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十篇

时间:2023-12-01 17:43:41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1

 

美术教育,它至少应该含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专业美术教育,即培养画家、雕塑家、设计师、美术理论家等的专业教育。即对属于少数的美术专业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定向培养。其二是普通美术教育,这是一个比专业教育任务更重、范围更广阔的教育概念,它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着眼,从促进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这一学科教育总目标入手,用美术的形式和手段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小学、高中的美术教育和教学,也包括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高校艺术欣赏教学活动。对于接受普通美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接受系统美术教育的机会。普通美术教育是为了完善素质教育目标,在美术教学中既要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造型能力,又要培养设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或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其教学活动程序设计。过去,许多学校推行的是 “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即讲解接受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而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因为过去我国美术师范教育的师范意识淡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年来都基本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排,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方面,普通美术教育都有着明显的专业美术教育的痕迹,这些,无疑又使偏重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强化。

 

普通美术教育在其教学过程特点上,第一是教学的直观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有实物为对象。第二是形象的审美性。美术教学中无论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用以表现的形式、方法以及范画、教具、欣赏的作品等,都必须是美的。第三是制作的技能性。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美的具体体现主要反映在美术技巧、技法的学习与实践,如中国画、素描、色彩等绘画实践以及设计、手工制作等等的实际操作实践,学生既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和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索、运用和领会。第四是美术的创造性。它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美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创造活动反映出来,这也同时是教学中占一定比重的内容,即通过学生的设计、创造方法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是学生运用学到的美术知识,对心中美的形象的创造,通过实际动手设计,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反映出来。

 

根据以上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四个特点,可见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和创造表现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知识技能条件,因为不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学生就难以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和表现活动。我们常见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并且很想把自己所见到的东西画出来,可结果却往往不顺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不知道如何用笔来表现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所以,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中小学生的确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但由于受自身美术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这种创造力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可见,在美术教育中,一概否定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对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好坏直接地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美术课中的欣赏绘画、设计、手工制作、雕刻等“双基”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空间概念的发展,使其诸种能力得到提高。造型艺术本身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与清晰的结构体系,形式美感有赖于形体,明暗、色彩、节奏、动态等造型因素为其实体才能得以体现。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观察、分析、体验中展开,批评、筛选、修正、创造同时进行;主动思维与下意识、潜意识的心态交替作用,才能逐渐积累众多的审美经验并转化为良好的内在素质。因此,教师坚持在美术技能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致力于开拓学生的各种能力,造就完美的人格和高尚情操。

 

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写实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的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表现不能只依靠创设自由的审美氛围,要提高审美表现水平还需要掌握和运用表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绝对自由的自我表现是不可能的,倘若没有一定的表现手段,自由就成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根本谈不上审美创造与表现。事实上,当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审美创造时,都迫切需要教师的适时帮助,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观察的方法到表达的方式,或是从欣赏的技巧到运用艺术媒介的技能,都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教师必须进行引导、帮助并传授一定的表现技能与方法。但在进行一些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冲动压抑掉。普通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专业院校的教育,在该教育教学中,美术知识技能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使其成为美术教育所追求的全部或主要目标。普通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美术教育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有明显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普通美术教育的美术知识技能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我们所强调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一是基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二是基于中小学生现有水平所限,无法领会更深更专业的知识技能;三是基于美术课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及知识面广,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不齐。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知识技能不应该专业化,而是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把美术课中的技术性教学活动建立在向学生提供美术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之上。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2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艺术学院与艺术专业建设的大力提倡是现在全国的艺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也进一步得以加强与扩大。作为新发展的教育事业它还存在一些发展不足之处。随着教育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美术教育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美术教育事业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在一些中小学教育阶段,主课副课划分明显加之有些学校领导对升学率的要求更加引发主、副课发展不平衡的不平衡,也越来越偏离国家对中小学生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宗旨。

在今天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类专业在各类院校中都出现了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的招生人数每年都远远超过于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所谓的传统类副课专业在学生、家长的印象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其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然是簿弱环节,并且在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也从而使得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未来美术教师的摇篮――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就教育人才质量方面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就要让美术教育类的学生自身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

