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术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1:50:31

全麻术后范文篇1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早期半卧位康复

Therelationbetwee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and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ZhengwenyaWangjian.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Renji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001

Abstract:Purpose:Tostudytherelationbetwee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and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Methods:Therewereeightyconsecutivepatientsinthisstudywhoreceived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Theywereclassifiedintotwogroupsinrandom,whowereinsemi-positionorinsupinerespectivelyandwereobservedthroughthemonitoringandcomparisonofsomepost-operativerecoveryparameters.Results:Semi-positioninearlystagehaspositiveeffectonthepatients''''respiration,circulation,drainageandcomfortetc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Conclusio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canimprovethequalityof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insomeaspects.

Keywords: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Semi-positioninearlystageRecovery

随着全身麻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腹部手术,对术后的康复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院普外科经过临床实践观察,改变了以往全麻腹部术后常规去枕平卧六小时的方法,采取早期半卧位,使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腹部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引流、舒适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下面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1999.9至2000.5全麻腹部手术患者80例,术前都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疾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6.7岁;男性32例,女性48例。其中胆道手术32例,胃手术26例,结直肠手术17例,门高压手术3例,胰腺手术2例。

1.2.方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二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上比较没有差异性。实验组在患者手术回到病房后,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的情况下即给予半卧位,将床头逐步摇高到20-450间。对照组给予去枕平卧六小时后采取半卧位。

1.2.1.呼吸循环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六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氧饱和度、血压(BP)、以及用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在术前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分别收集术后其中的动脉血二氧花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值,肺活量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分别统计出在PaCO2>45mmHg、SaO2<96%、A/P<60%、BP不正常时,二组的例数,用四格表法加以对照分析,见表1。

1.2.2.引流情况评定:在术后六小时和术后24小时,分别记录腹腔引流量,计算出六小时引流量所占24小时引流量的百分比(%),用此值来反映术后六小时引流的畅通度,统计出<50%的二组例数加以比较。同时,在术后24小时,测定患者的体温(T),统计出T>380C时的例数,加以比较。

1.2.3.舒适度评定:术后六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反应,用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2)评定患者的烦躁、头痛、头晕、腹痛、腰酸、呕吐情况,将二组数据用2×5列联表检验处理,见表3。

表1二组各项指标发生率比较

表2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3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2.结果

从表1、表3发现,二组在PaCO2、SaO2、VC、腹腔引流、烦躁、腰酸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实验组对呼吸功能、舒适度的恢复有明显的作用,也有利于腹腔的引流。其它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说明实验组不会引起其它的副作用,如引起血压异常、呕吐反应等。因此,早期半卧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手术后的康复质量。

3.讨论

术后采取半卧位的优越性早已为大家所肯定,但对全麻腹部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似乎还没有达到共识。主要认为早期半卧位对呼吸、循环等方面会造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通过以上的临床科研论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克服传统论点带来的约束。

3.1.早期半卧位能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复苏。由于术后早期受全麻吸入药物的残余作用,呼吸中枢仍有一定的抑制,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同时,肺容量降低也是术后早期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手术刺激、腹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或过度肥

胖等因素,使胸腹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和低氧血症,此种术后早期肺容量降低的病症亦称为“术后肺容量综合症”,[2]且越在术后近期,低肺容量表现越明显。因此,如果术后继续给予平卧位,呼吸功能将不能得到尽快复苏,因为仰卧位可导致潮气量减少9.2%,[3]从表1可见,平卧位组较半卧位组在VC、PaCO2、SaO2存在明显不足,故在全麻术后早期,尽快采取半卧位,让患者取头高位,可使胸肺顺应性降低7%,肺活量增加10-15%,[4]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膈肌下移后使肺底部肺脏扩张较好,从而气体交换面积增大,有利于通气。还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促进全身循环,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全身缺氧情况。同时半卧位能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以改善呼吸。另外,正常人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8小时内,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发生率甚高[5],如果采取半卧位,保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就能避免胃内容物经胃、食道括约肌进到咽喉部而引起返流误吸。传统理论认为,术后平卧可预防舌根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但从临床观察发现,经过术后复苏室的恢复,一般患者回到病房后,神志清醒,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因此,术后早期半卧位没有一例发生舌根后坠、呼吸道梗阻现象。

