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6:11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1

【关键词】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abstract】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is the drug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deficienc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drug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measures

应急管理是人类正面地、主动地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其管理体系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包括假劣药及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药害事件在内的药品安全突发安全事件是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必须加强药品检验系统的应急管理建设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建立一套立体化、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准确透明的信息体系,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下面着重探讨如何加强药品检验系统中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的经验

我国密切关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经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以法制、体制、机制以及预案为基础的立体体系网,在以后的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大众的利益。我们从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经验:1、法律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为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法律依据;2方面,国家及省市市县三级相继颁布了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其他诸多方面也做了探索。目前,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当面对突发性药害问题时,仍没有妥善的应对策略。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应急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快速响应,它直接影响应急管理成效。目前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药害事件的处理,如指挥不协调、指令不畅通、响应不一致等。

2.2 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只有在得到资金上的保障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由于资金不足,政府财政支付只能应对少数突发事件,无法应对所有的危机。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解决资金问题。

2.3应急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扎实落实各预案才能有条不紊的推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2.险评估机制缺乏 风险评估机制对遏制要害事件的发生能够发挥积极的预警作用。虽然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警发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5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往往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便会在社会上流传不真实的信息,这样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恐慌。

3 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3.1 工作机构与职责 首先,成立一个由药品检验机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组成成员的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一旦出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通力合作,协作处理整个突发事件。

3.2 组织指挥体系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在处理突发事件的级别和检验工作时,能及时的作出快速、高效的应对。该体系应由4部分组成:应急检验领导小组、专家技术小组、综合协调小组及应急检验工作小组,各小组之间,要明确工作职能,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3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一套完善、有效的应急预案,主要涵盖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应急检验、信息通报、考核评估等5个方面——这是应急检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在遵循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在实际的突发事件中,合理安排,有条不紊的应对。

3.4 应急信息报告 根据应急管理预案的相关规定,一旦接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向相关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分合理利用3种方式:初报、续报及处理结果,进行汇报。一般而言,初报是在接到任务2小时内,通过电话,直接汇报任务的初步发展情况;续报是基本查清事件后,对事件的起因和进展做精确的书面或网路报告;处理结果报告是向有关部门书面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所应对的策略、事件发展全过程及结果。

3.5 应急实验室网络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卫生实验室资源平台,对各个部门和学科的资源做出整合,建立一个具有多维度、多领域的,能协调统一管理的综合应急实验室网络平台,应对复杂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此平台,在平时,可以做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一旦出现突发药害事件,就是应急处理平台。应急实验室网络应吸收有资质的实验室,完善整个平台,提升实力,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有次序,有规划的应对,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有力的帮助。

3.6 后勤保障 后勤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保证应急器材和设备的供应以及搭建完备的实验环境。在应急检验的第一时间,提供完备的设备信息,保证检测的顺畅进行。

3.7 培训演练 由于应急检验有部门、人员多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专业,制定配套的应急培训。通过培训,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让相关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在相应培训完结后,要对培训给出相应的绩效评估,如:知识的掌握、培训满意度等方面,并要通过书面和模拟等各种方法来检测演练的实际效果。通过培训和演练,使得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已经指挥能力得到提高。

3.8 总结评估 在处理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应组织专业人员,从应急准备、保障评估、应急处置措施评估以及处置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并完成总结评估。通过对事件处理过程的总结评估,要总结经验教训,做的好的方面要继续保持,做的不好的方面,要积极改进,找出问题所在,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 结语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非常重要,是整个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中,药品应急检验工作有很强的突发性、紧急性、强制性,要求实验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鉴定,得到最后的精确结果,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所以,我们要从工作和技术上加强管理,提高各类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安,李铭禄,陈宁,等.现代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新思路[j].科技与社会,2008,23(6).

[2] 江德元.中国食药安全应急初具轮廓,四块“短板”待补[j].望,2010(6).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基层疾控中心要在明确基本职责基础上,全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2]。

