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的内涵十篇

时间:2023-11-14 17:53:22

雕刻艺术的内涵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1

关键词:敬修堂 建筑雕刻 文化内涵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4-02

敬修堂(亦称锦绣堂)位于苏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镇)东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联习开始修建,历时5年而成,是该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共有四进,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装饰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砖雕三者皆备,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手法多样,工艺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区建筑雕刻的极好素材。

一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

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中国的商业重镇,也逐步形成以洞庭东、西山商人为主的商业团体――“洞庭商帮”。洞庭商人精明能干,“谋生不远千里,荆湘之地,竟为吾乡之都会,而川蜀两广之间,往来亦不乏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描述到:“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便购买土地、置办房产,以致带动了这个时期苏州地区建筑行业的兴盛。其宅院开始追求楼厅廊轩、彩绘雕刻,形成“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风尚,作为建筑装饰的砖、石、木“三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明清时期,众多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荟萃于苏州,吟诗度曲,逐古今风流。在这种气氛的激发下,吴地艺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吴门画派、吴门书派以及昆曲类的吴江派和苏州派等都盛极一时。同时,许多特色鲜明的手工艺门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版画、琢玉、宋锦、缂丝等。不同艺术类型的创作方法、技艺特点、审美情趣影响和推动了苏州建筑雕刻艺术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

源远流长的建筑技艺则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术支撑。苏州建筑技艺的发展离不开香山帮这一建筑流派。香山帮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工种体系。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等传统建筑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工匠群体。明初,苏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宫的建造,香山帮工匠被征召进京承担这一工程,从此声名鹊起,香山帮逐渐成为做工精良、巧夺天工的代名词。通过该时期南北工匠的技术交流,香山帮形成了兼具南北方秀雅雄健的技艺风格。明代《长物志》和《园冶》均对香山帮建筑(造园)技艺进行了记录和总结。

二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图案主题与文化内涵

1祈吉纳福的传统主题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不少是明清以来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如喜鹊、蝙蝠、鱼、猴、麒麟等。这些雕饰不仅使建筑面貌更加细腻精致,而且通过这些图案,借助象征、谐音等方式,表达出人们趋利避害、喜庆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鱼”的题材,鱼与“余”谐音,象征财源广进,且鱼就有水,江南地区有“遇水则发,以水为财”的谚语,用“水”来隐喻财富;在“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中,则寓意登科仕进,则功名成就、福禄俱得;又因为鱼属卯生动物,繁殖力强,有时也象征家族门丁兴旺。又如蝙蝠、绶带和铜钱组合在一起,喻为“福寿绵长”;蝙蝠、鹿、桃一起喻为“福禄寿”;蝙蝠和铜钱的组合喻为“福在眼前”等。这些雕刻画面生动形象,祈吉纳福的含义清晰丰富,是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装饰题材。

2贾而好儒的人文写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读书仕进的装饰题材也有相当的比重,如“四时读书乐”、“四艺”等。这类题材出现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风雅之嫌,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贾和儒,洞庭东山、西山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传统社会中,读书出仕,光大门楣是许多民众信奉不移的准绳。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过科举入仕之人,然而该地仕进之风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苏州府城一带。《林屋民风》载:“有明之时,山中科举蝉联。国朝以来,渐乃稀少,盖洞庭之读书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识礼仪为常,举子之业习而不精也。若富贵之家,聪俊子弟,未尝不延师就传,笃志艺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许应试。一试不售,即废焉改业。所以读书者多,而成名者少。”即言这里读过书人虽多,但不少人只以粗识几字,懂得仪理常识即可。即便家庭殷实的人,科举不利也转而经商谋生。科举考试不仅耗费财力,且制举一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得中者能有几人?经商致富相比读书仕进似乎更易实现,这一现实使得大多数人自觉地选择了前者。

虽然人们充分认同经商的价值,但在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也不主张完全放弃科举。由此,经商与科举也就成了洞庭人迭相为用的生存法则。这也使不少洞庭商人有着读书的习惯,敬修堂的主人徐联习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楚地经商时,“行箧常以书自随……以故货殖数十年,恂恂儒雅。”成为当时有名的儒商。除了读书养性外,洞庭商人也乐于同文人结交,以诗酒唱和为常事,清代康熙年间东山人汪琬的《尧峰文钞》卷十五记载:“万历以来,山中高赀者推许氏、翁氏两姓为甲。其人率以文雅相高,喜结纳四方贤士大夫,非仅纤啬拥财自卫者也。故凡春秋佳日,远近篮舆画舫争集其门。如华亭董尚书(御名)宰、陈征君仲醇、常熟钱尚书受之、嘉定李进士长蘅、太仓张内翰天如、仪部受先之属,类推翁、许为湖山主人。一切管弦歌舞之娱,牲宰酒醴供张之盛,所费殆将不赀,绝无分毫顾惜。”历史上,洞庭商人结交的名人包括董其昌、翁方纲、刘墉、纪昀、钱谦益等。为扩大声望,在商业经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洞庭商人不惜钱财与之结交。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还是体现了洞庭商人在贾和儒之间复杂而矛盾的价值抉择。

3文雅闲适的风尚习俗

自明代中期以后,苏州经济日益富足,市井生活渐趋繁华。各种节俗、游冶以及歌舞、杂技、戏剧等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就连妇女也走出户外,参与其中。袁宏道在《荷花荡》一文中曾记录当时的盛况:“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为了迎合普通市民阶层的趣味,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志趣和爱好的题材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如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是现实生活中节俗、游冶等情景。同时,苏州文人的艺术创作也开始涉及市井民间。如以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始把视角转向普通市民生活,创作的仕女人物画、花鸟画充满了浓郁的世俗气息。为配合居室陈设的需要,原本属于文人士大夫聊以自娱的画作此时也以不同的形式流入民间。特别是到了明代晚期,苏州出现了专门从事这类绘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作品又通过民间匠人转化成为版画和建筑雕刻,这一现象也体现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在敬修堂建筑隔扇门的绦环板中,就有不少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其内容主要涉及游园、郊游、耕读、赶考等方面。各个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情节丰富,生动地记录下当时活跃的社会生活。

