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与疾病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1:23

亚健康与疾病

亚健康与疾病篇1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 中医 评价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卫生健康前移的战略方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研究”重点项目。包括中医药防治常见病的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评价和中医干预;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着手建立和健全亚健康状态的诊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共性管理和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亚健康与体质的关系;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亚健康状态防治体系。

目前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中、西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和界定范围存在很大差异。围绕亚健康状态的内涵,还包括中医临床辨识、分类、中医药干预等关键科学问题,这些均是临床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定义

中医学的现代概念是状态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力在大生态环境下某一时间所表现出来的情状势态,包括正常运转的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1]。

中医学的传统概念也是状态医学,只不过是“不病 疾病”的二分状态医学。

亚健康状态的提出,标志着传统二分状态医学向现代三分状态医学演化。在状态医学的框架内特别是三分状态框架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属健康状还是亚健康状态;或是疾病状态。这有利于调摄、保养、防病和治疗。

在“不病 疾病”的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 就健康与疾病言,“平人”即健康[2]者。《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有云: “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亚健康概念插入“不病 疾病”二分状态模式,必然引发了三种争议。①“疾病”状态继承并保留;“不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也细化了健康概念,即“健康状态”和“健康低质状态”。②亚健康状态上、下扩展而居中。中之上与“不病”状态部分重叠;中之下与“疾病”状态部分重叠。③“不病”状态继承并保留;“疾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又细化了疾病概念,即“疾病亚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3]。

王琦[4]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上述方面有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赵瑞芹,宋振峰却认为,亚健康状态也包括: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者;亚临床的带菌者、带病毒者;有免疫状态改变者……等[5]。

杨丽莎[6]提出“HBV携带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人体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一般被称作“亚健康状态”。但张全明,邓丽绢[7]之编著就赫然书名《亚健康疾病》。

王洪蓓、傅延龄[8]也认为,亚健康的症状和体征由病变而产生,那么亚健康就是疾病。王洪蓓、傅延龄解释说,要清晰地给亚健康定义,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给疾病定义的。什么是疾病呢?王洪蓓、傅延龄借用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疾病解说,疾病是指“足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因为“亚健康”具有异常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也多有体征,如异常的面色、舌象和脉象,那么“亚健康”基本就是疾病。“亚健康性疾病”在多数情况下程度较轻,但是也有程度较重的情况。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医学暂时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其病变,于是便不把它当成疾病看待。所以他们认为亚健康是非疾病的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亚健康状态是在“二分状态”的基础上,深入细化的一种上下游移的中间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

前苏联学者N. Beckm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体在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即“第三状态”。也可称为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中间状态等等。

中国学者王育学首先使用了“亚健康(Sub-Health )”这一概念。

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正式确定了“亚健康状态”这一名称。

王育学[9]认为: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主要指人体开始有症状或体征,但还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

亚健康状态通常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有各种身体不适的主观症状;包括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等。必须指出,这只是亚健康状态中最主要的一大类。

可以预言,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主要是向下游疾病方向;其次是向上游健康方向扩展。

向上游健康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健康低质状态。其扩展程度体现了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超前性日益提高,许多疾患在萌芽之时就能检查出来。

向下游疾病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疾病亚临床状态。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治疗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

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临床具体为一缓慢的伸缩过程;上下游移的动态过程。

“疾病”和“健康”的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从“不病 疾病”二分状态发展到现代的“健康 亚健康 疾病”三分状态,狭义“疾病”的范围缩小了;新“健康”的标准提高了;原先上、下相邻的,现今被细化了的“健康低质状态”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共同组成“亚健康状态”。

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亚健康状态的游移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可表达为中间游移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因此,理论上有必要从上游界定健康状态与健康低质状态;从下游界定疾病亚临床状态与疾病状态,进而完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定义。

1.1 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广义疾病包括三类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疾病、诊断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习惯上,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通称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故《医学源流·脉症于病相及论》曰:“症者,病之发现也。”

正是广义的“症”刻画出了广义疾病—三类疾病概念[10]。

①主观性疾病,包括主观自觉疾病和主观他觉疾病。它强调凭主观不适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异常的行为表现而被主观他定的疾病。

②诊断性疾病,医者凭籍临床诊断标准而认定的疾病。此标准既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又包括中医诊断标准。

③诊断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释主观性疾病,则综合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即为狭义疾病。狭义疾病—“已病”,是最规范的疾病描述。已病性疾病既能综合且又能区别诊断性疾病和主观性疾病。

理解了三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自然化解。王育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此“疾病”主要是指“狭义的已病性疾病”。而张全明,邓丽绢、王洪蓓、和傅延龄等认为“亚健康也是疾病”,此“疾病”则或是单一“主观性疾病”;或是单一“诊断性疾病”。因此“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的提法并行不悖,都能成立。

现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疾病但无诊断性疾病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疾病但无主观性疾病是属亚健康。这一方面是现代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许多疾患在发作之前就能诊断出来。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隐匿性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各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所造成。

亚健康亦可称亚健康疾病。如主观性亚健康疾病和诊断性亚健康疾病。《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病者,谓之因。”

亚健康疾病,其概念又近似等同于古代“小疾”。 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诊察的小病;且为非急性发作的小病。

中医临床既辨病又辨证。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中40类疾病的诊断,都是主观、广泛地辨病;客观、标准地辨证。从某种意义讲,主观性疾病和诊断性疾病的二一状态才属亚健康状态。

③患有狭义性疾病或残疾,但此疾病是可控制的;残疾是可弥补的;人们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是属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中国选手王楠夺得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银牌后,中央电视台披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2005年,27岁的王楠患了甲状腺癌。当时,王楠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中国乒乓球女队主帅施之皓说:“她走过了这三年多,很不容易,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幸运的是,王楠的甲状腺癌在她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之前治愈了,王楠和医学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笔者亦为王楠庆幸;同时也思量:“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此时的王楠是属疾病状态?还是亚健康状态呢?此外,参加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又该归属什么状态?在不耽误基本工作和影响基本生活的前题下,可控制的疾病和可矫正残疾,统统应属亚健康状态。否则驱使疾病状态的人登台竟技也就太不人道了。

④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为亚健康状态。包括主观性亚健康状态和诊断性亚健康状态。人们一般都将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却小有差别,就像点与线的关系一样。

刘保延[11]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时附有一条时间限制:“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其义就是强调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性或反复性”。

“疾病”一般是短期的即时状态;也可能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而“疾病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作,“疾病”点点成线,就等同于“疾病状态”。 [12]

借助三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人们不必嗫嗫嚅嚅把病人加上引号来表示亚健康了,径改称为亚健康疾病是何等直捷爽快。以“疾病”来界定的亚健康状态又适用于临床诊断,且临床可操作性强。

1.2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在不病 疾病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而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健康与亚健康”的界定。

人们称谓的“疾病”有三类不同的概念。同理,“健康”亦有三种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健康、诊断性健康和未病性健康。诊断性健康若能应证并支持主观性健康,此时未病性健康也就自然成立。《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其中就有“健康未病态”[13]。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阴阳平秘协调的有机体。平人既是无病人;平人又是健康人;更是理想的标准的不病人或健康人。《素问·调经论》定义平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脉有胃气。“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心气充,宗气积于胸中。“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这些均可为诊断性健康标准。

