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6:11:28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从测土配方施肥、筛选优良品种、选择最佳适播期、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旋耕镇压、分期施肥氮肥后移、科学化学除草、化控防倒、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近几年利辛县全面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集成小麦高产攻关技术规程,严把各项技术环节的落实,使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出现了大面积产量超过9000kg/hm2的超高产田块和高产示范区,现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增强小麦抗倒性,提高小麦品质。由于以往偏重于化肥的施用,而忽视了对有机肥的积制,对于一些秸秆也随意丢失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近几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了解了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增长缓慢,在1.2%~1.4%之间,速效养分含量表现为少氮、稳磷、钾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要求秋种时要保证增施有机肥45t/hm2以上,进行秸秆还田2250kg/hm2左右,同时对氮、磷、钾速效化肥,进行合理配比,达到节本、增产、降耗的目的。通过试验,认为速效氮肥的基追比例以7∶3为稳妥,磷、钾一次性基施,具体用量基施尿素300~375kg/hm2、磷酸二铵150~180kg/hm2、氯化钾120~135kg/hm2。通过组织专家测产验收,增施有机肥的田块,产量大部分都突破了9000kg/hm2大关,最高产量达到9525kg/hm2。因此,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经验总结,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所在。

2筛选优良品种

前几年,我镇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突出,以豫麦18为主的春性品种播种面积占70%以上,导致了小麦冬前冻害现象年年发生,造成了小麦大幅度的减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加强品种的对比试验筛选工作,通过各项种植对比,选择了一批高产、抗冻性强的新品种,如皖麦50、皖麦52、烟农19、西农797、豫麦70等作为主推品种,搭配有苗头的品种,淘汰豫麦18、豫麦34、郑麦9023等抗冻性差的老品种,为我镇小麦再创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选择最佳适播期

小麦播种过早,容易造成冬前冻害,不利于优质生产;播种过晚,不利于产量的提高。选择最佳播期,是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要达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双重目标,适期播种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小麦要高产,就要适当早播,而小麦要达到优质生产,就要适当推迟播期。这就形成一对矛盾,因此选择小麦最佳播期,是实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唯一方法。半冬性品种播期以10月10~15日播种为最佳,春性品种以10月18~25日播种为最好,这样既防止了因播种过早而造成的冻害,又提高了产量,也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提高了品质。同时,在适期范围内,足墒播种,能促进根系下扎,增强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抗冻性,从而保证产量的提高。

4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

机播、半精量播种省种、深浅一致,苗情均匀,利于通风透光。加大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技术的推广,提出“少播5kg种,多打50kg粮”的节种增产口号,提高播种质量。一般播种量控制在135~180kg/hm2,行距由20cm扩大到23cm左右,有利于分蘖生长和合理群体的发挥,降低倒伏可能性,为高产丰产奠定基础。

5旋耕镇压

旋耕作为机耕的一种整地方法,被大面积采用,但旋耕耕层浅、表土空虚、漏水漏肥严重,土壤空隙多,不利根系下扎,容易造成冬前冻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广旋耕镇压技术,一是播种时带镇压器;二是在出苗后,用机、磙、耙进行镇压,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小麦冬前出现旺长的情况下,提出全面镇压,对促弱控旺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小麦前期的茁壮生长,防止后期的倒伏。

6分期施肥氮肥后移

大力推广分期施肥、氮肥后移技术。分期施肥,氮肥后移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确保后期需肥量,对限制节间伸长,促进穗大粒多、粒重至关重要。一般在小麦拔节中期,3月15~20日追施尿素120~150kg/hm2,可有效防止小穗小花退化,促进结实率。

7科学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小麦的争水争肥矛盾,提高除草效果。加强不同除草剂的除草对比试验,对不同品种、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进行认真对比调查研究,为选择对路、安全除草剂,提出合理化学除草方法,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多点试验,化学除草以年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除草为好,使用药剂以75%的巨星22.5g/hm2对水600kg喷雾为好,或用使它隆600mL/hm2喷雾。3月15日以后,在小麦拔节期要禁止使用除草剂。

8化控防倒

对分蘖多、群体大,出现旺长现象,应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在春节前加强镇压技术指导,春节后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助壮素、多效唑化,化控防倒,用助壮素或多效唑450mL/hm2对水600kg喷雾,能有效防止节间的过分伸长,预防后期倒伏现象的发生。

9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产时间长,病虫害发生多,为防止病虫多发,采取统一预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药方法,利用综合配药技术。在返青拔节期用井冈霉素3000mL/hm2加高效氯氰菊酯300g/hm2对水60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蚜虫等;在小麦抽穗、灌浆期用多菌灵1.2kg/hm2加吡虫啉1.05kg/hm2对水750kg喷雾,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等。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安平县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晚播小麦是指播种比较晚,从播种至越冬,冬前积温低于420℃、冬前分蘖少或基本没有分蘖的小麦。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等原因,我县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晚播麦田,生产实践证明,通过选用适宜品种,增加播量、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晚播小麦也能获得高产。根据近几年对晚播小麦高产地块的调查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品种

实践证明,晚播小麦种植半冬性品种,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短,灌浆强度提高,容易达到穗大、粒多、粒重、早熟高产的目的。如:石新828、济麦22等品种。

2、施足底肥

由于晚播小麦前期苗小、苗弱、根少,不宜过早进行水肥管理等特点,因此,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施足底肥,以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晚播小麦施肥要坚持平衡施肥的原则,实行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合理施肥。

(1)一般亩产550-60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5%,速效氮60-80ppm,速效磷16-25ppm,速效钾120ppm以上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8-9公斤,五氧化二磷10-11公斤,氧化钾3-6公斤,硫酸锌1-2公斤。

(2)一般亩产50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1-1.5%,速效氮50-70ppm,速效磷10-20ppm,速效钾100-130ppm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7-8公斤,五氧化二磷9-10公斤,氧化钾5-8公斤,硫酸锌1-2公斤。

(3)一般亩产45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0%,速效氮小于50ppm,速效磷小于10ppm,速效钾小于90 ppm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6.5-7公斤,五氧化二磷9-10公斤,氧化钾4-6公斤,硫酸锌1-2公斤。

3、加大播种量

晚播小麦由于播种晚,冬前积温少,冬前分蘖少或无分蘖,春生分蘖虽然成穗率高,但单株分蘖显著减少农业论文,因此,加大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应根据播期和品种的分蘖成穗率确定适宜的播量。一般在适宜播期后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播量0.5-1公斤。

4、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1)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精细整地不仅能给小麦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而且可以消灭杂草。对已连续旋耕三年以上的应深耕,耕深20-25cm。深耕或旋耕后要及时耙耱或镇压,做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地表平整,力争小麦一播全苗。足墒下种是小麦苗全、苗匀、苗壮的关键环节,对晚播小麦保全苗,安全越冬极为重要中国。因此,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带茬浇水或前茬收获后抓紧造墒及时耕耙保墒播种,如果抢墒播种,要立即浇蒙头水,待适墒时松土保墒,助苗出土。

(2)精细播种,适当浅播。在足墒的前提下,适当浅播是充分利用前期积温、减少种子养分消耗,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的有效措施,一般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小麦播前要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确保小麦苗全、苗匀、苗壮。

