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工程经济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17

新编工程经济

新编工程经济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期刊;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16)02-0072-02

1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创新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处于什么样的世界地位,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在国际竞争中展现良好的竞争态势,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科学研究院提出了重大的建议,那就是建立健全我国的创新体系,并且将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层面上来,这样为我国知识的创新、传播及应用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因此,我国以知识经济发展为背景的社会发展,其根本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必然成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知识创新的建设才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2策划创新更能体现科技期刊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里,策划才能激发科技期刊人员的创意,有效地、高超地运用所掌握的资源、设计规划科技期刊的选稿、审稿和编辑、发表等环节,率先把握市场,充分利用信息的时效性、传播性和可增值性,将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现代高科技为核心的。而科技期刊是信息产业传播的主渠道之一,也是现代高科技的推广方式或途径之一。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具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加快科技期刊对创新的传播速度,及时更新知识,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但是说到底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开展了人才战略这一重大决策,国与国的竞争最后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创新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应用文化专业知识的能力。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其中,文化专业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应用文化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的,人才素质的第一位是创新素质。因此,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条件是人才的策划创新能力,更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编辑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更新与提高

科技知识与科技期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知识经济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科技期刊工作的应是高素质的人才,应是真正的学者、专家。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期刊质量是指期刊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质量。现在所强调的期刊内在质量,是需要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将编辑人员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环节的工作协调起来,用系统的观念来完成科技期刊编辑。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专业基础扎实、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广博。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组织报道本学科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编辑人员要能果断地选择有效信息,与他们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只有自身具备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知识,掌握了新信息,才能传播给读者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21世纪,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深的编辑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更要具备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科技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而创新首先是技术的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对稿件处理、编排过程中也体现了编辑的专业技能。编辑应不断具有创新性,以适应知识经济对科技期刊的编排要求;应缩短编排周期,提高期刊对创新信息的快速传播能力;编辑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掌握操作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技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计算机编排技术掌握了人类交流的语言。以《贵金属》期刊电子排版为例,现已实现计算机排版和作图,绘图采用Photoshop为主进行图像处理,采用Word编辑、排版:且图形易与文字混排,输出效果精致完美,在图像制作过程中,对图像模式的选择,图像文件的存储格式选择、外设备分辨率的合理使用,都需要贵金属期刊插图制作者首先应熟练掌握的业务技能,对图中的每一点、每一条弯曲的线条都要反复通过多次摸索的过程才能完成,制作出高质量的图像,从而达到版面图文并茂,确保了书版排版格式和图像处理准确无误,实现了排版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期刊质量和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很好满足现有期刊编排需求。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编辑工作的整体排列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编辑工作的网络服务,诸如在线投稿、在线审稿、投稿模板,等工作的阶段性开展加快了编辑的信息化进程,编辑工作不再是单一的编排稿件的工作,现已逐渐形成一条信息化产业链,知识经济的创新能力为加快编辑内容的传播起到了带动作用,《贵金属》的所有期刊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的传播给各位读者,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行业新信息,也就获得了信息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读者接收到期刊之后,能够通过网络快速、直接地及时反馈给编辑和作者,使双方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行业知识体系建设,为知识经济的创新能力提供科学的促进支撑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型的知识经济模式,信息化提升为新型信息化,促使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相互配合达到良性循环态势;通过双方共同作用实现编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不断开拓进取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丰富知识是培养提高创新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具有宽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疑问,去粗取精,求新求异。只有这样,科技编辑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做好编辑工作所需的各项业务能力,为了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科技编辑应站在知识经济的前沿,积极拓展思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促使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勇于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实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编辑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做好其本职工作,为办好《贵金属》期刊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丽娜,曾永珠.论知识经济及其对社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1993,(3):

[2]邱均平.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情报学报,2000:19(1).

[3]王启林,郝晋萍.知识经济发展与科技期刊编辑[J].云南科技管理,1999,12(增刊).

新编工程经济篇2

随着中央档案的逐步解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下称《选编》)的编辑和出版采取了分段整理加工、分卷出版的方式。正文内容全部采用原始档案资料,其中大量资料系首次公开发表。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与“”前社会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历史足迹。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浪潮席卷华夏大江南北,各行各业都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开展工作。那时的中央档案馆也随着改革的步伐走出深闺,思索着用馆藏档案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良策,时任中央档案馆馆长王明哲十分重视档案资料的编研,曾主张以编辑出版档案资料的方式作为公布档案的重要手段,提倡档案业务人员在熟悉档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说到研究,如何进行研究呢?一次不经意间的与档案利用者的交流,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位科研人员为从事一项“一五时期工业化”的专题研究,长期住在中央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时任中央国家机关档案资料保管部处长张志向她提起了是否可以与社科院联合编辑经济档案史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当时看来,这个提议是大胆而富于远见的,而且对于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巨大推进作用不言自明。提议很快得到了双方领导的赞同,并上报中央由胡乔木、胡绳、姚依林、等领导批准。从提议的提出、论证、上报批准,到落实资金、组织人员和保障后勤,《选编》工程就这样一路绿灯地于1988年正式启动了。

强强联合的编研模式

倍受鼓舞的科研人员仅用了不到1年时间就完成了《选编》(1949-1952)的第一本――《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并作为共和国成立40周年、中央档案馆建馆30周年的献礼工程于1989年问世出版。

一方面是社科院一线的科研骨干人员,另一方面是中央档案馆的权威资料和大力支持,可以说《选编》工程自启动之初,走的就是一条强强联合的编研之路。中央档案馆汇集了党和国家各部委各时期的丰富档案资料,具有最高级别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在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中央档案馆对《选编》工程给予高度重视。《选编》中的每一卷都专门配备一位档案业务人员辅助编研工作,对选材、抄写目录、复印、资料整理等环节全程负责,严格确保档案资料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据不完全统计,《选编》(1958-1965)整套丛书1500余万字,而复印备编的资料是该数字的近10倍,翻阅的纸质档案和资料是这个数字的近20倍。而这项令人生畏的浩大工程,就是出自于这些朴实无名的档案业务人员,他们在档案库房中一呆就是四五年。《选编》工程编辑出版的这25年间,中央档案馆先后有时名这样的业务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在实践中历练成为业务骨干。此外,中央档案馆对社科院科研人员的食宿、交通等后勤工作也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实,在《选编》工程诞生之前,关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并非一片空白,只是著作的编纂形式抑或属于个人行为,抑或未能充分占有原始的档案资料,所以始终没有突破旧的体例。而《选编》工程不但规模空前,而且兼具资料性与学术性,对于国史、经济史、党史的研究都是极好的资料补充,不仅在当时国内是少有的先例,即使是现在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它依然是学术研究界绽放的一朵奇葩。