一、关于创新方面的要求

作为美术教育类学生首先在创新的方面要有必备的基本素质。今天学生教育准求的是素质教育,是一个在各个方面,多种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的广阔培养。除了在文化和专业技术课外还要在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乃至单项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等方面的教育。“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犹如一个企业一样,只有不断的在产品、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给它不断注入活力并不断地发展。美术教育也一样,作为对美术教育专业起决定作用的教师本身更不能缺乏创新素质。如果作为美术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来为学生树楷模,在专业上导方向、教育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只有了创新素质的美术教师,才能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在美术专业领域富有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专业人才。

做为教育类学生以后大多面临的是做教师的选择,在美术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包括了多方面的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等,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也包括了对以后所教的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而进行的不断创新。这些就要求在美术教育中,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要达到这些创新的要求,就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强化教学方法创新精神。在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为重点,是以能力、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对美术教育的学生来讲,以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专业教师首先在学习阶段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与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

教育事业是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在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中起关键性作用。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接触也最为密切。教师的一举一动动在无形中影响或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老师,既是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的不良心理会产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从而给学生以无意识的传教并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要在心理素质方面达到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首先,要心态平稳有较强的耐性。因为在美术专业教学方面学生的领悟能力与手上绘画的表现能力都会因为其学专业的时间长短及个人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有所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专业指导时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和耐心。其次,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在教学中组织好教学并把专业学生教好使他们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

三、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

在美术教育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有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生命的起步与开始,专业理论是专业技能发展的根基与实践指导,反过来技能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验证并能够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些就如常说绘画里面的“手”和“眼”的关系吗,美术的学习一开始学生大多都会掌握住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些基本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在此知识指导下去进行技能的训练。这时就会出现常说的“眼高手低”的现象。这时候就出现了眼睛、脑结合能够分析并看得出好坏作品的差距但因为缺乏技能的提高而手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就导致了“手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不断地在理论的指导下慢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对学生有了这些了解,才有可能更接近于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因为美术课程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论美术范围内的任何课程他都必须以美术基础理论、美术技能为基础,在此之上才能学习各自不同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以上美术教育的三大块的教育都取决于专业教育教师的素质高低。而专业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高低取决于自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三个方面的结构。

(一)在知识结构上: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具备美术专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并明白自己所在的院校的性质与学生将要被培养向美术专业的哪个目标。同时应该有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指导及学校的各种基本管理知识,只有很好的专业理论与扎实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老师。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便了解教学中间学生的各种反应,以便更好的辅助专业教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整体的统一性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它与数学、英语等以结果的对错为准与字写得好坏没任何关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教学不同,美术教育、教学上当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存在对错有的只是不同的“风格”与“个性”。这些用于专业教学上就是专业教育心理知识,这些能够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以便沟通,加强师生交流,以便在教学上可以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研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从而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在技能结构上:美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它作为专业教育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一个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的教师,必须也要有熟练的技能或是让学生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一种专业技能,并在教学工程中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其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职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许多专业课程理论同专业技术操作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有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有熟练地专业技能。美术教育专业决定了培养实用能在美术行业第一线上应用人才为目标。因此,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向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相互兼顾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发展。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在综合能力的结构上:在专业的教育中,美术课不仅仅只是一门单一的技术性课程,在美术专业的发展上往往是综合知识的发展。同样作为美术教师不仅是理论课的知识讲授者和技术实践上的指导者,他同时还要懂得很多与艺术有关的历史、文学等综合知识。并在教学及教学调控能力上能运用自己知道的各种知识来为自己的课堂创造活跃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从容自如地上好每堂美术课,使学生能够喜欢自己所学的这门课程,在课堂上运用一切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方法,使其配合教师完成当堂所学内容。在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许多缺点的,特别是在专业学习中会更加明显。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别对待。美术专业虽然是以最终的作品为结果,但在一些技能学习前应该更多的启发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科学的观察,强调学生首先是如何的用自己的眼睛去正确的观察。只有观察正确了才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专业学习上只有方法正确了才能够在专业学习与教学上有所收获与作为。作为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上的不足之处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该给予及时必要的纠正不能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很不利。由于专业学习及性格等方面会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使得学生群体会呈现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显现,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上要因为不同的学生差异而要有耐心。并且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不能同等对待,这样才能维持班集体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纪律,并是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也才能使专业教学能够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顺利进行。