5、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1)早春镇压锄划,促苗早发稳长。根据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返青期促进小麦早发快长关键是温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增温保墒,返青期不宜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麦苗生长。对整地质量差,地虚坷垃多,容易跑墒或墒情较差的麦田,返春期可进行镇压,压后浅锄,有增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加分蘖的作用。

(2)抓好起身、拨节期肥水管理。小麦起身期是晚播麦管理的关键时期。一般晚播麦田追肥期以起身期为宜,追肥量亩追尿素20公斤或碳酸氢铵40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增生。对地力较高、群体充足的晚播麦田,春季第一次肥水可推迟到拨节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7.5-20公斤。

(3)加强后期管理,浇好孕穗水,开花灌浆水,搞好叶面喷肥。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灌浆水,可以提高灌浆强度,并能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或开花期浇水。另外,在小麦籽粒灌浆期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尿素水溶液1-2次,以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灌浆速率,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

(4)综合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中期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吸浆虫、麦叶峰等;后期防治重点是赤霉病、白粉病、麦蚜等。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小麦栽培技术 农业生产 农作物 展望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70-01

我国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四分之一,消费量与年产量基本持平,小麦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小麦亩产和总产量稳步提升,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主要集中于华北几个省份以及东三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种植技术很落后,栽培的技巧和方法都不科学,导致小麦产量迟迟上不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新技术、新思想、新知识进入我国,迅速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小麦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改进,突破传统栽培理念的束缚,大胆的改革尝试,在挑战中求突破,逐渐找到了小麦栽培的新技术,加上我国自主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实验,更加促进了小麦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小麦栽培技术的主要方法

1.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

这项技术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小麦产量的提升,是由张锦熙教授提出的,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北京农科院作物所的共同协作下研究出来的新技术,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是小麦栽培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和改良,荣获部级奖项,这项技术的研究,出发点是小麦生产的规律特征,对小麦个体生长过程中器官的成长、彼此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外在的客观条件对小麦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检测,提出这一创新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技术:三促两控法和两促一控法,运用的前提是因地制宜的种植小麦。在实验完成后,在我国十几个省市进行了广泛推广,通过最后的统计分析证明,该技术非常成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小麦的产量明显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将小麦栽培技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是个历史性的阶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时至今日仍被使用。

2.小麦精确播种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是在山东农业大学内研究并最终提出的,由余松烈院士牵头,众多农业专家共同研究完成的重大课题。这项技术具有综合了各种优点,在保证经济效益同时又保证了生态效益,能促使小麦稳产、高产。主要的原理是科学的建立群体结构,注重栽培的株数,确保每个个体的稳步生长,促进个体的粗壮、穗大、粒多,从而实现高产。通过调节种植区的光线照射强度和时间,提高小麦的发育能力,增强根吸收能力和结实率,进而解决高产和倒伏的矛盾。这项技术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推出并广大推广的,在华北地区的主要小麦种植区进行试验,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小麦的经济效益。

3.小麦综合性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综合了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特点,全面的保证了小麦的单产和总产量。是在河南省相关部门的带领下完成的重要成果,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多个层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才得以完成。通过对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生长规律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综合性的栽培规律。从科学栽培到合理施肥,从合理灌溉到合理管理,整个流程紧紧围绕栽培技术和增产途径,形成了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了小麦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

二、小麦栽培技术的展望

1.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技术性很高的科研任务,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注重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要与生态建设紧密联系,注意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走生态建设之路,实现综合性的发展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生产建设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因此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充分认清当前的局势和环境,巧妙地运用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促进生态建设的进步。

2.坚持高产与优产的原则

高产和优产是两个不相矛盾的概念,这其中讲究的是一个科学性的原则,很多地区都实现了小麦高产的目标,有些地方甚至超高产,但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忽视了小麦质量的提升,对于优质性小麦品种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高产与优产的不平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食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小麦质量的要求也在随之增高,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高产和优产的同步发展,使其尽可能的平衡,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新世纪新阶段,信息技术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不论是工业、商业、交通、医疗,还是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教育事业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一个领域信息技术含量的高低将决定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显然成为了重要的标志。因此,加强小麦栽培技术的信息含量,促进栽培技术的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高小麦栽培技术动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及时的改进、融合。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小麦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发展,赢得了认可,提高了我国小麦的单产和总产量,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变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优势的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努力创造出新的栽培技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紧跟时展要求,贴近实际、讲究科学、注重质量、追求高效,努力提高新时期我国小麦栽培技术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曲建东. 浅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J]. 中国科技投资,2013,20:102.

[2]王绍中,季书勤,张德奇,李秀民,吕平安. 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9-26.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小麦;免(少)耕;栽培技术;江苏赣榆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44-0120世纪70年代,淮北地区为了解决稻茬土质黏重,整地粗糙,立苗困难以及烂耕烂种的问题,自发形成了小麦免(少)耕种植法。进入80年代,各地农业部门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农业科研部门也进行了有关的试验,参阅国外有关小麦免(少)耕的资料,从而在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肯定了免(少)耕种麦方式。由于该项技术增产节本效益显著,深受广大干群的欢迎,推广发展很快,逐渐成为淮北麦区主要麦作方式。免耕模式也逐渐演变、成熟,由较低级的缮播、穴播、耩播发展到免耕机条播。1990年赣榆县参加省作栽站主持的稻茬麦免耕机条播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项目,促进了赣榆县小麦生产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到更加轻简的稻田套播,并且在确定播期播量、肥料运筹、综合防治病虫草及抗灾减灾等配套技术措施方面也日趋完善。

目前,赣榆县小麦免耕栽培面积达到3.33万hm2,占小麦总面积的83.33%,其中稻茬麦2.00万hm2全部实现免耕栽培,一般有稻田套撒、板茬耩播、板茬撒种旋耕、板茬脚踏及免耕机条播等方法,以稻田套撒为主。旱茬麦免耕种植也达到1.33万hm2以上。

1 免(少)耕方式的关键技术

目前稻茬小麦种植多稻田套撒为主,在技术上大同小异,因此主要介绍稻套麦关键措施。

1.1 确定稻麦共生期

稻套麦的实际播期应该根据水稻的收割期和田间墒情确定,确保共生期在10 d左右,使水稻收割时麦苗的叶龄在2叶左右[1]。一般在10月5―10日播种较为适宜。

1.2 确定适宜基本苗

多穗型品种基本苗为300万~375万株/hm2,穗粒兼顾型品种以225万~300万株/hm2较适宜。

1.3 水稻收后及时开沟覆土

水稻收获腾茬后及时进行开沟,要求每隔2.5~3.0 m开一条丰产沟,深度在25 cm以上,每隔30~40 m开一条腰沟,深35~40 cm。同时,用碎草或厩杂肥等配合开沟土覆盖麦苗,以起到壅根培土,保护分蘖节,保温防冻的作用。

1.4 高效肥水管理

1.4.1 高效施肥。根据试验结果,施纯N 300 kg/hm2为宜,氮肥运筹基(种)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以3∶3∶2∶2效果最好。基肥可在套种前一天进行套肥,肥料以高浓度复合肥为佳。