新近问世的《选编》(1958-1965)共计1500余万字,结构上分为10卷,分别为:劳动工资、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财政、交通通讯、农业、对外贸易、工业、综合、商业、金融。第一批出版的《选编》(1949-1952)共计12卷,由于当时正处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波峰浪谷,单独分出的《农村经济体制卷》和《工商体制卷》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第二批出版的《选编》(1953-1957)共计9卷,由于处在“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主要突出了计划投资和项目建设等内容,农村经济体制和工商体制的内容分别归入《农业卷》和《商业卷》。此外,由于该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档案未入馆,相关资料不够一本书的容量,外贸内容并入了《商业卷》。

青灯黄卷相伴的那段岁月

不曾从事过档案编研的人,可能无法深刻体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曾亲历过像《选编》工程一般浩繁的编研工作,对这8个字的体会恐怕也很难刻骨铭心。

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如何从这些零碎的资料中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按照经济理论逻辑、经济运行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足迹进行编排,又如何保证《选编》资料的真实客观,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循着先人的足迹,科研人员在整理汗牛充栋的档案资料时也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编辑过程中严格遵照文献原意,保留原貌,对重要文献资料力求全面完整。在此基础上,按照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体制演变、经济运行等各个方面,设立卷目,分类编辑成书。其中每一卷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编者还对文献中所涉及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注解,使读者易于了解,便于比较分析和研究。著名经济史学家严中平曾在治学中提出研究成果要立“四新”:或提出新问题、或提出新观点、或提出新材料、或运用新方法,最起码要有一新。对此课题组要求自己的编研人员一定要“竭泽而渔”,充分占有一切可以查阅的资料,只有材料新,才有可能促生有创见的观点,坚决杜绝畏难情绪和安于现状的消极风气。

“望星空,闻鸡鸣犬吠,谈史料新发现”,这是扎根在中央档案馆的那段岁月中,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学风质朴的年代,这批由老、中、青三代骨干力量组成的科研队伍,常年驻扎在偏远僻静的中央档案馆。白天一心一意搞编研,繁星璀璨的夜晚,大家幕天席地共话史海钩沉,畅谈编研中的心得体会,交流少走弯路的工作经验。现在看来或许是那样庞杂的工作,那个年代的编研工作者们,确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然而从某种程度讲,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相比之下,由于中央档案馆的编研人员本身担负着较重的档案资料接收、保管和利用任务,身兼数职的他们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编研路。

由于种种原因,铁道、交通、邮电、民航等部门的档案当时没有向中央档案

馆移交,《交通通讯卷》的编研便成了无米之炊。在那种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档案馆的几位编研人员主动请缨,分头前往各个单位。查阅案卷、抄写卷号、复印档案……那段岁月,她们俨然成了那些单位的常客。无论烈日骄阳的苦夏,还是北风刺骨的寒冬,路途中、档案室里都多了她们执着的身影。作为保管利用档案的行家里手,她们的优势是保障档案安全,快速、准确地为利用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是对于把握专业性很强的经济领域运行规律却有一定难度,在编写纲目的时候还是颇费几番周折,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订正,编研过程中也是靠不断自学、求教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据老同志回忆,由于需要调阅的档案都在外单位保管,只能严格遵守档案保管单位的作息时间,和他们一起上班、一起下班,而真正的编研工作多数只能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把分散凌乱的案卷摊铺在地上,一点一点地甄选、排序、整理、编写,凌晨睡觉是常有的事,有时由于太过专注编研工作,兴奋的干劲竟也不知不觉赶走了倦意……多少个夜晚,窗前留下了她们伏案工作的月光剪影,这便是那个年代、那群档案编研人员的真实写照。

虽然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是怎样一种精神驱动着她们这些“外行人”出色完成了这样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是这些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对于她们的编研成果,时任中央档案馆的领导和社科院相关专家都给予了一致的高度评价。

出版问世的坎坷之路

1989年第一套《选编》出版问世后,在学界引起的反响并没有预期那样强烈,主要是由于出版社过于分散,影响了图书的宣传发行。另外,当时很多国人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感兴趣。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国内对这套档案资料的学术价值没有充分重视起来,本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国内很多高等学府对这套《选编》资料却不屑一顾。

2000年9月,同样是在出版环境不容乐观、经费补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载着编研工作者辛勤汗水和学界殷切期盼的第二套共9卷资料与公众见面了。令人欣慰的是,来自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经济界、出版界、档案界、高校等各方的肯定之声不绝于耳。当时当代中国研究所在近千人中开展了一项国史知识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有必要了解国史的占70%,对国史极感兴趣的占89%,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国史课的占87%,但调查结果同时也表明,被调查者对国史掌握的程度还比较差。《选编》的出版,对于国人更好地了解国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经济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很多学者翻回头开始购买前两套《选编》丛书,加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有效倾斜,可以说第三套《选编》的出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2011年5月20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8-1965)大型学术资料丛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财政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经出版社等单位以及在京数十家媒体近百人参加。在会议研讨中,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这套系列丛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新编工程经济篇3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资金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国家近年来在经济领域不断进行体制改革,概算编制工作有了显著的变化,由于现阶段工程施工涉及领域广泛,规模庞大,往往需要很长的施工时间,如此显著提高了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难度。因此,重视概预算工作高质量的取得,加强工程概预算工作的研究分析,才能为建筑项目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证条件。

