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17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1

行应对,这样才能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小麦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农作物种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小麦作为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十分广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食。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粮食的需求,我国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创新粮食种植技术,尤其是小麦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小麦正常生长,提升小麦的产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1 小麦种植中常见的几种病虫害

1.1 小麦锈病分析

小麦锈病通常在小麦叶子上、叶鞘以及茎秆上可以观察出来,小麦锈病的发生初期会在叶片上呈现出黄色的长条状,而且与叶脉平行,锈病后期会出现一种粉状物主要呈现出铁锈色。防治这种病害的方法主要就是将15%的三唑酮拌入小麦种子中,使得小麦种子变得更加优良,一般情况下,80g的三唑酮能够拌入到大约50kg的小麦种子中,而且在拌种过程中,每10kg的小麦种子要添加1kg的水,在拌种约5h后就可以进行播种[1]。小麦在孕穗期还要适当喷洒一些三唑酮乳油,有效防止小麦锈病的发生。

1.2 小麦黑穗病分析

黑穗病发生初期阶段,小麦穗外面会有一层灰色薄膜,其病菌会危害到小穗的正常生长,小麦子房和种子会变成黑粉状。在病穗抽出前,小外面的薄膜会发生破裂,当抽出后外面的黑粉会随着风散落,最终只剩下麦穗,所以就可以在麦穗根部发现黑粉。防治这种病害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2%立克秀进行拌种,并且加入适量的水将其搅拌成糊状液体,大约可以拌种10kg,拌种后将其晾干再进行播种。也可以通过70%的多菌灵进行闷种和拌种,这也会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在冬天,小麦的种植时间最好不要太晚,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深度。

1.3 小麦蚜虫分析

小麦蚜虫通常也被人们叫做油虫病,大多时候都发生在植株的叶片、结穗部以及颈部等位置,遭受到蚜虫侵害的位置开始会呈现黄色小斑,然后慢慢变成条斑或者枯死纹路,直到小麦慢慢枯死。这种蚜虫会使小麦自身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阻碍营养的吸收,从而降低小麦的整体产量。发生这种虫害的原因通常都是小麦种子本身就存在蚜虫卵,幼卵会随着小麦的成长而长大,并且在一定温度下大量繁殖[2]。防治这种虫害的方法主要有2种,即可以将瓢虫引进麦田,因为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当瓢虫和蚜虫的数量比在1:150时,就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还有就是化学防治,在防治中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了解麦田中蚜虫的分布情况,以及蚜虫的扩散规律,对叶鞘内、小麦下部以及叶片背面进行喷洒,达到化学防治的效果。要把握好蚜虫的防治时机,尽量在早期就开始防治,这样效果会更好。

1.4 地下害虫分析

地下害虫主要就是因为前1a的害虫卵残留在土壤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大量繁殖并且孵化出害虫。种子萌发中产生的温度也会孵化害虫。这种虫害通常在返青时期会从根部向茎秆转移,危害植株的生长。在防治这种虫害时,可以在药物中融入一些细土,并将其播撒在田垄上,然后用锄头进行翻土。也可以通过豆饼来诱杀害虫,有效降低麦田害虫数量。

2 综合防治措施

优质的小麦通常都不会单独出现病虫害现象,一起发生,就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小麦返青阶段,通常会出现丛矮病和纹枯病,而且也是产生地下虫害的繁盛时期,在防治纹枯病时,将150mL静冈霉素兑入90kg水中,通过在小麦根茎进行喷洒来防治,需要半个月喷洒1次;在防治地下害虫时,需要将40%甲基异柳磷在小麦根茎进行喷洒。

在小麦穗期经常会出现叶枯病、麦蚜、赤霉病以及白粉病等,在这一期间要将病虫当做防治的重点,将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混合施药,这样不仅可以防治多种类型的病虫害,还能够提升病虫害的整体防治效果,节省了防治时间[3]。如果病虫害过于严重,并且已经超出了正常防治的指标,就需要采取药剂防治措施,注意尽量采用低毒和低残留的农药剂进行喷洒,而且还要关注喷洒的时间间隔,这样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3 结论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小麦的种植技术,而且还要注重小麦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技术,了解小麦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发病时间、发病特点等,采取针对性防治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维护,保证小麦的正常健康生长,有效提升小麦的整体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权.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植物保护,

2013(05):16-24.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2

1 我区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影响的常见病虫害

有影响的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赤霉病、黑胚病、叶枯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其它如病毒病、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粘虫等也可造成较重危害,监测防控的要点是“四病三虫”,即小麦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

2 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1 发生规律

返青至抽穗期,重点防治纹枯病,挑治麦蚜、麦蜘蛛,补治小麦全蚀病。抽穗至扬花期,早控条锈病、白粉病,科学预防赤霉病,重点防治麦蜘蛛、吸浆虫。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重发、叠发的高峰期,必须做到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施药,一喷三防,重点控制穗蚜,兼治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

2.2 各病虫害防治用药和方法

2.2.1 小麦纹枯病。起身至拔节期,当发病麦田病株率在15%时,每667平方米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间隔7~10天再施药一次。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

2.2.2 小麦锈病、白粉病、叶枯病。每667平方米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药一次。

2.2.3 小麦赤霉病。小麦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每667平方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克喷雾,如喷药后2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

2.2.4 小麦蚜虫。当苗期蚜虫百株虫量在200头以上时,当穗蚜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每667平方米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

