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7:46:55

全面性

全面性范文篇1

全面性原则下的分层教学要求以班级集体授课为基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原则,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个别差异出发;分析教材,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因人划层、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最佳发挥。

本文结合高一世界史新教材《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就如何实施全面性原则下的分层教学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面向全体、划分教学层次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千秋,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应综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掌握和能力水平,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层次。对处于拔尖层的成绩优秀、能力较强、兴趣极浓的学生要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做好拔尖工作,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领略大纲以外的知识天地;对于处于发展层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拔尖层层次目标提出挑战;对于处于达标层的反应迟钝、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求他们基本完成基础目标,及时鼓励、激励思考、增强信心。可见,分层教学不但重视优等生的超前发展,同时又不歧视差生,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即使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使他们都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沿着层层目标拾级而上,从而在集体教学、分组交流、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下,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然而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因分层而产生不利于教学的心理因素。避免拔尖层的自傲和达标层的自卑是教师首先必须克服的教学心理障碍。要向学生讲清楚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懂得无论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分层只是手段,而层次目标的达到才是目的,并激励他们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向高一级层次靠拢。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认真分析,验证教学效果,正确科学地判断层次目标是否实现。然后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层次,在新的学情基础上形成新的层次目标。一般来讲,不断发展的层次总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因为每个学生在良好的竞争机制下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学期初,我根据上学期终考成绩,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将全班学生分成20%的拔尖层、50%的发展层和30%的达标层,让他们明确目前的层次要求,努力达标,争取突破,向高层次进军。在实际授课中,我恰如其分地制定层次目标,客观地评定达标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无论基深浅、无论智力高下、无论天赋厚薄,各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品尝了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期中考试后,作为教师这时不难发现,学情发生了变化,发展层整体提高了,达标层开始与发展层接轨了。于是我将层次结构调整为拔尖层30%,发展层50%,达标层20%。学生体会了成功,看到了希望。

二、确定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针”,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至关重要。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编制面向全体、符合各层次学生实际的教学层次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应包括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或超过大纲要求的层次目标。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综合地考虑课堂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目标系统,那才是迈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的视线之中,并把加强“双基”训练摆在突出的地位上,使达标层、发展层、拔尖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在实现《扩张与争夺》一课目标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对达标层我制定了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自我学习,在老师的授课中达到“认知”、“理解”、“掌握”。如克里米亚战争的时间、地点、参与国、结果等知识点。对发展层我制定中等目标,使“认知”和“知能”有效结合。“英俄扩张的目的和方式”是本课的一个“知能”训练点。在学生课前预习初步达标的基础上,我再利用两张投影片进行史实论证。“俄国领土扩张”被设计成一张复式投影片,随着讲授我依次展示俄国在北、西、南、东四个方向的扩张,学生真正看到了俄国扩张的特点是对周边国家的蚕食鲸吞。“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一图我则是采用经济地理的图示,形象地在地图上标上了英国从全球各地全方位掠夺的原料,并配以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的记述,“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地中海沿岸则是我们的菜园”,学生立刻认识到英国扩张的特点是全球范围内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发展层的学生通过思考不难得出其中的道理所在:两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差异,英国已是号称“世界工场”,而俄国却仍然是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对于拔尖层,则制定较高目标,他们不仅要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训练、综合历史现象,得出结论、培养情感,使“认知”、“知能”、“情感”三者合一。“情感”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授课中通过分析列强全球扩张的原因,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再如“列强扩张的影响”则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是以侵略、奴役、掠夺的方式实现的,是不可取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进程”的结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从而激发学生去为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拼搏。

三、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诚然,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主攻教学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但如果只注重面向全体而难以照顾到学生的特点,搞大家起步走,那会使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所以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客观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全面性范文篇2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体系目标要求的充实完善和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要求是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新要求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新要求提出发展新理念,理清发展新思路,指明发展新路径,绘制发展新蓝图。

一、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论文百事通25年前,在党的十二大(1982)报告中,“小康”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5年前,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小康社会作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小康,是一个有着浓郁中国韵味的词汇。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总体水平的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经济社会指标生产力进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区域协调以及人民生活状态政治民主和文化建设等,其体系框架的具体内容以及标准是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这不仅需要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全面的把握,也需要根据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框架进行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都发生变化,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压力增大,已经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我国面临着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有保障的公共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七大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及时科学的调整和完善,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我党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更高标准。

第一,指标值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总量反映国力,人均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它构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公平表征。指标变化表明从追求经济增长强调产出能力的绝对量,转向追求经济发展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对量,人均考虑了人口增长因素,突出了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提前实现了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第129位(2004年数据排名)。根据世界银行的《2003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是5120美元。无论从排位还是从绝对量比较,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当初GDP翻两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到2020年预期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这是20世纪工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如今,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因素,届时将可以实现人均4000美元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对于人均GDP翻两番的理解,也不能仅限于数值的概念,这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一点正是党的十七大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达到小康水平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发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第二,目标值由“基本实现工业化”调整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时,在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化”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则是指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标志,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冲刺期,但面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中国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即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肩负起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快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是要在完成工业化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向更高的经济社会层次发展,为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第三,体制目标由“建成完善”调整为“更加完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为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协调,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为良好有利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四,城市化进程由“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三大差别逐步扭转”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城市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约程度”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化的质量表征。按照国际工业化的一般标准,城市化(非农业人口)比重在60%以上,我国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4%。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任务,不仅要着重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还要考虑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空间,城镇化建设,城市规模扩展,以及相关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教育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配套。

三、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这一顺序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但速度之“快”,基于质量之“好”,“好”是“快”之前提,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才是真正意义的长久不衰的“快”,能够行稳致远。

第一,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意是,在谈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第一位。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而改变这种压力的根本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一指标的实现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提高,逐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仅一词变更,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量的概念,着重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而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质的概念,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劳动力生产率科技水平教育程度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转型和国际收支等多方面社会经济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发展动因讲,就是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内在(企业消费)主导;从发展拉动讲,由单纯投资型转向更多地依靠改革自主创新型;从发展状态讲,由高耗低效污染型转向低耗高效环保型;从发展协调性讲,由产业分配区域资源生态的失衡转向相对均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快速发展经济以扭转落后局面,因此重点强调经济量的快速增长。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用“发展”取代“增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因此,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突出消费拉动,普遍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同时拉动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消长的关系,尤其是消费与投资的这种相互消长关系更为直接和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推动力量,而消费则不时处于疲势或弱势的状态。高投资多出口,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投资过热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在经济发展初期,一个短时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内出现这种状态,倒也未有大碍。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近几年来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投资出口消费最好是均衡发展,才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际经验表明,消费率低于60%就必须调整。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已达70%~80%。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已从1978年的62%下降到2006年的50%,居民消费率也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6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内需不振,是这几年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发突出。中国经济增长立足点应更加重视扩大消费,扩大就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扩大消费能够直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最直接的意义。同时,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的动力源泉,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都证实了这一点。公务员之家

