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6:51:02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范文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许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6(12).

美丽乡村范文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宗旨;存在问题;对应措施

1引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改革开发的速度不断深入,城镇化的规模也在进一步地加快。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传统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目前城乡规划的需求,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城乡规划的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相关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的宗旨

2.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想要当前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需要将农村的经济建设做好。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弊端便是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导致农村资源的消耗量较大,进行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的产业为主。所以当前为了将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时,除了检出本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还要将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开发,提高当前我国农村相应的生产能力,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当前上游产业发展中生产出的废料,转化为下游产业中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在发展城镇经济建设的时候,可以再利用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增加农村里农民的就业机会,将我国农村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效率。2.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在进行乡村规划的时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第一,发展农村经济,不能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开发先进的环保能源与技术,例如太阳能等资源。第二,对于已经存在的环境污染情况,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相应的治理。第三,在靠近山区以及水流的乡村,可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农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防止由于自然灾害,导致乡村受到打击[1]。2.3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要以农民为主。在进行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规划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城乡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当地农民额想法,做到以农民为主。如果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想到农民的利益,那么并不利于乡村的发展,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确保农民的根本利益不会被损伤[2]。

3当前我国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在规划设计中忽略了科学性。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要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设计,这样才可以保障我国农村的经济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很多方案并没有对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一部分的规划人员直接将其他原有的方案进行照搬,导致乡村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和实际的情况并不符合,无法达到乡村建设的目的[3]。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规划设计只是针对眼前的利益进行规划,并没有进行长期的规划,从而导致乡村建设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乡村的外观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到了后期的时候,根本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3.2建筑住宅存在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乡村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很多的建筑住宅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功能设计上有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当前很多村民在进行房屋建设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储藏间的设计或者将储藏间设计到楼顶的位置,虽然这样子设计可以使房屋看着十分整齐,但是在实际的使用时,却并不利于进行物品储藏。除此之外,对于家中有老年人的辅助设备在设计上并不科学[4]。

4当前我国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的对应措施

4.1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建设中的规范性。4.1.1对于乡村住房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第一要根据加强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管理的原则,进行规划。并且要遵守先设计,在得到许可之后,才可以进行建设的顺序进行建设,要加强管理,规范乡村建设的秩序,维护村民的利益。第二,在进行乡村的规划时,要对于农村居住的地方以及公共设施进行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乡村建设的许可证,要符合乡村规划的要求,加强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科学性。4.1.2加强监督以及宣传的工作。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以及宣传,对于没有获得许可或者没有按照许可中的规定进行建设,需要根据规则使其停止建筑的建设,并且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改正。而如果超过了时间不能改正的,可以根据法律进行拆除。除此之外,需要严格落实一户只有一个宅子的制度,从而提高乡村规划的整体性,以及和自然景观的协调[5]。4.1.3乡村空间规划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开展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设过程中,要提前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乡村规划的实际状况以及建设的情况,针对村民家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尊重农民的意见,满足村民的需求,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4.2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生态化环境。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对于乡村的资源,合理进行利用,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6]。第一,要重视对于环保工作的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宣传环保理念。第二,要完善环保制度,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单位,明确相关机构的责任,落实乡村中的环保制度。最后,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大环保建筑的宣传力度,可以选择具有环保性质的材料以及技术进行建设,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乡村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真正做到保护我国农村的自然环境。在环境改善之后,也可以大力发展相应的旅游事业,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

5结论

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城乡规划的科学以及合理性,相应的部门需要加强对于乡村的建设的重视。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要针对乡村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保护村民的根本利益,合理进行乡村建设的规划,转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发相应的旅游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改善乡村的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殿秋,范晓磊,梁宏昌.数字化城市规划编制系统的构建——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J].规划师,2011(6):44~47.

[2]顾琼,李鹏飞.服务于规划编制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建设探讨——以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12):111~114.

[3]赵发兰.城乡规划专业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究——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设计(一)》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128~129.

[4]高鹏,刘赚,倪乐平.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教改的思考[J].才智,2017(2):40~41.

[5]李亚峰,闫晓云.规划设计竞赛形式的实践教学效果初步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0~84.

美丽乡村范文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美丽乡村;乡村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管理民主等方面。乡村建设工作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部分问题,相关执行部门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规划绿色、节能、环保的美丽乡村。

