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3:02:49

全媒体

全媒体范文篇1

关键词:全媒体;媒介融合;互联网+;新媒体;交互

一、引言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把握大势,当争朝夕,如何体现善谋善为真功夫?挥毫著文,千头万绪,如何落好画龙点睛这一笔?”这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创作进入“全媒体”时代。

二、什么是“全媒体”

“全媒体”英文“Omnimedia”,全部的、总的、全能的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手段、媒体形态等的日趋多样化,媒介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并行发展为相互渗透、融合、深化,从而升华人们对全媒体的认识,“全媒体”从通俗意义上可概括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声音、光、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这种传播形态下,将彻底打破线上、线下的隔阂,打通线下体验与网络浏览之间的甬道。与“新媒体”概念中“新”这个具有对比性的词语相似的是,“全媒体”中“全”的内容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当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VR、AR、MR、可穿戴设备等丰富着媒体表现手段,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网络媒体不断迭代更新,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问答社区、网络直播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等传播特点,不断塑造新的受众需求。“全媒体”也将跟随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而扩大自己的媒介范畴。5G技术的成熟与大规模应用,将“互联网+”模式更快渗入到生活中去,还将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生产方式、媒体表现手段、媒介传播形态和新的受众媒体体验等。在“互联网+”模式下文化之间领域融合、媒介混搭、跨界繁殖共生,孕育出许多全新的艺术的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依托于传统艺术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定义不能离开其所属的传统媒介的核心内容,新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状态的改变,促使传统媒介必须紧跟形势、适应新时代下的用户选择与审美。在这样的背景下,敏感度极高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其各自领域作出了回应。

三、“全媒体”时代下的艺术创作

(一)电影艺术与网络之间的互动。目前,电影艺术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电影融入网络后获得新的传播途径并催生了新的影像艺术——微电影,此电影类型的创作越来越呈现出自下而上的趋势,如抖音、快手平台上自媒体的原创系列微电影。第二,网络文化因素全面渗透影响电影艺术使之呈现网络化的艺术特征。网络文化对电影艺术的渗透是全面而深入的,主要表现为:①网络小说改编为电影已经成为潮流,如赢得高票房的《少年的你》;②由网剧热度催生出的衍生品类电影,如:由于在网络上占据极高点播量和讨论热度的网剧《陈情令》而催生的电影《陈情令之生魂》;③以网络为题材的电影,在这类型的电影中将网络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主要讨论话题,使这种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中的人的双重戏剧性表达出来,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搜索》。第三,利用网络技术的互动性特点,催生的网络互动电影。在网络互动电影中观众可以通过选择关键剧情点触发不同的后续剧情,得到由观众引发的不同电影结局。如,国内网络互动电影《画师》。第四,与网络游戏结合诞生的互动电影游戏,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游戏行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游戏类型“互动电影游戏”,类似《底特律:变人》《隐形守护者》《啪猫》这样的游戏、真人互动电影游戏《深海》等。(二)美术馆、展览馆进入“交互参与时代”。线上美术馆、展览馆的出现打破了展览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领公众进入交互参与时代,引发公众兴趣,让观众进入虚拟化的展示空间,720度观看场景内所有影像信息,全景图像的立体感、沉浸感更强,观赏者可通过鼠标和手势等任意放大缩小、随意拖动,实现自由漫游,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亦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进行同步展示,打造永不闭馆的虚拟场馆。与此同时,为了降低线上美术馆、展览馆的出现对线下展馆所带来的冲击,迫使线下展馆持续增强线下体验感,如:在展览呈现上添加AR等交互技术,增强感官、添加社交软件分享功能以增强展览二次传播等。艺术家AdrienMondot和ClaireBardainne的双人艺术展《万物有灵》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创造了一场令人惊异的幻觉世界。展览现场融合了数字手段和实体材料,模糊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线。这些作品使用增强现实绘画、全息幻影和大型投影等多种手段,借助HTCVIVE头戴显示器和iPad,使观众们体验了隐藏在展览空间和每个展品中的视觉奇迹。当观众通过手机或iPad镜头观看作品时,静态的平面图像就动了起来,隐藏在虚拟世界的角色显)现出来与真实展品互动。他们希望这种新的展览方式能让人持续感到“幻想中的数字世界被牢固地建立在真实之上”。(三)舞台创作新可能。全媒体时代下舞台创作呈现出以下几方面表现:1.沉浸式戏剧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在这个人们沉迷于电视、即时分享和虚拟现实设备的时代,戏剧如何去和这些能占据人全部心神的娱乐活动竞争?那大概便要抓住一点:人们的愿望已不仅是做个普通观众那么简单——他们希望被完全带入到另一个世界。正是这种隐藏的需求推动了沉浸式戏剧的繁荣。沉浸式戏剧把通常戏剧中的“第四堵墙”重塑成了蜿蜒的走廊和热闹的舞池,目的不仅是给观众带来一场演出,更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别的私人体验。网络虚拟世界对人类生活渗透得越是深入,侵占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激发出一种回归现实世界的欲望,此时的戏剧创作,也已逐渐脱离传统的镜框式剧场,寻找一种更具体验感和真实感的戏剧发生空间,沉浸式戏剧应运而生。沉浸式戏剧非常看重演出空间的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切实的、可感知的环境包围观众,让观众在所创造的世界中产生一种迷失感,并相信自己是剧目的一部分。此外,沉浸式戏剧注重每位观众的个人体验。在探索故事的方式上,观众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偶尔,观众甚至可以去影响、改变故事的叙事方式。如:经典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沉浸式戏剧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2.多技术手段与网络新内容的加入。戏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新技术和网络内容的加入让戏剧舞台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提供更多可能性。如:中国原创网络动漫改编的弹幕舞台剧《十万个冷笑话》,是将热门网络文化内容改编成舞台剧的一次尝试。舞台剧把这一互联网内容首次引进到剧场,不仅让观众在现场直接发送和分享观看感受,实现在场社交,更是首次实现观众现场评论与演员剧情表演的同步互动。全媒体时代下的舞台创作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舞台表达媒介形式,这不是对传统舞台表演形式的抛弃,而是顺应时代变化,顺应观众心理需求的调配整合。

四、结语

“全媒体”系统下的媒介融合不仅推动了传统媒介的生态变迁,而且敦促文化与文化、文化与媒介、媒介与媒介之间进行不断质变。当媒介与内容相互达到一个临界值时会进行一种内部的交融转化,此时我们便不能轻易地将媒介与内容分开,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在“全媒体”的包裹下显得更加紧密且模糊不清。这也直接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发生,全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要保持其前瞻性,需要的是打破原有媒介平台的限制,打破空间限制,使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与连结性最大化地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周清平.“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M].新华出版社,2017.

