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1:22:55

农超对接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为总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整经营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创新流通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农超对接”区域全覆盖、行业全覆盖和产品全覆盖,逐步建立起产销关系稳定、流通渠道畅通、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二、任务目标

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和冷链物流系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产地直采比例达到85%,连锁经营企业设立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对接的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20处以上,“农超对接”销售规模达到5亿元以上。

(一)培育壮大一批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在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种类、扩大农产品经营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以连锁化推动规模化。推动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采取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打造一批下联基地带农户、上联全国拓市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到2012年,全市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5户。

(二)发展对接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将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自采范围。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互相参股,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直接采购的数量和质量。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领办和协办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提供科技、信息、营销、资金等服务。到2012年,全市商贸流通行业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万亩。

(三)对接一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结合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建设工作,开展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对接工作,让更多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走进国内市场。到2012年,对接出口标准化基地10万亩。

(四)建立完善一批“农超对接”模式。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公司+基地”等多种“农超对接”模式。鼓励通过供应商大会、供需见面会、联合采购联盟、“樱桃节”等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形式,宣传推介我市的名优农产品,搭建合作对接平台,扩大外销规模。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网络。科学制订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有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适度发展仓储式商场,不断提高门店生鲜食品的销售比重,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积极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社区新建和改造生鲜食品超市、多功能便利店和标准化菜市场。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设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和折扣店。鼓励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产品在进入连锁超市的同时,自办连锁专卖店,扩大优质农产品销售规模。力争到2012年,全市经营农产品的连锁超市,覆盖所有社区、乡镇和行政村。

(二)大力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将物流配送中心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环节,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新建农产品配送中心,并在现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配置农产品配送设施,增强农产品恒温加工、气调保鲜、分选包装、无公害检测等功能,建立与销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实用的冷藏保鲜设施,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降低农产品配送成本。到2012年,新建、改建农产品配送中心5处,满足安全、新鲜、快捷的消费需求。

(三)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按照综合和专业市场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兼顾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完善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发展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加工配送区,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连锁超市之间的有机链条,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到2012年,建设和改造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5处,加快形成区域性产品集散、信息、配送中心,以大市场带动大物流。

(四)统筹做好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对接工作。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个标准”,稳步推进“区超对接”工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支持连锁超市建立专门采购和配送体系,设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销售专区(专柜),提高示范区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扩大销售规模。引导连锁超市根据顾客需求,把国际质量标准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普及,逐步实现基地生产的无害化、优质化,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享转变。

(五)不断提高农产品经营的质量安全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使用优质种子,改良操作规范,提升农产品质量,建立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肉、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信息查询和质量追溯。支持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检测点,形成标准统一、运行高效、检测参数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支持企业加大农产品信息采集、传输等信息化设施设备投入,积极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实现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农超对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工市长任组长,市商务、农业、畜牧、农经办、财政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镇长、主任为成员。市商务局负责综合协调全面工作,指导、协调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制定“农超对接”发展计划,调整商品经营结构,增加冷链保鲜设施,扩大鲜活农产品销售。市农业局负责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培育鲜活农产品自有品牌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市农经办负责组织引导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扩大鲜活农产品销售。市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市生鲜农产品质量监管、监测。市财政局负责“农超对接”工作各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各乡镇街道负责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与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统一标准,规范手续,简化流程,提供方便,积极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与超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工作。

农超对接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为总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整经营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创新流通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农超对接”区域全覆盖、行业全覆盖和产品全覆盖,逐步建立起产销关系稳定、流通渠道畅通、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任务目标

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和冷链物流系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产地直采比例达到85%,连锁经营企业设立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对接的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200处以上,“农超对接”销售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

(一)培育壮大一批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在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种类、扩大农产品经营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以连锁化推动规模化。推动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采取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到2012年,全市培育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20户。

(二)发展对接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将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自采范围。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互相参股,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直接采购的数量和质量。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领办和协办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提供科技、信息、营销、资金等服务。到2012年,全市商贸流通行业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420个,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110万亩。

(三)建立完善一批“农超对接”模式。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公司+基地”等多种“农超对接”模式。充分发挥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覆盖的优势,大力开展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对接工作,让更多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走进国内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供应商大会、供需见面会、联合采购联盟等形式,宣传推介我市的名优农产品,搭建合作对接平台,扩大外销规模。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网络。科学制订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有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适度发展仓储式商场,不断提高门店生鲜食品的销售比重,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积极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社区新建和改造生鲜食品超市、多功能便利店和标准化菜市场。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设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和折扣店。鼓励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产品在进入连锁超市的同时,自办连锁专卖店,扩大优质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力争到2012年,全市经营农产品的连锁超市发展到1500处,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和乡镇以及80%以上的行政村。

