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属性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5:49

文化资源的属性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 文化属性 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wWw.133229.cOM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快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重要港口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桂林既然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桂林的民族风情。游人至此,亲身体味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想起“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2

在不同局域网络中,资源信息属性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不同局域网的网络资源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大幅降低。在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中,网络资源信息属性不一致,数据属性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差异参数增加。信息差异参数增加造成信息之间的关联性降低。一旦关联性降低,会大幅增加信息搜索的时间,搜索效率下降。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信息融合算法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优化处理方式。建立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信息结构模型,并对不同属性的网络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完成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优化处理。避免了不同属性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结构不同,造成的无法提取差异网络资源信息的缺陷,提高了网络资源信息搜索效率。

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优化处理

由于不同属性中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结构存在差异,造成用户无法提取差异网络资源信息,降低了网络资源信息的搜索效率。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提出了基于差异信息融合算法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优化处理方式。2.1建立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本结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中的基础结构不一致,造成不同属性的网络资源信息无法融合,使用户无法访问其它属性的网络资源信息。为了避免造成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孤立点的现象,需要建立统一的网络基础结构。设置网络资源信息搜索是一个3层结构,用图1描述。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结构的3个层次,分别为信息层、计算层和对外接口层。根据上述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结构,能够将信息层和计算层进行分离处理,从而增加网络资源信息搜索荷载力,提高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中信息的搜索效率。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建立统一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结构,从而为信息传递提供结构基础。通过上面阐述能够得知,单项信息传递方式中,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结构不一致,造成用户不能对服务器提出更新申请,从而无法符合用户对于网络资源信息更新的需求。所以,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网络结构模型,进行信息双向传递。双向传输模型结构如图2所示。2.2不同属性网络信息融合基于差异信息融合算法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优化方式,将用户申请进行有效处理,需要根据用户申请,从海量信息中搜索用户需要的信息,并将其传递到客户端。利用公式(1)能够提取网络资源有效信息。Qj(u)=[υjk(u)]β[κjk(u)]εΣk[υjk(u)]β[κjk(u)]εk>10k=ΣΣΣΣΣΣΣΣΣ0(1)其中,Qj(u)是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中的第j个用户的第u个申请,υjk(u)是第u个用户进行第k次申请的需求,β是全部用户申请的数目,κjk(u)是第u个用户的更新申请,ε是更新申请的数目,利用公式(2)能够进行申请更新处理:υjk(u+i)=(1-σ)•υjk(u)+nl=1Συljk(2)式中,i是更新申请间隔的时间,σ是信息融合需要耗费的时间,利用下述公式进行信息融合:第一次信息融合的方式如下:υljk=RMl第l个数据更新的空间位置0第l个数据更新不在该数据lllllllll层(3)第二次信息融合的方式如下:υljk=R第l个数据更新的空间位置0第l个数据更新不在该数据l层(4)第三次信息融合的方式如下:υljk=Re(k,l)第l个数据更新的空间位置0第l个数据更新不在第j个数据lllllllll层(5)式中,R是信息收敛衡量标准。上面阐述的方法步骤如下所述:1)对网络资源信息融合参数Qj(u)进行更新处理,更新因素参数是υjk,从而完成不同属性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信息融合的初始化处理。2)将n个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信息融合的初始位置设置在p个用户的终端。3)将n个网络资源信息进行信息融合处理位置记录,并建立信息集合。4)对上述网络资源信息进行概率转移处理。5)进行首次网络资源信息信息融合处理后,记录信息长度,并用Ml进行描述,同时描述其最优取值。通过上面的阐述能够得知,首先需要提取网络资源信息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基础结构,其次需要对上述网络资源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完成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优化处理,提高了网络资源信息的搜索效率。

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不同属性的网络资源信息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不同属性的网络资源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大幅降低。传统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平台依靠数据之间的动态联系搜索信息,不同属性之间的网络信息属性存在的大差异,造成不同属性之间的数据关联性系数很小,网络信息之间的关系较难建立,造成网络资源信息搜索效率下降。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差异信息融合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对比仿真实验。建立一个包括10个不同属性的模拟平台,平台之间的网络资源数据属性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利用传统算法和本文算法建立网络资源信息搜索。其中参数设置如下:属性数量、管理中心数量。n=10,N=30,E(j)=48,T(j)=100运用不同的算法计算10次实验中,搜索同一信息的过程中,得到的时间系数T,衡量两种方法的效率,参数T具体分布如图3所示。随着属性的增加。本文方法搜索的时间系数T,要低于传统算法,表示本文算法建立的网络资源信息搜索的搜索效率高于传统算法。为了进一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对实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能够得到表1和表2。其中,表1是在同一属性中进行网络资源信息提取的相关参数;表2是在不同属性中进行网络资源信息提取的相关参数。在网络资源信息搜索中,通过对表1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得知,假设进行同属性的信息搜索,那么利用本文算法建立网络资源信息搜索的时间效率系数T与传统算法基本一致。通过对表2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得知,假设进行差异信息搜索,那么利用本文算法建立网络资源信息搜索的时间效率系数T高于传统算法。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3

关键词:学习对象;元数据;内容包装;自适应学习;SCORM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11-03

1 问题提出

随着远程教育的纵横深化发展,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在建设、组织、管理、检索、共享和应用等方面,呈现出资源重复性建设、可移植性差、网络学习迷航、学习资源混乱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教育资源开发技术标准,从而在构建学习资源库、定义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和数据描述上都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当前,教育资源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制约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遵循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标准与规范,使学习资源向有序化、有效化发展,并能够有效地支持网络学习平台对资源的高效检索、跨平台使用、交换共享、重复使用、多情景使用,满足自适应网络学习的需求,这已成为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

2 学习资源标准中的信息模型

2.1 学习对象

学习对象在面向对象思想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从学习资源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其核心是学习内容,此外还包括对学习内容必要的描述信息和组织信息等。它可以充当由众多知识点构成的教学模块,也可充当有序化的数字教育资源,主要应用于远程教学平台,有效地支撑按需学习、及时学习和适量学习。学习对象实质是将各种影响学习资源可重用因素进行最优化组合,以提高网络学习资源的移植性和利用率。它呈现出可访问性、适应性、可承受性、持久性、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其中可重用性是学习对象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结合IMS规范,以学习对象为单位,对同一主题的学习内容进行创建、存储、组织和传输,借助学习对象的优势来解决E-Learning领域教育资源的散乱无序、独占隔离、重复建设、共享困难和检索低效等方面的问题。

2.2 元数据描述

元数据是面向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用一个通用的方法和通用的命名来描述、解释数字化资源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以及资源的使用环境、管理、加工、保存和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元数据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立、、转换、获取和和共享,构建一种机器可以理解的框架,有效地实现资源整合、定位、检索、评估、内容分级、定位选择和访问控制等功能,确保这些数字化资源能够被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准确地自动识别。

