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1-02 18:04:08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诚信;诚信营销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32-02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信与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

11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其意思是说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云:“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其意思是说信用是人生事业成败的基础,也是治国的根本。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诚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所说的诚信其实也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指诚实,是对道德个体单方面的要求,“信”是指讲信用,是道德个体外化行为的表现。这两者的关系是:“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归宿,二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12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营销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营销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现代企业的营销文化具体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精髓是营销理念与其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诚信营销文化则是指在塑造企业营销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诚信营销理念,在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在维护社会、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在不断提高员工诚信意识的同时让诚信深入到企业文化的骨髓。

2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为企业培育更多的忠诚顾客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成熟,加上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消费的过程中选择信誉好、讲诚信的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必将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因此,现代企业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通过诚信营销来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在消费者已经充分彰显的时代,具有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必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诚信营销企业可以培育出一大批忠诚的顾客。

22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现代企业通过诚信营销不仅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源,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诚信营销文化可以对消费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也会使这些消费者间接成为企业的义务推销员,从而使企业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的口碑效应。良好的口碑效应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在提高企业产品市场销量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聚集财富,财源会越来越广;违背诚信赚钱,最终将使财源枯竭。

23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为“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诚才有信、有信才有客”,由此可见,诚信是赢得企业信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诚信作为企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不仅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能使企业赢得广泛的市场认同,从而使企业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打造忠诚高效的员工队伍

诚信营销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可以降低自己管理的成本。如果企业对员工信守承诺,不仅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而且会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员工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25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靠品牌识别商品,而品牌又与信誉息息相关,诚信是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根本。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都非常重视诚信,如日本松下奉行“科技为先、质量保证、信誉第一、服务一流”的经营理念,海尔也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赢得国际知名品牌盛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品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首先就要求企业要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并使其在消费者心中牢牢扎根。

3现代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信用是企业家最大的资本,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现代企业要从品牌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具体来说,现代企业加强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为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实现持久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本的支撑,更需要诚实守信经营,现代企业要把诚信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以良好信誉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事实证明,不讲诚信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那些有着卓越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基业长青。所以,现代企业在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在营销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始终做到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义利结合,追求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

32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在树立了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之后,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必须注重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要从规范营销管理入手,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注重按照诚信的原则加强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意不断完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客户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建立企业诚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加强对企业各个部门和个人诚信的评估与监测,加大对违背诚信原则者的处理力度,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33建立并健全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

在加强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必须在营销活动中建立并健全企业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要保质保量,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缩水现象的出现;在定价方面,产品和服务应该公平、公开、透明,要坚决避免利用价格欺骗消费者;在分销的过程中,企业要与经销商建立长期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要注意维护渠道成员的利益,坚决杜绝无故延期交货、单方撕毁供货合同现象的发生;在促销方面,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好促销组合策略,坚决杜绝在促销过程中使用虚假的促销方式故意欺骗消费者。

34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

在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不断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全体员工,包括企业的高层,都要按照诚信的要求做事,参与到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中来。企业全体员工都要牢固树立诚信营销的理念,并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营销活动中,让诚信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来说,要求企业做到两点:一是企业中每一位个体都要讲诚信,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间,员工与员工间,都必须讲诚信;二是企业讲诚信,无论对社会、对经销商和供应商、对银行、对税务部门,还是对企业员工,都必须讲诚信。

35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

美国通用电气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企业自己的名牌产品也是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就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诚实守信。纵观中外知名品牌成长的历程,如同仁堂、海尔、通用电气、松下电器,其品牌从最开始的创立、到成长壮大,到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无不时刻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

36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十报告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我国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现代企业必须时刻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敏从中西诚信观看中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J].企业经济,2013(2).

[2]王为论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2009(2).

[3]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徐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识别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2

关健词:企业诚信  内部诚信  外部诚信  对策

诚信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重大经济社会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信用缺失的严重现象,一些企业制假售假,坑蒙欺诈,恶意拖欠逃避债务,做假账欺骗政府与投资者等等。信用缺失不仅加大社会运营成本,降低经济效率,而且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败坏社会道德风尚,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诚信经营的内涵

1企业诚信经营的概念

企业作为信用的载体,是市场交易活动中重复博弈机制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企业诚信经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忠实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以体现自身的信用并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持久发展的管理活动过程。

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解

(1)企业诚信经营的主体是人,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与全体员工,而企业这个经济组织仅仅是诚信的载体。

(2)企业诚信经营的基本内容是履行承诺、体现信用与塑造形象。

(3)企业诚信经营的本质是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是个动态的、适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过程。

(4)企业诚信经营的目的是以信用赢得消费者、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企业诚信经营内涵的拓展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承担者。企业从社会获取各种资源,社会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是社会的存在企业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要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强,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既享有其权利也无疑应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企业是社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的角度讲.企业诚信经营的涵义已远远突破了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诚实守信的狭义概念.而外延拓展到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遵循的企业伦理及其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自身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具体而言,包括企业在创造利润为投资者诚信负责的同时.必须对员工对合作伙伴、对社会、对环境负责.如遵守商业道德、重视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等等。

从对履行契约的承诺到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是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对企业存在的价值对经济发展的途径以及对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在认识论上的飞跃与发展,进而使企业伦理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对愈益突显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冲突与矛盾,诚信道德与企业伦理对经济及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具有法律调控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对履行契约的承诺到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也是社会价值观,或者说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升华,而文化根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心理底蕴和价值基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诚信源于又高于一般的道德准则。正如著名的经济伦理学教授理查德·狄乔治所说:“诚信行为既指按自己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来行动,又指按伦理道德所要求的规范来强制自己。”“诚信行为不满足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它自觉自愿意志坚决地按道德规范来行动,因为人是能控制自己行为的。”

二.影响企业诚信的因素

1内部影响因素

(1)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导致所有权决策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形成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委托一一关系。与之相适应,通过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与董事会治理构建起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与激励、约束相统一的机制。如果公司产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或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或者行使所有权、决策权、生产经营指挥权的各层级的权利、责任、义务界定不清,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失灵,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董事、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导致董事会违背出资人意愿、违反公司章程,甚至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经理人为了提高任期业绩、追求个人利益而出现短期行为甚至恶性经营等等。近几年我国一些公司虚假信息.欺骗国家、欺骗投资者.一些经理人财务做假等不诚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产权制度及公司治理不健全、不规范有关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经营者素质。有人比喻说市场是海.资本是船.管理创新是帆经营者是舵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经营者的诚信道德修养、诚信理念诚实行为贯穿于企业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全过程.其言行影响着每个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因此.经营者的诚信品质决定着企业诚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3)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理念、战略规划、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精神的培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不是单纯的追求发展速度,更关注发展的质量不仅重视利润的增长.还关注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不仅注重股东回报的增长更注重企业价值的增长;不仅重视货币资本的增值更重视通过为消费者、为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使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加。因此,高效益既是高管理水平的结果又是高诚信水平的保证诚信水平是管理水平的应有之义。

