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7:29:09

全面

全面范文篇1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譬如:一位老师教幼儿舞蹈,要求幼儿做出优美挺拔的舞姿,她提醒幼儿把重心放在右脚上,右脚在前,由于她熟悉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她边说边做,语言生动形象,示范具体直观,幼儿委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而且姿势优美挺拔。另一位不懂儿童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基本原则的老师,当众指责一幼儿“左”嗓子,唱歌难听,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愿唱歌了。还有一位老师掌握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真调查了解到儿童唱歌音不准的原因,针对某一孩子由于音域偏低,在集体唱歌时音域与其他小朋友不合,有些较高的音唱不准,于是老师为他安排单独唱歌的机会,有些较高适合他的音域的调,为他定调唱歌,解决了他唱歌的具体困难,调动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布娃娃》,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布娃娃着急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布娃娃》伴奏。

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幼儿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样》的配音,以表现老爷爷和猴子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全面范文篇2

(一)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取得资产收益的重要措施

国家向其出资兴办的企业收取资本收益是法律赋予的天经地义的权利;国有企业向出资人上缴资产收益也是依法行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行使政府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家出资兴办的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并不是具体体现在参与企业经营上,而是体现在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上。

国资委靠什么来保证国有资本的收益收缴?靠什么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认为只有靠对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在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保证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采取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多年未向企业收缴国有资本收益,致使我们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好像企业对外投资,就必须要收取回报,而一提国有企业应向国家上缴收益,就不能接受,就要强调客观,就要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上交。实施预算管理,就是要保证让出资人了解和掌握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保证收益的收缴;让企业建立起“谁出资,谁受益”的观念,履行向出资人上缴收益的法律职责,自觉接受出资人的管理。

(二)政府借助于全面预算实现对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并将对企业实行预算管理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投资方向,调整本地区产业布局,加强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有效手段

在国有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需要。对企业集团来说,实行自下而上的全面预算也有利于实现对二级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的监控,防止出现所属企业违法违纪,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发生诸如截留收人,偷逃税款,虚列成本,调节利润的现象和草率决策造成的乱投资、高风险、资产流失等问题,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健康发展,资产安全,合理收益。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有利于企业集团内部加强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通过预算管理将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收人及支出都控制在事先约定的目标之内,如有预算外、超预算事项的发生,必须提出充分、合理的理由,经集团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并依预算外事项的重要程度,报集团公司领导或国资委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通过预算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加强在资金管理方面的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企业创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忽视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

目前,多数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总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忽视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导致企业的预算指标与统计,财务等部门的财务指标不一致,预算指标体系不能使经济管理部门接受。无法在企业中展开实施,形同虚设。

(二)预算目标缺乏战略导向性

企业的预算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搞预算管理,就会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与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从而使预算徒有虚名;由于缺乏企业整体战略思想,企业的下属机构易形成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互相掣肘的不协调现象,这一点在集团公司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脱节

多数国有企业在编制预算管理时以历史经济指标与过去的事项为基础,却很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估和预测分析,造成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脱节,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客观性,导致预算编制失效。

(四)预算管理权责不明确

预算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预算将失去控制作用。有的企业预算缺乏这种弹性或者弹性过大,就会产生预算松弛;有的企业对预算编制和调整的权利不进行划分与制衡,尤其是对预算调整权力不加以限制,使得超预算或无预算的项目由于预算调整权的滥用而照样开展,因此使得预算对实际行为的控制作用严重受损,使得预算管理效果不好。

(五)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的考核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规定对被考核单位或责任人要严格按考核结果对其进行绩效奖惩,这时被考核单位或责任人往往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对企业活动绩效的影响,而回避了主观因素。另外,考核方在考核过程中,考核人总是带感情色彩去对待被考核人,或者不能完全按考核激励制度执行,严重影响了绩效考核的公正性,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三、完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市场调研与预测

企业要重视预算编制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以未来经济活动事项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为基础编制企业的预算。提高企业的领导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加强沟通与协调。企业领导必须做的事情有:一是决定预算水平,二是阅读反馈报告,三是发生差异并有必要调整时采取矫正行动。

(二)的预算目标

强调财务预算指标的重要性,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作业、创新与学习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方面的预算考评来沟通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

(三)更新预算编制方法

我国实际工作中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以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为主。这种预算方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简便、可操作性强。但是,它以历史数据与过去的事项为编制基础,容易造成预算的不足,甚至是资源浪费。而采用零基预算能对各个业务项目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逐个进行估算,并说明其经济效果,在此基础上,按项目的轻重缓急性质,分配预算经费,确定各费用项目的预算数,进而编制费用预算。

(四)改变确定预算基础的方法

将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点,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预算盈余”的问题。预算盈余是指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出于个人或部门利益,在编制预算时上报不真实、留有很大余地的数据,以便能较为容易地完成预算以获得奖励的一种行为。预算盈余对企业的危害是很大的,往往会妨碍预算管理职能的发挥,使各部门无法有效率地工作。