1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问题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在国家政策、基金的扶持下,全国上下积极开展美丽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以自身特色产业为基础,农旅融合共同促进发展,打造景区、民宿、特色展区、农家乐一系列服务区,打造新型农村休闲旅游业。加大地方政府特色风貌建设的引导把控,由点到线、由线向面、由村向镇拓展[1]。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委会发挥其自治权利,号召全村上下参与其中,使农村不仅风貌焕然一新,还能有效促进村民收入增长。但目前美丽乡村的建设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不到位,需要后期不断调整策略,转变思想。1.1环境污染严重。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或者秉持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去建设,这种错误思想经常出现在城市和乡村建设过程中。为了加快乡村建设,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引进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仅破坏了乡村水质量、空气质量,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使得农产值下降,病虫害泛滥。为了防治病虫害,农民又喷洒过量农药,使得作物和土壤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此恶性循环,不仅经济得不到增长,还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农民正常生活。1.2水污染严重。据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年城市与乡村的污水处理率分别是93.4%和22%,城乡之间落差较大,就相关政策而言,最新政策是201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提出了对农村污水,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畜禽废弃物防治、水产养殖等的要求[2]。农村缺乏饮用水过滤系统,直接饮用地下水,并用其浇灌农作物,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资源大量浪费,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如果水流源头遭受了污染,不仅会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污染土壤,还会使饮用地下水的农民的身体遭受一定程度的伤害[3]。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下水道等排水设施,一些生活用水未经过滤就直接投放至河流中,导致河流内金属含量过高,水草蔓延,水质堪忧。1.3规划不足。在对乡村建设的规划中缺乏“乡愁”、“地域文化”的考虑,为了快速达到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农村的高楼层出不穷,特有的乡村风貌被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没得到传承,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中有些设计人员甚至直接抄袭互联网上的案例,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使得实际建设和后期效果脱轨,甚至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4]。究其根本,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缺乏长远性和整体建设规划,过于追求高速发展,使得“可持续发展”变成了无稽之谈。1.4住宅建设不合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乡村建设存在诸多功能设计上的问题,例如为了使建筑造型更加美观,直接将储藏间设置于屋顶,只保证了美观,缺乏实用性考虑。除此之外,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年人的辅助设施建设不完善,诸多已建成的建筑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自身的建筑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1.5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地方政府过于追求产业结构的改变,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然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交通不便利,景区建设不完善,缺乏特色,产业水平偏低,后劲不足,农民经营者收入不足,积极性降低,导致资源的浪费,游客体验感差,甚至有些景区出现了建设工程烂尾现象,不仅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也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5]。

2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任何规划建设方案,都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对农民进行积极引导,保证其能最大化投入乡村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保护自己生产生活的家园。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在对乡村文化进行开发时,要对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打造乡村自然特色的文化理念。2.2科学规划的原则。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可不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追求经济发展,只有将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乡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进程。2.3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向村民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案,向相关工作人员传递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规划原则,在经济发展和生态规划出现矛盾时,生态优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结合现有资源,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结合不同项目的发展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6]。2.4将农民作为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的力量,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不仅可以为城乡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还对城乡统筹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就要将农民作为主导力量。密切联系群众,以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服务农民,造福农民[7]。

3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生态环境规划策略。在城乡规划大背景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就要求政府始终秉持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去规划乡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在推翻旧的建设新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保护原有环境和资源。在开展滴灌、喷灌工程工作时,政府要深入挖掘乡村特有资源,避免类似“千村一面”的无用设计。环境优势是乡村建设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可浪费,因此要对村民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引导全体人员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培养保护资源,节约能源,绿色有机的生活方式[8]。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良好生活方式的提倡不仅需要依靠农民的自觉意识,同时针对一些固执己见,自私自利的行为,要求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组织监督各村庄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调动起全民的积极性,共同投身村庄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中,使村容村貌由内而外的焕然一新,从根本上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3.2绿色循环农业规划策略。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产业仍是农业,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现有的水资源、土壤资源、金属矿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建设绿色循环型经济体系。例如,针对一些地处山林的乡村,可以引导农民种植一些利于生长的农作物,再通过加大牲畜的养殖,提升土壤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牲畜的粪便是良好的天然养料,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形成良好可循环的经济体系,最大化的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3.3环保节能产业规划策略。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过快追求,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引进外来企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引用虽然带来了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却破坏了乡村环境,使得空气遭受污染,水资源破坏,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最终短暂的经济发展终会面临瓶颈,原有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穷山恶水,从根本上与可持续发展宗旨相违背。因此,地方政府要引以为戒,在引进外来企业时要严格筛选,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企业,同时对于企业产出的污染物要进行妥善处理,严格控制排放标准。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9],地方政府要对农户进行技术支持和政策帮扶,针对一些封闭落后的经营方式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户讲解,建设新的产业链,如建设绿色采摘基地、生态果园、蔬菜大棚,也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出具有乡村特点的民俗旅游项目。城市居民在长期的社会压力下渴望回归乡村,开设这类“回归乡野,怀念乡愁”的特色项目可以让城市游客放松身心,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更加尊重农户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设立农村生活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到谷物收割、喂鸡、放鹅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对儿童的教育也有良好的帮助。广西国有七坡林场立新森林人家是广西林场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的特色农家乐体验项目,其内部设立森林美食区、灶台文化区、杨梅采摘园、国外松种子园等特色园区,可以给游客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其中森林美食区的房间以森林种质资源命名(图1),房间内部设置以植物命名的简介牌,不仅具有自身特色,还对游客进行了知识科普。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烂尾现象,这就是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规划所导致,因此地方政府要对这些烂尾项目进行合理规划,旅游产业要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建设完全。首先要发展交通,其次组织专门的学习小组前往美丽乡村进行示范案例的学习交流,学习过后要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乡村改建特色。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引进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民辛苦种植的农作物统一收购,避免因为市场需要不足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资源浪费,确保了农民的收入,使其更积极的投身农作物的培育过程中。加工后的农产品供销至餐饮行业,农作物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也使城市居民可以吃到天然无公害的农作物。3.4居住环境的规划策略。经过实地考察,不难发现各地区农村的房屋构造结构、道路铺装设置及建筑材质选择都有一定的独特性,这是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保护的重点,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维持其原有的特色,将地域文化传承发扬出去。在对南宁市西乡塘区城郊的居住小区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区的建设缺乏设计性,将原本旧城区进行彻底翻新,使原有特色建筑和特色邕江文化全部抛弃,所以在房屋改建的过程中应当鼓励村民选用当地特色材料和建筑技术去建设,尽量维持原有建筑造型风格。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完善村中的各项基本设施,如损坏道路的维修,偏远山区通路问题,构建污水处理厂,针对农村垃圾实行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理,健全排水管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3.5地域文化保护策略。地域文化是千百年来沉淀出的文化传统,任何改建重修都不能丢失地域文化,农村的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般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族宗教信仰,民间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形式多样。在美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求地方政府格外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导青年一代不忘本,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通过开设一些乡村文化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文化继承人加以表彰,拍摄相关文化纪录片等方式向外界宣传,引导更多的青年投身于文化传承中。同时政府还可加强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例如在国学文化盛行的今日,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学习政策,开展相关教育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村民的个人素养,构建农村新风气,还可以将农村建设成特色文化村,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10]。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为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全员参与其中,为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夯实了基础,为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农民收入增长,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动乱的产生。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不足之处,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目标,长远规划,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未来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广泛征集新颖的设计理念,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农村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邹宗根.建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9(05):19-21.