2.3 排序与导航

SCORM中的排序与导航模型强调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将相互独立的学习活动进行排序,以确定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的先后顺序。该模型主要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过程中的测试结果为依据,为学习者选择适合其学习背景的学习策略,并将其与学习资源相结合,为学习者选择适合个体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并动态组成学习资源,构建成个性化的学习路线。学习者可以完全随意的控制学习路径与学习内容,摆脱原有的单一、固定、缺乏灵活性的学习资源结构,以此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还可以更好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准确评价学习效果。

3 内容包装交换模型体系结构

内容包装交换模型是指一次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学习资源分类、表示、组织与包装, 为不同的学习平台创建可重用学习构件,使学习资源能够在不同学习平台中相互迁移,以此实现不同学习环境中交换资源的机制,快速、准确地检索、定位学习资源。

3.1 学习内容组件

学习内容组件主要是定义网络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学习教材元件,以及将各元件组织、编排成一套可重复使用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组件将网络学习资源划分为数字资源对象、可共享内容对象和应用数字对象三类。

3.1.1 数字资源对象

数字资源对象是电子化表现的媒体资源,它是由各种数字化媒体资源组成,如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以及任何可以用Web方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内容。其构成的基本单位为素材,它是文本、图片、声音、网页等这些能被传送到客户端的数据的代表。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学习素材组成更高层的具有一定教学意义的数字资源对象,这样才能够被学习者进行自适应学习所获取和利用。

3.1.2 可共享内容对象

可共享内容对象是学习管理系统跟踪的最低级学习资源,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素材依据逻辑结构组成的学习资源集合,具有可重用性、可访问性、互操作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SCORM运行环境中与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传递。可共享内容对象将多媒体的控制、表现与素材分开,独立于学习内容,有效地实现各种多媒体元素的同步,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资源的可重用性。可共享对象的大小由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依据学习单元信息容量、需要达到的级别,以及可重用性的程度而定。

3.2 元数据模型

元数据是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描述、定位、搜寻、评估和选择,它通常采用XML描述,其目的是实现学习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学习资源组件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学习平台中被检索和获取,以及跨平台重复使用。依据学习资源不同的内容层次,我们将元数据体系分为数字资源对象元数据、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和应用数字对象元数据三种。

3.2.1 数字资源对象元数据

数字资源对象元数据主要是用于描述构成数字资源基本单元学习素材的属性,它主要包括通用属性、素材类型属性、素材存储属性、素材关系属性以及扩展属性。数字资源元数据描述主要是为了实现学习内容知识库中的资源重用。

3.2.2 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

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主要是提供了可共享内容对象中所呈现的详细信息,它主要是用来描述学习内容对象的属性,主要包括通用属性、对象关系属性、素材关联属性、内容组织属性、内容封装属性以及扩展属性。

3.2.3 应用数字对象元数据

应用数字对象元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应用对象与网络学习活动相关的属性,它包括通用属性、技术属性、生命周期属性、应用对象类别属性、学习导航属性和扩展属性。

3.3 学习内容包装信息模型

3.3.1 包

包是可独立运行的学习单元,它包含开展网络学习时需要的所有信息。包可以被任意分解或聚合,它可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门完整的课程,还可以是由多门课程组合而成的一个课程集合。

3.3.2 内容清单

内容清单是一个文件名为imsmanifest.xml的 XML文件,它描述能够独立使用的静态学习资源的组织结构和呈现形式。我们可以为每个学习内容对象制作各自的内容清单,再把这些内容清单进行组合,构建成为一个包含整个课程组织结构的更高级别的内容清单。内容清单文件包括元数据、组织结构、学习资源和子内容清单。

3.3.3 物理文件

物理文件是指以文件形式存放在内容清单各子目录下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媒体素材、内容文本和测评报告。物理文件和包不同,它不能独立,每个物理文件需要在内容清单中描述,或是在学习资源文件列表中列举出来。物理文件和内容清单文件都是包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远程教育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灵活性和跨时空性等方面的优势,为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当前,针对网络空间中学习资源数量骤增、孤立分散、标准各异的现象,以XML技术为支撑,遵循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标准,构建基于学习对象的统一、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据库,通过对资源元数据的管理,实现学习资源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减少开发制作成本,提升资源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熊长江,黄陵. 基于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的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2):83-85.

[2] 谢明颖.移动学习对象元数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33-40.

[3] 曹伟.面向智慧校园的标准化学习资源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3(2):43-46.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4

政务信息资源作为当下国内大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利用、挖掘、开发好,将对政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政府机构的改革创造有力的支撑环境,同时也能为国内大数据提供更好的基础资源。

为政务信息化“奠基”

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将为政务工作的信息化奠定基础。利用信息技术为政务工作服务在国内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从最初公文处理,到现在行政审批,国内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可以说已走过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信息化在政务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政务工作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但就目前电子政务使用情况而言,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缺乏政务信息;二是虽有政务信息,却无法有效使用。

第一个难题的症结在于,虽然包括行政审批等许多政务工作已纳入了信息化的范畴,但就政务工作的全局来看,还有更多工作(如政府的服务职能)还处于手工、半手工的状态,没有或很少采用信息技术。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职能转变较慢的主观因素外,很重要的客观因素是许多政务工作还没有按照信息化所需要的形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也就是说它们还没有变成计算机、网络能处理的格式,从技术上讲自然也就无法纳入信息化处理的领域,政务信息缺失就在所难免。

第二个难题的症结在于,在已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政务工作中,由于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以及各自应用系统建设的独立性,导致了目前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大都自成体系,重复建设严重;平台技术多样化,平台之间难于实现互通和互操作;相同的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造成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差异,部门之间数据难以相容等现象,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出现了信息共享的困难。虽然,信息交换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共享的困难,但它只是治标而非治本之策。因此,有政务信息,却无法有效使用的困惑依然存在。

对此,通过将各政府机构所有政务信息资源梳理清楚,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基本目录”;再将所有政务信息资源按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分类,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基本指标目录”。有了这两个目录,各政府机构就可以将所有的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解决政务信息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因为各政府机构是按照这两个目录进行的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其指标命名、类型、格式是标准、统一的,也就解决了虽有政务信息,却无法有效使用的问题。

归纳讲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就是既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又解决政务信息资源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未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能够数字化,已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能够共享的问题。

厘清政务信息开发“脉络”

