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35:41

城镇医疗

城镇医疗范文篇1

为缓解我县患重大疾病的城镇特困居民的医疗困难,保障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救助体系,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0号)之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城镇医疗救助对象包括下列人员: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

(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

(三)需要医疗救助的特殊困难群众。

第二条医疗救助实行向救助对象直接发放救助金和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相结合、基本医疗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办法。

第三条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依据县基本医疗保险项目规定,为城镇低保对象提供医疗服务,超出规定范围的不享受医疗救助。

第二章基本医疗救助

第四条城镇低保人员或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职工家庭、特困残疾人家庭及其他特困群众家庭享受基本医疗救助,原则上应在基本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就医。

县医院为我县基本医疗救助定点医院。

第五条以上对象发生常见病、多发病就医的,城镇低保对象当年个人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累计超过200元以上部分,其他对象超过1000元以上部分,凭定点医院有效票据和证明,享受10%?30%的基本医疗救助。未在定点医院就医的,根据真实有效票据和单位及社区居委会证明,酌情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第六条对享受基本医疗救助的城镇低保人员的实际收费,不得突破基本医疗救助定点医院确定和公布的病种最高限价。

第三章大病医疗救助

第七条申请大病医疗救助的城镇低保人员和第五条规定的其他特困家庭人员,须在大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就医。

第八条患有以下疾病的对象可按规定享受大病医疗救助:

(一)尿毒症定期血、腹透析治疗;

(二)恶性肿瘤化疗或放射治疗;

(三)严重传染性肝炎、肺结核;

(四)急性白血病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

(五)急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

(六)脑中风急性期;

(七)需救助的其它重症疾病。

对定点医院难以确诊、治疗的疾病,由所在医院出具相关证明后,可转到上级医院诊治。

第九条申请大病医疗救助,经审核批准后,按下列标准救助: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或抚(扶)养义务人的城镇低保人员。当年个人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累计超过200元的,按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的10%?30%给予救助。每次救助金额不超过3000元,全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0000元。

(二)其他城镇低保人员,当年个人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累计超过500元的,按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的10%?30%给予救助。个人享受医疗救助金额每次不超过2000元,全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0000元。

(三)其他因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人员,当年个人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累计超过2000元的,按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的10%?30%给予救助,全年累计不超过8000元。

第四章申请、审批和发放

第十条本人向所在地的居委会或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申请者应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户口本、身份证;

2、医疗救助定点医院或其他医院出具的医疗诊断证明和病历材料复印件,以及正式医疗费收据和用药明细单;

3、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民政部门接到居委会或单位上报的申请医疗救助材料后,按以下程序进行审批:

(一)审查相关的证明材料;

(二)对符合医疗救助规定病种的,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三)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医疗救助金。

申请人持户口本到民政部门领取医疗救助金。

第十三条民政部门应当做好登记、备案、建档和统计工作。

第十四条取消医疗救助资格的情形:

(一)不能如实填写申请表及其他相关凭证材料,弄虚作假的;

(二)原属低保对象,现已不符合低保标准不再享受低保的人员;

(三)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谋取、骗取医疗救助金的。

第五章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十五条资金筹集。

城镇医疗救助资金通过以下途径筹集:

(一)县财政将城镇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

(二)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

(三)每年从福利有奖销售的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四)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款项。

第十六条资金管理。

所筹集到的资金全部纳入城镇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县财政、民政部门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当年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使用。

第六章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县政府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民政、财政、卫生、监察、审计等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城镇低保对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管理、组织实施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民政局。

第十八条各居委会或单位和县民政局要对申请医疗救助的人员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第十九条县财政、民政部门要制定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救助台帐,由民政局审核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进行财务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城镇医疗范文篇2

第二条本试行办法适用于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全体参保人员(不含县五保中心的供养对象)。

第三条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根据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从统筹金中按每人每月1元(全年共12元,一次性提取)的标准提取大病医疗救助基金。

第四条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单独列账管理,专项用于城镇参保居民住院医疗救助。

第五条大病医疗救助标准:一个自然年度内普通参保居民住院医疗费自负累计额在2万元以上部分,参保低保、重残人员住院医疗费自负累计额在1.5万元以上部分,由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按15—30%的比例进行救助,最高救助额为1万元,最低救助额为300元,低于300元的不列入救助范围。对城镇参保居民在一个自然年度内自负累计额在6万元以上的(含6万元),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运行情况,可适度进行二次救助,但累计救助额最高不超过2万元。