1.4.2 水分管理。套肥前保证稻田有浅水层,如地干可灌跑马水,以利套肥套种,提高出苗率;灌好越冬水、拔节孕穗水。

1.5 化控化保

1.5.1 化控。针对稻套麦苗期易窜长形成高脚弱苗、麦苗素质差的缺陷,应采用生化制剂如多效唑、壮丰安、矮壮丰等进行化学调控,以达到控旺促壮、防冻抗倒的目的[2]。

1.5.2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冬前搞好化除;中期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后期进行肥药混喷,防治赤霉病、穗蚜,防早衰。

2 小麦不同免(少)耕方式的成效

2.1 小麦不同免(少)耕栽培方式经济效益

一是生产成本。不同免(少)耕方式的农药、灌水成本没有变化;种子投入免耕机条播、常规耕翻麦较少;化肥投入稻套麦较多,机播小麦略少[3],机械投入以常规耕翻最高,机播次之。用工费用以人工耩播最高,板茬撒播次之,机播最低。最终成本常规耕翻最高(5 100元/hm2),稻套麦最低(4 725元/hm2)。二是纯收入。常规耕翻最低,仅1 426.5元/hm2,稻套麦最高,达5 382.0元/hm2,比常规耕翻高2.8倍。

2.2 茬口衔接、生态持续方面的表现

2.2.1 有利于调节农事。小麦免耕栽培缓解了收种两忙的紧张程度,也解决粳稻收获迟带来的稻、麦争季节以及烂耕烂种问题,减少了冬闲田,增加小麦播种面积。

2.2.2 有利于稻麦茬口衔接。小麦免耕栽培茬口衔接比较紧凑,稻套麦还有7~10 d的共生期,有利于小麦在最佳播期播种,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赣榆县常年10月上旬积温180 ℃,日照75 h)。

2.2.3 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态保护。免耕小麦土壤通透性好,保水排水能力强,而耕翻小麦毛细管被切断,地下水的上升和耕作层水分的下渗不畅,表层土块层叠,间隙大,跑墒重,易旱易涝。免耕小麦肥料入土浅,再加上前茬水稻表层施肥残效及枝叶残留,使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耕翻麦田。由于不耕或少耕,免耕麦田土壤表层松散性较弱,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生态功能。

2.3 推广应用区域及面积比例

赣榆县稻茬麦主要集中在南部稻区及北部部分稻区,小麦免耕种植起源于东南部稻茬麦区,逐步向北推广。1995年以前,先是进行人工免耕播种,1984年试验示范免耕机条播,并总结出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以后逐年扩大推广面积。1995年以后,稻套麦逐渐兴起,目前已达90%以上。

3 免(少)耕栽培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3.1 基本经验

3.1.1 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小麦免耕栽培技术作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44页)

新科技,必须走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路线,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有步骤的安排示范点,展示免耕技术的增产效果和巨大优势,通过示范引路,带动大面积推广。

3.1.2 坚持农艺农机相结合。目前应用的免耕条播机对土壤墒情的要求较高,缺乏依墒调节功能,较黏重的田块播种质量差,因而要加强农业、农机部门协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基本苗偏高。近几年由于水稻收获推迟,秋播天气恶劣,特别是稻套麦的面积逐年增加等原因,稻茬麦播量加大,基本苗逐年攀升。

3.2.2 稻茬免耕小麦草害难治。小麦推广免耕栽培以后,由于土壤表层不耕或少耕,稻套麦更是留茬,起不到深翻压草的作用,再加上墒情较好,杂草出苗早,生长迅速,而且经过多年稻麦连作,草相复杂[4]。杂草危害是影响免耕小麦高产的障碍之一。

3.2.3 土杂肥(秸秆)覆盖较少。目前,农村劳力减少,普遍忽视积造、施用农家肥。免耕小麦特别是稻套麦播种粗放,根系外露,光靠开沟土难以全面覆盖,小麦抗冻抗倒能力降低。

4 免(少)耕栽培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是根据天气、墒情及灌溉条件优选免耕方式。虽然目前稻套麦是免耕栽培的主要方式,但其他方式依然具有一定优势。天气干旱无雨、稻田断水较早、墒情较差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免耕机条播、板茬撒播旋耕等方式。二是免耕栽培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质量和小麦抗冻能力。此外,秸秆还田避免了秸秆焚烧和遗弃对大气、水源、土壤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三是完善、集成配套技术。强化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模式的技术体系。按照标准化要求,建立集免耕播种、秸秆还田、土壤调理、肥料运筹、化控化保等关键技术组装配套的标准化技术体系。

5 参考文献

[1] 胡志忠.小麦免少耕扩行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218.

[2] 江苏省丘陵地区小麦模式栽培协作组.免耕机条播种麦的几个栽培技术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1987(9):4-6.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展望

1. 前言

我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量上比重大,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粮食农作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处在发展中阶段,农业产品上的自力更生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部门的重视。有句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小麦出产量大的国家,小麦的种植面积和出产量较大,其生产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提高粮食的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不仅是北方人的主要物质食粮,还是作为主要原材料应用于食品产业中。

2. 小麦栽培技术的分析

2.1根据各地情况,明确适合的优良小麦品种

众所周知,小麦产量的变化与气候、地理、地域等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小麦在温度偏高、水分适宜的区域出产量大、波动小;则在温度偏低、水分偏多或者较少的区域出产量小、波动大。所以,要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实际情况,明确适合的小麦品种,调整各地区种植的结构,在播种前选择具有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种传病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作物健康成长,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功效的制剂辅助小麦播种,在使用小麦品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小麦产量,还要考虑小麦的播种时期、温度和品质等方面,合理的播种时间可以有效的确保小麦的品质,若不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都会对小麦的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在14-18℃,在适宜的各项指标下,可以按照不同品种的小麦的特性,确定小麦的播种量。

2.2整地要细致

土壤是保证小麦等作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基础,小麦的种植离不开土地,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在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细致的处理。播种的质量与整地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整地过程中全部使用机耕和深耕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耕深保持在22-26厘米。在完成机耕作业后再进行机耙,要将土地粑透、耙平、踏实,表土细碎,满足上松下实的要求,确保小麦根系正常进行呼吸作用,并达到适宜的蓄水能力,同时要保持耕层深度相同,土地表面平坦,消除其中的根茬,这样对后期小麦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3施肥要合理、科学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对改善小麦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在施加有机肥料的前提下,保持小麦含氮量的稳定,增加小麦含磷量,补充小麦含钾量等。首先,在犁地过程中给土壤施加一定的有机肥,这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壤里的有机含量。其次,在施加有机肥的时候还要施加适宜的无机肥,要做到平衡施肥,这样小麦才能够在一个各项条件适宜的环境中正常健康的生长,才能够满足小麦高产量、高品质的要求。

2.4加强小麦田地管理工作

第一,要进行定期的除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伴随有杂草的出现,然而杂草会对小麦光合作用发生的碳水化合物转移与呼吸作用有着不良的消极影响,减弱了麦苗对生长元素的吸收能力,从而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第二,要进行有效的病害虫防治,适当使用地中宝粒剂、粉锈宁乳油来防治病害虫和纹枯病。第三,要进行合理定期的灌溉。在冬季追肥阶段对其进行第一次浇水,在气温为5℃进行第二次越冬浇水。