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将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理清轮廓。提起资源,人们首先会想到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而才有可能想到信息也是资源。物质资源在农业和工业社会的作用,人力资源在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作用,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信息资源能干什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效益?在此引用一句话来说明:当前在谈到企业发展时,我们时常能听到“一类公司做标准,二类公司做技术,三类公司做产品;做产品的公司挣微利,做技术的公司挣小利,做标准的公司挣大利;做产品的公司挣一天,做技术的公司挣一年,做标准的公司挣一代”。将这三类公司对应于资源来看,产品就是物质资源,技术就是人力资源,标准就是信息资源。由此可以看出信息资源将在今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在建设“新四化”的道路上,面临物质资源比较匮乏,人力资源相对薄弱的现实,要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信息资源的利用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资源既有内在属性,又有外在属性。如物质资源中的煤炭资源,其内在属性是其物理、化学特性,外在属性是其分布、数量等。经过几百年的勘测和研究,人类已基本掌握了地球上各类物质资源的内在和外在属性。近百年来的发展,人类对人力资源的外在属性已基本了解,但内在属性的掌握还有待完善。对信息资源,可以说我们现在不甚了解其内在属性,也未曾完全掌握其外在属性,有效利用就更谈不上了。

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可以对各政府机构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在属性加以研究,对其外在属性中的分布特性予以明确,逐步将政务信息资源从盲目的技术应用,转变为在清晰的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应用。

“畅通”机构改革路

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将为政府机构改革创造技术条件。政府机构的改革因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大家来说都息息相关,而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机构改革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

每当一个新机构成立,或老机构因职能转变而改为新机构时,其最早的文件,或定义该机构职能的规范性文件就是政府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性文件。但目前所制定的文件只是一个对机构职能的宏观定位,并未确定每项职能的具体内容,用信息化的术语讲就是没有定义每项职能的指标属性,即既没有确定每项职能的内在属性(职能管理内容),也没有定义其外在属性(职能管辖边界)。这就造成了在全国,同样一级、具有同样职能的政府机构,所具体管理的业务有差别、内部机构设置有差别、人员配置有差别、管辖的范围有差别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政府机构的非规范、非标准状态,制约了中央政令的畅通。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5

关键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高潮。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 交通工程信息化资源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96-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里程和等级不断提高,对高速公路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匹配的是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这势必造成高速公路的低效运行,不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研发适合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实际情况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高速公路管理者和有关专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资源种类众多,交通工程资源是高速公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建立资源管理系统,提高高速公路现有交通工程资源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是实现高速公路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由于高速公路三大系统资源普遍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传统信息化方法无法有效地针对这一特征提出解决方案,因此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构建可以有效管理资源空间分布信息的可视化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资源管理系统将成为路公司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2、GIS在交通工程信息化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GIS是由信息演绎而来,是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是对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系统的统称。其通过利用数据的空间属性,实现了图形与数据的结合。用户可以在地图界面上直接对空间对象进行查询和分析。它以数据可视化、思维可视化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支持方式,使管理者对各方面进行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而将自己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环境当中,直观地掌握全面情况,从而大大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好的手段。

采用GIS技术构建交通工程资源可视化管理系统可以高效直观地管理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资源特别是三大系统资源(通讯、监控、收费系统),提高交通工程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交通规划、建设效率;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重复投资。

构建交通工程资源可视化管理系统先要建立包含空间信息和高速公路工程资源专有属性信息的综合数据中心以及以GIS为基础的可视化管理平台,在两者的基础上根据联网中心、路公司管理需求形成交通工程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案。

2.1 建立包含空间信息和高速公路工程资源专有属性信息的综合数据中心

建立综合数据中心就要考虑先对空间信息和高速公路工程资源专有属性信息数据进行组织分类。在GIS系统中的信息可以组织到专题图层中。每个图层有一个主题,同时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图层中每个特征点都可以通过坐标和属性来确定和描述。根据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资源管理的特点可将工程资源信息及数据信息分为基本信息图层、公路工程资源图层及虚拟图层三类:

(1)基本信息图层包含:提供城镇,国道,省道,河流等一些基本的地理信息的背景图层、高速公路图层和立交桥图层。这部分数据利用现有的GIS资源(如公路局制作的全省公路电子地图)获得;

(2)公路工程资源图层包含:记录管道、杆路、路肩手孔、人井、工具等资源的管道杆路资源图层、缆线图层、电话图层、通信电源设备图层、记录高速公路通信站(指收费站,服务区,通信中心等)端的接入网设备的站端接入设备层、收费站图层以及其它如可变情报板、监控摄像机、车道称重、车牌识别相关设备的图层。这部分是我们数据整理工作的重点,需要我们通过对现有工程图纸、工程量清单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有关手段来获得;

(3)虚拟图层包含:按照用户定制的方式显示一些设备相关属性值,动态描述分布状况的数据图层和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提供系统预警功能的状态图层。这些数据则要通过动态采集及运算获得。

组织到专题图层中的信息数据要建立相应的数据结构,其关键在于资源信息库的数据结构分析设计以及空间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的统一,由于高速公路资源数据库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性,公路资源及资源状况属性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沿线路动态随机分布并且与其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高速公路资源数据库应是包含描述空间位置及其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库。而且根据目前国内高速公路管理的特点,采用的是里程桩与地理坐标定位相结合的线性参照系统,并建立大地坐标系与里程桩系统的对应关系。根据以上特l生分析,基于GIS的高速公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关键是实现大地坐标与里程桩系统的相互转换、建立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和采用动态分段技术。对此我们可以将高速公路资源数据库实体划分为基准系、高速公路资源、地理背景三个实体集。通过这一概念模型,我们可以有机地结合两种技术手段,构建基于空间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的资源管理平台。

2.2 搭建以GIS为基础的可视化管理平台

在综合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资源及基础信息的配置管理基础上,以GIS平台为手段,构建可视的工作平台。该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该平台将具有分层数据管理功能,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基础信息和专业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和维护,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层显示。对专题数据和图形可以灵活地进行编辑、更新、备份、恢复等操作,同时改变与后台数据库的对应关系。对于一些可监控资源.例如摄像机、可变情报板、车辆检测仪等,可以监控其运行状态,并提供预警和警报等功能。

平台提供查询工具用户可对各个路段进行信息查询,可查询所有基础特征和专业特征的属性信息,可按用户所确定的属性名称进行定位,即可以将用户指定的地理特征以显著方式显示。平台提供多种数据表达方式、数据表的浏览方式、地图表现方式和统计图的方式,其中统计图的式样、颜色、线形、文字均有多种选择。系统还提供直方图、饼图等多种专题图,形象直观地对用户数据库中所选择的字段进行分析。根据用户要求可以输出高速公路路段状况图等图件,可输出各种属性的报表,打印查询结果,还可以将地图与多种专题图、统计图表、浏览表、图例、查询信息等组织在一起打印。同时平台可以与其他CAD,CAM软件系统实现不同系统间所用数据文件的交换,从而达到数据共享目的。平台保留二次开发的可扩展接口,系统将具有非常高的可扩展性及可塑性。

2.3 形成交通工程资源管理的实用解决方案

在建立了综合数据中心以及以GIS为基础的可视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考虑到联网中心、路公司作为不同的使用者的管理需求。路公司需要管理并维护所属高速公路的所有工程资源;联网收费中心需要管理并维护联网中心的线路设备资源并根据权限查看路网中各路公司的资源状况。由此针对整个路网本文提出如下交通工程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案:

(1)对于高速公路工程资源管理系统这样一个带有广域分布特征的系统,为了减少安装调试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从总体上采用Browsers/ThinClient+WEB/Application Server+DBMS三层(或多层)结构,(BWD)是适合而且可行的系统架构选型。其中对于用户透明的业务逻辑层可以使用目前的中间件技术完成业务逻辑的定义、修改,对于今后的系统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系统主要采用B/S结构完成系统的大部分查询、分析、报表、监控等应用功能,使用ThinClient完成安全度要求比较高的内部数据管理功能。这样各管理处、服务区都可以很方便的部署本系统而不需要做任何额外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这种结构另外一个重要优点是部署的灵活性。因为采用Web方式,只要有Internet连接就可以登录系统。

(2)对于整个路网各路公司内部独立使用可视化系统管理所属交通工程资源。即联网中心的应用服务器直接管理内部资源;联网中心的应用服务器将本中心数据库不存在的资源的查询指令分解到各路公司的系统服务器上,得到结果集后将其合并返回。通过这样的虚拟查询机制,对于联网中心使用者来说,这些都是透明的,对所有路公司的开放资源都可以像本地资料一样直接访问如图2所示。

(3)对于路公司可以通过可视化系统监控、管理所属高速公路的所有交通工程资源。路公司管理者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或PDA(手持式计算机)、手机等移动设备登陆系统服务器。对于可监控的公路工程资源,信号采集/控制计算机按照预设的轮询时间频率对设备的信号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的结果判断此设备资源的状态,是正常运行还是黄色预警还是红色警报并将信息数据提供给可视化平台服务器,如图3所示。

(4)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的可视化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系统设置、资源管理、综合查询、设备监控、数据接口五个功能模块,其功能架构如图4。使用者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对平台的系统管理设置,对基础空间资源和设备资源进行添加与编辑,对资源对象查询、编辑、监控。同时平台提供二次开发的可扩展接口并预留未来与GPS等系统的接口。允许对资源对象属性进行自定义。提供资源对象二次开发接口,按此接口可实现对象动态装卸功能。系统可按照XML标准导出资源对象属性;可导人流行的GIS空间数据及CAD、CAM软件所用数据文件,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7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diministrative-Controlled Group Company

(Zhang Y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Ni Jinxiang: FuTong Real Estate Gourp Company)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s are far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due to the different Modles of Group company. This paper emphesis o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Administrative-Controlled group compan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we can generalize it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with "one-standardization, two-functions, three-outputs", which means standardizing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ss; performing the service and supervised functions; and exporting the culture and the institution.

行政控制型集团公司是指通过全资投入子公司,或者兼并子公司,取得对子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对子公司人事、财务、经营等实施直接行政控制的集团公司。一般而言,行政控制型集团由二级公司组成(集团总部和下属公司)。行政控制型管理模式以其高效率被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在紧密型运转的母子公司中)广泛采用,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差异性也很大。行政控制型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据总部与下属公司之间的集分权程度,又可分为三种管理模式:集权式管理、分权式管理和适中式管理。

在实践中,随着集团业务的多元化、管理团队的成熟等,一般会经历由集权式管理到适度分权的过程,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集权式管理或分权式管理,大量的是处于中间状态的适中式管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适中式管理是指集团总部掌握必要的控制权,给下属公司一定的权限,既保证总部对下属公司的控制权,又能有效激发下属公司工作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用"一个规范、两种职能、三项输出"来概括。一个规范是指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流程;两种职能是指总部的服务和监控职能;三项输出是指制度、人才和文化的输出。

科学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流程

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为集团的扩张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规范,保证流程从总部到子公司或项目公司的一致性,堵塞管理的人为漏洞,这对实施异地扩张策略的集团公司尤为重要。

行政控制型集团应根据集权程度和战略规划,合理划分总部与下属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权限,科学设计并严格执行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事任免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流程,这是实现集团与下属公司的有效连接和集团对下属公司有效控制的纽带和前提。作为科层组织的集团公司还需要根据价值创造的"二八原则",即公司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对集团和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与一般性员工按类别和层次分别设计相应的管理流程,在不同的流程中,集团总部和子公司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能。

加强对子公司的服务和监控

行政控制型集团和下属子公司(或项目公司)之间的关系可以比喻成哑铃,一头是集团总部,一头是子公司,中间的连接杠杆是服务和监控,一旦杠杆断了,集团对各子公司也就失控了。对下属公司的服务和监控是集团人力资源部的核心职能,由于失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破产,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拥有成熟管理模式和全国地产业第一品牌的万科地产,刚进入上海经营不到两年,总部就对上海分公司就陷入近乎失控的状态,当时上海万科公司基本上到了总部"水泼不进"的局面,后来深圳集团本部对原有团队采取"一锅端"的方式,重新派遣新的管理团队,万科才有了后来在上海市场的不俗战绩。

集团总部作为一个决策中心,同时也应是各子公司的服务中心。总部要做好对子公司的服务,就必须做到如下两点:(1)树立服务意识,把各业务部门当成客户,多渠道、多途径地了解各子公司的业务和管理的实际情况,避免工作中的"一刀切";(2)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调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制定出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各子公司。集团对各子公司的服务应围绕集团的发展战略和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而不能陷入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否则就抢了各职能部门和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饭碗",使"集团人力资源部"沦落为"集团人力事务部",落得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下场。

集团总部对下属公司监控,主要是指对下属公司对总部决策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检查。对行政控制性集团公司而言,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人事任免控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集团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实现对下属公司的有效监控。

集团总部对下属公司在绩效管理方面的监控主要包括:(1)指导和监督下属公司绩效管理制度与流程的制定,确保制定出来的制度与流程的合理性;(2)监督子公司绩效考核过程的公正性,确保按流程与制度操作;(3)参与集团董事会对下属公司高层的考核;(4)建立下属公司核心员工档案,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备案,形成集团人才库。

集团总部对下属公司在薪酬管理方面的监控主要包括:(1)根据集团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规划和薪酬策略,在定岗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下属公司年度薪酬总量并适时调整,对超出预算总量的部分报总部审批;(2)下属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调整报集团审批和备案;(3)总部根据下属公司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对下属公司的奖惩。

相对来说,对下属公司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监控是日常性和间接性的,而人事任免控制则更为直接,也是集团实现对下属公司监控最有效的手段。

为防止下属公司高层任人唯亲,近亲繁殖,在公司内部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集团公司往往对下属公司核心员工实行集权式"大人事"管理,不仅对下属公司主要领导(如正副总经理、财务经理)实行统一任免,而且下属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实行由所在企业总经理提名推荐,报集团进行资格审查后再统一发文任免备案。这样不仅有效防止子公司高层大权独揽的现象,同时也增强了中层对集团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当然,这种集权式的人事任免控制体制也会带来其他问题,主要是下属公司领导班子的协调合作关系比较微妙,因为其他主要领导不仅要听总经理指挥,还得向掌握其任免大权的总部负责。一种折衷的做法是子公司副总以上人员原则上事先征求总经理本人意见后再进行委派。