四、专业教学中是师生互利的成长关系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环境与生活对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美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专业不符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美术教育,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准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未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未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美术教育有效结合,以致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主导课堂,未能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致教学设计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观念存在误区在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教授,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与美术教学的初衷相悖。受以往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个别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不准确,未能有效建立起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3.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相悖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美术知识的人才。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借助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片面,仅仅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部分教师未能有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是照本宣科式地开展美术教学,未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1]。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世界的变化。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大创新力度,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

2.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从新课程改革入手,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美术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其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而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讲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创作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要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启发学生的智力当前,启发学生的智力已经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力度,引导学生从色彩、图形、画面、结构等方面正确地认识美术,不断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助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可以利用美术欣赏、绘画等课程,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创造,加工与处理客观事物,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美术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拓展与创新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发挥美术教学的优势。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灵活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感知与体验美,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意境美。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欣赏美的方法,才能真正领悟与感受到美的意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出发,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相关事物,进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组成元素。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审美要素。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开展基础造型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素描技巧。教师只有找准训练重点,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出发,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刺激学生的感官,鼓励学生将想象的事物借助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纸上。美术属于情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在作品中。一些学生喜欢临摹他人的作品,教师应指出临摹作品的好处,也要向学生指出长期临摹他人作品的坏处,如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限制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增强创新能力等。教师应借助具体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畅想,用绘画语言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3]。

3.重视启发式教学与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发挥。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第一,借助启发式话语吸引学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纳入课堂,努力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自豪感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第二,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多采用让学生临摹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并巩固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教师应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绘画,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教师要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教师在开展美术实践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开展写生活动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避免只是向学生单纯地讲述绘画步骤与技巧,并从示范教学入手,向学生讲述用笔、用墨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此外,美术手工课实践性较强,教师在开展美术手工课时,要在讲解基础知识、动作技巧等内容的基础上保证内容的创新性,引入不同的手工制作技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4

【关键词】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转变策略

一、扩大专业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目前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很多课时都放在了学生的专业训练中,这样就让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也很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从事以后综合性的美术教育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学生今后的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将美术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训练和综合性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师。美术这门艺术科目有其独有的方式体现现实,反映社会生活。在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美术基本功的练习,在这其中包含了造型能力与色彩认知。造型能力是专业教学中比较重视的技能训练,不过色彩学也同样不能够忽视。在教学中要多多进行绘画色彩学的研究,实践配色,掌握色彩规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其二是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创作创新,这样能够将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化与概念化的知识落实,在这其中,师范专业学生还要对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使用。在现代生活领域中,不少都包含了很多现代设计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进行了改变,设计的内涵和外向发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会使用电脑;其四是扩大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若是局限在美术方面的研究是不科学的,还需要对艺术相关的文化美学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

二、提高专业学生审美

在我国的师范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在美术教育中经常是以培养专业画家的方式培养学生,这让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注重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即便是有很好的绘画技能,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能够教导小孩的专业教师。在美术课程标准相关文件中有指出,美术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加强社会与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并且要培养学生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审美能力要有审美感知、鉴赏以及表现等能力。在师范学效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学校要多设置一些美术鉴赏课程,要让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使其可以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进而成为一个了解艺术和欣赏美的人才。经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发现美与感悟美,并且使其生产美与创造美。

三、提升专业学生探究能力

美术教育能够传递美术文化,并且也让受教育的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使其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做出改善和优化,通过对教学体系的创新,以此培养懂得美术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型教师。美术教师不但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也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使其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养成积极探索的行为和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经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才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展开探究,进而对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做出一定的贡献。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5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对艺术类的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各个院校为了完善艺术类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艺术类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然而,很多院校都只是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可以强身健体的学科,体育还是塑造人体美学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能够保持自身身体素质各方面的协调,对于表现自己的肢体美学、塑造更为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艺术教育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因此,艺术类院校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教学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硬、综合能力强的有用人才。

