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22 16:37:06

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种植技术篇1

[关键词] 伽师县 小麦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99-01

种好小麦是小麦丰产的关键,如果小麦种的好,产量就高,小麦作为伽师县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学习和普及小麦种植技术尤其重要。我县的农业经济发达,种植的作物有明确的工作生产计划,普及小麦的种植技术也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小麦管理到位,种植技术科学,而且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现代化的机器,考虑到小麦种植的各个方面,技术全面科学,努力做到种好小麦,因此,在丰收时,小麦的亩产高达450千克以上。下面对我县的小麦种植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需要优质的麦种

小麦的品种有很多,通过育种工作者研究培育,目前我国的小麦品种有十多个,都是良种。但是每个品种的特点不同,都有各自的区域性,适应特点,要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优质的麦种,首先就是选择能适合当地条件的麦种,在同等的生长条件下,抗逆性强,防病害能力高,高产。单株小麦苗的生产力高,麦苗挺拔,苗穗饱满,经济系数就高,亩产量也高

二、注意施肥份量

种植小麦要考虑到麦种、土地、肥料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环节都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在种植小麦前,要先精细整地,整地之后要施肥,种植小麦有一定的顺序,按照顺序种植小麦,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细节需要注意,才能保障小麦的健康成长。施肥份量适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肥效。除了有机肥,还有秸秆还田也可以提高土地营养,施肥主要是增钾、稳氮、补钾。底肥要充足,提供营养供给,将肥料翻种到土地。基肥占总肥料量的50%-60%,不宜过多,之后再追肥,适时施肥。

三、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节约时间

现在,农业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节约劳动力,按时完成播种,受天气的影响减小,播种时间适宜,小麦能够茁壮生长,减少种植成本,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小麦种植采用的方式。

四、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保障高产

播种小麦的时期是小麦出苗的保障,是种植小麦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点。“晚播弱,早播旺,适时播种麦苗壮”。意思就是说,小麦播种期延迟了,麦苗抵抗力等各方面都较弱,不是壮苗,根系生长发育差,出苗的数量少,因为时间迟,气候条件不适合,成活率降低,苗穗少,产量低。晚播直接影响到产量,早播也同样如此,早播的麦苗大,但是并不健壮,在越冬期会受到冻害。所以适时播种麦种就能避免这些问题,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尤其重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最适宜的播种时期是九月底至十月初,播深为3-5厘米,小麦之间的间距是12-15厘米。

五、在种植小麦前,要先在田地里开好沟,精细整地

小麦种植有季节性,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的,在种植小麦前,要先进行精细整地。将上一季作物的残留物处理,有些根系遗留在土地里,要清除掉,但是不能焚烧秸秆,这样会破坏土地质量,提倡秸秆还田,增强土肥。清除掉杂物,精细整地,地面平整。对于长期没有整地的土地,要在规定的年数内深翻,这样播种质量高,使用耕种机将土地修整,无根茬,土块大小均匀。

六、处理麦种

用于种植的小麦和普通的小麦不同,在种植前,要将小麦进行处理。在称量出每亩的小麦种播量后,要将麦种和药剂搅拌,这样做可以保证麦种免受病虫害的侵染。常使用的质量较高的搅拌是种衣剂或是单剂拌种。常见的病虫害有丛矮病、全蚀病、叶锈病等,防治病虫害的药剂有粉锈宁、井冈霉素、禾果利等,将需要使用的药剂和挑选好的优质麦种,适量匹配,进行搅拌,晾干后就能播种。

搅拌时也要注意不能破坏麦种,可以将买红和药剂倒在干净的地面上,用木锨翻动,直至均匀;或是在塑料桶里面用工具搅拌均匀;现在还有一种先进的技术,即用药水泡麦种。搅拌好的麦种,要晾干,但不能长时间堆积,等到药剂被麦种吸收后及时播种。

七、掌握好每亩需要播种小麦的重量

在种植小麦的时期,要对每亩播种麦种的播量进行测量。一般来说,冬季播种麦种时,每亩的播量是18 - 22千克,而春季播种小麦时,每亩的播量是20 - 25千克,如播种时间推迟,每推迟一天,播量就要增加0.5千克。如果因为气候影响,播期比往年延迟,就要增加播量,提高成活率。人工散播或是播种机播种时,要注意下种匀称,不能散播一处,保证出苗均匀。有些农民会认为只要播量多,产量就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八、掌握好小麦被埋的深度

种植小麦先是将小麦种散播在田地里,之后采用机械耕种,将小麦翻种,小麦的播深是需要注意的,若播种的过深,则麦种被压难以成活。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播深,一般是4厘米左右,土质松软的较深一些,土质黏重的就播种的浅一些。掌握好小麦种的播深,能够保障小麦准时出苗,争取齐苗,方便收获。

从这几个方面做起,能有效地保证出好苗,苗全,苗齐,苗匀。

九、小结

通过以上对小麦种植技术的简单介绍,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种植小麦时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小麦种植技术的重要性,伽师县也从各个方面对小麦种植技术进行革新,解决低产的难题,学习技术,对农民有所帮助,因此,伽师县的小麦亩产量都远远高于国家的标准,使农民获得了高收益,促进了我县的经济发展。另外也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环境因素、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技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我国,小麦作为最普遍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种植栽培小麦直接影响到产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种植时应加以重视农民学习小麦种植技术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应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崇奎. 浅谈小麦种植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8:103-104.

