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十篇

时间:2023-11-03 17:26:28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1

对于意大利人而言,一天中真正的正餐是晚餐,通常意大利人都会选择同家人一块享用,意大利人吃晚餐普遍较晚。这是由于意大利地处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夏季气候非常炎热,人们在酷热的环境中很难有食欲去好好享受一天中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餐。待晚上7点之后,太阳逐渐西沉,空气也变得清爽凉快,人们才愿意来享用晚餐。这也是地中海地区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晚饭时间偏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式晚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需时间很长,一顿晚餐一般耗时3~4个小时,这与中式晚餐有明显的区别。观察意大利的用餐习惯颇有意思。一次完整的意大利式晚餐通常包括以下几道菜:1.前菜(开胃菜)。用来激发人的食欲,品种丰富多样,除了具有各地物产特色的沙拉以外,比较著名的前菜还有Meloneconprosciutto(蜜瓜火腿),将火腿切薄片卷在蜜瓜上同食。2.第一道菜。一般是各种米面类菜肴,如Spaghetti、Tagliatelle等各种意面,各种意粉和米饭。在第一道菜上意大利南北也略有差异,北方米面均有,而南方则是对面情有独钟,也更青睐植物类酱汁。如由大量新鲜剁碎的罗勒加上薄荷叶、碎松仁和特级初榨橄榄油拌匀制成的青酱,天然清新,浓香扑鼻,味道浓郁。3.第二道菜,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西餐的主菜。意大利的主菜通常分量较大。在吃什么的选择上,南北的差异也比较大:北方以畜类和禽类为主,如著名的佛罗伦萨牛排,每份牛排至少重1千克,需要煎制约20分钟。做好后的牛排表面呈深褐色,焦香四溢,但切开后,内部仍是肉汁丰腴,鲜美可口。南方的人们似乎对这种浓郁的口感并不感冒,他们更喜欢清淡而原本的味道。在食材选择上,他们也更愿意选择海鲜。4.甜点。一般是冰淇淋、各类蛋糕或水果等。在吃完甜点之后,喝一杯Espresso浓缩咖啡,一次意大利晚餐就结束了。而中国饮食严格遵循一日三餐制,早中晚餐在一天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比较均衡。早餐在七点半左右开始,样式丰富,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特色早餐,如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桂林米粉等。而中国的正餐品类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作为正餐范畴内的中餐,不像意大利采取分餐制,而是采取共餐制,菜肴也没有明显的前菜、头盘、主菜之类的区别。

二、中意两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地形地貌层面意大利北至北纬47°,南至北纬36°,西至东经6.7°,东至东经18.5°,地处欧洲南部,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挡住来自北欧地区的寒风,加上整个亚平宁半岛深深地嵌入地中海之中,意大利比同纬度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温暖。亚平宁山脉北与阿尔卑斯山脉相接,从中部纵贯整个意大利,给意大利带来丰富的地形环境。在意大利东北部,由波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巨大的波河—威尼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为意大利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意大利的东部海岸地区地形以山区和峭壁海岸为主,以海产居多,有零星的果蔬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意大利中西部地区以平缓的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和地形均适宜农业发展,盛产各种果蔬,乳类、肉类产品和粮食作物。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差异明显,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较为寒冷,较少种植果蔬类作物。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是南北作物的交汇地带,南北方的各类作物均有种植,养殖业也非常发达,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南方大部地区果蔬品种非常丰富,但由于地形复杂和人口密度大的原因,畜牧业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存在。广袤的西部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等原因,农作物品种较单一,以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为主,产量较低,仅是自给自足水平,但畜牧业比较发达,各类牛羊肉和乳制品产量都很大,当地人也都以乳肉作为主要食物。

(二)气候层面意大利的气候多样,北部地区属于大陆性湿润副热带气候,如都灵、米兰及博洛尼亚等地,特点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而沿海地区及佛罗伦萨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日间气温常超过35℃且昼夜温差很大,冬季温暖多雨,气候温和。如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冬季日均最低气温为12℃,日均最高温为17℃,气候宜人,也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生长,这也是意大利南方人食用果蔬量明显比北方人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农产品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的积累,所以意大利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风味十足,这也是意大利饮食更偏爱使用各类未经深加工的天然香料调味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气候种类多样。东北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多积雪,日均积温低,作物生长时间长而品质高。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虽也是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年均气温比东北地区高,受太平洋夏季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水热条件适合多数农作物生长。秦淮一线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则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降水都比较温和,良好的降水光照条件是南方种植业发达的原因之一。西部地区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降水较少,冬季被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凛冽干燥的北风持续整个冬季,而地区则是高山高原气候,终年低温少雨,上述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所以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物产层面意大利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受历史上的数个统治民族的影响。这些民族带来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把他们的特色食材带到意大利种植、培育。因此,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产出的各种食材,有不少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就整体来说,意大利的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各大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和特产也不尽相同。北部如皮埃蒙特大区、伦巴第大区、威尼托大区就以出产优质的小麦、玉米和葡萄为主。中部偏北地区如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托斯卡纳大区则有着极为发达的畜牧业和大片的果园、葡萄园,为全意大利甚至世界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如以帕尔玛火腿为代表的肉制品和托斯卡纳地区的特色红酒等。以罗马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则是意大利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橄榄的种植也从此开始。如拉齐奥大区,用于制作各种意大利面和意大利粉的杜林小麦大半产自此处。在自然风光秀丽的南方,地中海气候赋予这块土地充分的日照和剧烈的日夜温差,果蔬农产品就成了南方农产品中当仁不让的主角。意大利南部大量出产的果蔬主要有:1.番茄,以个大、味浓、鲜甜可口而闻名;2.葡萄,南部产区出产的葡萄酒口感锐利,偏涩,别有一番风味;3.柠檬,在意大利除了调味之外,还被拿来酿制成独特的烈酒———柠檬酒,它口感甜中带辣,香味馥郁久久不散,深受意大利人喜爱。南部的渔业在意大利举足轻重,在全国鱼类供应中占了大半。意大利国土面积较小,各地出产的各种食材都能在国内广泛流通。而中国幅员广阔,气候差异大,各地物产差别较大,饮食多以当地或附近的食材为主。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肉类是以牛羊为主,各种奶制品也较多;由于气候所限,北方出产的蔬菜种类较少,以耐寒耐旱蔬菜为主。在沿河沿海地区,各种水产被广泛地食用。中国南方地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在全国范围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根据记载,在中国有约600种被食用的蔬菜,其中大半均在南方种植,除此之外,如芒果、百香果、山竹等热带水果也是南方独有。

(四)人文历史层面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而意大利的饮食观念是天然新鲜和原汁原味。中国饮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精神的影响。“以和为美”的概念在中国饮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调味时强调五味的调和,在食材的选择上追求温寒搭配、多种多样。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各种食材巧妙搭配,成为一道道驰名中外的中国名菜。而饮食文化也融合进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风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更发展出了调节社会心理的功能。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由于在文明发源之时,自然资源不甚丰富,人们必须努力探索、开发自然以获取发展的资本。在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和独立自主、互不干涉的思想深入到了西方哲学中。意大利饮食也与其他西方饮食一样,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每天的饮食只要摄入了足够的营养,满足一天的消耗,能保持身体健康即可,对食物的口味和样子并不过分追求。“独立、分别”的思维也深深地融入了意大利的饮食中。在意大利的菜谱中,除了汤类和酱汁,各种食材基本都是分开烹饪,互不相干,即便有搭配也都是在盘中。在用餐时也实行分餐制,体现了个人的独立自主。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吃”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三、结论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2