(二)大力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将物流配送中心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环节,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新建农产品配送中心,并在现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配置农产品配送设施,增强农产品恒温加工、气调保鲜、分选包装、无公害检测等功能,建立与销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实用的冷藏保鲜设施,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降低农产品配送成本。到2012年,新建、改建农产品配送中心8处,总数达到17处,满足安全、新鲜、快捷的消费需求。

(三)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按照综合和专业市场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兼顾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完善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发展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加工配送区,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连锁超市之间的有机链条,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到2012年,建设和改造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8处,加快形成区域性产品集散、信息、配送中心,以大市场带动大物流。

(四)统筹做好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对接工作。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个标准”,稳步推进“区超对接”工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支持连锁超市建立专门采购和配送体系,设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销售专区(专柜),并统一悬挂由省商务厅制作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区专供”牌子,提高示范区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扩大销售规模。引导连锁超市根据顾客需求,把国际质量标准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普及,逐步实现基地生产的无害化、优质化,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享转变。

(五)不断提高农产品经营的质量安全和信息化水平。依托市级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增加追溯品种,扩大追溯范围,逐步实现肉、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信息查询和质量追溯。支持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检测点,形成标准统一、运行高效、检测参数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支持企业加大农产品信息采集、传输等信息化设施设备投入,积极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实现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财政、农业、海洋与渔业、商务、贸易、供销、畜牧兽医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农超对接”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农超对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指导各市区、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开展工作,促进各部门协调配合。市“农超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贸易办,负责日常工作。

农超对接范文篇3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通过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完善基地冷链设施、发展订单农业生产,建立长效的农商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连锁超市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新型农产品流通网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县级以上城市生鲜农产品超市销售比重超过30%,连锁超市“农超对接”农产品经营比重超过70%。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引导连锁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由结合,充分发挥超市和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坚持探索多种形式的对接模式,最大程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超市、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

(三)坚持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推动农产品全过程、全封闭冷链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

(四)坚持构建“农超对接”长效机制,提高“农超对接”主体组织化水平,增强对接能力,发挥“农超对接”规模效益。

三、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平台,通过组织连锁超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地考察,举办产需见面会、供需对接会等形式,建立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每个县市区组织3-5家大型连锁经营企业、10-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推广活动,努力提高“农超对接”经营比重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从临时性、季节性对接扩大到长期性对接,从市内对接扩大到跨区域对接,从长贮存期产品对接为主扩大到各类农产品全面对接,不断丰富“农超对接”内涵。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参与范围,组织学校、工厂食堂、餐饮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多元化产销衔接关系,努力降低流通成本。

(二)全面提升“农超对接”水平。深入推进连锁超市向农业生产过程延伸,促进“农超对接”双方建立更长期、更紧密、更稳定的产销关系,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产品品牌化,规范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广应用现代流通技术,发展在线“农超对接”平台,促进“农超对接”信息化、现代化。突出抓好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对接,在超市设立出口农产品示范区产品专柜,提升国内居民“菜蓝子”质量水平,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享转变。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利用无线射频识别、集成电路卡、条形码等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各节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提高“农超对接”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三)着力巩固“农超对接”发展基础。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探索同业合作社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做强做大一批合作社示范社,提高组织化水平,发挥集聚效应,做好对超市的均衡供应,打牢推进“农超对接”的基础。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增强“农超对接”的有效供应。加快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全过程、全封闭冷链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严格规范“农超对接”运营流程。制订实施“农超对接”示范合同,支持对接双方签订长期购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责任,促进“农超对接”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市场(超市)准入制度,引导连锁超市降低对接门槛,规范超市收费和结算行为,取消进场费、摊位费等额外费用,确保生鲜农产品及时结算,让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超对接”。鼓励连锁超市发挥市场信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超市需求组织生产,按时足量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建立起责任明确、渠道稳定、运转高效的产销对接关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农超对接”工作作为推进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局面。

(二)强化政策扶持。各级各部门要对“农超对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和省、市扶持农产品流通基地设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原则上优先安排“农超对接”工作显著的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村经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也要向“农超对接”项目倾斜。