全面性范文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重要性

大型国企的企业资产规模较大、涉及到的业务种类较多、企业内部公司层级较多,在进行审计时,一般需要对大型国企的近三年的会计年度进行审查,因此,其审计任务重、时间短、重要性强。经济责任审计是将审计的对象限定在自然人的一种审计方法,是反映整体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型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进行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把握的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强调对“人”的审计,而不是传统审计中仅仅对“事“的审计,国企领导人员作为被审计的对象,是我国责任制、人员负责制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是对领导人员进行考察和奖惩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重点把握其审计的全面性,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对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必须全面地把握领导人员的工作,这种综合性的要求是其他审计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二、对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把握

(一)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对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进行了解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进行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在对其进行全面性把握时,必须首先从我国的法律法规入手,遵循法规的规定。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需要从时间范围、内容、审计对象等方面进行把握,从时间范围上看,审计时间包括领导干部的阶段性任期或任期的全部期间;内容方面包括企业经营发展的状态、财务收支的情况等;从审计对象来看,不仅仅包括领导责任人员,还包括相关的监督机构等干部。由此可见,对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关注不同的方面,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对其进行更深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全面性的要求。

(二)明确全面性审计的范围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明确进行全面性审计的范围,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审计,否则,只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应当限定在领导人员的经营管理职责内,领导人员的经济管理职责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其管理的范围应当在其可控制的下属企业内;第二,其管理的深度应当是包括其可以直接、间接管理的不同层级的企业;第三,其经济管理职责包括其个人的主要职务、兼职内容等方面。对于其难以进行管理的下属企业,不应当作为审计的范围,更不应当作为考核该领导人员的标准。

(三)全面把握企业,整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把握企业,首先要了解大型国企的发展战略规划及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都需要全面了解,发展规划是进行审计的基础,也是全面了解企业的前提。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负债等方面,从大的方面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再从领导人员自身的行为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在对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评价。如对于同一家大型国企来说,不同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涉及的资金、相关的企业都不同,在对负责的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结合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实现对其整体、全面的审计。

(四)结合市场大环境进行审计

在全面把握大型国企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结合我国市场的大环境来进行,对于政策宽松的时期,需要谨慎审计,防止出现错漏、利用政策优势进行不正当的行为;对于政策严格的时期,需要认真审计,确保领导人员做的决策、制定的规划等符合我国政策要求。在结合市场大环境时,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同行业的同类企业,结合同类企业的发展情况、发展形势等内容,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情况;二是与自身不同年份之间进行比较,跟踪了解不同年份在市场大环境中企业的表现,并最终得出审计报告。

三、小结

进行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首先需要把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专门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界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遵守法律法规。其次,需要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在明确其范围的基础下,对企业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审计对象进行详细全面地审查,以求得出更为客观的审计结果。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离不开我国市场发展的大环境,将企业放入到市场发展中,进行综合性的比较,才能确保其审计结果的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性,真正实现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俊芳.浅谈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把握[J].新会计,2013(5).

[2]朱海丁.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特点探讨[J].审计月刊,2014(2).

全面性范文篇4

关键词:税收公平;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混合税制模式;调节功能;公平分配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然而,由于转型期的一些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自2000年起就已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已达到0.47。从最高与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看,我国最高收入10%人群与最低收入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至2007年的23倍。当前,如果我国不尽快遏制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加剧的势头,则可能会危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独特功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发挥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税制本身的公平性。所谓税收公平,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一般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横向公平。即纳税能力相同者应缴纳相同的税。二是税收纵向公平。即纳税能力不相同者应缴纳不同的税。税收公平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和收入公平分配,而且也是保证税收制度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所以,长期以来,公平原则已成为各国税制建立的基本原则。然而,由于现行个人所得税在税制模式、税率结构、费用扣除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其本身公平缺失非常严重,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贫富差距扩大和公平收入分配的重任。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所言:“个税没有体现公平,只是增加政府收人”。因此,依据税收公平原则,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全面改革,将是势在必行。

二、相关文献

从税收公平角度研究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文献已有很多,其主要观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主张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已明确提出的税制改革目标,也是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如,岳树民(2004)认为,应通过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课征制、调整税率设计、调整劳务报酬和稿酬等收入的税前扣除等措施,以体现个人所得税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徐蓉(2005)认为,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在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和社会公平方面存在问题,难以体现税收公平,并建议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减少超额累进税率档次、提高法定费用扣除标准等。杨卫华(2006)指出,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应以实现公平为主要目标,但现行“个税”的目标欠明确,制度不健全。因此,必须调整“个税”制度,包括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合理设计税率、适时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等措施,实现公平目标。董洪(2008)分析认为,由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税率设计不合理、费用扣除标准有失公平、税收征管效率低下等因素,导致个人所得税制在公平方面的扭曲。他建议,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和减少累进档次,合理设计扣除费用,建立严密有效的征管机制。刘春明(2010)也认为,由于分类征收制、税率设计不完善、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要素缺乏公平,并建议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征收制,合理调整超额累进税率和确定费用扣除标准。二是主张实行综合税制模式。如,崔治文和杜延军(2005)认为,现行个人所得税无法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税负水平和生计费用扣除存在不公平性。所以,应逐步改为以家庭为纳税人和以个人为纳税人的综合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根据家庭结构确定生计费用,并适当调整税率。高凤勤(2010)也认为,现行个人所得税由于分类课征模式、税率设计不当、费用扣除标准和征管模式不合理等弊端,导致其逆向调节作用明显,难以实现分配正义目标。所以,应当构建交叉型课税模式(接近于综合型课税模式),以消除分类课征的弊端。以上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然而,不难发现,它们提出的改革建议大都只是原则性的,非常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本文将从税收公平的角度。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缺失分析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是在1994年税改时建立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个人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公平分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已从1994年的1.4%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6.8%,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第四大税种。通过2006年1月1日和2008年3月1日两次调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前者是从800元调高至1600元,后者是从1600元调高至2000元),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改善其收入的65%来自于工薪阶层的不公平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公平缺失的严重性,导致这种小的“修补”改革根本无法有效“撬动”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功能。