(五)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应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人的考核指标,并与绩效挂钩,责任预算的编制应贯彻可控性原则。严格落实考核管理机制,考核人在对被考核人的评价中要采用公平性原则,严格按绩效奖惩制度办理,并及时兑现。

全面范文篇3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全面范文篇4

1.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四位一体布局的思想,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提出我国工业布局的思想,后来又提出要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四位一体布局的战略思想更加明确,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志指出:“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既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又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改善党的领导,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同志指出:“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同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促进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发挥人民政协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巩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大创造,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广大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仅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加强立法工作,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民主,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同志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警戒。”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遵循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把加强对权力约束的制度建设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人民享受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水平,保证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和特有的各项权利,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

建立巩固的国防和现代化的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要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战略方向建设,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着力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促进和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努力形成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

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着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亿万人民、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旗帜,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力量。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进一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纳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要把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要着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着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着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要加强对外宣传,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4.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切实贯彻和体现。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营造鼓励创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

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更加重视和善于发挥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出现了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关键是要正视矛盾,提高解决矛盾的本领,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要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5.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积极因素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侨务工作。

全面范文篇5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完整内涵

在定义的问题上,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应从经营机制角度和企业战略角度来理解它的内涵,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也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的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算和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王斌指出,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之一,具有机制性、战略性、全员性等一系列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征。潘爱香认为,必须强调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功能,并提出“整合四流”,即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预算管理能协同各种业务活动和管理方案,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均能统筹规划,协调行动,需要有效地聚集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使之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有序的集合。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到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

再者,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企业战略显现。袁琳认为,把握全面预算管理应该抓住“机制显现”、“战略量化”、“过程控制”与“业绩标杆”等四个基本要点。所谓“机制显现”,就是要从经营机制与制度安排上全面预算。“战略量化”是指预算虽然表现为由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但预算管理从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起到对战略目标全方位的支持作用。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考评是将实际与预算目标的对比,为最终的奖惩提供依据,这就是“过程控制”和“业绩标杆”的含义。

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公司治理的一种激励机制。王斌认为,全面预算管理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全面预算管理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潘爱香、景东丽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一方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进行具体化、可度量化的第三层次的“法律”文书,通过预算执行结果考评,检查契约的履行情况,并实施相应的奖惩;全面预算管理是集有效规划、控制、评价于一体的系统化管理;也是与日常管理过程相渗透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应该将企业的目标细化到每个岗位和作业,从而形成一个以岗位和作业预算为保障机制的全面预算责任体系。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

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一些改进思路。

1、加强战略管理思想。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预算管理的预测、协调及控制作用,使企业的预算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于预算而言,如没有战略导向,或者战略导向性不强,就很难确定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而没有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预算。孙慧指出,全面预算要加强战略的可操作性,使战略能指导企业预算,即把战略目标指标化,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加以考核,强调预算对战略的调整作用,提高企业战略的适应性。汤谷良、杜菲以全面预算的战略导向为基点,提出了构建预算目标体系模型,使预算目标直接体现竞争战略的选择和竞争优势及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认为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应作为一个前承战略规划、后启薪酬考评的闭环管理系统。

2、突出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功能。在我国,有些企业对于预算管理预算激励作用以及在全过程中权限的划分与制衡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预算应成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对它的编制、执行、控制和调整都应给予重视。许多学者都研究了预算道德问题,并提出要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万良勇分析,预算松弛是指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各层级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预算执行者为了本位利益,利用参与编制预算的机会蓄意将预算标准放宽的一种现象。张文煜、袁泉在委托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了“真实诱导预算法”,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从人入手设计预算基数的博弈规则,可以诱导人向着委托人预期的目标提供预算基数,进而达到博弈均衡。

3、与其他管理工具的有机结合。国内外许多专家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obertRachlin提出的作业预算是基于作业分析并对组织预期作业的数量表达,反映了战略目标所需进行的各项工作及相应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需求,同时还反映为业绩所做的各种改进。Kaplan和Norton通过平衡记分卡将预算与战略、非财务指标联结起来,使预算适应新的环境,形成Kaplan预算模式,为发挥预算在集团公司中的整合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于增彪等构造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改进的Kaplan预算模式,将预算与财务会计、战略、平衡记分卡、非财务指标、奖惩制度等因素集成为一个整体。

全面范文篇6

(1)术前护理。

骨科创伤初期,因突发性和强烈的心里反映,患者会有紧张、恐惧等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前准备的同时,必须以热情主动、同情和爱护的态度,加上相关的健康教育,以适当的方式将手术准备的目的、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告诉患者。说明手术过程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满足患者对治疗效果等知识的需求,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放松患者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会增强,对手术的耐受性也会得到增强,并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术中护理。

在手术期间,患者一般被麻醉,加之术前的心理护理,患者已经做好手术的准备。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心理方面的护理。这一阶段,对护理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动作迅速、思维敏捷,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及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掌握常规检查结果的正常范围,严格按照规程执行操作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根据医嘱及时护理,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标准、规范的治疗。