2.2.5 麦蜘蛛。当小麦市尺单行有麦蜘蛛200头时,每667平方米用1.8%虫螨克乳油1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3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95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植保工作者针对小麦生产中各类病虫草害进行了生物学分类,研究了它们的生活史、传播途径侵染方式、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对化学药剂的抗耐性和小麦感病的原因发病后生理代谢活动、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外部形态所变化,以及与小麦有关害虫与益虫的特征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寄生的被害状、麦田主要草害分布与消长规律等。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素对病虫草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益菌、益虫防治病虫草害的策略及措施等。

麦田常发生病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虫害有:地下虫(蛴螬、蝼蛄、金针虫)麦蚜、麦蜘蛛、吸浆虫;草害主要有:野燕麦等。一般为春季及中后期发生较重。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管理原则。

2 常见病害防治

2.1 纹枯病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发生严重田避免连作;②药剂防治:指标是病株率达20%时必须抓紧防治。有两个防治适期,第一次在返青至起身期喷药,第二次,在抽穗前后喷药,667m2每次用粉锈宁75g或禾果利20g,兑水50kg喷雾。用井岗霉素在小麦返青后喷药,隔10-14天喷第二次,50%井岗霉素667 m2每次100-150g兑水60-70kg。

2.2 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其中以条锈危害最重,叶锈次之。锈病是流行性强、发生广、损失重的病害。小麦发生锈病时,在叶或秆上产生许多黄色或褐色的粉泡状物,即夏孢子堆。在每个孢子堆内含有上千夏孢子,它们随风传播,落在不抗病的小麦叶上或秆上,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孢子萌发,侵入小麦体内危害小麦,使小麦粒重显著下降。①农业防治法:选用抗病品种;调节播期,适期晚播;发生病害后增加灌水次数。②药剂防治;每地块内5点取样,当病叶率达1-2%时,即开始防治。用20%粉锈宁乳剂,667 m2用药40-50g兑水60kg,叶面喷雾,间隔7天再喷一次。

2.3 白粉病

此病在20℃左右条件下发生最快,凡生长衰弱的麦田,抗病力弱,发病严重。发病后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在叶鞘、茎秆、穗颈上发生。一般叶片正面多,背面少;下部叶片多,上部少。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灰白色丝状小霉点,逐渐扩大,成近似圆形灰白色粉状霉斑。以后霉斑变成灰褐色,叶片枯黄,最后枯死。①选用抗病良种;落粒自生麦苗是白粉病菌越夏寄主,麦收后,及时中耕除去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合理施肥,灌水,精耕细作,可增强小麦抗病性;②病叶率达20%左右即可喷药防治。可选用药品种有:5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20%粉锈宁乳剂1000倍液。

2.4 赤霉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适期早播增施磷、钾肥,增加植株抵抗力;清除初期侵染源,播种过程要精耕细作,深埋玉米、高梁、棉花等前茬作物残体,消除病源寄主。②药剂防治:在齐穗至始花期是防治适期,可用50%多菌灵胶悬剂667 m2100ml,1000倍液喷洒一次,3-5天后再喷一次。③在小麦齐穗至始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多发期,可根据田间各种病、虫情况合理选择药剂,配合叶面喷肥,补充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搞好一喷三防。

2.5 根腐病

根腐病在我市麦田呈逐年蔓延扩大趋势,发病田减产严重,其主要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①轮作倒茬,实行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二年,特别是豆科作物轮作效果好。②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品种。③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用禾果利按种子重量的万分之四拌种,同时667 m2用50%的福美双2-3kg拌细干土10kg撒垡头,混耙入土可减轻发病率。④深翻土地,减少田间病残体带菌量;精耕细作,土壤通气性好,使一播全苗,苗壮可增强抗病力。

3 小麦常见虫害防治

3.1 地下虫,主要是蛴螬、金针虫、蝼蛄。

①农业防治:播前深翻细耙,不施用未腐熟厩肥,防止招引多种地下虫危害。②生物防治,利用白僵菌、绿僵菌、乳状菌等防治。③利用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期可利用黑光灯或其它灯光在田间、地头、虫口密度大多挂灯,虫口密度小少挂灯。一般3hm2左右一盏。④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出苗后及早春田间调查,按5点或10点取样,每点查1m2,统计样点内的受害苗数和健壮苗数,求出受害率。平均每平方米有虫1.5头以上,应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土壤处理,对于地下虫重发生田,即每平方米有虫5头以上,应结合土壤处理杀灭幼虫,可667m2用3%地害清2-3kg均匀撒于垡头耙平,或翻地前撒入;药剂诱杀成虫,对于蛴螬类可于七月份成虫出土盛期用40%氧化乐果1份兑水1份稀释后涂在田边树干上;药液灌根,在玉米、大豆田苗期或小麦田分蘖前,返青后,如发现大量为害状,可用50%辛硫磷乳剂0.5kg兑水250kg,喷雾器取喷头,顺垄灌根;药剂拌种,选用包衣剂种子,可减轻危害。

3.2 麦蚜

①充分利用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注意施药方式和时期,避免杀死天敌。蚜虫天敌种类繁多,如: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小花蝽、横纹蓟马、大眼长蝽、姬猎蝽等,这些天敌又是苗期棉蚜、棉红蜘蛛的天敌。同时注意浇好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减少越冬虫基数;清除田边杂草和自生麦,消灭虫源。②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苗期百株蚜量10头,小麦生长中后期有蚜株率15%,百株蚜达500头,即可用药,使用克蚜螟、百蚜净或大灭灵均可,也可结合一喷三防综合防治。