一、工程概预算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工程概预算对于产品计划价格的确定具有重要作用。建筑工程建设费用的确定离不开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都以概预算编制为依据,同时工程概预算编制也是工程建设经济核算制度形成的依据,对于工程建设管理而言,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二)工程概预算为工程招投标、承包合同提供了依据。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方与施工方的责、权、利的确定,都需以合同相关规定为依据。而工程概预算对于承发包合同的签订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依据,可保证施工单位的工程造价,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为工程管理奠定基础。此外,对于工程的招标来说,标底取决于工程概预算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定标,同时工程概预算也是投标单位掌握投标报价的重要依据。

(三)工程概预算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创造了条件。对于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来说,每个阶段的设计都会对整个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应该完整地体现在概预算编制中,合理的工程概预算不仅能够确保设计的经济效益分析的正确性,进而帮助投标单位确定最科学的设计方案。

(四)工程概预算为工程建设管理与落实经济核算奠定了基础。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运用货币指标与实物指标,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现阶段,经济核算是施工企必须的工作之一,其决定着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也为建设单位对投资额与经营利润做出预测;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应该制定经营指标内部考核体系,以保证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增加经济核算的实效性。

二、提升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增强工程概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原因是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完整性决定了它必须是一气呵成的,不能对其中的部分进行修改,任何一个涉及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使得整个编制工作全部失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因此,对于概预算编制而言,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检搭配的指导思想。同时,编制人员的素质高也是决定概预算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培训、学习、实践来提升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和途径。现阶段,工程施工过程存在着多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就算是具备专业能力的概预算编制人员,也不能保证编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无差漏,因此要确保编制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要提高概预算编制人员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能力,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增强责任感和业务素养,以保证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实践证明,全过程动态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工程概预算的工作质量,可以随时发现概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错误和问题,并查找出原因,总结出经验,在编制的其他环节中予以关注,从而预防出现类似的错误和问题。除此之外,应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编制工作管理。结合概预算编制过程的实际,对于决定着概预算质量、成效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管理,可以提升概预算工作的质量。

(三)严格按照编制流程完成编制工作。对于概预算的编制来说,应该严格按照收集整理资料、草拟制定编制工作计划、对单价进行预算、对单项工程概预算进行编制和汇总,最终得出总概预算等程序进行。

(四)重视计算机在编制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时代前的工程概预算编制基本是靠手工来完成的,手工编织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工作,要将各种复杂的定额条目与大量的计算表格间频繁的抄录和校核,要耗费核算人员的极大精力,导致工作效率极低,同时误差率极高,对传统的手工编制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是必需的。因此,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编制工程概预算,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对整个工程预概算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现阶段,国家和建设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项目招投标制度、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监管制度,这些规范、科学的制度将建设工程带入了全新地高速发展期,工程造价更趋于完备和健全;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也不断地完善;工程概预算中的定额管理也由指令性进化成为了指导性的标准,工程造价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价格科学的预测价格。因此,基于控制与降低成本的需要,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与激励机制控制投资额度,争取最低的成本最快地收回投资。

主要参考文献:

新编工程经济篇4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影响

随着招投标制在建筑市场的广泛使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编制一份具有竞争力的投标书。投标书的编制分两个部分,一是技术部分,主要是指施工组织设计;二是商务部分,主要是投标报价,即工程造价。

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文件,提出工程施工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现场控制、各项生产要素管理的目标及组织措施。

只有施工方案先进科学.投标报价合理的投标书,才具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应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为了中标,承揽更多的施工任务,需不断研究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 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的关系

工程造价是由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工程造价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施工方案的先进与否。只有根据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才能作出正确的工程单价,确定的工程造价才合理。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同样影响着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人员还必须借助于工程概预算知识,如在施工布置、设计合理而施工方案不同的情况下,除方案本身的优劣外,工程价款计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方案的优选。

2 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2.1 施工方案的选择

施工方案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施工方案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程造价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施工工期

由最优的施工方案来计算的工程项目的工期以及各单位工程施工所持续的时间就是工程项目的合理工期。工期较短不但能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消耗,而且能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设期工程投资的贷款利息。但是,不考虑工程质量。一味盲目地赶工期,往往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按合理的工期进行劳动力的安排、材料的供应和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

2.3 施工组织平面布置

施工组织平面布置是设计单位根据施工特点和施工条件,来研究解决施工场地所有设施在平面位置上的合理布置问题。施工组织平面的布置决定着预算中的直接费,合理的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可以避免施工设施反复搬迁、地下工程反复开挖、土方往返运输等浪费现象,可以明显降低直接费用,从而降低整个工程造价。

3 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降低造价

3.1 提高施工组织的编制质量

正常情况下,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业主要认真审查乙方承诺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承包合同价。但由于乙方从收到招标文件到送交投标书往往时间很短,使投标书中关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比较粗,仅侧重于施工规划和布置,面对一些具体施工操作方案、质量控制点的技术保证措施等内容未能较全面反映。施工组织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仍有少数施工企业既不熟悉又不钻研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不研究施工组织措施,甚至认为只要有一个平面布置图或工程进度表就算完成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组织设计流于形式。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的好坏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对确定工程造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也为合同的正常执行带来困难。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中,施工方案的选定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决定,而应当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认真的比较讨论。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综合评定。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编制人员必须是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具有一定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技术人员。要求在编制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图纸及各种技术资料,对工程的每一部位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方案的确定时,应考虑到是否符合标准、规范、工艺的要求,能否满足使用的要求,应先比较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尽量选用较经济的施工方案;还要分析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以保证各项安排准确得体,避免超过总投资,以达到控制施工造价的目的。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编制人员即要熟悉和掌握预算定额,又要把预算定额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一要熟悉预算定额采用的施工方法,编制时应注意其施工方法和现场条件等内容的设计;二要熟悉预算定额规定的工程计算规则,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分部(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相关的工程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便于直接或调整换算后套取定额;三要把预算定额中有条件限制执行的项目,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给予明确,便于业主认可结算;四要重视特殊工程的机械配备超过了定额规定的范围时或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限制超过了定额规定的机械类型和功能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3.2 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合理优化

3.2.1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

施工方案的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中心环节,工程造价能否得到控制,首先取决于方案是否优良。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有时也可以博采众长,形成新的、更完善的方案。