【关键词】餐具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前言:现阶段,随着我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不断的学习汉语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这也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种潮流。饮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饮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精神生活息息相关,饮食的文化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经典的文化。而产生各国之间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就包含了餐具的不同。因此本文针对餐具设计中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的产生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做出贡献,使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避免因为文化差异产生误解,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补。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也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内涵,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而西方文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下面就针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的特点进行研究[1]。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指的就是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饮食的生产和消费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我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饮食文化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从开始的茹毛饮血发展到用火烧食物,再到后期唐朝和宋朝的发展阶段,进入到现在的比较繁荣的时期,这些都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主要有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些菜系能够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二)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西方饮食文化是西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西方的意大利菜是饮食文化的鼻祖,而法国菜则是西餐的国王,美国菜是最新兴起的新贵。西方饮食中,日常都是以肉为主,素食作为辅助,这也是西方饮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国家饮食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和德国菜等等。这些菜的特点都能够良好的体现出西方国家在饮食方面比较精湛的厨艺。而西方人为了能够保证饮食的均衡,经常生吃蔬菜,这也是保证其营养不会流失的主要手段和特点[3]。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种植业也比较发达,正因为我国食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多,因此烹饪的技术也多种多样。但是在西方国家则是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其饮食也是以肉类为主,烹饪的技术相对中国也变得简单。同时由于饮食习惯和食物的不同,其餐具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在用餐过程中会使用多种类的餐具,并且在进餐的时候会使用刀叉,而中国在用餐的时候餐具就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分类,进餐的时候也仅仅使用筷子和勺子。这些都是中西方饮食观念不同所产生的[4]。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西方的餐饮文化和中国的餐饮文化上有着非常多的区别,就在饮食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就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吃饭的过程就是团结和和谐的体现,所以中国一般都是用圆形桌子用餐,这种也是中国的共餐制。而在西方,不管是请客吃饭,还是全家团圆,都是用餐的人一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这种饮食方式也被称为分餐制。这两种用餐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餐具使用的不同,西方国家一般情况下在用餐开始到结束,盘子和刀叉的基础数量就是七份,而中国则是一人一份,因此在餐具的设计和使用上就能够明显看出西方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别[5]。

(三)饮食内容的不同

在饮食的对象上,中西方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般饮食的主要内容取决于这一地区的气候和主要产物。由于西方国家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因此西方人主要以肉类为食物,素菜则是辅食,西方人几乎每天的食物都是牛肉面包和牛奶,因此饮食比较单一[6]。中国人则和西方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一般以素食为主,肉类为辅助,主食是大米和白面。但是中国由于物产比较丰富,所以菜品样式也非常丰富,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出现了差别[7]。

(四)烹饪方式的不同

菜品的色香味一般都是通过烹饪的手段体现出来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中国和西方的饮食呈现出不同的烹饪特点。中国人把烹饪视为一种艺术,因此烹饪的方式非常多,如:煎、炒、烹、炸、烧炖等,还需要配上各种各样的辅料,这样才能够使食物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中国饮食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西方对于餐饮的原料非常挑剔,但是烹饪过程就比较简单,这就是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餐具设计中的传统饮食文化

(一)餐具的产生

餐具主要就是用在分发和取得食物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和用具。其中详细的可以分为:碗、盘、豆、盒等等,取得食物的可以分为:筷子、烧、匕首、刀和叉等。餐具的生产是人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尽管这种发明过程比较缓慢,但是从开始发明就意味着其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8]。最早的餐具并不是设计,仅仅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也是人类最早期的简单的发明,同时也开启了人类餐饮文化的大门。现阶段餐具的基本功能和饮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餐具的发明和使用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9]。

(二)中国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其餐具的演变也记录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饮食餐具不断的发展,在原始的陶器阶段,一直到瓷器是餐具的发展顶峰。同时中国人在研究美食的时候还需要与餐具相结合,这样的搭配,才能够使吃饭的时候方便、简单,还能够相互呼应。这种完美的结合使食物和器具的美都得到非常完美的展现[10]。

(三)西方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在野蛮向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人类的进步有着快慢之分,这一点在西餐的餐具上也能够看出,西方餐具的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因此发展也比较迟缓。随着12世纪叉子被引入到欧洲国家,人们非常喜欢这一餐具,因此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西餐的餐桌上,刀叉是常见的工具,主要就是用刀叉把食物分成小块,以至于现阶段的西方餐饮中还是刀叉并用。在西方餐具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西方和东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就是材料的发展情况决定了餐具的发展[11]。

(四)饮食文化和餐具之间的互动

餐具的发展是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也是人们长期的饮食生活中最终积淀而成的,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对于实物的热衷,这样的热衷心态也影响了最新的餐具的使用和发明。例如:咖啡的流行和风靡,致使全球都推出了具有不同种类的咖啡杯和咖啡壶。由此可见餐饮文化和餐具的设计是相互支持的,餐具的使用也能够在餐饮文化的发展中得以继承[12]。

四、餐具设计影响现代饮食文化

(一)进餐的习惯

1、筷子和叉子

筷子和叉子是中西方饮食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使用筷子,需要的就是一双筷子之间的配合,这也是我国比较流程的一种说法,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的因素。筷子的形状比较圆,而且并不锋利,利用筷子使菜品入口,不会伤害人们的唇舌,这也是出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刀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人的性格相似,例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把食物切开,人们也习惯对于未知的事物刨根问底。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追求,也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13]。

2、合餐和分餐

中国的饮食,实行合餐制度,并且餐桌上鸡鸭鱼肉全都齐全,食物的数量多于食用的数量。而西餐则使用的是分餐的支付,这样也能够保证食物更加卫生,不会浪费,即便是西方人的晚餐也仅仅有六个菜,其中还包括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看出不同饮食习惯中的个体概念。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主要局限在一个区域之内,而西方人的人格一般地立在环境之外[14]。所以在人们和相对自己另一方谈话的阶段,中国人的对方,一般显示出的是另一方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英语中的theother则完全指的是独立的客体,这些情况都能够看出中西方人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二)食品的习惯

1、熟食和生食

中国人在饮食上面比较喜欢熟食,特别是喜欢刚做好的比较热的饭菜,例如:中国人认为鱼变冷了之后会变腥,年糕变冷了会变的硬,很多菜品都都是在热的时候才能够包成其原有的味道。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比较喜欢生冷的食物,或者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海鲜。西方人比较喜欢海外的探险,所以人们不在乎吃的东西,经常是生的或者是活的食物就开始食用,而且西方人也认为生吃食物能够节省时间,因此西方人比较喜欢生食,这也就需要使用刀叉和比较大的盘子进行食物的分割,而中国人都喜欢吃烹饪好的食物,所以选择的餐具也是筷子和碗。

2、素食和肉食

早在四千多年之前,中国就进入到了农业的社会,因此这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在餐桌上出现比较多的就是谷物类和蔬菜类,肉食是中国饮食中比较奢侈的食物。而西方国家由于周边环海,面积也很小,因此蔬菜和肉类相比较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西方国家一般以肉类和腻之品作为主食,这也是人们饮食习惯不同的主要原因[15]。

(三)烹饪的习惯

1、复杂和简单

中餐在烹饪过程中比较精致,并且文明世界,对于火候和时间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所以在中国的饮食中经常出现“盐少许”、“醋较多”的情况,同时中国人也把烹饪方式作为人们表达情感和对生活理解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而在西方烹饪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油和盐加上食物放在烤箱之中,就能够做出快餐食物,西方人认为时间比较宝贵,这也是形成西方人饮食简单的原因。

2、意境和直白

中餐在饮食中重视的是意境的表达,基本上表现在菜名上,人们认为好听的菜名能够促进食欲,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的饮食欲望,这也是中餐中非常重要的意境。而在西方的菜谱中,菜名非常简单,消费者在名称上就能够辨别菜品的原料和做法,因此西方和中国的菜品在意境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由于其菜品的名称不同,因此选择的餐具也不相同,这也是中国和西方饮食上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3

(一)面食的独大与醋事的夸张

晋中的面食尤以煮制面食闻名,如刀削面、拉面、剔尖(又名剔拨股、拨鱼)、猫耳朵、开膛搓鱼、炝锅面、剪刀面、一根面、油丝擦疙蚪、饸铬、抿蛐等。各品种面食分别以不同的面粉、不同的工具制成各式形状,有长条形、三棱形、方形、圆形、猫耳朵状、小鱼儿状、小蝌蚪状等,吃时调以各种调和,美味可口。此外,还有蒸食类(馍馍、花卷、豆馍馍、石窝窝、栲栳栳、圪扦扦、菜蛋蛋、黄儿、馏圪斗等)、炸食类(油糕、麻花、油蛋蛋、油花花)、饼类等,花样繁多,制作精细。这些面食在晋中人的饭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山西面食的品种已经达到1000多种,而且蒸、煮、炸、烤、煎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而晋中的面食更是博采众长,兼具南北特色,因此说起山西的面食,人们更喜欢再加上一句“山西的面食在晋中”,即使是一日换三样,连吃三个月都不会有重复。与面食伴生的重要调味品———醋,在山西有着特殊地位,把山西人称为是“老西儿”便是最好的说明,西与醯同音,醯就是醋的意思。“老西儿”本为“老醯儿”,意思是爱吃醋的人。这种喜爱,甚至到了“老陈醋是一道菜”的地步,这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吃醋能够生津润燥,而且在那一大碗山西面里面,倒点醋,不仅有助于消化,更使面的味道风情万种。这碗加了醋的面,才是真正地道的山西面,醋与面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醋除了在面中必不可少之外,无论是家庭饭桌上的冷盘荤菜,亦或是晋菜名品“过油肉”“醋溜土豆丝”“糖醋鲤鱼”等都少不了醋的画龙点睛。因此可以说,醋的食用在晋中地区,无论是高级宴席还是家庭便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类似于山东人对那盘大葱蘸酱的那种特殊情结一样。

