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总结十篇

时间:2023-11-02 18:03:44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1

工作总结最好是要根据领导的意思来展开,把日常工作叙述一下,好的工作方法分享一下,不好的工作方法写出改进措施。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请笑纳!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1转眼的时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无愧于“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称号,我现将这一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的思想品德教学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那就得实干加巧干。对于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有限,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最后我做到“不耻下问”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三、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积极学习各类现代教育技术。

总之这学年,我担任的三个班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成绩,为学校争光!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2一学年来,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陶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我热爱学校,关心学生,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与同事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一学年,我担任初三(7)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能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做好教学常规工作,认真备课,课后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关爱后进生,从情感上走近他们的内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在学业成绩和行为习惯方面都有所进步。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为教职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年来我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兼任党支部委员,在书记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做好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年度年终考评、转正定级、奖惩、调动、退职、退休等事务性工作,组织召开学校行政会、教职工例会,并做好会议记录。负责文件的收发及管理,督促文件的传阅、学习等。负责学校文书档案的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负责起草学校的工作计划与总结,在个人职责范围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取得一些成绩。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将继续努力,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3今年,我担任八年级四个班的思想品德课,在工作中我爱岗敬业,努力奋斗,是勤恳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工作中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的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了,现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来结束本期的教育工作。

一、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业务,认真备课、准备学案,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另外还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读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理论著作。从中吸收营养、这就使我在短期内有较明显的提高。我一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以身作则,团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做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强的特点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政治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信做人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一直致力于教会同学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二、我认真写工作心得体会,专门对教学中的整体、个别现象进行总结。通过反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任课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作为教初一政治课的老师,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以一颗平常的心态诚恳的对待工作

在工作态度上,能够忠于职守,踏踏实实工作,从不计较人个得失,一切服从领导安排,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学校做贡献。

四、成绩和不足

1、本学期使大多数学生对思品很感兴趣,平时考试思品成绩考得还好。

2、不足:①及时反思总结做得不够;

②教学过程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今后努力方向

1、加紧学习课标,贯彻课标,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

3、开动脑筋,吃透教材,努力更好的教育管理学生。

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4光阴荏苒,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即将结束了。回想起这一学期来的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1、教育博客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加深了对新课程与新课改的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师德育人,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科研与管理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教育博客看作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把写教育博客看作自己的爱好,把教学反思及时通过教育博客进行教学研究,发挥辐射作用。

2、师徒结对

为了充分发挥名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我校开展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为帮带对象,并制订出了详细的带徒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我有幸与身边的青年教师李翠青成为师徒,一学期来,师徒双方相互学习认真履行职责,通过经常深入课堂,就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开展“师徒平台互动研讨课”活动。其中指导徒弟李翠青老师开一节全校性的公开课《风》,并就这一节主持集中研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师徒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不断改进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3、科研工作方面:

我根据骨干教师的工作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参加池店镇名师送教下乡研讨活动;参加小片区凤竹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我校语文组的课题“诗歌教学策略有效性探究”作为地市级一名语文骨干教师,我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研究课题,并付诸于行动。平时抓紧学习,写好学习笔记,并就此课题对低年段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做好问卷分析,试课题研究更加扎实有效。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将虚心向各位名师学习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博采众长,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5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力求在工作、学习上有进步,在党性修养上有提高,在党员模范作用上有发挥,争取作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把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写了多篇心得体会;加强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宗旨和精神的了解和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和觉悟,让自己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2

一、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放在了首位,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智和体发展的再好,对社会也没什么好处。所以我们老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但是一个人的品德是从小时候在父母的教育下形成的,到现在已成了一个习惯,要把他坏品德改正是很难的。我们就必须每天都进行教育。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培养班干部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我组织了互帮互学活动。学习中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但班级中也存在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总是不努力,无任你怎么教育他,他只是做他自己的。

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3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首先,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其次是道德情感,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而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在此,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最后,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而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2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育理念落后