三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艺术特色

1主题鲜明的布局构思

敬修堂的建筑雕刻在总体规划上层次清晰且主题鲜明。这在敬修堂一系列门楼的雕刻中尤为明显。敬修堂建筑群共有四进,依次需经过五道大门。除了,入口比较朴素,仅以青砖砌成一个简单的门罩外,其他每进均有一座雕刻精细、主题明确的门楼。如进入院宅后左转,可见一座雕饰精美的木构门楼。门楼额枋上有四个圆柱形门簪,雕刻四季花卉。前檐枋正面中部以包袱锦的形式,将一对麒麟、两只喜鹊雕刻在有亭、桥场景的背景上,寓意“喜临门”。前檐枋下沿两端饰以寿桃雀替,上沿承四组斗拱,斗拱上托连机和前檐檩。四组斗拱之间采用透雕的技法,从左至右依次雕刻三组动、植物图案。第一组的内容为松鼠、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第二组是柿子树、狮子和喜鹊,寓意“事事如意”;第三组为獾和喜鹊,寓意“欢天喜地”。整个门楼的雕刻都以“喜庆”为主题,寓意开门见喜。

2形式多样的构图

敬修堂“三雕”往往会根据施雕的构件、部位和表现主题的不同来进行位置经营,因此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在单一画面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改变主体物和其他陪衬物之间的比例、简化陪衬物的形象来突出主题。而最有特点的是在表现人物故事时,注重对情节的选择,布局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题材均置于同一画面。如大厅砖雕门楼的上额枋有一组表现人物故事的雕刻,描述的是游园的场景。其构图采用手卷画的格局,画面从右至左徐徐展开,不同场景以树木进行分隔但又气韵连贯,人们在不同区域的活动描绘生动,主次分明。又如敬修堂正厅前的砖雕门楼,其雕刻图案根据门楼构件形状进行布局,斗拱上施以花卉雕刻,棹木、拱垫板雕饰蝙蝠和寿字纹,上枋和兜肚饰为人物故事,垂莲柱上端为如意和龙纹,下端为花篮。中间字牌为乾隆进士蔡书升所书“世德作求”。下枋则是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雕饰。整个构图在局部上既结合了各个门楼构件的形制,精心布局单一构件的画面构成,又充分考虑了所在区域构件系统的整体效果,疏密有致,张弛有序,形成一种整体的画面节奏。敬修堂建筑构图还借鉴了江南建筑彩画的做法。如大厅前檐枋的雕刻装饰,就有彩画图案的特点。前檐枋两端的找头以对称的形式,饰以浅浮雕卷草软卡子,在枋中部的包袱心位置雕刻夔龙寿字团。

3精巧传神的雕刻技艺

苏州地区传统的建筑雕刻做法包括阴刻、平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同时施以剔、钻、勾、镂等工艺。在进行创作时,工匠们常常会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部位,将这些技法或单独、或相间、或组合地加以运用。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入口门楼的门簪即是雕刻技艺一次充分的体现。门簪为圆柱形,长0.28米,直径0.17米,以四季花卉为主题,其侧面以高浮雕的技法勾勒出花卉的枝干、叶片及花瓣,再以阴刻加以修饰。门簪正面的花头采用透雕表现,花瓣层层包裹,层次丰富。而门簪正面与侧面的交接圆润精巧,正面花瓣与侧面叶片在形态上过渡自然、井然有序。敬修堂的砖雕门楼上有大量砖雕人物故事,民间艺人的刻刀如同画笔般在砖材上施展各种刀功技艺,或提顿按挫,或钩回曲直,或刚柔疾徐,生动地刻画出各种形象。这些人物雕刻不仅刻画精细,而且神态也活灵活现,充分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4清雅灵秀的艺术面貌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2

关键词:古民居;木雕;技艺;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杭州是一座著名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杭州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杭州还基本保存着南宋以来的街坊格局和不少有一两百年历史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古民居建筑,由于岁月流逝,风雨侵蚀,这些留下来的古民居有一部分已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但是杭州的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却是历史留给我们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杭州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人文研究价值。

杭州的古民居坐落于过往的城市或乡村之中,其造形样式是与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紧密相连的。杭州的古民居格局制式主要呈现为院落式,这种格局制式在明清两朝已经定型。然而,千年以前的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皇家的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规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一品二品厅堂五问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问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问九架,不许在宅前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祠堂”,“庶民庐舍不过三问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

尽管在历史上,有不少高官、富商、地主并不遵守这些规定,但这些规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杭州古民居形式多样性的发展。因而要深入研究杭州的传统民居,就离不开传统的文化背景。杭州的古民居之所以像久酿的成酒,越品香味越浓厚,就是因为杭州古民居所折射的内涵品味,不单单是通过简单的测绘就可以将其完全捕捉到的。杭州古民居和官式建筑相比,结构简单,和欧洲的花园洋房相比,它又显得较为古朴。但是这些样式丝毫都不影响杭州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底蕴的绽放。因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所形成的复杂民风和民俗,正是构成杭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的深厚基础所在。

杭州在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风格样式,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道路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不少艺术成就,其艺术品味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这期间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宅邸和中小型宅舍,如西湖边的汪庄、柳庄、郭庄,还有名噪中外的胡雪岩故居等“庭院豪宅”。这些宅第在艺术风格上面,除了具有北方古民居的传统风格以外,还融汇着江南民居的风韵,使得杭州古民居建造艺术在历史上面达到了“最后”的一个高峰。此外,古时由于杭州经济的繁荣,民间手工业作坊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新城镇化”的出现,城镇与乡村中的宗祠、店铺、楼牌、围门和桥梁等公益房屋和设施大量出现。其民居的生活属性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一般平民宅舍外,还出现了楼房。在大、中型的宅府之中,都有着丰富的砖、木、石来作为民居的装饰。特别是木雕技艺被大大运用到古民居的装饰表现中去了。