1.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首先要树立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思想,在人员组织和物资设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不同类型卫生应急事件处理程序[3]。一旦发生疫情、中毒事故或重大伤害事故,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公共卫生应急队伍是决定应急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卫生应急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应急队伍反映了决策层次、技术能力、人才质量和建设水平,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4]。作为基层疾控中心,应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疾控南部分中心立足工作实际,建立健全组织体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不断优化应急管理,强化队伍培训演练工作,充实卫生应急装备,在区卫计委的指挥下,在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1.2.1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立由疾控中心主任和书记为组长、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所长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调动相应人员做好应急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心办公室。1.2.2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分队为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得到落实,中心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同时组织建立了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3支应急处理小分队,随时待命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3应急物资储备及车辆等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应急小分队成员及相关人员配备手机等通讯器材,确保通讯畅通;一般应急物资的采购与车辆使用管理由中心后勤科负责,车辆保持良好状态,满足疫情处理需要[5]。微生物和理化检验中心负责应急事件检测工作中重要物资(如试剂、培养基、标准菌株、标准物质等)的申购、验收、保管、使用及报废管理。疾控所负责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箱的准备及物品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食环所负责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防护用品、快速检测箱、应急处理箱等的准备与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职放所负责职业中毒及放射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防护用品、快速检测箱、应急处理箱等的准备与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所负责消毒药械满足处理疫情需要。1.2.4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必须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练兵活动。本着“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理念,在做好全员培训基础上,首先,要积极选派出应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参加上级应急工作培训,并组织好应急人员的二级培训;其次,邀请专家讲授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三,结合甲型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和“02”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以及大型活动卫生防病实际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突发事件典型案例进行讨论;第四,结合防病形势和专业工作实际,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模拟演练,每年至少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1~2次,防控理论培训10~15次。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培训和演练,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快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卫生防病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为基层疾控机构处置突发事件积累工作经验。1.2.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队伍保障机制按照中心预案要求,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小分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器材,能够在第一时间承担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心着力研究解决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在应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提高了应急队伍工作的积极性。1.2.6提高应急队伍装备水平政府部门能够对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及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发放,应急小分队严格按照装备目录要求装备到位,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只有不断的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才能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才能满足辖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需要。1.2.7不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长效机制中心设立3个应急物资储存库,根据需要及时完善添加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疫苗、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器材和试剂、传染源隔离、消毒和防护用品及应急设施等,分类存放,并建立了应急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发生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及时应对,有效处置。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2.1接报

首先做好疫情接报。对外公布疫情报告电话,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制度,落实24h值班和应急职守工作。接报时,值班人员根据报告的不同来源和报告种类,详细核实并登记两个方面情况:一方面是事件本身情况,即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时间、地点和波及范围、发病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是报告者情况,包括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报告的时间地点等[6];由疫情值班人员按照专业分工报告中心主管主任或主任;经主管主任或主任同意,按接报时登记核实的内容及时报告区卫计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做好赴现场出发前准备

值班人员通知小分队人员,包括流调、检验、消毒专业人员和司机到位;查看疫情处理物品是否齐备;主管主任或主任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集其他相关人员到现场共同处理。组织清点人数和装备后,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迅速开展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流调过程中,做好流调人员个人防护,针对事件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全面收集与事件相关的资料,尽快分析判断事件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现场科学处置和做出最终结论提供依据。做好进程报告现场工作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发展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控制措施等内容。样品采集及检测对现场需要调查取证采样检验的,要尽快采集样品和标本,用快速检验方法进行初步检验,同时将备份送到指定实验室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及时与现场沟通,指导现场处置。撰写调查报告初次调查结束后,疫情处理人员要及时对突发事件的经过和处置情况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改进意见及处置建议,汇集各方资料,撰写初次调查报告。根据疫情的性质在不同处理阶段撰写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1周内,配合应急指挥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处置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今后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

3实际处理案例效果

一起“7•21”暴雨东花市南里社区洪涝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2012年7月21,北京市遭受了60年来最雨的袭击,受暴雨影响,东城区东花市南里社区13号,15号楼地下室严重积水,二次供水水箱也被积水浸泡,该社区广大居民断水断电,波及1700余户居民。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按照上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程序,迅速开展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现场防病咨询、参与政府信息和居民安抚等工作。在区卫计委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出色完成了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表扬。多年的类似工作实践证明,该中心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合法、有效、顺应民意,收到了良好效果。

4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3

关键词 高校 外事工作 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外事交流活动数量逐年增加,外事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外事工作水平不仅仅是院校科研、教学、管理等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外事工作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因此,提高高校外事工作水平便显得尤为迫切。

众所周知,外事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业,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非常之高 。对于外事部门来说,必须要具备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作为保障。高校外事部门并不具备外交部门处理突发性应急事件过程中的各项保障条件,但是高校外事工作同样要面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因此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构建和完善外事工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高校外事工作的重点。

一、 高校外事工作中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当前国内高校外事工作中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如下。

1、国际交流活动中的突发性事件。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是现阶段高校外事工作中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由于会议规模较大,参会人员较多,经常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和情况,如参会人员各种证件遗失、突发性疾病、会议交通及后勤保障问题等等。2007年某高校举办了一次大规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议,与会专家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会议临近结束时,某国高校4名专家在外出参观途中将护照遗失,导致不能按期归国,影响到了会议的日程安排。2009年某高校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年会中,来自某国的几名专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性急病,不得不中途退会。

笔者认为,这类突发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也很难采取有效的事前防范措施,只能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尽量保证外事活动能够完成计划中的各项议程。这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都是被动式的,同时也是对高校外事部门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2、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目前,国内高校在校留学生数量十分庞大,留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文化、生活习惯、信仰等的巨大差距。留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较长,而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也不同于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因此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类突发性事件。2010年,北方某高校十余名非洲留学生在外出期间与社会闲散人员发生冲突,并演变成群体殴打事件,冲突中非洲留学生将一名闲散人员打伤,非洲学生也有一人身负重伤。该事件引起该国驻当地领事馆的高度关注,当地公安部门也介入调查,并作出了最终的处罚决定。此外,留学生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与教师、管理人员等发生冲突的突发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类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事发突然,后果比较严重,并且往往会牵扯到经济赔偿和纠纷,有些还会演化为外交事件。高校外事部门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熟练的外事工作技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