诊断性健康标准须充分兼容人类一切最新科技成果。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14]两个方面:

生理健康的标志: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牙齿紧固,腰腿灵便,二便正常,脉象缓匀。

心理健康的标志:精神饱满,情绪和调,性格随和,记忆良好。

这些均可为主观性健康标准。

主观性健康概念的相对性极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标准波动性很大。因此周边广大的、相同年龄段的随机人群为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时在宪章[15]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这个多维度的定义克服了以往健康概念的片面性,把精神纳入健康的范畴,并强调健康与社会环境有关,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维系。

1975年,WHO强调,健康是个体在一定环境、遗传条件下,能够恰当表达自身行为功能的状态。正式提出行为功能是健康的基础。

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强调健康不仅是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须包含该人在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

1990年WHO又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即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个人需要。

2000年,WHO增加了“生殖健康”内容,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对WHO所定的健康标准,临床但作参考便是,不必悉具。在如此严格的健康指标下,则天下无有健康人。WHO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健康人,可用作理想健康状态的标准。

仿“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的原理,现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健康但无诊断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健康但无主观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③诊断性健康若能映证主观性健康,则综合为未病性健康。未病性健康是最规范的健康描述。

④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属亚健康状态。同理,持续3个月以上的健康均时状态,才属健康状态。发作性疾病的认定,如癫痫病发作其反复或持续时间还得另作讨论。

⑤“健康”一般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也可能是短期的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生,“健康”点点成线,就等同于“健康状态”。

严格地说,“疾病”与“疾病状态”有所不同;“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健康”与“健康状态”也都有所不同。“健康状态”并不排斥所有的“疾病”;可控的“疾病”必然归属亚健康状态。王楠患有癌症仍带病坚持训练。我们只能说①王楠患有疾病;②但此时的王楠不属于疾病状态而属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有效的治疗控制了疾病;因为王楠还能坚持训练。简而言之,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疾病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 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所以疾病状态的诊断和健康体诊都须有一个“持续性或反复性的时态”标准。如某大学毕业生参加全国公务员招考,其成绩优良,可在公务员体检的前夜隅感小病—感冒了。好在该大学生一贯身体健康,公务员体检各项指标也都合格,所以该大学生规范的体检结果应是“健康状态”而不应该是“健康”。

人事部、卫生部2004年联合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六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1年内无出血史,1年以上无症状者,合格。”第十条“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此标准强调的“合格”须持续1年以上的健康状态。

在新《标准》中,肝病的检查指标得到区别对待,其规定为:急性肝炎恢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持续正常半年以上者;慢性肝炎恢复后,ALT和AST持续正常2年以上者,均合格。甲状腺肿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但在以往,不少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体检标准将身患此病的人拒于门外。这种情况在新《标准》中得到改善: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这些合格的“健康状态”均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

2 状态医学与体质学说的关系

日常生活语言对“状态”的表述很不规范。人们有时把“状态”特指为“持续状态”;有时又混同为“即时状态”。而“状态医学”中的“状态”,其一是强调“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有关健康体检的“状态”陈述更应是如此。因为处于健康状态的人也可能感病;伟人也可能犯错。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表述确实不同。二者应区别看待。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体质内涵、体质类型;并以此分析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体质特征及演变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和稳定的固有特性。”[16]

体质强调了人体有生以来,综合、稳定的均时状态。

“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体的体质既包括“体”要素,又包括“用”要素。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17]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有关体质的分类,目前众多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是:除了健康体质之外,尚有病理体质。

何裕民[18]认为:除正常体质外的不同体质类型,其实也即是种种不同的次健康类型的组合。体质的调整、优化,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以保持或促进健康状态。

匡调元[19]将人类体质分为六大类 :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其中后五型均为病理性体质。

王利敏等[20]旗帜鲜明地表白: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亚健康状态虽为无病,但其体内的病机已启动,产生了阴阳偏盛偏衰,或气血亏损,或气血疲滞,或有病理性产物的积聚。

病理体质其实就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王琦[21]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对原有7分法进行了增补,从而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2]对体质的解释:“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难理解,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则表述着三种不同的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

除正常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外,应该还有一种体质类型—疾病体质。这种体质类型王琦教授已提出过,原称“特禀质”。 “特禀质”基本对应着疾病体质。湖南“人鱼宝宝”,一个只存活了38天的小生命,全球首例“美人鱼”男婴,世界上第三个“美人鱼综合症”患者,就属疾病体质。

王琦[23]认为:“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证与个体的体质特征、病邪性质、受邪轻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体质特征。证常随体质而转移”。

果如是说,“美人鱼”男婴体质类型还能辨别吗?若说不能,“证常随体质而转移”其根基何在?若说能,也只能特殊问题特殊对待而特定为“特禀质”。足见“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也有例外。特别于健康体质和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的“特禀质”,若非特指“疾病体质”,能有其它乎?王琦[24]对“特禀质”的定义是:“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

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

“体质”定义如此一作调整,羞答答的“特禀质”便可堂而皇之以“疾病体质”自居。“美人鱼”男婴肯定属特禀质;但为何不直说是疾病体质呢?据报道,“美人鱼”男婴在他38天的生命中,历经了两次手术;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进行着漫无止境的治疗与抢救;靠现代化仪器维持着生命。“美人鱼”重病男婴决不属病理体质。因为,“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所以“特禀质”必须另立门户直呼“疾病体质”。

体质类型有许多,但主要有三大类:健康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和疾病体质。严重残病,长年难控或功能无法弥补者,均属疾病体质。

健康体质的人也会患病。患病者不一定都属疾病状态;病理体质和疾病体质的人几乎不可能有健康状态。除非体质转变,体质是可改变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的演变;也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人们研究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状态医学”,特指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从这种意义讲,“状态医学”就等同于体质医学;病理体质亦可称亚健康状态。

有必要设定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为短期的点型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还包括体质均为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

3 亚健康状态与未病学的关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内经》在医学防治方面的一个重要命题 。“治未病”学术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内经》所谓未病“有三层含义:一是 “病未生者”,即健康没有病变,此时应注重预防。二是 “病未成者”,即自觉不适,但还没有形成诊断性的症状。三是“病未发”,即查有病变,因未发作而不自知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很显然我们的祖先已深刻认识到 “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亦云:“古人善为攻者,上医医未理之病,中医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 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灵枢·玉版》:“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病未成者”可能已有明显不适,但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诊断性症状。此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素问·刺热》:“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说“未发”,亦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实际已有明显的诊断性症状,只是尚未发作、自我感受不明显而已。

龚婕宁、宋为民[25]评价:“《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并有相应的治疗大法,虽然尚较粗略和笼统,但基本概括了未病的种类和主要内容。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既病防变;二是瘥后防复。

