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20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1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防治;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沭阳县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广大农民参考。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 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 250~3 000mL/hm2对水1 125~1 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 500头/m3、成虫期为5 000~7 500头/m3。 

(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须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 

 

参考文献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2

论文摘要 分别介绍了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沭阳县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广大农民参考。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 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 250~3 000mL/hm2对水1 125~1 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 500头/m3、成虫期为5 000~7 500头/m3。

(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须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

参考文献

[1] 赵文先,李子钦,赵存虎,等.卫福混配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4):9-10.

[2] 杨文才,杨华宏.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8):25.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3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东明县优质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但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以供广大农民参考。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1]。此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g拌种100 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 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 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 kg/hm2拌砂或煤渣375 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 mL与100 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为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 250~3 000 mL/hm2对水1 125~1 500 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 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 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 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 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 kg/hm2拌细土300 kg,均匀撒施于土表。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4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止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56-01

一、前言

我国的农业越来越发达,与此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就越来愈多。对于小麦的耕作而言,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难点重点,研究这个问题对农民的增产、粮食的丰收有很大的意义。

二、小麦的主要病害

1.小麦白粉病

症状:小麦的白粉病一般在苗期到成株期有危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能会危害到叶稍、茎秆以及穗部。这种病会在叶片上呈现病斑,一般正面的病斑会比反面的多,下部叶片的病斑会比上部叶片的多,如果病斑较多时也会愈合成片,从而导致叶片发黄而枯死。当茎秆和叶稍受到危害后,小麦的植株容易倒伏。在病害的初期,叶片的表面会产生黄色的小斑点,然后会之间扩大成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病斑,在叶片的表面形成一层白粉状的霉层,霉层会逐渐变成灰白色,后期会变成浅褐色,并且还有很多黑色的小点。

2.小麦纹枯病

症状:麦子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受纹枯病侵染。芽期受害的胚芽鞘变褐,严重的会烂芽枯死。苗期受害的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能抽新叶而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茎部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形成黄褐色花秆。如麦株间湿度高,病斑也可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

3.麦蚜

麦蚜的主要作用位置是小麦的叶片、茎和穗。麦蚜的主要作用时期是小麦的灌浆期,所以说该时期是小麦麦蚜的重点防治时期。

麦蚜对温度有特定的要求。其中8-20℃并且干燥的环境适宜二叉蚜的传播;16-25摄氏度适于麦长管蚜的传播,但是需要明确的是降雨天气不适于麦长管蚜的产生,连续降雨对麦长管蚜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

症状:麦蚜的主要受害部位在叶片,叶片上会出现明显的黄色半点,干粒重明显下降,小麦的营养流失。当病虫害较严重时,还会产生霉菌寄生,叶片颜色变黑,小麦的光合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小麦会过早枯萎,阻碍养分的传输,产量严重下降。

三、小麦病害的防治措施

1.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的纹枯病完全可以进行预防。具体措施如下:在小麦的返青期做好早期喷雾的工作,配合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使用,抓紧防治时间,做好纹枯病的预防。其中,可以用5%的冈霉素200ml然后兑水大约1500kg进行喷洒,上述用量正好是一公顷的用量,喷洒时要对准麦茎的基部。从第一喷洒开始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喷洒一次,防止纹枯病的发生。

2.小麦蜘蛛的防治措施

对于小麦的蜘蛛可以采用以下防治措施,用浓度为73%的克螨特乳油1500到2000倍液体或者1.8%的阿维菌素3000倍液进行喷雾,上述用量都是针对一公顷而言的。除此之外,对于小麦的吸浆虫病害,要在返青期进行防治,因为返青期幼苗较小,比较容易进行土壤处理,可以在吸浆虫要上升到地表活动的时候,用浓度为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加水配置成药剂,将药剂洒到土壤中,进行防治。

3.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在小麦返青期结合小麦的拔草、施肥、浇水等一些列修整进行,可以对这个时期出现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不仅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小麦的生产能力。

