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20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1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以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为形式,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可见,问题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基础,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探究学习的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初期,化学教学中出现了“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也没能得到避免。通过对众多类似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出现这种形式化“科学探究”的原因,除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的偏差和运用不当外,还在于没能适当地设计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常见的情况有,忽视学生已有经验,或违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或原本不存在探究的必要,等等。结果造成探究学习的形式大于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探究学习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意识地提高对问题设计的理性认识,以学科知识特点和学习心理学为依据,从问题的设计原则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期达到使问题设计更加科学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探究学习中的问题按照作用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核心问题(任务)和子问题两类。核心问题(任务)是指整个探究过程中的统领性问题。探究学习其实就是通过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来达成教学目标。核心问题又是由若干个子问题组成的。学生要通过对子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来解决核心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可见,“问题”是探究学习运作的生命线,是学习目标达成的支撑点。“问题设计”就是依据学习目标确定核心问题,再将核心问题分解为子问题的过程。

由于探究学习把探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探究学习中的“问题”除了要体现学习目的,还要具有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ARCS是凯勒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动机设计模型。该模型把激发学生动机的任务概括为四个过程,即引起并维持注意、促进相关性、树立信心和产生满足,并针对这四个过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对照探究学习对问题的要求来看,如果我们把问题设计与ARCS提供的相关过程与策略结合起来,那么,我们设计的问题将能够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探究学习的质量。因此,笔者围绕学习目标,借鉴ARCS动机模型的基本过程对“问题”设计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三、核心问题的设计

(一)核心问题的特征

1.突出知识与能力,体现学科“大概念”。

探究式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探究式学习突出强调知识的获得方法,其目的是要依托科学知识的学习,达成掌握科学过程与方法、形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因此,核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实现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一方面要体现学科“大概念”。

所谓学科“大概念”是指本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或原理以及基本方法,也是学科思想最主要的体现。如高中化学强调的学科思想主要有实验、分类、守恒、平衡、结构决定性质等。(具体见下表)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基本上是在这几大思想的支配下,通过学科“大概念”整合相关知识而实现的。那些蕴藏在核心问题背后的“大概念”作为组织者,可以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接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加以组织,使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相关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领会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作用和价值,并获得对科学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

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式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因此,学习任务不能只关注知识而忽视学习者。

探究学习的开展面对的是一个知识体系还不健全、学科思想和方法正在逐渐形成的学生群体,他们恰恰需要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也就是说,作为“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在引领学生迈向更高更广的学习领域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高中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是否能够应对关于核心问题的探究,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探究思维和方法是否考虑了他们的认知特点等。目的是要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课题在探究学习中也是没有价值的。

3.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欲望。

学习兴趣和欲望属于学习内驱力的范畴,但它不同于由升学压力、客观环境等外界因素形成的被动内驱力,而是学生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因此,它能使学生更加热切、快速地进入探究角色,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如果核心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核心问题就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到维持学生探究热情的作用。因此,核心问题在突出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开展探究的心理期待。

(二)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

突出核心问题的特征是核心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由于核心问题的主要特征集中在对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体现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上,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借鉴ARCS动机模型中“引起并维持注意”和“促进相关性”的有关策略来设计“核心问题”。

凯勒在动机设计模型中指出:引起学生注意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适合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与自己相关,从而产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动机。

1.让问题源于学生的关注热点。

学生关注的热点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与自身的密切关系。所以,从学生关注的热点中抽离出的核心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大到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小到衣食住行,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我们把探究问题与这些学生关心的事物联系起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自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比如,为组织学生探究油脂的性质,笔者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地沟油的出路在哪里?”学生在解决地沟油问题的任务驱动下,查阅油脂的结构、思考油脂的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虽然知识本身是枯燥的,但学生对该话题的关注使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2.让问题源于学生的原有经验。

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属于动机设计模型中促进相关性的一种策略。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均具有明显的建构特征,强调原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如果核心问题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适合自己的特点并具备深入开展探究的基础。

比如,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如果我们以“钠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作为核心问题就显得无视学生原有经验。因为学生对钠的性质还是陌生的,他们不清楚该从何处入手进行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但若以“钠是否符合金属的化学通性”作为核心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很熟悉金属的化学通性,他们自然会利用金属的化学通性去推测钠的化学性质,并据此展开实验探究,最终获得对钠化学性质的认识。这个核心问题在尊重学生原有经验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类比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把问题置于认知冲突中。