3.2.2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可以提高生产力,又可降低工程造价。比如:钢管混泥土新型组合结构,大体积混凝土通仓浇筑及混凝土模板脱模剂采用BT一2O模板漆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可加速施工进度,节省材料消耗,减少设备数量,又可降低工程造价。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实际,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在技术上实现项目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新编工程经济篇5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在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中,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道路网是否通畅,所以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企业中非常重要。编制人员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施工结构、技术特点以及施工条件制定合理的组织设计,在编制过程中,要同时具备简易和复杂两种,由此满意不同工程的实际需求。编制人员还要明确施工主体,并做好各工序和工种之间的搭配,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对建筑项目编制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进行分析,总结改进方法如下。

一、整合以往经验,明确编制人员各项职责

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的主体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进行编制前,应先对施工现场进行考察,仔细阅读施工图纸,检验施工材料,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进场。在这个过程中,施工企业可以先整合以往的施工检验,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减少编制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工程成本。编制人员应开展细致的准备工作,如调查施工材料,学习施工设计图纸,勘察施工现场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准备工作,如果建筑施工的编制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擅自将工程程序缩短,那么可能会对施工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建筑项目却缺乏针对性,组织设计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除了做好编制组织设计的准备工作,还要编制人员还要明确自身职责。编制人员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优秀的编制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工程项目。如果编制人员的素质不高,可以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展。在传统的建筑企业,技术部门要全面负责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但是这种方法会使设计、施工都得不到妥善管理,所以应指派专人负责项目设计和施工工作,或选择一名负责人监督整个项目施工,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设计编制工作你,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因设计人员不足,导致现场施工无法为施工项目服务的问题。

二、强化组织设计内容的改进内容和设计理念

在组织设计的改进过程中,要充分运用项目的施工观念和方法,并总结一些大型建筑项目施工经验,将这些经验灌输施工人员,这种做法能够避免编制人员的重复劳动,发挥施工组织设计的效益。这种方法还能使建筑施工技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组织设计编制中,建筑施工技术资源是关键,如果建筑方不能充分利用这项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就会影响建筑施工的进程。其中智力资源,指的是经过一定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人,这些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将来从事脑力劳动,并能够对社会经济和效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建筑单位出现资源利用不全面的主要原因是编制建筑施工中,没有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没有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达标,所以长此以往会导致建筑资源过度消耗,编制人员的重复劳动过多,建筑施工效率得不到提高。例如,一些施工人员精心研究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但若其他单位有比这种内容的施工效果更好,那么这就是重复劳动,使施工效率降低。

编制人员在进行组织设计过程中,要合理构造施工方案,需要参考施工的实际情况,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施工工程项目的要求和特点是创造施工条件的唯一准则。编制人员还可以运用多年积累的施工技术资源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从而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将上述内容进行合理的编制,就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法促进经济和技术在某种程度达到一个新的统一。

三、遵循国家质量指标,统一工程项目和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对建筑项目的各项活动和资源运用情况具有指导的作用,从而确保施工活动能够合理进行。建筑工程的不同特点能够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施工条件,以此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编制人员要注意施工和设计的关联情况,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不能分离施工和设计。但目前很多建筑项目都存在施工和设计分离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设计人员无法为施工服务,也不能到现场指导施工工作。每个建筑工程项目都关注施工效益,但是一些技术管理制度常将编制设计涵盖其中,忽略了施工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成本和经济效益在建设项目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施工方案会影响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组织设计不但要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还遵守相关规程和规范,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并确保施工方案正确落实。编制人员在进行组织设计中,应保证技术过关,并调整施工组织,防止施工后期出现问题,让施工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编制人员还要加强和各方的沟通,尤其在施工资源、材料这些方面,坚持项目管理的有关原则,确保造价和质量成正比。在组织设计中,要严格遵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尊重地方的民俗和方针进行建设。所以编制人员应参考这些内容,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其符合工程项目和施工发难,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筑项目还应坚定不移的走效益和质量并存的道路,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在规范和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下,将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质量保证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两者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除了以上这三种改进措施,还能够通过一些小的方面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进行改进。例如,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时刻关注建筑技术的发展动向,争取将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更好的应用在项目建设中,施工企业可以成立创新小组,重点关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技术和经济和等资源,改进组织设计方案,所有建筑主观部门应在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并与建筑单位积极沟通,各方有持有责任体系的文件,时刻监督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最后加强资料管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进方式,建筑施工项目资料,在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所以编制人员应制定总的资料目录,并指派专人进行跟踪记录,确保工程项目完整,还要定期根据项目进展整理项目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新编工程经济篇6

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先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意见。请大家认真领会,下来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关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精神

3月8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上,廖炎秋常务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发改委康强主任传达了全国、全省会议精神,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强调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规划引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新变化。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孕育深刻转型,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主要国家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同利益集团重新分化组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后危机”时期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凸显。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要求我们树立全球眼光,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结合起来,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认真研究和规划,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不断提升我国地位。二是通过规划引导,妥善应对国内发展新挑战。未来五年,我国将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体制改革、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诸多压力。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把充实完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三是通过规划引导,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的新变化,全方位规划提出更具针对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是通过规划引导,全力推进“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强市战略。就我省和衡阳市来说,当前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承担着深入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任务。这些机遇和任务,要求我们通过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为湖南领先中部崛起提供路线图,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纲领。

(二)明确了“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国家、省、市发改委要求规划编制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强调在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上,要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共建共享”;在主要目标上,要重点突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类指标的量化研究;在战略重点上,要着重研究八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动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省里提出,全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着重搞好发展动力、产业建设、本文来源于范文中心:/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6个方面的研究。

(三)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做到“高、新、深、实”,即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开拓进取、耳目一新;深谋远虑、体现全球战略思维;增强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加强协调、强化支撑。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好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三是要规范程序、依法决策。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以程序的规范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四是要民主参与、集思广益。通过开展建言献策、专家咨询论证等活动,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五是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乡镇、各单位要组织得力的规划编制工作队伍,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二、关于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

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县政府起草下发了《**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关于规划编制的重点任务

