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1:23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1

关键词:竖向规划;山地城镇;台地划分;坡度

Abstract: mountainous urban terrain ups and downs is bigger, bring certain difficulty to the planning of the vertical.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of kunming airport economic zone,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landform, airport economic zone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terrain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our interval 30 meters, dividing the airport economic zone with platform, and combining the existing economic zones each group land distribution, the group platform is analyzed, and finally determine the overall vertical planning of airport economic zone. For later similar to kunming airport economic zone of mountain towns, vertical planning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 vertical programmes; Mountain towns; Platform division; slope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城镇用地布局是由城镇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而竖向规划所研究的是将自然状态的用地,改造为城镇建设用地,只有充分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矛盾,才能使城镇与自然有机结合,达到城镇社会与自然生态共生共存、持续发展的效果。山地城镇地形起伏较大,自然状态的用地情况和城镇建设用地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给竖向规划提出了难题。本文将以昆明空港经济区为背景,通过昆明空港经济区竖向规划的研究,总结一般性的山地城镇竖向规划方法和经验。

2、项目实例

2.1项目概况

昆明新机场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昆明空港经济区依托国家大型门户枢纽机场,以发展临空经济为核心,定位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航空客流、物流中心,云南省主要的临空型产业聚集区,构筑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新昆明航空城。

2.2区域位置

昆明空港经济区位于昆明市主城东北方向,官渡区大板桥镇行政管辖范围内。其中昆明新机场位于官渡区大板桥镇浑水塘火车站附近,距离昆明市区约24.5公里,距嵩明县城约20公里,距昆曲高速公路约8公里。

2.3地形地貌

昆明新国际机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境内,其南北分属于滇池水系和珠江水系,机场刚好位于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最高海拔约2380米,最低海拔约1940米。同时,机场东西两侧大致与机场平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整体形成了以机场为中心,南北低,东西高的“马鞍型”东北-西南走向带状谷地空间。

图2.1 空港经济区规划现状地形分析图

3、竖向规划面临的问题

昆明空港经济区约160平方公里,规划区位于东北—西南走向带状谷地空间,南北低,东西高,呈“马鞍形”。整个规划区最高海拔约2380米,最低海拔约1940米,相差达到440米,这给规划区竖向规划的编制带来一定的困难。

竖向规划为城镇各项用地的控制高程规划,是城镇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竖向规划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相互协调。合理的竖向规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合理改造地形,满足城镇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重视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增强城镇景观效果。

针对昆明空港经济区这种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城镇,如何制定合理的竖向规划,保证竖向工程建设和经济区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4、竖向规划方法

面临特殊的地形地势,昆明空港经济区的竖向规划结合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紧密联系现状地形地貌,依托机场的场地平整规划及已经规划实施的机场高速和“十字”路,依山就势,进行规划控制。空港经济区竖向规划具体采用高程箭头法进行规划设计,即根据竖向工程规划原则,确定出区内道路交叉点标高以及区内地形控制点的标高,将这些点的标高标注在竖向工程规划图上,并以箭头表示各类用地的排水方向。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昆明空港经济区的地形特点,按照地形平整情况先将整个规划区进行分台。依据规划区整体分台结果,结合规划区现状各组团的用地情况,进行各组团台地分析。具体的流程如图4.1。

图 4.1 竖向工程规划示意图

4.1竖向工程分台规划

昆明空港经济区用地布局是由空港经济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的,整个规划区南北走向呈 “马鞍背”形状。昆明空港经济区用地竖向规划结合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和现状地形地貌,依托机场的场地平整规划,按照30米的等高距,将空港经济区分为九个台地,从低到高分别如图4.2。

图4.2规划地块分台图

4.2各组团台地分析

昆明空港经济区总规确定城镇按照组团发展,生态交融,依托交通,南北延续的模式,形成“一带、四组团”的带状组团型空间布局结构。“一带”就是依托新320国道(城镇快速道路),沿空港经济区内部的南北向空港大道形成临空产业发展带,作为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轴线空间;“四组团”就是李其组团、螺蛳湾组团、秧草凹组团、小高坡组团。

根据规划区各组团用地分布,结合空港经济区整体分台规划,区域内的建设区及机场共分为15个片区,具体分析如图4.3。

图4.3各组团台地分析图

5、竖向规划成果

根据昆明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结合现状的地形地貌特征,拟定各类建设用的适宜规划坡度,针对各组团的用地属性和各组团间的联系,确定各组团的竖向规划。

5.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

为了尽可能减少地块平整时的土石方填挖量,避免大填大挖,同时保证城镇各功能区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各类城镇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详见表5.1。

5.2各组团竖向规划

规划区域内除了机场片区、山体丘陵、生产绿地及预留发展用地外,本次规划用地根据各组团台地分析划分的13个片区进行竖向规划。

李其组团

李其组团共分三个片区进行竖向设计:该组团最大道路纵坡6.16%,最小道路纵坡0.3%,整个组团排水方向从东向西。组团内规划最高地坪标高:2008.40,规划最低地坪标高:1944.9。

图 5.1 李其组团竖向设计

螺蛳湾组团

螺蛳湾组团共分四个片区进行竖向设计:该组团最大道路纵坡6.67%,最小道路纵坡0.39%,整个组团排水方向从东向西,从南向北。组团内规划最高地坪标高:2173.00,规划最低地坪标高:1975.40。

秧草凹组团

秧草凹组团共分六个片区进行竖向设计:该组团最大道路纵坡8.98%,最小道路纵坡0.3%,整个组团排水向从东向西,从南向北。组团内规划最高地坪标高:2213.00,规划最低地坪标高:2032.00。

