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9 00:53:34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 方法 检验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43-02

1 传统质量管理

1.1 发展状态

最早的工业活动,主要是靠一个人完成整个工件工作的模式来运作。所以当时的所谓质量管理完全是由制造者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来完成。到了工业革命以后,许多工作有了工序和分工,而为了加强工作能力和速度,开始出现质量管理的工作是由制作者以外的独立员工来负责。也就是在一组工作团队中,开始有了专门负责检验质量结果的质量检验员。这种模式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开始发现,由于管理组织上的职责矛盾,同时负责生产和质控的管理人员常会因为交货压力而牺牲质量,也就是放松质量控制以满货期。这就是推动了进一步的改革,出现了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组织并付有质控权利高于交货权利的做法。不过那时候的所谓质量管理,还是以检验产品结果的做法为主。只是逐渐扩大了检验的对象和范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质量管理出现了两方面较大的变化。一是质量管理部的完全脱离生产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另一个是出现了所谓的“质量工程”的出现,是因为有了统计学的应用于检验工作,以及人们意思意识到生产能力的提高后无法、也没有必要采用100%检验的传统做法。这些改变使的检验工作开始复杂化,而有需要组织能力较高的员工来专门负责这门工作。

1.2 传统管理方法的弱点

传统的质量管理技术存在两个方面较明显的弱点。首先是质控的水平问题。许多质量管理技术都是采用3西格玛或更低的水平作为依据。虽然在20世界90年代时业界多认为4.5西格玛质量水平应该是个新标准,而近年来也不少企业口头上挂着6西格玛,但事实上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和转移,我们许多制造商目前连3西格玛的水平都还没能把握到。其次,传统质量管理依赖检验为主。检验管理是种“事后处理”的做法,它必须通过“发现”不良品后进行分析、了解、改善设计和执行,以及再验证来认证效果。这种“事后处理”的质量控制方法,其成本不可能达到很理想。

2 全面质量管理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半导体的发展和许多复杂电子系统的出现,开始体现出质量管理上的不足。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并强调质量成本的重要性。70年代后,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在生产过程中,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只有10%~15%来自工人,而85%~90%是企业管理上的问题。由此可见,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加工环节也不只局限于加工产品的工人,而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各类人员。所以,质量的保证要通过企业全员的参与、全过程的控制,至此管理模式迎来了新的阶段即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

2.1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是一个组织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到达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菲根堡姆于1961年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发达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迅速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传播,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新发展。目前举世瞩目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需要,强调参与团队工作,并力争形成一种文化,以促进所有的员工设法、持续改进组织所提品/服务的质量、工作过程和顾客反应时间等。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是:用户至上,预防为主。它有如下三个核心的特征。

(1)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全企业的含意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上层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和计划,并统一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层的质量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的质量决策,运用一定的方法,找出本部门的关键或必须解决的事项,再确定本部门的目标和对策,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的质量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地按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工作,这样一个企业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职能上来看,产品或服务质量职能,是分散在全企业的有关部门的,要保证和改善产品或服务质量,就必须将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都对产品或服务质量负责,都参加质量管理,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齐心协力地把质量工作做好,形成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过程是指产品的质量策划、形成和实现过程,包括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到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把产品或服务质量有关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不断改进以及一切为用户服务,以达到用户满意为目的。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办公职员或一线工人,都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各部门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责任、任务和权限,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个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尤其是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全面质量管理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新研究、新成果,并把研究结果与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尽量用数据说话,进行科学分析,树立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把质量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2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工作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Plan):根据顾客及其相关方的需求,拟定质量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2)实施阶段(Do):执行计划。

(3)检查阶段(check):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4)总结、处理阶段(Action):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遗留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是PDCA管理循环。

2.3 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

PDCA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PDCA表明了质量管理活动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步骤。

在计划阶段,要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它包括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要因和制定计划四个步骤。

在执行阶段,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它只有一个步骤:执行计划。

在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该阶段也只有一个步骤:效果检查。

在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它包括两个步骤: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PDCA循环一定要按顺序进行,它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像车轮一样向前滚进,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企业每个科室、车间、工段、班组,直至个人的工作,均有一个PDCA循环,这样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而且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这里,大环与小环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质量计划指标连接起来,上一级的管理循环是下一级管理循环的根据,下一级的管理循环又是上一级管理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通过各个小循环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循环,以至整个企业循环不停转动。通过各方面的循环,把企业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纳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总的预定质量目标。因此,PDCA循环的转动,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整个企业全体职工推动的结果。并且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使质量管理的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PDCA每循环一次,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会提高一步。

PDCA循环不仅是质量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程序,也是一种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它同样可以在质量管理活动以外发挥重要效用。

3 质量检验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质量检验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的,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它是职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特别是质量改进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开展QC小组活动能够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精神,调动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加团队合作,提高员工士气,可为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效益。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互相切磋,有助于提高员工素质,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塑造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

4 结语

全面质量管理是伴随着精益生产方式一起成长和发展的,而精益生产是强调各职能岗位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相互协作,而具体的分工内容和划分则相对模糊,这样就消除了原有组织上的障碍,通过彼此交流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目标;同样,TQM其核心思想与精益生产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也许都知道,产品的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部门不仅仅是一个检测部门,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更多设计或其他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并且要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全面质量管理篇2

 

在中国,党之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搞好全员全过程之质量管理”。“全员全过程之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已有20多年。从20多年之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之效果来看,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之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TQM正日益受到各国领导人和广大企业家所重视之一门科学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行各业都针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入世”所带来之机遇与挑战,对质量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为加强质量工作采取了企业、政府、社会齐抓共管,企业自律、市场竞争、政府监督“三管齐下”,明确地方政府在产品质量工作中之责任、“以法治国”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提高产品质量之总体水平。根据最近对“各类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之比例”之统计(如图1),我们很容易看出企业对质量管理之重视程度。

 

一、全面质量管理相关概念简述

 

在介绍全面质量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有关质量之定义。国家标准对质量下之定义为: 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之特征和特性之总和。目前更流行、更通俗之定义是从用户之角度去定义质量:质量是用户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之服务)满足程度之度量。质量是产品或服务之生命。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之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之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影响质量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组织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之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之产品之系统管理活动。

 

1.质量控制与管理之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质量之主体,主要包括:(1)产品和/或服务之质量;(2)工作之质量;(3)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而后两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遗忘,但这是“大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所必不可少之。

 

质量控制理论之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1)本世纪30年代以前为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之质量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之,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2)1924年提出休哈特理论,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利用休哈特工序质量控制图进行质量控制。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之,而是生产制造出来之,质量控制之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3)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之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4)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它包括离线质量工程学(主要利用三次设计技术)和在线质量工程学(在线工况检测和反馈控制)。田口博士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之,其次才是制造出来之。因此,质量控制之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5)8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CAQ),出现了在CIMS环境下之质量信息系统(QIS)。借助于先进之信息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之很多质量控制与管理功能。

2.全面质量管理之发展与兴起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之一项重要内容。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之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之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类似于日本式之全面质量控制(TQC)。首先,质量之涵义是全面之,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其次,TQC是全过程之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要管理采购、设计直至储存、销售、售后服务之全过程。

 

我们要形成一种这样之意识,好之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之,不是检验出来之;质量管理之实施要求全员参与,并且要以数据为客观依据,要视顾客为上帝,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在实现方法上,要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1)为什么要进行TQM?