(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医学上主要包括对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者的功能恢复锻炼。从这个过程看,手术后期的护理时间更长,与患者接触时间更长,也会有很多问题产生,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沟通技巧,所以后期护理也更为重要。

①术后心理护理。刚手术完入院的患者,对医院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陌生的医护人员,心理日益产生畏惧从而不利于安心休养和治疗,严重的更可能会影响康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用热情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主动自我介绍,并对患者的主治医生、主管护士作介绍,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再对医院环境加以介绍,有哪些规章制度要遵守,要注意哪些事项,并告诉患者什么时候送水、开饭,解决患者的生活问题。说明哪些时间检查和治疗,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让患者在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中逐渐熟悉医院环境,消除恐惧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的患者都被疼痛折磨,心里上也受到严重的冲击,有时会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很多失态行为,产生怨恨情绪,摔东西甚至骂人打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处理,要能用理性战胜感性,理解关心病人,以同情、谅解、负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对患者的患得患失或可能面对的残疾问题仔细观察,耐心的讲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讲人生观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鉴定患者生活的信心。

全面范文篇7

[关键词]“四个全面”;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研究综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当前领导下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导向,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战略抓手。这一战略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几代领导集体对其深思、消化所取得的治国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得以完善,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充实。目前(2015年11月)为止,通过中国知网、超星、万方数据平台及百度等进行搜索发现,学术界虽然对“四个全面”各方面的哲学理论研究成果已较为丰硕,但以关键词“四个全面”、“哲学”进行检索,经梳理后发现相关的学术论文、报纸类文章总数寥寥,不足半百。作为当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思维研究不可轻视。如何从哲学角度更好地认识、分析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各方面的思想内涵,亦应成为当下学术界、理论界研究课题中的关键点。

一、关于“四个全面”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向度的研究成果

辩证唯物论作为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及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正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现阶段之所以能够提出和实施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客观实际和社会存在为基础的。[1]因此,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学术界对“四个全面”哲学基础的研究大多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入手,分析比较透彻的主要有双传学、冷溶、任理轩等人。

(一)关于辩证唯物论理论在“四个全面”中的运用

双传学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他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党“哲学的根据”,是“四个全面”的理论基石;而“四个全面”则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反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推进,坚持社会有机体原理,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群众立场,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生动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的高度统一过程,强调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全面”坚持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使得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深化了我们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2]

(二)关于“四个全面”对辩证唯物论本质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本质在于坚持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之,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这就联系到应形势要求而提出的凝聚精神力量的“中国梦”这一总理论指导目标。当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每一方面也都拥有各自的理论指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3]这些均体现出“四个全面”战略理论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着重强调、重视社会意识和大众精神的反作用。

二、关于“四个全面”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向度的若干思考

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既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想特质,也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其最终创立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与时俱进的,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同时代主题下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重深入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哲学蕴含,致力于推动这一科学哲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因此,对于“四个全面”这一哲学向度的分析成为学术界研究重点,研究成果比较多,且学者论述大多集中于全面发展、普遍联系和基本规律的角度,并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辩证关系及其顶层设计。

(一)对“四个全面”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把握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作为唯物辩证法深度滋养的结晶,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及普遍联系的基本思想,又透彻着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辩证否定观指导下的创新导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在依旧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背景下,在汲取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基础上,继承马克思主义辨证思维方式治国理政。其在主持2015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时便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4]这便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这一根本上加以学习,为我们从哲学维度进一步深刻理解、有力落实“四个全面”提供了思维导向。乔玉强、曾庆栋等人便以唯物辩证法角度具体分析了四个“全面”所内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指出从哲学的高度理解、认识、把握“四个全面”,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以辩证矛盾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宋世杰以的一些列讲话重点分析了“四个全面”所蕴含的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治理规律、从严治党规律的进一步深刻认识。[6]

(二)对“四个全面”纵深规划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普遍联系的探析

第一,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李宏教授在《“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和时代内涵》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社会各因素相互作用、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从邓小平理论中最能体现全面的“两手抓”治国理念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而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新的历史阶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的客观要求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创新。[7]中国经过60多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经过两个三十年的奋斗,社会主义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面对时代形势下新的矛盾与问题,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8]因此,“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也是应新的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新特征的创新。其正式提出便赋予新常态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以后的改革发展更为清晰准确。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并掌握系统内部优化的方法。因而,所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也必然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正如刘云山用列车形象化妙解,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列车,那么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压器,党的带领就是火车头。四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罗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9]徐小伍对这一形象化比喻作出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四个全面”包含着完整严密的辩证关系即一大战略目标内含着对三大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而每个战略举措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发展的机制和航向,共同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战略布局。[10]涂小雨副教授则着重分析了新常态条件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对各个方面的定位与新时代背景下“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原理作出了进一步阐释。[11]第三,刘文华副教授等人则更为详细地以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为视角进行深入探析,指出“四个全面”并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关系。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内含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及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而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更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小康、党的自身建设步入法治轨道,全面从严治党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提供坚强领导力量保障。[12]曲青山指出,“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也是一个完整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理论系统,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调控系统。[13]此外,杜栋还重点分析了“四个全面”系统性、整体性及协调性,指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分析给予我们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所需要的科学观念和方法论指导,今后更应积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运用协同学习、协同管理和协同发展,力争形成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14]由此看来,“四个全面”既体现了战略顶层设计的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强调每一个“全面”的独立性、完整性及系统性,充分发挥每一方面的战略功能,从而实现每个举措协同推进,整体战略得以最大优势发挥。