3、外派人员交流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现阶段国内高校外派人员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大量的国内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外高校授课或接受培训,这些外派人员在国外期间也容易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例如由于语言障碍或习惯问题,易于当地高校产生意见分歧或冲突,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导致突发性疾病等等。

虽然这类突发事件可以求助于当地使领馆,但是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还是需要高校的外事部门承担,而这对于外事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个难题。

二、 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含义和特点

1、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含义。笔者认为,所谓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是指高校外事部门根据本校外事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外事工作的主要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的用于防范和解决外事活动中各类突发性事件和问题的制度化工作方式。这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高校外事活动应急处理能力的根本保证。

2、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效性。外事活动突发事件处理要以高效率为前提,面对突发事件,只有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针对性的措施,才可能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通过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外事部门将改变以往事件发生后责任主体不明确、措施制定和实施时效性差等问题,做到权责统一,分工明确。二是有序化。以往高校外事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采取层层报告的方式进行,最终由校领导拍板制定应对方案,这种方式不但降低了处理效率,而且主观性和随意性非常强,容易因个人原因导致事件处理不当。通过建立应急机制,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得到明确,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之时,都会根据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行动,以保障事件得到妥善处理。

三、如何构建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

笔者认为,构建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主要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动员校内资源。处理外事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不仅仅是外事部门的职责,也需要校内各单位给予配合,因此高校在制定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过程中,应当将各行政部门、院系等等作为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职责。二是建立外部沟通协商机制。对于高校外事部门来说,要建立和完善外部沟通协调机制,熟练掌握各项政策法规,与有关涉外部门建立工作联系,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联系主管部门,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三是充分借鉴外交机构的经验和做法。外交机构是外事活动的主管部门,自身具备一套完整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于高校外事部门来说,必须要借鉴外交机构的先进经验,提高本校外事活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水平。

(作者:辽宁大学国际交流处副主任科员,研究生学历)

参考文献: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4

关键词:行政领导者;突发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6-0053-02

研究行政领导者应对危机事件能力的结构与性质,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行政领导者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对有效处理危机事件,提高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形象。

一、公共突发危机事件及其特点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不仅体现在正常状态下管理好公共事务上,也体现在非常状态下妥善应对和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上。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特点包括:第一,突发性。突施性是危机事件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危机事件的发生事先没有较为明显的预兆和征兆,或者有一些预兆但难以预警,这一特征往往导致公众和政府部门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及时地应对与处理,进而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第二,未知性。多数危机事件具有本知性特征,这一特征使得人们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当时难以全面了解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因此也就影响到对危机事件发展的态势及结果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从而加大了损失程度。第三,群体性。亦可称为公共性。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往往涉及到的不是个别或少数家庭,而是涉及到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因而它具有群体性。第四,危害性。危机事件涉及人数较多,对社会公众财产和经济造成的损失较大,很可能引起社会的恐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五,多变性。这是指一些事件在人们还没有了解到其实质或发生根源并加以控制之前,就发生多层次表面形式或实质性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处理的难度,多变性经常体现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

面对公共突发危机事件,行政领导者要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或负责的工作中,可能突然发生的情况,要有高度警觉,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作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这是行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领导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面对公共突发危机事件,必须加强行政领导者的快速有效组织和动员能力,使各路人马进行密切配合,整个指挥系统、工作系统能够灵活高效运转。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有权威、有能力的指挥系统。

加强和改进行政领导者应对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是新时期行政领导者提高领导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行政领导者应对公共突发危机事件能力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行政领导者的能力是由非危机事件领导能力和危机事件领导能力构成。本文这里是从行政领导者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角度来分析的,行政领导者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由以下几种能力要素构成:

1 事态控制能力。危机事件发生后,积极控制住事态,使其规模不升级、破坏不蔓延、影响不扩散是处理危机事件的首要要求。行政领导者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场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并镇定自若地作出初步部署。要把“抢救”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力争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注意做好通信联络。现场保护、灾情报告、原因调查等工作。在控制事态时,行政领导者应该行事果断,不能贻误时机;争取时间上的主动,如果反应迟钝,优柔寡断,不仅会丧失处置机遇,造成险象环生、发发可危的被动局面,而且,会造成巨大损失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 危机预测能力。危机事件是在画物内在矛盾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中产生的。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要经历潜伏期、发作期、持续期、痊愈期四个阶段,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政领导者要具有危机预测能力,要善于把握这一发展变化的规律,敏锐地捕捉事物矛盾产生的信息,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根据这些信息和现象,超前地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做到早发现、早警觉、早处五,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科学预测危机是建立在高浓度、高信度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在领导工作中。要建立起一个灵敏畅通的信息搜索、甄别。传递的网络。同时,为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要建立并完善冲突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3 性质辨别能力。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准确地辨别事件的性质是采取科学措施。妥善处理问题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处理整个事件的关键。这要求行政领导者具备一种敏锐的、迅速的、准确的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行政领导者要在全面掌握和认识事件各种现象的基础上,潜心分析和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对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准制约整个事件的根本矛盾,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行政领导者只有具有了这种复杂事物性质的辨别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的策略和办法。

