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12 06:14:4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篇1

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大多数患者不能满足一般的生活护理,而需要的是健康知识,更想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以及疾病愈合及愈合后的问题。高血压病病程长,病情进展程度不一,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但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损害,所以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改变高血压病患者行为的认识,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在开展整体护理为中心,护理管理为基础而达到护理目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护理上针对性制定适合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有效的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3~2005年我院共收治高血压病患者53例,男40例,女13例;55~70岁38例;合并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7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3例,接近正常13例;2种药物联合口服35例,2种以上药物服用18例;主要联合服用:(1)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噻。(2)卡托普利+维拉帕米。

2方法内容

2.1指定健康宣教计划针对个体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印发成小册子挂于病房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2入院健康教育要求主管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的姓名,病区环境、设施,作息时间,并提供科室健康教育资料,简单介绍疾病的一般知识,让患者感觉到温馨和安全。

2.3住院期间进行卫生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述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清楚高血压病是终生疾病,要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遵医嘱坚持服药,以保持血压稳定。介绍服药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双氢克尿噻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长期服用还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监测,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及测量血压时注意事项,活动后休息10min后再测血压,袖带不要裹得太紧或太松,尽量做到四定:定时、定部位、定血压计、定时做好记录。让患者了解性低血压发生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头晕、心慌、出汗、恶心、呕吐等,不得擅自停药、改药,以免引起血压突变。

2.4出院前继续健康宣教(1)适当运动,但必须是在血压控制满意的情况时再开始循序渐进的活动,以轻体力活动为宜,如快步行走、健身操等有氧运动,避免举重、俯卧撑等力量性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2)忌烟酒,进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饮食,忌食动物内脏、蛋黄,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引起血压升高。(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以免发生脑血管疾病。

3体会

通过对5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指导,使患者更加了解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解除了心理压力,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了最理想的护理效果。要做好健康宣传,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按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解决问题,科学地运用健康宣教,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篇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英国军舰被德国潜艇击沉,大批英国水手丧生,只有少数人幸存而活。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幸存者并非都是身体条件最好的,但他们都是意志坚定、善于发挥自己潜在能力、具有较好心理素质的人。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四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一、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修养,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

二、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规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培养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由于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情绪不稳定,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重点培养,在体育活动中多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重点培养他们参加活动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能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其次,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和要求或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容易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规律和学习发展的规律,利用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学生的情绪情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个性,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家校联系,塑造健康人格

家庭是孩子品行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因为在家里,孩子不仅需要呵护、关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发现有一名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做操也心不在焉,直觉告诉我这名学生有心事。我利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主动与她在一起活动,与她闲谈,得知她伤心的原因是今天早上,她父亲莫名其妙的对她大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继而她怀疑她的父亲不再喜欢她了。下课后,我打电话与她的父亲沟通,她父亲告诉我,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给她带来了伤害,他以后会克服这个毛病的,他晚上一定给女儿道歉。第二天早操下了之后,这名学生悄悄的对我说谢谢老师。

五、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就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就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艺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健康教育篇4

1.思路

在实施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中,首先制订一份理想的护理教育计划,这不仅为护理的具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详细的、明确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包括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内容。起搏术后“健康人”的教育目前仍以医院为基地,以安置一年以内的“健康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消除了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知识传授及医护患一起的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有关起搏器的各类常识及有关自己疾病为什么安置、起搏器安置后的各类并发症预防和发生故障时的急救处理等保健知识,为了能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真正掌握有关起搏知识。为此,我们进行了摸底书面考试,然后进行起搏知识的系列上课;最后再进行书面的考试,不能通过者进行个别辅导,直到通过为止。不仅如此,我们还请起搏术后生活质量高的“健康人”进行现身交流;其次学员们还互相谈体会,学习班就在这样的紧张、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对于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有心内科主任、起搏器专家签发的结业证书,以增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集体留影、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安置起搏器后的中青年“健康人”,疾病的痛苦虽解除,但无形中带来了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针对起搏术后中青年存在的疑问,我们特邀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导管室技术员举行咨询、答疑活动,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而对术后中青年存在的“忌口”的性问题,结合有关宣教资料,举办《科学性生活指导》教育讲座;并印发各种书面材料,让其带回家学习。使起搏器术后中青年“健康人”及家属明白盲目忌口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使他们能正真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健康教育篇5

论文摘要: 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教师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才。

