结合却非常少。另外,由于农村环境较差和条件有限,使得小额信贷保险公司严重缺乏专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很难设计出新的保险产品,进而导致了当前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种类的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

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低收入群体,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担保,也难以提供真实可靠的借贷记录。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小额信贷机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有效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商业信贷保险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少数的高收入人群身上,而数量众多的农村群众却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范围内,成为了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一个空白。由于这部分人的收入较低,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合适的保险产品可以购买,但是其却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市场。因此,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不但能够开拓保险在农村的市场、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弥补保险市场的空白,有利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三、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与推广力度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是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在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应回应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的呼唤,向这些机构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财力支持,并加大对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力度。有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与完善推广体系

农村的各个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应该与当地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商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推广体系,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规范。只有推广体系的逐渐完善和规范,才能有效发挥推广体系所具有的功能,才能真正起到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推广的作用,实现让更多的农民了解与使用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目的。

(三)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度

随着我国对农村基层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普及,使得我国农村教育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农民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近几年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提升的基础之上,对农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教育,向他们传播小额信贷保险的理论知识,介绍各种保险产品,从而提高农民整体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程度。农民对小额信贷保险认知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开展、应用与推广。

四、总结

农村保险范文篇2

(一)韩国

20世纪80年代以前,韩国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特别是首尔和釜山等大城市,农村也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加上农民收入水平低,难以承担现代医药的高昂费用,因此,农民看病主要依靠针灸等传统医疗手段。

韩国在1977年创立了第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健康保险计划,随后政府不断扩大健康保险的覆盖面。1986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负责起草拟定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该小组建议农民应先于城市自营职业者进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并应制定特定政策减轻农民交纳保费的负担。

1989年,韩国实现了政府管理下的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其中商业保险计划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政府只为购买不起商业保险的穷人(约占总人口的10%)提供免费健康保险,同时也为特定人群购买商业保险提供一定补贴。通过这种公私并举的方式,韩国全民健康保险的实现并没有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增加任何重大负担,也没有明显损害特定行业的发展或给小型企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韩国750万农民于1988年被纳入健康保险范围内。在韩国每一个县都成立了独立的健康保险协会;作为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运营主体。这些协会并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机构,但是在管理中必须遵照国家所制定的相应准则。每个协会主要依靠提取一定比例的保险基金维持运转,筹资标准由各协会单独制定,政府则提供一定补贴,以保证参保费用维持在农民可以负担的水平。农民除了缴纳保险费之外,在利用医疗服务时还须承担一定比例的医药费。农民通过参加健康保险,可以享受到住院、门诊、疾病预防等几乎所有卫生服务。如到城市三级医疗机构就诊,则必须通过所在地区初级保健医生的转诊。此外,CT扫描等一些昂贵检查一般都不在健康保险的报销范围之内。自1996年后,韩国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出现了严重赤字,卫生总支出一直高于总收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力图弥补赤字,但很多卫生政策专家推断,仅仅增加政府经费难以解决赤字问题,必须同时加大对卫生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二)泰国

在泰国,政府举办了医疗福利计划(MedicalWelfareScheme),为农村中的穷人等提供免费医疗服务。1999年,医疗福利计划覆盖了全国32.1%的人口。农村地区接近贫困或中等收入者,不能参加医疗福利计划,但可以参加健康保险卡(HealthCardScheme)计划。该保险制度创建于1983年,参保费用由农户负担500铢,卫生部以补贴的方式承担1000铢。农民购买健康保险卡后,所享受到的卫生服务包括疾病和损伤的门诊治疗、住院治疗以及妇幼保健等。对于医疗服务的利用基本没有限制,但是参保者只能到卫生部所属的卫生机构就诊。同时,初诊必须在卫生所或社区医院等一级医疗机构,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必须通过转诊。健康保险卡的发售有固定周期和具体时间。现在的发售周期是一年,时间一般选在庄稼收割以后农户家中现金收入最高的时段。泰国政府为了扩大健康保险卡计划的影响,通过电视、广播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销售促销活动,使该计划覆盖人群比例由1991年的1.4%上升至1999年的18.6%。

(三)美国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没有实现全民健康保险的少数国家之一,美国政府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人口的健康保险计划。联邦政府举办的主要有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穷人医疗保险(Medicaid),部分州政府还举办了针对儿童的医疗保险计划。虽然这些政府举办的健康保险计划都有特定的覆盖人群,但对于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却没有区别。此外,美国还有种类繁多的商业健康保险计划。

据统计,2000年美国有农村人口5540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7%。在享受健康保险方面,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25-64岁人群中,农村地区无健康保险者所占的比例为17.4%,而在城市这一比例为14.6%。此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计划的比例远低于城市人口。不过,农村人口参加Medicaid等政府举办的健康保险计划的比例却高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保险比例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一般自主经营,规模较小,收入也较低,而美国大部分健康保险计划是依赖于参保人员的就业状态和收人情况。

二、开展健康保险的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农村健康保险计划要取得成功,应考虑到以下影响因素:

(一)个人缴费水平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缴费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农村居民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他们的现金收入往往十分有限而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参保费用不能过高,而且应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例如,在卢旺达,那些不能在既定时间内凑齐保险费的农户,可以分期付款。塞内加尔则鼓励慈善组织为一些穷人、残疾人以及孤儿等代交保险费。在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农民通过提供劳动力种植马铃薯就可以获得免费医疗服务,销售马铃薯的收入则被用于购置药品和支付医务人员的津贴。

(二)在管理中应该提倡农民的参与

多项研究表明,农民的积极参与是农村健康保险计划成功的关键。可以通过举行村民会议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保险计划的管理和决策,某些国家也鼓励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医疗设施的建设。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保险计划的信任程度。此外,农民在参与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习到相关卫生知识,还可以实现防病信息的沟通与互动,最终帮助他们更有效率的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妥善处理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共同风险(covariantrisk)问题