3.3 麦蜘蛛

①农业防治:麦收后浅耕灭茬,消灭根茬上的越夏卵;清除田边杂草,减少麦田虫源;浇水结合拉绳扫动麦株能淹死栖息在土表和落叶上的害虫。②药剂防治:早春百茎有虫200头以上应药剂防治,药物可用10%吡虫磷1500倍液喷雾。

3.4 草害的防治

①以中耕除草及麦田中后期人工拔除为主,以化学除草为辅。②对于野燕麦发生严重的地块可用燕麦畏进行土壤处理,于播前地整好后667m2用40%野麦畏乳油150-200ml加水30-40kg,均匀喷洒于地表,并随即用耙混土,深度为8-10cm,以防挥发。其它杂草结合返青期的化学除草管理办法。

4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1 播种至冬前期

选育、推广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用小麦拌种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同时防治蛴螬、小麦吸浆虫等害虫。

4.2 返青至孕穗期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5%,麦蜘蛛虫量单行米达300头时,用粉锈宁、克蚜威、虫螨克等喷施茎基部,防治白粉病、锈病和麦蚜。

4.3 抽穗至灌浆期

在4月中旬和5月下旬,当一代、二代瓢虫进入幼虫和卵盛期时,麦田浇水,保护天敌。

当小麦100穗蚜量达500头或瓢蚜比小于1:150,粘虫(或麦叶蜂)达15头/ m2,同时白粉病病株率达15%或病叶率达5%时,采用“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4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1小麦播种前期栽培技术应用

1.1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

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需要从2方面入手。要根据小麦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环境、气候特征来对应选择能够适应种植环境条件的小麦品种。当种植环境条件当中有一些特殊因素,如气候较为干旱或寒冷、水利条件不充足等,这时就需要选择具备抗寒抗旱的小麦品种,这样小麦种植生长期间若气温较低或缺水的情况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要根据小麦品种品质进行选择,小麦种植的品质一定要优质,种子形态光泽、生命活力等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只有选择品质优良、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才能保证小麦种植成活率,促使其在种植环境中健康发育生长。

1.2小麦种子处理技术

小麦种植在播种之前要进行相应处理,将病菌清除,促进种子性能优化提升,进而实现提高发芽率的目的。晒种处理技术,将种子平铺在太阳光下,进行晾晒,晾晒时间在2d左右,通过晾晒种子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能够达到抑制病菌滋生的效果;种子包衣处理技术,利用专用的小麦种衣剂在种子表面涂抹形成药膜,起到杀菌增肥促生长的效果;利用药剂拌种处理技术,将拌种药剂合理配比与水混合,然后拌种,覆盖上塑料膜12h后将种子取出晒干。

1.3种植土壤的优选

种植土壤条件也是小麦生长质量与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小麦种植土壤条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营养环境条件优良,有机营养成分要充足;土壤保温、保湿能力要强;种植土壤水利条件要便利。小麦种植对水分的需求是比较高的,优质高产麦田播种前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要灌匀、灌透底墒水,保证足墒下种,灌水量要根据土壤墒情情况确定,不冲不漏,保证灌水质量。

1.4整地及基肥处理

在种子、土壤方面准备妥当后,要进行播种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整地及基肥处理。整地技术主要是进行深耕、翻地,优化土壤条件,在整地的过程中将基肥施用到土壤当中,并搅拌均匀,不要使肥料聚集。基肥施用的种类主要以有机肥料为主,然后在施加适量的化肥。根据土壤本身的营养情况以及种植土壤面积来合理的控制基肥肥料施用量。

2小麦播种技术应用

小麦播种的时间点控制是关键,小麦播种后的发芽、生长都有固定的时期,要保证小麦生长至各个不同阶段时期时,能够对应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播种的时间过早会导致苗种发育过旺,营养吸收过多,易使病虫害多发;播种时间偏晚,则会导致幼苗生长的速率降低。小麦种植的时间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来确定,在山东地区一般小麦种植都是在10月份进行。小麦播种技术还包括播种方式的掌控,如今山东地区小麦种植已经进入机械化模式,种植期间对行距、深度、密度都能进行合理调控。

3小麦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应用

小麦栽培期间,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核心环节。小麦出苗之后,要对出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若是有没有出苗的情况要及时的补苗,保证出苗整齐性;在幼苗生长期间需要对幼苗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适时锄地,避免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幼苗生长期间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处理;在小麦生长至返青阶段,要补充土壤水分并施加适量尿素促进幼苗更快更好的发育。肥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小麦健康茁长生长的重要环节。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根据生长时期对营养需求的变化进行适时追肥处理,尿素和有机肥料是常用的追肥肥料,要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在小麦生长期间要随时了解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及时的补水和排水处理,小麦生长对水分需求量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至少要在65%以上,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在气温较高、雨水较少的时节要增加灌溉量和次数,在降雨量多时需根据情况进行排水,若是遇到强降雨要做好防护和排水处理。

4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

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为了保证小麦健康、安全生长,避免病虫害在小麦种植期间发生和蔓延,使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对于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需要“对症下药”,对小麦的常见病虫害种类进行明确,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

4.1种植栽培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小麦种植要在栽培期间就为病虫害防治技术奠定基础。在种子处理期间,要利用药剂拌种对种子内的病菌进行灭杀,提高小麦种子的抗病性。在药剂选择方面要选用药效好的,并且要选用绿色药物,避免化学药剂带来不良影响,药剂拌种时间要充足,拌种结束后要尽快的进行播种;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小麦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优化处理,避免引发病虫害,为小麦生长发育创设健康、良好的环境;小麦种植期间要对常见的病虫害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这样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对病虫害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4.2农业防治措施应用

