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5 06:44:52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篇1

一、关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代表们认为,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突出表现在:

1•教育法制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国家已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位条例》、《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与此同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上述法规从宏观上控制和规范了全国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使依法治教初见端倪。

2•国家和民间、中央和地方的办学关系初步理顺。长期存在的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已经打破,“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合理办学体制已经形成。据原国家教委统计,截止1995年底,全国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学已达6万多所,其中幼儿园20780所,中小学校3159所,中等专业学校672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校21所,不具有颁发学历资格的高校1209所,各类文化补习、培训学校35000所[1]。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办学关系而言,1985年提出的“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权力和责任下放的任务已经完成,“三级办学,三级管理”或“三级办学,二级管理”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2]。

3•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呈现出良好势头。在领导体制改革方面,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已全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党政关系得到理顺,管理效益明显提高。高等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完善,党政职能分工日益明确。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定编定员制、工资总额包干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在理论上已形成共识,部分地区已开始全面实施。

代表们认为尽管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和严峻,教育管理体制中许多根本性的矛盾和积弊仍未解决和消除,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今后我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应着重集中在以下方面:

1•精员减政,提高办学效益。一些代表通过实地调查和中西对比研究指出,机构臃肿、冗员众多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最大痼疾,并由此导致教育成本大,人浮于事,管理低效。因此,消肿却冗是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大刀阔斧地压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人员编制,应对其实行严格的定编定员和工资总额包干。对目前国务院在机构改革中的举措,与会者表示一致赞同,并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其次,应严格地控制校内组织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的增设。中小学原则上只设教导、总务两处,其余的应进行归并撤消。高等院校的党政职能管理机构应大力缩减,系、所、部、中心等基层教学和科研单位应合并建院,逐步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校院二级实体(建院后系所为虚体,不再设办公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系主任由教师兼任)的管理体制。同时应大力压缩领导职数和专职管理干部职数,中小学那种“书记两三个,校长四五个,主任一堆堆”和大学那种“科级干部一操场,处级干部一礼堂,校级干部一走廊”的状况必须改变。

2•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整个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而这一方面的改革,目前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地方虽然推行了教职工聘任制,但多数只停留在表面,属封闭型聘任。现在聘任制应打破学校和区域界限,实行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拉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才能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流通、充满活力的现代人事制度。在分配制度上,一些地区正在试行结构工资制。代表们认为这一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有利于扩大学校对教职工工资的支配权,有利于把教职工的工薪奖酬和劳动绩效挂钩,体现多劳多得,因此应该积极地推进这一改革。

3•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就中小学而言,完善校长负责制亟需改进的是:要按照这一体制的特定内涵确保校长权力到位,使校长作为法人代表能够真正依法自主办学;要给校长制定明确的任期责任目标,对其实行严格的任期目标考核与管理;要改革校长的产生方式,使之向招聘、选举、考任和委任的有机结合型过渡;要具体规定党支部、教代会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保证监督”和“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与会者认为高等院校学科跨度大、管理要素多、管理任务复杂,因此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是合理的、正确的。但需完善的是应对党委和校长的职、权、责进一步清晰规范和界定,以防止和克服党政之间的矛盾与扯皮现象。

4•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与会者认为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总体目标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法制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法制建设仍是当前和今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代表们认为,一要进一步健全教育法规,从目前的实际出发,还需建立《学校标准法》、《学校财产保护法》、《教育行政法》、《民办学校法》等教育法规。二要加强教育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全社会依法治教、依法从教、依法护教的思想意识。

5•在讨论当前的高校体制改革时,多数代表们认为中央根据高校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弊端,提出“共建、调整、合并、联合”的体制改革方针是对的,它有益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代表们强调一定要防止一阵风、一哄而上,防止搞形式、走过程,防止“拉郎配”,勉强结合,而一定要在做好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整、合并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效益积极稳妥地操作。

二、关于21世纪我国教育管理的展望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时刻。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的时代。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变革必将从多角度、多层次冲击和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带来教育管理的全新革命与变化。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管理,代表们认为,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1•以人为本将成为教育管理的主导思想。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看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这一特征反映在教育管理上必然体现出遵循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的思想。教育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行为潜能,释放人的行为潜能,解放人的生产力。同时,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将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2•教育管理职能及其内涵将获得更新。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将仍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但其内涵将发生变化。例如:凭经验或直觉进行决策和计划的传统方式将被淘汰,模拟模型、DDS(决策支持系统)、ESC(专题系统)、以及民主参与将成为计划和决策的主要方式。又如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控制职能将不再是直接干预,包揽经营,而是以制订法规、审计、督导、评价等间接方式进行控制。在传统职能内涵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教育管理还将派生出创新、预测等新的职能。

3•教育管理方式多元化。法制方法、行政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咨询顾问等各种管理方法将得到综合应用,“弹性管理”、“情景管理”、“最优管理”、“信息管理”等具体方法将日益凸出。

4•教育管理设施和教育手段现代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活动,办公将实现自动化。

5•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将全面实现,“全员型管理”和“遵循游戏规则型管理”将成为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

6•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类型将出现专业化趋势。大学校长和中小学校长的素质类型将由“硬专家型”向“软专家型”过渡,要求其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管理专业训练。

三、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

代表们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开拓和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水平已取得了建设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正式出版了120多部教育管理学专著和教材,创办了5个教育管理学专门性杂志,在1997年和1998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调整修订后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本专科专业目录中都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专业)明确确立,并且其学科建设水平已达到了能够培养博士的层次,这一切均表明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渐成熟。在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上,代表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育机关为主体,围绕教育行政组织和学校来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模式,而应站在社会文化大教育发展的角度,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主体,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教育管理的主体、客体、观念、组织、目标、时间、信息、环境等问题,以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等问题。

2•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要对象,围绕教育、教学、生产、科研、财务、人事和行政管理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方式,而应站在管理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系统阐述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管理伦理、教育管理法规、教育管理规律、教育管理原则等问题,以反映教育管理的根本性内容。

3•必须改变传统的视戴明的P•D•C•A为经典、仅围绕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构建教育管理过程的模式,而应站在教育管理动态发展的角度,注重吸收现代化科技成果,注重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和以审计、督导为主导的控制、以教育评价为中心的总结等学科内容的研究,重新构建教育管理过程,以揭示教育管理的个性特点和内在规律。

教育管理篇2

【论文摘要】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对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人或群体。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影响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和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但有时也指物。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主客体状态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指的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的人。然而并不是所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人才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有两种:作为个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和作为群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不是所有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体和群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些主体不是抽象的主体,而是“在场”的主体。这种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有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也有无一定组织形式的非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在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关系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个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都是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中的群体因素为依托的,没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群体主体这一因素,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因而也就无从发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的作用。而人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主体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个体主体的。因为教育管理群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主体来实现的。我们知道,主体之所以能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主体能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能主动地施加影响。不能主动地发挥这种影响作用的主体即使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发挥主体作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具有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权力,作为主体的个体或群体才有可能主动地对客体施加影响。对权力有多种理解,最简单和最通常的理解,权力就是影响力。这里的权力既指职位权力也指非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是主体具有一定的管理或领导的职位而获得的权力,职位权力越大,就越有利于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非职位权力是由主体的知识、能力、经验和人格魅力等非职位所带来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主体非职位权力也能对客体发生影响,所以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既要强调主体的职位权力,也要重视主体非职位权力的作用。