(二)追求美食的晋商对晋中饮食文化的推动与引领

山西曾经一度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在明清之际,晋商走向了鼎盛,富可敌国,垄断了中国的票号汇兑业,有“中国的威尼斯商人”之称,引领着中国经济的潮流。而这些风靡全国的晋商大多集中在晋中地区。如太谷商人,“自有明迄于清中叶,商贾之迹几遍行省,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这些阔绰的晋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把外地多样的饮食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家乡。这对于促进晋中饮食与外地的交流,丰富晋中地区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宣统《山西乡土志》中就记载“太、汾则食物比南北为繁,颇讲烹饪之法”。这里的“太、汾”就是晋商汇聚的平遥、祁县、太谷、汾阳等商业繁盛之地。这一带名商巨贾即使是平日的饮食,也是相当讲究的。例如,祁县富商乔家的食谱“,集中了京、川、鲁、粤、苏、扬、浙、湘各地菜肴之精华。乔家的食物用料十分考究,如酱瓜要扬州正宗所产,榨丝香菜则来自四川,腐乳、豆豉需购自京、津。无论天上飞的,还是水中游的,抑或是地上走的,举凡各种动物禽鸟和瓜果蔬菜都能摆上乔家的餐桌。乔家的正餐,每顿都有山珍海味。由于讲究吃食,乔家平常每桌饭都要花上五六十块大洋”。此外,晋商还精心准备高档的宴席来招待宾客,从而提升自身的身价或促成买卖成交,即善于“利用食物来满足其对多样化、信息交换和社交联系的需要”。如祁县的第一大菜“八十八件海碗席”,有4干、4鲜、4荤、4素、4海碗、16炒(海味和荤菜为主)、16烩、16腰(讲究的面食)、16汤、4主食,计88件。上菜时注重顺序,形式高雅,气势不凡。巨商乔致庸就曾用此招待过山西巡抚。晋商在饮食的内容上、烹饪的技法上,以及宴饮排场等方面讲求精益求精,清末文人刘大鹏曾慨叹“:此间生意奢华太甚,凡诸客商,名曰便饭,其实山珍海错、巨鳖鲜鱼,诸美味也。”晋商对美食的追求,也直接催生了诸多饮食名品,例如山西的名品太谷饼、清徐的孟封饼都是为了迎合大户人家的需求而出现的,此外,新颖独特的烹饪技法、重视饮食宴饮的习俗也深刻影响到晋中当地的普通民众。刘天成记述汾阳生活时写道:“汾俗对于饮食,向好讲究,家庭妇女,且精于烹饪做作。城市多殷实住户,濡染正深,每逢令节,或小有宴会,动辄杯盘罗列,酒肉而外,时鲜嘉果,件件毕陈。”

(三)名优特产饮食繁多

晋中地区的饮食资源丰富,产生了很多的名优土特产。以酒为例,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山西获奖的四种酒中就有三种都产自晋中:堡子酒,一等奖,产地榆次;咸亨涌黄酒,银质奖章,产地介休;葡萄酒,一等奖,产地榆次。平遥牛肉,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明代中期已负盛名,到“中华老字号”的“冠云”牌牛肉则将其发扬光大。平遥牛肉以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酥可口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山西民歌《夸土产》中开篇就唱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对平遥牛肉赞誉有加。此外,还有平遥的碗饦、长山药;太谷的龟龄集酒、太谷饼、壶瓶枣;榆次的豆腐脑;昔阳的吊炉小烧饼;榆社笨鸡蛋……晋中饮食名品真的是数不胜数。

二、晋中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开发层次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各派菜系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即便是在山西,上述菜系也颇受青睐。然而,有着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晋菜与之相比却处于劣势地位,晋中地区的菜肴,能够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寥寥无几。晋中即使是有做地方菜的饭店,其菜品单一、品位较低,相比于川、粤、湘菜饭店的规格档次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要探究原因的话,晋中地区饮食的市场化发展,主要是受制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晋中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与沿海及沿河的平原省份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烹饪饮食时,可利用的菜品原料、调料等与四大菜系等相比,有很大差距;烹饪的过程中,浓油、味重的风格与大众越来越注重营养健康、讲究膳食结构的要求格格不入;烹调技法方面则创新力度不足,缺乏优势。

(二)宣传力度不够

以面食为例,晋中地区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尚没有系统详实地介绍晋中面食的普及型书籍,也没有完整反映面食发展和演变的相关展室或博物馆,同样也找不到能够把面食制作技艺完整展现在游客面前的一批面食店,对于面食的宣传和发展尚且不能和“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的美誉相匹配,外地人对面食的了解也仅停留在“主食是面,而非米”的层面上,对于其制作的原料、工艺、浇头、发展文化则难有更深的了解。面食是如此,其他的菜肴、饮品、调味品、风味小吃也是如此,由于缺少有效的宣传,晋中地区的很多名优饮食品,尚且“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开发意识不足目前,晋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开发还很滞后,仅仅将“饮食”作为构成旅游活动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使得旅游者饱腹的基本供应品,没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没有将饮食文化旅游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进行深度开发。虽然像平遥牛肉等晋中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享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呈现出单、散、小、弱的局面,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大多数的民间饮食还处于自然存在的状态,还未进行开发利用,例如晋中地区的一些特色饮食:添仓节的“布袋袋”、“六月六”的角子馍等。二是饮食文化资源重复开发,不重视自身特色,甚至假冒伪劣,例如平遥牛肉在“冠云”牌取得良好效益之后,很多小作坊纷纷盲目效仿,以次充好,影响了整个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餐饮企业和饮食制造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众多中小商家集中在一个泛泛的地域品牌之下,没有建立自己的个性品牌。四是饮食产业缺乏市场推广意识,使得一些产品虽有很高的价值,也没有打开市场走出去。

三、晋中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以挖掘内涵为基础

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往往是与各种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特殊的历史事件等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旅游者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渗透在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可让旅游者得到更多的心理满足。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就是于吃中体验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实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例如,中外宾客走在平遥古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常常会看见一种叫“栲栳栳”的莜麦蒸制的面食。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当年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任重道远,为了让将士吃饱,便用莜麦蒸制成一种卷形面食,再浇以羊肉食用。这种食品营养丰富,耐饿爽口,深受官兵喜爱。后传入民间,流传至今,为纪念此事,取名“栲栳”,寓意犒劳三军。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除了地域因素以外,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据说唐太宗要为大臣房玄龄纳妾,房妻不满。太宗假装恼火,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大臣之妻十分刚烈,拿起毒酒一饮而尽。饮完后才发现是醋,从此就有了这段“吃醋”的佳话。此外还有反映寒食文化、纪念介子推的“子推蒸饼”,与晋文公密切相关的“龙眼酥”“护龙鳞”,深受道光皇帝赞赏的寿阳“珍珠粥”等。美食傍生着故事传说,在晋中大地上淳朴而又超脱地流传、繁衍。晋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几乎每道特色菜肴、每样风味小吃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因此,在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打造能够反映晋中地区特色的地方菜,营建富有内涵的主题餐厅,给食客以丰富的文化享受,是晋中地区提高饮食品位的重要途径。

