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研究

时间:2022-08-18 04:40:17

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研究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同年5月,农业部启动了力求农业生态、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和谐统一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美丽”是建设的目标,“乡村”是主体,“建设”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深度挖掘乡村内涵,从而吸引城市的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向农村流动,最终实现城乡的等值化[2]。“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阶段,它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重建的内在要求[3]。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要求城镇化建设立足于生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其关键在于不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为代价[4]。但在我国,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是二者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城镇化引领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提升人民幸福感是二者的建设理念,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5]。鉴于此,本文基于2008—2018年数据,构建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测算陕西省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

二、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中段,下辖10个地级市,常住人口3864.40万人。2018年,陕西省城镇化率达58.13%,低于全国1.45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使454万人住进新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目前,陕西省已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40个,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省级和市级示范县60个。(二)数据来源。本文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基于2008-2018年相关数据,研究陕西省各地级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耦合程度。文中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重。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克服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在综合考虑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客观、科学的原则,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参考刘继志[6]、刘翔[7]等人,从村富民强、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三个方面综合测评美丽乡村子系统。根据卢瑜[8]、谢国根[9]和丁翠翠[10]等人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城镇化评价系统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来考量。指标集赋权计算结果详见表1所示。(二)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通常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系统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手段。当耦合度大时,即各系统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反之,则系统间联系不密切,发展不协调。(1)综合评价指数。依据上述评级指标体系及熵值法赋权得出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见公式1和公式2。(1)(2)其中,i为评价总年份,j为评价总指数,xij和yij为美丽乡村建设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的值,Wj为指标所对应的权重,f(x)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数,g(y)为城镇化评价指数,该指数越大越好,反之亦然。∑==1)(ijijwxxf∑==1)(gijijwyy(2)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是反映系统或要素相互影响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3)其中,,c为耦合度,其值越大,表明两个系统耦合的越好。(3)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系数只体现系统的相关程度,协调程度需靠协调度模型体现,其计算公式为:(4),T为综合协调指数,用来反映两个系统发展状况对耦合协调水平的贡献。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和城镇化系统同等重要,故a=b=1/2。耦合协调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2。

四、结果与分析

(一)综合指数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如表3所示,西安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综合评价水平均高于其余各市,且城镇化建设超前,首位特征明显。铜川、宝鸡等九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综合评价水平偏低,处于0-0.5之间,且美丽乡村建设均超前于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综合发展指数特征如下:(1)西安、宝鸡、渭南、延安、榆林、安康市美丽乡村建设处于波动上升状态,且西安市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一直领先;(2)铜川和商洛市自2008年起,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持续下降,最低水平至0.18;(3)汉中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连年上升,从0.28上升至0.42,增长势头良好。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特征如下:(1)陕西省各市城镇化均在逐步增长,渭南市上升幅度最大;(2)西安、铜川、宝鸡、咸阳、延安、汉中、安康市城镇化推进速度呈缓慢波动增长态势,西安市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化水平最高,咸阳次之;(3)渭南、榆林、商洛市城镇化建设水平连年增高,城镇化稳步推进,商洛市城镇化指数最低,一直处于0.1以下。(二)耦合协调状况评价。从表4可以看出,陕西省各地级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2-1之间,整体有波动下降趋势。西安市耦合协调度最高,咸阳市次之,商洛市最后。从时间分布来看,所有地级市2008-2012年耦合协调度值呈“下降”趋势,在2013年陕西省加强美丽乡村打造试点工作之后,直至2016年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渐好转,但近年来有下降势头。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安市在加快推动城镇化建设时,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协调发展,但2018年有所下降。宝鸡、咸阳、榆林三市属于过渡发展类型,其中,2012年下降速度最快。渭南、延安、汉中、安康市介于0.3-0.4之间,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2008-2018年铜川和商洛市耦合协调度介于0.2-0.4之间,发展速度缓慢,在中度和轻度失调之间波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城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各地区应积极推进城镇化,利用产业促进就业,发展绿色经济。同时,扩大医疗卫生、教育的投资力度,助推社会城镇化。同时,也应注重环境保护,打造更加宜居、宜人城市。重点加强西安对关中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流动,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陕南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升级,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形成农民收入多元化。陕北地区应降低对资源和传统重工业的依赖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和引进新技术,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动力。(二)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一环。针对陕北、关中以及陕南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美丽乡村。首先,应坚持以高标准、高要求整理整顿村容村貌,完善农村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基础是改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最后,挖掘和凸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文内涵,建设文化标识、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在传承和发扬农村民俗文化的同时,引进现代文化。(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政府部门需发挥组织带动、财政引领、协调监督作用,科学绘制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蓝图,与此同时,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从而形成多元参与机制。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应遵循“求同存异”的理念,坚持以人为中心,高度重视可持续性、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在推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坚持精细化管理,不断巩固建设成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保障措施。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张昭俊 何丽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