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病虫害、作物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管理和栽培技术,促进小麦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即科学播种,减少小麦纹枯病和锈病等的出现;适时除草,避免杂草汲取小麦生长所需水分和养料;减少菌源,降低秋播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等出现的概率。农业防治措施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可以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当中长期应用,因而农业防治在小麦种植期间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4.3物理防治措施应用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就是利用病虫生理物理特征,采用技术手法将病虫聚集然后进行集中灭杀。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相应的设备,先将病虫诱惑到指定的位置,然后进行灭杀,这种防治措施较为依赖人工。具体来说,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利用害虫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害虫;一些害虫喜欢飞落到黄色物品上,可在田间搁置黄色纸板或者种植黄色花朵,吸引小麦蚜虫。诸如此类,需要病虫害防治人员先了解小麦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病虫的物理特征,对应采取有效的诱虫方式进行防治处理。

4.4化学防治措施应用

化学防治措施就是利用化学农药喷洒在小麦叶片或土壤当中,对病菌与病虫进行防控,但是化学防治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将农药成分遗留在土壤当中,会产生破坏土壤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因而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期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但化学防治技术应用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例如,利用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蛴螬、金针虫;抽穗前,是小麦锈病发病高峰期,稀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麦苗进行喷洒,小麦蚜虫发生时,用水稀释40%乐果乳油,喷洒在麦苗上。

4.5生物防治措施应用

生物防治措施与物理、农业防治技术同样具有无污染的特征,主要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抑制害虫的生长与繁衍,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效果。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为害虫的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增加有益昆虫的繁衍量,避免害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对小麦生长造成破坏。例如,蚜虫是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以蚜虫为食,在小麦种植期间就可以引进七星瓢虫对蚜虫进行有效的防控。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5

当前,河南省小麦由南向北逐步进入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小麦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基本停止生长,每亩成穗数也基本定型,生育中心转入子粒上来。大量研究证明,小麦的子粒产量有70%以上来自于后期的光合产物,有不到30%是茎叶和叶鞘中贮藏的营养物质供应。特别是在高水肥条件下,由于苗期和中期氮代谢旺盛,碳水化合物的贮藏量少,子粒产量基本上是来源于后期的光合产物。由于我省小麦生育后期的降雨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小麦常出现干旱、病虫害和干热风等逆境胁迫,造成粒重下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高产麦田维持常年穗数和穗粒数水平,千粒重每增减1克,每公顷产量可增减150~200公斤。由此可见,搞好后期麦田管理对夺取小麦丰产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小麦产量,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适时早浇灌浆水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是整个生育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一般每亩小麦日耗水量达1立方米左右。此期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对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到子粒形成期(约开花期后10天左右),根系生活力仍然较强,子粒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迫切。如果此期水分供应不足,会使叶片光合强度下降,严重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作,导致子粒退化,减少穗粒数。进入灌浆以后,小麦根系活力逐渐衰老,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变弱,要求较平稳的地温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此时的土壤含水量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为宜。低于这个界限,即使是短时间缺水,也会造成子粒灌浆提前结束,降低粒重。如果此期受干旱和高温的双重胁迫,对小麦粒重和产量影响更大。因此,浇好灌浆水,不仅可以满足小麦旺盛蒸腾的需要,而且对平抑地温、调节田间小气候、防御干热风危害均有重要作用。

浇灌浆水的时间,一般以开花后10~15天为宜。浇过灌浆水的麦田,特别是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的田块,不能再浇麦黄水。由于小麦抽穗后粒重增加较快,灌水时必须考虑遇风雨引起倒伏造成的减产危害,注意根据天气预报,做到无风快浇,小风细浇,大风不浇,遇雨停浇,以免因浇水后发生倒伏,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及时防治病虫害

小麦抽穗之后,是麦田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的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河南省小麦生育后期经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粘虫、红蜘蛛和吸浆虫。根据植保部门预测,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为中度偏重发生年,个别病虫害有严重发生的趋势。因此,加强病虫害测报,选准对路农药,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防治,对保护小麦茎叶免受损害,增加穗重,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农药:

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每亩可用20%粉锈宁粉剂75~100克或12.5%禾果利粉剂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兼防叶枯病。防治赤霉病是在小麦扬花期。如预报有降雨或3天阴雨天气,每亩可用50%多菌灵粉剂100克、33%纹霉净粉剂50~100克配成1000倍液均匀喷洒穗部,可兼防纹枯病、黑胚病和叶枯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时期是小麦扬花期,错过此时期即使多次用药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另外,喷雾后2小时后下雨也不会影响药效,可抓紧雨前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防治。对于高产田、超高产麦田、田间湿度大的麦田,即使小麦扬花期无雨,也应注意防治赤霉病。防治麦穗蚜,每亩可用50%抗蚜威粉剂10~15克,或40%氧化乐果50~80毫升,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前者对害虫天敌有保护作用,后者可兼治麦叶峰、粘虫等。防治小麦吸浆虫,应在抽穗至扬花盛期,每亩可用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40%甲基异柳磷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可兼治麦蚜和食叶害虫。小麦抽穗后,大多数麦田应以防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为主,为起到一喷多防的效果,可用粉锈宁与抗蚜威或氧化乐果混合喷雾;如遇连阴雨天气,可用粉锈宁+抗蚜威或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混合喷雾,同时可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麦蚜和吸浆虫等,并对黑胚病也有很好的防效。对防治某种病虫害的用药浓度、时期等具体技术问题,各地要及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以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6