农超对接范文篇4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商品流通;农超对接;大数据

传统的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较低,这主要源于其流通环节较为繁琐,信息获取速度较慢,信息量较少。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灵活运用各项数据分析手段,其数据处理工具愈加智能化,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价格成本也越来越低。加之网络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普及,B2C电子商务模式也逐渐成为当下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运行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根据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国内电子商务的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从行业格局来看,B2C占整体行业的7.3%,其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了近7万亿万[1]。可以说,电子商务的普及对传统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B2C电子商务对现代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如商品流通观念、流通方式、流通组织、流通费用等方面的变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进步,现代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2]。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内的B2C电子商务交易额将逐年增长,到目前为止,各大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通过电子交易完成的商品贸易额已经占总体交易额的70%,可见其行业交易规模增长潜力巨大。而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在于完善大数据下B2C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以及整合构建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两大发展方向,进而始终保持其投资的吸引力,发挥B2C电子商务行业在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大数据下B2C电子商务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数据是指在云计算、物联网相继诞生之后,IT行业又一次的技术大变革,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电子商务所整理出的数据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数据,如双11期间淘宝网一天便实现了1682亿元。在此背景下,B2C则主要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信息管理化、商品信息网络化、电子金融化于一体,旨在使物流、商品流、客户流、交易流、资金流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目的的新型商品流通模式[3]。(一)B2C电子商务的内涵。B2C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商务模式,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所谓B2C电子商务,即企业或商家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新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网上商店可以通过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电子商务系统,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类商务活动、交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等诸多综合性服务活动.借助网上交易平台,客户浏览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大大节省客户与企业双方的时间与空间,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让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输和处理愈加高效,是消费者利用互联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一种新型模式[4]。企业、商家可以通过B2C电子商务所提供的网络设施,如支付平台、管理平台、安全平台等诸多共享资源开展有效、低成本的商业活动。同时也为我国商品流通业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更为广阔、公平、竞争力的市场。(二)B2C电子商务的特征。B2C电子商务可分为无形产品和劳务的模式、实物商品的模式以及综合模式等,为制造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满足各自所需的新型流通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商家通过互联网销售,将有形或者无形的商品销售到顾客手中的过程。与传统的商业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交易虚拟化。商品流通企业通过B2C电子商务网站建立网上商店,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公布在互联网上提供给客户,客户通过网络浏览商店的商品目录,可以直接在网上订货,或通过电话等方式订货。客户与商家不用面对面的进行交易,其整体的交易过程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大多数的商品都有库存,当网上商店接到订单或货款时立即发货,实现了整个商品交易过程的虚拟化。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明确的组织环节,出现了虚拟企业、形成了实体商店与虚拟网店的动态化联盟,对商品流通业的经营和销售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交易成本低。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建立虚拟商店,电子中介店这类商店作为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一是商品流通的信息化不仅能够缩短交易时间,还能减少交易的有关环节。让商家与客户进行直销,减少了分销商以及其他物流环节的费用。虽然此类商店没有自己的库存,但能够依据网络订单完成销售,这种“空卖空买”的销售模式不仅能够减少商家库存和基础设施的费用,还能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业的发展。3.交易效率高。为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订单任务,要求订单的处理过程更短,与商家建立稳定良好的关系和稳定的商品供应链。而B2C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在于缩短了商品流通的距离,精简了传统商业模式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效率。与此同时,B2C电子商务充分运用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和技术,实现了商品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水平大大提高,进而促进商品交易效率的提升。4.交易透明化。B2C电子商务的内部组织信息化能够准确度量实物、货币经济的运行状况,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可以做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控制。其中,物流环节的透明化管理已经引入了B2C电子商务的物流环节。正如我们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可以对商品的物流信息进行准确查询,若商品丢失或损坏可以有据可依,减少商家和顾客不必要的损失,做到交易过程的透明化。