(二)以加强宣传为手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即使晋中饮食文化内涵再丰富、历史积淀再深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然需要加强宣传促销。饮食文化节是以各种特色饮食为主题,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促销的一种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的举办就是一个成功的 例子。面食文化节的举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晋中地区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在今后面食节的策划和举办中,一方面把外国、外省的面食引进来,扩充面食文化节的内容,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自我推销,选出能够反映自身特色的精要内容,扩大自身的知名度。除此之外,晋中的风味小吃和地方土特产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其既可作为面食节的一部分,也可形成专门的风味小吃一条街。除了在餐饮、烹饪界本身的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可考虑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编制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上旅游市场。除此之外,可将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还可利用新闻媒体,在饮食专栏、旅游卫视等相关节目中增强宣传促销。同时,也要利用好特色饮食产品的自身宣传功能。要使饮食文化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形象地包装我们的饮食产品,使旅游者有清晰深刻的感知。一方面,在向游客介绍和推广晋中地区的饮食时,将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特色、功能等一并介绍。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各种传播载体,通过音、形、意诸方面的精心设计,将饮食文化立体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例如对汾酒的促销,可把选料、制曲、发酵、蒸馏、贮存等全过程录像制成光碟,使游客在这种动态的观赏中,能够对汾酒的加工工艺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品尝汾酒的欲望。因此,进行适当科学的包装宣传,是旅游饮食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以提高游客参与度为依托

中国饮食旅游的开发大多只是为了“食”而“制”,旅游者对此所获得的信息亦是通过“食”而“解”。事实上,品尝佳肴美馔能令人身心舒畅,制作这些食物更是别有一番美意。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每日三餐匆匆。如果能在节假日或休息日尝试做些新奇食品,不仅不会感觉到累,而且会觉得饶有情趣。关于面食表演,刀削面的制作已享有盛名,对于宣传和促销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除面食外,晋中地区的很多饮食也可以实现“表演化”,即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制作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要让旅游者亲身体验饮食制作的过程,增加旅游的乐趣。例如,在条件较好的风景名胜区,开辟专门的“自助”餐馆,在厨师指导下,从原料采集、挑选、加工直到食品上餐桌,全让游客自己动手,以加深对菜肴风味的体验,增强对饮食文化的感受。面塑作为山西最古老的面食,植根于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着古老的民俗。在农村,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必不可少,而现在,很多高级宴席上也要用面食造型。晋中地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蒸制的“饭山”“枣山”(花馍馍),就是面塑的一种。如果让前来游览的游客也参与到这些面塑的制作当中,看着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造型在自己的手中诞生,一定妙不可言。同样,游客也可以将这些面塑带些回去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进一步传递文化和喜悦。此外,还可结合晋中当地民俗活动,开发饮食风俗文化资源。晋中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和习俗,让旅游者参与到这些节日和活动中来,甚至扮演活动中的角色,可以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晋中独具特色的民间饮食习惯和饮食风俗,全方位地体验民间风俗的魅力和风情。

(四)以创造整体效益为目标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4

(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宁夏固原756000)

摘要:本文从西海固饮食文化特色入手,分析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及西海固饮食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海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西海固

中图分类号:F830。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28-03

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简介:廖彩琴(1975-),女,宁夏固原人,经济师,主要从事金融经济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旨在促进我国内陆沿边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实现国内经济平衡发展。这将为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的西海固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推出自己的特色品牌、特色项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抢占发展的先机,是每一个渴望步入发展“快车道”的西海固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西海固区情,从西海固饮食文化入手,就饮食文化与西海固旅游资源的开发谈笔者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西海固饮食文化特色

西海固古称萧关,历史上为西北军事重镇。境内六盘山巍峨屹立,绵延百余里,主峰海拔2 942米,古称陇山、陇坻或鸡头山,这里山高林密,水清草茂,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天然药材库”和“动物、昆虫博物馆”。其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可供游览的景点不胜枚举。清水河、泾河、葫芦河、茹河河流从六盘山、月亮山麓发源,分别向东、南、北流入黄河。故六盘山有六盘水塔之美称。沿河道两岸有川台地百万亩,是本市粮、油和瓜果的主要产区。历史的传承和自然的馈赠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

1。历史传承与文化撞击使西海固饮食既富民族特色又凝结中原文化积淀

秦汉以前,当地就居住着匈奴、猃狁、戎等民族,秦汉时汉族由中原迁入,元朝以后,又有大量回族定居,使西海固随之成为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碰撞、融汇的结合带,当时这里就有“谷稼殷积”的美誉,更有“牛羊塞道,马尾衔接”的景象。不同文化融合形成了本地区经济文化的不同特征,也成就了当地兼具中原历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一方面,中原地区传统的汉餐菜系在西海固独树一帜,诸如条子扣肉、夹三肉、香酥鸡和卤制品等为当地汉族所喜爱;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和回族喜食牛羊肉的特点也得以传承和发扬,手抓牛羊肉、蒸鸡、羊肉泡馍、烩肉和烧肉等做法渐成特色,形成了宰牛烹羊的豪放待客之道;同时不同文化的冲击也成就了既互相融合又各具特色的节庆饮食文化习俗。如正月初七所吃的臊子长面,取名“拉魂面”,皆因正月初七为“人日子”,又称“人七”,为女娲造人日,这一天吃一碗“拉魂面”,意在把过年期间走亲串友、休闲懒散的“心”拉回来,以便振奋精神,开工劳作;又如清明前后,家家户户做起凉粉凉面,既应了清净明朗之气候变化,更主要的是一天内不动烟火,吃冷食,又应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之意;而回族传统的开斋节,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油果果,宰鸡烩菜,到了古尔邦节,则要杀牲血祭,大块连骨炖肉,食后埋骨入土,以纪念圣人。回汉杂居,相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也使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互相渗透,逐渐趋同,汉族对面食的精加工方式得到回族的认可发扬,而回族对牛羊肉的烹饪工艺也在汉族中普及推广,形成了西海固地区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和文化。

2。就地取材、土法加工使西海固饮食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气候和地理条件决定一个地区的食物原料,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区,气候高寒,处于400毫米降水线左右,此种地理气候特征适合小麦、玉米、糜子、荞麦和莜麦等各种杂粮种植,因而形成了当地以面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特征,也形成了纯绿色、近天然的特色杂粮小吃:年三十和正月初五吃“荞面搅团”,水烧开,加入荞麦粉,用擀面杖的一端用力顺时针搅拌,可就酸菜扁豆芽汤,亦可蘸蒜汁食用,还可更文化一点在搅团中间捣一个窝放入蒜汁,再盛入酸汤把整块搅团围起来吃,俗称“水围城,城包宫”。虽然工艺简单、外形粗陋,但荞麦粉却是易于消化、化脂降血糖的好东西,为春节期间鱼肉荤腥的摄入打好了绿色通道,不能不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生活方式,而且它的名字还有很美好的喻意:团圆。

又如夏季农村妇女擅做的“浆水面”,开水锅里放几片菜叶,焯几根萝卜丝,放入浆水罐中,封口置于灶台微温处,每日加入面汤,发酵数日即成,可烩面叶,能调长面,为炎炎夏日解暑佳品,更因其活性菌、生物酶的作用,成为化食、消碱、开胃的好东西。

一样的面粉百样的做法:简单一点揪片子,技术一些拉条子;朋友来了臊子长面,家常吃法寸节炒面;随意一点削片片,精致一些烩麻食;降脂通血管有荞面和络,通便化食吃燕面糅糅;冬日柴火摊馍馍,盛大节日炸油香……一团面,在西海固女人的手中揉搓出了千百种风情,在西海固简陋的灶火间成就了无数种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丝丝缕缕牵拌住了西海固男人们远行的脚步。

作为回族地区,更因其高寒而盛产的质地细腻、不腥不膻的牛羊肉是当地人喜爱的食物,而其加工方法虽然简单却更尊重食物的本真味道,就一大锅水,几颗大香,一把花椒,一点盐,无需各大菜系专业而复杂的调料,西海固人便能做出让人久食不厌的手抓、爆炒、清蒸、慢炖等各种风味的牛羊肉。

就地取材,土法加工,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简单的调料烹制出食材最本真的味道,这就是西海固饮食文化的精髓。

二、西海固饮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推动

作用

随着作为龙头产业的开发和培育,旅游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饮食文化因其浓厚的历史沉淀和地域特色已成为旅游文化中最活跃的推动因素之一,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1。饮食文化将增强西海固旅游业的吸引力

伴随着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越来越被旅游者们所看重,而饮食文化则是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凝结。经久岁月变迁中西海固饮食文化的沉淀,使食物不仅仅是食材的味道,也是山的味道、风的味道,更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汇集成了古朴的西海固人念旧、勤俭、坚韧的滋味和情怀,这种饮食文化同泾源口弦、踏脚舞、隆德年画剪纸和回族服饰等共同汇集成了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饮食文化所包含的菜品的开发、器具的运用、习俗礼仪、历史传承等所展示的地域文化均是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潜在旅游资源。