明清时期杭州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杭州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杭州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杭州古民居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在数千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繁荣和发展,技艺手法日臻成熟和完善,从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厢房、梁柱、门窗等,到陈设家具中的床、椅、几、案、屏等,不仅雕刻的题材内容丰富,从花草树木、神灵鬼怪、飞禽走兽、历史典故、田园山水、戏剧小说到宗教礼仪文化,几乎无所不包这些题材囊括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表现上的所有对象,而且在结构塑造上面,传统民居装饰雕刻十分重视与美学上的合理体现,雕刻处理分寸得当,形象、色彩表现的自然得体,这些木雕艺术古朴而清雅,给观者无尽的遐想空间。

杭州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

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杭州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1)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2)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3)透空雕法:是将所要雕刻的木板刻穿,造成全方位的穿透,然后再使用剔地刻法或线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需要木雕艺人有高超娴熟的技巧,完成后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设计雕刻出的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自然,花瓣卷翻自然舒展,这些样式在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被广泛使用。

(4)线雕法:通常用刀刃来雕压花纹,这种雕法讲究刀功技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这种雕刻技法对于形象的勾勒和花纹的刻画有着重要作用,所雕刻表现出的雕刻纹理效果,具有极强的景物的质地感。线雕法一般用以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同时也可以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3

关键词:大足石刻 世俗造像 民族遗产 数字化

检 索:.cn

大足石刻反映两宋时期社会风俗内容的“两宋世风俗画迹”造像[1],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2]大足石刻艺术需要多元呈现方式,它自身的艺术特征、造型技巧、审美情趣等需要载体外输。随着数字艺术的迅猛发展,用数字化的方式加以研究大足石刻,这是传承与发展大足石刻艺术的新方式。

一、数字化艺术语境与大足石刻世俗造像

数字化艺术,广义上讲泛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3]这种新兴艺术的发展,使艺术的创作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艺术家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鼠标、键盘代替“笔”,用虚拟空间代替实际空间等等。数字艺术特有的自生成原理,也使数字艺术的创作变得更为高效、精准、快捷,在兼顾一定的视觉美学定律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美感。

大足石刻世俗化的造型艺术风格是大足石刻艺术独特的审美风格,它蕴蓄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数字化的视角解读,以新的需求加以表现大足石刻艺术,这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具体体现。[4]

大足石刻艺术的数字化语境中,多元与传承是其中最强烈的特征语汇。多元的意义已不仅仅在方式上,更是在理念和内涵上;而传承也不仅仅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大足石刻的数字化传承是基于对大足石刻艺术所呈现的时代文化背景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深刻思考,而数字化作为一种载体,成为这种思考的物化呈现和表述方式。

二、大足石刻世俗造像的数字化研究

研究大足石刻世俗造像,在注重其造型形式美的同时,其内在的精神内容和独特的审美内涵也是不容忽略的。本文用数字化研究大足石刻世俗造像主要注重于雕刻技法、内容和审美内涵这几个方面。

(一)雕刻技法

大足石刻在雕刻刀法上,有机的融合了直平刀法、凹入圆刀法、突起圆刀法诸种刀法技巧。大足石刻运用精炼的雕刻艺术语言,演示了如何将高高在上的“神”演化为亲切可感的“人”,[1]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用数字化研究大足石刻世俗造像,主要是采用大足石刻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数字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模仿出大足石刻的雕刻刀法和造像的神态特征。如大足石刻造像中常见的突起圆刀法,可以通过数字艺术的自生成理论,在数字虚拟模型制作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自生成起位、区域浮雕、堆料、去料、打磨等功能实现。(图1、2)

(二)内容选取

在石刻内容的选取上,选择能反映出世俗信仰、民间情趣和惩恶扬善的题材进行数字化创作。例如大足石刻反映世俗生活的典型造像,宝顶山20号的《养鸡女》,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瞬间,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体现一种无限“鲜活的世俗生活美”。诸如此类的世俗题材,运用于数字化的创作中,不仅仅只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大足石刻的世俗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借以数字化这种艺术形式将世俗化形式下的宗教义理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量传达给大众。

(三)审美内涵

“审美的诱惑也来自事物内在的意蕴,来自它的文化内涵,来自它的历史感。”[6]从审美的角度看,大足石刻的世俗造型和形式突出地表现了当时的世俗民情,有着显著的世俗审美趣味。与此同时,它所承载的审美思想体现了那个变迁时代的文化思想特征以及传统的审美观念。大足石刻的世俗造像以世俗生活场景为主题,以世俗人物为主体。这不仅迎合了中国传统审美观,也是在艺术创作中人民性的体现。它以世俗化的形式内在表现了以佛教为主亦包括儒、道在内的宗教思想内容,这不仅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其内在的宗教文化思想也在世俗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给了大众。大足石刻的世俗造像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浮雕观念的本质在于把立体的东西转变为单纯的视觉印象[7],因此用数字化来呈现石刻艺术,主要是借鉴大足石刻的世俗艺术形式,用数字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来表现石刻世俗文化。通过对大足石刻艺术形与意的提取,在数字化的视角下体现石刻的世俗文化形态与审美哲学。

三、数字化对大足石刻世俗造像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大足石刻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大足石刻的民间世俗造像给人一种生活化、易趣化的美感,因此呈现出了大足石刻独特的审美。它为数字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艺术资源,或取其独具世俗意味的图案形式,或追求其在凹入和突起两种圆刀刀法上铸就的“神性”人性化雕刻技巧,这都为数字艺术的创新打下了殷实的基础。

宝顶山20号的《养鸡女》(图3)是大足石刻世俗生活美的鲜明代表,以数字化的表现手法来重新对其进行演绎,可使之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焕发新的意义和内涵。图4是在计算机里构建的养鸡女虚拟数字模型。运用数字技术配合实践与空间的观念,为大足石刻养鸡女造像在虚拟的界面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构建新的“真”图像。并形成可复制的无穷摹本,突破时空距离的限制,使石刻艺术通过计算机就能向大众传播丰富的感官信号。