四、小麦病虫害的防止措施

除了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之外,还要从选育优良品种,做好整体工作两方面出发,下面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选育优质麦种

要根据具体种植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病虫害的发生条件进行选种工作,这样有助于选种水平提高。通过分析对比,可以选出品质较好,抗病性能好,产量相对较高,适应力较强的品种。从选种阶段就开始病虫害的防治,从根本出发,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坑内,防止小麦病虫害的蔓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弄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小麦的选种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对抗病小麦的认识逐渐加强,抗病小麦的耕种面积也不断增大。通过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我国小麦产量近年来大幅度提高,但是优质小麦的产量却增长缓慢。举个例子来说,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在小麦总品种中占据的比例就很少,只有四分之一,而易感染的品种则高达75%,今后要加强对小麦抗锈病的重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做好整地工作

做好整地工作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在整地过程中,要做到平整,做好土地深耕,最大程度发挥土壤的总用,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保证土质。已每三年进行一次深耕为佳,这样才能保证土壤的肥力,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增加小麦的产量。

五、结束语

综合本文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病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药剂,然后进行合理配比,配合整地工作和选种工作同时进行,做好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本文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可以进行推广和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孙进先,王金龙,撒德山.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 2010(06)

[2]苏翠玲,周建业,李志红. 小麦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07)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5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5

1 目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特点

1.1 病虫害的特征发生分析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因生长阶段的差异性,使得其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病虫害破坏性有所不同。并且,受小麦生长环境与生长地区的影响,不同品种的小麦针对于不同类型的病虫灾害本身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化。

1.2 主要的病虫害种类与情况分析

就目前而言,小麦的生产会面临的病虫害影响类型主要包括了:纹枯病、蚜虫灾害以及白粉病等。再者,不同地区的小麦生长还会受条锈病、地下害虫以及叶枯病等影响。这些病虫害所带来的生产破坏受多样化的因素存在而显得各不相同。

1.2.1 小麦从播种到入冬前主要是受害虫、纹枯病以及腐蚀病的影响

具体来说,害虫指的是以蛴螬类为主要代表的病虫害,在小麦的播种阶段对小麦的生根带来破坏,进而导致了小麦的断垄;纹枯病与腐蚀病,指的是小麦在生长阶段,因土壤的湿度较高,所导致的枝叶破损、枯黄,更为严重地将会导致小麦因营养不良而直接死亡。

1.2.2 在小麦的返青阶段,小麦主要因病虫害的影响而带来生长不良的表现

其中,以红蜘蛛为代表的病虫害对小麦的破坏性最大,而这个时候小麦本身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将会大幅削弱,锈病、蚜虫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2 锈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鲜胺35~40g/667m2,或12.5%特谱唑250~450g/hm2,加水均匀喷雾即可。

3 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当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力不到发展的今天,需要就传统的种植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整,同时,针对于小麦的生长实际环境,可以借助于对栽培制度的转变来有效地减少小麦病。在目前,随着气候的不断恶化,小麦的虫草病也在不断的爆发,并且其发展的特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同点。

防治各地农技人员及农民群众应抓住时机,认真检查发现发病情况,及时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鲜胺35~40g/667m2,加水喷雾防治。

白粉病作为小麦的常见病,需要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进行格外关注,在一般情况下,所有小麦品种都会发生这样的病情。特别是在生长环境较为紧密、施肥存在问题,且阳光不足的环境下更易产生此类病情。白粉病往往在小麦的拔节、抽穗时期最易产生。

4 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在防治时期,齐穗阶段应当选择多菌灵兑水,均匀地挥洒在小麦的穗部,含量为600~750g/hm2。

在一般情况下,小麦的赤霉病主要集中于黄淮河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小麦种植区,而在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地带发生的较少。因这类病虫害的发生于天气情况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使得小麦往往会在抽穗期开始产生病变反应,其自身带有的病原体会在适度的空气环境中快速地蔓延,如若再处于阴雨天气,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将会更加迅猛。就小麦个体的发病特征来看,当小麦的主穗开始产生病变的时候,这样的病变灾害将会扩展到整株小麦,导致小麦的枯黄、减产、衰败以及死亡。

