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十篇

时间:2023-11-20 17:53:59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1

陆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部(科)主任和创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上海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各种急危重病和创伤的抢救和治疗,特别是各种急慢性中毒的诊治。

急诊室的故事

晚上,救护车的警笛声和孩子的啼哭声在急诊室外响起。不一会儿,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一个两三岁大小的孩子冲进了急诊室,焦急地向我求救:“医生,快帮我看看我孩子的腿,被开水烫伤了……”我连忙跑过去,迅速除去孩子的裤子,只见他的臀部、双下肢明显红肿,不少水疱已经溃破。“如果家长在孩子烫伤当时能采取一些措施,不至于伤得那么严重!”我在心里暗暗为这个孩子感到惋惜……

医生点评:冬天,各种热灼伤事件时有发生,如沸水、热油烫伤,电热设备烫伤,电流、火焰、热蒸汽灼伤,烟花爆竹炸伤等。轻者损伤皮肤,出现肿胀、水疱、疼痛;重者血管、神经、肌腱可受损,呼吸道也可灼伤。对热灼伤患者而言,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治往往可以有效缓解或控制伤情的发展。然而在急诊工作中,我们却常常遗憾地发现,由于家属和患者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进行救治,从而加重或延误病情。

区分灼伤的严重程度

1度:轻度红、肿、痛、热和感觉过敏,皮肤表面干燥,无水疱。

浅2度: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疱皮剥脱后,可见创面均匀发红,水肿明显。

深2度:感觉迟钝,有或无水疱,创面基底苍白,其间有红色斑点,创面潮湿。

3度:皮肤疼痛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疱,皮肤焦黄、蜡状或碳化,严重者可伤及肌肉、神经、血管、骨骼和内脏。

正确处理热灼伤

1. 迅速去除伤因,脱离现场,灼伤面积较大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救治环境安全。

2. 迅速剪开或脱去灼伤处的衣裤、袜子,不可强行剥离。

3. 去除受伤处的饰品,如戒指、项链等。

4. 用冷水(如有冰水更好)冲洗或浸泡伤处,降低表面温度,一般要持续20分钟以上。无流动水源时,可使用冰块、湿毛巾等实施冷敷。

5. 爆竹灼伤或接触化学物质后,应立即使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创面。

6. 若发生眼部灼伤,勿单纯闭眼,在等待转运或转运过程中,应将双眼处于低位,并用流动的水冲洗。

7. 发生口腔灼伤时,可服用冷牛奶、豆浆、面糊、蛋清等,必要时可去医院就诊。

8. 创面处置:1度灼伤可涂外用烧烫伤膏;2度及以上灼伤,不要刺破表皮水疱,也不要在创面涂任何药膏或油脂,迅速去医院就诊。

9. 若出现严重口渴情况,可酌情口服少量淡盐水,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避免6大误区

1. 热灼伤后,不及时去除受伤处的衣物或覆盖物。

热灼伤发生以后,应立即去除受伤处的衣物或覆盖物,以免加重热灼伤的深度。

2. 挑破水疱。

创面出现水疱后,勿随意刺破,因为水疱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在创面上涂抹牙膏、酱油等物质。

在急诊,我们曾碰到过不少将珍珠粉、牙膏、酱油、云南白药、植物油等涂抹在创面上的烧烫伤患者。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2度及以上灼伤患者应立即去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诊治,切勿在创面上涂沫包括自行购买的烫伤药膏在内的任何物质。

冬季节假日急救小贴士:

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急救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乏力、心悸、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甚至昏迷等表现。

急救要点:

1. 施救者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立即打开门窗,迅速关闭煤气总闸,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2. 严禁在现场打电话、开启照明设备等。

3. 呼叫120,尽快转运患者。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2

关键词:职业卫生现状;调查;评价

某啤酒厂采用国际一流水平的设施,年产20万千升啤酒,受其委托,对工作场所[1]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与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等。

1.2 评价方法及依据

采用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查表法等,依据主要有《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7号,《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10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等法规、标准以及用人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 检验检测方法

现场采样方法及采样点位设置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执行[2];粉尘浓度检测采用滤膜称重法,氢氧化钠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3],盐酸采用离子色谱法[3],硫酸采用氯化钡比浊法[3],硫化氢采用硝酸银比色法[3],氨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3],二氧化碳、噪声采用仪器直读法[4]。

2 结果

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用人单位使用的原辅材料料分析,该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矽尘、谷物粉尘)、毒物(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硫化氢、氨、二氧化碳)、物理因素(噪声、高温)。

2.2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

粉尘、毒物控制措施:采用自动化的PLC控制系统;原料输送皮带,糖化锅、过滤罐、发酵罐均为密闭设备;制冷站设置氨浓度检测器及事故排风装置;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设置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经冷凝后成液态二氧化碳;谷物投料及破碎工段设置除尘器;在包装车间、危化库、发酵罐区、公用工程、理化实验室、污水处理站安装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防噪声措施:优先选用噪声较低的设备并在设备相应位置配置减震装置和消声器;将噪声较大的设备置单独不知,并安装减震基础和隔声罩。