健康是美丽的天堂,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有了健康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机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为健康的人,反之则是不健康的人。在经济与知识极其发达的今天,凡想拥有完美的人生,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就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拥有健康的心理。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提及或关心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我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视。尽管从事其他社会职业的工作者也需要心理健康,但与教师相比,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如果存在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局部的、个人的,但如果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它的影响则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要让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就要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公民心理障碍将是21世纪的忧患。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是21世纪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他们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一无所知,缺乏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其将来在适应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面临始料未及的困难。近年来,报纸和电台先后报道了教师打学生耳光,用刀片刮学生脸,发动学生给有过失的学生用墨水刺字等体罚学生的事件,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和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事的分析及反思,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部分教师的师德差以外,多数事件是教师因为情绪烦躁,不能自控所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若特说:“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气愤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可以是创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学问再精深,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这一切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诊治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百分之百健康,才有可能培养出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总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且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常常会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有了心理疾病,除了伤害自己外,还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角色接触的广泛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存在心理疾病,将给所教的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和示范性对学生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这一点讲,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如果教师时常带着情绪工作,把来自家庭、社会、同事、领导的不满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掺杂个人的喜好,对学生进行讽刺、人格侮辱、习惯性谩骂,等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的不健康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怎么搞的,又有许多学生没写完家庭作业”。面对眼前的学生,我的愤怒,我的质问已无济于事,只有冷静思考该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所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的不当教育,致使我班部分孩子撒谎、弄虚作假、拉帮结派……我深深地知道,如果单纯地抱怨、惩罚学生,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不会有所提高,效果也不佳,学生依旧会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师生对立,从而使教学“杯水车薪”。另外,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无法独立地辨别是非,只会直观地模仿,简单地看待问题。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果留心关注教师的闲聊,就会经常听到有老师以使学生害怕为荣,以把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为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有些老师甚至不择手段,讽刺、挖苦、罚站、打骂、体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无意中看到一个老师拿着板凳腿在猛打一个孩子,我问:“怎么了?”老师气愤地说:“不写作业,家长也不管。”我拿过那孩子的作业一看,是呀,一学期快结束了,作业却做了不到三分之一。我问:“早干吗呢?”老师说:“我天天要,她不做,我有什么办法。”我说:“算了,已经这样了,何苦呢?”“考试不及格,影响总成绩怎么办?”说着又朝孩子打了几下。此类老师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现吗?在教师的这种心态下,很多学生形象地把师生关系比作猫与老鼠、警察与小偷、老虎和兔子、留作业的工具和做作业的机器,等等。这足以证明师生关系存在着问题。有一个说明连带责任的典故:“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教师主观上不想毁了孩子,所以千万不能让孩子客观上因我们而毁。

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师懂得关怀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形成活泼、向上、合作、宽容的良好个性;冷漠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间形同陌路,常常会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热情;暴躁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常常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使学生经常处于戒备状态,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担惊受怕,产生抵触情绪。一天我因学生作业问题很生气,随口叫学生马某上讲台,本意是给他当面讲讲,谁知他看我起身连忙抱头,不仅他如此,学生任某也这样。我问:“你们干吗?”其他学生则大声说怕老师打,听后我无言了。怕老师打,可见老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有多深;学生或者察言观色,以至于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个性;而自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绪同样也是暴躁型教师教育管理不当的产物;教师的偏爱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嫉恨……因此,教师要自觉

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才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健康教育除家长之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医生。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才,是广大教师的责任。

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位教师都应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维护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减少日常教学行为的伤害,杜绝心灵施暴并有意识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像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身体一样关心学生的心理,而且把这种“关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许多内容。比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鉴别的能力,确定心育目标并设计、实施心理训练活动的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能力等。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的心理首先要健康,用健康的心理准确地为学生把脉诊治,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并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及时让学生的心理获得健康,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心理医生

当今教育的发展决定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保健工作,也许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教师绝对是学生直接的心理医生之一。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的辅导和咨询工作,就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会向社会输送有心理障碍的人才,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例子。每当听到这类触目惊心的消息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疑问:我们的学生有如此脆弱的人格,如何肩负起21世纪振兴中华的大任呢?所以,教师要明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使命,努力提高自己,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为社会培养健全的公民。

总之,一个不注重健康教育的学校是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不负责的学校,一个不懂得健康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竞争力的民族,只有重视学生健全而健康的心理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班级

        党的十七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论述,为我们中学生进一步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华,初中时期也是他们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事关其学习成绩的好坏和身心健康,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在此,我结合十多年来本人教学工作得出来的心得体会,谈谈如何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和谐健康理念