在石刻造像的数字化表现手法上,大足石刻养鸡女造型的数字作品充分运用养鸡女安详宁静的表情和争食小鸡的动态达到生动的效果。同时,从作品中养鸡女和小鸡的处理技法,就可以看到大足石刻中常见的雕刻技法――一种融合直平刀法、凹入圆刀法、突起圆刀法诸刀法技巧的审美性极强的雕刻技法。在人物的形体处理上,借鉴了原石刻人物的形体处理方法,即不刻意寻求人体曲线的比例关系,而是将人体整体的动势、气韵加强,追求视觉感官上的“神似”,含蓄而自然。在突出表现原石刻浓郁的世俗风格的同时,其准确的造型又透露出数字艺术的神奇魅力。

结语

作为大足石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世俗生活美造像所蕴含着其他造像不可比拟的美学价值和宗教寓意。它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义理至今受用。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来演绎大足石刻艺术的世俗之美,是一种艺术体验,将石刻丰富的内涵附于数字化载体之上传递给大众,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和时代审美需求,使大足石刻艺术在新的平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基金项目:数字化在大足石刻的传承和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YBYS092

注释

[1] 龙红:《风俗的画卷――大足石刻艺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2] 王庆瑜、黎方银:《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

[3] 辜居一:《数字化艺术论坛》,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

[4]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5] 童登金:《大足石刻研究文集3》,北京,中国文物出版社,2002-8。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4

用雕琢难度极高的琥珀来雕刻人物,并且一举在部级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力拔头筹,这在上海青年雕刻家中是不多见的。去年11月,一年一度的工艺美术盛会——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博览会所入选的展品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传统工艺技法的表现、作品的艺术品位及功能扩展等方面均有突破,生动地诠释了工艺美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崭新艺术内涵。青年雕刻家郑升帅就是这样一位创新型的艺术大师,他的琥珀雕刻作品《千手观音菩萨》获得了金奖。今年4月,作品《阿弥陀佛》获得第五届上海玉龙奖金奖。《药师琉璃光如来》评为公众最喜爱十佳作品。

郑升帅的琥珀雕刻作品《千手观音菩萨》以天然血珀为原料,辅以作者精湛纯熟的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技法。血珀雕刻千手观音珠开妙相,头戴宝冠璎珞环钗饰身,胸饰璎珞,身着天衣神态端庄,跏趺坐于莲花之上,其余各手分执瓶、铃、轮、镜、弓、柞、盾等法器。背托圆形神光,内刻手臂多条,以示千手。该件作品,大气精巧,通透中有灵秀,作者赋予了琥珀以新的生命,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郑升帅的琥珀雕刻还有《弥勒佛》、《大日如来》、《观音》、《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如来》、《黄财神》等多件精品。件件雕琢精美令人爱不释手。那件《弥勒佛》造型圆浑饱满、人物表情生动,那大肚弥勒满面笑容衣襟坦怀,右手握着一串佛珠,左手拿着一把扇子,宽容大度,乐不可支。观之,使人忍俊不禁。整个雕琢十分精细,弥勒身上的衣袖褶皱,线条流畅,连脚趾纹路都十分清晰,凸显了大肚米勒“笑尽人间天下事,知足常乐一身轻”的神态。再看那件《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祖端坐莲花台,身后一圈光轮。琥珀所特有的晶莹通透在作品中充分显示,佛祖身上是黄灿灿的,如阳光照耀、金光闪烁。身后的空间有棕色、淡红、淡灰、浅蓝等几种色彩,有层次、纹理,似蓝天和云霞,十分壮观。

琥珀是天然宝石的一种,琥珀按色泽与质地纯净度,可分为血珀、金珀、香珀等。佛教中琥珀是佛家的吉祥之物。琥珀雕刻全凭作者的灵感和经验、以料定稿、要用心读懂每一块琥珀原料的内涵和对琥珀材料的准确拿捏,从而才能因材施技,刻画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珀雕因为材质不均匀,使得它的雕刻不同于一般材质的雕刻。雕刻时,刻刀的力度要随着琥珀的硬度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调整,稍不留神,就会雕废了原料,郑升帅在琥珀雕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郑升帅除琥珀雕外,还擅长牙雕、核雕、木雕、角雕等多种材质的工艺雕刻,他的象牙雕《十八罗汉》获得了2012“儒仕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琉璃世界》获2012年第四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金奖,《琉璃世界》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牙雕《十二生肖守护八佛》在第十四届中国(部级)工艺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特别金奖。今年五月,郑升帅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玉雕艺术研究会评为中华玉雕艺术大师。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5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二是在雕刻手法上。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手法比较多,雕刻风格各式各样。以石雕而言,其既可以凸显古朴气息,又不失粗犷之情。常见的石雕雕刻手法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而从石雕的雕刻风格来看,其主要以平雕和浮雕为主,且可以配合圆雕的雕刻手法来增强石雕的立体感。另外,石雕的雕刻刀法细腻中透着大方,且可以配合砖雕和木雕等雕刻工艺来作为建筑门罩,这可以在确保雕刻质量的基础上,增强雕刻设计的灵活性。三是在雕刻内容上。主要以动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雕刻内容。实际上,在建筑中应用雕刻装饰时,需要和雕刻师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将蕴含“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图案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例如,“鹤”代表着长寿;“鱼”代表着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等。

二、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现代消费者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绿色、环保性建筑装修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装饰外表的华丽外,同样对装修本身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三雕装饰艺术可以有效地融合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雕刻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相辅相成,完美呈现建筑艺术美。近几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和普及,木材、石材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概率越来越小。此时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古代装修风格和技艺,那么不失为一种另类风格的装饰工艺。以我国徽州雕刻技艺为例,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格。从其文化特色角度来看,徽州装修文化充分融合了我国儒家等传统思想,有效地增强了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和艺术特色。但是现代雕刻技术更为先进,雕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成果融入到现代建筑装修图案中。因此,为了确保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借助现代雕刻技法,充分吸收三雕装饰艺术中的优秀雕刻技艺和精髓,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元素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内在底蕴,这样可以使现代建筑有一种浑然天成、回归自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总之,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借助传统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效果,增强现代建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无法达到的建筑装饰效果。因此,如何将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有效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微州三雕装饰艺术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艺海,2015,(4):116-117.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6