防高温措施:产生高温的车间纵轴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有利于热量的扩散;高温车间设有天窗,墙壁设有轴流风机和窗户;高温设备如糖化锅、换热器等外壳设置保温层;对外表面温度高于50℃的设备、管道及附件置隔热层。

个人防护用品:护目镜,防酸碱手套,耳塞(型号:3M 8100),防尘口罩(型号:3M N95)。

2.3 应急救援

该企业可能存在以下急性职业危害:

(1)酿造部糖化工段糖化区存在氢氧化钠、硝酸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及高温烫伤和中暑;

(2)酿造部动力工段制冷间存在贮氨器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急性氨中毒;空压机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泄漏,产生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空压机房换热器存在高温烫伤;

(3)酿造部污水处理站加酸间存在盐酸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集水井间、IC间、压力调节室存在急性硫化氢中毒;化验室使用硫酸、盐酸时产生化学灼伤;

(4)包装部洗瓶机操作工位存在氢氧化钠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及高温烫伤和中暑;包装部瓶场存在高温中暑;⑤化验室使用硫酸、盐酸时产生化学灼伤。

急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1)可能存在急性中毒的工作场所设置有应急通风设施;

(2)可能存在化学灼伤的工作场所设置喷淋洗眼装置;

(3)办公室配备应急药箱,急救箱内配有常见的急救药品;厂区设置有应急通道及风向标。

2.4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用人单位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安环部,配有专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建立有《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卫生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管理》、《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预案》。现场查阅资料,该厂均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6 职业健康检查

从该厂连续三年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分析:用人单位每年对一线作业工人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5]GBZ188-2014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体检项目有: 内科常规体检、肺功能、胸部X射线检查、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显示均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

3 讨论

3.1 评价

用人单位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卫生用室的设置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健全,现有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基本满足实际防护需要。

3.2 建议

(1)发酵工段硅藻土添加处设置除尘设施,污水处理站集水井间、污水处理站IC间设置强制通风设施,污水处理站化验室设置通风橱及喷淋洗眼器;

(2)污水处理站集水井间、污水处理站IC间设置强制通风装置及与排风系统相连锁的硫化氢报警装置,污水处理站压力调节室设置与排风系统相连锁的硫化氢报警装置;

(3)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点位应覆盖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4-2010,职业卫生名词术语[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3

火灾的处理

衣服着火,不要慌乱奔跑,小火可脱掉衣服,或用石棉网盖在失火处;较严重,可以直接在地上打滚直接使火熄灭或用自来水直接熄灭。有机物着火,要根据有机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不能用水直接扑灭。其他火灾参照学校安全部门制定的规定操作。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一、爆炸事故的预防1.实验室要保持室内通畅,通风,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明火。2.实验药品要根据药品性质分类归放,例如有机药品不能与氧化剂一起存放。易燃易爆物品避免接近火源。对易爆物品不要重压或者敲击。在实验过程中,禁止任意混合试剂,以免发生意外。3.在常压下操作时,禁止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加热,并注意检查实验装置是否畅通。4.减压蒸馏时,要使用耐受压力大的容器,如圆底烧瓶、抽滤瓶做接收容器。蒸馏完毕后,放气要缓慢,以免压力太大,使压力计损坏爆炸。二、爆炸事故的处理:爆炸事故发生时,要沉着冷静,针对爆炸药物的性质进行处理,因爆炸发生火灾事故的,参照火灾处理方法。第三、化学试剂灼伤的预防与处理一、化学试剂灼伤的预防1.对于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在操作时应使用适当的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2.对实验中要使用到的试剂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常用的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苯酚、金属钾、钠等会灼伤皮肤的,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尽量佩戴橡皮手套、穿上实验服,操作后立即洗手。对于有挥发性的药品,避免鼻子直接去嗅。对于一些强腐蚀性的药剂,在使用时,更应该慎重,同时注意保护眼睛。如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在不断搅拌下缓缓把硫酸加入水中,以免迸溅,灼伤皮肤。

化学试剂灼伤的处理

对于不慎被酸灼伤的部位,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稀释,再用3%-5%的Na2CO3冲洗。对于被白磷灼伤的,应避免用水冲洗。被碱灼伤的部位,也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稀释,再用BH3O3或1%CH3COOH溶液洗涤。对于有些试剂灼伤,如氰化物、BaCl2、HF等在冲洗时要适当解毒急救处理。如果大面积的灼伤,应及时上报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并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进一步处理。第四、割伤的预防与处理一、割伤的预防在自行烧锻玻璃容器或安装玻璃仪器的时候,要小心操作,力度适当,尤其是一些容易破碎的玻璃仪器,更要谨慎,条件允许可以佩戴手套,以防割伤。在将玻璃管插入胶塞时,要用棉布裹住,缓缓旋入,避免折断而割伤。对于已经破碎的玻璃容器,应及时移除,并清理台面,防止二次割伤。

割伤的处理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4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小心使用,小心溅落到衣物、口鼻中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稀液)/用布擦干(浓液),再用5~10%硫酸镁、或3%硼酸溶液清洗并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5