已经是初三第二学期了,回想起刚分到这个班的时候的我,再看看现在的我,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的我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小女孩,脑后梳了一个辫子,成天只向往“快乐”这两个字。但是,当我一天天长大,我变了,不只是模样变了,而且性格和内心世界都变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你让我喜让我忧,你主宰着我的心情,也主宰着我的命运。

——来自我们班陆怡霜书中的一张纸条

案例分析

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十分敏感,生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知道,所以,往往是私下偷偷地接触和往来。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加上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在浪漫的接触中忘了时间,以至造成荒废学业。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觉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思想上的压力。我主动与陆怡霜进行轻松谈心。从关心陆怡霜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陆怡霜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个别老师同学不理解她。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我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让她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语文好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语文课代表,负责班上的语文小园地,在今年中考中陆怡霜考了659分,保送市中。我觉得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坦诚、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平时多注意学生情绪和成绩的变化,对表现异常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疏导他们对事物和人际关系的看法,解开心结,打开健康心理之门。

        其次,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初中学生健康和谐积极的心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注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增强集体生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对个别是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应该采取适度的批评,使其改正错误行为,给予其合理的期待和真诚的帮助,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对有较强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指导和帮助,积极鼓励他们多参与群体生活,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相互坦诚,平等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要始终坚持以诚相见,尊重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用事实和案例教会他们如何去接纳他人,关心他人;要把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给大家带来的愉悦,使其性格变得宽容、大度和平和。

二、注重人文关怀,增进互相信任

班主任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怀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差异。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使我们班主任高高在上,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要蹲下来看学生。”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认识到人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保持对每个人个性及个人权利的尊重,才能启迪其个人自主独立意识、唤醒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绩差和犯错误的学生,增进师生互相信任,减少叛逆和对抗。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直接与学生对话,教师是否有一颗宽容的心,是否有一种博大的胸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一天我正声情并茂的讲课,忽然发觉有一学生在传纸条,走过去拿到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赵萍萍,我买两支一样的笔,你一支我一支”旁边还画着一颗心,当然心上还插着一支丘比特之箭。这时旁边的学生都在起哄,让老师读一读纸条上的内容。当时心里真是火冒三丈,想把这位学生讽刺挖苦一通,但他那种委屈和恳求的眼神望着我,我笑着说:“许波同学写了一首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后,我停顿了一下说道:“许波不惜花费课上的时间来告诫自己要努力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相矛盾吗?”我声音里表现出的责备让所有人沉默着。却也赢得许波感激的眼神,赢得了许波的信任和尊敬,一场风波迎刃而解。从此,他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期末考试考了110分。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遇到一些类似的事情,上课有时开小差、说话、顶撞老师、打架,我们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往往不能凭老师自己印象,粗暴地对待那些老师心目中的“坏学生”,课堂教学,需要的却是老师有一颗宽容慈爱的心,有胸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需要高超的教育机智。多一些宽容吧,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健康班级,用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的心田。

其次,通过了解任课教师对班级及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沟通、协调学生和任课教师关系。任课教师在分析学生方面有班主任不及的优势。班主任可以利用下列形式,借任课教师之力鼓励学生。第一,利用质量分析会、个别谈心等小范围交流场合听取任课教师对个别学生及班级的评价,并反馈积极评价给学生,帮助学生调整状态;第二,在任课教师和学生有摩擦时,应教育学生主动认错,并传达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弱化矛盾;第三,在个别场合,可以引用任课教师的肯定评语,鼓励学生,向他暗示任课教师对她的赞许,增强其信心。

        尊敬的班主任,放下你的架子,和学生真心诚意的交朋友,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我们的教育才能春风细雨润心田。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尊重了吗?给学生以尊严了吗?平等对待学生了吗?

三、建立完善机制,畅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渠道

学校要充分关注初中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引导他们确定合适的志向和目标,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努力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会,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联络;任课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去感染、教育、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

        首先,利用良好的环境因素。班级环境因素使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环境会给任课教师带来一种心情上的轻松和愉悦,积极的心态便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此,班主任不可忽视这一协调手段。班级环境或形象的独特是相对的。比如纪律严明,学生有礼貌,班干部交往能力强,学习气氛浓,这些是无形的;教师清洁,布置雅致,这些是有形的。本学期初,我在班级中张贴了班魂:优、雅、勤 。 班级口号 :扬帆摆舵  奋勇拼搏  看我三班  气势磅礴   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班级的成长,也有助于任课教师激情的发挥。在班级管理中,还要善于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增强其参与意识,不能自己说了算,闭目塞听,否则会影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责任心。另外,我们要及时做好准备,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畅通学生心态疏导、调节渠道,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其次、在课内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理 。“和谐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教学的和谐统一。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谆谆善诱,在德与才、情与智、身与心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可以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安全感,消除对外界的恐惧、敌意或破坏欲。课堂上, 老师给他们尊重,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快乐, 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以事喻理,以情动人,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让他们的生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 健康教育;能力;效果