3.2.早期半卧位有利于引流,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表2看,半卧位组在六小时内的腹腔引流通畅度明显比平卧位组提高,术后体温、腹部体征二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性,可能和术后应用镇痛泵、机体个体反应差异等因素有关。虽然传统的卧位方式只强调术后平卧六小时,但这六小时正值机体对术后创伤炎症反应的高峰期,也是术后腹腔渗血、渗液的高峰期,因此,及时采取半卧位,可使积液集中于腹腔的最低位,通过低位引流管的放置,及时引流到体外,以减少腹膜对积液的吸收,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的时间和程度。同时,也可以预防膈下感染。

3.3.早期半卧位有利于提高术后的舒适度。从表3看,二组在烦躁、腰酸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早期半卧位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因为术中长时间的平卧位,术后再延续同样的体位,患者会随着感觉的逐渐恢复而感到全身疲劳和部分肌群酸痛,故患者渴望通过及早改变体位来缓解不适。

3.4.早期采取半卧位的几点注意点:术后早期半卧位要正确选择床头摇高的范围,一般术后1-2小时,床头可摇高200±;2-4小时,摇高到300±;4小时后,可摇高到450以上,因为早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一过性将床头摇得过高,可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而致生命体征的波动,因此,可采取逐步摇高床头法,使患者既舒适又安全。在采取半卧位的同时,也可将床脚适当摇高,这样可以防止患者重心下移而下滑,以稳定半卧体位。同时,应在患者头颈部下垫一软枕,可以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度,使之舒适。还可用小的软枕,轮换衬垫腰背部,间隙性改变支撑点,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疲劳,但要注意在短时间内,活动频率和幅度不能改变过多,因为受麻醉后续作用的抑制,患者的生理调节功能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能适应过度的刺激。另外,目前大多手术患者都应用连续的镇痛泵,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感觉反应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采取半卧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防止呕吐、窒息,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将头侧向一侧。对高龄患者及特大手术患者,床边应备有吸痰器,并善于主动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给予积极处理。

总之,经临床研究证实,早期半卧位不但克服了传统平卧位的种种束缚,还促进和提高了全麻腹部术后的康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2.谢荣主编.麻醉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57。

全麻术后范文篇2

关键词:手术时间全麻腹部手术康复影响护理

EffectoftheDurationofOperationonRecoveryafterVarious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andit’sNursingStrategyZHENGWen-ya,WANGJian,YAOMan-lingAbstract:Seventyconsecutivecasesundergoing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wereclassifiedintotwogroupsinaccordancewiththedurationofoperation.Throughanalysisofsomepost-operativerecoveryindex,itisdiscoveredthatlong-durationhasnegativeeffectonrespiration,digestion,physiologicalresponseandrecoveryoffunctionafteroperation.Thequalityofrecoveryofthosepatientsundergoingabdominaloperationcanbeimprovedbyacceleratingdischargeofanestheticdrugs,improvingrespiration,excitinggastro-intestinalfunctionandemphasizingcomfortnursing.

Keyword:Durationofoperation,Gerneralanesthesia,Abdominaloperation,Post-operativerecovery,Effect,Nursing

手术时间作为一个影响全麻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施行外科手术的时间较以前有所缩短,但在现有的条件下,手术时间仍是困扰目前全麻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从7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入手,通过对不同手术时间患者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的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康复所造成的不良方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分为二组,每组35例。第一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5例,结直肠手术8例,胃切除5例,肠粘连分解术3例,肠套叠松解术2例,脾切除术2例。第二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0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门高压手术2例。

1.2方法对二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

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1)进行打分。并在术后几天跟踪观察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依次根据恢复时间段制定五级评分标准(见表4)进行打分,然后将二组数据用WILCOXON检验处理,见表2、表3和表5。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2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3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4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的评分标准

表5二组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比较

1.3结果从表2和表3可见,二组在咳嗽、咳痰、胸闷、腹胀、、咽喉疼痛、腰背酸痛方面,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表5看,在肠蠕动、起床、进食恢复时间的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手术时间的延长,对术后机体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和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改变是很大的,影响了术后康复的时间和质量。