3. 对小麦栽培技术发展提出展望

首先,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稳定性,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和谐性,深刻认识时代潮流的发展和方向,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将小麦栽培技术与生态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满足发展和建设的可持续要求。其次,要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麦栽培技术深入结合,推动小麦栽培技术现代化、信息化,增强了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动力,提高技术改进、完善的实时性。第三,始终明确高产量和品质优的原则,增强小麦产量和提高小麦品质两者是互不矛盾的。但是,部分地区在达到高产量要求的情况下,不注重小麦的质量,从而致使高产量与品质优两者失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以后的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高产量和品质优发展步伐相一致,从而确保小麦的出产量和品质。

4.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着显著的增强,各项科学技术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平台,尤其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粮食方面,小麦栽培技术同样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推动了小麦的生产发展,增大了小麦在粮食产量上的增长比重。因此,增强对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根据小麦的生产区域规划,实行小麦种植地域化,栽培出适宜各个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小麦,促进高产、优质小麦的研制开发与推行,保证小麦总出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6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根据兵团小麦种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兵团小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和科技需求,为促进兵团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粮食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兵团;小麦产业;发展

1兵团小麦种植情况

2013年兵团耕地面积102.77万hm2,种植小麦13.77万hm2,占13.40%。与自治区相比,兵团小麦种植发展较缓慢,如2013年自治区小麦种植面积118.13万hm2,占全疆耕地394.13万hm2的29.97%,同比增加3.94万hm2,同比增幅3.50%,平均单产5487.30kg/hm2,同比增幅3.10%[1],而2013年兵团小麦播种面积13.77万hm2,占13.40%,同比增加0.79万hm2(同比增加5.71%),平均单产6684.00kg/hm2,同比增加1315.50kg/hm2;兵团滴灌技术在小麦上发展较快,如自治区2013年滴灌小麦11.33万hm2,较上年增加3.53万hm2,同比增幅44.16%,而兵团滴灌小麦面积6.99万hm2,同比增加3.54万hm2,同比增幅102.10%。

2兵团小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2.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以来,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的号召,兵团各师认真贯彻落实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精神和“减棉、增粮、增果、兴牧”的战略目标,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努力推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使得兵团粮食面积不断增加,总产也连续5年增长。

针对国内粮食市场变化和新疆经济区域特点,兵团党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013年重点支持41个小麦种植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团场,并每年将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补助粮食生产重点团场财务费用和项目建设,促进兵团粮食产业稳步发展。新疆兵团粮食局开始“2013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宣传。

2.2针对区域发展需求,改进种植模式

在大力保证粮食作物发展的基础上,不同地方根据区域农业发展要求,开展了不同粮食模式研究与推广,在兵团粮食主产区,集中建成连片规模小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小麦集约化生产技术,创建高产高效优势小麦生产区;在南疆多民族聚集区,主要开展林粮间作制度研究与推广,确保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

2.3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升小麦生产水平

各师开展了小麦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小麦滴灌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等的研究与推广,使兵团小麦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2.4探索高效管理模式,推进小麦产业发展

借鉴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各团场开展了科技示范田、领导指挥田、高产样板田等示范田建设,加快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小麦标准化生产。

3兵团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小麦产业发展缓慢

2013年,兵团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3万hm2[1],基本完成兵团农业现代化中长期规划中对小麦种植面积的要求,但调研发现,除部分小麦主产区外,大部分团场普遍对小麦种植不够重视,区域被边缘化,一些团场小麦分布在地力较差、条件不良的地块。另外,与北疆相比,南疆对小麦重视程度较低,小麦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较低,这与目前小麦效益偏低、产业链不长有关,同时,对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3.2小麦的科研与生产水平滞后

与棉花和南疆林果业发展相比,兵团小麦生产的科研水平与技术成果推广速度明显滞后,表现在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特用小麦品种和南疆林下间作小麦耐荫品种的选育跟不上小麦生产需求;针对大面积高产优质小麦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与调控技术缺乏;缺少高产、超高产小麦机理与配套技术研究以及滴灌小麦高效生产机理与水肥高效利用机理等理论研究;小麦种植优化决策系统和水肥调控智能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运用、小麦生长与病虫害空间诊断技术、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3.3小麦生产的精准技术与主体技术落实不到位

在种植业中,兵团提出了十大主体技术和六项精准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其技术已达到成熟,并在棉花等作物上运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和效益。但由于小麦种植地位不高,技术运用成本较高,使得部分团场在使用这些技术时,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和进行集成运用,如小麦的滴灌技术,由于没有掌握滴灌小麦生长特性,采用常规灌小麦栽培技术,造成倒伏、早衰或贪青旺长等,产量和效益下降,阻碍了滴灌技术的运用。又如,针对小麦施肥技术,虽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但落实不到位,认为小麦效益低,不舍得投入,施肥方法不科学,采取简单的“一炮轰”策略,造成肥料效益不高;在精准技术运用中,不注重小麦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等的运用。另外,兵团小麦生产水平发展不均衡,精准智能农业新技术和高效生产技术的运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超高产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组装有待于研发。

3.4小麦种植技术问题

兵团小麦生产水平发展远落后于棉花和林果业,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很好地运用常规技术科学管理,尤其在南疆林下间作区,人们普遍的思想是保证林果生长,根本不重视小麦管理。主要体现在:(1)播种质量差,播种量偏大。品种越区种植,部分地区改半冬性品种为春性品种,冬季易受冻害;播期播量不适宜,部分地区播期较早,播量过大,致使冬前群体过旺,抗灾能力较弱;密度过大,穗粒数少,千粒重低;播种技术不规范,缺苗断垄,致使群体结构不合理,产量提升难度大。(2)氮肥后移技术未能普遍有效应用。(3)耕整质量差,影响播种质量。(4)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不大,当地主栽作物中,比较效益最低。(5)生产中管理粗放、作业标准化程度低,很多地区只有种、收两个环节。(6)植保工作不到位,对“一喷三防”技术运用不重视,造成蚜虫、蓟马、锈病、赤霉病、黑穗病等发生有扩大趋势。(7)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弱,冻害、冷害、干热风、冰雹等灾害防御与灾后恢复生产措施执行不积极,造成小麦减产。

4对兵团小麦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大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平衡南北疆粮食发展

(1)坚持粮食安全第一的思想,兼顾南北疆小麦生产,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粮食种植面积,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2)认真执行自治区粮食收购各项惠农政策,保证粮农直补资金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各项收购服务措施,积极做好粮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工作,以质论价,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积极争取国家把新疆小麦纳入最低保护价收购范围,加大小麦补贴强度。(3)在政策上,实行兵团农业发展项目、涉农资金和良种补贴、小麦农资综合直补、产粮大区财政奖励资金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调动种粮团场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效益。

4.2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全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4.2.1积极开展小麦稳定增产行动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组织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制定实施方案,整合资源力量,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考核奖励,推动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关键措施落实。

4.2.2深入推进高产创建

按照扩大面积、总结提高、系统集成、主攻“短板”的思路,突出抓好小麦高产创建大面积示范点的建设,探索推进示范片和整建制推进试点师、团、连轮换。通过参与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整体提高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4.2.3大力实施小麦增产模式攻关