关键词:粮食生产;病虫害;发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河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负有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小麦,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21%,产量占到全国的27%,也就是1/4以上。由于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作物种类丰富,致使病虫种类繁多,病虫害发生情况十分复杂。

1 2012年我省农业生产概况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我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995亿亩次。其中,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水稻、油菜、果树、棉花、大豆、红薯、芝麻面积分别为534万hm2、369.6万hm2、93.9万hm2、100.07万hm2、62万hm2、38.67万hm2、39.47万hm2、2.67万hm2、35.67万hm2和12.73万hm2。

2012年我省农业生产克服了冬季低温、春季前期低温少雨、后期高温多雨、秋季雨水与光照不足、病虫危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全省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产量达到563.86亿kg,比上年增产9.6亿kg,增幅为1.7%。其中,夏粮总产量318.6亿kg,比上年增产5.45亿kg,增长1.7%;秋粮总产量245.25亿kg,比上年增产4.16亿kg,增幅为1.7%。夏、秋粮产量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总产量连续7a超千亿千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2 发生特点

受病(虫)源基数、气候、作物布局、人为控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12年我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为中度发生年,其中夏粮病虫害偏重发生,秋季作物病虫害中度发生。

2.1 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大,但是危害程度轻

2013年各种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为3909.3万hm2,比2011年增加319.27万hm2,是历来来第2个发生面积最大的年份,发生面积仅次于2009年(见图1)。但是大部分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如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蚜虫、吸浆虫、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等常年危害较重的病虫害中度或偏轻发生。

图1 2000~2012年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对比图

从图1还可以看出,2013年病虫害总体发生面积较大,其中虫害面积没有增加,病害面积增加明显。主要原因是2013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增加。

2.2 夏粮病虫害重于秋粮

2013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累计发生面积达1986.7万hm2,比上年增加466.7万hm2,对小麦生产构成直接威胁。赤霉病、吸浆虫、穗蚜和叶锈病等局部重发。其中,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濮阳等地局部赤霉病病穗率偏高;安阳、濮阳、鹤壁、新乡、南阳等地局部吸浆虫发生危害较重;穗蚜在驻马店、漯河、开封、新乡、焦作、三门峡等地虫口密度大;叶锈病在安阳、濮阳、鹤壁、驻马店、南阳等地局部病叶率较高。2012年秋季作物的病虫害总体中度发生,共计发生面积1720万hm2,比2011年减少127.85万hm2。

2.3 个别病虫偏重发生

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重发生,全省发生339.687万hm2,其中病穗率在10%以上的面积达118.67万hm2。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是2000年以来最重的一年(见图2)。全省平均病田率66.2%,病穗率8.1%,平均病粒率4.9%,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信阳、濮阳、济源等地病情较重。

图2 2000~2012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统计图

水稻二化螟在豫南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9.52万hm2,比去年增加1.07万hm2。一代虫田率46.9%,最高达85%;虫口密度1030~2843头/667m2,最高田块6000头,一代螟害率3.2%~7.2%,部分县区严重田块螟害率达30%以上。8月上旬豫南平均百株有虫1756.2头,最高6350头。

2.4 常规性病虫发生平稳

2013年我省常规性病虫害发生比较平稳。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蜘蛛、油菜菌核病、油菜蚜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大小斑病、棉铃虫、棉蚜、棉盲蝽、棉花枯黄萎病等常规性病虫害属于中度或者偏轻发生。

2.5 夏粮生育期推迟,部分病虫发生期偏晚

2012年冬季全省气温持续偏低,3月份小麦返青期,气温偏低0.5℃,光照时数偏少30.4h。2013年我省夏粮生育期推迟7~10d,致使小麦、油菜的病虫害发生期推迟。如早春干旱低温的气象条件不适宜其侵染扩散,条锈病在我省一直处于零星发生阶段。全省4月5日在唐河县黑龙镇王楼村首先见病,仅见条锈病病叶一片,始见期比常年推迟20d,到5月16日仅有6个省辖市的32个县市区见病。小麦穗期蚜虫、油菜蚜虫发生高峰期均比常年偏晚7~10d。

3 原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2012年冬季,河南省平均气温为1.4℃,比常年同期偏低0.9℃;平均降水量为16.6mm,比常年同期偏少6成;平均日照时数为305.3h,比常年同期偏少91.1h。其中12月气温偏低0.7℃,降水偏少1成,日照偏少26.5h; 3月平均气温为8.1℃,较常年同期(8.6℃)偏低0.5℃;平均降水量为38.1mm,较常年同期(34.0mm)偏多12%;平均日照时数为133.0小时,较常年同期(163.4h)偏少30.4h。由于持续的低温,光照不足,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推迟7~10d,导致小麦苗蚜、麦蜘蛛的发生期也相应推迟;整个冬季降水偏少,不利于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侵入为害。虽然3月份降水偏多,但是前期的土地墒情太低,致使3月份田间湿度也不是很大,加上气温偏低,也不利于小麦条锈病菌的侵染为害。4月,全省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略偏少。全省平均气温为17.1℃,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第3高;平均降水量为40.4mm,较常年同期偏多5%。4月份的高温、高湿、光照不足的天气,使小麦生长过快、过嫩,抵抗能力弱,是小麦赤霉病菌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3.2 主栽品种抗性差异大

2012年我省小麦主栽品种有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郑麦366、西农979、众麦1、郑麦9023、豫麦49-198、,洛麦23等。种植面积大的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郑麦366都是赤霉病的高感品种,其它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也较差。