专业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 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在工作中护士知识缺乏, 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够, 教育内容简单, 形式单一, 支持系统不完善, 缺少明确的质控方法等都会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是护理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1 护士方面

1. 1 加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2]。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护理技能, 来改变患者生活和行为方式, 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 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 预防并发症,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既可提高护理质量, 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1. 2 加强自我学习能力, 不断提高教育能力及水平。健康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 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 还要具备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因此要鼓励护士积极参加护理大专及本科的自修学习, 多看书, 看好书,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教育能力, 以适应健康教育的要求。

1. 3 注重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

1. 3. 1 评估:收集患者自身的基本信息, 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心理状态等资料, 确定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确认所关心的问题, 持续、动态地进行评估, 以制定不同阶段健康教育的内容。

1. 3. 2 计划: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 如图片指导、示范训练等, 可采取一对一、小组式等形式, 以达到预期目标。

1. 3. 3 实施:按照计划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疾病阶段, 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 做到少而精且分次、有序[3]。

1. 3. 4 评价:从患者的言语及行为表现中判断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否被接受和掌握, 由此来衡量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1. 4 注重语言与非语言交流。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注意仪表端庄, 举止优雅, 面带微笑以及关注的目光, 适时地使用触摸, 会使患者产生温暖、亲切的感觉, 增加对护士的信任。与患者沟通时, 要注意倾听, 使用文明用语, 语气、语调恰当, 语言通俗易懂。同时要注意使用安慰性、鼓励性和劝慰性语言, 并给予积极的暗示, 消除悲观恐惧心理, 增强遵医行为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1. 5 选择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护士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疾病阶段、不同心理状态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如口头宣教、图文宣传、幻灯、示范训练、发放健康资料等形式, 体现个体化, 差异化, 根据情况不断改进, 注重教育效果。

1. 6 护士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例如护士在为糖尿病患者测血糖后告知血糖数值, 同时讲解血糖值正常范围, 使用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低血糖反应的预防等, 并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发放健康画册、健康资料, 在为患者输液后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等。既可节约时间, 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 管理层方面

2. 1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 增强法律意识, 避免在健康教育中出现与医生不同的解释或承诺性语言。定期组织护士参加业务查房、院内讲座、院外参观学习、短期培训班等, 不断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

2. 2 完善支持系统。实行药品、卫材下送, 各种报表电子化, 使用气动物流设备等, 减少护士用于其它工作时间;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 护理病历表格化, 缩减护士记录时间, 真正做到护士有充足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 3 健全质控管理。护理部制定健康教育质控标准, 以便护理部、科室护士长进行检查监督, 并与绩效挂钩。通过信息反馈掌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及时进行调整,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 小结

重视健康教育, 科学地运用护理程序, 不断提高护士教育能力和技巧能够使患者信任, 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提高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英妮.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12):1331.

[2] 王立.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98.

健康教育篇8

1.把握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疏导教育

高中生心理发展速相对缓慢,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不和谐、不平衡,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脆弱,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并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偏差。

1.1 坚持心理健康知识传播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工作是学生养成良好心态的有力支撑。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其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基础,而其良好的行为则得益于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要寓教于乐地帮他们扩展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下发现自我心理盲区、误区和心理行为偏颇。让心理健康知识启迪智慧,促使学生审视自我心理行为。

1.2 调动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高中生辨别真伪能力不强,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易出现毫无根据的争论,看问题易掺杂感彩,固执任性等,与人相处会出现过度争执和心理诱因现象,易导致身心受创,触发心理反常。教育者应消除其抵触情绪、矫正其急躁性情和做事草率甚至不虑后果的心理行为反应。

有时他们放纵自己,我行我素,教育者要把握他们放纵行为的思想心理误区、症结,循循善诱,晓以利弊,并结合身边典型例子进行心理调试,心理教育咨询,心理沟通等,使其能联系自身,对自我心理行为有所觉察,能配合家长、老师等身边人认识放纵自我的心理危险,改变自己的心理放纵表现。