既能引起注意又能引发思考的一个好方法是制造认知上的冲突。把学生的先拥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作为核心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问题设计的方式也属于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应用,只不过它的落脚点在“旧知”与“新知”的矛盾上。当然,这种“矛盾”不一定是本质上的不同。学生揭示“旧知”与“新知”真实关系的过程就是探究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卤代烃的性质”时,核心问题确定为“为什么溴乙烷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沉淀?”问题中的实验事实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了冲突。学生会带着“溴乙烷中没有溴离子,怎么会与银离子产生沉淀?”的疑问,围绕“溴离子从哪里来?”思考溴乙烷可能具有的性质,将探究引向具体和深入。

在确定核心问题时,我们可以把上述某一方面作为依据,也可以多角度立体呈现,那样核心问题的价值会体现得更充分。

四、子问题的设计

(一)子问题的特征

核心问题相对比较宏观,学生需要知道从哪里介入、做哪些具体的研究来解决核心问题。子问题就是对核心问题的解构,是核心问题的具体化。

虽然子问题与核心问题联系紧密,但具有不同于核心问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子问题与学习目标关系更直接、离学生的探究内容更近。子问题具有使核心问题具体化并推动探究不断深入的作用。子问题在设计上更加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另外,子问题还起着维持学生探究热情的作用。

(二)子问题设计的原则

子问题的解答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学生要通过对子问题的探究逐渐走近学习目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子问题,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把探究进行到底,并最终解决核心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设计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鉴ARCS动机模型中“树立信心”和“产生满足”的相关论述,结合子问题的功能与特点,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1.指向明确。

子问题的指向就是核心问题。因此,子问题要围绕核心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来突出学习目标。这样才能确保子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核心问题的解决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另外,当学生利用探究子问题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核心问题并取得成功时,他们将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巨大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在较高水平。子问题指向明确是获得这种学习体验的前提。

2.内容具体。

学生的具体探究行为主要针对子问题展开。如果子问题是模糊笼统的,那么探究仍将无从下手。只有子问题里的探究任务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学生才能介入探究。而且,任务的聚焦也会使探究难度进一步降低,学生就会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把探究深入下去。因此,子问题越具体,就越有利于探究的进行,也有利于保护学生持续参与探究的动机。

以“钠的化学性质”探究为例。在分解核心问题“钠是否符合金属的化学通性?”时要以“金属的化学通性”为依据才能让子问题的指向明确。但如果把子问题设计成“钠能否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能否与酸反应”“能否与盐溶液反应”的话,探究内容仍然是概括性的。它们属于从“核心问题”到“子问题”的“中间问题”,学生仍然难以对其进行探究。当子问题聚焦到“钠能否被氧气氧化?”“钠能否与盐酸反应?”“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单质?”时,学生就能轻松地进入探究了。

3.层次合理。

这里的层次指的是子问题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取决于核心问题的解决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核心问题不同,子问题的关系就可能不同,通常有平行和递进两种关系。如,上例中的三个子问题就是平行的关系,它们各自代表了核心问题涉及的一个方面。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在以“怎样用化学方法治理白色污染” 为核心问题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笔者设计了两个子问题。

①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②如何根据结构特点确定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和单体?

这两个子问题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问题①是问题②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后,才有能力根据结构特点去确定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和单体,从而为白色污染的治理提供可行的化学方法。如果我们没有考虑问题之间的逻辑先后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探究将无法进行。可见,设计递进关系的子问题时需要在充分考虑知识特点和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循着学生的认知轨迹层层递进。这样,学生才能在子问题的引领下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

4.过程动态。

子问题不单指那些结合核心问题而预设的问题,还包括在探究中生成的过程性问题。这些过程性问题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所思所想,对保护学生探究热情、培养科学研究思维和揭示核心问题的本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轻视过程性问题,必要时还需要有意识地把某些子问题(甚至全部子问题)作为过程性问题留给学生去发现,让他们去体会问题发现者才有的自豪。

例如,钠的化学性质中与水的反应是最重要的,但在预设的子问题中并未涉及。这是因为当学生在探究Na与CuSO4溶液反应没有看到铜单质析出时,他们自然会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钠可能具有与水反应的性质,并会把它作为新的子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保证该教学重点不会落空。这就是笔者有意留给学生的过程性子问题。

五、结论与讨论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2

学习方式初中化学主体意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师的角色,教师如何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对课堂教学考察的重点,十分重视教育功能中的文化传承功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人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意识。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重视课堂学习方法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知识接受、情感、态度等各个因素都应当受到关注。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就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或者在与其他学习个体的交流中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调查、讨论乃至科学实验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模式十分契合当前社会的主流需求。

一、设计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应为初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这个年龄段初中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如果巧妙地讲初中生生活中的一些似曾相识的情境搬到课堂中来作为设置的情境的话,就应该有很多初中生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会产生很多探究性问题,而在教学中,情境的精心设计,是这一理论成败的关键,要结合初中化学课堂实际跟生活巧妙相连。让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点跟生活点的结合部迸发,就自然地引发探究问题的主观想法和积极主动思考。

例如,在混合物分离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就根据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结合课堂知识精心设置了情境:一天家里请你的同学们吃饭,你很热情的招待,并很辛苦的再厨房进行劳动。但一不小心,你将白糖倒进了盛放食盐的容器中,请问你怎么做,能够把白糖跟食盐分开呢?