2.讨论和护理

2.1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麻醉药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麻醉药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麻醉药的排泄速度,[2]致使术后麻醉药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1.1加强保暖工作。由于腹腔内脏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麻醉药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1.2高流量吸氧。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麻醉药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1.3维持循环功能。腹腔内的手术操作使下腔静脉受压,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都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牵拉内脏、刺激腹肌均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麻醉药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2积极改善呼吸功能。从表2反映出,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咳嗽、咳痰、胸闷第二组明显高于第一组,术后由于全身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2.1有效的伤口镇痛。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腹壁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3]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2.2早期采取半卧位。患者手术回到病室后,血压平稳,神志清醒,应及早采取半卧位。由于腹部手术刺激、术后腹胀,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早期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膈肌下降,呼吸功能的恢复;也有利于腹腔渗液的引流,以预防膈下感染、膈肌痉挛对呼吸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能减少术后呃逆的发生。

2.2.3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体位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2.4加强膈肌功能训练。研究结果表明,[4]腹部手术后通气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腹腔脏器操作所致反射性膈神经传出抑制,特别是长时间手术患者,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膈肌功能训练,可加快恢复正常的通气功能。可嘱咐患者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缓慢用力深吸气,收缩腹部并缩唇用力呼气,每日训练3-4次,每次10分钟,以增加膈肌的运动,减少气道死腔,改善通气功能。

2.3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表5看,肠蠕动、进食的恢复时间,第二组明显滞后于第一组。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3.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肛门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3.3饮食刺激法。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自行进食,对术后的康复很有帮助,胃肠道营养物质的摄入,可加强肠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同时,也可预防胃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在临床上,一般待肠蠕动恢复,腹胀消退,才给予进食,往往使进食的时间被延后。为此,我们通过尝试,认为可主动通过饮食刺激法,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胃管拔除后,可先给予少量温盐水,通过温度和渗透压的改变和刺激,以及通过吞咽、咀嚼等一系列消化过程,逐步激起肠蠕动反应,待肠蠕动恢复后,再过度到正常饮食。

2.4加强舒适护理。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从表2看,有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3.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发现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只有积极、及时、有效地采取一系例相应措施,才能综合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全麻术后范文篇3

[关键词]全麻;麻醉术后恢复室;安全;护理

Explorationofsafetyprotectioninpostanesthesiacareunit

CHENYongqiong,FANYuzhou.

TheAnesthesiaDepartment,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Chongqing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Chongqing4000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nursingsafetyproblemspatientswhowascared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Methods1075caseswerecaredwithrelatedpreventivemeasuresandpotentialsafetynursingproblemsweresummarizedinPACU.ResultsAllthepatientsrecoveredstablyandreturnedtothewardssafely,nonursingcomplicationproblemsoccurred.ConclusionPayattentiontoPACUnursingsafetyandtakeappropriatepreventivemeasuresarethekeypointsofthesafetyofthepatients.

[Keywords]generalanesthesia;postanesthesiacareunit;safety;nursing

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间,由于麻醉药物残余、伤口疼痛、各种管道的刺激、强迫体位等影响因素,常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挣扎,相应地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坠床、自行拔除气管导管、引流管脱出、静脉输液外渗等[1],给患者造成痛苦或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这些安全隐患多是可预测和防范的,并可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将其危险性降低到最低程度,极大地提高麻醉恢复的安全性[2]。我科术后恢复室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4~6月共恢复全麻患者1075例,男580例,女495例,年龄6个月~88岁,平均39.5岁。其中外科503例,骨科90例,神经外科52例,耳鼻喉科73例,口腔科56例,泌尿外科67例,妇产科213例,眼科21例。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经口腔或鼻腔气管插管。除手术时间短的小儿外,所有全麻患者均留置尿管。

1.2人员安排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和2名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恢复室工作。

1.3方法按下列恢复室护理常规对1075例患者进行护理,并对患者术后恢复过程进行观察和总结:(1)调节室温22℃~24℃,湿度50%~60%。检查各种仪器设备,确保抢救用物齐全并处于备用状态。(2)严格的床旁交接班:患者被送回恢复室时,恢复室护理人员向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详尽了解术中情况,及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其呼吸频率及深度,检查输液、腹部伤口、各种管道的情况:认真做好床边交班,详尽记录观察资料。(3)连接呼吸机,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或窒息。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血氧饱和度。备好吸引器、口咽通气道、气管导管或喉镜。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和气管内分泌物。严格把握拔管指征。(4)体位:全麻患者在尚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侧向一旁,稍垫高一侧肩胸;全髋术后置外旋外展位,两腿之间放一软枕,颈椎术后患者头部置于正中位,两侧放沙袋固定。(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每15min记录1次,发现问题,采取相关护理措施。(6)恰当使用约束工具:常规用约束带约束患者腕部和膝关节上方10cm处,以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限度。必要时用四头带固定胸腹部,松紧适度[3]。(7)确保各种引流管道通畅,严密观察引流量和性质,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8)根据医嘱,对疼痛患者采取相关的缓解疼痛的措施。

