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腹部手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7:56:42

全麻腹部手术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1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康复

KeywordsGeneralanesthesiaAbdominaloperationRehabilitation

全身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全麻腹部术后患者易引起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生理功能的改变,如何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是全体外科护士共同的护理目标。影响全麻腹部手术术后康复的因素有许多,近几年来,此方面有大量报道。在此笔者对几个影响患者康复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综述如下:

1术前禁食

术前禁食是为了避免麻醉期间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对于全麻腹部手术尤其重要。传统的禁食时间为术前12小时禁食、禁饮,然而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灌肠等肠道准备的过早进行,使患者空腹等待手术时间大大延长,极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感及不适感,降低机体抵抗力,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还容易导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的发生,影响到患者的愈后。

产生反流和误吸的主要因素是饱胃及胃排空延迟。而影响胃排空主要因素是胃内容物的量,其次是胃内容物的种类,固体排空较慢,液体较快,而脂肪类则延迟胃排空。因此除了术前必须禁食外,还应考虑到不同种类食物应有不同的禁食时间。研究表明,饮水能稀释胃酸,降低胃液PH值,又能刺激胃排空。因此,择期手术病人,如不存在胃排空延迟因素(如肠梗阻等),可从午夜开始禁食,术前3小时禁饮,急诊手术视情况而定。[1]

2术后低体温

通常医护人员只注意患者体温是否升高,而对术后体温在350C以下常未予重视。实际上,持续过低体温对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起凝血病,导致出血增加;使代谢率降低,机体氧供减少,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降低,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此外还可对心肝肾各脏器功能造成损害,严重的常可致死。

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主要有:(1)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2)大量输液输血。成人每输注1升环境温度下液体或1单位(200ml)冷藏血可降温0.250C。(3)低温环境。(4)体腔开放。手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水份蒸发。[2]由于全麻腹部手术多为大手术,手术时间较长,以上引起低温的因素常同时存在,因此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1)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术后用温暖毛毯遮盖皮肤。必要时可使用压力气体加温盖被。(2)保持温暖环境。(3)及时给氧(注意要湿化)。(4)加强体温监测,对低温者,采用能测量350C以下的体温计,测直肠体温。(5)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研究表明,将液体加温至370C,就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术后高血压

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发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腹部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虽然没有心脏手术高,但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病人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左心衰、心肌梗塞、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

一般随着刺激因素的消除,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酮的代谢排出,术后高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如术后焦虑、疼痛、缺氧、寒颤不能解除,可导致血压持续不降。因此,应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3]

护理措施有:(1)严密监测术后血压。(2)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3)及时除去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作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路高血压。(4)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4术后体位

全麻术后传统上用去枕平卧6小时后改为半卧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未清醒时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一般经麻醉恢复室的复苏,患者回病室时大多已清醒,如继续采取去枕平卧位,常使患者感不适,不仅造成患者心理上及全身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肌肉拉伤;此外有研究认为,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4]。本病区通过对全麻术后给予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的研究比较,认为全麻手术患者清醒后,血压平稳即可垫枕或改为半卧位。

5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常感到伤口疼痛,24小时内疼痛明显,2-3天内逐渐减轻。伤口持续疼痛除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外,还影响许多方面,如:

(1)影响腹部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尤以上腹部手术最为显著)。手术后伤口疼痛常迫使腹部手术患者由正常的周期性深呼吸改为浅快呼吸,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均趋下降;PaO2和SaO2降低,呈限制性通气障碍;功能残气量的减少,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咳嗽乏力,肺内分泌物潴留,可引起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5]

(2)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率。机体抗感染的主要防御反应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Akca研究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组织氧分压高度有关;而术后疼痛可降低皮下组织氧分压,术后疼痛控制差的患者组织氧张力明显下降。