全媒体范文篇2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传播;网络

现代技术传媒中,全媒体是常用语。它是在创新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方式与形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使得新闻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功能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统称。传统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实体平台来实现,在全媒体新型传播技术媒介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新闻传播效果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传统的纸媒、电视广播不同的是,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渗透性更强,传播面更广,也使得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与可读性。

1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定义

1.1媒介形态发生改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我国已进入全媒体时代,落后的传统媒体也由此焕发了新的生机。媒介终端功能借互联网技术发展之便必将更加成熟,最终打破媒介壁垒,完成向全媒体的进化。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便捷,使得受众面不断增加。受众的便捷性、自主性、多选择性是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媒体的内容,媒体的主导权将会由媒体人转变为受众,受众在新媒体的大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媒体的主导者,将会享有更高的自主性。1.2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海量的资讯。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资讯更加能以快速、时效和随意的方式上传到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因此,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门槛。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借助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人们在全媒体信息传播途径下,获取新闻资讯将不会受到时空限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与,都将更加方便、快捷,服务更加个性化。

2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

2.1信息海量化。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新闻传播方式共同推动信息的传播与收集,各种移动设备、移动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和资讯,促进了新闻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是全媒体传播特点下的优势,传统媒介的新闻则没有这种特点,它也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新闻传播途径之一。2.2受众主动性增强。与传统电视新闻不同的是,受众可以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中获得主动权,这也是全媒体新闻传播的又一特点。面对海量丰富的新闻资讯,利用方便快捷的全媒体传播特点,受众可以在便携的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节目进行阅读,完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同时,对于新闻内容的意见与想法,受众还能在相关的新闻主页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受众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占有主动性。2.3传播不受时空制约。在保证了新闻资讯的海量化与受众主动性的同时,全媒体时代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方式,改变了用报纸阅读枯燥无味的新闻,用电视机观看延时新闻的方式。全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时刻更新新闻资讯,将大量的新闻信息尽收眼底,使得新闻的传播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下,这种不受限制的新闻传播途径为新闻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

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全媒体范文篇3

提高内容质量,做好选题策划全媒体传播为小众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为全媒体传播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方式满足不同的受众,让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体验。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传播者可以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传播,而受传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接收信息,信息量在这一传一收的过程中大大增加。可见,信息量如此之大且越来越大,但不管哪种媒体,都是内容的载体,出版物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内容。编辑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出版过程,对出版物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编辑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要提高内容的质量,要使出版物在众多其他出版物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编辑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做好选题策划,赋予出版物以独特性。具体来说,在全媒体的影响下,编辑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策划能力,在实际策划过程中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全面考虑,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利用各种媒体策划出内容与形式都有一定创新性的出版物,从而为读者提供视觉、听觉等多感观体验。培养拓展全媒体思维出版编辑的全媒体素质体现在多方面,如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解读能力等,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应当是全媒体思维能力。这里的全媒体思维是指主体利用全媒体对信息的能动操作,对于出版编辑来说,该思维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信息的接收、取舍、组织等环节都离不开全媒体思维。简单来说,出版编辑要想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首先头脑中要有全媒体这个概念,然后再将这一概念切实体现于出版物选题、审稿、装帧等各环节。

既专又全,掌握全媒体出版相关技术各种新兴媒体不断发展,多种媒体不断融合,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这一变革。出版编辑也不例外,其工作需要从原先的单一媒体编辑工作转向多种媒体编辑工作,其基本素质需要从原先单一技能扩展为较多技能,例如出版编辑不可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出版,还要能够涉及数字出版等。首先,全媒体将传统的纸质媒体与新兴的数字媒体进行了融合,这就要求出版编辑不仅要掌握传统的纸质媒体的相关应用,还要掌握新兴的数字媒体的相关应用,不仅能够处理文字、图形、图像等内容,还要能够处理动画、音频、视频等内容。出版编辑要通过学习将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结合,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应用于日常出版编辑工作当中。出版编辑只有将这些技术全面掌握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全媒体环境,才能够真正制作出满足受众需求的出版物。其次,全媒体出版已势不可挡,出版编辑人员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提高相关的合作能力,因为作者、编辑甚至读者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出版编辑工作的效率,还使得反馈这一环节更加直接有效。最后,全媒体环境下要求出版记者具备“全”的能力,但“专”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人的精力与能力等限制,一个出版编辑可能无法对所有媒体都娴熟掌握,但完全可以做到专长某一媒体,然后再在这一专长之下去尽可能掌握其他的媒体,如此一来,出版编辑不仅可以避免全而不精这一弊端,还可以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适应全媒体出版。

与市场接轨,参与全媒体出版营销传统出版中选题策划、编辑制作以及相关设计等环节都离不开市场营销,都离不开受众需求的满足,面对全媒体出版,出版编辑要根据这一现状提升与其相应的全媒体营销能力。当前图书的发行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出版,数字化出版势不可挡,所以对于出版编辑而言,网络营销能力的提升是全媒体营销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首先,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营销平台的,因此要想做好网络营销,就必须运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网络营销较之于传统营销,其中心还是客户,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其中心还是读者,因此一切营销活动要以读者为中心。其次,网络营销较之于传统营销,方式更加丰富,如出版编辑可以将策划出版的图书的部分内容上传于相关网站,让读者对其免费阅读的情况下决定是否要买这本图书,让读者决定是通过付费在线阅读还是购买纸质出版物。最后,出版编辑还可利用贴吧、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去了解读者的兴趣、了解市场的需求,为出版编辑在新的图书策划工作中提供有效信息。

当前,全媒体出版已经成为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全媒体传播覆盖面更广、互动参与性更强、传播效果更佳,出版编辑应从内容质量、选题策划、思维培养、相关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以迎接全媒体出版这一挑战,把握全媒体出版这一机遇,从而促进出版行业的全媒体发展。

本文作者:王丽君工作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全媒体范文篇4

1.信息的迅速收集与选择

信息量巨大、信息传播迅速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持续关注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保持敏感度。同时,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编辑要认真加以甄别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真实的、有意义的信息提取出来。全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期刊编辑作为专业传播者,重要任务就是汇聚各类信息并进行有组织、有意义的提取加工,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

2.新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全媒体时代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到业务层面,除了传统的编辑、校对、印刷和发行之外,编辑职责还扩展到互联网上,比如数据库的建设、期刊网站的维护、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的推广等,这些新业务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因此,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学会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规软件,还要利用Photoshop、H5、3Dmax等软件提高图片处理能力。同时,全媒体时代期刊网站也需要视频音频展示,这就需要编辑掌握视音频编辑技术和影视剪辑技术。

