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7:42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的概念篇1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脾胃病;辨证论治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医学界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医学已开展了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但较多文献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却很少将其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细化研究。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针对中医亚健康研究的困惑,笔者从剖析亚健康状态相关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

1对亚健康状态的思考

11对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解20 世纪70 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首先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

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若要确切理解此概念,则应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把健康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完全良好”这种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绝对化了。这种“完全良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健康”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修改、补充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多种调节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2]。由此可知,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或者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关于疾病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将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内环境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能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细地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尤其是疾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此则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状态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状态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亚健康的界定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12对目前有关亚健康状态几种观点的思考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低质状态论:有学者[3-4]认为,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观点揭示了亚健康的本质,体现了亚健康的共性,但个性化的阐释不够,范围笼统而不深入,临床研究不易操作。(2)个别系统功能紊乱论:有学者[5]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诸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而致。这种观点已触及到相关的系统,范围较为具体但不全面。(3)综合征论:此种观点[6-7]是把国际上相对正式命名的综合征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等。此种观点临床易于把握,但内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医“未病学”论:此观点[8-9]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中医学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 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是“未病”四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对中医治则的确立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显简单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各有优点,但亦均有不足。亚健康状态、健康和疾病统属同一内涵,研究亚健康状态就如研究疾病一样,应具体化,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要体现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化特点,避免对其进行机械地静止地研究;应意识到人体不同系统的不同疾病具有其各自的病前状态或潜状态,也就是各有其不同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的研究现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同样,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很多文献亦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即使是做一些量表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只是把亚健康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却很少把它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研究细化。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也是目前中医界在研究亚健康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多数文献及相关亚健康的学术会议停留在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上,真正解决有关亚健康状态的实质性问题的学术文章却乏善可陈。事实上,在临床工作当中,有较多的功能性疾病(轻微)均可包含在亚健康范围之内。各个系统的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按中医辨证分型,则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故结合人体各系统来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更具有实际意义。以下试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来阐述此观点。

亚健康的概念篇2

【关键词】辩证 健康 亚健康 疾病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主要改善,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文明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制约体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对健康状态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文章从辩证的视野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亚健康-疾病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健康提供可支配的运动处方,对预防亚健康,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适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亚健康概述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有关健康的认识上的深化,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条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疾病的策略真正从治病转向预防加以治疗方面,是当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大体表现: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其中躯体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三)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参考文献:

[1]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7.

亚健康的概念篇3

关键词:亚健康;诊断;综述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6-1324-03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第一状态),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第二状态),75%的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度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正成为威胁全球的世纪病,国内外纷纷掀起研究的热潮。由于亚健康的概念宏观,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指标往往无异常,因此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难点之一。有关亚健康诊断评估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亚健康状态的界定

目前,国内专家对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标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1刘保延等专家组提出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①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有明确的具有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这3条诊断标准,根据亚健康的概念提出。应用广泛,较为权威。

1.2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ZYYXH/T2-2006)对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以上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

1.3石鹤峰等专家组制定的亚健康诊断标准

石鹤峰等制定的亚健康诊断标准,除了上述1.1的全部内容外,拓展和深化了“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的内容,其中包括:①躯体不适综合征;②亚临床状态综合征;③原因不明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④病原体携带状态综合征;⑤检验高、低值临界状态;⑥躯体健康处于高致病性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

以上亚健康诊断标准均根据亚健康的概念提出,准确、权威,但均未列出具体的症状指标,仅能对亚健康进行定性的判断,无法做出定量的测量。

2 量表(问卷)评估法

2.1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

刘保延等人设计出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特征调查问卷,包括躯体状况、生活状况、情志状况、精力状况、禀赋状况、社会环境状况等6个部分,共124个问题条目,采用5级评分,每个条目的分值从1分到5分,意义由好到不好。该问卷全面翔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群的健康状态做出判断,揭示亚健康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课题组应用该调查问卷,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医证候研究,在国内亚健康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但所涉及的条目多,内容复杂,又偏于中医证候研究,因此操作和推广的难度较大。王学良等人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表,包含躯体症状、心理症状、社会症状3个方面,共72个条目,内容上大大简化,易于操作。课题组运用该调查表,在广东省高校、医院进行了多次流行病学调查。

上述两种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能较全面地反映出亚健康状态的特征,但无法对亚健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适用于对已经诊断为亚健康的人群进行症状和中医证候分析的研究。

2.2康奈尔医学指数(CMI)

美国康奈尔大学编制的CMI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躯体症状、家庭史和既往史、一般健康和习惯、精神症状。分成18个部分,共195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者记0分,全部条目相加得出CMI的总分。其中,有51个条目是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称为M R部分。CMI还确定了筛查标准,在我国的筛查标准是:男性总分≥935,M-R≥15分;女性总分≥40分,M-R≥20分。达到此标准的即为筛查到的躯体和心理障碍者。周玲玲等将该量表与自制量表结合,对372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亚健康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55.11%。

2.3 SCL-90自评量表

SCL-90自评量表在国外应用甚广,该量表共90个问题,包括了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等心理精神症状学内容。每个问题按照“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的程度,赋值1―5分,统计指标包括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因子分等,能反应个体或某一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SCL-90是亚健康者心理健康状态测试的有效工具,其自评结果可作为亚健康临床心理状态判断标准。杨娉婷等采用SCL-90对820例亚健康人群进行自评,结果亚健康人群在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分均较常模高(P