与道德损害(moralhazard)行为相比,逆向选择问题更可能损坏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可持续性。从现实的角度看,要求以一个群体(如农户)而不是个人为单位参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此外,设置观察期(waitingtime)可以防止那些刚刚患病的人参加保险。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由于规模较小,覆盖的范围也比较有限,因此很容易受到共同风险的影响。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传染病流行时,某一地区或村庄的居民有可能同时患病。在这种情况下,灾害事件可以很快耗尽保险计划的储备基金。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应尽量扩大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覆盖面,扩充保险基金的来源,保证保险基金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公私合伙制(Publicpdvatepadnelship)的方式解决,例如,菲律宾通过世界银行的一个项目,进行了农村健康保险计划和商业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的试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医疗服务的质量改进和相关制度建设十分重要

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价格等。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民对保险计划的需求和保险基金的平衡。从中长期看,定点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医疗服务可以调动农民参加健康保险的积极性。某些国家经验表明:在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以前,既无法建立起具有可持续性的保险计划,也无法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如果农民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不能感觉到“物有所值”,他们就不愿意缴纳参保费用。因此,在建立农村健康保险计划中,必须认识到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是保证健康保险计划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有关研究看,农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抱怨主要有药品和医疗用品缺乏,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态度恶劣,医疗机构环境条件差等。

医疗服务方面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转诊制度。从长远看,如果参保农民在仅仅患了小病的情况下都可以直接去医院寻求治疗,而不是去诊所或卫生室,那么从总体上讲保险计划的基金可持续性将受到损害。在转诊制度没有建立时,由于多数人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更高,他们患病后会直接去医院接受治疗。一般而言,医院的价格水平比诊所高,上述情况将导致保险基金的低效率使用。

(五)工作人员能力建设、财务管理等因素应该得到重视

拥有富有经验并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对于农村健康保险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此外,医药费的报销程序应当尽量简单、透明,以方便参保农民,提高他们对保险计划的信任程度。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经验还表明,农村互助式保险计划如果能与富有财务管理经验的机构进行合作,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示

(一)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机制巩固和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采取完全由政府组织提供的方式并不一定效率最高。从韩国经验看,商业健康保险计划在建立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政府在为国民建立健康保障制度的努力中并不一定要排除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这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启示。

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政府应当在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继续为部分地区农民参合提供补贴,但具体组织、运营过程并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操办。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设置新的政府管理机构不但额外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特别是使税费改革后十分困难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而且工作人员能力和软硬件设施等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工作要求,造成管理效率过低,成本过高。此外,政府运营的方式也很难避免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与此相对应,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方面拥有相对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政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从我国部分试点地区的经验看,这种模式已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总结经验,出台政策规范各方行为,在部分地区还需要打破政策壁垒,实现参合农民、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三方的共赢。

(二)在设置筹资标准和共付水平时,应适当照顾农村贫困群体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参合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是穷人与富人的缴费水平是一样的。虽然有医疗救助基金解决部分贫困农民的参合问题,但仍有部分贫困农民由于无力缴纳参合费用而被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外,而富裕农民往往又不满足较低的筹资水平所带来的低保障水平。因此,相同的筹资标准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收入群体中产生了矛盾。这一方面提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应该是多层次,同时应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为农民提供多种选择,使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计划。另一方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对于农村贫困群体也应给予适当照顾,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已经由乡镇企业、村集体企业等为贫困农民代缴参合费用。与此同时,应从政策设计中考虑适当减免农村低收入者的参合费用。泰国的医疗福利计划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当然,泰国在最初评估参保者收入时也遇到了困难,最后通过让村民自己鉴定低收入者的做法解决了这一难题。泰国经验表明,村民有能力筛选出真正穷困者,并排除那些并不贫穷的家庭。如果这种做法在我国行之有效的话,适当减免农村贫困群体参合费用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具备的。

此外,众多研究表明个体在参加健康保险计划后倾向于更多的利用医疗卫生服务,也就是保险理论中所谓的道德损害。在健康保险计划中,一般设有共付机制以防止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由于筹资水平低而造成保障水平也低,因此参合农民在看病时的自付比例较高。应当说这种较高的自付水平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减少了道德损害行为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参合农民中贫困者的卫生服务利用,而富裕农民由于经济约束相对较低所受影响较小,因此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扶富不扶贫”、“穷人补贴富人”的现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以及保障水平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但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贫困参合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在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等方面,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管办很难分离。

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可以较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以及公平使用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的公平性,避免历史上合作医疗制度中“干部吃好药、群众吃草药”现象的发生,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真正用于改善农民健康水平方面,对于维护和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程度、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仍然十分重要。在此方面,韩国所设立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健康保险协会,以及国际上提倡农民参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农村保险范文篇3

一、农网建设总体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结合人保农村营销网络建设实际,确立农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讲究成本、突出效益;加快步伐、迅速启动,力争在2012年底使农村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农网机构人员配置

(一)全区共设立10个农村保险服务部,由所在乡镇提供1-2间办公室作为营业场所。

(二)农村保险服务部设主任1人,人员编制为2-3人,由乡镇为人保公司推荐人选,并经双方面试通过。人保公司负责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根据各街道、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村保险服务部保费收入计划,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落实报酬。农村保险服务部人员工资为200—400元/人/月,并给予一定比例的业绩补贴和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纳入人保公司销售队伍序列合同管理,对于特别优秀的人员可选拔到人保公司领导岗位工作;各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责任人,村委会会计为保险人,根据其完成保费数额给予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四)人保公司承担农村保险服务部所有业务支出;各街道、乡镇政府要积极配合,大力扶持农网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为加快农网建设步伐,成立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农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人保公司要会同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围绕“三农”问题,充分利用财政补贴政策,按照分片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形成由乡镇领导分管,各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责任人,会计为保险人的一条龙服务,积极开展农村保险服务工作。

(二)更新服务理念。根据省政府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要求,坚持“低保障、广覆盖”的工作理念,努力扩大试点险种,多争取、利用好财政补贴政策,推进农村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办各类适合农村需求的保险险种,服务“三农”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好各类财产、人身保障,更好地解决其后顾之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农村保险范文篇4