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小麦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成熟技术模式,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率先在兵团重点小麦生产区(二师焉耆垦区、四师昭苏垦区、六师奇台垦区、九师塔额垦区、十三师哈密山北垦区)推广,并逐步应用到各个团场。

4.2.4突出抓好关键环节指导服务

在春耕、“三夏”的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制定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组织督导组分赴主产区,督促检查小麦种植十大主体技术、六大精准技术、小麦“一喷三防”等重大技术措施落实情况,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4.3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研成果产出与运用

4.3.1加强小麦高产优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进一步加大小麦精准智能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开展小麦持续高产、优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与配套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小麦单产水平,确保小麦生产效益;加强粮食作物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开展有机小麦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4.3.2加大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力度

开展适于滴灌技术的配套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工作,滴灌能充分满足小麦的肥水需求,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小麦生长,发挥增产潜力,故引育和应用产量潜力高的矮秆、抗病、耐肥水优质品种,是高产、高效滴灌小麦生产的关键,育种单位应及时调整育种目标,尽早选育出适合滴灌的小麦新品种,为麦田滴灌技术的推广提供品种保障。加大小麦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工作力度,满足小麦高产、超高产发展的基本科技需求。

4.3.3开展小麦精准生产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借鉴棉花高产栽培的模式和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经验,建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包括精准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

4.3.4研制并推广小麦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

借鉴棉花膜下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经验,开发小麦滴灌自动控制系统,并加强开展灌溉自动化系统关键部件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结合施肥推荐系统和农田墒情信息与小气候信息的综合管理专家决策支持与灌溉远程控制一体化服务平台的研发,将极大地促进新疆滴灌小麦的生产。

4.3.5开展小麦空间信息诊断与管理优化决策系统

综合运用3S技术、专家系统,建立区域通用肥料遥感监测模型和县级小麦氮肥调控管理分区体系,利用遥感信息指导精准施肥。

4.4加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普及与培训

加大各师局和团场开展小麦高效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力度,针对配方施肥技术、中低产田改造与标准田基本建设、小麦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综合植保技术、测墒灌溉与控制灌溉技术、智能诊断与决策技术等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团场职工的知识水平与生产能力;编撰小麦高效生产相关技术的图册、宣传画、书籍(尤其是民族团场实行民族文字版本)进行发放,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

5兵团小麦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

5.1种质创新与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

围绕小麦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从不同层次研究小麦的遗传行为,为农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包括高产、超高产作物育种的遗传基础研究及有关育种材料的创建、抗主要病害优异种质的创建及其遗传基础研究。

针对地域特点,开展小麦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在小麦主产区应用矮秆、小叶、大穗型高产品种,以适于滴灌种植;加快特用小麦品种选育进程,推广强筋小麦种植,改善兵团小麦种类少、单一的现状;在南疆大力开展弱光性(耐荫)小麦的引育,重点推广冬性、弱冬性小麦,实现南疆林下间作产量水平的提高。

5.2新疆小麦高产、超高产机理与栽培调控技术研究

针对兵团荒漠绿洲区光热水土资源优化组合的条件,重点研究小麦持续高产、优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小麦对逆境的适应性机制及其调控技术,建立充分利用荒漠绿洲资源的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栽培耕作技术体系。包括小麦高效生产优化栽培生理基础;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机理及调控,绿洲作物水分过程与产量形成的协同模型等。

5.3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借鉴棉花高产栽培的模式和推广精准技术的经验,研究解决制约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主要关键措施为基本手段,建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特色经济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包括高产麦区(7500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优质小麦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间作弱光照生态区超高产技术体系、超高产群体结构与基于目标冠层指标的调控技术、滴灌小麦规模化标准生产技术和小麦精准生产技术等。

5.4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

针对以滴灌技术为主的新型灌溉技术,开展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机理与管理体系的研究,探讨提高小麦单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灌区水量合理调配以及降低投入成本的技术途径。包括绿洲生态用水评价与流域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定额标准和保墒灌溉技术标准研究、滴灌多作种植制度与关键栽培技术、小麦节水灌溉制度和灌溉预测预报技术方法。

5.5绿色、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开展无公害、有机小麦种植基地建设,进行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有机小麦生产技术与示范;研发有机小麦溯源机制系统,扩大兵团高品位小麦种植面积,提升兵团粮食商品竞争力。

5.6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

以实现兵团绿洲小麦生产信息化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为目标。通过开展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小麦专家系统、小麦生长模拟、小麦决策支持系统等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为垦区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科学手段。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7

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基因抗病虫早熟棉品种邯686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6个不同处理,研究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在不同密度下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666.7m2每穴单株种植5 000株籽棉产量最高,每穴双株种植6 000株处理产量第二,两者差异不显著,后者更加省工 。

关键词:麦后移栽; 早熟棉; 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4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5-0046-03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Patterns on Yield of Cotton Transplanted after Wheat

Han Yongliang, Lu Zhengying, Li Shiyun*, Yang Yufeng, Cui Hongyin

(Hand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dan 056001, China)

AbstractTaking transgenic early-maturity cotton variety Han 686 with diseases and pests resistance as material, six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set to study the planting effects of one and two plants per hole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with one plant per hole was the highest under the density of 5 000 plants per 666.7m2, and that was second with two plants per hole under the density of 6 000 plants per 666.7m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latter was more labour saving.

Key wordsTransplanted after wheat; Early-maturing cotton; Planting density; Yield

冀中南地区是粮棉集中产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粮棉争地矛盾突出,发展麦(菜)棉两熟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棉花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技术,在棉区实现了一熟变两熟,促进了种植制度改革。当前国内麦棉两熟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麦棉套种和麦后直播棉、麦后移栽棉。麦套棉由于二者共生期长,不利于机械采收,麦后直播棉产量不理想,麦后移栽棉则有效弥补了棉花生长所需有效积温和生育期不足的短处, 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为了进一步完善麦后移栽棉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置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方式试验,旨在获得冀中南地区早熟棉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高效的种植方式,为大面积推广麦后移栽棉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早熟棉品种邯686,该品种2011年通过河北省、河南省审定,生育期107天,高产稳产,抗病抗虫,纤维品质优良,适合麦棉、菜棉两熟配套种植。

1.2试验设计

2012年在肥乡县前白落堡村进行试验。砂质壤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水利条件好。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每穴单株种植666.7m2密度4 000、5 000、6 000株和每穴双株种植666.7m2密度5 000(2500穴)、 6 000(3000穴)、7 000(3500穴)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处理4行区,行长12.5 m,行距0.6 m,小区面积30 m2。

5月8日育苗,麦收后于6月13日移栽,田间管理及时一致。9月15日调查各小区的主要农艺性状, 项目包括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每小区取50铃测定单铃重,按小区收获统计产量。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包括种植方式和密度两个因素,种植方式包括每穴双株、每穴单株两个水平,而666.7m2种植密度为4 000、5 000、6 000、7 000株4个水平,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它的线性模型为:

xijk=μ+τi+vj+qk+(τv)ij+(vq)jk+εijk

式中xijk为群体的产量观测值,μ为群体的平均值,τi为种植方式i的效应值,vj为种植密度j的效应,qk为区组k的效应,(τv)ij 为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的效应,(vq)jk 为种植密度×区组效应,εijk为随机误差。以此模型进行方差分析。

