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十篇

时间:2023-12-01 17:43:43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1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800-02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应用于临床,极大的推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提高了检验医学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贯彻《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快捷、准确的检验结果服务。全面推进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控制,是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二级以上医院实验室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成绩,列入等级医院评审和考核的一项重要的指标[3] 。目前, 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质评活动开展得愈来愈深入国内大中型医院实验室,有力地推动了检验质量的提高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在临床医学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已经形成常态。但由于我们对质控工作的认识、重视、力度不够,相关的质控知识缺乏,致使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没有对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指导、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的也只是应付检查,严重影响了医学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提高临床检验水平,现就有关问题结合实际加以讨论。

1.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质控

过去我们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有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是认为质控即上级领导检查的汇报资料和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忽视开展日常室内质控,质控意识不清晰。二认为开展质控,增加科室的成本。三是认为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是检验科自己的事情,因而忽视了与临床科室的配合、协作。四是对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够,导致了质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深入地开展。

1.1 通过学习提高认识 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是包括:管理层的监管、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检验过程的全程控制、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估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在这些管理措施中,检验过程的全程控制更为重要。所以在抓实验室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检验申、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接收、检验、检验报告单送到申请人手中是一条相互关联的多环节,均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对医生、护士的质控知识的宣传,共同提高检验质量[4]。

1.2 加大投入 开展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工作,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如果标本量不大,质量控制成本相对较高,或许还会造成很大的费用支出。但我们想一想,通过提高检验质量,减少了漏诊和误诊、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了患者诊断率,保护患者的利益和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行业知名度,不正是我们所获得的最大的效益吗?

1.3 认真执行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 办法规定,临床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开展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作为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要坚持认真地做好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通过质量控制的反馈整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达到真正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

2.怎样开展医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

我们认识到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系统的、复杂的、科学的、全面的控制[4]。对于如何做好质控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2.1 医院领导重视 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必须建立医院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的落实必须是医院、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所以,医院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协调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到医院。

2.2 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医院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特殊岗位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因素。加强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可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授权制度,各实验室可根据实际工作的发展况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3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临床检验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新方法和新仪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质量的好坏将会从根本上决定患者临床治疗水平的高低。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巳经成为医院各个部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将会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加强相关方面的控制,以确保其临床医学检验质量。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发展

1.1临床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管理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临床检验全程实施科学质量控制,目前实现自动化管理是其发展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临床检验中巳广泛应用到计算机。例如以下几个方面均可运用到计算机:标本的分析、核收、采集阶段、发送报告、查询检验结果、实验中质量的控制等。计算机应用的好处有以下几点:①拓宽了临床检验的范围,使检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②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检验的工作效率及准确性。③能更加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给临床。因此,应该全力实现在检验科室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建立成熟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

1.2发展循证检验医学

循证检验医学是通过大量文献复习和临床总结,不断对本专业的实验项目进行方法学、临床价值及经济学评估,最直接、有效、准确及合理地组合实验项目,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循证检验医学强调按照循证医学以当前科学的证据为基础原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规范检验医学的研究设计和文献评价,用当前先进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向临床医师提供反映患者真实的证据。

2.严格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2.1对实验设备的质量控制

目前,检验科室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因此检验工作管理者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检验质量、管理好实验设备使之为临床的服务更加有效。

⑴逐步使计算机更加全面的应用于检验科室的实验设备中,应运用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⑵保持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及检测其功能,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另外要记录下仪器所有进行过检测和维修的结果,掌握仪器每日的工作状态。计量检定机构检测的仪器必须要按国家计量法规定定期接受校验,并保留检验证书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对检测试剂的质量控制

(1)每年检验科室要消耗大量的检测试剂,为了保证其质量、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就要用计算机管理检测试剂,及时将其在有效的时间内投人和使用。实施计算机系统管理检测试剂的好处:①可以清楚的查询试剂库存量。②可以查询试剂的领取人和经办人。将许多的人为差错和疏漏巧妙的避免。③可以将即将过期的试剂提前清点出来。在保证了检验仪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还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工作效率。(2)仪器要根据其性能选择相应的配套试剂,否则测出的结果不准确,比如复溶的试剂不适合长时间放置,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不用的时候要及时冷藏放进冰箱内,所以这样的试剂要现用现配。又比如进口仪器就要选用进口的配套试剂。