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重大课题研究、思路提炼、文本编制三个环节。

课题研究。重点是解决“为什么”论述性的问题,侧重于摸清情况、认清形势、找准症结、突出重点、寻求对策,为规划思路提炼、文本编制奠定良好基础。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紧扣“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统筹、科教文卫、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要突出综合交通、城镇发展、优势产业、商贸物流、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等领域。具体内容要把握指标测算、项目筛选、政策对接三个关键:指标测算,相关单位要根据所编规划的性质,会同统计部门研究提出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对“十一五”期间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二五”期间指标安排情况进行摸底、测算、论证和说明。项目筛选,相关单位要对“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十二五”期间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形成“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库。同时,对需要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及早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避免出现遗漏。政策对接,各单位要认真对“十一五”期间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加强省市相关部门衔接联系,对“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或可能新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对接,形成“十二五”规划政策推进体系。

思路提炼。重点解决“怎么做”方向性问题,侧重于提出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本方向、工作重点和战略布局。全县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都要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准确鲜明、符合时代、号召力强的规划思路。

文本编制。重点解决“做什么”实施性的问题,综合汲取课题研究和思路提炼的成果,侧重于对主要工作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及综合保障措施等进行安排部署。文本编制要用精炼的语言、慎密的思维、科学的论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阐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标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提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

(二)关于规划编制进度安排。“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大体分为动员准备、前期研究、纲要形成、报批四个阶段,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其程序可适当简化。

1、动员准备。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采取指定、委托、招标等方式,落实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并积极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搜集、项目论证等工作;聘请“十二五”规划决策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引导专家学者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

2、前期研究(2010年3月-5月)。4月中旬,完成全部课题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报告;4月底前,县直有关部门召开行业座谈会后,提出专项规划思路;5月底前,县发改局综合提出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听取县人大和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后,报县政府审定,由县政府报县委,县委研究提出《关于编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3、纲要编制(2010年6月-11月)。8月底前,县发改局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完成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并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专项规划文本起草;2010年9月-11月,各规划编制单位组织开展征文、建言献策等活动,召开一系列座谈会、衔接会、论证会,基本完成“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建设,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文本草案。

4、规划报批(2010年11月-2011年初)。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批准后,进一步做好衔接工作,报县政府批准。经过批准后,统一向社会公开。同时,对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三)关于规划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做到“四个结合”:内容上,要做到贯彻上情与体现县情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充分体现国家有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又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继承“十一五”期间好的经验和作法,提炼出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提法,充分体现**特色和时代特色。方法上,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编制各类规划时,既要强化规划目标及指标研究,突出导向型、约束性,形成一套能检查、可评估量化指标;又要从突破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发展新兴经济入手,本文来源于范文中心:/对战略重点、政策导向、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真正做到“高、新、深、实”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程序上,要做到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省规划编制的相关程序规定进行,又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规划听证等制度,开门编好规划,使规划更能反映群众意愿。体系上,做到上下对接与平行协调相结合。在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等方面,“十二五”规划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下级规划要与上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防止规划交叉重叠和撞车,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要求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时间跨度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聚全民之心、集全体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共同推进。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编制出一部可操作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十二五”规划。

一要加强组织保障。各单位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凡有调研任务和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充足的工作经费,切实做到组织领导、责任任务、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四”到位。尤其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规划编制队伍,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安排足够的工作经费,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财力保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提高思想认识。各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的一个黄金机遇期,这一时期将揭开我县全面建设大交通、突破发展大产业、财税实现大增长的崭新一页。所以,我们要更新规划编制理念,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趋势,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和操作性,严防规划与实际脱节、规划滞后于发展的问题。

三要突出项目支撑。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要实现12%的目标,投资至少要保持25%以上的增速,五年内投资总规模将达到330亿元以上。这么大的投资必须要有项目作支撑,因此,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项目来定规模、定方向,各行业、各领域的规划发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上。同时,也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项目开发、策划、包装和推进的过程,努力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规划文本相配套、与规划目标相适应、与争取支持相吻合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

四要加快工作进度。现在已经是3月底了,离规划报批,不到10个月时间。全县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天的会议后,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尽快制定和实施具体工作方案,组建得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县政府将“十二五”规划编制纳入到年度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县发改局要会同县委督查室,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进度要求落实到位。

五要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全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县发改局的衔接,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县规划的重大项目更[更多精彩文章来自“:/”]多地纳入到国家、省和市里的规划。各部门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如期保质保量完成。

新编工程经济篇7

【关键词】投标;预算;编制

一、投标阶段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投标是在施工单位(承包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凭借自己单位的实力和投标水平、技巧争取获得工程项目和占领市场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筑工程行业被逐步推向竞争激烈的市场,建筑单位要想占领市场、拓宽市场,就必须及时准确地提出高质量的预算成果,提高自己的信誉。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是一项连贯性强、计算量大且非常烦琐的工作。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节约投资;确定建筑工程造价和工料、机械消耗数量;是办理工程财务拨款、进度款支付、工程贷款、工程结算的依据; 是组织施工、编制各种资源(人工、材料、成品、半成品、机具设备等)供应计划的依据,是基本建设统计核算的依据。因此,必须提高工程预算的编著水平,保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的中标率,为将来的造价控制工作做好基础。

二、工程预算编制基本流程

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市政项目预算一般要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1、编制依据及准备工作

工程项目预算编制是以项目中标后施工图,各种人材机价格信息及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进行编制。编制前公司预算部门应对预算及核算的各类表格进行统一规范设计或编制相关应用软件,以有利于项目核算和公司审核减轻工作强度提高预算准确性。

2、划分核算单元

准确合理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是实行预算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对象是为确定成本归集及分配,确定成本费用承担主体,也为便于经济承包责任考评工作。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主要是依据项目作业层配置情况以作业层对应的工作内容来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3、预算的编制和指标的分解

预算编制需要各部门分工协作对项目收入、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进行分门别类编制,形成本项目的预计合同总收入和总成本,最终形成项目总预算,并编写预算编制情况说明书,形成项目预算初稿经项目预算管理小组审议通过后上报公司审批,同时。根据公司批复后的总预算,并结合年度、季度和月度施工生产计划将各项总预算进行分解,分别编制年度、季度和月度预算。在进行项目预算指标分解时要遵循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凡是当期有收入的项目,对应的成本不得遗漏,成本计划制定后就是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