第二,具备相应的能力。主体有再大的权力,如果没有能力,也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这种管理能力是指一般的能力和与主体在组织中所处的管理地位相适应的管理能力。所谓一般能力是指主体所应具备的一般的心理能力、一般的动作能力以及一般的综合活动的能力。所谓心理能力是反映一个人心理活动水平的能力,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等。动作能力反映的是人的动作水平的能力,如人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等。综合活动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在人的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这三种能力的关系是,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基础要素,活动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系统。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说成是一个人的整个能力。当我们说一个人的综合活动能力的时候,不能忽视了作为这种能力基础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相应的管理能力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综合活动的能力。这是主体在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应变能力以及业务工作能力等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也构成了主体管理能力的系统结构。主体从事管理活动,首先要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就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做出谋划并加以推行,这就需要组织协调能力要进行组织协调就要与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人际沟通的能力;在计划实施和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面临很多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决策应变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与主体的业务活动范围有关的,因此主体还需具有业务工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以上五个方面能力的具体内容和发挥的状况,与主体所处的管理层次和职位或地位的高低有关,即与不同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比如对层次和职位或地位较高的管理者来说,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对来说要求就要高一些;除此之外,还与管理者的主体意识,即与管理者对自身地位,所担负的任务和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有关。一个的有事业心和负责任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的水平和发挥的状况要明显优于那些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的管理者。

第三,还需具备相应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是指主体的业务工作能力所离不开的业务知识,而且更为重要是离不开教育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教育管理有它独特的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它需要懂得教育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胜任。我们认为,如下这些知识是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所必备的。这些知识包括:从基础知识来说,有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基础知识来说,有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知识来说,有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财政学、教育督导学、教育评价学,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作用对象的人和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讨论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指的人而不是物,除非人们在讨论教育管理活动客体时另有说明。教育管理活动中作为客体的人的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个体的客体和作为群体的客体。教育管理活动中客体的个体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实质性要素;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群体要素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表征性要素。这是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有时教育管理活动主体虽然也要与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客体发生关系,或者说也要考虑到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群体的因素,但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人,以及由于作为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客体和群体的客体所具有的上述这些特性,就使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充分注意人的特性,要注意处理好作为个体的客体与作为群体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物的要素是一个广义的物的要素。这些因素既包括物,也包括财、信息和时空等要素。有人认为,在教育管理活动的物的要素中,除了物、财、信息和时空以外,还应包括事件。我们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

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人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物这个要素的,当然反过来,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物这个要素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人这个要素的。上面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将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这两个要素分开来说的。

二、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一般存在着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本能态。这种状态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所表现出的与人的本能有关的那些状态,它有时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也有时表现在人的有意识之中,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主客体这时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都是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第二种状态是一种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面对现实做出选择或应对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自觉意识的状态,这时人的言行表现得比较理性,具有较强的自制力。第三种状态是超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一种状态。

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状态一般呈现出三种关系。一种是顺位关系,另一种是错位关系,还有一种是交错关系。顺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是一致的。错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不一致;交错关系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状态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前两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只是个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这时主体和客体所呈现的状态关系要么是顺位的关系,要么是错位的关系。后一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单一的主体面对多个客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这时这一主体对于其中一个客体而言,他们的状态关系可能是一致的,是顺位关系,但对于另一个或另一些客体而言,其状态关系可能就不是一致的了,而是一种错位关系。

认识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助于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认清自身的状态和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处的状态关系,并根据需要适时加以调整。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为好,这个没有定论,大多数情况下应以常态为好,但也不一定,有时本能状态也是需要的。比如,一个领导者在常态下作报告时,以本能状态的口吻说一两句玩笑的话也未尚不可。有时超常状态也是十分需要的。如领导在如开动员大会的时候就需要一种超常状态,以更好地感染和打动听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主体客体的状态有一点是要肯定的,这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其状态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试想,如果一个主体和客体,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状态,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那么,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关系究竟以哪一种关系为好呢?这个也没有定论,也要视具体的时间和状况。一般以顺位关系为好,但有时出现一点错位关系也是需要的。如当一个领导者以超常的状态在台上做发展规划的演讲时,听众也处于一种超常状态当然也很好,但如果这时听众中有人头脑仍然很清醒的处于一种常态去审视演讲者报告的内容,这对报告人所讲的规划目标的科学制定与实施措施的具体落实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

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只分析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需分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关系的分析只从主客状态的角度来讨论,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而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还必需深入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认识得更为全面和深刻。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做一步的分析。

第一,对立统一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存在的形式。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要运用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来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正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磨擦和矛盾。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组成,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组织,占据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产生一些不协调和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其次也要认识到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消除这种不协调不可控的矛盾因素也是必然的正常的。这是因为,虽然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有可能使得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并协调一致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时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的桥梁。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理解和把握的范围和程度影响和决定着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程度。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是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活动中来实现的,其过程是由相互知之较少到知之增多,由彼此的表面认识最后达到彼此深刻的认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交往既是主客体认识活动的方式,也是主客体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就是说,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也是在主客体的交往活动中来完成的。交往的内容不同,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内容也不同;交往的范围越广,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面就越广;交往得越深,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力度也就越大。

要认识到要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重视认识活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以往讲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影响,不注意以主客体间的相互认识为基础来谈主客体的相互影响,以致使这种影响成为空中楼阁,其影响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双向性,即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只注意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或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单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虽然对形成主客体关系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双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对主客体的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第三,对象化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当然也应该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所谓教育管理活动的对象化就是主体和客体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客体身上,客体也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主体身上。这种对象化的产物要么是物质的,要么是精神的。前者如房屋和器材设备,后者如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等。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由对教育管理活动对象化的理解我们很容易看出,对象化确实是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因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结果都体现在主客体的对象化上,或者换句话来说,都是由主客体的对象化所带来的。

对象化过程主客关系发展变化分析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认识到,在主客二分阶段,由于强调的是主客二分,在观念上容易出现只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在管理形式上容易出现只主张领导对被领导的权威或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服从的现象。这时的对象化可能只是单向的,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

教育管理篇3

1.打破霸权的主流教育管理观念,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福斯特提出,教育管理的固定思维倾向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打破霸权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包括对实证主义及强调价值中立教育管理观念的批判,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他还指出,传统的教育管理观是建立在泰勒“科学管理”基本主题之上的,它把经验主义作为获取真理和事实的唯一源泉,而其它的任何方法都是荒谬的。福斯特简明而公正地批判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摈弃和忽视了行政决策和管理的情感、价值维度,过分强调了劳动分工的原理,以追求组织管理的最大效率。