全麻术后范文篇4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早期半卧位康复

Therelationbetwee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and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ZhengwenyaWangjian.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Renji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001

Abstract:Purpose:Tostudytherelationbetwee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and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Methods:Therewereeightyconsecutivepatientsinthisstudywhoreceived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Theywereclassifiedintotwogroupsinrandom,whowereinsemi-positionorinsupinerespectivelyandwereobservedthroughthemonitoringandcomparisonofsomepost-operativerecoveryparameters.Results:Semi-positioninearlystagehaspositiveeffectonthepatients''''respiration,circulation,drainageandcomfortetc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Conclusio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canimprovethequalityof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insomeaspects.

Keywords: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Semi-positioninearlystageRecovery

随着全身麻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腹部手术,对术后的康复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院普外科经过临床实践观察,改变了以往全麻腹部术后常规去枕平卧六小时的方法,采取早期半卧位,使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腹部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引流、舒适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下面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1999.9至2000.5全麻腹部手术患者80例,术前都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疾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6.7岁;男性32例,女性48例。其中胆道手术32例,胃手术26例,结直肠手术17例,门高压手术3例,胰腺手术2例。

1.2.方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二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上比较没有差异性。实验组在患者手术回到病房后,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的情况下即给予半卧位,将床头逐步摇高到20-450间。对照组给予去枕平卧六小时后采取半卧位。

1.2.1.呼吸循环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六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氧饱和度、血压(BP)、以及用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在术前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分别收集术后其中的动脉血二氧花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值,肺活量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分别统计出在PaCO2>45mmHg、SaO2<96%、A/P<60%、BP不正常时,二组的例数,用四格表法加以对照分析,见表1。

1.2.2.引流情况评定:在术后六小时和术后24小时,分别记录腹腔引流量,计算出六小时引流量所占24小时引流量的百分比(%),用此值来反映术后六小时引流的畅通度,统计出<50%的二组例数加以比较。同时,在术后24小时,测定患者的体温(T),统计出T>380C时的例数,加以比较。

1.2.3.舒适度评定:术后六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反应,用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2)评定患者的烦躁、头痛、头晕、腹痛、腰酸、呕吐情况,将二组数据用2×5列联表检验处理,见表3。

表1二组各项指标发生率比较

表2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3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2.结果

从表1、表3发现,二组在PaCO2、SaO2、VC、腹腔引流、烦躁、腰酸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实验组对呼吸功能、舒适度的恢复有明显的作用,也有利于腹腔的引流。其它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说明实验组不会引起其它的副作用,如引起血压异常、呕吐反应等。因此,早期半卧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手术后的康复质量。

3.讨论

术后采取半卧位的优越性早已为大家所肯定,但对全麻腹部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似乎还没有达到共识。主要认为早期半卧位对呼吸、循环等方面会造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通过以上的临床科研论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克服传统论点带来的约束。

3.1.早期半卧位能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复苏。由于术后早期受全麻吸入药物的残余作用,呼吸中枢仍有一定的抑制,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同时,肺容量降低也是术后早期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手术刺激、腹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或过度肥胖等因素,使胸腹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和低氧血症,此种术后早期肺容量降低的病症亦称为“术后肺容量综合症”,[2]且越在术后近期,低肺容量表现越明显。因此,如果术后继续给予平卧位,呼吸功能将不能得到尽快复苏,因为仰卧位可导致潮气量减少9.2%,[3]从表1可见,平卧位组较半卧位组在VC、PaCO2、SaO2存在明显不足,故在全麻术后早期,尽快采取半卧位,让患者取头高位,可使胸肺顺应性降低7%,肺活量增加10-15%,[4]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膈肌下移后使肺底部肺脏扩张较好,从而气体交换面积增大,有利于通气。还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促进全身循环,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全身缺氧情况。同时半卧位能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以改善呼吸。另外,正常人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8小时内,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发生率甚高[5],如果采取半卧位,保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就能避免胃内容物经胃、食道括约肌进到咽喉部而引起返流误吸。传统理论认为,术后平卧可预防舌根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但从临床观察发现,经过术后复苏室的恢复,一般患者回到病房后,神志清醒,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因此,术后早期半卧位没有一例发生舌根后坠、呼吸道梗阻现象。