就目前来看,许多小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阻碍教育进程。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学仍然把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摆在发展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升学率和学生的分数高低是学校立足的根本,因而把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抛在脑后。我们知道,小学课程中也有“思想品德”这一门学科,而很多学校就仅仅局限于这个课程,并没有把小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起来,只停留在书面教育和完成作业的形式。从本质上来,这是让学生应付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没有真正让小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校,是注定无法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众多人才的,只是制造了应试教育的大批机器。

2.2 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品德素养不高

就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单独来说,许多学校也没有充分进行课程的教育。教育部规定小学 1、2 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每周应安排 3 课时,但是往往大多数小学只安排了 2 课时,还经常出现语文、数学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思想品德课时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学把思想品德课程安排在放学前的最后一节。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小学生的思想已经很难集中,因此获得的学习效果也会很差,更何谈思想品德的真正教育。就老师来看,许多老师教师素养提升不足,学校对思想品德师资配置也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一些兼职教师。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师资队伍整体学历与素质偏低,无论是综合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有待提高。除此之外,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大多数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只是自顾自的进行讲课,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吸收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吸收的效果。

2.3 轻视思想品德隐性教育

从实际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对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从教育情况和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来对小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隐形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这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留在理论层面,却没有结合实际,没有把相关的高尚道德品质作为学习的目标。例如,未将民族团结精神、爱国精神、集体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另外,不少学校只是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学科的显性课程教育作用,殊不知小学生在学校、社会的大环境、家庭的小环境中受到的隐性教育才是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很多学校轻视传统节日教育,也给学生留下了潜意识中的轻视意识,尤其是具有革命、爱国等传统节日的隐性教育过于弱化,如八一建军节、清明节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的共同作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了导向性的作用。

3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创新途径

3.1 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的内心成长和三观健康,所以,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众多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展开教学,通过课堂内外的通力配合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三观,引导其健康的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就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说,不仅要注重传统的爱国教育和爱党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思想意识。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融入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课堂教育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和现状,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

3.2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每天都被外界的大量信息充斥着。在这种冲击下,学校要尤其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提醒学生剔除盲目跟从的思想,以一个正确合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世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灌输理论层面的思想教育知识,也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在社会各界丰富的正能量的影响下,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健全自身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革新教学模式

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在内的每门学科,都值得教师去革新教学模式。现代社会,已经无法适应过去过于僵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教师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互联网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达到革新教学模式的首要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爱国电影或者介绍优秀爱过人物的短片,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中国近两年军工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和首艘航母的下水都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素材来展开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于学生自主萌发强国爱国之心都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教师也要善于与其他学科联系,与生活联系,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正确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的基础条件就是稳定和积极的教育环境。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更要全面加强课堂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建设,通过多种隐性教育手段的应用来影响和巩固学生们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认知,进而达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程资源 开发及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66-01

什么是思想品德?它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1]。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是指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地创新已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学习,那么如何对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进行有效的开发及利用呢?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及平时经验对此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思想品德课程思源教育现状

现在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教育的现状是教材乏味不新颖,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而且在一些的学校教育中发现思想品德的教师也没有重视这门课程,甚至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现象,而在期末的考试评比中,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参与到学生的优秀评比中,而是做一门考查课[2]。有一些学校没有重视思想品德的课程教育,甚至强制性要求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不讲太多的话,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学习必考学科,导致老师课堂上不讲课直接让学生自习。

二、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题材缺乏创新,资源不足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故事来总结真理,但是多年来的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古时的励志文言文,只不过是在书的描述中变成了普通话来描述,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所讲的内容是一样的,这样很多学生在读起来会感觉到乏味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涣散[3]。由此可以看出有关思想品德的题材没有创新且缺乏资源,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

2.课程教育方式单一

通过多个学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思想品德的课程中,很多学校选择的是忽略,也就是说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只是采取了课堂教育方式,按部就班将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通读一遍之后就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其他课程,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它不重要,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成长过程别的自负,经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这样也会让很多家长非常伤心,认为学生在学校什么都没有学到,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知道,严重的还会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4]。