二、大数据下B2C电子商务对现代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

“农超对接”作为新兴流通方式,主要指的就是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和各大超市合作,直接给超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这样能够精简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时间,节省物流所产生的成本,“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则是其最主要的运行模式之一。据了解,沃尔玛、家乐福等都是推行“农超对接”的企业[5]。而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的不断创新,则能使这一流通方式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扩大推广范围,为企业、商家都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令消费者能够买到更新鲜的农产品。(一)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观念的创新。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观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农超对接商品流通功能的认识上。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的生产已经完全听命于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而用户消费习惯也正在逐渐改变,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数量直线攀升。为此,B2C电子商务构建了公开、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购买者,或者是服务的接受者,而是产品服务和销售方案设计的主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时,通过B2C电子商务所建立的网上平台,可以与客户之间交流、谈判、签合同。商家也会尽可能接纳和参考消费者的意见,或让消费者之间参与到经营活动中来,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这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地位,最终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关系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招收标准上。传统的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在物流部门的分工和管理上通常没有那么明确,一个人往往要担任几项工作。随着B2C电子商务的普及,当下的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在招收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以及网络市场营销等诸多技术,还要充分掌握用户管理需求、客户需求、销售商需求等。其用人特点要求知识面广,特别是对于专项技术要求精通。(二)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的创新。网络技术与B2C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进行了创新。农超对接商品流通农商户通过B2C电子商务的手段来为超市提供商品或劳务服务,其流通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从传统的货币流通形式转变为以数码的形式进行资金传送,整个交易过程中的货币运行完全是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了的资金流。同时,B2C电子商务还促进了消费者购物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商家沟通方式的变革。其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超市想完成一次购物交易时,双方都需经历要经历“选定购买的商品、确定商品配送的方式、确定付款的方式、执行付款、商品配送”等几个步骤。这种商品交易的方式让农商户、超市的选择范围更为广泛,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与此同时,B2C电子商务不仅促进了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的变革,还改变了固有的商家组织模式和沟通方式。正如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其交易的活动组织不在界定于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也可以是零销商。可以说B2C电子商务在促进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变革的同时,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流通中间环节可以直接省略,农商户可与超市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易,一方面可以使农商户能够直接了解超市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的成本,从而促进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的繁荣发展,如可以某农商户在了解了超市的需求之后,将土豆按照所含淀粉的比例、烹饪手法进行分类,为超市提供更细致全面的服务[6]。(三)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组织的创新。B2C电子商务这一新型模式的普及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在于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如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领域的连锁制度等。这其中,以零售企业为主的B2C电子商务模式采用连锁经营形成了零售组织,并迅速扩展成为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的分支型企业,改变了流通机构小而切布局较分散的现状。而农场品产销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以销定产、产销结合”的模式,重新规划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链条。流通组织的变革使流通企业向组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在集中流通资本的过程中,企业也打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性,为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四)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费用的创新。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费用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实现商品交易所指出的费用形式上的变化,以及市场交易行为的内部化对交易费用的节约。这其中,对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突出表现有以下两点:1.减少了保管费用。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减少交易环节,而交易环节的减少缩短了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时间,进而减少了商品库存等基础设施的费用。但更为重要的是B2C电子商务让企业的销售方向更为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农户可以通过B2C电子商务拓宽与综合性超市或者是果蔬超市的对接渠道,避免农产品滞销问题的产生,能够确保如土豆、苹果等果蔬产品的新鲜程度,减少了农产品的保管费用,降低了农商户的成本,从而使消费者也从中受益。2.降低了运输费用。B2C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在于农超对接商品流通的信息化。通过定位技术以及路线优化以及智能识别技术使物流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B2C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业务逐渐庞大。一家全面的仓储物流公司的主要业务不仅包括仓储、货、物流配送等,还会帮助供应商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配送方案。正如上海智工厂仓储物流公司,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物流配送基地,不仅与天猫、京东、淘宝等一流电商进行合作,还专注于品牌商的合作。因此,在选择此类企业时,不仅要考量发货速度,还要考虑物流配送成本,货品的安全性等等,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五)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物流特征的创新。传统的农超对接商品物流企业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储运、运输以及包装等基础服务,其过程一般要经过商品从制造商经过仓储运输企业或是相关部门批发、零售再到消费者的繁琐过程。而在B2C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撑下,现代物流不再仅限于农超对接商品的流通,而是应用在集数据库技术、电子订单系统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等诸多技术为一身的物流领域,也增强了客户与农商的交流互动性。与此同时,其物流运输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也刺激了企业间的联合与竞争现象。就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主流B2C电商品牌,当属京东、天猫和凡客三家。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去天猫历经淘宝分拆才更名为天猫,而京东也历经C轮融资才得以组建如此大规模的物流体系。B2C电子商务在促进物流观念、方式、组织的变革,而衍生出来的这一系列品牌电子商务,在促进和改变人们消费行为和观念的同时,其行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农商们也会通过自我的甄别,选择出更好的平台来与超市进行对接、合作。

