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0:00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1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的农作物病虫鼠草害达到1700多种,能够造成严重损失的有100多种,这对于农业的持续化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小麦是第2大粮食作物,有着很长的生长周期,同时病虫害问题也比较多,使得小麦的生长受到影响,本文就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以及防治进行简要的阐述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23

小麦是人类的主要食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小麦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会引发病虫害问题,使得农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要做好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小麦的种植质量得到提升,同时提高小麦的产量,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病害及其防治

1.1 白粉病及防治

小麦的白粉病一般出现在叶片上,在植株的茎秆、叶鞘以及穗上也会出现白粉病。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的病斑数量比较多,叶片的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严重。病部表面有白粉状的霉层,病部位置最先出现的白色丝状的霉斑,并不断变大,联合起来,霉斑是长椭圆形的,如果严重能够覆盖叶片的全部。霉层厚0.2cm,是粉状的。到了后期霉层逐渐从白色变成灰色,同时上面出现黑色的颗粒。叶片变黄、枯死,严重的不能抽穗。

为了防止小麦出现白粉病就需要选择抗病性比较强,并且能够丰产的小麦品种。收割之后需要将自生的小麦处理干净,使最初的侵染源得以消除。播种时通过精量或者是半精量的方式进行,晚播,使得植株的抗病能力得到提升。合理的施加氮肥,并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此外还需要利用药剂对小麦白粉病进行防治。如果白粉病达到了10%的普遍率,就需要使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加上30 kg2116壮苗灵兑水,早春喷洒一次,使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也能够对冻害问题有效防治。

1.2 锈病及防治

小麦出现锈病后,最初在麦叶和秆上有褪绿斑点,之后长出黄色或者是红褐色的粉疱。后期长出黑色的粉疱。

要防治小麦锈病就需要对品种进行科学的布局,这是防治小麦出现锈病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山西地区的小麦种植应尽早施加氮肥,不能施加太多,也不能太晚使用,避免贪青晚熟,使锈病的问题更加严重。小麦自生苗是最容易出现锈病的,因此需要及时中耕,将自生麦苗消灭,将路边、地边的麦苗铲除,减少病菌源扩散,减少锈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播种时,使用20%的三唑酮乳油,按照种子量的0.2%~0.3%进行拌种。抽穗期,使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进行喷雾。[1]

2 虫害及其防治

2.1 红蜘蛛及防治

红蜘蛛主要是成虫、若虫对小麦产生危害,吸食叶汁,先对小麦的下部叶片产生危害,然后逐渐向上扩散。受害的叶子上最开始是出现黄白色的斑点,红蜘蛛的数量增多,叶片上就会出现红色的斑块,叶片部分或者全部卷缩,变成红褐色,麦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植株比较矮小,结实率不高,产量也不高。

对于红蜘蛛的防治可以通过农业和化学等方法进行。农业防治可以灌水消灭虫害。在红蜘蛛潜伏期灌水,使虫体粘在地表上死亡。灌水之前需要先对麦株进行扫动,使红蜘蛛落地,取得好的防治效果。早春中耕,将虫体杀死,进行轮作倒茬,使成虫减少。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底肥的施加,增加磷钾肥的施加,后期不会出现脱肥的情况,提高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对田间的杂草要及时处理,可以人工除草,减少虫害的威胁。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小麦起身拔节期时在中午进行喷药,抽穗后期在10:00前,16:00后喷药,保证喷药的均匀性。可以使用1.8%虫螨克5000~6000倍液,也可以使用1.8%阿维菌素 3 000 倍液。

2.2 蚜虫及防治

蚜虫对于小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成虫、若虫集中在一起,吸食茎、叶等中的汁液,最初是黄色的小斑,然后变成条状的斑,最后枯萎死亡。小麦受到危害后,光合作用就会受到影响,穗粒的数量减少,产量降低。

要防治小麦出现蚜虫,就需要在选种时挑选抗虫耐病比较好的的品种,对作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冬麦应尽量晚播,并做好冬灌工作。选择合适的药剂,用 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兑水喷雾,或用50%抗蚜威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3 结束语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做好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能蛱岣咝÷蟮牟量,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小麦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防治,使防治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保证小麦的质量以及产量,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2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止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56-01

一、前言

我国的农业越来越发达,与此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就越来愈多。对于小麦的耕作而言,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难点重点,研究这个问题对农民的增产、粮食的丰收有很大的意义。

二、小麦的主要病害

1.小麦白粉病

症状:小麦的白粉病一般在苗期到成株期有危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能会危害到叶稍、茎秆以及穗部。这种病会在叶片上呈现病斑,一般正面的病斑会比反面的多,下部叶片的病斑会比上部叶片的多,如果病斑较多时也会愈合成片,从而导致叶片发黄而枯死。当茎秆和叶稍受到危害后,小麦的植株容易倒伏。在病害的初期,叶片的表面会产生黄色的小斑点,然后会之间扩大成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病斑,在叶片的表面形成一层白粉状的霉层,霉层会逐渐变成灰白色,后期会变成浅褐色,并且还有很多黑色的小点。

2.小麦纹枯病

症状:麦子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受纹枯病侵染。芽期受害的胚芽鞘变褐,严重的会烂芽枯死。苗期受害的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能抽新叶而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茎部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形成黄褐色花秆。如麦株间湿度高,病斑也可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

3.麦蚜

麦蚜的主要作用位置是小麦的叶片、茎和穗。麦蚜的主要作用时期是小麦的灌浆期,所以说该时期是小麦麦蚜的重点防治时期。

麦蚜对温度有特定的要求。其中8-20℃并且干燥的环境适宜二叉蚜的传播;16-25摄氏度适于麦长管蚜的传播,但是需要明确的是降雨天气不适于麦长管蚜的产生,连续降雨对麦长管蚜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

症状:麦蚜的主要受害部位在叶片,叶片上会出现明显的黄色半点,干粒重明显下降,小麦的营养流失。当病虫害较严重时,还会产生霉菌寄生,叶片颜色变黑,小麦的光合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小麦会过早枯萎,阻碍养分的传输,产量严重下降。

三、小麦病害的防治措施

1.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的纹枯病完全可以进行预防。具体措施如下:在小麦的返青期做好早期喷雾的工作,配合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使用,抓紧防治时间,做好纹枯病的预防。其中,可以用5%的冈霉素200ml然后兑水大约1500kg进行喷洒,上述用量正好是一公顷的用量,喷洒时要对准麦茎的基部。从第一喷洒开始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喷洒一次,防止纹枯病的发生。