3.缺乏教学特色

在很多学校思想品德的教师没有认真地对待该门课程,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如何吸引学生学习,他们认为学校都不重视这门课程,即使我认真地做了备课也不会再课堂上实现,所以就直接以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5]。导致的现象是没有人认真地对教学特点进行总结及剖析。

三、如何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1.创新题材、扩充资源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没有兴趣就是因为缺乏创新及其资源少,所有要排脱传统的题材方式,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采集资料并将其写入教材中,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发生的,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印象深刻,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更加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不仅仅要从古时候的故事中寻找教育意义,我们更应该开阔我们的视野,搜集古今中外的所有的有意义的教育题材,这样不同的故事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记住更多的生活意义,懂得更多的道理[6]。同时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传播思想品德的意义,或者是举办网络上的授课方式,新颖更能吸引学生。

2.创新课程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教育方式太单一,没有创新,时间久了很多学生都会失去听课的兴趣,所以对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听课,还可以举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平时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老人的不容易,懂得孝顺父母[7]。身临其境是可以让学生该收最深的,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情[8]。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一种方式。有效的利用可以得到很大的帮助。

3.提升思想品德老师的自身素质

在大多数学校的老师都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对该门课程忽略,所以学校应该举行思想品德老师的交流会,多沟通、多学习,将每个学校的教学特色都详细的记录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本校的相应改革[9]。老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表现让学生知道思想品德是多么的重要。它是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很大改变的。

四、结语

思想品德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典型的例子表现出了礼仪、孝顺等思想,而我们国家学生是国家未来,所以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尽管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在我国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但是通过不断地改善及创新扩大资源,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将会很大的提高我国整体的思想水平[10]。

参考文献:

[1]程淑贞.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3,3(20):62-63.

[2]曹桂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8(1):162-162.

[3]思壹.浅议思想品德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0(7):62-62.

[4]砍白尼沙・买买提.试论中学思想品德课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J]. 人间,2016,209(14):244-244.

[5]许志岩.如何有效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J].新课程(教研版),2012,8(10):302.

[6]李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关爱明天,2016,5(2):189-190.

[7]王书芬.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2(4):14-15.

[8]才旦卓玛.利用学生资源 促进思品课教学[J].青海教育,2012,9(7):48-48.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5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情感、意志、道德、性格、气质、理想、信念等。在人的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虽然一般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解的功能,属于意向活动范畴。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观念落后、方法僵化、缺乏实效性等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忽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同时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味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主要通过六个环节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

1 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思想品德认识是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依据,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行为的基础。离开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思想品德。但是,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其间还必须经过动机、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以思想道德认知和动机、情感、兴趣、信念、意志、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为基础的过程。

2 动机。是指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动力,是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作为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发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大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思想观点、价值选择背后的动机,然后根据学生的动机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兴趣表现为一种人格中的行为动力,对感兴趣的事,人们往往可以为此而废寝忘食。兴趣不但对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影响,而且关系到学生意志的培养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了解大学生的政治兴趣,选择教育主题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情感。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物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思想品德情感是加深思想品德认识、增强思想品德信念、锻炼思想品德意志的催化剂,也是思想品德行为的推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了解大学生的情感,根据其情感的反应选择合适的教育主题和教学事例,来激发其道德情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 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意志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思想品德意志是调节思想品德行为并使之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

6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的实际选择。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归宿,因为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如果一个人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只是形成即止而不做出价值选择,不去履行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那么,这些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就是个人的内在动机,毫无实际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是从认知开始经过动机、情感、意志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并进行经常的锻炼和修养,使之成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凝结为一个人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思想品德。因此,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和作用的发挥。