[2]江星涛.乡村水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政策与技术路径探讨[J].化工管理,2018(23):201-202.

[3]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健全乡村水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湖北政协,2019(02):43-44.

[4]付洪良.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关系———乡村振兴视角下浙江湖州的实证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1):8-12,18.

[5]刘冲.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4):102-103.

[6]安赛.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7):162-163.

[7]莫明勇.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居舍,2019(21):7.

[8]李珊珊.美丽乡村视野下特色旅游村镇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9(01):61-63.

[9]黄小婷.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5):262.

美丽乡村范文篇4

一、明确重点,强化帮扶力度

我局高度重视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帮扶点的建设,将之纳入全局今年的工作重点,及时召开班子会议研究,成立帮扶工作小组,统筹谋划和安排,结合全县工作要求和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并在人员配备,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

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协助村委会工作,大力推进房屋改造,拆除破旧房舍,整治主干道、入户路路基,全面推进“六改四普及”。

二、强化责任,积极落实帮扶措施

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结合自身职能,加大帮扶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对帮扶工作的投入。根据相关要求,我局及时落实帮扶资金0.5万元,并于3月7日足额拨付至黄南村,用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组能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同镇工作组人员做好相关工作,重点做好村庄整治和产业发展,做到“出力帮扶”。帮扶工作组成员积极下到所挂点上,实地了解村情、民情,多次与镇村干部协商沟通,协调解决拆旧、植绿、整治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3月10日起,帮扶工作组经常深入到黄南村,协助村委会和理事会一起工作,确保了帮扶工作时间。

三、尽力而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督导下,经各方的积极努力,黄南精品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新改观。41栋老旧房,6000平方米已拆除,31栋新建房已完成基脚工程,拆除并清理场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美丽乡村范文篇5

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一是村庄无序发展,当前绝大多数村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民房、企业违规占用耕地的情况时常发生;二是环境依旧散乱,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运行不到位,村内垃圾堆积的情况普遍存在;三是群众意识有待提高,在大多数村,农闲时期聚众,红白事大操大办的情况时有发生;四是农民发展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形成的“守成”思想,致使多数农民不愿意接受土地流转等新的发展方式,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的想法依然存在。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增质提速:

一是要有一个符合村庄实际、切实可行的规划。坚持规划即法,执法如山,杜绝目前城乡建设中有小考虑无大布局,随机建设,临时动议等不良现象。

二是尽快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方案。着重解决村内垃圾处理方式、农村保洁员待遇等问题。

三是加大对惠农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农村“一事一议”指标,增加补助金额;加大对精品片区的扶持,化解村内因村庄建设而带来的负债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各村干事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范文篇6

关键词:美丽乡村;新一代信息技术;农村信息化;智慧乡村

1问题的提出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多年“三农”发展的经验表明,传统农业发展具有很多局限性,需要突破创新,需要引入新技术,重新改造传统农业,特别是要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有效推进手段和路径,能够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融合,有效支撑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拓宽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渠道,是推动农村地区“智慧”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生活面貌,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尚有很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建设智慧型美丽乡村,着力拓展信息化在农村生产、服务、治理及生活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美丽乡村”建设在江宁区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智慧乡村”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这与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形势相似——美丽乡村和智慧乡村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并没有较好的结合起来,两者协同推进农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如何将“美丽”与“智慧”更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发展态势,是当前持续推进农村发展的现实难题,但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较好的突破口。

2理论回顾

关于美丽乡村的相关文献。浙江安吉县于2008年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用10年时间,把安吉县建成中国最美丽乡村。受安吉县影响,全国各地兴起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学者们对美丽乡村的内涵界定、模式、面临的挑战展开了研究。如黄克亮等(2013)认为,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中国农业部(2014)年总结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大模式。关于智慧乡村的相关文献。国外对应中国“智慧乡村”的概念是农业信息化,发达国家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其目前主要任务是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和智慧城市。国内“智慧农村”由天仕物联网研究院提出,不同于智慧城市,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现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依托,针对中国农村普遍不发达的现状,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目的,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农民自有的智能生活价值体系。顾彬(2012)指出,可以把智慧乡村看作是智慧城市理念的延伸,依托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一个农村发展的智慧环。2012年北京《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标准(试行)》,将智慧社区定义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乡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美丽”与“智慧”乡村协同发展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将美丽乡村和智慧乡村相结合在北京首次提出,并在“美丽智慧乡村”的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实践上全国大部分区域美丽乡村和智慧乡村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我们将“智慧型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定义为: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通过推动乡村在“美丽”与“智慧”两个方面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优化、农民生活提升。