2.小麦蜘蛛的防治措施

对于小麦的蜘蛛可以采用以下防治措施,用浓度为73%的克螨特乳油1500到2000倍液体或者1.8%的阿维菌素3000倍液进行喷雾,上述用量都是针对一公顷而言的。除此之外,对于小麦的吸浆虫病害,要在返青期进行防治,因为返青期幼苗较小,比较容易进行土壤处理,可以在吸浆虫要上升到地表活动的时候,用浓度为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加水配置成药剂,将药剂洒到土壤中,进行防治。

3.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在小麦返青期结合小麦的拔草、施肥、浇水等一些列修整进行,可以对这个时期出现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不仅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小麦的生产能力。

四、小麦病虫害的防止措施

除了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之外,还要从选育优良品种,做好整体工作两方面出发,下面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选育优质麦种

要根据具体种植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病虫害的发生条件进行选种工作,这样有助于选种水平提高。通过分析对比,可以选出品质较好,抗病性能好,产量相对较高,适应力较强的品种。从选种阶段就开始病虫害的防治,从根本出发,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坑内,防止小麦病虫害的蔓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弄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小麦的选种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对抗病小麦的认识逐渐加强,抗病小麦的耕种面积也不断增大。通过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我国小麦产量近年来大幅度提高,但是优质小麦的产量却增长缓慢。举个例子来说,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在小麦总品种中占据的比例就很少,只有四分之一,而易感染的品种则高达75%,今后要加强对小麦抗锈病的重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做好整地工作

做好整地工作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在整地过程中,要做到平整,做好土地深耕,最大程度发挥土壤的总用,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保证土质。已每三年进行一次深耕为佳,这样才能保证土壤的肥力,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增加小麦的产量。

五、结束语

综合本文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病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药剂,然后进行合理配比,配合整地工作和选种工作同时进行,做好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本文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可以进行推广和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孙进先,王金龙,撒德山.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 2010(06)

[2]苏翠玲,周建业,李志红. 小麦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07)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3

关键词 植保措施;小麦;增产作用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13-02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小麦是本省第一大种植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33.3万hm2左右。小麦也是有害生物发生最严重的作物,常发种类40多种,发生面积1 128.0万公顷次。病虫草害不仅具有直接减产作用,对小麦品质也有严重影响。

植物保护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环节。植保措施贯穿于小麦生产的全过程,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与质量。近几年,小麦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恶性杂草等病虫草害反复发生,植保技术人员的准确监测预警和卓有成效的防控工作,为河北省小麦产量连创新高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了进一步明确植保措施对小麦增产的作用,2015年在河北省馆陶县开展了植保措施与小麦产量、质量之间关系的试验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馆陶县刘齐固村,该地块小麦于2014年 10月17日播种,土壤为黏土,有机质含量10.5 mg/g,偏碱性土壤,pH值为7.2~7.6,肥力条件中等。播种量为225 kg/hm2。前茬作物为玉米。

1.2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为5%吡虫啉乳油(石家庄宝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成都科利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使它隆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常规植保防治区,面积为360 m2;免防治试验区,以同等面积的为对照。免防治区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不采取任何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1.4 调查方法与药效计算

1.4.1 麦蚜调查方法及防效计算。2015年4月21日,常规防治区用5%吡虫啉乳油300 mL/hm2防治麦蚜1次。常规防治区和免防区分别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每点定点调查100株,记录虫量[1]。用药前调查药前基数。施药后1、7 d各调查1次。药效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PT0―常规处理区药前虫数,PT1―常规处理区药后虫数,CK0―免防区药前虫数,CK1―免防区药后虫数。

1.4.2 白粉病调查方法及防效计算。2015年5月15日,常规植保防治区用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防治白粉病和锈病1次。药前调查药前基数。施药后7 d进行药效调查[1]。每区对角线固定5点取样,抽穗后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叶下第1片叶。防效计算公式: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数 ×9)]×100;

防治效果(%)=[(CK1-PT1)/CK1]×100。

式中:CK1―免防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1―常规植保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白粉病的分级方法为(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1.4.3 锈病调查方法及防效计算。药前调查药前基数,施药后7 d进行药效调查。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每株调查最上面3个叶片,记录总叶片数及各级病叶数[2]。防效计算公式: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数 ×9)×100;

防治效果(%)=(CK1-PT1)/CK1×100。

式中:CK1―免防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1―常规植保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锈病的分级方法为(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

1.4.4 麦田阔叶杂草调查方法及防效计算。2015年4月6日,常规植保防治区用20%使它隆乳油300 mL/hm2防治麦田阔叶杂草。每区4点取样,每点0.25 m2,共计1 m2,药后30 d调查防效[1]。防效计算公式:

株防效(%)=[(对照区杂草株数-处理区杂草株数)/对照区杂草株数]×100;

鲜重防效(%)=[(对照区鲜草重量-处理区鲜草重量)/对照区鲜草重量]×100。

1.4.5 产量损失计算。计算公式:

损失率(%)=[(常规植保防治区产量-免防区产量)/常规防治区产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显示:常规植保防治区在施药7 d后麦蚜平均防效达83.22%,免防区蚜虫数量呈增L趋势(表1);常规植保防治区在施用药剂7 d后白粉病平均防效达80.93%,免防区病情指数达10.49(表2);常规植保防治区在施用药剂7 d后锈病平均防效达81.60%,免防区病情指数达6.04(表3)。对比常规植保防治区,免防区由于未采取任何植保措施,田间杂草生长旺盛、群体密度大,株高明显高于小麦植株。春季施药后30 d,对播娘蒿的株防效达43.4%,鲜重防效为 92.5%;对荠菜的株防效67.7%,鲜重防效92.6%;对田旋花的株防效55.6%,鲜重防效50.0%;对打碗花的株防效54.5%,鲜重防效55.6%(表4)。常规植保防治区产量为9 725.55 kg/hm2,免防区为6 410.25 kg/hm2,较常规植保防治区减产3 315.30 kg/hm2,损失率为34.09%(表5)。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措施在小麦增产中作用明显[3-4]。杂草发生严重地块,与小麦争夺生长空间,影响小麦分蘖成穗,造成小麦株数降低,并且影响小麦株高和穗粒数,造成发育不良,植株矮小,穗小,穗粒数减少。病虫发生主要造成小麦植株长势弱,叶片干枯,影响小麦光合作用;早衰死亡,影响小麦千粒重[5-8]。免防治地块较常规植保防治地块产量损失率达34.09%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黄国洋.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4-56.

[2] 文家富,陈光华,王刚云,等.小麦条锈病危害损失估计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1):49-50.

[3] 刘传德,王培松,王继秋,等.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在小麦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1):157-160.

[4] 赵秀山.临沂市小麦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43.

[5]周久山,杨杰,王立勇.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7(1):16-18.