3.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

⑴加强制度管理是检验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的最基本条件。一套完善、严格的制度是工作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验室相应的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例如:值班制度、差错事故登记、质量标准、实验操作考核制度等等。在工作中就要按着相关制度经常督查,保证内部管理条条有序,赏罚分明,确保落实。这样便可以增加科室人员的责任心和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主动性。(2)室内实验的质量要严格认真的把控,确保得到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全方位的监测管理试验的全过程。不管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提出整改方法和措施,提升检验质量。⑶要提高检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就要加强他们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要让他们学习操作新的仪器、接触新的知识、和新的测定方法,培训他们相关的技术。可以制定一些计划,例如:安排一些检验室人员出国学习、进修。了解不同的国家的医学检验发展情况,可以适当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目标,从而使检验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4.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最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问题,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就其对策进行分析。

4.1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最基本的前提是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要想在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表现良好,就必须改变主观思想,要认识到临床医学检测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改变主观思想重视这项质量管理的方法如下:①身为领导要从自身出发,首先要加强培训急救知识、技术。只有提升了质量管理的意识,才能够对职工进一步管理和指导,让职工增强对医疗事故发生的应变能力,重点培养职工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和对新仪器的使用方法。②身为检验科工作人员,能做到时刻督促自已做好本职工作,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质量管理意识。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4

[关键词] 临床学院; 实验室;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110- 01

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培养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试验教学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铺垫试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临床试验教学则是为学生能够从容地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是以实践性和经验型为突出教学特征的学科,因此,在医学的高等教育过程中,临床实验教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所有医学临床试验教学必须在医学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是临床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适应院校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我们目前应该研究和探索的。

1 临床实验室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下,实验室管理存在弊端,实验室往往由不同的教研室或者不同的项目组管理和使用,不同的教研室对实验室的使用要求不同,每个教研室会根据自身特点对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的建设和管理,这样导致绝大多数的实验室呈现“追求小而全”的态势。这些“小而全”的实验室十分分散和封闭,绝大多数只适用于所归属的教研组,一旦投放到整个学院来使用,就会出现规模小、效率低的现象。

(2) 医学学院的各教研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实验室,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虽然分属不同的教研室,但是由于同属于临床学院,其教学内容必然会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相通的教学内容在很多时候是可以使用同一个实验室的,所以产生了实验室的重复建设或者实验室内部分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不同实验室之间很少进行交流,也使得这些实验室资源无法共享,这就会造成临床实验室对场地、设备以及管理人员需求不合理的增大,“吃不饱”的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实验室使用率太低,器材设备更新缓慢,实验教学设备陈旧,导致教学实验室水平达不到要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有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不上现代医学的发展脚步,所以这就需要临床实验教学的内容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现在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并不能支持临床试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革发展。从整体上来讲,临床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和临床实验室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临床试验教学质量受限于这些模式,导致临床试验教学更趋于理论教学,影响了试验教学功能的发挥。

2 改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建议

2.1 临床试验室的资源整合

① 对实验室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各分散的、类似的实验室进行场地整合,充分利用实验室空间。比如结合个教研室教学内容和实验室内容的特点,将内科、外科以及检验实验室等统一调整到一个综合的实验室中,实现相似学科对实验室的共享。再比如将妇科、儿科、妇产科教研室的实验室整合等。这样的整合不但减少了实验室场地,而且还可以实现一室多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② 将实验室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将相通教研室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这样既可以实现试验器材和设备的共享,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③ 将临床学院实验室的实用时间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不同学科设定分开的教学计划,避免实验室使用冲突,各教研室统筹规划,避免冲突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实验室闲置。

2.2 改变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实验室建设

改变过去按学科建立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彻底改善实验室分散、“小而全”、各自为政以及使用率低的问题。建议临床学院成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中心,对旧的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临床学院实验室建设统一规划,有实验室管理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管理中心严密配合教务部门,根据各学科特点,以及各学科使用实验室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试验内容和科目,使相关的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能互不影响。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临床试验教学的质量。

2.3 统一培训师资,开展多学科合作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试验师资队伍,是实现实验室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对现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调配和培训管理,使这些工作人员不但具备专职实验员的技能,还要掌握或者熟悉相关学科的试验内容和方法。另外,在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师的知识技能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试验教学。目前,临床实验教学多以实验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模式僵化,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各学科教师应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创建综合性、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从实验中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宏,熊梦辉. 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 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5

关键词:检验医学 临床医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185

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我国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一些较大医院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 15189(学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 88[1](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认可依据。CLIA 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2]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

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①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②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④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地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标本采集时病人体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科医(技)师主动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6