(一)德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法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法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早在1883、1884和1889年德国就分别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劳工伤害保险法》、《伤残与老年保险法》3项立法。这些法律对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72年德国出台了《农民医疗保险法》,这是一部针对农村医疗保险的专门法,德国农村医疗保险的主要制度即由此法确定下来并依据此法加以实施。2.保险对象德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险对象比较广泛,包括农民及其家属、农业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农业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另外,没有参加农民医疗保险义务的人,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农民医疗保险。3.保险项目德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险项目比较全面,主要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病人生病期间的帮助和补助、母婴保健和死亡抚恤金等。4.管理机构德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即农业社会保险联合总会。在总会之下,还有代表9个不同区域的地方农业社会保险联合会。5.保险费用德国农村医疗保险需要由投保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德国的医疗保险机构按照收入替代标准为农民确定了20个保险费等级,为每一个等级确定了应缴纳的保险费数额[1]。德国农村医疗保险费主要取决于经济收入,而不取决于健康水平。缴纳的保险费越高,享受的待遇越高。6.政府责任德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险津贴,这是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津贴的标准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7.结算程序德国医疗保险的结算程序比较简单,主要由第三方付费。参加保险的人发生疾病,可以自由选择到诊所、医院以及康复机构等进行就诊,诊治发生的费用由所投保的保险经办机构直接与医疗机构结算支付。德国农村医疗保险总体报销比例较高,但不同的项目报销的比例不同。例如当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在18周岁以下接受牙齿畸形治疗时,保险公司首先承担其治疗费用的80%。

(二)法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法律法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开始于19世纪末期,后来经过数次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制定了普遍的医疗保险基金制度,1960年覆盖到了农业从业人员[2]。1928年法国政府就对“疾病社会保险”进行立法,1956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对1928年“疾病社会保险”的立法进行了修正与完善,1971年法国政府又颁布了《医院改革法》。这些法律明确了法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内容,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法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保险对象法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象,包括农业工薪者、农业经营者及其家属,占全国人口的7.84%。3.保险项目包括通科和专科服务、门诊治疗、住院治疗、化验检查、药品、辅助器具及交通费用等[3];怀孕、疾病预防、计划生育、特种疾病筛查等也都在保障范围之内,并且投保者有权选择医院和医生。4.管理机构管理机构较为复杂,在国家设有就业与互济部,在大区和省设有社会保险和社会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在各地设有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农村基本医疗保险事务的办理。5.保险费用法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并不免费,农民仍需按照法律规定缴纳一定的保险费。6.政府责任法国政府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但近年来逐渐减少。7.结算程序法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结算程序采取事后报销制,先由患者自己支付医疗费用,再凭收据向当地的医疗保险部门按照协议好的收费标准报销。报销比例一般在2/3左右,1/3的费用由患者个人负担。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于患者医疗费用自理部分可以给予适当减免。例如,接受复杂手术且费用达到一定数额的患者,以及癌症、糖尿病、艾滋病患者等。

(三)韩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法律韩国实行全民医保,但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63年韩国颁布了《医疗保险法》,由于当时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强制医保受到反对。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强制医保开始实施,1988年1月开始在农村地区实施医保,逐渐覆盖到所有国民。《医疗保险法》颁布并经修改完善后为韩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1997年韩国国会通过了《国民健康保险法》,完备的医疗保险法律是韩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法理基础。2.保险对象根据法律的规定,韩国实行全民强制入保,因此韩国农民都要加入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农民及其被赡养者都是医保的加入对象[4]。3.保险项目韩国农村医疗的保险项目,既包括住院费用,也包括门诊费用。参保人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疾病诊断、检查、药品、康复治疗、住院、护理以及交通等各方面的服务。同时,参保人还能享受免费的定期健康检查以及各种癌症筛查。4.管理机构韩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与城市一样,采用社会团体管理形式,称做保险社团,全国共有农村医疗保险社团156个,在行政管理和资金上都是独立的,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自主经营[5]。5.保险费用韩国农村医疗保险费用按照《国民健康保险法》确定了100个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以及个人的收入和财产、家庭成员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来确定保险费的数额。6.政府责任韩国政府给予农村医疗保险一定的财政支持,占农村医疗保险总费用的40%。韩国政府对约占农村人口10%的贫困农民提供医疗费用救济[6]。7.结算程序患者支付自己应付的部分医疗费用,剩余部分由医疗机构向全国健康保险公司结算。自付费用比例:在诊所看门诊病人自付30%费用,在医院看门诊病人自付50%费用。

(四)泰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法律2001年泰国政府提出了“30铢计划”(100泰铢约合19.11元人民币,2013),又称为“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向国民承诺建立一个新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由于是全民医疗保险,因此农民也在此计划之内。经过试点,2002年泰国颁布《国家健康保险法》,在全国推行该计划。《国家健康保险法》的颁布为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保证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依法、有效地运行,保护了广大国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2.保险对象由于“30铢计划”是全民医疗制度,因此所有农民都可购买,而且与其他的医疗制度相比,“30铢计划”费用低廉,所以购买的农民较多,覆盖率较广,已经达到现有人口的95%以上。3.保险项目“30铢计划”的保险项目包括预防保健、门诊和住院服务、不多于2次的分娩、正常住院食宿、口腔疾病治疗等医疗服务[7]。4.管理机构“30铢计划”由国家卫生委员会和国家健康保障办公室管理,国家卫生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国家健康保障办公室负责分配预算及监督。5.保险费用参加“30铢计划”医疗保险的农民可以免费获得一张全民医疗保险卡,每次持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只要交纳30铢(收入2800铢以下的农民可免交)的手续费,就可免费享受预防保健、门诊和住院等医疗服务,医药费用由国家拨付到医疗机构。6.政府责任“30铢计划”的基金基本全部来自政府,参保人所承担的部分就是每次就诊时所交纳的30铢。7.结算程序农民就医后,国家直接向医疗机构支付相关费用。

二、中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比

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无钱治病的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很多亟待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一)立法

从立法方面看,德国等4国都颁布了统一的农村保险立法,形成了比较发达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而目前中国没有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险立法,为农村医疗保险提供依据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及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行政法规或规章。由于立法层次低,因此缺乏强制性和权威性,影响农村医疗保险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由于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缺乏统一协调,相互矛盾冲突,不同地区的农民享有的权利不同,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再次,现行的法规中很多内容没有规定,措施也不到位,以致很多问题出现时往往找不到法律依据,造成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中出现很多困难,影响了实施的效果。