4、制定成本控制及核算办法,进行预算交底及任务分解

成本控制能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成本控制的重心应放在项目部。项目部要在公司预算管理体系下制定适合自己项目管理习惯和施工特点的内部管控办法如班组核算办法、单机考核办法、收方与计量管理办法等。

三、招标阶段预算编制的措施

(一)做好工程量的复核

现在的项目均采 用量价分离的形式进行报价,因此,投标人在投标前定要对招标文件中的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对其中经计算工程数量与清单中出入较大者或通过计算分析可能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较大变更者,分析其数量的变化大小、变更的趋势等,对上述项目采取不平 衡报价法进行报价。

(二)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连续性原则、均衡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其中,经济性原则是施工组织设计原则的核心。因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使报价的水平接近市场的总体水平。在编制时,应考虑设计多个可行的方案,然后对各个方案分别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其中计算最完善、经济最合理的方案,同时考虑其他投标人对该方案采纳的可能性或可能采取的其他方案,通过比较获得最后方案。 (三)熟悉施工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和定额套用、清单计价规则。

在编制之前,充分熟悉总说明及每章节有关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说明,了解子目中所包含的内容。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图纸和图纸交底材料,随时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以及图纸所表达的内容。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将工程进行合理地分部分项计算出工程量,准确地计价,避免漏算、重算、错套。定额套用的应用如下:

已知某工程M5.0混合砂浆砌砖基础长为50米,基础高为1.2m,主墙身为一砖墙,采用四层等高式大放脚砖基,试计算其工程量并选套定额。

解:S增=0.007875×4×5=0.1575O

V=(0.24×1.2+ 0.1575) ×50=22.28m3

选套定额:3―1,从定额中可以看出,预算定额中是按照M5.0的水泥砂浆砌筑考虑的,每10m3需砂浆2.36m3,因此,设计与定额不符,应对定额基价进行换算。

砖基础预算定额计量单位:10m3

(四)熟悉与理解编制办法及预算定额 编制办法、预算定额是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编制办法对预算编制的各个程序和步骤、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必须熟悉、理解与严格遵照执行。预算定额对各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工程内容都作了详尽的描述,章节总说明、说明对该章节如何计算工程数量,如何套用,如何调整,亦作了详细的说明,套用定额前须仔细阅读,推敲理解。

(五)合理确定工程所在地的材料预算单价 应对材料价格的现场调查,了解材料的产地、产量、规格、运输方式、运距、装卸费等,明确各种材料的供应地点和供应范围,计算材料运杂费、装卸费等其他费用,以最经济的材料价格,编制最合理的工程预算。对于自采材料和自办运输,可套用交通部工程预算定额计算。

(六)从影响预算编制结果的影响因素着手提高编制质量

由于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很繁琐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差错,如套用定额不合理,同时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存在很多定额缺项的问题。下面是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

人,材,机价格对预算的影响。工程造价是有人工,材料,机械价格组成的,由于工程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在这个期限里和不同的国家范围内,人,材,机的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时都有变化。因此工程造价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按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不断变化的人材机价格。

综上所述,预算的编制中涉及文件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各专业建设项目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对预(结)算书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作简单扼要的审查,即可保证质量,又不影响进度。预算编制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与知识,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和积累,才能更好地掌握预算编制的方法与技巧,编制出高质量的预算。

参考文献:

[1]李永峰.建设工程中安装工程预算编制的技巧分析[J].建设工程,2010(02).

新编工程经济篇8

一、充分认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州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促进灾区全面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十二五”规划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是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发展规划,它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和体现好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领会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规划编制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公平;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在生态建设方面,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精神和要求,进一步突出了推进科学发展的重点,突出了我们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为“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第二,“十二五”规划是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背景。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前所未有。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再现上一轮高速增长的景象,实现经济复苏还要经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影响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更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我州编制“十二五”规划除了要看国际经济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国内的经济环境。外贸出口型经济在我州不占主导地位,只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我州高载能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为外贸型企业服务的,由于外贸型企业不景气,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很不畅,销售价格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类似的不确定因素也给我们编制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工业发展这一块,我们要想在“十二五”时期工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工业产品怎样来调结构上档次,州经委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功夫。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州实际,编制出一个有效保持我州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规划。

侍俊书记在11月14日听取了州发改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的汇报,要把录音整理后发给州直各部门,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家加强重点区域开发背景下编制的规划。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国家作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总理指出,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机遇,就是国家、党中央关于加快除以外藏区的发展的相关政策。温总理指出: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要突出民生优先、二要量力而行。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强化重点区域开发为编制背景,着眼于推进西部( )大开发的“二次创业”,研究我州在区域中的比较优势与薄弱环节,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重点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争取积极有利的地位,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十二五”规划是在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结合我们__州的实际情况,尽管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有藏区政策的支持,有大规模灾后重建的支持,有国家扩大内需的支撑,这些有利因素对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条件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提出了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发展路径。这些体现省情和实际的重大发展理念和精神,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因而,我州的“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把握好这些发展理念和思想,进一步研究提出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第五,“十二五”规划是我州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 大规模重建背景下编制的规划。“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州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灾后的重建也给我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超过700亿元的重建投资将在震后两年多内得以实施。届时,我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将大大完善,产业基础将得到大的提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等领域都将得到极大改善。各县、各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的__要有一个较为精准的展望,在此前提下超前规划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二、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任务

省上已经正式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我州已经开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县、各部门也要认真、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是做深前期研究。理清规划基本思路,是编制好规划的重要前提。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调研,做好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要力争在明年初形成研究成果。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经验,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加强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比如:如何通过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何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巩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来调整优化我州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来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通过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来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和相关政策举措提供基础和依据。省里面对“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提出了十个问题,我们州里面也要把问题罗列出来,带着这些问题对“十一五”进行总结,对“十二五”进行前瞻,只有把国情、省情、州情吃透才能编制出一个具有宏伟目标、振奋人心的规划。

二是做好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要在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由州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重大举措等。

三是做好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是政府指导特定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专项规划由州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围绕“一强一地两区”和“一体两翼”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领域,以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比如文化、教育等。州发改委提出了十三个前期研究的重大课题,各个部门下来还可以继续提,看有没有遗漏。专项规划的好与坏,决定着__州“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好与坏、质量高与低,各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支撑,因此做好专项规划工作至关重要。