3江宁区智慧型美丽乡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分析。2011年,江宁区正式启动了“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先后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经历了政府主导、多方主体参与等3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带动了许多传统乡村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成功规划、建设了以“石塘人家”“黄龙岘”“马场山”等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不仅外在的物质空间环境得到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以江宁区交通集团投资建设并负责打造的黄龙岘村为例,该项目取得较大的成功,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周边市民纷至沓来,而且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月人均收入增长了1500~2000元。3.2江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1)农村互联网接入增长迅猛。根据《江宁区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6年底,江宁农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电脑89台,比上年增长30.9%,每百户手机154台,比上年增长226%,增速极为迅猛,资料显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江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低于城区,但城乡“数字鸿沟”并不明显。(2)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效果显著。2017年,江宁区建设了47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实现农业型村居益农信息社建设全覆盖,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建设目标任务。(3)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几年来,江宁区积极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电子商务+商贸业+服务业+农业+生产制造业的加速融合,电子商务发展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7年,江宁区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达5.2亿元,同比增长126.1%。(4)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初见成效。江宁加大智能农业建设力度,将3S、传感、数据传输、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环境感知、远程监测、决策管理、自动控制、精准作业等方面。2017年,江宁区共实施了2个省级、4个市级、6个区级农业物联网项目,全区智能化设施种养殖面积达14467亩,同比增长40.53%,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达55.62%。3.3主要存在的问题。当前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乡村的“美丽”方面大获成功,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智慧”方面却相对滞后,由于农村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村务管理信息化、智能生产等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缓慢,难以满足农民和农业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3.3.1认识上尚处于萌芽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受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整体发展速度低于城市,时至今日,农村己从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发展。江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8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7%,且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广大的农村在江宁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已不足15%(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农村人口与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比值表示),农村在中国经济系统的地位一直远低于城市,因此,这就导致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此外,智慧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对于智慧农村的认识不足,尚不知晓智慧农村为何物、智慧农村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如何参与智慧农村建设的过程等,智慧农村在认识层面的推广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3.3.2信息化市场程度不高,信息化应用主动性有待加强课题组在江宁涉农街道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互联网基本覆盖江宁全部村庄,发展基础好的个别乡村建立了村级微信公众号、营销平台等信息化应用,但是这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还没有真正地被农民所用,多数农民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可以为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哪些改变,对于信息化应用更是比较模糊,推而广之,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旺盛。因此,农村和农民对于信息化的使用意识不清,应用热情不高,同时也缺乏应用信息化服务的手段。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村社集体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依然停留在“等人来、靠嘴说”的被动发展阶段。3.3.3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完善,缺乏信息化人才经过多年建设,江宁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有长足进步,互联网光纤入村,村级政务外网接入、移动通信网络100%覆盖和基本实现视频监控摄像头在农村治安综治方面的应用4个约束性指标已基本完成。但是无线局域网建设、智能终端和生产环境监测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等预期性指标还应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性建设。此外,目前农村产业智慧化严重缺乏信息化人才。以江宁区农村电子商务为例,电子商务人才十分匮乏,很多农村电商经营户是通过低门槛模仿开店发展起来的,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农村电商经营户没有学习过电商知识,仅有很少的农村电商经营户曾经系统地学习掌握了解电商知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信息学习程度掌握有限,难以胜任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3.3.4乡村旅游智慧化不足,电子商务发展规模较小江宁区在发展美丽乡村、开发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注重“互联网+乡村旅游”,借助现代科技进步,运用了微信公众号、淘宝店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众多的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如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打造了“江苏南京美丽乡村”的微信公众号、江宁区旅游局推出了“南京江宁旅游”的微信公众号,石塘互联网小镇运营了“田园江宁”微信公众号。这些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都存在一些问题,“江苏南京美丽乡村”缺乏继续开发和维护,自2016年11月21日以来就没有更新过内容,常规项目里也显示不出来内容,以上这些江宁区休闲乡村旅游电商渠道的推广受众也较为有限,主要是江苏省内或者附近对江宁有一定熟悉程度的游客,而在全国性旅游网站上,如携程、途牛、驴妈妈、同程、穷游网,江宁休闲乡村旅游的介绍和推广规模小到可以几乎不计,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江宁休闲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并不高。3.3.5农业农村智慧化成本较高,投入效益提升不明显以物联网应用为例,课题组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走在全国农业物联网前列的无锡还是智慧乡村建设起步较早的北京,农业物联网普遍存在投入高、维护难、收益低等问题,绝大多数还是依靠政府的项目支持。如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