小麦种植技术篇2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

1.选用优质良种

我国的小麦品种改良研究已有近90年的历史。因此优良品种并不缺少,要选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大穗大粒、株型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效益高、早熟、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好的品种。[1]

另外播前还需要晒种,播前晒麦种能防霉、防虫,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后熟,利于壮苗增产。据试验,与不晒的麦种相比,晒过的麦种发芽率高14.6%~17%,平均增产14.5%。另有资料表明,在播种前30天和10天各晒一次的麦种,其虫蚀率和发芽率分别为3.4%和93%,比播种前10天只晒一次的麦种虫蚀率低7%,发芽率高9%,亩穗多4万穗,亩增小麦26.5千克;比不晒的麦种虫蚀率低16%,发芽率高18%,亩穗多11万穗,亩增小麦57千克。具体的晒麦种的方法是:选晴天将麦种均匀地摊在席子上(注意不能直接摊在柏油路面或水泥晒场上,以防温度过高烫伤种子),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白天经常翻动,夜间堆起盖好,一般连晒2~3天即可。麦种晒后要注意测定发芽率,以便确定播种量。

2.掌握好播种时机,合理播量

对于超稀播田块则可以适当地提前播种。比如以下地区的具体的良好播种时机分别为:苏南的太湖麦区春性品种在10月25日左右开始播种,至11月5日前结束。淮南的苏中麦区春性品种在10月20日开始播种,至10月底前结束;淮南的丘陵麦区春性品种在10月25日开始播种,至11月初结束。淮北麦区的冬性、半冬性品种在10月初开始播种,至10月15日结束,偏春性品种在10月15日左右开始播种,至霜降结束。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播量要合理。一般情况下,每亩播量4~7公斤,基本苗达每亩6~14万株。播种要采用扩行条播,坚持足墒播种,要确保播深一致。

3.强化深耘,镇压、松土措施,培育壮苗

中等肥力以上的水浇麦田,立冬后,每亩总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1.5倍时,应进行深耘断根,用摘掉左右二齿的耘锄隔行进行,深度10厘米。深耘后,应立即耧平踏实,防止压苗和透风失墒。对群体过大的麦田,深耘断根具有明显的控制群体发展的作用。

镇压是一项简便易行、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对秋种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本身的抗旱能力,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镇压可促使下层土壤水分上移,提墒、保墒、抗旱;对旺长麦田,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镇压要结合划锄进行,先压后锄。镇压是旱地小麦提墒保墒的主要措施。

4.足够的水分和底肥,抵抗冻害

4.1水分

保证冬水冬肥能改善土壤养分、水分状况、平抑地温变化,为麦苗返青和提高分蘖(小麦发育的时候,在幼苗基部--幼苗靠近土壤的部分生出分枝叫分蘖)成穗率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能防止早衰。其中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喷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浇冬水要在日平均气温7~8℃夜冻昼消时结束。晚茬麦,冬前生育期短,叶少,根少,或"一根叶",为了利用初冬和早春冻融时期的有效积温,提高播种地温,促根增蘖,在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不宜浇冬水。如果一旦发生冻害,就要及时进行补救。[2]

4.2施足肥

一般亩施优质有机肥2000kg。根据小麦吸肥规律,高肥水品种每亩应施氮5-7kg、磷7-8kg、钾7-10kg、硫酸锌2kg,也可选用45%硫酸钾复合肥50kg或40%小麦专用肥50kg。中低产肥水品种每亩应施氮4-6kg、磷8-10kg、钾5-7kg、硫酸锌2kg,也可选用45%硫酸钾复合肥或40%小麦专用肥40-50kg或36%磷酸二氢钾复合肥50kg。施足基肥是小麦高产、稳定的基础。冬肥用量不宜过大,要因苗制宜,确定合理的底肥与追肥比例,施肥比重后移。中产麦田每亩用量约占追肥量的20%,未施底磷肥的地块,应氮磷配合。已施足底化肥的麦田,不追冬肥。

5.注意及时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蚜虫;采用人工或化学的方法,防除杂草

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可每亩用20%粉锈宁乳剂50克,或15%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60-70公斤,在发病始期喷雾防治。也可用20%裕丰悬浮剂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对纹枯病,可在小麦拔节初期每亩用5%的井岗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对水50-70公斤,喷浇于小麦茎基部;防治麦蚜,可每亩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6克,对水50-60公斤喷雾。[3]

应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要应根据草种选择除草剂种类,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应选用杀阔叶杂草的除草剂,而对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应选用杀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阔叶和单子叶杂草混生的麦田,应选用以上两种除草剂混合使用;否则防治效果不好。

6.结语

总体来讲,通过对小麦认真分析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地施行: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外,对壮苗实行镇压,防御冻害,引水冬灌,高效施肥,等科学措施。坚持因地、因苗、因时实行分类管理的原则,就能够调节各类麦田的群体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夺取小麦的丰收。 [科]

【参考文献】

[1]董山,王瑞卿.冬小麦种植技术.天津农林科技,2004,(04).

小麦种植技术篇3

(1)看苗施肥。弱苗或群体严重不足的小麦,年前可看苗适当提早用速效氮肥追肥,根据苗情,用量以2.5~5千克为宜,壮苗、旺苗不施。拔节肥一般在拔节期趁雨雪天或浇水抗旱时或结合松土除草,667平方米适时追施尿素5~7.5千克,弱苗适当增施氮肥,旺苗不施氮肥。

(2)控旺促壮。对播种出苗较早,11月下旬主茎已发生5~6片叶,越冬期有可能拔节的旺苗麦田,于冬前镇压2~3次。土壤过湿,有露水、冰冻时不压。起身期拔节前,尤其是对在12月上中旬单株已达到6叶1心,群体过大,叶色浓绿,叶大下披的田块,667平方米用15%多效唑粉剂50~60克配成0.1%~0.2%溶液喷雾进行化学调控。

(3)冻害补救。小麦冬前或春季常发生冻害,对于发生冻害且较重的麦苗,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中耕培土,促使其发根和分蘖,争取高位分蘖成穗。如遇干冻,追肥时要结合浇水抗旱,一般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7千克。

10.小麦中后期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1)看苗巧施肥。未施拔节肥的,孕穗期有缺肥症状时,一般在剑叶露尖时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3千克作孕穗肥。小麦抽穗到灌浆初期叶色转淡的麦田,667平方米用0.2%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混合液40~50千克喷施1~2次,间隔期7~10天。喷施期距成熟期应大于20天。

(2)清沟排渍。要做到沟直底平,沟沟相通,做到雨住田干,雨天排明水,晴天排暗水,降低地下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为多雨环境下的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11.如何进行“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是后期田间管理十分重要的技术措施。一喷三防的最佳时期为小麦抽穗期至子粒灌浆中期,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时,将尿素、磷酸二氢钾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入到防病治虫的药剂中,一次喷施,能起到防病虫、防倒伏、防治干热风和后期早衰,增加千粒重的作用。667平方米可选用15%粉锈灵70~100克+菊酯类农药40~5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配方或用多菌灵与菊酯类农药及尿素、磷酸二氢钾、微肥等组成的配方进行一喷三防。

12.怎样防治病害?