图 5.2 螺蛳湾组团竖向设计

图 5.3 秧草凹组团竖向设计

6、结论

通过对昆明空港经济区竖向规划的研究,得到山地城镇竖向规划的一般性结论,为今后类似的竖向规划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山地城镇竖向规划须充分了解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地势走向,为城镇各类建设用地的竖向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制定合理的分台,确定各台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减少土石方量和防护工程,节约投资。

(3)依托各台内部的地势情况,结合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根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宜坡度,确定各台内部的用地标高和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1 戴慎志主编. 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2

关键词:城镇建设开发区;农村;土地;规划

1绪论

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动,更驱动城乡地域土地利用的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系列问题。城市化必须以用地作为依托,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集聚,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土地进行高效、集约利用以促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城镇土地利用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我国城镇建设开发用地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行的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及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受我国特殊土地国情的制约,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地问题和难题仍然比较突出,土地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2.1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尖锐

1981―2003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每年增加约1011平方公里,以年均6.87%的速度递增。而且由于城市多建于平原地带,所以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多为近郊区优质、高产的耕地。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非常紧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西部大开发、生态退耕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城镇发展需要占用耕地,生态退耕还要减少大量耕地,同时,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2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较为严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镇用地的扩展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一些单位圈大院占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扩大用地规模,盲目搞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中小城市、小城镇及新区和开发区土地粗放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2.3我国城市人口密度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人口密度一直在不断增加,但2003年也仅为847人/平方公里,超大城市仅为1405人/平方公里,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因此现有城市在提高人口容纳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潜力。

2.4区域化的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显著。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区域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化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和政策。

3 我国城镇建设开发用地进程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我国特殊土地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客观原因和历史积累的因素以外,从主观上进一步提高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以及尽快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和相关政策,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

3.1 主观认识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认识上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基于的特殊土地国情和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急需提高。有些地方较少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多地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城镇发展上追求高标准、高起点;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较快,忽视耕地保护,追求所谓的“先发效应”;有的地方土地相对较多,认为可以多占耕地;还有些地方及有些人甚至把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同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相对立,认为加强土地管理束缚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

3.2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原因

从城镇建设用地制度和政策来看,进一步完善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当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规划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对城镇用地发展起引导和控制作用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还不够。按照新《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

其次、在土地使用和土地市场管理的有关制度方面,存量土地的利用成本比较高,而新增土地的成本偏低,一些有利于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制度还不完善;农地转用制度刚刚建立,其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土地以行政划拨、协议出让为主,有偿使用方式单一,各地在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及有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很不平衡,市场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有关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制度还没有跟上,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政策还不够配套完善,如城镇地价政策、土地租税费政策、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农村宅基地政策、乡镇企业用地政策等以及一些其他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如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小城镇发展政策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4城镇建设开发用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4.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从宏观上引导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从宏观上促进和引导城镇合理发展。

4.2通过编制和实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协调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保障城镇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

4.3加强服务和监管,促进土地市场有序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4.4完善地价和土地租税费配套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进一步完善地价体系,制定积极的地价政策,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符合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调整方向的用地供应,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的合理调整。

5结语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当前宏观土地政策与规划目标的要求,必须找出实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我国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盘活利用土地存量,科学制定土地使用标准,健全集约用地内在机制,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方面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梅昀.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过程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3.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3

关键字:城镇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过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城镇规划的管理薄弱、城镇规划建设档次不高。

1.1很多城镇建设规划对建设的实际指导能力比较弱,很多相关的建设规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建筑物东一处西一处的。城镇建设规划严重滞后,有的城镇建设甚至没有进行规范的建筑规划,有些城镇有建设规划,因为各种资源,资金等原因但是没有通过审查,城镇建设规划发挥的作用甚小,严重的制约了城镇建设经济的发展。各级相关部门的干部以及群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认识浅薄。因为资金资源不足等各种原因,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认为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人员太多,会增加地方的财政开支,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把城镇建设规划发在应有的高度,使得部门成为了地方冷门,弱化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对于上级管理部门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薄弱,这在普片存在于各级城镇建设的管理部门。甚至有些负责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人员还兼任其他的职务,这就导致对于建设规划的内容监督时常被动,分身乏术。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开展。在很多的城镇建立大型的工业企业等,都是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受到城镇土地部门办理程序的制约,才到规划建设部门补办城镇建设规划的手续,这就使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变电无序化,城镇建设规划的实际效果就明显的达不到。

1.2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的档次不高,因为受到受规资金、资源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档次不高。在很多的城镇,公共建设严重滞后,如城镇公路等。城镇有新房无道路,有道路无排水等现象普遍。这就造成城镇建规划设建设的档次较低,绿化等条件不高,使得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的不明显。

二、对城镇建设中的困难采取的措施

城镇建设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方向指导,是城镇建设发展方向的根据,这关系到城镇建设的全局,必要要把城镇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充分的发挥出城镇建设规划对于城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作用。通过高标准的规划,高标准的按照城镇建设规划执行,必将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2.1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要做好

(1)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体系。 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布局。以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对于城镇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基础、社会事业等进行优化。使得城镇发展为布局科学、城镇职能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在城镇内资源和设施的共享。要选择交通的条件好、区域发展好,地理条件优越的位置发展城镇中心;反正对于那些交通条件差,发展前景也很渺茫,地理条件差的地方可以进行必要的撤销。不断的发展城镇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努力发展使得城镇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2)不断的对城镇建规划系统进行完善,不断的提高城镇建设规划的水平。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连接枢纽,城镇是广大农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规划建设的大小、城镇职能,优化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不断的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完善,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努力把城镇建设成为现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不断的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的工作人员的编制体系,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关部门制定出适合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技术规范,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镇建设规划要严格的执行,规划好的不能够变更,对城镇建设进行指导。防止因城镇建设规划的执行力度不严而造成建筑物层次不齐,东一栋,西一栋的情况。逐渐的扩大城镇建设规划范围,为以后城镇的不断发展保证有利条件。对于已修建的对于城镇景观影响较大的建筑物,工业园区等要进行搬迁,妥善的处理。在一定期限后,现有的地形图已经过期,需要找相关的测绘单位进行从新测绘。上级管理部门要城镇建设规划的经费投入。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等。