3.利用新媒体实现编辑发行流程再造

传统期刊出版发行流程较为繁杂,出版过程环节多、成本高、速度慢、读者有限。当前,大多数期刊都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形式来拓展传播平台和受众范围。信息化办公已经成为期刊的主要运作方式,传统编辑平台也逐渐网络化。为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发展,期刊编辑开始将内容优先推送到网络平台上,从而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增强时效性。这需要编辑不断学习,打破原有工作方式,以创新精神实现突破。注重与作者读者的交流,拓展新技术营销能力交往能力是期刊编辑的重要素养,保持与作者、读者的互通交流,可以获得优秀稿源,及时了解读者反馈意见。在全媒体时代,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新媒体平台为编辑和读者交流提供了更多渠道,编辑与读者的交流从传统的封闭式、单向交流变为双向多向交流。期刊网站是重要的传播窗口,编辑可以利用网站的时效性,将最新的刊物内容推送给读者;同时可以进行网络调查、网络留言来收集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刊物优化与改版。微信公众号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新媒体形式,使用量大,传播迅捷,不仅可以一对多传播,还可以一对一传播,不仅可以使用文字、图片,还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所以,微信公众号能拓展编辑与读者的交流空间,能为读者推送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在使用微信公众号时,可以多用“分类导航+消息推送”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大多数读者喜欢在固定的时间查看所关注的公众号信息,因此固定时间段推送有助于读者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读者的黏性,让读者更有阅读欲望。手机APP是期刊出版的重要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纸质期刊的特质,同时还兼具新媒体的功能,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同时兼具实用性和时效性。一般来说,下载APP客户端的用户都是忠实读者,编辑要加强与这部分读者互动,建立读者群数据库,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是巩固和发展读者的重要手段,也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长远大计。强调编辑基本功,坚持内容为王无论传媒技术如何发展,期刊编辑的专业基本功都不应被忽视。现在一些期刊编辑忙于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维护,陷入各类碎片化信息的推送和营销,确实促进了期刊的传播,但内容质量与品位,才是期刊长远发展的立足之本。期刊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强化文字功底,扩大阅读面,避免各种误读和表达错误,将明确清晰的优质内容呈现给读者。同时,编辑还要有过硬的稿件加工能力,这也是编辑的核心工作。对文章进行加工是出版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完善框架内容、厘清逻辑关系、修正观点、对各种错误进行修改,使文章符合出版规范。期刊编辑要夯实基本功,熟谙编辑规范标准,掌握相关行业知识与动态,不断提升编辑加工能力,提高文章内容质量。编辑还要有前瞻的眼光,把握期刊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栏目、创新选题,不仅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还要在期刊内容上多下功夫,坚持内容为王。

全媒体范文篇5

[关键词]4C营销理论;全媒体时代;出版营销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出版行业亟须转型发展。从营销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出版行业在宏观上仍遵循工业化时代的4P营销理论。该理论立足于企业立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目的,已无法解决出版行业所面临的行业内竞争压力和来自其他领域的挑战。

一、4C营销理论

作为出版过程的重要环节,出版营销必须依托合适的营销理论,该营销理论不仅要与时俱进,而且要充分贴合出版行业的基本特点[1]。美国学者(RobertLauterbor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精准定位市场期望和需求的4C营销理论,并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要素: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第一,消费者。该要素主要指顾客及其提出的购买需求,企业应充分调研和了解顾客,并按照顾客的实际需求提供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除了要为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还要明确客户的潜在价值。第二,成本。成本要素并非单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还包括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其意味在理想状态下产品的定价情况—“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此外,这一过程的消费者购买成本,除了广义上的货币支出,还包括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时间、精力等要素,以及伴随购买活动所产生的购买风险。第三,便利。消费者在进行商品购买时,除了消耗资金,自身也会付出精力、体力、时间等成本,这些因素构成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总成本。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希望时间、货币、体力等成本减少到最低值。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基础,尽可能地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通过提供便利的方式来降低消费者体力、精力等方面的成本消耗。例如,企业通过降低市场营销费用来降低商品费用,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货币成本;通过提升工作效率来降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等。第四,沟通。在营销活动中,企业应与顾客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并以共同利益为首要原则,构建密切、协调的企业-消费者关系,打破传统的企业单向性营销形式的局限,通过双方沟通来满足各自需求,谋求共赢。虽然4R、4V等理论也被学者提出,但是经过实践,4C营销理论对出版行业具有更加实用的指导意义。

二、消费者需求满足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时空的局限性被打破,消费者获得图书资源的难度大幅降低,这对消费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的丰富性,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来了解出版信息,这也大大降低了消费过程的盲目性。首先,从消费时间来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再受书店营业时间的限制[2]。只要产生购买欲望,消费者就可迅速实施消费行为。一旦出版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动力。其次,从空间来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固有的线下场所,其可以依托线上平台,挑选全球范围内的书籍。因此,如果出版商缺少线上或线下渠道,都可能在无形中失去消费者。最后,从出版信息来看,在特定图书出版后,出版商需要立刻该图书的相关推送信息,否则消费者有可能率先接收到同一种类其他图书的信息,并转化为后者的顾客[3]。对消费者而言,在全媒体时代,消费路径更加便捷化、多样化,在消费过程中,其更重视体力、时间等成本的消耗。因此,出版商在营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消费者持续升级的消费要求。

三、隐形成本降低策略

(一)消费者隐形成本的提高

4C营销理论除了企业生产成本,还包含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要素[4]。购买成本既涉及货币,又包括体力、时间等隐形成本。在出版营销阶段,出版商最为重视图书的生产成本,而易忽视消费者成本要素的隐形成本。当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主体地位,其隐形的消费成本也成为出版营销环节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近年来,图书出版的定价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一直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如果出版商在营销环节忽略消费者购买成本要素,就会深陷价格战,致使图书利润率下降。同时,随着图书成本的上涨,印刷等费用会使出版商有限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从客观来说,一方面图书作为商品,自身的核心特征受到忽略,其思想、知识无法用价格来衡量;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图书消费是围绕图书所代表的精神价值来展开的。因此,如果出版商想要图书获利,仅靠价格战来获胜是狭隘的[5]。在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应充分注意消费者成本要素的变化,不应简单地提高营销成本,应依托针对性的营销手段,降低消费者成本要素,实现出色的营销效果。对消费者来说,在所有消费成本要素中,降低体力、精力等要素是非常急迫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如果消费者挑选图书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则证明图书出版商的营销策略是失败的,而如果消费者利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精力就能完成图书的选择,则证明出版商的图书营销达到出色的营销效果。现阶段,网络渠道的图书销售数量呈现直线上涨趋势,但线下实体店的销售额却不理想,甚至部分实体店的图书销售呈负增长。这除了线上折扣等因素,消费者线上消费的隐形成本优势也同样不可小觑。

(二)依托社群营销、精准营销降低隐形成本

出版商在构建营销策略时应从满足消费者持续升级的需求和减少消费者的隐形成本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同时,在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可以依托全媒体传播体系开展社群营销和精准营销。当前,融媒体在人类社会中逐渐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引导社会重新走向“部落化”[6]。简单来说,其改变了传统以生产环节为基础的链式沟通模式,并逐渐将原有模式演化为以社群作为纽带的多维化沟通模式。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出版商可以获取消费者的真实需要,展开社群、精准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精准化服务,降低经营成本、消费者的隐形成本,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四、营销渠道的便利性策略

(一)“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渠道

如今,我国的图书种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读者的阅读品位也各有特色[7]。在图书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应当全面重视营销渠道的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确保图书的营销渠道优化,能够提供差异化的副属性价值。这也意味着不同渠道之间并无较为具象化的优先顺序,出版商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渠道。一是在线下渠道方面,市场出现了如西西弗连锁书店、钟书阁等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实体书店[8]。二是在线上渠道方面,除了当当、亚马逊等各类网络渠道,抖音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的销售渠道也相继出现。渠道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消费途径选择,使消费者逐渐获得由多样化渠道所带来的专属附加价值,而且为出版商带来了更多的营销途径。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营销应通过什么方式开展,营销渠道怎么选择,才是出版商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营销渠道升级