4 风险决策能力。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首发性,其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极其复杂,且决策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可以遵循,尽于非程序化决策,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行政领导者应该在辩明事件性质的基础上,要综合自己的业务知识、经验材料和直觉判断,作出决策,同时在不延误时机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征求下属及其人民群众的意见。行政领导者只有具有高超的风险决策能力。就能比较清醒地应付眼前的危机事件,不至于临阵茫然、束手无策。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中的行政领导者需要有探险家的胆识、有敢冒风险、敢担风险的能力和精神。有胆有识,才可以大智大勇,在处理事件中,巧妙安排。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5 综合协调能力。危机的真正解决必须依靠行政领导者的综合协调。首先,利益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在危机来临时表现得更为突出,要把分散的甚至是冲突的利益协调、整合为利益共识,要协调上下、同级、内外之间的关系,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一致。其次,危机事件的解决依赖于多个部门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要求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运作,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其基体功效。最后,行政领导者还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根据变化的客观情况,改变或更新决策方案。总之,通过综合协调,可以防止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组织内部冲突,可以增强组织内部的向心力,提高决策方案的适应力和决策方案的执行力度。

三、行政领导者应对突发危机事件能力提升的基本对策

1 通过学习以夯实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理论知识

新时期,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已经高度复杂化,它极大地突破了人们在传统条件下社会活动的规模与水平,靠常规的经验积累常常很难应对新的挑战和新的危机,要解决复杂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恩格斯认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行政

领导者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为处理危机事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其次,要拓宽知识结构。行政领导者要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理论。了解各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具备开阔的视野和思路。最后,行政领导者要加强对业务理论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如危机管理知识。风险决策知识等,才能为实际领导工作中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知识储备。

2 通过实践以丰富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实际经验

行政领导者在公共危机决策中,需要有胆有识,抓住时机出奇制胜。但是,冒险不是蛮干。是在有着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是在长期领导工作中形成的经验与教训,此时都成为解决与处理问题的基础。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决策。未知因素太多,难度最大,要承担的风险同样也大。领导者要勇于突破常规,敢于创新,大胆想象,从对立思想的交锋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及时做出决策,这样,就能冲出危机,转危为安。在行政领导者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在辨别危机事件的性质,及时做出控制事态部署,进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活动不是抽象的理论研究,它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各级行政领导者来说。加强实践锻炼尤为必要。要特别提倡各级领导干部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行政领导者身经百战,才能指挥若定,出奇制胜。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我们的干部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7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45-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例如爆发于美国、日本的大肠杆菌0-157食物中毒事件,在欧洲引起社会恐慌的二恶英污染与疯牛病事件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1988年上海由毛蚶引起的甲肝暴发流行,据当时不完全统计,造成了近10.6亿元的经济损失,2003年的SARS爆发流行,全球经济增长减少2%左右。近年来性病、狂犬病等传染病死灰复燃,禽流感、艾滋病等新的传染病发生,水污染、油污染、氯气泄露、放射源丢失,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大面积暴发流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引起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法律法规依据

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年又通过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随着《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2建立快速反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随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建立快速反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是市级疾控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关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和严重性的特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处置的时间越早,事态就会控制在最小范围。这就要求市级疾控中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足以应对该事件的人员、设施、设备,并快速、有效地开展工作。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说“患者及早就诊、医疗机构早发现、信息报告畅通,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3个关键环节”。2001年广安市的霍乱疫情,由于医疗机构疫情报告不及时,结果造成全市暴发流行,经济损失近600万元。2006年广安区浓溪镇红色村130多人亚硝酸盐中毒,死亡2人的事件,如果处置不及时、有效,不知还将有多少人丧失生命。所以建立快速应急反应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关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明确指出:突发共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了确保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够快速、高效应对突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队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队,分管主任任副队长,下设专家组、现场处置专业组、消杀灭组、采样、检测组、信息组、后勤保障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论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指导并参与辖区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培训本级和下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工作人员;负责突发事件应急人员的合理调配、消杀药品、防护物品、设备的储备。