2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行为导向。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阶段,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与诚信状况,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企业诚信经营,以及整个社会诚信有直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能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机构去解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当好裁判,监督、惩罚企业的违约、违法行为,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并创造良好的鼓励、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如果政府职能部门或者政出多门、政策打架”;或者部门利益膨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罚代管;或者权力商品化,权力入股,甚至成为违法经营的保护伞;或者严重失职,监管不到位,该管不管,行政不作为或者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等,会加大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导致价值观扭曲、社会信用失范以及市场递淘汰的严重后果。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3

关键词:儒商;儒商文化;企业经营

儒学与商人的结合,孕育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秉承儒学基本伦理观念,在商业活动中坚守的道德准则、崇尚的价值取向以及追求的理想境界都是以儒学的核心价值为指导,以提升自我和兼善天下为己任,实现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儒商”。儒商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儒家特色的商业文化,其中包括“重诚守信”、“义利合一”、“革故鼎新”、“经世济民”、“自强不息”等等,代表了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儒商文化与企业经营的关系,以期有益于当今的企业发展。

一、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重诚守信

重诚守信是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诚是真诚、信守不欺的意思,信有信用、信誉、守信之意。孔子曾曰:“诚者,天之道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貘之帮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等。儒商秉承这一立场,始终把“重诚守信”作为立人之本,在人际交往和商业活动中以诚相见、言而有信。

在企业经营中,如果不讲信用,通过买假售假、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低劣手段谋取利益,虽有可能得逞于一时,却总不能长久。企业失去了诚信,自己也就变成了孤家寡人,正所谓“无信不立”。商品的质量是企业对消费者最大的诚信。儒商都把“货真价实”作为企业经营的经营原则,货物地道,价格适宜,他们绝不会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而是童叟无欺,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儒商不只是把诚信作为企业经营的准则,某种程度上把诚信上升到精神信仰,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失信,哪怕是为了诚信做出了牺牲。当今不少企业对商品做出郑重承诺,并努力实施,这正是儒商文化“重诚守信”的现实写照。

二、企业经营的行为准绳:义利合一

儒家虽讲义利之辨,但他们并不否定正当的利的存在。经商的目的在于聚财致富,儒商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儒商始终遵循儒家“义利之辨”的观点,他们提倡的乃是“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认为绝不能把利绝对化,应当讲利而不忘义,讲义而然后取利,强调以义制利,对利要有所取、有所不取,其根本标准在于是否符合于义,做到了正确处理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企业行为一旦超越了企业的道德责任,便成了奸商。“放于利而行,多怨”,为了获取利益而忘乎所以,最终会招致更多的怨恨,企业也就寸步难行,更谈不上企业的长远发展。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辛苦和惨淡,但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论语》和算盘,换言之是道德和经济的合一。”[1]由此看出,能够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三、企业经营的发展理念:革故鼎新

《周易・杂卦传》曾记载:“革,去故也,取新也。”革,有改变、革除之意。“革故鼎新”讲的就是革除旧弊,创立新制,体现了儒商重视变革的企业经营理念。此外,《周易》提出了“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等变革思想,在儒商身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革故鼎新是儒商的特质之一,儒商并不是墨守成规,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发展通畅,进而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儒商在危急关头,一般不会消极懈怠,或是激烈对抗,而是通过变革来创新体制,寻求企业的突围。发源于山西的晋商是儒商的代表,他们在商号规模迅速扩大、分号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在其先前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经营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创制出了中国式的股份制经营方式,是儒商“革故鼎新”下的又一创举,促进了晋商的迅速发展。

四、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经世济民

商业经营在儒商看来,其目的不是获利,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经世济民”。儒学讲究“仁爱”,孔子所说的“泛众爱”,孟子的“仁民爱物”或是韩愈的“博爱之谓仁”等等,都强调要以爱己之心亲爱、关怀一切人。儒商正是在“仁爱”思想指导下,树立了经世济民的理想和目标,把商业谋利和兼善天下结合起来,时时不忘爱心,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体现了儒商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历代儒商所遵循。

企业不应把利润看作是企业经营唯一的动力和最终目标。古有范蠡,不仅生财有道,而且兼善天下,人们不仅惊叹他的经商才智,更多的是敬仰他的德商风范。现代企业在经营中要学习范蠡的风范,树立“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和热爱,也能够为企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把企业的经营目的与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在企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是企业公益化经营的应有之义。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4

关键词 诚信 诚信营销 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4

标识码 A

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的诚信缺失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产品假冒伪劣、广告华而不实、售后服务虚假承诺等现象频繁出现,严重地违背了公德,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我国企业正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诚信缺失。过去企业诚信缺失主要发生在国内的中小企业中,如“劣质奶粉”事件、“欧典”事件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如康师傅的“方便面调料”事件等。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诚信水平,促进企业广泛树立诚信营销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企业的营销活动角度探讨了我国企业的诚信营销。

1 诚信营销的内涵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是讲诚实、诚恳;“信”主要是指讲信用、信任。诚信要求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以信取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国家将2002年定为诚信年,更体现了国家重视诚信,讲究道德水准,把诚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诚信营销就是指企业将诚信原则贯彻到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坚持诚信理念,在整个营销过程中顾及社会、企业、消费者以及内部员工的利益,诚实守信,注重长远。诚信营销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和消费者应始终坚持信息对称原则,保证营销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没有欺诈等行为的发生;二是企业营销行为应遵守国家法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不能违背社会公德等。

2 诚信营销的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诚实、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美国学者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曾预言,21世纪是信誉的世纪,哪个国家的信誉度最高,哪个国家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企业开展诚信营销具有重大的营销价值。

2.1 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顾客

营销目标不再局限于选择市场营销适销对路的产品,而更注重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搞好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而在这个过程中,诚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将满意的信息传递给5~8个顾客,而将不满意的信息传递给11个以上的顾客。在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成熟,加上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信誉好、讲诚信的经营者及产品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因此,讲诚信的企业必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培育出一大批忠诚的顾客。

2.2 创造更多利润

诚信是营销的前提和基本原则,确立诚信原则是实现营销目标的要求。事实上,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除了介绍产品的品质外,只有让每一位顾客都感受到他们的诚信,顾客才会对他们的营销与产品本身产生信赖。企业一旦用诚信吸引了这一部分消费者,他们就会间接成为企业的义务推销员,从而使产品具有了口碑效应,提高产品的美誉度,提高了市场的销量。企业的诚信培养了顾客的忠诚度,忠诚的顾客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根据20/80的原则,企业的80%的利润是靠20%的忠诚顾客的购买量。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聚集财富,财源会越开拓越广阔,违背诚信赚钱,最终将使财源枯竭。

2.3 提升企业竞争力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之为“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诚才有信、有信才有客”,可见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石。诚信作为企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不仅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能使企业赢得长久不衰的市场认同、品牌价值和丰厚利润,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诚信成为竞争力,就要让诚信无处不在。一是企业讲诚信,无论对社会、对经销商和供应商、对银行、对税务部门,还是对企业员工,都必须讲诚信;二是企业中每一位个体都要讲诚信,领导与员工间,上级与下级间,员工与员工间,都必须讲诚信,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诚信形象。