(一)分类税制模式导致个人所得税的“先天性”公平缺失,难以有效发挥其调节收入公平分配功能

我国个人所得税自1994年开征以来就是实行分类税制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当时的特殊国情是相吻合的,主要表现在公民纳税观念相当淡薄、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征管手段非常落后等。但是,随着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分配制度的调整,我国个人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多数占其总收入的一半左右,甚至更低;而其他收入如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第二第三职业收入等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收入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分类税制模式无法对个人的全部或主要收入适用超额累进税率进行综合课征,从而导致个人所得税的横向与纵向“双向”公平缺失,难以有效发挥调节收入公平分配功能,甚至出现逆向调节作用。

1个人所得税的横向公平缺失分析

在分项征税条件下,由于应税所得项目的来源不同、取得所得的次数不同,即使纳税人取得相同收入,也会导致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平,违背了税收横向公平原则。如,假定甲、乙、丙、丁四人的全年所得额均为12万元,但其所得项目类别有差异(如表1)。从表中看出,尽管四个纳税人的全年所得额完全相同,但他们所承担的所得税负却有天壤之别。其中,乙的所得来源相对分散,既有工薪所得,又有劳务报酬所得,税负最轻,而丁的所得为生产经营所得,其税负最重,分别比甲、乙、丙多缴税额为5850元、7050元和1350元。然而,在综合税制或混合税制模式下,四个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往往是相同的。可见,现行税制模式有悖于税收横向公平原则,使个人所得税公平收入分配作用失效。

2个人所得税的纵向公平缺失分析

在分项征税条件下,由于应税所得项目的来源不同、取得所得的次数不同,还可能会导致个人所得税的纵向公平缺失,对纳税人的收入分配产生逆向调节作用。如,假定甲只有劳务报酬收入,全年取得收入共20次,每次收入均为2000元,全年收入为40000元;乙只有工薪收入,每月工薪收入4500元,全年工薪收入54-000元。此时,甲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4800元,而乙全年应纳税额仅为3000元,比甲少纳税1800元。显然,分类税制模式不利于贯彻“多得多征、少得少征”的税收公平原则,甚至使公平收入分配程度恶化。

(二)费用扣除制度欠合理,难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费用扣除制度的合理化,不仅可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而且能够鼬突税收的人文关怀精神。现行个人所得税是采用分次分项的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费用扣除制度。这种做法虽简便易行,特别是1994年税改初期,在税收征管手段比较落后,不能对税源进行有效监控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这种过于简化的费用扣除制度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1“一刀切”的费用扣除制度不能充分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目前我国的费用扣除制度没有考虑纳税人赡养家庭人口多寡、健康状况、小孩和老人等因素,而是采用“一刀切”的费用扣除标准,根本无法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如,假定甲和乙两个纳税人取得的收人数量、性质等条件完全相同,惟一不同的是两人的家庭状况。甲是四口之家的惟一劳动力,需供养老人、妻子和小孩;乙是三口之家的主要劳动力,妻子有一定的收入,两人共同供养小孩。在现行的费用扣除制度下,甲、乙两人的费用扣除额和应纳税额均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实际纳税能力却有较大的差别,乙的纳税能力要比甲大得多。此外,在分次分项扣除费用的情况下,很容易诱发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违法行为。如,假定甲、乙、丙三个纳税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均为6000元,同时,假定甲为一次性收入;乙为两次收入或能通过不法手段将其一次性所得“分解”为两次所得,即4000元和2000元;丙为三次收入或能通过不法手段将其“分解”为三次所得,即3000元、2000元和1000元(如表2)。按税法规定,甲可按20%的比率扣除费用1200元,应纳税额为960元;乙可定额扣除费用和应纳税额分别为1600元、880元;丙可定额扣除费用和应纳税额分别为2400元、720元。可见,三个纳税人的所得总额及性质均完全相同,仅仅因取得收入的次数不同而导致税负相差较大。这显然严重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也很容易引诱纳税人违法犯罪。

2部分应税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偏低

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调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之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严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其他所得项目如劳务报酬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在近十几年来均未作任何调整,结果又导致工薪所得与其他所得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如,假定甲、乙两个纳税人每月的收入均为5000元,但是,前者收入为工薪所得,后者为一次性劳务报酬所得。根据税法规定,甲每月应纳税额325元,乙每月应纳税额800元,乙每月比甲多缴纳所得税475元。可见,同属于勤劳所得的两个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加剧了收入分配矛盾。

(三)税率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部分应税所得项目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

1生产经营所得的税负明显高于工薪所得税负

在现行的税率结构中,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所得)是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而工薪所得适用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虽然后者的最高边际税率45%远高于前者35%,但实际上,前者的税负往往要远高于后者。如,对全年工薪所得为96000元(平均每月所得为8000元)的多数中产收入阶层来说,其年纳税额为9900元,适用最高税率为20%;而对全年生产经营所得为96000元的个体工商户来说,其年纳税额(费用扣除按表1中的方法)为13410元,适用最高税率为35%。可以看出,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比工薪所得多缴纳税额3510元,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比工薪所得高出15%。实际上,现行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为960000元的居民企业也只适用25%的基本税率。可见,这种不合理的税率结构导致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具有明显的歧视“生产经营所得”之嫌,与当前我国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相悖。

2勤劳所得的税负有时会远高于非勤劳所得的税负

现行税法对工薪所得和各类生产经营所得都是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对劳务报酬所得还有加成征税规定,但对利息、股息、红利、中奖等所得则实行20%的比例税率。在这种税率结构下,可能会造成勤劳所得的税负要远高于资本性收入或偶然所得的不合理状况,出现一种逆向调节作用。如某个人在购买时中奖500万元,其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应纳税额100万元,而具有相同所得(指全年所得)的个体工商户或取得工薪的纳税人,则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分别为35%和45%,应纳税额分别为147.235万元和205.47万元。可见,生产经营所得和工薪所得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分别比中奖所得高出15%和25%,应纳税额分别达到中奖所得者的1.47倍和2.05倍。这种勤劳所得的税负要远高于非勤劳所得税负的不合理税率结构,从根本上违背了税收立法精神。

(四)税收征管不力,导致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加重

1没有真正将自行申报纳税和代扣代缴制度落到实处

现行税法并没有强制要求所有纳税人都必须自行申报纳税,所以,主动申报纳税的个人非常少。而且,即使主动申报,其纳税申报质量也不高,瞒报、不报的情况相当普遍。对于代扣代缴制度,尽管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但作为一个部门性税收规章,其法律效力较低,加之对代扣代缴义务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明确,导致部分代扣代缴单位的领导不够重视,一些应税项目的代扣代缴责任难以落实,故意漏扣漏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必然会造成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公平。