 

TQM为什么能够在全球获得广泛之应用与发展,与其自身所实现之功能是密不可分之。总之来说,TQM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益处:

 

缩短总运转周期

 

降低质量所需之成本

 

缩短库存周转时间

 

提高生产率

 

追求企业利益和成功

 

使顾客完全满意

 

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2)TQM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由顾客之需要和期望驱动之管理哲学。TQM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之一种管理方法,其目之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之利益。ISO8402对TQM之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之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之管理途径。菲根堡姆对TQM之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之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之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之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之活动构成为一体之一种有效之体系”。具体来说,TQM蕴涵着如下含义:

 

强烈地关注顾客。从现在和未来之角度来看,顾客已成为企业之衣食父母。“以顾客为中心”之管理模式正逐渐受到企业之高度重视。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价值,其主导思想就是“顾客之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之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必须把以顾客为中心之思想贯穿到企业业务流程之管理中,即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之各个环节都应该牢固树立“顾客第一”之思想,不但要生产物美价廉之产品,而且要为顾客做好服务工作,最终让顾客放心满意。

 

坚持不断地改进。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之承诺,“非常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观念之指导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之质量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获取对手难以模仿之竞争优势。

 

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之质量。TQM采用广义之质量定义。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还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地响应顾客之投诉、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之售后服务等都有关系。

 

精确地度量。TQM采用统计度量组织作业中人之每一个关键变量,然后与标准和基准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追踪问题之根源,从而达到消除问题、提高品质之目之。

 

向员工授权。TQM吸收生产线上之工人加入改进过程,广泛地采用团队形式作为授权之载体,依靠团队发现和解决问题。

 

(3)TQM与竞争优势

 

TQM能够为企业带来那些竞争优势呢?下图我们将简要分析TQM能够给企业结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所带来之变革;企业通过这些相关之变革来获得竞争优势。(如图2)

 

图2:TQM推动企业变革

 

3.全面质量管理之相关问题探讨

 

(1)PDCA

 

PDCA循环亦称戴明循环(如图3),是一种科学之工作程序。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P (plan)——计划;D (do)—— 实施;C (check)——检查;A (action)——处理。

 

图3:PDCA循环图

 

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又叫P阶段。这个阶段之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搞清楚用户对产品质量之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又称D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之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之人员培训。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又称C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之预期结果。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又称A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之措施。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通常还可以把PDCA循环四阶段进一步细化为8个步骤。

 

(2)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图4: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

 

上图4是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之思路,其思想与日本之TQC有许多类似之处,但最大之区别在于,美国之TQM活动都是建立在社会大网络之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美国之质量管理目标正在发生转移,正逐步从“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向“体现企业之社会责任”转移。

 

(3)全面质量管理之系统思考

 

下图5描述了全面质量管理与顾客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之间之系统关联性。有关顾客完全满意之内容,我们下面将详细叙述。

 

图5全面质量管理与顾客完全满意

 

4.全面质量管理之特点

 

TQM具有很多特点,以下我们将主要分析TQM之显著特点:

 

拓宽管理跨度,增进组织纵向交流;

 

减少劳动分工,促进跨职能团队合作;

 

实行防检结合,以预防为主之方针,强调企业活动之可测度和可审核性;

 

最大限度地向下委派权利和职责,确保对顾客需求之变化做出迅速而持续之反应;

 

优化资源利用,降低各个环节之生产成本;

 

追求质量效益,实施名牌战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焦点从技术手段转向组织管理,强调职责之重要性;

 

不断对员工实施培训,营造持续质改进之文化,塑造不断学习、改进与提高之文化氛围。

 

5.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之对比

 

(1)ISO9000与TQM之相同点。首先两者之管理理论和统计理论基础一致。两者均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产品全过程,都要求质量体系贯穿于质量形成之全过程;在实现方法上,两者都使用了PDCA质量环运行模式。其次,两者都要求对质量实施系统化之管理,都强调“一把手”对质量之管理。再次,两者之最终目之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之需要,都强调任何一个过程都是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之。

 

(2)ISO9000与TQM之不同点。首先,期间目标不一致。TQM质量计划管理活动之目标是改变现状。其作业只限于一次,目标实现后,管理活动也就结束了,下一次计划管理活动,虽然是在上一次计划管理活动之结果之基础上进行之,但绝不是重复与上次相同之作业。而ISO9000质量管理活动之目标是维持标准现状。其目标值为定值。其管理活动是重复相同之方法和作业,使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值之偏差量尽量减少。其次,工作中心不同。TQM是以人为中心,ISO9000是以标准为中心。再次,两者执行标准及检查方式不同。实施TQM企业所制定之标准是企业结合其自身特点制定之自我约束之管理体制;其检查方主要是企业内部人员,检查方法是考核和评价(方针目标讲评,QC小组成果等)。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公认之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是供世界各国共同遵守之准则。贯彻该标准强调之是由公正之第三方对质量体系进行认证,并接受认证机构之监督和检查。

 

TQM是一个企业“达到长期成功之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TQM必须达到一定之条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直接引入TQM有一定之难度。而ISO9000则是质量管理之基本要求,它只要求企业稳定组织结构,确定质量体系之要素和模式就可以贯彻实施。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和推行TQM之间不存在截然不同之界限,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深化发展之方向。

 

企业开展TQM,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认真结合企业之实际情况和需要,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应该说,“认证”是企业实施标准之自然结果。而先行请人“捉刀”,认证后再逐步实施,是本末倒置之表现。并且,企业在贯彻ISO9000标准、取得质量认证证书后,一定不要忽视甚至丢弃TQM。

 

6.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

 

