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5:54: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镇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文化建设研究

一、文化活动

通过调研发现,张家港市部分社区居民主观上不关心社区文化活动,其主要原因是新城镇居民从农村生活模式转为城镇化社区生活模式后,不习惯于新的城镇化社区管理模式,未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与权利,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不能深切体会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乐趣,更不能通过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来显示自己在社区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社区,农村居民在迁入城镇之后,首先接触的文化环境就是社区文化,首先接触的干部是社区干部,因此农村居民能否顺利地融入社区是其能否顺利向市民转化的先导性因素。在日常工作中,社区应帮助新城镇居民树立主人意识,让社区居民了解自己在社区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社区居民切实体会到投入社区建设当中的乐趣,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时刻带入社区生活中;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邻里和谐

邻里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不同的邻居就会使邻里关系有不一样的特征,新市民和老市民必然会在社区中存在交集,因此这些居民的和谐程度不仅关系到城镇化的推行,也关系到社会的问题。从调研数据来看,张家港市的邻里和谐评价较高,为3.85分。可以说张家港市在新市民融合方面有着独到的工作方法,其具体经验可以总结如下:(1)张家港市在小区规划中布置了许多公共活动场所,这让居民在体育锻炼、散步等日常生活项目中,加强接触,并为不愿到对方家中打扰的居民们提供交往的场所。(2)旧城改造和农村改造中,尽量做到了原地安置居民,维持原有的社会结构,维护邻里关系的延续性。(3)张家港市有关管理部门在安置小区住户时,尽量将同一单位、同一行业的住户安置在同一幢楼、同一小区,历史上形成的良好邻里关系是长期相处的结果。老邻居往往是新邻里关系的核心,张家港市政府将新邻居吸引到紧密群体中来,传播了邻里相处的优良风气。

三、教育

教育是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重中之重,经验表明,农村居民向市民的转化往往需要一至两代人才可以完全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教育。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把教育分拆为“受教育便利性”和“受教育质量”两个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张家港市居民对张家港受教育方便程度基本满意,这与城镇化过程中张家港市成功的教育资源规划与大量投入密切相关。张家港市的每个镇区均有公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满足所辖学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同时,还建有多所民办高水平中学,可以满足高收入居民对于教育资源的诉求;此外,还在市区集中建设了3所高等学校、8所成教中心、6所中职学校以及1所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梯度性的教育资源配置形式,居民可以很便利地接受所需教育。张家港市居民对受教育质量评价不高,原因在于在设计梯度性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选择的因素,大量的优质教师和优质生源被位于市中心的私立学校吸引,镇区学校,尤其是离市区较远的镇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20*年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2000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年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查看全文

城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和载体。我县近年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我县新型城镇化改革,千方百计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镇规模做大,坚持不懈地把城镇功能做全,精心细致地把城镇环境做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我县城镇化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当前现状

我县现有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1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8.76万人),辖7镇8乡。近年来,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城镇的聚焦、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县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先后聘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我县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城市设计、新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黄岗山公园规划、苏区振兴土坯房规划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按照新东新区控制性详规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际线,通过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吉潭镇已完成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南桥镇总规编制已初步完成并上报评审,罗珊、水源、菖蒲已启动总规修编工作。

2、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76万人,道路面积57.9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6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86.05公顷,城镇化率达45%,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垃圾中转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新区中学、体育中心、迎宾大道、滨河公园、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楼沿河路等一些节点路段全面打通。黄岗山公园、新区医院、长举大桥、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查看全文

城镇化建设会发言

同志们:

时展的号角催人奋进。现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大幕已经拉开,同志们城镇建设的潮流势不可挡。乡村建设将在手上翻开崭新的一页。让我铭记历史使命,承载人民厚望,以豪迈的气概、必胜的信念、创新的举措、过硬的作风,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努力铸就城镇建设的新辉煌。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誓师动员大会,今天。主要目的进一步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细花目标,强化责任,尽快掀起改变城镇面貌的新高潮。相信,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擂紧我县城镇大发展的战鼓,吹响乡村面貌大改观的号角,打响乡村建设的功艰战,推进我县城市建设上水平、上品位、上台阶。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布置,讲三点意见:

进一步增强城镇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一、深刻认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现实意义。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县城镇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肯定。但必需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先进地区日新月异的城镇发展变化相比,与市委、市政府对我提出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突出表示在7个方面:一是乡村总体规划严重滞后(举例)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严重缺乏(举例)三是乡村管理严重缺位(举例)四是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极为单薄(举例)五是乡村的功能还很不完善(举例)六是城镇居民的乡村意识、市民”意识、法律意识还非常淡漠(举例)七是人民乡村人民建”齐抓共管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举例)八是发展”和“补课”双重任务还十分繁重(举例)这些问题疑惑决,不只影响到全县城镇建设的进程,而且直接阻碍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去年以来,省市分别就乡村建设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奋斗目标,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加快城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县是典型的三农”地区,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提升农业水平、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就“三农”论“三农”农村和农业中寻找解决“三农”出路,结果是永远没有出路,必需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推进城镇化。因为,加快城镇建设,可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可以拉动农村经济、辐射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某种水平上也可以说是治本之策。