一是雕刻精到,天人合一。嵊州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态,又强调雕刻的造型技巧,在手法上追求“少雕多留”、“以少胜多”,让自然造型和人工雕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妙趣。如作品《仕女》,创作者在保持根材整体材质美感的前提下,对人物内在精神和脸部表情作了恰如其分的刻划,那圆瞪有神的双目,紧闭的衣袖,垂肩的秀发,将唐代美女杨贵妃的神态刻划得惟妙惟肖。其他部分一概顺其自然,崖柏固有的起伏形体及肌理、疤痕转化为仕女双手紧闭靠拢的动态及身上披着的衣裟,使人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艺术的大美。部级根艺大师郑剑夫的“诸子系列”、“唐女”,部级根艺大师吴筱阳的“笑狮罗汉”、郑兴国的“夸父逐日”等无一不是天人合一的精美之作。

二是材质精良,格调高雅。嵊州根雕所取根材较为广泛,但都突出材质的精良,如甘肃的香柏、广西的紫柚木,越南和印度的黄花梨、紫檀,山西的黑格粒等,有的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用这些材质雕刻而成的根雕作品,往往?@得气质华贵,格调高雅。近年来,嵊州的根雕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还成功开发了古沉木根雕艺术这一新产品,给嵊州根雕注入了新的活力。古沉木又称阴沉木、乌木、炭化木,石化木,是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层的枯木残根,随着年代的久远,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浸泡和磨压,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筑般的效果。古沉木的色泽大多近似于黑色,用这种色调雕就的作品深沉厚重,具有高古气韵和深奥的精神内涵。“寒江独钓”、“长眉老僧”、“钟馗夜巡”、“一苇东渡”等古沉木雕作品,无一不显得古朴厚重,高贵典雅。

三是题材丰富,品味脱俗。经过二十多年的耕耘,嵊州根雕在题材的开掘,表现内涵的拓宽,艺术品位的提升上取得了明显突破,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中国根艺美术协会主席马驷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周锦云等领导和行家的高度评价。嵊州根雕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取材于古代文学的题材,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既有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也有反映自然百态的作品;既有弘扬传统美德的寓意,也有倡导时代新风的传递。嵊州根雕艺人既着眼于作品形象刻划的准确,更能够透过作品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交触。佛道神话人物是嵊州根雕常见的题材,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开创新意,升华作品价值。如达摩重点刻划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给人以启迪。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意蕴,使嵊州根雕独具艺术品味,广受人们的欢迎。(见图2)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7

【关键词】城市雕塑;地域特点;艺术形式;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主要用于城市的美化与装饰,它在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起着缓解因为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单一感觉,在空旷的场地起着点缀、平衡的作用。城市雕塑多建于车站、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等公共场所,有气势恢宏的大型雕塑,也有精细逼真的小型雕塑。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着其独有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等都决定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雕塑,因为汇聚了城市的人文风貌,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比如广为人知的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左手捧着《独立宣言》,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脚下是打碎的脚镣、手铐和锁链,自由女神像是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崇高理想。

一、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分析

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历史发展之中,它是以艺术方式来表现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风貌,一些优秀的城市雕塑甚至可以使每位进入雕塑环境的人都沉浸在这个城市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的脉搏。

(一)抽象雕塑

抽象雕塑是指非具体形象的雕塑,抽象雕塑要求有其内在涵义或具有美观的特征,并不严格要求其形体。抽象雕塑强调随心所欲的艺术追求和主张,往往超出现实之外,从而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家庭群像》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斯宾赛?摩尔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在作品中,父亲托着孩子的双腿,母亲双手环绕着孩子的腰部,孩子在父母的环抱中,显得很安详,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人沉浸在人伦幸福的氛围中。三个形象连接却又相对独立,既体现出孩子是联系父母的纽带,又表示出每个人独立的人格。

(二)写实雕塑

写实雕塑是指雕塑家要掌握和运用解剖学原理,用材料再现或模仿人或动物的真实形态,它是通过对雕塑的精确刻画,从而使雕塑达到具体真实的效果,从而反映人文、反映自然、反映作者的思考和心灵。《大卫》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著名作品,位于佛罗伦萨市。在作品中,大卫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凝视敌人,右手自然下垂,微握拳头,左手握着肩上投石器,整个雕像显示出了大卫勇敢、沉着和必胜的信念,是佛罗伦萨市民心目中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的化身。

(三)依附雕塑

依附雕塑是指雕塑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或空间来进行雕刻,从而表现出雕塑的内在涵义。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的乐山大佛就是一尊大型的依附雕塑,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建造完成。传说中,南岷江东岸是三江河水汇流之处,水深流急,行船经常沉没,危害极大,凌云寺的海通和尚认为水中有水怪,于是打算依着山势在岩石上雕刻一尊大佛来镇压水怪,从而使过往的船只不再受害,于是就有了乐山大佛。(四)独立雕塑独立雕塑是指雕塑能够在特定的环境将本身的独立性展示出来,它往往表现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任务等。《五月的风》是山东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雕塑的造型是螺旋上升的风,颜色为火红色,充分体现了“”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

二、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雕塑是人类文化创造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特定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见证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国与国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民族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再加上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精神信仰等,这些客观因素都导致城市产生其独特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城市雕塑的发展与形成的不同。各个城市都将各自的雕塑化作文化符号来表现自身的文化与精神,这些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精神的缩影,其中蕴含着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符号甚至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由于城市雕塑其重要的内涵和意义,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越发体现了出来。延安在历史上是红军长征的终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在1935年到1948年13年的岁月,以主席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在这里了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奠定了我们党建国的坚固基石,为我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延安的红色文化雕像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英勇奋斗。观看延安红色文化雕像,情不自禁会将人带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回忆起那段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西安古称长安,是华夏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前西安的城市雕塑基本上展示的都是唐朝文化,虽然不可否认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但是其他朝代文化展示的缺失却使西安的文化氛围显得过于单一。在其他一些历史名城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高大的雕塑,却看不到这些雕塑和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什么关联。这些雕塑作品由于没有和城市的文化内涵相融合,不但让这些雕塑作品显得单一,也让城市失去了特有的文化底蕴魅力。优秀的雕塑往往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密切联系。比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标小于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雕塑、罗马城的象征朱庇特的母狼、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青铜骑士等。

三、结语

本文介绍了城市雕塑的概念,对其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列举了相应的案例进行说明,从中分析出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城市雕塑已经走进了多元化时代,雕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文化走向。只有对雕塑造型的特征进行深层次的提炼,才能使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具人文内涵和深度。为避免城市雕塑成为工业时代的复制品,我国城市在进行雕塑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文化在城市雕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将城市特有的文化通过雕塑展现出来,从而展示出城市的独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唐健.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12).