集团总部对下属的监控是全方位的,上述三个方面只是集团对下属公司监控的主要部分。由于岗位的特殊性,财务会计、采购、营销、仓管等岗位也会成为集团监控的重点,这些岗位招聘、任免制度与流程等也会有别于其它岗位。

输出制度、人才和文化

美国建国初期,在1787年的立宪会议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应该当总统?谁应该领导我们?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谁是最好的国王?"。美国建国先贤们致力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组织,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来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使我们创造梦想的国家?"这就是保证美国几百年来持续强大的根本。

国家如此,集团企业更应如此。集团企业在扩张时,几乎所有新成立的子公司(或部门)都是由集团派出骨干员工,再在子公司当地招兵买马,集团派出的骨干员工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公司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在集团业务迅速扩大,人才培育跟不上集团扩张的情况下,"火速提拔"能力尚不足的人才担当子公司重要岗位,会给集团的扩张造成巨大隐患,子公司问题层出不穷,集团总部陷入被动救火的局面,扩张越快死得越快。集团企业要保证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优秀人才,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选拔、激励约束机制,学会"造钟"而不是"报时"。

制度与人才输出是硬性管理,而文化输出是软性管理。良好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降低集团内部的摩擦成本,发挥制度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由于行政控制型集团成员企业在企业类型、行业特点、区域特点、管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集团公司在建设、整合集团企业文化时,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在充分肯定、鼓励成员企业的特色文化,充分吸收成员企业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很大包容性和普适性的文化体系。集团企业的文化体系是成员企业文化建设的"宪法"和"大纲",所有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工作都不能违背"宪法"精神。但是,集团也不能利用行政力量一味追求"同一",否则,反而会加剧内部摩擦与内耗。

由于集团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企业历史、企业类型、管理团队成熟程度、行业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行政控制型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一个规范、两种职能、三项输出"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上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存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方案。建立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集团内部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过程,不少企业聘请外部咨询公司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可实施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主编,企业集团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比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

[2] 裴中阳著,集团公司运作机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9

[3] 王凤彬编著,集团公司与企业集团组织--理论・经验・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8

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资规模逐年增大。2009年至2013年,中国在海外石油投资预计高达4000亿美元;[1]2014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权益油气产量估计超过1.3亿吨,[2]以至于有人把这5年称作石油行业的“中国并购时代”,中国石油企业已经与具有百年跨国经营历史的国际石油公司一起,成为国际石油公司阵营中的重要成员,而海外业务也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整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中国石油公司尽管体量庞大,但在国际化平台上,技术、人力、财税等方面都不占优势。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国际石油公司纷纷优化资产、压缩投资,为了控制管理成本裁员、减薪。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成本控制、运行效率显得格外重要,人力资源的国际化管控在管理链条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本文以某国家石油公司海外资产国际化管控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人力资源管控的有效模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和水平,支撑、保障海外资产运行,以实现海外投资回报。

二、石油行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的特殊性

(一)经营形式复杂多样

不同区块、不同阶段、不同资源特性,形成了石油行业以项目形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很多石油公司的国际油气投资项目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特定的、不可重复的客观目标,运行项目与企业运营最大的区别就是项目根据合同规定有明确的完成期,这就决定了在管理方式上,需要针对不同项目的具体特征和所处环境,平衡各类资源和制约性因素,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最大投资回报。因此,项目制油气资产运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变能力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石油合同模式复杂多样

石油合同规定了承包商(Contractor,即外资联合作业公司)与资源国政府(HostGovernment)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通常是由当地政府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并根据实际作业情况留有一定谈判的空间。目前世界石油合同主要类型有:租让制、产品分成、风险服务和回购合同,在石油合同基础上,还有派生出来的协议联合作业协议(JOA)等。合同模式的复杂多样,在保证双方甚至多方权力、利益的同时,对参与国际化管理和运营团队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资产运营环境恶劣

国际投资的油气富集地区普遍存在政治局势不稳定、安全形势紧张、自然环境恶劣等问题,运营环境经常会随一些重大突发事件而变化,如暴乱、武装冲突,甚至政变、战争,这些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石油行业的发展,也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油公司要根据地区局势、安全形势时时调整人力资源策略,形成最安全、有效的人工效能。

石油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国际油气市场的多变性,使得海内外油公司的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的需求程度不断加大,难度不断提升。

三、我国石油行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石油行业人员国际化能力不足

数量上主要表现为国际化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能满足海外业务发展需要。我国石油行业现虽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级各类人才,但工作经历相对单一、技术特长有一定局限性,国际平台下的商务、财税、法律人员更是常缺乏。随着我国石油行业投资并购快速发展,海外业务结构性缺员问题突出,特别是新并购、设立的海外项目,以及新业务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难以及时配置到位。

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国际化合作不仅需要技术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通晓企业管理、熟悉国际运营的一批跨国经理阶层。而适应国际化经营合作需要的懂外文、懂经济和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匮乏,已成为石油行业实行国际化经营最大的困难。目前多数外派员工国际化还存在差距,以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不能同时满足工作要求的问题最为突出。

(二)国际化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和属地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海外投资开发起步较晚,在人才本土化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和管理上未能形成理念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主要表现为:总部和属地化项目公司在人力资源管控方面权责划分不清;人力资源管控系统性不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健全;人力资源管控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对称等;外籍员工管理要么照搬全抄总部,要么中外方员工两套标准,没有将关注点聚焦到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不与当地法律相抵触上面;很多海外项目运行多年仍不具备中、英文双语版本基础规章制度。

(三)国际化团队的组织效能不高,战略认同、文化融合存在问题

石油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具有多国籍性,一线劳动者多数来自东道国,因此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和冲突,整合多元文化员工的价值观,强化公司的团队建设凝聚力,是人力资源管控的重要内容。此外,受石油勘探开发国际化的影响,油公司人才在各个国家不同项目间的流动也不断增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技术水平的管理对象使公司的人力资源管控难度加大。而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的最明显的标记首先就是语言,语言沟通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文所说,我国石油行业掌握技术又语言过关的人极为短缺,而提升又难以通过集中培训方式短期见效,这无形中增加了信息传导的有效性。其次,文化差异还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国际石油企业在管理上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也很难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从而严重影响了组织效能。

(四)属地化人才市场和用工政策制约

虽然公司(项目)所在国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但几乎所有的东道国都希望外国公司雇用本国公民,以尽可能多地为本国人创造就业机会,提升本国石油行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有的东道国政府对外国公司中本国人的数量(比例)有一定的限制,有的要求岗位空缺必须优先聘用东道国人,甚至在工作签证办理方面施加多种限制,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全球化人才招聘与配置。