二、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完全的和谐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和谐的人”、“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的人”或“完整的人”。因此,为了实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就应当把培养非智力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四项基本内容,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这四种品质中,心理品质居于中心的地位,而所有的心理品质是由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理所当然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阶段、情感阶段、信念阶段,意志阶段、行为阶段。从这五个阶段看,它体现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即认识阶段属于智力范畴,后四个阶段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可见,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居于优势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由此可见,培养非智力因素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要作到这一点就应当把受教育者所具有的全部心理活动一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但是,受教育者的智力本身是无所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只有非智力因素才具有这两个特征;同时,智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非智力因素,只有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中去,智力才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1)培养高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养大学生需要中的高尚情感,以寻求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教育者要潜心研究教育对象,既要看到他们的精神需要,也要看到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以及各种需要之间的联系。要掌握什么是他们的特殊需要、中心需要,辩证地分析哪些需要属于合理的、公共的、现实的,哪些需要属于不合理的、个人的、非现实的。教育他们摆正个人需要与国家、集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特别加强对具有社会意义需要的培养,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内部的高尚需要得以满足并加以固化。

(2)培养向善的动机。学生在校学习,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学习行为总是有几种动机同时发生作用,德育工作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不同的内部

动机,善于抓住最强烈的动机,引起积极行为。主要方式是通过外部的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追求符合社会需要的目标,以实现对自己行为的调节与控制。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科学地设置目标,可以在总目标确定之后,制定出各阶段的分目标,鼓励学生一步步地实现最终目标,并把目标设置与满足学生的高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向善的动机。

(3)培养健康的兴趣。健康的兴趣可以使人的感觉和知觉活跃起来,使人主动认识事物,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增强观察、思维、想象的深刻性、丰富性,提高智能活动效率。教育者要根据学生需要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学生兴趣和兴趣观发展的基本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发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使学生理解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兴趣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4)培养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进而影响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成为一种鼓舞人走向成才之路的强大力量。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主要的方向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5)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保证实现主体实践活动的一种心理功能,是构成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应进行系统的意志品质教育,帮助学生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克服内心的各种矛盾,将高尚的动机、明确的目标转变为意志行动和自觉的行为,鼓励学生进行意志锻炼,积极发展并强化学生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从实际出发,从平凡小事着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促进意志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遵循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用主体论代替客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改变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的错误思维。我们要将受教育者视为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通过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并将新知转化为新质行为。

第二,用同化论代替灌输论。灌输的实质,就是不管受教育者头脑里有什么,总是填鸭式地灌输给他们,强制他们接受。愿接受的得接受,不愿接受的也得接受。事实上,任何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定的认知结构,新学习的东西必须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在一起,即后者被前者所同化,新学习的东西才会为受教育者所理解、所接受,这就是所谓的同化论。很显然,用同化论代替灌输论,就是教育者要顾及受教育者已有的认识水平,采取受教育者所能接受的方式,以便使新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深深扎根于相应的已有认知结构之中。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6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观教育;历史沿革;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变,普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

有的学者认为,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六个阶段。(1)围绕新民主主义教育设置的政治理论课(1949--1952年);(2)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的政治理论课(1953--1956年);(3)以“社会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57—196o年);(4)以反修防修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61--1966年);(5)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70__1977年):(6)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78年至今)。

为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国在高校中特别设置了“思想品德”课,有学者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一个创立、发展、完善和调整改革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的创立和发展时期(19811987年)。从1981年开始,我国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德育教研室(也有的称“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大学生讲授一些与他们的人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专题。1982年教育部总结和推广了这一创造性做法,并于1982年10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文件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制定和颁发了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在许多高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4年9月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文件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考核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编制、职称、进修)、机构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在高校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又称“德育教研室”。

思想品德课程的逐步完善时期(1987—1991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日常思想教育常规化,课程性质明朗化,课程内容系统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思想品德课程的调整改革时期(1991—1997年)。1992、1993年国家教委社科司、思政司分别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研讨会纪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发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统筹考虑,要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以改进内容和方法为重点。

“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中的思想品德课程(1998年至今)。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研究决定了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其中,关于思想品德课的三门课程是:法律基础(3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含职业道德教育)(51学时)、形势与政策(平均每周1学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更多地关注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确立以及对社会宏观问题的释疑解惑相比,思想品德课更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困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之后,随着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下发,思想品德课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课程开设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高度关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巩固和加强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深刻反思前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纠正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特别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党的十六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扭转被动局面和巩固加强的基础上,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至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适应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经验教训