氯乙酸用途广泛,除莠剂、医药、农药、有机合成、烫发用液、染料、表面活性剂等生产均有接触。氯乙酸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害人体,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装卸过程中,如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会导致急性中毒,皮肤接触还可致人体皮肤灼伤。

近年来,时有发生因氯乙酸泄漏、灼伤而导致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事故。如:2002年 8月 17日,江苏银卡集团氯乙酸车间的一名操作工因被氯乙酸化学性皮肤灼伤,而导致急性氯乙酸中毒,造成该操作工死亡。

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之一。我国自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GBZ 239-2011《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原则、接触反应、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氯乙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氯乙酸属高毒物。人体吸入高浓度氯乙酸蒸气,或皮肤接触其溶液后,可迅速被大量吸收。作业人员急性中毒的轻重程度,取决于作业现场氯乙酸(雾或粉尘)浓度和接触时间;皮肤接触其溶液是否会引起中毒,与皮肤的受害面积有关,如较大面积皮肤接触可引起死亡。由于皮肤接触后会迅速吸收,一般无明显中毒潜伏期。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一般症状。作业人员接触氯乙酸酸雾,可发生眼部疼痛、流泪、怕光、结膜充血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表现为鼻、咽喉有烧灼感,咳嗽、打喷嚏、鼻塞等。一般脱离接触10~15min即可消退。

急性中毒。作业人员多因违章操作或氯乙酸泄漏事故,导致吸入高浓度的酸雾或粉尘,或皮肤接触面积较大时引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中毒者早期可有咳嗽、呕吐、腹泻、视力模糊、定向力障碍等症状;随后出现意识不清、烦躁、抽搐、惊厥、血压下降;继而昏迷、呼吸困难,数小时后会出现肺水肿。

皮肤改变。皮肤直接接触氯乙酸液或晶体、粉尘后,可出现红、肿、水疱,伴有剧痛,水疱吸收后会出现过度角化,经数次脱皮后可痊愈。如皮肤接触其溶液面积在10%以上时,会因吸收而引发中毒。应注意观察病情。

眼睛损害。氯乙酸酸雾或粉尘溅入眼内,可引起灼痛、流泪、结膜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组织损害。

氯乙酸中毒的预防措施

作业场所预防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氯乙酸的容器、管道应采用耐腐蚀性材料,并经常检查维修,防止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应当分开。

在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氯乙酸生产场所,应设冲洗设施,配备现场急救用品;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和表面应采用耐腐蚀、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进行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将其废水排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应设置自动报警或检测装置、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泄险区应低位设置且有防透水层。

车间内存在氯乙酸的场所应设置通风设备,并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可能发生泄漏危险的场所应同时设置事故通风设施。氯乙酸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源、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密闭,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的消防器材,氯乙酸贮罐区周围应设置泄险沟(堰)。

氯乙酸的运输与装卸应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规定进行;运输人员不少于2人,要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格,要用专用车辆运输,运输过程中确保不倒塌、不泄漏、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还原剂、氧化剂、碱类混装混运。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置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止暴晒、雨淋,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不得在人口稠密地停留。

个人防护措施

氯乙酸的个人防护需注意选用耐腐蚀防护用品,作业时应佩戴防酸毒面具,穿防酸碱工作服,戴防酸碱手套,穿防酸碱鞋,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物。进入高浓度氯乙酸场所的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工作场所要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完毕要淋浴更衣,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防护用品在使用前要检查其性能,保持其防护的有效性,并注意要定期检查。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

加强氯乙酸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09年公布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在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以及推荐的控制方案中,包括醋酸与氯反应生产氯乙酸的氯化工艺,其中应重点监控氯化反应釜、氯气储运单元。在安全控制中,要求注意反应釜温度、压力的报警和联锁;反应物料的比例控制和联锁;搅拌的稳定控制;进料缓冲器;紧急进料切断系统;紧急冷却系统;安全泄放系统;事故状态下氯气吸收中和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采用的控制方式是将氯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与釜内搅拌、氯化剂流量、氯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设立紧急停车系统。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阀、高压阀、紧急放空阀、液位计、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有关企业的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均应正确使用氯乙酸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主管领导和主管人员,应参加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企业在工人三级培训中,增加职业病防治相关知识,要求工人了解氯乙酸特性,掌握氯乙酸泄漏紧急处置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保养方法,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

企业的安技部门应建立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和检修记录;定期检测作业场所氯乙酸浓度,确保报警仪正常检测,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应制定氯乙酸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救援演练,确保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要定期组织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人员和遭受职业损害人员,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依法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现场应急处置原则

企业如发生氯乙酸泄漏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做到报告及时准确,应急准备充分,应急响应迅速,处置措施科学有效。

泄漏应急处理

如发生氯乙酸泄漏,应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隔离泄漏污染区,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戴防酸碱手套,戴防护眼镜,穿防酸碱鞋,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物。应从上风向进入污染现场,切断泄漏源;对泄漏物构筑围堤或定向收容;泄漏量较少或空气浓度不大时,可戴全面罩防毒口罩,用洁净铲子将泄漏物收集于干燥、洁净并带盖的容器中,地面遗留物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中毒人员的紧急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离事故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皮肤至少15min;并送医观察治疗。皮肤接触氯乙酸后的清除,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要比水更有效。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15min,注意勿让冲洗后流下的水再污染眼睛;并送医院观察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危害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即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6