2.4 MDI健康评估量法

很多学者用世界流行的MDI健康评估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研究,它本来是WHO用于对人类死亡危害最大的疾病所提示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根据被测者的实际检测状况逐项打分(采取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对应于WHO的健康定义,进行综合评价,其标准是:85分以上为健康状态,70分以下为疾病状态,70~85分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MDI所依据的提示包括依次排列的对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及中风预报、恶性肿瘤征象提示、脏器病变提示、血液及过敏性疾病提示、体内污染测定、内分泌系统检查、肢体损害探测、服药效果探测等躯体性指标,以及近年来增加的心理、社交障碍指标MDI健康评估量表。

亚健康的概念篇4

国际亚健康协会专家座谈会举行

本刊讯(记者 李晓雅) 近日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到76%,处于过疲劳状态的近6成。为促进大健康理念的传播,保障人们拥有质量更高的健康生活,10月16日,国际亚健康协会召开专家座谈会,研讨亚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其理念传播。

大多数国人对于“亚健康”的概念并不陌生。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的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则称为“亚健康状态”。国际亚健康协会会长李深表示,人类的健康“保障顺序”首先是预防保健,其次是基本医疗服务,最后才是住院和大病服务。这已成为各学科专家们的共识。而与中医“治未病”相通的亚健康管理正是预防保健的重要内容。

对此,中国人民306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曹东平指出,亚健康的理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很多人群的认可。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因其评估方法、检测手段不详等因素,这一概念近年来在学界中引起一些争议。专家们应从该领域中选取突破口,加深研究,如研究亚健康向健康或疾病双向转化的可能性等。

北京妇幼院原副院长丁辉也提出,专家们应就亚健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当前的医学模式与时俱进,从而使亚健康为人们所广泛认可。

卫生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黄慈波则表示,在临床查体过程中,有一部分人群虽然检查显示没有疾病,但出现了疾病症状,如头晕、乏力、脱发等,且持续时间超过14天,可以称之为亚健康状态。这需要医务人员针对此向人们进行健康普及,改善生活方式。而且,对于亚健康理念的传播,应该侧重于社区,在社区医务人员中发展宣传健康理念的人员,这与他们健康管理的角色是密切相关的。

会上,专家们还就该协会如何“树旗帜、搭班子、建队伍”,传统医学与亚健康的关联性等话题展开交流。

域外传真

美:促医患沟通出新举措

近日,美国医疗保健监督管理局与广告宣传委员会合作建立网站,推出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宣传片来演示医患间的良好沟通情景,旨在增强医务人员与患者良好沟通。

根据美国卫生行政部门信息显示,医患间有效的双向沟通可促成更好的医疗结果,可提高患者对治疗计划的配合度。此次推出的网站还为医生提供其他信息,如用软件解答医生在医患沟通中遇到的问题,“给患者的建议”宣传册等。(AAFP. 2011年10月18日在线版)

美:拨款1.37亿美元 用于公共卫生建设

近日,美国卫生部拨付1.37亿美元用于加强国家医疗保健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除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之外,还会用在戒烟、疾病免疫和公共卫生实验室的建设、防止院感和药物滥用等方面。

此次拨付的大部分资金用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其他款项分配如下:500万美元扩建各地区戒烟网络;100万美元加强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包括聘请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专家,为其提供专业性培训,以及着手研究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传染性疾病; 260万美元投放在防控院感项目,包括加强各地疾病监测,发展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加快卫生信息技术建设等。(AAFP. 2011年8月31日在线版)

信息窗

“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启动培训

本刊讯(记者 李晓雅) 10月15日,“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在京启动首次培训。项目联合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指出,任何糖尿病防治模式落实均需同时具有微观和宏观视野人才。由此,该项目将在5年内,对500名中青年学者、近1万名基层医生和基层疾控机构骨干工作人员三大层面的糖尿病防治人员开展培训。

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其管理模式需要较大转变,以前糖尿病患者一直在大医院诊断、分型、制定治疗方案,而患者长期管理监测都在社区进行。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将小病在基层解决,所以社区医生今后将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对基层医生培训,使其提供糖尿病防治的无缝化管理服务,优化基层资源,提高患者以及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

该项目由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国际糖尿病中心和梅奥医学中心参与合作,赛诺菲公司支持。

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本刊讯(记者 王天鹅) “指南推广难”一直被业内专家所诟病。10月16日,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京,同时宣布,全国6个分区的讲师培训会和100个中小城市新指南培训活动将陆续展开。这预示着《指南》或将摆脱“指南推广难”的魔咒。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陆菊明介绍,《指南》对糖尿病诊疗标准和路径进行了更新,“目前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提出了2型糖尿病降脂、降压、抗凝标准治疗中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

据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将用2年推广该《指南》。

第22届“长城会”在京召开

亚健康的概念篇5

【关键词】健康 亚健康 体育锻炼

傅善来等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报告,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也只有2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75%。从体育学角度,对人类的亚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各种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人体亚健康状况进行干预,区分出不同类别体育项目对亚健康干预效果的差异性,旨在为减少和缓解亚健康状况,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社交、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问题时,时常产生内心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低落、忧郁、焦虑、头晕、失眠等亚健康的表现。

1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2亚健康的分类

关于亚健康的分类方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根据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和症状,主要可分为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品质性亚健康。

2.1 躯体性亚健康。躯体亚健康主要临床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疲劳感、头晕头疼、心慌、食欲不振、胸闷气短、消化吸不良、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等症状。这种状态的亚健康如持续发展,将会影响人体各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最后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2.2 心理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情绪急躁易怒、心中懊悔、紧张、焦虑不安、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无兴趣爱好、精力下降等症状。

2.3 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社会适应性亚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在工作或学习中,会遇到重重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和人际交往,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进而会继发地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2.4 道德品质性亚健康。道德品质亚健康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人常常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子,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等。意义障碍是指内在的心理因素妨碍对道德要求正常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拒绝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式,毁坏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