第六条结算办法: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微机汇总全年城镇参保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确定大病医疗救助对象,并通知所在乡镇和街道办,所在乡镇和街道办负责通知救助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到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取救助基金。

第七条凡不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的,欠费期间不享受城镇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待遇。

城镇医疗范文篇3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构建体系;健全机制

一、目前城镇居民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不尽人意

社区卫生服务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全新卫生服务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主要原因:一是信誉度低。由于设备简陋且医疗人员较少,患者普遍对其医生医术怀疑和缺乏信心。二是硬件缺乏。本来在社区应该得到治疗的小病,由于设备缺乏,患者只好两头跑:大医院看病,回社区点滴。至于要做CT、彩超、X光片等,社区诊所更是无能为力,这是大多数患者不来社区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管理平台失衡

单位是职工的医疗保险平台,城镇居民医保依赖各个街道、社区建立的保障站;由于社保法规、医保政策不完善且粗放化,省市一级部门原则操作,社保部门又无法面对面指导,导致社区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对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无法律依据,难以阻止。另外,诸如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监察办案机构未能完善等实际问题也严重影响社保、医保工作效益。

二、开创城镇医保工作新局面的相应对策

建立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加紧构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是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决策,是一项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思路,根据城镇居民特点和医疗需求以及社区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缴费基数与比例,并实施“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同步扩面”行动,以减少广大居民因大病造成的养老和健康风险。

(一)确定基本原则

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建设城镇医疗保险体系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国情和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及保障标准。具体要坚持以下四条原则。1.低位起步。中国人口众多且底子薄,不可能一次性建成全覆盖的完善医保体系。因此,要低起点,先把城镇非从业居民大病医疗需求作为重中之重予以保障,分批分步地逐步做到医疗费用统筹。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扩大受益面,促进医保事业快速发展。2.尊重自愿。国务院早在2007年决定在有条件的省市启动试点时就特别强调“自愿性”,充分尊重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宣传中不可误导,更不允许公开强制或变相强制参保。必须保证城镇居民自愿缴费、自愿参保,政府只当“向导”,不当“保姆”,建立财政辅助制度,做好后盾保障。3.属地管理。管理要有序,职责要清晰。国务院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有利于发挥现有管理体系的优势。社会保险机构应从长远考虑,深入调研并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城镇居民特点的医保办法,确保“低费率、保大病”政策落到实处,做到真正惠及百姓。要下力气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明确社保的意义与好处,鼓励居民积极参加医保和社保,逐步将城镇居民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要逐级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督察一级,不落到实处不松手。4.统筹协调。医保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以“坚持不懈、以人为本”的理念长期抓下去,统筹安排、加强协调,使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基本政策、基本标准和管理措施有效衔接,保证城镇居民医保试点顺利进行和医保各类制度的改革与协调推进。

(二)构建网络体系

1.预警体系。医保中有两大信息需要随时掌握,一是缴费情况;二是欠费情况。缴费不足,直接影响医保正常运行,而欠费数额大、面积广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以及群体性欠费的难题。当前诸多单位和个人恶意欠费已给医保顺利运行带来困难,且不断“传染”形成继续扩展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及时建立居民参保缴费监控预警体系,由社会相关部门实行直接监控,每月对缴费、欠费情况进行排查,督促参保居民按时足额缴费。对恶意欠费单位要通过政府行政干预等手段加大征缴力度;对个人欠费甚至有违法违纪行动的,则按照规定予以处罚,逐步形成预警、监管、处理三位一体管理体制,为医保顺利运行提供机制上的保障。2.监管体系。属于弱势群体的居民家庭收入比较低、生活困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这些贫困群众进行细致调查,然后分等级、排队式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对经济收入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家庭缴费情况则作为监控重点,欠费要限期补交,否则降低其信用等级。3.监察体系。医保工作最根本是人的问题、体制问题。工作能否落实,组织落实是第一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市(县)、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人员,实现定人、定岗、定责。同时,可以聘请部分社会保险联络员、成立街道(社区)调解组织,形成四级监控、争议调处网络,随时掌握辖区内居民参保情况以及处理举报投诉、争议情况,确保不出现恶性有争议案件或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力维护参保居民合法权益。

