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17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1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教师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这种学习方式应当有所改变,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有所倾向,有所侧重。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黄金阶段,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课堂效率,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置于关键位置,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小学生将逻辑思维运用到数学知识中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有的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思维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却不懂得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差,这就关系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运算快、解题方法多、逻辑思维强,他们非常善于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框架。不仅如此,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1.运用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数学实践中进行,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很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其概念,而数形结合将抽象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效结合,小学生就可以更加直观理解数学知识,其思维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升。数形结合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当学生看到某种数量关系的时候,他们能够将其转化为空间上的形态,从而掌握其本质。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时会让学生花时间去记忆长方形周长公式,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缺乏创造力。教师应该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其中,让学生自己画一个长方形,然后计算周长,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源于实践,单纯的数学理论讲解只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为他们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比较直观,他们的抽象学习能力比较欠缺,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时,不能局限于课本上所列出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积木,并在课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玩过积木吗?会不会搭建呢?这节课我们来搭建出你们认识的几何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升。

3.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知识,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和探究思维。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枯燥的圆形放到生活中,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圆形铺砖面积。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方式,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4.布置开放式作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把好作业关,通过适当地布置开放式作业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作业是一个巩固所学知识,应用所W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作业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放式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计算矩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即针对教室里的两扇窗户的尺寸来购买窗帘布,窗户的高和宽分别为2米,应该购买多大尺寸的窗帘才能满足需求?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答案,而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阳光、窗帘褶皱、美观度等多个因素。学生会发现这并不仅仅只是计算出每个窗户的面积就可以了,还要确保窗帘的面积大小能够彻底遮住阳光,兼顾窗帘之间的重叠部分和褶皱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对面积知识点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遇到问题时懂得思考多个可能性因素。

5.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思维培养的目标。小学数学教材呈现逐次递进的趋势,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此时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强,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利用教学辅导工具,让学生在一个更加立体多维的教学空间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看图能力等。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还可借助专门的算术棒,通过动手实践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数学教师应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下,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探究思维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终身发展视为己任,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展开教学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推进国民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郭红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1-2.

[2]李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32-32.

[3]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方法途径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以及大学高等数学的基础,只有将小学数学基础夯实牢固,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有利于小学生以后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根据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进行以下几点方法初探。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能力之一,从小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有利于小学生能够学会积极思考。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严谨性较高,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独自思考与学习,况且,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老师不是一味地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在以下几个学习阶段有所体现。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让学生培养起预习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最能检验小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接受与处理情况,老师要让小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先把课本知识看一遍,结合课本的例题进行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地方标志出来,课堂上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听课。在课本的例题讲解中,学生可以把答案遮挡起来,先试着自己解答,再看答案。对于上课过程中,老师对问题的讲解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公布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具有依赖性。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性较高的学科,对所有知识和公式的应用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都知道,每一年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对知识点的考查确实几乎不变的。这也就是说,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生很好应对不同知识点融入不同情境最好的方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善于把知识点放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善于转化考查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上面,老师既可以出应用题,也可以出图形题。比如应用题:有一个鸡圈,长10 m,宽5 m,现在要在中间挖掉一块长2 m,宽1 m的长方形留作他用,并且沿着挖掉的边围起来,请问这块地需要多少米的栅栏?像这样的题目就是对长方形周长的改编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3

1设疑激趣,拓宽思维时空

古人早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戒言,也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训导,如果缺乏必要的深思熟虑,就不会促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飞跃,迸放出创新的火花。“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维时空,既要张弛有度,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一遇到适当的剌激,就会触发灵感的产生”。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例如,我在教学生求长方形面积的时候,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观察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试着计算它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上班级来交流,有的同学提出了质疑,我们班小宋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小沈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我先给予鼓励,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我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和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的面积,只是大小不一样,也使得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课伊始,我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表上台进行摸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蒙上眼睛摸五次,摸到红球次数多者为胜。结果女生代表每次都是红球,这时男生有的生气,有的责怪,有的打抱不平,说老师有“阴谋”。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知识之间的悬念,引导学生尝试改变固定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拓宽数学思考的思维时空。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有学生自己去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以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毛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只是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课题教学中追求是“小步走”讲究水到渠成,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的思维空间与时间。例如:我在教学“平行线”时,我采用了三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①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③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老师用的黑白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法相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3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就是思维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的重要方式。

3.1一题多解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是最切实可行切实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好一题后,不要满足于结论,不要拘泥于常规,不束缚于定势,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数学依据地开展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合理分析,探索和开发题目的“潜在价值”,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后,比较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找出最佳方案,锻炼学生敏捷的解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1.1在应用题解题中培养思维发散性。应用题解题方法多样化,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针对具体题目让学生寻找不同方法,换个角度思考、分析,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数学第四册有这样一个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原有35个人,下车了9人,又上来了1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大部分学生列式:35-9+12=41(人),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不过,我没有满足,继续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时,一个小朋友举起了他的小手:“我是这样做的:12-9=3(人),35+3=38(人)。”好多小朋友瞠目结舌,然后就说:“不对吧”。另外有几个小朋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的”,我让这位小朋友说理由,他说:“12-9=3(人)求出的是上来的比下去的多的,多的加上原来的就是现在有的人数。”多么精炼的回答呀!