3.2.早期半卧位有利于引流,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表2看,半卧位组在六小时内的腹腔引流通畅度明显比平卧位组提高,术后体温、腹部体征二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性,可能和术后应用镇痛泵、机体个体反应差异等因素有关。虽然传统的卧位方式只强调术后平卧六小时,但这六小时正值机体对术后创伤炎症反应的高峰期,也是术后腹腔渗血、渗液的高峰期,因此,及时采取半卧位,可使积液集中于腹腔的最低位,通过低位引流管的放置,及时引流到体外,以减少腹膜对积液的吸收,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的时间和程度。同时,也可以预防膈下感染。

3.3.早期半卧位有利于提高术后的舒适度。从表3看,二组在烦躁、腰酸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早期半卧位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因为术中长时间的平卧位,术后再延续同样的体位,患者会随着感觉的逐渐恢复而感到全身疲劳和部分肌群酸痛,故患者渴望通过及早改变体位来缓解不适。

3.4.早期采取半卧位的几点注意点:术后早期半卧位要正确选择床头摇高的范围,一般术后1-2小时,床头可摇高200±;2-4小时,摇高到300±;4小时后,可摇高到450以上,因为早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一过性将床头摇得过高,可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而致生命体征的波动,因此,可采取逐步摇高床头法,使患者既舒适又安全。在采取半卧位的同时,也可将床脚适当摇高,这样可以防止患者重心下移而下滑,以稳定半卧体位。同时,应在患者头颈部下垫一软枕,可以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度,使之舒适。还可用小的软枕,轮换衬垫腰背部,间隙性改变支撑点,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疲劳,但要注意在短时间内,活动频率和幅度不能改变过多,因为受麻醉后续作用的抑制,患者的生理调节功能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能适应过度的刺激。另外,目前大多手术患者都应用连续的镇痛泵,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感觉反应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采取半卧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防止呕吐、窒息,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将头侧向一侧。对高龄患者及特大手术患者,床边应备有吸痰器,并善于主动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给予积极处理。

总之,经临床研究证实,早期半卧位不但克服了传统平卧位的种种束缚,还促进和提高了全麻腹部术后的康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2.谢荣主编.麻醉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57。

全麻术后范文篇5

关键词:手术时间全麻腹部手术康复影响护理

EffectoftheDurationofOperationonRecoveryafterVarious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andit’sNursingStrategyZHENGWen-ya,WANGJian,YAOMan-lingAbstract:Seventyconsecutivecasesundergoing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wereclassifiedintotwogroupsinaccordancewiththedurationofoperation.Throughanalysisofsomepost-operativerecoveryindex,itisdiscoveredthatlong-durationhasnegativeeffectonrespiration,digestion,physiologicalresponseandrecoveryoffunctionafteroperation.Thequalityofrecoveryofthosepatientsundergoingabdominaloperationcanbeimprovedbyacceleratingdischargeofanestheticdrugs,improvingrespiration,excitinggastro-intestinalfunctionandemphasizingcomfortnursing.

Keyword:Durationofoperation,Gerneralanesthesia,Abdominaloperation,Post-operativerecovery,Effect,Nursing

手术时间作为一个影响全麻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施行外科手术的时间较以前有所缩短,但在现有的条件下,手术时间仍是困扰目前全麻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从7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入手,通过对不同手术时间患者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的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康复所造成的不良方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分为二组,每组35例。第一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5例,结直肠手术8例,胃切除5例,肠粘连分解术3例,肠套叠松解术2例,脾切除术2例。第二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0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门高压手术2例。

1.2方法对二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

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1)进行打分。并在术后几天跟踪观察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依次根据恢复时间段制定五级评分标准(见表4)进行打分,然后将二组数据用WILCOXON检验处理,见表2、表3和表5。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2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3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4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的评分标准