一、生产工艺过程

目前,世界上无水氢氟酸的工业化生产主要是走萤石路线,即以萤石粉(CaF2)和硫酸(H2S04)反应制得。

国内大多生产厂家均采取以萤石粉(CaF2)、硫酸(H2S04)、发烟硫酸为原料,在回转炉中加热反应生成粗氟化氢气体,经洗涤、冷却、冷凝、精馏、脱气得到无水氢氟酸产品,副产品为氟硅酸和含氟石膏。

其生产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式:

CaF2+H2S04CaS04+HF

二、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无水氢氟酸生产过程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有:

1、中毒

生产过程中无水氢氟酸会以气体形式存在于作业环境的空气中,它有较高的毒性;生产副产品和原料氟硅酸、硫酸和发烟硫酸会以酸雾形式存在于作业环境的空气中,回转炉加热用的煤气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当这些有毒物质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超过容许浓度时,危害更为严重。还存在发生氟化氢气体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特别是无水氢氟酸储罐和管道,一旦发生破裂会造成氟化氢外逸,导致现场人员中毒事故的发生,并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设备材料选择不当、机械设备密封不严;监控系统失控;操作失误;维修不及时等导致设备及管道腐蚀。

氟化氢为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辩识》中所列的有毒物质,生产场所的临界量为2t,贮存区临界量为5t。若生产、贮存的氟化氢数量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将构成有毒物质重大危险源。

2、灼伤

生产过程接触到的无水氢氟酸(1052)、氢氟酸(1790)、硫酸(1830)和发烟硫酸(1831)等属强酸性腐蚀性物品,如果发生泄漏,并处置不当,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化学性灼伤,对生产设备和建构筑物造成腐蚀并严重危害环境。尤其是氢氟酸对人的眼睛、口腔、齿龈发生腐蚀、炎症及溃疡,引起牙齿损害。

生产中使用到热风炉、回转炉、高温循环风机、煤气发生炉及高温管道等设施,如果炉壁、管道或设备保温做得不好,或者发生高温气体或蒸汽泄漏时,可能会造成人员高温灼伤或烫伤事故。同时会连带发生中毒事故。

3、触电

因作业环境中存在着无水氢氟酸、氢氟酸、硫酸、发烟硫酸等强酸性腐蚀性物质,极易腐蚀电气线路的管线和电气设备。露天电气设备、架空线路经长期的风吹日晒和酸性气体侵蚀,导致绝缘失效。

在电气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管理及检查过程中,如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或违章操作,就容易受到电的灼伤、电击等而引发触电事故,严重时会使人触电身亡。

4、机械伤害

生产过程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若质量及安装缺陷、无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距离不足、防护装置不符合要求或误操作时,存在发生机械伤害的危险。

5、生产性粉尘危害

无水氢氟酸生产过程的萤石粉投料、回转炉排渣装车等岗位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扬尘现象,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6、噪声

无水氢氟酸生产装置中存在大量的压缩机、泵等设备,可能会产生较高的噪声。部分生产设备的噪声级可能超过国家规定的8h工作制允许的工作地点噪声A声级卫生限制值85dB的标准。噪声会对现场工作人员带来健康危害,长时期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作业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损伤,甚至导致不可逆性噪声性耳聋或 成为发生事故的诱因。此外,噪声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7、火灾

无水氢氟酸的主要生产过程除所使用的燃料煤为可燃固体外,硫酸和发烟硫酸虽是非燃烧物质,但与有机物质接触可引起燃烧。此外,电气设备及其线路存在发生电气火灾的危险。

8、车辆伤害

无水氢氟酸生产的产品、原材料运输量比较大,来往于厂内的机动车数量较多,存在发生车辆伤害的危险。

9、高处坠落

若各操作平台、检修平台、人行通道、架空管道等有跌落危险的场所防护设施安装不规范或者缺损,极易造成人员高处坠落事故。

三、安全对策措施

综上所述,无水氢氟酸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中毒、灼伤、触电等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因此在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免留下安全隐患。在此主要针对中毒、灼伤、触电等危害提出安全对策措施,限于篇幅,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的安全对策措施,不在此进行讨论。

1、防中毒危害的对策措施

无水氢氟酸生产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如无水氢氟酸、氢氟酸、硫酸、发烟硫酸和煤气等。尤其是无水氢氟酸、氢氟酸具有毒性高的特点,应作为防范重点。

(1)应当注意工艺参数的选择及量的控制,使无水氢氟酸生产装置在尾气风机抽吸下呈负压状态,在无水氢氟酸灌装口也设负压接口,以防止生产装置中的氟化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造成人员中毒。

(2)注意设备材质选型,为使泄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要注意设备和材质的选择。通过其他装置及同类工程的实践经验以及装置设计知识,选择耐腐蚀材料,确保设备的完整密闭性。