以上两种方法各具特色,妙趣横生,我似乎看见学生的思维正自由驰骋于数学领域。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5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6

一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这一规定目前在农村学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2+18)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

三 、练习题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7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培养

传统的小学汉语文教学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事实,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挥,以及能力的培养。而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对创新思维的能力的运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学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研究实践发现,在小学教育中,汉语文阅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小学阶段,加强阅读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革新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而对于阅读课程,如果只是简单地由教师进行阅读讲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要将阅读教学的模式进行革新,增加汉语文阅读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地阅读,并在汉语文阅读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穿插小学生喜爱的故事来进行对比讲解。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中,每一次面对“大灰狼”制造的危机和麻烦,喜羊羊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帮助同伴摆脱危险。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于喜羊羊的办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主动地自己动脑筋,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高思维能力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因为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利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提出问题对学习的帮助作用。很多教师在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时,没有足够重视,从而不能很好地对待“质疑”。学生的疑问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且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再做回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师在讲到四季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四季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然后进行全班的讨论,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而我国的教育理念,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没有认识到相对于分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重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改变,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所以在小学汉语文阅读课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进行教学,利用视觉色彩上的刺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例如,教师在讲朝阳时,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朝阳图片,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朝阳的魅力,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自己心目中朝阳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教育进行创新是教育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阅读式培养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中对创新教育观念的运用。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汉语文阅读课堂中,不断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入新的教学元素,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9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从启蒙教育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准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见,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要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3+2)+4=3+(2+4),先把3和2加在一起再同4相加,与先把2和4加在一起再同3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37+63)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三、练习题的选择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即为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正处于奠定数学知识的关键性时期,促进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会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是在进行教学知识的持续性学习与练习当中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数学思维能力及其重要性

数学思维即为应用数学思想来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应用自身的数学思想与逻辑能力来解决数学问题,充分的展开合理想象,即可依据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对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办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可获得一系列发现与解决数学问题的“通用公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考能力有限,其生活阅历与经验不足、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性还具有较大提升的空间,而学生之间会在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要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来适时的调整教学进度与难度,就会使教学质量只能缓慢提升,教学的整体进度也会落后于其它班级。可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充分理解与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有效地推进与实施教学方案。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原则

2.1依据新课标的原则:小学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来制定《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教师应对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使所制定的培养方案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在深入理解全部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客观全面的制定培养方案,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够较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2.2逐步推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当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应知道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具有一蹴而就的速成意识,而应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来进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经过较长的学习时期进行持续的累积,并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数学思维能力是存在于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当中,因此学生必须学习不同的数学分类知识,以此来持续的学习、思考、应用数学知识,并应用逐步推进的原则来促进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3.1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要培养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思维,就必须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达成此点,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过程当中,应最大化的将以往的旧知识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有机的联系新、旧两种知识,学会应用发散性思维来拓展数学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就可将之前所学的加法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在复习加法思维的同时,也能够较好的理解减法的思维。例如,在学习88-52=36的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52+36=88,让加减法两种运算方式进行联系,再进一步联系88-36=?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减法的运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思维当中对事物本质进行联系的方法。

3.2借助于数形结合来进一步深化记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较好的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来学习与研究知识的本质,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通过部分直观形象的图形,来将其转化为数量的方式,再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不应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让学生机械记忆数学公式,可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依据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来解决此问题。

3.3促进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由于数学知识自身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数学时,既需要教师教授给学生如何来有效地运用正向思维来思考与解决数学知识,也需要应用逆向思维来进行切入。借助于持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来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学会应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并通过这样长期的持续性训练来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能够具有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时,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思维训练。例如可创设小熊分玉米的趣味性事例来进行教学,两只小熊在山中有一堆玉米棒的共有食物,两只小熊直率而可爱。第一只小熊独自将共有食物玉米棒平均分配成两份后,先取走了其中的一份作为自己私有的食物,这件事情它并没有告知熊伙伴。而另外一只小熊回到山中,不清楚这件事情的经过,它又将剩下的玉米棒再平均分配两份后,看到多出了一个玉米棒,就将这个玉米棒丢下了山崖,并取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玉米棒。假设此堆玉米棒数量多于100个,那么第一只小熊所获取的玉米棒数量多少个?如果采取正向思维去进行思考,必定会让学生感到难以进行解答,使学生无法突破此难题,要较好的解决此问题。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将原有的正向思维方式转换为逆向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并用X来表示第二只小熊所获取的玉米棒数量,那么在第二只小熊获取玉米棒之前的苹果数量应是2X+1,教师提问为何会出现2X+1?教师等学生回答之后再做推论。整堆玉米棒则应该为(2X+1)+(2X+1)+1,即4X+3。而根据推测玉米棒的总数量应不少于100个,所以此X应大于25,即第一只小熊能获得的玉米棒数量应不少于51个。

4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侧重点地制定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性的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车志华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102-103.

[2]樊淑红.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