统计技术是ISO9000中之 4.20要素,包含了五大统计技术: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实验设计(试验设计)、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控制图、统计抽样。这仅是统计技术中之中等统计技术方法,它在质量管理中之应用只有60多年历史,经历了二个阶段: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起源于美国: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之休哈特博士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质量控制图,其主要之思想是在生产过程中预防不合格品之产生,变事后检验为事前预防,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1929年,该公司之道奇与罗米格又提出了改变传统之全数检验之做法,目之在于解决当产品不能或不需要全数检查时,如何采用抽样检查之方法来保证产品之质量,并使检验费减少。全面质量管理之主要理论认为,企业要能够生产满足用户要求之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对生产工序进行控制是很不够之,提出质量控制应该从产品设计开始,直到产品到达用户手中,使用户满意为止,它包括市场调查、设计、研制、制造、检验、包装、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质量管理。因此,统计技术是全面质量管理之核心,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之有效工具。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之实现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之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质量则是社会物质财富之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之一个标志,所以质量不仅是经济、技术问题,同时它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之声誉。目前,我国企业之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薄弱环节。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之大潮中生存、发展呢?这离不开有效质量体系之建设。

 

有效质量体系之建立

 

建立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之核心任务,离开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空中楼阁”。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之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为实现其所规定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之设备和人员,并采取适当之控制办法,是影响产品质量之技术、管理和人员之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之产生,所有这些项目之总和就是质量体系。

 

一个好之质量体系之建设,企业首先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之完善;其步骤通常包括:分析质量环、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形成文件、全员培训、质量体系审核、质量体系复审等几个步骤。其次,企业要抓住质量体系之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之合理性,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之发挥作用。最后,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之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之战略计划

 

我们在推行TQM时,首先应当制定相应之战略计划,当然不同之企业规模和类型会有不同之计划。我们举其中一种战略计划之例子,如下:

 

培养全组织之质量观念

 

建立与供应商之伙伴关系

 

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依据之产品设计质量标准

 

实施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

 

建立规范化之测量指标

 

确立质量达标之成本

 

在部署和实施质量管理战略计划时,需要各层管理者担任起不同之责任。首先作为最高管理者,应当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阐明企业存在之价值,确立企业之发展目标,建立组织内外之沟通渠道,以及在质量控制与顾客对质量之要求和顾客期望值之间建立密切之联系和起桥梁作用。其次,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应当推动企业在各方面之改进和发展,应当肩负重任,成为企业获得成功之柱石,并承担具体项目之管理责任,负责跨职能部门之交流,以及确保企业内部之工作质量符合或超过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之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之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之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之质量管理。

 

(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之内容。产品设计过程之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之首要环节。这里所指设计过程,包括着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工艺准备、试制和鉴定等过程(即产品正式投产前之全部技术准备过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之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之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之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之质量;做好标准化之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之工作程序,等等。

 

(2)制造过程之质量管理之内容。制造过程,是指对产品直接进行加工之过程。它是产品质量形成之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之基本环节。它之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之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之生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之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之内容。辅助过程,是指为保证制造过程正常进行而提供各种物资技术条件之过程。它包括物资采购供应,动力生产,设备维修,工具制造,仓库保管,运输服务等。它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之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之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之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之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之质量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业物资采购之质量管理也将日益显得重要。

 

(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之内容。使用过程是考验产品实际质量之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之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之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过程质量管理之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保证产品之实际使用效果,不断促使企业研究和改进产品质量。它主要之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之推行步骤

 

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之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之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之工作质量。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之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

 

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

 

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之思想,制造良好之企业文化氛围,采取切实行动,改变企业文化和管理形态。

 

制订企业人、事、物及环境之各种标准,这样才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衡量资源之有效性和高效性。

 

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之积极性,推动全员参与。只有全体员工之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之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并且确保企业在推行TQM过程中,采用了系统化之方法进行管理。

 

做好计量工作。计量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检测等,是保证计量之量值准确和统一,确保技术标准之贯彻执行之重要方法和手段。

 

做好质量信息工作。企业根据自身之需要,应当建立相应之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之数据库。

 

建立质量责任制,设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全面质量管理之推行要求企业员工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从一把手开始,逐步向下实施;TQM之推行必须要获得企业一把手之支持与领导,否则难以长期推行。

 

三、质量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在介绍顾客完全满意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顾客。顾客有两种界定标准,一种是“具有消费能力或消费潜力之人”,另一种是“任何接受我们之产品或服务之人”。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之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

 

顾客最关注之是卓越之产品质量、优质之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之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之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之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之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之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之个性化需求。

 

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之一种“以顾客为中心”之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之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之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之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之目之、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之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之眼睛看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之竞争优势获取策略,来分析企业建立“顾客完全满意”之长期优越性。不同之竞争优势获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之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之暂时性垄断地位;

 

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之价值;

 

顾客导向——把消费者之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之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之将是一种长期之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建立“顾客完全满意”之企业,其组织结构将发生重要之变化,如下图:

 

四、专家对全面质量管理之展望

 

以下是世界上著名之质量管理专家就21世纪之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之展望: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指出:过去之20世纪是生产率之世纪,而21世纪是质量之世纪。质量是全民之事业,与人有关、人人有责。必须全民参与质量活动,全社会监督质量活动。必须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革命性变革,以追求世界级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世界级质量之领导地位所要做之一切事情。

 

菲根堡姆博士提出:质量是一个综合之概念,要把战略、质量、价格、成本、生产率、服务和人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学一起进行考虑,即要认识到现代经济中质量之广泛性,树立“大质量”概念。要求未来市场竞争之全面质量管理技术之支撑,它们是质量成为全面强调整个公司向顾客提供服务之竞争纪律之一种方式——所谓顾客是指最终使用者,或你旁边桌子和工作台之员工。他们使质量成为同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人力资源和低成本之公司之行为方式。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勒特指出:产品质量分为绩效质量与吻合质量。绩效质量是产品之绝对工作质量,它是单纯以产品中所包含之工程技术水平来衡量之质量,而不考虑质量之市场定位;吻合质量是指由市场定位决定之,与目标市场之需要相一致之质量。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经营之一种思想革命,新之经营哲学。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之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他对全面质量管理有十分精辟之见解是:(1)全面质量管理是改善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增加效益之目之;(2)全面质量管理关键是质量管理工作之协调和督促,而这件事最后只有一把手有权去做。TQC是“大QC”;(3)管理之历史就是从管人到尊重人。