一、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的重大意义

1.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强大作用自不必说,这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到的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育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具有促进创造美的能力的形成。通过体育教育,学生能够更为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且学会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体育课中,学生可以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灵感,为自己的艺术创造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可以在体育运动中释放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内心压力,缓解因为各方面矛盾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更有利于内心美学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可见,学生对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认识与感知是相互贯通的,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美与心理美的融合,帮助学生把内心的美学观念在艺术创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2.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美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对美学规律的认知与把握。审美能力也是学生创造力中的一种,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自身学习与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得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师还应当把体育教学与艺术美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锻炼,清晰地认识到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美学观念的素质之间的联系,从而通过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来提高对美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在体育课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也不同,对于体育锻炼的体验也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体育知识学习与运动技巧的练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极大地扩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身体与心灵上的体验,对于学生掌握独特的美学规律有着很大的帮助。

3.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美的艺术。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体育教学中也处处充斥着艺术的元素,比如体育器材的结构艺术美、体育服装的色彩样式美、体育音乐的旋律美以及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运动员的形体美、力量美、表情美等等,这些无处不在的艺术美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各个感官,而体育教学过程中节奏强烈,这些艺术美的元素能够对他们的感官体验带来极大的冲击力。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加强学生对美学的感知,接触更多艺术美的元素,为学生在自己专业学习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艺术类学生的体育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精神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创造艺术美带来更大的精神支撑与动力。

除此之外,通过体育锻炼,学生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在学习中精力更为集中,学习效率更高,能够深层挖掘他们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对于提高专业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艺术类院校中,体育教育的地位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的不合理,学校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却对于体育教育事业不够重视,往往都是应付了事。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也是专业知识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而体育课程安排的比例非常之小甚至没有专门为学生开展体育课。而学生们在忙碌的专业知识学习之余,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即使平时自己注意锻炼身体,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更难以从体育教育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就无法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使得学生身体与心理上总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体育教育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学校中的体验不完全,难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也就难以通过体育教学获得更多的丰富体验,体育教育对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难以达到质的飞跃。

2.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艺术类院校中,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非常单一。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导致了学校内没有足够的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学中,能够顺利进行的,也只是篮球、排球、健美操等简单的内容。学生们接触到的体育教学形式少,对于体育项目与运动形式不满意,也就难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体验与体育教学的质量,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们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不但会使学生的身体得不到及时的锻炼,更是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种消极的体育意识,对学生以后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3.体育课教学模式陈旧古板。大多数艺术类院校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模式都是大同小异,难以进行体育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都差不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把体育理论知识进行一遍一遍的讲解,学生对于那些常识性的知识已经烂熟于心,却依旧在浪费时间来学习,而对于那些不熟悉的知识,教师却没有进行专门的教学,学生原本不会的体育知识,在一段时间的体育教学之后,依旧是不会。而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囿于体育动作的标准性教学,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练习,限制了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导致了学生难以在体育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在体育课中自由度过于低下,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体育教育对艺术类学生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4.体育教学设施不配套,不能满足体育课的需求。艺术类院校对于体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领导把大部分的精力、时间、资金都投入到对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教育中去,也就导致了体育教育被忽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艺术类院校中的体育场地与教学设施往往与体育教学要求不配套。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场地展开像是足球、篮球这样需要大面积场地的运动,也往往会出现体育器材不够用的情况。学生的正常的体育活动难以展开,难以保证学生接受足够的体育教育,学生的身体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即使体育教育理论存在,也难以让学生得到切实的体育教育,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提不起热情,不但浪费了体育课的时间,对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也就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三、解决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

1.增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要想加强对于艺术类学生的体育教育,首先要从基本观念上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不但要重视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目光放在更为长远的地方,要意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清晰地看到体育教育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作用,转变对待体育教育的态度。而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要尽职尽责,用心把学生教好,把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对于学生来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把体育知识的学习与锻炼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从而整体性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反过来促进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