[2]刘雅丽.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2014(24).

[3]陈鑫.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设计研究[D].株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8

    在后来北京故宫的建设中包括现在的故宫修缮工作中,均有许多沧县木雕刻工匠参与。沧县工匠吕联青对家具雕刻、寺庙建筑等雕刻样样精通。在修建兴济奶奶庙时因雕刻技艺高超留下“吕神工”的美名。现在残存的沧州古建筑“吕氏住宅”,其雕刻设计制作是由吕联青及弟子完成。[8]沧县镂空雕刻发展到吕氏一代已由薄向厚,由单层次向多层次发展,而且在吕氏带领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从事镂空木雕刻艺术及家具制作的艺人成长起来,使镂空木雕刻艺术更具有了明显的区域特色,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吕氏师徒的带领下,沧县出现了大批从事木雕刻及家具制作的艺人,以梅官屯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都有细工木匠雕刻,有众多有名气的木雕刻艺人。当时这一职业成为沧县许多乡里人谋生的主要手段,沧县梅官屯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村。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现代装饰、装修风格盛行,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从业人员减少;九十年代,沧县镂空木雕刻艺人已经很少。但现在依然有一些钟情于镂空木雕刻艺术的年轻艺人在前辈熏陶下,继承前辈镂空木雕刻技艺的精华,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技艺加以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镂空木雕刻艺术风格。

    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的艺术特色

    沧县的镂空木雕刻壁饰艺术约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明清是空前发展的时期。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是历代木雕刻艺人辛勤劳动和艺术创作的结果。它是众多木雕刻艺术中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通透、立体、真实的视觉效果,镂空层次一般在两层以上,真实感很强,在较小的体积中,表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写实景象。当代沧县木雕刻已经基本脱离了建筑需求,多为生活环境装饰性的壁挂或屏风等,是悬挂的壁饰、陈列的饰品,为纯观赏性、起装饰作用的独立艺术作品。可根据环境和物品的需要进行搭配配置,起到装点与美化环境的效果,并且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属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范畴。沧县镂空木雕刻将传统手工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表现时代特征,反映百姓生活,表现题材内容广泛,创作出了大批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是精致的民间技艺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在历代木雕刻艺人传承和发展基础上,对传统镂空木雕刻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作品无论从构图、选材,还是厚度、雕刻技艺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他地方的镂空木雕刻艺术多以圆雕和浮雕为主,镂空雕刻少且材料薄,而沧县镂空木雕刻料厚,立体感、层次感强,厚度是普通透雕的10-20倍;构图多以传统国画创作的形式来表现主题,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从人物故事到动植物,从日常生活到自然界,范围广泛,尤其是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利用木材的纹理,把握原物质的生长形态从中凸显其美的特性,从中努力体现技艺与木料的完美结合。作品在技艺上雕刻精细,形象简洁概括,充分体现原料美。创作出的作品构思巧妙,深刻内涵,创作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能明显反映作者审美观和技艺水平,形成了独特的镂空木雕刻壁挂艺术风格。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一般从构思到创作等都为同一人完成,创作者又兼制作者,能将作品的思想充分表现。每件作品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观察力,并且能够紧随时代步伐,体现时代气息,艺术内涵、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沧县镂空木雕刻为传承百年的高立体、高层次的奢华技艺,一件重量在5斤左右的成品大概需要一百斤的原料才能制成。木雕刻真实的立体感效果是靠其能够包容整个艺术作品的木料为基础。只有足够厚的木料才能制作镂空木雕刻,为体现生动的镂空效果,就要首先去掉多余的木料之后再精雕刻,去的越多效果越好。所以,沧县镂空木雕刻堪称用料最多的工艺,层层镂空,玲珑剔透,是最厚的镂空木雕刻技艺。木雕刻从开始到雕成全部手工雕刻,绝不使用机器,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手工雕刻,且工艺流程复杂、精细,每套工序都有独到之处。深厚的体积和层次使完成的作品豪华气派,雍容华贵。沧县的传统镂空木雕刻技艺已成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镂空木雕刻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文化艺术界的关注。