全面质量管理篇3

1规范业主行为

建设单位就是业主,是一项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受益者,是项目的法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重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业主,就有什么样的工程,因此要牢固树立建设单位是质量事故第一负责人的观念,要确保其素质,要规范其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事故频繁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甲方”素质不高和行为不规,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不报建,不办开工许可证,不合理中标,任意压价,肢解工程,代购或推销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这在公有投资的项目上最为突出。工程建设项目有其自身的规律,工期、质量和造价之间互为影响,互为联系,维持一个临界线,超出界线必会发生问题。开发商要赚钱,承包商也要赚钱,如果开发商把工期、造价压得超过临界线,承包商的施工质量就没有保证,而且最终受害人是业主。所以,业主要明确自己在工程质量中的责任和义务,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2监督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现阶段人们的对住房功能的需求,符合当前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勘察设计的水平决定着工程的水平,设计院一点一线的差错都会导致工程的灭顶之灾。住宅的使用功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如果建筑的开间布局、线路布置等不合理,必然导致渗、漏、堵、空、裂等工程质量的通病,影响使用,引发抱怨。现阶段,我国设计单位存在的弊病主要有下面几点:

1.设汁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资格认证不严。

2.设计单位的内部分工协作不合理,出现错、漏、碰、缺的现象,影响工程的设计质量。

3.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缺少监督。在我国,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的监督较为完善,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的监督尚未建立,这等于忽略了质量监督的源头,仅仅靠设计单位的自我监督是无法保证的。

3.强化质量管理

(1)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筑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实现质量保证所需要的组织、程序、过程和资源。对施工企业而言,质量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是否科学、实用和健全,是否与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模式相接轨。当前要以宣贯ISO9000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几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要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而是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三是注重持续有效的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2)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认识的表现,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前提,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关。质量意识的形成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观念,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通过教育激发职工的质量责任感,使职工懂得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和工程质量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质量意识的教育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进行。通过系列质量意识教育,使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顾客观”,树立“质量是企业的信誉”、“质量是企业的标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的武器”,“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等认识。

(3)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质量预控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或合同制定出专门的质量管理计划、措施和活动顺序的文件,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已干过的工程项目可引用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等作为指导书。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编制的质量计划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需要达到质量的具体目标值;2)施工过程的步骤和部署;3)不同阶段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分配;4)适用的试验、检验、测量和审核大纲;5)可能遇到的施工环境的保证措施;6)样板开创和实验阶段。通过质量预控,尽量做到技术领先,方法恰当,管理严密,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体系优化和工程质量优良。

4加强质量监督

(1)监理公司的独立性还不够。一边监理方由建设方聘请,负责监督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另一边监理方不能完全听命于建设方,按照监理工作职能的有关规定,监理方对建设方有监督权利。实际中,监理公司拿甲方的钱,自然在许多方面迁就甲方。这样一方面,监理方不能够很好地独立履行质量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当甲方出现“违规”行为时,监理方难以公正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制止。

(2)监理领域的不正当竞。由于投资较少,获利容易,社会上开办的监理公司如雨后春笋。监理公司的增多,出现不正当竞争,有些靠压低监理费取得工程,有些通过某种关系取得工程,监理市场的竞争机制遭到破坏,要引起注意。

(3)对监理公司的管理有待加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监理工程师一证多用,但实际上屡禁不绝,这使一些本来资质不够的监理公司取得了监理资格,其监理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如何有效地管理监理工程师的资格认证,是提高监理公司的素质和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全面质量管理篇4

何谓全面质量管理?即企业班组全体员工以及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将专业技术、管理科学、数理统计等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建立起从产品的设计试验、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产品的一项管理活动。

中航工业黎明外贸钣金件厂特种检验班通过开展全员、全过程、全班组以及多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加强班组质量管理工作和班组质量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班组成员的质量意识,使产品质量达到员工自己满意、上下工序满意和客户满意的标准。努力打造质量第一的品牌价值体系、规范的现代组织、严谨细实的职业素质和用户满意的改进机制,为推动质量型班组建设作出了积极探索。

坚持创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

在班组全面质量管理中,班长针对班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和现象,及时组织开展全员质量分析活动,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并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解决本班组各工作岗位出现的质量问题。班组成员谨慎操作,互相进行质量监督,发现问题互相提示,使员工做到了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不接受缺陷、不隐瞒缺陷。在质量问题管理上,更加注重事前预防,能够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常抓不懈。

班长随时注意观察每名班组成员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寻找引起员工情绪变化的主要原因,耐心细致地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因情绪变化而造成的工作质量下降。班组每天召开班前会,详细分析、讲解每个人在当天分到的工作任务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难题和危险点。班长还经常组织员工开展质量教育活动,针对班组内部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编写质量警示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做到了以案说法、警钟长鸣。

培养员工养成良好习惯,运用科学方法处理质量问题。

特检班有“四不原则”,即不把随意当熟练、不把蛮干当经验、不把侥幸当聪明、不把习惯当标准。一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不是简单凭感觉去查找问题原因,而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发动全班员工集思广益,从多角度分析质量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寻找并列举每个原因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直到找到问题症结并采取相应措施为止。通过查找问题原因,寻求质量改进的最佳方法。

明确并处理好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之间的关系。

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活动,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更注重发挥现有能力,维持现有质量,防止并消除突发性故障和差错问题的发生;后者则着眼于消除经常性故障,改进目前质量,重点在于提高质量保障的能力。稳定的质量控制,可以保障质量改进的效果。

首先搞好质量控制,发挥现有质量控制系统的能力,使产品零件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规定,时刻处于全过程受控状态。特种检验工作主要负责检测零件的内部缺陷,针对每年检测的200多种零件专门制定了标准班产,分析总结出每一个零件的检测难点、重点,规定了每一个零件的标准检测时间,保证零件的检测结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其次持续开展质量改进,在控制的基础上,应用一系列的改进工具和方法。例如推行PDCA循环工作方法、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活动等,使产品零件的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满足客户的要求。

班组成员始终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特检班全体员工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班组工作过程的每一项环节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班组的质量保障能力。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还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步骤和不同目的,有区别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工具和技术,做到了零件检测质量、效率的双提高,为工厂节约了大量成本。

比如,某机匣系列零件是一种精密零件,客户对这些零件的表面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零件在进行检测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磕碰伤,轻则返修,重则报废,直接影响零件的交付质量和交付周期。特检班在接到这项任务以后,班长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对该系列产品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工装模型。班组利用废旧材料自行焊接了该系列工装,每个工装可以装配多个零件,既使零件在荧光检测时避免出现磕碰,又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工厂节省工装制造费用6万余元。