2.2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建设

影响城镇建设发展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因素众多。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摆脱各种限制的条列。上级部门要给地方自主规划建设一定的空间,使得城镇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地方特色的城镇。上级部门要大力扶持区域具有优势、经济发展较好、地方特色和文化较重的城镇。因为这样具有优点的城镇发展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可以给以一定的优惠,大力推进这样的城镇发展进程。相反郊区的地域优势就有明显的差距,可以采取必要的并入。在城镇中心,对于有污染工业,要进行单独处理,位置要进行科学的安排,严格的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污。

2.3不断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建设

(1)不断的引入高素质人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长远的影响,可以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严格的执行。

(2)定期的对城镇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建立城镇建设规划人员公开公平的评审制度,加强对违反程序建设规划的的处罚力度。

(3)对于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扩大城镇居民规模。解决进城农民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问题。敞开城镇大门 ,欢迎更多的农民工人到城镇来务工,不断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4)保护环境和资源 ,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种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发展的指导方向,只有重视城镇建设规划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的执行下去,才能够使得城镇建设的向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2]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3]王志勇.现代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探讨[J],广东科技,2008,(10)

[4]马同训.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论列[J],华中建筑,1997,(3)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4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镇建设;应用

1园林绿化给城镇建设带来的效益

在城镇建设中,园林绿化带来了社会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1]。从社会效益上来说,园林绿化不仅美化了城镇的景观,加深了城镇的文化内涵,还满足了市民对城镇环境的要求和精神上的需求,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园林绿化中的空中绿化和传统的屋顶绿化不同,它可以改善城镇住宅的室内温度,明显提高房屋的隔热和保温效果,使城镇住宅免受紫外线等自然因素的灾害。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三维立体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城市迈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从生态效益上来说,在城镇建设中进行园林绿化,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来净化空气中的CO2,植物自身具有的蒸腾功能也能减轻城镇环境的热辐射,从而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缓解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除此之外,城镇中的园林绿化还可以监测城市受污染的程度,降低城镇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噪音。一般来说,40m宽的丛林带可以将城镇噪音降低10~15dB,由此就可以推算出,园林绿化面积扩大将会为城镇带来十分高效的生态效益。

2 园林绿化和城镇规划建设的关系

2.1 应该加强园林绿化和城镇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城镇的规划建设、城镇的经济发展,还是城镇的园林绿化,这三者都应该同一步调,共同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城镇的规划建设而忽视城镇的园林绿化,也不能只注重园林绿化而不顾城镇的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必须正确地处理园林绿化、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镇经济之间的关系。

2.2 城镇规划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园林绿化发展的基础

要想使城镇的经济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一步就要先对城镇的经济和结构进行规划,合理的规划才能让城镇经济建设具备扎实的物质基础,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果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政府就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很显然就不会对园林绿化给予很高的重视,这样,园林绿化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就可以得出:城镇规划建设是园林绿化的基础。

2.3 园林绿化是城镇经济发展的标志,经济发展能使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更加合理

在城镇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政府才会把留有的精力投入到人们的基本生活中去,才会开始考虑城镇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园林绿化才会得到重视,所以园林绿化标志着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2]。同时,城镇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城镇规划和建设才会有更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设备等。因此在对城镇进行规划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地区成功的经验,把有用的经验加入到城镇规划中,使规划更为合理。有了合理的城镇规划为前提,城镇建设当然也会更有效率更完善。因此就可以得出:城镇规划建设是园林绿化的前提。

3园林绿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一方面,资金是园林绿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基础。如果想要使园林绿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得到实施,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经济基础。对于园林规划所需的资金来源,政府在进行年度财政预算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进去,保证园林规划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占有份额,如果城镇建设费、配套费分配给园林建设的费用不够,则可以通过社会筹资、企业捐资、群众集资等方法来拓宽园林资金的来源渠道,使城镇的园林绿化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园林绿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资金是它的应用基础[3]。另一方面,规划是园林绿化在城镇建设中的应用关键。园林绿化在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最先要做到点线面三者的结合。综合考虑城镇的土地面积和自然地形等方面的条件因素,全面安排规划建设,使城镇的各地绿化用地能够构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园林绿化体系,从而发挥园林绿化的最大价值作用。对园林绿化的规划也属于城镇规划建设的一部分,为了使园林绿化得到切实的应用,就必须在对园林进行规划的时候将点线面相结合的价值理念融合进去。

4结语

园林绿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意识到,这才使园林规划纳入到了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工程得到了政府和人们的重视。通过本研究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园林绿化和城镇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园林绿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之后,才能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绿色化城镇环境。

参考文献

1 项志远,陈武,贺卫东.生态优越地区城镇规划思路与方法探讨[J].小

城镇建设,2011(1)

2 杨滋玲,张桂梅,刘兵.浅论锡林浩特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5

城镇一体化是消灭城镇差别、实现城镇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一体化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化的大趋势。因此,推进城镇市场一体化,让城镇市场紧密相连,多规融为一体,确保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可以在城镇间得到顺畅流动,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多规合一”基于城镇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实现“一个城镇空间,一个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空间,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