5 结语

我们要注意:针对于病虫害的解决措施,按照相关指标来完成药剂配置,并将其规范地投入到病虫害治理中去,选择合适的施药方式来减轻病虫害可能对小麦造成的消极影响,确保小麦可以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进而增强防治成效。在对小麦进行施药作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到选择性与多样化,以此来避免病虫害对单一药物的抵抗性生成而带来的病虫害肆虐。同时,应当在小麦到达收获期的前两周停止施药;在灌浆期需要在其叶面喷洒富含氮与钾的肥料,进而避免叶面的枯黄、衰老,更好地实现光合作用,提高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各类除草剂进行使用,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对除草药剂的品种、剂量与搭配方式进行选择,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农业生产能够实现预期的丰收。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6

一、选用抗病品种

要因地制宜,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发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合理选择当家品种并搞好布局,避免大范围种植同一感病品种。选用的品种必须是通过植物检疫的健康无病种子,对带有全蚀病和节节麦等的小麦不得作种用。

二、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1.及时除草

秋播前及时清除麦田周边杂草。减少田间菌源、虫源数量。

2.适时晚播

减轻多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程度或有效避开传毒昆虫传播丛矮病和黄矮病的盛期。

3.轮作倒茬

全蚀病、纹枯病等发生重的地块,有条件的地方可与棉花、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能有效控制其发生和发展。

三、种子处理

1.种子包衣

选用对路有机磷农药和杀菌剂种衣剂对小麦进行种子包衣。

2.杀菌剂拌种

一是全蚀病。选用①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30ml,对水100ml,拌麦种10kg,搅拌均匀堆闷3h;②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 2.4%咯菌腈)30~40ml拌麦种20~25kg(二亩地的种子量),堆闷3h。如果以上药剂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可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有效成份)拌种堆闷6h后晾干播种,并在小麦起身期前后用15%三唑酮500倍液及时灌根。二是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选用①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 2.4%咯菌腈)20ml拌麦种20~25kg(二亩地的种子量),堆闷3h。②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ml加水兑成100-150ml拌种种子10~15kg(一亩地的播种量);③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有效成份)拌种,堆闷6h;④2.5%咯菌腈15~20g,对水100ml,拌麦种10kg,堆闷3h。

3.杀虫剂拌种

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每70g吡虫啉粉剂+50g甲基异柳磷乳油对水1.5~2kg稀释成母液,均匀拌种20~25kg(二亩地的种子量),堆闷3~4h,待吸收晾干后播种,能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和灰飞虱、蚜虫,预防丛矮病和黄矮病。注意不要在地面拌种,拌种后不可暴晒,以免降低药效。

4.杀虫剂、杀菌剂合理混合拌种

以上病害和虫害混发区,可根据病虫发生种类选用以上有关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达到一拌多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拌后的种子一般不宜久放,要随拌随用。

四、化学除草

大力推广杂草秋治。在小麦3~5叶期,禾本科杂草2~5叶期,麦田各类杂草基本出齐苗,田间不泥泞积水,晴天且4天内无霜冻和大雨时,喷药防治杂草。一是防除恶性禾本科杂草。在小麦出土后3~5叶期,杂草2~4叶期,选用70%彪虎(氟唑磺隆),6.9%骠马(精恶唑禾草灵),或3%世玛(甲基二磺隆)进行除治。其中,彪虎对节节麦防治效果不理想,对其他多种禾本科杂草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安全性好;骠马对雀麦、节节麦、黑麦草等防治效果不好,要注意杂草品种;世玛对禾本科杂草防治具有广谱性,但安全性差,要切实把握好用药关键期,并且,硬质麦、角质麦、优质麦等不宜使用。所以,要针对不同禾本科杂草种类选用对路的除草剂品种。二是防除播娘蒿、荠菜、麦瓶草等越年生阔叶杂草。在小麦出土后2~4叶期及时选用苯磺隆、2,4-D丁酯等进行喷雾防治。其中2,4-D丁酯在秋季用药中可按常规用药量减少1/3的剂量,防止药害发生,注意药械要专用。恶性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发区可选用以上相应的除草剂品种混合喷施。