福斯特还批判了梅奥在霍桑研究中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认为人际关系的组织管理理论虽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但其经营管理的操作策略还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最终目的,即生产的高效性和产品的价廉物美,这种对个体的“虚伪”兴趣仅仅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过程人性化的另一种途径。福斯特认为,人际关系研究为“科学管理”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对立面,成为控制工人的另一种工具,它在本质上为管理者提供了开展“社会工程”的技能,要求由同辈群体起支配作用,以控制非正式组织,并确定生产的规范、过程和质量等[5](p41)。

福斯特批判了实证主义教育管理的本质,认为实证主义是与唯名论相连的,传统教育管理科学是根据自然科学方法建立的一体化知识体系,价值判断则不具有知识的地位[2](p241)。福斯特指出,教育管理研究一直被实证主义者所垄断,他们以及一些解释主义者试图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现实的社会结构。福斯特认为,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的价值并不高,因为它只关心教育管理的技术因素。在对实证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福斯特提出,批判理论不仅要指出意识形态的关系,反思工具理性对社会交往的危害,而且要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指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种两分法的错误本质,重新考虑教育管理所依赖的整个社会的结构。

2.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应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

福斯特还认为,教育管理是一项道德科学,要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观假定,教育组织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中更大的、无所不包的教育伦理之上”的。这种教育管理观念相信,学校不仅仅是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保存者,而且是自由的促进者和真正民主的倡导者。学校不应使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永久化,而必须着力解决自由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问题。福斯特指出,缺乏教育管理的道德观、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学校实现其目的就不具有很大的价值[5](p21)。

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在20世纪末的激进时代中提出的,甚至一些保守的学校管理人员也接受了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福斯特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民主和自由。他指出,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假定,使学校成为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进行对话的“竞技场”。在学校“竞技场”中,需要审视以下一些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能够参与多少?管理的角色是以同事为中心还是以权威为中心?学校重视基本技能,高级技能,还是社会技能?学校应当注重改正有些学生的所谓“缺陷”,还是注重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的优势?应当把学校看成是变革的者,以开创更加公正的社会,还是社会化的场所,以使年轻人适应现存的社会结构?

福斯特非常赞同萨乔万尼的观点。萨乔万尼指出:“改善社会秩序是教育管理具有规范化性质的体现……教育管理是一种设计行动过程的科学,目的是要改变现存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情境。”[6]站在道德科学的立场上,福斯特提出,要鼓励学校管理人员改变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关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的问题。福斯特强烈地批判了教育管理研究忽视或排斥伦理问题的倾向,认为教育管理研究只能是批判的道德科学,应确立一种反思的态度,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正视和处理各种教育管理的道德两难问题。

福斯特还认为,领导是一种反魅组织结构,并洞察“常规”情形的政治行为,它是一种为参与决策而争辩的政治行为[5](p187)。福斯特精辟地指出:“领导必须了解环境和变革,授权和改革是批判理论的精神所在。授权和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把我们从意识形态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并赋予我们以远见……授权可以得到不受限制的对话,改革可以传达超越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的信息和信号,它提供了一种远见,一种公正、平等社会秩序的远见。”[5](p188)

福斯特也指出,教育领导应当是一种批判的道德实践,致力于改革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中那些不受欢迎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教育实践中的种族歧视、阶级偏见和性别歧视,也可能是对某种宗教或宗教团体的偏见,还可能是对各种残疾人、处于社会不利境地的人和有智力缺陷的人的歧视[4](p54)。福斯特认为,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教育管理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作为批判性实践的道德领导不是要“编织”更加完善的组织结构,而是要重新界定“生活世界”的实践,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共同理想。

二、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形成、发展福斯特教授1977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导论、教育管理组织理论等课程,曾是美国《教育管理季刊》的编委。早在1980年,福斯特就探讨了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与教育管理的关系,用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分析了传统教育管理理论的合法性危机[1]。

1982年,在“全美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福斯特提交了《走向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一文,积极倡导建立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福斯特认为,建立一种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是有可能的,但要对我们当前的思考偏见进行分析,并要使批判的观点具有可接受性。福斯特还指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应当接受并建立在解释学和经验科学的观点之上,既要对现实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又要对现实进行结构性的分析,还要对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进行批判分析;批判理论应当关注揭露教育实践的障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2](p254-255)。

1986年,福斯特出版了《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以下简称《范式与承诺》)一书,极力倡导批判与反思,把教育管理看作是一门“道德科学”,把改革教育管理实践作为批判研究的旨趣。福斯特不仅指出了教育管理研究的直接责任,而且指出了社会变革的文化框架,以对教育管理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并根据社会的责任和行动,解决教育管理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如丹特里对《范式与承诺》所作的评论:福斯特教授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那些能够激发思想和觉醒的疑问的途径,《范式与承诺》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它对一个令人感到兴奋的教育管理理论新范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9年,在史密斯主编的《教育领导的批判观》一书中,福斯特又发表了《走向领导的批评性实践》一文,认为伦理的思考是教育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也必须是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福斯特指出:“领导从总体上必须保持一种趋向民主价值观的伦理关照,它必须历史地与伦理的意义相关联……这里的伦理不仅仅指个体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更加综合的观念,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道德社区应当如何共同地生活。”[4]

21世纪初,福斯特教授一方面仍坚持着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观点,将《范式与承诺》一书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则转向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对教育管理共同体、教育管理的伦理问题、学校组织变革、教育组织的管理隐喻、建构主义教育领导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

三、结论与评价

批判理论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课题之一,福斯特把批判理论作为理解教育管理的一个框架,对教育管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对教育管理研究与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从思想渊源看,批判理论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组织中的应用。福斯特把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和科学观作为抨击的对象,重新思考了哈贝马斯的批判观念,揭露了主流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当福斯特把批判理论应用到解释教育管理和组织问题时,它已经从提供激进组织思想论坛的作用,转变为理解和评估教育行政决策和组织生活质量的过程。福斯特的批判理论试图把科学解释的逻辑与文化理解的传统结合起来,以建构一种追求美好生活和公正社会的评价框架[2](p240)。

其次,从目的论看,批判理论的本质在于对科学和工业压制个性的现性提出批判。正如伯恩斯坦指出的:“批判理论希望使主体完全意识到物质世界蕴涵的矛盾,洞察意识形态的神秘性以及曲解现存社会状况的错误意识形式。”[7]福斯特对科学主义无视个体人性的现性提出了批判,把社会的民主化和人性的解放看作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目的,试图重新塑造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组织管理主流观点。福斯特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权力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结构是为谁的利益服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和政治联盟的关系是什么?