1.3 改变心理偏差行为

掌握高中生心理的一般特征,教育者首先应认同他们在青春期心理发育存在的脆弱、矛盾与偏差;其次,要根据受教育者具体表现的心理倾向、心理问题做好咨询、分析和帮教,使他们认识到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存在的较普遍性,降低他们因心理烦恼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调动他们向青春期心理偏差挑战,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化解心理矛盾,改变心理偏颇导致的行为异化事态。

1.4 促进良好个性品质形成

当前高中生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培养其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正确评价。增强高中生的承受挫折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1.5 完善人格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规范,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的正确性,并决心以这些作为言行准则。

2.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践行策略

2.1 合力营造心理教育氛围

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潜意识地在育人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学校应注重将学生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学校整体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行为中享受快乐。

2.2 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科教师应探求有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方式方法、渠道,走进学生心理表现实际,采用课件拓展、师生讲心理问题故事、问卷调研分析、个体咨询等多种可行的施教途径,拉近师生距离,友好地交流,使他们愿意反映自我心理困惑和纠结的心声。

班级要进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多让学生组织"说说心理话"的畅说活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级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这也是班级管理走进学生的育人举措。班主任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制订计划,合理用时,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教育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娱乐,以健康的心理交往,能共享成功的快乐。

年级可以组织"家校学生心理健康座谈会",可以统一下发"学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掌握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侧重,把好序列心理健康教育关。

德育处应重视对典型违纪生的心理分析鉴定,把握事态实质,做好对严重违纪生的妥善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教育

G807.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构建系统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因此,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程,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是贯彻十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面临着职业压力、就业压力等,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现代健康意识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培养健康意识,克服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就能保护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择大一、大二护理专业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意识相关知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对我校237名男女大学生(其中医学类212人,非医学类25人)进行了生活行为、大学生课余娱乐方式以参加各种社团、健康观念,调查学生的健康意识状况、健康知识的来源、接受的健康教育状况及其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来获取健康知识。

二、结果

1.对健康的关注频数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健康意识88%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健康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计比较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79%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

1.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从卫生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的形成、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等来检验健康教育的效果,如此形成调查―教育―再调查的循环教学,形成有特色的大效果。并尊重大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知道那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乐于接受健康信息,并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样教育才会顺利进行,事半功倍。

2.形成大学生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与同学、任课教师相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大都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完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好的“校风”、“班风”、“室风”、“教风”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既是传授专业知识场所,同时还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场所。大学阶段是专业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生理、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观的强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增加卫生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离不开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对于医学院校的课堂教育,所有专业课程均涉及健康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及学校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教育、引导、帮助、指导大学生们,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总之,高校的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学校和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能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决定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江民.浅议大学生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04)

健康教育篇10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师不仅担负着锻炼学生体格的责任,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当前时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其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均达到健康的标准,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 渗透 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贯彻和落实,在体育教学中,要求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特别是处于初中发展阶段的学生,更应加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真正发挥出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实效。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公平,不仅可以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放松,比较容易的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其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时时表现对学生的关爱、热心、尊重、信任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逐渐转变原有的心理意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精心计划和组织教学场地

由于体育课多是在室外进行,因此环境因素往往对教学过程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所需的场地进行精心组织和计划。所选的场地除了能够有效避免环境因素造成的干扰之外,还要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初中生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好,因此要格外注意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保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以下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有效的突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

(一)充分挖掘教学

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手段的前提条件是深度理解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我们可以从中对学生的毅力、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理品质进行磨练;比如在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时,我们可以从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以及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集体意识。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等视频,使学生从运动健儿的努力拼搏中,感受到不畏强手、奋力拼搏的精神,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选用适当游戏

对于正处于初中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素质。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并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游戏,能够满足当前体育教学的需求。比如可以在田径运动的教学中,采用接力跑等游戏方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特别是一些孤僻的学生,能够在集体比赛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使其感受到团体所带来的快乐。我们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猫捉老鼠、拉网捕鱼、警察捉小偷、圆圈追逐、踩影子等游戏,通过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之外,还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或是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比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行、优雅的气质、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与同事、他人之间具有融洽的关系等。教师还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理论方面的修养和提高,通过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通过耳濡目染,让学生受益匪浅。此外还应加强如何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积极交流,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发现的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通过交流、谈心等给予学生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将心理健康教学延伸至课外生活。还可以就相关教学内容、方式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有所了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有机结合。

五、结语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应积极的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师应通过自身实践,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并不断的促进教学手段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保证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参考文献:

[1] 张红利.浅谈如何在体育课教学汇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读与写.2013(12):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