根据五行相传的规律,脏腑在生理上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为用,其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变,则各传其所胜”,“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阴阳毒要在疫毒未盛时及早救治,阻断病势的发展。热结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防止变证的发生。“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太阳证“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既病防变,此处的“病”是复数概念,如伤寒的合病和并病。《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此中的“病”是单数概念。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伤寒或中风的病人,在大病初愈,正气还没完全恢复时。正宜将息调理,瘥后防复。

宋为民[26]认为中医学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临床医学;二是养生保健,三是“治未病”。并指出目前“未病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态转化。

龚婕宁、宋为民[27] 认为:“目前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基本上可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在内,其中又以前病未病态为主。也就是说,机体因各种原因出现潜在的病理变化及轻微的临床症状,但尚无明显的“患病”依据时,皆可称为亚健康,这是未病范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中医未病学的范畴包容了亚健康的内容;未病学的重点就是亚健康状态。“治未病”学术内容有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其中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瘥后防复等三方面必然归属于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未病学说与亚健康学说的不同,主要有:

①未病学的根基是传统的‘不病 疾病”二分状态医学;而亚健康学说则基于现代的“健康 亚健康 疾病”三分状态医学。

②传变未病态则无相应的“亚健康”表述。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对亚健康状态实施有效干预。

4 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亚健康状态又可称为第三状态、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等等。王育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 疾病状态”模型并进行理论探讨。

4.1 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分类

为形象揭示三者之间动态转化和相互重叠的过程,“灰色状态”、“ 欲病状态”、“绿色状态”和“瘥后状态”四个名称有必要启用。

主观性亚健康状态(Subjective Subhealth Status),简约为S。

诊断性亚健康状态(Diagnostic Subhealth Status),简约为D。

健康状态(Health status),简约为Hs。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 简约为Ss。

疾病状态(Morbid state), 简约为M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灰色状态”,读作“HsS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绿色状态”,读作“HsSh”。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欲病状态”,读作“SsMs”。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瘥后状态”,读作“SsMs”。

如:S;HsSs表示主观性亚健康灰色状态。

如:D;SsMs表示诊断性亚健康瘥后状态。

这更能突出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游移状态;动态地表达亚健康状态的转归。

4.2 亚健康状态的综合分类

①生命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躯体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等;病理体质,包括先天性或遗传性亚健康状态,后天营养性亚健康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减低,需要医疗帮助。

②生殖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相对的性功能异常、不应时的生育功能下降等。

③心身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脑力疲劳和睡眠不佳;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益下降。情绪波动;行为草率;过度关注自我。病理性格亚健康,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认知偏差。

④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

如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的集中表现。自然环境适应性亚健康。如地方病前、潜态;水土不服;时差不适等。内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如发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亚健康状态。

⑤交互型亚健康状态

生命生理因素、生殖生理因素、心身因素和环境适应性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亚健康状态。

4.3 主观性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何裕民[28]将人群体质分型为:失调质、协调质、紧张质、虚弱质。其中失调质又分为郁滞质和内热质,虚弱质又分为气虚质、阳虚质、精亏质、津亏质,且郁滞质又有肝郁质、痰湿质及瘀阻质之分,气虚质也有肺气虚、脾气虚及心气血虚之分。并对亚健康状态做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

根据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陈复平、李强等[29]强调,“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现象,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现象。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要知现象就现象;本质就是本质,二者不可混淆。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嘛!如果现象等同于本质,亚健康的命题那就太肤浅了。王育学[30]则谨慎地表明:“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虚弱与中医所讲的虚证在大的概念上有惊人的相似,虚证比虚弱的涵盖面还要广,而且自成体系。”

诚然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虚弱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二、之三又是什么?王育学似乎意犹未尽。

笔者基本赞同陈复平、李强的观点,建议稍作修改:“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之虚弱,有虚证虚弱、实证虚弱和虚实兼杂证虚弱。虚证有虚象;实证亦有虚象,如“大实亦有羸状”。虚实兼杂证自然也有虚弱。“小疾”之虚弱,其虚证未必太虚;实证未必太实;是小虚小实兼杂的状态。

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等。虚证宜补,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虚重在调补脾胃。因为①“小疾”之虚,其虚未必太虚。②弥散性状态之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未必太分明。③土藏万物,兼容四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

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主要归属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三大证型的划分,特别实用于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临床研究表明[31],在调补脾胃前题下的理郁、消导、开胃,为主观性亚健康状态治疗大法;疗效良好。

主观性亚健康之痰湿常兼夹气滞、血瘀,食积、水停。临床宜标本兼顾,健脾、行气、化湿、消积;痰、瘀并治。其实津血同源;痰饮同类也。当气、血、痰、湿、食等胶着壅结则积滞痞块是以成。“小疾”之痰湿,未必就形成了积滞痞块。但临床须充分认识其发展的严重性,严加防治。因为“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其产生大都经历了缓慢渐进的‘亚健康’过程[32]。”且五脏之疾患俱能生痰湿,然无不由乎脾胃[33]。治痰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34]丹溪立越鞠丸总治六郁,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皆相因为病也。然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郁证多属正气虚弱,六郁错杂的模糊之候。临床当识治肝理脾之要妙也。

夫治肝郁者,首调脾胃。张锡纯云:“《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惜自汉、唐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胃之谓也。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胃而肝气自和平也[35]。”

亚健康与疾病篇2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亚健康与疾病篇3

自2007年上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未病”的试点工程,希望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养生优势,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造福。

近日,沪上首个“治未病中心”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正式亮相。该院主管“治未病”项目的行政管理部主任竺炯和治末病中心副主任艾静就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疾病预防”有何不同?

大众医学:“治未病”这种说法对大众而言似乎是全新的。但若换成西医的表述,即“疾病预防”,大家就都能懂了。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有什么区别?

竺炯: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

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该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概念的提出将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大众医学:中医学界近期高调提出“治未病”这个理念,主要原因是什么?会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竺炯:积极倡导“治未病”,或可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的目的被定义为“治已病”,人们也普遍认为“有病才需要去医院”,忽略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如今,随着大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治已病”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使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有研究显示:一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大众医学:据悉,国内已有数家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门诊。同样用中医理念,中医治疗,治未病门诊与普通的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竺炯:治未病门诊与普通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治未病门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力推的一个试点项目,已在国内几家实力较强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亮相。由于该门诊的设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家都在尝试和摸索。我院的治未病中心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与北京的昆仑保险公司、炎黄健康公司等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在原体检中心的基础上,抽调了部分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内科医生组建而成,并整合了我院的优势学科(如传统中医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中心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中心还将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与此同时,我院还希望“治未病”能“走出去”,“走”进社区、敬老院,乃至现代办公楼里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中医“治未病”在对付现代人最易遭遇的“未病”――亚健康有什么特色?

大众医学: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亚健康现象非常普遍,“治未病”门诊是怎么治疗亚健康的?