4C营销理论的便利要素更多指企业依托全面化的总体销售流程,为消费者带来优质化的购物便利。文章提到的关于成本、沟通等内容的有关策略,都是以非直接的方式来为图书的正式销售环节服务的[9]。而便利策略则是较为具象化地将便利要素应用于消费体验环节。因此,出版商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和构建营销渠道,有针对性地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消费者对出版图书品牌以及有关消费行为的认知。在出版营销过程中,出版商将便利性作为主要考量因素,是为了帮助消费者降低成本,并达到最终的营销目的。例如,现阶段,出版商或通过互联网较为知名的主播利用抖音直播平台来面向消费者开展图书推荐活动;或利用微信订阅号、微博等定时发送推送消息,为消费者推荐图书。同时,出版商在线下书店采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化的支付形式,提升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并通过广告牌营销向消费者推荐书店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出版商还通过科技平台,持续进行营销渠道升级,便利性渠道的构建降低了消费者的隐形消费成本,为新时代的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化的消费体验。

五、产品视角的沟通策略

(一)图书产品的风险和风口

图书内容才是其价值的体现,这与其他类型的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10]。例如,通过模仿款式来获得销量的时装、依托核心技术升级来击败其他产品的科技产品,相比较而言,图书的畅销是无法模仿的,尤其是在信息飞速流通的时代。当前,图书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但通过单纯模仿畅销图书来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概率是十分微小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目前的出版市场供大于求,无论是“盲目跟随”,还是“闭门造车”,都存在极大的出版风险。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风口。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新媒体等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形式融入图书出版营销活动,其依托全媒体传播体系,能够进一步获取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信息,促进出版商、经销者、作者和消费者等多方沟通,为后续出版营销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并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二)构建全方位沟通

全方位沟通主要围绕4C营销理论的又一核心“沟通策略”展开。全方位沟通要求图书出版商与消费者进行密切、有效的沟通,转变传统意义的单方面促销,保障两者之间构建互利互惠的联系。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营销并非仅重视图书的销售环节,更要全面把控图书出版的总体流程。在图书营销过程中,出版商更多地关注图书盈利,消费者则以图书内容为主要消费目的。图书出版是连接出版商的图书销售、消费者的图书购买之间的桥梁,如果出版商与消费者未建立密切沟通,则图书本身的桥梁作用就会消失,出版商与消费者两个主体的目的也就很难得到实现。同时,图书作为出版商与消费者相互联系的中介,其内容具备充分的“可沟通性”。也就是说,其以内容为核心本质,经由作者展开创作,由出版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和加工,通过正式销售流程,消费者购买图书并完成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具备较强的沟通性。需要注意的是,出版商贯穿图书营销过程的沟通是为了将潜在消费者转变为实际消费者。通过沟通措施的实行,出版商不仅能够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消费者对相关图书品牌的忠实度。

(三)建立主动式沟通

以4C营销理论的沟通策略为基础,出版商与消费者之间构建的全方位沟通模式,有助于图书品牌开展营销。当前,虽然信息的快速传播十分普遍,但是更深层次的信息沟通仍然不足,信息爆炸、信息茧房等问题在客观上反映了信息价值的匮乏。特别是对出版行业而言,其图书的出版量远大于市场的需求量,不同出版商出版的图书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时,消费者购买渠道的多样化使出版商及其图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难度加大。因此,出版商应将有效沟通落实于营销环节,以达到预期的图书销售效果。不可否认,部分行业内人士错误地将图书营销沟通看作广告。而理想的图书营销沟通应具备长期系统性,出版商可通过品牌营销,充分应用口碑式传播,精准地把图书信息传递给对应的消费者群体,进一步让图书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

六、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消费者主体性的增强及其消费需求的升级使线上与线下营销渠道不断融合,并变得更为立体化。基于4C营销理论,出版营销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重视消费者的隐性消费成本,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利化的消费体验,把有效沟通贯穿于整个出版营销过程,最终达成出色的图书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军.大数据环境下出版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3):68-69.

[2]李娜娜,李爽,李姗霓,等.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出版营销新模式[J].天津科技,2021(09):49-51,54.

[3]李冶陶,张笑语.会员计划:出版营销网络社群化研究:以“未读”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18):25-28,31.

[4]戚浩男.新媒体时代出版机构的图书营销策略探究:以抖音平台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8):67-70.

[5]宁嘉宁.媒体融合背景下教材出版营销策略探究[J].今传媒,2021(09):90-92.

[6]李晶.平台经济视角下出版直播营销关系研究[J].出版科学,2021(04):63-69.

[7]贺嫁姿,周华清.媒体变革下行业期刊的市场经营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21(06):81-87.

[8]孙竟译.“互联网+”时代出版营销模式探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01):32-36.

[9]杨鹏岳.4C理论下全媒体时代的出版营销研究[J].科技传播,2021(04):51-53.

全媒体范文篇6

以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为例,该企业下属有:《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手机报、《看东莞》杂志等5个子媒,同时还拥有东莞市万家通报刊发行物流有限公司、东莞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莞市捷报泉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经营公司。在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几十年里,《东莞日报》共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和改版。每一次的变革都反映了报业传媒的发展趋势。因此,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的营销现状非常有代表性。1.传统报业稳步增长。不断改版后的《东莞日报》很快有效占领了整个东莞市场,成为东莞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东莞日报》的影响力为东莞报业集团的营销争取到了更多的竞争优势。至2006年以来,东莞报业在广告市场不断开疆拓土。通过城市标志楼盘评选、品牌汽车大展等各类活动不断提高了东莞报业的营销力。据相关数据统计仅2007到2009这三年间,《东莞日报》的广告收入超亿元,还荣获了中国十大地市报品牌、最具品牌价值地市报十强等荣誉称号。2.积极探索新媒体营销策略。例如:东莞报业集团于2006年6月1日开通了东莞手机报,2007年11月1日开通了东莞报业网,就是现在的“东莞时间网”。在该网站创办两年后点击率就一直持续飙升。东莞时间网不断满足了网民对新闻的需求。随着移动手机不断深入人们生活,东莞报业集团创立了东莞手机报改版,在其创办的3个月内,移动收费用户便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8万多户。3.积极推动东莞报业传媒的品牌影响力。为配合东莞报业品牌营销的策略,2008年还创立《东莞时报》,2010年创立了《看东莞》杂志,以满足不同兴趣读者的需求。同时,成立的东莞报业文化公司成功策划了桥头荷花文化节、望牛墩七月七风情节、樟木头小香港旅游节等多项活动,不断增加东莞报业集团在文化界的影响力。4.全媒体营销融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全媒体的发展,但大笔资金的投入和较高的投资风险使许多的报业传媒企业的全媒体发展进展的并不顺利。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的新媒体经营成果来看,盈利空间还有待进一步开拓。新媒体的商业模式、运营和营销的创新是当前东莞报业传媒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报业传媒的全媒体融合营销策略

