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工艺流程十篇

时间:2023-07-13 17:35:52

雕刻的工艺流程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1

能在体型面较小的各种造型陶瓷坯体上进行雕刻山水意境的工艺属微雕山水技艺。笔者于1984年7月5日在景德镇市工艺美术服务部购买一本“中国篆刻艺术”书,在学习篆刻艺术过程中使我感悟:对雕刻一方印章的艺术性而言,艺术性的体现并不在于一定要采用某种字体与书体或图案,而是在于领悟和表现出它的艺术特征,即是高超地且灵活把握文字的书法、通盘的章法与娴熟的刀法,最终表达出一种强烈深邃的、为大众能感悟到的情操和意境。可谓是创作出了成功的印章作品。笔者认为,陶瓷微雕山水技艺有一种浓缩的艺术效果,同时又有一种感觉上技艺精巧的形式美。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学习微雕山水技艺,本文浅谈笔者在陶瓷微雕山水技艺道路上的体会。

要从事陶瓷微雕山水技艺就很有必要学习、研究、借鉴砖雕、雕瓷、木雕、竹雕、漆雕、玉雕、牙雕、紫砂雕等宝贵的优秀传统技艺,广泛吸取众家的浮雕工艺之精华。可以说各门类雕刻它们互影交光,并驾齐驱,形成了各自专门的艺术风格和成熟艺术流派。我们不仅要在传承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发展。还应直接地到大自然去体验,包括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去博物馆参观、去观摩学习,这样才能为我国的陶瓷艺术创作多一些生动的艺术珍品。陶瓷微雕山水技艺是在一件陶瓷坯体的有限创作面和有限的陶瓷坯体厚度条件下,以刀雕出一件品味无穷的山水意境,历经精雕细琢过程的作品完工后,其基本附着的背景最薄处厚度只有半毫米;再经过1300℃左右窑的烧制后,呼之欲出的浮雕山水画能看出薄如纸的透明度。泥与火的综合体艺术同样使创作者感受精神愉悦。故学习、研究、借鉴砖雕等宝贵的优秀传统技艺很有必要,虽然它们不同类别的雕刻方法上、材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点、亦有不同点。在借鉴各自雕刻手法上的运用、处理办法会达到怎样的肌理意境效果形式,去寻找同类雕刻与不同类雕刻更表现意境效果的盲点,这里讲的所谓盲点为适合自己作品表现意境效果的独特所在。

就现雕刻门类的艺术特色分析,在雕刻的题材及艺术成就方面,历代众多艺人们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将毕生的精力全部倾注于斯,以独具的匠心形成了各具不同的艺术个性,精湛雕刻技艺和浓郁地域风格造就不同门类的雕刻名家。题材上有古典人物类、山水楼台类、花鸟鱼虫类、飞禽走兽类、博古书法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基本都是把画意与雕刻技巧融会贯通,或摄取一幅山水画的全景,让整个画面呈现出远、近、高、深、险、峭、绝,密疏不滞,灵巧而又秀美多姿。创造时有的对复杂的自然风景采取高度浓缩,以小见大,以局部呈现全部,无处不凸显艺人们的高超雕刻技艺。这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的辉煌成就。雕刻手法多运用圆雕、浮雕、镂雕三种。圆雕是指不附着任何背景上可以让人们从四面欣赏的为圆雕。它较适合雕刻山水楼台等类显现的造型为立体雕。浮雕具体分为深浮雕、浅浮雕、多层浮雕三种。深浮雕的雕刻难度较大,从平面上雕出的凸凹很明显且层次错落,刀法要面面俱到,颇为精细。浅浮雕是指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画面形象,雕刻处下刀的深度有限,具有立体感,只有具有一定艺术造诣的人才能表现出山水画平远、深远、高远、高山流水景物等韵味来。基本接近了以刀手法,雕刻的难度可知。多层次浮雕立体感强,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感分明;形成一个有整体效果的精细的画面。它的层次感参差错落有致,刀法所到之处有的干净利落,有的行云流水具质感。镂雕是从平面上雕出的凸凹部分有透空感,雕出的线条刚劲有力,雕刀行径纹路流畅自如;雕刻的作品可以由外看到内,雕刻的地方皆处处相连,可见雕工在每下一刀都必须要细心处理得当;同样层次分明而纹路不乱,主题意境呈现与衬景之间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要工整,处处细腻且显疏密雅致而多姿。在雕刻工艺的流程上讲究工序,图案设计为第一道工序是一门描绘艺术,必须以中国画的白描勾勒为基础,在制作的物件上勾勒轮廓,形象的质感是烙印在自己脑海里的。如想塑造完美的意境效果,就必须把握这几方面:首先要“意在刀先”,如同中国书画讲究“意在笔先”一样,烙印在自己脑海里形象的质感随雕刻刀而游动。雕刻的刀法运用是一种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雕刻技法,同时亦是一套习惯的感觉动作及个人各方面修养形成。雕刻的刀法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时,自会雕刀到意出。在品味初步完成整幅雕刻作品后,再进行整个作品必要修剔,将不必要的地方修剔去,以达到意想的最佳效果。雕刻刀法基本是浅入深出的运用线刻和减剔的阳刻、浅浮雕至深浮雕,要求使其有机结合。在运刀方面的手法根据各自顺手而已,可冲刀、切刀、双面刀、单面刀结合运用,腕虚指实、沉着稳健、凝炼流动。在陶瓷雕刻上我们可以根据创作的意境所需,充分运用雕、剔、堆三种工艺。整体用堆,将外型堆出,然后再用雕和剔两种工艺。虽然陶瓷雕刻山水画与其它形式的山水画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借鉴,但陶瓷微雕刻山水画还要受到工具、材质和工艺条件等的制约,与之同为雕刻技艺不同的特别之处在于陶瓷微雕刻山水是“泥”与“火”的艺术结晶。

陶瓷微雕山水技艺属陶瓷特殊工艺有它艺术层次感知性,亦有商品艺术价值的认知性。即要求我们在一件陶瓷坯体器型面前构思出一幅山水画面,务必在构图结合器型特点基础上浓缩精炼的意境,让人有回味画面构图美的妙想。一件艺术作品产生出来既要有艺术效果,又使人得以美的艺术享受;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欣赏能力和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欣赏山水画作品之余,也许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会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出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产生一种爱国的情怀和自豪感,让观赏者取得精神生活愉悦的同时也提升了审美能力。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自然美是生活美的一种暗示和象征,使人们联想到生活的美而感到了它的美。从而产生了观赏之人对此件陶瓷微雕作品的商品艺术价值的认知度有高或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在工作之中学习和探索,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广泛吸取众家之精华,创新出自己陶瓷微雕山水技艺之特色。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2

教学策略:

在本课的学习中,多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雕刻制作的过程,学习不同雕刻方法,提高对雕刻艺术的认识与欣赏能力。本课内容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在雕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激发其创作灵感和动手实践的欲望。通过感悟、发现、尝试、创作、拓展学习几个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雕刻的方法。本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作业展示中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评价,把他们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展示、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

教学目标:

1、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雕刻一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各类雕刻作品,认识雕刻的种类。寻找并运用身边的媒材,引导学生将平面的内容用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初步了解什么是雕刻艺术,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体验雕刻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雕刻的相关知识,对雕刻作品的设计。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雕刻的刻制方法。

教学准备:粉笔雕刻的酒杯、ppt

教学过程:

1、出示展示物,引出课题。

2、生活中的雕刻品(公园里的石像;故宫里的图腾;寺宇里的佛像;精美的玉坠)

共同特征:通过雕刻而成。

3、解释雕刻的含义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塑、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4、请学生举手发言:生活中你所知道的雕刻品。(引出雕刻的不同种类)

5、雕刻的种类(1、按空间占用分类。2、按材料加工分类。3、按功能分类)

6、雕刻的表现形式:圆雕、浮雕、透雕

图文解释各种雕刻品及形式,着重将圆雕与浮雕做对比,帮助学生分辨两种雕刻品(请学生在学习了圆雕和浮雕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理解。)

7生活中不一样的雕刻艺术(知识拓展:水果雕刻、冰雕、蛋雕、粉笔雕刻……)

8、介绍雕刻工具

9、学习雕刻步骤(1、设计草图。2、切基本型。3、构画样稿。4、确定刻法。

5、进行雕刻。6、尝试敲印)

10、布置作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件小型雕刻作品(分小组讨论,设计初

步草图)

11、课外知识补充:知识窗

传统雕刻即以手工的方式运用刀、斧等工具在木材、石材等基料上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3

关键词: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制作工艺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种类繁多,按制作工艺来分,可以分成三大类:镶嵌花木箱,雕刻花木箱,彩绘花木箱。花木箱镶嵌的图案,有彩色菱格式、花卉图案式、彩漆印花式,我们先认识其中一款,用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图案的叫镶嵌花木箱。一般镶嵌木箱的正面、两侧和顶上,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种形式镶成对称的图案,底色有黑、红,棕等颜色,花纹细密紧凑。另外,还有雕刻花木箱,彩绘花木箱、无论是哪一种,都堪称艺术品。

镶嵌花木箱按装饰来分有十几个品种。根据喀什花木箱制作者所言,镶嵌花木箱的造型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而装饰纹样在不断的创新,因此本论文研究仅限于现在已存在的品种。出于文章写作需要,笔者已将所收集的大量资料最后另行做表。本文从新疆工艺美术的基础性研究角度出发,试图针对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制作工艺,装饰特征,种类等进行整理,分析;重点对其制作工艺与装饰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对喀什镶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分类。

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镶嵌工艺花木箱,雕刻工艺花木箱与彩绘工艺花木箱这三种花木箱的制作工艺互不相同,工具材料也不同。笔者在喀什调研过程中几乎没有见过彩绘工艺花木箱也没有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工匠们所言现在喀什地区大多数维吾尔族的需求是镶嵌工艺花木箱跟雕刻工艺花木箱,最近最流行的是雕刻工艺花木箱。彩绘工艺花木箱几乎没有人做,这种花木箱是最老的一种款式。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喀什镶嵌工艺花木箱。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的制作是一种细致的工艺。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画木箱制作的始终,工匠将选材到镶成各种图案这样的操作过程,直到完型。工匠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制作过程中,掌握镶成图案过程的变化和线条走势;受力需均匀,始终保持箱子各部分各种匀称。新疆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规律一般先制作成白皮木箱,然后用小钉子钉上铁皮,后来用各种铁皮被裁成细条,用它们在箱子的边缘镶成图案来进行制作。

1.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步骤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的制作特点是手工精细。为制作一个花木箱工匠们必须从选材料,定型,镶上铜皮,镶成图案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来完成。

镶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艺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1)白皮木箱:木头锯成长方形――不同长度的杨木片来组装成箱子的模型。2)镶成各种图案的镶嵌花木箱:已完成的白皮木箱上面打一层石膏――用小钉子将白皮木箱钉上铜皮(钉在正面,两侧,顶面,背面)――在已钉完的铜皮上用冲子将刻成图案――在图案上用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各种图案。

1.2制作具体流程

第一步:选材料,品种多为白杨木。第二步:木头锯成长方形;根据箱子的固定尺寸来锯成长方形木片。木片的厚度大概1.6~1.8。第三步:将扁长的木板用钉子钉装成箱子形状,制作成白皮箱。在箱盖与箱体之间装上合叶。第四步:在白皮箱的上面打一层石膏。打石膏的作用是为了遮盖裂缝,使木箱表面平滑.第五步:用小钉子将木箱钉上铁皮,钉在正面,两侧,顶面,背面。在已钉完的铜皮上用冲子刻成图案,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在铁皮上面用小铁钉和铁皮细条镶成图案,以防出错。然后再安装箱扣。第六步:木箱刻上花纹,镶上铁皮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图案。第七步:镶嵌工艺木箱的正面、两侧和顶上要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种形式镶成对称的图案,背面与地面没有任何装饰图案,也没有钉成铁皮。这些繁复的制作流程对手工技术要求相当高,一个镶嵌画木箱从选材到镶成图案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可完成。所以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画木箱的制作流程与制作工艺直接影响着镶嵌画木箱的质量与价值。

2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手工木雕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跟民间传统工匠学习雕刻技艺,加上刻苦钻研,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工匠。维吾尔民间手工木雕制作技艺传承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传承维吾尔木雕传统技法和纹饰,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木雕艺术所蕴含的维吾尔文化。

2.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喀什雕刻花木箱的材料与制作流程跟和田雕刻花木箱不同;主材料为普通的压缩木板,更何况木箱子的整个雕刻过程由雕刻机来刻画省时间不费功夫,不用工匠们亲自去雕刻,制作过程。雕刻结构和造型也不是很复杂,收藏价值不是那么高,容易破旧,因为它的整个过程或材料都很简单。雕花木箱图案一般不着色,用各种花卉、几何纹、壶、罐、瓶等组成纹样雕刻在本色木箱面上,显得朴实无华,古香古色。蓓蕾、实、枝,自由组成。以前喀什花木箱和和田雕刻花木箱同样用工匠亲子手工雕刻而近几年来由于工匠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用雕刻机来雕刻花木箱,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又很节约时间可作者而言这种雕刻方法制作的雕刻花木箱不如以前工匠们亲自手工的花木箱,更何况材料的质量变得更糟糕,不像以前用的各种,反而用的是压缩版。压缩版的寿命很短不能比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和田雕刻花木箱雕刻的上等材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木头的特性及选材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以上说法的材料与过程都是关于和田雕刻花木箱的知识。