艾静: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人的健康状况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含高危状态)和疾病这三种状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加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亚健康人群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人群多表现为疲乏、易怒、失眠、头痛,咳嗽、上火、便秘等,体检时常查不出指标异常或明确的疾病,又感不适,不知道该看哪科的门诊。值得注意的是,亚健康状态的发展是双向的:如果忽视调理,使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含高危状态),就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接受合理调整干预,机体可恢复至健康状态。众所周知,人一旦从亚健康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慢性重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治疗效果却未必理想。

由于亚健康人群尚未达到疾病状态,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西医缺少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只能通过针对性改善睡眠、通便、止痛等方法来缓解症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亚健康虽然症状繁多,但总体而言是阴阳升降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未病”门诊通过为亚健康者提供合理的、多方位(饮食宜忌、运动方式、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中药或非药物干预)的健康指导,从而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门诊的流程如何?

亚健康与疾病篇4

【关键词】 已病;未病;中西医学比较

“已病”“未病”,“治已病”与“治未病”,始出《内经》,经过了历代医家的阐释、发挥,应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实则不然。本文以“未病”为“中文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1994~2009年间,有关文章条目达277条之多,而其中只有数条为会议文章。较之历代医家的解经,最有新意的当数涉及“未病”与“亚健康”关系的讨论 [1,2]。有人将亚健康调治视为“治未病”,从而将中医的“未病”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3,4], 而不计二者的标准和方法背景。谈到标准,涉及中西医学的体系和方法、背景,就不是几句话可以了然的了。于是就有了笔者关于“已病”“未病”的多重思考,涉及文意、标准及未病与亚健康。

1“已病”“未病”文意辨识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WWW.133229.COM该篇通论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来调摄生活,并告以违背这些规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张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病已成而后药” 比较而言,恰如“乱已成而后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介入过晚、仓促迎战,既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经济。“治未病”是未雨绸缪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医学实践中的必然主张,这是最经济的医学模式。应该说,上述道尽了《内经》关于“治已病”还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经典的、且为最多数注家接受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内经》论及“已病”“未病”,不为交代“标准”,而为传播医学智慧法则。

尽管如此,有关的文义仍不能忽视。现代学者关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为疾之加”说 [5]。作者引《说文·病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认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状态,但二者有病轻病重的分别:“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轻而“病”重。作者还引清代医家陆懋修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

段氏的上述说法依据不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扁鹊数见桓侯,而每次见面都望见对方病情有加重,从“疾在腠理”到“疾在肠胃”,再到“疾在骨髓”的无药可救,始终未用“病”字,一“疾”而终。这就是说,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疾”与“病”也可等而视之。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词出现的原因。由此看来,无论“疾”了,或是“病”了,都是与“未病”相对的状态,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无病态,与“已病”(已疾)相反。说“未病”即“已疾”有违语言本意,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历史上,元代医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没用“未病”,而用“未疾”来表达对《内经》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 “(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见,在朱震亨看来,“未疾”无异于“未病”,疾与病无异。当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贯彻了《内经》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个机体的状态,也指某一脏腑器官的状态。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内经》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发挥,即“既病防变”。这种发挥是允许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决不违《内经》的原意。另外,《灵枢·逆顺》讲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即“已病防甚”“既病防变”。

《内经》“治未病”是强调为医的圣智,对“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医家的大任——尽管较之“治未病”有 “亡羊补牢”的遗憾。

2“已病”“未病”的标准

《内经》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确“已病”“未病”标准,但不可就此断定中医学关于“已病”“未病”就没有标准。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别的场景限定,“已病”与“未病”的标准已不再是《内经》的标准、中医的标准,而是涵盖中西医学,将涉及两个相应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方法,与各个具体的从医者及患者有关。

理论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未病”和“已病”分别不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一方面如果仅将“已病”“未病”的理解停止在语意和表述逻辑上,可直接断言:非“已病”,即“未病”;另一方面,机体是一个时间上连续的过程和空间上结构紧密无间的整体,“已病”还是“未病”,无论从时间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的无隙状态都难以确定二者的绝对界限。或者说,机体并不存在患病抑或健康的绝对界限,而往往处在一个连续的变化和动态中。所以,理论上“已病”“未病”的绝对界限难以确定。

“未病”“已病”的中、西医标准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医学注重客观证据的科学性,其“已病” “未病”标准主要依据客观发现的证据。这个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依据客观发现而确定的诊断指标,而且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具体的,标准和证据链条的联系是缜密的。尽管如此,科学认识、现实设备及执行医生主观能力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已病、未病的判断,影响诊断结果。

中医的“已病”和“未病”标准,理论的表述比较复杂。尽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简单性存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形肉血气必相称”,等等,似乎总不外“阴平阳秘”“九候若一”,但在实践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脉”,最终却可能以“视而不见”了结。依赖于医生主观能力的诊察、判断,也不是时时、人人都可以给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绝对明断。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实的医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标准下,都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3“已病”“未病”与亚健康状态

对以主观“不适”为主诉的状态,现代医学还未建立“疾病”客观诊断的指标,故冠之以“亚健康状态”,以表达对这一非健康态客观性的认可。“亚健康状态”的定名,说明现代医学对“已病”“未病”绝对分野的模糊。与“亚健康状态”作为疾病诊断缺位同时出现的,是现代医学对实施医学干预的依据和措施的缺乏。这被中医视为自身介入的时机,有人据此把亚健康的治疗放在了中医“治未病”的名目之下。从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立项来看,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统观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亚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症状,涉及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约有30种症状 [3]),就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和相应的标准,亚健康的病态才成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成为现代医学标准下的、没有客观发现(应该是没能客观发现)的“未病”。而上述“亚健康状态”的任何一种“症”在中医标准下都符合中医“已病”的诊断了。故不可认为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入其标准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医标准的“未病”。因为二者的尺度、标准、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亚健康状态面前,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实施医学干预的理由及丰富而有效的方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给出的“已病”的诊断,使得其干预更迫切和及时。中医干预亚健康是其特长,属于中医“治未病”谋略智慧的“既病防变”“既病防甚”,显然是“亡羊补牢”的后发法治病。这个认识无损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贡献,同时提醒人们应检讨自身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医保持健康的摄生法则。

秦立新.“已病”“未病”议第1期更多的现代人意识中存在中、西两个参照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自觉到。在他们思考诸如“未病”的概念、标准时,“未病”已经具备传统和现代医学的两个标准了。就是说,此“未病”而非彼“未病” 了。对此医学标准的双重状态,学者必须清楚,而且应该让参与讨论的人也清楚。中医以为,亚健康的状态是因违背中医养生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所致,亚健康状态是中医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实践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对立,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调节、中药、针灸等,只要适人、适时、适度,都可。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寻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对《内经》的“已病”“未病”语义做超乎寻常、甚至貌似“独辟蹊径”的演绎。《内经》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摄生保健原则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疗原则。中西医学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标准,彼此不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是现代医学现行疾病态诊断标准缺失、干预乏术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对应传统中医的“未病”,或者“已病”与“未病”的中间态,而是确定的中医“已病”。“亚健康状态”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在未来新的检验指标确定后,可能会升格为“已病”。对亚健康的调治可以按中医地道的中医法则进行,但不能把调治的有效性视为将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对应中医“未病”的依据,虽然亚健康调治可以归为“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或“已病防甚”。

现代医学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从现代医学的缺位缝隙寻求中医空间。中西方两种医学一直在独立地运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论总结、提高、丰富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并发现规律,简单、机械地将它们对等,于医学及其研究对象均徒劳无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中医现代研究中简单的中西医对位的结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的结论越多,中西医的特点就越模糊、甚至混乱,草率、苟且的结论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医学方法和标准各具特色,二者的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这一点始终应该在研究者的意识中;惟其如此,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临床上的互相借鉴才能名正言顺,才能提高疗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雯洁,王天芳,李力,等.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2008,31(1):7.