其三,从方法论看,批判理论的方法论主要是辩证法,福斯特希望通过逻辑分析和争鸣来提高人们关于其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觉醒程度。在逻辑分析和争鸣的过程中,福斯特的批判理论依赖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生成,希望指出现存社会状况的矛盾和冲突。福斯特受到哈贝马斯早期作品的影响,把科学与实证主义划等号,认为实证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只重视教育管理的技术方面,无视多元性、种族和民族问题、社会阶层问题等。

其四,从知识论看,福斯特呼吁教育管理理论应该拥有更广泛的知识来源,应该承认“交往的知识”和“解放的知识”在人类事务中的现实意义,提出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要更多地强调对教育现实的批判、道德与价值观、授权和教育变革,让那些无权的人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中,让教育管理的实践人员具有批判的眼光,以分析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总之,福斯特对教育管理理论提出了众多挑战。那些相信管理方格、列表、四分图和方案的教育管理实践者无疑会对福斯特的著作失望,因为福斯特的著作抛弃了崇尚效率的领导与管理观;而那些能够从智慧和伦理道德上内省自己角色的教育管理人员则会欢迎福斯特的著作,把福斯特的著作作为兴奋剂,以丰富他们对教育管理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Foster,W.AdministrationandtheCrisisinLegitimacy:AreviewofHabermasianthought[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0,(4):241.

[2]Foster,W.TowardaCriticalTheory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A].InT.J.Sergiovanni&J.E.Corbally(Eds.),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culture[C].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4.

[3]Dantley,MichaelE.BookReview:ParadigmsandPromises:Newapproachesto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J].JournalofEducation,1988,(2):150-158.

[4]Foster,W.P.TowardsaCriticalPracticeofLeadership[A].InSmyth,John(ed),CriticalPerspectivesonEducationalLeadership[C].London:FalmerPress,1989.55.

[5]Foster,W.P.ParadigmsandPromises:NewApproachesto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M].PrometheusBooks,1986.

[6]Sergiovanni,T.J.DevelopingaRelevantTheoryofAdministration[A].InT.J.Sergiovanni&J.E.Corbally,(Eds),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Culture:NewPerspectivesonAdministrativeTheoryandPractice[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4.278.

[7]Bernstein,RichardJ.(1976).TheRestructuringofSocialandPoliticalTheory[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6.182.

教育管理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理解

一、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背景

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管理思想家格林菲德。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在批判教育管理科学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教育管理科学论注重对事实问题的研究而把价值问题排除于教育管理之外,目的是把教育管理理论建设成为像工程学或医学那样的科学理论。格林菲德批判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诸多缺点,如强调管理的“科学化”、排斥价值的存在、管理不关注个体等。以格林菲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即主观主义的教育管理。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教育管理主观论从康德、韦伯、新科学理论和文学艺术理论中寻找思想支撑,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吸收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这成为教育管理主观论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管理主观论还受到以库恩和费伊阿本德为代表的新科学主张的影响。这些思想与理论成了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的理论基础。

三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内容

1.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将组织管理当做自然客体、一种完全独立于人的行为、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组织管理与个体紧密相联,人们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对组织进行着解释,不同的人基于自己不同的意图、经验和价值对组织和组织中的事有不同的看法,组织是意志、目的的外在表现。组织不受科学法则支配,而是受人的意图和决定所指导。许多理论研究的是组织的结构,而教育管理主观论强调组织中的人的研究。

2.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教育管理科学论主张决定问题可以用理性的逻辑的术语进行解释,格林菲德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科学管理观。他认为广义的科学管理概念不仅研究事实问题,还要承认教育管理具有价值,承认价值是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各种行为的动力。教育管理本身是和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价值是人和事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人的价值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一种满足关系。教育管理主观论摒弃组织可以为科学所控制的观念,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

3.所有观察都与特定的理论联结在一起,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观察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所有的观察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下或者是说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观察。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观察是用理论来作为支撑的。用哪种理论来进行观察没有统一标准与模式,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趣味、价值、主观偏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客观的理论选择是不存在的,理论的选择是个人价值偏好的一种表达。

4.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努力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

认识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对组织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组织是人们对它陈述的结果。主导人对组织进行解释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价值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因此,把握组织的本性和管理就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主观意志、意愿等非理性因素,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能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理解组织管理,就要理解组织管理中的人,和他们所持有的种种想法以及行为信念。通过理解人们在解释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差异性,探寻个体行动的主观规则。

5.就教育管理世界的探索而言,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较之科学的认识方式更为妥恰和有效

科学的认识方式一般是以概念和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而文学艺术认识方式一般是以形象的形式来表达。科学认识方式遵循的是客观性原则,而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并不强求有事物可验证、实物可对应。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是指对人的情感的、艺术的、审美的和道德评价的认识,它是描述性的、非理性的,没有明显的逻辑和推理,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的认识。它比起科学的认识方式能让人对对现实进行根本的强有力地洞察、理解和鉴赏。

四 、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影响

1.重视从“自下而上”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强调对话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主观论强调个体成员的观念和意识,强调个体的情感、希望、意志等,强调个体体验的重要性和个体对事件的理解与解释。由于个体的价值和经历不同,他们对发生在学校组织中的各种事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管理者要照顾到个体的这些差异,倾听不同个体对事件的不同理解,针对每个个体的情形进行判断,然后做出一定的权衡,而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组织目标出发,进行计划和控制。

2.强调内在制度及制度的共同建构

内在制度是相对于外在制度而言的。外在制度是由权威外在设计出来的,由上级强加于组织的制度,一般需要靠指令和计划来推行。内在制度是相对于外在制度的群体内的随经验和自身的认可而演化成的制度,它以自发自愿的方式来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调节的。主观主义强调组织中个体意愿和价值的重要性,强调组织成员对规则的解释。组织成员更愿意遵守自己所创生的、为自我所承认的制度,而不是从外部所强加的制度。

3.从重视组织结构、规则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

教育管理主观论者认为组织是人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现实,将人即组织成员放在了问题研究的核心。组织结构是人与人互相作用的产物,以此主观主义对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组织结构和规则制度的关注。个体理解重要性的强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学校和组织的管理。要进行成功的管理,就应该对组织成员的不同价值观和动机有所了解。教育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和为了人的发展的活动,不是最终可以为机器所替代的技术活。不能离开人来谈组织的管理与决策,应当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肯定了个人在组织机构中的重要性。

4.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固然有许多 优点,但是由于在教育管理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它不能有效的揭示出对于人的动机、价值和态度等对教育管理有重大影响的因素。针对实证主义在研究教育管理问题上的局限,教育管理主观论者开始力图摆脱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桎梏,寻求定性方法,如格林菲德的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式,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

五、总结

教育管理篇5

一、目前教育储蓄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1.管理办法不完善。目前施行的《教育储蓄管理办法》存在缺陷,一是没有界定清楚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享受教育储蓄优惠的时段,即学生是在一所非义务教育学校学习期间享受这样的优惠,还是终身只享受一次优惠。二是未对“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实”作具体规定,使金融机构的柜台人员对有效、无效“证实”的认定难以把握。由于该“证实”是确定能否享受教育储蓄优惠的关键文件,所以极易使个别人“钻”政策空子,从中偷逃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三是对储户办理教育储蓄开户,除要求其提供实名制所需证实外,无其他任何限制,再加上各金融机构(不含邮政储蓄机构)均可开办教育储蓄,致使部分储户可随意到各金融网点开户。