3.3 群众对病害的预防意识薄弱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7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决定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麦田病虫害多发、重发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麦田管理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影响非常大。因此搞好中后期管理和病虫防治对于小麦获得丰产丰收尤为重要。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在管理技术上主要抓好以下几各方面。

1 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小麦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一旦脱肥将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对有可能出现发黄脱肥的麦田要在孕穗期进行施肥给予调节,施肥量不可过大,一般不要超过7.5公斤;小麦生长后期不脱肥的麦田不要再施氮素化肥。关于小麦贪青晚熟的问题,主要是在生长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造成的,根本途径是控制基肥和拔节前氮肥施用量。

2 浇水

小麦拔节后即进入孕穗、扬花、灌浆时期,即是需水的高峰期,也是形成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稍有旱象,就会明显影响小麦的产量。保证水分供应是确保小麦正常扬花、灌浆、增粒数、争粒重的关键。孕穗阶段,麦田墒情稍有不好,就应马上浇水,满足小麦穗部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以攻穗大粒多。小麦在抽穗灌浆期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三分之二,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和开花期浇水,以保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晚茬麦要浇好灌浆水,以提高光合高值持续期,并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但是在成熟前小麦抽穗期要遇旱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才能穗大粒多,麦田在收获前15~20天,减少浇水避免引起沤根造成小麦早衰死亡。

3 加强预测预报防治小麦病虫害

要加强麦田病虫预测预报,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立即进行防治,减少损失。小麦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叶枯病以及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等都是每年要发生的小麦病虫害,只不过是在发生程度上有所不同。要做好预测预报,随时注意病虫害发生动态。

4 叶面喷肥

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增加粒重的有效措施,小麦开花以后,植株营养水平不良时,如小麦叶片发黄有可能脱肥早衰的麦田,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予以调节补充。 应根据麦苗田间长势,抓住有利的墒情,适期追施小麦拔节孕穗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冻害重的麦田可酌情增加追肥量,但每亩最多不宜超过15公斤。试验证明,开花后到灌浆初期喷施1%~2%的尿素溶液、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等对提高粒重都有较好的效果。另外,叶面喷肥,可与防治麦蚜、锈病等药物混合使用。

5 病虫害防治

小麦中后期病虫要突出抓好麦蚜、红蜘蛛、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病虫的防治。应切实加强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虫危害。

5.1 纹枯病、蚜虫、红蜘蛛:可按常规用药进行防治。

5.2 小麦白粉病、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防治时要按照“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叶锈病防治指标为病叶率10%,白粉病防治指标为病叶率5%。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兑水50公斤喷洒,7~10天喷药一次。

5.3 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一般可减产10-40%,如遇3天以上连阴雨,可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6 搞好根外追肥工作

根外追肥,不仅能有效地补充小麦中后期发育对养分的需求,促使小麦粒多籽饱,而且能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抵御干热风的危害。因此,要结合病虫害的防治,搞好根外追肥工作。其方法是:每次可在防病治虫的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小麦多元微肥50~100克。

7 中后期麦田管理要做好“四防”

麦子生长后期要根据天气,病虫害发生趋势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搞好防渍、防倒、防病虫、防干热风等田间管理工作,夺取夏熟丰收。

防渍害:麦子生长后期雨水增多,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容易引起根系早衰、叶片早枯、粒重下降,甚至烂根倒伏,青枯死苗。要及早清沟降渍,沟深要达20厘米以上,做到沟沟相通,沟通河,雨过田干。

防倒伏:麦子生长后期倒伏,不仅会导致严重减产,品质下降,而且会造成收获困难,除清沟降渍,防病治虫外,可喷施高效叶面肥,保持秆青叶绿。在麦穗全穗即将抽出时,每亩用40%玉米健壮素4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抑制穗下节间伸长,增强抗倒能力。

防病虫:麦子生长后期发生的病虫害较多,但此时能够用药防控的主要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粘虫和飞虱。抽穗前后用20%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锈病和白粉病;齐穗时用50%多菌灵800倍液防治赤霉病,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防治蚜虫和飞虱;每亩有粘虫6000头时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不要用高毒农药。

防干热风:高温低湿伴随着强风而形成的干热风是麦子发育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会导致正在乳熟的子粒灌浆不足,提前枯熟,粒重下降,造成严重减产,品质下降。在麦子扬花到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高效叶面肥、草木灰浸出液,或喷施0.05%阿斯匹林溶液或0.1%氯化钙水溶液,有条件的在麦子乳熟期前一周浇灌一次“麦黄水”,均可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用对路农药,科学配方,提高喷防效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制定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好各项措施,预防低温冷害、倒伏、渍害和干热风;结合“一喷三防”,在防治病虫的同时,普遍开展叶面喷肥,预防小麦后期脱肥早衰,延长灌浆时间,稳定小麦粒重;对抽穗以后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要适时浇好灌浆水;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麦田杂草危害。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8

安徽省天长市最近几年,小麦生产的形式较好,基本实现了小麦安全越冬,但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近年来,降雨量偏少和气候偏暖等现象的发生,小麦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小麦在种植过程中存在麦田旺盛生长的现象,部分地块的小麦播种量较高,定植密度较大,同时,小麦田间的杂草处理工作不到位,病虫害的越冬基数较大,导致了小麦返青时期病虫害危害十分严重。针对我市小麦种植的复杂情况,各个地区应该分区段,采取科学措施对小麦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其中做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就小麦中后期生长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小麦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1 小麦纹枯病