初中生年龄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很多同学还有毛手毛脚的坏毛病,这种类似情况他们生活中都曾经碰到过。而这边碰到的问题课堂化学问题又联系紧密。很多同学都热情高涨地展开了探究。最后根据结合书本知识几乎所有同学都在探究中有了收获。

二、强化初中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几乎所有自然科学获取和检验知识都是以实验为主要方法。当今社会对只会读书、考试的填鸭型人才已经不感冒了,而当今教育着重考虑的是人才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的聚合以及发散能力这就要求要教师在基础教育中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动手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重视学生实验能力跟探究能力的相互促进。可惜在笔者任教的地区长期受高,中考压力影响,往往忽视实验教育的重要性,而大量的理论知识课也挤占了实验课的课时。随着新课程改革春风吹过,对学生全面发展思想逐步强化之后,开展实验教学又成了教育环节中一个重要一环。所以,开展探究式学习就要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实验本性,发挥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特点一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在提问了多个同学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学生充分探究之后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在火的上面罩一个干净的烧杯,烧杯上会发生一些变化请学生自习观察。片刻后取下烧杯,并把一些石灰水导进去,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最后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

这个实验中教师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经过精心的设置,问题契合实验知识,难度也相对合理。实验条理清晰,在实验操作量相对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实验问题的设置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比较好的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精神。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测定溶液的PH值的实验中,首先,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从各个角度讨论如何实验步骤,并联系实际对实验目的进一步进行探究。在讨论成熟的基础之上,走出实验室,对周围的一些河流、排污设备、养殖塘以及农田等进行PH值测定。并对通过PH值测定发现的问题进行联系实际的研讨,最好让学生形成书面报告。这样不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三、多联系实际,创设背景,加以训练

近几年,社会飞速发展,生活热点、科技新发明等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有很多也跟化学学科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好这些有利因素。多设计以社会、生活热点、科技发展、实际应用、学科综合为背景的探究性练习题加以练习。中考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开放性试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对于在课堂中开展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针对性的。这就给教师在设计平时教学内容跟方式的时候注重探究性以及探究性。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循规蹈矩,学习方式跟习惯要体现开放性,逐步让学生习惯学习的主体性要勇于创新和敢于探究。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收集与设计一些以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以及最新的成果、化学学科著名奖项、以及很多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为探究式学习的背景。学生在进行这类探究式学习的时候思想是开放的,结果是灵活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探究中寻找到乐趣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中应全面应用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出面向所有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找到乐趣,找到继续学习的积极驱动力,并且在探究性学习设计中要联系生活,学生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并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和他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并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提升。注重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构建初中化学优质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2001.

[2]范建军.初、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衔接研究.2007.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3

关键词:探究;讨论;观念。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最大的难点是缩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了,广大教师不但知道,而且能接受。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指令,学生忙于执行。这种长期盛行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问题提得多、小、细、死;②教师提问过多,但对学生的导向却很不够,许多课上学生连提一个问题的机会都没有;③解决问题时注重答案和结果,不注重过程和方法。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通过近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一、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具体是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是概念、规律、原理、方法等实质性的内容,而并非那些形式的东西;学生探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和发现的结论上,探究的经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收获;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即学生是真正的思考者、探究者、研究者;关键是教师加以引导,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借助探究性学习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除具有探究性这一本质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开放性:由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究策略的开放性,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则是比较有限的。

2、实践性:主要是指通过探究,在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如:实际测量、动手实验等操作活动,数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应用。

3、综合性:由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呈现出学科整合的综合化趋势,所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指探究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不仅使得数学本身的知识得到了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技能得到了综合应用,而且有时还会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体独立探究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个体独立探究能使学习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型。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体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3、 "沙龙型"--班级集体探究。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用"沙龙型" --组织班级成员集体探究,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集中解决难点,从而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探究过程。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个体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探究。

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通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明理内化 -->反思评价"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该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