要真正实现报业企业的全媒体概念,仅靠建立几个平台是不够的。必须建立科学的全媒体融合营销体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收益上的重大提升。结合东莞报业传媒营销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报业传媒的全媒体融合营销策略。1.统一思想,完善全媒体概念理念,并有效实现全媒体概念。以东莞报业集团为例:东莞报业集团已经建立起了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时间网、看东莞杂志、东莞报业官方微博以及多维新媒体广告有限公司等平台,同时还开发了IPAD、安卓客户端、电子报。这些平台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全媒体融合营销的基础条件,但各个平台各自为政的现象并不适合全媒体营销理念的融合。首先,在集团内部要达成共识,充分理解全媒体融合营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营销理念上不仅仅局限于广告产品,而是立足于整体综合运营能力的统一建构,落实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综合实现之上,为未来企业品牌运营、整合传播提供更为全面的内容。其次,对各个平台的营销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针对传统报刊业务,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在已经开展的广告业务方面不断提高该业务的产值。对于东莞时间网,东莞手机报等等平台,目前则还没有比较好的盈利模式。加大对这方面盈利模式的探索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最后,重视集团内部对全媒体营销融合的学习,加强对外交流,向其他同行取经,积极借鉴其他报业集团的经验。2.始终坚持办报“内容为王”的竞争策略。及时新鲜的新闻信息是传媒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不断发现和挖掘高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满足市场上不同读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内容是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开展营销融合必须首先关注的产品策略。在全媒体概念背景下,发展立体全媒体营销融合成为了可能。在传统报纸上,新闻只能被刊印一次,读者阅读后能留下的内容还非常有限。但在全媒体概念下,一个新闻点,可以带出一个新闻事件,还可以更多真实的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产生大量的相关新闻链接,引发读者大众对新闻的激烈评论和探讨。这样,辛苦挖掘的新闻线索就有了深度开发,实现新闻产品的复合消费,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东莞日报可以在传统新闻内容报道的基础上增加评论和调查性的报道,同时在东莞时间网增加专门的新闻互动贴吧,提供视频和图片还原新闻本色,让读者品尝到探究真相的乐趣。多渠道开拓新闻线索,关注实事民生,服务社会,才能实现新闻内容的长青。3.积极促进全媒体业务流程再造。在国内,许多报业集团的新媒体还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是还没有有效实现全媒体下的业务流程再造,对全媒体下的盈利模式还需要开发。要实现全媒体营销融合,必须加快内部改造,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在集团的体制改革,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改造,以适应全媒体融合的需要。建立即时新闻、流媒体新闻的新闻采编机制;同时,还需要完善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用于集团信息的、互动和服务,实现集团内部的用户、内容、线索、审核、策划、数据库、检索及新闻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在全媒体数字系统平台的帮助下,一条新闻可以在多媒体上协同。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采编团队的转型,把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改造成一个新闻信息的大生产车间。实现采编团队的全媒体转型,就要建立全媒体数字采编管理平台,建立集团内部的采编新闻数据库,通过信息搜索技术实现新闻信息的高效应用;建立以搜索引擎技术为支持的全媒体数据库,实现新闻内容的二次营销、三次营销;最后,制定多媒体协同新闻的管理流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4.重视高素质的能适应全媒体的营销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全媒体观念全面融合的阶段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支持。发现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要才能更好实现全媒体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在集团内部发现具备良好全媒体营销能力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多媒体新闻开发技能。例如:高清数码相机的使用,互联网新闻的编排技能等等。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相关方面的专业优秀人才,例如全媒体数字系统平台的开发和维护人才,实现集团在全媒体融合阶段的人才建设,保障融合阶段顺利进行。在人才管理方面,制定适合报业集团现状的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激励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此才能不断调动广大记者、编辑、发行商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全媒体范文篇7

关键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途径;研究

传统的媒体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其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化,所以慢慢的会失去很多受众。新全媒体的出现,让用户对其更加依赖,并且更加感兴趣,用户可以在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从而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下文就对全媒体时代进行详细说明。

1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现状

在二十一世纪,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新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2000年时,在浙江学报上登出了第一篇全媒体科技新闻,这是该概念在大陆上第一次出现。在2001年浙江大学的相关学者发表一则关于全媒体的论文,并对全媒体进行全面的研究。此论文对全媒体的理解仅存在于互联网的基本发展,不同媒体的进入,提供相关的一体服务等。虽然此论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不是传媒类和新闻,可是这种思路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意见。现如今,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针对全媒体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罗教授在相关书籍中曾经提过全媒体,其认为,对比国外的全媒体和我国的现状分析,对其概念进行分析,教授认为全媒体是多样化所结合的结果,其是全新的传播形式。全媒体建立在图形、文字的平面上,传达声音上的听觉和展现动画图像的表现。全媒体和移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不同媒体的结合所出现的传播形式。

2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变化

2.1传播方式从单向变成双向。这种转变属于可以说是大众传播,其方式是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广大群众,这种情况就属于单向传播。传统的传播有很高的传播能力,并且群众基础也比较多,因为点会出现单向传播,让传统传播无法准确找到传播对象,不能对受众的喜爱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受众的感受,只是从收视率中找到受众的需求,然后由传播领导选择内容,这样就无法体现受众者的个性化。基于此,单向传播已经无法适应传播的需求,所以要改变这种传播方式。广电里面的全媒体使用的是双向互动传播,该种传播方式是说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整个传播过程可以进行互换,让传统的受众这开始有主动权和话语权,这样能够实现传统受众的需求,还可以满足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关系慢慢开始出现模糊的情况,受众在生活里收到的信息,可是使非常专业的传递出来,也可以是受众者之间的交流,将传授的两方看成比较平等的个体。全媒体可以供不同意见的交流平台,在该平台里面,受众者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和其他受众者进行交流和分享,广电媒体也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样能够了解其需求。因为是双方之间进行传播,受众可以和媒体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媒体就能知道受众的想法,根据受众对其的观众,了解其感兴趣的地方,这样能够帮助受众者提出更加精彩的信息。2.2传播秩序从线性变成新秩序。线性秩序可以说是通过时间的排序为主要的传播顺序,就是指传统媒体所播放的内容没有办法再次收回,也无法进行回放,同时该线性秩序是通过传播者做决定。在整个过程中,受众只可以根据传播者的排序进行查看和收听,没有办法自己做决定,所以也就无法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受众者只能每天等着固定的时间短收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过程会花费很多的经历和时间来观看一些受众者不喜欢的信息,或是如果受众者错过了喜欢的信息,就只可以收看重播,这种情况受众者是被动的状态。全媒体可以说是网络化的技术和数字化的技术,两者之间的结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方法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非线性,受众可以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可以在自己有空的情况下收看想看的节目。其次,相关性,受众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平台也会依照客户每次查看节目的特点帮助客户推送相近的内容。最后,比较容易检索。在全媒体所建立的资源中,受众可以在里面输入关键词语找到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2.3生产内容变成。PGC和UGC传统的全媒体上的内容是非常专业人员所制作的,可以说是专业用户所生产出的PGC模式。传统的全媒体想要改变这种模式,形成专业PGC和用户UGC的方式。用户可是参与到电视内容里面,从而能够生产出替换全媒体提供的生产内容。新的全媒体有很多个分享的平台,比如微信、论坛等,同时也帮助用户分享自己所制作的内容,并且帮助进行传播,也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相互交交流和分享,提升制作的水准。(备注:PGC(全称: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互联网术语。UGC(UserGener-ated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2.4服务对象从受众变成用户。在全新的全媒体下,服务对象也发生了转变,从对受众进行服务,变成服务用户,两者的区别是:首先,受众没有主动权,而用户有一定的主动权。传媒决定内容的排列是通过时间为主要排列顺序,并且传播所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传播者决定,传媒不管播什么,受众都得接受,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新全媒体,用户能够自己选择想要拍摄的画面并且自己对画面进行制作,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对节目进行收看。其次,受众创造的是比较间接的价值,而用户能够直接创造价值。传统的传媒方式是根据第二次售卖从而获取价值,就是利用比较好的内容吸引受众,然后在把资源卖给广告商从而有相应的利益。新全媒体可以使用数字资源,能够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了解,并且能给用户提供比较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服务和内容需要花费一些费用,这样就可以有直接价值。

3新闻的发展趋势

品牌是在竞争中的重要产物,也是消费者根据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对其的评价和认知。伴随着商品的不断延伸,品牌开始出现在各个传媒中,甚至电视台也参与到该竞争中。在全媒体中,媒介的相关职能在不断调整,其是传统媒体里面非常重要的节目,如果节目的选择不多,就会在竞争中淘汰。人们对节目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内容,而是节目的口碑,也就是品牌,所以想要节目越来越好,首先要将品牌建立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节目有更好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出现,让人们更加个性化,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这种改变深深的吸引着用户,让用户不断的增加,从而给全媒体创造更多的利益。全媒体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所以相关部门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研究,让全媒体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邬晶晶.全媒体时代的高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01):96~99.