在试验中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测验;即假定各个因素效应固定,以处理效应为分子,随机误差效应为分母计算F值。

采用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7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麦后移栽棉的农艺性状表现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密度增加,株高逐渐上升,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 000株处理,株高80.7 cm、单株果枝数10.3个、单株铃数11.9个、单铃重5.21 g,田间各性状间协调性好;其次是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 000株,株高81.6 cm、单株果枝数9.7个、单株铃数10.7个、单铃重5.14 g,协调性也较好。

2.2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由表2、表3可以看出,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种植方式之间籽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每穴单株的平均产量高于每穴双株的平均产量。

2.3种植密度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666.7m2种植密度为4 000、5 000、6 000、7 000株4个水平,种植密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该结果表明,5 000、6 000株之间产量分别为237.1、243.3 kg,差异不显著,但是极显著高于4 000、7 000株的产量。可见该品种的种植密度存在一个适宜范围,密度过高与过低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2.4密度×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密度与种植方式的互作效应差异极显著。棉花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 000株与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 000株产量差异不显著(表4),但从育苗移栽

的成本来看,每穴双株栽植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移栽费用,因此前者可以成为后者好的替代,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讨论与结论

在作物高产栽培中,增加种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具有较强的密度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其产量和品质基本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棉花高产栽培中存在适宜的密度范围,高于或低于适宜密度时产量均降低。本研究中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 000株与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 000株时实收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而密度过高与过低均会造成显著减产。房卫平等研究发现,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低密度处理叶枝成铃和成铃比例相对较高,而铃和叶枝铃比例高影响棉铃集中吐絮,另外麦后移栽棉具有有效现蕾少、开花结铃期短的生育特点,因此低密度处理下虽然单株潜力发挥较大,但是群体总铃数并不高,这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高密度下,随果枝部位上升,铃及叶枝成铃降低,上部成铃较多,纤维品质较优。本试验表明,666.7m2密度7 000株时,单株铃数明显降低,产量不高,而666.7m2密度5 000~6 000株时,成铃部位相对集中在棉株中上部,群体总铃数较高,这很可能是实收籽棉产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表现,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研究密度范围,以确保棉株生长纵横均衡发展,使个体和群体枝节量适当,结合化学调控塑造理想株型,提高内围和中上部铃的比例,使麦后移栽棉达到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冯邦杰,潘志金. 麦茬直播棉发展优势及栽培要点[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47-48.

[2]陈建平,张萼,王海洋,等.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1,27(1):31-35.

[3]毛树春. 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余建英.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马育华. 田间试验统计分析[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6]黄骏麒.中国棉作学[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 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7,9(5): 331-336.

[8]李大庆,徐立华,郑春宁,等. 麦后直播棉生物学产量、群体叶面积对皮棉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3,9(4):16-21.

[9]陈建平,张萼,王海洋. 麦后短季棉栽培技术[J]. 中国棉花,2008(6):29.

[10]王正才,陈金湘. 我国棉花育苗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综述[J].作物研究,2005(S1):347-350.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套作栽培;技术应用;北方

1 我国套作栽培技术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套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项传统技术,套作栽培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业巨著《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大麻套种芜菁。在明代时期,小麦和棉花的套作技术也已经十分成熟。近年来,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更加重视农作物的套作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也成为普遍推广的一项农业实用技术。

1.2 在我国北方,由于纬度分布的原因,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且无霜期短,北方大多地区无霜期不到200d,作物适宜发育的时期较短。农作物的种植大多为两年三熟制,也有一年一熟制,在这种种植熟制下,光能和热量十分有限,要想达到农业发展效益最大化,充分保障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作物的套作栽培的推广意义重大。

1.3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差异很大,尤其是南北方热量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农作物的套作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介于北方地区的农业条件所限,我国北方常见的套作模式有:棉花套作大蒜,棉花套作洋葱,小麦与大豆搭配,小麦搭配葵花,马铃薯套种甘蓝,玉米套种大豆等模式。

2 套作栽培技术分析

2.1 套种作物的合理搭配。套作栽培技术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适合搭配栽种的作物种类。在这点上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首先,套种栽培的作物植株高度上应该是高矮搭配,一高一矮;作物的株距上适合一宽一窄,以上两种因素的搭配是考虑农田的透光通风问题。其次,搭配栽种的农作物的成熟时间上一早一晚,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避免作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增产增收,同时避免农忙的叠加,减轻农忙负担。最后,作物的选择尽量做到一互一利,选择适宜在一起生长的种类,例如,玉米和大豆就是一组很好的搭档,玉米会分泌无氮酸类,有宜于大豆根瘤菌的生长发育,而大豆的根瘤菌为玉米提供氮肥,互助互利,何乐而不为?

2.2 作物种子的选用和处理。套作栽培技术的运用,对种子的选用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精心选用优质的种子,更适宜当地栽培生长的类型。而且种子要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做好品种的轮换工作。此外还可以作一些种子的处理,这点对于后种的作物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先种下的作物已经在生长,给后来的作物造成影响是无可避免的。例如,我们在小麦套种大豆的模式下,对小麦进行催芽处理,提高出芽率,有利于保证作物质量。

2.3 作物的栽种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套作栽培技术下,作物栽培对时间的要求十分苛刻,应严格遵循播种期限来栽种,否则会影响到另一种作物的生长或被另一种作物所限制生长。再者是作物株距的适宜,套作栽培的作物植株间的距离应略大于单独种植情况下的距离,为另一种作物的生长让出一定空间,有利于农田的通风透光,更为灌溉排水工作提供便利。此外,还需要注意作物共生期的问题,在作物共生期内加强管理,注意观测,确保两种作物的正常生长。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山东省;夏直播花生;现状;发展潜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6-0134-04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Strategies for Summer-Planting

Peanut after Wheat Harvest in Shandong Province

Sun Xiushan, Wang Caibin*, Wu Zhengfeng

(Shandong Peanut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summer-planting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af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harves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ory between grain and oil foods due to the land scarcity, achieve the efficient cultivation of peanut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grain and oil foods. The main planting modes,area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peanut in Shandong, and also the distribution areas and planting modes of summer-planting peanut were described.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summer-planting peanut wa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resource,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The advantages and conditions to develope summer-planting peanut were analyzed by soil condition, field operating advantage, variety, technology and planting benefit. The instability of peanut yield, needing improvement of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extensive management we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ummer-planting peanut. The technology strategies,reasonable layou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research breakthrough to key technolog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existed technology,we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develop the summer-planting peanut.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Summer-planting peanut;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otential; Strategy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花生主产区,但随着可耕地面积的不断下降,粮油争地矛盾突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生产潜力,大力推广麦后花生直播技术,既可以保证小麦面积,又能稳定花生面积和产量,同时可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粮油双增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山东花生生产现状

1.1 面积和产量

山东省近年来花生种植面积约为80×104 hm2,以春花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4/5,麦油(花生)两熟制面积约18×104 hm2,占总面积的1/5,其中麦套花生约10×104 hm2,夏直播花生约8×104 hm2。由于麦套花生费工费力,近年来面积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24.5×104 hm2减少到2012年的8.6×104 hm2,降幅为65%。而夏直播花生面积呈持续增长态势,单产近年来保持在3 750~4 500 kg/hm2,与春播花生相近或略低。