三、结语

总体而言,B2C电子商务模式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其存在和发展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相较于过去的单一模式,该模式拥有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资金周转困难、定位不准、网上支付体系不健全以及信用机制和电子商务立法不健全等等。政府针对此类难题,对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引导性投资注入解决其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并与企业合理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整合和完善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让B2C电子商务继续保持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使农超对接商品流通发挥其最大作用。与此同时,鉴于近几年的经济形势,B2C电子商务模式除了作用于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行业之外,也适用于旅游业、保险业等行业,促使其在商品流通模式上有所创新,逐步扩大电子商务经济增长,促使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引导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元,李学兰.农超对接下的农产品供应网络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118-120.

[2]曹刚.加快推进电商发展和农超对接努力构建现代新型畜产品流通体系[J].当代畜牧,2016(29).

[3]陈立条,贾伟强.“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8):135-137.

[4]张明月,王成付.农超对接供应链的风险评估[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2):118-121.

[5]刘洋.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03):81-83.

农超对接范文篇5

1.新型的农村电子商务中介组织出现。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经纪人也开始在农村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向理性化发展。网上经纪人通过收集各种农业信息,争取农产品销售权等,帮助周围的农民进行农贸产品的网上交易,服务范围从农村扩大到国际。这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2.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已逐步、健康地开展。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及资金投人不断增加。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已经开通的“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兴农网”,解决了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种涉农网站了大量蔬菜、瓜果、树苗、畜禽、养殖等农业供求信息和相关的经济、招商引资信息,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网站有了一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1月,我国涉农网站已经增至八千个,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目前,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三千多个,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取得效益,成为农产品供求、农业科技和农业贸易的活跃地带。

二、电子商务在农超对接中发挥的作用

自2010年至今,菜价经历了过山车式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的高价到“白送没人要”的废弃,甚至出现菜农因蔬菜价格超低而自杀的现象。年初菜价奇高,春末却出现菜价奇低,菜价牵动亿万国人的心。大力实施农超对接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以信息化为依托,提高信息化水平,不仅可以使农户得到更多的农产品信息,也是壮大农业合作组织的一种途径。“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通过农超对接连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据统计,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所以说农超对接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外成功的农超对接模式,是与当地的信息化水平是相关的,与超市的售卖信息以及产品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密不可分。随着我电子商务在农业的应用,大型连锁超市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鲜活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超市的基本条件。农超对接的一种模式是订单农业,所以应该更多地依靠电子商务。

三、在农超对接中实现电子商务往来的意义

在于农产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善不对称,其后果要么是“菜贵伤民”,要么是“菜贱伤农”,而有效解决这种情况则离不开信息化。在农超对接中实现电子商务往来,对于农产品更好的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极大的缓解了市场供求关系,让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菜贵”还是“菜贱”问题的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电子商务在农超对接中广泛应用是解决当前国内分散的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不匹配模式最节约的迫切方案。电子商务在农超对接中广泛应用会使更多农业合作组织从自发走向壮大,提高其决策水平,进而进一步吸引更多小生产者加入,从而改变过去农民之间口口相传的信息,使农民在网上轻松了解他们需要的信息,有利于让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2.有利于降低与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流通环节过多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农超对接模式中,超市同时扮演了物流商、批发商和销售商的角色。农超对接实现电子商务的最大的优势在超市与大型连锁店的信息反馈机制,这样可以为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合理配置蔬菜品种和各种资源,信息化显得尤其突出。

四、实现电子商务在农超对接中又快又好发展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电子商务在农业应用的认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使农民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推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有关部门需要正确引导,对种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积极培养、正确看待,加大在农民朋友中间宣传和培训,让农民朋友能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的商业活动,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在农业应用的可能性、必要性、复杂性、时代性。

2.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在农超对接中的法律法规,让双方的行为都在合法的环境中进行。有关部门需要正确引导,及时建立健全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改善信用环境,使电子商务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商务在农超对接中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以形成良好的网上市场环境

3.大力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拙设施与网站建设。政府首先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做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站体系的规划建设,特别是提高因特网服务的带宽,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其次,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让农民朋友能够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及时的把握住超市所需要的农产品种类。