2.2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步骤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4

关键字:木刻工艺;永北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基本概况

永北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八个居委会和四个村委员会,幅员面积247.2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140米,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mm,辖12个居(村)委会,141个居(村)民小组,22276户56557人。雕刻工艺流传永北镇西南街居委会。西南街居委会地处永北镇西边,距永北镇政府所在地0.4公里,东邻东北街社区,南邻凤鸣社区, 北邻胜利社区,辖西街、南街、西山新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41户,乡村人口3301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人,劳动力842人,是汉族为主的回族、纳西族、其他民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932人,纳西族 24人,回族192人,其他民族153人。全村国土面积1.79平方公里,海拔2140米,耕地面积697亩(其中:水田604亩,地93亩) 人均耕地0.53亩,林地9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2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5亩,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蓝桉等农作物。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悠久的雕刻文化。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木雕、石雕、泥雕等工艺,则大都流传在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况且他们在吸收传统技法之后又独自创新,使雕艺术更上一层楼。

二、雕刻工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雕刻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永北镇的雕刻主要分布在西南街社区,雕刻制品称雕刻工艺,做工十分的精细,所以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欣赏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其内容有木雕,木雕是木工进行操作, 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木雕制品(如:神龛用紫檀、柏香、犁树木等、颜色);观音像用泥、稻草、纸、麻、铁丝、颜色、漆等;龙头用木料;圆桌用牛骨、贝壳、银子、铜、木材等、骨镶)石雕选用石料,根据所需选料,制品(如:花卉、盆景、假石山)、根雕选用善好的树根。传统雕刻的特征:传统的雕刻纯属手工雕刻,是一种工匠型的劳动,运用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它是雕刻师“高智能和高技能”的综合活动!雕刻成品是否成为珍品完全取决于雕刻师对艺术的理解、对材料的感觉、雕刻技巧的发挥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胜任的,也正是由于如此难能可贵,“雕刻”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的象征,其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作品图案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案。雕刻具有玲珑剔透、视线不受障碍等艺术特色。雕刻的图案花纹制必须经过精心制作,使其富于图案化。

三、雕刻工艺的历史渊源

段家的雕刻技艺师承形式为祖传:1、神龛雕刻艺术,尤其是木雕艺术,在汉族中使用,起源很早贡奉列代祖宗牌位,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2、观音像是佛教文化传入永胜,泥塑菩萨技艺也随之兴起,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3、龙头雕刻艺术,在汉族中起源很早,用于民间龙灯活动、安葬仪式等。段瑜的雕刻技艺父辈相传,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的基础上,工艺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出了骨镶技艺。

四、重要价值和濒危的状况

汉族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是一种美术工艺,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工艺的美术品,美术品,离不开构成工艺品的各种材料和制作工具,这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工艺品,按一定的工艺,构成一定的图纹、造型,体现一定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艺术,这又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因此,工艺品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早在秦汉史资料中。艺术家们以刀,在坚硬的材料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民间家庭、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经过木匠精心制作而成艺术品。

濒危的状况:由于此项工艺需具有很强的相关专业水平,不易普及,致使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手工技艺逐渐被淘太,手工艺品也得不到广泛流传。电器化自动操作,使许多“木匠”已没必要再学习以往的一些木工技艺,就可以做出美观的家具、门窗、箱柜等,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木雕技艺不仅需要一定的悟性,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力,它不像—般的木匠在两三年内就可出师,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来年。另外,一件木雕从原木到成品,操作时间长,与工业化工艺品相比,周期长、见效慢,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耗时太长的技艺,即使有少部分人学成了,但为了经济效益,又转行了。段家的雕刻技艺现无下一代传承人。

五、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

其木雕技艺师承形式为家传,段瑜1987年初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瑜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其工艺品远销省内外,1997年制作的观音阁,为一客商看中,以2500元价格自行包装馱运印度庙堂供养,现永胜程海镇凤羽毛氏宗祠里的匾对也均由其定做加工。段瑜以高超木雕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一九九九年,被命名为“丽江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师”。2005年被列为市、县保护名录。

段光乃第四代传承人,1992年初中毕业,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其木雕、石刻、根雕。近年来自己自学花卉、盆景、假石山等。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光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段光以高超雕刻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其作品远销省内外,每年100余件。

木刻技艺是永恒的。保护木刻技艺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新时代赋予了木刻技艺以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相信在政府、艺人和专家通力合作下,木刻技艺的振兴也是必然的趋势,为维护我国的文化命脉和民族特质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正延.文山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0(1).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5

竹,以虚心高洁的品格,备受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文人墨客吟诗绘画的对象,也直接催生了竹雕艺术。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竹刻。最早带有雕刻的成形竹器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勺,刻纹细致,式样与西汉时期的龙纹吻合。“竹雕之所以能在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一是竹材廉价易得,二是竹雕名家的出现并形成流派。廉价的竹材想与质地高贵的紫檀木、象牙、犀牛角一比高低,只有在雕刻技法上创新,在器型、装饰题材上求变、出异,才能不断创作出精品。”何华一说。

竹雕工艺品价值几何?目前国内没有最高的实价记载,但一个案例可以管窥。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曾诞生过一项竹雕拍卖的世界纪录。一件清康熙年间由竹雕名家顾珏雕刻的山水纹笔筒以1140万元的价格成交。

据史志记载,在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12年)发掘的竹公神像,经专家考证为江安当地竹簧艺人供奉的祖师神像,充分证明了江安竹簧工艺在500多年前就已经盛行了。

竹簧,是指楠竹内壁最里面的那一层,故又名“反簧”、“翻簧”。用它制作的工艺品色泽洁净无瑕,嫩黄娇润,宛如象牙,故又有“竹象牙”的美誉,长期以来,为世人喜爱。江安竹簧的制作工艺流程,可分为原材料制胚、工艺品造型、绘画与雕刻、打磨与涂饰等工序。“江安竹雕制作工艺传统,工艺技术精湛,因而江安与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同为中国竹簧工艺品的三大原产地。”何华一介绍说。

何华一常用的工具有斜凿、平口凿、圆凿、三角凿、凹凿、弯凿等种类的刻刀。一般竹雕艺人用二三十种刻刀就可以完成作品,但何华一的刻刀竟有一百多种,而且全部刻刀都是由他亲手锻打而成。不仅如此,他雕刻的常用刀法就有斜刀、刮刀、铲刀、点刀、錾刀、片刀、划刀、割刀法等十余种。