四是编制分县规划。按照国家、省的提法,分县规划是规划体系中最具地方特色,最贴近实际,也是最需要实用性、操作性的规划。各县要拓宽规划视野,加强上下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把州委、州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到各县规划中,把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具体的地域统筹起来,科学引导各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希望各县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州发展改革委要组织州直有关部门,会同各县人民政府,编制区域规划,指导跨行政区域的经济、人口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大工程建设等。要突出区域规划的战略性、空间性、跨行政区和有约束力的特点,做好编制工作中部门与部门、县与县之间的衔接。

三、研究好规划编制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需要从解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把握好州委、州政府关于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使一些重大思想和要求得到体现。我这里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问题。“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我州最大的州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特别明显”仍是我州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我州最大的问题。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从人均指标看,我州与内地市州、沿海地区、全国平均水平比,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仍是全州工作的总体取向。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并体现这一总体工作取向,落实好这一取向的要求,坚持打造“一强一地两区”目标不改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__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和“5.12”地震灾后重建,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都有很大改观,给我们“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内地和其他民族地区无法比拟的。

二是关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问题。我州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点是形成了共识的。一是农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工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这些都是要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突出这一思想和要求,把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主线、作为核心。我们要研究国家的大政策,结合__州的实际来进行结构调整。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壮大提升水电、中藏羌医药、旅游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精心扶持葡萄酒生产、果蔬加工和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电解铝及铝加工、新能源锂产业、新型磁材电子材料、新型硅系列产品、新材料(人工蓝宝石)、氯酸盐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提高发展规模和水平,把我州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重要集聚区域。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发展生产业,提高生活业水平,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是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问题。扩大内需应该说是我国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推动经济转型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才能形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长远的内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是紧密相关的,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民生工程和扩大内需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农牧民的增收、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必须要有切实的增收途径,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涉农部门、各县都要认真考虑。

新编工程经济篇9

1.信息意识。编研选材的信息意识,一方面是指档案编研工作者围绕选题收集信息的意识;另一方面是指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意识。好的选题是编研工作的前提,而围绕选题收集信息却是整个编研工作的基础。目前,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领导决策以及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编研工作者只有将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尽量收集齐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将材料中有用的信息尽收无遗。为此,编研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按部就班、坐门等客的做法,走出办公室到市场上多方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围绕选题寻找题材。此外,编研者要留心周围的各种信息,如通过阅读各种报刊、座谈会、社会调查、同事间的业务交流、朋友间的闲谈广泛获取信息。

2.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满足广大利用者的需要是评估编研选题价值的重要标准。从目前的市场和社会需求看,过去那种单一的档案史料汇编显然已不能适应广泛的、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只有将选题视角面向社会,才能在市场中找到档案编研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为编研工作开辟现实发展的广阔前景。市场的本身就意味着竞争和实力间的互相制约和抗衡,意味着优胜劣汰.意味着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档案编研成果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一旦进入市场,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就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和价值规律的支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编研工作者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旧的条条框框,讲究市场效应,注意选题角度的多样化,满足读者的不同口味。既要有满足少数读者对档案信息需求的选题,还要注意开发那些具有普遍性、广泛群众基础的选题;既要继承传统的编研选题模式,又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注意选题的灵活性。总之。要树立市场意识,即为利用者服务的意识,充分了解广大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从而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选题,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3.超前意识。由于档案编研成果从选题到公布的时间较长,如果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准确预测,往往会错过档案编研成果的最佳公布时机,不能抢先占领市场,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每位编研工作者来说,超前意识并不会随意而生,而是产生于对事物不断观察和对各种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是建立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对科学知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接触社会、不接受新生事物的编研工作者,会具有超前的策划意识,会懂得应对市场,会寻找到许多方方面面、行行的好选题,并通过有效的编研加工,将其变成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编研成果,从而给档案部门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编研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面向社会,对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性.准确预测读者和市场需求,把自己的编研课题与社会的研究课题联系起来,如配合党和国家或学术界、本单位重大活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编研。

新编工程经济篇10

[关键词]县级;第二轮修志;现状;对策

自2006年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志书编纂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毫无疑问,县级志书编纂不仅是第二轮修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便成为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关键。因而,分析研究县级志书编纂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找出原因,采取对策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县级第二轮修志目前面临的难题作一初浅剖析,并就做好县级第二轮修志工作提出一己之见,与同仁商榷。

一、目前第二轮修志的现状及其对志书质量的影响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县级第二轮修志的年限一般为15~20年。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而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不仅是地方历史上又一部志书,也将是全面记述当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成就的伟大画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县级第二轮志书编修过程中,各地的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成立相应的编纂机构,组织召开动员会议,并下发修志方案,推动编纂工作有序开展。其后,地方志工作机构编写下发编纂业务指导手册,组织部门编纂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制订修志工作计划,要求各承编单位按照志书编纂质量标准与时限要求,完成相关篇目的撰稿任务。但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各地进展不够平衡,有的地方启动修志工作已四五年,至今仍有单位没有完成初稿撰写任务,已影响到志书编纂质量和进度。针对县级第二轮修志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第二轮修志在大环境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首轮修志截然不同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由体制变化所引起的,也与地方志工作队伍管理有关。就大的方面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给修志资料搜集带来困难

县级第二轮志书的时限,大多为“八五”至“十一五”规划的20年间。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与首轮修志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首轮修志时,县级政府的管理体制基本是计划经济的框架,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控制管理全面而彻底,渗透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行政手段切实有效,人们的工作生活均在体制内有序进行。因而,首轮修志采取由党群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基础资料,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由部门提供的初稿尽管从内容上看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却能够保证全方位的资料来源,基础资料的获取渠道是畅通的。可是,第二轮修志与首轮修志相比,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新兴三产拓展,服务业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国家对资源的调节分配大部分改由市场进行。特别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其设置和职能与首轮修志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有些传统的管理部门被撤并,有些部门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进行了拆分,不少公共事业管理由政府推向市场,且新机构失去了原有的行政职能……如在工业的管理上,撤销了原来的经贸局和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县级政府成立了综合性的统管信息和工业的经济信息局。广泛放权后,“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使新机构对企业的管理控制远不如以前。特别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减少和权利下放,使原来由综合部门到行业主管部门再到企业管理体制,呈现出“线断网破”的局面。新体制的建立,使得第二轮修志与首轮修志组稿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来有效的资料信息搜集渠道被打破,而新的资料搜集渠道尚不够完备。特别是随着大部分国家管理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而企业追求利润的本性和人员调整的频繁,都给第二轮修志工作带来新的难题。因此,与首轮修志相比,县级第二轮修志资料搜集普遍遇到一些部门、单位和行业对志书组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导致了基础稿件不能如期完成,或者稿件质量不理想。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加了志书编纂难度