3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

3.1 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竞争、学习和就业压力日趋激烈,导致学生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大脑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不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休息,导致人体的机能下降,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影响了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2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规律的起居和饮食习惯,会导致人的生物钟以及消化系统的紊乱。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都有着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不吃早餐、偏食、过度节食、吸烟、过度饮酒、睡眠不足等,这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理代谢,甚者造成代谢紊乱。使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后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3.3 缺乏运动和身体锻炼。由于学生对自身健康关注度不够,对体育锻炼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自觉锻炼的意识,再加之进行体育锻炼的产地、器材和和师资的缺乏,导致学生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严重不足 ,缺乏运动会直接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营养过剩、肌体抵抗力下降,长时间的静坐会造成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而使大脑处于亚氧环境,导致大脑疲劳,从而出现亚健康的一系列症状。

3.4 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受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有许多新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快融入新的集体,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出现同学间关系不协调,遇事容易偏激,容易感情用事,易产生沉重的内心苦闷、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4 预防措施

大学生亚健康群体应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通过体育活动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使亚健康到健康的转化。

健康与亚健康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何预防亚健康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率,加强组织器官的营养过程,改善大脑皮质和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加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亚健康的概念篇6

在众多时尚科技中,―直致力于以科技的智慧和无穷创意来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启发人们创造优越生活的新思维、新视野和新态度的欧西亚公司,凭借民用天气预报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今年推出的高科技环保概念,入选为世博会世界气象馆的特许商品提供商。9月14日,欧西亚公司在上海2010世博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里举行的这场别开生面的时尚生活秀,更是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流连,久久不肯离去。

智慧生活,舒适人生

与一些有针对性产品的厂商不同,欧西亚的产品线要复杂很多,其涵盖天气预报投影时计、舒适生活、户外运动、康体、电话通讯以及儿童电子学习产品等一系列产品,细品之下,欧西亚一直遵循的是“健康生活”的理念,就如同欧西亚中国区总经理潘文风一直跟我们强调的那样,“所有欧西亚的产品我们都会秉承一个概念,就是Smart Living,智慧生活,把创新的、科技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产品里面去,使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欧西亚的产品关注细节的点点滴滴,由外至内体贴照顾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一直受到追求健康与时尚的潮流人士的宠爱。目前,欧西亚在全球的销售网点已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地,而在中国国内,除了传统的商,欧西亚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办自己的独立零售旗舰店,力求为更多的用户带去体贴的生活照料。当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智慧生活”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使用欧西亚产品的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耳目一新的时尚生活秀

不一样的产品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会体验,在世博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内,欧西亚将舞台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模特们以情景剧的方式表演,从点滴细节中体现我们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晨,i.WakeUp日光唤醒时间显示器给我们带来自然、舒适的一天:其内置黎明模拟器,用柔和的光芒自然地唤醒你,让你远离普通闹铃的喧闹,享受每一个平和、宁静的早晨。而办公室女郎的中午休息时间,可以用i.Confort迷你按摩器的单结点穴位按摩或多结点按摩的2种方式舒缓疲劳,亮丽的颜凶、超酷的设计也成为点缀办公室的一抹亮色。假日的清晨,情侣们可以带上i.Balance负离子健康颈链和手链,它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及睡眠质素,简约时尚的设计也方便穿衣搭配.说是“健康潮物”也不为过,夜幕降临,小夫妻们在家中品味着美酒的芬芳,旁边则是水晶幻彩天气预报仪透出的丝丝魅惑之美,它犹如一件艺术摆设凸显主人品味。

亚健康的概念篇7

美容以健康为本,植根于医学,严肃于科学,提升于美学,几方面缺一不可。这一健康美容新概念不仅精辟、科学、系统、全面地概括了美容的内容,而且也为美容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它不仅是我国21世纪健康美容事业发展的理念和宗旨,也是国际美容发展的新理念和必然趋势,符合美容市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符合社会需求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21世纪人类医学正向亚健康、延缓衰老、养生美容、预防保健和社区医学等方面延伸。这不仅引起了国内外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界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而且也越来越引起消费者的普遍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抑郁失眠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些不适感都是亚健康的具体反映。另外,造成人们亚健康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先天或后天的不良体质、外界环境、心理素质、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不同类型的体质和心理素质不仅决定了不同的亚健康状态,而且也决定了亚健康状态是向健康方向转化,还是向疾病方向发展。

亚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的下降,而且与美容也有很大关系,因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脏腑病变以及经络、气血的运营状态,首先会通过肤色折射出来。一个健康的人,其面色一定光泽靓丽、肌肤富有弹性、充满了活力,这些恰恰是消费者和美容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消费者的健康水平如何是美容效果的基础,否则光靠表面的涂涂抹抹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21世纪,是一个以我国传统养生育容文化为主导的健康美容时代。作为美容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技能,兼备美学艺术的功底,还要对每位进店的顾客有仁爱之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美容师才能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准确无误地实施不同的美容手段,达到预期的美容效果。未来的美容师,不仅是为人们塑造美的工程师和形象大师,也是健康咨询师,在向人们打造美、传递美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向人们传授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内调外治、养生育容、健康美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 我国美容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更加理性和个性化。以前那些不实的夸大宣传、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打乱仗时代已经过去,国家对美容行业的各种监督管理法规相继出台,对从业人员严格实行美容技术技能执业资格考核、评定制和准入制等。这些都让行业不仅面临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与挑战的双重压力,而且还将面临新的洗牌。