表5二组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比较

1.3结果从表2和表3可见,二组在咳嗽、咳痰、胸闷、腹胀、、咽喉疼痛、腰背酸痛方面,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表5看,在肠蠕动、起床、进食恢复时间的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手术时间的延长,对术后机体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和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改变是很大的,影响了术后康复的时间和质量。

2.讨论和护理

2.1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麻醉药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麻醉药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麻醉药的排泄速度,[2]致使术后麻醉药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1.1加强保暖工作。由于腹腔内脏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麻醉药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1.2高流量吸氧。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麻醉药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1.3维持循环功能。腹腔内的手术操作使下腔静脉受压,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都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牵拉内脏、刺激腹肌均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麻醉药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2积极改善呼吸功能。从表2反映出,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咳嗽、咳痰、胸闷第二组明显高

于第一组,术后由于全身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2.1有效的伤口镇痛。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腹壁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3]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2.2早期采取半卧位。患者手术回到病室后,血压平稳,神志清醒,应及早采取半卧位。由于腹部手术刺激、术后腹胀,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早期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膈肌下降,呼吸功能的恢复;也有利于腹腔渗液的引流,以预防膈下感染、膈肌痉挛对呼吸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能减少术后呃逆的发生。

2.2.3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体位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2.4加强膈肌功能训练。研究结果表明,[4]腹部手术后通气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腹腔脏器操作所致反射性膈神经传出抑制,特别是长时间手术患者,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膈肌功能训练,可加快恢复正常的通气功能。可嘱咐患者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缓慢用力深吸气,收缩腹部并缩唇用力呼气,每日训练3-4次,每次10分钟,以增加膈肌的运动,减少气道死腔,改善通气功能。

2.3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表5看,肠蠕动、进食的恢复时间,第二组明显滞后于第一组。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3.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肛门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3.3饮食刺激法。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自行进食,对术后的康复很有帮助,胃肠道营养物质的摄入,可加强肠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同时,也可预防胃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在临床上,一般待肠蠕动恢复,腹胀消退,才给予进食,往往使进食的时间被延后。为此,我们通过尝试,认为可主动通过饮食刺激法,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胃管拔除后,可先给予少量温盐水,通过温度和渗透压的改变和刺激,以及通过吞咽、咀嚼等一系列消化过程,逐步激起肠蠕动反应,待肠蠕动恢复后,再过度到正常饮食。

2.4加强舒适护理。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从表2看,有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3.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发现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只有积极、及时、有效地采取一系例相应措施,才能综合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全麻术后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手术时间>2h的全麻患者90例,用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3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36岁。其中胃癌根治术34例,子宫颈癌根治术23例,乳腺癌根治术16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

表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

1.2方法常规组30例,采用术后自然复温,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观察1组患者采用热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2h,于原床铺置80℃热水袋2个,分别置床中上及中下1/3处的盖被内,患者回房后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输液肢体下,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加温液体静滴。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根据医嘱常规准备待输液体,将其置于40℃恒温水浴箱内,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此液体。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30min,以后根据体温复升情况适当调节液速。如在30min内体温仍在36℃以下,则将电子液体加温仪置于输液管上,使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8℃左右,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1.3观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内距肛门6cm左右[4],观察即刻体温。接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后每15min观察记录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观察记录均采用单盲法。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所有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复温方法对体温的影响详见表2。

表2三种复温方法对肛温的影响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观察组间比较,□P<0.05

由表2可见,三组患者术后回病房即刻均处于低体温状态,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5min后观察2组复温较快,与观察1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1组、观察2组与常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h,三组患者体温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三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以观察2组体温较高。

3讨论

低体温是指体温<36℃[4]。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竖毛肌收缩,部分患者出现寒战、躁动,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寒冷,而且低体温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低体温出现寒战、躁动能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浅低体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3]。因此,术后低体温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注意到了引起术后低体温的相关因素,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术后早期低体温亦是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该研究成果表明:患者回房后,为患者创造温暖的卧床环境,及时保暖,采用加温液体静滴,可使术后患者在15min内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可迅速缓解患者的寒战、躁动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观察1组单纯用热水袋复温,效果虽不及观察2组,但较常规组明显为优。

该研究同时注意到,在体温复升的同时,其他生命体征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偏离曲线同时得到纠正。与此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复,且随着体温的复升,尿量、引流量增多,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在体温复升的同时,机体的凝血机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渗血渗液相继停止,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4小结

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而且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体温复升速度,是术后康复的关键。术后及时、快速使体温复升,不仅使患者不舒适感迅速得到恢复,而且使其他生命体征在短时间内相继恢复正常,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淑月,朱君宁,彭延增,等.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77.