[2] 张洪钧. “未病”不是“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10.

[3] 于雅婷,陈飞松.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02-09.

亚健康与疾病篇5

1 亚健康的概念及表现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系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为健康与疾病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过渡状态。由于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侵犯,人体已具备疾病的一些病理条件或过程,也可能已有一些或部分病症(证)存在,但是未具备疾病诊断标准,均称为第三状态,即潜病(证)、前病(证)状态或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过渡状态,若积极治疗,防微杜渐能有效地截断其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潜临床状态占30%~35%,前临床状态占10%~15%)的人数占总人口的50%以上[1]。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很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各种疾病患者,影响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因此,规范确诊、合理防治亚健康状态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亚健康状态因历史年代、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差异而表现不同,如经济落后地区易出现慢性劳损、肌肉关节疾病、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的潜病(证)、前病(证)状态;工业不发达地区易出现职业病、地方病的潜病(证)、前病(证)状态;经济较发达地区易出现肥胖、临界高血压、低血压、临界高血糖、低血糖;长期嗜酒、吸烟的人群易出现反应能力减退、活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甚至出现轻度身心失调:易疲劳、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定、免疫力低下等。

2 亚健康的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①疲劳过度造成的脑力、体力透支;②人体自然衰老;③现代身心疾病的前期或手术后恢复期;④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2]。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的病因病机乃多因素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如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阴阳动态平衡失调,出现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气血运行失和、气机升降障碍、精神形体失养。亚健康所呈现的“未病”, 不是无病,也不是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3]。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减退是出现亚健康的关键因素。阳气虚弱,推动、温煦不足,血运迟缓而为瘀,津液失化聚为水湿、痰饮则出现临界高血压、临界高血糖、临界高血脂、高体质量等一系列症状。阳气防御作用减弱而易感外邪,邪正交争无力抗邪外出,推动温煦作用减退而呈现疲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等状态。这一系列躯体、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异常,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微循环紊乱有关,主要是由于血黏度增大,血液在流经微循环时速度减慢、血流不畅,致使营养物质交换不全,代谢产物淤积不出所致。

3 亚健康的本质

亚健康状态本质上是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或摄生不慎,失其衡度;或年老体衰,功能日损;或病后失养,化生减少等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和基础物质(精气)生化的不足,尤其是阳气的不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指明阳气在动静状态下分别能充养筋脉元神,神气旺则精神充沛而安和,筋得养则活动自如而舒展。亚健康状态为脏腑功能减退而非障碍,故基础物质(精气)的产生并非绝对缺乏,也非脏腑功能逆乱而阴阳失序直接进入疾病状态。故恢复减退的脏腑功能,一方面促进五脏精气的生化,保证脏腑的功能活动;另一方面截断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的基础物质进一步亏损,就能扭转亚健康状态,使其向健康状态发展。

4 亚健康的防治从温扶阳气着手

温扶阳气的实质是恢复脏腑功能,打断机体阳虚阴聚进一步发展的因果链条,使之调和于病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点明了正气盛衰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正气充沛,则抗邪力强,不易发病;正气衰减,阳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流通不利而停聚,出现气滞、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4]。若不及时疏利清除则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诱发疾病,或此时摄生不慎稍感外邪,则立即内外相合而发病。

在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停聚的阶段温扶阳气,使阳气充足而流通,则气血津液能通调于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百骸。温扶阳气并非温散其寒,乃温而行其滞,扶而复其用。经脉气血宣流,脏腑功能则恢复。亚健康状态之所以尚未步入疾病状态,起因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而暂未受邪,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而受邪轻微,故鼓舞人身之阳即能恢复脏腑之用。

肺主气,宜宣降;脾胃主纳运,宜通降;肝藏血,宜疏调;心藏神,主血脉,宜明通;肾藏精、主水,宜藏化。这些生理功能都与气血津液的化生输泄有关,反映了通的特性。温扶阳气则能使人体气机通畅,保障了五脏六腑功能正常[4]。温扶阳气之法,重在鼓舞、振奋阳气,能避免单纯补益易致的壅滞弊端,而非一味填补。温扶阳气重在温扶肾中之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既能促进全身脏腑之阳气,又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加速代谢进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促进精血津液化生为气,化生为能量,即促进了“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正常,则机体自卫机制得以增强,自稳状态得以稳固,抵御和驱除病邪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5 小结

在亚健康状态中,应看到阳虚不运的病机本质,重视阳气在“健康—亚健康—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温扶阳气并非忽视亚健康状态可能存在的津血不足,而是基于元阳之气为人生阴阳主宰的考虑。卢铸之认为阳气为化生气血津液之本,百病皆因阳气受损而生。因此,治病立法当重在温扶阳气。他认为,阳气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之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人体体魄的强弱与死生。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伤、疫疠等,皆可导致人生阳气受损而发为疾病。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5]。扶阳则精血津液自生而脏腑及周身均能得其敷布润养。李中梓亦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说明阳气充足固秘,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条件。同时,不应把温扶阳气简单地视为补法,补不得法,补而不受,易生他变,反而加快亚健康状态转为疾病状态。且温扶阳气应适可而止,切不可矫枉过正。

(本文由张琦老师指导)

【参考文献】

[1] 祝恒琛.未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2.

[2] 蓝毓营,唐振宇. 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81-82.

[3] 魏红,郑洪新.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干预措施[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5):369-371.

亚健康与疾病篇6

1  亚健康的概念及表现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系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为健康与疾病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过渡状态。由于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侵犯,人体已具备疾病的一些病理条件或过程,也可能已有一些或部分病症(证)存在,但是未具备疾病诊断标准,均称为第三状态,即潜病(证)、前病(证)状态或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过渡状态,若积极治疗,防微杜渐能有效地截断其 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潜临床状态占30%~35%,前临床状态占10%~15%)的人数占总人口的50%以上[1]。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很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各种疾病患者, 影响 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因此,规范确诊、合理防治亚健康状态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亚健康状态因 历史 年代、 社会 环境、生活水平等差异而表现不同,如 经济 落后地区易出现慢性劳损、肌肉关节疾病、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的潜病(证)、前病(证)状态; 工业 不发达地区易出现职业病、地方病的潜病(证)、前病(证)状态;经济较发达地区易出现肥胖、临界高血压、低血压、临界高血糖、低血糖;长期嗜酒、吸烟的人群易出现反应能力减退、活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甚至出现轻度身心失调:易疲劳、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定、免疫力低下等。

2  亚健康的病机

   