(三)健全执法机制

1.部门互动。为保证医保事业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并明确执法权力。要改变“一事多头执法”状况,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实行齐抓共管,使医保事业在法制轨道上顺利前行。在实践中,重点对严重违反医保法规的团体、机构以及极少数恶意欠费的居民,在媒体曝光的基础上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必要时强制执行,决不姑息。2.应急机制。医保实践中存在着医患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诸多矛盾,有时甚至激化。各级政府应组织专门人员精心拟定和编制医保关系专项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因各类矛盾进而引发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及配备相应人员,建立信息、保障、预警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全面提升应急反应与处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损失。3.周转金机制。由于医保资金来源属于动态性,缺乏相应的稳定性,经常会出现资金紧张甚至断流问题。因此,特别需要建立省、市、县、镇四级应急周转金制度,当基层某一级短期内无法按正常途径解决医疗保险基金而影响医保声誉时,先从专项资金中垫付,当确实因某种原因无力支付时,再启动上一级应急周转资金,以确保医保信誉和社会秩序稳定。

(四)强化服务能力

城镇医疗范文篇4

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仍然很低,因此,国家开始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讨论通过《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个人保费的缴纳标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药物报销目录,建立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社区等,提高了医疗保险业的整体水平。

二、制约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的瓶颈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行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存在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的社会保险体制下,企业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供款者

按照现行的供款原则,企业的制度缴费率是28%,其中养老保险为20%,医疗保险为6%,失业保险为2%,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养老负担,一些企业的实际缴费率甚至高达50%。高缴费率,一方面大大损害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迫使企业采取拒缴行为,拒缴行为又会威胁到保险制度的资金动员能力,并且增加制度风险。此外,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比较高,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风险大,参保人的自负医疗费用比例较高,一旦患上大病,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支付不足,参保人不得不付现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增加了其经济负担。

(二)医院补偿机制的缺陷

医院补偿机制指的是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医院的性质是非盈利性的,其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其他日常性成本通过医疗服务的收费来补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规模逐渐降低,追求经济利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国外的进口药品。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严重冲击了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转。

(三)医疗保险缺乏竞争机制

医疗卫生事业是公共领域,因为它是国民维持正常生存所必需的,同时它也需要政府的干预,如果放任自由,必然损害广大的城乡居民,进而损害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医疗卫生领域就不需要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合理竞争,导致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的目标迟迟难以实现。

三、推进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的对策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医保政策、制度、医保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对医药的重视,促进职工群众增强参保的意识。其次,政府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医疗服务规范和质量的监管,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不仅要公开医疗保险费用收入与支出等信息,还要披露医疗服务机构有关成本、收费及质量等方面的信息。第三,政府应合理安排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调整卫生事业费的支出结构,促进医疗机构的改革,规范医疗行为,促进我国医疗卫生的改革,更加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促进社会的相对公平。最后,加快制定统一的医疗保险立法,使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化。

(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在医疗保险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同时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一层次的医疗服务面向大众,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提供,便于城镇居民就近选择社区卫生站的大夫就诊;第二层次的医疗服务是面向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具有治疗期限长、医疗费用固定的特点,可以建立各种慢性病俱乐部,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专项的服务;第三层次的医疗服务是面向重大疾病患者,主要由三级甲等医院提供。此外,要大力开展商业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社会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保险体系,不但提高了整体的医疗保障水平,还能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三)完善医疗保险的筹资与基金监管机制

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和医疗统筹基金的监管机制,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我国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本质上是通过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责任分解实现利益再分配的制度安排。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险虽然是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但依然是以单位缴纳为主。医疗保障的赔付金额大,保险费难以计量,因此必须考虑基金的资本积累与投资营运,才能缓解新型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风险。为了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稳定性,必须改进财政预算制度,对医疗卫生预算实行分账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注重建立外部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国家医保政策落实到位,保持社会统筹基金的健康运转。

(四)完善医疗医药体制的配套改革

医疗医药体制改革与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密不可分。医药分开是解决医院靠药品谋利的一剂良方。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配合医疗保险改革,必须推进医疗医药体制的改革。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制医院的收入比例,医药分离;二是实行严格的价格监管,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三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用药的安全和价格的低廉,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四是建立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制约机制,保障广大群众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五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结语