刀具的齐备和刀法的娴熟,使何华一在竹雕操作时运用自如。他能在长3―50厘米、直径18厘米的竹筒上雕刻出千山万水、飞鸟鱼虫和千姿百态的人物。

“一般每次创作,我都是根据现有的竹根竹节外形考虑酝酿,成竹在胸然后下刀雕刻,一层一层直至整件作品完成。”何华一说。

在大多数人眼中,雕刻是死板且冰冷的,按照已规划好的纹路起刀落刀。其实整个成品蕴含的都是雕刻者手心的温度,他们或抚摸、篆刻、或凝视、或把玩,小心翼翼的程度不亚于母亲抚慰婴儿。面对沉默的竹料时,何华一分明带着对竹料的理解、带着对雕刻的尊重顺其自然地雕刻,不扭曲,不强加,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2015年,何华一的竹雕帽筒《长江颂》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奖。《长江颂》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万里长江的磅礴气势。江两岸的楼台、亭阁、苍松、翠柏、风帆、大雁、云彩雕刻精细、秀媚遒劲。“台湾新光三越百货公司董事长在成都国际非遗节看到我的作品后,专门赶来江安,表达了对江安竹雕的喜爱,并收藏了我的一件作品。”何华一的竹雕作品不仅被国内诸多博物馆(院)收藏,更是走出国门分别被韩国等国博物馆收藏。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6

关键词:巴林石;雕刻;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0-02

绚丽多彩的巴林石温润细腻、软硬适度,是雕刻艺术创作的优质材料。“石不能言最可人,文化真谛是灵魂”,这句话很有道理,意义颇深。是谁给了巴林石的文化灵魂呢?是人的艺术发现和艺术造化。巴林石的价值就在于它是艺术用石。虽然巴林石有着天然的美色、天然的图案,但如果没有人的艺术发现和艺术造化,它就脱离不了一堆矿料或者说一堆石头的原始状态。艺术加工和艺术创造使巴林石焕发生命活力。巴林石艺术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实现巴林石价值并成倍升值的关键要素。所以,根据多年从事雕刻艺术的实践体会,笔者从艺术角度谈谈对巴林石雕刻的切身感悟。

一、艺术发现

巴林石有五大类别百余品种。开采出来的石料称为原石。当见到一堆原石或者拿起一块原石的时候,人们一般总是特别在意原石品种的鉴别,是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的哪一类哪一种呢?然后根据石种谈质论价。但在雕刻家的眼里,除了鉴别石种之外,最注重的是艺术内涵。无论哪个品种,都必须首先确定他的审美取向和适合功能。适合于打造印章、雕件或剖光磨成自然型都需要通过艺术发现来确定。无论哪个品种,也都需要以艺术发现为前提,通过艺术加工或艺术创造,最后成为艺术品,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艺术发现,就是人们常说“慧眼识珠”,既能看透物质属性的珍奇,又能看透艺术属性的宝贵。艺术发现价值在于,即便是普普通通的一块原石,经过艺术家巧夺天工的艺术创作,也能实现价值的数倍递增。反过来讲,即便是再好的原石,如果没有艺术的发现,就可能出现加工的失误,造成价值的损坏。总而言之,艺术发现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艺术发现就是将巴林石的天然美和艺术美巧妙结合起来,使它美上加美,保值增值。

二、艺术创新

我们伟大祖国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具体到四大名石的雕刻艺术创作来说,也是有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历程了。南方的雕刻艺术,名家辈出,占据优势。北方的雕刻艺术,因为有了巴林石而人才辈出。至于雕刻艺术的创作步骤、创作手法、创作技巧等,雕刻艺术大师们都多次反复的讲过,我在这里没有必要老生常谈。仅就艺术创新略加论证。

第一,艺术思维创新。北方的雕艺者,绝大多数都是从南方拜师学艺的。南方的雕艺家、雕艺大师对北方雕艺人才的培养哺育功不可没。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艺在个人。任何一位雕艺家的成长,都不可能总在老师的呵护下生活一辈子,学徒总是要出徒的,雏鹰长大总要飞翔蓝天的。在巴林石雕艺界,特别是在社会各界经营巴林石、收藏巴林石的人们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说到雕刻艺术,总是有言必称南方最好,南方最高。有人不惜千里周折,将巴林石原石拿到南方去找人雕刻,然后再拿回来在当地展示,这种自我贬低北方雕艺人才和雕艺成果的偏见,不利于打造本地雕艺行业的品牌,也不利于南方与北方雕艺的和谐并举与市场的共同繁荣。事实证明,北方的艺术家雕刻的巴林石精品,在国内国际的历次雕艺大展赛中,摘金夺银者大有人在。所以,笔者认为巴林石协会、内蒙古和赤峰市的工艺美术协会等行业组织,要理直气壮地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创新艺术思维,大力宣传本地的雕刻艺术人才和雕刻艺术成果,培植雕艺文化名人,打造雕艺文化名牌,逐步把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艺术优势。

第二,艺术风格创新。巴林石雕刻的艺术风格是指雕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的总体特点。从目前来看,我市市场的巴林石雕件,总体上还是学习或继承了南方的雕艺风格,传统风格的东西太多,创新风格的东西太少了。在雕刻题材、雕刻技法、形象塑造等方面,多数还停留在原有的民俗文化传统上,缺乏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作品风格、时代风格、民俗风格、自成一家的雕刻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雕艺家长期的创作实践、文化修养、艺术造诣、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综合积淀,是雕艺家成熟的标志。事实证明,并非每个雕艺家都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的,有的人雕刻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从雕刻技艺的水平和雕刻精品的数量上称得起雕刻家,但却不是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只有那些刻苦探索、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雕刻大师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冯久和、林亨云、周宝庭等,都以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流派。笔者衷心希望我们内蒙古和赤峰市的雕艺大师,能够在艺术风格的创新上做出表率,成为北方雕刻艺术流派的领军人。每个雕刻工作者都要在艺术风格的创新方面刻苦求索,执着追求,争取有所作为。

第三,艺术产品创新。巴林石雕刻创作,要在艺术产品的创新上狠下功夫,只有不断推出创新的艺术精品,才能打造品牌,创出名气。艺术产品的创新绝不是模仿制造,而是人无我有的全新创造,包括继承传统的创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民族特色的创新等等。中宝协雕刻艺术大师钱高潮先生用四大名石创作的365枚中国历代皇帝薄意印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林阁先生创作的中国十大元帅雕钮印章、蒙古族风情系列雕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英杰先生创作的古代散文名篇微雕艺术品等,都为我市雕刻艺术产品创新做出了示范,值得我们雕艺界认真学习。每位雕刻工作者都要在艺术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努力,争取推出创新产品,为弘扬巴林石文化做出贡献。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7