四、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模式构建及应用

针对以上石油行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某石油公司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为基础,探索一套适合国内石油行业通用的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模式。

(一)管控模式概述

建立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模式,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机制、流程对海外人力资源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管理,并具备一定的拓展性和适用性,使人力资源工作能够高效运行。国际化管控模式包括管理授权体系、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和E-HR系统四部分。

(二)管控模式实施

(1)授权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授权管理体系是管控模式的骨架,总部需要根据管控目标、管控模式(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操作管控型)、项目公司当地的管理水平,甚至阶段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建立授权体系,授权最重要的就是划定界限,切分权责,明确总部与海外项目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决策界面和职责界面,配套的制度流程建设、编制与岗位设置都要以授权管理体系为基础。

(2)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海外项目公司人力资源团队建设的关键,该体系明确海外人力资源经理在招聘、任免、绩效等核心管理环节的决策归属。海外人力资源经理可以通过总部外派或者属地化招聘任用,虽然总部外派人力资源经理在战略导向、资源协调、总部政策把握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在人力资源政策落地、制度执行、合法合规、语言沟通等方面,属地招聘的人力资源经理优势更为明显,行业内通过招聘属地人力资源经理,进而组建人力资源团队,甚至核心管理团队的实践较为普遍。

(3)制度流程体系。海外项目公司需要根据总部制度体系框架,在授权范围内,结合当地法律法规、行业实践建立属地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将公司的战略导向、文化价值观融入其中,制度流程体系既包括基本的员工手册(handbook)、劳动关系管理,也包括绩效、招聘、薪酬、培养等制度,海外项目公司可以根据人力资源规模和管理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流程体系建设的职责归属海外项目公司,建立由总部参与、属地化中外方人力资源团队共同建设并实施模式,是较为成熟的行业实践。

(4)人才流动系统。1)人才供给。如前文所述,区别于其他行业,石油行业资源分布高度集中,而集中区域多为发展中国家或政治局势动荡地区,但出于经济利益,这些地区成为各国际油公司“兵家必争之地”,使得人才高度匮乏,高端人才更是千金难求,如何保障人才供给支撑企业发展,是国际化人力资源管控的首要工作。针对此问题模型主要从三个角度提供解决思路:一是重视本国员工国际化能力培养。国际上向海外项目派遣本部员工作为开疆拓土的主力军是最基本“打法”,因此加强国际人才培养为员工提供平台,为海外项目输送血液无疑是一个“双赢”举措。一方面在公司招聘时除了对专业技能进行测评,加强对外语水平、心理素质、文化适应等进行测试;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选拔合适人员,形成一批公司国际化后备团队。然后,根据国际项目需要统一,通过开展国际知识学习、外语强化、海外项目实践等方式集中培养,形成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二是加强属地人才队伍建设。雇佣当地员工对于解决国际化人才供给问题,绝对是最直接有效的,并且海外很多国家为保护当地居民就业都规定了雇佣当地居民比例,积极了解当地政策法规,建立有效吸引当地人才的方法,吸引一批既熟悉当地情况又具专业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投身公司海外业务,稳定公司属地化经营管理团队。三是建立全球人员调配机制。在总部培育、属地化招聘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关键岗位配置模板和核心技术团队配置模板,整建制实施岗位历练和备岗培养,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对核心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进行复制,实现全球调配或新项目补充。2)人才退出。具备退出机制的管理模式才有活力,“对于不能正常履约、学术不端、‘水土不服’的,要加紧研究建立引进人才人选退出机制”。[3]我国政府提出的人才退出机制,在海外人力资源管控中更值得借鉴和思考。在海外高薪招才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要能够为企业提高效益,因此建立海外人才退出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员工。例如:一是中方员工轮替机制。从员工角度,长期一地外派容易导致工作惰性,还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企业角度,海外团队有新鲜血液流动可以使企业更具活力,也有助于选择更适合的人在海外创造更大的效益。二是回国安置机制。海外项目退出人员并非是不合格人员,而是不适合属地项目的人员。海外项目调回人员具备丰富的海外项目经验,对于回国后岗位安排,薪酬福利应通盘考虑,既要有利于再次派出,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经验为本国培养国际化员工提供宝贵经验、教训。三是属地员工退出机制。即使属地人才招聘困难、各公司间竞争激烈,但对于不胜任岗位的员工应当该说“不”时就说不,项目公司应当充分了解当地法律法规、行业实践,尤其是工会情况,同时考虑企业在属地的声誉、影响,将退出机制固化到制度流程中,使属地员工的退出“行之有据,做之有效”。

(5)全球化E-HR系统建设。全球E-HR系统是管理系统,授权管理体系、制度流程体系都可以通过E-HR系统建设得以固化和实施;全球E-HR系统是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决策和管理所需的人员、岗位、薪酬等信息可以实时全面掌握;全球E-HR系统是管理工具,可以有效解决海外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地域、时差、语言等问题。E-HR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水平体现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强大的E-HR系统能够实现真正的计划、运行、监督、沟通全过程管理,确保计划与实施的一致性,同时节约成本,使人力资源的事务性工作更加简便快捷。

综上,授权就是要解决“管什么”,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解决“谁来管”,制度流程是解决“怎么管”,人才流动系统解决“要管谁”,E-HR是整个管控模型的系统平台。

五、启示

随着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降本增效、开源节流成为了石油公司的主题,而这一切举措都是要通过人力资源来实施,这也是人力资源国际化管控广泛受到国际石油行业重视的原因。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9

论文摘要: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给教学领域带来新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繁杂、分散、查询不便等一系列繁琐问题。本文利用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 3. 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来构建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实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高效管理。

一、引言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则是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由于教学资源分散和结构性匾乏,教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教学所需资源,直接导致教师备课时间大幅增多,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信息化进程。因此,组织和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重心,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重点。面对现有的天量无序资源,只有充分应用信息处理、知识管理等现代化技术才可能使教师能在较少时间内找到合适资源,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3.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旨在为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高效管理做出有益探索。

二、本体定义和相关构建工具

  (一)本体的概念

    “本体”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描述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后来引入计算机界,人们便赋予它新的含义。从1991年neches等提出的“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外延的规则”。此后,本体的概念逐渐深入知识工程界,并且和早先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众多定义中,被广大学者接受,在界内影响力最大的是gruber于1993年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一个明确的规格说明”。

    (二)本体的描述语言和构建工具

    关于本体的描述语言有很多种,目前开发的本体语言主要是基于一阶逻辑和描述逻辑语言,以一阶逻辑语言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研究室开发的ontolingua;  cyc系统的描述语言cycl;基于一阶谓词的高级编程语言loom等。另外,基于web的本体描述语言有马里兰大学开发的简单html本体扩展语言shoe,美国sar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开发的xol,欧洲ist项目on-to-knowledge开发的oil } darpa定义的本体描述语言daml+oil} w3c公布的web本体语言推荐标准owl等。