(三)对“四个全面”所依据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及其方法论的阐释

第一,唯物辩证法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任理轩则着重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党中央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诠释和应用,指出“四个全面”着力回答了什么是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怎样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全面理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尤其要掌握其精神要义和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来,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标杆”前进,以实现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布阵筑基。[15]辛向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为依据,指出“四个全面”更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他认为“四个全面”的形成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对中国国情最深刻的把握,同时又是对中国实问题的最好解决。一方面,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列现实问题及在法治建设中面临的重重困境促使我们必须推进四个“全面”的协调进行。另一方面,“四个全面”的强势开展必然深化党和人民对“三大规律”全新认识,更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16]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客观、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分析法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亦溶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实施当中。曲青山教授单从矛盾法则角度详细分析“四个全面”朕略布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分析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指出“四个全面”的提出直指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抓住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牛鼻子”。[17]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也强调过,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8]对于这次集体学习,中央党校哲学部的一些专家各抒己见,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哲学理论作出了进一步分析。韩庆祥教授就关于“强化问题意识”与“积极化解矛盾”的论述,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中国问题”和注重“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导向,其注重的便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其一直强调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则体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19](具体分析还可参阅韩庆祥教授《构建“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20]《问题导向与辩证思维》[21]等文献)。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注重辩证思维基础上“化解矛盾”的哲学。阮青教授着重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要用辩证思维做总体规划和解决主要矛盾,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应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原则。[22]何建华教授则指出,在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新常态,既要辩证认识“新”与“旧”、“常”与“变”的关系,又要正确把握“长过程”和“新阶段”的关系,通过矛盾分析,揭示它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趋势。[23]正是对矛盾问题的辩证分析以及对“两点论”和“重点论”处理问题的适用,才最终得以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使得党员干部能够掌握提供提供智慧与思想的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注重“思想产生”的哲学。

三、关于“四个全面”的认识论哲学向度研究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正如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4]对此,学术界大多从实践观和历史观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性阐述和扩充性补充。边立新教授分析了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根植于实践,直面现实问题,干预社会生活。而实践表明,只有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继而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因此我们要掌握这一“看家本领”,即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25]董振华教授则认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6]杜代余也指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每一方面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实践,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27]而胡伯俊在以辨证思维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要求前提下,提出要从四个基本层面着力,全面推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创新。[28]因此,“四个全面”正是着眼于我国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艾四林教授从历史、实践和哲学基础三个角度对“四个全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实践呼唤新的改革理念和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的观点也是问题观点,实践意识也是问题意识。“四个全面”是对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反映,是对我国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战略把握。[29]除此之外,何建华教授还从把握客观实际与主动适应历史阶段新特点的哲学角度阐释了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求实”哲学及其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阐明“四个全面”战略理论中透露着富有“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的求实思维。[30]薛鹏则指明“四个全面”具体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其战略目标切实可行,让中国梦更具魅力;主攻方向明确关键,让中国梦实践方式更具动力;其要求主体自我革新,让中国梦实践更具活力。[31]

四、关于“四个全面”的历史唯物论哲学向度的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坚持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冷溶便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所遵循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出了哲学思考。指出“四个全面”强调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工作,并要求清醒认识和着力解决不断产生的新的不适应问题,这便遵循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生产力标准这一基本原理。同时,我们党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四个全面”的提出正是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其本身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每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这就体现出“四个全面”战略的布局与实施均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例行党的群众路线。[32]刘新如在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全局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同时,也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指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构建了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宏阔战略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同时,它又实现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这一战略布局的提出贯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人民立场,找准了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念的“最大公约数”。因此,这既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性,又合乎社会发展目的性,真正为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33]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分析。如刘洋等人主要以认识论、方法论、目的论三方面释析“四个全面”所体现的三大规律与三大意识、“两点论”与“重点论”以及群众观的哲学底蕴。[34]王遐见教授则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视角,分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坚持的一元主导性与发展多样性、战略统领性与战术灵活性、过程渐进性与目标趋善性、协调推进性与特色创新性、治国法制性与治党自觉性、历史进步性与价值主体性六大方面的统一。[35]左乐平副教授更是从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认识观和自由观五个方面深思“四个全面”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36]柳宝军则重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事物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矛盾运动、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五个角度分析了“四个全面”理论形成与实施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37]李君如教授更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整体高度在分析“四个全面”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又重点论述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所要处理好的经济建设与“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制度与人及其价值观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与创新的辩证关系。[38]这些学术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科学理解、准确把握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既有的成果中,低层次研究重复过多,而创新性角度研究比较欠缺。因此,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理论与“辩证否定”的研究。

作者:崔言香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2]双传学.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2015-3-26.