3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快速性,应急预案是事前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案,平时制定有详尽的应急方案,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才不至于乱阵脚。所以,要根据本地的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中毒、环境污染等因素制定适合自己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而不是照搬国家、省和其他市、州的应急预案,并且在应急处置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4加强人才、知识的储备,切实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市疾控中心的专业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在传染病防治中,对肝炎、菌痢等常见病,由于目前控制较好,但不能停留在常规工作上,要有创新、要有突破;对本市较少发生或或罕见的传染病,如鼠疫、炭疽、禽流感等,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认识不足,应对能力有限;对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如乙脑、狂犬病、艾滋病等,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如何应对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个别专业存在人才缺失,在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等公共卫生领域现场处置能力还很薄弱,监测项目不多,检测检验仪器设备落后,大多仅停留在一般项目的检测,谈不上突发事件现场的快速检验检测能力,不能及时预测、预警,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4.1应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储备,纵观市疾控中心现有人员结构,能够承担起各个领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任的专业人员的确有限,中心每年应有计划的接纳高学历人才,应采取送出去(送出去进修),请进来(请上级专家讲课)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制定专业知识自学,学术讲座计划,使中心每一个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才不至于造成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6

瞭望周刊在最新一期中刊文指出,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文章认为,起初的仓皇应化为当下的全力抗击。所有领导者应当在这次特殊的斗争中学习锻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这篇署名“施平”的文章说,如果没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没有科学知识的武装,没有统观全局的意识,没有协调整合的本领,面对复杂的局面就会惊慌失措、捉襟见肘、无所作为。 文章认为,所谓“突发”,并不全然是无端飞来,出现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高明的领导者,能够及时地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敏锐性的培养,需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只有对工作、对人民极端负责,即真正勤政爱民的人,才能够及时了解全面的信息并对信息作出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在勤政的同时,作为领导者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文章认为,经验和教训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一定要不断提高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如果不能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观察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如果不能努力学习和积累各种有益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怎么能代表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文章又指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相应的经验虽然可以提高敏锐性,但完全跟着经验走,也容易误入歧途。经验如果不同科学结合,就可能错误地运用经验。不同的突发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案。方案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实行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领导者的知识水准和经验层面终归是有限的,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应对方案,就要依靠科学,依靠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专门家。但专门家的意见也不会都一致。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综合各种意见择善而从。 文章说,兼听而善择,这是一个高明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起来,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 文章指出,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观照全局,照顾周全。比如这次同“非典”的斗争,除了组织抢救、实施各种果断措施外,还必须统筹全局,考虑到人民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际的交往,市场的供给,知识的普及,科学的研究,周边的关系,等等。全局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处理突发事件时尤为重要。 文章进而指出,有了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把握,有了在科学基础上制定的观照全局的应对方案,还要有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本事。“军中无戏言”,这句话寓意十分深刻,应对突发事件,都要有一种决战决胜、实干苦干的精神,都要有一种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都要有一种组织协调、凝聚力量的本事。 文章最后指出,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不可或缺的,是在今后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宝贵财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3年5月06日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7

1.1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和影响,指导和规范我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防治,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1.4适用范围

处置本省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特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特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的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适用本预案。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订预案。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3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3.1应急指挥机构

3.1.1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组成和职责

省人民政府成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

省卫生厅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启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建议。

3.1.2市、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组成

市、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成,负责处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2日常管理机构职责

省卫生厅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中心),负责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

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

3.3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责

省卫生厅组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各设区市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3.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与

4.1监测

全省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卫生专业机构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并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4.2预警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研究、分析,对监测信息进行确认,及时做出相应级别的预警。

4.3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与终止

5.1应急响应原则

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了解详细情况,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报告的方式,把握和控制事态发展。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扩大趋势,或出现无法控制时,应迅速向上级人民政府请示扩大应急。对在学校、全国性或全省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适当提高应急响应级别。

5.2应急响应措施

5.2.l各级人民政府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有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的,由省卫生厅报省人民政府决定;封锁疫区可能导致中断干线交通的,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决定。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囡,涉及2个以上设区市的,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划定控制范围;在本设区市范围内的,由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措施:必要时,事发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和设备;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

(5)开展群防群治:组织街道、乡镇以及居委会、村委会协助、配合卫生部门和其它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6)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7)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移交。

(8)新闻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按照有关规定作好信息工作,信息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9)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严防、严查、严堵病死畜禽和霉变商品流入市场销售,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5.2.2卫生行政部门

(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3)信息与通报:省卫生厅按规定及时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4)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5)应急控制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

5.2.3医疗机构

(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无故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5.2.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省、设区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开展卫生消毒的技术指导,组织实施疫点消毒工作。

(3)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的标本,分送各设区市、省和国家应急处理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5.2.5卫生监督机构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5.2.6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机构

(1)做好职业病与化学中毒等现场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分析。

(2)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测定事故危害区域、毒物品种、毒性及危害程度,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实施中毒病人救治,对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4)协助、指导有关部门开展现场洗消。

5.2.7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组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技术力量,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口岸的应急处理工作。

(2)及时上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情况变化。

5.2.8非事件发生地区应急响应措施

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当地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其他地区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事件发生地区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加强相关疾病与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4)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止事件发生、传入和扩散。

(5)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6)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定,开展交通卫生检疫等。

(7)服从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和调度,支援事发地的应急处理工作。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