    目前常用的本体创建和开发工具有以下几种: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开发的ontoligua;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设计的ontosaurus;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发的webode;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protege;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应用信息学和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所开发的kaon等。其中protege使用最为简便,且其源代码开放,模块划分清晰,提供api接口,扩展性强,方便用户学习和使用。用户可以在其工具站点—http://protege.stanford.edu/,免费下载最新版本、插件和相关文档资料,所以本文创建本体采用了protege3.3.1。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的建构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分类标准

    针对目前教育资源的复杂多样性,为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层次分类不清和属性标注混乱,教育部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其中对教育资源的媒体素材进行了分类。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根据规范现分五大类: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因此,其后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中基本以上述五类为依据。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过程

    1.概念及关系的确定

    笔者从媒体类型、学科、适用对象、媒体格式、使用语言和存放位置将多媒体教学资源类划为六大类。①媒体类型被《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分为五类,笔者在这五类下又划分出多个子类,如“文本”包含子类“人物说明”“教材文本”“教案”“历史资料”“习题”等。②学科类的划分参照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③适用对象类依据年级划分,包含“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其他”。④媒体格式按照媒体类型具体编排,包括“文本格式”“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⑤语言类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如英语、汉语等。⑥存放位置:考虑到添加多媒体资源各个属性后,资源所在的具体位置于之后也是重要的概念,因此位置类也作为重要概念列入。

    2.定义属性

根据属性标注选定的内容,此次本体构建中教育资源属性标注分为两个部分:①采用lom模型必须元数据中的内容;②另一部采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针对各类教育资源的特点而开发的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内容。

    首先,必选元数据内容具体如下:(1)标识,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标号,在系统中应该唯一;(2)描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内容的文本描述;(3)关键字,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关键字;(4)语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使用语言”属性,连接语言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5)创建者,记录是谁创建了该资源;(6)创建时间,记录创建资源的具体时间;(7)格式,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技术上的数据类型,具体有“所用格式”属性连接格式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8)大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字节大小,如果经过压缩,指未压缩时的大小;(9)位置,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物理位置,具体有“所处位置”属性位置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0)持续时间,是指连续运行多媒体教学资源需要的时间;(i1)使用者,指使用该资源的主要用户,最重要的优先列出,具体有“适用对象”属性对象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2)难度,指学习者学习该资源的难易程度的界定,在此将难度分为非常简单、简单、中等、困难和非常困难五类;(13)评注,指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使用方面评论的内容;(14)文献资料,对具体某个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补充,为学习者提供更多资源。

    其次,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按照素材类型分为不同又具有各自类型特色的属性,在此不再赘述。

    3.添加实例

    实例是本体领域中最精确、最小的概念,是实现本体最终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前所有步骤,包括类的定义、属性的确立等,已经让本体初步成形;而实例的添加能使本体更充实饱满,也可以逐步建立领域知识框架。因此,在添加实例前要挑选和记录准确的个体,添加时,选择适当类别进行添加。以下简要描述如何对各类进行实例添加。

    (1)媒体类型类的实例添加:按照自顶向下原则,先根据实例类型,纳入具体分类中,再根据主要内容进行更细的划分。如描述美国克林顿总统的视频,先归入“视频”类,界定出这个资源为人物描述,则再添入视频下的人物类。

    (2)学科类的实例添加:学科下添加时可参考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具体不再赘述。

    (3)对象类的实例添加: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适用对象分类在本文中已经确定,各年级的名称作为实例归入相应类下,如本科一年级作为实例添加到本科阶段类中,其他类中先不添加实例,可在之后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添加子类。

    (4)媒体格式类的实例添加:媒体格式包含的五个子类具体明晰,如:video/rmvb, image/gif,audio/midi等等,仅需填入对应类中即可。

    (5)语言类的实例添加:语言类的实例为资源使用的语种,如汉语、英语、法语等,直接添入对应语言类下即可。

    (6)位置类的实例添加:位置类实例依据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储空间的名称添加。

    添加完实例后,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库就初步完成了。在使用这个本体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对该本体定义属性、添加实例等不断对本体进行修改、扩展、完善,这是本体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本体优化步骤。笔者使用protege 3.3.1编辑后的多媒体

教学资源本体主界面如图to

    4.本体检索

    本体构建完成后,利用protege3.3.1自带的插件queries可以实现多重语义检索。在queries插件中,可以利用类的名称、属性和属性的约束条件等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查询。queries插件提供的多条件限制使资源检索更为精确:查询结果必须符合多个限定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者每一个才会呈现出来,这种检索方式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大便捷。

文化资源的属性篇10

关键词:西天目山;资源调查;野生豆科植物

中图分类号:S-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64-03

西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北纬30°20′,东经119°25′,是皖南黄山山脉分支。地处中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年季节变化显著,年均温15.5℃―8.9℃;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90―1870mm。生态环境古老,植物资源丰富,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极佳去处,也是周边众多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首选基地。

豆科(Leguminosae)是被子植物中的第三大科,全世界约有748属19700种,我国约有172属1485种[1]。该科植物种类丰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豆科植物中具有根部结瘤的约有2839种,具有较好的固氮作用。种子富含淀粉、蛋白质类物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多达22%的植物蛋白[2],也是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此外,豆科植物还因其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而成为绿化造林树种和草坪覆盖物种,还可应用于燃料、木材、印染及其他工业中。天目山地区豆科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天目山植物志》显示天目山地区共有豆科39属79种[3],但该地区主要种植及利用的仅仅是黄豆、扁豆等栽培豆科植物,对野生豆科植物的调查及资源开发利用极少,本文拟通过对西天目山野生豆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及物种利用特征分析,以期为该地区野生豆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一、研究方法

(一)野外调查

在2016年8月,在绝大多数豆科植物开花结果物候期,对西天目山野外豆科植物进行了调查,记录其分布生态环境的野外数据,采集图片资料和植物标本。

(二)标本鉴定

根据植株营养体、花果形态、开花习性等特征,借助于《天目山植物志》[3]和《中国植物志》,对采集的野生豆科植物标本进行鉴定,确定其在分类学中的地位;由于物候原因,对于部分未采集到花果的植物标本通过请专家鉴定及请教当地护林人员并结合植物志书等方法,确定物种名称。

二、结果与分析

(一)野生豆科植物物种组成

通过野外调查及标本鉴定,共鉴定西天目山野生豆科植物资源33种,分属于19属(表1),其中长柄山蚂蝗属、胡枝子属、大豆属、豇豆属等发现了3―5种,木蓝属、葛属、槐属各2种,其他各属都只有1种。从生长型特征分析,超过总物种数50%以上的种为灌木,其次为草本,且以一年生草本为主,乔木较少,所有33种中只有4种。