    沧县镂空木雕刻的艺术价值

    一是从形式和内容上突出个性,彰显风格魅力。沧县镂空木雕刻为多层次镂空雕刻,一般镂空木雕刻三至四层已属不易,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可以精致雕刻出5层到8层的镂空图案,厚度可以达到20厘米以上,使其体积感更强、层次丰富,效果更真实。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对作品设计进行创新,作品与时代相结合,扩大了取材范围,改变了过去仅是传统题材的设计思路,作品题材从传统到现代,题材更加广泛。代表作品《富贵长寿》、《秋园小趣》、《迎奥运五福娃》、《吉祥如意花篮》等(图2、图3),从自然界到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前社会生活,还将沧州传统武术、杂技艺术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镂空木雕刻作品之中。二是学习传统国画的写意方式,提高艺术层次和格调,突出内涵内容。沧县镂空木雕刻采用与国画相结合的方法,在继承传统镂空木雕刻写实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以写意的方式表达主题内容,注重“神似”的表现方法的探索。在表现上借鉴传统国画的布局和手法,不惜留出大量“空白”,突出主题形象,使作品给人以豪放高雅的感觉。因为有大量的材料被剔除,作品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加以木雕外凸及多层镂空,创造出了立体国画的形象效果。从具体雕刻的表现上,强调传统技艺的应用,形式上注重写意与工笔画的有机结合。三是追求传统制作方式表现。沧县镂空木雕刻从开始雕刻到制作完成全部为纯手工雕刻。制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全部融入木雕刻的刻制形态之中,将刀法的形态与木材的纹理相结合。镂空木雕刻艺术是根据原材料固有的自然纹理,并与赋予它的人们思想中的品格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四是满足现代化的新生活环境需求,适用范围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品位和价值,追求趣味性与高格调家居生活环境,追求传统文化形态以彰显人文气质。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盼通过精美的艺术形态予以表达,尤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继承的“和文化”、“福文化”以及吉祥的文化象征,融化为世代传承的艺术形象情景创造。沧县镂空木雕刻的形式、内容、题材都根植于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并努力将这永久的精华延续传承,赋予木雕刻新时代的审美价值。它将当代民族文化魅力发挥到一个新的阶段,努力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和生活品位,将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紧密融合,创作出能够适应当代人生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艺术个性的艺术作品。沧县镂空木雕刻作为传统技艺并没有因时间的变迁而变得陈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典范。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探寻其所经历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与品位的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和文化成就,是历代艺人的辛勤劳动的结晶,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9

关键词:桃木工艺;装饰艺术;研究

随着装饰行业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装饰艺术的形成。装饰艺术的出现不断演化,为人们的生活带艺术气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桃木工艺在实际装饰中的应用,是自然元素在装饰艺术发展中的集中体现。为此,在本文中对桃木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其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一、桃木工艺艺术呈现

从工艺呈现形式上对桃木工艺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圆雕、浮雕以及透雕。

1、圆雕

圆雕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是人们比较喜欢一种桃木工艺雕刻形式。圆雕讲究的是从多个角度、多方位的三维立体雕刻手段,从多个较多进行观赏都是一种都是一种非压缩式的雕刻工艺。在桃木工艺的圆雕表现手法之下,其所能够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能够适用于多种类型之中,其中有装饰性的、抽象性的以及生活使用性。

2、浮雕

浮雕是桃木工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浮雕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桃木工艺中应用广泛。实现浮雕工艺,首先需要进行绘画,然后在绘画基础上进行雕塑。为了增加浮雕的三维透视效果,需要采用因素压缩的方式来增加浮雕的可观看性。浮雕本身具有较强的压缩性,在空间占用上比较小,能够适应多种场合的装饰。以桃木艺术为基础的浮雕,能够充分发挥出其艺术特点,在生活装饰中备受欢迎。从浮雕的雕刻形式上进行分析,高浮雕在视觉的明暗对比较明显,所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其能够实现的压缩效果比较小;浅浮雕的压缩性比较大,具有一定起伏感;刻线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能够将绘画的特色与浮雕的艺术特点相互结合,同时能够给人一种淡雅而含蓄的感觉,艺术表现形式比较特殊。

3、透雕

桃木工艺中的透雕主要运用在小挂件以及桃木摆件中,透雕将浮雕的底板去掉,利用产生的视觉负空间,与正空间在轮廓上的相互转换,能够产生一种艺术韵律感。透雕与以上两种雕刻形式相比,形式上更加的灵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二、桃木工艺在艺术装饰中的应用

1、桃木工艺选材

作为桃木工艺最基础的原材料,桃木的选材是极为苛刻的,具体而言要考量木材本身的硬度、密度、直径和干湿度。基于以上几点因素的作用下,对桃木品种的次生要求也逐渐衍生出来,通常来讲能够作为桃木工艺品原料的桃木品种有蟠桃木、黄桃木、油桃木和毛桃木,但就品质而言蟠桃木因为结疤较少、木质较均匀而成为最为理想的品种。原料的收购工作通常在每年的十一之后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同时为满足桃木工艺品对密度、硬度和干湿度的一系列要求,通常情况下会选择15—20年树龄的桃木,自然状态下的桃木会在内力作用下炸裂,因此收购回来的桃木原料进过粗加工后需要用水浸泡,浸泡持续15-20天让桃木内部吃足水分,再以60oC-80oC的温度进行烘干,直到内部完全干透为止,至此桃木原料以基本成型,可以进行后续的艺术加工

2、图案装饰

图案装饰是桃木艺术品的主要呈现形式,因为图案是直观的视觉途径传播信息的,所以最早也最受欢迎的桃木艺术形式就是图案装饰形式。典型的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吉祥的事物成为桃木艺术品最初的也最多的团装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由于我国文字本身的象形特点,所以在桃木艺术品的发展过程中,象形化的文字也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主张创新和发展的今天更是备受瞩目,最典型的如“福、寿、禄”等字样形式,这些文字在桃木工艺品上展现了其本身象形的内涵,如“福”字就被象形的诠释为“有衣服穿、有饭吃、有田种”等,不仅寓意吉祥而且别开生面,受到了桃木工艺爱好者的大力追捧。

3、工艺品装饰

受限于桃木原材料的体积,桃木工艺品涉及的范围并不广,而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小器型领域,最为典型的是桃木剑,因为桃木本身的质地细腻,同时加工过后富有清香、不易腐烂,所以在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健康、长寿的寓意,民间多以之辟邪、祈求平安,同时还有一些游方之士用桃木做成剑用以驱鬼,其实际效果如果已不可考,但是其作为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在当代桃木剑这种桃木工艺品形式已不多见,较多的是以桃木为原材料制作“八卦”、“阴阳鱼”等艺术品,这种工艺品本身彰显的是我国古代“周易”的文化内涵,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内涵,让工艺品的文化价值陡增,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价格也一路攀升,成为当前桃木原料制作工艺品的主流。