4.加强农产品采购链延伸,让农民能够订单那生产农产品。政府要帮助农民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样化,并且提高其附加值。将农业生产与超市联合起来,组成农户+合作社+超市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协调好三只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农民生产面向市场,社会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借助超市的市场运作与经营优势,实现农产品与超市的有效对接。

农超对接范文篇6

一、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优化高原夏菜、西甜瓜和林果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以质增收;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以价增收;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农作物产品,实现以量增收。发展和规范头营、民族、二营、大洼山等村现有50多家农家乐,加大对农家乐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农家乐软件档次。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与集约利用,促进农民多元增收。

二、主要任务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高原夏菜产业,在街道积极推广雪洁70、雪霸等适宜高海拔山区种植的优良菜花新品种,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真正实现以品牌增收;加大农业技术指导力度,在继续进行日光温室统一育苗,鼓励农民利用自家日光温室自己育苗,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真正实现以量增收;在街道碱水沟、湾、杨家湾沿黄三村实施沿黄灌区特菜生产5000亩,在湾引进向阳春萝卜、花红苋菜、油麦菜、上海青、特级四九皇菜心、香芹、苦苣等特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进一步提升沿黄灌区蔬菜质量水平,真正实现以质增收;进一步增强湾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以价增收。

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在街道民族等5个村和街道石沟村推广全膜双垄玉米沟播生产2000亩,大力推广适宜高海拔山区种植的玉米良种。积极引进鲜食玉米新品种食葵新品种,在地区试验示范;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打造西甜瓜生产基地,在街道道石门沟村推广西甜瓜2300亩。

3.加大农民科技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外请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包村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培训,输转农村劳动剩余力,真正实现务工增收;发展和规范现有50多家农家乐,加强农家乐服务人员和厨艺培训,进一步提升农家乐软件档次,以“人家”项目建设为依托,提升头营村农家乐硬件档次。同时,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到农民经合组织办的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农村专业合作社管理先进经验,促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更合理、更科学,真正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4.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对街道大浪沟村的蔬菜果品种植业和杨家湾村的畜类养殖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积极帮助和指导两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人员对合作社进行指导,搞好建章立制,健全财务管理、市场管理、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细则,监督其规范运作,促使合作社在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切实帮助社员增收致富。

5.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农超对接”模式。针对目前当前我区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覆盖面不宽、发展不平衡,超市农产品经营水平还较低和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落实不力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农超对接”发展机制,提高“农超对接”质量。以湾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功的“农超对接”模式为典型,帮助和引导其他合作社,做好农超对接工作,搭建农超对接平台,增加花色品种,内确保完成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规范和扶持。

6.加强合作社财务规范管理。财务管理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规范财务核算是合作社内部管理的核心,是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对此,今要着重做好合作社财务核算的工作,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处理核算业务。

三、实施步骤

1.安排部署阶段(3月10—3月25日)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召开专门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农超对接范文篇7

(一)主要任务。

1.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不断完善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等功能;推动农贸市场改造交易和配套等设施,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支持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配送率;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和改造冷库,配置冷藏车等设施,延长农产品销售期。

2.打造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开展“农超对接”,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引导批发市场紧密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团体、超市配送服务和网络交易,进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和农产品损耗。

3.推行农产品品牌化和包装化。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大经销商开展订单农业,采用农产品购销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实行分级包装,培育自有品牌,为建立农产品追踪溯源体系打下基础。

(二)支持方向。

1.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功能。加强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配置农产品预选、分级、包装、配送等设施设备,建设改造冷库等仓储设施;加强对交易厅、棚的改造,配置电动拖车或叉车等设备;开发和完善信息网络、电子结算系统,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高农产品网络交易水平;推行分级、包装等农产品流通标准,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2.支持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按照市场建设标准(参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双百市场工程”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的通知》(商建字[2009]88号))对农贸市场进行建设改造。

3.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从事鲜活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超对接。支持农超对接双方建设和改造冷藏保鲜设施、配置冷藏运输工具、检验检测设备等;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农产品品牌;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建设改造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优先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

4.支持探索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对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有利于产销衔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给予支持。

二、项目承办单位条件

各地商务、财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重点选择覆盖面广、带动效应明显、运营管理规范的项目承办单位。其中,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满足以下资质条件。已取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支持。

(一)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资质条件。

1.以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为交易对象;具有法人资格;符合当地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规划,中长期(10—20年)内不会拆迁;东部地区占地不少于200亩,中、西部地区占地不少于150亩,市场用地应取得土地使用证或者以租赁方式取得30年以上的土地使用权。