构建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教材处理,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作好旧知识的复习,为知识的迁移、进入尝试探究作好准备,并将循序渐进训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如引导学生学会揭题提问、自学提问、尝试提问、辨析提问等,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提高尝试探究的效果,从而使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这一阶段是整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点。教师在探究前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点拔、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尝试自学,使学生获得经历学习过程、自主探究规律的机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倾听、参与讨论,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A、操作——发现——应用。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B、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观察-归纳-反思。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并学会进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而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反思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知识迁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阶段: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创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然后,让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在获得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有逻辑地表达独自见解的机会,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第四阶段: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尝试运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获得自主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反思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积极反思探究的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拔、启迪,调控评价过程,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性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五、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多样化的,如"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下面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四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以讨论。

1、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材料,可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问题情境可为学生的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产生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这种情境适宜于引起同化反应的新知教学。其一般的教学程序是:对问题观察--联想--回忆旧知--利用旧知进行探究--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强调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2、猜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旧知的矛盾,并提出有矛盾的地方,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的方向,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采用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师生评,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师生共议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产生猜想式探究性学习。这种问题情境适宜于引起顺应学习的新知教学。其一般教学程序为:观察--猜想--检验--结论,在教学中强调"猜想+验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化思维的需要;这样的情境无疑成为学生猜想创新的土壤。

3、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而且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思维产生偏差时;②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易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或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出现的错误;③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进行辨析……若从这些辨析正误中选择素材,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创设试误码率型的问题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可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其教学程序一般为:考察——辨析——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强调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分类讨论思想等。

4、建模式的探究性学习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4

/

关键词:学习环模式;中学化学教学;化学能与热能;5E学习环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2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习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学课程改革研究中提出来的一种科学教学模式。它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本质是教学流程的模式化[1]。它被誉为“指引科学教学走出困境的一座灯塔”[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引入学习环模式[3],其中以刘知新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化学教育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化学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绝大多数模式都拘泥于某一类知识或者某一知识点,很难大范围推广使用。笔者在研究了多种化学教学模式理论之后,发现学习环模式仍然是比较适合化学教学的有效模式,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学习环模式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1 学习环模式理论概述

1.1 学习环的分类

根据所学知识性质和对学习结果要求的不同,学习环分为三种类型:描述型学习环、经验-诱导型学习环和假设-演绎型学习环[4]。这三类学习环的侧重点和对学习结果的要求如表1所示[5]:

学习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探索、发明和应用三个环节[6]。以探索为开端,学生从事各种探索活动,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自发地形成新的观点;发明阶段,学生对发现的新观点或想法命名,教师帮助学生澄清错误观念,形成科学概念;概念应用阶段,学生把新概念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在该过程中,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即可。

1.2 学习环的特点

学习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模式,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又区别于一般的探究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7]。

(1)系统性。它以探索为起点,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习得概念的内涵,继而拓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概念的探索、发明和应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循环性。探索――发明――应用――再探索……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是对上一次探索的提升。

(3)广泛性。学习环模式是理科教学的经典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课程中。实践已经证明,它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8]。

1.3 学习环的典型模式

学习环模式自从被提出后就得到广泛研究,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变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5E学习环、元认知学习环和CAT学习环。

(1)5E学习环。包含的步骤是: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致化(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其关系如图1所示)。由于上述5个环节都是以“E"(英文)开头,所以被称为5E学习环[9]。

(2)元认知学习环。将科学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分别是概念评价/状况检查、概念探索/状况检查、概念介绍/状况检查、概念运用/状况检查,其中状况指学习者构建知识的四个条件,即不满意性、可理解性、合理性和丰富性[10]。

(3)CAT学习环。认为概念学习必须经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抽象概括(Abstract & Generalization)和迁移运用(Transfer Practice)这三个基本环节,取这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个英文单词首字母,将这个学习环简称为CAT学习环[11]。

以上几种模式是在学习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几种比较经典的模式,它们一般是综合运用三种类别的学习环。当然,在运用不同类别学习环时,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例如5E学习环,比较适合探究教学,一般使用经验-诱导型学习环和假设-演绎型学习环频率较高;元认知学习环则较多使用描述型学习环和经验-诱导型学习环;CAT学习环则使用假设―演绎型学习环和描述型学习环较多。

2 学习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环模式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以5E学习环为例,笔者设计了人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展示了学习环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E1参与、E2探究、E3解释、E4精致化、E5评价,其中探究和解释是设计的核心。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2.1 参与阶段

参与阶段是教学过程的开始,起着明确学习主题和探究方向的作用,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见表2)。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创设学习情境,从身边最常见的实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探究欲望。在教师适当提示下,学生认识到暖宝宝发热原理,即化学反应可以放热,进而将这一思想推广到生活中其他常见的实例,从而形成一个“探索――发明――应用”的小循环。