3 开展诚信营销的策略

诚信是市场的黄金规则,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讲求诚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因此,企业经营者为了消费者和的长远利益,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实施诚信营销是一种明智选择。在当前条件下,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诚信营销工作:

3.1 营销组合诚信

(1)产品诚信。从产品的广义角度看,产品包括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服务,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因此要求产品的性能、寿命、安全等指数都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行业标准。产品质量诚信是企业合法参与市场竞争、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的基本要求。国内一些先进企业已经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及SA8000系列的质量认证,有的甚至拿到了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认证,这些认证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合格性。

(2)价格诚信。价格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有效武器,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运用得不好,使企业迅速陷入困境。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不少企业利用各种虚假的优惠价、折扣价、处理价、甩卖价、出口转内销价欺骗消费者。但欺得了一时,欺不了一世。因此,企业在定价及报价中应遵循诚信原则,避免利用价格欺骗消费者。企业产品定价应公开、公平,实行透明化原则,一是一,二是二。

(3)分销诚信。产品在流转过程中,生产企业要与流通企业(经销商)建立长期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诚信来维持。只有讲诚信的企业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者(渠道成员),才能把产品分销到全国各地,再到用户手中。然而,很多企业在分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利润最大化,损害渠道成员的利益,如延迟交货、撕毁供货合同等。因此,在分销中,双方或多方应追求渠道中的利润均衡,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如娃哈哈在营销中总是将经销商的利益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每行动一步前都要考虑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在销售区域的选择上,要避免窜货现象发生,与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

(4)促销诚信。促销是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促销中,许多企业采用了虚假的促销方式,如制作虚假广告,以欺骗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以回扣的方式贿赂消费者,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甚至侮辱对方的人格,混淆商品和服务的来源等。因此,企业在促销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极端的手法,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好促销组合策略。

(5)服务诚信。当今已经进入到一个服务致胜的时代(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如海尔的“五星级服务”,小天鹅的“阳光工程”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了市场。服务一般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在其中应该加强诚信,尤其是售后服务中的诚信,如维修、保养、上门安装等。

3.2 员工诚信

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在人间。孔子曾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追求诚信看作和做人的。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即是其证。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因此企业要使全体员工明白,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业的立业之基,人不讲信誉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企业不讲诚信就不可能发展。

员工诚信是指企业的员工,包括企业的高层,都要按照诚信的要求做事,参与到企业的诚信建设中来。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要不断,牢固树立诚信的思想,并把诚信思想化为具体的行为:一是要提供诚信产品和服务,对企业不符合诚信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抵制,并积极进行上报,不生产、销售劣质产品,不污染环境,不提供虚假证明等。二是对于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等都要亲自购买、亲自使用,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要先将自己塑造成企业的忠诚客户。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总是喜欢运用自己的联想品牌电脑。企业员工购买产品是企业员工与企业产品的高度融合,能够发挥知名度、美誉度、信誉度的互促作用。这种效果比请明星、影星作广告的效果还要好。顾客往往担心自己的意见和要求难以反映到企业高层,而企业员工本身就是企业的顾客,能够更容易地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保证产品不断改进,服务得到不断地提高。

3.3 加强营销道德建设,构建营销诚信文化

美国学家戴维·兰得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指出:“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事实证明,不讲诚信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而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活力的“长寿”型企业,必然有着卓越的诚信企业文化。

诚实守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之一,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孔子曾指出“与朋友交,言则有信”、“信则人任焉”。在当代中国背景下,诚信是一种特别稀缺的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效地吸引顾客。因此,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加强职业操守的修炼,忠于职守,诚信待人,诚信服务,建立一种诚信理念,构建企业营销诚信文化。然而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假以时日,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以人为本,视诚信重于泰山,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在营销诚信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企业一把手的诚信及诚信意识的培养,树立诚信经营的观念。

1 魏昕. 诚信危机: 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2 徐东平. 诚信读本[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 秦阳.诚信的力量[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4 刘金锋. 试论诚信营销的前提及其运作构架 [J]. 茂名学院学报,2005(2)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5

[关键词] 诚信缺失 诚信需求 信用体制 社会信用环境 企业竞争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企业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信誉度,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企业诚信蕴藏着多元化的内涵。

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必须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遵循“游戏规则”,以诚为本,打造企业品牌。

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说:“企业经理人应该用一种全局观念来看待企业的责任。因为在这种观点之下,企业被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呵见诚信是一种信守承诺的社会责任感。

诚信是一种经营理念。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的每一环节,在对待客户、维系交易等方面以诚信把关,树立“诚信经营、用户至上”的指导思想。

诚信是一种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由来已久。这些年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社会的无赖现象日益膨胀,整个社会诚信链条相当脆弱。一些企业经营不讲诚信,互相欺诈,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信用贫困、信用危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许多企业和消费者都深受其害。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我国市场交易中缺乏信用,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根据我国工商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万亿份,合同标的为140万亿元,但是,平均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另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83家名优商品企业的调查,16类650种名优商品几乎全部被假冒。信用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十分重要,市场经济是守信经济,坚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信用体制就越健全。中国自古尚信义,重承诺,强调“人无信不立”。当然,我们现在讲的信用与古代讲的信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不仅要靠道德,靠觉悟,更要靠法制,靠制度;既要有软约束也要有硬约束。市场经济的信用不仅是对市场主体的主观的内在的要求,也是对其客观的外在的约束。是对守约能力的客观评价。怎样把这两个方面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应当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坚持德制与法制并举;打击违法犯罪现象与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并重,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守信履约、良性互动的社会信用环境。

在当代中国背景下,诚信是一种特别稀缺的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效地吸引顾客。因此,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加强职业操守的修炼,忠于职守,诚信待人,诚信服务,建立一种诚信理念,构建企业营销诚信文化。然而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假以时日,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以人为本,视诚信重于泰山,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在营销诚信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企业一把手的诚信教育及诚信意识的培养,树立诚信经营的观念。

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诚信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当大多数企业不讲诚信,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少数讲诚信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

2.企业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地位。企业要作为诚信经营的真正载体,必须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必须是真正的所有者,拥有企业剩余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信誉价值的索取者。如果没有真正的个人所有者,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企业就不可能讲信誉”。

3.以罚代打,罚打力度不到位。

4.地方保护主义和部分官员不正确的政绩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由于地方利益作怪,对于所属企业恶意欠债逃债,千方百计予以包庇保护,甚至为其出谋划策;对于外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是依法加以保护,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横加干预。

解决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除了要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宣传体系,建立和完善诚信的法律支持体系,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建立专门的诚信评价机构,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明确的评价内容、规范的等级标准来准确反映企业诚信状况,同时还应该建立企业诚信信息查询服务体系,逐步实现部门间和全社会的诚信信息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加快诚信数据的开放与诚信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舆论监督。诚信评估机构要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公布企业的诚信记录,使人们能很方便地查询得到使失信者的失信记录,真正做到制度上完善、法律上约束、舆论上监督,使“诚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