冬前未进行阔叶杂草除治和以藜为主的麦田,在春季小麦起身至拔节期阔叶杂草2~4叶期,可选用二甲四氯钠盐、苯磺隆等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7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国家第一产业中区域种植率较高的作物种类,同时也是跨区域种植效果较好的作物。本着不断提升小麦区域间产量的原则,并为了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投身于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中。目前,江苏省淮安市在小麦优质栽培方面有了一定的技术经验。但是,优质小麦的衡量机制不仅限于高产,而且涉及种植期间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故本着优质栽培技术的全面性特征,笔者有必要联合探究优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小麦优质栽培技术

(一)合理选种

种苗是决定栽培效果的关键,也是麦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核心条件。故必须要在明确来源、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选种。来源要以国家准予的品种为先,重点选择抗风、抗寒且抗病的苗种,而后要考虑淮安市当地的土壤及气候状况,最终筛选出合适的种苗。

(二)整地施基肥

1.耕作整地深耕是小麦种植前必要的整地活动,其意义在于倒装土壤,改善土层板结、根系残留和土质不均现状,以将土质还原到最佳状态,初步保证栽种统一性。当土壤前茬较多且前期为旋耕整地时,必须保证土地使用期在3a以下。若前茬作物为玉米,则可不必清除根系,直接将残渣翻入地底做肥即可。2.施足基肥施放有机肥的目的是补充土壤微量元素,进而用间接补给的方式为植物幼根提供增产养分,故多数优质栽培都会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多分为生物肥和植物肥,正常情况下,667m2地施用4000kg左右即可。化肥的使用量和成分要严格控制,667m2施用尿素35kg、磷酸二铵20kg、钾肥10kg、锌肥15kg即可。

(三)提高播种质量

1.种子处理种子进库后应做好防病、防虫准备,通常将时乐时种衣剂和三挫酮乳油按一定比例拌合,而后再将种子放入拌合物中混匀。当遇到上茬地块病害较为严重的情况时,可使用比例为40.0∶0.2(比例可调)的土壤杀虫剂加以处理。2.足墒播种根据往期种植小麦的经验可知,只有在土壤含水量在70%~80%时才为最佳播种期,称为足墒。因此,当播种前土壤含水量不达标时,技术人员可利用灌排水使土壤达到最佳状态。播种时一定要保证土壤足墒,以减少日后出现欠墒或绝墒的情况。3.适期播种播种前除了要保证土壤状况外,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适应日期也是必要举措。对于淮安地区而言,一般在秋季末端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为最佳。4.播种量要以实际种植区域面积和当地小麦常规种植密度为准,但为了长期长势考虑,一般种苗过疏或过密皆为不合格。5.精细播种实现优质栽培可尽量使用现代科技技术,播种时要提前规划区域播种量,将播种深度设定在下土层4cm左右,并采用农机提升阶段播种量和种苗统一程度。

(四)冬前管理

1.查苗补栽完成播种后要彻查播种状况,一旦发现区域苗种分布稀缺应尽快进行人工补栽,以保证区域产量效率为主。2.划锄镇压划锄行为主要针对田间草害,其利用硬性物质破坏杂草生长条件来保障土壤养分被作物全力吸收。划锄行为模式按种植结构和草害特征划分,多为竖直操作且重复3次左右即可,雨天可适当减量。3.化学调控培养小麦优质状态的化学调控多施用于分蘖期,药物常采用植物调节剂25mL,加水30mL,调配完成后喷洒于作物表面,可有效提升分蘖效果。4.合理浇水一般足墒土壤只需定期浇水即可,但对于生长期土壤较干的种植区,必须采用通用的灌溉手段维系土壤含水量。5.化学除草化学除草要选在田间草害成型初期,同时,化学用药也要注意配比,以避免误伤生长期作物。药物多选市场上多见的悬浮剂(巨星干燥和麦喜),配比以75.0∶1.5和5.8∶10.0为准。