1“多规”内涵及意义

“多规合一”改革正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是把多张蓝图变为一张蓝图,这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有效解决了“规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打架”等突出问题,更有利于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挖沟填沟,填沟挖沟”问题。

“多规合一”的涵义。 “多规”主要影响镇(乡)域范围村镇布局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主要为发改委编制的五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区域土地利用为主导,突出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控制的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综合通讯发展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及环卫规划等。

“多规合一”的意义。2014年 4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举行新闻会。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在“十三五”规划将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并以此为基础,把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镇规划“多规合一”并不是说把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使多个规划整合互通,充分发挥系统性的作用。为全面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多规合一”的重心还在于土地规划,核心是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与农村同步发展和农民顺利进城就业这对矛盾。目前我国城镇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所以在城镇建设中,通过“多规合一”规划方法,使城镇文化、经济、建筑、景观特色得到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镇在各系统、各层面、各类型之间的关系。

2.推进县域“多规融合”管理模式

推进县域“多规融合”,关键要统一规划目标、规划期限、规划底图、统计口径、技术标准,增强规划融合后的统一性、权威性和长效性。

在总规的统一指导下,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同,省直有关部门要联合部署、联合推进、统一选点、集中探索,县市由政府牵头,一把手亲自抓。

重点区域规划。对已建区内存在一些未充分考虑发展要素的建设行为,在管理中应考虑在建设活动类型、建设强度等方面,采取退出或避让等管理措施;城市旧区改造应与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城市设计(风貌、天际线等)等相关内容,要根据已批复的区域内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对建设活动类型(房地产、工业、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建设强度(建设密度、容积率、建筑限高、地下开发)、建设风貌等内容进行监督,保障规划的执行力。

由于受政策要素、工程性限制条件、市远景发展用地等方面的约束,将建设活动类型、建设强度、建设时序作为管制的重点,农业发展开发用地主要属于此区域范畴。

行政辖属协调规划。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在划分建设用地管制区时,往往是基于本辖区内的土地资源、地形条件与开发建设需要,较少考虑邻近城市辖区的管制区划分情况。针对于此,建议各行政辖区进行土地空间管制时,需征求邻近辖区政府部门的意见,并将其作为本辖区空间管制的依据,以实现区域协调管控,共谋发展。

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资源,则是在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的权力范畴之内。因此,在重要生态资源为主的禁建区周边,需考虑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建设用地分区划定时,应与多个管理部门协商,划定一定的缓冲地带,作为严格限建的区域。

缓冲地带与弹性用地区域协调。出于管理需要,某些政策设定的禁建区往往先行划出,而后才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与管制分区,便有可能出现禁建区周边存在适建区的情形。为避免以上情况,各管制分区之间需划定一定范围的缓冲地带,缓冲地带的具体宽度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拟定,并给予缓冲地带介于两区管制强度之间的管控政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有条件建设区,给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弹性,可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城市建设活动,而城镇规划管制分区中无对应的概念分区。 因此,为使两规在空间上有效衔接,可对城镇规划中的适建区进行细分,使城市建设用地区对应允许建设区,预留发展用地对应有条件建设区;将已建区与适建区合并为最大允许建设区, 并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对应一致,从而建立空间协调机制。

3.建“多规合一” 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从 “多规合一”现实状态来看,要解决规划的主要问题,在技术层面是非常重要,而技术面包含城镇化水平、规划范围、人口与用地规模、技术标准等。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一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 因此, 在 “多规合一” 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在人口统计口径上达到一致, 统一采用公安局、 统计局、计生委等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

统一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应当统一,如功能区规划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涉及的范围一致,而综合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与禁建、 限建、 适建范围也应当一致。

统一用地规模与标准。建设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量目标和保护耕地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统一确定建设用地标准。

统一规划基础资料。对于同一层级的各项规划,应当采用相同范围、精度和格式的地形图、现状图,以及水文、地质、气象等规划基础资料。

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质上是城镇两个系统在经济、 社会等诸要素交融与协调发展的过程, 而这种交融与协调都与制度相联系。交融与协调的广度与深度均有赖于制度的科学性、正确性、合理性。针对城镇关系现状和城镇一体化的要求,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融和共进。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6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小城镇发展及社会经济现象已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由此形成的城镇化道路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小城镇规划设计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小城镇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工业化带来小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小城镇失去生态平衡、环境的恶化,原有良好人类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土地资源大量浪费浪费,经济,结构大体相同,小城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历史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小城镇历史形成的良好的文化传统风貌和社会结构受到威胁,尤其是一些历史名镇,历史风貌面临湮没;仓促的建设破坏了小城镇原有特色,小城镇对特色设计缺乏认识,规划套用传统模式,造成小城镇单调,缺乏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仅注重物质空间领域规划,对生态、传统、文化、社会等非物质要素研究不够,间接造成小城镇人居环境和文化的落后,小城镇规划设计就失去了原有作用。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要点

(一)结合小城镇的自然资源,体现小城镇建设的特色

每一个小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山脉,江海,平原,河流,湖泊,森林等地形地貌相应的气象特征都对小城镇特色产生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小城镇的基本结构,利用自然景观创造小城镇特色是必然要遵循自然原则,在做小城镇规划之前,要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特点来确定小城镇的格局,定位,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与自然相协调水位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的优势,做到每一项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突出小城镇的自然特色,

(二)结合小城镇的物质条件,突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的发展与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为利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小城镇特色的定位不能脱离小城镇实际情况,超越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否则不能突出小城镇的建设,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地方特色,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城镇定位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创造有特色的城镇空间,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