城镇医疗范文篇5

一、我处城镇居民医保运行的现状

城镇居民医保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政府投入”为原则,以城镇非职工居民为主要对象,以权利与义务对等、费用分担为筹资机制,以大病医疗保障为重点,实行分步建设,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发动,做到“应保尽保”,逐步加速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全方位的覆盖。

我处现有城镇居民数为5.6万余人,两新组织及流动人口约1.5万余人,其中现有城市城镇职工约为3.5万余人,估计全方位覆盖的城镇纯居民和流动人口约3万人,按试点先进市、区的经验,应该有60%左右加入医保,应完成1.8万余人,而我处2008年仅有8500人加入城镇居民医保,2009年到目前为止仅为7500人,续缴人数还有40%还未进行缴纳。

二、城镇居民医保运行存在的问题

1、居民群众认识有误区:一是认为现在家庭成员身体好,不需要入医保,忧患意识差;二是入医保得实惠的是医院,自费的入院医院医师开的药方比较便宜,比较少,相比较差不多。如阑尾炎手术成本只有700余元,如自费在小医院2000多元,如入医保住院结算要3000元左右;三是家庭多数人员有职工医保,父、母、子、女不在乎入医保;四是改制企业部分职工对党的政策有怨言,抱怀疑态度;五是新农合不管成人或未成年人都是20元/年·人,相比城镇医保门坎比新农合高。

2、部门配合差,各医保险种缺乏规范衔接。

城居医保工作的普及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特别是民政、教育、卫生、计育、国土等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这项惠民政策的认识、支持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在推行城镇居民医保时尚未与已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行有效衔接,身份是城镇户口的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3、考核体系不合理,扩面征缴困难,征缴激励机制欠缺。

目前,省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推进工作实行单位考核,每年下达参保人数考核任务,并实行“一票否决”,区政府下达我处的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考核任务目标为2.5万人,而我处纯居民不足2.5万,这脱离现有人员实际,但为了完成任务,把流动人口纳入完成人数。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征缴无任何约束、奖罚措施。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医保实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财政补贴的方式,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推进手段。而城镇居民医保的主要对象是城镇非就业人群,分散性大,流动性强,人数众多,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学校、社区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对这些支持配合的单位部门无有效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而有些部门抵触情绪较大,推动征缴的工作力度受到影响,工作难度增加。

三、如何加快城镇居民医保工作进度的建议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居民认识误区。

目前,党委和政府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和社区力量,到社区各家各户上门服务,针对不同人群,消除其认识误区,把各类人群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高度来认识,树立本身的忧患意识,真正使此次服务行动成为“宣传服务一家,造福居民万家”的全民行动。

2、强化部门配合,把“一票否决”融入到各单位、各行业中去,真正为民为实事。

一是医保部门加强服务和工作责任,做到“应保尽保”的前提下,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便利的优质服务。

二是医疗机构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大局意识,不要以本单位的利益来“服务居民”,推行“居民至上”的崇高理念。

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计生、国土等)在服务为民之前提下,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清除居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全民树立忧患意识,迅速加入到城居医保队伍中来。

四是党和政府不要把为民办实事只归口到一个部门或单位,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各单位、行业的目标考核中,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都来支持,都来作为本身的工作来抓,把为民办实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城镇医疗范文篇6