(3)对无水氢氟酸生产工段及岗位,如有毒物料在不正常操作时的排出口、取样口、贮罐阀、输送泵及压缩机等处可能泄漏或聚积有毒气体的地方,以及煤气站等处需设置有毒气体探测器,防止有毒物质浓度超标;若控制室、配电室与有毒物料的设备相距30米以内,也宜设相应的有毒气体探测器。

(4)设置不间断电源,在外电源断电时,可确保负压系统正常运转,以防止生产装置中的氟化氢气体外泄。

(5)无水氢氟酸生产厂房和煤气站等设计为半敞开式结构,以利于通风,减少有毒物质在工作场所的积聚。

(6)加强设备、管道、阀门密封材料检查和保养维修及岗位巡查,严防设备跑、冒、滴、漏。

(7)加强对现场操作人员的个体防护,有毒生产场所和岗位应配备专用的防毒面具、空气呼吸面具、手套和防护镜等劳动防护用品,并经常进行检查,对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如滤毒罐等应及时更换。对有毒岗位操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防止慢性中毒。

2、防灼伤对策措施

(1)对高温设备如热风炉、回转炉、高温循环风机、煤气发生炉等采取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设备及管道的保温设计应符合《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4272),以减少对操作环境的影响,预防发生灼烫事故。

(2)对存在无水氢氟酸、氢氟酸、硫酸和发烟硫酸等属强酸性腐蚀性物质的设备设施,在设计时应合理选择流程、设备和管道结构及材料,防止物料外泄或喷溅。

(3)具有化学灼伤危害作业应尽量采用机械化、管道化和自动化,并安装必要的信号报警、安全联锁和保险装置,禁止使用玻璃管道、管件、阀门、流量计、压力计等仪表。

(4)对无水氢氟酸等具有化学灼伤危险的生产装置,其设备布置应保证作业场所有足够空间,并保证作业场所畅通,危险作业点装设防护措施。

(5)对具有化学灼伤危险的作业区,应设计必要的洗眼器、淋洗器等安全防护措施,并在装置区设置救护箱。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3、防触电措施

(1)正常不带电而事故时可能带电的配电装置及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均应按《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的要求设计可靠接地装置。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定期检测接地电阻。并根据中国气象局第八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防雷装置请有资质的单位实行定期进行检测。

(2)移动式电气设备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3)对设备内检修等应采用安全电压的场所,应采用安全电压。

(4)设计时,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检修、试验或运行中的电气设备的安全防护距离和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7

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工作,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预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

    一、危险目标和危险种类的确定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对本学校目前使用的化学品、实验耗材、仪器和防护设备进行了辨识并综合分析其危害程度,确定了下列危险目标和危险种类。

     1、危险目标:学校综合楼一楼右侧实验仪器室。

     2、危险种类:化学药品泄漏,化学药品火灾,危险化学品中毒。

    二、灾情报告、报警程序

1、医疗急救电话:120。

2、本校安全事故应急小组

组  长:刘有伦         

副组长:黄瑞、李福东、陈红玉       

成员:各班科学教师

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首先进行个人防护,然后按照事故不同类别分别采取相应的现场处置措施,并立即报告本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小组组长及副组长,判断事故等级和趋势后采取相应的内部外部联络。

    三、实验室化学品泄漏处置程序

    1、易燃、有毒气体泄漏:现场人员首先从室外总闸切断电源(避免断电时电弧引起火灾),然后迅速开门窗通风,并按照危险程度通知临近实验室或整座建筑人员撤离至上风区,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之后对泄漏源进行控制处理:用毛巾或抹布擦拭洒出的液体,并将液体拧到大的容器中,然后再倒入带塞的玻璃瓶中。

    2、易燃、腐蚀、有毒液体泄漏:现场人员首先从室外总闸切断电源(避免断电时电弧引起火灾),避免中毒和受到灼伤,然后使用相应物资擦拭和吸收。大量泄漏时在实验室门口设置堵截围堰后撤离,等待应急救援人员处置。

    3、化学废液及废旧试剂:学校化学废液种类主要为各种有机溶剂。教师应严格控制化学试剂签发数量,督促实验人员进行有机溶剂回收利用。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按类别收集于专用容器中。废液及废旧试剂由学校责任部门定期统一处置。当化学废液及废旧试剂外泄时,知情者应立即通知本单位安全应急小组组长,立即采取措施追回外泄废液。外泄废液造成他人生命财产损害及环境破坏者,由相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置。知情不报者按失职论处。

    4、化学品包装物:剧毒化学品包装物,必须交学校责任部门统一处置。普通化学试剂瓶子,集中装于纸箱中,定期交给学校责任部门处理。

    5、本单位所有实验操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节能环保意识,实验设计及实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绿色化学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实验工作中,要树立高度的节能节水意识,全体教师都有杜绝一切浪费的责任。

    四、实验室化学品火灾处置程序

实验中一旦发生了火灾切不可惊慌失措,应保持镇静。首先应立即切断室内一切火源和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进行抢救和灭火。常用方法如下:

   1、可燃液体着火:立即拿开着火区域内的一切可燃物质,关闭通风设施,防止扩大燃烧。若着火面积较小,可用抹布、湿布、铁片或沙土覆盖,隔绝空气使之熄灭。覆盖时动作要轻,避免碰坏或打翻盛装可燃溶剂的玻璃器皿,导致更多的溶剂流出而扩大着火面。

   2、酒精及其它可溶于水的液体着火:可用水灭火。

   3、汽油、乙醚、甲苯等有机溶剂着火:应用石棉布或砂土扑灭。绝对不能用水,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

   4、金属钠着火:用砂土覆盖灭火。

   5、导线和电器外壳着火:不能用水及二氧化碳灭火器,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覆盖法灭火。

易燃、液化气体类火灾,首先切断电源,开门窗通风,起火初期首先控制气体泄漏,然后使用灭火毯遮盖扑灭,如无法控制气体泄漏,当容器内容物储存量低于爆炸极限时,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火焰消失后使用灭火器对周边环境降温至室温以免气体重新燃烧或爆炸,否则必须保持稳定燃烧,避免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后发生爆炸。

    五、实验室化学品爆炸处置程序

    混合性爆炸发生后,现场和周边实验室人员应开门窗通风,切断电源,熄灭所有点火源,避免发生二次爆炸,尽快通知学校消防及单位安全应急小组进行扑救,必要时电话119报警。

    六、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按“火灾控制与人员疏散应急预案”中的疏散、撤离程序执行。

    七、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医院救治

    对受到化学伤害的人员进行急救时,按下列方法紧急处理:

  1、置神志不清的伤员于侧位,防止气道梗阻,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2、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3、眼睛污染时,立即提起眼脸,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4、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5、误服化学试剂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必要时进行洗胃。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8

【摘要】 目的:探讨眼外伤的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87例眼外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大部分患者恢复并保存了视功能。结论:眼外伤情严重而复杂,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密切配合,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眼外伤;护理;急救

眼外伤是眼球及其附属器官因受到外来的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而引起各种病理性改变并导致正常功能受损或丧失,是眼科的常见疾病,可以导致前房出血、房角劈裂、晶状体脱位、破裂、虹膜炎等[1]。伤后早期急救对治疗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眼外伤,有不同的紧急处理措施,适宜的急救处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损伤,降低致盲率。因此加强眼外伤的初步急救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眼外伤患者120例,其中男82 例,女38例,年龄3~62岁。单眼外伤81例,双眼外伤39例。致伤原因中,爆炸伤16例,占13.3%;锐器刺伤58例,占48.3%;前房出血37例,占30.8%;化学烧伤9例,占7.5%。

2 眼外伤的急救处理

眼外伤根据受损的原因可分为:硬物的损伤、化学药品的腐蚀损伤。以下按照眼外伤受损的原因展开眼外伤的急救处理。

2.1 硬物损伤的急救处理:当硬物损伤到患者的眼眶、角巩膜或眼睑挫伤,在排除患者颅脑损伤的同时,让患者取半卧位,用绷带对伤眼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包扎时动用要轻、不能施加压力,同时给予止血剂;前房出血的患者,给予半卧位,用纱布包盖双眼,有利于积血的吸收;眼睑挫伤肿胀的患者,24 h内可用冰冷,1~2 d后改为热敷,同时静脉给予抗生素消除炎性反应。当由于外伤损伤患者的眼球时,则需对患者即刻进行止血、止痛、封闭伤口及抗感染等处理[3]。

2.2 化学损伤:当眼部受到化学药品损伤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条件不许可,可用自来水或其他认为干净的水冲洗。冲洗时应翻转眼睑,转动眼球,暴露穹窿部,将结膜囊内化学物质彻底洗出,一般至少冲洗30分钟。尽快确定损伤眼睛的化学物质的性质。根据化学药品的性质决定选用冲洗液,以将结膜囊内的化学物质彻底洗出。于严重的碱性烧伤,可行前房穿刺放液,但时间应在伤后1~2小时内进行,此时前房内碱性强,穿刺后可望减轻碱对虹膜、晶状体以及小梁网的损害。若是生石灰进入眼睛,一不能用手揉眼睛;二不能直接用水冲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生成碱性的熟石灰同时产生热量,处理不当反而会灼伤眼睛。此时应用棉签或干净手绢将生石灰粉拨出。

3 眼外伤的护理

3.1 心理护理:眼外伤多为意外伤害,病人大多数无心理准备。此外,眼外伤致视力突然改变,妨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又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的抽血、注射、输液、手术等操作,患者会感到紧张、恐惧,缺乏安全感[4]。因此,应做解释工作,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术前护理:手术前,为患者剪好眼睫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及抗生素,并根据手术的种类做好术前准备。患者安静平卧,双眼包扎,伤眼加用眼罩保护,提供安静、无刺激的环境,促进休息睡眠,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和完成相关检查,如需搬运患者做检查、摄片时应尽量避免头部震动,防止眼再出血、或组织损伤。结膜囊内有异物可用棉签、镊子轻轻取出。若眼内容物脱出,切忌强行回复,以免引起再次感染。