[6] 谢天丁.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9):99-103.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4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40-01

2003年以前,无为县小麦种植面积在6 667 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和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目前种植面积约13 333 hm2。随着小麦面积扩大、土地的集中,大户种植、规模种植效益越来越凸显,农民及农技人员对病虫害防治倍加重视。为了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无为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病虫发生种类较少,总体发生程度较轻

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分别是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叶锈病和蚜虫。根腐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引起小麦根部变褐甚至腐烂,成株期根颈被害时,会引起茎基部折断倒伏枯死[1]。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后,造成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麦苗拔节,叶鞘上病斑扩展到茎秆,有明显的云纹状斑纹,与水稻纹枯病相似,同时蔓延到节间,引起茎壁失水坏死,形成花秆烂茎,造成枯孕穗、枯白穗。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引起苗枯、基腐、穗腐和秆腐,以穗腐为主,危害最大。穗腐在发病初期,麦粒表面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枯黄色,以后病部生出一层粘胶状的粉红色霉,末期出现黑色小粒。麦穗得病后,造成麦粒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的霉层,以后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散黑穗病发生在小麦穗部,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穗。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呈不规则散生,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桔黄色的夏孢子。麦蚜从小麦苗期到蜡熟期均可危害,蚜虫分苗蚜和穗蚜,其中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在小麦出苗后不久即陆续迁入麦田危害,为害土表根茎及叶片,开春后群集为害叶片和麦穗。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后期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

常年除赤霉病和蚜虫发生较重外,其他病虫均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赤霉病发生面积比例为25%~100%,最终病穗率5%~68%,蚜虫发生面积比例为30%~90%,最高百株蚜量50~500头,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其他5种病虫害一般为零星发生,根腐病发生面积比例20%以下,病株率2%以下,纹枯病发生面积比例为10%~35%,病株率为2%~12%,白粉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株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散黑穗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穗率0.1%以下,叶锈病发生面积比例30%以下,病叶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对产量影响很小[2]。

1.2 病虫并发,以病为主

虽然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但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仅为赤霉病和蚜虫,其中以赤霉病影响最大。该县小麦扬花期间常遇阴雨天气,有利于赤霉病发生,常年赤霉病病穗率5%~10%,造成小麦减产1~2成,重发年份病穗率达60%以上,如2003年平均为68%,造成小麦减产6成以上甚至绝收。蚜虫以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常年苗蚜有蚜株率在20%左右,百株蚜量一般200头左右,重发年份达500头,如2011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早播的小麦,苗蚜发生较重,平均有蚜株率在40%左右,百株蚜量约400头,主要集中在小麦根部和心叶,但最终对产量影响不大。只在个别年份穗蚜发生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如2011年春旱严重,小麦穗期蚜虫发生重,百穗蚜量一般在500头左右,最高达2 000头,造成小麦减产1~2成。

1.3 病虫发生前轻后重

无为县大部分为粳糯稻茬小麦,播种期迟,11月上旬前适期播种的只占30%,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迟播小麦占70%,加之冬季气温低,导致小麦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的趋势。一般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只有蚜虫和根腐病,常年发生较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和叶锈病多发生在孕穗至蜡熟期,并伴有蚜虫,发生相对较重,特别是赤霉病,多雨年份病穗率高,对产量影响较大。

2 防治对策

无为县普遍为稻茬小麦,播种期迟,县内河道较多,沟渠交错,地下水位高,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趋势,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生选6号、扬麦18对赤霉病抗性较好,可推广种植[3]。2012年赤霉病发生重,全县最终病情调查,病穗率0~88%,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但发现品种间发病差异大。生选6号、扬麦18等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在10%以下,而其他品种平均病穗率在35%以上。

2.2 精整细作,提高播种质量

稻茬小麦应低位割稻,将稻桩留低。荒地小麦应在播种前30 d用草甘膦除草灭茬,待水稻、杂草等残体晒干后烧毁。土壤晒垡后抓紧整地,开好畦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相通,确保沟宽15 cm左右,沟深20 cm左右,畦宽不超过2 m。培育壮苗,减少高脚苗等弱苗的发生[4]。

2.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加植株抗病力

适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为150 kg/hm2,迟播的播种量为225 kg/hm2左右,同时做到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发病机率[5]。

3 参考文献

[1] 郎福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12):56.

[2] 王志德.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5):62.

[3] 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J].青海农牧业,2012(1):45.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5

当前,河南省小麦由南向北逐步进入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小麦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基本停止生长,每亩成穗数也基本定型,生育中心转入子粒上来。大量研究证明,小麦的子粒产量有70%以上来自于后期的光合产物,有不到30%是茎叶和叶鞘中贮藏的营养物质供应。特别是在高水肥条件下,由于苗期和中期氮代谢旺盛,碳水化合物的贮藏量少,子粒产量基本上是来源于后期的光合产物。由于我省小麦生育后期的降雨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小麦常出现干旱、病虫害和干热风等逆境胁迫,造成粒重下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高产麦田维持常年穗数和穗粒数水平,千粒重每增减1克,每公顷产量可增减150~200公斤。由此可见,搞好后期麦田管理对夺取小麦丰产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小麦产量,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适时早浇灌浆水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是整个生育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一般每亩小麦日耗水量达1立方米左右。此期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对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到子粒形成期(约开花期后10天左右),根系生活力仍然较强,子粒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迫切。如果此期水分供应不足,会使叶片光合强度下降,严重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作,导致子粒退化,减少穗粒数。进入灌浆以后,小麦根系活力逐渐衰老,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变弱,要求较平稳的地温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此时的土壤含水量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为宜。低于这个界限,即使是短时间缺水,也会造成子粒灌浆提前结束,降低粒重。如果此期受干旱和高温的双重胁迫,对小麦粒重和产量影响更大。因此,浇好灌浆水,不仅可以满足小麦旺盛蒸腾的需要,而且对平抑地温、调节田间小气候、防御干热风危害均有重要作用。

浇灌浆水的时间,一般以开花后10~15天为宜。浇过灌浆水的麦田,特别是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的田块,不能再浇麦黄水。由于小麦抽穗后粒重增加较快,灌水时必须考虑遇风雨引起倒伏造成的减产危害,注意根据天气预报,做到无风快浇,小风细浇,大风不浇,遇雨停浇,以免因浇水后发生倒伏,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及时防治病虫害

小麦抽穗之后,是麦田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的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河南省小麦生育后期经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粘虫、红蜘蛛和吸浆虫。根据植保部门预测,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为中度偏重发生年,个别病虫害有严重发生的趋势。因此,加强病虫害测报,选准对路农药,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防治,对保护小麦茎叶免受损害,增加穗重,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农药:

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每亩可用20%粉锈宁粉剂75~100克或12.5%禾果利粉剂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兼防叶枯病。防治赤霉病是在小麦扬花期。如预报有降雨或3天阴雨天气,每亩可用50%多菌灵粉剂100克、33%纹霉净粉剂50~100克配成1000倍液均匀喷洒穗部,可兼防纹枯病、黑胚病和叶枯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时期是小麦扬花期,错过此时期即使多次用药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另外,喷雾后2小时后下雨也不会影响药效,可抓紧雨前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防治。对于高产田、超高产麦田、田间湿度大的麦田,即使小麦扬花期无雨,也应注意防治赤霉病。防治麦穗蚜,每亩可用50%抗蚜威粉剂10~15克,或40%氧化乐果50~80毫升,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前者对害虫天敌有保护作用,后者可兼治麦叶峰、粘虫等。防治小麦吸浆虫,应在抽穗至扬花盛期,每亩可用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40%甲基异柳磷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可兼治麦蚜和食叶害虫。小麦抽穗后,大多数麦田应以防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为主,为起到一喷多防的效果,可用粉锈宁与抗蚜威或氧化乐果混合喷雾;如遇连阴雨天气,可用粉锈宁+抗蚜威或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混合喷雾,同时可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麦蚜和吸浆虫等,并对黑胚病也有很好的防效。对防治某种病虫害的用药浓度、时期等具体技术问题,各地要及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以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6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3.037

小麦属于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据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看,2016年,我国有24186.5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共计收获12885万吨小麦。但是,我国小麦的病虫害种类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小麦生产。本文就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合理防治进行分析。

1小麦锈病

1.1发生特点

小麦锈病又称“麦疸”、“黄疸”,小麦锈病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种植过程中危害程度最重以及发生面积最广的一类病害。

1.2防治对策

“推迟锈病流行期、消灭早期菌源”是小麦锈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一旦发现小麦锈病的迹象,就要尽早进行施药控制,并且对小麦锈病的蔓延予以有效控制。全田普治的时机选择在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

1.2.1农业防治 一是合理密植,适时播种;二是适时浇水;三是增施氮肥、磷肥、有机肥等。

1.2.2药剂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在小麦种子内均匀加入立克秀、粉锈宁、禾果利等药剂,并且及时拌种,务必要当时播种完毕。已经拌完的小麦种子当日播完,切记要对用药量进行合理控制;二是大田喷药。喷晒的药剂既可为烯唑醇+三唑酮,也可榉坌饽乳油+丙环唑乳油+禾果利可湿性粉剂,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来看,其防治效果可高达95%。

2小麦纹枯病

2.1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发生几率日益增加。小麦纹枯病主要出现在小麦的茎秆与叶鞘等部位。在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初期,会有大量的菱形病斑(灰白色、中央淡褐色、褐色等),最早出现在叶鞘,而后发展到茎秆,若不及时进行处理,较易导致出现后期小麦倒伏的情况。

2.2防治对策

返青至拔节期病株率达15%,是小麦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务必要注意在3月底前进行防治。

2.2.1农业防治 为了让植株的抗病能力得以提高,并且促进麦苗实现健壮生长,务必在早春时节及时中耕。

2.2.2药剂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在小麦种子内均匀加入纹霉清、立克秀等药剂,以此防止对种子发芽造成影响;二是大田喷药。喷洒的药剂既可为多菌灵胶悬剂+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也可为禾果利可湿性粉剂,喷药时间选择在小麦分蘖末期。值得注意的是,务必要施加足够的水分,以让植株的中下部充分着药。

3小麦腥黑穗病与小麦散黑穗病

3.1发生特点

小麦散黑穗病不会影响麦株其他部位的生长发育,只会对穗部的正常发育造成损坏。与健株相比,小麦腥黑穗病株的分蘖较多、个头稍矮。小麦腥黑穗每年会浸染1次,主要出现在苗期,属于一种典型的系统浸染型病害。小麦腥黑穗病与小麦散黑穗病的主要辨识标志为:小麦腥黑穗病有腥味,但不会出现黑粉;小麦散黑穗病没有腥味,但会散发出黑粉。

3.2防治对策

一是加强小麦植株的检疫力度;二是种植抗病良种;三是做好土壤处理、种子处理。

4小麦叶枯病

4.1发生特点

小麦叶枯病大多出现在小麦植株的叶鞘与叶片位置。刚出现小麦叶枯病时,会有菱梭形淡绿色病斑或卵圆形淡绿色病斑出现在叶片位置,而后再逐步形成淡褐色斑块(有规则形),待逐步干燥之后就会呈现出灰黄色。小麦叶枯病的发病高峰期往往是在变化较大的气候条件及多雨潮湿天气等。

4.2防治对策

一是加大田间施药力度;二是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三是药剂拌种,在小麦种子内均匀加入立克秀、粉锈宁、禾果利等药剂,并且及时拌种,务必要当时播种完毕,已经拌完的小麦种子当日播完。值得注意的是,要对用药量进行合理控制;四是加大栽培管理力度。无论选用什么类型的药剂,都要在发病初期均匀喷施叶面为宜。

5麦蚜

5.1发生特点

麦蚜又被称为“腻虫”,麦蚜往往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期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为害。在苗期阶段,麦蚜多为害心叶、叶鞘、麦叶背面等处;在拔节抽穗后,麦蚜多为害穗部、茎叶等处。无论是为害何处,植株受害部位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斑点(浅黄色),甚至还有可能会枯死,并且所排出的蜜露会对小麦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产生严重的影响。

5.2防治对策

大田喷药。用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浓度为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浓度为50%)、吡虫啉(1000倍液、浓度为10%)、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穗期可混用“灭幼脲+抗蚜威+粉锈”,与此同时,还可对黏虫、白粉病、小麦锈病等进行治疗,防效可达85%~90%。

参考文献

[1]袁增玉, 黄楚玉. 玉米果穗发育与光合产物的运转分配[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3,20(09):155-158.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7

关键词: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08)02-0006-04

苹果套袋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一项栽培技术。近年来,人们对苹果套袋技术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套袋技术日渐成熟。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影响套袋效果,降低经济收益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套袋苹果的病虫危害问题。现就我们多年来研究成果,并参考有关资料,将套袋苹果果实主要病害、虫害及其他伤害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主要病害与防治

1.1 日烧病

症状:果实日烧病是由温度过高而引起的果实生理性病害。由于夏季高温干旱,水分供应不足,影响蒸腾作用,造成套袋苹果果实表面温度局部过高从而会形成灼伤。日烧主要发生在果实的阳面,初期果面叶绿素减少,局部变白,继而果面出现水烫状的浅色或黑色斑块,随后病斑扩大,形成黑褐色凹陷,干枯甚至裂果(见封底图版)。