因此,术后应积极有效的镇痛。对于全麻腹部术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镇痛办法是使用镇痛泵。镇痛方法有:连续恒量静脉注射镇痛术(CCIA)、连续恒量硬膜外注射镇痛术(CCEA)、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术(PAIA)、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术(PCEA)。使用镇痛泵术后一般镇痛效果都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搔痒、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故在临床使用中监测呼吸及血压,同时作好宣教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以上几方面仅是影响全麻术后机体康复的部分因素,此外加强对围手术期呼吸道的管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都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方面报道较多,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只有不断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才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姚尚龙,王明玲.预防误吸与麻醉前禁食新概念.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55

2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1999,18(1):12

3马燕兰,白俊柳.腹部术后高血压监护.中华护理杂志,1995,30(4):202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2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等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进行对照分析,以便能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

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一天和术后六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

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t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六小时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1看,二组在P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六小时,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表1术后六小时二组呼吸指标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2]。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3],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账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1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感会越来越来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胸肺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4]。从表1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地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5]

从表1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护理对策

3.1术前护理

3.1.1加强术前知识宣教。,预防交叉感染,增加营养,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术前进食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按要求做好术前禁食及胃肠准备工作,预防术后腹胀、呕吐。

3.1.2呼吸功能锻炼。对上腹部大手术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慢而深的吸气,在呼气末停滞1-2S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作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术后护理

3.2.1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六小时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率、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2.2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回病房后,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一般患者清醒后,就给予低半卧位,使横膈下降,有利于肺部膨胀。术后六小时,每二小时翻身一次,鼓励床上活动,预防肺不张。腹带松紧适当,防止影响呼吸,如患者主诉切口疼痛剧烈,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或镇痛泵止痛。鼓励患者作胸式呼吸,可减轻切口疼痛。当患者体力稍有恢复时,嘱咐患者每日作深呼吸3-5次,逐步增加,有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同时,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循环和胃肠蠕动,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尽早恢复。

3.2.3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排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法:1)辅助咳嗽法。即在病人吸气时或在咳嗽时,用双手保护切口,以加强咳嗽效果。2)手击震动法。医护人员用手掌半屈呈杯状形,反复叩击背部或胸壁,每次3-5分钟,用力适当,可使粘稠的分泌物松动,再配合有效的咳嗽即可排出。3)刺激咳嗽法。用食指和中指在吸气终末稍用力向内压迫胸骨炳上窝的气管,并活动压迫方向,来引起咳嗽反射。4)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3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

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谢荣主编麻醉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1994.170

2.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3.WanbaRWMPerioperative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CJAnaesth1991.38.384

4.谢荣主编麻醉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994.227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4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5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

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

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谢荣主编麻醉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1994.170

2.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3.WanbaRWMPerioperative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CJAnaesth1991.38.384

4.谢荣主编麻醉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994.227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6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

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谢荣主编麻醉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1994.170

2.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3.WanbaRWMPerioperative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CJAnaesth1991.38.384

4.谢荣主编麻醉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994.227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7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呼吸影响因素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

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谢荣主编麻醉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1994.170

2.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中华精神科杂志1986,19(5):121-293

3.WanbaRWMPerioperative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CJAnaesth1991.38.384

4.谢荣主编麻醉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994.227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8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康复

KeywordsGeneralanesthesiaAbdominaloperationRehabilitation

全身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全麻腹部术后患者易引起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生理功能的改变,如何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是全体外科护士共同的护理目标。影响全麻腹部手术术后康复的因素有许多,近几年来,此方面有大量报道。在此笔者对几个影响患者康复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综述如下:

1术前禁食

术前禁食是为了避免麻醉期间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对于全麻腹部手术尤其重要。传统的禁食时间为术前12小时禁食、禁饮,然而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灌肠等肠道准备的过早进行,使患者空腹等待手术时间大大延长,极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感及不适感,降低机体抵抗力,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还容易导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的发生,影响到患者的愈后。

产生反流和误吸的主要因素是饱胃及胃排空延迟。而影响胃排空主要因素是胃内容物的量,其次是胃内容物的种类,固体排空较慢,液体较快,而脂肪类则延迟胃排空。因此除了术前必须禁食外,还应考虑到不同种类食物应有不同的禁食时间。研究表明,饮水能稀释胃酸,降低胃液PH值,又能刺激胃排空。因此,择期手术病人,如不存在胃排空延迟因素(如肠梗阻等),可从午夜开始禁食,术前3小时禁饮,急诊手术视情况而定。[1]