现代 医学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①疲劳过度造成的脑力、体力透支;②人体 自然 衰老;③现代身心疾病的前期或手术后恢复期;④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2]。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的病因病机乃多因素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如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阴阳动态平衡失调,出现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气血运行失和、气机升降障碍、精神形体失养。亚健康所呈现的“未病”, 不是无病,也不是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3]。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减退是出现亚健康的关键因素。阳气虚弱,推动、温煦不足,血运迟缓而为瘀,津液失化聚为水湿、痰饮则出现临界高血压、临界高血糖、临界高血脂、高体质量等一系列症状。阳气防御作用减弱而易感外邪,邪正交争无力抗邪外出,推动温煦作用减退而呈现疲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等状态。这一系列躯体、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异常,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微循环紊乱有关,主要是由于血黏度增大,血液在流经微循环时速度减慢、血流不畅,致使营养物质交换不全,代谢产物淤积不出所致。

3  亚健康的本质

   

亚健康状态本质上是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或摄生不慎,失其衡度;或年老体衰,功能日损;或病后失养,化生减少等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和基础物质(精气)生化的不足,尤其是阳气的不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指明阳气在动静状态下分别能充养筋脉元神,神气旺则精神充沛而安和,筋得养则活动自如而舒展。亚健康状态为脏腑功能减退而非障碍,故基础物质(精气)的产生并非绝对缺乏,也非脏腑功能逆乱而阴阳失序直接进入疾病状态。故恢复减退的脏腑功能,一方面促进五脏精气的生化,保证脏腑的功能活动;另一方面截断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的基础物质进一步亏损,就能扭转亚健康状态,使其向健康状态发展。

4  亚健康的防治从温扶阳气着手

   

温扶阳气的实质是恢复脏腑功能,打断机体阳虚阴聚进一步发展的因果链条,使之调和于病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点明了正气盛衰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正气充沛,则抗邪力强,不易发病;正气衰减,阳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流通不利而停聚,出现气滞、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4]。若不及时疏利清除则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诱发疾病,或此时摄生不慎稍感外邪,则立即内外相合而发病。

   

在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停聚的阶段温扶阳气,使阳气充足而流通,则气血津液能通调于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百骸。温扶阳气并非温散其寒,乃温而行其滞,扶而复其用。经脉气血宣流,脏腑功能则恢复。亚健康状态之所以尚未步入疾病状态,起因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而暂未受邪,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而受邪轻微,故鼓舞人身之阳即能恢复脏腑之用。

   

肺主气,宜宣降;脾胃主纳运,宜通降;肝藏血,宜疏调;心藏神,主血脉,宜明通;肾藏精、主水,宜藏化。这些生理功能都与气血津液的化生输泄有关,反映了通的特性。温扶阳气则能使人体气机通畅,保障了五脏六腑功能正常[4]。温扶阳气之法,重在鼓舞、振奋阳气,能避免单纯补益易致的壅滞弊端,而非一味填补。温扶阳气重在温扶肾中之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既能促进全身脏腑之阳气,又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加速代谢进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促进精血津液化生为气,化生为能量,即促进了“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正常,则机体自卫机制得以增强,自稳状态得以稳固,抵御和驱除病邪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5  小结

   

在亚健康状态中,应看到阳虚不运的病机本质,重视阳气在“健康—亚健康—疾病” 发展 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温扶阳气并非忽视亚健康状态可能存在的津血不足,而是基于元阳之气为人生阴阳主宰的考虑。卢铸之认为阳气为化生气血津液之本,百病皆因阳气受损而生。因此,治病立法当重在温扶阳气。他认为,阳气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之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人体体魄的强弱与死生。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伤、疫疠等,皆可导致人生阳气受损而发为疾病。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5]。扶阳则精血津液自生而脏腑及周身均能得其敷布润养。李中梓亦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说明阳气充足固秘,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条件。同时,不应把温扶阳气简单地视为补法,补不得法,补而不受,易生他变,反而加快亚健康状态转为疾病状态。且温扶阳气应适可而止,切不可矫枉过正。

(本文由张琦老师指导)

【 参考 文献 】

亚健康与疾病篇7

[关键词] 亚健康 产业 现状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岁~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2.亚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1)亚健康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对亚健康状态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所以,如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干预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中都把亚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但课题承担者大部分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入手,对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生物学理论研究。亚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基本没有,其结果就造成了亚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上的混乱。

(2)亚健康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国内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检测设备,但都存在设备简单,测试结果重现性差的问题。亚健康干预手段和高级服务人才匮乏,基本还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推拿、针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个性化服务缺失。

(3)亚健康商业信誉较低,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对亚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规范。亚健康行业流行,但市场混乱。目前,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亚健康产业。这表明国内目前的亚健康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无序的问题,缺少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规范,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未确立。

(4)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可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从而鼓励和帮助人们改正不健康的行为,降低风险性。但目前亚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个人信息缺乏持续性、可用性。

(5)与保险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保险是亚健康产业在国外的一个主要方面。从健康保险的经营目标看,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亚健康服务,满足客户亚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亚健康诊疗,降低保险公司疾病的赔付率,可扩大利润空间。

三、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1.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设亚健康服务平台

亚健康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人,还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亚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亚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将会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亚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对象要多样化、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产业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属于“发现健康问题、但不能充分解决健康问题”型的服务,并且大多数服务是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的,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另外,现在体检行业存在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总量过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已经面临需求量下降、不良竞争增加、一些机构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亚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入正确的管理理念,实现服务升级,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如增加体适能测定评价、营养干预、心理咨询等服务。

3.兼营健康保险业务

亚健康产业兼营健康保险业务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鉴,最典型的代表――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为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包括系统的亚健康保险业务。另外,从国际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必将要进入亚健康领域,在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营健康保险业务对亚健康产业自身来说也有重要作用,将解决亚健康服务消费支付的“瓶颈”问题,推动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4.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互动与双赢

亚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明显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亚健康管理。所以,亚健康管理的出现将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将直接影响亚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等。随着国家亚健康相关标准的设立,亚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亚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并引导亚健康产业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

四、我国亚健康产业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从新医学模式下考察分析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围绕亚健康防治工作产生的亚健康产业也会涉及到许多领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师培养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亚健康理论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亚健康诊断治疗,中医诊断治疗亚健康研究、生态环境与亚健康、社会文明与亚健康、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等;在食品工业方面,有营养补充食品、防衰老益寿食品等;在农业方面,则有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在制药业方面,则有防治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化学药、植物药、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药等;在休闲业方面,有亚健康旅游、运动健身、健康餐饮等;在传媒业方面有亚健康网站、网上咨询、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医疗业方面,有亚健康医院、亚健康检查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等;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亚健康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家用亚健康治疗设备等。

总之,随着我国亚健康服务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实施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亚健康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2]郑灵巧:投资慢性病防治,效益惊人[N].健康报,2006

[3]陈永华:亚健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J].医疗保健器具,2006

[4]雨焱:双刃剑两面看―亚健康产业商机无限[J]. 健康大视野,2007(9):93~95

亚健康与疾病篇8

健康管理是什么?