[2]王帆,姚瑶,顾琪静.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路向何方?———第十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J].新闻大学,2010(04):33~36.

全媒体范文篇8

基础设施系统是对平台运行中的各类软件进行操作与维修,比如在数据系统出现问题时,该基础设施系统会自动识别定位哪里出现了状况,并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维修与保护,使该系统可以正常使用或者运行。数据资源系统是对数据储存、浏览并控制数据访问等方面的内容,数据进行整排规理好之后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存放,数据也不可以无限制地被访问浏览,每天都要控制数据的访问量[1]。服务支撑系统是由一个服务总线来与其他基础的系统相联系,对一个用户的任何问题都由一个总线统一进行服务于管理,并且由同一个总线进行监控,完成对一个用户的一系列服务的流程,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是健康安全地对数据进行访问,所有由一个总线对其进行监控管理,当这个用户出现不合规的行为时候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制止,防止造成资源的损害,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与经济资产的流失。业务应用层为在服务支撑层基础上构建的业务应用系统,在应用数据的时候也会发生很多的问题,比如遇到客户对哪个数据不明白的时候,可以拨打总线进行咨询,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以前繁琐的咨询流程,而且也可以使用户在对短的时间内得到答案。业务应用系统是以人员进行指挥报道为核心内容,工作人员先通过对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采集与访问,在利用该系统进行加工、整合,再进行编辑,最后再由工作人员在该平台上进行,经过一系列的业务流程,不仅可以减少以前繁琐的工作流程时间通过这个统一的界面向每个客户提供完整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2]。媒体生产管理平台最大的技术与创新的特点是对信息可以对中渠道的采集,对编辑整合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方式而且非常全面,同时与多种技术相结合,支持多种数据内容,多层次地架构向客服提供统一的服务。同时还可以监控、检查、控制多种手段与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保证每个层级的系统稳定地运行[3]。

2媒体生产管理平台与传统媒体的系统具有的优势

2.1实现多种媒体产品的采集、整合、编辑、等业务。面对复杂、种类繁多的,涉及范围广的多媒体产品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收集与整理是一个报社长久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媒体生产管理平台首先是将每个产品涉及的专业课程分配到一个部门,这样就规整了操作每个产品的人员,让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工作,把多媒体产品涉及到这类专业的内容分配给这些人员,不仅提高了产品的专业水平保证工作质量,同时由于是专业的人员,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间,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原有的报纸编排基础的队伍上,实现从采集、整合、编辑到的整个流程的工作业务,从人员的工作职责实现报社转型[4]。2.2稿件的全流程跟踪。稿件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报社的前途命运,它是一个报社长久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着报社是否可以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因素,命运高质量的稿件,想必一个报社也没法生存太久的时间。在这个激烈与残酷的社会,想到站住脚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媒体生产管理平台可以将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产品都记录下来,并可以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方便了客户浏览,并在需要的时候客户随时都可以从任何一个的产品中选择并为自己所利用[5]。2.3以报道管理为核心。报社的传统模式是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外统一进行报道,这非常的耗时耗力,而且不能及时有效地消息,现在媒体生产管理平台对报道管理进行重新整合,对外统一进行报道,采用统一的通讯模式,实现多种渠道地有效联系与沟通,比如手机短信、语音、网络都可以,同时报道与采编相结合,这样就不会造成采集信息与报道相脱离,这是实现全天每时每刻都可以无限制地沟通,与外界可以保持联系,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分配任务、题材策划、产品更节省时间。2.4用户。用户资源优势凸显,报社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用户资源的支撑,具有不同级别的用户人群,常见的群体就是记者和编辑,手机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的传播媒体,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人就身边发生的事情用手机进行录音录像,在网络上传播,不出门或者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见发生的事情,记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传送多媒体稿件,或者在网页上进行传送[6]。2.5流程。传统的编辑流程主要是以报道为主,花费较大的人力与财力,大大增加了报社的成本,同时没有自己的编辑流程,而是运用其他编辑的流程进行输出。对于多种产品的采集输入时没有差别的,仅能进行采集不能全方位的输出,而且对于一次产品的采集进行多次,的内容也并不真实、可靠。媒体生产管理平台可以对无论是报纸的成品还是采集、编辑之前的状态都可以查看到,传统媒体的系统要么是仅可以看见成品,要么是只能看见原始采集的信息,不能全过程的进行查看,这样就会造成产品内容的遗漏,工作人员或者嫌麻烦而自己胡乱编造,媒体生产管理平台可以让工作人员了解全过程,知道产品的来龙去脉,在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后才可以进行充分的思考、采集与编辑,新闻重在真实性[7]。

3结论

媒体生产管理平台完善了传统的媒体系统,得到了社会与人们的认同,并且在各个报社应用起来,由上海证券报社创新的媒体生产管理平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对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了报社战略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创新全媒体生产管理平台实现新媒体时代报社的战略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5(7):36-37.

[2]陈娟.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7.

[3]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4]卢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业组织变革[D].上海:复旦大学,2016.

[6]张菁菁.报业全媒体化的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全媒体范文篇9

关键词:新闻道德伦理;新闻观;职业底线;新闻秩序;全媒体时代

互联网时代,每天的海量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为了博取受众眼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挖空心思,制作精彩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然而,在这个处处追速度、个个争爆款的全媒体时代,有的媒体一味追求所谓新和快,以商业利益驱动新闻传播活动,甚至违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导致乌龙事件、舆情风波不断,也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2021年5月份,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骤然离世,这是一件牵动人心的新闻事件。可是有个别媒体,为了抢发独家新闻,不以亲人、官方认可为依据,竟然在新媒体上抢先发出袁老逝世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其他媒体跟进,查明袁老依然在抢救的事实,这家媒体又赶紧致歉,狼狈之至。这种新闻的,不仅给当事人家庭带来不应该的感情伤害,也让受众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提出质疑,真是得不偿失。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10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1.6%,人们形象地称网络是“第二生存空间”。所以,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网上意识形态的管控工作必须跟进,一旦滞后各种问题就会随之而来。那么,在这个网络时代,媒体在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生产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让受众接收更深层次的新闻内容的同时,如何避免虚假信息的产生?如何避免把关不严造成的新闻事故?如何承担起“澄清谬误”的职业职责?如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权衡取舍?这些更应该作为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加强采编人员的新闻道德伦理建设,提高公众媒介的职业素养,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错误认知,才能在复杂的舆论场高高举起旗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弘扬正能量。