参考文献:

[1]魏昕: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2]徐东平:诚信读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刘金锋:试论诚信营销的前提及其运作构架[J].茂名学院学报,2005(2)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企业的诚信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组织企业积极投身到诚信建设中来,努力打造区法治诚信市场。

二、工作目标

把诚信建设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治理、服务全过程,引导企业强化信用观念,诚信经营,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合格,深入开展以“生产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和消费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切实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主要内容

(一)广泛深入开展诚信教育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为标准,积极推进诚信教育,努力形成“做诚信经营者、创建诚信企业”的社会氛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在区广播、电视节目中开辟诚信“专栏”、“专题”,广泛宣传诚信建设的意义,介绍区内外企业信用建设的典型事例,引导企业提高对诚信建设认识,从而树立诚信经营意识;二是组织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依法经营是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规上企业为主体,吸收其他企业参加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合同法》、《商标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和《劳动法》等,通过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区企业的法制意识和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意识,以守法经营为核心内容,牢固奠定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础;三是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组织规上企业代表,赴外地学习参观先进企业,汲取外地企业在诚信建设方面的经验介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区内企业充分感悟诚信建设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诚信意识。

(二)开展诚信实践活动

围绕创建诚信生产经营,在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诚信单位”等实践活动的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创建诚信生产企业、诚信中小企业、质量诚信企业等活动,引导企业以德生产经营、诚信立业。

(三)建立行业自律诚信体系

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完善行业规范,强化行业自律,同时组织企业结合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制定诚信经营守则,公开社会承诺,自觉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四)建立健全信用分类监督体系,

根据《经济户口管理办法》,我局建立企业及生产经营者的基本信息、诚信经营和从业信息、投诉信息、处罚信息等诚信经营数据库和诚信经营档案。

(五)评选诚信企业

在扎实开展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标准评选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单位”,并在区媒体上对评选出的企业的诚信建设成效进行深入宣传。

四、工作步骤

1、预备阶段(2014年3月)

制定《“做诚信经营者、创建诚信企业”活动实施意见》,召开做“诚信经营者、创建诚信企业”活动动员会议。并充分利用广播、电子屏幕、标语、横幅和发放倡议书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大造声势,营造一个浓厚的“争创”宣传教育氛围。

2、实施阶段(4月—10月)

局办公室制定具体活动计划,拿出具体活动办法,并到各相关企业贯彻落实。

3、评选表彰阶段(11月—12月)

按照规定的评选内容,评选条件和评选程序,评选出名单,组织实地检查验收,召开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区工商局主要领导、本局主管领导组成的评审会,确定名单。并在区新闻媒体上对每个入选企业等经营者进行宣传报道。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协调联动。成立“做诚信经营者、创建诚信企业”活动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策法规股,政策法规股股长任办公室主任。各股室各负其责,共同搞好创建评选工作。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7

关键词:诚信;发展;企业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由于经济法规建立的滞后.传统道德约束力的下降.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信用出现了危机。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要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做强做大必须重视自身的诚信建设。根据国际惯例,任何国家和企业要到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都必须经两家以上的评级机构评定信用级别,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

诚信原则的适用有其特定的传统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孟子离娄上》曰:“居下位而不获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诚”表达出善意、诚意、真诚之义;“信”有事亲、信友、信赖之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诚”是“信”基础.“信”是“诚”表征,没有“诚”.就没有“信”.诚与信二字连用就表示诚实不欺、恪守信约。在“义”与“利”上,诚信观主张以“义”求“利”.认为在利益的争夺中能维护人类的本质和使用价值得到升华的.不是“利”.而是“义”.并且在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践履着利以义取的诚信原则。

一、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

市场经济以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是趋利经济,容易滋生欺诈经营。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是市场经济趋利性的本质表现。因此,市场经济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展,法制尚不健全,制度安排不合理,市场经济很容易处于一种内外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这种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就企业内部来说,企业与经营者、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结构不平衡,利益关系不顺,缺乏公平性,这时欺上瞒下的不诚信现象必然发生。就企业的外部来说,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结构不合理,缺乏公正性,这时坑害国家利益、其他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诚信现象必然发生。

(二)道德失控。

“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反映人们之间的关系,反映那种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依靠人们内心观念,所保持的人与人之间涉及利益和义务的关系。”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是产品,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与人民身心健康休戚相关。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必然要求组织成员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外在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自我需求。当社会使命变成企业成员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时,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诚信规则,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但是,目前有些企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如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少数人道德迷失,忘记企业使命,忘记作为企业主人的职业道德和良心,片面地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用的最大化,甚至置他人身心健康于不顾。

二、诚实信用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一)诚信原则体现出真实、真诚之义。

诚信原则中的“真实”是指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及真理性的认识;其反面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颠倒。“真诚”是指人的主观意识领域里的真,不欺瞒,说真话。两者的统一就是言行一致,反映事实,坚守诺言,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诺必诚”。诚信原则体现着道德的维度,体现着道德的最高境界――自律精神,因为自律精神的主旨就是对真实和真诚的信诺。因此,诚信原则对事实真理,以及对该事实真相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质量、服务、经济能力、履约水平、社会声誉等),从而产生相应的信赖感,并构成交易的情感基础与行为准则。对于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而言,“真”是在质量、价格、服务上履行自己的诺言,“真”就是不掺假,不说谎,就是用真诚换人心。企业按照市场经济信用规则来运行,就会得到客户的“真诚”回报。如果失去了真实和真诚,在商业活动中,其言行不一,假冒欺诈,就会有悖诚信,有悖职业道德,必受社会的谴责和经济上的惩罚,也就谈不上客户的“真诚”厚报。

(二)诚信体现着公正和平等。

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每个集团在市场竞争中遵守公正原则,是确保市场经济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平等意味着民主、自尊和信任,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同时,追求公正和平等也体现着法律的价值目标。从另一方而言,按照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交易原则,主体双方应是平等的,但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双方在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由此造成主体双方缺乏友善、尊重的对话和合作环境,经济交易难以平等、公正,因而时常造成顾客在选购商品上饱受“屈辱”、经济合同欺诈等事件的发生。在现实社会中如何保护弱势群体,使他们不受欺诈、不受不公正的待遇,真正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经营者就必须树立诚信原则思想,按照信用规则办事,以诚相待,以实务事,对不守诚信者予以严厉制裁,真正高扬起“公正、平等”的诚信大旗。

(三)诚信作为企业的发展根源的三个重要作用。

1 依靠诚信提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追求诚信,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市场。

3 诚信是提高企业业绩的源泉。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保障。信用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诸多危害:一是市场缺乏信用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二是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加大成本;三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工具难以发挥作用,企业不敢投资,银行不敢放贷,使政府启动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用大打折扣;四是信用恶化还直接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各类经济主体在信用关系中难以形成以合同为基础的法律框架,许多企业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展开竞争;五是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滑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和一个地区的发展,诚信尤为重要。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信用、没有秩序的市场,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近年来一些不讲信用的地区,经济发展纷纷陷入困境,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它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个最重要的守则。不讲信用,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经济的滑波。