崭新的文化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各行各业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带动和支撑,美容行业也如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拓宽发展空间、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创新,人才是基础,所以提升美容师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亚健康的概念篇8

关键词:健康旅游;养生旅游;康体旅游;研究综述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合作视角下河北健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SQ12300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内外健康旅游研究综述

收录日期:2013年3月30日

一、国外健康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旅游概念的探讨。健康旅游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温泉疗养地Spa的建立就是健康旅游的最初形态。当时健康旅游范畴相对宽泛,即能够使自己或家人获得身心健康的任何旅游方式都可视为健康旅游。

澳大利亚学者Bushels(2000)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健康旅游的定义,“健康旅游是借助传统与非传统医学治疗的旅游服务,从而使旅游者身体得到健康,放松,工作压力能够缓解的一种旅游方式”。Mueller与Kaufman(2001)对于健康旅游的定义为:人们离开常住地或暂时居住地或工作地点,去寻找体验一种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的活动而引起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同时,他们认为医疗旅游应该是健康旅游的一种表现方式。Hunter-Jones认为,健康旅游的概念过于狭窄,不能只关注温泉浴、健康、卫生保健等主题。在Henderson的研究中,将现代健康旅游分为3类,即温泉浴及选择性治疗、整容手术、医疗旅游。

健康旅游,即Health tourism,亦称Health travel,甚至有些学者直接称为Medical travel。但David Reisman认为,尽管健康旅游与医疗旅行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健康旅游不同于医疗旅行。David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健康旅游更多的是强调一种预防性的保健作用,而医疗旅行是当一个人患有疾病时为得到治疗而进行的活动。

目前,学术界对于健康旅游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所谓健康旅游主要是指人们为追求健康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旅游活动。较早提出健康旅游概念的是Jonathan.N.Goodrich和Grace.E. Goodrich。他们通过对206名游客、12名医生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对22个旅行社、2位中药经销商进行电话采访,并对世界上24个国家的284本旅行手册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健康旅游是一些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除了通过优美的风景吸引旅游者之外,同时通过提升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如酒店住宿条件、水上运动、高尔夫等吸引游客。

(二)健康旅游市场的研究。欧美市场是健康旅游的发源地。Inskeep(1991)研究温泉旅游时,对温泉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评价,并强调发展温泉旅游必须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考虑在内。Crell(1994)研究的是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健康旅游资源的开发。Loverseed H.(2001)以北美的温泉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美市场特点,重点研究了北美温泉旅游市场消费者行为特征对该地温泉旅游的影响。Brian Hay(2001)初步研究了苏格兰的健康旅游、康体旅游,分析了这一新兴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健康旅游实践研究。传统的健康旅游多是指温泉旅游,随着全球范围内大旅游的崛起,健康旅游的概念已经扩大,除了包括温泉旅游之外,还涵盖了养生旅游、医疗旅游、保健旅游、康体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Henderson J.C.(1992)研究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健康保健旅游发展问题。Finnicum P与Zeiger J B.(1996)从身体健康、智力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和环境健康五个方面研究了养生旅游之一健康旅游方式。Eleni A,Didaska lou.(2003)等探讨了医疗与旅游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健康旅游就是界于医疗与旅游两者之间的产品,是以追求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度假活动。

Hall C.M(1992)以探险、运动等体育形式为核心内容研究了健康旅游的发展。Hansrue Mueller(2001)年,针对康体旅游市场这一马来西亚健康旅游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成为马来西亚发展健康旅游很有价值的参考。

Joan C.Henderson(2004)以新加坡为实证案例,探讨了政府旅游组织机构职能、旅游教育对健康旅游发展的影响。在Chew Ging Lee(2001)的《 Health care and tourism : Evidence from Singapore 》一文中,以新加坡的旅游发展为例,运用资源整合和因果检验方法,针对健康旅游活动对新加坡旅游业短时间内和长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

(四)健康旅游产品研究。在泰国,医疗旅游业的发展始自1997年,主要是将传统自然药草、专业医疗、Spa美疗等养生度假活动融合于旅游活动当中,重点发展曼谷、清迈、普吉与苏梅岛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健康旅游,并且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自2004年起,泰国实施一项为期五年的国家计划,由泰国政府卫生部门牵头,组合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传统草药产业三个区块,力推泰国成为“亚洲健康旅游中心”。

印度也是亚洲乃至世界健康旅游较发达的国家。印度健康旅游以瑜伽、冥想、阿育吠达为主,重点突出健康旅游特色。雷・马塞洛(2003)通过对印度经济构成的分析,发现医疗旅游形式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疾病治疗服务,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印度经济增长,有利于印度医疗业发展。2009年印度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一届医疗旅游贸易展览会的主题就是:打造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印度希望通过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及设备,引进一流人才以及较低的消费成本等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二、国内关于健康旅游研究进展

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健康旅游活动的真正兴起也只有大约十年的时间。对于健康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截止到2002年,国内几乎没有完全明确针对健康旅游的理论或实证研究,更多的是对于温泉旅游、医疗旅游、保健旅游等细分市场的研究分析,或者是在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抑或是体育健身旅游等方面的研究中涉及到保健、医疗、康复疗养等旅游的健康功能。(表1)由表1可以看出,温泉旅游一直以来是我国学者及业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其次是医疗旅游及保健旅游。近几年,学术界及业界才开始渐渐转向康体旅游问题的研究,而对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旅游的研究则主要开始于2003年以后,2003年以后对健康旅游的研究成果占87%。