1.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筑牢思想底线

每一种职业,肯定都有业内的道德操守和做事底线,新闻职业也不能除外。我国新闻界普遍认为,新闻道德伦理是新闻传播业整体、新闻媒介和媒体队伍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道德操守与日常行为规范等的总和。[1]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包括微信、客户端、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的移动直播,生产的音视频、H5产品等,集看电视、听广播、浏览信息于一体,改变了媒体行业的原有状态,也让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新特点。[2]可以说,新媒体的兴盛,大幅度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活跃度,但也给媒体行业的有序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在新技术的助推下,新闻传播更加注重快,生产流程更加简化,个别时候为了抢“独家”,导致行业的恶性竞争和新闻传播的无序性,进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作为要对社会舆论负责任的媒体行业,一方面要靠行业铁规,加强惩罚力度,从外部做好管理。任何一个主流媒体,特别是在人员刚入职时,就必须先上好“党课”。针对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都要进行系统的党的新闻理论业务培训,牢固树立采编播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采编播全流程各环节的导向把控,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特别是作为党的舆论主阵地的主流媒体,更应该自觉引导广大从业者,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要把宣传党的主张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把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基层最鲜活的事迹、最典型的经验反映上来,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4]

2.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媒体喜欢追新,新是新闻的特征,快速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职责。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拿起手机就能拍摄一条新闻,在新闻现场就可以编辑、、传播。遇到突发事件,媒体更是加快传播速度,甚至进行自我炒作。从新闻学专业来分析,这种“快”背离了“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新闻本源理念。为了快和抢先,甚至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报道就会有偏差的倾向,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必然大打折扣。[5]在互联网时代,媒体非常重视在信息上与受众的互动,有时个别采编人员还会加上情绪化的评论,这就导致互联网中充斥许多不恰当的言论,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舆情。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的报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尊重客观事实永远是新闻职业的生命线,要坚持网上网下的一致性,用一把尺子管理到底。每一次新闻传播,既是对媒体信誉的展现,也是对传播者自身新闻道德伦理意识的检验。[6]所以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都必须对新闻来源和新闻事实进行层层核实、把关,然后在理性判断后进行传播。如果媒体能够做到这些,开篇提到的抢发袁老病逝的新闻事件就不会发酵。新媒体时代,舆论场越来越复杂,舆情演变迅速多样。这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也要遵循新闻职业道德。著名新闻记者和新闻学者邵飘萍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每次采访都“亲临现场,细致观察”,他说:“凡事必力求事实真相”,要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原则。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要学习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把真实性当成新闻的生命线,认真细致地核实每一个信息,甚至一个数字、一个引语、一个背景材料,不去道听途说、想象推理、添油加醋,客观公正地开展每一次采访,平等地与每一位被采访对象交流对话。做到这些,又何来虚假新闻?又如何出现工作失误?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为“中国梦”的记录者、传播者,更应该恪守新闻道德伦理,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牢牢把握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

3.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职业道德

前些年的某天,安徽省颍上县一段高速公路上,因团雾过大致使多车追尾。这起重大交通事故当天造成18人死亡,21人受伤。颍上县广播电视台某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本是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但是当这位记者完成报道任务之后,不但没有对事件进行人性化的后续关注,居然还在惨烈的事故现场,胸前挂着采访证、摆出V字形的手势拍照,并发在微博上进行炫耀。此种不当行为一经在网上传播,迅速引发了舆论关注和网络热议。一场因团雾带来的恶性交通事故,造成了多人丧生,给多少个家庭带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悲痛。无数人看到这条新闻时,相信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这位新闻工作者不管出于什么心理,都不应以事故现场为背景,做出象征胜利的剪刀手姿势进行微笑摆拍。网友们对此感到愤怒和震惊,纷纷声讨记者的行为,质疑记者的新闻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新闻道德伦理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它要求媒体从业者须有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媒体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7]虽然她是一名新闻队伍的新兵,但是挂着采访证并以车祸背景微笑自拍,显然超出了人们的承受底线,更不符合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操守。毕竟记者不是普通人,它意味着一个涉及公共传播的严肃话题,对受众而言,不懂得尊重生命或者说漠视生命的尊严,就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新闻道德伦理,更不用说什么职业道德了。2019年11月7日,新闻工作者协会修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其中就提到“增强社会责任感,严守道德伦理底线,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新闻道德伦理不仅是媒体从业者的“行动指南”,还是他们的“动力源泉”和行动中的“评价标准”。有正确的新闻道德伦理观植根头脑中,媒体从业者就不会在公众视野中出现不当行为;就会依照新闻传播规律,认认真真进行采访,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拍摄的每一个视频负责;就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带着温情把更多的篇幅、更多的镜头对准老百姓火热的生活,更多关注的是“美”,而不是传播“丑”。

4.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理性追求点击量提升新闻品质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在管理的盲区利用虚假信息、低俗信息、隐私信息吸引眼球,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短期内获得可观的点击量,但是违背了社会良俗,败坏了网络风气。长此以往将影响内容生产力、创造力,进而在受众中失去影响力和美誉度。另外,在记者现实的新闻采访报道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自己精心采制的新闻,业内人士也给予认可,可是放到新媒体平台上,点击量却少得可怜。反观民生新闻,记者采访的所谓“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新媒体平台上点击量却成倍的放大。因此,给采编人员造成假象,主题报道过于说教不得人心,再怎么用心也换不来点击量。而为了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个别传统媒体在对采编人员进行考核的时候,也把点击量作为重要的参考之一。不怎么深入的采访换来了高收入,而花上个把月采写的报道,却因网上关注少而费力不讨好。这样就导致恶性循环,有些采编人员不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而是把能否换来点击量当作是否采写优质新闻的唯一参考值。以上两种现象中,记者没有反思自己的职业水准、创新能力、故事挖掘能力。导致了媒体报道失去活力,或者走偏了方向,导致影响力下降。其实,纵观近年来,不少的主流媒体,通过新技术积极改变着新闻的生产模式。而唯一没变的是,对内容生产的精益求精。一直在围绕党和人民的需要,创新采制叫好又叫座的新闻产品。在信息泛娱乐化的今天,这些媒体坚守阵地,做到了守正创新,服务大局,成为清流,树立了良好的媒体形象。比如近年来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少媒体进行深入的挖掘,人民网推出的“70年70问”,通过老百姓的语言,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视频播放量达2.3亿。新华网推出的100集融媒体大型系列报道“红色百宝奋斗百年”,展现了建党百年奋斗历程,全网阅读量达50亿人次,引发不少网友持续关注。由此可见,不能把追求点击量作为问题的根源,媒体从业者要把树立合理获取点击量作为追求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创作更有价值的新闻。所谓合理,一是要契合时展的需要,把主题主线报道做精致做出彩,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主动“追剧”。二是要经常深入基层,到最火热的一线去采访和锻炼,亲身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经历,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三是采写带着自己汗水和百姓勤劳汗水的新闻,用不一样的真实生动故事,去深深感动受众愿意主动转发和传播。