总之,企业是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企业诚信建设刻不容缓,这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体系,强化信用监管,整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构建信用激励机制,着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更需要企业及企业全体员工养成守信用的习惯,以讲信用为原则开展日常的经营行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8

[关键词] 企业诚信 诚信缺失 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中也出现了许多信息失真,诚信缺失现象,它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失信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且找出应对企业失信的措施。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经济学界将诚信理解为信用,认为诚信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是一种社会资本,即一种能够给诚信实施者自己带来更大利润的东西。”企业诚信是指企业的行为要诚实守信,企业既作为一个“经济人”,又作为一个“伦理人”,在对内、对外的行为中要始终如一的体现出伦理诚信所要求的道德品质,使企业法人在道德层面上具备伦理诚信的观念,同时,在经济层面上把诚信付诸于经济活动中,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诚信是企业自我创造、建立、形成的强大的无形资产,讲究诚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诚信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容易使消费者树立品牌忠诚意识”。企业失信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守信。但当前我国企业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企业信用缺失现象比较普遍,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有一组数字更能直观地显示出企业失信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另有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合计起来,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造成企业诚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的短期行为、企业领导人素质低下、企业文化缺失、市场环境不完善、政府职能错位等多种因素。

1.企业短期行为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元,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行为,企业短期的经营行为只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而没有提升品牌的忠诚度,品牌的忠诚度需要历史的积淀,它是长时间的结晶、长过程的升华,企业诚信是一种长期行为,它需要企业短期的投入来获得知名度,更需要企业把诚信作为一种资本长期投入来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可见,企业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取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在获得短期收益时,要继续把诚信作为一种成本长期投入,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如果企业忽视自己的长期行为,只重视短期利益,为了降低成本,争取暂时的竞争优势,获取利益最大化而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注重自己的长远发展,没有坚持把诚信作为一种资本长期投入,必然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失信主要是由于它的短期行为造成的。

2.企业领导人素质低下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是当今世界最流行也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模式。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的最有利方式,它采取两权分离的原则,即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脱离个人意向。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弊端,现在大部分公司在管理上采用委托―模式。而人的目标是经理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由于人在公司经营中作为内部人具有优势地位,人,损害公司利益,从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可能性,往往成为现实。”)因此,人的素质非常重要,其中,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和谐双赢、自我修炼决定了人的整体素质。

3.企业文化缺失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是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事业为共同追求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活动等。企业文化,就其形式来讲,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指人的价值理念;就其内容来讲,则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在人的理念上的反映,是从内在上约束和激励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有助于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企业文化的推进过程就是企业员工对新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具体制度由认知到认同,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这时制度的监督成本将大大减少”;在现在乃至未来,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有的企业素质高,能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对企业的侵蚀,提高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反之,有些企业领导者不能识别优劣文化反而降低企业营销道德的水准;企业文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员工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通过员工的行为向消费者传达诚信的形象。

4.市场环境不完善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方向,并且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突出表现为市场机制、社会舆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处于一种失范状态,造成企业诚信缺失。

5.政府职能错位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仍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差很远,因此,在市场仍无法起作用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发挥替代作用,以弥补市场不健全的缺陷。

三、应对企业诚信危机的措施

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现代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受到企业本身行为、企业领导人素质、企业文化、市场环境、政府等的影响。要改变目前企业诚信缺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形成制约的合力。

1.统筹企业短期行为目标与长期行为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使各市场主体进行重复博弈,重复博弈有助于交易双方建立诚信交易。假定有两个人进行一项交易(甲方与乙方),经过讨价还价,他们达成了协议。在履约中,乙方因新投资机会的获利大于该项目,于是抽走资金,导致与甲方合作的项目无法进行。对此,甲方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诉诸法律,结果造成双方不合作,导致两败俱伤。后来这两人在与其他人交易中,汲取了不合作的教训,选择合作的策略,双方都获利,导致“双赢”的结果。从这两次博弈中,他们懂得选择不合作策略,会导致利益受损;选择合作策略,对双方都有利,于是守信的利益大于失信的利益。因此,企业在不危及企业生命时,要把企业长期利益放在短期利益之前,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其他原则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企业要做到当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发生冲突时,把顾客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当员工利益,股东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排序的原则应该是企业,员工和股东。这样,企业才能做到重复博弈,统筹企业长短期行为,最后达到双赢。

2.提高企业领导人素质

企业家应树立最基本的经营观念。企业家应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企业家只有不断培养企业的信誉,才能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要把树立企业信誉作为经营的根本理念。真正精明的大公司企业家,懂得“信誉比金贵”的道理,他们的经营理念都几乎很少与利润有关。

3.营造企业诚信文化氛围

企业应构建诚信的企业文化,“企业诚信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本,它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促进经济保值、增值的人文动力,而且是一种社会理性精神,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因此,企业必须构建诚信的企业文化。建设诚信文化首先要抓好内部诚信,。企业要做到对外诚信,就要首先“对内”诚信。企业在要求员工对企业诚信忠实的同时要时常记得对员工提出的许诺,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不了了之。否则长期以往,一个人心涣散、凝聚力不高的企业势必走下坡路,最终滑向倒闭的边缘。因此,企业对自己的员工要言而有信,爱护有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潜力,企业走向成功才能成为可能。其次,进行员工培训,打造诚信形象。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素质,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格,包括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平等观念的独立性人格,诚实守信、责任感强的开放性人格,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创新性人格。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使职工树立起爱岗敬业、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理念,抵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破坏市场经济诚信原则的腐朽人格趋向。

4.优化市场环境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从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市场环境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必须要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环境,包括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媒体行为、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

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培育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要作为诚信经营的载体,必须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必须是所有者拥有企业剩余财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信誉价值的索取者。如果没有真正的个人所有者,也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企业就不可能讲信誉。”这就需要加强信息中介组织建设,促进行业间公平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特定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依托现代科学的力量,在政府的指导之下,以经济手段为主,大力发展信息市场,完善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登记制度,完善信息使用机制,确保企业或个人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取准确的、有价值的交易所必须的经济信息,从而促使企业间公平竞争。

5.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健全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企业诚信的一道坚固的防线。除了要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保持新闻媒体的良好运行状态,新闻媒体发挥社会情报监测和预警功能的空间非常大,除了法定的国家秘密,媒体能够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和记者要富有责任心、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抵御利益的诱惑和各种压力,提高媒体准入门槛,对新闻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建立新闻媒体的信誉记录,对于失信媒体或者个人要严厉惩罚:永远不得从事媒体行业,新闻媒体之间互相监督,国家要保障新闻媒体的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制度必须健全。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具体应通过如下两方面入手 :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加强管理,及时而准确地做好经济主体不法行为的登记,使一些心存侥幸的不法分子的行为成为历史,让社会记住他们的恶行;加强企业相关不法行为的立法,并严格惩罚机制,制定出惩罚方案,制定的宗旨就是使不法分子“一次受罚,终生难忘”,在这方面不妨借鉴诚信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动社会的力量使不讲诚信企业处于与整个社会为敌的位置,一次不良信誉的代价就会在社会上寸步难行,没有生存空间。