2.部分金融机构办理存取手续把关不严。一是对储户乱开户的行为不制止,部分储户被教育储蓄利率优惠、利息免税优惠所吸引,擅自到各金融机构滥行开户,有的人在一家金融机构同时开立几个教育储蓄账户,但经办网点为了储源,也乐此不疲,默认客户的行为。二是实名制规定执行不力,少数金融机构为了不使储源流失,迁就储户非分要求,采取各种手段放松甚至不执行教育储蓄实名制。三是少数金融机构对“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实”的效用认定比较马虎,使教育储蓄存款的支取把关流于形式,个别网点的经办人员碍于情面,只要储户能提供“证实”,也不管其是否真实有效,均给予办理。

二、完善教育储蓄管理,防止税源流失

1.统一实施细则,明确具体规定。因为教育储蓄业务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受益者非凡的金融营销业务,所以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统一制定教育储蓄的实施细则,明确有关具体规定。如储户享受教育储蓄优惠的具体必备条件、受益者在接受非义务教育期间享受优惠待遇的次数、储户每次存款的最高限额等。

2.完善学生身份证实的管理,把好教育储蓄的准入关。一要抓好学生身份证实的印发工作。各地税务部门应将“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实”视同于发票一样加强管理,由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税务机关监制“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实”,以保证“证实”能提供教育储蓄业务所需的各有关要素,然后有计划地分发到各有关学校,确保“证实”印发工作的规范化。二要做好开具学生身份证实的工作。各非义务教育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身份证实备案备

查制度,严格按规定办事,不徇私情,不出具虚假“证实”。三要加强对“证实”使用情况的检查。各地税务部门,人民银行各基层支行,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检查,从“证实”的印制到“证实”的发放、开具每个环节中都应严查细究,使检查工作得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教育管理篇6

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七条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条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防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三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十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接受监督。

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八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励发展爽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第二十二条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第二十四条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五条国家制度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二十七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筹备手续。

第二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生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十九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用公开收费项目;

(六)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举办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一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十三条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十五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五章受教育者

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三十九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条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应当为本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

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四十四条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五条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十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同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能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

第四十七条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四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第五十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开设教育节目,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

第五十一条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外教育的设施。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人的校外教育工作。

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文化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第五十四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第五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的单独列项。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五十六条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五十七条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决定开征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专用。

农村乡统筹中的教育费附加,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收取,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代为管理或者由乡人民政府管理,用于本乡范围内乡、村两级教育事业。农村教育费附加在乡统筹中所占具体比例和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十八条国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

第五十九条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十条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帮个人捐资助学。

第六十一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必须用于教育,不得挪用、克扣。

第六十二条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第六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教科书及教学用图书资米的出版发行,对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对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的进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八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七条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十八条中国境内公民出国留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九条中国境外个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办理有关手续后,可以进入中国境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其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

第七十条中国对境上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的承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结伙斗欧、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分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五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六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员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员,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七条在招收学生工作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无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条违反本法规定,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由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第八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八十二条军事学校教育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的原则规定。

宗教学校教育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教育管理篇7

革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教育要坚持教育公平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合理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办好每一座学校,保证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有享受教育资源、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其次,各级高中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手段,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方式,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师是教学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教学理念革新是高中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因此,学校还要以完善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为基点,开展教师教学理论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及其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以构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在此基础上,高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摈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以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以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教学秩序的维护者自居,学生自主性被严重压制,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动。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学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和管理主体,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高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发展需求、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内容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课外教学实践突破传统的校园教学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培养其学习主体意识。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

教育管理篇8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德育工作自身结构体系来看,包括系统的学科德育,即“两课”教育;行为德育,即操行规范;渗透在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中的功能德育,即理性思维素质、治学精神、意志和崇尚真理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德育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共同育人。

从静态来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两者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一致性和包容性,是个体和整体、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包括德育的基本素养、功底和潜能。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和探索中的一种感悟和突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它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德育的重要地位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从动态看,素质教育对德育具有反作用,德育最终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两者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递进性和循环往复性,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促进的关系。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内核,对素质教育具有导向和辐射功能,从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通过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作用机制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向人才发展的终极目标进行导向和辐射,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反之,素质教育奠定人的理性、体能和素养方面的基础,使其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为德育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遇和氛围,对德育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诸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仅为德育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也为实现素质教育转变明确了方向。

正确认识德育与素质教育的辨证关系,深刻理解德育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体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的紧迫性

德育管理包括高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学籍管理、社团组织管理、生活管理、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管理等,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环节庞大且层次复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育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在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以及维护高校的稳定,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理论尤其在实践上,一些老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有效解决,同时又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就高校德育管理而言,目前还较普遍存在体制不顺、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

①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学是融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知识传播场所。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适应社会、开拓创新、人际交往的能力,宽厚的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广博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由于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定性的制约和历史原因,造成了“重智育轻德育”、“厚专业薄人文”和“强调教育,弱化管理”等现象。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心理调适及行为控制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与智力水平出现明显反差,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虽然不能涵盖大学生主体,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②在教育管理方法与队伍建设上有待进一步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市场经济的求利竞争、自主等特性在大学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打上印记,使思想意识、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管理观念及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许多高校仍然沿袭或固守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封闭的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效益低下,直接影响着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③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上缺乏力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高校逐步改革了招生就业制度,先后引入了完全学分制、收费制以及推行双休日等改革,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使与日俱增的贫困生问题,勤工助学规范运作和发展问题,学生基础文明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些院校纷纷推出配套管理举措,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院校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以教育代替管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使德育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游离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如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给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上述问题在近两年的全国高校八省市大学生滚动调查中较为突出,并呈现出发展态势,表明高校德育管理问题具有不可回避的普遍性。德育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不断发展的完整过程,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当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诸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德育内在的发展动力使然,也是适应外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的思路及对策

素质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面对新的希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的高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针对高校德育管理现状和问题,科学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在增强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上水平,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在学生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努力开创德育管理新局面,是目前我国高校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落实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决策规划的全面性。改革完善高校德育的领导体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前提。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的管理体制,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德育的领导,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全员参与,互联互动的系统管理。

(二)实现高效的现代信息化管理,促进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现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至少在院系学生办公室一级配置计算机等现代管理设施,建立国际互联网络,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国际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利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适应当前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把德育队伍建设问题纳入当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议程,以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要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队伍的合理流动。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队伍和管理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量化德育工作评价指标,加强检查评估的督导性。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估监控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转变的重点。德、智、体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个体的素质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力求运用科学手段对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进行反馈督导,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德育由虚变实。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班三级评估体系,加强德育评估的督导性,实行多层级评估。在评估的价值取向上,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适应未来与服务当前的互动;在时空观念上,体现个体与群体的结合,质与量的平衡,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链条,使德育由软变硬。加强适应新时期教育管理研究,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发挥职能部门管理效应的当务之急。

(五)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力求实施过程的整合性。明确有关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要充分发挥思想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优势,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加强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增强服务意识,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要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完善文体活动设施,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管理育人,使学生管理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达到入理、入情、入境的完善效果,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着眼德育管理机制的转换,健全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要结合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改革,着力研究和探索学分制、并轨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转换,把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管理的力度。