【关键词】医院保险现状;完善对策;展开

2007年以来新医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相对应的,我国新型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也在各大城市陆续开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医疗保险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城镇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过小,保障对象不明确,医疗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部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严峻。这些现存问题会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产生严重影响,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当前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保障医疗保险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城镇医疗保险当前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应着重突出普惠性和公平性。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就业状态和生活状态也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当前我国下岗职工、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都被归类于灵活就业人群。这类人群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处于极不稳的的状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建筑行业为例,为保障利益最大化施工单位往往仅以口头方式同农民工约定双方的权益、义务,通常不会为雇佣的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由于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公民工也很少有主动缴纳社会保险的意识。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的状况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同样表现同样明显。同样是出于降低人事负担的考虑,用人企业往往会以给与健康保障承诺和增加月薪为诱惑引导新员工自费购买商业保险,而大学毕业生出于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水平较低的考虑往往处于医疗保障体系的空白区。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将给大学生本人和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2.不同类型医疗保险间的衔接度不足。医疗保险的形式根据人群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虽然都同属于医疗保险,但是使用人群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三者之间在衔接上也是存在较大问题的,这会对城乡居民在不同区域的正常流动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医疗保险机构服务和监管。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看,人口流动性大,工作岗位变动也相关的频繁,一部分人的身份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然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医疗保险制度未能根据当前状况作出改变。以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的王姓女士为例,王女士在上海已经从事了三年的家政服务工作,期间家政服务公司也为王女士购买了社会医疗保险,但是随着国家对家政服务行业的严格监管,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王女士被家政服务公司辞退,而其在上海市的医疗保险也被迫中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围绕着户籍制度设计的,户籍身份造成医疗保险购买的连续性难以实现当前,具有国家属性的三项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管,三类医疗保险制度几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参保人员购买和享受医疗保险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参保人员工作的变动会对医保缴纳方式产生严重影响,还会打击参保居民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

1.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差异化医疗保障服务。各级政府应积极适应当前居民的工作状态,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的同时也要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医疗保障服务。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相较于其他城镇工人来说,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工作流动性也相对较大,而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农民工具有类似性。在为农民工和大学生提供医疗保障的工作中,北京市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对于农民工来说,能够参加门槛较低,且有又能够获得政府相应补贴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是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情。根据北京市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相关经验,需要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开发有别于传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产品,综合采取适当提升赔付标准、鼓励公立医院为在校及刚毕业大学生提供可医保报销的门诊服务、适当降低就医垫付起点等措施为我国居民提供更低廉、更高效、覆盖面更广的医疗保障体系。2.推进各类型医疗保险联网运营。建立各类型医疗保险联网运营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灵活就业人员的医获得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因异地就医所带来的难题。目前我国的医保跨区域联网机制建设以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山东省在2015年就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医保联网就医,并确定了首批可以实施异地就医医院和异地购药药房,这极大的方便了城乡居民的合理流动,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完善医保联网运行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尽快针对地区现状制定科学规范的联网运营机制,保证医疗保险联网运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仍然不够完善,还面临这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科学评判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及时采取包括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等措施不断完善。总之,进一步深化医保制度改革,保障居民权益,才能有效推动国家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医疗范文篇7

本市范围内,根据国家规定批准设立并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各类院校(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科研院所等)招收的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位)以及非在职研究生(以下简称“大学生”),统一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学生个人缴费标准暂按每人每年35元的标准执行。

二、参保时间:

在校大学生以所在高校为参保单位,办理参保登记、缴费手续。大学生应于每年9月1日至9月20日,按年度一次性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所属高校代收并开具财政部门监制的专用收款票据,在每年9月30日前到主管的地税部门缴纳。

因特殊情况,大学生在9月20日后入学、转学或毕业、退学的,各高校应及时为其办理补充登记、缴费手续或注销登记。

大学生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后,发生转学、退学或死亡等情形时,所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不予退费。

20*年,大学生办理参保登记、缴费时间延长至2009年6月30日。

三、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支付范围

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普通门诊、住院及门诊特殊病的支付范围,按照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执行。使用乙类目录的药品以及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所发生的费用,先由参保学生自付一定的比例,余下部分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具体目录范围可登录*劳动保障网查询。(网址,咨询电话:0551-3536318,35362*)

四、支付限额:

大学生参保缴费后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结算年度为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一个结算年度内,住院和门诊特殊病的基金合计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年10万元。

五、定点治疗

目前全市有61家城镇居民定点医疗机构,参保大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就诊。在非城镇居民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报销。(61家城镇居民定点医疗机构名单详见附表)

六、住院手续

大学生因病需要住院治疗的,应持本人身份证到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大学生不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或不持身份证住院的,发生的医疗费用基金不予支付。

七、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待遇

八、出院费用结算

大学生在校期间住院和门诊特殊病治疗的费用,属于个人应承担的费用,由大学生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属于基金承担的费用,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及时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

九、如何办理特殊病种门诊卡?