2.交易额、交易量原则上居本省(市、区)前列,且东部地区市场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中部地区在15亿元以上,西部地区在8亿元以上。对照《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T19575-2004)和实施细则进行综合测评,东部地区的市场综合评分应在160分以上,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应在120分以上。

3.主要交易区封闭或半封闭;交易区内买卖双方的车辆原则上应分区停放,买卖双方车流原则上不应交叉,有条件的市场应配置专门的场内电动配送拖车、叉车;批发区域和零售区域原则上应予分开,或设立专门的零售区域和零售交易时段;已建成规模适当的冷库或在建冷库将在1年内建成;已实行IC卡结算或在建IC卡结算系统将在1年内实行;已配置检验检测设备,且查证查票、检验检测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良好。

4.承诺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各项应急保障服务;承诺积极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设置农民自产产品固定交易区,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免费供农民使用;市场收取的摊位费必须符合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市场摊位原则上不得转租。

5.至少10家大型经销商与建立直接采购关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有效期5年以上的长期采购合同,批发市场加工配送中心或至少5家大经销商与建立直接配送供货关系的超市、餐厅酒店、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等零售终端和消费团体签订有效期1年以上的供货合同。

(二)农贸市场资质条件。

1.经乡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批准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符合当地城市建设及商业网点规划,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健全,建立了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对农民进入市场销售自产农产品提供便利条件,农产品交易额在本县位于前列,是供应所在县城或乡镇居民农产品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

2.以农产品零售交易为主,农产品交易额占市场总交易额60%以上。

3.经营场所固定,营业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

(三)农超对接承办单位资质条件。

项目承办主体应为大型连锁超市和从事鲜活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项目一般应同时包括大型连锁超市承建的子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建的子项目。试点省(市、区)行政区域内如无符合资质或进行农超对接的大型连锁超市,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进行农超对接的大型连锁超市。

1.大型连锁超市应满足以下条件:

(1)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

(2)超市拥有不低于50个连锁门店或总营业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

(3)超市生鲜业务自营并设有专门的鲜活农产品销售柜台。

(4)与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签订有效期5年以上的长期采购合同,合同中注明每年最低采购数量或金额。最低采购数量或金额不低于试点地区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实施优质优价,让利于农民。

(5)应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施肥、农药指导,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2.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设立和登记条件,并于2009年12月31日前依法注册。

(2)成员在80个以上,成员出资总额20万元以上。有规范的章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监督机制、独立的会计核算。

(3)有符合对接超市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农产品注册商标,有无公害以上产品质量认证。

(4)与对接的大型连锁超市签订有效期5年以上的长期采购合同,合同中注明每年最低采购数量或金额。最低采购数量或金额不低于试点地区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1)必须是农业产业化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或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以鲜活农产品产销为主要业务。

(3)有符合对接超市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农产品注册商标,有无公害以上产品质量认证。

(4)与对接的大型连锁超市签订有效期5年以上的长期采购合同,合同中注明每年最低采购数量或金额。最低采购数量或金额不低于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

三、工作要求

(一)试点地区省级商务等有关部门,制定本省(市、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省级财政、商务部门要依据规划制定符合试点区域特点的综合性试点实施方案,对本通知规定的条件和省(市、区)制订的其他条件在主管部门网站上公布,对于拟推荐的承办单位需提前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内有异议并经查属实的承办单位,不得推荐。试点市县人民政府应制定本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和试点实施方案,并配套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

(二)项目申报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项目材料应包括:市场符合各项条件的证明材料,项目建设和改造方案,市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税务部门出具的纳税证明,土地使用权证明,突发事件保障市场供给的预案等相关材料。农超对接项目材料应包括:农超对接双方的资质证明(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前3项资质证明应由当地农经部门出具),经公证部门确认有效的期限不少于5年的对接合同,超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生产指导和质量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

(三)试点地区省级商务、财政等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状况进行动态监管,制定详细的项目验收标准及操作办法,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和专业审计人员组成验收组。项目验收中要重点检查直接对接合同执行情况,对合同执行不力的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即使项目建设已完成并达到验收标准,也不予通过,同时取消其以后年度申请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资格。商务部、财政部对项目建设、验收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四)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列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在每月10日之前分别通过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信息服务系统向商务部报送上月基本经营情况、农产品品种和产销数量及价格等数据。