(一)国内健康旅游概念的探讨。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为“中国体育健身旅游”年,健康旅游的概念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提出的。王艳、高元衡(2007)既从宏观角度,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健康旅游的内涵,健康旅游能够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提高和改善,并将健康旅游分为求医疗养、休闲调整、增强体质以及自我实现四种类型。杨文在《关于大力开发我国老年人康体旅游的必要性研究》一文中,对康体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康体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健身休闲娱乐,观看体育运动从而达到身心愉悦为目的或以体育健身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并进一步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对大力发展我国老年人康体旅游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罗明义(2001)在《现代旅游经济学》一书中阐述了康体旅游的基本内涵,它是指一系列可以改善旅游者身体素质的旅游活动。陶汉军(2001)认为保健旅游的目的是治疗疾病或疗养,以增进身体素质。王兴斌(2000)认为健康旅游应该是以康复型旅游为主的,已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养生疗养的目的。

郑利的《旅游健康学研究》一文,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出发,运用多学科知识,比如健康学、管理学等,对旅游健康、旅游健康资源、旅游健康管理等概念进行了定义。白鸥(2010)的《健康旅游研究综述》是对健康旅游研究较成功的成果,她综合分析了健康旅游的定义和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指出了我国和欧美旅游市场的不同之处。

(二)国内健康旅游实践研究

1、医疗保健旅游研究。亚健康已经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再陌生的现象。它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量生活状态,也被称为是第三状态。郭鲁芳、虞丹丹(2005)认为,可以通过比如疗养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或宗教旅游等载体形式来缓解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压力,消解第三状态。陈传康等从以“三亚宇达国际康体休闲中心”为实例,从医学的角度,配合建设康体休闲和康复养生中心,研究了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同阶段的人体第三状态调理与恢复的第四医学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体现健康旅游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包含了关于“生命、健康、运动、享受”的传统观念。叶烨(2005)对比了医疗旅游与传统旅游之间的不同之处,区别在于医疗旅游更注重满足对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个人化、多元化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使旅游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同时还能满足一定的旅游需求。200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疗旅游园正式向游人开放,开创了埋沙疗法。旅游园的特色是将沙疗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身体埋在火热的沙子中,综合热疗、光疗等方法,有效去除病痛。

2、温泉健康旅游研究。张建忠、杨新军(1998)以安宁市温泉旅游度假区为研究案例,初步探讨了旅游度假区开发康体休闲和康复养生等健康旅游项目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安宁市温泉旅游度假区康体项目的CI/CS策划。李玲通过对国内外康体旅游目的地的调查对比分析,指出作为较为新型的旅游体验的康体旅游,已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旅游新趋势,并为中国发展国际康体旅游市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2010年李攀等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之下,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应用“原住民文化”,探讨了海南黎族养生保健文化的未来发展。

3、国内健康旅游产品研究进展。近几年,健康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非典之后,各地对于健康旅游以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福建武夷山推出以“享受健康呼吸,享受健康饮食,享受健康运动”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四川的“九寨沟健康旅游”项目;广西巴马长寿之乡的旅游发展更是紧紧围绕生态、健康、长寿为核心;云南省以“神奇迷人彩云南,健康安全旅游地”为宣传口号,大力宣传云南旅游的健康文化。2004年昆明滇池试图将滇池打造成世界级康体休闲胜地;2005年云南省保山市以健康旅游为主要的工作核心,以生态Spa和户外运动为主,将保山建设成为健康旅游胜地。2007年云南德宏围绕“康体旅游”项目开发为核心,将德宏“天然氧吧”与健康旅游结合。2010年广东省佛冈县也开始着力打造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遂宁借助重庆市打造“健康重庆”的契机,大力推进遂宁健康旅游。

4、国内健康旅游市场研究。徐修远(2010)也是针对老年健康旅游开发市场,研究了该市场旅游产品的供求现状,以期能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老年健康旅游市场需求。李伟(2008认为,旅游是缓解精神紧张,放松心理压力的绿色良方,可以使老年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对于健康旅游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旅游活动的表现形式或体验,还有对于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研究。胡静综合了旅游学、社会人类学、美学、健康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在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上的应用以及众多学者关于区域旅游形象设计上的研究,结合鲁东滨海旅游带发展现状,对其未来的滨海旅游健康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开发与策划。

三、文献研究综合评述

纵览国内外关于健康旅游的研究,在健康旅游的概念、健康旅游产品以及健康旅游实践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探讨,为健康旅游以及健康旅游产品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从健康旅游的概念来看,诸多研究都强调健康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健身休闲娱乐,达到身心愉悦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者以保健的形式开展康复性旅游活动,达到维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从健康旅游市场来看,老年人市场,即“银发族”已经成为健康旅游的重点市场,他们对健康的追求表现出很大的热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青年面临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中青年市场是一大亟须开发的潜力市场。

从健康旅游产品的研究来看,开发了多类诸如SPA、中医推拿理疗等产品,同时健康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多的结合健康旅游、生态旅游等进行相应开发。

因此,笔者认为,第一,健康旅游是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设计健康旅游产品,给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健康疗养的旅游环境;第二,健康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目的地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健康旅游开发要深入结合旅游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健康旅游产品。同时,健康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层次性;第三,健康旅游的发展要深入保护自然环境,着力构建养生环境,创造健康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d Reisman.Health tourism:social welfare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10.

[2]Valorie A.Crooks,Leigh Turner,eg.Promoting medical tourism to India:Messages,images,and the marketing of international patient travel,2011.1.

[3]Chew Ging Lee.Health care and tourism―Evidence from Singapore[J].Tourism Magaement.2010.

[4]徐修远.浅析国内老年健康旅游市场的开发[J].旅游论坛(旅游市场研究),2010.5.