(五)春季管理

1.及时划锄划锄开展时间同样要以当地农民的惯用时间为主,早田麦要保持土质松弛度,因此,于小雨后或潮湿天气开展为最佳。划锄目的为疏松土质,松弛有度的土壤结构可增强小麦作物养分吸收效率,继而提升麦苗的综合长势。2.肥水适宜施肥以苗种类型为分区,旱苗应在补水灌溉后施以15g尿素肥。长势乐观的苗区,则直接施以8g左右的化学肥料即可。为了保证施肥的专业性和效用性,要求管理者必须仔细判断苗种长势,确认后方可执行上述方案。肥料的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切记不可过量。3.化学调控为达成优质栽培目标,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控制麦苗随风倒的现象。施用药品多为中耳乳油,按照20∶45的配比与水充分融合,而后喷洒至作物区即可。4.预防寒流南方小麦种植期多在秋季,因此常在生长期遭遇寒流冲击。针对此,管理者应及时采取一定的防寒措施。笔者咨询当地农民和研究者得知,近三年的寒流多在2—4月出现,故只要在此前后认真检测天气变化状况,提前做好保温工作即可。一旦寒流未被提前预测而产生土地霜冻,可通过浇水来暂缓霜冻影响。

(六)后期管理

1.科学浇水小麦生长过程中共有2个大阶段需水期,其一为小麦籽粒形成期。该时期麦粒需水量较大,因此需重视此阶段的给水量,进而维护麦粒的饱满状态。其二为小麦扬花期。扬花期作物根部需水量严重,一旦水源补给未跟上,就可能造成根部干枯,而影响收获量。因此,该阶段也要在合理范围内补充水源,以避免麦苗干枯倒伏。2.叶面喷肥作物叶面的早衰现象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负面因素,对此可在植物叶尖初现枯黄色时,喷洒适量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肥,用量限定在100g/667m2范围内。

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常见病虫害

1.小麦锈病通过对发病部位的分析,小麦锈病可被分为三类,即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条锈病的发病特征是成行,叶锈病是乱行,秆锈病则是出现一大块红斑。小麦锈病的传播时间在小麦返青后的2个多月内。在早春,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先从一片叶子出现病害,然后蔓延到中心,最后再蔓延至整个农田。2.麦芽虫麦蚜虫可发生于小麦的各个生长时期,且其在不同阶段所显现出的危害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较难判断。初期阶段,基本以作物外部为危害主体,一旦叶子和根茎部分有细小的淡黄斑点,可确认为蚜虫啃食所得。生长中期,蚜虫开始钻入作物内部啃噬直至作物中空倒伏。3.小麦根腐病顾名思义,根腐病的病态表征即为根部受损或腐烂。病征初期,小麦呈现长势过慢或颗粒不饱满等晚熟状态,一旦其他健康小麦成熟后,患病小麦根部早已腐烂并倒塌,露出的根部呈现大块黑色病斑且表象纤维成分混乱状态。此病征多发生于抵抗力较弱的麦苗上,当土壤温度变低即可形成传染源,且病毒抗寒抗旱不易发现和消除。4.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会引起小麦苗枯、秆腐和穗腐等现象,从幼苗开始到抽穗期间都将受到破坏。发病初期,病菌会在颖壳上出现水浸状的浅灰色斑点,逐渐延伸至整个小穗,病穗也开始变成枯黄色。尤其是湿度较大时,病斑的地方还会滋生出粉红色胶状霉层,到小麦生长后期,粉红色胶状霉层上会集中长出蓝黑色的小颗粒。