查看全文

新型城镇化下城镇规划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以“新型城镇化”政策为指引,针对信阳市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城乡规划学科角度出发,提出信阳市城镇规划建设的策略,旨在促进信阳市城镇未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绿色优美、城乡建设蓬勃朝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信阳市;城镇规划建设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区内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发展机遇。然而,在我国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信阳市城镇化发展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信阳市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为引导,从城乡规划学科角度出发,提出信阳市城镇规划建设的策略。

1“新型城镇化”政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崭新的城镇化过程。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信阳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参与龙港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经验,从工作背景、建设路径和取得成效三方面介绍了龙港镇创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工作实践,并就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工作思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标准化

1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为此,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求持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龙港镇隶属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辖区面积183.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87万,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镇第17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常住人口的持续激增,龙港镇面临“县级体量、镇级体制”的行政管理瓶颈,长期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城镇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龙港镇在浙江省和温州市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于2016年申报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开展为期两年的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上海市质量协会作为试点项目的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全程参与龙港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

2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路径

龙港镇立足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实际,聚焦“社会管理高效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治理规范化、绩效考核指标化”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2.1夯实工作基础。龙港镇从组织、技术和经费三方面夯实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基础。在组织建设方面,龙港镇委镇政府成立了由镇委书记任组长的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大部门、社区服务管理、智慧龙港和市容市貌5个专项工作组,并在各部门、社区、重点企业明确一批标准化专兼职人员,形成周密的标准化组织架构和工作网络;在技术保障方面,龙港镇借助上海市质量协会、温州市标准化院及苍南县市监局标准化专家力量,组成3个技术指导小组;在经费保障方面,龙港镇在争取国家和浙江省标准化补助资金的同时,将标准化试点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工作资金。2.2建立标准体系。在构建标准体系方面,龙港镇确立了“融合和提升”的工作思路,“融合”即是将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融合到标准体系中,“提升”即是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着力提升已有流程、制度、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沿此“融合和提升”的工作思路,龙港镇构建了包含“基础通用”“大部门行政体制”“市管社区服务与管理”“智慧龙港城市治理”和“设市模式绩效考核”多领域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纳入各类标准404项,其中国家标准91项、行业标准46项、地方标准30项、龙港标准237项。图1龙港新型设市模式标准体系2.3标准宣贯实施。龙港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标准宣贯活动。对于基础通用类型以及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大的重点标准采取集中培训方式,邀请标准化专家为各部门、社区的负责人及标准化兼职人员解读标准,传授标准化理念与方法;对于重点实施标准则采用分散培训方式,由各标准的起草人为相关人员宣贯标准和答疑解惑,有力推动标准的实施落地。同时,为深入营造全民学习标准、实施标准的良好氛围,龙港镇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专栏,及时报道龙港标准化试点工作动态,宣传标准化经验与方法。2.4工作模式提炼。为便于试点建设经验的复制推广,龙港镇总结提炼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模式,即“以扁平化、平台化、标准化推进龙港新型城镇化”。扁平化是指实现大部门制改革和市管社区扁平化管理,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平台化是指制定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标准化模块,支撑综合治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4个平台规范运行,实现了各部门资源整合、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建;标准化是指在重塑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构建具备龙港特色的标准体系,制定工作流程、管理规范、运行维护、评价考核等标准,依托标准化巩固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政策建议

[提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以此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金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然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和当前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供需缺口仍然很大。如何创新金融服务,转变金融发展模式,支持金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供需缺口;金融创新

一、金华市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5年12月末,金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6,890.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9.84亿元,同比增长3.41%。各项贷款余额为6,127.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3.81亿元,同比增长6.87%。全市企业贷款余额为3,733.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5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284.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77亿元。金华市(含辖属县市)小贷公司36家,注册资金92.1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53.73亿元,纳税5.03亿元。而上市公司仅21家。金华市金融业增加值不断增长,金融机构单位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金融系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运用结构欠合理。信贷资源过多地流入房地产行业和证券市场,挤占实体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空间;二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由于规模、财务等天生缺陷的限制,小微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有限。尽管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巨大融资需求仍得不到解决;三是贷款产出效益不断降低。有研究表明,金华市金融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在逐步提升。这说明贷款的产出效益下降,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减弱。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产业的聚集,增加了居民的教育、购房等消费和伴随这些消费的信贷需求。目前,金华市城镇金融业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在城镇建设中发展缓慢。金华市城镇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小额信贷和惠农贷款,但这远不能满足城镇化过程中急剧增长的金融需求。