油绘壁画:是以调色油调和颜料,由画家绘制。具有耐水性强,易深入刻画的特点。大型油绘壁画一般采用画布和木板做底,通过上胶制底、薄涂、厚涂、透明涂等绘制技法而成,是欧洲传统绘画形式,历史悠久。  丙烯绘壁画:是用丙烯调和颜料绘制的壁画。丙烯颜料是化学合成材料,有能溶于水的优点,干得快,便于加工和修改,干燥后也不会再被水或其他物质清洗掉,不会因留存时间长龟裂和脱落,因此在壁画绘制上被广泛应用。

釉绘壁画: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绘画的瓷质壁画。烧成后画面永不褪色。常用的陶瓷绘壁画的技法有:釉上彩、釉、釉下彩、花釉、唐三彩、怡釉等。各种技法各有特色,所用颜料、程序技法、烧制温度各有不同。花釉用于壁画是我国首创。

陶塑壁画:是指不施釉的素坯浮雕或壁画。由于坯体不上釉,保持了朴实、雅拙、浑厚本质。他既不同于立体的陶瓷,又不完全是绘制浮雕,别具一格,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形式。工艺流程有:坯体成型、雕刻加工、阴干、烧制等。

瓷嵌壁画:又称作陶瓷马赛克壁画,是指以大小不同的陶瓷片块为材料,拼嵌而成的壁画。陶瓷片块,色彩多样、坚固、耐湿耐晒、具有华丽、美观、做工考究的特色。制作方法有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排反上、正排正上法等。是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壁画形式。

漆绘壁画:是以漆液调合颜料粉为主绘制的壁画。漆液之外还用金、银、铝的箔、屑和粉、贝壳、蛋皮等材料。撒、埋、贴、磨是基本技艺,使画面产生丰富多样的材料质感、色彩斑斓的细部肌理和变幻莫测的动态色泽。

漆刻壁画:雕漆是中国独有的工艺。制作漆刻作品的主要原材料是大漆(又名:生漆、中国漆等)。大漆干后具有抗热、而酸碱、耐湿、磨等特性。制作工艺有设计、制胚、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退磨、抛光等工序。需经较多艺人配合完成。

石嵌壁画:是选用不同形状、大小、色彩、纹理的天然石材,平面组嵌而成的壁画。主要形式有:仿绘式、马赛克式、裁制式、天成式。其共同特征是,耐潮、耐晒、耐久、材质朴素、坚固、亲切,和建筑的结合自然。  石雕壁画:是把石料作选材雕制而成的浮雕壁画。石雕壁画,有单色石雕和多色彩石雕的区别。适合作浮雕的石料一般有:大理石、青灰石、花岗石等。雕、琢、刻等为基本加工手段。石材坚固。浮雕介于二维于三维之间,具有实体感的特黠,是古今中外常用形式之一。

石刻壁画:是用刻、剔、凿的办法把石料板材,经过阴刻、阳刻、铲底技法,通过点、线、面的变化作成的壁画作品。石刻材质有花岗石、大理石等,工具有各种钻子、铜凿、铁錾等。石刻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木雕壁画:是用不同的木材选料雕制而成的浮雕壁画。是以光为墨,刀为笔,木为纸的二维半空间壁画。适合作木浮雕壁画的木材种类较多,如:樟木、银杏木、椴木、梨木、红木等。木材是具有天然美感、令人亲切的材料。木浮雕在我国建筑装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玻璃嵌壁画:是用透明的各色玻璃片料拼镶而成的壁画。彩色玻璃透明度好,经过阳光照射,晶莹透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过去西方常用在教堂建筑中的窗户或玻璃幕壁上,随时代进步现代建筑物也随处可见。

玻璃喷雕壁画:是用大功率喷砂机的强大喷射冲击力,在8mm以上的厚玻璃上,由浅入深地逐渐显出凹凸浮雕感的玻璃壁画。具有透明、光滑、洁净的优点。

铜锻壁画:是以铜板为材料,经敲錾工艺带作的壁画,也称锻铜浮雕壁画。金属材质不易变形、变色,耐久性好,具有金属质地美感和光泽。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起稿、制模、敲制、錾花,做锈、抛光等。材料有:铜皮、石腊、硝酸等。

铜铸壁画:是用铸铜工艺流程制作的铜浮雕壁画,要经过起稿、作泥塑稿、翻石膏稿、作内外模具、化铜料浇铸、拆模、修饰、拼接、安装等工艺程序来制作。现在有电解铜、镀铜等新工艺仿铜铸效果的壁画。

毛织、丝织壁画:是利用各色毛绒线、丝线,经过编织工艺制作而成的壁画。通过编织工艺技法,可以表现油画、国画的韵味,经片剪工艺还可以产生浮雕的效果。

综合材技壁画:是指用两种以上材料组合制作的壁画。综合材技壁画选用材料范围宽,若组织巧妙可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有较强的表现力。制作技巧、工艺流程可综合各种壁画形式。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壁画家艺术才能的充分调动,中国壁画的材料和技艺必会有更多的品种出现,其艺术风貌也必更加绰约多姿。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8

歙砚因产于古歙州而得名。关于歙砚的产地和歙砚的特点已经被众多业界人士或收藏爱好者撰文描述,在此笔者也就不再赘述。但歙砚的雕刻技法却很少被重点提起。歙砚雕刻技法是歙砚艺术得以薪火相传的载体,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元素之一。