2未建立起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

近年来,税务部门逐步加强了对高收入群体的重点税源管理,推行了全员全额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但是,这与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个人收入财产登记制度仍未建立,许多交易活动都是通过现金形式实现,特别是银行、工商、海关、房产等相关部门都没有与税务部门形成计算机联网,甚至国税与地税部门之间都没有实现计算机联网。所以,税务部门根本不可能完整、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收入和财产信息,使许多收入渠道广、隐性收入多的高收入者偷逃税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部分偷逃掉的大量税款成为许多非工薪高收入者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工薪阶层的工资单比较透明,应纳税款一般由所在单位代扣代缴,结果造成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主要管住了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甚至还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

3对偷逃个人所得税行为的处罚不力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对偷逃税的个别典型“明星”、“大腕”进行了打击,使一些高收入者的偷逃税行为有所收敛。但是,可以看到,真正受到严厉查处的高收入者寥寥无几。因为,需要缴纳较高个人所得税的高收入纳税人,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地位和名望的各种“名人”、“权贵”,税务部门在查出他们偷逃税时大多只是要求补缴税款,很少会采取严厉处罚措施,有时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这也使得一些高收入者认为偷税被查出后顶多是再补缴税款,不会有其他更多的麻烦,从而造成偷逃税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抑制。

四、依公平原则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构想

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依据税收公平原则,按照“转变模式、调整税率、规范扣除、强化征管”的思路,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进行全面性改革,提高其公平性,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一)转变税制模式,消除“先天性”公平缺失

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综合税制模式、分类税制模式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又称混合税制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综合税制模式最具有公平税负的优势,但对相关征管条件和配套措施的要求很高;分类税制模式的公平性最差,但对征管约束条件相对宽松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能较好地兼具前两者的优点,既能在较大程度上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又能适应税收征管和配套约束条件不是很完备的税收环境。目前,除少数发达国家采用综合所得税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从现实国情看,经过十几年的个人所得税实践,我国很多公民的纳税观念得到明显增强,税收征管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银行存款、房地产、汽车等实名登记制基本建立,个人(特别是高收入群体)收入监控体系初步建立。因此,当前我国应尽快为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征管条件。实际上,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已提出“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这一改革目标。主要建议是:(1)对个人取得的普遍性、经常性所得实行综合征收办法,即将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各种经常性所得,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租赁和财产转让所得等进行加总,减去法定减免额和其他扣除项目金额,就其余额按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2)对个人取得的一次性、偶然性所得实行分类征收办法,即将个人的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继续实行分类征收办法。

(二)调整税率结构,实现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税率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是实现个人所得税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重要环节。从国外个人所得税制的发展趋势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按照“降低税率、简化税制、扩大税基”的原则进行税制改革,主要内容就是降低税率,减少累进档次。在对个人的综合所得进行课税时,各国采用的累进税率档次一般不超过6级,多数国家采用4级税率;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一般在35%至50%之间(如表3)。

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税负水平状况及改革的政策目标,建议改革后的个人综合课征所得采用5%一40%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4)。与现行工薪所得累进税率相比,改革后的综合所得累进税率有四个主要变化:(1)将原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简化为5%~40%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了4个税率档次,降低了最高边际税率,有利于提高税收效率。(2)将原适用5%低税率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6000元大幅提高至24000元,壮大了适用5%低税率的低收入群体。(3)大幅度降低了中等收入群体所得额在60000元至120000元之间的税负水平(即由原边际税率20%降低至10%),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人。(4)适当降低了所得额在120万元以上部分的最高边际税率(即由原45%降低至40%),这有利于调动最高收入群体进一步发展生产和扩大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总之,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和税负水平更趋公平合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同时,税率结构大大简化,有利于提高税收效率。

对于实行分类课征的各项所得,建议继续实行20%的比例税率。但是,为鼓励勤劳致富,抑制少数社会成员想“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对偶然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应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建议是:对偶然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依照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所以,偶然所得实际上适用20%、30%、40%的3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5),基本上是与改革后综合所得税率表(见表4)的第3至第5级税率相对应。这样,偶然所得与各类勤劳所得之间的税负趋于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

。(三)规范费用扣除项目,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目前我国采用“一刀切”的费用扣除制度,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等因素,根本无法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在转变税制模式后,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设计费用扣除项目与扣除标准。主要思路如下:(1)对于个人综合课征所得项目,其费用扣除应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成本费用扣除项目,即纳税人为获取收入而必须支付的直接有关的成本费用。各类所得项目的成本费用扣除方法如表6所示。第二类为生计费用扣除项目,即纳税人用于维持本人及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各种费用。为操作简便且又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建议目前只考虑五种生计扣除,即基础扣除、配偶扣除、抚养扣除、特殊扣除和附加扣除,如表7所示。同时,为保证税收公平,建议全国实行统一的生计费用扣除标准。在税制运行一定时期后,视情况是否增加个人保险支出、医疗支出、家庭教育支出等费用扣除项目,以及基础扣除费用是否引进税收指数化方案等。(2)对于个人分类课征所得项目,其费用扣除标准可继续按现行税法规定执行。

(四)强化税收征管,实现税收管理公平

1完善征管制度,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并重的征管方式

进一步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自行申报纳税等征管制度,明确代扣代缴单位的主要负责

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等有关人员的义务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提高征管制度的法律层次,增强其权威性,使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落到实处。同时,为保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顺利实施,不断增强公民自行申报纳税意识,减少国家税收流失,除应继续重视代扣代缴的征管方式外,还应重视和加强对个人自行申报纳税的管理,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并重的征管办法。具体说,对于个人综合课征所得项目,采取每月(或每次)按预扣率预扣预缴、年终自行申报、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管办法;对于个人分类课征所得项目,采取每次按税率代扣代缴和年终自行申报的征管办法。

2尽快建立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

税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征管手段,尽快建立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这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的关键环节。(1)加快建立健全所有个人,特别是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群体的纳税档案建设步伐,强化纳税人税务登记号管理。可借鉴国外经验,以居民身份证号码或个人纳税编码为标识,按照“全国统一,一人一号”的原则,归集所有个人的基础信息、收入及纳税信息。税务机关根据所掌握的涉税信息,定期对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扣缴申报情况和个人自行纳税申报的情况进行交叉稽核、分析评估。(2)尽快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为税务机关掌握个人财产和收入信息创造有利条件。(3)加快税务部门与海关、银行、工商、出入境管理、公检法等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4)通过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个人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强化现金管理,从资金流上掌握税源变动情况。(5)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减少偷逃税现象。