2.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效果不明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采取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与综合能力提升的需求,并且参看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学生需要的体育课内容,体育课除了一些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对抗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增加一些比如瑜伽、太极等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修身养性的项目,这些既是比较新颖的体育项目,也是在学生之间比较受欢迎的体育教学方式,这些项目可以有效地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6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创新教育 美术教育 创新型美术人才

【基金项目】2012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2B04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13-01

时代变迁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是生产劳动、是人类自身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不同,是社会形态下的经济与知识以及教育的关系所决定。美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美术人才,问题是如何认识考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如何培养社会各个行业需求的创新型美术人才,必须考虑人才产品的“花色品种”、“适销对路”和实用质量。创新型美术人才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我就 21 世纪高师创新教育与创新美术人才的培养阐述几点看法: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宗旨的具有。

一、树立现代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更新传统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必须明确以创新意识的指导思想。在理论教学中加强美术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等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美术综合素养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做到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统一,为学生发展服务,树立美术创新观,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1.完善课程设置树立新的教育观

创新型的美术人才应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创新的教学理念。高师的教育及培养模式,有的是“重美术家”“轻教育家”的培养模式,高师学生也是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理论课。显然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难以适应我国今天社会形势。如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和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美术人才”。而现在的高师美术课程,有的偏重技能训练,过于专业化,不大讲究知识的综合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学习。这样,只适合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而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式相疏离。所以,完善课程设置,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及措施转变学生的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

2.构建新的课程培养体系

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考虑不足,这使得我们的教育缺少特色和个性,应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培养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符合了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改革的一个关键。美术专业的课程应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公共文化课、选修课、实践课等。目的是加强学生美术理论修养、专业技能的训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新课程体系由于专业培养目的的不同,各课程所体现的任务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注意整体优化的综合性,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体内在联系,注意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构成美术教育的合力,促进整体教育效应的实现。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新世纪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利用好的、便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去研究各种艺术信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发挥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环境、教学性质的不同,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主张个性发展与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不同个性观点和思维方式。尽管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很难充分地关注个体,但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 发挥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的目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学生多元文化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创新能力的源头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是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在学习中实施创新能力有力保障。读书、学习应是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具有博学知识面的美术人才能展示多姿多彩的创新的个性作品,在今后社会竞争中也具有强劲说服力。重要的是,知识的储备能体现一个美术创新型人才的内功和后劲,所以,一个美术创新型人才应该把储备知识、更新知识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主要课题。那么,广博的知识应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加强:第一、应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加强专业边缘学科知识学;第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不能囿于专业框架,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所说的那样: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对推进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美术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7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按照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特别是高中的美术教育只是一味地把其当做追求升学率的“灵丹妙药”,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知名度;家长和学生为了能上一个大学。再加上高考制度的缺陷,致使美术教育的严重变形,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实践能力。本来是新课改的美好出发点,却成了美术教育快餐化、功利化的起点。关键问题在于:教育体制的内驱力是功利、实用主义教学观。因此,现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与其说是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不如说成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

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丰富文化知识的素质教育。美术课是以发展学生德育和培养个人才能为核心。中学的美术教育不仅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其教学方法具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和其特殊性,其任务不是学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伦理知识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学生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中“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强调“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甚至以描摹形象逼真与否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新知,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为目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讲授、临摹、创作、参观、谈话、游戏、欣赏等等都可运用。千万不可拘泥于一种教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活跃起来,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真正和谐地发展。教师的角色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下就新课程改革中学美术教育方面谈几点刍议

1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高“眼力”

眼力,既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的能力,既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观察力是人们原始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人们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由于中学生的感知觉处于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的时期,还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因而对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在直观感觉中让学生获得艺术美的感受。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知识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学生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凭视觉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还应安排一些静物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经典作品作为教具,让学生从真实的作品中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观察大量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进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拓宽学生的视野。

2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育人之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想象:文学、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同根孪生。音乐与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通过音乐和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用文学语言作品激发想象。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