全面质量管理篇5

关键词: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传统管理;全面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关键在于要保证工程项目在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因为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其施工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以及质量要求,施工方法不同,体形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必须推行质量保证体系的全面管理。

1.传统质量管理方法

1.1加强质量控制,严肃工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和合同管理,引导工程建设各方提高质量意识;加大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全局工程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合理制定工程进度;加大业主单位的工程质量管理力度。以合同管理为抓手,确立项目质量目标,严格按合同管理。加强对分包单位与劳务承包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分包单位的资质与管理水平,严格查处违法分包行为。

1.2加强对施工工序的控制、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监督工作重点在注重施工实体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对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力度,强化程序性监督,督促、指导业主代表、施工方、监理方规范质量行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使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自律、自控,主动搞好自查自纠,落实质量责任制。加强对基础、主体结构、关键工序、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施工工序的控制、监督管理,形成资料;组织专人加大抽查、巡查的力度。通过抽查与巡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

1.3加强对半成品、成品检验及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测

按设计、规范要求对原材料、构配件等进行复验,特别是管道、水泥、砖块、井圈、井座、侧石等,把好原材料及构配件进厂质量关。建立构配件、预制品的生产企业质量备案检查制度和许可制度,加强对构配件及预制品的质量控制。加大对实体的检测力度与频率,重点加大对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管道标高位置等的检测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1.4加大对施工过程中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章成本,形成有效地威慑力

建立各方主体与参与建设相关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把现场人员的施工、监理等情况与工程招投标联动起来,把各方主体在施工过程中表现与招标投标市场联动起来。建立诚信平台,通过招标投标严格把关。联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不良行为公示制度,合理运用好行政处罚与不良行为公示两件“武器”,打击工程建设过程的违法违规现象。

1.5保证技术资料齐全,实体质量达标,工程移交时严把工程实体质量关。

对实体质量进行检查并配以必要的检测。工程移交时要把好资料审查关,检查基本建设程序到位情况、检查施工及监理资料是否齐全、检查主要功能性试验数据是否齐全、检验工程建设的相关手续是否齐备。

2.建设工程项目传统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只重事后检查,忽视过程控制,还不能称之为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或流于形式

有些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质量管理工作,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保障;还有一些企业虽然通过了IS0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但只是把“认证”作为企业宣传的名片,并没有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认证工作流于形式。

2.2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而忽视最终产品的质量管理。

一些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视安全问题,因此由于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极少发生。但是, 对于交工后的产品质量, 往往不够重视,只要主体结构质量能保证,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外墙石材或涂料次一点也没关系,致使有的外墙面砖耐久性差,经日晒风吹、雨水侵蚀,很快便釉面脱落,满目疮痍。

2.3质量管理手段落后,不重视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不能实现全面、全过程的动态质量管理,这一点在施工企业中相当普遍。变“事后检查”为“全面、全过程控制”是施工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此外,质量管理意识不能贯彻到每一个人,忽视了全员管理的质量管理方针。

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是将组织的所有管理职能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强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强调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因此,要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首先应该理解全面的含义。

3.1决策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项目建设是为业主服务的,服务于业主的利益。决策阶段综合了业主的财力、使用目的、发展预期等情况,确定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并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决策阶段决定了项目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对投资目标和进度目标有深远影响,表现出三大目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项目决策阶段运用价值工程理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量力而行,以有限的资金投入,对未来的、可能的收益科学预测,并将目标规划和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寻找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同时达到“最优”。

3.2设计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设计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实现业主预期目标关键的阶段,设计方服从于业主和自身的双重利益,不但考虑设计的成本、设计的进度和设计的质量,而且还要考虑项目的投资和项目的总体质量。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与设计阶段有关,而且也与设计前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使用前的准备阶段和保修期有关。因此,设计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眼于项目的全寿命使用价值和全寿命期的使用费用性价比“最高”。

项目设计贵在创新。从确定结构类型、生产工艺、设备参数、新型建筑材料等,都要发挥人的智慧,进行多方案比选和技术经济分析,使设计项目成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高效的,又是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的建设项目。项目设计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需要进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同时又要求高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因此,各专业之间组织协调,可以避免和减少设计上的矛盾,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成本;项目设计方案还应不断深化完善,从宏观到微观,表现细节,精益求精,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质量问题而造成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项目设计及时高效地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沟通,保证设计成果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产业政策等各方面要求,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3.3施工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施工是把设计蓝图变成现实的阶段,是实现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因此,组织协调,分工合作,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全面管理,是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有效完成的必要条件。

为了取得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的实现,应采用多方面管理手段。组织手段,建立组织机构,定人定岗,分工协作,责任明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技术手段,一是要有多个技术方案的比选;二是要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经济手段,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保质保量有效完成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合同手段,是约束各方行为、主动履约的保证。

3.4建设工程使用维护的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出效益。一个项目投入使用,要使其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就要用好、维护好各种设施,既不能超设计能力运行,又不能开工不足闲置设施。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生产;定期维修维护设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3.5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质量管理

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的优劣。要始终着力于管理层建设和队伍素质提高。一是加强学历教育和加快民工学校建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家建设工程标准规范,采取自修、自学、“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二是业务培训。通过对专题讲座、计算机应用等业务的培训,使全体人员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三是抓好先进典型的引路工作。营造人人学技术、人人争当技术标兵的氛围,让素质好、技术过硬的人才脱颖而出。

全面质量管理篇6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1991年召开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联络网”等会议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有78所大学开发和实验了全面质量管理。我国教育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青岛远洋船员学校于2002年5月通过了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成为国内高校中率先建立ISO9001质量保证的学院。

二、由高等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来看当前教务管理的困境

艺术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在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者一直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究竟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是要尊重教育规律还是要尊重艺术规律一直成为艺术教育管理者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现代的高等艺术教育具有以下的特点:教学的“非理性化感悟”、传授方式的“非语言化”、教学成果呈现的“非文本化”、教学评价的“非量化”、教育成果显现具有长期性、学生的个性特殊性。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常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中,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容易忽略。同时容易造成自我的认知不足,忽视对专业课之外的其他能力的自我培养。进入高等院校后,艺术类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对其教学管理中相对于其他高校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如果按照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要求他们的学习很可能就会抹杀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教学管理,又有可能会放松对他们的管理,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由此导致无法完成正常的授课计划,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进行三方面的沟通,由教师、学生本人、家长以及辅导员多维多角度地同时监管所有的学生,才会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高等艺术院校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型构建