4加快江宁区智慧型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推动江宁乡村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一个地区的“智慧化”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当前江宁农村相对于城区,在“智慧化”的进程中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更需要政府在顶层的推动和参与。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深刻认识“智慧型美丽乡村”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以“智慧乡村”为发展方向,有预见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与政策。二是明确分工职责,科学制定江宁农村信息化建设战略。确定主要领导负责制,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制定江宁农村信息化战略,提供江宁农村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克服各自为政,建立有利于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新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使江宁农村信息化健康发展。三是鼓励多方参与,扩大农村信息服务渠道。运用政策导向、财政扶持及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探索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种资本广泛参与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层次。4.2推进“智慧”与“美丽”融合发展,提升江宁乡村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江宁美丽乡村品牌效应越来越大,下一步要在“智慧”上做足文章,推动“智慧”与“美丽”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一是注重典型引导。从全区范围内选择交通便利、产业发展较好的美丽乡村作为“智慧型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乡村无线网络规划和建设,做到WiFi全覆盖,让游客随时随地都能连接上无线网络。二是注重资源整合。推进“一村一网”或“一村一微信”建设,对现有的休闲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对已经长时间没有更新的平台、微信公众号经核实后可以关闭或整改,对内容布局不全面、开发栏目不健全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及时完善,对内容、功能存在相似性的平台进行合并或调整,让资源和资金形成合力。三是注重景区大数据分析。加强美丽乡村网应用,实现对园区整体环境的安全监控,建设经营管理系统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美丽乡村景点的日常运营、游客信息等进行管理,提高休闲观光旅游的运营管理效率。4.3分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体系。“智慧乡村”的建设难点不仅在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与创新,更在于公众对“智慧乡村”理念的广泛认知,因此“智慧乡村”的建设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律:不同地区必须结合本地发展的需求和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策略和方案,逐步探索、循序渐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第一步,应该鼓励农民更多的使用智能手机。与电脑相比,智能手机成本低,便携且操作比较简单,手机上网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的生活服务需求。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二步。应按照村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分类分布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村庄,需要大力建设休闲旅游服务区及农家乐等公共关系场地的无线局域网络,以满足顾客需求。对于旧村改造、整村拆迁等新建村庄,由于村民居住集中,应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提高WiFi覆盖率,降低村民个人网络基础投入成本,减少农民使用网络的经济负担,从而提升村民网络使用率。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步,是加强生产环境监测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建设。对于发展集体一产的村庄,需要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引进农业传感器等设施和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发建设生产环境监测及生产管理平台,提升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4.4创新农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盈利模式,推动智慧型美丽乡村内生增长。要将智慧型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和生活改善紧密结合,提升农民参与智慧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推动智慧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机遇,发挥农村在土特产品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实现智慧农村的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效联接。二是推动智慧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利用物联网的可溯源性和可实时监控优势,向消费者展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信息,采取物联网认证模式提升农村应用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企业或项目的盈利。让生产经营者看到、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克服当前农村物联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的困难;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逐步改变农民对智慧乡村的认知,提高农民对智慧乡村的参与度,实现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行为的转变,让农民成为智慧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从而成为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4.5大力增强农民信息素养,重点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农民特点,加强推进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和目的主要是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使用意识。首先要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了解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能为生活和生产做什么,切实让农民提高对信息化优越性的认识,提高农民利用信息化服务于生活的能力。其次要增强农民对信息科技的应用能力。对于有产业以及信息化意识比较强的社区和农民,要与产业相结合,根据各产业类型有针对性引导农民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服务于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促进产业发展。目前江宁区建立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培育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电商人才,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培训对象少,影响范围不够;二是培训偏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农村基层条件艰苦,造成电商人才流动性大;四是基层管理队伍对电商重视不足。因此,要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江宁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江宁分局.南京江宁美丽乡村——乡村规划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郭光磊.北京农村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袁野.中国农村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基于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美丽乡村范文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美丽乡村;设计;规划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环节,一个环节是加强对乡村建设的布局;一个环节是对生态加强保护,减少乡村中垃圾满地的现象,保持好乡村道路的卫生;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对乡村的管理,提高乡村的治安,营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氛围,这些都给城乡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主要原则

1.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重视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打造美好乡村,发展优势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加快体制建设,推动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不断加强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在农村经济得到重视的同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的不足,减少资源的消耗,加快经济转型。要想创建美丽乡村,就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充分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1.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现今低碳理念的提出,所有的规划设计都离不开绿色,因此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也是绿色,充分发挥农村生态优势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重点发挥绿色经济在农村经济的带头作用,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的基本国策,对于多个方面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我国很多医院存在浪费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推广循环发展的农业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加强推动农村对新技术、新能源的利用,加强对乡村的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现乡村的生态美和自然美,提高乡村自身的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的人文建设,打造绿色和谐的美丽乡村环境。1.3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把农民作为主导力量。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能为城乡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还为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就不能忽视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要密切联系群众,以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加强城乡建设工作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发挥其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就要密切联系实际,建设更美丽的乡村,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

2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具体策略

2.1对乡村住房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阻碍,同时还要加强对建设秩序的维护,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把服务农民作为主要的目标,不断提高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制定符合农村建设发展的具体方案。同时要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考虑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2.2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乡村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农村人文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打造美丽乡村,就要提高对绿色旅游行业的开发,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资金、技术上加强对新型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农家乐”、“采摘节”等生态产业,这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可以根据村庄特有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的农业,这样不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能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农村发展中较为常见的发展方式,这就会对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带来更多的垃圾,这就要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建造垃圾处理厂,增强资源的利用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大力扶持农村的特色人文发展,积极发展带有农村特色的风土人情,推动旅游观光和第三服务业的发展,让农村形成自己的优势。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来保护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带领农民共同富裕。2.3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对生态的保护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美丽乡村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转变建设方式,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在农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文化和生态的保护,降低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除此之外,农民不仅是美丽乡村的居住主体,同时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就是说要让农民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踊跃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3结束语

我国进一步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统筹贡献出一份力量,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从建设的过程中吸取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正计划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条件,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此外,政府部门也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广泛征集新颖的设计理念,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洪良.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关系——乡村振兴视角下浙江湖州的实证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1):8-12+18.