1.2 夏直播花生的分布与种植方式

山东夏直播花生主要分布在无霜期较长、积温较高、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水浇田。生育期一般从6月中上旬至10月上旬,历时110~120 d。主要种植模式有麦后灭茬耕翻起垄覆膜、麦后灭茬耕翻起垄露栽、麦后旋耕灭茬平地直播、麦后免耕精播等,其中起垄覆膜方式产量最高。夏花生由于基础地力较好,施肥量一般只有春花生的60%~70%,基施或追施。

2 夏直播花生生产潜力

2.1 气候潜力

山东省年平均气温12~14℃,≥15℃期间的日数为150 d左右,无霜期180~220 d。夏花生生育期间(6月中旬至10月上旬)的积温在2 683~3 049℃,但不同产区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鲁南包括临沂、日照等市,鲁西南包括泰安、济宁、枣庄和菏泽等市,鲁西包括聊城、济南等市,夏直播花生生育期间的积温可达到2 900℃或以上,能满足或基本满足中早熟大、小花生对积温的要求;鲁东的潍坊市、平度市等主产区一般年份也可达到2 800℃或以上,基本可满足早熟花生对积温的要求[1]。因此,从热量资源看,山东大部分地区可满足夏直播花生对温度的要求。

山东花生主产区年降水量一般500~950 mm,但分布不匀,旱涝现象时有发生,季、月相对变率大,多数年份 6~8月份偏多,一般在300~600 mm,9月份时多时少[1]。正常年份,可满足3 750~4 500 kg/hm2中等产量水平花生对水分的要求,但5 250 kg/hm2以上的高产地块少雨年份仍需适当补灌。

2.2 面积潜力

山东夏直播花生栽培面积潜力主要来源于鲁中南、鲁西、鲁西南及潍坊等主产区的春花生高产田、麦套田和其他夏收作物(如大蒜等)等。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约11×104 hm2的春花生高产田可实行小麦、夏直播花生两熟制栽培。现有的10×104 hm2的麦套花生,从光热情况看,均可改为夏直播。另外还有4×104 hm2的夏收作物也可发展夏直播花生。因此,山东夏直播花生面积潜力可达25×104 hm2以上。

2.3 产量潜力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山东省相继开展了“夏花生亩产400 kg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夏花生小麦双高产栽培规律及配套技术研究”,小面积攻关666.7m2单产突破了600 kg,大面积示范实现了单产4 500 kg/hm2[2]; 2011~2012年东明县667 hm2夏直播花生平均单产达到5 535 kg/hm2,6.7 hm2平均单产达到7 920 kg/hm2,证明夏直播花生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3 发展夏直播花生的优势与条件

3.1 土壤与田间作业优势

3.1.1 地力基础较好,增产潜力大 小麦田一般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好、肥力中等或以上,后茬花生营养供应充足,有利于产量形成。这是夏直播花生虽然生育期间光热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但平均产量并不低于春播的主要原因。

3.1.2 有利于小麦花生双高产 与麦套花生相比,两种作物无共生期,小麦种植不必考虑预留套种行,可按照最有利于产量形成的种植方式和群体进行田间布局,同时也消除了花生套种给小麦带来的损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块麦后夏直播花生的小麦产量一般比套种增产10%以上。花生播种不受小麦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更易实现苗齐、苗全、苗匀,避免麦套花生“高脚苗”现象严重、群体质量差的问题[2],弥补了夏直播花生生育期短、光热相对不足的问题,产量可达到或略高于麦套花生。

3.1.3 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麦后夏直播不仅易于小麦机械收割,花生也可以进行机械播种,符合现代农业轻减栽培的要求。同时可省去麦套花生中耕培土等管理环节,方便灌溉和排水,易于肥料基施、深施。因此,麦后夏直播代表着麦油两熟制发展的方向。

3.2 品种、技术配套

3.2.1 培育出一批优良品种 如花育系列的花育22号、25号等大花生,花育20号等小花生;山花系列的山花7号、9号等大花生;潍花系列的潍花6号、8号等早熟大花生。这些品种熟期适中,增产潜力大,为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3.2.2 技术基本成熟 研发出抢茬早播、地膜覆盖、麦油一体化施肥、适当晚收等适合麦后夏直播的关键增产措施[3~8],集成出适合不同生态区的麦后夏直播种植模式,单产达到或超过春花生产量水平。

3.3 效益显著

与同等条件下的春播花生相比,夏直播花生一般减产750~1 500 kg/hm2,公顷收入减少4 500~9 000元(按6元/kg计),但一季小麦(产量6 000~6 750 kg/hm2,按2.5元/kg计)可增收15 000~16 875元。因此,麦油两熟每公顷可增收6 000~12 375元。

夏直播花生(3 750~4 500 kg/hm2)和夏玉米(6 750~7 500 kg/hm2,按2.5元/kg计)相比,夏花生比夏玉米每公顷可增收3 750~10 125元,而且花生是豆科作物,对维持土壤氮素水平有益。

4 夏直播花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产量不稳

夏直播花生的生育期比春播一般缩短15~25 d,不同生育期天数均有所减少,饱果期减少的最多;比麦套花生全生育期一般缩短10~15 d,差距主要在饱果期[2]。特别是在夏收夏种农耗时间较长(多达7~10 d)的地区,夏直播花生,特别是生产潜力高的大花生,不能正常生理成熟。即使延迟到10月底收获,达到了春播花生的生育期(130 d以上),但由于生育后期温度低,生长发育很慢甚至接近停止,导致饱果少、果重轻、产量和含油率低。

4.2 种植技术有待提高

与春花生相比,麦后夏直播花生研究起步晚,单项技术间配套性不足;不同地区的技术研发水平、种植技术、产量效益等差异较大,产量相差高达750 kg/ hm2以上,多数地区夏直播花生的增产潜力远未得到发挥。因此,实现均衡增产是未来夏直播花生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4.3 管理粗放

目前,夏直播花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水平远低于春播花生,缺乏有针对性的关键增产、稳产技术,多采用传统田间管理或借鉴春花生生产技术。田间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整地难、施肥不合理、密度不足、田间管理不到位等,大大影响了产量潜力的发挥[2]。

5 发展夏直播花生的技术对策

5.1 合理布局

山东省光热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夏直播花生的发展应按照各地光热资源状况进行合理规划。光热资源较好的地区可选用中早熟或早熟大花生;光热资源一般的地区应以早熟小花生为主,适当搭配早熟大花生,并加盖地膜;光热资源较差的地区应选择早熟小花生,加盖地膜,同时选用早熟小麦品种。

5.2 突破关键技术

一是根据不同生态区光热资源情况,培育生长发育快、光合效率高、熟期适当的高产品种。

二是以缩短农耗时间、有利于田间作业、保证花生全苗和促进生长发育为主要目标,突破麦后灭茬耕翻起垄覆膜和夏直播花生免耕栽培的关键技术,研发配套机械,实现夏直播花生灭茬、播种全部机械化作业,将农耗降至3天以内,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实现高产。

三是加强不同种植模式下夏直播花生营养特点及肥水耦合效应及运筹技术研究,同时根据夏直播花生营养体发育快、经济系数低的特点,研究适合夏直播花生的化控技术以及化控与防病治虫、根外追肥等技术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减少田间作业次数,实现一喷多效。

5.3 加强现有技术成果的集成与示范

以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为核心,配套平衡施肥、提早缓控、适当晚收等共性高产技术;集成适应不同条件的夏直播花生栽培模式,主要包括:麦后灭茬耕翻起垄覆膜、麦后灭茬耕翻起垄露栽、麦后免耕直播秸秆覆盖三种种植模式。加大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小面积高产攻关,规模化集中展示,大面积示范带动,提高农民对夏直播花生栽培的认识和高产高效的信心。

参 考 文 献:

[1] 王在序,盖树人. 山东花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王才斌,万书波.麦油两熟制花生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万勇善,张高英,李向东,等. 夏直播花生高产途径和配套栽培技术[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3):42-46.