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本预案,实施Ⅰ级或Ⅱ级应急响应,设区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决定启动本级预案,实施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省直相关部门按照本预案组织力量,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做好各项应急工作。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

5.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I级、Ⅱ级应急响应终止,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或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审批。批准后,由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报告。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要求执行。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终止,分别由设区市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审批。批准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善后处理

6.1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6.2保持

应急响应终止后,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继续保持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巩固应急处置工作的成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6.3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联合表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追认表彰。

全社会应当尊重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关人员;对因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而导致其本人和亲属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受到影响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6.4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5抚恤和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6.6征用物资与劳务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归还征用的物资、设备等,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按规定给予补偿。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顺利开展。

7.1技术保障

7.1.1信息系统

省卫生厅建立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安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省、市、县(区)、乡镇(社区)信息报告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

7.1.2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

7.1.3演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准备、协调、处置等能力。任何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7.2物资与经费保障

7.2.1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经贸、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商经贸和财政部门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7.2.2经费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制定和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项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等)。

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7.3通讯与交通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机构、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因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购置设备的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统筹安排。交通、公安等部门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对事件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开设应急“绿色通道”。

7.4法律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7.5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8预案管理

8.1应急预案制定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2应急预案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预案的规定,制订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预案。

8.3监督检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检查本部门应急人员、设施、装备等落实情况。

9附则

9.1名词术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重大职业中毒是指由于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新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8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40-02

高校作为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直都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地。近年来,由于一些主客观的诱因存在,加上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依然居高不下,严肃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本文结合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中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经验,探讨新时期辅导员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策略。

一、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理论内涵

从实发事件的概念来看,顾名思义,突发性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具有突然性、扩散性、两面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而高校学生突然发事件,除了具备一般突发事件的特点外,还具体自身的一些特质,即发生的范畴是高校教育管理范围内、伤害对象是受教育的学生。由于高校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当他们在突发事件中受到伤害时,往往会引导社会更多关注,造成比较敏感的社会舆论。当然,有造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防不胜防,诱发的因素也是多样性,且有日益复杂的趋如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等等,这些带有隐蔽性因素,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往往会导致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纵观目前高校突发事件主要类型有公共卫生类、政治类、治安类、自然灾害类、管理服务类等,种类不断增多。从突发事件的发生趋势来看,可以说是突发事件的种类不断增多,发生频繁无常,危害程度加重,波及范围扩大等,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阻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处理学生突发事事件的程序和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哪位辅导员愿意碰上自己所带的学生发生突发事件,也没有哪位辅导员愿意陷入突发事件处理的纠缠中。因此,辅导员做好日常的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但当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要勇于沉着面对,积极配合,以淡定心态去处理好相关事情。一般来讲,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多以职能部门介入处理为主,如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或保卫处,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讲,主要是配合好职能部门做好事态的控制,做好情况的调查研究,落实领导制订的对策等,认真完成好辅导员应当承担突发事件基本程序中的工作职责。

同时,辅导员在参与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要讲究工作艺术性与原则性相结合,以收到理好的处理效果。辅导员一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预防为主、责任分担、快速应对、上下联动等原则,做好突发事件发生的预防,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带来的伤害,最大限度挽回突发事件造成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三、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策略

从工作职责方面来看,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基本要全程参与。因此,要从自身工作职责角度考虑好处理措施,展现出作为学生工作专家的风范,体现出工作的职业性、专业性。

(一)熟悉政策,讲究依据

辅导员在平时要学习、掌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文件,这样才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思维中清楚处理的依据,确保工作的合法性。辅导员一般要熟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火灾事故调查规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人体轻重伤鉴定标准》等,并且要掌握文件的精神。在平时,要对自己所带年级学生讲解、宣传各种政策、规章、注意事项及时到位,教育在前,尽责在前,并且做好安全教育的相关记录;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处理事件能做到有据可依,按有关程序、原则去妥善处理。

(二)了解情况,及时汇报

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辅导员重要的工作是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向领导汇报情况,让领导全方位了解事态前因后果及发展状况,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辅导员在接到学生突发事件的消息后,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维护好现场秩序,控制好局面,如出现重大伤亡,要立即打救援电话,让伤者第一时间得到抢救。在等待救援时,要电话向相关领导初步汇报情况,听取领导的指示,按程序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同时,辅导员在领导到来之前,要通过多方了解情况,收集好相关信息,特别是用心去整理对处理事件有重要价值的线索,到领导到现场时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汇报。

(三)调整心态,迎难而上

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往往是曲折迂回的事,需要足够的睿智、勇气与耐心,有时会给辅导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辅导员感觉到精疲力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如何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这是一道很好检验辅导员胆色及工作能力的课题,也是辅导员难得的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因为学生突发事件事关重大,学校各级领导都在关注,辅导员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如何,会在处理事件中被领导看在眼里。因此,在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要表现出足够的承担,在理解透领导决策的情况下,本着为领导分忧的态度,迎难而上,独立而有效开展工作,发挥个人的智慧与能力去羸得肯定。同时,辅导员要尽可能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去解决问题,做到层层设防,有备无患,不要一下子就把领导推到第一线。