美丽乡村范文篇8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美丽乡村;洲岛地区

一、前言

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2017年10月,报告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一个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对美丽乡村事业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是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利好,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在新的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将为农村振兴、国家复兴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城市洲岛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有良好的湿地、植被等生态资源以及独特的洲岛景观,是江河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交错的关键性节点,环境敏感度高、生态功能突出。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使得洲岛地区的生态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洲岛地区因为其交通具有一定的内敛型,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加剧了洲岛地区与城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南京八卦洲地区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洲岛地区,探索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乡村规划策略,对解决长江中下游洲岛地区乡村规划现状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2012年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后,南京启动“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大大促使乡村的环境得到提升,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并积极向旅游型乡村转型。2017年6月,江苏省提出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并积极开展规划建设活动,重点培育特色田园乡村试点。2018年起,南京市八卦洲临江村通过整合村域农业资源和休闲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正在努力打造南京市示范型美丽乡村。南京市八卦洲位于南京市新老城区之间,地处南京“以江为轴、沿江发展”的城市化地带。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新型城镇化下典型的乡村地区。在“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中,八卦洲位于绿色生态带,功能以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为主。临江村村属八卦洲下辖行政村之一的外沙村,处于八卦洲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发展区,毗邻果蔬花卉苗木培育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三、现状分析和问题总结

(一)现状分析。1.人口及土地利用现状。外沙村下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3485人,总用地面积560hm2。临江村目前共有劳动力人口538人,其中务农245人,占45.5%;其余多为务农与打工结合人员,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剧。目前村庄居民点分布零散,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村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村民住宅建设无序,用地零散,村庄空间格局混乱。2.产业发展现状。八卦洲农业基础好,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野八仙、芦蒿已成为地区特色农产品;近年来,以高温智能玻璃温室为代表的省级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园区种植花卉、果蔬等,推动区域农业迅速发展。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为果园种植、农田耕种、土地鱼塘租赁及政府财政拨款,缺少本村特色经济,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寻找突破口。3.空间格局现状。临江村位于八卦洲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发展区,中心路是八卦洲农业园的主轴,交通优势明显。作为嘉年华农创园的重要配套,临江村吸引嘉年华游客到临江村来吃、住、游、购。并计划与中桥村、下坝村联合打造农旅特色小镇,促进区域整体发展。4.景观风貌现状。村庄内建筑以二层建筑为主,多在2001年至2010年修葺,存有部分危房,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中式建筑、现代中式、欧式、简约风格等等,外立面主要高阔混凝土水泥墙、砖墙面,以红、白、灰为主,少量橘色,院落景观缺乏乡土特色。村内小游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缺乏休闲娱乐设施,村庄景观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侧缺乏遮荫绿化,水岸景观缺乏设计,植物配置较为单调,水面存在脏乱差现象,步道上缺乏休息的亭廊和景观座椅。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二)问题总结。1.缺乏洲岛特色,千村一面。临江村作为老村,无建筑景观的亮点,在前期多次的规划设计中,由于常为省事而统一整改建筑外观,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特色,没有形成旅游品牌,难以吸引游客多次前来。2.设计诉求多样,人员技术经验不足。规划设计前需协调领导层、村庄发展、上位规划发展、村民意愿等多方需求,规划设计中由于现场征地资料缺失,地形图不准,施工技术员经验不足,乡村建设经费有限等现象,规划师不能及时协调规划、水电、软装、植物的总体进度和管理,常导致设计改造的实际效果常与规划师景愿相差甚远。3.生态破坏性发展。建设用地较少,农田和生态保护用地较多,存在水源保护地、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在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洲岛地区湿地和植被面积的减少导致水陆生态系统的失衡,使得洲岛的生态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相邻城市的生态质量也随之下降。4.村民参与度低,缺乏文化认同感。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人口老龄化加剧,缺乏活力。对于聚集在乡村的原住民而言,世代传承的风土民俗凝结了村民对乡村土地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种认同感正在逐渐消失。

四、规划成果

(一)总体布局规划。在功能策划上实现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转变。规划功能结构为“一核、两圈、三轴、四片”(图1)。一核:公共服务中心:按美丽乡村示范村指标,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两圈:休闲养生圈和旅游度假圈。三轴:沿环洲路的道路景观轴:临江村主干道绿化升级改造,重点打造红色系列的彩叶植物景观带。沿河廊的生态景观轴:外沙河生态景观升级改造,沿河打造特色游览路线。沿居民区的文化景观轴:弘扬野菜文化、花卉文化等传统文化,打造淳朴居民区。四片:休闲养生体验片区、现代农业产业片区、美丽乡村居住片区、乡村旅游度假片区。(二)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产业规划以设施农业为主导,包括果蔬种植、苗圃种植和花卉种植;打造千亩苗圃种植基地:打造特色苗圃基地,重新定位品种和栽培技术,依托现有苗圃种植规模,引进因地制宜的珍贵树种。同时合理扩大水产养殖业面积、提升江鲜捕捞产业,与旅游业结合打造特色长江江鲜美食品牌。(三)基础设施规划。规划扩展临江村现有的两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之更加完善以满足村民和游客需要,打造公共活动场地,同时增设公厕,小卖部,便民服务中心,汽车站等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新增村史馆、健身步道,丰富了该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性,构建良好人居环境。优化机动车道,对道路进行修补,在路幅较窄的地段增设回车场;在具备条件的路段增设绿化带。打造游步道,改造原有单一化的水泥混凝土宅间路,丰富人行道路的样式,采用乡土化材料。结合村庄建筑布局及车行道路,设置三处生态停车场,总计35个停车位。(四)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规划重点塑造“三带、一环、多点”的观光旅游格局,体现乡村文化底蕴与滨江景观特色风貌。将花卉苗木和乡村旅游业结合,作为农业嘉年华农创园重要配套,发展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健康农家游。重点打造果蔬采摘体验农家乐、江鲜美食特色街等特色旅游亮点。(五)绿化景观提升。外沙路道路两侧路面整体黑色化处理,梳理杂灌草,道路两侧配置造型植物,丰富外沙路两侧的景观(图3)。滨河步道道路布置游步道、休憩小广场、凉亭等设施。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步道材质选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塑化木等搭配设计。梳理河道的岸线,结合毛石驳岸、嵌草砖驳岸、仿树桩驳岸等做生态驳岸,疏浚水系,清理河道周边垃圾,种植耐水湿植物美化驳岸。采用净水工程(水系沟通、河塘清淤)、绿化工程(驳岸绿化、游园绿化)、亲水工程(桥梁建设、亲水平台建设、亭台建设)进行河道改造。