过去的4个“五年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过去的20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社会各阶层利益大调整的时期。在这期间,城乡面貌和人们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要求在第二轮志书中予以充分体现。就县一级的情况来看,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城市化率都有明显增长和提高。经济结构也从以集体经济为主转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人们收入的增加也使消费需求面临新的变化。社会事业特别是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更加复杂,要描述这些变化及其背景,需要作大量的分析研究,这就要求修志工作者广泛占有资料和把握素材的能力。比如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点,可是有的志书在编修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开放”内容比较难写,有的甚至不提“开放”。殊不知,开放不仅包括现实层面的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且记述改革开放不全面,也不深刻。还有一部分志书在记述某一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时,仅仅用数据的起止时间,而中间的过程则为“真空”、“断线”。即便有人主张“重结果轻过程”,但中间的传承起伏总得反映,尤其的关键年份、关结点上,基础资料和骨干数据是不可缺的。否则,由于基本要素不全,必然影响到志书的内在质量。

(三)修志队伍人才缺乏,致使第二轮修志任务难以如期完成

目前,在参加县级第二轮修志的人员中,存在着聘用多、在职少,初学的多、懂行的少,从首轮修志走过来的同志更少,大多没有参加过修志的经历,与首轮修志相比,修志工作力量非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从实际情况看,县级首轮修志时由于机构初建,政府在选拔人员时比较注重专业能力,而第二轮修志在选取人员时,往往对修志工作的专业性考虑不够,而较多地考虑了聘用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待遇问题。由于编纂志书是一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且清苦寂寞,往往有才华的高学历人才不愿参与,加上有些地方政府在选派人员时重视不够,致使县级地方志部门专业人才缺乏。有些地方修志人员变动频繁,专业素质偏低,影响了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度和志质量。有的地方人员很多,但真能修志的很少;有的地方人才“断档”,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有的地方队伍不稳,无法安心工作;有的地方班子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影响了地方志工作的正常开展。无疑这些都是造成问题的又一根源,从而增加了志书无法如期完成的难度。

二、第二轮志书质量提高之对策

志书编纂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繁杂而且要求高,涉及面广,工作周期长。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修志工作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修志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首轮修志积累的经验,发挥第二轮修志在财力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开拓创新,扎扎实实推进县级第二轮修志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修志合力

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借鉴首轮修志的好经验,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做到“一纳入、八到位”,也就是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从而使得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与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齐心协力做好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合力。县级第二轮修志绝不是地方志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志文献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修志将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县级政府及其部门、行业一定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第二轮修志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为编纂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同时,要进一步树立全县修志“一盘棋”的大局观念,镇与镇(街道)之间、部门与部门、待业之间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在查阅档案资料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确保第二轮修志工作如期完成。

(二)科学设计篇目,发挥志书作用

地方志是综合记述一定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地情资料,内容涵盖了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地方的“百科全书”。志书体例的特点在于,它是断面地、横切地而不是纵向地分析社会,是当代人记述当代事的一种学术事业和文化事业,对政务决策、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地方志篇目又是志书的蓝图和组织网络,篇目设置关系志书的质量高低。篇目设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与时俱进,严谨的作风,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科学谋划篇目大纲,合理做好内容分类,探索创新编排体例,力求做到体系完备、布局科学,能够全面、系统地记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同时要注重反映断限内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体现历届党委、政府在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决策和实施方略、效果等。要坚持存真求实原则,体现首轮志书的继承和发展,既要总结以往成绩和经验,又要记录缺失和教训,保证志书记述客观真实。横排门类要齐全,归属是要得当,排列要科学、符合逻辑,标题要准确、醒目。要全面搜集地方风土人情和名人事迹,引导熏陶社会风尚;通过编修地方志,真实记录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沿革,存真史、存信史;客观整理归纳地情信息,为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三)紧扣时代特征,反映地方特色

第二轮修志大部分县(市、区)是续志,时间上限1990年,下限到2010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的一个重要而又不平凡的时期。第二轮修志要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述断限期内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反映断限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使修志符合时代特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体现在志书的记述内容上,这就是,要突出“新”字,着重记述新社会、新制度、新的科学技术等内容。要突出“新”字,就要注重“变”字,记述社会变革,事物变化,反映发展的阶段性。想修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一定要在采新、叙变上下工夫。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这段时期的情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衡量志书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是反映地方特色。专志是志书的主体,它是反映地方特色的重要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行各业、各类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专志中的专卷如何记载本地专业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关键在编修者如何认识把握当地特色。这里的特色不仅仅指本地某专业所特有的事物,还包含与外地相比具有特优、特多、特新性质的事物。因此,编修者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发掘和掌握地情资料,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科学地分析资料、剖析资料,从共性中找出个性。专志记述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可以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与亮点。同时,在大事记中反映特色,概述中点明特色。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当前,地方志工作的任务已经大大拓展,已不仅仅是编一本志书,还有其他很多的重要工作要做。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地方志的主要任务有: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方志理论研究;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在这么广泛的要求中,要高质量地完成地方志工作的全部任务,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无法想象的。要重视地方志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因人员变动,要及时调整到位。要进一步加强修志机构力量,配齐充实人员,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随着地方志进入20年一修的法制化轨道和第二轮修志正处在广泛开展的进程中,地方志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目前情况下,建立专业齐全、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地方志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加强现有修志人员的业务培训显得尤其重要,而又十分紧迫。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注意培养、挖掘和使用人才。通过对人才进行锻炼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C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