1.1 发病症状

小麦感染纹枯病之后,在个各个生育期内都会出现中烂芽、病死和枯死的症状,其主要会危害小麦的叶鞘,在小麦的叶鞘上出现黄褐色的圆形或者梭形的病斑,然后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其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加深,病斑呈现出云纹装,然后就会对小麦的茎秆产生危害,导致小麦成熟前出现死亡,在后期表现为出现植株白穗。小麦纹枯病会发生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对小麦的产量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最近几年,随着小麦品种、栽培技术和水肥条件的改变,小麦纹枯病呈现出高发的趋势。小麦的纹枯病病菌以菌核的方式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到第二年小麦返青之后,对小麦进行感染,一般在小麦拔节前后开始发病,并不断对小麦进行侵染和再侵染。

1.2 防治对策

首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病性能较好的小麦品种,同时还要做好小麦的科学布局,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这样可以有效规避病害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在施肥过程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的控制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入量。避免小麦出现徒长,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多增施有机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再次,小麦返青之后,早灌溉和小量灌溉,不要大水漫灌,避免田间湿度过大,要及时的清除田间的杂草,及时的进行排水,降低病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最后,做好药物防治工作。在播种之前可以对小麦种进行药剂拌种,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5%戊唑醇悬浮拌种剂每100kg种子拌种70~80g,或0.8%腈・戊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40~50。然后在小麦拔节期可以选择使用5%井冈霉素40g,或30%苯甲・丙环唑10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g,防效比单独拌种提高20%~30%,使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不仅治病效果好,还有很好的增产、抗倒作用。增产幅度在2%~10%左右,如病情较重,隔10~15天再喷药1次。

2 小麦锈病

2.1 发病症状

小麦锈病又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对小麦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感染锈病之后,患病初期会在小麦的叶子和茎秆上出现水渍状的斑点,然后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生长出黄色或者红褐色的粉包,叫做夏孢子堆。后期逐渐变为黑色的孢斑,其主要特征就是条锈病成行,叶锈病杂乱,秆锈病是一个大红斑。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为属于担子菌类,主要会借助空气进行传播。孢子成熟之后,遇到轻微空气流通,就会向四周传播和飞散,造成小麦远距离受害。

2.2 防治对策

首先,应该选择抗病的小麦品种,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环境合理的进行小麦选种;其次,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应该合理的进行轮作,在小麦发生过锈病的地块尽量不要再种植小麦,如果必须种植,一定要做好小麦土壤的消毒工作。同时在小麦的中后期应该做好小麦的科学施肥工作。合理进行施肥,避免施入过量的氮肥,对于锈病发生比较严重区域应该重施磷肥和钾肥,促进小麦植株健康生长,切实提高其抗病能力;最后,做好小麦锈病的药物防治工作。可以选择使用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 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3 小麦蚜虫

3.1 危害特点

小麦蚜虫又称为腻虫,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其以若虫和成虫吸食小麦叶子的汁液对小麦造成危害。蚜虫在对小麦进行危害过程中,所排出的蜜露如果落到小麦叶子上会严重影响到小麦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出现严重的减产现象,在蚜虫危害的前期,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小麦发黄,严重影响到小麦的生长,中后期小麦被危害的部分会出现中黄色的小斑点,叶片逐渐发黄,小麦结实率下降,不能正常的进行灌浆,危害严重时还会造成小麦不结实,整株小麦枯死,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做好蚜虫危害的监测。

3.2 防治对策

根据蚜虫危害的特点,对小麦田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一定要做好小麦的药物防治工作。当有蚜株率达15%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左右就要及时防治。可每亩用20%菊马乳油80毫升、20%百蚜净60毫升、40%保得丰80毫升、2%蚜必杀80毫升、3%劈蚜60毫升,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上述农药品种任选一种,对水35~50公斤(2~3桶水),于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以后均匀喷雾。如发生较严重。每桶水再加1包10%的吡虫林混合喷施。

参考文献

[1]刘桂云,张清田,孙策,黄华.国审泛麦5号在黄泛区农场的种植及高产栽培[J].农业科技通讯. 2015(02)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9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除草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90-1

1 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苗

积极改进栽培措施,搞好适期划锄、浇水、追肥等壮苗技术,将其与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小麦植株自身对多种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浇灌返青水在壮苗的同时,可显著减少红蜘蛛的数量;划锄既可铲除部分杂草,又可消除各种病虫生存环境;注重平衡施肥,将减轻小麦根病的发生,要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建立两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产量结构和群体结构。春季追肥可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若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春季追肥可推迟到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同时,还应注重提高麦田天敌发生的自然景观连接度,采取在麦田畦埂点播春玉米,或者在麦田套种花生、棉花等种植方式,实现天敌由一种生境向另一种生境转移并繁殖,能有效地保护利用天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2 及时进行春季化学除草

小麦冬前化学除草效果比较好,用药量小,也对下茬作物安全,不容易形成药害,但是错过冬季化学除草的麦田,如果及时抓住春季防治适期开展化学除草,也能有效防除杂草。防除双子叶杂草,可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巨净)1.3克/亩或10%卞嘧磺隆可湿性粉剂(麦将)喷雾防治,防除单子叶杂草,可用3%甲基二磺隆乳油(世玛)25~30毫升/亩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需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春季对麦田进行化学除草容易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所以禁止使用一些残效期比较长的药剂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2,4-D丁酯易对花生、棉花等双子叶作物产生药害,小麦与花生和小麦与棉花间作套种的麦田化学除草禁止使用2,4-D丁酯。另外,若麦田阔叶和单子叶杂草混生,可选用两种适宜搭配的除草剂混合使用,但一定要严格掌握混用剂量。