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其核心就是加强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按系统论的原理建立一个体系,使在实验过程中所有影响实验室结果的要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协调和统一,确保实验结果的始终可靠。目前,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卫生部及各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的监督,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得到广泛的重视。但对分析前过程的质量控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量的文献报道表明,在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中,约有80%的检验结果均可溯源到标本不符合要求[1]。因此,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质量非常重要,现笔者就医学实验工作的特点和潜在影响因素;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等,谈谈个人的见解,旨在与临床医护人员一起探讨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医学实验管理的特点和潜在影响因素

根据检验科的工作特点,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过程。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师选择项目开出检测申请单,直至将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的过程;分析中过程是指标本在实验室被运转、保存、检测的过程;分析后过程是指检测结果报告发出直至临床应用的过程[2],分析前过程涉及的面比较广,参与的人员也比较多,所以分析前质量控制潜在影响质控的因素比较多且很复杂,归纳起来有医护人员,有病人本身,也有转运工人;有人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多,这些问题多数是试验室外的环节,不是检验人员所能完全控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精密自动化设备的引进,新的检测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绝大多数检测都依靠仪器来完成。但是任何先进的设备和精确的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物,都不可能弥补和监控由非疾病因素而导致检验误差或错误[3]。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缺陷的隐蔽性,往往很难确定出现问题的责任人,容易造成在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时互相埋怨,推诿责任。因此认为,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对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4]。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按照时间的顺序,检验前的步骤包括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输等环节,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影响到医师的临床判断[5]。笔者通过广泛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医护及标本转运人员对影响实验室检验结果的相关知识缺乏全面的认识 长期以来,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的偏差习惯把责任归咎于检验科,很少从自身查找原因,检验科本身也没有重视室内和室间的质评,对检验结果心中底气不足,不敢理直气壮的跟临床沟通,默默的承受着临床科室的谴责。其实,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时差、季节、月经、妊娠、青春期、更年期、人种、民族等)、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如职业、饮食、生活嗜好等)、病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等,医护及相关人员对这些影响因素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医院又没有很好的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新知识,造成他们对分析前影响因素的了解和重视不够。

2.临床医师不能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填写化验申请单 有些临床医生没有掌握不同检验项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不能合理的选择检验项目;检验科的技术人员没有按照循证检验医学的要求,在给临床医师提供检验结果的同时,解释结果的意义,帮助他们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及其组合,合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相反,有些医生只从经济效益出发,开出不合理的检查项目,结果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和治疗。此外,填写检验申请单的信息不够全面、准确,由于临床工作忙,在填写时往往应付了事,有的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填错或漏填病人信息,检验结果张冠李戴;细胞学检查做出诊断性报告,需要较多的临床资料参考分析,但申请单往往写得很简单,有的检验单把年龄写为成年、诊断写为待查甚至留空不填,让检查者无法从中了解到相关的信息以帮助鉴别诊断;有的则违反医院的规章制度,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开“搭车检查”,或把病人家属、陪人、亲朋的血液标本以病人的名字送检,造成结果混乱。

3.患者准备和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以及保存传送不当 机体代谢变化处于动态过程中,其标本中任何物质的含量与功效也随时间、运动、情绪等的不同而变化。采集标本之前医护人员没有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况、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一切行为进行了解,不按要求叮嘱病人做好准备,造成人为因素影响标本质量,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误差的关键因素,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容器的使用、标本量与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标本采集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就会影响检验结果。常见的错误有抽血液标本时抽血部位不当,在放血或输液管道同侧上肢抽血,造成电解质与血糖等测试结果误差。标本的传送通常出现的问题是不注意温度、光照、时间、防尘、防污染、防调换等影响因素,最常见的是标本运送不及时,如血糖浓度在标本放置一小时后约减少7%~10%,尿常规、血生化标本超过两小时就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负责标本采集和运送的人员多属于非医学专业人员,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常因传送不当,造成病原体扩散传染的危险性。检验科收到标本没有派专人及时核对,对不合格的标本不能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各环节处理过程没有做好记录。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的探讨