健康管理的定义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实施健康管理是为了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由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干预实施。

健康管理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各个角度对个人进行的全面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健康管理的科学依据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从发生早期病变,到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具体来说,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通过有效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这就意味着个人患病几率的控制和降低。这构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学依据。例如: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对于这些危险因素,个人无能为力,无法改善,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血压、血糖、运动水平等,可以随着生活行为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增加运动量和合理膳食可以降低血脂和血压。这些危险因素的降低可以降低发生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乳腺癌等。这些因素是个人可以控制并改善的,是健康管理的依据所在。

健康管理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第二步:健康状况评价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第三步: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即解决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健康管理就是遵照上述的步骤不断循环,解决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实现最大程度地避免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最早在欧美风行,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兴起是由于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人的寿命延长和各类慢性疾病增加,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而寻求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个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健康管理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饮食被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饮食所取代;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形式被以脑力和轻微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形式所取代。这看似舒适的生活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温柔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人们的健康。这个隐匿、温柔的杀手就是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量不足为主要代表。由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我们统称为生活方式疾病。这些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迅速提高,不仅使个人遭受了疾病的折磨,也使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

面对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挑战,美国政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提倡人们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等,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病率下降50%,其中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0%,肿瘤发病率下降1/3,人均寿命延长10年。

美国保险业最先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医生采用健康评价的手段来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为保险公司控制了风险。为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德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家逐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组织。

企业决策层也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及发展,这种觉悟使健康管理第一次被当成一项真正的医疗保健消费战略,企业决策层开始改变为员工健康的投资导向。美国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为其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除了人群的健康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外,其效益费用比是:3.24:1。其中:高血压:4.29:1;高血脂:5.25:1;戒烟:2.24:1;体重:1.69:1。

在美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有这样一个90%和10%的规律: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未参加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

为什么要健康管理?

现代人健康现状及亚健康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是这样规定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持续完好状态。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且生活无规律,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身体疲乏、腰酸背痛、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衰退、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精神不振。但到医院去做健康体检,又没有特殊的异常发现,下不了具体的疾病诊断。这种既不是健康人,也不是病人的中间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亚健康”。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调查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之间,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人群分布特点为:中年知识分子和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人士、领导干部、私企老板、影视明星是亚健康高发的人群,青少年亚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老年人亚健康问题复杂多变,特殊职业人员亚健康问题突出。

亚健康的主要起因:

1,过度紧张和压力;

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高盐、高脂和高热量饮食,大量吸烟和饮酒及久坐不运动是造成亚健康的最常见原因;

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如水源和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等;

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

亚健康的主要危害:

1、亚健康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状态,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人群转入的;

2、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工作效能和生活、学习质量,甚至危及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3、心理亚健康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

4、多数亚健康状态与生物钟紊乱构成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

5、严重亚健康可明显影响健康寿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残。

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中,它可能自发的向疾病状态转化,也可能通过个人的自觉改变向健康状态转化。但是向健康状态的转化是需要个人付出代价与努力的,这就需要进行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保健康,省支出

健康管理可以:

科学评估自己患慢性病的危险性,了解健康隐患;

主动预防、降低并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对疾病患者,通过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

――据医学专家研究,一个人自发育完全成熟之日起即开始走向衰老(一般男人为25岁,女人为22岁),只是起初很缓慢,难以觉察,直到中年才开始显现,及至老年则不断加速。尽管人的衰老与死亡这一自然现象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和逃避,然而减慢衰老,延长寿命却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参加健康管理虽不会使人永远年轻,但可以使个人的衰老减慢,并保持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就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健康管理的实质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够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医疗成本降低了30%。

――在计算对于健康的投资与回报时,虽然对于不同疾病的高危群体的投入与产出是不一样的,但是一个可以值得参照的数字是:在健康管理计划上每投入1元钱,将来在医疗费用上可以减少8―9元钱。

谁是受益者?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它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健康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常规医疗中的患病者,而是所有人,它的受益者包括所有的健康人和非健康人:

健康人群

希望保持健康身心的健康群体。已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健康知识不足,希望得到科学、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并拟通过定期健康评价,保持低风险水平,尽享健康人生。

亚健康人群

希望定期得到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价及健康改善指导的亚健康群体。在健康顾问指导下随时监控健康状态,有意识地参与健康改善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整体健康水平。

高危人群

已有明显高危倾向并需要立即改善健康状况的群体。需要定期得到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价,并在健康顾问的指导下密切监控危险因素、降低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已患病者

在参与就诊的同时希望积极参与自身健康改善的群体。需要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改善,监控危险因素,降低风险水平,延缓疾病的进程,提高生命质量。

它山之石,如何攻玉?

它山之石――国外经验

美国是健康管理发展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健康管理策略在美国主要有6种,这6种健康管理策略,都值得我们结合国情,予以借鉴。

1、生活方式管理:主要关注健康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这些行为和风险将影响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生活方式管理帮助个体做出最佳的健康行为选择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生活方式管理使用对健康或预防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促进个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生活方式管理方案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者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此,要调动个体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生活方式管理的效果取决于如何使用行为干预技术来激励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行为。四类促进健康行为改变的主要干预技术措施是教育、激励、训练和市场营销。

2、需求管理:以人群为基础、通过帮助健康消费者维护健康以及寻求适当的医疗保健来控制健康消费的支出和改善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需求管理试图减少人们对原以为必须的、昂贵的、和临床上不一定有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使用。需求管理使用电话、互联网等远程病人管理方式来指导个体正确地利用各种医疗保健服务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

3、疾病管理:着眼于某一种特定疾病,如糖尿病,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与强调病人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该系统可以支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疾病管理强调利用循证医学指导和增强个人能力,预防疾病恶化。疾病管理以改善病人健康为基本标准来评价所采取行动的临床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4、灾难性病伤管理:为患癌症等灾难性病伤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要求高度专业化的疾病管理,解决相对少见和高价的问题。通过帮助协调医疗活动和管理多维化的治疗方案,灾难性病伤管理可以减少花费和改善结果。通过综合利用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病人自我保健的选择和多学科小组的管理,使医疗需求复杂的病人在临床、财政和心理上都能获得最优化结果。

5、残疾管理:试图减少工作地点发生残疾事故的频率和费用代价,并从雇主的角度出发,根据伤残程度分别处理以尽量减少因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残疾管理的具体目标是:防止残疾恶化;注重残疾人的功能性能力恢复而不仅是病人疼痛的缓解;设定残疾人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详细说明残疾人今后行动的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对残疾人的影响;帮助残疾人和雇主进行有效的沟通;有需要时考虑残疾人的复职情况。

6、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这些策略都是以人的健康需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做到有的放矢。

―般来说,在美国,雇主需要对员工进行需求管理,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开展疾病管理,大型企业需要进行残疾管理,人寿保险公司、雇主和社会福利机构会提供灾难性病伤管理。随着健康管理实践和研究兴趣的不断扩展,美国发达的流行病学、管理科学和行为医学为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攻玉?――国内发展