在砚雕艺术领域,歙砚雕刻技艺自成一体,代表着全国砚雕工艺研发的最高水平之一。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特殊的历史源流,南北文化的交互渗透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式建筑、徽派篆刻、徽州文房四宝、徽州三雕……共同谱就徽文化辉煌灿烂的篇章。而自古以来特别是宋代以后,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就让“歙工”享有盛誉。歙砚的雕刻技艺正是根植于徽文化这片沃土之上,得益于古徽州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底蕴。每一座蕴藏着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怀的牌楼,每一方缀于民居、祠堂、寺院上的精美雕饰,每一处静美典丽、弥漫着水墨画香的韵致山水,无不给歙砚雕刻技法的应用发展提供着灵感源泉和创新动力。作为歙雕技艺发展的源头,歙县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底蕴厚重的人文环境,为歙砚雕工技艺的传承改良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在古徽州文化的艺术熏陶下,歙砚雕刻广泛汲取书画艺术之精髓,博采徽州砖雕、石刻、版刻、篆刻、墨模刻等多种工艺技法之所长,经过数代积累、传承与创新,这才形成了以精细见长,兼具大气雄浑、轻透灵逸、古朴典雅、雍容美观于一体的艺术风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村”的概念逐步成为现实,信息资源共享为砚雕各地流派的相互交流借鉴创造了条件,弱化了门派继承的壁垒制约。经过政府、行协的大力扶持与砚雕者的钻研努力,歙砚的砚雕技术处理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正呈辐射状不断扩大着影响力和渗透力,其工艺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交流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端州越来越多的砚工也受到歙砚雕刻风格与技法的影响。原本重于繁琐堆砌的广工雕法中,如今也隐约闪现出极具文人味的歙工的影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婺源的砚雕技术发展,寒山的写意人物、华峰的薄意山水、吴锦华的文人砚、鲍军的传统写实砚、吴荣华的传统雕刻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涌现与成长,为婺源砚雕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这正是我们安徽歙县砚雕界所欠缺的。反观我们大部分雕刻者多好用机械化生产,刀工刻板,少灵动之意,且缺乏创作意识,以摹刻范增、华三川等著名画家的画册为荣。大量机工的应用已经把整个砚雕技艺带入新的混乱时代,歙县雕刻技法的传承与发扬面临新的考验和危机。这是歙县砚雕界人士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歙砚的雕刻本应以高雅、细腻、圆融、流畅、文气为主,以形意神合一为上,将歙砚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创作巧思,托之以艺心,行之以刀法,以获得世人审美情调和形式感受上的共鸣。还砚为研,是为根本。要做成一方真正高雅的砚作,掌握传统工艺必不可少。现今大多数砚雕者,总以为雕刻就是讲刀功。其实刀功并非歙砚雕刻技法的全部内容。掌握各种刀法,只是学会了握刀、能刻而已;而如何学会用刀,即善刻,如何因形用艺,在恰当的位置施以适当的刀法,以最恰当的雕刻形式体现砚器之美(此技方能称之为艺,方能变石为金),这才是我们砚雕者要终生学习、潜心修炼的。

一方好的成功砚作,必先从整形开始。石料形状的怪异、唐突、参差不齐,如不加以整理,哪怕工艺再精良,也不可能成就一方佳作。师承有云,形重在先,务须得适。整形其实很不容易,是砚雕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第一步。要做到去其尖锐留其自然,边形流畅、不滞不呆,随形而不随意,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具备较深的审美修养和文化底蕴,没有相当程度的艺术修养或多年潜浸的历练是很难达到尽如人意的效果的。其次是立图,设计图案则不能过分追求效果,要以形利形,以色度色,因材施艺,盖弊掀巧,追求人工与天工的浑然天成。如,遇石筋可以叶茎蛛丝化之,可以眉纹为鱼脊,以金晕摹烟云,以金星形落花。设计创意的形象题材宜以中庸图案为佳,如梅、兰、竹、荷、灵芝、松柏、迎春花等植物,也可以马、牛、羊、兔、麒麟、蟾蜍、鱼等吉祥或可爱的、寓意美好的动物为题材。人物题材则以文人类或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民间人物形象为宜,代表着世人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和心愿寄托。武将、鬼怪、菩萨、领导人等之类的不宜多用。毕竟砚除了艺术欣赏价值之外,还有着实用功能,试想在菩萨或领导人头上涂墨是否有大不敬之嫌呢?这虽有戏言之成分,但尊重普世审美经验的主流,执章行法,求雅洁而去鄙俗,勇创新而非特图异,确为歙砚创作创意应守之要义。三是破刻,合理巧妙的设计,用朴素的刀笔之法顺势而为才最有味。砚堂不能太小,线条也不能太夸张。砚形创意图案设计出来以后,在制作过程中应视情况随时调整、修改或补充。因歙砚石料每层的纹理都会有改变,所以在制作中必须一直注意纹理的变化。还要注意在敲、靠、铲的时候,因用力、停顿对砚石整体或局部所造成的新变化。发现和应对雕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化,是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也非常富于挑战性,时常会带给我新的思路,持续激发我的创作热情。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9

【关键词】传统木雕;现代装饰;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艺中,人们主要是以木质材料为主要的结构材料,而且人们为了体现出传统建筑结构体系的因素美感,就在木质构件的基础上进行雕刻,从而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使得传统木质建筑结构的艺术美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木雕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着十分浓厚的民族特点,特使将传统的社会文化和雕刻工艺相结合,致使传统的木制建筑结构的艺术美感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进入到了一个现代化的经济时代,许多的传统艺术都逐渐的被人们的遗忘,因此为了使得我国传统的木雕工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我们就要对将我国传统木雕工艺和现代化装饰技术相互融合,使得木雕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时代特点。下面我们就对中国传统木雕工艺和现代装饰艺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产生和发展

木雕工作早在我国原始社会都开始形成,那时人们主要是通过粗糙的手工打磨的方法,来对木质饰品上进行简易的打磨,从而满足先民们对美的追求。不过这只是一个猜测,我们无法通过事实证明来对其进行验证,但是我们可以对其骨器、玉石的加工工艺来对其进行推断。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且采用相关的加工艺术,来对这些木质构件进行雕刻,从而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而且根据我国相关的古籍记载,在古代建筑中木雕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商代,人们就开始对其手工工艺进行研究,而且在不同的工艺产品其工业种类也就不一样。根据我国出题的商代文物的工艺意思来看,这些商代文化的外观不仅精美,而且其图案设计美感也十分的突出,让人不禁联想到木雕工艺。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常年战火练练,但是其木雕工艺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过相关的文献记载。一代名匠鲁班所雕刻的凤凰不仅翠冠云耸,而朱距电摇,给人们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其中出土的雕花木,更是让人们一饱眼福,人们对当时的雕刻技术叹为观止。不过,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木雕艺术品之一。

秦代建筑已达高峰,其建造的阿房宫名垂千史,遗憾的是一场大火毁掉了所有木雕工艺的辉煌。汉代《鲁灵光殿赋》就有“龙桷雕镂,飞禽走兽,因木生姿”的记载。唐宋两代的繁荣昌盛使其木雕工艺发展更不必多论,当然装饰木雕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多见在明清建筑中,它们主要体现在气派恢弘、场面壮观、雕镂精良、材质讲究的皇家宫殿和风格多样、变化丰富、手法新颖构思巧妙的豪宅民居这两大类。传统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梁、柱、平拱、飞檐、栏杆、窗棂、门板、隔扇、花罩、雀替、挂落等构件上。不同的是前者体现皇家气派,后者则体现出民俗风情罢了。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木雕是体现王者之气的典型,殿堂的顶部是一条巨龙的木雕藻井,其口含玉珠俯视大地体现出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威严和霸气,皇帝的宝座是一尊雕花龙椅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的手法,椅背3条龙构成圈状图案,它们蜿蜒腾跃,姿态各异,神态傲然,须眉毕现。宝座后的木雕屏风群龙尽舞,千姿百态,交相辉映。门扇、窗格的木雕图案多采用对称,均衡的法则尽显庄重严肃的王者风范。

二、现代装饰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装饰艺术也逐渐向着现代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些都是在传统工艺艺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其中,现代装饰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批量生产与奇思妙想的结合