开展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医院检验科管理层人员必须根据自己所开展项目的情况,认真编写检验手册,将手册作为临床医师、护士及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的教材。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技术分工也起来越细,临床医生、护士很难对检验医学有全方位的了解,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与临床医务人员多沟通多交流,医院管理层也要重视这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将检验手册编印发至临床医务人员人手一册,把手册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纳入医务人员“三基”考核内容,由医务部、护理部定期抽考,以促进医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方式,将分析前质量控制要求的相关内容挂在网上供医务人员学习和查询;检验科每引进一项新技术、新仪器,新的检测项目需要由医务部门召开全院学术会议,向全院医务人员介绍项目的原理,临床意义以及实验分析前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加强新增项目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将检验手册的内容纳入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教材,并在培训中强调其重要性。检验科安排专人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保证他们掌握实验室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2.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工作流程 每周或每月设检验科开放工作日,让临床医务人员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和实验室管理、质量控制的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乃至改变对实验室手工操作时代结果准确性差的传统看法,增进互相交流和沟通,让临床医生和护士充分认识到实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配合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

3.全方位向病人宣传教育 根据各专业各病种常规检查的项目特点,在住院病人须知、科普宣传栏等载体上以及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卫生宣教中,将分析前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患者准备的配合方面告知患者,使病人能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在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给予配合。

4.积极开展检验与临床的双向互动 检验科在人员配置方面要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适当吸收具备有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并在临床科室轮转过的临床医师到检验科工作,逐步转变成检验医师。检验科要主动深入临床科室进行双向交流,每月月底由科主任带领具有与临床医师沟通能力的各专业组长(或检验医师)到各科室听取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的质量反馈。建立可疑报告单查询制度,临床医师发现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对检验结果产生怀疑时,应及时主动与检验科联系,对结果进行复查,查找原因,并做好登记。对危重或特殊病人,临床医生可邀请检验医师或高年资的技师参加查房和病历讨论,协助医师制定检验计划。并结合反馈意见向医务人员解释实验不满意结果有可能出现在分析前的环节,利于双方不断改进和提高。通过对检验科人员结构的调整和经常性的与临床医师学习交流,为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在签发诊断性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保证。

5.完善分析前质量控制各环节的管理制度 制定标本收集、运送、保存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本的查对、登记制度,避免在收集、运送过程中丢失、错位、污染等差错;完善分析前质量控制各项考评制度,建立周密的质量考评体系。检验科每个月要将各科送检标本质量,申请单书写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各临床科室,使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得到纠正。对各科因不按照检验手册质量控制要求送检标本造成的误差,应根据质控相关规定纳入考评进行扣分。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从病人准备、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实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临床医生、护士及检验工作者对分析前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全面的了解,利用检验手册强化培训,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从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219.

[3]张智慧,许素菊.血标本的质量控制在生化检测中的作用[J].华北国防医药,2004,14(2):125-126.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7

l 主要成绩

1.1领导重视为检验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石 随着

1.2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文件(SOP)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考核评价标准》,各实验室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制度、各种检验仪器和检验项目的SOP。

1.3充分认识到检验质量的重要性。各级医院制定了质量控制工作方案,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生物化学、血常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得比较全面。都参加全区临床检验中心举办的室间质量控制评价。

2 存在的问题

2.1制度落实有待加强科室对制定的各种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检验科的管理水平和保证检验质量。只有加强管理制度化,建立起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比对实验不规范或对比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一科室用不同仪器测定相同项目时,出现结果的不一致,分析不到位或无处理措施,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证。所以,建议各级临床检验中心很有必要开展有关比对实验相关规范理论知识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指导基层工作。对失控规则和失

2.3室内质控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欠缺控现象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对失控原因的查找不及时或不查找,对失控项目不处理,部分人员对质控工作认识不足或不够,没有按要求按时做室内质控,甚至出现采取复制以前的质控结果等弄虚作假的方式应对检查的现象[1]。

2.4临床医生对输血制度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对输血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记录不全或输血不良反应回单不及时,甚至超过lw没回单的情况都很常见,这不利于患者档案的存放管理。医院极有必要组织临床医生认真学习相关的输血制度并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隐患。

2.5临床医生对检验申请单填写不完全和不规范 比如骨髓细胞学的检查没有患者临床体征或相关检查结果,不利于检验人员作出明确结论。患者输血申请单有些必要的检查结果没填,如输血前三项检查结果没有回报,没有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检查或结果,这样也为医疗隐患埋下了伏笔。

2.6不按时监控和记录冰箱温度实验室冰箱温度记录不全面,常常冷冻层无记录,温度计放在隐蔽处或使用失效的温度计,有应付检查之嫌。由于不按时对冰箱温度进行监控和记录,在大医院、小医院均发生过大量试剂由于储存不当而浪费的情况,我科也不例外[2]。