[3]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015-4-29.

[4][18][24]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

[5]乔玉强,曾庆栋.“四个全面”的哲学透视[J].理论观察,2015,(7).

[6]宋世杰.刍议哲学视角下的“四个全面”治国方略[J].才智,2015,(19).

[7]李宏.“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和时代内涵[N].西藏日报,2015-4-25.

[8]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5.

[9]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

[10]徐小伍.试论“四个全面”的哲学蕴味[J].山东青年,2015,(2).

[11]涂小雨.新常态条件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J].学习论坛,2015,(5).

[12]刘文华,范志轩,朱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意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3]曲青山.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N].光明报,2015-04-01.

[14]杜栋.“四个全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分析[J].党政论坛,2015,(8).

[15]任理轩.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15-06-30.

[16]辛向阳.“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J].理论导报,2015,(3).

[17]曲青山.“四个全面”与矛盾法则[J].中共党史研究,2015,(5).[19]

[22][23][25][26]推进“四个全面”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EB/OL].theory.gmw.cn/2015-02/03/content_14723865.htm,2015.01.03.

[20]韩庆祥.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04.

[21]韩庆祥.问题导向与辩证思维[J].学习与探索,2015,(7).

[27]杜代余.论“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N].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5-5-26.

[28]胡伯俊.用辩证思维和实践创新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新湘评论,2015,(14).

[29]艾四林.“四个全面”的历史、实践和哲学基础[J].社会主义论坛,2015,(4).

[30]何建华.把握客观实际与主动适应历史阶段新特点的哲学[EB/OL].theory.gmw.cn/2015-02/03/content_14723863.htm,2015.02.03.

[31]薛鹏.“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J].观察与思考,2015,(7).

[32]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015-4-29.

[33]刘新如.“四个全面”的辩证意蕴[N].解放军报,2015-4-08.

[34]刘洋,李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释析[J].理论建设,2015,(2).

[35]王遐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

[36]左乐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观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全面范文篇8

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有效地推动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对提升我国综合实力起到重要影响,而在推进我国企业进步的管理模式中,全面成本管理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合理、科学地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而且在体系完善以后,企业可以更合理地配置和优化资源管理,提升企业员工凝聚力及团结力,使企业员工产生一种向心力,有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使整个企业环境都沿着企业设立的既定轨道前行。由此可见,加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是我国当前企业的重点目标,就要求我国在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时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升管理人员对全面成本管理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全面成本管理模式。但是,我国全面成本管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概述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二、企业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全面成本管理的理解能力不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层是企业的引路人,尤其是在这个强调企业整体性的社会环境下,企业领导层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前景。全面成本管理又是企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企业管理制度,而我国企业领导层并不关注全面成本管理,对全面成本管理的认知不到位。企业管理层在管理企业时,仅对商品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重视,而不对全面成本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样就导致企业无法真正将资金应用到各个部门中,使企业建立了一个没有任何效用的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因此,必须要求企业管理层提升自我修养,提升对全面成本管理的理解。企业领导者领导企业的整体前进方向,若不开拓自己的视野,不理解和学习新的全面成本管理方案,就导致管理者无法为企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企业管理层必须要加强自身能力,提高对企业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理解,构建一个能够真正为企业服务的全面成本管理部门。(二)成本管理部门员工的综合素质不足。企业必须要构建合理的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并执行恰当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地对企业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预测并加以管理。而这对于我国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工作人员来讲是极其困难的,若想要完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需要的不仅是一两个企业员工的努力,还需要有大量的全面成本管理人员对企业所处的整体环境进行分析,对收集到的财务资料进行分析,给企业管理层提出合理的投资意见,使企业管理层作出最为优良的决策。企业在进行全面成本管理部门组建时没有选取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招聘来的员工很有可能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这种情况不只是对企业自身的不负责任,而且是对企业身后的所有的相关利益人的不负责任。没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帮助企业进行全面成本管理,就使企业不能准确判断所处的生存环境,无法对收集到的财务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必须要强化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员工的综合能力,保障企业全面成本管理部门的员工可以有效地为企业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三)缺乏完善的全面成本管理监督体系。若想要构建完善的全面成本管理部门,仅依靠企业员工及领导者的努力是不足的,必须要有专门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之下才能建立起真正切实可行的全面成本管理部门,才不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首先,应注意到的是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的监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部门没有起到合理的监督控制,使整个包括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部门的信息系统出现问题,随之影响了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对数据的分析,使全面成本管理部门无法为企业投资贡献合理的意见。其次是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够严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常出现“人情审计”的现象,审计人员没有将自身职业准则作为指引,没有真正的核算企业账目,从而使全面成本管理部门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现如今的资金分配状况是否合理。