影响因素:日烧病发生与气候、品种、树势、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等有关。春夏季长期干旱和持续高温,苹果果实易发生日烧病。中熟品种日烧病较轻,晚熟品种较重。套用劣质纸袋、不规范纸袋和蜡质纸袋日烧发病严重。果园管理水平高,套袋前后土壤墒情良好的园片,果实日烧发生率低。弱树由于根系弱、叶片少而小、果实暴露面大而发病重。丘陵果园由于树体枝量稀疏,土壤漏水、漏肥重,墒情难以保持,果实日烧重。树冠上部、着生于枝背上的果实发病重。

防治方法:加强土肥水管理,促进树体健壮。高温干旱不能及时灌溉时,避免土壤追肥,更不能过量追施氨态氮肥,以防土壤渗透压升高,影响根系吸水。叶面喷布磷酸二氢钾等光合微肥,能够提高叶片光合强度,降低蒸腾作用,促进有机物合成,可减少套袋果实日烧病的发生。选用优质果袋,在干旱年份,应适当推迟套袋时间,避开初夏高温;套袋前后浇足水,以降低地温;中午12~14时进行喷雾降温;树冠上部和枝背上暴露面大的果实不套袋。

1.2 锈果病

症状:苹果锈果病又称花脸病、裂果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某些品种的幼树及成龄树的枝叶上也有表现。果实上的症状主要有锈果型、花脸型、锈果一花脸型、环斑型和绿点型等5种。锈果型是主要的症状类型,常见于富士、国光等,在落花后1个月左右从幼果萼洼处开始出现淡绿色水浸状病斑,然后向梗洼处扩展,形成放射状的5条木栓化铁锈色病斑(见封底图版)。把病果横切可见5条斑纹与心室相对。在果实生长过程中,因果皮细胞木栓化,逐渐导致果皮龟裂,甚至造成畸形。有时果面锈斑不明显,但产生许多深入果肉的纵横裂纹,裂纹处稍凹陷,病果易萎缩脱落,不能食用。花脸型的果实在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果面散生许多近圆形黄绿色斑块,成熟后表现为红绿相间的“花脸”。着色部分突起,不着色部分稍凹陷,果面略显凹凸不平(见封底图版)。复合型即为锈果和花脸的混合型。病果着色前,在萼洼附近出现锈斑;着色后,在未发生锈斑的果面或锈斑周围产生不着色的斑块,呈“花脸”(见封底图版)。

发病规律:该病害为病毒性病害。病毒通过嫁接及在病树上用过的刀、剪、锯等工具传染。苹果一旦染病,病情逐年加重,成为全株永久性病害。套袋果发生的锈果病主要是花脸型,红色品种表现为成熟后果面呈红、黄相间的花脸症状;黄色品种表现为成熟后果面呈深浅不同的花脸症状。

防治方法: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疫区内繁殖的苗木或繁殖材料不能外调。新建果园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挖除。②严格选用无病毒接穗和砧木培育无病毒苗木。种子繁殖可基本保证砧木无病毒。嫁接时应选择多年无病的树为采穗母树,嫁接后要经常检查,一旦发现病苗应及时拔除烧毁。修剪工具要严格消毒。③药剂防治。于初夏在病树冠下地面东、西、南、北各挖一个坑,各坑寻找0.5~1cm粗的根,将其切断后插在盛有150~200mg/kg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或灰黄霉素的药液瓶里,然后封口埋土,有一定的防效。

1.3 苦痘病

症状:苹果苦痘病又称赤龙斑、茶星病,是果实近成熟期和贮藏前期的重要病害。一般靠近果实萼洼部发病重,靠近果柄处轻。发病初期果实表皮下产生褐色病变,病部颜色较深,在红色品种上为暗紫红色,在绿色或黄色品种上为深绿色。后期病斑逐渐变圆稍凹陷,出现许多直径为2~5mm褐色斑点,斑下果肉坏死干缩呈海绵状,半圆或圆锥状深入果肉内部,味苦,有时数个小斑连接成不规则大斑(见封底图版)。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苹果缺钙引起的生理病害。花后5周,果实中钙的吸收总量不再增加,此后,随着果实的生长和膨大,果实中钙的浓度降低,从而引发苦痘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碳氮比高,发病轻;砂地、低洼地发病重。前期土壤干旱,后期大量灌水均会降低果内钙含量,加重病情;偏施速效肥,特别是生长后期偏施氮肥,病情会加重;幼果期和采收前降雨多病情会加重。尽管土壤中不缺钙,但氨态氮积累时,叶中的钙不能顺利转移到果实,也易引起苦痘病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建园;对发病严重的品种,改接抗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氮肥,控制后期施氮,保持树势中庸,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合理负载,适时采收;合理修剪;早春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③叶面和果实喷钙。谢花后3~6周喷2次氨基酸钙,果实采收前3~6周再喷施2次。喷施浓度为前期400~500倍液,中后期300倍液。气温较高时易发生药害,喷洒前需做好试喷。④加强贮藏管理。果实采收后立即用4%氯化钙或1%~6%硝酸钙等浸果24小时,可减轻苦痘病的发生。

1.4 黑点病、红点病

症状:黑点病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状小黑点,随着果实的增长,黑点逐渐扩大;病斑仅发生在果实表面,无味,不会引起果肉溃烂,贮藏期也不扩展蔓延(见封底图版)。导致黑点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病菌侵染,绝大多数病斑为链格属(Alternarva spp)真菌侵染所致,该属真菌是导致多种作物叶斑病的病原。套袋苹果的黑褐色斑点为粉红聚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LK.et Fr.)侵染所致。该菌为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一般不会侵染果实表面。侵染套袋果的接种体主要来自套袋果上的花器残体,包括干枯的花萼、花丝、花药等。套袋后形成的高温、高湿微环境为其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侵染套袋果的侵染源。

摘袋后果面出现针眼大小的红色斑点为红点病,病斑无味,不会引起果肉溃烂,贮藏期间也不扩展蔓延(见封底图版),主要由格链孢霉引起,为侵染性病害。

影响因素:黑点病的发生与当地气候环境、地理位置、果园通透性、结果部位、品种、纸袋质量等密切相关。红点病与摘袋后降雨有关,若遇连阴雨,发病较重。为斑点落叶病菌侵染果面所致。

防治方法:防治黑点病应选择规范果袋,改良制袋材料和工艺,改善果袋的透气状况,增加透气性;对通风透光差的果园进行合理修剪,疏除过密的层间枝、直立枝、重叠枝、徙长枝、交叉枝和过旺过密的竞争枝,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这是防止雨季黑点病再发生的关键措施。防治红点病需要抓好套袋前和摘袋前后斑点落叶病的防治,可通过适时喷布1.5%多抗霉素400倍或10%宝丽安1000倍液等来防治。

1.5 煤污病和蝇粪病(水锈)