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在工作原则上,虚事实做,求实务实,重在落实;在工作体制上,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在工作队伍上,坚持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在工作途径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分层次教育,分类指导,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教育内容上,突出抓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拓宽教育内容,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品德课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所采取的一个创造性举措,是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十几年来,它经历了摸索试验、初步发展和全面建设等几个阶段,其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可大体归纳为这样四点:(1)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与特点,把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作用的教育内容作为课程重点,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必要课时,确立课程地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称为“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基本内容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对于启迪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对于保持稳定与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3)推动并深化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促进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理论,充实知识,研究问题,提高水平,增强素质,涌现出了一批有理想和信念、有科研成果、有教学经验、有工作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和社会好评的优秀教师。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坚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现了“两课”教学的时代性;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保证了“两课”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性;坚持把“两课”教学置于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保证了“两课”实施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性:坚持以学科为依托进行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增强了“两课”教学的科学性。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比较好的传统,系统和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牛观、价值观,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围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义重效应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出现了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挑战。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知行转化问题。受教育者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一届t中全会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也应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现实。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看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教学内容i:看,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不够,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交叉重复现象;从教学方式上看,部分教师虽然比较敬业,但仅满足于从书奉到书本注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不能紧紧抓住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更不能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总结一些东西,因此使学生感到理论教育“不解渴”,不能帮助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一些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学生感到克思主义理论十分深奥,难以接受。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珲论教育失去应有的吸引力、战斗力,使大学生对此失去兴趣,产生淡漠感。要解决这‘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是克服部分大学生淡漠情绪的前提;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解决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漠视问题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快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步伐,增强其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谍教师要多练内功,并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宦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牛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除了必须坚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尺度之外,还必须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按照科学尺度进行工作,才能保证其教育的实效性。据此探讨了“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强化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基础;应当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帮助其进行自我教育;应当重点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7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旨在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逐渐成长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为此,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效,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飞速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完美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最快最好地培养能力,最有实效地提升学生思想品质。为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避免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低效课堂。

一、充分备课,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备课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最佳的教学内容,选择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准备环节。即,备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和课本,还要备学生和教学方法。因此,充分而有效的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作为传授初中生思想品德的课堂,备课更是重中之重。备好课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很好的实现课堂的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如果才能备好课呢?

首先,应该熟悉《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有根本的依据,而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熟读教材。教材是老师教学的基础,更是中考试题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一切以教材为中心而展开。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知识点、事例、练习题等,都是经过多位专家精心筛选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备课时,老师要立足思想品德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把课本中的知识融入自己思想中,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课本中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次,在备课前要摸清班上学生的知识背景,课堂讲解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深入浅出、讲解得当,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后,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好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法。如在课程内容第一部分“认识自我”中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和正确对待学习压力两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可以让老师主导,主要在讲,而后一个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主导,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抗压的,让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二、体验成功,增强有效课堂的兴趣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大家的关注,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更渴望成功,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功,只要得到身边人的表扬,他们就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高昂的情绪,会成为他们不竭的学习动力。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要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多创造让他们成功的机会,在他们成功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任何一位学生都是有特点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道德理念,而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又都是大家在生活中就能体会到的内容,对于课本中所讲到的德育知识,学生自有一套想法,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要适时表扬他们正确的见解,让他们更有勇气继续表达下去,发表结束后要带领同学们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使他们深刻体验成功的激情,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赏识学生,激发有效课堂动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每位学生都是一支“潜力股”,都渴望别人的赞美,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思考教学方法,还要学会赏识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本身就给思想品德老师提供了表扬学生的机会。每位中学生都是敏感的,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要求老师都要有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让学生知道他身上确实有优点,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不是老师为了鼓励他说的假话。当学生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时,他们会进一步希望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榜样,进而在课堂就会积极表现。哪怕在课堂上答错老师的问题时,只要老师给一个善意的鼓励,学生就会浑身充满能量,知道老师并没有对我失望,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答好,不能让老师失望,不能让同学小瞧”,学生的进取意识就得到了激发,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转变角色,突显有效课堂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去学习,而不需要老师或家长催着学,并且去包办代替。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在新社会形式下的竞争力。对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不容忽视,任何老师都不会想在校园中再出现“马加爵事件”,而时时刻刻在学生身边督促也是现实的,因此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时,老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学习,还要防止学生出现思想偏激、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出现。