2术后低体温

通常医护人员只注意患者体温是否升高,而对术后体温在350C以下常未予重视。实际上,持续过低体温对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起凝血病,导致出血增加;使代谢率降低,机体氧供减少,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降低,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此外还可对心肝肾各脏器功能造成损害,严重的常可致死。

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主要有:(1)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2)大量输液输血。成人每输注1升环境温度下液体或1单位(200ml)冷藏血可降温0.250C。(3)低温环境。(4)体腔开放。手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水份蒸发。[2]由于全麻腹部手术多为大手术,手术时间较长,以上引起低温的因素常同时存在,因此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1)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术后用温暖毛毯遮盖皮肤。必要时可使用压力气体加温盖被。(2)保持温暖环境。(3)及时给氧(注意要湿化)。(4)加强体温监测,对低温者,采用能测量350C以下的体温计,测直肠体温。(5)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研究表明,将液体加温至370C,就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术后高血压

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发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腹部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虽然没有心脏手术高,但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病人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左心衰、心肌梗塞、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

一般随着刺激因素的消除,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酮的代谢排出,术后高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如术后焦虑、疼痛、缺氧、寒颤不能解除,可导致血压持续不降。因此,应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3]

护理措施有:(1)严密监测术后血压。(2)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3)及时除去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作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路高血压。(4)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4术后体位

全麻术后传统上用去枕平卧6小时后改为半卧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未清醒时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一般经麻醉恢复室的复苏,患者回病室时大多已清醒,如继续采取去枕平卧位,常使患者感不适,不仅造成患者心理上及全身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肌肉拉伤;此外有研究认为,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4]。本病区通过对全麻术后给予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的研究比较,认为全麻手术患者清醒后,血压平稳即可垫枕或改为半卧位。

5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常感到伤口疼痛,24小时内疼痛明显,2-3天内逐渐减轻。伤口持续疼痛除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外,还影响许多方面,如:

(1)影响腹部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尤以上腹部手术最为显著)。手术后伤口疼痛常迫使腹部手术患者由正常的周期性深呼吸改为浅快呼吸,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均趋下降;PaO2和SaO2降低,呈限制性通气障碍;功能残气量的减少,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咳嗽乏力,肺内分泌物潴留,可引起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5]

(2)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率。机体抗感染的主要防御反应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Akca研究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组织氧分压高度有关;而术后疼痛可降低皮下组织氧分压,术后疼痛控制差的患者组织氧张力明显下降。

因此,术后应积极有效的镇痛。对于全麻腹部术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镇痛办法是使用镇痛泵。镇痛方法有:连续恒量静脉注射镇痛术(CCIA)、连续恒量硬膜外注射镇痛术(CCEA)、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术(PAIA)、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术(PCEA)。使用镇痛泵术后一般镇痛效果都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搔痒、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故在临床使用中监测呼吸及血压,同时作好宣教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以上几方面仅是影响全麻术后机体康复的部分因素,此外加强对围手术期呼吸道的管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都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方面报道较多,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只有不断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才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姚尚龙,王明玲.预防误吸与麻醉前禁食新概念.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55

2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1999,18(1):12

3马燕兰,白俊柳.腹部术后高血压监护.中华护理杂志,1995,30(4):202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9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康复

KeywordsGeneralanesthesiaAbdominaloperationRehabilitation

全身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全麻腹部术后患者易引起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生理功能的改变,如何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是全体外科护士共同的护理目标。影响全麻腹部手术术后康复的因素有许多,近几年来,此方面有大量报道。在此笔者对几个影响患者康复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综述如下:

1术前禁食

术前禁食是为了避免麻醉期间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对于全麻腹部手术尤其重要。传统的禁食时间为术前12小时禁食、禁饮,然而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灌肠等肠道准备的过早进行,使患者空腹等待手术时间大大延长,极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感及不适感,降低机体抵抗力,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还容易导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的发生,影响到患者的愈后。