(二)保险对象

德国等4国农村医疗保险对象较为广泛,包括所有的农民,有的国家甚至允许农民家属参加保险,并且国外大多实行强制保险,即要求所有农民必须参加保险,对于实在没有能力购买的低收入者由国家为其购买保险。因此,国外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较高,有的国家已经达到100%。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象是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及经辖市、区人民政府或同级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居民。换言之,只要户口在农村的居民都可以购买这种保险。但是,由于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险是自愿购买,加之有些农村居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因此部分农民并未购买,这就导致中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较低,因病致贫的现象尚未彻底消除。

(三)保险项目

德国等4国农村医疗保险项目既包括平时的体检,又包括门诊和住院费用,有的国家甚至连分娩、牙齿矫正以及住院期间的食宿等也包括在医疗保险项目内。当农民身体出现问题时,他们就会积极地到医院去检查就医,早日发现疾病并且进行有效治疗。这样既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又降低了医疗费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报销的范围仅包括门诊补偿和住院补偿,而且门诊和住院的费用中有些项目报销的比例极低,有的根本不予补偿。另外,由于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难以保证,有些农民患了大病直接到市(地)级医院就诊,这种情况县里也不予报销。鉴于这些原因,目前中国农村医疗保险的项目偏少,报销比例偏低,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四)保险费用

德国等4国的农村医疗保险都要求参保者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不同国家要求缴纳的保险费用不同,但都在农民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有的国家规定对于实在没有能力缴纳保险费的农民,由国家为其缴纳,以保证其能够享受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有的国家对于保险费还设定了不同的等级,等级不同,缴纳的保险费不同,享受的待遇就不同。由于保险费的门槛较低,基本保证所有的农民都能购买,充分发挥了医疗保险的作用。由于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各地并不统一,因此不同地区缴纳的保险费有所不同[10~20元/(人•年)]。虽然缴纳的保险费不同,但享受的待遇基本相同,这就造成了地区之间的不公平。另外,中国在缴纳保险费时并未设定等级,同一地区的农民缴纳的保险费都一样,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关系,部分农民无力承担购买医疗保险的费用,而放弃购买。

(五)管理机制

德国等4国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农村医疗保险进行管理,在全国设置了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由于管理机构的统一,全国农村各个地区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全一致,地区差别彻底消除,对所有的参保者都是公平的。而且,管理机构的统一也有利于全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防止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另外,由于对管理机构的监督措施比较严格,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比较安全,基本没有滥用、挪用和贪污的现象发生。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经办机构。执行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最高执行机构是卫生部,地方执行机构则是各地卫生厅、局等。由于中国授权地方办理农村医疗保险,各地政策并不完全一致。另外,由于中国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因此存在滥用、挪用和贪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现象,直接危害了参保者的合法权利。

(六)政府责任

德国等4国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中都承担了资金补偿的责任,而且承担的比例都比较高。因为农村医疗保险不是商业保险,并非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保障为目的,具有很强的补助性和救济性。因此,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必须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保证农村医疗保险切实有效的实施,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防止因病致贫,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在政府资助方面,中国政府对于农村医疗保险的资助比例较低,而其他国家政府补助的比例较高。例如,韩国政府给予农村医疗保险的财政支持占总费用的40%左右,泰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全部来自政府。如果政府资助的比例太低,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则不能满足农民就医的需要,必然影响农村医疗保险作用的充分发挥。

(七)结算程序

德国等4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结算程序都比较方便。例如韩国规定农民在出院的时候,只要交上自己应付的部分即可,其余部分则由医院与保险公司结算;泰国规定农民在住院或门诊治疗的时候,只要交上一定数额的手续费即可,其余的费用由国家直接拨付给医院。由于结算程序比较简便,因此农民都愿意参加农村医疗保险,充分地发挥了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作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结算程序则相对较为复杂,而且不同地区规定的程序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如果是在当地县内就医,先由患者垫支全部医疗费用,出院时凭借相关材料在医院享受医疗补助;如果是在县外的医疗机构就医,必须在县内办理转诊手续,出院时携带转诊证明及住院期间的发票等材料回当地县报销;如果没有办理转诊证明,一概不予报销。由于有些农民不知道政策,没有办理转诊手续,结果任何保险待遇都未能享受。

三、德国、法国、韩国、泰国4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

1.制定《农村医疗保险法》享受医疗保障是广大农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农村医疗保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由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德国等4国都颁布了农村医疗保险法。而中国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且缺失很多内容。因此,对于农村医疗保险这一重要的领域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规范和调整,制定专门的农村医疗保险法律,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2.强制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目前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属于自愿保险,即农民愿意参加就购买,不愿参加的可以不买。然后很多农民没有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重要意义,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导致一些农民不愿购买保险。例如,保险项目太少,保险比例偏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太高。有些农民虽然买了保险,但在定点医疗机构买药报销之后比在非定点医疗机构所花的费用还高,因此有些农民买了一次之后就不愿再买。基于这些原因,中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较低,有的国家已经达到了100%覆盖,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尚未达到全覆盖。由于现在社会的医药费太高,有些没有购买保险的农民一旦生了大病,就会将几年的积蓄全部花完,又倒退到原来的贫穷状态,由此可能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及和谐。所以,有必要将现在的农村医疗保险由自愿购买改为强制购买,即凡是农村居民,都要求其购买医疗保险,对于个人负担不起的,由国家代为购买。

3.扩大农村医疗保险项目德国等4国的医疗保险项目比较广泛。农村医疗保险项目越多,农民享受的待遇就越多,医疗保险的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另外,很多国家规定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农民在就医时可以自由选择医院和医生,这样既促进医院之间的竞争,提高医疗水平,又有利于尊重农民的选择权,保证农民身体康复。由于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险项目较少,很多农民参保之后,根本享受不到保险的待遇,因此很多农民不愿参加医疗保险。如果扩大医疗保险项目,比如说将日常体检纳入其中,那么基本每个农民都可享受到这个待遇,他们也就愿意参加了。如果农民经常参加体检,早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既可节省费用,又有利于身体健康。此外中国规定参保农民只能在县内就医,如果要到县外就医,必须在当地县办理转诊手续,然而很多地方从经济利益考虑,根本不给办理转诊手续,以致延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机。因此,笔者建议参保者可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医院,只要是到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一律享受保险待遇。