2童幼良,景量.手术病人体温对麻醉后苏醒的影响.麻醉与监护论坛,2002,9(1):41.

全麻术后范文篇7

1.2方法: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1.3结果: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2.讨论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护理对策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

全麻术后范文篇8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

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谢荣主编麻醉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1994.170

2.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3.WanbaRWMPerioperative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CJAnaesth1991.38.384

4.谢荣主编麻醉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994.227

全麻术后范文篇9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等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进行对照分析,以便能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

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一天和术后六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

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t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六小时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1看,二组在P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六小时,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表1术后六小时二组呼吸指标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2]。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3],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账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1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感会越来越来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胸肺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4]。从表1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地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5]

从表1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护理对策

3.1术前护理

3.1.1加强术前知识宣教。,预防交叉感染,增加营养,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术前进食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按要求做好术前禁食及胃肠准备工作,预防术后腹胀、呕吐。

3.1.2呼吸功能锻炼。对上腹部大手术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慢而深的吸气,在呼气末停滞1-2S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作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术后护理

3.2.1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六小时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率、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2.2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回病房后,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一般患者清醒后,就给予低半卧位,使横膈下降,有利于肺部膨胀。术后六小时,每二小时翻身一次,鼓励床上活动,预防肺不张。腹带松紧适当,防止影响呼吸,如患者主诉切口疼痛剧烈,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或镇痛泵止痛。鼓励患者作胸式呼吸,可减轻切口疼痛。当患者体力稍有恢复时,嘱咐患者每日作深呼吸3-5次,逐步增加,有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同时,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循环和胃肠蠕动,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尽早恢复。

3.2.3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排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法:1)辅助咳嗽法。即在病人吸气时或在咳嗽时,用双手保护切口,以加强咳嗽效果。2)手击震动法。医护人员用手掌半屈呈杯状形,反复叩击背部或胸壁,每次3-5分钟,用力适当,可使粘稠的分泌物松动,再配合有效的咳嗽即可排出。3)刺激咳嗽法。用食指和中指在吸气终末稍用力向内压迫胸骨炳上窝的气管,并活动压迫方向,来引起咳嗽反射。4)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

全麻术后范文篇10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等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进行对照分析,以便能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

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一天和术后六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

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t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六小时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1看,二组在P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六小时,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表1术后六小时二组呼吸指标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2]。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3],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账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1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感会越来越来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胸肺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4]。从表1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地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5]

从表1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护理对策

3.1术前护理

3.1.1加强术前知识宣教。,预防交叉感染,增加营养,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术前进食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按要求做好术前禁食及胃肠准备工作,预防术后腹胀、呕吐。

3.1.2呼吸功能锻炼。对上腹部大手术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慢而深的吸气,在呼气末停滞1-2S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作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术后护理

3.2.1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六小时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率、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2.2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回病房后,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一般患者清醒后,就给予低半卧位,使横膈下降,有利于肺部膨胀。术后六小时,每二小时翻身一次,鼓励床上活动,预防肺不张。腹带松紧适当,防止影响呼吸,如患者主诉切口疼痛剧烈,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或镇痛泵止痛。鼓励患者作胸式呼吸,可减轻切口疼痛。当患者体力稍有恢复时,嘱咐患者每日作深呼吸3-5次,逐步增加,有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同时,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循环和胃肠蠕动,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尽早恢复。

3.2.3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排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法:1)辅助咳嗽法。即在病人吸气时或在咳嗽时,用双手保护切口,以加强咳嗽效果。2)手击震动法。医护人员用手掌半屈呈杯状形,反复叩击背部或胸壁,每次3-5分钟,用力适当,可使粘稠的分泌物松动,再配合有效的咳嗽即可排出。3)刺激咳嗽法。用食指和中指在吸气终末稍用力向内压迫胸骨炳上窝的气管,并活动压迫方向,来引起咳嗽反射。4)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