进一步加强以宿舍为基础群体单位和管理基本环节的管理机制。要切实加大宿舍管理的力度,改善学生宿舍的软硬环境,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激活主体的深层次需求,使学生能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的相互关系,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的寝室文化辐射整个学生群体,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和推动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形成丰富的、进步的、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育管理篇9

(一)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作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与以往的任何教育概念都有所不同,它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但整合了以往的扫盲计划和义务教育普及等教育计划,而且涉及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初等教育以及扫盲等各教育领域[3]。它旨在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不仅包括儿童和青年,还包括所有成人在内。在重申教育权以及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全民教育更注重在个人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虽然全民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宽,但总体来说其理念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开放对象应该是所有公民;二是所有公民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并由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义务[4]。根据全民教育的理念,其重点主要在基础教育方面,比如儿童教育和成人扫盲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民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普及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高低以及通过教育有无取得实际效果。全民教育理念的基本点是在教育机会上,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发展到目前,全民教育有以下特点:全面诠释了人的受教育权,也致力于使所有人的受教育权都得到满足;全民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包含正规教育和各种非正规教育;全民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平理论;全民教育注重追求教育质量,致力于教育推动力的有效发挥。

(二)成人教育

发展至今,成人教育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本身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元性以及复杂性,所以在国际上至今还没有具有包容性的统一定义,对成人教育的定义有些是从字面意义上解释的,有些是从性质上进行说明,还有些是从功能的角度上进行界定。在这些定义中,1974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的解释应用最为广泛:对许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的替代品;对于受过教育但教育不完全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对初级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补充;对于所在环境提出新要求的人们,成人教育是对现有教育的延长;对于受过高等训练的人们,成人教育提供了进一步的教育机会;同时在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中,成人教育也是强有力的手段。总的来说,成人教育概念的不同取决于“成人”标准的界定。成人教育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定义中提到,受教育群体的年龄要在15岁或15岁以上,受教育地点不是在正规学校和大学进行系统的学习,有组织地为这些人的需要而设计的教育计划就是成人教育。在我国,王茂荣等人认为,成人教育应该是专门为成人准备的教育活动,其中成人定义为被所属社会承认的,该教育活动要有目的、有组织和有系统的。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成人教育定义的界定,成人教育都表现出其教育的延续性的特征。

(三)全民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全民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还是全民小康生活实现所必需的文化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民教育首先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背景,要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全民教育的发展是必然举措。在这样的前提下,全民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对二者的关系简要概述如下:

1.现在我国教育的基本情况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在这种大背景下,全民教育是对教育的正确定位,也与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相符合。在这种定位下,更注重教育对素质的提高,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成人教育发展定位的明确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极为有利。

2.我国的教育正处在百花齐放的时期,现在的国情决定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的落伍,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等更多的教育模式正在取而代之。与发展中的教育模式相比,成人教育有其局限性,全民教育给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思路,而且在创新中发展的成人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需求所在。

3.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5]。在目前这个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只靠培养学生并不现实,因为学生只是全民中的小部分人,教育强国重任的完成是依靠全社会来完成的,其全面性决定了在办教育时必须构建实用性的教育模式,成人教育正是实用性教育模式的一部分。

二、全民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与不断发展的时代之间的差距

成人教育在最开始更多的是面对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办方单方面进行组织和管理,这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比较来说,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在一般意义上来说,成人教育中所谓的管理教育教学,实际意义上是主办方派出人员对受教育者进行管理;从管理学员的角度来说,更多的不是对于人的管理而是对于学员成绩的管理。从这两方面来说,成人教育的不足不仅体现在教育管理上,还存在于教育探索上,其中最大的缺陷是在管理中受教育者基本无从进行参与,甚至在被管理的角度上都不完善。在这种前提下,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和发展自身,其实更多的只是简单积累知识,表面意义上的提升文凭等级,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个人素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的规范程度还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在管理及其规范程度的研究上,成人教育还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在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对于成人教育新的管理需求日益形成,目前的管理状况与管理需求就有了更大差距[6]。在当前,成人教育的文凭越来越贬值,在这种成人教育本身就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这种差距就自然而然地显得尤为突出。

(二)与承担使命间的差距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成人教育也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不能代表使命意识就一直存在于主办方的意识中[7]。所以,随着全民教育时代的到来,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和主办方未必就能及时转变观念,对全民教育的特殊使命做出清醒的认识,在管理上就可能意识不到自身承担的特殊使命。对于传统管理模式来说,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本来就缺乏必要的沟通,全民教育使命感的缺失可能会使得这种模式更加暴露出其不足之处。成人教育管理与其承担使命间的差距由此形成。

(三)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管理体制是一种总体制度,旨在对国家与地方等的机构设置与权限划分进行指导。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管理体制,该体制是高度集中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的成教管理机构上下衔接,管理模式是中央统一部署,贯彻执行由各级政府及各部委来做。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比较集中化,教育部是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最高部门,负责国家成人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制定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协调指挥管理省、市、县、乡各教育部门之间的相关详细工作计划安排;制定成人教育学校教学活动、课堂设置、教学安排、院系建设及考核评价等职责。我国的成人教育管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存在较多问题,在经费规划、专业调整、教学基础设施使用以及人员聘用方面还存在死板的现象,对成人教育机构来说,办学自的缺乏导致发展中生机和活力不足,无法对办学方向及时调整,办学结构也得不到合理的优化。集中统一管理的过分强调,忽视了成人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不同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管理中很多层面都与现实脱节,需要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成人教育进行有力支撑。另外,对于成人教育来说,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还远远不够,一些成人教育机构办学不规范、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缺乏必要的认识;就办学模式来说,还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不合理,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三、全民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的管理创新思路

(一)加强成人教育的使命意识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全民教育的全面推行来进行,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为全民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而且成人教育的开展还可以提供经验和教训给全民教育借鉴。所以,不论是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和主办方,还是教育管理部门,甚至是成人教育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把这种使命意识进一步强化,进行成人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的探索和强化。对成人教育管理的创新可以引导人们进一步向全民教育发展。

(二)积极实现理论的创新

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研究者们的共识是管理要科学规范化,成人教育的主办方也致力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为更好更快地研究相关理论,一方面,研究者们必须吸收现有成果,结合当前实际,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出理论成果用于现实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在成人教育管理中,作为实施者,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的强化,使理性认识系统化,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全民教育理念下的成人教育管理机制需要国家政府适度地下放权力,用全民管理的理论来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的进步和创新。成人教育管理理论体制改革是关键,其目的是改变政府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实现成人教育的全民管理。成人教育的发展要求将紧紧贴近现代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与国家社会经济技术建设发展需求一致,成人教育将注重技能和实践经验,完全与我国全民教育理念相符合。

(三)用系统的理论规范和强化管理方法

成人教育管理在目前大致有三种取向的基本方法:行为主义取向认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受外部环境影响,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对于成人教育的实施者来说,只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行为强化,错误的行为弱化,即可达到管理的效果;人本主义取向与行为主义取向相比所不同的是,在课堂管理中放在首位的是被管理者的自主决策能力,该取向认为被管理者能准确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在管理中,要重视被管理者的需求,使被管理者认同自己的行为即可;管理者效能取向则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强调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三种取向理念不同,其教育管理方案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我国现状而言,要想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必须在综合考虑不同主体的基础上对管理的基本方法进行选择。为了使成人教育的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技能,还要使得管理目标与实施方案的制订最终与全民教育的大前提保持一致,在对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整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管理策略。