五、对策建议

(一)保护生产性景观,发展特色农业。乡村发展必然要以农为本、以农固本,农业本身就是农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美丽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而言,脱离了地域特色和鲜活的农业生命,无法得到长久的发展,往往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沦为一座缺乏文化内涵的农业主题公园。在洲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从洲岛地区的特色农业入手,提升原有农业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村庄独有特色,比如江鲜水产养殖业,果蔬种植业,野菜采摘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季节特色宣传旅游特点,打造特色品牌,切实保证乡村业态多样性与特色性的发展。(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洲岛稳定。在洲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对于洲岛地区丰富的江滩、江圩、湿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后,划定核心保育区、生态缓冲区、适宜建设区、优先建设区等。对生态保育区域,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穿插临水特色风景建设、游赏活动等,确保生态环境在可承载范围内。(三)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魅力。为满足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通信、照明、排水、垃圾处理、交通设施、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小卖部等服务设施。对于主要节点和道路出入口处的建筑,提升景观形象,结合村庄特色风貌设定适宜得体的门户风格。鼓励村民自主进行民居美化和改造,形成多样的村容村貌。(四)创新融合新业态,激发村庄活力。洲岛地区有着吸引城市游客的独特滨水风光,鼓励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多样生态农业,复兴当地传统手工艺及特色美食,可发展民宿、手工艺品体验、农家美食、采摘体验、垂钓体验、商业零售小卖等旅游业态,形成乡村独特品牌的同时为村民提供副业,吸引更多青年人留在乡村就业。(五)社区共建共享,调动村民热情。农户在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销售、服务上还需要一个提升的过程,如在农家菜式、服务质量以及食品卫生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指导。如何提供新鲜无污染的农家食品,提供符合品质要求的度假设施,并保证乡村体验的原生态,需加强宣传力度,给村民树立资源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各个村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统筹推进工作。多措并举,采取民意投票选择美化方案,或者政府奖励个人提议的方式,让村民共同参与到村庄建设中,加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史莹,金质佳,曹仁勇,费文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10):39-45+59.

[2]魏玉栋.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18(03):14-18.

[3]熊星,唐晓岚,包文渊,叶海跃,伊贤贵.城市江河洲岛绿色基础设施建构策略——以南京江心洲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5,29(05):146-151.

美丽乡村范文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1.1带动区域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分布一般是一个区域内坐落着很多零散的村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促使乡村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扩展开局,融合区域内各个村落的优势,推进乡村各个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全域旅游。在此基础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既能提供观光需求,又能按照地域特色进行文化的传播,将区域文化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项目,以旅游经济带动乡村医疗、环保、基础设施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经济带动的积极作用[1]。

1.2开发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指的是当地乡村特有的山川地貌,草原风光、沙漠丘陵、崇山峻岭等都是可以被称为乡村自然资源的,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则都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打造一种有地域特征的旅游产品。通过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宣传,赋予了自然山水新的生命力,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我国的大好河山。通过旅行与大自然亲近,真正体会到山水的秀丽,与自然相融合,进而达到净化心灵、释放压力的目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投资少、见效快的建设方法,把农业、自然、休闲旅游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2]。

1.3彰显民俗文化

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民俗特色,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需要更多的保护和宣传。休闲农庄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将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既具有现代经济价值又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旅游产品。通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游客能够体验各地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可以体验到北方独特的冬捕和狩猎,还可以在大草原上放牧,领略到从未感受过的风土人情,在旅途中收获快乐和健康。

2乡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系统性不强,缺乏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大多数乡村区域旅游都是自发的、偶然的,缺乏系统的计划与规划。很多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盲目性,看着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较好,就盲目地跟从模仿,照猫画虎地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农家乐、采摘水果等简单的休闲观光活动遍地开花。虽然在短时期内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统筹,没有自己的特色,加之政府对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投资不足,导致了农村旅游和休闲旅游的粗放发展和后劲不足[3]。

2.2建设能力有限,服务设施较差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既要依托于农村丰富的农业景观和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又要依靠保障游客衣食住行的相关配套服务。乡村的风景与活动建设会影响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意向,基础设施等相关配套服务则会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乡村政府的建设能力有限,很多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无法和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配套,乡村的道路狭窄、住宿环境较差、餐饮卫生问题、游客服务不到位等都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4]。