2.2 探究阶段

探究阶段是5E模式的主体,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习得知识、掌握技巧。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直接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清楚探究目的和注意事项,充分参与实验探究,让学生的猜想在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得以验证(见表3)。

评析:紧接上一环节的认识――化学反应放热,本环节设计了系列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有些反应是放热的,有些反应是吸热的,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本阶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事实――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放热和吸热,从而为解释阶段做铺垫。

2.3 解释阶段

解释阶段,学生总结上一环节探究所得经验,试从化学角度解释探究环节中的疑惑,并将之转化成可表达的概括性语言。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帮助其转变错误概念或非科学性认识,建立科学概念(见表4)。

评析: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思考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化学反应吸热放热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处本身也是一个“探索――发明――应用”的小循环。

2.4 精致化阶段

精致化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习题的量可由具体课时内容与知识点难度决定(见表5)。

评析: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在精致化阶段,教师应注重教授利用知识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中所展示的仅为一个片段。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初步学会应用知识,更深层次的复杂问题的解决,还需课后继续巩固。

2.5 评价

评析:评价可以分为两类,即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存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和学生。其目的是反馈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

3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学习环模式在化学教学尤其是探究教学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教师开发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范式,其三种变式使其具有广泛适用性。当然,模式只是一种参考,化学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时,要以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僵化照搬模式,应当活学活用。在应用学习环模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灵活选用学习环,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环模式揭示的是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一般过程,以此开发的教学过程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在运用学习环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科知识体系,针对知识特点设计,如化学教学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理论等知识,在使用学习环时,可以分别使用5E学习环和CAT学习环,甚至某些地方穿插使用不同学习环等,教学中每一个概念或原理的解释也可以设计成一个学习环,一个学习课题则是一个大循环。例如,在教学中,探索――发明――应用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在以上案例中的参与环节,就有对暖宝宝发热原理的探索,然后提出可能合理的解释即暖宝宝发热是由化学反应所致,最后将化学反应放热迁移到生活实例。因此,要准确理解学习环的内涵以及不同类型学习环的特点,做到灵活选用。

3.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环模式倡导教学应是一个探索――发明――应用的过程,具体安排教学时,均有其固定流程,但这并不是机械地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环节,各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开发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割裂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还应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学习环倡导教学过程的推进应依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进而通过探究获得概念原理,最终引入概念名称,习得新知。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自然地推进教学进程。因此,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难度不能太高又要让学生必须通过探究或思考才能得出合理解释。另外问题必须具有可探究性,即教师要在问题中包含正确的思考方向。如案例中让学生根据产品说明书思考暖宝宝发热原理,明确了探索方向,避免了探索的盲目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原因时,指明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思考。这正是教师发挥学习引导者作用的体现。

3.3 善于运用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环模式特别注重评价的作用,尤其是5E学习环,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提出。评价贯穿于学习环模式的教学全过程,每一个概念的探索,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有相应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探查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行为,最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在课后更要善于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表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漏补缺,改进教学策略,以期不断优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环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在理科教学中的实用性已被大量实践证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提倡科学探究,但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不知该如何组织探究教学,或是探究表面化,或是限于个人经验而缺乏理论指导[12],这些都不利于探究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学习环正是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较成熟模式,但如何更好地切合自己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具体地探索。只有不断的探索――发明――应用,才能更好地发展化学教学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孔耀.谈“5E学习环”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与学,2012,(3):43~45.

[2] Wise K, Bluhm W J.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the Learning Cycle: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J].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07,37(3):58.

[3]刘知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化学教育,1982,(5):24~27.

[4]杨东移.学习环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Wulfsberg Gary. A Piaget Learning-cycle Laboratory Approach to Teaching Descriptive In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3,60(9):725.

[6]何长庚.“探索-研讨-练习”三环教学法初探[J].化学教学,1988,(2):2~6.

[7] Fowler Linda S. An Application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Chemistry: The Learning Cycle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0,57(2):135~136.

[8][11]林静. CAT:基于学习科学的科学概念学习环[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31~35.