3建立个人诚信纳税档案,严厉惩处偷逃税行为

在大力做好税法宣传的基础上,应建立个人诚信纳税档案。这既可为税收监控提供重要信息,又可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应加强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公检法等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加大对偷逃税行为以及不依法代扣代缴单位和个人的稽查与处罚力度,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意识,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调研小分队,中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N],经济参考报,2010-05-10。

[2]孙尚清,商务国际惯例总览(财政税收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382。

[3]王擎,张曙光:个税改革没有体现公平只是增加政府收入[M],中华工商时报,2005-10-28。

[4]岳树民,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的公平问题[J],涉外税务,2004,(7):10-13。

[5]徐蓉,个人所得税法应充分体现税收公乎——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科版),2005,(4):171-174。

[6]杨卫华,实现公平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标[EB/OL],中国税务学会网,2006-08-17。

[7]董洪,基于税收公平原则探讨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J],现代商业,2008,(14):144-145。

[8]刘春明,基于公平视角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探析[J],特区经济,2010,(4):136-137。

[9]崔治文,杜延军,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社会公平考量[J],财政研究,2005,(12):11-13。

[10]高凤勤,论基于分配正义视角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J]、地方财政研究,2010,(6):18-22。

全面性范文篇5

关键词:结构设计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表格文本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建筑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同于其它专业设计,它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周期、成本节约,可以说是一个工程中重要的生命线。对业主而言,在同行业中是视时间和成本为金钱的,有效地缩短工程周期和节约成本就意味着在市场中能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获取更大的效益,业主对设计单位的要求就是如此。可以说能做到业主满意、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就会增强设计单位的同行业竞争力。正因为如此,设计单位执行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来保证设计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设计单位可采取如下过程管理方法,其中设计单位结构总工程师是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总负责人,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一、设计前期质量管理

1.根据业主要求设计单位组建设计项目组,安排结构设计各阶段的设计人员、校对人员、专业负责人、审核人员并安排相应的完成时间,形成设计进度计划表。

2.在签定设计合同时由设计人员了解业主对该项目的明确要求和隐含要求,向业主指定的业主代表收集设计资料,包括a.委托书、b.立项文件、c.地质勘察报告、d.环评报告、e.规划总平等等,同时对提供的资料要由业主代表签字确认。

3.针对建筑工程的不同类型,由专业负责人对设计和校对人员进行事先指导,形成事先指导表。同时专业负责人应起草本设计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措施,经结构总工程师批准后,结构人员保证人手一份使用。设计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措施可按以下选择a.工程地质勘察要求、b.结构设计制图标准、c.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统一措施、d.多层(砖混、框架等)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措施、e高层(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等)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措施等。

二、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1.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执行结构设计统一措施,如有异议应及时向专业负责人提出,由专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确定最终标准,而不能一意孤行,违反全面质量管理,影响设计进度。

2.建筑各专业在各阶段设计过程中应互提设计基础资料,形成配合资料互提单表,以此表来约束各专业人员的设计责任行为。结构设计人员应做到主动与建筑各专业沟通,做到设计严谨、不遗漏。

3.在初步设计结束后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工作情况,由各级负责人进行设计中间工作检查,形成中间检查表。各级负责人应做到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设计校对、审核时改动过大,影响设计进度。

4.设计人员应严格执行设计进度,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在安排时间内完成,应及时把情况向专业负责人说明,由专业负责人另行安排设计人员协助工作,保证工作按时完成。在各阶段设计结束后进行设计校对、审核,并形成校对记录表、审核记录表。对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人员可以有自己的思路原则,说明理由经总工程师审核确认后,可以不修改,否则都应进行修改,而不能弄虚作假不修改。

5.最后设计图纸要进行图纸会签、加盖印章、晒图、打印、包装、交付、备份设计电子文件等工作,属于设计人员完成的要及时履行责任完成,不要影响下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设计人员应按照本设计单位结构专业计算书的要求完成本专业计算书。

三、设计后期质量管理

1.根据建筑设计审图中心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设计人员如遇不理解之处,要主动早与审图人员沟通修改,并按审图中心的要求提供修改后的设计文件,争取早日通过,交付业主使用。

2.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形成工程设计会审记录表,做好业主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桥梁作用。

3.对施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涉及设计变更,要及时做好设计变更,按照本设计单位的相关要求处理后形成设计变更通知书表交付施工单位使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要及时处理,不拖沓,形成现场服务记录表。

4.在施工过程各部位验收中,设计人员要虚心向业主和施工单位收集设计质量信息反馈,并且从中要吸取教训,形成质量信息反馈单表。

5.主体工程验收后,设计人员要对整个设计过程文本、底图、表格、计算书等资料存档保管并做好设计文件记录。

按照以上对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阐述,可以形成以下组织结构表进行归纳:

从上面组织结构表可以看出,用一些规范的表格和文本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这种过程可以是一目了然的,在执行时会很有条理,容易让人接受并执行。同时我们看到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很好地把握了全面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

实际在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比如设计项目因某种原因突然受阻、施工图时扩初又进行修改、业主要求设计周期提前等等,有时是没有办法的。本着为业主服务的思想,设计人员应正确面对现状、克服存在的困难,比如增加设计人员力量、进行集体合作,保证业主的要求同时也要保重结构设计的质量,切实把建筑结构设计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

全面性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材料;糕点包装;设计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对糕点类消费需求出现了明显增高的趋势。但是目前在糕点包装设计中更多情况下是追求奢华,以及在设计过程中过于雷同的情况明显存在。糕点包装在进行时代性和个性展示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在包装材料生态化方面形成全面性的探究过程。在生态和环保要求日益强烈的情况,在进行糕点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中需要全面性的进行选择,尤其是从生态材料方面进行选择,并且能够形成在材料选择过程中生态元素的全面性关注过程。对糕点包装设计中的生态元素的应用进行研究,能够全面性的优化糕点包装设计,能够促进节约型和环保性设计理念的建构。