(1)赤霉病。该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抽穗扬花期,如果天气预报扬花期多雨高湿,就应抓紧喷药,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667平方米喷药液50千克。如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5~7 天后可再喷一次。

(2)条锈病。常用的药剂种类有三唑酮、速保利、戊唑醇,可参照施用说明进行喷施。

(3)白粉病。当田间出现病叶时,667平方米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对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连治1~2次。

(4)纹枯病。在2月底至3月初间隔7~10天两次喷药防治,667平方米每次用药量为5%井冈霉素水剂200毫升+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

13.怎样防治虫害?

(1)蚜虫。苗期当蚜株率达40%~50%,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进行防治,穗期当有蚜穗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10头以上时进行防治。667平方米可用25%蚜青宁50毫升或25%快杀灵50毫升,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结合防治麦粘虫对水50千克喷雾或对水20千克弥雾。

(2)麦蜘蛛。当小麦百株虫量达500头时,667平方米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毫升或48%乐斯本乳油80毫升等有机磷制剂对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

14.怎样进行化学除草

在杂草出齐后至3叶期前时防治。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667平方米用6.9%骠马50毫升,以阔叶类杂草为主的田块可667平方米用75%苯黄隆(巨星)1克,两类杂草混生的田块,则可兼用上述两种除草剂。化学除草应严格按照药剂施用说明进行,由于在温度过低或土壤干旱缺墒时使用除草剂效果不佳,所以应尽量避免使用。

15.小麦收获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麦种植技术篇4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病虫害防治 农业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45-01

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小麦的病虫危害也越来越发生了新的变化,且其危害程度也在愈加严重。这其中对小麦造成危害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部分病虫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产量,例如小麦条锈病、小麦丛矮病、小麦黑穗病以及各种各样的地下害虫像金针虫与蛴螬等,不过这些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发生范围正在处于逐步下降之中,对小麦的威胁不算太大;其二,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小麦蚜虫频发,导致了小麦病毒病越来越常见与多发,从而造成了小麦的减产;其三,纹枯病和小麦吸浆虫等也成为了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并且其发病率正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对小麦的产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四,我国有部分地区时常流行小麦的赤霉病,这种病虫害能够大大影响小麦的产量,对小麦种植的危害极大;其五,次要灾害如小麦红蜘蛛以及麦叶蜂等也是严重危害小麦种植的因素之一,更别提危害性更大的蝗虫与蟋蟀等带来的灾害。以上这些,都是影响着小麦种植的常见病虫害,农业科研人员与小麦种植工作者必须要针对这些病虫害做好有效的防治,从而加大小麦的产量,提高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以下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防治措施:

1 药剂拌种

在进行小麦种植的时候,可以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来对相关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具体来说,采用药剂拌种技术来种植小麦能够有效对土传以及种传的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并且还能够大大减少病菌源的发病;尤其是在小麦病虫害的重灾区,药剂拌种技术可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从而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种植的危害影响。小麦种植者在使用药剂拌种技术来种植小麦的时候,一般所采取的药物中要具有拥有很强的高效性与长效性的杀菌剂或者是杀虫剂,比如说粉锈宁乳油这种药物,其中所含的杀菌剂药量约为0.15%,非常有效。通常来说,这类药剂拌种技术可以持续维持80-90天的有效时间,而且其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对于比较常见的病虫害来说有着非常强大的防治作用,因此非常值得小麦种植者加以利用。

2 春季防治

预防小麦病虫害的最关键季节就是春季,在春季进行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其效果将能够影响到小麦的整个生长期,对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因为春季的小麦正处于返青时期,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所以使得小麦的根腐病、白粉病以及纹枯病等疾病比在其他季节更加容易发病。因此,小麦种植者应该在春季小麦返青时期抓紧对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果一旦发现相关病虫害的出现,那么一定要在尽快时间内采取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措施来进行治理,并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控制住病虫害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确保小麦的健康良好生长。另外,在春季对小麦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之时,还需要考虑到其季节的变化以及季节性的病虫灾害等,对于一些属于季节性的病虫害,小麦种植者需要根据其特点来采取相应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行预防,以此来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 科学种植

3.1 优化耕作

小麦种植者在种植小麦之时要施行优化耕作,也就是需要采取合理的轮作方式来进行耕作。而所谓轮作,指的就是每隔一定较长的时间后进行一次的小麦种植。因为如果使得小麦在同一片土壤中的种植次数过多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其产量的降低,从而不利于小麦的种植;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麦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都是固定的,而同一片土壤所能提供的养分也是固定的,因此如果连续在同一片土壤中进行小麦种植的话,就会导致该土壤中养分的大量流失。所以,小麦种植者需要合理地分配小麦的种植频率与次数,从而确保小麦的产量。

3.2 精选麦种

众所周知,小麦种子市场上的小麦种子种类是非常多的,并且每个种类的小麦种子所种植出的小麦的产量都不尽相同,以及其种子自身所能适应的环境与气候也不尽相同。因此,小麦种植者在进行小麦种子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依据相关的农业知识来进行科学与合理的选择,尽量选择抗病虫的优良品种。比如说,小麦种植者需要根据其小麦种植地的环境气候条件、雨水条件以及土地酸碱度条件等进行小麦种子的选择;另外,在选择小麦种子之时,小麦种植者还应当尽量选择精种,也就是一些纯度比较高的小麦种子(最好是一级种),以此才能够有效确保小麦的良好种植以及良好生长。