(四)提高被管理者的参与积极性

教育管理篇10

教育与管理并重

xx路商业街位于山西路商贸中心的东部,全长1100米,沿街共有大小商家205家,其中名牌、精品、专卖店占83以上。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鼓楼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推动下,把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与创建文明街活动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xx路商业诚信的品牌效益。先后被南京市命名为精品街、文明街,公布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示范点;被、国内经贸部、国家工商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四部门确定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20xx年3月,等六部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学习xx路示范街经验座谈会”。随着xx路不断地作大、作美、作强、作旺,已由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路,逐步发展为响誉全国的集商贸、金融、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明商业街。1997年以来,全街商品销售连续5年超过30亿,20xx年达亿,留区税收万元。部长丁关根同志视察xx路后说:“xx路文明一条街是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典型。”我们在打造xx路商业一条街诚信品牌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一、先进理念为指导,营造xx路商业诚信建设的浓郁氛围xx路商业一条街的文明建设与诚信品牌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区委、区政府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先进理念为指导,通过几年来不间断地精神文明创建和“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所取得的。1、形成诚信理念,推动商业文明。鼓楼区委、区政府在对现代商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商业诚信理念,并以此指导xx路的商业文明建设。首先诚实守信是商业街区繁荣的根本。商业街区的繁荣不能没有硬件投入,近年来,鼓楼区先后投资数亿元对xx路实施了路面摊铺改造、杆线下地、小区出新、广场建设、音乐喷泉、整街亮化、树立标志性建筑等硬件建设,改善了xx路商业街周边居民居住环境和商业店家经营环境,赢得了沿街店家、居民的赞誉和支持。但我们体会更深的是商业街的繁荣要有相应的硬件建设、要靠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推进软件建设,要靠诚信。诚信是商业文明的核心,是商家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商业街的生命所在。没有诚信就没有xx路的文明,就没有商业街的繁荣。多年实践证明鼓楼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懈地推动以商业诚信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了经得起考验的xx路商业形象,而这正是xx路商业发展最大的无形资产。其次文明创建是商业诚信建设的载体。由于xx路众多商家的差异和从业人员素质的不同,整街的商业文明和诚信是不可能靠自发来形成的,必须由一级党委、政府超前设计、统一规划、强力推动来逐步推进。鼓楼区委、区政府把诚信建设作为xx路商业街的生命工程来抓,将其融入全街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依法治理的整体建设之中,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丰富文明创建内容。如开展了“万人走进xx路”创建活动,“我为xx路献块砖,共建文明街新长城”活动,“我看xx路”摄影作品大赛和作品展活动,一年一度“3.15”大型咨询服务活动以及“美在xx路”文化系列活动。并由职能部门与商家公开签订年度“诚信经商,不售假货”责任状,举行了“共筑诚信,同创文明”——xx路示范街诚信经商誓师大会。再次依法管理是商业诚信规范的支柱。商业文明和商业诚信是建立在规则被普遍遵守的基础上的,而规则的普遍遵守不仅要靠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要靠严格的依法管理,树立起规则的威信。我们的体会是严格管理出文明,严罚重管出诚信。xx路文明街创建初期,我们在取缔违章摊点、解决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沿街居民挂晒衣物、打击伪劣商品等方面,都采取了严罚重管的举措,特别是对一些长期抗拒管理占道经营的邪头进行了公开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多次重申这样的观点:店家砸了xx路的牌子,我们就关店家的门。时开出天天3.15的投诉车,全天候上界巡逻,接受群众的投诉。通过严格管理,带来了商业接街的规范和有序,各店家也逐渐意识到严格管理有利于商业繁荣,由原来的反感管理转变为自觉支持、服从管理,从而树立起管理机构的权威,使xx路一条街的管理能够落在实处,管出了秩序,管出了效益,管出了文明。第四正确引导是商业诚信建设的关键。区委、区政府认识到,一个商业街区的繁荣,不仅仅是群众购物方便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商业信誉的问题,更是检验一级政府如何关心群众利益,多为群众办实事的窗口。因此把“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作为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保证和促进城市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的形象工程和推动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事来抓。通过不断宣传教育,引导商家重视商业诚信,遵守商业诚信,维护商业诚信。由于党委、政府发挥了各个商家无法做到的领航、规范、保障和促进的独特作用,保证了xx路商业一条街诚信建设的整体、持续推进。现在xx路上的大小商家都具有了很强的诚信意识,自觉做到坚持文明经商、依法经营,营造出整 街良好的商业诚信氛围。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xx路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副组长,并下设办公室,由区委宣传部、区公安分局、市容局、工商分局、技术监督局、物价局等部门一把手组成,形成人人关心,共同参与的创建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xx路管委会,下达了事业编制,从机关抽调了10名年纪轻、有魄力、素质好的干部,对xx路山西路地区的建设、管理和文明创建工作实施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与此配套还建立了一支由工商、公安、交警、市容等单位为主体的综合执法队。创建领导小组、管委会和综合执法队的成立,为xx路创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创建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3、坚持教育先行,提高文明诚信意识。文明一条街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和全街所有商家、经营者、从业人员,只有大家认识到创建的意义,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来,创建活动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在xx路创建过程中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提高xx路各商家商业诚信的意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以宣传教育为前导,动员和组织沿街商家参加xx路创建的各项活动,共同打造xx路商业诚信的氛围。一是开展了xx路创建史和荣誉史教育。我们针对去年3月份以来,两店家与消费者发生争执,被新闻单位曝光,损害xx路声誉和信誉的事件,及时对商家进行思想教育,将“珍惜荣誉、保住品牌,做旺做强xx路”作为xx路一条街商家共同的誓言和严格遵循的诺言,形成人人维护xx路的荣誉,保住xx路品牌的共识。二是启动了“诚信为本、以德经商”等专题商家道德素质系列教育和“依法治街、以德治经商”教育。现已开展6场主题教育,近500多人参加培训和教育。主要采取了日常教育和业前培育教育相结合方法,以强化文明服务意识和诚信规范经营意识。三是成立了xx路示范街道德教育学校。对xx路商家负责人、柜组长、质检员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特邀全国劳模张霓、市劳模顾云霞和徐航做事迹报告,进行优质服务范例教育;特邀市质监局质监所副所长马腾修进行适用法规案例专业辅导和“识假、打假”等专业技术培训;特邀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专家侯惠勤教授进行“以德经商”理论教育,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以德经商”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二、以依法治理为手段,形成xx路商业诚信建设的有效机制xx路既没有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那样的悠久历史和名气,也没有苏州观前街、广州北京路、重庆解放路、深圳华强北街那样的硬件条件。