大学生患有门诊特殊病规定病种的,由本人填写《*市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门诊申请表》(《申请表》可从*劳动保障网上下载,网址:),并附近期相关病历和医学检查报告,由所在高校负责向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报鉴定。大学生门诊特殊病的鉴定按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鉴定办法执行。符合条件的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发给《*市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医疗卡》。大学生自取得《*市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医疗卡》后开始享受门诊特殊病待遇。

十、大学生患特殊病如何进行特殊病门诊治疗?

大学生在校期间,一个结算年度内可选择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凭门诊特殊病医疗卡和本人身份证进行门诊治疗。

十一、异地转院手续

大学生在校期间因所患疾病在本市三级定点医院难以诊断或诊断已明确,但无治疗手段的,可由本人向经治医院申请转往异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异地转院由本人填写《*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院申请表》(《申请表》可从*劳动保障网上下载,网址:),经本市定点三级医院签署意见后,报*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审核。审核批准后应到《*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院申请表》上登记的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否则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基金不予支付。

十二、异地急诊住院手续

大学生在异地急诊抢救住院,或在实习、寒暑假、休学等不在校期间因病住院,应在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的医疗机构就医。否则,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基金不予支付。(异地急诊联系电话:0551-3536111)

十三、异地转院、异地急诊抢救住院的医疗费用结算

大学生在异地住院(包括转往异地住院、异地急诊抢救住院,实习、寒暑假、休学等不在校期间因病在当地住院),先由个人或学校全额垫付住院医疗费用,出院后两个月内,由所属高校凭转院申请、出院小结、异地住院医院的住院费用结算清单、住院医疗费发票单据和高校证明等材料,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

十四、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大学生因违法犯罪、斗殴、酗酒、自残、自杀、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生育与计划生育,赴港、澳、台及国外期间等发生的医疗费用,基金不予支付。

城镇医疗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社区医疗;发展

1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概述

社区医疗服务(简称社区医疗),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提供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民基本卫生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2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

2、1国外因素

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地位。1978年,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居民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重或确有必要,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再转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2、2国内因素

首先,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社科院对外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这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

其次,地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社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积极性,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都有问接作用。

3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2006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机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5%,病床数占8、1%,卫生技术人员占2、7%。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1)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

(1)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它更有权威,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2)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太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人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3)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社区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4)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4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

4、1政府主导

4、1、1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明确各自职责重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了保障其公益性,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库,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也实现转换,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让社区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使群众得到经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4、1、2对社区扶植培训

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人制,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规定拒绝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

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的根本保证,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与患者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

4、1、3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管,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水平质量。

4、2社会组织辅助

城镇医疗范文篇9

第一条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通知》(吉政办发[2005]2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办法(试行)的通知》(舒政发[2001]5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立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困难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

第三条建立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的目标是: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是指政府组织引导、居民个人缴费,低进低出,缴费和待遇水平相一致,为城镇居民提供住院医疗保障的医疗保险办法。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范围:具有*市城镇非农业户口并居住在本市的城镇居民、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没有能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职工和退休人员、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以及在*市区内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指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年龄范围内并与用人单位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都可以以企业、学校、团体、街道、社区、家庭为单位参加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

第六条参加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的居民,必须同时参加大额补充医疗保险。

第七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单独运行、单独管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

第八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的主管部门,负责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给予协助和支持。医疗保险经办中心是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负责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等项业务工作。

第九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纳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公平运作、民主监督。第二章基金的筹集、缴费标准和办法

第十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居民个人缴纳的住院医疗保险费;

(二)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按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收入。

第十一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缴费标准

(一)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80元,大额补充保险每人每年60元。

(二)中小学学生(包括劳动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学校学生和学前班儿童)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50元;

第十二条参保居民(不含在校学生)参保缴费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进行,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负责居民参保的宣传动员、登记收费和变更手续等项工作,并按规定时间到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报送有关材料,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外来务工人员、有工作单位的困难职工和退休人员参保缴费由单位统一办理。

第十四条学生、儿童参保工作由所在学校负责,直接到医疗保险经办中心办理参保手续。

第十五条以个人身份直接办理参保缴费的,必须出具同一户口本上其他家庭成员参加医疗保险情况的有效证明。

第十六条参加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必须按年度连续缴费,不按时缴纳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的,所欠费从欠缴之日起,按日计算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从欠费之日起停止享受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待遇。一个月内补足欠费7日内恢复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待遇;超过一个月补足欠费的,从补足欠费之日起三个月后恢复享受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待遇,欠费期间发生的医疗费不予支付;欠费人员不得以新参保人员身份参加居民住院医疗保险。