(二)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首先从选种开始,种苗自身的抵抗力是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扩散的最优条件。因此,技术人员可挑选抗病虫性能较优的种群,尽可能在人为可调控阶段将病虫害发生概率降至最低。其次是施肥阶段。施肥前要将土层铺平整,清理杂草要以清除根部为目标。保证肥料吸收均匀,并且尽可能使用生物肥料。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多指培养天敌生物。此法是当前防治病虫害最为科学和成本最低的方式。而研究发现,在天敌鸟类数量匮乏的背景下,研究人员调转了培养方向,改用昆虫培养来形成“益虫对害虫”的平衡局面,包括中华螳螂、益性瓢虫等战斗型益虫。从实用效果来看,昆虫抵御不但能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并不与生物链相抵触,是生物防治的最佳手段。3.化学防治一是麦蚜防治技术。对麦蚜的防治需提前掌握虫情。在冬麦拔节、春麦出苗后,在小麦扬花前,可调配浓度为1.5%的乐果粉剂1.5~2.0kg/667m2。喷雾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或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在穗期治愈期,应同时考虑小麦锈病、白粉病、黏虫及麦蚜等,每667m2用粉锈宁6g、抗蚜威6g、灭幼脲2g(3者均指有效成分)混用,该方法对麦蚜病虫防效达85%以上。二是处理土壤病虫。在上一季种植时土壤中会残存一些害虫,因此,在播种前需播撒农药消灭害虫,平均每667m2用2/5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1/2的辛硫磷颗粒,再拌上沙土或者煤渣10kg,加3kg水制成有毒土壤,均匀地泼撒在地表,能有效治理地下害虫。

三、结语

若要提升区域产量,就必须从常规种植技术入手,逐步改良传统技术中的不合理之处。规范给水、给肥、给药的配比数量和时间,尽可能利用生物的自主调节能力实现稳产。而面对小麦病虫害时,就需要将防治措施建立在充分了解病虫害的基础上来确定,用最佳配比的药物、肥料或天敌生物来有效防治病虫害。综上,若要实现优质栽培就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精细科学。

参考文献:

[1]潘永翠.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67.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8

[关键词]小麦;种植;防治

中图分类号:S15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35-01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友谊农场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在优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小麦种植技术

1.1 小麦灌溉

小麦耗水量指小麦由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内麦田所消耗的水量。冬小麦的耗水量450~600毫米,折合每公顷4500~6000立方米;春小麦375~450毫米,折合每公顷3750~4500立方米。小麦耗水量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两部分。棵间蒸发即土壤蒸发,在小麦生育前期,苗小、叶片少,地面覆盖较少,棵间蒸发量大,棵间蒸发一般占小麦总耗水量的30%~40%。由于它并非植株直接吸收利用的水分消耗,因此,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降低其耗水量。叶面蒸腾是小麦正常发育中所必需的生理耗水过程,一般随着温度的逐渐加大,故在小麦生育的中后期,叶面蒸腾耗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60%~70%,抽穗及开花期叶面蒸腾量最大,其日平均耗水强度可达3.5~4.0毫米。小麦耗水量多少和产量高低、气象因素以及应用的技术措施有关。通常是随着产量的提高而耗水量也加大,但并不是呈比例的增加。原因是在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气候条件对小麦耗水量影响很大,在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的情况下,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都会加大,小麦耗水量自然也增多。反之,则减少。深耕、合理施肥和适当密植以及及时中耕管理等良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抑制棵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水分或土壤湿度对小麦籽粒品质有显著影响。实践表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小麦蛋白质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据研究,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从北方向南方随降雨量与相对湿度的递增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全国小麦品质检测发现,就蛋白质含量、制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这三方面而言,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筋力逐渐变弱。降水量过多对蛋白质形成不利,土壤水分过多容易淋洗掉小麦根部的硝酸盐,使氮供应不足,引起根系早衰,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增加水分促进了淀粉的合成与积累,籽粒中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积累相对降低。而增加施肥可以使这种稀释效应得以缓冲,即在相同灌水量的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随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表明灌水量大或次数多引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可由多追氮而得到改善。灌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不仅与灌水量有关,而且也与灌水时期及次数有关。一般随着灌水量增大、灌水次数增多和浇水时间的推迟,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降低,后期灌水对烘烤品质影响较大。