3 整改意见

3.1作为二级医院,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全面开展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问质评。尽可能多开展相关检查的室内质控:如常规生物化学、血凝项目、血球计数、尿液于化学、乙肝二对半等。特别是电解质、血凝、血气分析应该作为强制室内质控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3.2试剂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必须制定试剂采购、保管、使用等完整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必须采购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试剂,并根据本科室工作量,制定采购计划,做好试剂的出入库管理且进行登记。同时,加强自配试剂的管理,做好自配试剂登记。

3.3质量是检验科的生命线,应加强质量控制理论的学习,特别是Westgartl多规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提高查找失控原因和失控处理的方法和能力,建立健全质控工作方案,以指导每天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认真做好每天的室内质控,即接收数据,查找失控项目的原因,做好失控的处理。

3.4加强对各种安全制度和实验誊管理办法的相关制度的学习。

3.5为保证检验结果,强化检验质量工作,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参加区临检中心或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对二级医院所做质控的投入要设置一定的比例,比如占总收入的5%~10%。同时建议实验室专项检要检查购进质控品的来源和发票等[3]。

3.6切实加强当地临床检验中心的作用,当地临检中心有针对性地多主办一些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的学习培训班,使他们能够在自己家门就能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8-98.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8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关键绩效指标;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流动和文化建设,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最终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1]。我国出台的多个文件均提到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2];《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内部绩效考核,建立内部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方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完善内部管理方法有机结合[3]。临床实验室是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对医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如何积极主动利用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立足现有条件,充分挖潜增效,激发科室发展内生动力是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既往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例如部分实验室进行考核时存在将检测数量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的情况。然而收治的患者和检测数量的多少主要受临床医生的影响,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并不能主动创造检验需求。因此,将检测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是不够合理的。由于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人员构成都不尽相同,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尚未制订统一的质量考核指标前,实验室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管理现状,结合发展目标,制订适合本实验室的考核指标。

1.2绩效分配比例有待完善

绩效分配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分配存在比例不够优化的情况。简单的等额分配无法充分体现“奖勤罚懒”,而绩效分配差距过大则会让收入过低的员工丧失工作热情。分配比例过于倾向平均或者差距过大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需要使收入差距合理化,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效,重点岗位适当倾斜”的政策导向。

1.3收支结余和分配额挂钩

科室将收支结余和分配额直接挂钩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容易促使临床实验室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为增加收入,片面追求附加值高或收益高的项目容易诱导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过度服务,产生不合理检查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医疗收费高低并不能完全体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在以全成本核算方法发放绩效的管理制度下,临床检验实验室(简称临检室)和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程度低、手工操作较多,但收费标准较低或检测数量较少,收入相对较低,甚至可能收不抵支,而生化实验室和免疫实验室主要依赖高度自动化的检验仪器且检测数量多、收费标准较高,收入自然较高。如果科室仅将业务收入作为绩效评判标准,分配自然会向高收入部门不合理倾斜,还可能导致员工不愿意去收益差的部门,使得科室工作安排困难。

1.4监督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实验室绩效分配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当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质疑绩效分配结果,感觉绩效分配公平性欠佳,不能充分反映个人劳动价值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此时,畅通的反馈渠道是化解一线工作人员不满情绪,反馈其切身诉求,对绩效分配不合理处进行纠正的重要方法。畅通的反馈渠道可以形成绩效管理的闭环,其畅通程度直接关系到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但目前来看,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监督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水平有待持续提高。

2基于关键绩效指标

(KPI)法的绩效管理流程KPI法是通过研究组织内部工作输入、输出情况,从中找出关键参数,把完成80%工作的20%关键行为进行量化设计,变成可操作性目标[4]。临床实验室使用KPI法进行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优化工作流程,精简人员配备和设备系统配置,持续简化组织框架,进一步降低科室运行成本,提升科室运行效率。

2.1绩效考核KPI的设置

2.1.1确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管理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质量方针的具体要求。实验室应当制订一些满足内外部质控要求的质量目标,用来评估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关键环节完成情况,这些指标可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依据。例如,某三甲医院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方针为“准确及时、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持续改进”,则其将质量目标制订为“主要数据和结论的准确率为100%,患者投诉率小于0.1%”。

2.1.2设置考核指标在明确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再根据质量目标找出检验流程中的KPI。首先,确定部门级的KPI体系,对各部门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制订临检室、生化实验室等部门级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再将这些部门级KPI定为人员考核的KPI。根据岗位不同,临床实验室的KPI包括检验报告回报及时率、危急值报告及时率、有效投诉量、采血效率等;辅助指标包括科研指标、教学指标、医德医风指标、培训参与率、工作态度等。