3.3 合理施肥与灌溉

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若想提高小麦的产量,就需要小麦种植者对小麦进行合理的施肥与灌溉。比如在对小麦进行施肥使需要选择最好的肥料,施足基肥,合理追肥。而在进行灌溉时要充分考虑到小麦生长期的需水规律结合季节与环境本身的因素来进行有选择、有适量的灌溉,比如在雨季可以选择少进行人工灌溉,而多利用自然雨水进行小麦的灌溉;而到了旱季时则要进行较多的人工灌溉,从而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结语

结合本文所述,小麦种植者需要充分了解到小麦的种植规律,以及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才能对小麦进行有效种植以及对其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止。

参考文献

[1]迪丽拜尔・阿布都外力. 浅谈小麦锈病、白粉病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J]. 科技信息. 2010(35)

[2]王孝飞. 浅谈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民营科技. 2009(05)

[3]曲维平. 浅议小麦套种甜菜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 吉林农业. 2012(08)

小麦种植技术篇5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技术 施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09-01

引言

小麦的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小麦栽种技术的管理。传统的小麦种植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理念,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较大,加强栽培管理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重点任务。施肥方法对小麦生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养分需求得到满足,施肥不合理则会导致小麦栽种过程中营养不良,最终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肥料有有机肥、化肥,对不同的肥料配比要进行控制,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营养均衡。

1 小麦施肥概述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对种植过程进行管理,提高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和水分需求。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定期合理施肥。小麦施肥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各种微量元素,例如要对磷、氮、钾等肥料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得到满足。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施肥的合理性,并且要定期进行施肥,要坚持以氮肥为主,并且对粒肥进行利用,发挥粒肥的辅助作用,同时要注重基肥与追肥之间的配比关系,提升施肥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得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得到满足。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要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叶面肥、花粒肥等坚持分层追施。

2 小麦施肥技术

2.1对施肥时间进行控制

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较多,例如氮、磷、钾、钙、镁、硫以及微量元素,这些营养元素通常通过根系的吸收从土壤中获得,对于氮磷钾而言,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需求量很大,单纯地依靠根系吸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各种肥料的应用,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氮磷钾元素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在小麦施肥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临界期,一个是最大效率期。要对不同的时期的营养需求进行控制,从而不断提高营养水平。

2.1.1 营养临界期。在小麦营养的临界期,对某种养分的需求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对营养的需求比较迫切,如果小麦缺少某种养分,则会使得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即使在以后再进行某种营养元素的补充,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临界期必须要做好各种元素的补给。氮磷钾是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在生长过程中要加以控制。

第一,对临界期的氮素营养进行控制,在小麦分蘖期和幼穗分化的四分体期,对氮素的需求较大,如果缺乏氮素则会导致小麦分蘖和穗粒数明显减少,造成减产。因此,在临界期必须要及时补充氮肥,以尿素橹鳌

第二,对临界期的磷素进行控制。在小麦生长的临界期加强磷肥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分蘖和次生根数,增加苗期的抗寒性。小麦生长过程中对磷的吸收高峰期是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可以为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延长幼穗发育时间,在此期间要注重磷肥的供给,达到增产的效果。

第三,对临界期的钾肥进行供给。在临界期,钾肥的充足供给可以增加根量,使得小麦的茎秆变得更加粗壮,防止后期叶片早衰,从而提高小麦籽粒粒重以及蛋白质含量。在临界期必须要加强对钾肥的供给。

2.1.2 最大效率期。当小麦生长处于最大效率期时,养分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在这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必须要及时对各种养料成分进行供给,一般在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前期,确保各种肥料的供给,可以促进其生长。

2.2 对小麦施肥量进行计算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的数量直接影响小麦的营养供给水平,肥料过多可能会导致烧苗,对小麦产生副作用,肥料过少又不能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营养所需。在小麦栽种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肥料用量的控制,一般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根据土地的面积以及小麦的种植面积对具体的肥料用量进行控制。测土配方施肥计算是通过对小麦的需肥量以及土壤的供肥量之间的差数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小麦营养供给。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对化肥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控制。通常来讲,按照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为标准进行计算,小麦植株需要吸收纯氮3.1kg、磷1.1kg、钾3.2kg左右,在施肥的过程中,对这三种元素的比例应该控制在2.8∶1.0∶3.0。随着小麦不断生长,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也会增加,因此在栽种过程中还应该要不断增加各种肥料的用量,例如在小麦的拔节期至成熟期,小麦的吸氮量占整个生长生育期的56%,磷占70%,钾占60%左右,在拔节期到成熟期内,要对营养元素进行充分供给。在施肥的时候要对土壤进行测量,对土壤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情况进行掌握,例如有的土壤营养成分失衡,在栽种过程中就应该要针对土壤缺乏的营养成分,进行专门补充,确保土壤养分均衡,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均衡的养分。

2.3 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

在小麦栽种过程中,有机肥与化肥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肥对环境污染较小,是一种健康的肥料,主要有粪肥,但由于有机肥的营养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还要配合使用化肥,在购买化肥的时候要购买高质量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在小麦栽种之前应该要用有机肥与土壤进行混合,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栽种提供良好的基础,在种植过程中再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补充化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方式对小麦进行施肥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较大,而且不同时期对养分的需求量不相同。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对施肥技术进行控制,一方面要对施肥时间进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施肥量,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各个时期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小麦生长。

参考文献

[1]文达亮.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2016(09)

小麦种植技术篇6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小麦产量波动逐渐加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安全又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物价连年上涨,导致小麦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总量趋势走向极不稳定,小麦产量踌躇不前。因此,加强小麦种植的科学管理和增强小麦对各种虫害、寒冻、涝灾、干旱等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收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高产育种、选种技术要点

1.1 穗数、穗形以及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相对于同一小麦品种而言,这3个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的,这种“制约”在小麦高产育种中更为突出。目前,比较广泛应用的是容易实现的多穗型品种,多中间型品种也研制出了可大幅提高产量的高产品种,而大穗型品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穗量少,若能通过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来改善这一缺点,大穗品种带来的高产量是相当可观的。高产品种一般会同时面临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和倒伏问题,因此,在实际育种中一定要注重成穗数与结实性、抗病虫害性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育成品种能够更加早产、顺产。