产生反流和误吸的主要因素是饱胃及胃排空延迟。而影响胃排空主要因素是胃内容物的量,其次是胃内容物的种类,固体排空较慢,液体较快,而脂肪类则延迟胃排空。因此除了术前必须禁食外,还应考虑到不同种类食物应有不同的禁食时间。研究表明,饮水能稀释胃酸,降低胃液PH值,又能刺激胃排空。因此,择期手术病人,如不存在胃排空延迟因素(如肠梗阻等),可从午夜开始禁食,术前3小时禁饮,急诊手术视情况而定。[1]

2术后低体温

通常医护人员只注意患者体温是否升高,而对术后体温在350C以下常未予重视。实际上,持续过低体温对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起凝血病,导致出血增加;使代谢率降低,机体氧供减少,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降低,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此外还可对心肝肾各脏器功能造成损害,严重的常可致死。

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主要有:(1)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2)大量输液输血。成人每输注1升环境温度下液体或1单位(200ml)冷藏血可降温0.250C。(3)低温环境。(4)体腔开放。手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水份蒸发。[2]由于全麻腹部手术多为大手术,手术时间较长,以上引起低温的因素常同时存在,因此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1)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术后用温暖毛毯遮盖皮肤。必要时可使用压力气体加温盖被。(2)保持温暖环境。(3)及时给氧(注意要湿化)。(4)加强体温监测,对低温者,采用能测量350C以下的体温计,测直肠体温。(5)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研究表明,将液体加温至370C,就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术后高血压

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发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腹部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虽然没有心脏手术高,但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病人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左心衰、心肌梗塞、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

一般随着刺激因素的消除,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酮的代谢排出,术后高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如术后焦虑、疼痛、缺氧、寒颤不能解除,可导致血压持续不降。因此,应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3]

护理措施有:(1)严密监测术后血压。(2)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3)及时除去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作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路高血压。(4)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4术后体位

全麻术后传统上用去枕平卧6小时后改为半卧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未清醒时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一般经麻醉恢复室的复苏,患者回病室时大多已清醒,如继续采取去枕平卧位,常使患者感不适,不仅造成患者心理上及全身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肌肉拉伤;此外有研究认为,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4]。本病区通过对全麻术后给予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的研究比较,认为全麻手术患者清醒后,血压平稳即可垫枕或改为半卧位。

5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常感到伤口疼痛,24小时内疼痛明显,2-3天内逐渐减轻。伤口持续疼痛除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外,还影响许多方面,如:

(1)影响腹部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尤以上腹部手术最为显著)。手术后伤口疼痛常迫使腹部手术患者由正常的周期性深呼吸改为浅快呼吸,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均趋下降;PaO2和SaO2降低,呈限制性通气障碍;功能残气量的减少,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咳嗽乏力,肺内分泌物潴留,可引起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5]

(2)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率。机体抗感染的主要防御反应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Akca研究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组织氧分压高度有关;而术后疼痛可降低皮下组织氧分压,术后疼痛控制差的患者组织氧张力明显下降。

因此,术后应积极有效的镇痛。对于全麻腹部术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镇痛办法是使用镇痛泵。镇痛方法有:连续恒量静脉注射镇痛术(CCIA)、连续恒量硬膜外注射镇痛术(CCEA)、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术(PAIA)、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术(PCEA)。使用镇痛泵术后一般镇痛效果都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搔痒、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故在临床使用中监测呼吸及血压,同时作好宣教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以上几方面仅是影响全麻术后机体康复的部分因素,此外加强对围手术期呼吸道的管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都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方面报道较多,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只有不断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才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姚尚龙,王明玲.预防误吸与麻醉前禁食新概念.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55

2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1999,18(1):12

3马燕兰,白俊柳.腹部术后高血压监护.中华护理杂志,1995,30(4):202

4柳骅,姚梅芳.体位护理.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2000,

全麻腹部手术范文篇10

1.2方法: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3000Series(MicroMedical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表1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1.3结果: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表2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术后症状二组比较2.讨论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护理对策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