2。饮食文化将提升西海固旅游业的承载力

旅游业是个综合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需要有配套的餐饮、住宿、文化、交通运输、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而餐饮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饮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将大大推动餐饮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从而为旅游业提供充分的配套服务,大大提升当地旅游开发的承载力。

3。饮食文化将大大拓展西海固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一种饮食产品往往有一段历史渊源和人文典故,在满足人们口舌之欲的同时更向品尝者传递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作为旅游体验的延续,供旅游者携回作为礼品馈赠他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从而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饮食文化的培育和挖掘将会把一些地理标志的食品特产化、品牌化,从而延伸旅游产业价值,发挥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拓宽旅游产业覆盖面,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三、西海固饮食文化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项促销性很强的产业,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旅游宣传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认识局限、资金紧缺等各种因素限制,西海固饮食文化宣传还很不到位,既无深入研究又缺乏大幅报道,致使西海固饮食混同于陕、甘、青饮食体系,未形成特色,一些典型的特色民族菜肴“久锁深山无人知”。

2。开发深度不够

当前西海固饮食文化资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集中体现在各地的农家乐,如泾源的蒸鸡、烧肉系列菜品,彭阳的杂粮小吃,须弥山羊肉特色,以及市内高中档餐馆推出的精品特色菜肴。但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对当地饮食文化渊源和人文历史典故进行深入发掘、整理,未挖掘和培育成像样的百年老店和祖传作坊,也未能对各种文化冲击下的饮食文化进行分类,进而进行特色培育和品牌打造。同时旅游业界相关人士在整个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上,仍将其界定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配角部分,未能完成旅游餐饮向餐饮旅游的转化。

3。文化韵味不足

当前西海固饮食文化更多停留在满足口腹之欲,而忽略了文化传承和历史背景的研究、开发和捕捉,使饮食文化仅局限于菜肴色、香、味的表面,而缺乏对深层次的意境美感和历史传承的品味,从而使其文化吸引力大打折扣。

四、西海固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方向与建议

西海固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兼具中原文化、游牧及回族文化特色,从而使其饮食文化也更具文化交融性,民族汇合性,发展潜力巨大,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1。把握特色,找准着力点

民族特色和绿色原生态是西海固饮食文化的两大突出特色,可以在这两个方面多做研究,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开发与餐饮业相配套的民族特色活动项目,使饮食文化更具文化内涵和饮食习俗,实现品尝性、观赏性、享受性和参与性的统一,使得饮食文化从舌尖上的美味扩展到心灵的体验和文化的交流;全力打出养生品牌,将西海固餐饮纯天然食材、纯绿色加工的本真饮食文化深度开发,使饮食文化与养生文化深度结合,从而实现饮食文化的交流互动式发展。

2。打造品牌,掌握突破点

深入研究西海固饮食文化渊源,寻找和培育特色百年老店和祖传名小吃,积极申报饮食文化遗产,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县域特色进行品牌开发,做到一县一品,并进行专业培训,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西海固特色饮食从散落于乡村民间融合为产业品牌,既可现场品尝又能远走他乡,成为馈赠佳品。

3。加大宣传,抢占制高点

整合力量对西海固饮食文化深入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定位特色品牌,利用节庆特色饮食文化进行美食节专项宣传;在特色开发的基础上,绘制西海固美食地图,结合旅游线路的开发,通过二维码、公共微信平台、携程旅游网站等平台方便游客按图索骥,提高西海固美食旅游的知名度和便利性;把民族特色饮食和生活习俗结合,开发民族活动项目,让游客在互动参与中领略西海固饮食文化的魅力,通过口口相传和点赞优评提升西海固饮食旅游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参考文献:

[1]刘文英,张家铎。固原民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5

1中国“食”文化根基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育水稻为特色。中国农耕社会何以发展稳固壮大且绵延不绝,物质基础当数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生长的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农作物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可以复种。我国东部、南部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优越,受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期,全年八成以上降水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活跃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1.1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 任何语言总是分布在一定地理范围,所以地理、气候因素对语言的发展演变当然有着很大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对语言的影响比较直观,如中国广东低纬度低海拔,所以无法形成降雪,由此,当地人很自然把雪看得比较神奇。于是广东话就用“雪”来形容温度低至极点。如北京话有“冰箱”、“冰镇”、“冰棍儿”,对应的广东话是“雪柜”、“雪藏”、“雪糕”。北京年年见雪,所以北京人有区别雪和冰的生活经验。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地面水源丰富、草原肥美、平原广阔、山林原野动植物及江河湖海水生资源丰富、无霜期短、冬季严寒而寒冷期长、人口稀少等,构成了这一区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与饮食文化的基本条件。东北冷冻食品种类多、数量大,持续食用时期长,是一大典型区域饮食文化特点。冻肉、冻鱼、冻干粮、冻水果,尤其是冻豆腐更为一大特色。大豆、饭豆、菜豆等豆类及水豆腐、干豆腐等豆制品和黄豆芽、绿豆芽的食用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由于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如家蔬大白菜、倭(南)瓜、角瓜(西葫芦)、豆角、萝卜、茄子、马铃薯、黄瓜、辣椒、葱、蒜(后两种并非失水全干),野菜的蕨、薇、刺五加芽、苦菜、蒥蒿、木耳、各种菇,海产的龙须菜、鹿角菜、海带等,以及用马铃薯粉等制作各种式样的大量粉条。一些民族还要晾干肉、干鱼。家家户户挖菜窖贮存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 1.2各地食物结构因素 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其传统食物结构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果,外加少量的肉食。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则是以肉食为主食。粟在古代曾作为粮食的通称,其别称稷(狭义),与“社”一起组成“社稷”一词,是国家的象征。战国以后,随着磨的推广应用,粉食逐渐盛行,麦的地位便脱颖而出。北方的小麦在五谷杂粮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主粮,而南方的稻米却历经数千年,其主粮地位一直未曾动摇。不仅如此,唐宋以后,水稻还源源不断北调。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湖广均为盛产水稻之地。这反映出水稻地位的重要。明清时期,我国的人口增殖很快,人均耕地急剧下降。从海外引入的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对我国食物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丘陵山区重要的粮食来源。 (1)东北是畜牧、种植、涉猎、渔捞、采集等各种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与黄河中下游史前期和长江流域两汉以后就已形成的过于偏重农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相比,人们的畜、兽、禽、鱼等动物蛋白的比重明显比中原等广大地区民众日常所食为多。以种麦为主,用“面”,如白面儿、药面儿、胡椒面儿。 (2)西北地区食物结构是以农业、畜牧、种植业为主,小麦、稻是主要的粮食品种。肉类主要是羊。奶、奶茶、奶酒和众多的奶制品是各少数民族普通食用的美食。以葡萄、哈密瓜、西瓜等为代表品种的瓜果种植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历史上葡萄酒的制法就发明于这里,并于西汉时传入内地。 (3)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用“粉”,如白粉、药粉、胡椒粉等。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畜为副食。繁盛的海外贸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对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产,形成了这一地区饮食文化的区域特点: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嚼槟榔。西方饮食文化对香港、澳门等地食风的影响,台湾岛食生活、食文化的现代工业社会模式则更多的受欧美影响,这一切都对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岭南”食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商业优势、商业传统和商业风气,使食文化也带有明显的商业性。由于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使北方地区多以主食为主,副食很简单。而南方地区,副食很丰富,主食却很简单。在一些干旱的北方地区,饮食文化的方言词很有限,反映了食物的贫乏。以菜肴的名称而言,如,冬笋肉丝、菜心肉片、盐水鸭、腐乳汁肉、香糟扣肉、炒肚片、清蒸鸡这些南方菜肴的名称,反映南方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不过,在今天许多北方城市中,由于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不少北方城市的大饭店里,也荟集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这些南方的菜名也已进入北方的城市中。 2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政治、经济及饮食科技也是饮食文化区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自古为中国北方重镇和著名都城,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文荟萃,各地著名风味和名厨高手云集京城,各民族的饮食风尚也在这里相互影响和融合。天津早在明代就成为“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的漕运、盐务、商业繁盛发达的都会。明朝灭亡之后,不少御厨和王公府厨流向津门;民国前期,清朝皇族、遗老遗少迁居天津,买办、官僚、军阀、洋商也云集于此,饮食业空前繁荣。京津地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风格。经济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在漫长的古代一直是一个以采集——渔猎和游牧文化为主的地区,但随着大批汉人的不断迁入和垦殖、开发,中原农业文化渐渐普及于白山黑水之间。至20世纪中叶时,东北地区已经开发成中国重要的农业地区。然而,尽管如此,这一地区的农业文化仍与中原地区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尽相同,其饮食文化仍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p#分页标题#e# 饮食文化区处于不停止的动态运动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利用科技改变生态环境从而改善自己饮食生活的能力越强,用以克服生态环境局限与制约的能力越强,饮食生活也就可能越丰富、质量可能越高,餐桌上菜肴的变化也就越大,饮食生活的地域自然性差异也就相应地减弱。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6