[5]李攀,阳尕,王公法.国际旅游岛海南黎族养生保健文化发展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6]胡静.鲁东滨海旅游带健康旅游产品开发与策划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7]白鸥.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季刊),2010.3.

[8]李伟.美化“夕阳”人生,拓展“朝阳”产业――发展老年旅游的对策[J].经营与管理,2008.9.

亚健康的概念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290-02

【关键词】 早期诊断;亚健康;干预性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随着人类疾病谱(disease chart)的变化和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的转变,人们不再认为单纯的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概念,即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或称之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然而,目前对亚健康的成因及诊断等尚不明确。

将青少年亚健康的早期发现与干预纳入学校卫生服务领域,有助于早期发现损害健康的问题,不但可以及时扭转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而且对成人期的健康保护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拓展学校卫生服务领域,同时也可以降低由亚健康状态过渡为疾病状态所负担的医疗费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1 从阈下精神障碍研究看青少年亚健康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疾病诊断需要一个“阈值”,达到不同的疾病诊断系统(如国际疾病诊断系统ICD-10)界定的标准方可诊断为疾病;与之对应的是健康,没有身体虚弱,心理活动有效和平衡,社会适应良好。随着对疾病和健康认识的深入,健康和疾病之间则称之为阈下[1],由此产生阈下精神障碍(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disorders)。忽视阈下精神障碍,尤其在普通人群调查中,会错失精神障碍早期发现的机会[2]。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亚健康概念和亚健康防治实践,应与阈下“疾病”的认识一致。即一个人尚未发现躯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可明确的精神障碍,但有躯体上的不适,如虚弱、疲劳等,且找不到可明确的生物学异常;或者是心理上的不适或体验以及社会生存意义上的适应不良,则可归于亚健康范畴[3]。

近年来,阈下精神障碍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指有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但未达到临床诊断为精神障碍的标准。其中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亚综合征性抑郁(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 SSD)[4]、短暂发作性抑郁(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RBD)[5-6]和轻型抑郁(minor depression, MinD)[7]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阈下精神障碍在任何年龄都存在[2]。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8],阈下抑郁的发病率在社区人群中为2.2%~24.0%,在初级保健病人中为5%~16%,总体上超过被ICD-10确诊的抑郁症的发病率。美国学者Fogel等[9]研究表明,轻型抑郁的流行率在普通人群中为2.0%~23.4%,在初级保健机构的病人及其他医疗机构中占4.5%~17.0%,与意大利报道的流行率基本相当,但美国的报道可能高估了轻型抑郁的流行率,其采用的是重症抑郁(MDD)的诊断标准。当症状的严重程度达不到MDD诊断标准时就划为轻型抑郁,因此,这中间可能包含阈下抑郁的其他亚型。我国报道的SSD的流行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9.2%[10],与国外报道有些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所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阈下精神障碍可能是发展为精神障碍的前奏,对精神障碍的发生有预测作用,而且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阈下精神障碍的综合疾病;患者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自我健康认知,日常活动功能的损伤,机体功能的损害,生活质量下降[11],甚至导致精神分裂和引发自杀行为[12]。阈下精神障碍是心理亚健康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现有运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等评定抑郁症状,表明抑郁症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流行率[13-15]。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或就业压力。但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人生阶段,社会化防范机制并不健全,加之其应对资源不足,很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青少年亚健康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

2 建立青少年亚健康评定方法是早期识别的基础性工作

亚健康已成为困扰青少年健康的重大隐患,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这成为制约亚健康研究的主要瓶颈。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阈下精神障碍等[16-17]的研究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即建立一套系统的多维评定方法是进行亚健康研究的第一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对我国青少年亚健康的现状进行了解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有学者认为,亚健康主要指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18]。但这个概念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赵瑞芹等[19]认为,亚健康状态指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而且这种状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由此可以看出,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体检多无阳性体征,而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这给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现有的传统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如ICD-10、DSM-IV)提出的相关非特定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现阶段对亚健康的分类和分型的时机还不成熟,制定统一的、整体性青少年亚健康筛查方法是开展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步。当前,可先从自评问卷入手,从症状学出发,多维度评价,制定一份有效、敏感的亚健康自评问卷,作为亚健康标准化研究工具之一。自评健康是健康评价的方法之一,在社会科学和健康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社区人群疾病及死亡独立的预测指标[20-21]。为此,笔者领导的课题组编创了《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22],并对该问卷的信度、效度、反应度等进行了系统评价[23-24]。为评价问卷的预测效度,将编创的MSQA在全国9个城市(北京、哈尔滨、蚌埠、鄂州、绍兴、太原、广州、重庆、贵阳)推广应用。每个城市抽取省属大学和城乡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各1所,以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和大二学生为目标人群,建立一个全国22 325人的队列。在进行MSQA施测的同时,收集他们的生理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下蹲试验等,并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取30%左右的研究对象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另外,对队列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因病就诊情况、因病缺课情况、危害健康行为、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以及心理障碍检出情况(包括情绪障碍、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疾病等)。观察每3个月的因病因伤影响学习时间、伤害发生率、自杀心理与行为发生率、门诊就诊率、心理障碍诊断率、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发生率,以期对MSQA的预测效度进行评价,发现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男生为46.4%,女生为46.1%;青少年亚健康状态不仅与多种健康危险行为、自杀、自伤行为以及生活满意度有关,还能预测因病缺课率、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和多种自伤行为;亚健康状态需要给予关注。

3 将青少年亚健康干预纳入学校卫生服务领域

2007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25],制定了一系列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措施。文件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措施和要求,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文件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健康检查的结果要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对学生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文件同时强调,“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亚健康青少年纳入学校卫生服务工作,不但符合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而且满足社会需要,是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