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宽广、直观。使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纯机械的反映,而是围绕作品提供各种信息而展开联想和创造。这样在网络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孔子曰“君子不器”:一个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多少知识灌输学生的头脑之中,学生拥有多少知识,学生不是充当装知识的器皿。而是学生将学到的有限知识去解决无限的问题;教学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也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3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对美术的情感教育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地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这样方能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才是理想的境界。而学生一旦有了真情,学习就不在是任务和负担,而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8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普遍地将艺术教育简单理解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知识传授,在教育活动中,片面地以抽象的概念代替生活感受,以理论体系覆盖生命直觉,以逻辑推导遮蔽心灵反思,因此遗忘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性的教育,没有开启主体的心性和灵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培育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情。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艺术之树常青。开始,没有对于自然的观察体验和热情感受,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对于艺术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更不用说美感和经验了。艺术教育离不开对于学生的自然和审美教育,离不开激发和调动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察、诗意体验和富有激情的想像。在当今历史语境中,艺术教育还必须承担教育学生培养对于自然的敬畏感情,建立他们关心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对话的意识,而不应单纯地树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识,而是应该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这样有助于建立生态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现代意识,更有利于美感的形成和艺术感觉的完善,可达到一石两鸟、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大学层面的艺术教育并非单纯局限于教科书上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换言之,艺术教育并不是那种满足于空谈艺术的本质、历史、特征、风格和表现的书本教育,也不限定于探讨文艺美学的种种概念,以及常识性的艺术知识。高校艺术教育事实上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精神工程,应当致力于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途径,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完整徤康的人格结构、具有一定审美修养和具有诗意内涵的生命存在个体,培养他们的艺术敏感和兴趣、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经验等等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从诗意生存和审美生存的美学意义上着眼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使艺术教育获得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不是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类别的知识传授,不是让大学生从审美境界的启发,让他们建立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开启心性,激发诗意情怀和审美眼界,结合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大学生能够明“道,’体“道,进而与“道,’一体,进入充满美感的艺术殿堂。

在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上,人们习惯于将艺术教育附属于美学理论的范畴,或者将它和艺术理论混为一谈。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它们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区别。在存在形态上,艺术教育是将具体的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注重于理论体系和概念内涵的传统也不是单向度地传授具有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而是将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诗意直觉等审美感性渗透到理论结构和知识形式之中,另外,它注重艺术的形式感和具有的艺术经验的启发,使观察力和想像力融入记忆力、推理力,让理论结合实践,良知渗透生活。而一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是以知识论和认识论相结合,是以逻辑和思辨以特性的概念形态。因此,它们不能简单和直接地代替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与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不仅有着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而且有着社会预期和社会功能的差异性。艺术教育不是以单纯求知为特征的知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寻求建设青年学生的诗意的人生修养和审美的生命境界。故从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纯知识学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将遮蔽艺术教育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从而不能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换言之,艺术教育不是对知识理论问题的知识性解答,不是以回答“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类似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或者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讨论和回答的知识命题。艺术教育是力求解决人生的审美感性、良知修养和诗意境界的问题,而这些内容是美学知识和艺术经验难以包括的,它们更多是生命的智慧形态。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9

关键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新课改

自国家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美术理论教学就日渐突显出其重要的一面。新课改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在加强技法训练的同时,更要求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核心思想,而美术理论教学作为美术教师的必修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把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教育实习相结合,旨在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但长久以来,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陈旧,美术理论教学只偏重于纯粹的理论教学,与当下推行的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及美术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滞后,甚至阻碍了新课改的的进行和发展,美术基础教育学科应当从学位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前提下,建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课程观,并将教学关注与基础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对于每一个师范类美术学科学生都是必要且重要的。首先,美术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美术教学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美术实践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整合和提升。它要求学生在科学的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应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引进、优化新思想、新观念,能够独立完成撰写教案等基本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在掌握了系统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目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程在内容上仍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经验,大量空泛的基础教学理论对于美术师范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仅仅能让他们对美术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一旦面对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又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手足无措。因此,高师的美术理论教学要将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高师的理论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美术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积累教学经验。同时,也将新的教学理论带到中小学,使得在职的中小学美术老师也能享受美术教学论的最新成果,并实践运用于教学实践工作中。