[9]吴霞玲,刘娟娟.浅析“5E学习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2012,33(5):28~30.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5

【关键词】实验 化学教学 主导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实验为着手点,进行教改尝试,希望找到一条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实验是实现化学创新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说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比如在“探究金属生锈和防治”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揭示生锈的原因,我首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放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放在干燥的地方的铁制品却不是很容易生锈;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涂了油漆或镀上了一些不易生锈的金属后的铁制品却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不但新颖,还把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结合。首先设计出来的同学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使同学们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讨论。这就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从而起到了激发创新意识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改进可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改进实验、利用实验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还增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改进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增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验探究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偶然现象,但只要在保证安全这一前提下,揪住“偶然”不放,询问老师、查找资料和反复实验,就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实际上,很多新发明或新发现,就是在一些“偶然”中得到的。比如: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一次失火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细菌学家弗莱明对一偶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溴的偶然发现;以及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大奖的一些重大成果,都不乏在偶然中获取成功的事例。

1.4 实验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在化学实验探究的实践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2.实验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按照探究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实验作为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实验教学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1 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化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探究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因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2 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科学家波义耳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和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手段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的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2.3 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为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求真。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3.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凸显重要作用

在实验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3.1 以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在思维领域里概念用来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表达形式。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

3.2 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动机产生的内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验,用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如“无中生有”、“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等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欲望,继而产生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3 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功能;特征;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02-01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探究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忽视了它的探究功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恢复实验的探究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1.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1.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如在高一化学“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之前,采用一个与书本上的演示实验不同的方法,即在u型管中加入少量ccl4,再在u型管两边分别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与cuso4溶液,再分别加入一粒金属纳,点燃产生的气体,u型管的两边产生不同的现象。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促使学生主动去预习新课知识,认真比较两实验的不同之处,积极设计新的实验方法,最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纳的性质。

1.2实验既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验证假说的过程。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把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升到激发学习内驱力、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学习、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求异创新。

2.1利用特殊现象激发兴趣,我在上序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内容时增做“魔棒点灯”、“水中生火”、“清水变牛奶”等实验,学生看到这些特殊现象充满了新奇,都认为化学真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2.2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如第一单元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内容,往往要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这时可做一个金属钠燃烧的趣味实验,学生通过观察钠的硬度、密度、光泽等和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兴趣也自然的高涨起来;水点冰棒、清水变果冻等趣味实验更易激发学生兴趣。2.3利用“身边的化学”激发兴趣,如新华的矿产开发、阳日的磷矿冶炼和污染、松柏的自来水净化、红坪的考古探究、木鱼的亮化工程、大九湖的湿地保护、下谷的土家文化、武山湖的硬水软化、岭口子的垃圾治理、青杨河的污染整治、神农顶的箭竹死亡和神农架的生态旅游等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良好实验探究素材,教学中要认真予以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曾经在这方面找了许多素材,编了许多题目,这些题目把化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中,学生非常喜欢,对这类化学知识的掌握也非常快。

3.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3.1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

3.2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就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3.3适当增加实验,提高探究能力。由于教科书限于篇幅,不能编排太多的实验,因此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碱溶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按要求闻气味,比较实验前后气味的不同。通过实验,使学生更牢固掌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又如,酸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从家中带来各式各样的新鲜植物的花瓣,经过洗涤、晾干捣碎,加入适量的95%的酒精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体积的水,制出各种各样的指示剂。许多同学表示喜欢这样的探究,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4.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语文是一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课程。语文学习应突出学习的实践性,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条件和学科特点来设计,鼓励和激发学生更多地去接触与语文课程有关的资料并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将其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1.创新学习方式

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以及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去质疑和思考,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理解和应用知识,真正地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教学也开始注重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但在更多时候,学生仍然跟着教师思路,教师提问什么,学生就回答什么,学习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只是将被动的“听”改成了被动的“答”。而探究性学习从真正意义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作为引导者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讨论和解决问题。

3.有较强的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亲身实践和体验,借助实践经验来完成知识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借助实践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语文教学设计

1.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中探究的内容必须是精心组织和安排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置,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价值。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相关语文材料来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如教材中矛盾的辩证认识、课文精彩部分的思考、课文情节连点等,教师要找到合理的问题切入点,挖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和内容,为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学中,学习之前教师可创建问题情境来导入教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云,它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征?”教师再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千姿百态的云,让学生观察这些云的特征。随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地完成了课文阅读。然后,让学生谈一谈“从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有没有解决刚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了,阅读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分析,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提问,丰富学习内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思考就是在质疑和提问中不断地得到强化。疑问是伴随学习而产生的,学习和思考得越深入,疑问也就越多,而对疑问的发现和解决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探究性学习不只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和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以寓言四则之一《塞翁失马》教学为例,在这个寓言故事中“福”“祸”经历了多次转化,如“马无敌亡而入胡”是祸,而“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那么,福祸就真的可以转化吗?以此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小组讨论。这则寓言故事体现了“福祸观”的思辨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究性特点。