从名不见经传到名声鹊起,是鼓楼人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依法治理干出来的。1、抓好队伍建设,严格依法管理。在商业街创建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立一支高素质、能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处处为群众着想的管理队伍,是保证商业街规范、文明的基础。在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一是优化管理队伍结构。从各执法部门挑选了一批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的青年干部进入综合执法队。目前绝大部分干部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团员占80以上。二是强化思想教育。由区领导、管委会领导进行xx路创建史、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增强全国文明街意识、责任重于泰山意识、管理争一流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做到眼明、脑灵、手快、脚勤。三是严格管理队伍。我们提出“三严”、“两会”的基本要求。即:严在管理的标准上,严在岗位的责任上,严在内部管理上。在管理执法中要求每一名干部队员都要会做宣传教育工作,会做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四是建立考核机制。我们对每个干部、队员进行了定岗定责,并制定百分考核制度,将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将个人经济收入与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一线管理人员全部实行弹性工资,不断督促、激励队员完成好任务。五是将“省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申报公示制度上墙,公开服务承诺,认真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聘请街道、部队、居民、商家代表为行风监督员,加强对执法和管理工作的监督。六是强调文明执法。做到“出示证件在先,明示法规在先,说服教育在先”,要求每个干部队员叫响“文明从我做起、时刻注重形象、做xx路文明卫士”的口号,用文明的言行举止履行管理职责。高素质的管理执法队伍为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管理执法任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和xx路各项建设工程提供可靠保障。2、建立管理制度,规范街区建设。商业一条街的精神文明创建和“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是一项由全街商家和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活动,为使两个创建有明确的标准,我们在总结创建经验和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14项文明规范管理标准和12项具体文明管理和规范服务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管委会的引导创建活动有据可依,也为商家搞好内部管理,参与创建活动提供了标准。3、严格文明执法,实施长效管理。一是坚持日常管理和定期检查相结合。我们自加压力,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从过去的驻办式静态管理向片区巡查制的动态管理转变,实施“全天候动态管理”。首先在管理体制上推出定人、定点和包片、包岗,执法领导和队员全部充实管理一线的措施,在xx路、狮子桥和山西路广场实施全天候、全方位24小时管理。是在管理标准上推出“十无、两净、一整齐”的目标,建立严格的xx路市容环境管理的新规范。在不设置一块宣传告示牌的情况下,靠管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感,死看硬守,持续保持了山西路广场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做到了没有一个摊贩、乞讨和宠物犬等进入广场,让每一个市民来到广场心情愉快。二是坚持专项治理和突击整治相结合。我们以行政执法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坚持“天天有检查、周周有行动、月月有会战”,力地处理了违章行为。我们多次与有关部门联手,定期开展xx路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交通治安整治月活动。拆除违章建筑,取缔占道摊贩、油炸烧烤店和报摊,建起了花坛和自行车停车点。我们还健全了xx路店家安全员、联防片制度,构建了xx路治安“群防群治网络”,组建了“文明街卫士巡逻队”,不间断地开展“反扒窃、反盗窃”的专项斗争。并向群众广泛进行“行人文明行路,车辆文明行车”的宣传教育,给顾客逛街、购物、休闲、娱乐创造了整洁、畅通、有序、安全的环境。三是坚持执法检查和引导服务相结合。我们坚持以“为商家服务,为市民服务”为重点,融服务于管理之中,制作了服务联系卡,主动与xx路沿街店家挂钩,定期走访,排忧解难,开出“综合执法”投诉车,受理店家、消费者的投诉。20xx年以来共接受投诉89起,受理答复率100%,为xx路成为“购物放心,服务满意”的一条街发挥了重要作用。4、引导商家自律,自觉诚信经营。由于xx路一条街上经营的商家性质不同、经营者的素质不同,我们一方面要求各商家从重视职业道德,树立商业信誉,做到文明经商,建立自律机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并以此作为在xx路经商的必要资格。同时还要求商家自觉维护消费者利益,让顾客放心,投诉不出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为统一xx路的商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在为激发商家诚信意识,开展了xx路商家道德建设状况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化解集中反映的10大类125项建议的此基础上,组织xx路商家讨论制定了《xx路文明街服务标准》和《xx路商业街文明手册》,做到全街每位职工人手一册,要求每位营业员以“爱街如家,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热情周到,文明礼貌。顾客至上,服务满意,熟悉业务,掌握技术,诚信无欺,讲究信誉,维护承诺,购物放心,以德经商,人人自律”的64字文明守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全街商业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适应xx路发展的需要。三、以消费者满意为根本,树立xx路商业诚信的响亮品牌我们体会到,商业诚信建设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实实在在的工程,既来不得半点虚假,又必须不断发展。我们提出了管委会工作为消费者和商家服务,以消费者满意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与时具进,勇于推出新举措,丰富了商业诚信的内容,促进了xx路商业诚信建设向深层发展。1、打响了一个口号。1997年xx路商业街在全国首先提出了“不满意就退货”的社会公开承诺,让每个来xx路购物消费的顾客都能享受到“不满意就退货”的优越、高效、满意的服务,让管理部门成为店家向消费者信守承诺的直接参与和监督者,与店家共同塑造xx路文明诚信、严守承诺的信誉和形象。2、推出了一套服务法。在去年实施“四真、五心、六个一样”的绿色消费服务承诺,即真实经营、真货销售、真诚待客、真情服务待顾客;推行以顾客为中心的热心、真心、耐心、诚心、称心“亲情”服务法。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创xx路“八放心”百姓满意街承诺,即:购物放心无假货、质量放心无劣货、价格放心无欺诈、美食放心无事故、退换商品放心无推诿、投诉放心无烦忧、管理放心无死角、服务放心无挑剔。3、完善了一个体系。我们成立了“xx路示范街投诉服务中心”,完善“天天3·15”投诉车流动服务、网上平台投诉服务和投诉服务中心机构服务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为每个消费者提供最直接、最方便、最满意的服务。并推出了xx路商家“天天3·15”绿色消费服务的系列活动,实现了变单一性服务承诺为综合性服务承诺。今年3月我们举行了xx路示范街“天天3·15”绿色消费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在xx路商家中推出“天天3·15”绿色消费服务承诺书,其内容有:信守“不满意就退货”的服务承诺;当好顾客绿色消费的参谋;完善“投诉无障碍”制度;坚持“以德经商”、“亲情服务”。在全街叫响投诉“天天3·15,顾客天天做上帝”的口号,把以真诚赢得信誉,用信誉保证效益落到实处。4、开展了星级信用商家评比活动。我们推出了xx路“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星级信用商家的评比制度,今年3月区委、区政府首批授予表彰了22个星级信用商家,其中四星级6个,三星级16个。这项活动被商家认为是信誉度的标志,参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力地促进了商家的自我管理,提升了全街的商业信誉指数。xx路作为南京市的窗口地区,已成为老百姓愿意去,能够得到享受的购物休闲场所。但距兄弟城市的先进做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创建工作一天也不能放松。我们将坚持改造与创新并重,教育与管理并重,学习与创新并重,做精商品文化,做新建筑文化、做亮灯光文化、做亮广场文化,做优商业文化的创建方法,形成创建促文明,文明促繁荣,繁荣出效益,两个文明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