[4] 冯烨,郭峰,李新国,等. 我国花生栽培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33-136.

[5] 孙彦浩,陶寿祥. 宽幅麦套花生生育特点及麦花两热双高产配套技术[J].中国油料,1993(4):21-24.

[6] 王才斌,郑亚萍, 车书杰. 鲁东地区夏直播花生高产生育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17(1):17-19.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 草莓;无土栽培;基质;筛选

中图分类号 S668.404+.7;S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96-02

有机基质栽培是一种新兴的高效无土栽培方式,此种栽培方式能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和空间环境,可有效地解决土壤盐渍化、土传性病害日趋严重和作物生理性病害加重等亟需解决的疑难问题,使作物抗病、抗逆性增强[1-5],但有的基质原料如草炭等价格比较高,一般农民不易接受。为了筛选出较优的草莓栽培基质,通过研究不同基质对其生长的影响, 探讨各种基质在无土栽培中的效果,从而获取最优的无土栽培方式,达到简便易行、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三桥农场日光温室。建造培养槽,先平整夯实温室土壤,距温室后墙0.8 m按行距1.3 m南北方向放线。栽培槽用砖砌成,槽边框高15~20 cm,槽内径48 cm,栽培2行作物,槽距58 cm作为过道。在槽底部中央开1条宽20 cm、深10 cm的沟,以利排水。槽底部铺1层0.1 mm厚塑料薄膜防止土壤病虫传染。薄膜压在槽边第2层砖上。薄膜铺好后,在槽底填充砾石,在其上铺1层废旧编制袋,防止植物根系深入排水层,然后填入混合好的基质,每个栽培槽设1根滴灌软管。供试草莓品种为丰香。供试培养基质包括麦秸、炉渣、菇渣、草炭、锯末、猪粪、油渣等成分。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8个基质配比处理,分别为:麦秸∶炉渣∶菇渣∶草炭=4∶2∶2∶2(A);锯末∶草炭∶炉渣=1∶1∶1(B);麦秸∶锯末∶草炭∶炉渣=4∶2∶2∶2(C);菇渣∶草炭∶炉渣=1∶1∶1(D);炉渣∶锯末∶菇渣=1∶1∶1(E);草炭∶炉渣=4∶6(F);锯末∶炉渣∶猪粪、油渣=5∶3∶2(G);菇渣∶炉渣∶猪粪、油渣=5∶3∶2(H)。每个栽培槽为1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1.3 试验实施

基质经消毒处理后装入栽培槽,2009年9月3日定植,株行距为20 cm×30 cm,定植前剪掉残叶,每株留3~4片叶。在植株生育期内,调查统计不同处理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情况。分别于幼苗期、始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初果期、盛果期及采收后详细调查记载。每处理随机取样,样品数量均为20株,于10月25日测新茎粗(茎周)、冠茎、单株生根数等。1月27日采收第1序果,4月底采收结束后统计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基质对草莓营养生长的影响

2.1.1 对植株成活的影响。不同基质栽培的草莓的生根成活率存在差异(表1)。分析草莓单株的内生根数,处理A、处理C、处理F最多,分别为20、21、22条;其次为处理B、处理D、处理G,为18~19条;处理E、处理I最少,为16条。从成活率看,以处理C和处理F最好,分别达到98%和100%;其次为处理A、处理D、处理E、处理G,达到95%~96%。

2.1.2 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不同基质间的植株生长差异很大(表1)。以新茎粗度看,处理F、处理C、处理A最好,分别达到1.5、1.4、1.4 cm;其次为处理B、处理G、处理I,分别为1.1、1.0、1.0 cm;再次为处理D和处理E,分别为0.9、0.8 cm。处理F、处理C的冠径均达20.5 cm,处理E冠径最小,只有15.1 cm。叶面积以处理F、处理C、处理A最大,分别达221.7、220.3、218.5 cm2,处理E最小,为138.5 cm2,叶柄状况以处理F、处理C、处理A较好,叶柄长分别为17.4、16.7、16.5 cm;叶柄粗分别为0.20、0.20、0.19 cm;处理E表现最差,叶柄长为13.4 cm,叶柄粗为0.15 cm。匍匐茎状况以处理F、处理C、处理A表现较好,匍匐茎长度分别为5.2、4.6、4.2 cm,匍匐茎粗度分别达到0.25、0.25、0.20 cm,匍匐茎条数分别为1.4、1.1、1.2条。对不同基质栽培草莓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处理F、处理C和处理A的基质栽培效果较好。

2.2 不同栽培基质对草莓生殖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始花期和成熟期差别不大。从单株花数看,处理A、处理C、处理F最好,分别达5.1、5.0、5.3朵,其次为处理B、处理G,分别为4.3、4.1朵,处理D、处理E、处理I最少,分别为3.1、3.2、3.6朵。从坐果率看,处理F、处理A、处理C分别达到65%、60%、58%,处理D、处理E均为45%。从产量看,处理F产量最高,达到20 178.0 kg/hm2,其次为处理C、处理A,分别为19 674.0、19 459.5 kg/hm2,处理E最低,为14 119.5 kg/hm2,处理F、处理C、处理A与其他处理相比较,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差异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基质栽培草莓的效果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草莓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情况,筛选出3个最佳栽培基质,即草炭∶炉渣=4∶6、麦秸∶炉渣∶菇渣∶草炭=4∶2∶2∶2、麦秸∶锯末∶草炭∶炉渣=4∶2∶2∶2。以上配比的基质所栽培的草莓植株表现最佳。麦秸、菇渣、锯末等各个单一基质互补,从而改善了基质的物理性状,同样创造出了草莓根系较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这些原料可就地取材,价格低廉,合理添加麦秸、菇渣、锯末等原料,可有效降低草炭的使用量,节约生产成本[6]。使用麦秸、菇渣、锯末等原料,较易出现草莓生长脱肥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肥料合理配施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刘丰,张志君,霍忠臣.草莓无土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11):5.

[2] 李小晶,袁信,李雅凤.日光温室草莓固体无土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0(5):234.

[3] 芮三亚,胡奇,蔡潞莎.温室冬草莓立柱式无土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6):233-234.

[4] 李彩华,郝忠宝.温室草莓无土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