3.引导学生抓住矛盾,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来看,入选的文章体裁全面、文辞优美、表达巧妙、思辨性强,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是基本的教学目标,而抓住矛盾的词句并进行自主探索是重要方式。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的“似乎”和“确凿”看起来是矛盾的,一个表示不肯定,一个表示肯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矛盾地描述”。从不肯定角度看,百草园的确不只有一些野草,还有更多的东西,如桑葚、石井栏、菜蛙等;从肯定角度看,百草园更多的是记忆中的样子,似乎只剩下这些野草了。这样矛盾的描述正好契合了作者对过往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比也让学生理解了百草园的改变,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为什么作者将百草园看成是‘我的乐园’”这一思想。

4.关注学生情感,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语文和数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有很大不同,其学习过程更多地依赖于主观体验,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调动情感经历来感悟语文的魅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将作者思想和学生情感充分结合,实现情感互通。关注学生情感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感悟联系文章内容,将文字抽象成思维情景,这是强化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讽刺意义外,还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是否遇到过同样的情况,自己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联想到这篇文章所描述故事的场景,结合官员、骗子、平民、皇帝和小孩这几个人物来联系生活场景,进而思考:是否遇到过相同的人或事?这些人和事与这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行为是否可取?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学并不限于上述几种方法,而有着更加多样和丰富的教学方式。但无论哪种方法和模式都应突出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即创建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让学生质疑、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合理地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琳.发展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2]马小菲.邢台市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刘立青.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马郑豫.初中语文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整合之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8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进一步验证、掌握、认识、运用科学知识。而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科学探究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探究性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进而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主要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提高其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一、以质疑为探究契机,全面激发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质疑正是最好的契机。指导学生自制一些探究性家庭小实验,使其在实验探索中从直观具体、鲜明、形象的实验形式入手,通过用眼看、亲手做、动脑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以便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发挥质疑精神,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索知识的深层奥秘。如学氧化碳的制取后,我们可让学生在家亲自做家庭小实验,如生鸡蛋放在米醋中浸泡过夜后,结果第二天蛋皮变软了,个个同学都特感兴趣。教师顺便暗示、引导。结果学生纷纷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说试试把骨头放在醋里浸泡,有的说豆浆里加入米醋看有啥反应,还有的说为啥熬豆稀饭要放碱,等等。可见,我们必须抓住契机切入化学探究,反反复复动手实验,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兴趣,又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层理解。

二、以实验为探究途径,全面提高探究能力

事实上,探究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而是通过化学探究实验或化学实践活动“做”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务必要求学生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对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师生合作、互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通过亲自动手的化学实验使每个学生对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一一验证,学生才能逐渐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动脑时产生更多的质疑,动手时有力地亲身体验,体验中摸索探究方法,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进一步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捷径与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彰显自身特色,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教学环节,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热点、亮点。

三、以合作为探究方式,全面打造探究平台

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是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探究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的单边探究方式为合作探究方式。分组制定计划、分组实验操作、全面调查了解、多方搜集资料等活动需要进行互相讨论、互相争论、共同整合;同时要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各自有明确的个人责任,还需相互合作,实现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见解和集体智慧。而教师随着角色的转变,自然是一马当先的参与者,也是指挥者,又是探究学习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全面打造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大平台,一切为学生探究提供平等公正的有利条件,一路为学生探究大开绿灯;同时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全面肯定学生的参与行为和合作精神,大力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正确引导学生勇于探究,让所有的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合作探究,在公正的探究平台上彰显个性,大显身手。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9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科学探究 实施过程

一、引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中强调:化学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的能力。”由此可见,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化学实验技能,是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学习方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其实质是不直接地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向学生“和盘托出”,而是教师创造一种智力的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具备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这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而有效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化学,这与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也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②科学探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③科学探究是学生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更能强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④科学探究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是导师,是伙伴,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探究氛围,把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丰富学习情境。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

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结合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引导点拨,开展合作探究—评价激励,激发探究热情。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化学学习应该在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化学知识与社会的结合点、化学知识与新科技的结合点,等等。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铁钉锈蚀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活动时,笔者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铁器制品生锈的情景,如长期不用的菜刀生了锈,经过雨淋的家具生了锈,油漆脱落了的铁门生了锈,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锈的原因,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提出了三个假设:①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②铁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铁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③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推论:如果假设①正确,那么在干燥的情况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假设②正确,那么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的条件下就能生锈。如果假设③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把握好两点:①向学生提示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知识,指明探究路径;②问题的合适性,即探究的问题要与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相当,采用评价激励,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2.引导点拨,开展合作探究。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出实验方案,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互动与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才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在老师的帮助与启发下,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最终揭开化学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3.评价激励,激发探究热情。在经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及成果,使自己的认知清晰化、条理化,进一步完善认知系统结构。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等。评价要体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既要评价学生在活动现场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实验、讨论、记录等活动的表现,又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如探究报告、感受与收获;既可以是教师评价,又可以是生生互评或小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把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四、结语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充分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切实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篇10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学化学,启发,探究实践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活动。是人们建立自身的认识事物和学习方法的主动的行为方式。对于国家而言,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研究性学习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一种学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协调、开拓、严谨的研究问题方法,使学生真正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利用这三个特点,并结合中学生刚刚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开放性教学,启发学生,培养其发散性与探究性思维。同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和怀疑精神,使他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所学知识,为以后学习化学铺平道路。