一、生态材料的造型在糕点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生态材料在糕点造型中可以自由调整,尤其是根据设计的情况进行调整,因为从糕点包装设计的角度来说,糕点包装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材料决定的,在生态化材料的运用过程中,在进行包装设计中对选择材料需要放在首要位置。比如在目前的糕点包装选择的过程中从价格,以及便捷性角度来说,在进行选择过程中主要是选择了纸制包装,目的是能够在选择的过程中对糕点产品的信息形成积极的展示作用。在糕点的生态包装材料使用的过程中纸制材料应用的是最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纸制的材料在生态环保性方面具有优势,另外在价位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虽然纸张可以降解,但是在纸张的生产过程中却具有较大污染。在纸制的糕点包装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方形,能够对产品形成一种积极的展示,并且能够与糕点的形状形成一种积极的结合过程。木制的材料也可以应用于茶点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木制材料可以作为一些高档糕点的外包装,能够清晰性的衬托出产品品质,并且能够积极的促进产品个性的信息传递,促进展现出产品的生态和环保个性因素。竹子是一种生态性的环保材料,能够全面性的体现出生态个性,在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多种形状,但是从性价比的角度是较高的。

二、生态材料的色彩在糕点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生态材料的糕点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因素对糕点的展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在一定的色彩情况下,能够对糕点的品质形成突出展示的过程。色彩的运用可以与糕点的个性,以及受众群体的需求形成全面结合。例如在粽子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纸制包装的模式,尤其是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材质的选择上主要以绿色为主,不仅仅是对生态环保个性的展示,同时也是一种对绿色粽子叶,以及其中的产品个性的充分展示过程。在纸质包装色彩的选择过程中,根据糕点档次的不同进行了区分的情况,在较高档次的产品包装中选择了红色作为区别。纳米材料可以起到抗菌的作用,并且包装材料能够进行降解。在材料的色彩选择过程中选择了绿色和粉色颜色,绿色是一种生态的颜色,粉色能够与产品的外形形成全面的结合。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从产品的角度进行考虑,另外的一个方面是对产品包装的材料能够进行积极展示。

三、生态材料的图形在糕点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生态材料的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分别需要从糕点角度,包装材料的角度和受众群体的角度确定使用何种图形。在生态材料的运用中图形材料主要是能够凸显产品的logo,以便于能够形成信息的全面性传递过程。另外在包装图形中能够尽量的对产品形成展示。比如在以下的包装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纸质包装的形式,根本目标是能够对产品形成积极的展示,在图形的设计过程中突出团团圆圆,进行纹饰的设计目标是体现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的慰问情况。金属包装的使用主要凸显的是金属包装能够回收利用,不会对生态因素造成影响,另外金属包装还能够对糕点的个性形成展示过程。在金属包装图形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引入了花朵的图案,根本目标是能够彰显一种喜庆气氛。包装中的圆形图案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凸显圆满幸福的情况。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人们生活条件追求的升高情况下,对糕点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糕点包装在吸引受众,以及能够促进和拉动购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进行糕点包装设计中生态材料运用成为了吸引受众,凸显产品个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进行糕点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从生态包装材料运用的角度,能够全面性的提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优化过程,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作者:张璐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康乐.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的现代包装设计研究[D].设计艺术学.河南大学,2010.

全面性范文篇7

全面性原则下的分层教学要求以班级集体授课为基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原则,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个别差异出发;分析教材,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因人划层、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最佳发挥。

本文结合高一世界史新教材《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就如何实施全面性原则下的分层教学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面向全体、划分教学层次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千秋,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应综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掌握和能力水平,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层次。对处于拔尖层的成绩优秀、能力较强、兴趣极浓的学生要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做好拔尖工作,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领略大纲以外的知识天地;对于处于发展层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拔尖层层次目标提出挑战;对于处于达标层的反应迟钝、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求他们基本完成基础目标,及时鼓励、激励思考、增强信心。可见,分层教学不但重视优等生的超前发展,同时又不歧视差生,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即使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使他们都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沿着层层目标拾级而上,从而在集体教学、分组交流、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下,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然而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因分层而产生不利于教学的心理因素。避免拔尖层的自傲和达标层的自卑是教师首先必须克服的教学心理障碍。要向学生讲清楚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懂得无论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分层只是手段,而层次目标的达到才是目的,并激励他们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向高一级层次靠拢。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认真分析,验证教学效果,正确科学地判断层次目标是否实现。然后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层次,在新的学情基础上形成新的层次目标。一般来讲,不断发展的层次总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因为每个学生在良好的竞争机制下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学期初,我根据上学期终考成绩,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将全班学生分成20%的拔尖层、50%的发展层和30%的达标层,让他们明确目前的层次要求,努力达标,争取突破,向高层次进军。在实际授课中,我恰如其分地制定层次目标,客观地评定达标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无论基深浅、无论智力高下、无论天赋厚薄,各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品尝了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期中考试后,作为教师这时不难发现,学情发生了变化,发展层整体提高了,达标层开始与发展层接轨了。于是我将层次结构调整为拔尖层30%,发展层50%,达标层20%.学生体会了成功,看到了希望。

二、确定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针”,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至关重要。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编制面向全体、符合各层次学生实际的教学层次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应包括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或超过大纲要求的层次目标。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综合地考虑课堂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目标系统,那才是迈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的视线之中,并把加强“双基”训练摆在突出的地位上,使达标层、发展层、拔尖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在实现《扩张与争夺》一课目标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对达标层我制定了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自我学习,在老师的授课中达到“认知”、“理解”、“掌握”。如克里米亚战争的时间、地点、参与国、结果等知识点。对发展层我制定中等目标,使“认知”和“知能”有效结合。“英俄扩张的目的和方式”是本课的一个“知能”训练点。在学生课前预习初步达标的基础上,我再利用两张投影片进行史实论证。“俄国领土扩张”被设计成一张复式投影片,随着讲授我依次展示俄国在北、西、南、东四个方向的扩张,学生真正看到了俄国扩张的特点是对周边国家的蚕食鲸吞。“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一图我则是采用经济地理的图示,形象地在地图上标上了英国从全球各地全方位掠夺的原料,并配以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的记述,“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地中海沿岸则是我们的菜园”,学生立刻认识到英国扩张的特点是全球范围内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发展层的学生通过思考不难得出其中的道理所在:两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差异,英国已是号称“世界工场”,而俄国却仍然是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对于拔尖层,则制定较高目标,他们不仅要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训练、综合历史现象,得出结论、培养情感,使“认知”、“知能”、“情感”三者合一。“情感”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授课中通过分析列强全球扩张的原因,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再如“列强扩张的影响”则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是以侵略、奴役、掠夺的方式实现的,是不可取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进程”的结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从而激发学生去为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拼搏。