在我国。健康管理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产业。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仅有少数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为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健康管理的从业人数没有准确的数据,估计全国在10万人以上,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与美国70%的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完善的服务相去甚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慢性病的上升,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需求会日益增长,而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新兴的健康管理行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立一支健康管理专业队伍,对于改善和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我国目前有各类体检机构5000多家,但做健康体检的人数还是远远少于就医的人数。当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普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时,我国仅占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07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白书忠指出,解决13亿人民的健康,不能单靠“药片和手术刀”,而应主要依靠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产业及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

根据我们的国情,微观上,健康管理针对个人、公司和企业;宏观上,健康管理针对政府和整个社会。

微观健康管理:对个人来说,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组合,因此应针对个人自身危险因素筛选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企业来说,健康管理还可汇总、评价群体健康信息,作出人群健康管理资讯报告,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群健康需求的参考信息。

亚健康与疾病篇9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约7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或有着亚健康的体验;在我国,亚健康状态人群比例也在不断增大。这与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有关,人们在家庭、事业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负担较重,耗气伤神,精气神一旦失衡,就会出现亚健康的种种表现,如疲劳、精力不足、面色无华、目光暗淡、行动不敏捷、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等,有些还会出现腰痛、背痛、口干、胸闷等躯体症状。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西医所谓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在理化检查中,亚健康状态的人往往无阳性指标,或在生化检查中有轻微反应,但尚未达到病态。这种状态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日久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对于亚健康状态,中医自古就有着深刻的认识。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黄帝内经》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看出对于疾病“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亚健康,用中医理论来解释,是阴阳失衡的表现,只是失衡的程度尚未达到疾病状态。阳气不舒,则背部不适、背痛;阴液不足,则口干;神不守舍,则失眠、睡眠障碍;耗气伤神,气血不足,则见疲劳、面色无华、精力不足等。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中医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调理阴阳、舒肝解郁、宁心安神的方法。因为亚健康毕竟不是病态,因此调理要采用综合的手段,以心理调节、运动调节、饮食调节为主。合理的营养摄入、健全的脾胃功能、清洁空气的吸入可以调精,心态调节、心理调整可以调神,适当运动可以调气,通过精气神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理亚健康的目的。

亚健康状态是人体经络不通、气血不足、运行不畅的表现。主要原因是人们忽视养生,生活习惯违背自然规律,体表及脏腑气血濡养不利,从而出现一系列精神萎靡、身体疲劳的状态。生理上多查不出问题,但反应在体表肌肉骨骼上,则会产生酸痛劳乏等感觉。邓院长说,骨骼是经络和神经中枢传递的载体和屏障,当身体出现疾病时,骨骼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此时若能寻找到身体骨骼穴位上的病点,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打通经络,使气血通畅归源,让人体的躯干骨骼和五脏六腑系统互相联络,让各组织器官进行有效的养料和气体的交换,就能排除人体内的毒素,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身体平衡健康的状态。这在祖国传统医学上称之为“循经摸骨”。许多人之所以得病,就是因为在亚健康状态时未加重视,进而发展到疾病状态的,所以大家要“未病先防”,多掌握一些有利于健骨行气活血的养生术,如按摩、气功、瑜伽、食养等,必要时也可以找专业医师加以调理。

亚健康与疾病篇10

【关键词】  亚健康;肝郁脾虚;逍遥散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度阶段,虽有症状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疾病发生的病前状态[1]。中医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完全吻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状态的要求。为此我科自2007 起采用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 例病人均来自我院2007 年1月 – 2009 年7 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5 例,男26 例,女29 例;年龄在29 ~ 63 岁,平均(39.66±14.45)岁;其中农民3 例,工人4 例,公务员26 例,专业技术人员17 例,商业人员5 例。对照组25 例,男11 例,女14 例;年龄31 ~ 60 岁,平均(36.34±16.87)岁;其中农民1 例,工人1 例,公务员13 例,专业技术人员8 例,商业人员1 例。以上两组病例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合理饮食结构;不要透支睡眠;建立动养机制; 培养多种兴趣;善待压力,心胸开阔。关键要做到善于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胸豁达保持持心理平衡应[5,6]。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加味逍遥散:柴胡15 g,当归15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生姜15 g,薄荷6 g,党参10 g,黄芪10 g,枳实10 g,炙甘草6 g。冷水煎,日1 剂,分2 次口服。4 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诊断标准 亚健康诊断标准依照文献拟定 [2] :诊断参考标准:①持续3 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具有明确的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与《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 拟定,主症:胸闷,周身倦怠,食欲不振;次症:脘腹胀满,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以主症3 项或主症2 项加次症2 项即可诊断成立。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表示, 计数资料 检验,计量资料t 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的标准。①临床痊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显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③有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④无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2 疗效 两组证候疗效标准比较见表1。表1 两组证候疗效标准比较显著性(p < 0.05),表明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处于健康状态与患有疾病状态的人占25% ,而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7]。为了防患于未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重点防治亚健康状态,把预防、消除亚健康定为21 世纪的一项预防性健康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亚健康状态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药依据辨证论治的特色,据症察机,辨机确证,证出法随,因法遣药,在亚健康状态治疗领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8]。中医本无亚健康状态一词,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却形成久远。中医提出医学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这种“治未病”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对亚健康状的医疗干预。《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 ?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为先的原则。汉代张仲景也提出了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治未病”学术思想。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区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现代有学者认为,从健康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中介状态,即病前状态。处于病前状态的“未病”者部分已出现不适主诉而无证可循时,中医尚能通过问诊以“但见一症便是”,或用“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辨治[9]。可见中医药在诊治亚健康状态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庞军在对亚健康的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发现,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肾两虚四种证型为主,其中以肝郁脾虚出现频数最多[10 ,11 ]。肝体阴而用阳,具有主疏泄、调情志的功能。调畅一身气机,推动脏腑气化,鼓舞气血运行,以助津液输布、助调水道、二便排泄。并能疏泄胆汁,助脾胃消化,协调呼吸等。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失于条达,则脏腑气血津液皆受其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主升清降浊,为胃行其津液。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气机畅通,则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形体得养,百病不生。若肝失疏泄,脾胃失调,则气机不畅、气血生化乏源。在外表现为胸脘满闷、周身倦怠、食欲不振的亚健康状态,当舒肝运脾为主,方以逍遥散加味。方中柴胡轻清疏散,既疏肝解郁,又透邪升阳,使肝气条达,郁热外达,可引诸药归于肝经,为君药;白芍具有补血,泻肝,益脾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止痛之功效,二者与柴胡同用可以养血柔肝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具有健脾益气之功,实土以抑木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薄荷、枳实可疏散肝经郁遏之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舒肝运脾,调气和血之功。经治后治疗组有效率

87.27%,对照组有效率64.00%,两组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加味逍遥散可有效干预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王育学.21 世纪健康新概念 .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何丽云, 刘保延, 谢雁鸣,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评价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64

〔3〕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

〔4〕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

〔5〕孙亚南. 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 . 中国医学杂志,2005,(6):338-340

〔6〕秦小平.亚健康状态诊治初探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1):1096-1098

〔7〕郑秋甫, 段留法. 亚健康研究现状 .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8〕商庆新, 张沁园, 王鹏,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探讨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00-102

〔9〕江乐. 治未病新探 . 甘肃中医,1995,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