1.推行标准化工作。(1)教学方面:理论教学规范化、实验教学规范化。(2)考试及学籍管理方面:题库管理规范化、试卷标准化。(3)教材设备管理方面:教材标准化、教学设备使用及管理规范化。(4)行政管理方面:工作制度标准化、资料档案管理规范化

2.质量责任制。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进行教务管理,容易区分责任,将学生的整个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这种管理方法便于提升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避免了推诿情况的发生。

3.全过程质量监控。(1)对教师。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后通过多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课后的辅导情况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监督,这种授课质量的监督主要是来自学生。(2)对家长。家长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监督作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校园走进大学校园,离开了班主任的管理很容易产生放松的情绪,而大学期间的辅导员所要管理的学生又太多,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3)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教务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和枢纽的位置,他们是上传下达以及协调各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明晰了自己的责任位置之后并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既有利于对学生在校期间整个学习情况的监督又有利于减轻教师以及家长的负担,并给予学生以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

四、新的教务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

此表是应用新教务管理系统后某学生第五学期部分课程的效果截图。通过对此表的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特点

1.对象的全面管理。采用这套管理系统,将对每一个学生的所有学习情况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对每学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的各项实践类的成绩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监督。

2.全过程的管理。采用这套管理系统,是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为止进行了一个四年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过程。对每一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学业情况以及未完成的学业情况都有所了解,便于家长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三方的及时沟通,将问题处理在萌芽中。

3.全员的管理。运用这种管理方法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管理,但同时也是对教务管理者、授课教师的一种管理,通过这些人共同的努力来完成每一名学生的培养,整个过程需要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家长和教学建设过程的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的全员管理。

(二)本管理系统在管理理念方面有以下特点

1.强调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强调“质量第一、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质量原则在高等艺术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因素和每个环节进行全面性的管理。

2.强调教务管理的服务职能。在整个教务管理的流程中,所有的人都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教师是要为学生和家长服务,教学管理人员是要为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服务,家长式要为学生服务,学生也要树立为自己的将来服务的意识。

(三)本管理系统的优势

全面质量管理篇7

关键词: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实施

正文: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稳定的产品质量,以保障企业每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作为企业生产、检验过程中的计量仪器仪表是保障产品生产稳定的关键。加快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障企业计量器具精准度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计量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加强计量管理,控制计量误差,引入新的计量检测设备来淘汰高能耗、误差率高的计量检测设备,是目前企业对于计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计量的要求。

1.计量重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领导对于计量的认识还不够,不能直接看到计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领导者只看到了计量校验的花费,而看不到计量检验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其实准确的计量提供准确的量化数据,使大生产的精确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计量校验中有这样一件能够说明计量检验重要性的经典案例,某化肥厂,厂里有一批定量包装机,以前一直不检,因为领导认为花钱,但是后来通过我们做工作,他们检定了,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50公斤每袋的化肥,每袋要多给一公斤,全厂算下来,一年的损失在150万元,而原凶就是定量包装机误差超差。从那以后,他们单位是到期就检,有时只要发现有一点问题,就要求去检测。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对于企业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很多企业中需要计量人员的努力,才能使企业重视。计量人员不但要完成检定工作,而且需要不断地向企业管理层提出计量的重要性,让企业的管理层看到计量工作产生的效果。

2.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计量工作是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大部分工业企业中把计量工作作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使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计量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计量是产品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生产工艺流程中各工序的质量监测控制,直至成品、半成品检验,都必须有计量测试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如果没有计量的测试,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加强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保障计量校验仪器仪表的准确,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作用。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2.1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菲根鲍姆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其有效的运用到计量机构需要管理者通过对计量管理工作的贯通,有效的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解,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首先,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是保障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通过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结构,加强内部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作出诊断,对已查出的不合格及时纠正,对潜在的不合格有效预防,才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好循环,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改进机制。内部审核和日常工作管理和考核结合起来,制定内部审核的考核标准,开展质量体系的自查自改活动等等,从而有效推动质量体系的运行和改进。

2.2加快计量机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的实施,促进全员质量管理的实施

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加快人员对于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全员的参与。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3加强检验工作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质量工作的实施

计量校验与管理的有关技术人员,必须加大培训力度,促进企业专业技能的成长,有效保障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加强质量管理工作,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要通过技术人员的经济效益与计量检验质量紧密挂钩的措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质量终身制原则,落实检验报告互检制度,严格履行审查制。通过加大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作用,组织技术交流会,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对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和论文交流活动,为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促进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3.建立质量管理中心,加快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了更好的实施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中心,对机构的质量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体系。首先,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一个完整的建立程序是建立有效质量体的基本保证,质量体系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没有严格的制订程序作为保障是很难产生这样的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质量体系的建立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分析质量环。质量环就是指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它是质量体系建立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必须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职能,为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确立目标,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目标管理。

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采用的具体措施、设备的配备以及人员的安置。这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应用地程度和实施效果。

形成文件。质量体系必须是一个文件体系,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全员培训。最高管理者有力而持久的领导和组织全体成员的教育及培训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时非常重要的,在质量体系的建立中这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

质量体系审核。没有严格的审核,就没有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监督审核是判断质量体系文件被贯彻执行好坏的有效途径,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质量体系复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复审、反馈信息,以达到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更好的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结论:

全面质量管理通过的实施,还需要计量机构对本身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来进行加速。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强各个部门间的有效联系,提高质量管理中心的监控效率。通过多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促进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明.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分析[m].海南工业机械出版社,2007,3.

[2]赵怀柔.计量的重要性[m].工业技术出版社,2006,12.

[3]王晓明.计量机构校验质量对于企业经济的影响[m].内蒙古出版社,2007,5.