对具有亚健康症状的学生进行早期识别,扩大学校卫生服务领域。对亚健康青少年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手段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体育锻炼,达到平衡膳食,训练心理有效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达到普适性影响,从而促进亚健康人群向健康转归;同时,监测亚健康青少年不良转归,及时转诊,获得专科医生帮助,从而有效避免亚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减轻家庭及社会所承受的巨大医疗费用,也将学校卫生服务落到实处。

对青少年亚健康的成因、预后研究,既是学校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又给学校卫生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如此,进一步为亚健康防治研究特别是亚健康学校干预提供信息、理论支持;同时,这些基础性研究也是为青少年亚健康分类、分型研究积累资料。

4 参考文献

[1] HELMCHEN H, LINDEN M. Subthreshold disorders in psychiatry: Clinical reality, methodological artifact, and the double-threshold problem. Compr Psychiatry, 2000, 41(2 Suppl 1):1-7.

[2]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RIDDER EM, et al.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 Arch Gen Psychiatry, 2005 , 62(1):66-72.

[3] 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 亚健康的范畴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1):2-4.

[4] FORSELL Y. A three-year follow-up of major depression, dysthymia, minor depression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Depress Anxiety,2007, 24(1):62-65.

[5] L?VDAHL H, ANDERSSON S, HYNNEKLEIV T, et al. The phenomenology of 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with and without hypomanic features. J Affect Disord,2009, 112(1-3):151-164.

[6] PEZAWAS L, ANGST J, KASPER S. 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revisited. Int Rev Psychiatry,2005, 17(1):63-70.

[7] CUIJPERS P, DE GRAAF R, VAN DORSSELAER S. Minor depression: risk profiles, functional disability, health care use and risk of developing major depression. J Affect Disord,2004, 79(1-3):71-79.

[8] RUCCI P, GHERARDI S, TANSELLA M, et al.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J Affect Disord, 2003 , 76(1-3):171-181.

[9] FOGEL J, EATON WW, FORD DE. Minor depression as a predictor of the first onse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ver a 15-year follow-up. Acta Psychiatr Scand,2006 ,113(1):36-43.

[10]李一云,樊洁,史永成,等. 抑郁的亚综合征(SSD)两年后随访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12(4):275-276.

[11]CUIJPERS P, SMIT F.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s a risk indicator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4 , 109(5):325-331.

[12]BORGMANN-WINTER K, CALKINS ME, KNIELE K,et al. Assessment of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psychosis. Curr Psychiatry Rep, 2006, 8(4): 313-321.

[13]罗英姿,王湘,朱熊兆,等. 高中生抑郁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74-277.

[14]李彤.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社会心理科学,2008, 23(6):547-553.

[15]许娟,林德南,王坚杰,等. 合肥市和深圳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246-248.

[16]WOLBEEK MT, VAN DOORNEN LJP, COFFENG LE, et al. Cortisol and severe fatigue: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dolescent girl.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7, 32: 171-182.

[17]GEORGIADES K, LEWINSOHN PM, MONROE SM, et a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subthreshold symptom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6, 45(8):936-944.

[18]董玉整. 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19]赵瑞芹,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1-13.

[20]HWANG JW, HAHM BJ, KWON ST,et al. Impact of lifetime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nd major depression before internship on psychopath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interns: 6 month follow-up study.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8, 42(4): 301-308.

[21]LEWINSOHN PM, SHANKMAN SA, GAU JM,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sychol Med, 2004, 34(4): 613-622.

[22]齐秀玉,陶芳标,胡传来,等. 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编制.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25-1028.

[23]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31-1033.

[24]万宇辉,胡传来,陶芳标,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反应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35-1036.

亚健康的概念篇10

借用了一个管理学的概念,欧美人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健康管理评估,它第一次将人的健康提升到终生管理,定期评估的范畴――

据卫生部权威机构调查,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6岁,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4岁,而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是老年人的两倍。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15%,患有疾病的人占 25%,而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卫生部民调机构对10个城市上班族的调查表明,有近半数的受访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仅仅按时体检和坚持锻炼是不够的,因为利益的驱动,体检机构就像网络催生的网吧一样,林立街头,鱼目混杂,虚乎的数字令人望而生疑。锻炼应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不应盲目追风,适得其反。

说到健康管理,就得先了解亚健康,它们之间是密切的因果关系,是亚健康的蔓延催生了健康管理的问世。

并未受到重视的亚健康

是中国古人最早认识到亚健康的危害,所以它认为能治“未病”,也就是亚健康的医者才算是“上工”――最好的医生。混饭吃的家伙才治“已病”,是很没面子的郎中。遗憾的是,时间像筛子把优秀的“上工”都筛掉了,使“上工”成为凤毛麟角的国宝。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里面首先提到亚健康概念,说健康指的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这个所谓的虚弱状态就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亚健康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又进一步清晰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把亚健康归为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有人也称为第三状态,英文直译为灰色健康,从通俗易懂考虑,我们将其称为亚健康。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甚至已处于某种疾病的边缘或早期状态,是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

更直白的讲,亚健康就是人们介于特别健康和罹患疾病这两种极端情况下的第三种状态:百无聊赖,神情沮丧,不舒服的感觉像气流上下乱窜,但却检查不出什么具体毛病。它可能有身体本身的症状,也有心理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在心态或人格上有所改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亚健康”一词被滥用了,在身体和情绪上稍有异常,不是自扣便是被别人扣上亚健康的帽子,无端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要确定自己是否迈进亚健康,需要到正规的大医院找权威的医生进行严格的检查,必要时还需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参与判定。