1.利用山西面食培训中心,广纳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学习,并向全国输出技术人才,此举多得,利国利民。

2.科研改良大力种植荞麦,生产莜面、豆面等粗粮作物,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其特色粗粮的绿色环保、营养功效并加大开发利用的投入,积极推向全国。

3.利用现有本地区的老字号餐饮品牌,搞集团规模化经营并以此作为招商合作的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力口大领导、关心与扶持的力度,积极与相关省市进行对流,投资合作。主要是先走出去打品牌,创效应。这方面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区的政府与民资操作在全国非常成功,值得山西同仁们借鉴与学习。

4.真正把每年的“山西面食节”搞好、搞活、搞深、搞得有艺术品味,使其成为有吸引力、有号召力,最终产生动力与活力及深入人心的面食节。把面食节作为一个研讨创新、经济发展平台的源泉,打造走向全国面业的战略航母。衷心希望能看到今年“第四届太原面食节”多一点科研与学术、艺术与表演的基因,少一点商业氛围的短期动作和急切近利。要办成一流上品、精美高雅,并让国内外同行与各界名流流连忘返的”山西面食文化展示博览会”。

5.积极号召鼓励并引领山西面界技艺精英们,不恋家乡走出去交流发展,推广山西健康精美的面品。特别是希望山西面食专家与技师去东南沿海一带较发达地区与当地的民营餐饮业搞强强联合,进行“南北嫁接”与东西融合,大力宣传并推广山西粗粮面食文化之精体,生产一流的“粗粮精制”与“北面南味”,形成一个遍地开花、品牌当先的连锁经营模式。

6.山西的餐饮业无论其理论界还是技艺界,均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当地知名的实业团体比比皆是,完全可以进行行内整合,并与理论精英共同策划走科工贸一体之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凝聚力,把精英荟萃的资源优势进行组合互补,使山西面食升华至一个全新的境界和理论高度,把“面食名片”推向全国。我想这种局面的到来一定是政府、企业、百姓的“三得利”。

7.笔者所在的苏州市工商联餐饮商会非常愿意牵线搭桥,与山西餐饮同行的有识之士在消费水准普遍较高的富裕地区共谋合作大业,弘扬光大与创新山西传统粗粮健康面食的产业。无论是两地行业组织间的合作开发,还是个私民营间的联合经营,均可以进行尝试,但必须是起点高,大手笔的深度合作。

8.真诚希望拙文愚见能够引发山西的行业精英与相关部门领导及经济界、新闻界的再重视、再研讨,让山西传统面食产业真正走出本土,走进集团规模,走向全国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编者后记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7

合理完成资产配置 退出客房业务

工业化食品业务将快速发展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以餐饮服务和食品加工为主业,主要经营西安市内特色鲜明、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餐饮“中华老字号”。目前西安市内的老字号餐饮均在公司旗下,2009年公司在西安餐饮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7%。2010年公司总收入5.9亿元,其中餐饮、工业化食品、客房、房屋租赁、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66%、13%、7%、3%、11%。主营业务利润占比分别为65%、7%、12%、6%、9%。过去五年,受到城市拆迁改造影响门店经营以及部分门店翻修,公司的餐饮和工业化食品的总收入复合增速并不快、只有4%,低于同期行业增速。

公司大股东为西安旅游集团,实际控制人是西安国资委。公司于2011年3月提出了向机构非公开发行、募集资改造现有门店等系列事项,我们预计将于2011年三季度完成,完成后公司大股东西安旅游集团持股比例为21.5%,控股比例仍较高。

业务分析

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13家(西安饭庄、老孙家、五一饭店、德发长、东亚饭店、春发生、西安烤鸭店、同盛祥饭店、清雅斋、白云章、聚丰园、解放路饺子馆、桃李村饭店);特色店3家(常宁宫休闲山庄、永宁宫大酒店、大香港鲍翅酒楼)。这些门店中,部分门店除了经营餐饮业务,还包括客房和工业化食品业务。

餐饮收入增速步入正常轨道

2010年,公司餐饮业务收入4.63亿元,占公司总收入78%;主营业务利润2.54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的73%;毛利率54.8%,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2010年餐饮客房收入同比增长8%,2005年至2010年收入复合增速4%,低于同期西安市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速,主要原因是非经营因素导致整体收入增速放缓。未来经营环境恢复正常,餐饮收入增速步入正常轨道。

合理完成资产配置 退出客房业务

公司酒店业务即四家餐饮分子公司的客房部分,涉及餐饮门店包括大香港国宾(碑林区)、西安饭庄(东大街)、常宁宫、大香港。

公司现有客房业务均依赖于餐饮门店的经营,这些门店大部分位于西安繁华市口,若作为客房经营:(1)收入规模小,无法体现规模效应;(2)改造翻修的成本高;若不改造翻修,则房价没法提升,后续成长性不强。

工业化食品业务将快速发展

公司的工业化食品业务指西安饭庄、老孙家、五一饭店、西安烤鸭、德发长、春发生、同盛祥、常宁宫以及大香港各自的特色工业化食品,各饭店利用现有的门店网点进行销售。

2010年公司将食品加工业确立为公司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成立了联合食品分公司。2011年开始,食品销售均归合食品分公司口径。未来工业化食品基地部分对外销售,部分承担中央厨房功能。

联合食品分公司(高陵食品加工基地)项目于2008年11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西安市高陵县城东部,东临西禹高速,距西安市区约30公里,占地65.17亩。项目首期投资6000万元,园区建筑面积15927.6平方米,包括西安饭庄综合食品厂区、德发长速冻食品厂区、老孙家清真食品厂区及其他辅助配套用房。2010年11月份,一期工程全部竣工,生产厂房已开始投产运行。

2010年公司工业化食品收入约7500万元,未来发展空间很大,销售渠道将采用三种模式,包括原有销售渠道、商超渠道、委托经营模式,2011年新起步阶段、以原有销售渠道为主,我们认为随着销售规模扩大,商超、委托经营的比例将逐步提升。

与一般的工业化食品加工企业相比,公司的产品在陕西省已经具备较大的知名度,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渠道拓展能力,即如何打开商超和委托经营渠道,我们认为这需要机制的配合(尤其是激励机制)。

未来1-2年经营分析

盈利增长点:1、公司的工业化食品声名远扬,现有门店的销售渠道可以消化短期供给量的提升,长期发展取决于市场营销水平。2、2009、2010年是公司开店的密集期,预计2011年公司收入增速将加快,利润贡献加大;尤其2010年新开大店较多、新增较多开办费,预计2011年新开大店数量将减少,开办费用下降。3、2011年园博会新增客流将有助于公司业绩提升。

核心竞争力:1、西安当地的老字号几乎都囊括在公司旗下,公司拥有整个西部地区唯一的餐饮业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与民企相比,公司管理规范;个人考核方法量化、后续培训跟上,个人的发展空间较大;此外,员工的待遇和市场均价类似,因此公司近三年的离职率很低。

发展机遇:公司2008年开始向市场化体制转变,2010年实行完全市场化的考核体制,2011年进入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的市场化产出阶段。2009、2010年是开店高峰期,2011年应该是产出期;西安园博会预计将有1200万游客,历时5个月;公司现有门店大部分位于繁华地段,预计2010年全年餐饮接待客流量同比增长30%。