全面质量管理篇8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农业部配套的部门规章及强制性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相应颁布实施,都为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标准依据。2008年农业部组建了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职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各省及所属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门机构相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以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共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已累计达到4500多项,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启动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已创建500多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819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和一大批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健康养殖场。

2010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1.2万多个,全国“三品一标”总数达到8万个,认定产地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30%以上,认证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3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已投资建设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和专业性检验检测中心36个、部级区域性检测中心13个、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30个和县级质检站936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贯通部省地县的工作机构基本建立,体系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法正式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安全是人们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假冒伪劣食品禁而不绝、食品包装材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儿童食品和保健品质量不合格、配方不科学,餐饮企业经营不规范、操作不安全等陆续暴露的问题,给农产品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企业安全责任的不落实,一些食品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不讲诚信,甚至明知故犯、违法违规、逃避监管,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政府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安全发展理念不强,重效益、轻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监管衔接不够,全程监管、综合监管、协同执法能力较弱。食品安全制度仍有漏洞,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为农产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监管,不断提升水平,着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费安全。

风险管理模式对于农产品安全管理来说,是公认的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确立的一项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也是国际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既是政府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客观需要,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和构建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实需要。

2011年农业部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办法规范,积极构建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主产区风险评估定位监测站点为基础的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和实施风险评估监测计划,大力推进应急处置科学化。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研究,围绕污染物毒理学评价技术、剂量反应评估技术、暴露评估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公共模型软件设计等风险评估共性技术开展研发,针对农产品中潜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其他外来的危害因素,加强其危害途径、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交流合作,跟踪国际风险评估技术前沿,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普宣传,主动答疑解惑,营造一个政府、企业、消费者、科研教学人员等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都了解、认识、接受和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氛围。

农业部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入手,标本兼治”,强化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执法监督、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五大能力,推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面质量管理篇9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quality control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and also contributes much to the safety work management (SWM).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ce of both TQM and SWM is briefly introduced. Further more,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WM, the feasible way of TQM applied to SWM is presented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SWM's rapid establishment, stable op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afety standardization, which enable enterprise to improve management level of both quality and safety.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生产型企业;PDCA循环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safety work management;manufacturing enterprise;PDCA circulation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158-03

0 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企业实践中具有许多相似性。全面质量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包含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安全生产管理又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补充和保障。有效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可为企业带来稳健的发展环境,反之,则可能给企业带来事故隐患甚至直接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1-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安全生产管理有促进作用,其优势在于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比较完善,且在我国多数生产型得以贯彻实施。本文通过在对两者比较的基础上,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为生产型企业迅速有效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

1 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简介

1.1 全面质量管理 伴随着科技和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3]。因此,质量管理不局限于单纯“质量”职能,而是发展成为以质量为中心的、管控与质量相关的、综合全面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全面质量管理因能迅速有效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而被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欧盟等广泛采用,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以顾客的关注为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管理的系统方法、过程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持续改进。目前,在持续改善质量管理方面有良好效果的方法是PDCA循环。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着重质量计划的制订、组织实现、持续改善,因简单有效而被广泛使用。

1.2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管理涉及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产品、交通运输等各个因素,是生产型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以在企业中广泛宣传的“安全第一”为例,既体现了企业各级管理者与各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也是一种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在某些特殊行业甚至是一种企业精神的体现。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性要求各类企业组织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然而,伴随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变调整的新时期,安生产管理需要积极吸收其他管理体系优点,加快建设进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4-5]。

2 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相似点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文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与全面质量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6]。其中主要包括:

2.1 重视管理,责权对等 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领导作用”,重视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也有同样要求。安全生产管理需要重视管理、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责权对等。与全面质量管理相似,安全生产管理对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责任作出明确的要求和约定。管理者应履行职责,作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运行的承诺,不低于相关标准、适合企业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与之对应,企业需要建立实施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体系中阐述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与方针,在确立的方针目标下制定并实施体系文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体系的实施运行过程进行策划,确定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有效发挥功能作用。

2.2 全员参与,人人惠利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其参与范围除覆盖直接相关者外,也包括供应商、顾客等与企业相关的组织和个人。相似的,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一种需要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在企业内部,要求各级组织机构、各级人员都是参与者,他们应当全面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每个过程,确保每一位相关方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到“三不伤害”,维护个人、他人和集体的人身财产安全。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原则中关于“与供方互利”的要求也同样适用于安全生产管理。一般而言,企业通常同时作为上游的“顾客”与下游的“供方”角色存在。在企业外部,与企业相关的供方、顾客也是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方。通过供方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保证、与供方必要的沟通可减少来自各类设备、原辅材料等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同时,企业需要通过顾客反馈的合理化建议持续改进优化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尤其是涉及到产品与服务安全。

企业中的每个人是安全生产的受益者,也是不安全生产潜在的受害者。通过上述三种类型,即企业内部、供方、顾客的参与,不仅有益于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也有利于实现所有参与者利益,使参与者达到合作、互利、共建、共享目的。

2.3 注重实效,数据说话 形式主义为管理工作带来莫大隐患弊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均务求注重实效,以数据与实际说话。在企业中发生质量事故,尤其是严重的产品质量事故,可能对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同样,在企业中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在煤矿、建筑工程等行业,可能直接导致企业潜在效益损失放大。

管理体系要求重在实效、数据说话,重点在于如何结合实际、如何实现结果。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建设实施时需要与企业实际结合,不死搬硬套、不脱离实际,又制约管理机构与各级人员组织责任明确,利于对责任主体的考核评价细化,对管理体系运行评审的方法作出约定,驱动体系朝着有效果、有价值、有实用性的方向不断发展。

2.4 持续改进,不断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有共同理念,即持续改进,不断发展。管理体系运行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企业顺应市场的变化,因此在实施中必须不断的有计划的予以评估审核,对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予以肯定,不符合企业发展尤其是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的部分予以改正、淘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应持续改进,不断引入新理念新方法。伴随着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完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在进一步融合的同时也更加专业化,发展《职业健康安全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安全管理体系[7]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 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安全管理的过程分析

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可根据PDCA循环法开展安全生产管理,达到有机促进两者的融合,高效平稳运行体系的目的[8-10]。

3.1 确立职责权限,制定目标方针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性质成立组织机构。一般而言,多数企业首先需要依据安全生产责任制,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三级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以企业最高管理者为代表,涵盖下属各级安全人员。领导小组应负责研究、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大事项、重大奖励与处罚等工作。同时根据需要设安全专责负责日常安全事务,包括安全生产动向、发现查处生产现场安全隐患、提出安全生产管理意见和建议等。根据企业所处地域和行业要求,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要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不低于任何现行强制性要求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可测量的、可执行的安全管理目标和方针,以达到注重实效、责权分明、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效果。

3.2 策划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 结合制定的安全目标和方针,需要对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安全目标实施过程进行策划,确保实施效果满足安全目标方针的要求。企业应当注意兼顾和区别各部门(班组)、各级别参与安全生产的的安全责任,通过对生产、技术、质量、综合管理等职权分工,做到责任明确;对各项、各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措施与安全事故作出分层次、可测量的明确界定。

在策划实际操作中可将策划结果体现在与部门、班组等采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方式约定。例如,在各级别中,对中层管理者侧重于安全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对于安全生产一线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的安全管理则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在部门(班组)中,通过技术部门解决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通过质量和综合管理部门有计划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知识与安全操作培训,进行定期安全技术培训与检验、安全监督检查,提高各级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生产水平,形成标准化管理手段。