二、金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异质性金融需求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突破经济增长的桎梏,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建设新型城镇。而在此过程中,金融服务的支持必不可少。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金华市城镇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金融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农业产生的金融需求。现代农业意味着农业产业化,即公司制度在农业中推进。这将导致农业的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加之农业本身的脆弱性特征,现代农业对巨额保险的需求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初始保险成本和风险过大,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不愿踏足这一领域。二是新型居民住房和教育产生的金融需求。新型城镇建设必将改变传统农村居住和教育方式。传统农村的居住和教育比较节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较少。而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大家对新型居住和教育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三是产生的资本要素转换需求。随着我国的推进,村镇居民镇集体宅基土地、自建住房、小企业厂房等产权的厘清,城镇居民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产生的土地要素向资本要素转换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此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四是新型城镇的支付方式创新和理财需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也异军突起。然而,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和网络建设的落后,加之城镇居民对互联网技术不甚熟悉,传统城镇的支付方式仍很落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必然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知识能力,随之产生巨大的支付方式创新需求和理财规划需求。

查看全文

城镇化建设进程经验交流

自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新形势,将推进城镇化放在加快全市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分别于2008、2010年召开了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全市生态市建设动员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十一五”、“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全市城镇化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目前,全市城镇数量发展到37个,建成区面积78.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建市初的9.7%提升到30%。同时,与其他地区一样,我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尚需在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城镇化是城市规模扩大和城镇人口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布局不断调整和聚集、辐射带动广大农村加快发展的过程,对于发展区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之一,与工业化同等重要。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是供给与需求;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供给和扩大需求。而最能创造供给的是工业化,最能创造需求的则是城镇化;换言之,工业化是创造供给的最佳机制,城镇化则是扩大需求的最佳机制。因此,在当今要快速发展经济,就必须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关键。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佳平台。当前,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心之一是扩大内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城镇化。”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变为城镇居民,引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扩大内需。据专家测算,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能力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可拉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1.5个百分点,进而直接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从全国范围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生的购房需求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个百分点,进而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同时,城镇水、电、路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可以更加有效地吸引各种投资向城镇聚集。

查看全文

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1引言

目前,我国已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宁波、深圳、上海、南京、昆山等城市已经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这一时期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基本上是在一个时期提出,它们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人们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2.1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2.2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查看全文

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研究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同年5月,农业部启动了力求农业生态、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和谐统一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美丽”是建设的目标,“乡村”是主体,“建设”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深度挖掘乡村内涵,从而吸引城市的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向农村流动,最终实现城乡的等值化[2]。“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阶段,它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重建的内在要求[3]。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要求城镇化建设立足于生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其关键在于不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为代价[4]。但在我国,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是二者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城镇化引领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提升人民幸福感是二者的建设理念,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5]。鉴于此,本文基于2008—2018年数据,构建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测算陕西省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

二、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中段,下辖10个地级市,常住人口3864.40万人。2018年,陕西省城镇化率达58.13%,低于全国1.45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使454万人住进新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目前,陕西省已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40个,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省级和市级示范县60个。(二)数据来源。本文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基于2008-2018年相关数据,研究陕西省各地级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耦合程度。文中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重。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克服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在综合考虑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客观、科学的原则,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参考刘继志[6]、刘翔[7]等人,从村富民强、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三个方面综合测评美丽乡村子系统。根据卢瑜[8]、谢国根[9]和丁翠翠[10]等人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城镇化评价系统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来考量。指标集赋权计算结果详见表1所示。(二)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通常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系统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手段。当耦合度大时,即各系统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反之,则系统间联系不密切,发展不协调。(1)综合评价指数。依据上述评级指标体系及熵值法赋权得出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见公式1和公式2。(1)(2)其中,i为评价总年份,j为评价总指数,xij和yij为美丽乡村建设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的值,Wj为指标所对应的权重,f(x)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数,g(y)为城镇化评价指数,该指数越大越好,反之亦然。∑==1)(ijijwxxf∑==1)(gijijwyy(2)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是反映系统或要素相互影响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3)其中,,c为耦合度,其值越大,表明两个系统耦合的越好。(3)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系数只体现系统的相关程度,协调程度需靠协调度模型体现,其计算公式为:(4),T为综合协调指数,用来反映两个系统发展状况对耦合协调水平的贡献。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和城镇化系统同等重要,故a=b=1/2。耦合协调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