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与降水量关系很大。在少雨年,灌水不仅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而且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在多雨年,且灌浆后期临近成熟前降水偏多时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不大,且有随灌溉次数和量的增多蛋白质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1.2 灌水技术

良好的灌水技术,必须使灌溉田块受水均匀,不产生地面流失、深层渗漏及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从而达到合理而经济用水的目的。小麦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和喷灌。

喷灌即喷洒灌溉,它是借助一套专门设备(如动力、水泵、输水管路和喷头等),将水喷到空癸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落在田间如同降雨对小麦进行灌溉,其主要优点是:1)省水。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灌水比较均匀,一般较地面灌溉可节约水量30%~50%,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且可扩大灌溉面积;2)喷洒水点小,很少破坏土壤结构。3)不必修埂打畦,可以减少渠道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地形不太平整的地区或坡地丘陵山区或水源不足地区,更能发挥其优越性。喷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易受风力影响,一般在3~4 级以上大风时,灌溉均匀度降低;二是空气湿度过低时,水滴未落到地面之前,在空中的蒸发损失较大;三是只表土湿润,深层土壤湿润不够,影响小麦根系深扎,难以抗御严重干旱;四是在高产田后期喷灌时,容易造成倒伏。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喷灌有固定、半固定和移动三种形式。固定式喷灌设备投资高,但操作方便,灌溉效率高;半固定式是动力、水泵相干管固定,喷头和支管可以移动,设备投资比固定式少;移动式喷灌机,设备简单,使用灵活,投资少,但管理的劳动强度较大。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

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吸浆虫、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 的比例拌匀,堆闷2~3 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 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亩用2~3kg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拌砂或煤渣25kg 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 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 与100kg 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挑治麦蜘蛛。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迟,豫北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1次。亩用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4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20%三唑酮乳油40~50g,对水50kg,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雾,可兼治其他病害。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二次土壤处理,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ml对水适量,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kg 拌细土20kg,均匀撒施于土表。当调查部分或点片麦田红蜘蛛达到防治标准后,亩用1.8%虫螨克乳油6~8ml对水50kg喷雾进行挑治。

2.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当田间麦园蜘蛛或麦长腿蜘蛛达到0.33m分别为200头或100头时进行防治,亩用1.8%虫螨克乳油6~8ml对水50ml喷雾效果显著。白粉病、锈病等病属流行性病害,必须注意定期调查,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进行防治,以防治其大面积流行,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50~75ml对水50kg 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很好。小麦齐穗至始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立即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可有效预防赤霉病发生。

2.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亩用2.5%辉丰菊酉旨乳油20~30ml或25%快杀灵乳油25~35ml,对水50kg 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以上杀虫杀菌剂可一次性混合施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 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

2.5 小麦黑胚病的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9

2.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这时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20—200克,对水50—60千克,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3.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秋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危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为褐色,并向上发展,在基部1—2节的叶鞘上形成许多椭圆形病斑,病斑腐烂后残留维管束组织,严重时可造成死苗。发病严重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50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千克顺垄喷施,效果良好。

4.麦蚜。蚜虫除直接危害小麦造成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小麦齐苗后,特别是在黄矮病发生较重的地区,要积极做好田间调查,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达到10头左右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方法是:每亩喷撒1.5%乐果粉剂1.5—2千克,或者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500倍液顺垄喷雾,效果都很好,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5.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①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千克,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千克,对细土30—40千克,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②浇药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对水750千克,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③撤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千克,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1605乳油5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千克,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6.土蝗和蟋蟀。近年来,这两类害虫发生量很大,常危害早播麦苗,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拌匀,配成毒饵,每亩撒施4—5千克诱杀。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篇10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从麦播期开始对小麦病虫草害实行全程控制已成为当前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对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措施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此期通过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土壤药剂处理、化学除草等措施防止小麦病虫草害,具有经济、安全、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各地要充分认识麦播期病虫草害防治的重要性,抓住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发动群众,狠抓关键技术的落实,切实做好麦播期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根据对近年我市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的分析,确定今年麦播期病虫草害主要防治对象是: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等),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麦田杂草(野燕麦、硬草、碱茅)等。各地针对本地实际,及早制定方案,层层落实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全面普查,准确预测。各地要对当地麦播期地下害虫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澄清发生面积和分布情况,并结合以前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的发生情况,做好麦播期病虫发生种类、面积和程度预测,提前制定麦播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方案。