第十七条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在收到参保人缴纳的住院医疗保险费后,应统一向单位或个人开具“社会保险费收款收据”。

第十八条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不得减免。个人缴纳的住院医疗保险费不记入所得税计算基数。

第十九条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缴费标准将随着经济发展和住院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状况适当调整。调整标准和操作方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实施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6个月内参保的,缴费3个月后即可享受统筹基金补偿待遇;6个月后参保的,缴费6个月后才可享受补偿待遇。

第二十二条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符合参加居民住院医疗保险条件未及时参保的,一年以上二年以下的,在办理参保手续时,应按参保时缴费标准的20%增缴参保前的年限费用;二年以上三年以下的,应按参保时缴费标准的30%增缴参保前的年限费用;三年以上的应按参保时缴费标准的50%增缴参保前的年限费用。

第二十三条参加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的企业、单位在已具备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经济能力情况下,须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补缴参加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期间的与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差额,其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可合并记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未补缴差额费的,其参加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的年限不记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第三章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四条城镇居民以单位、团体或家庭参保,在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登记缴费3个月之内,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为其制发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卡和门诊病历本,由参保企业、学校或参保者本人领取。

第二十五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卡是居民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的身份证明,门诊病历本用以记载诊断、用药和检查治疗项目的明细。

第二十六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参保居民在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选定1—2家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本人住院的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十七条参保居民门诊医疗费自费,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参照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执行的《吉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吉林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目录》和《吉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标准》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自付住院起付线费用,起付线标准按省及省以上医疗机构、市(区)级医疗机构(含市级专科医院)、*市本级医疗、乡镇级医疗机构(含厂矿、院校医院)依次为500元、400元、300元、200元,年度内第二次、第三次住院起付线标准依据医院级别依次降低50元。从第四次住院起,起付线标准不再降低。

第二十九条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支付住院医疗费实行最高支付限额,其中:居民在年度内累计最高支付12000元,超过12000元以上部分由大额补充保险支付,年度内支付最高额为80000元。学生在年度内累计最高支付为24000元。

第三十条在起付线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住院医疗费用,甲类药品费个人负担30%,乙类药品费个人负担35%,“高精尖”检查治疗费个人负担40%,住院床位费自付。

第三十一条因急诊到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在住院2日内,持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卡到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登记备案。经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审核同意,可继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或转入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第三十二条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办理出院结算后,在一个月内,持医疗保险卡、医疗费收据、住院病志复印件、复写处方(住院结算单)和出院诊断,到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补偿应由住院医疗保险基金偿付的医疗费用。

第三十三条需转诊去外地住院治疗的参保居民,必须经所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同意,经有转诊资格的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含市级专科医院)主任医师提出转诊意见,报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批准后方可转诊。医疗费由个人垫付,医疗终结后一个月内,到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补偿应由住院医疗保险基金偿付的医疗费用。

第三十四条转诊去外地,符合城镇居民住院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在起付线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个人一律自负50%,保险基金补偿50%,住院床位费自付。

第三十五条学生自参保之日起,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待遇标准按城镇居民住院标准审核。在校学习期间因意外伤害事故而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或急诊医疗费(限无责任人的意外伤害事故),本人或亲属向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申请,经审核确认,住院医疗保险基金补偿50%。

第四章医疗服务及结算管理

第三十六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认定。在资格认定基础上由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并与之签定服务协议。

第三十七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要严格遵守吉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超目录范围、标准的不予结算。

第三十八条,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用实行据实结算办法。参保居民就医时所发生的符合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由定点医疗机构记帐,其中按照规定应由个人自付的部分,由个人以现金方式支付;应由基金支付的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暂垫付。

城镇医疗范文篇10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我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20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20*〕6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低水平起步,筹资和保障标准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坚持重点保障,重点解决城镇居民大病医疗需求;坚持参保自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属地管理,以市、县为统筹地区;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相互衔接、共同发展;医保基金以收定支、收支总体平衡。

第三条全市执行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负责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工作,并做好县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