3.3 术后护理:术后取平卧位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不可挤眼睛,避免咳嗽、打喷嚏、弯腰,以防眼内出血伤口裂开。有前房出血的患者,取半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眼部伤口情况。注意术眼有无敷料松脱、移位、渗血、渗液及疼痛等情况。若疼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则可能出现眼内伤口出血、眼压高或眼内感染,要给予适当的处理。遵医嘱对症用药。

3.4 出院指导:告知按时滴眼药水或药膏,每次滴1滴,不可太多,如用两种以上眼药,应间隔5分钟后再滴另一种。点眼时眼药瓶不可直接接触角膜,以免损伤角膜,眼药也不可接触睫毛和眼睑,以防止污染。 (2)眼球穿通伤和眼内异物患者出院3个月内不能做剧烈活动,尽量避免低头、咳嗽、打喷嚏,减少阅读和过度用眼,保持规律生活,预防便秘。 (3)要定期复查,一般出院后1、3、6、12个月各复查1次。若出现异常情况,如患眼疼痛、畏光流泪、眼红、视力下降或健眼视力下降等,应及时复查,及时发现,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4 结果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120例眼外伤患者,视力完全恢复82例,占68.3%;16例患者视力恢复到0.3~0.8,占13.3%;16例患者视力恢复到0.1~0.3,占13.3%;6例患者眼球摘除,占5%。

5 结论

眼外伤是眼科常见的急诊病例,应争分夺秒处理,尤其前房积血本身对视功能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随血液吸收而消失,但其并发症可致严重的视力丧失[5]。因此积极配合医生紧急处理和进行有效的护理,损伤较轻的患者可缩短恢复时间,损伤较重的患者可降低损害。“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对于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效房,杨进献.眼外伤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05.

[3]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060.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9

【关键词】 蜂蛰伤;急救;护理;体会

蜂蛰伤是被蜂(蜜蜂,大黄蜂,胡蜂)蜇伤后出现局部和系统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医护人员积极防范,悉心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因素,我院于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共诊治蜂蛰伤患者1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共治疗18例蜂蛰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64岁,平均46.6岁,其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黄疸的3例,发生肝功能,心肌酶检验异常的5例,死亡1例,未发生并发症的轻症患者10例。

1.2 临床表现 蜂蛰伤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头面部,颈部,手背和小腿,多数患者仅以蜇伤处疼痛,灼热,红肿瘙痒就诊,本组3例重症患者大多于24~72 h出现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酱油色尿的溶血,黄疸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4例头部蜇伤严重者出现头痛,头晕,本组患者5例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不适。1例患者于24 h内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

1.3 局部处理措施 立即绷扎被刺肢体的近心端,每隔15 min放松1 min,绷扎总时间不宜超过2 h,可用冷毛巾湿敷,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仔细检查伤口局部,及时发现留在伤口的尾刺以及毒腺,并用针挑除,详细询问病史,尽快确定被何种蜂类蜇伤,如为蜜蜂蜇伤,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局部可用肥皂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3%淡氨水等弱碱性溶液洗敷伤口,以中和毒液,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1%醋酸或食醋洗敷伤口,局部红肿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以消散炎症,红肿严重伴水泡渗液,可用3%硼酸水溶液湿敷[1],疼痛严重时刻酌情使用止痛剂。

1.4 其他急救措施 立即急查尿常规,如果肉眼尿液呈洗肉水样,浓茶色样,酱油色样尿提示以发生了溶血,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24 h尿量少于400 ml,或者24 h尿量少于100 ml提示以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征得家属的同意下,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尽快进行血液灌流加持续床旁血液净化,以清除体内毒物,改善全身中毒症状。应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本组无1例发生过敏性休克,同时给予大剂量激素应用,碱化尿液,保肝,保护胃黏膜,营养心肌,抗感染,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支持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蜂蛰伤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于重症患者氧气吸入,多参数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智,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睑结膜有无苍白,有无溶血性贫血,蜇伤部位皮肤颜色,有无水泡,渗液,嘱患者穿宽松纯棉衣服,减少对伤口的摩擦,观察患者尿量,尿液颜色,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补液坚持“量出为入”的原则,及时评估有无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现表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2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一般选择在右侧锁骨下静脉,以降低感染风险,护理人员在接触穿刺点前后,使用导管输液前后,更换导管或调整导管前后,应洗手,有消毒指征时,应该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每天观察导管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常规每天消毒更换伤口敷料两次,如果敷料有渗血,松动,污染时应随时更换,如渗血明显时,除更换敷料外,应遵医嘱给予伤口敷料压迫止血或使用止血药物,中心静脉导管是保证血液净化和血液透析的重要通路,所以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细心的护理至关重要。

2.3 心理护理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达的今天,心理护理越来越重要,良好的沟通和认真的倾听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蜂蛰伤轻症患者心理上常麻痹大意,重症患者因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加之血液净化治疗费用高昂,患者或家属会出现恐惧,紧张,不安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同时详细解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案,预后等,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健康教育 本组18例患者,多为居住在山区农民到野外干农活时被蜂蜇伤,要叮瞩患者及家属尽量避免在有蜂巢的树下休息,可穿戴长袖衣裤,戴帽子,如果不幸被蜂蛰伤或被群峰围攻,千万不要试图逃跑,应取蹲位,护住头面部,等待蜂自行飞走,不可挤压抓挠伤口,以免毒液扩散和皮肤感染,立即到当地卫生院进行初步处理,如病情严重,立即酌情转到上级医院治疗。