发展前景分析

2009、2010年出于轻资产考虑,公司陆续出售了西安老孙家饭庄营业楼项目有限公司,并注销了恒茂地产公司,为未来的发展扫清障碍。

未来公司的发展重心是餐饮和工业化食品,餐饮业务分为三类:大店、中型店、小型连锁店,公司正对各类门店制定了发展战略,预计小型连锁店将凭借低投入、高周转率带动餐饮业发展。工业化食品的发展前景较好,但后续渠道拓展将考验公司的营销能力,尚需相关机制保障。公司与每个餐饮大店的行政总厨、传承人均签订了终身合同,工资福利待遇相当于副店长级别,因此核心技术人员不会流失。

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西安饭庄总店的利润占比为25%,2011年公司借东大街改造的机会、对该门店进行重造,目前正在寻找替代店安置东大街店的人员设备,减少门店重造对公司的影响,预计替代店2011年的净利润与西安饭庄总店2010年净利润相当。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盈利假设

收入:(1)2009、2010年新开门店于2011年开始贡献业绩;(2)东大街沿线的公司门店(西安烤鸭东大街店、同盛祥、长宁宫),2009、2010受到东大街改造,业绩增长不明显,预计2011年收入均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大香港2011年同比基数趋于正常,收入增速加快;(3)2011年新开门店当年实现盈亏平衡;(4)2011年食品加工基地收入同比大幅增长,毛利率33%,净利润3%(行业平均水平)。

毛利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老字号的品牌溢价保障公司可以通过提价保持毛利率与上年基本持平。

费用:人员工资上涨:公司2011年计划人工工资上涨15%,略低于我们预测的2011年公司整体收入增速,因此2011年整体费用率略有下降。考虑到2011年新开大店数量减少,更新改造数量下降,因此2011年费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财务费用:2010年公司财务费用700万,预计2011年将大幅减少。

其他:东大街店收入利润持平。2011年东大街改造仍在分部进行,对2009、2010年的业绩已经有所影响,预计老孙家东大街店(替代店)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持平。2010年新开3家1万平米大店,预计产生1500-2000万开办费;我们预计今后公司将合理安排开店节奏,保持利润稳定增长。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8

1. 中餐餐饮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三大烹饪体系,也是我们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中餐文化具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和雄厚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是文化、科学、艺术的结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风格但同样是无与伦比的餐饮文化。品种众多、风味独特的地方佳肴,香飘四海,风靡万方,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海外爱好者。还可以说,饮食功夫也是一种学问,一种特色的突出,一种交流的途径。

内涵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历来讲究色、香、味,讲究餐饮的形式,可以用“精”、“美”、“情”概括。这几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中华文化历来以情为纽带,同样,中华饮食“情”为重要的功能。在中国,吃饭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边谈生意、交流信息、采访。古往今来,中国人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活动的社会调节功能和心理按摩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惟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惟其“美”,才能激发“情”;惟有“情”,才能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又分形式文化和合餐文化。

形式文化:中餐往往注重配料精细而考究,千变万化,技巧繁多。从刀功来看,就要求眼、刀、心的一致配合,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在烹制过程中还要做到火候、味感的把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2. 西餐餐饮文化 西餐文化与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其中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些方面,如,“平等”、“自由”、“卫生”、“隐私”等文化内涵。

休闲文化:美国最多的还是快餐店,美国的快餐文化体现的是休闲文化。薯条、炸鸡、饮料之类都是西方食谱中最平常的玩艺儿,正是这些在中餐看来上不了大台面的寻常东西做成了世界上的大企业,像麦当劳、肯德基等。这可能是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生活方式有关。美国来讲究效率,也最不拘小节。快餐文化在美国的蓬勃兴起大概也和他们的这种秉性有关。快餐的卫生、高效、节约时间和休闲浪漫是西方快餐发展壮大的文化基础。

平等、自由文化:在中餐中,席位的摆放、餐具的摆放、吃饭的规矩以及饭桌上的行为都是受传统文化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制约的,更别说来宾的身份、尊长、兴趣爱好等因素限制着用餐的形式。而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9

放纵型饮食

有些学生家庭富裕,在家时山珍海味吃惯了,来校后受不了委屈,经常到校外饭馆大吃大喝。这些学生喜欢享受美食美酒,不计较花钱多少。正如《内经》中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酒、腹泻、胀满、呕吐等病症经常不断,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愚昧型饮食

有些学生自持身强力壮消化功能好,自认为吃石头都能消化,“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饮食不讲搭配,不讲节制,不讲卫生。饥一顿饱一顿,饮食全无规律。食堂、饭馆、路边餐桌、校外盒饭,想吃就吃,毫无顾忌。还有的学生在考试、考研、写论文等学习紧张的时刻废寝忘食,睡眠不足,饮食无常,焦虑过度。中医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思虑过度则伤脾”、“膏粱厚味,足生大疖”。此型饮食者多不注意调养,以至出现胃肠受伤,肝脾不和等病症。

恐惧型饮食

有些学生怕“病从口入”,对食物的选择极严,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着色食品,不吃防腐食品,不吃生冷食品,不吃荤类食品……了解了一些食品的制作过程之后,拒食多样食品。比如报纸披露饭店“地沟油”事件之后,不敢吃油条,不敢吃蛋糕,不敢吃小馆饭菜。怕水果中有激素而不吃,怕猪肉中有瘦肉精而不吃,怕大米是抛光米不吃,怕白面有添加剂而不吃,怕酒为假酒,怕豆制品为劣质品,怕这怕那,限制了自己的食品范围,导致必要的营养成分缺乏,达不到食养的目的而百病缠身。此类学生虽较为少见,但决非没有。

辟谷型饮食

部分学生追求线条美而盲目减肥。除经常服用减肥药减肥茶之外,不敢进食,惟恐长肉,于是选择辟谷型饮食。辟谷乃方士道家修炼成仙的方法,即不食五谷(五谷杂粮),仅以水、果品、蔬菜充饥。这当然不是科学的饮食方法。部分肥胖学生也误入此途,导致头晕、乏力、困倦、虚脱等时有发生。

区域型饮食

高等学府,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区域的学生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山西省喜面食,食味多酸;湖广喜食大米,食味多辣;冀鲁喜食菽黍,食味多甘;蒙疆喜炙肉脔,食味多厚等等。这种饮食习惯反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且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自然气候有关。比如湖、广、蜀地域气候潮湿闷热,当地居民多食辣椒,是借用辣椒之辛散通阳发汗,排除体内之湿热。学生带着各自的地区饮食习惯进入学府,不能适应学校的普通饮食而坚持区域性饮食,不能因地制宜,亦为饮食之误,往往给生活带来烦恼。

洁癖型饮食

对食品的清洁要求过度,多见于有洁癖的学生。此类学生不但饮食过求洁净,就连衣被用具也是如此。常带手套、口罩,不断地洗手、漱口。晒洗衣物不许别人触动,动则必重新洗晒。饮食上要求绝对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不吃有防腐剂的食品,不吃有添加剂的食品,不吃剩饭,不吃电冰箱中的食品……,吃饭时绝不用手接触食物,严格执行“无菌观念”。这种饮食习惯使人难与共食,不适宜学校的团队生活,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影响身心健康。

西洋型饮食

有些学生饮食上很洋化,喜欢牛排、炸鸡、面包、牛奶、碳酸饮料、巧克力、蛋糕等等,每天都要喝咖啡,休息日喜欢去西餐厅或者西式快餐厅就餐。这样的饮食习惯,往往会造成热量摄入过多,容易引发肥胖,而且还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健康。

相悖型饮食

主食与副食相悖。一般来说,我国的饮食习惯以主食为主,副食为辅,以米面谷物为主要食物,佐以肉类、蔬菜、糖、茶、水果等。实践证明,这种饮食搭配是科学的,对身体有益的。部分在校学生饮食主副颠倒,把副食作为主食,每日三餐以糕点、面包、水果、肉、糖为主,很少吃饭与蔬菜。每周去超市采购一次副食品,基本上不进食堂吃饭。此为主食副食相悖型饮食,多不利于健康。

五味调配相悖。多见于本地学生。此类学生家在本地,在校住宿,饮食应以学校食堂为主,但他们多以家庭饮食为主或择优饮食。不管家庭或食堂,哪儿饭可口就在哪儿吃。忽略了饮食的粗细搭配,往往出现饮食偏嗜。中医认为,饮食应谨调五味,是说饮食中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适度为宜。经常吃过辣、过酸、过甜、过咸的所谓“可口儿”的食物,对身体有害。此为五味偏嗜型饮食。