1.2 小麦的株高与小麦的抗倒伏性能直接相关

实践证明,小麦的株高越高,产量也越高,但其抗倒伏的能力却会随着株高的增高而降低。我国目前已研制出矮秆高产小麦,能够同时达到高产、早熟以及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植株过低的小麦品种难以适应水肥条件贫乏的地区。因此,小麦高产育种可适度放宽对小麦植株高度的要求,可通过加强小麦秸秆强度来增强其抗倒伏能力,同时实现高产的目标。

1.3 科学利用小麦本身较强的抗病虫能力

可通过高科技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小麦,在小麦生长期适当放养害虫的天敌,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不仅耕地质量会因农药的减少而大大改善,而且省去的农药支出也会使小麦生长的成本大大减少。

1.4 应选择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品种

小麦抗寒性在极寒地区至少要到中等以上水平,因此要选择半冬性并且春季拔节、抽穗晚的品种,避免冬季过长或发生重大雪灾等灾害时造成小麦大幅减产。

2 冬小麦的苗期管理技术

2.1 播种期浇灌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对于播前没有浇水造墒、表墒很差、难以保证出苗的麦田应尽早浇蒙头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确保基本苗量;播种后遇雨或浇过蒙头水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墒情适宜的麦田应避免浇蒙头水。

2.2 补种和移苗要点

小麦出苗期间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要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3~4叶期移密补稀。移栽时,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补苗后要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以促早发赶齐、确保苗全。

2.3 苗期保墒管理

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以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根蘖健壮发育。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深耘断根或镇压,控旺转壮;对于耕作粗放、坷垃较多的麦田,于地面封冻前进行镇压,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可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压麦应在中午以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镇压伤苗。盐碱地不宜镇压。

2.4 冬灌固根保苗

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和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进而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为日平均气温在3℃左右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一般每667浇水量为40m3,禁止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

2.5 苗期因地施肥

播前已造墒或墒情适宜、播种质量好、出苗正常的麦田,在播后1个月内一般不需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分蘖期至开始越冬,再根据播后1个月内的气温变化、降水、土壤肥力、墒情及群体大小、苗情长势等采取针对性的冬前管理措施。对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抓住冬前有利时机追肥浇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以促根增蘖;对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和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只进行中耕划锄;对土壤墒情适宜的旺长麦田,冬前不追肥浇水;对晚播弱苗,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而影响发苗,可浅锄松土,以增温保墒、促根增蘖。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加强病虫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动态

密切注视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提早病虫防控信息,提前制定防治预案和准备防控药械。

3.2 选择适宜的药剂

根据病虫种类和药源情况选用适宜药剂,防治麦蚜可用25%阿维.啶虫脒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及抗蚜威、硫丹、吡虫啉、啶虫脒系列产品;防治麦蜘蛛可用阿维菌素类农药、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哒螨灵乳油等;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可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特谱唑、科惠等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可用4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多.福合剂等。

3.3 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用药剂量

小麦蚜虫,当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或者有蚜虫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当瓢虫等天敌与麦蚜比例大于1∶150时,不必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返青后,当平均每33cm行长有麦蜘蛛200头以上或小麦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是掌握短期天气预报,以小麦感病品种或开花至灌浆期可能遇到高温阴雨的地段为防治重点,在小麦始花期连续喷药2~3次,每隔7d防治1次。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每667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ml对水喷雾,防治效果均较理想。

4 结束语

未来小麦要实现增产增收,就要结合本地的生态条件科学地加强对优良种质资源的研究和种植技术创新,以实现我国超级小麦品种的培养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鸿翔,陆维忠.小麦病害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1):1.

小麦种植技术篇7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种植效益;具体措施

一、小麦栽培关键技术分析

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小麦种植品种

我们都知道不同种类的小麦在环境适应性和抗病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土地地质、不同的气候环节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去选择不同的小麦种植品种。在小麦栽培之前,有关农业工作者需要对当地的气候环节以及近些年来该地小麦种植效益做好调查,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然后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进行农业生产种植。土地贫瘠的地区,不适宜选择喜好肥水的小麦品种。春小麦和冬小麦的选择多根据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来划分的,比如我国东北就要种植春小麦,而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就应该种植冬小麦。

2、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技术

一方面,小麦的种植需要选择好正确的播种时期,毕竟农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等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要求。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最易受到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必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想一次性地达到很好的除害效果,重视一喷三防很有必要,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和杀虫剂充分混合在一起,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调配,从而达到放热干风、治虫除害等多方面的效果。所谓的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是指尽可能多地减少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这种比例可提高到50%以上,前提是得保证各种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施肥充沛的基础上。

3、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措施

自然灾害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国际气候变化异常,旱涝不均、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频率也大幅度提升,给我国小麦种植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科学家指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小麦减产将会高达6%左右。河南作为我国小麦产出大省,仅2015年就因灾减产7亿斤,给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了严重影响。干热风的防御措施很多,目前,主要以运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和喷洒化学药剂两方面防御干热风。前者运用浇水、营造护田林、选用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等措施防御干热风。后者用化学药剂作根外施肥或浸种来防御小麦干热风。

因此,在小麦栽种期间,提前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提升种植效益,维护农民收益至关重要。在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因此其准备工作应当以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为主,增加水渠灌溉的覆盖面积。北方地区的多数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末期。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水利工程破损、漏水问题大量存在,通过水利工程的增建和维护,确保麦田及时获取充足水分。在南方地区,小麦涝灾问题严重,相应的需要做好麦田排水和防涝措施。

二、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1、重视小麦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于小麦种植户来说,除了留下部分小麦供家庭食用外,绝大多数小麦都会以各种途径销售出去,因此,农民要想提高小麦种植收益,保证小麦质量是关键。以往的小麦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和管理理念,盲目的追肥和喷洒农药,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病、虫、草害效果,但是由于农药残留度高,因此影响了小麦的最终质量,难以在市场上卖出高价钱。