此外,应充分发挥企业工团青等组织的优势,形成必要的补充与激励机制。例如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竞赛,与全国安全生产月结合开展“安康杯”安全劳动竞赛,开展安全明星班组建设,开展定期消防演练、危化品应急处理、人身伤害应急演练,开展安全生产创新等活动,形成透明考核制度,有效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3.3 体系文件,有效运行管理体系 本阶段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安全生产管理落地实施。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责任人员应结合前期管理体系的策划,运行相应具体的体系和过程管理文件,并有责任监督运行情况。这些文件除应包括总控制文件阐述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目标方针外,还应包括形成适应于特定安全生产范围和安全生产人员的、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规章制度:

①适用于全体人员的,例如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管理目标;②适用于特定范围、场合、时期的“特种”作业人员。以生产型企业常见的设备安全为例,针对生产人员《设备安全操作规程》,针对设备维护人员《设备维护维修制度》,针对危化品(特殊用品)《危险品(特殊物品)使用、更换、处理安全规范》[11],例如对生产中使用的强酸强碱有毒有害品,更换时必须至少两人在操作现场,一人操作,一人监督,同时形成运行、保养、维护维修记录,使作业准备、作业过程和作业结果均处于可控状态。③适用于培训教育、技术促进。例如对于反映的安全事故隐患,对于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场合,可集思广益的提出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和改善措施并经技术部门审核后执行的制度。

3.4 审核评审,持续改进受益 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优秀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能够持续改进。审核评审既是现阶段管理体系的总结,也是下一阶段管理运行的基础。审核评审最直接体现是考核,目前多数企业形成了安全一票否决制,从而使得全体人员重视安全生产管理的运行和效果。

企业应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和《月度安全生产考核细则》,通过对生产现场、班组管理、制度(包括文件、台账、会议、活动等)、安全教育培训与劳动保护、重点设备设施危险源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管理文化建设等措施将安全评审考核纳入常态化管理。在处理安全事故时,根据责权对等的要求,完成考核赏罚机制;对于事故隐患,提出纠正措施,对于重大安全事故,形成通报机制,警示教育。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事宜,自我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对于需要做出修改的安全管理目标和方针需要综合考虑,重点讨论,进而展开相关策划、执行活动,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全面质量管理适宜、有效。同时,通过审核评审,保持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借鉴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起来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能使企业员工、供方与顾客受益。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从中得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组织的安全保护;供方的参与和质量保证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从而达到互利共赢;与之相似,通过顾客的参与,尤其是对产品安全质量的参与,提升安全水平,可使企业取得顾客信任和忠诚,获得长期盈利。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对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多种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企业可结合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根据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在生产型企业中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为借鉴,有选择地采纳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的思路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迅速有效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形成企业自有的安全文化氛围,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月霄.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2):125-127.

[2]饶撝之.强化质量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J].上海铁道科技,2009,3:41-42.

[3]GB/T 19000-2008/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S].

[4]陈国华,王新华.经济转型时期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39(2):71-74.

[5]粟继祖,尉迟晓丽.中国安全生产阶段划分及安全生产法制化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3):167-171.

[6]杨凯,吕淑然.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关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9):190-193.

[7]张建业.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探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9):186-189.

[8]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71-82.

[9]李正权.从质量管理角度论安全生产问题[J].质量管理,2005,1:25-28.

全面质量管理篇10

论文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势;对策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费根堡姆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从各国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来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概念体系组成的。具体说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体系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第一,质量体系。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建构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组织按照某一标准来规范现有的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顾客的需要。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第二,质量方针。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改进方向。对外,它代表组织对产品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质量承诺;对内,它是为组织所有部门和员工确立的行动指南。第三,质量手册。指根据质量方针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明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准则。质量手册是质量方针的书面化。第四,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这里的“控制”并非仅仅是指采取监控与管理方式,而是指在活动中采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科学的可以保持活动“持续改进”的方法。第五,质量保障。是管理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信任度,阐明其为满足顾客和服务对象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它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信任,使顾客认为组织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六,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检查过程。第七,质量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和顾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督促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学者特瑞巴斯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质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其二为技术性系统,涉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有效手段等因素;其三为管理系统,涉及组织结构(如正式规划、方针政策、职能部门、权力类型等)、组织使命与目标、组织运行活动(如计划、实施、指导、检查和控制)等。其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性,即全面质量管理则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关注生产的每一过程,带有明显的过程导向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研究生不研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各学校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带来了导师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导师课题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等问题。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机制不健全等。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一)事后管理模式与全面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根本评判标准,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管理这一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科研和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

对教育质量地管理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一种统一的管理和量化标准,已有的量化标准又主要侧重于“管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从“如何管”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在管理中不主动、不创新,不以教育质量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直到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后再去纠正,是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即不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心,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培养质量方面能各尽其责、各行其事。而全面质量管理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修改、制定,强化管理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使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事后管理转变为全面管理,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推动了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改进。

(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用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措施才能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承担的,监控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教育质量监控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只有管理部门才能评价,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单一、主体缺位的问题;

其次,监控内容单纯,大部分的教育质量监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只停留在监控导师的教育能力上,而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而且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被监控者——研究生,造成了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狭隘且客体覆盖不全面的缺陷,导致教育质量监控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则能全方位地界定好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结果上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硬指标的设置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等现象的丛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与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来实施质量管理的,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控制所有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建立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文件,进行质量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者、研究生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质量管理的顾客需求

传统的教育培养侧重以学校为中心,只从学校的层面去考虑质量问题,而相对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研究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顾客,他们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从目前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和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界定者,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都要通过导师来具体化,表现为实在的质量。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是把导师作为管理的一个层面,而忽视了导师的最基本工作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最基层的过程质量控制者。各种质量管理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指导、监督作用,关键在于导师实施执行过程中配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打破现行的导师负责制,要从组织的全方面考虑问题,在从导师的遴选到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遴选,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使真正优秀和合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次,要强化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于指导经验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的导师要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提高导师待遇,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应给予重奖,对那些缺少责任心、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应停止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以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年轻导师的培养。

(二)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来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的。因此,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制度建设。既要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把好质量关。第二,监督控制职能的加强。学校要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控制职能,严格执行教学监督、质量监管以及决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建立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所谓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指的是在监督过程中,没有缺位的质量监督主体和缺失的质量监督客体,没有遗漏的质量监督内容。即建立包含导师、学生、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级主管部门等主客体和监督内容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