五、课后反思,提升有效课堂成果

课后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也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反思,教师可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对于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加以总结,思考可能提高的空间;对课堂中不足的部分,老师要也要加以总结,找出不足的原因,思考改进的方案,或与同事共同探讨。课后反思时,还要注意总结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提供依据,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经过多次的课后反思,在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的同时,也可以是本身成为一位研究型和学者型的老师,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好手。

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学习形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发展的健康与否。作为一名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仅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愿与同仁们共勉。

参考文献

[1]刘焱.构建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2006(5)

[2]李晓东.《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规律 适应 超越

基本规律又称根本规律,是事物之间或事物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它可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它可简称为“适应超越规律”。其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所运用的教育介体(即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和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环体(即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一定要适合”是指一定要基本适合这样一种必然趋势,是以承认存在不适合的情况为前提的,而并非时时处处都一定要完全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现有状况和发展状况。

适应超越规律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决定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形式。具体而言,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决定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创设的教育环境的性质和层次。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具有反作用。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相适合时,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创设的教育环境就会推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反之,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适合时,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创设的教育环境就会阻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使受教育者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但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适应超越规律是否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应有的本质特征。一般而言,基本规律范畴应具备以下四个本质特征:第一,它揭示某一现象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第二,它在某一现象特有的规律体系中居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第三,它在某一现象的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四,它具有历史性。笔者认为,适应超越规律完全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上述四个本质特征,这是因为以下原因。

1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否定自身,即不断克服旧质、增加新质、最终克服决定矛盾运动的矛盾自身。而适应超越规律正好揭示了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被克服的必然结果。因为正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这个中介,从根本上推动了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从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了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

受教育者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之前,必须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相协调的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然后再实施教育活动。教育者通过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的传授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表现为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否定性运动。这种否定性运动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诸心理要素呈现出此消彼长、此涨彼落的状态。只有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才能使这种状态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这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从属地位。

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相协调时,受教育者必然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引起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这时,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从属地位。

然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即知然后行,行深化知,知行互动,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过程。

因此,在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中,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这种变化,而是针对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由旧质转化为新质所呈现出的状态,重新进行调查研究,重新确定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相协调的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重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增加新知的量,控制和引导由新知转化的新质行为,使之强化新知。这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又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又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随着矛盾运动的循环往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呈现出教育者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活动,然后再重新进行调查研究,重新确定教育活动,重新实施教育活动的运动规则;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则呈现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内化阶段),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行为(外化阶段),然后再接受一定社会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重新教育阶段)的运动规则。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受教育者知行统一,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则和最终结果,正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被克服的必然结果,这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一个本质持征。

2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中居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关的各个阶段、环节上具体展开,产生了与之相辅相成的许多具体矛盾。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基本矛盾规定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具体矛盾通过基本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凡是矛盾运动,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对基本矛盾运动规则的揭示抽象是基本规律,对具体矛盾运动规则的揭示抽象是具体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运动的规律体系。由于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所依赖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基本规律必然制约和影响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在规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规律(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和协调控制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等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最终受到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的制约。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中居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二个本质特征。

3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多种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些规律的作用不是等同的,而是有差别的。其中,适应超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的地位是其它规律所不能取代的。这是因为:第一,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内化阶段,还是外化阶段,乃至重新教育阶段,这一规律都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有当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被克服时,它才随之消失。而其它规律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某一阶段起作用,只有当某一具体矛盾被克服时,依赖于这一具体矛盾的规律才失去作用。第二,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基本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是由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则所规定的。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三个本质特征。

4它具有历史性

所谓基本规律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社会和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本质内涵不同,其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适应超越规律具有历史性,是因为:第一,它在不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及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它的本质内涵不同。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教育,一切教育活动都建立在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化为裸的金钱关系而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一切教育活动都建立在由于人们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基础之上。第二,它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这一规律作用的趋势往往阻碍了社会前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这一规律本质上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四个本质特征。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现状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72-02