症状:两病均发生在果皮,影响果实外观。蝇粪病又称污点病,在苹果果面形成由十几个或几十个小黑点组成的斑块,黑点,光亮而稍隆起,小黑点之间由无色菌丝沟通,形似蝇粪,用手难以擦去(见封底图版)。煤污病在果面产生棕褐色或深褐色污斑,边缘不明显,似煤斑,菌丝层很薄,用手易擦去,常沿雨水下流方向发病,果农称之为“水锈”(见封底图版)。

发病规律:由真菌引起。煤污病和蝇粪病菌均于苹果芽、果台及枝条上越冬。翌春末,蝇粪病菌在菌丛里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危害。煤污病菌则以菌丝和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侵染。两病从6月上旬到9月下旬均可发生,集中侵染期在7月初到8月中旬。高温多雨利于两种病菌繁殖和侵染。管理粗放、树冠郁密、低洼积水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要注意开沟排涝,降低果园湿度,清除园内杂草。②合理修剪,增加树体通透性。③选择标准纸袋。④早春萌芽前喷布3°Be石硫合剂,花前花后喷布0.3°Be石硫合剂、5%菌毒清300倍或霉敌600~800倍液。

2 主要虫害与防治

2.1 康氏粉蚧

危害特点:康氏粉蚧为刺吸式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吸食幼芽、嫩枝、叶片和果实汁液,前期果实受害后出现畸形。套袋果以萼洼处受害较重,梗洼较轻,其次是果面,受害后形成大小不一的黑斑,其上附着白色粉状物(见封底图版)。近几年,一些果园使用成本低、无防止害虫入袋作用的纸袋,造成康氏粉蚧在套袋果实上发生。

危害规律:康氏粉蚧以卵,少数以若虫、成虫在树干、剪锯口、枝条粗皮缝隙或土壤缝隙中越冬。春季果树萌芽时,越冬卵孵化,第1、2、3代若虫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前后、7月下旬和8月下旬,这3个时期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期。套袋苹果园康氏粉蚧第1代主要集结在枝条粗皮缝隙和幼嫩组织处,果实上较少;第2、3代以危害果实为主,通过袋口进入,停留在萼洼、梗洼处刺吸果实汁液,受害果果面形成大小不规则的斑点,刺吸孔清晰可见,孔周围多出现红褐色晕圈。

防治方法:①春季果树萌芽前(3月上旬)刮除主干上的粗老树皮、枝上的老翘皮和伤枝上的翘皮,刮除翘皮时不要太重,刮下后集中烧毁。②晚秋雌成虫产卵前(9月中旬),在树干上捆草把诱集越冬害虫,早春卵孵化前取下集中烧毁。③选用涂有杀虫剂的纸袋。若果袋连续使用,应将果袋装入容器内,用硫磺薰杀害虫,也可将果袋在农药稀释液中充分浸泡后使用。套袋时袋口扎严。当发现袋内有康氏粉蚧时,应解袋喷50%辛硫磷1500倍等药剂防治。④药剂防治。早春树上喷石硫合剂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杀灭树干上的越冬卵。第4~3代若虫发生期,喷布0.9%阿维虫清乳油4000~5000倍液、1.0%虱螨净乳油3000~4000倍液、25%蚧死净乳油1000~12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000~1500倍液。

2.2 玉米象

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米牛、铁嘴,分布较广。

危害症状:果实受害后表面出现伤口,少者几个,多者达几十个,果面呈麻脸状;伤处面积大的直径1cm以上,小的0.1cm,虫口深2~5mm,形成凹陷圆斑,果肉变褐,木栓化,早期危害可致使果实畸形(见封底图版)。

危害规律:该虫具有趋温、趋湿和畏光喜暗习性,极易入袋危害果实。以成虫潜伏在松土、树皮、田埂边越冬。翌年5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成虫产卵时,用口吻啮食麦粒,形成卵窝,并分泌粘液。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蛀入籽粒,7月下旬化蛹,随后羽化成虫。玉米象1年发生2代,以7月份发生的第2代成虫危害果实。玉米象危害的套袋苹果园,均是因树下覆盖了麦草,或套果园周围有麦垛、麦秸和麦糠壳中残留的麦粒中携带有玉米象的卵、幼虫或成虫所致。成虫有假死性,喜暗畏光,趋温、趋湿,繁殖力强。

防治方法:①套袋苹果园尽量不要覆盖麦草,麦垛也尽量远离果园;②观察玉米象活动,一旦发现,及时喷布48%乐斯本1000~1500倍液或其他杀虫剂,杀灭成虫,否则入袋后很难防治。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8

[关键词] 小麦 种植技术 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45-01

小麦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其种植产量仅次于:水稻。由于农户大面积的种植,造成病虫害现象的加重。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病虫害的发生率也较高[1]。所以,农户在防治过程中,除了要强化种植技术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是当下防治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病虫害的特性,简要阐述其防治技术。

1 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

1.1 品种的选取要得当

由于小麦是喜温作物,对土壤的要求没有明确的限制,易导致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却也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所以,为了能使小麦的产量提高,品种的正确选取是非常重要的。农户在选取品种时,需要根据当地土壤的情况,选取经济系数高、光合能力强及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使小麦的生产力提高。此外,农户在种植期间,还可选取不同品种混合搭配种植,这样能为土壤肥力得到充分利用。

1.2 播种要适量及适期。由于各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农户在种植小麦期间,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适量种植。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为例,通常农户在种植小麦时,一般都可选取每年的十月份种植。“寒露至霜降,种麦不慌张”这句农谚说的就是河南地区小麦的种植特点。这样不仅能有助于小麦的生长,而且还能提高小麦产量。

1.3 土地肥力的培育。为了能实现小麦高产,农户通常在种植土壤内增添充足的钾、磷以及氮等养分,或者选择的种植土地需要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含量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小麦产量,而且还能保证小麦的质量。除此之外,农户在播种小麦前或者播种期间,对土壤实施深耕,可是小麦的产量显著提高。土肥的管理也要加强,为小麦选取的肥料必须是磷肥或者有机肥,这样能有助于病害的降低,同时还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据调查,小麦在种植期间,所吸收的三分之二氮素营养都来自土壤中含有的氮,剩余的三分之一则来自投入的肥料。所以,当土壤缺乏肥力时,即便农户投放再多肥料,也无法实现小麦的高产。

1.4 小麦后期培育方法

为了防止肥力的浪费,合理平衡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农户还要做好抗旱抗虫工作,定期除草浇水,这样既能使营养流失现象降低,也能使土壤的通透性得到提高。由于不同季节小麦的生长习惯不同,使其农户在种植期间,需要按照针对性的培育管理方法对小麦进行防治病虫害及除草工作。春季:虽然春季多雨水,但也不能满足小麦需求,所以,实施地下水位降低和清沟沥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冬季:深中耕或者镇压的方式是冬季管理小麦的主要方法。此管理方法不仅有效提高小麦产量,而且还能是小麦的质量得到保证。