6.转变政府职能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渐进发育过程,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要想遏制产业领域中泛滥成灾的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单单靠市场经济本身来调节是不行的,当务之急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优化政府结构和功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实际能力。要从根本上克服政府在经济领域中兼具运动员和裁判员两种职能所带来的角色冲突和功能障碍,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法治框架。规范政府工作人员行为,要对政府官员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会对整个道德建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政府本身就是各项制度的主要制造者,规范的政府行为必将有利于制度建设本身,也有利于提高制度执行的效果。以规范政府行为为突破口,取信于民,才是搞好诚信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础。

总之,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诚信水平,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各市场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同时,企业、政府、法律法规、新闻媒体等应形成制约的合力,共同制约企业失信行为,从而,使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贤秋:关于诚信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5,(5)

[2]宋连利:传统诚信及其当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3)

[3]张仁德,王昭凤:企业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夏宏:企业文化与制度变迁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进步,越来越多新兴企业走向经济市场。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的诚信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企业的良好形象与其诚信建设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这个强调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时代,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成为了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述企业诚信建设的基本概念以及探讨其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出如何有效地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以供企业日后参考,并且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诚信建设 举措与方法

诚信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诚信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的地位与其诚信建设取得的成效成正比。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把企业诚信摆在了首位,才赢得如今举世瞩目的地位。事实说明,一个企业的发展跟企业诚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缺的。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与企业确立的诚信价值观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诚信建设,并且不断探索诚信建设的有效举措与方法。

一、企业诚信建设的概念与重要意义

(一)企业诚信建设的定义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顾名思义就是指诚实守信。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衡量文化底蕴的标准。企业进行诚信建设就是要把企业的诚信状况改善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坚持诚信为本的道德建设体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为一种行为标准以及社会责任,诚信建设约束着企业工作者的自身行为表现,制约着企业工作者的岗位责任感。企业诚信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当于一个鞭策着每个人日常的无形使者。

同时,诚信建设也是一个企业谋求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在与客户洽谈、向消费者推荐品牌、推广宣传等活动中,良好的诚信建设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诚信建设作为法律规范的同时,也是一种经营理念。

(二)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很多建设依然是处于初步摸索的阶段。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尚未够成熟、完善,如果长期这样无信用规则约束地经营下去,一个企业容易失信于人并且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有着许多重要意义。

1.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通行证

在现代社会中,加强诚信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能够积累良好企业信誉、树立优质企业形象、形成独特的企业口碑,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因此,诚信是扩大企业的经济往来圈子、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2.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

“失信成为失信者的通行证,守信成为守信者的墓志铭”。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谁能够在商场上站稳谁就是王者。商场如战场,对于企业而言,诚信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只有诚实守信,企业才能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并树立起优质信誉形象,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保证,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诚信是企业自我创造、建立、形成的强大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城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体现在企业的市场开发、品牌塑造、客户资源运用、融资、理财等多个领域,也就是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若果要长期盈利就必须走诚信建设的发展道路。讲诚信是企业潜在价值最大的无形资产,在实现企业自我创造的同时,诚信建设是直接或者间接提高企业在社会经济中运行效率的无形工具。只有以诚信建设服务为前提,才能保障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更快的开拓市场,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在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上获得最大利润。

二、企业诚信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失信的“陷阱”随时都可能存在并且时时都在对市场规则发出挑战。当前我国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个别企业还存在着见利忘义、制假造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和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分析我国当前企业诚信建设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产品质量低劣,制假造假时有发生

由于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有限,产品的质量偏低,他们为了谋取更高的利益,假冒伪劣的商业手段层出不穷。企业、市场和社会的信用关系紊乱,制假造假、以次充好的现象屡禁不止。企业失信现象和失信行为已经在不断扩散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企业的品牌无法打响市场,也未能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

(二)政府监管力度薄弱,企业偷税漏税问题严重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的干预程度也影响企业诚信建设的发展。当前的市场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信誉好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未能在市场中更快发展;信用差的企业却能凭着卑鄙手段浑水摸鱼,企业之间的竞争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除此之外,也由于政府的监管以及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利用虚减利润的方式偷税漏税,企业的发展走向“低信誉、高收益”的方向。赖债、躲债、恶性逃避债务的现象在企业之间也屡见不鲜,使部分债务企业能够钻法律的空子,逃过一劫。同时,企业内部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税务信用、贷款信用、财务信用”严重缺失的不良状况,不利于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生存。

(三)企业自律性低下,见利忘义

市场的信用约束呈现出软化的特点,一些企业自律性低下,他们未能与商场合作伙伴和谐合作,见利忘义,导致企业社会舆论过多、披露失信,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新闻。由于失信行为得不到惩戒,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守信行为得不到褒扬,再加上社会的失信成本过低,导致企业之间矛盾加深。部分企业的治理薄弱,管理者的管理没有规章、规范性的文件。部分企业见利忘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为了减少成本支出,搞低价倾销的商业手段驱逐竞争对手,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

三、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举措

诚信建设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建设不仅仅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密切相关,更与人们生活的和谐发展不可划分。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偷税漏税、见利忘义、制假造假、产品劣质的不良情况,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举措势在必行。

(一)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

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就应该要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但是单纯有信用意识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诚信建设的意识和信用意识相互结合,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才能够建立良好的诚信建设体系。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必须要树立

良好的企业认可程度,综合如实反应企业的能力素质。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信用意识,要充分认识企业信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学习信用建设经验的同时,也要向注重信用建设、信用度高的企业学习,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培训工作,确保企业信用建设落到实处,健全企业信用制度,使企业合法经营。

(二)建立健全的诚信内部管理机制

信用管理是对赊销行为的事前控制,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也是对应收账款控制最有效的环节。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就应该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信用管理的部门,指导企业建立资信调查、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等工作行为,严格要求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使所有的企业经营风险到达最小化。健全的诚信内部管理机制要求信用管理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管理工作人员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诚信建设。

(三)加强管理者的监管能力,减少失信行为

从长远考虑,企业若需要建立友好的诚信建设体系,就应该要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建设相互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监管能力,提高诚信建设的发展力度,从而减少失信行为。为了达到企业稳定高速发展,必须要求管理者把诚信建设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管理好相关的工作人员,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

四、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方法

企业的诚信建设包括企业外部对社会负责、内部对员工负责、员工对企业负责以及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对下级负责的关系。同时,进行诚信建设还要求企业各部门、同事之间相互监督、诚实守信、共同进步。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就必须要从企业内部建设、客户诚信、政府扶持等方面出发,达到企业又快又好地进步发展。