饮食时间相悖。不按正常时间进食。早饭一般在早7点,但他们往往在9~10点进食。上课时推门而入,拿着食物入座,边吃边听课,吃喝并举,自诩“把学问都吃进去了”。晚上吃夜宵已成习惯,中午不吃饭,这种饮食时间的相悖也不利于健康。

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篇10

关键词 东西湖区 酒店餐饮业 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F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城市一般分为中心城区(或称主城区)和非中心城区(或称远城区、新城区等),对于酒店餐饮业而言,区域人口的密集程度与经济实力对此行业影响巨大。一些非中心城区的酒店餐饮业的发展,虽不具备区位优势和消费群体优势,如果当地旅游经济产生拉动效应,或者行业发展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也同样能成为此区域一个重要的产业。本文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为例,谈谈此区域的酒店餐饮业发展问题。

一、东西湖区酒店餐饮业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分析。

目前武汉市酒店餐饮市场竞争已形成三大格局,即A类竞争区域(包括江汉区、江岸区、口区,是武汉市高级酒店和大型餐饮企业最集中的区域、B类竞争区域(包括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及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C类竞争区域,C类地区是指东西湖区、黄陂盘龙城、天河航空港等新兴开发区域。

武汉市几乎所有四星级以上酒店都集中在A、B类区域,彼此之间扎堆现象很明显,竞争也很激烈,而C类区域内目前还没有挂牌四星级以上的酒店,这是巨大的市场空白。虽然东西湖区从地域定性上属于武汉市远城区,但其地理位置与武汉市中心城区接壤,基本上融入武汉市城区经济,特别是东西湖区属于新兴产业开发地段,有大量重量级项目作为支撑,人口流动性非常强的特征,其群体消费力非常可观,酒店业的发展底蕴非常深厚。

武汉中心城区酒店数量已经饱和,未来数年内的酒店业发展将以稳定市场、提升层次、逐步扩大入住率为主,而不是酒店建设扩张期。而东西湖区应该是真正新一轮酒店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有着超大规模项目的支撑,如东方马城、极地海洋世界、武汉客厅、水乡旅游城等,特别是东方马城,一旦我国正式开发马彩,将会形成井喷的人流和消费量。在这些项目中,酒店都是作为主力配套项设施存在,可以说此区域拥有了相当成熟的酒店市场平台。

(二)发展劣势分析。

就目前来看,此区域的酒店餐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多层次人群的需求;建设无规划,布局不规范,未形成酒店餐饮企业聚集的区域或街区,难以出现集中优势或扎堆效应;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酒店市场细分的程度不高,产品特色不突出,真正有实力、有动力、持续发展的酒店企业较少;存在人才瓶颈,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人员理念不新,人力资源使用率比较低,现有的企业平台和待遇水平阻碍了专业人才的引进;整个行业管理水平较低,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所以此区域酒店餐饮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不足和劣势,首先缺乏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新城区较为偏远的区位、较低的薪酬水平、较低层次的行业平台都不利于酒店人力资源的发展,然后区域的人口总量、密集程度、消费能力和经济水平都大大的制约了此区域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潜力。

东西湖区所处的C类区域属于新开发区,虽然目前也是酒店业的开发新热土,肯定会吸引很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酒店项目,但毕竟属于将来发展时,现阶段的开发建设有待于形成规模气氛,还需数年时间才能形成。考虑到酒店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多数客人可能在前期仍将以住宿市区为主,这无形中削弱了东西湖酒店的客源市场占有量,毕竟对于新兴开发区域,由于在综合配套方面的差异和不足,肯定将会影响客户的入住心,这必然会加大酒店的潜在竞争压力。

(三)发展机会分析。

《东西湖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培育现代旅游品牌。依托东方马城、金银湖高尔夫、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客厅等大型主题公园,突出高附加值康体旅游特色,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综合娱乐服务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拓展水景游、会展游、企业文化游。 “十二五”期间,策划、实施旅游业项目45项,投资额434亿元。到2015年,全区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6亿元。随着这些重大项目建设、武汉高铁旅游深入、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吸引外来消费,还是拉动区域内需消费,作为重要配套产业的酒店餐饮业将迎来大的发展机会。

(四)发展威胁分析。

首先,武汉主城区的一些高档酒店和餐饮企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由于目前此区域酒店餐饮企业整体档次较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且投资途径单一,缺乏有实力集团式投资,规模、档次以中低档酒店较多,只能满足中、低档宾客的需求,让一些要求较高的宾客不得不选择到市内消费,给东西湖区酒店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其次,东西湖区的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但酒店餐饮业长期以来处于自然随意发展状态,目前布局零散、结构混乱,没有形成集中的消费区域和特色街区,需要进行规划整改。同时,目前此区域的酒店餐饮企业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大众酒店餐饮的经营思路,产品缺乏特色,个性不鲜明,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缺乏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而与东西湖区相邻的中心城区的酒店餐饮业却发展成熟,形成了集中优势或扎堆效应,更容易吸引东西湖区的客源。

二、东西湖区酒店餐饮业发展定位与战略布局

(一)总体定位。

根据东西湖区“十二五”旅游发展纲要,唱响“赛马之都,梦泽水乡”的旅游文化品牌,规划布局数量和规模合理的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打造城市“生态休闲胜地”;建成距武汉市区最近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农家乐园,形成以生态、健康、低碳为主题的农家餐饮特色;举 “生态厨房,美食客厅”的餐饮文化品牌,使东西湖成为武汉市餐饮发展“中部食都” 战略的重要核心区。

(二)战略布局。

1、打造星级“主题酒店”和生态休闲度假区品牌。

东西湖区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本区的支柱发展产业,未来旅游人数将逐步攀升,因此酒店餐饮要紧密配合旅游景点的规划开发而建造,并根据景区的类型、档次、游客流量等因素确定酒店餐饮企业的规模档次。在东方马城和金银湖一带,以“休闲度假,赛马之都”为主题,打造1至2家四、五星级特色主题酒店,如马文化主题酒店。如果全国第一个赛马体彩项目能够落户东西湖,在此地区建设一家高星级的马文化主题酒店非常适宜,以此为引领,同时配合建设数家适应高端人士个性化需求的“精品商务酒店”、“会务休闲型酒店”和 “经济型酒店”等,以度假休闲为依托,形成金银湖特色酒店区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2、打造“汉江鱼、农家饭”的餐饮文化品牌。

目前武汉市的《汉江(武汉段)旅游总体规划(2010-2030)》展示了“凤舞汉江”的美妙蓝图――计划在在汉江武汉段75公里滨江带打造重点旅游项目,其中就包括有东西湖“四季吉祥”都市水乡项目。汉江作为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有甲鱼、鳜鱼、白鱼、白鳝、鳗鱼、银鱼、鲤鱼、沙丁鱼等40多个种类。因此,凭借本区的自然优势,可在慈惠、径河与休闲农庄一带,以“梦泽水乡,生态农业”为主题,打造“汉江鱼村”或“汉江鱼王美食街”,集观光、养殖、垂钓、美食、娱乐为一体,推出户外烤鱼、汉江鱼宴、生态农家饭等特色美食项目。

3、打造“台湾风情美食街”。

东西湖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历经近20年建设,园区已拥有统一集团等百家知名台企,形成了以机电、食品、物流等为主体的九大产业集群,成为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台商投资开发区。基于与台湾地区紧密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可以考虑以“台湾风情园,台商投资区”为主题,打造“台湾风情美食街”,集餐饮、娱乐、休闲、酒店于一身,将台湾美食和世界美食的饮食文化交融于此,烘托出“没到台湾,可见宝岛”的韵味,营造出东西湖时尚的美食和异域风情新天地。

4、打造“生态餐厅”,推广“田园婚庆”,引领时代潮流

东西湖区拥有众多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慈惠有机蔬菜基地,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柏泉园林的柑橘园、茶园、兆丰草莓园等,是华中地区少有的绿色、无公害果园;还有巨龙湖生态园、钢架大棚设施栽培基地、石榴红村等;依托这些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休息农庄,可打造独一无二的“绿色餐厅”、“阳光酒店”,让都市人享受真正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疏果美食。另外东西湖区可与知名的婚庆公司合作,以采摘园、蔬菜基地为依托,设计开发出“田园婚庆”主题项目,集旅游观光、婚礼婚宴、休闲度假为一体,开创婚庆活动的新形式,引领现代化的婚庆潮流。

(作者:周耀进,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凡琪,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酒店管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