三、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诚然,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主攻教学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但如果只注重面向全体而难以照顾到学生的特点,搞大家起步走,那会使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所以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客观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全面性范文篇8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考试大国,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时下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种类、形式多样。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是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1]。考试又是对考生能力的测评,对给定时期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学的主、客体均发现、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改进自己的参与方式,促进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已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探讨。

2.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考试的现状

文献[2][3]指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考试均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考试缺乏科学性、先进性,考试内容片面化;其次,考试侧重知识,缺乏对能力的考核;最后,考试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试体系。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多个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现象。(一)72%的学生存在考前突击学习的现象;(二)76%的学生存在为考试背书的行为;(三)24%的学生存在作弊的想法,尽管学校加大监考力度,严肃考试风气,但每次考试都会抓获作弊考生;(四)63%的学生在考后迅速遗忘记忆的知识;(五)42%的教师存在划题、圈定范围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一)考试内容的片面化、考试形式的单一化决定了必然会有现象一、现象三的发生。现象二、现象四的出现足以说明当前的考试的功利性,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现象五说明了考试已经失去其真正的作用,不能起到检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促进教学的涵义。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教务管理者、教师没有把握好考试,缺乏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考试体系。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有以下特点:知识、理论、技术更新较快,实践性、抽象性、综合性较强。故针对该专业的考试体系改革创新也就更加具有难度,在对考试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更需要把握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由于计算机本身的技术优势,应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当前的考试改革中。

3.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考试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本着全局性、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内在要求,首先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以利于考试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其次在设计考试体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注重把握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更加注重把握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最后完善考试的评价体系。

3.1顶层设计考试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考试服务于教学,考试检讨教学,考试反馈教学,考试促进教学的基本思想从顶层设计考试体系,因此改革考试体系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3.1.1积极转变考试观念,努力祛除应试思想。构建完善的考试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既要充分认识考试的检查、促进作用,又要严谨务实地对待考试,切实把考试工作当做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从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章程到教师设计具体试题、试卷都应该认真、从严对待。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以开放的、包容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考试。考试是客观的,要求其必须科学地安排实施;考试是不完备的,需要丰富考试的形式、手段以进行补充,故必须以开放的、包容的观点看待考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更需不断更新正确的考试观,及时摒弃陈旧过时的考试观念,如普遍存在的应试思想。

3.1.2合理建立健全考试制度,灵活创新考试形式。考试制度是考试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合理、妥善地建立健全考试相关制度,做到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考试制度对考试活动的导向、约束作用。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明确考试的目的,以及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意义。(二)科学制定具体考试的流程,精心设计试题、试卷。(三)综合考虑成绩的认定部分。(四)认真做好学生成绩的分析、反馈工作。考试的形式也要灵活,考试的形式既可以开卷,又可以闭卷;既可以笔试,又可以口试[4]、实践、网上考试,资料检索;既可以单独考试,又可以集体考试。

3.2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注重考核的全面性,要注意考试的内容全面性。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宏观上来说,就是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从微观上来说,考试的知识点要与所学知识的一定比例,有合理的覆盖率。注重考核的过程性主要要求在设计具体考试时不能一考定成绩,只看重一次具体考试成绩。任何单一的具体的考试都有其不足之处,其考试成绩只能代表某一部分的考核结果,所以要将考核融入学习的全过程。

3.3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改革创新考试体系必须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可执行性。考核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在设计考试时必须对考试的内容、形式、对象做充分了解。根据考试对象的水平、学习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考试内容,组织考试形式,使得考试能真正起到检讨、促进教学的作用。考核的可行性则指在设计考试方案时要根据现有的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使得考试方案具有可执行性。

3.4注重考核的技术性、先进性。考试的技术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考试管理的技术性;二个是考试形式、手段的技术性。先进的考试管理要求要有先进、高效、科学的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机制。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考试的形式、手段也日益丰富,我们在进行考试设计的时候,可选性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有的技术来改革考试的手段、形式,当前出现的各种计算机考试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考试的技术性是考试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的考试仍然期末笔试为主,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这种考试存在着种种弊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已有诸多学校尝试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发完善的,全过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考试系统,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3.5注重考核的评价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下的考试绝不能当做一个形式,更绝不能演变成为考试而考试,所以考试的评价体系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考试评价的客体有三个:考生、教师、考试本身。考试结束后,考试评价体系须能科学有效地对考生的知识获取情况、能力提高水平、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反馈,及时发现考试本身的不足之处,以进行改进。

全面性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水电安装;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虽然在工程量上比不上土建工程,但是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后期建筑的使用功能,与使用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密切相关。一旦施工单位在水电安装过程中不注意细节质量的控制,比如,排水系统和电气系统的线路安装布置、材料的安全可靠性及耐用性等,极易出现水电安装工程中的一些质量通病,比如排水系统出现渗漏、堵塞,电气设备漏电、开关失灵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1建筑水电安装质量控制环节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导致相关企业对于水电安装项目未能够全面正式的直接原因,相关部门未能够全面性的对水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施工人员对于水电安装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具体施工环节中的技术方面需要得到全面性的而提升还。所以,若要有效的保障水电施工环节中的质量,需要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的施工环节、采购环节、项目审核环节等方面全面入手,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任务,并对技术操作者给予严格性的规范,全面增强其在具体施工环节中的质量安全意识。在近年的建筑水电安装施工环节中,有部分开发商只考虑到其自身的利益,采用一些劣质的材料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最终导致有一些工程在其管道安装之后不久,存在管道破裂等严重性的质量问题,用户使用之后对此现状进行投诉;还有一些建筑水电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操作者与施工人员对于建筑水电安装的质量安全意识不足,对于具体的操作环节掌握程度不够,未能够有效的掌握水电施工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1]。此外,还有一些项目施工者对建筑水电的具体操作理念的意识程度不深,对于项目施工环节中的大功率电器未能够采用独立的供电形式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将会给用户在具体使用中带来诸多质量安全性的困扰。另外,在具体的建筑水电项目工程施工环节中,存在诸多质量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化的分析与处理,比如说,操作环节中不够规范合理,插座没有通过接线盒进行处理到的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

2全面控制建筑水电安装的施工工序质量

2.1电气配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环节中砌体操作的环节中,需要与土木建设施工过程相结合,进行全面性的展开。在进行建筑水电项目的插座、开关盒安装过程中时候,需要依据专业性的规定和指标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性的质量控制与实施,有效的确保偏差在指定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在建筑水电项目工程操作环节中,要严格性的对金属导管的焊接工作进行严格性的控制,确保此环节的质量安全,在进行钢管连接环节中,需要依据专业性的指标与规范对焊接部位进行严格性的质量控制[2]。