(三) 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特色

每一个小城镇的文化,历史,民族,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和形成是一个随时间延续的历史过程,对于历史传统的发展和继承,是小城镇特色需要加以重要考虑的方面,不能的盲目模仿国外各地的规划建设模式,文化建筑和历史环境往往成为城镇的象征,规定着城镇的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和,对原有城镇格局,城镇的文物,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景观要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城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特有的文化,宗教,历史等民族特点,达到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文化特色,

二、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在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控制力明显减弱,新的政府宏观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政府必然通过将大量土地投入市场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用地规模已突破,成为规划修编的普遍理由,各城镇要求通过小城镇规划编制来扩大规划建设的用地规模,供长期发展使用的土地在短期内大批量地出让给了开发商,政府失去了土地主控权,从农民手里征得的土地被大量闲置,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可能的土地升值都落入开发商的钱包,严重危及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规划缺乏特色

个性与特色是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意味着小城镇失去了活力。在规划中,一些小城镇规划面目雷同,令人大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些规划工作者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无论何时何地,小城镇建设都要包括道路、通讯、水电、信息、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即所谓共性。同时,要保持小城镇的生命力,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因素,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城镇个性。考察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各具特色。从我国南方城镇的发展来看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快速发展。规划突出个性,要遵循因地制宜、发挥特色的原则编制城镇规划,并进行充分合理的论证。

(三)不注重对文化遗产

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不够重视。对有历史意义或文化意义的建筑物不做文化考证,不作必要的保护和保留,而是在旧城改造中一拆了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全非,重要历史建筑无处可找,有历史文化或历史意义的建筑荡然无存,割断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文脉,失去了小城镇的的历史意义,小城镇没有自己的历史特色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难以发展。

(四)城镇规划的实施缺乏延续性

城镇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由于我们的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意识,行政指挥技术,导致每换一届领导,可能就有一个新的城镇规划的思路,已经批准的规划形同虚设。在我们的城镇中经常可以看见刚建的要拆,刚拆的又要建,这都是规划缺乏延续性所造成的。既破坏了总体规划又劳民伤财,浪费国家财产。

三、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与城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合理利用城镇资源是关键,好的规划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因此,高水平的规划对小城镇的健康、和谐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政府的城市规划下,要合理的规划小城镇,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要注重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小城镇规划属于物质性规划,主要解决小城镇物质空间布局问题,以理性安排小城镇物质建设的顺序和布局为特点,注重分析布局,而思维欠缺。实际上,由于小城镇的功能和物质环境相对简单和单一,如何应用形象思维对其进行布局和安排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具可行性。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寻找与城市设计的相结合的特点,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一个薄弱环节。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小城镇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传统小城镇的理性规划所不能达到的。

(二)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接近大白然的优势,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在规划建设时,首先要大力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以减灾防灾,建构和优化环境,进行生态性开发,建设公众化景观化的活动场所、广场和绿地以环境工程学为指导的城镇规划设计是实现城市生态化重要的可操作性手段,结合地域特点、周边可利用的环境条件,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要考虑能源的节约利用。资源紧缺、能源昂贵是不争的事实人、建筑、白然和谐统一的规划设计目标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最后要减少污染,把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在环境总体规划中,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和电磁污染在建设中,尽量考虑利用天然洁净能源(如太阳能),减少环境污染。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小城镇的资金水平和管理投入方面都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所以,有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项目不能投入小城镇中,废水与废弃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处理后才能排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应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而且只有切实纳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作为小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前提。目前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文物保护作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作为保护规划的目的,以景观的建构和规划作为保护规划的模式和成果。这种模式对非物质文物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尺度,往往使小城镇的旧区沦为崭新的城镇;对旅游开发价值较差,而又不能动的文物建筑或遗址,在规划中往往采取消极的保护,如只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

结束语

小城镇规划设计作为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的任务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在小城镇规划中是非常重视的。党的十以来,围绕着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科学研判了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成为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而另一方面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对小城镇的规划和设计,为的就是发展小城镇的文化、经济体制,为人民生活谋福利,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化效率的提高,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7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8

近两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省建设厅的要求,着力实施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以构建小城镇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与政策平台为突破口,以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使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再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构建政策平台,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培土筑基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市村镇建设工作曾一度陷入建设缺资金、管理缺手段、人员缺经费的“三缺”窘境。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着眼于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着力构建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平台,为小城镇发展培土筑基。