4.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德国等4国均在全国设有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虽然4国家设立的管理机构的种类和性质不同,有的是行政机关,有的是社团组织,有的是企业性质,但这些管理机构从上到下都是统一的,都是由最高一级统一制定政策,然后由下级来执行。例如,最高一级管理机构可以统一规定每位参保者缴纳的保险费,这样就可以避免各地保险费不一样,保证全国各个地区医疗保险政策的一致性,确保参保者之间的公平。另外,全国的管理机构统一之后,也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了农村医疗保险的作用。中国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的执行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则是定点医疗机构。中国管理机构的最高一级只是制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或政策,具体措施或办法则授权各地自己制定,因此各地制定的政策不同,农民享受的待遇也不同,这样就在参保者之间产生了不公平。而且,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之间本来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现在一个作为执行部门,一个作为经办机构,容易造成地方保护现象的出现,也不利于相互之间的监督。因此,笔者建议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5.加强政府资助责任由于农村医疗保险具有极强的补助性和救济性,因此要求政府在其中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是财政资助和监督管理。目前很多国家的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随着医疗费用的高涨,很多农民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政府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农村医疗保险则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政府进行的财政资助数量有限,保险项目少,报销比例偏低。有些农民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病致贫、返贫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政府有责任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险的财政支持,有效地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

农村保险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针,以推行《××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为内容,加快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化、规范化进程,逐步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市政府财政补贴计划;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投保面达到,全面消除空白村;新增投保人数万人以上;保费收缴万元以上。

三、操作办法。按年缴纳的,市政府按最低缴费标准的给予补贴;以趸缴方式缴费的,将趸交总额按以后每年的最低缴费标准折合补贴年限,给予相应年缴的补贴。当领取养老金后,余下的折合年限不再给予补贴。

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村,投保人数达到适龄投保人数以上的给予的补贴,达到以上的给予的补贴。本文转载自网

四、工作措施

1.努力提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认识。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干部,要深刻领会十六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把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承担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依靠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尽快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加强宣传发动,形成强大舆论氛围。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和全市四十多万农民群众的宏大工程。各镇(街道、区)、业务主管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举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大意义,掀起宣传贯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热潮,各村要召开好村民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会议,充分动员各种力量,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条款,把政府对农民养老问题的关怀宣传到每家每户和每个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投保积极性。

3.做好落实财政补贴的详细计划。市里以各镇(街道、区)农业人口数及××年农民人均收入数为依据,将财政补贴额分配到各镇(街道、区)。各镇(街道、区)也要以各村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结合其它工作条件,把本辖区财政补贴金额分配到村、落实到人。

4.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年全市农村工作重点之一。各镇(街道、区)要按照市里要求,建立镇村两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得力领导主抓这项工作。做到上下贯通,形成网络。要列入年重要工作议程,列入机关干部、农村干部责任制考核,采取有效手段,加强考核和奖惩,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5.开展集中突击活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规定财政补贴核算年度为月日至月日,财政补贴时间主要集中在月份以前。各镇(街道、区)、各村都要利用这段农闲和农民手中资金相对宽裕的有利时机,突击性的开展工作,层层分解任务。要开展领导、机关干部包区、包村,村干部、党员包户、包人活动,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争取在月前,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基本筹集到位,记入投保人个人账户。

农村保险范文篇6

[关键词]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农村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2002年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文件。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及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农村问题再次成为“两会”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关系到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作为已聚集相当资本金并具有一定的城市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推广和管理经验的保险公司,面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医疗保险市场,却迟迟未显示出其开发这一市场的举动。究其原因,值得深思。尽快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研究和制定其进军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战略,并付诸实施,对于探讨适宜我国国情的农村医疗保险新的运营模式,加速和推动正在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拓展商业保险公司新的经营市场,发挥保险业的社会功能都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引导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1.符合农村医疗保险资金筹集来源多元化的要求。国务委员、卫生部长吴仪在《扎扎实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报告中分析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的艰巨性时指出“农民医疗费用的上涨、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难”是制约农村医疗保险工作的首要因素。在医药价格猛涨的情形下,农民医疗费用支出急剧增加,医疗费用攀升的幅度超过了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从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2.5倍左右,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地方各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由县级财政按县级配备4-6人,乡(镇)配备1-2人解决经办机构经费。但开展起来仍然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多年来形成的“三农”问题,导致许多地方政府都能认识到农村医疗保险好、农村医疗保险迫切必要,可就是拿不出启动资金。作为每年以30%高速增长的我国保险业,截止03年底,保险资金余额达8739亿元。保险公司持有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额的26.3%,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一半。保险业雄厚的资本金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筹集资金的极佳渠道。

2.有利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吸收保险公司已具有的医疗保险推广和管理经验。十多年来,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没有享受特别的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完全按照商业市场的运作模式艰难的发展起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3年12月卫生部、社会劳动保障部、中国保监会三部委高层官员和学者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论坛”报告,2001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一亿人次,截止2003年我国有1.34亿人次进入商业健康保险。全国有23家保险公司,销售370种健康险产品。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均对健康险销售地域进行了限制,即未向县区以下的农村销售,保险条款的定点医院指定上也均定在县区以上或二级甲等以上城市医院。、

多年来,保险公司在医疗产品开发与推广、核保、理赔以及医疗行为规范管控等风险管理手段与方法上已积累了大量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宜中国城市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在提高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的使用效率上和资金应用安全性方面也表现出其它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借鉴和应用保险公司已有且日渐成熟的流程与经验,对农村医疗保险能起到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保险公司开拓新的市场。2003年我国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达到1亿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计划未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为2.5亿-3亿人口。虽然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但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政府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中国农村经济状况将有一个质的好转,特别是东南部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条件已具备了承接商业健康保险的基础。中国农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保险商机。开发农村医疗保险市场将是保险公司新的市场增长点。提早主动介入农村医疗保险市场,制定农村医疗保险战略将对保险公司在我国未来保险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保险公司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处于观望态度的成因。