传统的装饰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手工生产的方法,来对其装饰产品进行生产加工,这不仅将设计师的风格融入到了其中,还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机械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来对其进行生产批量的生产,从而降低人们工作强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过,这种批量生产的方法并不只是一味的模仿,设计使人们在对工艺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理念应用到其中,在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其进行处理。

2.现代装饰风格多为抽象的风格

中国传统木雕装饰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客观的事物来对其进行艺术美感的体现。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因此在现代装饰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将艺术设计分成多个流派,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来对其客观事物的美感进行分析,从而在工艺产品中加入自己的因素分隔,这样就可以充分体现出,现代化装饰艺术的时代性。

3.现代装饰风格为多元无序

传统装饰艺术建立在具体的流派的支撑的基础上,一元并且有序,而现代装饰艺术,受到多元性的影响,多种流派和思想在装饰之中多元共生,设计师从对单一流派的具体继承,到多个流派的理念继承,所以现代装饰艺术的形式上必然体现对传统的一种颠覆,更加离散难以捉摸。同时在内容上,过去借鉴单一的流派自然有着固定的顺序,而借鉴多个流派,尤其是从理念上借鉴也必然导致现代装饰艺术的内容无序。

三、中国传统木雕在现代装饰艺术的实际应用

在当前我国传统木雕工艺发展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艺术文化色彩和现代化的装饰艺术相结合,不仅充分体现了木雕作品的艺术美感,还赋予了现代化装饰艺术灵魂,从而使得现代化的装饰工艺具有中国色彩元素。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以木雕艺术为主体的大型酒店、宾馆寺庙等室内装饰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几乎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适合传统木雕装饰的空间结构和分割的合理性。我国的木雕工艺有三大体系,即潮州木雕、黄羊木雕和东阳木雕。潮州木雕因产地而得名主要用做建筑装饰,如门窗、封檐板、屏风和家具装饰,如几、桌、橱、柜等,雕刻手法有浮雕、通雕和圆雕等,其中通雕是融合各种雕刻手法于一身,从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可表现出多层次复杂内容。黄杨木雕是以材质而得名,黄杨木色泽光润,质地坚韧,纹理细密,适合精雕细刻。东阳木雕以产地而得名,东阳木雕的品种繁多,主要也用于建筑装饰,如屏风、壁挂、家具制作等。东阳木雕的主要技法有浅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如何将各家流派的木雕工艺的传统继承并开拓、出趣、出神地加以应用是我国大型装饰工程室内设计的一个重大课题。

2.点缀型的木雕装饰的应用

这种手法可广泛应用在茶楼、中小型饭店和商铺以及家庭装饰上。点缀型顾名思义就是有选择局部地运用,它是与其他样式结合型的锦上添花,因此在运用上要十分讲究得体巧妙,如室内梁柱取得顶部可用木雕雀替装饰,横梁可采用木雕挂落去装点,而大厅的分割可采用通透的落地隔扇。此外木雕窗栏除了装饰门窗以外还可以作为吊顶的装饰,灯光从花格上射下来十分有情调,不难想象在专营中式服装的店铺的橱窗里竖起一扇落地门隔,再放一把木雕圈椅让身穿旗袍的少女坐于其上,那是何种典雅的氛围。点缀使用木雕做装饰会产生与现代风格的强烈对比,从而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

3.纯粹木雕工艺品和小件把玩木雕作品的陈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民众购买力的增强,纯木雕工艺品和小件把玩木雕工艺品的收藏陈设也在占有家庭消费的一部分,在书架、案头摆放一两件黄杨木圆雕,不时去把玩,非常有情调,在白皙的墙面悬挂几件自己喜欢的木雕艺术品会使满屋生辉,在走道的尽头安放一尊团状的雕花雀替,在顶部配上射灯,那种岁月的沧桑感会引发许多莫名的遐想。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木雕工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现代装饰艺术应用到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时代感和个性化,还在现代化装饰艺术产品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使其现代化的装饰艺术产品就有中具有传统的中国文化色彩,使得中国的传统木雕工艺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明.浅谈东阳木雕传统工艺与现念的综合运用[J].雕塑,2006(02)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10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境内有一座黄山,横卧东西,状若银龙。满山汉白玉石洁白晶莹,宜精雕细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世代相传的雕刻工艺,使曲阳成为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

曲阳是怎么兴起雕刻的?对此有许多说法。有史料记载的是,曲阳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当时,全国各地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从而也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曲阳石雕佛像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或慈蔼端庄,线条流畅,至今仍是传统的主要石雕品种。1953年,从古刹修德寺出 土文物中,发掘出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余件。在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东魏天平等年号和作者姓名。经查明,上述这些石雕作者都是曲阳县人。

唐时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雕,赠送给慰问团。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在曲阳,说到石雕必提及三个人。元代杨琼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干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现代刘东元,古老的石雕艺术在他手里焕发了新的活力,其弟子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继承了传统技法,并用锤子钎子谱写了石雕艺术的新篇章。

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三人虽同出一门,却走着不同的艺术道路。卢进桥将石雕、牙雕、玉雕、木雕技法融为一体,独创出剥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结合的镂雕技法;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开创了曲阳石雕的西洋流派;安荣杰发明并运用"安氏放大法",将"哼哈二将"、广东三水卧佛、山东蒙山老寿星像等巨雕工程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曲阳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曲阳县的卢进桥和甄彦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曲阳石雕艺术风格

曲阳石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千百年来,为适应时代变迁,一代代曲阳石雕艺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将人物、动物、花卉、器皿等雕刻与建筑、园林巧妙结合,创造了属于曲阳石雕发展的辉煌历程,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曲阳石雕艺术风格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注重神韵

曲阳雕刻艺人在创作时强调人物内心世界及情感的刻画,着重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气质,讲究人物间、人物与动物之间的呼应。中国传统艺术在选择“神似”与“形似”时,从来都取前者。具体反映在曲阳石雕神韵的造型中,即是不唯形似,去掉繁琐细节,抓住人的精神及结构的主旨,使用减法,以求造型在动态结构上达到传神的要求。因此,曲阳石雕的造型简洁、洗练,体态挺秀、舒展,丰盈圆满,线条流畅而生动。这一点至今在曲阳雕刻中仍能清楚地体现出来,如曲阳的观音雕像,衣饰、发型、手势、璎珞等变化繁多,但无论从外形怎么改变,其庄重、慈悲的精神主旨总能令艺人们所领会和把握。

(二)充分发挥线条在石雕中的作用

在中国,几乎各门类艺术都有“线”的表现。书法中的草、隶、楷、篆各种书体的文字书写艺术,都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绘画从严谨的工笔到逸笔草草的写意,均是以线条勾勒为主要造型手法。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及各种图案的雕刻,已呈现出中国人在雕刻艺术中利用线条辅助造型的意向和能力。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上,将宴饮、乐舞、车骑等复杂场面及人物瞬间的动作、动物飞奔的姿态等飞扬流动的线条刻画出来,发展了阴刻、阳刻、阴刻阳刻结合等线刻技法,线条的表现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