第四条财政部门负责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拨付和医保基金的监督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对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卫生部门负责合理布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管;公安部门负责城镇居民的户籍认定;民政部门负责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登记参保;残联负责残疾人员的登记参保;教育部门负责做好在校学生的登记参保工作;县、区人民政府协助做好本辖区城镇居民医保的政策宣传和参保登记工作;街道、乡(镇)及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按照本暂行办法规定,具体承办居民医保的入户调查、申报登记、材料审核、信息录入和就医证件发放等服务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协助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第二章参保范围和筹资办法

第五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学生(包括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职业高中、技校学生、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均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户籍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可按学籍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劳动年龄内以各种方式就业的城镇居民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第六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得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七条筹资标准

(一)18周岁以下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筹资额为100元,个人缴纳20元,财政补助80元。18周岁以上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筹资额为160元,个人缴纳80元,财政补助80元。财政补助部分: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级财政补助20元;县财政补助20元;市区城镇居民由市、区财政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别补助8元和12元。

(二)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技校学生、中小学生、少年儿童,每人每年筹资额为100元,个人缴纳20元,财政补助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级财政补助20元;市财政补助20元。各县参保的各类学生补助资金由县财政安排。

(三)18周岁以上持有《开封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并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或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重度残疾人员、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每人每年筹资额为160元,个人不缴费,财政补助16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0元;省级财政补助20元;县财政补助70元;市区城镇居民由市、区财政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别补助28元和42元。

(四)18周岁以下低保对象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每人每年筹资额为100元,个人不缴费,财政补助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5元;省级财政补助20元;县财政补助35元;市区城镇居民由市、区财政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别补助14元和21元。

(五)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可参加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18周岁以上每人每年30元,18周岁以下及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每人每年10元,由参保者个人缴纳。

第八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收入情况,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会同市财政等相关部门,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保障水平和财政补助标准提出调整意见,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参保登记、基金筹集与管理

第九条低保人员、残疾人员和各类学生分别由民政、残联和教育部门负责组织登记参保;其他城镇居民应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整体登记参保。

第十条城镇居民应于每年9月1日至11月30日一次性预缴次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实行自然年度管理。

第十一条城镇居民参保缴费后由市、县两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核发医疗保险证件。

第十二条参保居民个人缴费(不含大额补充医疗保险费)及财政补助资金共同构成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设立门诊帐户,每人每年20元,用于支付居民门诊医疗费用;其余部分构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以下简称统筹基金),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住院及经批准的重症慢性病门诊费用。

第十三条城镇居民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市、县两级财政补助资金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划入城镇居民医保基金财政专户。

第十四条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五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医保基金预警制度,当医保基金达到预警线时,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四章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按时足额缴费的参保居民,从次年1月1日起按自然年度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实行定点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认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参照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确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其签订服务协议,参保居民凭医疗保险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第十八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标准,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儿童用药按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设立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参保居民就医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起付标准以下由参保居民个人负担;起付标准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由统筹金按比例支付。

(一)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为三级医院600元;二级医院400元;一级医院(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元。

(二)统筹基金报销比例为三级医院50%;二级医院60%;一级医院(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0%。

(三)经批准在门诊治疗的重症慢性病发生的医疗费用,不设起付线,统筹基金报销50%。

(四)统筹基金年内最高支付限额为2万元(含门诊重症慢性病费用)。

第二十条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大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报销比例为70%,年内最高支付限额为4万元,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参保居民因意外伤害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无其他责任人的,由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

第二十二条参保居民因生育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由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

第二十三条参保居民因转诊转院、急诊急救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

第二十四条参保居民连续缴费每满5年,医保基金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不超过10个百分点。中断缴费的,中断前的缴费年限不予计算。

第二十五条参保居民缴费中断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重新参保缴费的,设置等待期,自下年度7月1日起,方可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六条参保居民因下列情形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一)自杀、自残、斗殴、酗酒、吸毒及其他因违法犯罪所致伤病的;

(二)责任明确的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治疗费用;

(三)因美容矫形等进行治疗的;

(四)未按规定使用医保IC卡住院发生的费用;

(五)依照有关法规政策认定不能支付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确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第二十八条因重大疫情、灾情及突发事件发生的城镇居民医疗费用,由同级人民政府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