1.保险公司自身对进入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准备不足。首先,缺乏大量基础数据,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历史统计数据可以说基本上是空白,这给保险精算带来从未有过的难度,无法制定科学的保险费率。健康险的费率确定因素与其他寿险产品明显不同,它依据的不是死亡率而是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率等因素,但是目前没有专门机构针对特定人群的发病率和基本医疗费用率进行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工作,这使得险种设计缺乏数据支持,费率厘订缺乏科学性。若费率过低,则保险公司将承担巨额亏损风险;若费率偏高,又将因缺乏吸引力而滞销;其次,任何一家商业保险公司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履行社会义务和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一定会最大限度地追求市场利润。商业医疗保险在城市的推广过程中所经历太多的曲折,让保险公司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心存虑忌。特别是在部分中西部地区(如湖北、陕西、新疆等)保险公司的城市商业医疗保险业务长期亏损或亏损边沿状态。保险公司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赢利信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2.政府对保险公司的商业医疗保险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世界各国对医疗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都是非常大的。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疗计划的美国,在1970年也对健康维护组织(HMO)给予立法保护,其结果是HMO的医疗费用支出比纯政府医疗保障计划(如Medicaid和Medicaid)节省40%.虽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六次提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发展保险业。但在具体的配套政策及其实施上还明显滞后。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国家对商业医疗保险的税收政策方面。商业医疗保险,特别是在农村开展商业医疗保险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现阶段国家仅对短期(保险期不超过一年)医疗保险免征营业税。国家应该鼓励保险公司开办对农民保障期更长、保障范围更全面的中长期医疗保险,应将对短期医疗保险免征税收政策延伸到中长期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更积极地介入农村医疗保险市场,在一定时期免征介入保险公司的所得税。为配合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政府鼓励企业建立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补充医疗保险,不超过工资4%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开支可以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中国农民从来都没有过工资,政府如能按相应比例采用冲减农税的办法或其它办法,让农民也同样能享受到与城市人相同的待遇应是可行的。令人欣喜的是最近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五年内我国农村实现“零农税”,亿万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

3.医疗服务环境使保险风险管控难度巨大。德国健康保险公司(DKV)在中国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健康保险环境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与健康保险所需的配套市场环境要求相差甚远。就我国健康保险市场而言,在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下,极易诱发道德风险。保险人作为独立于医患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付款人,缺乏对医患双方的利益约束机制,表现为:被保险人缺乏动力机制去努力控制医疗消费需求,而且医疗保健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性也使得被保险人很难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相反,医疗机构则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存在着诱导服务的内在冲动,过度医疗行为较为普遍,医疗机构采取“小病大治、高档检查与治疗、延长住院天数”等行为方式,而这些过度医疗行为发生的费用最终又全部转嫁给了保险人承担。如果说过度医疗行为是全球性问题,04年2月媒体披露的云南省部分医院套取医疗保险金的行为其实在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至今一些医疗机构还仅仅认为这只是违规行为。为达到套取医疗保险金的目的伪造病史、涂改病历、虚假住院等违法现象在不断强化法制的今天,仍屡禁不止。这种道德风险是保险公司进军医疗保险市场最大的心病。也是保险公司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不敢冒然进入的主要原因。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医务人员素质不高,药品市场混乱,也是保险公司至今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观望不前的成因之一。

三、加速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举措

纵上所述,尽快引导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市场

十分必要。早在2001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率先在江苏省江阴市进行了农村医疗保险试点。针对农村医疗市场的特点,首先将风险管控的重点放在医疗服务提供者即各乡镇卫生院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医疗行为由保险公司被动的事后费用审核变为主动的事中监控,并通过电子化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和由保险公司在医疗机构设立医保专员,参与被保人的医疗过程管理,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试点首年参保人数即超过70万,参保率达到85%.其不足之处是仍然没有和医疗服务机构形成更深层次的共同体关系,成本控制难度大,但给乡镇卫生院带来的信息电子及其它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对医疗服务提供者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其“以定点医院为基础,医保专员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立体化管理模式为今后保险公司进军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积累了宝贵经验。03年11月中国保险业领军人——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武汉举行的“保险社会功能高层论坛”上也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应开发新型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要向“低保障、广覆盖”方向发展,要大力开发农村保险市场。政府政策明朗,对于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医疗保险市场将起到巨大推进作用。针对保险公司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观望不前的成因,相关部门应从宏观方针到微观实践多方面给予引导。

1.政府大力宣传农村医疗保险,提高农民参保意识。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不强,互助共济观念比较淡薄,对保险的接受程度较低,保险公司的费率是按照大数法则理算,必须有足够的参保人群才能抵御风险。政府的宣导是非常必要,要象宣传计划生育那样,宣传党和政府的“三农”工作政策与措施,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农民接受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行动。

2.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医疗环境虽说得到很大改变,但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比例严重失衡。据卫生部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投入587.2亿元(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5.6%),大部分用在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投入的15.9%.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城市而不是农村,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和农民几乎被排除在现代文明之外。新华社2002年2月25日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约占中国总人口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卫生保障服务,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用不到1/3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同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公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在卫生费用负担的公平性(fainlessoffinancialcontributions)方面,排在191个成员国中的第188位;中国卫生系统的总体绩效评估在全球191个国家中也后居144位。以上分析表明政府应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特别是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环境。在政府改善农村医疗硬环境的同时,卫生部门应抓住机遇,切实落实农村医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医疗服务机构作为医疗保险生产链中的重要元素,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人员和配套的医疗管理制度等软环境是不可能实现其产业化的。国家在农村药品采购流通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医疗成本的控制,真正做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也是农村医疗保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建立农村医疗信息统计制度,搭建医疗保险科学管理的数据平台。近年来,我国农村在预防医学上报统计上取得较明显的进步,但在系统的医疗信息统计方面与医疗保险管理要求相差甚远。03年12月25日在中国保监会、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论坛”上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再次呼吁保险业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降低社会健康管理成本,提高健康管理质量和效率,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资源共享、长期稳定的医保合作关系,而且在争取更多资源投入到健康预防领域的同时,可促进医疗服务机构更加努力地去接近和符合经济社会的市场要求,共同促进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统计、卫生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统计信息的采集、公示制度及其考核标准,对制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发展政策,对医疗保障水平的设定,均有重要意义。