2.3经营项目单一,文化底蕴不足

目前,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的结合方式比较单一,多处于表层的整合,缺乏与地方特色和文化的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基本的乡村旅游载体,旅游项目一般包含观光、采摘等。由于前期投资较小、建设简单,大批量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缺乏深度的文化建设,游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前来,体验后便觉索然无味。当前农村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度依靠于农村的土地和原有的设施,没有深入挖掘乡村特色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特征。一开始,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一定的客流量,但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当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锐减的客流量会给全区域的乡村经济带来打击[5]。

2.4缺乏规范化管理,长期发展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由农户自行经营和管理的。虽然他们能吃苦,工作热情高,但是他们缺少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在经营上较为死板,在游客服务上没有太多的投资。特别是在创新项目的能力上,农户大多注重当前的收益,创业精神和风险承受力都很差,所以在引进和创新休闲农业项目、不断优化旅游环境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会涉及营销、服务、接待等相关的专业性问题,农户自身无法解决,也没有专业化的团队支撑,缺乏经营经验的农户在未来发展的问题上显得很迷茫,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区域发展[6]。

2.5专业性人才不足,品牌建设受阻

根据对全国乡村旅游现状的调查,乡村旅游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本地的农民,只有少数领导和骨干具有大学以上的学历。然而,领导和骨干都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专业化发展都是通过自身的摸索。非专业化的建设团队导致旅游服务质量较差,造成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矛盾不断,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长期的发展。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并非一蹴而就,必须长期投资,精准地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不仅要依赖乡村的环境资源,还要依赖游客的口碑,提升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的专业化、品牌化水平,提升游客服务的质量已迫在眉睫。

3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

3.1旅游产品多样化

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如果较为单一会导致区域的发展受阻,无法实现全区域的协调发展。全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旅游产业从独立的景点观光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旅游文化转变。利用乡村资源的广度和文化的深度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抓住乡村与城市氛围的不同点,发展体验式的旅游产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带动全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7]。

3.2保持发展的活力和产品的新鲜感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要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变化,让游客在体验乡间人文气息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快乐、健康的氛围。因此,未来的发展要注重各种不同活动的更迭,让游客每次前来都有新的体验,保持对区域内旅游项目的新鲜感,提升服务的质量,长期吸引游客前来,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3注意保护自然

人们对自然环境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大自然产生一定的损害,所以对于那些以风景、农耕为主的旅游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地域特色风貌,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长久的、持久的收益。

4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4.1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协调区域发展

首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但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更要靠地方的产业和企业的努力。所以,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要有一套完善的行政组织,并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企业提供便利,以协调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差别,通过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有效协调。其次,各级政府要持续优化和改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乡村政府要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改进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出管理机制的应用价值。最后,要坚持与时俱进,掌握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严格落实国家政策的要求,抓住新时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出基层的创新作用,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体系,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打下管理基础,助力地方全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8]。

4.2创新旅游产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出现了单一化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突破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桎梏的关键在于综合性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化、精细化创新开发,这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现存单一化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应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乡村风土人情、独特田园风光、自然风光等特色乡村文化,认真建设餐饮、住宿的特色风格,打造独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9]。在建设全区域美丽乡村的理念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结合当地特色和不同地域差异化属性进行融合开发,打造出一大批重质量和走精品路线的乡村旅游产品。

4.3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的销售路径越来越广,乡村农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也在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村,将农副产品的销售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乡村产品销售过程中应融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直播方式,让村民通过直播推广产品,并在直播过程中介绍村落的特色和风土人情。政府可以加大对农副产品销售的帮扶力度,利用短视频等方式拍摄当地的风貌,吸引游客和消费者,通过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0]。

4.4多渠道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品牌是产业化发展的成果,是产品质量、形象和竞争力的表现。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品牌化发展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提高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品牌化发展的理念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品牌建设可以不断提升乡村的知名度,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品牌,要做到多管齐下。首先,对当地政府来说,要从保护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文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着手,把“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作为公共建设的品牌。其次,对于旅游行业来说,要依托乡村的优势,宣传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引导区域产业化发展。最后,对当地企业来说,要增强品牌意识,要有打造百年老字号品牌的信心,注重自身农副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注重产品的口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乡村的建设添砖加瓦。

4.5完善人才培养渠道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急需专业化的人才,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鼓励学校开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的培训课堂,吸取国内外的发展成果,培养专业化的对口人才。另一方面,应拓宽招聘渠道,吸引更多社会上的管理、营销、旅游专业人才投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提升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专业化的团队规模,为建设全区域的美丽乡村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宋爱平.新密市朱家庵村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5):29-30.

[2]颜小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的探讨[J].南方农机,2018,49(3):104+106.

[3]骆高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J].乡村振兴,2022(4):43-45.

[4]刘冰霜,刘飞.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22(3):5-7+11.

[5]王波.关于加快山东荣成农业三产互促共融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探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2):45-47.

[6]雷新瑞,唐衡.北京市延庆区休闲农业发展路径[J].科技和产业,2022,22(2):132-136.

[7]郭娟.阿克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探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2(2):45-46.

[8]张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探讨: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J].河南农业,2022(3):49-50.

[9]陈云.观光休闲农业引领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以苏中地区赏花型休闲农业为例[J].南方农机,2021,52(24):83-85.

美丽乡村范文篇10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永办字[2013]26号文件要求,依托部门职能优势,因地制宜,全力帮扶打造成高速公路沿线以及工业园西区周边具有独特庐陵文化风格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二、帮扶举措

1、全局动员,全员上阵,齐心帮扶。4月初,召开局全体职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工作,成立由全局人员组成的帮扶工作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并明确分工,已多次深入到村了解村情民意,研究帮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