2 病虫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为了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除了要加强种植技术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2]。锈病、纹枯以及蚜虫病等是小麦的常见病虫害。锈病:能够严重危害小麦的麦叶与麦秆,并且随着病症的加重,还会长出红褐色或者黄色的粉包。其发病时间主要以春夏交替时期为主。纹枯病:能够严重危害小麦的基部叶鞘部位,并且病症的加重,还会出现纵向裂纹。其发病时间主要以小麦过拔节期后为主。蚜虫:主要以啃食小麦叶片的幼嫩部位为食,能够严重危害小麦的健康生长。而且该虫害多发于小麦抽穗灌浆期。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在防治小麦病害时,农户可按照轮作的方式进行耕种,或者定期清理田地,改进调整耕作制度等,这样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又或者农户在种植期间,可选取一些品种质量较高的小麦种植实施耕种,这样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此外,药剂的喷洒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锈病:农户可在50公斤的水中添加20g-30g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2.5%,或者100g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进行勾兑后实施喷雾防治。纹枯病:农户可在0.05至1公斤的水中添加10ml-15ml立克秀2%,或者20ml适乐时2.5%进行勾兑,并将其10公斤麦种放入后进行搅拌,这样可有效避免病害的发生。蚜虫:农户可在10至15公斤水中添加10g-15g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或者50ml-100ml氧化乐果乳油40%进行勾兑后实施机动喷雾。(2)生物防治:利用对小麦无害生物进行小麦病害虫的控制。农户可在田地内饲养一些病害虫的天敌,例如瓢虫等。这样不但能使小麦得到保护,而且还能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提高。而且,采用生物防治法还能有效保护农田的四周环境,减少虫害的数量。(3)物理防治:农户可选用紫外线、热力以及汰除病毒粒等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消除。由于大部分害虫都比较习惯光源,农户可利用紫外线对其进行大规模扼杀。这样不仅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而且也能是小麦的产量提高,确保其质量。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麦种植产量,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小麦产量的提高,和种植技术的加强也有一定的联系。品种的选取要得当、播种要适量及适期、土地肥力的培育以及小麦后期培育等,是当下农户在种植小麦时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而且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带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9

关键词 小麦苗情;春季管理;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68-01

1 商水县小麦苗情

由于上年麦播基础总体较好,全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门指导服务到位,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措施落实,加之冬前及越冬期间天气条件总体有利,目前全县小麦苗情整体均衡,长势普遍较好。自2月中下旬开始,商水县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起身期。据2015年2月28日全县农技部门调查汇总结果来看,返青期苗情整体较好,全县一类苗面积占64.9%,较上年同期(59.2%)提高5.7个百分点,平均茎数1 395.0万个/hm2,单株分蘖数4.8个,单株次生根10.4条,主茎叶龄7.5片;二类苗面积占27.1%,较上年同期(29.4%)下降2.3个百分点,平均茎数1 152.0万个/hm2,单株分蘖数3.9个,单株次生根7.9条,主茎叶龄6.6片;三类苗面积占6.1%,较上年同期(9.4%)下降3.3个百分点,平均茎数820.5万个/hm2,单株分蘖数2.7个,单株次生根5.1条,主茎叶龄5.4片;旺长苗面积比例较上年同期(2%)略下降,占1.9%,全县一、二类面积占92%,较2014年越冬期提高2.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88.6%)提高3.4个百分点。

2 当前麦田墒情、病虫草情

2.1 麦田墒情

据调查,目前全县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对2月25日全县28个墒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为60%~90%,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为74.23%,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为73.61%。目前全县大部分土壤墒情适宜。

2.2 病虫草情

去冬今春,商水县气温持续偏高,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导致麦田病虫草害越冬基数高,春季防治压力大、任务重。2015年春要重点做好以小麦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五病三虫”和麦田杂草防除为中心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1]。

3 小麦越冬期间温度、光照、降水等有关气象情况

据农业气象服务中心12月至翌年2月中旬气象资料统计结果来看,一是2015年商水县小麦越冬期间气温持续偏高,全县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高1~2 ℃;二是越冬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且降雨分布不均,仅在1月24―29日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普降中到大雪,部分麦田表墒不足,旱情显现并继续发展;三是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

(1)12月。全县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 ℃,其他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 ℃;月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5.0~11.3 h,其他各地均较常年同期偏多9.1~77.5 h;各地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偏少70%~100%。

(2)1月。全县平均气温各地均较常年同期偏高1~4 ℃;月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偏多9.5~21.3 h,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9.2~70.1 h;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0%~130%,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20%~100%。1月下旬出现的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缓解了前期的旱情,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2]。

(3)2月。2月全县大部分地区旬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偏高1.0~2.0、1.8~4.5、1.0~2.0 ℃;旬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0.4~28.9、0~11.4 h和偏少0.8~34.1 h;上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00%,中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0%~290%,较常年同期偏少10%~100%;下旬较常年同期偏多10%~100%,较常年同期偏少10%~100%。因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少,旱情持续,但全县大部墒情适宜。

4 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自上年11月以来降雨较少且未灌冬水,旋耕播种、土壤悬松不实、播种质量不高的麦田表墒不足,旱象开始显现;二是由于冬季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墒情较好,部分麦田病虫草害发生较重;三是一些播种偏早、播量偏大和肥水充足的麦田,出现明显旺长趋势,存在春季冻害和后期倒伏与脱肥早衰的潜在危险;四是部分低洼地区由于适宜播种期内连续降雨,播期推迟,小麦分蘖和次生根少,长势偏弱;五是气候条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防灾减灾任务重。

5 麦田春管建议

根据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草情,下一步麦田春管应强化分类管理,狠抓肥水运筹、综合防控病虫草害等措施落实,重点抓好促弱控旺转壮、稳壮苗生长保蘖,促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力促穗大粒多,夯实小麦丰收基础。

一是浇水防春旱。对目前表墒不足、整地质量差、土壤悬松的麦田要浇水保苗,促蘖增穗,抗旱防冻,尤其是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适时镇压划锄,以踏实土壤,提温保墒,促根增蘖,增强抗旱防冻能力,保苗早发稳长[3]。

二是预防春季冻害。2015年是暖冬,发生“倒春寒”概率增大,尤其是对部分播量偏大、播期偏早、目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制定防范预案,在寒流来临前,组织农民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地温,预防冻害发生[4]。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等补救措施,促小蘖赶大蘖,尽快恢复受冻麦苗生长。

三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去冬今春商水县气温持续偏高,干旱少雨,导致病虫越冬基数高,春季防控压力大。各地要以小麦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五病三虫”为重点防治对象,选准对路药剂,做到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对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 ℃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10:00―16:00,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并要严格按照用药浓度、用药时期和技术规程操作,以免产生药害。

四是控旺防倒。对播量偏大、群体大、冬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春季要以控为主,在返青至起身期采用镇压、深锄和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措施,控制春生分蘖过多滋生,抑制基部节间伸长,控旺转壮,以构建合理群体,培育健壮个体,预防后期发生倒伏。

五是做好“一喷三防”准备工作。及早做好以预防干热风,防治赤霉病、条锈病、吸浆虫、叶枯病、穗蚜等病虫害为重点,备好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做好“一喷三防”准备工作。

6 参考文献

[1] 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8):49.