(二)西天目山野生豆科植物资源的经济应用价值

西天目山豆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结合他人的工作和本文的调查研究,按照经济性状及应用价值大致可分为6大类(表1),同时根据其应用价值结合现实需求探究了未来的开发前景。

1.药用植物资源。在调查的33种野生豆科植物中,除大叶胡枝子、多花胡枝子、三裂叶野葛、两型豆、渐尖叶鹿藿和圆叶野扁豆等无药用记录外,其他均可入药,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比较易于采集到的有木蓝属、长柄山蚂蝗属、胡枝子属、鸡眼草属、大豆属、豇豆属等的植物。其中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效的有:葛、绿豆等,山合欢可安神,合萌、赤小豆可利尿滋养、消肿排脓,扁豆可健脾止泻等[4]。而除传统中药外,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也是开发植物药用价值的一个方向,如:菜豆中皂苷类物质能降低脂肪吸收功能,促M脂肪代谢,尿素酶对于肝昏迷患者有很好的效果[5]。

2.食用、油料植物资源。在调查的资源物种中,根据资料记载可用于食用植物有大豆、绿豆、赤小豆、豇豆、菜豆、野大豆、葛、槐树、胡枝子、美丽胡枝子等,油料作物如槐树、胡枝子、美丽胡枝子、野豌豆、云实等。其中胡枝子含油量10%―18%,槐树种子含油量达到18%―24%[7],云实种子的含油达到35%左右。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部分农田作物已为豆科菜豆属、豇豆属、大豆属等属的物种,而以山区优质环境发展有机种植,可以为人们的餐桌提供绿色食品。

3.饲用、绿肥植物资源。豆科牧草含粗蛋白、钙、胡萝卜素较多,营养价值较高,可代替部分精料来饲用[6-7],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就有:木蓝属和槐属,而较低的野豌豆和胡枝子属也有14.18%和13.40%。粗脂肪含量最多的为胡枝子属(4.80%),木蓝属(3.96%)次之[8]。豆科饲用植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优质的蛋白饲料为山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因含有固氮细菌,豆科植物也是优良的绿肥植物,如野大豆、胡枝子、多花胡枝子、三裂叶野葛、合萌、山合欢等。

4.观赏绿化、蜜源植物资源。豆科植物具有树形奇特、枝繁叶茂、花形美丽等特点,是可开发的优质绿化植物资源;而很多豆科植物如槐等的花又是较好的蜜源植物。因此,将观赏花卉植物与蜜源植物相结合发展养蜂业,既可用于绿化,也是充分开发利用野生花卉资源的有效途径,实现绿化与经济的双效收益。天目山中有很多高大乔木如黄檀、槐树、山合欢、紫荆等可用作路径行道树。云实及胡枝子属因其花的数量多、花较大,花色艳丽等特性,可开发用于花圃材料;兼可作为蜜源植物如胡枝子、山合欢、槐树、野大豆等。

5.生态植物资源。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进程逐渐加快,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耕作和经营措施,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豆科植物利用其诸多天然优势,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中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天目山野生豆科资源中,美丽胡枝子是非常好的固土持水及改良土壤树种,也是荒山裸地造林的先锋灌木,适合用于岩石边坡这种特殊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植被恢复,同时对矿渣废弃地植被的快速恢复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9]。大叶胡枝子、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等都能起到良好生态作用。

6.为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野生豆类植物如野大豆、野扁豆,长期生长于自然生态环境之中,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进化出一系列抗逆性特征,如野大豆与大豆是近缘种,具有而盐碱、抗寒、抗病等优良抗逆性状,有很多宝贵的抗逆基因资源,因而可作为基因库,通过分子遗传方法筛选优良抗逆基因,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培育优良的豆科植物品种。

7.其他用处。除以上各类开发应用途径以外,本次调查还发现西天目山具有为数较多的优势木材树种如紫檀、紫荆、黄檀等。苦参、葛、豇豆可作为因其茎部的纤维成分发达,葛属的粗纤维含量有45.51%,而野豌豆属的也有35.64%[8],因而可作为纤维植物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大豆可用作起酥油和人造奶油原料、可制造食品乳化剂、矿石浮选剂肥皂和蜡烛。云实类植物可制肥皂及油。

三、西天目山野生豆科植物开发应用建议

西天目山地处浙江临安,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部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旅游风景区。而天目山野生豆科植物资源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如何充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野生资源非常重要。

(一)开展对天目山野生豆科植物资源的深入的本底调查

本次调查因季节、地点等的限制,只调查了西天目山33种野生豆科植物资源,《天目山植物志》数据分析表明,天目山具有豆科植物约79种,可能还存在未被发现的资源,考虑到豆科植物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应对天目山豆科植物资源的物种、分布、生长状况、数量等进行深入的{查研究。

(二)对野生豆科资源利用时应用考虑到保护性利用原则

天目山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因此应禁止对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经济树种和油料植物资源任意开垦,尤其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植物资源更是要合理的保护,防止使其退化,对环境造成威胁。鉴于豆科植物种子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因此在进行天目山野生豆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采用收集种子、人工种植、引种驯化途径,在不破坏其自然生态的条件下合理利用,不建议采用野外直接挖掘方法。

(三)充分考虑植物资源利用中的可持续性问题

在开发利用野用豆科植物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应用价值,还应与其生态适应性及生长繁育特征相结合,注意可持续开发利用。如葛是极好的淀粉植物资源(葛根),同时还可以作为药用植物和蜜源植物,但是由于葛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繁殖迅速、生态适应性强、根系发达[10-11],导致对其生境范围内其他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甚至形成生态入侵。还有一些豆类植物具有毒性,如山合欢花有催眠作用,黄檀茎皮和根皮有毒、合萌种子有毒等,在对这些植物进行开发利用需要充分考虑它们的生长发育特性,强调生态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任延刚,王娜,韩晓弟.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豆科植物资源调查及其经济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8,(6):66-68.

[2]程国栋.黄山市野生豆科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5):458-461.

[3]丁炳扬,等.天目山植物志(第二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黎春花,刘国道.豆科植物应用价值综述[J].热带农业科学,2008,28(4):75-80.

[5]董洪芳.菜豆、茄子和青椒的营养与药用[J].现代农业,1992,(10):23-24.

[6]高登义,高世龙.胡枝子的栽培与利用[J].吉林畜牧兽医,1996,(2):34-35.

[7]汤晓辛,王英,杨庆伟,等.施秉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地区豆科植物资源调查[J].湖北农业学,2016,55(2):1183-1185.

[8]冯长松,王二耀,徐照学,等.河南豆科饲用植物资源研究[J].农学学报,2015,5(4):90-96.

[9]徐高福,洪利兴,柏明娥.美丽胡枝子栽培技术及其在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0,(4):63-65.

[10]齐文静,何冬华,夏志洁,等.黄河三角洲地区野大豆根瘤菌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J].山东科学,2012,25(1):32-37.

[11]秦立刚.本土植物葛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可行性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