一以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教师传授给学生为主,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次,即教师只管把一切交给学生,而学生把一切照搬纳入,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即从上课前到上课后:上课前的备课,教师从备课的设计上,就要从以前的教师怎么有利于教变为学生怎么有利于学。听起来是一样的,其实则不然,这就决定了上课的主体由教师转变到学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找相关的资料,自己主动去学习的知识记忆效果要比只是单纯的听的效果好的多,这是显然的。在上课时,也可以从以前教师单方面的“灌”的方式转变为提问----思考-----讨论-----补充的方式,可以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使其更易记忆所学的内容;对于有些概念多且枯燥抽象的章节,把课程由静态的展示转变为用多媒体等手段来动态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中学生的认知还处于感性的认知,还可以针对这一点,在课堂上讲有关课题内容的小幽默或直接让学生表演相关的小品,这样,以往容易混淆的概念就可以深深地刻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同时还可以用全班讨论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课后作业也可以从以前针对课堂内容的作业模式转变一下,可以用先做后讲的方式,即先预习内容做作业再来听课,又或让学生自主的寻找课堂相关的内容来阅读。

二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探究思维

对于中学生刚刚起步的化学知识仅仅用“开放式”教学是不行的。因为学生还没有达到那种可以深入的思考所看、所听内容的地步。所以教师还必须采用一些其它的方式帮助学生,使其深入思考,在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研究讨论的时间之后,教师找准时机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排除他们自己不能排除的知识、智力、非智力等方面的学习障碍,还要及时的调动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断的深入学习,完全透彻的学习所学内容。例如,如果学生问:为什么甲酸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银镜反应?这时可以用问题来回答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反过来问学生甲酸的结构式如何写或直接让学生写出甲酸的结构式,让其观察,这样学生在看见甲酸中所含的类似于醛基的结构就会明白了。在启发的同时要求教师尽可能的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的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不教;凡是学生能说的,不说;这样不会在给学生启发的时候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发散思维。

化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已经获得过的系统知识,还要有效的传授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否则,就不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无法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全貌。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所谓的探究性教学,就是仿照科学实践探索发现科学的模式,来实施科学教育,这样的教学用于培育学生探究发现自然的智慧能力与科学本领,然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对大量化学事实进行科学探究和概括的一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是化学的基本方法,例如;氯气实验室制法,可以先提出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取氯气?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发散后,再让学生的思维收敛;若在实验室制取最好用什么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选择的依据,在问学生;运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又如何制取?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发散,深入思考,再给他们探讨的空间与时间,制造动手的设计实验的机会,再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一些启发性讨论,如选用分液漏斗还是长颈漏斗?最好选哪种方法收集,用排气法还是排水法好呢?应如何改进呢?要进行尾气处理吗?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探究氛围中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怀疑精神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要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在课堂上,以二氧化硫这一节为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揭示二氧化硫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并根据学生们的需要提供必要的药品与仪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精神;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硫酸厂旁边的铁器生锈比较快,石头雕塑的花纹也变得模糊的快,就可以以此为题让学生自己去考究为什么,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去图书馆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如;硫酸厂、火力发电厂、化肥厂、造纸厂,并调查它们的排污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为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让学生查资料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如有关化学史的阅读,从化学史告诉学生,继承不等于屈从权威举步不前,前人肯定的规律或建立的理论可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可能隐藏着错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歇动力教育需要创新,而创新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中学化学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探索性原则。其次活动性原则。再次个性化原则。最后,科学性原则。而研究性学习完全符合这些原则,是可以适应于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

综上可知,研究性学习是适合我国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会主动的学习、思考、探索以及创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为以后学习化学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燕瑛 《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及实验》 化学教育 2003 第二期 P10—11

2 龚春燕 魏文峰 人们教育 2002 第8期 P13

3 彭蜀晋 《探索教学论》 化学教育 2002 第4期 p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