纵观历代曲阳石雕作品,从秦汉时期用最简单的线条雕刻出古朴稚拙的石雕,到明清时期用精致的线条雕刻成的小型工艺品,都充分体现出线条的无穷魅力和概括作用。线条在曲阳传统雕刻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因线条作用造成的不拘泥于形体外表的空灵的空间感中,有着一种与西方雕刻的实在空间感大相异趣的美感。

(三)适形

“适形造型”是曲阳石雕造型的又一基本特点。如果说曲阳石雕作品的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及丰富的构图是艺人的巧妙设计,不如说是千姿百态的曲阳石料所提供的基本条件。原始手段的石料开采,无法控制石料体积的厚、薄、方、圆,这些异形的石料,正好可以使人们根据其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特定的立体形状限制了艺术手段的发挥。诗人歌德说过:“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石雕的创作正是在石形的限制下焕发出石雕艺人的创作与智慧,他们根据不规则石料的形状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翅膀,极大地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力,寻找表现对象的突破口,而后便挥动铁锤,一气呵成。

(四)灵活随机地并用各种表现手法

在中国的传统雕刻中,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常常不拘一法的混合并用在一件大型石雕中,如曲阳石雕中人像的头、手等部位为圆雕,而大部分身躯则是依附于石壁的高浮雕形式,衣饰等细部又是由线刻表现出来。同时,镶嵌、镂空等方法也时常被结合起来。

中国艺术融会贯通的表现手法,来自中国人整体把握事物的思想。既然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上就没有孤立的事物和现象,那么也就必然整体去表现一切。曲阳石雕融会贯通的表现方式,不仅体现在多种技法的混合并用方面,还体现在其构思之巧妙、设计选材之灵活等方面。

(五)深受民俗文化影响

曲阳石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诸多民俗事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深受其民俗文化的影响。曲阳当地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花会、乐会、曲艺说唱、戏剧等,再加上各种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从而构成了复杂的民俗文化体系。曲阳丰富的民俗文化对石雕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石雕的题材、内容、雕刻形式等方面。如曲阳传统石雕《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根据《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创作的“三大仕”、“卧兽观音”、“坐兽观音”等。

(六)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国渐进发展的文化中,历史的发展始终夹带着原始文化的因子,故而远古图腾集体崇拜动物,以动物为祖先的意识得以继承,这样必然造成雕刻艺术中丰富生动的动物世界的形成。山水等其他景物之所以成为雕刻广泛采用的题材,显而易见也是人与自然未能分化的生活现象所致。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遗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名家。在曲阳,每个雕刻艺人都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而每个神话故事、美丽传说,都是启发他们进行创作的源泉。这种丰富的想象,这种理想的追求,这种人神合一、道佛合一的纯中国民族式的特点,大大扩展了曲阳石雕的题材范围,使他们走出了单纯的佛教题材,进而表达和塑造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无数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曲阳境内黄山上“黄公庵”中的石雕遗迹,曲阳狗塔坡上残存的花草、鸟兽之类的雕刻,都显示了古代文化在曲阳石雕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观音、菩萨、天女、金刚、力士、龙、凤、麒麟、、狮、马等,这些人、神、天、地、兽之间的大融合,形成了曲阳石雕丰富的创作题材,进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雕刻题材的拓宽,是曲阳石雕艺术真正发展与成熟的标志。

卢进桥大师的雕刻艺术特点

当代曲阳石雕艺人把传统的浮雕、圆雕、镂雕等技法同现代透视学、解剖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这一时期曲阳传统石雕的代表人物是卢进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卢进桥是我国雕刻行业的一代宗师,他毕生致力于石雕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以发扬光大曲阳石雕艺术、为国争光为己任,其雕刻的《雄狮》、《嫦娥奔月》、《卧观音》等稀世珍品被世界许多国家博物馆收藏;全国许多地方的公园、广场、城市中心街景都留有他雕制的《天女散花》、《三大仕》等,多件作品被定为国宝永久收藏。

卢进桥大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就跟随其二舅父刘东元学习石木雕刻,16岁时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石雕艺人,后来又到天津特艺厂学习牙雕。他精通木雕、牙雕,擅长石雕和佛像雕刻,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将牙雕玲珑剔透、木雕细腻入微、玉雕形象逼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成功地运用到石雕上,把古老的石雕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在传统衣饰飘带的造型艺术上,采取了牙雕的艺术特点,将衣饰飘带远离主体,向一方向飘飞,并根据石、玉料质硬而脆的特点,利用衣饰飘带来回翻折与主体连在一起,克服了历代雕刻人物衣饰飘带紧紧粘在身上、死板僵硬的缺点,增强了人物衣饰飘带的动感。二是在传统人物发型、兽类鬃毛的造型艺术上,采取了有高有低、有疏有密、聚散结合的造型艺术,克服了历代传统人物发型、兽类鬃毛平坦规矩的弱点,增强了真实感。三是在传统人物的造型特点上,适当加大了人类某些部位的比例,既保持了传统人物雕像的古气,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美感。

由于以上三大突破,便形成了卢进桥石雕作品“面部丰盈慈祥,发型真实感强,衣饰静中有动,体态比例恰当,形象古朴典雅、稳重大方”的佛教艺术风格和“有工有艺,形神兼备,仿古有古气,古中有美感,仿真有实感,实中有夸张”的艺术风格。

卢进桥大师雕刻艺术的另一大特点是:一不画稿,二不塑形,一把锤子,几根钳子,几把刀子,就能把死石头打成栩栩如生的活造型。这是他多年来在雕刻艺术道路上刻苦学习、研究与磨练的结晶。之所以这样熟能生巧,主要是他在雕刻方面具有三大能力和一大功夫。

(一)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熟练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特征,是雕刻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根据不同题材的需要,卢大师不但熟练掌握了历代人们的生活习性、服饰打扮,还熟练掌握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及政治、文化、经济状况,这些都是雕刻艺人需积累的必要素材,如果不掌握这些情况就会无从下手。否则,做出来的人物作品,就不会真实,就会失去时代感。

(二)构思能力

构思是大脑里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雕刻艺术跟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其产生需要先构思,通过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构思设计出作品的粗略模型,让艺术形象在心中逐渐孕育成熟,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卢大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在这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三)造型艺术

人体是一个高度精密的美的机体,是有思想的神灵之躯。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对人物动态、神情的刻画,揭示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因此,人物造型的好坏、准确程度如何是雕刻作品的关键所在,来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