(一)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建设

企业是一个整体,要想把蛋糕做大,需要集体的努力。一个企业要将诚信建设落到实处,首先要在组织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也应该目标一致,加快决策进程, 发挥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用诚信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消除部门间的敌意,改善合作成果。要建设内部的企业诚信,应该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管理结构清晰,集体主义感强大。因为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结构。员工之间相互帮助、互利共赢。企业内部人员的地位人人平等,消除地位级差,管理层的结构清晰,工作有序,互相守信用,集体主义感丰厚,员工之间两肋插刀。

2.领导者以身作则,确立牢固的诚信观念。在企业中,领导者要有“以企业为家”的观念,率先垂范,树立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榜样, 有正确的经营目的,组织企业员工全力打造企业诚信品牌,使企业的诚信理念不走样地传递给职工。领导者必须致力于倡导、维护企业形象,运用合法的竞争手段,围绕承诺构筑企业内部诚信机制。

3.重视对员工的承诺,使员工忠诚工作。在现代企业中, 要培养企业的诚信, 招募新员工时,需要严格考核员工的诚信度。与此同时领导层也要带头守信,尤其是对员工的承诺比如福利、奖罚、工作条件的改善等等,都应该言而有信,抓好落实,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二)对客户诚实守信,建立诚信合作关系

企业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竞争诚信的观念,从建立产品诚信、服务诚信、销售诚信和竞争诚信等几个方面入手。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产品诚信是首要的。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高的企业自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强强联合,还是强弱联合,甚至弱弱联合,都可以和企业进行诚信联盟,建立诚信合作的关系。同时,企业应该要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工艺,通过过硬的产品、真实的信息以及有效的促销手段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最优的服务,最合适的价格,最满意的表现。在自身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要保持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诚信实现联盟,推动企业之间的进步,维持市场经济的秩序。

(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诚信建设的推广宣传

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企业,诚信,经济学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经营中虚假广告、逃废债务、偷税骗税、造假贩假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大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阻碍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的判断,每年仅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1800亿元,因产品质量低下和造假贩假造成的损失至少2000亿元,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将之称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治理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确保企业诚信经营已成为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国之大事,不得不察。本文试图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有关理论,对之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一、 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含义

对于企业经营诚信缺失,人们已从多个角度进行过界定,有人认为是一种道德失范行为(唐任伍,2002),有人则更强调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周汉华,2002)。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诚信缺失可以被界定为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可以将这一问题纳入新制度经济学机会主义行为的分析框架,理由是:

现代经济学认为,所有市场交易都可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其中既包括正式契约,如合同等,契约内容清楚并有强制力确保契约履行;也包括非正式契约,也称默认契约,其内容并没有在正式契约中载明,交易双方彼此心照不宣,没有强制力确保其履行。由此观之,要确保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市场交易的双方都必须作出愿意接受这些契约的承诺并忠实地兑现这一承诺。市场交易主体的这种承诺意愿和承诺兑现能力就被称为其交易信用。企业经营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既真实承诺又确保兑现承诺;其对立面就是经营诚信缺失,就是在交易中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置对方利益于不顾,既不真实承诺,又不兑现承诺的市场交易行为和表现。这与新制度经济学中机会主义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机会主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由莱特在分析保险契约时所使用的‘道德危害’(moral hazard )所发展起来的概念。按照他的定义,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们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和承诺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强烈而复杂,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包括(1)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个人的目标对信息加以扭曲和筛选,如说谎和欺骗等。(2)违背对未来的承诺,力图逃避责任。由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诸如“银广厦造假、注水猪肉、黑心棉事件、虚假广告”等企业经营诚信缺失行为其本质就是机会主义行为。

威廉姆森认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人的本性之一。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人的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的。人的有限理性是由阿罗引入的一个原理。所谓有限理性,简言之,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对复杂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一览无余,不能获得关于环境现在和将来变化的所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交易者就有可能利用某种有利的信息条件,如信息不对称环境向对方说谎和欺骗,或用某种有利的讨价还价地位要挟对方。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只要人的有限理性这一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不可能根除。

机会主义行为是‘分配性努力’而不是‘生产性努力’。即行为的结果不是增加而是仅仅分割社会财富。这一行为通常对经济生活造成三重损害:一是引导部分资源流向非生产性收益活动;二是这种活动直接对生产者收益的侵占,抑制了他们从事生产性努力的积极性,甚至会引导其走向机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泛滥;三是使人们的交易圈从广阔的“匿名社会”退缩到“熟人社会”,缩小了市场的范围、规模,阻滞了分工经济的广泛展开。因此,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要想有所进步,就绝不能对机会主义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表明,人理性地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些约束条件很大一部分就是人们“发明”或“创造”的一系列规范、规则等,也是制度经济学家所强调的制度。制度作为一种“人工强制”框定了人们的选择空间,影响并决定着当事人从事某一行为的预期收益与成本。当某人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纯收益大于其将时间及其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纯收益时,此人便会选择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一些人成为机会主义者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由一定的制度约束条件所决定的人们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异。基于此,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能根除,但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加强制度约束来最大限度地遏制当事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因为有效的制度能够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并能给当事人以恰当的惩罚,便于当事人形成比较稳定的收益与成本预期,从而降低当事人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成本比率,以至使机会主义行为成为一种不合算的行为。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部分旧的制度约束已经衰落,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约束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很不成熟和完善。制度约束出现的真空使当事人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收益大大增加,预期成本相对降低。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诚信的缺失,“银广厦造假”、“毒大米事件”的发生,从本质上来说并不仅仅是企业经营决策者的“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约束软化的问题,是现行某些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不完善才将当事人的理引入了歧途。下面我们运用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模型来分析一下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制度成因。

二、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模型

1、基本假定

在每个经济主体都是理性选择的假定前提下,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经营者的行为都是对特定制度环境与规则的一种理性反应,具体说:

(1)我们所处的经济世界,不是亚当.斯密式的完全竞争的世界。这一世界有以下特点:一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二制度不完备、合同不完全。

(2)企业作为法人,其主要经营行为决策最终是由总经理作出的。总经理的行为选择遵循经济理性原则,即追求特定制度环境与规则条件下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2、模型推导

为节约篇幅,我们着重推导制止非诚信经营的条件。

(1)从诚信的角度,总经理的经营行为方式方有两种:一是诚信经营,一是非诚信经营;

(2)制止非诚信经营的条件是:非诚信经营的预期收益---预期成本<0

为分析方便,假定:

a企业每次非诚信经营行为未被发现,可以得到纯收益为一固定值Y;

b经营者任期内非诚信经营行为可能得逞的次数为n;

c总经理的收益与nY之间存在一个比例系数为k;

d企业非诚信经营行为被发现、查处的概率为p;

e企业非诚信经营行为被发现后企业经理可能受到从道德谴责(q)、经济损失(j)(包括经济处罚和因诚信经营可能得到的奖励,后者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直至刑事处罚(x)。

f n、k、p、 q、 j、 x等变量皆有一定的制度安排框定。

根据上述假定,我们不难推出制止非诚信经营行为条件是:

nYk(1---p)〈(q+ j+ x)p,变形得:Y〈(q+ j+ x)/n k(1/p---1)