2.2绩效分配与考核结果应用

2.2.1制订绩效分配方案按照绩效分配原则制订相应的绩效分配方案。包括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与考核细则,并按照考核细则进行分配。也可按绩效分配方案将报酬发放到各专业实验室,专业组长有权按岗位及考评记录(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业绩等)进行专业组内的二次分配。

2.2.2绩效分配制度公示绩效分配方案应经多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讨论形成,应告知所有科室员工绩效分配方案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实验室负责人应采纳管理层所有成员意见,不可独断专行,重大问题可在管理小组内实现票决制,从而让大多数员工感受到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

2.2.3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在实验室管理中,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KPI及辅助指标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公示,将考核结果作为劳务奖励或扣罚、岗位调整、职称聘用、评优评先的依据。

3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重点

3.1KPI设置的重点

3.1.1KPI的可及性KPI设置是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中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间较难协调的问题。如何设置促进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的KPI是实验室管理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设置的KPI应当通过被考核者的主观努力可以达到。如果KPI设置过高、脱离实际,大部分被考核者通过努力工作后仍然无法完成,则会让其产生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成指标的负面情绪,无法达到激励作用;若KPI设置过低,则会导致被考核者不重视,不关心,也会失去考核的意义。一般而言,只要数据全面、方法科学、沟通好,实验室设置的KPI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

3.1.2KPI的公平性KPI设置要对实验室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一视同仁,对同类型或基本相似类型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应当公平。如果KPI的设置缺乏公平性,努力工作的员工考核结果反而低于表现较差的员工,这样的考核结果会使绩效考核失效,严重影响积极向上的工作导向,违背临床实验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核心理念。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为绩效考核不公平而离职,滋生“吃大锅饭”的现象,损害临床实验室医疗服务质量。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应当重视KPI的公平性。

3.1.3遵循帕累托定律帕累托定律是指在任何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应遵循该定律,即KPI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抓住绩效特征的根本,科学设置。KPI是对业绩起关键作用的指标,管理者应当将大多数管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少数能控制全局的KPI上。

3.1.4遵循SMART原则SMART(S为具体的,M为可衡量,A为可实现,R为相关性,T为时限性)原则要求,要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量选用实验室管理中的通用指标,力求避免自创指标。选取的指标要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和灵敏性,每个指标应能代表独立的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同时,指标具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使其具有较为灵敏的区分能力。当然对于临床实验室各专业组、各岗位、各职称工作人员的KPI选取要考虑专业个性。

3.2绩效分配中应把握的重点

3.2.1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合理化的绩效分配是临床实验室实行KPI考核的最终目的。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分配原则。绩效分配时,可考虑从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经济效益3部分进行KPI考核,3部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样既强化了员工的质量意识,也对员工精神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3.2.2以促进科室发展为目标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室发展。因此,若想要建立的绩效激励机制有利于科室的长期发展,就需要设置以考核业务水平与质量、考核业务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主,以考核经济效益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

3.2.3坚持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必须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效的原则。不同科室、岗位间的绩效分配既要反映工作业绩,又要体现其在医院中的相对地位。应根据工作任务、岗位的技术含量和个人表现等进行分配,不得平均分配。另外,科室在进行内部分配前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科室基金,并以此作为科室公益金,用于科室对外学术交流及社会公益活动的经费,其使用情况应在科室内部公开。

3.2.4优先考虑核心员工,兼顾非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对于一个科室而言很重要,优先考虑这一部分员工对于科室运行有重要价值。对于非核心员工而言,尽管他们不在关键岗位上,但科室对于其工作成绩的肯定可以确保科室内部稳定。适当情况下,还可将职称、工龄、脏苦累的工作岗位作为绩效分配要素。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9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本文由收集整理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篇10

【摘要】检验科重要工作是使用熟练的检验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装备,对多种标本施行正确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医治供应精确的试验数据。为达到此目的,一定要对分析前、中、后经过施行全面质量控制。检验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愈来愈受到医院管理层的器重。本文就我院在检验质量管理方面的做法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转贴于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著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结语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管理功能灵活、储存信息量大、内容便于更新,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施展了资本同享优越,更大提升了工作功效,改善了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但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软件研发不足、检验职员的机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乱七八糟、网上保密工作难以确保等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