2.5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除一例死亡外,14例轻症患者一周左右均治愈出院,3例重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于1~2月纠正了溶血,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尿常规,各项指标均正常,顺利出院。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篇10

1 创面手术中的风险

除常发生的跌倒、坠床、角膜损伤、烧灼伤、压疮、低体温等风险外,患者年龄大、基础病多,术中出血、病情变化带来的生命体征改变,容易引发意外风险。

2 风险防范措施

2.1术前充分评估风险: 针对整形手术室护士年轻,临床经验不足的特点,术前有针对性进行术前风险评估非常重要。具体做法是接到手术通知后,巡回护士认真进行术前访视,做到“一查二看三沟通”。仔细查阅病历,了解患者有哪些基础病,曾做过什么手术,对哪些材料药物过敏,化验检查结果等;到床旁看患者状态,意识、创面;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有无接受手术的心理准备,针对性进行宣教;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家庭关爱社会支持情况;与手术医师沟通了解术式及用物。护士根据得到的信息准备器械、敷料。术晨早交时护士汇报访视及术前准备情况,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对手术进行风险评估。对有基础病、心理问题、创面大、特殊感染、高龄、小儿等。提出重点防范措施。对病情重的患者,护士长要在术前一日亲自床旁访视,了解第一手资料,制定全面准确防范措施。

2.2术中措施到位

2.2.1防跌倒、坠床:对有基础病的高龄患者和无自理能力的小儿患者,安置要稳,扶老人从担架车移至手术床,巡回护士在一侧固定担架车,器械护士在床对面零距离保护,用手臂拦在患者肩背部,缓慢躺下。避免只用口头指导患者,警惕老人听力弱、动作不协调过猛倒下发生坠床的危险。小儿患者护士要亲自把孩子抱到手术台,有哭闹的小孩护士要守候在旁边。术后防性低血压引起跌倒,由于术中紧张、疼痛、过多出汗,手术结束患者过猛坐起或下地易出现性低血压,眼前发黑,跌倒。所以手术结束护士要嘱咐患者缓慢移动,下地后不要马上迈步,手不离床,有人搀扶坐轮椅或推车送回病房。

2.2.2防烫、烧灼伤:使用电凝止血时,负极板紧贴于靠近手术肌肉丰富区域,术中巡回护士检查负极板粘贴情况。有些不能粘贴负极板的患者,易用双极电凝止血。对老人、孩子、不能沟通的患者,护士更要注意巡视。防消毒剂灼伤,待各种皮肤消毒剂完全干后再铺无菌单。

2.2.3膜损伤:对全麻和意识不清患者,在洁净手术室手术中要特别注意眼角膜保护。涂抹眼膏后,用手轻合眼睑,使之闭眼后,用贴膜由上向下粘贴保护。

2.2.4防压疮:对体质很弱患者在受压部位做防护。枕部、骶尾部垫凝胶垫,足跟不可用液体袋。保持床单干燥。术中护士要给予受压部位减压。侧卧时用头圈减少耳朵受压。不可给予按摩干预的部位,涂抹油,也可防止压疮。

2.2.5术中低体温:临床上低体温是指人体核心体温低于35℃[2]。持续4h以上低体温,患者死亡率可达40%[3]。创面修复患者中的老人、幼儿和难愈大创面患者体质虚弱接送途中、术中消毒、输液等都会带走热量,如果不注意保温,极易出现低体温。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体温过低[4]。所以,术前巡回护士把室温度设定在25℃,待消毒铺单后,再降至22℃左右(利于医护人员操作)。从患者进到术间后,各项操作都要注意保暖,如粘贴电极片,导尿等都以最小暴露为宜,操作完及时给患者盖好。液体要提前备在术间,避免输入过凉液体。

2.2.5防术中病情变化:给予心电、氧饱和度全程监护,必要时吸氧。器官功能衰竭的备好急救车。术中巡回护士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有麻醉医师时,管理好静脉通道、随时执行医嘱。局麻时要注意监护仪上指标变化,心率增快或减慢及时反馈给台上医生。分析原因给以相应的处理。大创面手术时还要注意吸引瓶中出血量,及时报告术者。出现异常心电图要注意患者突发心脏病的可能。必要时采取分期手术,以保证患者安全。

3 总结

创面修复术,以表面小、轻、浅掩盖大、重、深;复杂创面患者年龄分布偏大; 难愈创面患者伴随基础病重;手术多为局麻下进行等特点增加了手术中风险和护士承担风险的责任。面对护理人员的年轻、临床经验不足,巡回中不宜察觉风险前兆的实际情况,前移防范措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贾赤宇,柴家科.以循证医学的视角分析我国目前创面修复领域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创伤外科杂志,2007,4(9):379.

[2]王芳,陈芳燕,杨洁艳.一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低体温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0,9B(27):1405.

[3]于丁宁,李 铎.低体温的危害及治疗[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19(2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