[2] 金瑞燕.太和县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00.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篇10

关键词: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生育特点;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36-02

春季是小麦生长的重要季节,自开春到小麦两级分化有30d左右的分蘖期,而后进入拔节孕穗期。这一阶段关系着小麦成穗的多少和优劣,也决定最后的产量。因此,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小麦分蘖顺利转化升级,培育合理的产量结构是此阶段管理的中心。所以要根据小麦的春季生育特点,从麦苗个体和麦田群体的整体变化去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苗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小麦秆壮、穗齐、穗大,为后期籽粒形成与灌浆奠定良好基础。

1 淮北地区自然与气候状况

淮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交界之处。地势平坦广阔、境内多条河流流经,降水量较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和降水量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降雪量较少,平均温度较高,有利于作物过冬。春季温度变化较大,易出现低温寒流现象,常造成穗部冻害发生。一般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平均降水量在161mm左右,有利于春季作物生长,适宜小麦种植。

2 春季麦苗生育特点

进入春季后,淮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开始回升到3℃以上时,麦苗即开始缓慢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速度逐步加快,在春生叶出现的同时春蘖也开始发生。3月中下旬小麦陆续开始拔节,此阶段小麦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群体生长与个体生长等矛盾突出,进入混合生长期。淮北地区的小麦在麦苗主茎8~9片叶时拔节,一般返青到拔节麦苗单株可长出2~3片叶,2~3个分蘖,需要持续30d左右。植株内部幼穗分化由二棱末期进入护颖分化期,到拔节时幼穗开始小花分化。高产麦田春季茎蘖数可以达到1 500万/hm2左右,如果群体过大,茎蘖竞相生长会导致生长空间拥挤和营养的内部重新分配,从而导致植株基部生长细弱,容易出现倒伏等现象。如果在春季小麦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则极易发生冻害。3月底、4月初小麦陆续进入两级分化期。

3 管理措施

3.1 适时镇压 镇压不仅可以松土踏实、提墒保墒、增加土温,而且还可以控上促下、抑制麦苗旺长、促进根系生长。镇压应视苗情而定,对群体较大的田块进行镇压,应选择晴天土壤化冻后,没有露水、表土都干后进行,麦苗一般需要7d左右才能恢复正常生长,因此可以达到减少分蘖,增强抗倒伏能力。

3.2 深中耕松土 在深中耕的过程中可以轻微锄伤部分麦苗根系,同时结合除草一起进行,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在淮北地区,一般在3℃左右时小麦幼苗生长和分蘖明显减弱。这一阶段一般会持续50~60d左右。低温天气过后土壤开始冻融,为使土壤快速蓬松避免板结现象发生,促进根系呼吸生长,应进行松土。中耕可以在春季浇水或雨后进行,可起到细化土质、均匀土层、平整土地、增加土壤透气性,清除杂草等作用。麦田杂草发生较重的田块,应于冬前或早春小麦拔节前气温较高时,根据麦田杂草种类选用适宜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3.3 加强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降水量进行浇灌。拔节前尽量少浇水和追肥,以促进麦苗基部蹲实,减少或避免倒伏现象发生。对于水分的控制,虽然干旱可以有效控制麦田整体的生长,但是针对单一的小麦而言,过度缺水则会造成植株根系生长缓慢,有的甚至停止生长,对于新的次生根影响较大,所以需要通过适量的灌溉补水。返青期实施第一次肥水管理,气温回升到5℃左右,可以开始追施,促进春季分蘖增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但是此时期的水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后期倒伏。要做到管、控、促三结合,根据具体田块苗情做到弱苗强化返青肥水促根增蘖,壮苗强化起身拔节肥水足穗增粒。低产田块集中在返青期进行追施,以增加穗数提高单产。高产田块在返青期追肥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追施拔节肥,甚至延迟到拔节孕穗期追施,不仅可以停止分蘖而且还能为麦穗的小花分化期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穗粒数,有利于多成穗、成大穗、增强抗倒伏的能力,特别是对出现脱肥现象的麦田,还可以促弱转壮。一般可追施尿素60~112.5kg/hm2。

对于播种较晚和补播种的晚麦,应该通过追施肥料如尿素来促进其快速增生春生蘖。时间上一般在1月下旬到2月上旬均可,以增加其分蘖成穗数。在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气候变化情况以及土壤的含水量情况进行浇灌。淮北地区部分的小麦如果浇灌条件较差,可以在起身期结合降水时进行追肥。

3.4 加强低温冻害防护工作,及时补救受冻小麦 低温寒流是淮北地区春季常见的一种气候灾害,一般发生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出现的时间越迟强度越大,冻害越重,对小麦的影响也越大。为了减轻这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可以根据淮北地区常年的气候经验,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在低温来临之前对麦田进行灌溉、熏烟等,提高地表温度,减轻冻害损失。在遭受冻害之后,麦田分蘖也不会全部冻死,小麦潜伏蘖芽可以很快长成分蘖并成穗。因此要及时进行补救。在受害后的2~3d内调查幼穗受冻情况,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以追施速效氮肥为主,中耕、蓄水提温等进行弥补,争取高节位分蘖成穗,减少损失。

3.5 病虫害预防控制相结合 随着春季温度逐渐回升,小麦病虫害陆续进入发生为害盛期。淮北地区虫害主要有麦蜘蛛、蚜虫、小麦吸浆虫、粘虫、麦叶蜂等;病害主要有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应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期,选择对路农药,适时开展防治工作,控制病虫发生,减轻为害损失。可根据不同种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具体田块的发生情况,确定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重点病虫防治对象,实行总体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要以小麦纹枯病、麦蚜、麦蜘蛛为重点,兼治白粉病、锈病。小麦抽穗扬花期,要以赤霉病、麦蚜、吸浆虫为重点,兼治锈病、白粉病、粘虫、麦叶蜂等。施药后要注意检查田间残虫量和病害发生程度,达到防治指标的,要及时进行补治,确保小麦不受为害。

参考文献

[1]彭婷婷,张东志,陈若礼.小麦春季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3):60.

[2]王秉,陈峰,陈若礼.淮北地区春季小麦生育特点和管理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196-197.

[3]宫琳.太和县小麦越冬期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