5.加强新闻道德伦理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维护规范的新闻秩序

业界皆知,新闻作品有其商品属性,这一属性体现在新闻作品的市场信息价值上。一直以来,媒体实现商业价值,都是通过提供真实准确、个性独立的新闻产品带来影响力,然后寻求商业市场回报。[8]全媒体时代到来后,一些新媒体把新闻的商品属性无限放大,追逐自身平台的商业价值最大化。这种行为顾此失彼,必然导致低俗化、金钱化、交易化,一切以商业利益为衡量标准,置媒体的社会效益于不顾。其实,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社会效益始终要排在第一位,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侵害社会效益。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媒体重视新闻社会效益的必要。2021年5月下旬,甘肃省某县承办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但比赛进行约四小时后,突遭极端天气,21名参赛选手因此遇难。此事迅速在网上发酵,无数人关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如何善后。次日,有关部门举行新闻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公众和遇难家属道歉。可是,就在这天当晚,一家电视台竟然重播比赛开幕式上很多参赛选手跃跃欲试的片段,画面一片祥和、喜庆。这让遇难者家属和观众作何种感想?他们的心情是否能承受这种画面?广大网友们在视频链接后指责说:“都出事了,还播这开幕?合适吗?”“这对家属是二次伤害。”随后,相关部门回应说,电视台的做法确实欠妥,但具体情况需要和电视台进一步了解。而这家电视台则说,这是前一天的自动设置,忘记取消。不管相关部门和该电视台如何解释,这样的传播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无底线地传播。只重经济效益,就会不顾一切地放大新闻事实和传播不必要传播的事实,这样势必影响新闻行业秩序,引起民众的公愤。也就是说,媒体从业者在新闻传播中,需要严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职业伦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传播秩序。当前,媒体舆论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更加彰显了新闻道德伦理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媒体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必修课。共建规范的新闻道德伦理秩序,也是媒体和媒体从业者的努力方向。当前,新媒体处于“高光时刻”,但它不是法外之地,其自由性、随意性、难控性,更说明我国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道德伦理秩序建设亟待加强和规范。当然,新闻道德伦理秩序的构建和实施,不只是单纯地为新闻工作者建立一个新闻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让媒体明确了自身的社会定位。[9]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已经不是消息的唯一渠道,能够发声的渠道很多,身处现场的路人,掏出手机就是一个自媒体。所以,抢发一手资讯,已经不是媒体的首要职责。在当前这个信息发达、传播迅速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更要遵守新闻道德伦理,杜绝因和其他同行抢时间、和自媒体抢流量,闹出荒唐的事件,做到守规矩、有底线,在及时准确地真实权威消息的前提下,及时发声、有效发声,自觉维护新闻秩序,生产有品质的新闻。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道德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杨正义.谨记党媒姓党的血脉传承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广电媒体[N].承德日报,2017-01-2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赵克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8(9):53-54.

[6]胡正荣,周亭.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温克建.论灾难报道中的新闻道德伦理[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5-04.

[8]周灿华.我国虚假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全媒体范文篇10

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科技期刊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科技期刊是以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相关内容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刊登最新的行业政策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其主要学科范畴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技期刊涉及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要素,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科技期刊是期刊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等提供科学技术交流的平台,为各种新技术的实现提供实用可行的参考,学者、专家可通过科技期刊追踪行业前沿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期刊编辑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提升自我素质,为“四全媒体”的到来作全面准备。针对编辑自我素质的提升,很多行业内的前辈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达丽哈·阿合亚[1]对大数据时代图书编辑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提出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更新工作方式,提高编辑专业素质;梁永霞[2]对科技期刊编辑科学素质的提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邰文[3]就科技期刊编辑自我提升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如转变信息服务模式、推进数字化建设、拓展服务方式等;孙瑾[4]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的培养分为三大方面:基本素质、单位培养及青年编辑的自我培养;丁磊[5]对青年编辑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郭海瑞[6]就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才的吸引、培养及队伍建设给出了相关建议;李晓濛[7]剖析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自我培养的路径;杜承宸[8]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探讨了如何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陆雅玲[9]站在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析。“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王海燕[10]对“四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的现实要求与提升进行了分析与指导。本文围绕“四全媒体”进行分析,并就科技期刊编辑自我素质的提升提出建议。

二、“四全媒体”概述

“四全媒体”有四个基本特征,可以从时间、空间、主体、效能四个方向解读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一)全程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传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或事件的全程记录、同步传播得以实现,媒体能实现时间上的全程跟踪记录,全程媒体由此出现。

(二)全息媒体

物联网、多维成像等技术的成熟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基本实现了信息或者事件在空间上的全方位呈现以及多角度的同步传播,还可通过激发感官体验,实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衔接切换,全息媒体由此出现。

(三)全员媒体

全员媒体是指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更多全媒体型、专家型媒体工作者涌现出来,全民媒介素质逐步提高。

(四)全效媒体

技术革新后,多种媒体载体、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受众能够获得更广泛的体验,受到更强烈的影响,从传播效能来看,全媒体也是全效媒体。“四全媒体”的提出,将科技期刊出版推向新的时代,面对新时代传媒载体形式丰富、信息多元、传播方式多样等特点,科技期刊需要适时调整自身发展策略。科技期刊编辑也需要根据时代及行业发展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提升创造性、把握时代性、增强规律性,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本领与能力。应针对“四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科技期刊出版以及相关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完成自我素质的提升。

三、编辑素质提升

“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科技期刊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作为记载、传播、积累和交流文化成果的重要手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编辑需要紧跟“四全媒体”时代的步伐,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一)掌握“四全媒体”特征,走媒体融合道路

“四全媒体”及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开始进入新的阅读时代。在“四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读者的数字化生活习惯和阅读方式,应积极进行数字化尝试,从提供内容转向提供服务。“四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应准确掌握“四全媒体”的四项基本特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分析把握“四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和媒体发展规律。政策带动产业变革,科技与出版融合加深,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四全媒体”全面反映了当今全媒体发展的复杂态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要做好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自身素质,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创新,优化科技文化传播效果。要推动科技期刊创新性发展,科技期刊编辑应将“四全媒体”时代的特性及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提升自我素质,推进科技期刊的发展进程。“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事物是甜还是苦,只有尝试过的人才能辨别;道路平坦还是险阻,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实践出真知,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不断尝试,积累实践经验,顺应时展,提升自我素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专业基础,紧跟行业动态

科技期刊出版工作集新闻、传播、图书馆、情报、中文等学科于一体。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承载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对从事该工作的人才要求较高。科技期刊以刊登科技论文为主业,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通常需要具备契合该科技期刊栏目的专业背景,科技期刊编辑在熟知行业科技研究进展的同时,还需掌握出版行业的相关知识,在跟随时展的同时,了解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包含选题、组稿、审稿等流程,对接学者或专家撰写的原始论文。在原始稿件从接收到出版的过程中,编辑需要做到事无巨细,在接收论文的时候需要对论文的质量,如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查,并且基于专家的审查意见,对文章进行审核,与作者对接,并适当地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科技期刊编辑在处理科技论文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和行业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将接收的科技论文处理妥善。科技期刊服务于相关行业,服务于行业科技交流及发展。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了解行业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在审校科技论文的时候才能对其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等有全面的认识,才能紧跟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牢牢把握期刊行业发展方向,推动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