通过实施新型的小麦栽培技术,转变传统的小麦种植和管理理念,利用生物防治来代替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迎合了现代人对“绿色食品”的追求。这些优质小麦的市场销售价格也要远远高于普通小麦,对于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有着明显作用。

2、实现规模化种植,延伸小麦产业链

通过小麦深加工,提高小麦附加值,也是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一种可行性手段。例如,农民可以将小麦制作成各种糕点或面包,其销售价格要比小麦价格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另外,对于一些质量不高的秕粒,还可以出售给酿酒厂,用作酿酒原料,实现小麦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种植都是自力更生、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规模有限。要想在某种程度上取得种植效益的高水平发展,扩大小麦发展规模,发展规模经济,实现小麦的高效、高产和优质化种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种植技术,提高小麦种植和收割的专业化水平,这样也能推动小麦的高产和高质量生产,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3、减少浪费,节约成本

小麦生产中的节本增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产规模小,导致人工、化肥、淡水、油、电、农药、农机具等投入产出率低。(2)麦田盲目增施化肥、灌溉设施差以及灌溉技术落后。(3)播种量过大,造成前期群体过大,成穗率低。节本的途径是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节约了机耕费,又避免了土壤的风蚀,保持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肥水利用效率,特别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潜力更大。

4、发展麦茬复播

麦茬复播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能大幅度提高麦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效益较高的麦茬复播模式有:麦茬复播水稻;小麦复播大豆;小麦复播蔬菜,主要种植模式是复播大白菜、大葱、甘蓝、胡萝卜等大路菜和番茄、青椒、芜荽、花椰菜、空心菜等精细菜。

参考文献:

[1] 杨尚伟,牛建刚.陕南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07):164-165.

小麦种植技术篇8

[关键词]小麦;种植;防治

中图分类号:S15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35-01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友谊农场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在优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小麦种植技术

1.1 小麦灌溉

小麦耗水量指小麦由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内麦田所消耗的水量。冬小麦的耗水量450~600毫米,折合每公顷4500~6000立方米;春小麦375~450毫米,折合每公顷3750~4500立方米。小麦耗水量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两部分。棵间蒸发即土壤蒸发,在小麦生育前期,苗小、叶片少,地面覆盖较少,棵间蒸发量大,棵间蒸发一般占小麦总耗水量的30%~40%。由于它并非植株直接吸收利用的水分消耗,因此,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降低其耗水量。叶面蒸腾是小麦正常发育中所必需的生理耗水过程,一般随着温度的逐渐加大,故在小麦生育的中后期,叶面蒸腾耗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60%~70%,抽穗及开花期叶面蒸腾量最大,其日平均耗水强度可达3.5~4.0毫米。小麦耗水量多少和产量高低、气象因素以及应用的技术措施有关。通常是随着产量的提高而耗水量也加大,但并不是呈比例的增加。原因是在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气候条件对小麦耗水量影响很大,在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的情况下,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都会加大,小麦耗水量自然也增多。反之,则减少。深耕、合理施肥和适当密植以及及时中耕管理等良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抑制棵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水分或土壤湿度对小麦籽粒品质有显著影响。实践表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小麦蛋白质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据研究,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从北方向南方随降雨量与相对湿度的递增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全国小麦品质检测发现,就蛋白质含量、制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这三方面而言,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筋力逐渐变弱。降水量过多对蛋白质形成不利,土壤水分过多容易淋洗掉小麦根部的硝酸盐,使氮供应不足,引起根系早衰,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增加水分促进了淀粉的合成与积累,籽粒中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积累相对降低。而增加施肥可以使这种稀释效应得以缓冲,即在相同灌水量的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随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表明灌水量大或次数多引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可由多追氮而得到改善。灌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不仅与灌水量有关,而且也与灌水时期及次数有关。一般随着灌水量增大、灌水次数增多和浇水时间的推迟,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降低,后期灌水对烘烤品质影响较大。

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与降水量关系很大。在少雨年,灌水不仅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而且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在多雨年,且灌浆后期临近成熟前降水偏多时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不大,且有随灌溉次数和量的增多蛋白质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1.2 灌水技术

良好的灌水技术,必须使灌溉田块受水均匀,不产生地面流失、深层渗漏及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从而达到合理而经济用水的目的。小麦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和喷灌。

喷灌即喷洒灌溉,它是借助一套专门设备(如动力、水泵、输水管路和喷头等),将水喷到空癸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落在田间如同降雨对小麦进行灌溉,其主要优点是:1)省水。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灌水比较均匀,一般较地面灌溉可节约水量30%~50%,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且可扩大灌溉面积;2)喷洒水点小,很少破坏土壤结构。3)不必修埂打畦,可以减少渠道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地形不太平整的地区或坡地丘陵山区或水源不足地区,更能发挥其优越性。喷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易受风力影响,一般在3~4 级以上大风时,灌溉均匀度降低;二是空气湿度过低时,水滴未落到地面之前,在空中的蒸发损失较大;三是只表土湿润,深层土壤湿润不够,影响小麦根系深扎,难以抗御严重干旱;四是在高产田后期喷灌时,容易造成倒伏。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喷灌有固定、半固定和移动三种形式。固定式喷灌设备投资高,但操作方便,灌溉效率高;半固定式是动力、水泵相干管固定,喷头和支管可以移动,设备投资比固定式少;移动式喷灌机,设备简单,使用灵活,投资少,但管理的劳动强度较大。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

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吸浆虫、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 的比例拌匀,堆闷2~3 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 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亩用2~3kg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拌砂或煤渣25kg 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 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 与100kg 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挑治麦蜘蛛。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迟,豫北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1次。亩用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4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20%三唑酮乳油40~50g,对水50kg,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雾,可兼治其他病害。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二次土壤处理,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ml对水适量,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kg 拌细土20kg,均匀撒施于土表。当调查部分或点片麦田红蜘蛛达到防治标准后,亩用1.8%虫螨克乳油6~8ml对水50kg喷雾进行挑治。