一是政策推动,培植镇级财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先后出台了《小城镇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2003年我们又结合现阶段我市村镇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重点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有利于推动小城镇、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配套措施:赋予重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镇级财政;减轻重点镇工商企业税赋,税收起征点由财政、国税、地税部门按国家规定范围的上限执行;市国土部门每年给市级重点镇安排10亩农地转用指标,市、县人民政府在重点镇取得的土地有偿使用受益,全部返还镇级财政,其中70%用于口子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口扶持制度。市直有关部门对口扶持重点镇,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或项目,帮扶重点镇的发展;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全市统一称“---镇城建所”,作为兼有社会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府对其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核定经费基数,定额定项委托办理,并严格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市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从2003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年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纳入预算管理。资金的使用坚持“资金同城镇建设项目挂钩,建设项目同城镇规划挂钩”的原则,市建委对各乡镇申报的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及规划设计方案审核后,拟定年度资金安排方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后,落实年度小城镇建设项目扶持资金。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是机制激励,推动小城镇建设在竞争中平衡发展。我市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地域差别大、发展上也存在不均衡性,为从整体上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我们坚持把竞争激励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中,着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首先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考核工作,以此作为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载体和平台,考核情况全市通报,同时考核成绩均被记录在案,作为年度安排市级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每两年开展一次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的评选表彰活动,调动县(市)及乡镇抓好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003年6月,我市召开了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表彰工作会议,市“四大家”领导出席会议,省建设厅领导也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市政府为此次会议拨款60万元,会上命名表彰了5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5个一等奖乡镇、12个优秀奖乡镇、三个小城镇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及38名小城镇先进工作者,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在精神奖励的同时,还给予物质奖励,对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给予重奖,以此激励各乡镇,引发了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热潮。其次是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2003年我市以襄政发〔2003〕28号文,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市级重点镇),同时明确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依据重点镇考核细则,每年对重点镇建设发展情况、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对于城镇建设发展速度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差、已不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镇进行末位淘汰,对于暂时末能纳入重点镇范围的乡镇,也可申请参加重点镇考核,工作绩效突出者,可适时调整为市级重点镇,以此激发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整体活力,小城镇建设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三是量化考核、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因镇制宜、逐步完善、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指导方针,要求各乡镇在城镇建设上,不要盲目铺摊子、搭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城镇建设要紧密结合乡镇发展的实际,要考虑乡镇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量力而行,一年做一至两件扎扎实实的事,逐步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近年来,我们注重引导各县市区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建立小城镇建设的量化考核体制,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我市所属宜城市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将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的实施意见》,年初市建设局、市委组织部与各乡镇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各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确定的年度城建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到新修建几条路、修建多长的供排水设施等,年底组织统一考核,对末能完成年度城建目标任务的乡镇,实行奖惩兑现。老河口市、枣阳市、南漳县等县市也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管理措施,推动了村镇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实施重点发展战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十六大以后,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我省也以鄂政办发〔2003〕133号文,确定了我省100个省级重点镇,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重点镇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我市积极落实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重点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口子镇和省市级重点镇建设,重点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

一是抓好省际边界“口子镇”的建设,让窗口亮起来。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也是我市的重点镇,2002年以来,由于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城镇建设的速度明显减慢,省委、省政府领导及省建设厅领导视察后,多次嘱咐我们及该镇,要进一步加快孟楼镇的建设发展,树立起省际边界口子镇良好的窗口形象。我市迅速组织专班,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查找了该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了深刻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孟楼镇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4月,襄樊市市直部门对口扶持孟楼镇发展现场会在孟楼镇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建委、财政、土地、电力、国税、地税、工商等25个市直部门参加会议,会议要求,省、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加快口子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想办法在孟楼镇及其他口子镇予于落实,增强其镇级实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求市直25个部门,都要拿出具体帮扶措施、拿出资金、拿出项目,对口扶持孟楼镇的发展,总计援建项目多达30多项,总投资近7000万元。目前,对口援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市交通局投资6000万改造的孟楼镇过境省道建设工程,市建委、市财政局投资100万元建设的曹家巷路配套建设工程,市民政局投资80万元建设的老年公寓等一批对口援建项目都已竣工,城镇形象已得到明显改观。对襄阳区黄集镇、枣阳市太平镇这两个重点口子镇,我们也加大了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的力度,2004年,市财政给每镇安排项目建设资金80万元,全市重点口子镇建设已呈现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气象。

二是抓好省、市级重点镇的建设,让城镇化进程快起来。省、市级重点镇大都是县市域副中心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力、辐射力较强,对加快县市域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把突出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工作的又一重点。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和市场等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重点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提倡集中连片开发,配套式建设;对临街建筑物及重要地段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要坚持做到多方案选优;抓好旧城老房改造,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加强城镇进出口建设和整治,真正使重点镇做到建筑有特色、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味,提升小城镇的现代气息与时代特征;两年来,我市重点镇建设步伐普遍加快,水平与档次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重点镇道路硬化率达90%,用水普及率达92%,排水管网覆盖率达90%,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城镇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大部分重点镇已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具有较强幅射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三是抓好小城镇规划,让规划的调控作用强起来。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指南,决定着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在小城镇规划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规划“三性”的落实。首先确保规划修编的及时性,针对目前全市城镇规划相对滞后,规划修编进度不尽理想的实际,我们加大了对规划修编工作的检查督办力度,对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清理,掌握了全市乡镇规划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对急需进行规划修编的乡镇进行重点督办,要求这些乡镇必须尽快启动规划修编工作;同时把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小城镇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确保规划编制的及时性。2003年以来,全市有20个乡镇完成规划修编工作,另有18个镇已启动规划修编工作,省、市级重点镇(全市15个),已全部完成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其次是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加强村镇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村镇规划的编制必须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严禁无证规划;坚持省、市级重点镇规划必须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对达不到资质规定要求的不评审、不审批。规范村镇规划的审批程序,村镇规划依法审批前,必须召开规划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评审论证,通过后,才能报县市人民政府按法定程序审批。在规划的编制设计上,坚持关口前移,注重加强规划编制前的研究与论证。对规划设计单位制定的总体规划编制纲要,包括城镇的性质、城镇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镇、村发展布局等,进行编制策划与论证,形成策划意见,以此指导规划的编制设计工作。今年4月我们聘请省厅领导及有关专家,在宜城小河镇召开了“小河镇规划策划论证会”,就小河镇下一步发展战略、城镇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重点发展朱市、兼顾小河发展”的策划意见,为小河镇规划编制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起到了良好效果。从整体上看,我市小城镇规划的质量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石花、武安等镇的规划得到专家评审组及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第三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加大村镇规划实施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坚持通过不间断地执法大检查活动,整肃、规范村镇建房管理,村镇规划管理失控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三、塑造特色城镇,稳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档升级

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们十分注重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按照“不求大、但求美”的指导思想,引导小城镇在凸现小城镇的个性特色和城镇魅力上作文章。