其次,美术理论教学能有效地推动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美术理论教学是高师培养美术师资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为师范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讲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基础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提高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而美术理论教学在一点程度上加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①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其任务首先是应当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事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其知识结构中的美术史论知识和美学应占据较大的比例。因此,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的重视力度,尤其是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

在新课改的推进之后,新形势下的美术课堂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相比,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在加强实践课程的同时,更大幅度地加强了理论课程的内容,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地推动了新课改的发展。

总而言之,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程对新课改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审视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例如:(1)盲目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内容过于体现技法为主,而弱化了理论课内容,这样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不能将实践与理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语言表述显得空泛没有内容,从而不能适应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2)缺乏完善的、科学的高师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理论方面,缺失必要的补充。(3)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化,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和改良。(4)在高师美术理论教学上,缺乏与中小学美术实践课程的相互连接,许多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基本了解,他们所有的知识只限于书本,因为没有实地的去考察,所以在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缺失,导致高师美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也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修养和素质。从而影响了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在其后的实践环节出现失误,难以胜任课堂教学工作。②另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都出现了教学吃力、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而形式主义严重、教学实践活动目的不清楚、学生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高师美术理论教学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抓起,在认识上有所提高,重视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并结合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和方法,例如:(1)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延伸和扩充,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特点,增加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同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尽量改进教学方法,给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以更多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其学科视野。(2)可以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建立一定的协作方式与机制,双方经常进行交流,更新思想观念,组成相互支持的学校网络和形成教育改革的群体力量。还可以经常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完善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相互之间的协作机制。(3)优化教学协作计划的运作,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能,对一些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建立共生关系与协作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高师美术专业的教育工作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因此,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为以后的美术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使高师的美术教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美术知识教育与能力篇10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创新 模式 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外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顺着时代浪潮的推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院校美术教育发展却呈现停滞不前的迹象,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和与时俱进的时展精神不相适应。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自主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将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学有所用,服务社会,从而实现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更好的发展。

美术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美术教育是人类继承前辈文化艺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1.高等院校中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问的脱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问的脱节主要表现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应试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脱节、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实用艺术和纯艺术的脱节、美术评价与大师道路的脱节、以及儿童画与成人画的脱节等等。这一些列的脱节就造成了目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现在状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告诉我们: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来看,我国的教育都是严谨的、以科目取向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这就造成在美术活动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诸多方面离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段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数理化等学科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主科,而美术教育只能位居其后。

2、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重技术轻文化的状况仍比较普遍

许多学生专业素质及相关专业素质欠佳,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匮乏。而教师也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奉行技术至上主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思想肤浅、想象力贫乏,作品中缺乏自我的灵魂,更谈不上什么人文精神的力量。美术及其教育体现的不仅是人的手功能、视知觉的一种训练,它更多地反映出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不了解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掌握艺术作品独特的文化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充其量也是肤浅的。因此,艺术文化教育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更应加强艺术文化教育。

3、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提保障,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在不断进行之中,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从目前情况看,仍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大,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应该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如何加强复合型美术教师的培养

美术教师是实施学校美术改革主体,所谓“复合型体育教师”是指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知识群组成,在智能结构方面由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聚合而成的,即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主、辅修专业的经历,还要涉及与主、辅修有关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总之,要有宽阔的纵横向知识面,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在美术理论实践领域里,具备独立完成多项工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按照“三自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如何完善与改革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1. 彻底更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观念和体系

高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需要在应用性,实践性原则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找准各门课程和各项能力之间的结合点,构建有高校美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美术教学体系中结合职业和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把握美术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度。为了按照新的高校美术教学观念和体系实行美术教学,授课美术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美术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2.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用继承发展的眼光审视现代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高校学生的美术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美术创作技巧成为美术家,而是通过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提升其在就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总之,新时期,社会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美术教育综合化的课程改革在必行。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注重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社会发展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出发,建立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