3 大力推广分期混合施药技术

返青拔节期是红蜘蛛、地下害虫、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和草害等各种病虫草害的危害盛期,此时是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准确把握防治适期,合理混合施药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治红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40~50毫升喷麦茎基部;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可用10%三唑醇800~1000倍灌根,隔10~15d再喷一次。防治叶锈病和白粉病,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40~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喷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亩喷雾防治;防治麦蚜,吸浆虫,可亩用10%吡虫啉10~15克、25%吡蚜酮悬浮剂30克和5%溴氰菊酯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同时兼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发生。

4 积极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各种病虫害和干热风的盛发期。在小麦穗期通过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能有效实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篇10

关键词 春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9-02

春小麦为大通县的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播种面积达12 133.3 hm2,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26.6%,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随之日益严重,成为制约该县春小麦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在探索研究中总结出春小麦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以供春小麦种植户参考。

1 麦茎蜂

1.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的根茬内结茧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出土,成虫于小麦拔节后期至孕穗前期在穗下节近节间处产卵。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长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在麦茎与地面接触处,将麦茎内壁组织咬成断茎环。老熟幼虫在地下茎节中越冬,受害小麦造成白穗、倒伏[1-2]。

1.2 防治措施

1.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秋收时低割麦茬或进行秋深翻,可消灭越冬老熟幼虫和越冬场所。

1.2.2 喷施化学药剂。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进行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应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每百单网成虫密度达4~5头以上)进行,严重田块最少应防治2次,间隔时间7 d。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2 麦蚜

2.1 危害特点

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孤雌生殖,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长管蚜喜光照,多在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危害;二叉蚜则多在植株下部或叶背面危害。蚜虫群集穗部和叶片上,吸食麦株养分,受害部位出现褪绿小斑,严重时扩大为褪绿条斑,可引起叶片变黄早枯。蚜虫排泄蜜露,招致腐生菌滋生,影响小麦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影响品质[3-4]。

2.2 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卵。

2.2.2 化学防治。从小麦孕穗期起在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或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即应进行防治。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或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3 麦穗夜蛾

3.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地埂的土表下,特别是芨芨草墩下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中旬做薄茧化蛹,成虫于6—7月发生,吸食小麦、油菜、马莲等花朵上的蜜露。卵多产于小麦的第一小穗颖内侧,一般块产。初孵化幼虫先取食穗部的花器和子房,一般1~2头,最多可达9头,聚居于一粒麦种危害食尽后再转移危害。2~3龄幼虫全在籽粒内取食潜伏,4龄后幼虫将小麦旗叶用丝连成卷筒,白天转移潜伏其中,日落后爬出卷叶,在麦穗上危害,每头幼虫一昼夜可食1~2粒麦粒。在幼虫危害处的地面上可见到状如二铵颗粒的虫粪。小麦收获后,幼虫仍可在麦捆中取食或随麦捆转移到场上继续危害。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3.2.2 喷施化学药剂。在幼虫4龄前喷雾防治,幼虫4龄后应在黄昏时分喷雾,重点喷防小麦叶背面防治。可用50%氰戊·三唑酮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对水喷雾。

4 小麦条锈病

4.1 危害特点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其次是叶鞘、茎秆、穗部,严重时在颖壳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及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象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的粉末,即夏孢子[5]。到小麦生长后期,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

4.2 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春38号、通麦1号、通麦2号等。二是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速效氮肥施用不宜多。三是秋季深翻土地。秋天深翻20 cm左右,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虫口基数。

4.2.2 药剂防治。当全田叶发病普遍率达1%~2%时(发病初期)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用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百里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30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应交替喷雾,7~10 d后再喷1次,连喷2~3次。

5 小麦白秆病

5.1 危害特点

小麦被侵染后大多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开始出现症状。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鞘和叶上,其次由茎秆而上至穗部。茎上条斑一般从第3、4节间起和穗颈节间向上下延伸,然后至穗轴及麦粒。同一植株的所有分蘖往往都表现症状。叶部受害后,在基部小叶片上病症不显,但在2、3叶时,病症显著。先在叶鞘再到叶片呈条状,条斑多从叶基沿叶脉平行向叶尖延伸。条斑初期水渍状绿色,稍后边缘呈黄褐色至紫褐色,中心为干草黄色。一般宽3~4 mm,有时稍宽些,每叶有条斑1~4个,一般2~3个。最后几个条斑愈合成更宽的条带,从而使叶片干枯。茎秆发病后,严重的多从茎基第3、4节和穗颈节间发生2~3条宽2~4 mm、长达50~60 cm的长条斑,罹病轻的条斑也长达18 cm。这是小麦白秆病极突出而又极明显的症状。叶鞘包被的茎秆部的条斑呈灰色或灰白色,穗颈节上的条斑可延伸至穗轴,但穗轴的节和多数茎秆的节不表现症状。茎上条斑中心出现宽2~4 mm干草黄色,边缘为深褐色至紫褐色的细线所限。几个条斑愈合则呈曲型的白秆症状。穗部发病轻时尚显绿色,但多受茎秆罹病严重的影响而使小穗和芒早期变成干黄,以致种子发育停止而成皱缩瘪粒。罹病重者穗花而不实,呈灰褐色,早期干枯,芒变弯曲,后期穗似成熟但直立田间而不下垂[6]。

5.2 防治措施

小麦白秆病属于种子带菌造成的病害,因此其主要防治方法是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量的0.3%拌种。

6 参考文献

[1]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2] 韦伟,许业全,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142.

[3] 吴燕,杨荣明,朱先敏,等.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4):119-121

[4]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