2.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当田间麦园蜘蛛或麦长腿蜘蛛达到0.33m分别为200头或100头时进行防治,亩用1.8%虫螨克乳油6~8ml对水50ml喷雾效果显著。白粉病、锈病等病属流行性病害,必须注意定期调查,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进行防治,以防治其大面积流行,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50~75ml对水50kg 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很好。小麦齐穗至始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立即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可有效预防赤霉病发生。

2.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亩用2.5%辉丰菊酉旨乳油20~30ml或25%快杀灵乳油25~35ml,对水50kg 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以上杀虫杀菌剂可一次性混合施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 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

2.5 小麦黑胚病的防治

小麦种植技术篇9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1小麦播种前期栽培技术应用

1.1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

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需要从2方面入手。要根据小麦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环境、气候特征来对应选择能够适应种植环境条件的小麦品种。当种植环境条件当中有一些特殊因素,如气候较为干旱或寒冷、水利条件不充足等,这时就需要选择具备抗寒抗旱的小麦品种,这样小麦种植生长期间若气温较低或缺水的情况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要根据小麦品种品质进行选择,小麦种植的品质一定要优质,种子形态光泽、生命活力等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只有选择品质优良、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才能保证小麦种植成活率,促使其在种植环境中健康发育生长。

1.2小麦种子处理技术

小麦种植在播种之前要进行相应处理,将病菌清除,促进种子性能优化提升,进而实现提高发芽率的目的。晒种处理技术,将种子平铺在太阳光下,进行晾晒,晾晒时间在2d左右,通过晾晒种子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能够达到抑制病菌滋生的效果;种子包衣处理技术,利用专用的小麦种衣剂在种子表面涂抹形成药膜,起到杀菌增肥促生长的效果;利用药剂拌种处理技术,将拌种药剂合理配比与水混合,然后拌种,覆盖上塑料膜12h后将种子取出晒干。

1.3种植土壤的优选

种植土壤条件也是小麦生长质量与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小麦种植土壤条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营养环境条件优良,有机营养成分要充足;土壤保温、保湿能力要强;种植土壤水利条件要便利。小麦种植对水分的需求是比较高的,优质高产麦田播种前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要灌匀、灌透底墒水,保证足墒下种,灌水量要根据土壤墒情情况确定,不冲不漏,保证灌水质量。

1.4整地及基肥处理

在种子、土壤方面准备妥当后,要进行播种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整地及基肥处理。整地技术主要是进行深耕、翻地,优化土壤条件,在整地的过程中将基肥施用到土壤当中,并搅拌均匀,不要使肥料聚集。基肥施用的种类主要以有机肥料为主,然后在施加适量的化肥。根据土壤本身的营养情况以及种植土壤面积来合理的控制基肥肥料施用量。

2小麦播种技术应用

小麦播种的时间点控制是关键,小麦播种后的发芽、生长都有固定的时期,要保证小麦生长至各个不同阶段时期时,能够对应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播种的时间过早会导致苗种发育过旺,营养吸收过多,易使病虫害多发;播种时间偏晚,则会导致幼苗生长的速率降低。小麦种植的时间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来确定,在山东地区一般小麦种植都是在10月份进行。小麦播种技术还包括播种方式的掌控,如今山东地区小麦种植已经进入机械化模式,种植期间对行距、深度、密度都能进行合理调控。

3小麦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应用

小麦栽培期间,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核心环节。小麦出苗之后,要对出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若是有没有出苗的情况要及时的补苗,保证出苗整齐性;在幼苗生长期间需要对幼苗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适时锄地,避免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幼苗生长期间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处理;在小麦生长至返青阶段,要补充土壤水分并施加适量尿素促进幼苗更快更好的发育。肥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小麦健康茁长生长的重要环节。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根据生长时期对营养需求的变化进行适时追肥处理,尿素和有机肥料是常用的追肥肥料,要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在小麦生长期间要随时了解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及时的补水和排水处理,小麦生长对水分需求量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至少要在65%以上,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在气温较高、雨水较少的时节要增加灌溉量和次数,在降雨量多时需根据情况进行排水,若是遇到强降雨要做好防护和排水处理。

4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

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为了保证小麦健康、安全生长,避免病虫害在小麦种植期间发生和蔓延,使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对于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需要“对症下药”,对小麦的常见病虫害种类进行明确,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

4.1种植栽培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小麦种植要在栽培期间就为病虫害防治技术奠定基础。在种子处理期间,要利用药剂拌种对种子内的病菌进行灭杀,提高小麦种子的抗病性。在药剂选择方面要选用药效好的,并且要选用绿色药物,避免化学药剂带来不良影响,药剂拌种时间要充足,拌种结束后要尽快的进行播种;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小麦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优化处理,避免引发病虫害,为小麦生长发育创设健康、良好的环境;小麦种植期间要对常见的病虫害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这样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对病虫害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4.2农业防治措施应用

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病虫害、作物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管理和栽培技术,促进小麦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即科学播种,减少小麦纹枯病和锈病等的出现;适时除草,避免杂草汲取小麦生长所需水分和养料;减少菌源,降低秋播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等出现的概率。农业防治措施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可以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当中长期应用,因而农业防治在小麦种植期间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4.3物理防治措施应用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就是利用病虫生理物理特征,采用技术手法将病虫聚集然后进行集中灭杀。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相应的设备,先将病虫诱惑到指定的位置,然后进行灭杀,这种防治措施较为依赖人工。具体来说,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利用害虫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害虫;一些害虫喜欢飞落到黄色物品上,可在田间搁置黄色纸板或者种植黄色花朵,吸引小麦蚜虫。诸如此类,需要病虫害防治人员先了解小麦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病虫的物理特征,对应采取有效的诱虫方式进行防治处理。