2.2电气配线施工环节中的质量控制

在建筑水电项目中的电气配线操作时,应当全面性的对插座、连接、螺口等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管与控制,尤其要对接地状况进行严格性的质量监督与控制,进而有效的避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零线接错等质量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线路接口质量设置的过程中,技术操作者通常在进行接线盒设置时,导线连接是通过绝缘压接帽的操作方式进行的,主要用绝缘线将接头进行缠绕,进而确保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会产生黑胶带缠绕现状的产生。

2.3建筑水电安装环节中设备的质量控制

在建筑水电项目安装前,需要技术操作者对管道内部的杂物全面性的处理,避免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设备进行全面性的质量检查与监管。当管道安装环节结束之后,需要对设备进行冲洗,并对其进行连接操作,接着是通水试验的环节,有效保障管道能够正常稳定的操作。其中,在通水试验环节中,需要在专业性的技术操作者严格的监管下实施。此外,在进行水管道器具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全面性的对镀锌管的质量情况进行深入检测,并对水箱的安全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保障,确保整个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

3建筑水电安装中排水管道的质量控制

3.1严格控制排水管道施工质量

一般情况下,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暗装和明装两种方式进行排水管道的设置,在管道安装过程中需要对管道的检修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审查。除此之外,管道暗装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预防管道对墙体造成严重性的毁坏,需要通过竖向敷设的方式进行设置。近几年,在济宁管道设置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钢塑管素材,在超量采购的规程中,需要与图纸相关的要求相吻合。一般情况下,正规厂家所生产的材料和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渗漏情况,在对排水管的安装顺序方面进行质量控制操作,需要依据水流方向对其进行严格性的质量控制与安装,不管采用哪一种设置方式,都需要在项目工程施工环节中,确保不会产生漏水等质量安全问题。

3.2控制排水管道固定环节施工质量

通过明设方式进行设置的过程中,每一个支架在进行安装之前,需要进行防锈漆的设置。与此同时,管卡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固定处理,不可以采用砂浆对漏洞进行处理,在具体实施环节中,需要严格性的对墙体与固定物体之间的距离、高度进行设置。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专业性的标准分析,工程项目中支架的间距是否与标准要求相吻合,支架的设置与管道的设置标准是否相互协调。

3.3建筑电气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

建筑水电安装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环节,需要从下述三个主要的方面着手,即:其一,对项目构成的材料、设备进行严格性的质量控制,选取优质化的材料是有效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基础。在进行电气安装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主要对项目中的线盒由于电气管材进行严格性的质量监管与控制;其二,项目中的电气布线对整个操作环节中的质量具有直接性的影响,需要对金属线槽内的导线进行有效的固定操作,进而避免其内部导线在槽内产生移动的情况;其三,导线的设置需要严格性的依据电气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施。

4结语

全面性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融合;财务管理;有效性;策略

一、“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在“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的业务形式得到了改变,已经从最初的线下业务开始逐渐向线上业务转变,比如企业构建网络平台开展营销,能够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渠道进行替代,且能够提升营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随着企业业务形式的转变以及新业务的有效开发,对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影响,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也应当做出创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如此才能够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二)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能够实现大范围的网络经营,经营形式发生了变革,比如会开展网络订单、网络支付等,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并不单单局限于生产要素的关联性,借助于互联网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与市场搭接,财务信息也不再是静态性的,而是变成了动态性。而为了更好地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就应当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创新,如此才能够适应企业经营活动。(三)提升财务管理全面性的必要手段。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下,在开展财务管理的时候,往往是手工对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搜集,并完成汇总和记录,财务管理人员在运用各个时期数据的时候,也是只从财务部门获取,无法直接从其他部门获取,这就不利于提升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再加之,在传统模式下,财务工作中所搜集到的数据往往较少,仅仅是够当时财务记录运用,无法对其他关联信息进行全面性获取,这也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全面性。而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各个部门能及时对自身的动态进行更新,并将信息及时记录在平台上,如此财务部门就能够随时进行信息的调取,从而推动信息更加全面、准确,能够提升财务管理的全面性。

二、“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构建财务管理的数据化平台。在“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会与不同的市场主体相关联,而互联网则可以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而且还能够快速进行信息获取,这就能够为各个主体提供较大的便利。对于财务管理而言,在传统模式下,企业往往是借助于行政方式推动财务管理活动与部门之间联系,如此能够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传统性的结构被打破,如果还采用传统模式开展财务管理,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大数据平台则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案。通过构建财务管理的数据化平台,能够通过平台获取各个层面的信息,对不同部门的信息进行提取,这就能够降低沟通成本,而且还能够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推动财务管理的效率不断提升。(二)完善财务管理目标。在“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财务管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企业要构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如此才能够推动财务管理的更好进行。比如企业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实际运用情况以及企业的业务情况进行阶段性财务目标的明确,制定更明确的财务管理标准,推动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全面,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企业领导还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细化,摒弃以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采用与当前相符合的管理模式,定期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纵向或者横向汇总,为自身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信息,以便自身更好地了解企业业务情况,做出科学化决策。(三)构建财务管理数据化流程。传统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往往较为复杂,需要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如此会导致财务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且还会影响准确性,无法对数据的价值进行有效挖掘,也不能够及时为企业领导提供详细化的数据信息。而在“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各项数据的获取,能够更加容易,而且财务人员还可以借助于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这不仅能够提升数据的有效性,促进数据分析质量的提升,而且还能够提升数据全面性。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领导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数据化流程。第一,要开展可信性评估。要对自身的战略目标进行明确,构建项目模型,并制定对应的计划,提升可信性评估的有效性。第二,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明确。企业领导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进行业务流程的建设,确保所有业务活动都能够涵盖在系统平台中,且严格依据业务流程来开展业务、第三,要做好监督。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明确业务流程是否规范,是否与企业规定相符。只有如此才能够推动企业业务流程更加科学,为财务管理的更好开展奠定基础。(四)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员。第一,企业要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为其灌输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互联网技能。第二,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到企业中为员工开展教育,为财务人员传递互联网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推动财务人员互联网的运用水平全面提升,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第三,要对财务人员进行激励,构建激励措施,推动其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互联网+”产业融合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途径更广,业务更加多样,互联网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挑战,企业只有做好财务管理的全面性分析,构建财务管理平台,并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才能够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秀丽.“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学习,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