三、企业加强全面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企业管理者对全面成本管理的理解。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我国总体经济在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要构建起合格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资金预算控制。随着企业各部门构造越来越趋近合理化,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企业管理现状就是流于事物表面形式,仅对企业生产销售部门进行强化管理,而不关注企业内部的全面成本管理部门,不关注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发展,这样就使整个企业各部门之间不协调,无法共同进步,推动企业繁荣成长。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管理者的整体理念意识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已经在企业中实行。在整体形势前进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的理念若不紧跟时代脚步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且只有强化了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后,才能再推进下属工作人员的观念更新,才有机会全面控制企业成本,让企业有更为广阔的前进空间。(二)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整个企业环境中,全面成本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点单位,但是我国众多企业存在全面成本管理部门的员工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因此,就必须要提高企业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着重提高现有全面成本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素养,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这些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日益完善,提高他们对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理解,从而促进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做出精准的会计分析,促使企业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规划,确保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员工在分配企业资金及其他资产时能够合理有效,还要提高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随后要进行部门业绩考核,部门评价,确保各企业工作人员的能力有所提升,还要对企业全面成本管理部门进行关于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定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到每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点对点指导,单独解决每个人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的全面成本管理能力有质的提高。其次是招聘新工作人员,引进新鲜血液,增强新的活力,当然,在招聘新员工时,更要注意应聘者是否有较强的全面成本管理能力,在新老员工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我国企业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对企业各部门的成本控制力。(三)构建完善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内外部监督机制,首先要依据相关国家规定,建立专门的内部监控部门,让内部控制真正落到企业实处。企业全面成本管理部门工作的员工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格按照会计职业准则进行预测管理,不要偏离实际可操作范围,要求内部监督部门要对成本管理部门进行强化管理,对管理会计部门提出的投资意见再进行合理化的预测,还要监督企业的资源分配,保证企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其次要加强外部审计能力,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方式进行严格控制,实时监控审计进度,杜绝出现人情审计。并尽快将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及附注公布给企业相关利益者,让企业尽快根据报告和附注进行调整。

四、结束语

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模式是当前经济体制改变过程中必须要构建起来的管理模式,良好的全面管理模式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前景,使企业会计信息安全有所保障,企业资源能够合理配置,构建良好的全面成本管理模式,保障企业有广阔的市场,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当然,全面成本管理模式作为新兴的成本管理模式,我们在企业实行的前期是允许出现问题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要求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改善全面成本管理的应用能力,降低各部门及组织的成本,保持企业在实行低成本战略的前提下还有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林.全面成本管理的研究[J].纳税,2018(16):124-125.

全面范文篇9

关键词:酒店经营管理;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目标

一、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概述

(一)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1.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各成本责任单位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成本战略管理目标,在其职权范围内对营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预算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保证成本战略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对于劳动密集型的酒店业来说,人力成本是其主要成本。其次是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主要是酒店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物料、能源和维修成本和其他费用等。再次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是折旧和租金。对于酒店企业来说,加强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的控制对酒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和更大经济效益,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2.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企业为了推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对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的各项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收益进行预测和筹划,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监督和分析其执行过程,评价和反馈其执行结果,指导调整和改善经营活动的管理活动。

(二)全面预算管理对酒店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

1.帮助酒店明确成本战略目标实施预算管理首先要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的基本前提是先确定预算目标。酒店企业预算目标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计划、经营计划、更新改造计划,在编制全面预算的过程中要对这三大计划进行预测与制定,三大计划中各个细化项目的成本预测构成了酒店总体的成本管控目标,进而使得酒店的成本战略目标更加明确。2.改善酒店内部组织的沟通与协调酒店内部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前者影响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效率,后者则关系着成本控制。由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为了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及其员工的共同协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酒店内部现有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控制与监督成本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将成本目标细化分解到各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成本目标作为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参考的标准,可以对经营活动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管理层可以控制和监督各预算执行部门的业务操作及成本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实现酒店对于成本目标的有效控制。

二、目前酒店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当前大多酒店的管理层都是从基层服务员提拔起来的,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科学的管理能力,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酒店战略目标实现、经营计划落实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全面预算的全面性认识不正确,使得预算管理只是流于形式,最后导致预算目标与酒店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冲突,衔接性差,取得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由于酒店管理层对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根据酒店自身的经营规模、组织架构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未将酒店其他部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导致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和一线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在编制全面预算时,有些酒店由财务部根据以往的经营数据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数据,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调整其他项目数据;有些酒店则重收入预算,轻成本费用预算;有些酒店是根据上级单位下达的利润目标反推收入成本费用预算,等等。由于这样编制的预算未遵循经济活动规律,未充分考虑酒店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的需要,未全员参与编制,内部责任体系划分不明确,导致预算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四)全面预算考核机制不到位