农村保险范文篇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9.1%.据预测,到下一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老龄人口将上升到总人口的23%左右,到那时候我国将成为一个负担沉重的老龄型国家,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矛盾。随之而来的赡养矛盾也会日益突出,如不未雨绸缪,将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文明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社会养老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事关全局、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一、家庭养老现状及老人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995年,针对农村的养老问题,我们在富平县进行过一次百户家庭养老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在养老问题上,子女孝敬老人或基本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占44%,在赡养问题上争争吵吵、有分歧、有矛盾的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6%,不尽赡养义务的占17%,因赡养问题引起纠纷、告状诉讼的3%.以上情况说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副的农村养老现状,逐步地要发展到以社会养老和靠自身的积累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趋势上来。据调查,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青年婚后即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使赡养孝敬老人意识逐渐淡薄。2.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不再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生产对象,一些青壮年从事商业和工副业,常年在外打工,甚至“乐不思蜀”,也给身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96年笔者在华阴市检查工作时,对官北乡青山等三个村,以“你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有87%的农民普遍关注的是养老问题,其次是医疗问题。3.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独生子女通婚,造成一对夫妇,上养四个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单元结构(亦称4—2—1结构),使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生活照料、精神抚慰更难以顾及。

市场经济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农村老人心态的变化。由于年老多病,贡献愈来愈小,老人在家庭中地位随之受到削弱。经济支配权利十分有限(有支配权的仅占17%,无支配权的占46%),加之,医疗费用的上涨和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老人在家中得不到应有尊重,甚至受到岐视或虐待。很多老人自卑感增加,自认为“老了、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不中用了”,“活着是多余的”。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叹晚年的凄苦,失去生活信心,消沉忧郁,性情孤癖,同时又怕活着无人养,病了无人医,不能动弹,无人侍候。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农村保险范文篇8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但农村人口一直是我国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农村人员享受到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建立、乃至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于是否需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地区人口及外来人口等弱势人群的医疗风险问题,至今缺乏统一的认识,更不用说明确的思路和政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自80年代以来出现大幅度滑坡,使90%左右的农村人口成为游离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自费医疗群体。

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农村提供医疗保障是国家职能的基本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收和脱贫,有利于经济建设。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

既然建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目前我国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呢?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验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阶段性,最初只覆盖城市的雇员和公务员,随后在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条件成熟后,才逐步扩展到农村地区。鉴于此,加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失败,从而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没有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需的财力和可依托的组织机构,因此反对在农村地区开展医疗保障。但有关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即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但在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

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教训。我国自1986年在全国的大部分省市农村开展了一种新的称为“合作医疗保险”的社区保险项目的试点工作,到1998年末,我国已有712个县建立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践证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虽然该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费用筹集、保障水平确定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从而大部分相继解体,但在苏南、上海地区依然保存,并发展了农村劳保医疗、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村医疗救助等多种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从而在正、反两方面为新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其次,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收缴医疗保险费用难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致命伤。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承担能力,也提高了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与实施的支持能力,从而能够部分解决医疗保险费用筹资来源问题,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农民医疗负担能力提高,在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的条件下,发达地区农民群众也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费用。

农村保险范文篇9

1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好处

(1)从农户来看,小额信贷虽然可以为其扩大生产经营和改善生活条件,但并未降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偿还贷款的风险。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主要保障借款人的意外风险,因此它不仅能够承担农户遭受意外导致家庭致贫的风险,还能代农户还贷,更好地缓解了农户家庭的经济压力,维护贷款农户家庭生活稳定。(2)从银行来看,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为小额信贷资金搭建了牢固的防护网,转移部分还贷风险,解决银行因担心贷款农户出现意外事故不敢放贷的现状,提高了贷款质量。同时银行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扩大银行的金融服务范围,使其在解决银行贷款难题的同时,还增加了手续费,拓展了中间业务,从而提高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3)从保险公司来看,面对着日趋白热化的海口、三亚等大城市的市场竞争,海南农村保险市场竞争相对薄弱,但潜力巨大。2014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总量达到903.48万人,农村人口大约占46%,超过400万,农村市场蕴含着巨大的保险商机。保险公司可借助办理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获取新的客户资源,从而进军农村市场,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借助银行渠道合作开展保险业务,不但增加保费收入,还可降低渠道开拓成本和营销成本。

2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海南的发展现状

虽然海南省农业占海南省生产总值的1/4,但农业保险尤其是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滞后,与海南省热带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匹配。自2007年海南省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海南农业保险加快发展,但2014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77亿元与全省85.15亿元的保费规模相比,海南的农业保险影响力还很小,而且险种主要涉及种植、养殖类,海南省政府虽然大力推动农业保险,但多数险种投保率仍然很低,最低的甚至不到2%,商业性保险更鲜有介入。另外,和小额贷款业务相比,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也较为滞后。2014年海南省累计发放50万元以下农民小额贷款46.24亿元,而2014年海南省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35亿元,这些业务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两个大城市,县域保险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农村保险市场更是甚少。人身险市场除中国人寿外,其他人身险公司业务的80%来源于海口、三亚地区,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覆盖率低,因此海南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空间巨大。

3制约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原因剖析

3.1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目前在海南,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三农保险”有14个险种,分别是橡胶树、水稻、能繁母猪、育肥猪、森林、甘蔗、玉米、奶牛保险、南繁制种水稻、香蕉、大棚瓜菜、烟叶、渔船和渔民保险。其中前8个是中央补贴险种,后6个是省财政补贴险种。海南省政府201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只是对小额信贷农户贷款进行贴息,对贷款经办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而对于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基本与其他商业性保险待遇相同,并没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3.2农户投保意愿低

一是农户较之城镇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思想保守,保险意识淡薄,而且在农村,农户通常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将人身险放在最后一位,这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二是由于农户居住较分散,保险知识的宣传难度大;三是银行在销售小额信贷保险时大都基于手续费的原因,因此银行办理贷款业务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向农户解说产品,而是直接替保险公司搭配出售这个险种,搞捆绑销售,易使农户产生抵触心理。

3.3银行开办积极性不高

一是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手续费收入有限,一笔一万保额的保费只有几十元,按手续费10%来计算一笔业务只有几元钱;二是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本身承保范围有限,给银行提供还贷作用不大;三是部分银行认为推销保险会加重员工工作压力,因此在风险认识以及业务拓展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银行方面的响应不够积极。