农超对接范文篇8

一、目标任务

2013年度全局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万元;完成争资立项到位资金300万元。

二、任务分配

1、争资立项任务。以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治理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项目为依托,积极联系省市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我县需治理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项目,以搬迁避让项目水、电、路“三通”为标准,争取资金扶持,力争年内到位资金300万元。

2、招商引资任务。以吸引“农超对接”超市、平价商店建设资金来投资为重点,努力发动全局上下亲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形成人人招商的良好局面,力争年内建设“农超对接”超市、平价商店3-5家,到位资金500万元。

三、几点要求

1、为确保年度招商引资任务的完成,局委会决定列支五万元作为招商引资经费,要求局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组长全年外出招商部的少于3次,副组长外出招商不得少于1次。

农超对接范文篇9

随着生鲜农产品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其市场特点也在逐步变化,主要体现在需求、生产和流通方式上。

1、需求特点

生鲜农产品是城镇居民生活中必需的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虽然单位需求量不多,但总的市场需求量大。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品质和鲜活度引起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需求观念的变化决定了流通中应该建立完善的配送体系,做到快速流通和销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把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间的损耗降低。

2、生产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分散性和季节性,因此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流通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特点要求物流组织需要快速将产品流转到消费地,尽量缩短生鲜农产品物流半径,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为了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在物流技术上则要求加强冷藏物流或低温物流,减少损耗。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现状分析

从最初的自给自足、沿街散卖,到批发市场的出现、超市的普及、企业+基地模式的兴起、农超对接、网上生鲜、政府便民工程等,人们对于生鲜农产品的摸索从未停止。至今为止,我国大体存在五种形态的生鲜供应链。1、直销模式“:农户+消费者”2、批发市场模式“:农户+批发商(多级)+零售商”3、订单农业模式“:农户/农协+零售商+消费者”4、基地模式“:零售商(自建基地)+消费者”5、信息平台模式:“农户/农协+服务运营商+消费者”

三、构建新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1、便民连锁菜店成为销售主体

近几年,生鲜市场、社区超市总体发展滞后,很难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市民“买菜贵”、农民“卖菜难”成了政府部门关心的大问题。为此,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流通网络建设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未来工作勾画出了蓝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以以规范型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为供应主体,第三方生鲜物流配送体系为支撑,以社区平价菜店、直供直销菜店、车载零售网点和连锁菜店为基础,以周末蔬菜直销市场和早晚市为辅助的业态丰富、渠道多样、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城市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

2、多种形式推进蔬菜进社区

鼓励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与社区蔬菜销售网点直接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等,积极参与建设菜市场或社区直销菜店;鼓励社区菜店提高组织化程度,开展连锁经营。今后要在提升改造原有零售网点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新网点。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流通模式,多途径开拓蔬菜零售市场。”根据《意见》,全省各大中城市将选择2至3户有实力的流通企业组织开展车载直销经营的试点,并与周围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加强合作,在社区开办直销直供生鲜超市和连锁菜店。

3、产销衔接,让百姓吃上放心菜

农超对接范文篇10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

商务部分配省指标为7000个,对每个“农家店”补助7000元,市力争指标600—800个,县已要求250—300个;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建设

商务部分配省指标为40个,对每个配送中心补助70万元,市力争指标4—5个,县新宏发超市在建一个配送中心,项目已上报;

3、农村集贸市场改造

商务部拟对每个改造的农村集贸市场给予资金补助,分配省指标为15个,市力争指标4个,县要求一个指标,资金补助估计100万元左右;

4、“农超对接”工程(农产品合作组织与大型超市对接)

商务部支持我市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工程,项目指标不限,对每个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乐化镇的大棚绿色蔬菜基地(3000亩)直接与大型超市对接工程已上报列入;

5、商业特色街培育建设工程

商务部对我市商业特色街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将给予资金支持,目前,正在起草相关扶持细则,建议抓紧起动我县的小商业街建设工作;

6、市场监测信息泵安装工作(在监测企业电脑上安装一个数据输出系统)

商务部对每个安装信息泵的监测企业补助2万元,企业数量不限,鼓励多安装,主要是零售批发、百货类企业,我局将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沟通;

7、生猪定点屠宰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商务部对每头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资金500元,,2012年将超过100万元;

8、商务部同意并支持市继续承办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届时,我局将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

下一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