全面预算考核机制不到位,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严重脱节,体现在预算考核体系设计未遵循目标性原则,设计的预算考评指标及考评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从而出现执行预算的部门和个人只考虑部门和个人的局部利益,不考虑酒店全局利益,甚至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酒店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各预算执行部门的责、权、利不统一,导致各预算执行部门工作相互推诿,甚至出现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奖惩措施不完善,导致管理层对员工的奖惩缺乏客观依据,员工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难度大。

三、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酒店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经营规模、组织架构设置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决策机构一般由股东会或董事会担任,对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在组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工作机构上报的预算管理事项进行审议批准。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由负责分管财务的领导牵头,会同酒店内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预算的编制、控制、审核、调整、分析、考评等工作。预算执行机构由酒店各部门组成,负责在工作机构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本部门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并严格执行批准下达的预算目标。在预算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预算执行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责任意识,保证预算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建立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

酒店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将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首先,要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内涵。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包含经营预算、专门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与酒店的经营计划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收入预算和成本与费用预算,而成本与费用的预算是酒店经营预算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相互联系与促进的纽带。专门预算主要与酒店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密切相关,经营预算和专门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了酒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次,为了发挥预算管理对成本控制的促进作用,并使成本控制方法和指标的科学设定不断得到改进,酒店要先期建立成本控制体系,以成本控制体系为基础再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使成本控制体系为预算管理体系提供预算编制所需要的信息,预算管理体系为成本控制体系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信息,成本控制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提供评价依据,绩效评价体系为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实现施加反作用力,三大体系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逐步优化的长效机制。最后,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涉及酒店的所有经济活动和全体人员,而员工属于酒店成本费用发生的最前沿,是预算管理实施的具体执行者。因此,酒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强调全员参与,让员工了解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对酒店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成本控制意识和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三)进行成本结构分析,找准控制方向,确定预算指标

酒店经营成本按其经济内容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客房的布草消耗、一次性客用物资消耗、布草洗涤费和餐饮部制作菜品时所耗用的原材料、配料和辅料以及直接销售的酒水饮料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物业租赁费、能源费、维修保养费、折旧摊销费、营销费、管理费及人工费等。直接成本受采购成本和消耗量的影响,属于可控成本。间接成本从可控性的角度来看,其中物业租赁费和折旧摊销费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控的,但是能源费、维修保养费、营销费、管理费和人力成本属于可控成本。酒店要达到有效的成本控制必须从业务角度出发,酒店是以客人订单为依据,利用酒店的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向客人提供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融入存货成本。基于酒店的业务环节,搜集各业务环节发生的可控成本信息,鉴别出哪些作业是有价值的,哪些作业对酒店价值增值作用不大,以及对各项作业成本动因和各项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裁减非增值作业,将节约的资源利用到增值作业上,增加酒店价值。科学合理地制定出能促使酒店价值最大化的预算管理目标并进行层层分解,将酒店关键业务指标进行细化与量化,成本控制指标有能耗率、客用物资消耗率、餐厅菜品的成本率、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等。同时,根据酒店经营的淡旺季进行适时的调整,为后期预算的执行及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四)建立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考核机制

酒店为了实现总成本控制目标,应结合薪酬结构制定合理的预算考核办法,将成本责任与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奖惩制度。严格按月度、季度、年中和年终对各预算执行部门和个人实施考核。在考核中,要将部门和个人利益与酒店整体利益挂钩,将部门预算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干部任用评聘的内容,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高度重视全面预算,自动自发地贯彻和执行预算,自动自发地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来控制预算。

四、结语

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对于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后疫情时代给酒店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促使酒店及时调整相关战略,并采取压缩和剔除与实现战略目标不相符、不能给酒店增加价值的各种成本支出等措施,才可以保障酒店可持续发展。同时,成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将促进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江婷.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优化[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1):200-201.

[2]庞莉.基于效益提升的酒店成本控制结构优化策略[J].中国商贸,2011(24):18-19.

[3]朱丰.浅谈酒店成本管理与控制[J].财会学习,2019(12):149-151.

[4]王炜.新常态下的酒店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路径选择[J].管理观察,2019(12):167-169.