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五山镇是我市的一个边陲山镇,是著名的茶乡,在小城镇建设上,他们以建设文明城镇为目标,着力营造新颖独特的“园林山镇”和“名茶之乡”。在规划编制时,按照“不求规模,但求特色”的思路,依托集镇四周青山环抱,小河穿境而过的自然优势,大力挖掘内在底蕴和个性特色,街道、建筑、景点的布局突出与绿色茶城相吻合,整个集镇规划有仿古街、垂柳河、仙人岩公园、茶庄小区等独具茶乡特色和园林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在城镇建设上,他们既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功能完善,又十分注重城镇景观、城镇特色的塑造,街头景点小品、房屋单体造型的设计均考虑与茶乡特色的吻合,现在一个“水绕镇中流、镇在林中走、园依山水旁,无处不是景”的现代特色小城镇已脱颖而出,小城镇建设与该镇茶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互为反哺,茶镇特色已经凸现。

二、突出人文特色,彰显城镇历史文化底蕴。吴店镇是一代明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从西汉末年建镇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他们注重发掘千年古镇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发挥高起点规划的龙头效应,带动城镇高品位建设。“白水遗龙种、春陵郁帝基”,白水文化渊源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他们充分利用白水历史文化优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注重经济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滚河桥北规划了工业小区、商贸小区、肖湾农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经济功能区。同时,把与城镇紧紧连接的白水寺风景名胜旅游区作为文化功能区,并在建设中突出帝乡人文特色,再现“龙飞白水”的历史风貌;二是注重古镇遗韵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对桥南老城区,加强了仿古街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仿古建筑的图纸设计,并对古建筑较多的老东街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拆建古建筑。形成了“青砖码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琉璃瓦、家家开店堂”的古建筑风貌。在桥北商贸小区、瑞春园居民小区,大力推广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式,精心设计出一批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欧式建筑式样。使整个城镇新老结合、动静结合,凝固的诗句与跳动的音符交融,既保持了浓郁的古镇韵味,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气息;三是注重城镇整体功能和人居环境相结合。一方面,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城镇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根据城区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把镇南的门坎山规划为绿色屏障,把横穿镇中的河流规划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河公园,并把老城区护城河改造为花园式荷花池,引种荷花,栽植池边垂柳,架起了拱桥。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吴店镇已成为我市一个环境优美,极富自然、人文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

三、突出商贸特色,塑造新型商贸城镇。老河口市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早在1990年,就因《经济日报》的特约文章《从孟楼到孟楼》而在全国扬名。此镇与河南孟楼镇街相连、地相接,融为一体,不仅是鄂豫两省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展示两省形象的“窗口”,孟楼镇正确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与地域特点,把城镇的发展建设定位于鄂豫边境物资贸易集散中心,注重把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信息中心来统筹规划,着重突出边境贸易的功能。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提出“边贸兴镇”的战略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商贸市场的规划,提出了兴建六大专业市场-----汉孟大市场、粮油交易市场、竹木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工业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以拉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六大专业市场已全部建成使用,共吸纳了8000多个体工商户入场交易,商贸年交易额达5亿元,边贸商镇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四、创新建管体制,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再添活力版权所有

创新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阻碍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单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包办的错误思想。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小城镇走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路子,多元融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一是作好以地生财文章,把土地市场盘活,牢牢控制一级土地市场,逐步放开二级市场,通过经营城镇土地,聚集建设资金;二是做好经营城镇这篇文章,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步伐,引导个体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三是作好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这篇文章。我市黄集镇通过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融资、闲资置换筹资、公益拍买聚资、外延扩张争资”的集镇筹资建设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对城镇内长期闲置、效益不高的存量土地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拍卖收益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对于镇内闲置资产如:停产企业的设备、厂房等,采用“你修一条路,给你一栋楼,你建一条街、送你一个厂”的办法,对闲置资产能用的用,能换的换,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镇域公益设施如水厂、公厕、路灯广告权等,采用公益拍卖的方式,聚集城镇建设发展资金;所谓外延扩张争资,就是采取优惠措施吸纳农民进镇建房、进镇经商,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以此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两年来,该镇通过上述融资渠道,拍卖临街门面566间,新建房屋2.2万平方米,融资1480.8万元用于城镇建设,突破了镇级财力薄弱,投入短缺,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资金难点,实现了该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适时总结并推广了他们的作法与经验,对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步伐,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9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很具有实践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规划为建设指路,建设依赖于管理,三者紧紧相连,层层相交,可以说是小城镇建设的三部曲。近几年,各地小城镇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三部曲”有不协调的现象出现,各级政府与建设主管部门必须要对此有一定的重视与思考。结合小城镇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小城镇建设,制定合理的方案 。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集镇连接的枢纽,是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和信息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小城镇越来越彰显出它在国家发展中的所占的重要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俨然已是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性问题了,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小城镇建设。一批批规划有序、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布局合理、各具当地特色的小城镇陆续出现,成为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先驱。但是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镇建设步伐:

1财政投入的不足和基础设施的欠账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小城镇建设的后腿。小城镇的防洪、供水、排水、路灯、环卫、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严重,有些路上随意倒污水、处处随意扔垃圾等不良现象。

2各地随波逐流、一哄而起搞建设,不考虑小城镇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客观条件以及建设能力,盲目拉伸城镇建设骨架,遍地开花的搞建设,导致存在既没有真正把城镇真正建设好,又浪费了大量财力、大面积耕地,结果出现了与期望相反的现象。

3小城镇的发展不平衡,目前虽然有一部分城镇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提高和进步,但在实际城镇建设过程中仍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拖滞了城镇化的进程。

4小城镇规划执行不到位、规划滞后于建设、建筑档次不高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整体形象.。

如何去抓好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下面给出一些建议:

1. 科学合理规划,各部门搭配好,在提高城镇规划与设计水平做出努力。倘若城镇要发展,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设计作为理论依据,然后以创新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与设计的水平。规划必须要突出地方特色,因为其是小城镇建设的结晶。一个地区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就是靠地方特色来反映,小城镇的特色可以使当地城镇居民有很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可以增加城镇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当地城镇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搞小城镇建设的同时,要以小城镇的自身特色为出发点,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其凝聚力和吸引力为目标,加强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2. 因地制宜,坚持以项目带动为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在城镇建设中,应杜绝随波逐流、一哄而起搞建设,及时发现与制止贪大求洋等不好的倾向。政府应该经过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配套政策,比如说制定百姓优惠政策,减少办事环节、改善服务态度,尽力鼓励具有实力的个体、单位、企业自愿进镇投资,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厂房建设等。大力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取外资建设,从而加大城镇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只有大力加强项目的推动和发展,城镇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才能实现。与此同时要深切挖掘小城镇的发展资源和潜力,从开发区建设为出发点,加强培育城镇龙头企业,积极发挥标榜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依靠项目把小城镇经济振兴起来,突出其地方特色,以项目建设带动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只有使用这种方法才能带动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快速的发展。

3.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渠道,给小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措施。小城镇建设往往存在缺乏资金的现象,以及建设受限制的问题。因此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机制。.政府要制出方案使财政预算中包含小城镇规划建设所需要资金,卫生、建设、交通、工商、电讯、电力以及水务等有关部门要从财力物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小城镇的发展建设道路、给水排水、卫生保健、电力、通讯、集贸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的开发、招投标、竞投标等方式来实现土地升值和经济滚动发展。借助实力派的投资开发公司,实施土地有偿转让的方案,进行当地土地综合开发。

4. 加强管理是任何项目建设的基础,也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质量水平的根本保证。在历来小城镇建设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建设发展城镇难,管理好小城镇更难,特别是小城镇的镇容镇貌。为此我们在工作实际管理中要切实执行贯彻国家相关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充分激发城镇规划建设的约束作用、导向作用和协调作用,对城镇各方面管理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一些随意乱建、部门没批先建的违章建筑,要加强监督,并强制予以拆除,绝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违法用地、脏乱差、违法建筑等现象,建立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大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管理机构,加大管理人员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一定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规范审查和审批。

5. 各级政府人员要加强领导能力与计划,将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加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由当地政府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整体抓,形成一个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全新面貌,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发展宣传教育,使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义深入民心。

总而言之,小城镇发展要纵观全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教育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要科学地做好合理规划,搞出当地特色,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走多元化、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的道路。只有城镇工业现代化不断加深,城乡二元化结构不断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民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华平,城市规划管理的出路何在《城乡建设》2004 年10 期

2、仇保兴,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规划师》2004年1期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篇10

关键词:城镇规划;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镇化建设关系着我国千千万万的农村居民的发展,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合理规划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步骤,改变城镇化管理的工作方式,更好的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一、城镇规划的一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规划者应该注重发挥这些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城市历史规划出适宜人居的城市格局,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立足于原有基础上,不能单纯为了经济收益与其他城市攀比。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城镇规划的目的就是要让城镇的居民在这座城市中能有舒适的宜居环境。因此,规划部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征求居民的意见以及综合各方面的环境因素,打造出具有活力的城市,让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开发与节约的方针,提高资源利用率。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该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制约,遵循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对于一些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应该杜绝,才能减少城市污染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4、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内容

城镇的给水工程应该根据用水量标准,合理选择水源地,确定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和给水管网及配水管网的布置。城镇排水功能上的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放与处理系统组成,要确定排水制度、排水区域、雨水量估算、污水总量估算、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局以及污水处理厂布局。

对于垂直结构的规划,应该结合城镇用地合理选择,从分利用自然地形,解决城镇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让城镇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通上的要求,合理组织城镇用地的地面排水,合理组织好城镇用地的土方工程。

5、景观系统规划的原则

确定城镇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对于城镇景观资源要善于发掘与分析评价确定城镇景观的特色,研究城镇用地的结构布局与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对于城镇背景、制高点、景观轴线要制定城镇景观控制区,确定需要保留、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城镇户外活动空间。

二、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

2、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

3、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人,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三、加强城镇规划管理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管理机制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

城镇化建设是政府治理国家进行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城镇化的规划纳入到市场运作轨道上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整体的规划机制,实现对地区城镇化科学有效的管理。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中,地方政府的人员配备还存在很大的欠缺,特别是,城镇化建设管理机制还没有实现全面的运作。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城镇化工作管理机制,完善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组织体系,落实城镇化建设中的各项责任问题,全面分析城镇化建设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通过这样全面系统的城镇化建设工作机制的实现,以更好的实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作。

2、强调城镇化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在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中,要有重点的实施城镇化建设,加大对重点扶持项目的投入力度。城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

具体到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需要在建设中祝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对于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设施建设,进行重点管理。其中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是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城镇化建设中,要实现对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实现群众安居乐业,就要提升他们的居住水平,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注重对城镇生活住房建设的全面规划,强调新城镇建设中,居民住房建设的绿化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好新型的城镇化发展下的新城镇,就要有一个重点的管理工作格局,更好的推进,对城镇化管理工作的实现。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整体全面的发展格局

在当前的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整体协调发展格局的实现,需要综合全面的系统的管理,协调好村镇的发展,提高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同时,协调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发展情况。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对人民生活的服务水平。这是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同时,做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实现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协调,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协调发展重点。

结束语

总之,建设城镇和管理城镇是城镇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也是其基本依据,是保证城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综合性手段。所以加强城镇规划管理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雷峻.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