4、实用品装饰

如前文所述,桃木原材料的体积都较小,所以其在实用品领域也多以小巧的形式出现,典型的有“笔筒”、“梳子”等,桃木自身较为坚硬细腻的质地决定其可以雕琢出许多细节的形状,而不用担心会产生变形或者破损的现象,而作为文人墨客案头的一件雅物来说,桃木本身可以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式来加以修饰,不仅能够美化表面,同时还能够借所雕之物彰显主人的追求。笔筒最早出现是在明朝的中晚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桃木雕刻艺术已近成熟,所以雕刻方法也多种多样,甚至引领了我国桃木雕刻实用品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桃木笔筒的雕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仿照明朝的形式,采用深刻的方法,制作出高浮雕,形成深浅两层浮雕景象,让笔筒表面的画面看上去更加有层次,更加立体。另一种雕刻是仿照空门石刻的去地浮雕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画面镌刻的细腻、流畅。

三、结论

桃木工艺是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且丰富了我国雕刻艺术形式。当前党和国家号召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木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备受人们关注,因此本文从桃木工艺加工和实际应用两个角度对桃木工艺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我国桃木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为我国桃木工艺装饰艺术发扬光大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李绍俭 单位: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雕刻艺术的内涵篇10

关键词:装饰艺术;木雕;石刻;砖雕

魏氏庄园位于滨州市城东南部的魏集镇,以其显著的军事建筑特点闻名远近内外,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烟台的牟氏庄园、四川大禹的刘文彩地主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魏氏庄园占地面积24613平方米,庄园布局巧妙,结构合理,分城堡式住宅、广场、池塘、花园四大部分。庄园的住宅将具有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城堡式建筑群。①庄园超前的设计思维除了表现在其防御功能上,内部装饰也极其讲究。庄园装饰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中国传统民族的元素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石刻,能工巧匠的技艺在让人惊叹的同时,图案的选择和设计更是令人啧啧称奇。装饰手段的运用丰富了庄园富有特征的外观,装饰所透露出来的文化性、伦理性和艺术性,极大的提升了其自身的精神功能。下面就从木雕、石刻和砖雕三方面对庄园装饰进行简单阐述。

1 木雕艺术

木雕即用锋利的工具刻凿装饰木质物件的艺术。以木架构为结构体系的中国古建筑,它们的梁、柱等主要构件都是直接处在我们的视线之内的,古代艺匠们为了保证建筑的美观对木架构都进行了雕饰。

(1)庄园大门外有两个高大的旗杆,旗杆上半部挂有吊斗(图1),吊斗四个面都有铜钱图案,四角雕刻有蝙蝠。铜钱是古代中国市场流通的钱币,将铜钱放于旗杆上,代表着主人期盼生意兴隆;蝙蝠装饰图案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物和文物中,在中国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寓意“福”和“富”,浓烈的蝙蝠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庄园正门上方有雕刻精致的画板子(图2),共有两层,第一层为透雕的暗八仙图案;第二层从右往左分别为鸳鸯戏荷花、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在建筑装饰中,除了单独用动物或植物的纹样,更多的时候是将动物和植物纹样综合起来表达更多的内涵,此三幅木雕便是将动物纹样巧妙的放于植物之中;最下方的雀替为龙头凤尾的图案,主人最初想用龙的图案,但龙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象征,只能在皇宫使用,因此设计了龙头加凤尾的纹样,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雀替下方为莲荷的垂珠,莲荷图案在石刻中还得到广泛的应用。

(3)东廊坊平时为主人的书斋,门的上方雕刻的是中国传统的动物吉祥图案(图3),同样也是动物和植物的组合。右面雕刻的是一只梅花鹿,“鹿”的谐音是“禄”,寓意为高官厚禄;中间是将松树和仙鹤结合,寓意为“松鹤长寿”,左上角还有一只蝙蝠,寓意“遍地是福”;左面是喜鹊登梅,喜上眉梢,还刻有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因为葡萄是多籽的,寄托了主人多子多孙的愿望,另外葡萄在经商之家还代表着一本万利的寓意。

2 石刻艺术

石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运用雕刻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品,古代的艺匠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种技法创造出风格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品。石刻艺术品从题材和功能上大致分为三类: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其他石刻。汉武帝茂陵石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群,茂陵周围还有卫青、霍去病等的陪葬墓,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的墓冢里面有很多大型的石刻,马踏匈奴、跃马等石刻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佛教造像也是石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魏氏庄园内部石刻艺术品有很多,庄园门口栩栩如生的狮子、墙壁上精心雕刻的史诗文字等都反映了庄园主对石刻艺术的喜爱。图4的石雕位于院子的中间,上面刻有莲荷等图案,莲荷图案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因其形象美,还在于它的思想内涵。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下,在浑浊的世俗社会中,人要像莲荷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身处低微但仍要保持气节,坚韧不拔,莲荷的生态特点正是古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

3 砖雕艺术

砖雕即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花卉、神话故事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今天我们看到的砖雕主要用来修饰寺庙、住宅的构建和墙面。中国砖雕由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汉代人们用空心砖修建墓室,同时在砖上雕出图案来装饰墓室,画像砖的题材内容很多,有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等,从汉代开始砖雕便流传下来,不仅在地主官员的家宅中运用广泛,对中国历朝历代宫殿的装饰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为突出建筑物的壮丽美观,常在影壁、门楼等处将砖雕刻出图案,砖雕石刻是古建筑之中备受瞩目的艺术奇观。

魏氏庄园作为清代的豪宅,砖雕艺术自然也点缀在家宅的重要部位。图5为影壁处的砖雕,内部是有方砖组成,并将方砖雕刻成铜钱的形状,有圆形来修饰,这也是主人教育后代的一种方式,对内做人要像方砖一样方方正正,对外处事要圆滑一些,因为是经商之家。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体系,建筑装饰在特点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艺匠利用木架结构创造了单檐、双檐等形式的屋顶,又在单调的门窗上雕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对地面、台阶进行雕饰,将绘画、雕塑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运用到建筑装饰中,使中国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外观。魏氏庄园建于清代晚期,其自身浓缩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民间风俗,通过它可以了解中国建筑艺术风格,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不仅建筑造型独特,内部装饰更是巧夺天工,件件称得上是艺术中的精品,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中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摘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