重要的是树立认真对待健康的心态,健康就是单行道,一旦发生状况,想回头是很难的。据《健康报》的统计数据显示,60%的人死于无知: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或者拥有错误的健康意识。高血压患者中有30.2%的人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但其中只有24.7%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了治疗,这其中仅只有6.1%的人十分关心治疗结果,并坚持将病情控制住。多数患者将治疗视为应付差事,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没有病呢?能吃药的不打针;能回家治的坚决不住院。只要去看医生,精神便获得了安慰,至于效果如何好像并不重要,完全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致使中国60%的死亡与慢性病有关。

陆幼青、罗京等一个个优秀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英年谢世,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由此,一种全新的健康理念应运而生,名曰健康管理。

健康,的确需要管理

所谓健康管理,就是通过对身体的定期检查和与医生的紧密沟通,将自己的健康状况切实有效地管理起来,病前病后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这样既可以降低健康风险、改善长期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近两年来,对自己进行健康管理已成为高级白领的时尚做法,以每年 14%的人数递增。

讲究生活品质的美国人是健康管理的始作俑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一边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一边聘请健康专家进行健康管理。富翁们一人聘请一位,中产人士一家人聘请一位,低收入的蓝领便几个人十几个人联合聘请一位。总之,他们一定要求健康专家根据自己健康状况制定长远的健康规划,包括健身方式,饮食选择,甚至连工作性质和作息时间都有明确的建议。

三四十年下来,美国民众收获了喜人的成果。心脑血管患者和癌症患者均减少近50%,肥胖症患者减少了27%,人均寿命延长了10年。全民医疗费用的支出逐年递减,健康管理广泛普及的州的医疗费用的递减尤为显著。专家的统计数据是:在健康管理上每投入一元钱,即可节省3至6元的医疗费用。

即使是最正规的体检也只是健康管理的序曲,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亚健康评估,它涉及基础血清蛋白等一系列检测,是一般体检无法比拟的。目前中国能达到国际水准的检测机构只有北京总医院一家。用基因、蛋白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检测得出的数据图谱,不仅可以分析一个人当前的健康状态,还能预知他将来可能罹患的疾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未病”。通过蛋白表达,科学家可以计算出十分接近的概率。使潜在患者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趋利避害,有效规避各种危险因素,真正做到活得明白,活得健康。

与传统的体检不可同日而语,这套健康评估可以将人体从最初的DNA到RNA再到最后的蛋白表达的每个阶段都进行分析,无论疾病是遗传基因上就带有的,还是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产生的,均可得出准确结论。从理论上讲,这种检测会在疾病尚处于萌芽阶段就将其发现,甚至在疾病还没有完全开始表达的时候,就能通过获取的各种检测数据,推断出在未来多长时间内罹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

在获得准确检测结果和翔实数据后,开始进入最关键的环节――接受指导。负责健康管理的专业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位接受评估人量身定做一份“健康管理方案”,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心理、运动及接下来的医疗介入等各个方面均会给予详细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评估项目及意义

最基本的检测项目及包含的科学道理如下:

疾病相关基因检测:基因是人世代相传的生命基础,是每一个人既接受遗传又独有的生命烙印,其中蕴含着决定生、老、病、死的遗传信息。多数疾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健康不利的遗传体质所对应的就是一些与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它们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健康隐患。一旦外界有害因素介入,它们便立刻兴风作浪,吞噬健康。基因检测就是确定人的易感基因,预先评估可能罹患哪些疾病,以便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药物代谢检测:生活常有这样的事,一样的病情服用一样剂量的药物,有的人立马见好,有的人却迟迟不见效果。原因是人们的药物代谢速度有快慢,耐受程度有强弱。中国人绝大多数不了解自己的药物代谢状况,所以医生用药剂量千人一律:每日三次,每次两片。医生和病人已经习惯成自然,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劲。要是了解了自己的药物代谢指数,看病时就可以告诉医生,让他知道你对什么东西过敏,并根据你的最佳耐药量为你开药,切实做到药到病除。

食物不耐受检测:有国外媒体报道,一对情侣接吻后不久,女的倒地不起,在送医院的路上绝气身亡。仔细一查,原来她对花生酱极端过敏,而男的却喜食花生酱,接吻时口腔里残留的花生酱不幸跑到女方嘴里,酿成大祸。临床上因食物不耐受而引起的腹胀、腹泻、腹痛和头痛等症被误诊误治的病例屡见不鲜,原因就是多数人不了解自己究竟对什么食物有反应。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水、土壤的严重污染或多或少地会体现在粮食作物中,使食物不耐受的人群逐年增加,个别人甚至对大米白面两样最普通的食物也产生不良反应。

肿瘤标志物检查: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多数癌症已不再是绝症,是医学界公认的事实。遗憾的是80%的癌症患者发现病情后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肿瘤标志物就是反映肿瘤生物行为的生物信号,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在身体还无症状的情况下早期发现肿瘤,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肿瘤标志物被发现和应用,它比传统的X射线、B超、CT等方法能更早更准地发现肿瘤在人体的踪迹。

微量元素检测:微量元素不仅是人体健康所必需,还应保持相应的含量。以往对微量元素的检测只局限在铁、锌等主要几项,其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22种之多,缺少任何一种或不平衡都会破坏机体的调节机制,导致疾病和衰老的发生。而专业医生根据检测结果,能将人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调理至最佳状态,为健康保驾护航。

免疫功能检测:免疫系统在人体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系统。它既独立于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等功能系统,同时又与神经、内分泌、代谢活动相互影响。所以,免疫力的高低与健康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