一、引言

对于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堂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并且还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进行学习的学科,现如今的思想品德教师面对思想品德课堂中的种种问题分析,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今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的现状以及采取的措施。

二、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教学目的过于理想。在最新一次的教育改革中重点强调了“改革课程的内容的严谨性、强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是为了教而教的,在表面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而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常以灌输式教学,因而实现不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教学目的过于理想化,表现在情感教学、能力教学以及知识传授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等同的,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目的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2.教学模式的传统化。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课堂沉闷,学生思维能力差,教师只注意教学目的的教学,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

3.评价方法单一。多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观念还存在以往为了“考试”而教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育人的主要途径,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衡量学生的好坏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对于学生的素质、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不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观念不够。

4.教材掌握不够。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以后,许多教师都存在对于新的课堂教材不适应,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具大的挑战,新课改中教师以前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大多数需要重新编排和总结。所以教师只靠以前的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在好多思想品德老师都身兼几个课目,可以很好掌握数个学科教材的老师很少,大部分老师都不能很好掌握数个教材。

三、针对以上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的分析研究

1.活用教材,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定要和生活息息相关,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基准,才可以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教学内容生活化,第一要提高思想品德教材的利用价值,使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1]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各种插图以及事例。将教材中的思想品德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于,教师要将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这一内容好好地利用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举例:在思想品德课“同学?摇朋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书本上的内容以及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的朋友、同学间的有关问题提问,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生活圈中都有哪些人、多少人,对这些人是不是很满意,相处的怎么样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积极思考问题。教师既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深刻,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突出主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得到表现。在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都有连接课堂教学的主题思想,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对探究主题忽略不讲,却不知道这样无形之中就错过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当开展主题探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分析、想象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充分发挥。举例:在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是一家人”,给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的时间,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我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为讨论话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回想,然后进行总结,将自己回想的点滴与自己的总结全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情感上可以得到体验,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亲情观念以及一个良好的学习观念。

3.教学评价的转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必须从各个角度了解与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本身为基础,避免只对学习成绩好的评价,忽略学困生的评价。[3]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关心学生的未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基础,做到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激励教学的效果。

在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必修课,学生知识上的评价重要,学习能力、生活中情感方面以及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也一样很重要,对于学生应该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采取分层式地评价,对于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改变育人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品德的教学环境,其中包括文化环境、学校学习环境、家庭环境,都是影响思想品德的主要因素。从社会上讲,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例如,好人好事使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风尚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要为学习思想品德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将家长的态度转变以及学生兴趣的提高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为思想品德课堂创造一个充满道德修养的氛围。

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实践中摸索及改进,实现教师整体的转变、教材的合理运用以及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转变,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一个预期的状态。

五、总结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要重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化,积极有效地开展主题式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对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观念的转变,使思想品德课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如今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秋华.思品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Z1).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篇10

【关键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

品德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品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事业的建设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在高校中开展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实施情感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品德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运用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1.以身作则

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育者自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大学生中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教育者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对前途事业的自信乐观、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等,从而让学生耳濡目染,这些都是隐性的品德教育。

2.真诚待人

教育者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运用情感因素时,还需要以诚待人,这样便于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以一种朋友的态度来予以帮助。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教育者要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真诚的谈吐来打动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此外,教育者还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诚心悔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结合学生特点

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1.善于总结群体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老师要善于发现90后学生的特点,比如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强等。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群体特点,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危机,塑造良好的人格。比如现在90后学生都比较喜欢研究星座,那么老师就可以拓展星座知识,迎合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保障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2.善于发现个体差异

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除了要总结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外,还应该在充分尊重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即结合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分析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时,要提前预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品质,杜绝他们的思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

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采取的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方法,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大多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严重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自主接受教育、自主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欲望。比如综合运用演讲、辩论赛、参看视频资料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无形中接受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实施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有效保证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蒲小飞.当代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玲.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落实以德为先育人理念[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