4.4化学防治措施应用

化学防治措施就是利用化学农药喷洒在小麦叶片或土壤当中,对病菌与病虫进行防控,但是化学防治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将农药成分遗留在土壤当中,会产生破坏土壤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因而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期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但化学防治技术应用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例如,利用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蛴螬、金针虫;抽穗前,是小麦锈病发病高峰期,稀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麦苗进行喷洒,小麦蚜虫发生时,用水稀释40%乐果乳油,喷洒在麦苗上。

4.5生物防治措施应用

生物防治措施与物理、农业防治技术同样具有无污染的特征,主要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抑制害虫的生长与繁衍,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效果。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为害虫的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增加有益昆虫的繁衍量,避免害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对小麦生长造成破坏。例如,蚜虫是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以蚜虫为食,在小麦种植期间就可以引进七星瓢虫对蚜虫进行有效的防控。

小麦种植技术篇10

关键词 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建议;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57-01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人均消费量为140 kg,占粮食消费量的42.7%,小麦自给率占50%左右。小麦生产在社会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人们生活营养和健康,近年来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制约着小麦生产,使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总产徘徊不前,已威胁到全省人民的“口粮安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1 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

1.1 全省种植面积及产量

小麦是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3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省小麦生产在单产和总产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全省常年播种面积66.67万hm2左右,其中旱地逾40万hm2,水地逾26.67万hm2,1949年山西省小麦产量仅为552 kg/hm2,自2002年以来,山西省小麦产量基本稳定在3 300~3 600 kg/hm2,小麦总产基本稳定在220万~250万t,可满足全省消费需求的50%左右。

1.2 规模、区域分布

山西小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中熟冬麦区的运城市、临汾市和晋城市,播种面积占全省的90%,属国家北方冬麦区黄淮冬麦亚区;中部晚熟冬麦区长治市、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种植面积不足6.67万hm2,仅占全省的10%,属国家北方冬麦区北部冬麦亚区。

1.3 经营方式、生产情况

目前,山西省小麦生产经营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个体种植为主,种植面积3.33 hm2(或6.67 hm2)及以上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较少,种植面积不足总面积的5%。小麦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多发、高投入低产出、价格低迷、种植效益低,制约着山西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生产的小麦多用作口粮,以商品粮出售的较少。

1.4 生产优势

山西省小麦生产最大的优势是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较高,加工品质较好,属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最大的劣势是干旱缺水。随着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和扶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政策的相继出台,将促进山西省小麦生产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过渡,对稳定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提升单产和总产,提高山西省小麦自给率都十分有利。

1.5 技术力量

山西小麦专业团队和优势团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全省从事小麦研究人员分布情况是:研究力量集中在运城、临汾等南部地区,由于中部面积减少,研究力量向玉米等高产作物转移。从研究领域看:育种人员多,栽培人员少,全省真正从事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足20人,原因是立项难、评奖难、等级低。生产上栽培问题最多,栽培技术也是农民最需要的。

1.6 技术优势

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山西农科院的旱地常规育种走在全国小麦育种的前列,育成的品种抗旱能力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国审品种多。在栽培技术研究上,主要立足于本区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综合技术集成,其中“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动山西省及同类麦区栽培技术进步,但因条件限制,现实是实用技术集成多,基础理论积淀不足。

2 山西省小麦生产与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小麦种植面积不稳定

小麦是山西第二大粮食作物,但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滑,2013年山西省小麦面积仅68.2万hm2。其主要原因是种植小麦效益差,社会需求旺盛,市场脆弱,但卖粮有困难,市场流通不畅。

2.2 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常规人才多、学科带头人少,人才梯队存在断层现象;从事育种的人员多,从事栽培研究的人员少;常规品种多,专用型品种少;普通成果多,创新性突破性成果少。

2.3 经费支持不稳定

山西省小麦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低,缺乏稳定经费支持体系,难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下拨经费不集中,有“撒胡椒面”的现象。

2.4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落后

管理滞后,缺乏相应的体制和与之相对应的运行机制。资源共享与成果分配机制不健全,仪器设备共享与高新技术平台机制不完善。

2.5 小麦基础研究薄弱

利用分子标记及其辅助手段、小麦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矮败轮选等生物技术创新育种创制优良基因资源材料少。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严重。

2.6 小麦新品种选育问题

在高产优质多抗、肥水高效利用,耐旱耐热、晚熟早播、特色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上存在差距。

2.7 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在小麦新型不育系、化学杀雄、光温敏两系利用方面研究薄弱。

2.8 缺乏保存小麦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保存困难,不利于种质资源创新和共享。

2.9 良种良法不配套

与新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良种良法不配套。如需合理利用冬水前移技术以及解决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土壤悬虚等问题。

3 对提高小麦产量、加强服务生产能力的建议

3.1 千方百计增加小麦生产面积

地方政府应出台保护种植小麦大户的优惠政策,健全市场体系,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结合山西农科院小麦科研的优势,城郊结合,小麦可和玉米、蔬菜轮作增加效益,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效益。

3.2 加强团队建设

不仅要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同时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改善团队结构不合理,人才梯队存在断层的状况;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组建山西省综合实力强的小麦育种、栽培研究团队[1]。

3.3 稳定小麦经费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和其他有关单位的经费支持,根据重点攻关项目研究进展程度,山西农科院本院可给予经费的支持和倾斜。

3.4 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发挥人员和科研的资源优势,建立资源与设备、基地共享平台和先进合理的管理体制及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2]。

3.5 重视新品种选育

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有计划地培育自己的优势领域,加强早熟、抗病、高产专用、耐晚播、广适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注重新基因的发掘,发掘白粉病、条锈病基因定位材料,并注重采取靠主茎成穗增加群体等[3]。

3.6 建立小麦协作网

小麦材料互换,多点筛选鉴定,交替育种,带动种质创新基础性研究,保持研究发展后劲。

3.7 重视杂交小麦研究

在发现高恢复性和强优势组合方面寻找突破口。

3.8 重视栽培技术研究

加大栽培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集成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策略,特别是在山西南部要重视提高复种指数,粮食与蔬菜轮作、复播的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4]。

4 参考文献

[1] 翟超群.昆山市小麦生产的主要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5):78-79.

[2] 赵辉,李青云.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