(二)备足物资,普及技术。要根据监测预报结果,及早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农药、药械等物资需求情况,并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备足备齐所需物资,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大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当地小麦病虫发生及危害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家讲座、印发明白纸等各种有效方式开展技术宣传。要发挥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深入乡村举办麦播技术培训班,对乡村干部和农民开展面对面的培训,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麦播期防治病虫草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统防统治,确保质量。麦播期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具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农民一家一户很难做到。各地要大力推广统防统治这一有效方法,以乡、村为单位在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拌种,统一收费”的方法,以确保药剂处理的效果。要加强与良种直补项目中标供种企业的联系,指导企业搞好种子包衣工作。建立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样板田,并设立标志牌,标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安全防患意识,落实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掌握好药剂拌种方法,以防止生产性中毒和药害事故的发生。

三、抓住关键环节,科学开展防治

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各种措施,积极开展麦播期病虫草害的防治,压低病虫草害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为搞好全程控制奠定基础。

(一)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全蚀病传播蔓延。种子调运是小麦全蚀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搞好植物检疫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各地要严格把好种子检疫关,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小麦一律不能作为种子使用,严禁无证调运。尚未发生全蚀病的地区,要切实做好保护工作,杜绝从疫区调用种子。按照省政府豫政办明电[2003]133号“关于抓紧做好小麦全蚀病疫情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及《河南省植物检疫条例》的有关规定,种子繁育田必须安排在无病地块,并采用有效药剂进行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每亩10毫升拌种),防止疫情蔓延。

(二)强化农业防治措施,提高小麦抗逆能力。要根据当地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在选择抗、耐病虫良种的基础上,注意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采取增施腐熟有机肥、深耕深翻、平整土地、清除地表病残体、合理灌水等措施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根据品种特性,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控制播种深度,创造合理群体结构,培育健壮个体,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推广适期或适期迟播技术,以减轻多种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三)分类指导,科学防治。各地要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最大程度减轻病虫危害。

1、病害防治

(1)小麦全蚀病发生区。麦播期采用有效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是预防小麦全蚀病以及其它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是遏止小麦全蚀病传播蔓延的关键环节。对零星发生区域,每亩采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毫升拌种防治;对重发生区域,每亩采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3%苯醚甲环唑(敌委丹)悬浮种衣剂30—40毫升拌种防治。

(2)纹枯病、黑穗病发生区。每10千克种子用2%戊唑醇(立克秀)湿拌剂10—15克或3%苯醚甲环唑(敌委丹)悬浮种衣剂20—40毫升兑适量水拌种,晾干后播种。拌种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设法拌匀,不得随意加大用药量,以免影响出苗。

(3)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推广种植太空6号、矮抗58、温麦4号、新麦19等抗耐病品种,田间增施有机肥和氮磷肥,并可选用10%灭线磷颗粒剂每亩3公斤进行土壤处理。

2、地下害虫防治

(1)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二嗪磷(二嗪农)乳油,按药:水:种=1:50:500比例拌种,拌种后堆闷3-4小时,晾干后再播种。(2)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发生密度高的地块,除采用药剂拌种外,可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在犁地前均匀撒施。

3、杂草防治

野燕麦发生区,每亩用40%野麦畏(燕麦畏)乳油150-200毫升,加水20-40公斤于小麦播后苗前喷洒,施药后立即浅耙混土2-3厘米。硬草、碱茅重发区,在小麦播后苗前,每亩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20公斤喷洒于地面即可。

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区,要推广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