三、 企业经营诚信用缺失的制度成因

从上述模型看,转型期企业经营诚信缺失是q、 j、 x、p等变量相对较小,而n、k相对较大的结果,下面我们分析这些变量背后的制度因素:

(一)非正式制度

诺思曾研究过非正式制度特别是意识形态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认为成功的意识形态能淡化人们的成本—收益计算从而抑制人们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诺思,1991)。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旧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已经衰弱,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还未真正深入人心,意识形态已明显淡化(卢现详,1996)。在市场经济的旋涡中,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体制转型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抑制了人们道德责任感的生长,对物质金钱的追逐胜过了对完美人格的塑造,由此便弱化了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非正式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道德信念的扭曲、价值观念的错位,使人们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舆论制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本应是受人尊重的一种美德,却被许多人认为是“冒傻气”、“不开窍”;“坑、蒙、拐、骗”等理应成为“过街老鼠”的行为,却被许多人认为是“头脑灵活”,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好人不得好报”,好人被坏人排挤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整个社会对失信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度大增。根据中国零点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有40%的企业经营者对其他企业违反诚信的行为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如对“短斤少两”的容忍度为55.4%,对“不实广告”的容忍度达55%,结果是恶人恶名的羁留效应难以形成,舆论谴责“众口烁金”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些使得企业非诚信行为被发现后,企业经营者感受不到强烈的舆论谴责,即变量q相对较小。

(二)正式制度

(1)产权制度。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为人们提供稳定预期并实现经济后果的内部化,从而引导人们着眼于长远利益而树立提高自己的信用。有效的产权制度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产权界定清楚;二产权必须得到高效保护;三产权可以交易。从我国的情况看,产权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有:一针对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还不到位,致使这些企业的许多经营者将所谓“捞一把是一把”、“到手的才是真的”等奉为经营的圭臬,热衷于追逐短期利益, 视信用为“草芥”,从模型看,就是k增大。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很不到位,还缺乏人格化的所有者,产权的交易还存在众多技术的、利益的壁垒,此种条件下有任期限制的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其注重企业诚信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结果是“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经营者的动力不足;其经营失信行为具有很大的负外部性,失信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自己又不能全部承担,而将之推给了国家和政府,这都会使得变量j变小。

(2)国有企业经理制度。一些国有企业只所以进入了经营诚信缺失的大军,与现行的国有企业的经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原因在于:一从经理的业绩评价标准看,对国有企业经理工作好坏的衡量往往并不注重经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贡献,而更看重任期内的“实绩”,如赚钱多少、企业硬件的改善等;二是从经理报酬制度看,经理正常报酬水平与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利润水平成正比,为提高自己的报酬水平,就要在短期内取得“实绩”;三是从经理的升迁制度看,经理是否能够得到提拔,很重要的一条也是所谓“实绩”。上述种种因素使得变量k增大,结果便是一些经理为了自身的利益玩起了两套把戏,一套是想办法“蒙钱”,另一套就是动脑筋“赖帐”。四是从经理监督制度看,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理的经营行为缺乏有效地监督与制约,其经营失信行为在企业内部得不到有效遏制,使得变量n 值变大。

(3)地方官员的政绩评价标准。地方官员承担着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任期内地方财政的收支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是衡量其为官一任政绩的重要指标,往往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荣辱兴衰。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为早出、快出、多出“政绩”,对辖区内企业与辖区外企业经营交往中的失信行为如逃废债务等袒护、包庇,对辖区内企业的制假售假行为有的听之任之,有的以邻为壑,支持企业本地制假、异地售假,更有甚者与之合谋共同对付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干预执法部门公正执法,充当制假售假者的保护伞,不少“劣迹斑斑”的企业作为地方的利税大户,甚至成为了地方的“明星企业”、“模范单位”,结果这些企业的失信行为不仅得不到有效地查处,反而受到某种鼓励,地方官员的这些行为显然会使模型中的变量 j、x、p变小,n变大。

(4)信用管理制度

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它能够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失信者以有力地惩罚(如采用“黑名单”方法,将企业或个人的失信记录正确列入“黑名单”中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公示,使其丑名远播,人人避之不及),同时给诚信者以实在地奖励(如采用“红名单”方法,将长期诚信经营的企业的美名广泛传播,从而使更多的企业与之交易,借此获得更大的合作利益)。从模型看,在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下,有失信行为的交易者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很难再做成交易,n会变小,从而失信者的失信收益会减小,经营者的失信用行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通常具有信用管理机构专门化、征信体系化、系统网络化、信息数据化、评价标准化、咨询社会化等特征(余红,2002),我国目前尽管有些地方如上海等在金融、税收等领域进行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探索,但覆盖全社会的信用管理制度还没有确立,还存在着诸如: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低;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等诸多问题,结果一些企业便利用我国地域广阔的便利,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扩张自己的失信行为,从模型看就是n 变大。

(三)制度的实施机制

企业经营中的失信行为,大量的属于道德层面,但也有许多已明显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对此必须依法大力整治,惟有此才能加大企业经营者诚信缺失的成本,从而遏制失信行为的泛滥。这已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至少由于以下原因我国制度实施机制软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致使一些针对企业经营失信行为的制度安排成了一些软条条,有些甚至成了一纸空文,从而降低了失信行为的惩罚成本,从模型看,就是降低了(j+x)p的数值:

(1)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人治”传统的国家,人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的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它不可避免地软化了制度的实施机制。现实生活中徇情枉法、以权压法的案例屡屡见于报端就是明证。

(2)执法、司法机关本身具有利益追求,由于加强制度实施机制所得到的收益主要是社会收益,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难以内部化,这类机关与此问题在利益上的关联度差,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自身利益出发处理问题,强化制度实施机制的动力弱,而我国对于这些部门的监督比较薄弱,司法腐败问题正逐渐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同时我国司法独立缺乏有效地制度保障,执法常常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扰,结果往往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3)由于法律科学研究滞后等一系列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国在法律条文的制定上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和技术性设计,存在着一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粗线条模式,规定过于模糊,可操作性差,可以随意解释的程度较大。这为部分企业以打球的方式的从事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也为他们在被处罚时定罪量刑进行寻租留下了余地。如中国广告市场上药品广告的违法率在2001年达到70%---80%,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广告法与药品管理法对于药品广告的禁止性规定非常模糊,很难操作,如不得有“不科学的断言或保证”,不得提及“治疗率或疗效”等。(周汉华,2002)

四、 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论述,我们认为要治理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确保企业诚信经营,至少需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加大意识形态投资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科研、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和意识。

(2)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包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参照国外模式改革国有企业经理制度;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长期稳定经营的政策;建立健全比较全面客观的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政绩评价标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从信用管理机构专门化、征信体系化、系统网络化、信息数据化、评价标准化、咨询社会化等几个方面建立完善我国的信用管理制度。

(3)硬化制度实施机制,包括确保司法独立,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按照明确及可操作的原则完善有关法律条文的设计和制定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任伍,2002:“论信用缺失对中国管理的侵蚀及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52—59页。

2、 周汉华,2002:“信用与法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第18—24页。

3、 诺思,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