3.4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

一是农村保险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而且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办理繁琐,农户居住分散、偏僻,形成单位成本高,利润空间较小,短期效益不明显;二是保费收入低,风险大。以太保“安贷宝”为例,保险费率在2‰~3‰之间,也就是说一万元保额,保费只有30元,而一旦出现还贷风险时,却完全由保险公司自己承担,银行无需承担,违背“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还有部分银行过分追求保费,忽略了风险控制,易出现承保风险偏高的情况。

3.5产品设计不够科学

农村小额信贷借款人未能及时还款的原因,除了借款人发生意外风险之外,还有更多的是由农业风险造成的,其中既有自然风险,也有经营风险。而现有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仅仅涵盖“小额信贷+意外伤害”,对于借款人面临的疾病风险和农业风险等并没有提供保障。

4发展海南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几点探究

4.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的法规,但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依然重视度不够。目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小额信贷保险均无政策支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本身与农业保险有很多相通之处,农业保险必须走政策性保险的路子,投入财政资金补贴农业保险,因为农业保险风险大、成本高,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纯商业保险难以发展。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商业运作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改“银行+保险”模式为“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模式,加强政府、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对接,综合运用财政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支农风险补偿机制,促进保险和信贷有机结合。同时可以在资金补贴和税收方面给予区别其他商业保险的支持,如保险公司亏损补贴、税收优惠、直接补贴等。

4.2广泛宣传,提高投保率,扩大保险规模效益

一是充分利用银行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和推介小额信贷保险;二是结合海南省政府“农民小额贷款宣传月”等活动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提高了农户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广度和理解深度;三是通过典型理赔案例对农户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农户充分认识到参加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对自身生活的保障意义和实际收益;四是建立营销员常驻机制,鼓励优秀的保险营销员深入农村,同银行的信贷员一起与农户勤沟通交流,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4.3保险公司应提高农村保险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应完善乡镇、农村网点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保险站建设的投入,如硬件配备、人员培训、销售服务等,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还要定期派人对信贷员进行培训,对其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防止误导,避免捆绑销售,形成良性发展。

4.4扩大保险保障范围

应尽可能将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保障范围扩大,不仅仅限于借款人意外伤害责任。在保障范围上,借鉴“小额信贷+意外伤害”,不断扩大承保品种,形成“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小额信贷+养老保险”“、小额信贷+财产保险”等产品系列。

4.5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由于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开办涉及到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双方需进一步深化银保合作机制,加大在产品设计、费率厘定、利率优惠、风险分担与控制等方面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双方还可以携手建立并共享数据库,完善征信体系,不断加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4.6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农村保险范文篇1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论上,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目前这一政策面临转折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能使我们全面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大量查阅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

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建立,可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呢?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杨翠迎、张晖等人分析了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从世界经验来看,马利敏认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决定了现在不宜把农业家庭人口纳入账户养老保险体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前者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D.盖尔•约翰逊1999)。

4)保障水平过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王国军2000),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1998年以前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是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一地的民政部门又直接受制于当地的政府。因此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有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这样的要求,民政部门往往难以拒绝。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有的市(县)提取的管理费连给职工发工资也不够,加上会议费、宣传费等,空缺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的管理费都已明确规定不从保险基金中支取了(何承金等200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仍然要靠这一渠道来解决工作经费。

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基本方案》规定:“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但在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过程中,同一个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却不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参加投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少数村都补的,也是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群众一般一年仅补助3-5元,而干部补助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上万元(彭希哲等1996)。这样大的差距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农村社会不公平,强化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抵触情绪。

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吴云高1998)。在苏南地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开展得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养老保险形式:有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有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办理的,有社会保障局办理的,等等。它们各自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在其他地区,由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也产生竞争,虽然竞争本身可以给投保农民带来实惠,但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商业保险往往受到排挤,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尽管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方式。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田凯2000);有人认为,“当前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一个能够担负起农村跨世纪社会养老责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马利敏1999);有的人甚至认为,这项举措“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王国军2000)。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区域研究

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仍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范围还十分有限。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有相当部分的文献研究不同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文献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王海江对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农民所在省份对其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解释性(王海江,1998)。薛兴利等的调查也表明集体经济越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村领导越强的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越好(薛兴利等1998)。从全国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显著地好于中西部地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已达到较高的覆盖率,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困难。

但几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其对老年农民的保障并非完全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反,他们往往是在《基本方案》的做法之外,发展了不同方式、各有特色的社会化养老。

1.苏南模式。苏南农村目前的老年保障模式是一种多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彭希哲等1996),上海市农村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社区保障是社区范围内统筹的制度,社区成员一般都享有类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业的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它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社区公共资金的投入,而社区公共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盈利。苏南是我国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集体有能力对社区成员的养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彭希哲等1996)。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这里也有较高的覆盖面,但在资金筹集上,苏南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是集体补助所占比例较高;二是基金筹集标准不是按照《基本方案》中的10个等级,而是被大大提高了,以适应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实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比如上海嘉定区的实际操作中,个人年缴费标准分为3档:240元、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则按企业不同性质区分不同的缴费标准。农村“三资”企业,按上月农方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私营企业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25.5%缴费;农村个体工商户,户主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10%,为本人和农民帮工缴费。

2.山东模式。整个山东省的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它是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个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投保绝对人数最多的省区。在资金筹集方面,该地区基本是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来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的比例很小,只占已交纳保险基金的约15%。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补助给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等“特殊职业”的人口。山东省农民的投保标准普遍很低,一般都是2—4元/月的水平(彭希哲等1996),因此未来的养老保障能力也很低。

3.广东模式。确切地说,这也是一种社区保障模式。它通过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所谓年龄股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股份数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老人总能拥有较多的股份。集体股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所有者所有,集体股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公益金,老年福利支出是公益金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执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许多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均提出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

3.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国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但是许多文献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①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规定,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福建省就是采用的这种办法,效果比较好。

另外,王国军主张完全放弃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起炉灶,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交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交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刘书鹤等199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但由于为农民这类非雇佣的独立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发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是以下几个: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应当在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时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这个“力度”应当有多大比较合适,即既能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又能承担得起?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明确的定量分析,甚至连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没有,这样“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学的指导,难以落实。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设置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门独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也是一家说了算。权利缺乏监督是基金安全难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设置应当进行改革。但怎样改,怎样体现权利的监督与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得较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