全面范文篇10

关键词: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发展战略;责任主体

一、企业管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某段时期内经营、投资、财务等活动进行预算安排,对企业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风险管控有指引和规范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了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除了经营、投资、财务等活动,还有供、产、销各个环节,其是由经营、投资和筹资等分项预算组合起来的全方位预算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包含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事前的预算编制、事中的分析和调整、事后的考核整个过程。此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全员参与,这不仅仅是由财务部门和企业领导者来编制的安排实施,还需要各部门加强合作,全员参与。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制订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依据数据来确定年度经营计划,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采用量化的工具,让企业所生存的市场环境和掌握的资源能够与企业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和规避各种大大小小的风险。二是能够使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与发展战略相一致。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把发展战略细分到年度经营目标中,将企业的年度经营活动与发展战略处于同一方向上。三是使企业资源能够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导向,整合、监管和控制企业的资金、人力等资源,使企业能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来增加企业的收益。

二、全面预算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不足

(一)企业负责人不能很好认识发展战略,战略发展缺乏能动性和积极性。发展战略是企业通过全面分析目前企业所处的状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合理的预测,制定和实施的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统筹规划。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在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上到企业高管,下至普通职员没有战略发展的意识;其次,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发展战略没有一致的认识,大部分人觉得战略发展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思考的,认为与自己无关;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只掌握在极少数的高管手里,企业内部并没有进行宣传。没有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导向,各个责任主体都想争取更多的资源,所以在制订年度预算时往往不能全面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导致全面预算管理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二)制订全面预算管理时不够严谨,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关联起来。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有以下通病:一是企业进行年度预算时没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当前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年度发展目标,而仅仅是对财务数据进行简单的总和;二是各责任部门不能够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发展,往往只是以小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加大上报的预算额,使企业资源不能够合理配置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没能够考虑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预算方案与发展战略关联度低,眼光短浅,过分强调单一的净利润。四是太过看重领导的个人意志,往往所做的决定比较片面,在编制预算方案时无法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保持同一方向。(三)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完善。企业在设计预算考核体系时,通常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预算考核指标单一。企业的发展战略没有获得重视,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来设定指标,过分强调单一的净利润或是主营业务收入,最终将导致无法发挥预算考核的作用。其次,不能及时快速下达指标值,削弱责任主体的积极性。某些中小型企业受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和自身水平条件的限制,绩效指标值的设定需要经过各主管部门的重重审批,决策会很长,可能下达时已经是第三季度,甚至是第四季度了,这使得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没能发挥出来。最后,指标含义模糊。指标含义模糊使考核时只根据自身最大利益来加以解释,导致各个责任主体的不满,最终使考核结果失去说服力,影响预算考核的权威和效果。

三、战略导向视角下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建议

全面预算管理是战略实施的关键,要使战略得到具体的实施,必须要全员参与。(一)努力打造与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全面预算管理环境。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还要有完备的组织管理架构,保证能够有效地安排实施。首先要根据发展战略目标来完善组织管理架构,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来统一规划全面预算管理;其次,企业要将发展战略渗透于各部门,强化发展战略的宣传力度,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意识到战略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各责任主体要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来设置专门全面预算管理部门或确定专门的负责人来全权负责,统筹安排规划各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保证企业的战略发展在各责任主体的贯彻落实。(二)制订年度预算方案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高度的关联性。第一,企业在制定年度预算方案时不能脱离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要掌握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从发展战略出发,制订长期的计划、短期计划,完成预算的初稿,再进行审批,最后就是预算下达。第二,企业要围绕发展战略确定长远的计划,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动态的运营状态来调整资金的规划和安排,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将长期的长远计划分解为各个可变动的短期计划,短期计划的变动往往是因为资本变动、往期经营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影响。第四,确定短期目标的完成指标,将影响短期目标的各因素归入预算方案中。根据国内情况的特殊性,全面预算编制使用混合式的预算方法更为妥当。由上级到下级沟通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反向进行汇报审查,这样不仅能够使最高级管理者掌控好预算编制的执行,还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1.完善预算考核机制。预算考核机制的完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采用纵向考核,逐级逐层进行,考核时不能跨部门,应是上级人员考核直系下级;与此同时,要保证全员参与考核,无论是最高级管理层还是一线的生产员工都需要参与考核。其次,不同等级应该有不一样的考核周期,例如,针对一线的员工应该采用月或季为考核周期,而高层管理者则以年为周期进行考核。最后,要保证考核的透明度、公正度和及时性。企业要及时公开预算考核的标准、奖惩机制以及考核结果等一切关于考核的信息,并且按时兑奖或惩罚,树立考核的权威,营造出良好的共同进步的气氛。2.科学制定预算考核指标。预算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量化指标的同时进行定性考核。指标的量化不仅能够使责任主体清楚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避免做无用功,而且有利于营造统一、公平公正的考核环境。第二,考核指标不但要与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还要明确被考核对象的授权控制范围。如果考核指标超过了被考核对象的责任受控范围,则无法产生激励作用。第三,要把握关键的绩效指标,且不能过分强调某一单一指标,考核指标不宜过多,数量要设计合理。考核关键是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绩效考核,不是对部门整体的考核,这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全体人员关注到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3.引进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能够从财务、企业内部的业务过程等方面来强调平衡企业的发展。在实施预算绩效考核的实际过程中,平衡计分卡是最强而有力的方法。引进平衡计分卡能够把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分解成各个具体的年度预算方案,保证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进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处在同一方向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达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毕可佳.战略导向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5,31(08):60-63.

[2]王洪涛.战略导向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6,(2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