(四)寻找线索,分清责任

辅导员要注意收集解决突发事件的线索,特别是一些分清责任、保护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往往能说明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学校是有所作为的,是开展了预防事件的工作。因此,这些信息可能会成为学校与家属商议处理事件的砝码,有利说明突发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学校不作为或者工作过失造成,这样有利于学校与家属达成处理事件的共识,促进事件处理向良好态势进展。如某高校辅导员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途中发生车祸,导致两名女生身受重伤过度死亡,两男生受轻伤。在这个突发事件处理中,有价值的线索是辅导员在活动开始前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为所有成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这些信息使用学校在处理事件中没有陷入被动,很快与家属达成处理共识。

(五)团队合作,睿智行事

一是讲究细节。如安排学生家属住宿时,尽量不要安排家属队伍在学校内或附近住,避免家属整天到学校找领导,影响领导正常的工作;二是善于倾听。辅导员面对家属的情绪激动,甚至出言不逊,要尽量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以避免矛盾的激化;三是讲究合作。辅导员与家属交谈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要有人唱“红脸”,也要有人唱“白脸”,有意识引导家属正确认识事件的性质,隐约表明学校处理的态度,让家属断去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四是讲究用语。对家属谈话时,辅导员要慎对“责任”、“赔偿”字眼。责任认定是由法庭来定的,人道主义慰问金不等于赔偿金。

(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

辅导员要做好每天处理情况详尽的记录,一方面,通过记录作为经验资料保存,方便在写汇报情况、经验总结或警示教育时有资料可查。在记录处理工作的同时,同样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育的过程,提升辅导员处理危机意识、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每天通过记录处理工作情况,可整理自己的思维,更清楚第二天如何灵活而有效去开展工作。在现实突发事件工作中,有些辅导员的执行能力很好,领导交办的工作都能及时完成,但偏偏忽略了总结经验,没有把处理突发事件的行动上升到理论总结,形成较完备处理事件的系统思维系,为将来类似的事件处理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

(七)作好安抚,重视警示

在突发事件处理的后阶段,辅导员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做好安抚或警示教育工作。如某校一女生因学习压力大,竟从六楼宿舍跳楼身亡,这给全班学生造成极大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同宿舍的女生更是心理反应强烈。这时,辅导员就要及时开展安抚工作,以集体谈话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平缓心情,消除恐惧,恢复心理常态。如果对一些因学生自我过失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发生,如学生私自到江河游泳死亡、学生酿酒死亡、学生打架死亡等,辅导要做好示警教育,进一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总之,辅导员既不能选择学生突发事件,也不能回避它,但是可以择优选择处理的态度、行动和策略,力争取得良好的处理结果。因此,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中,辅导员要以学生工作专家化的能力、职业化的态度及专业化的智慧,采取有效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策略,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栋斌.试析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及成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9

关键词:金融;突发事件;演练;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97-04

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能,近年来,人民银行应急工作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围绕各种假想金融突发事件开展的应急预案演练已成为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金融稳定部门的一项重要例行工作。然而,在这些演练中,多为针对自然灾害、存款挤提、小范围和人民银行业务系统故障等假想事件,而针对履职范围内其他可能发生的小概率金融突发事件演练很少,社会影响力和应对难度较大的金融突发事件演练则更少。本文对列举的两起人民币引发的假想金融突发事件演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中存在假想事件缺乏预见力和想象力、舆论引导不足以及应急预案修订不及时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建议,为金融突发事件应对提供参考。

一、两起假想金融突发事件演练脚本展示

(一)大面额假钞引发的小面额现钞挤兑事件

1.2014年6月23日上午8时30分,人民银行D县支行金融管理部突然接到BB银行电话报告:许多客户到该银行存款时,百元面值人民币被验钞机识别为假币,其中大部分客户声称这些钞票是前些天刚从银行取的。目前,该行营业厅内客户拥挤,情绪激动,群众要求BB银行给予假币鉴定,并要求将持有的大量百元面值人民币,兑换成20元面值以下的人民币。

2.接报部门按《中国人民银行D县支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国人民银行D县支行辖区系统性金融防范预警预案》和《中国人民银行D县支行辖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及处置办法》的规定,迅速报告支行领导。同时,向县城其他金融机构了解是否出现类似情况。

3.23日下午,D县市民中传闻县城大量出现一批百元假钞,只有银行使用的验钞机可以识别,普通商户使用的验钞机大多无法识别该种假币。居民、商户及部分金融机构出现恐慌情绪,开始拒绝收取百元现钞,并集中到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鉴定和兑换,甚至有传言说50元面值人民币也存在大量假钞。因此,部分金融机构、商户和居民只接受20元、10元及以下现钞。目前,各金融机构出现20元、10元等小面值现钞严重短缺现象。

4.23日下午3时至5时,D县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如下反应:

(1)人民银行D县支行以电话形式报告人民银行C市中心支行(D县支行的上级行)和D县金融稳定协调领导组。

(2)D县金融稳定协调领导组紧急召开辖内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金融稳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紧急会议。

(3)领导组指挥人民银行、银监办和公安局,向事发单位D银行派出工作人员,控制现场秩序和掌握业务信息。

5.23日下午4时,人民银行C市中心支行立即召开领导组会议,认为此事不仅涉及D县区,而且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至周边县区乃至全省各地市区,因此,将此突发事件定为二级突发事件,立即研究应对措施,并将情况上报人民银行A中心支行(C市中心支行的上级行)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

6.23日下午5时,人民银行A中心支行领导组接到事件情况报告后,召开会议,决定为防止假币引发的恐慌进一步扩散,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组织中支货币发行处反假工作人员立即赶赴D县了解假币特征及验钞机具的技术差别。

(3)安排组织20元以下小面额现钞,立即运往事发地区,并做好向上级行申请现金调拔的准备。

(4)将情况上报总行,迅速了解其他省市有无类似情况。

7.在完全了解、掌握事发原因并控制现场秩序后,24日9时,D县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挥部对相关部门做出如下要求:

(1)公安部门负责控制现场局面,防止事态恶化。

(2)人民银行及时掌握事态发展动向,负责与其上级的联系、协调,做好申请紧急再贷款准备。

(3)辖区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本单位应急预案,关注本单位的资金运营情况,及时向D县金融稳定协调领导组汇报。要在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指导下,迅速与上级行取得联系,保证资金调拨畅通和现金供应及时,必要时动用辖内金融机构一切可以动用的现金满足信用社要求。

(4)宣传单位及新闻媒体要会同人民银行,统一报道口径,客观报道并做好客户的思想情绪。

8.现场处置

(1)24日9时30分,人民银行C市中心支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合理调配20元以下小额现金的供应;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市分行合理调配验钞机具,在现金需求较大的地区设立人民币鉴别点,为市民义务提供验钞服务,缓解现金交易压力;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柜台服务质量,耐心为客户解释假币事件,减少客户听信不实传言的现象发生,并尽量满足客户兑换小钞的需求。

(2)24日10时,上级行金融机构向D县调配新型验钞机50台,配发至D县各金融机构。同时,调拔的20元以下面值小票到达D县,合理分配至各金融机构。

(3)10时30分,D县政府组织召开新闻会,向市民公布事件进展及应对措施,市民的恐慌情绪逐渐平静。

(4)24日11时,D县许多群众在各银行营业室前聚众,要求银行兑换取出来的百元现钞(包括真假币)。人民银行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由一名行领导及时向在场的客户和围观群众进行劝说,并接受客户的咨询和质疑。告诉群众收好近几日的取款凭证,银行会采取合理办法进行补偿客户损失。

(5)24日12时,人民银行省、市级货币金银部门技术人员向领导组出具了初步认定结果。此次在D县发现的假币数量巨大,银行新换的验钞机具属最近刚刚技术升级的新机具,目前尚未大规模推广,技术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假币特征及验钞机的升级需求,并形成报告准备上报总行。

9.事件处置

24日下午2时,D县政府召开会议,公安机关开始调查假币来源。人民银行公布新型假币特征和鉴别方法。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及商户停止使用未升级验钞机,等待机具升级。

(二)人民币携带传染病病毒引发的突发事件

1.突发事件概述

2014年8月20日上午8时30分,人民银行D县支行接到该县卫生部门电话通知,该县卫生院一天之内收治了9例病人,所有病人的临床症状相似,只是轻重不一,主要症状为:剧烈咳嗽,高烧不退;早上7时10分其中1名体弱患者死亡。目前,初步诊断为D种未知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医院会诊时了解到,9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职业为与人民币现钞接触较多的超市收银员、单位出纳和银行储蓄柜员,因此,怀疑钞票是最直接和最严重的传播介质。

2.突发事件进展情况

(1)上午8时40分,人民银行D县支行迅速到医疗卫生机构和金融机构调查了解相关情况,此消息已经从医院传向社会,传言说人民币上有某种不知名的病毒可以致人患病高烧不退,可能有生命危险,市民中已出现轻微的恐慌情绪,各金融机构临柜员工已向单位领导申请暂时离岗或要求采取防护措施。

(2)上午10时,人民银行D县支行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启动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知金融在医疗机构没有事件原因之前,不能认定钞票传播致病病毒,但要为接触现金的工作人员配备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具,并密切关注医院方面的诊断结果。

(3)当日下午2时左右,县区居民出现恐慌情绪,不敢持有或靠近钞票,此时人民币几乎丧失交易功能;2时30分,全县各金融机构纷纷向人民银行D县支行电话报告,称工作人员和客户不愿接触人民币,银行现金业务停止。

(4)当日下午2时50分,人民银行D县支行召开会议研究应对措施;3时,决定向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建议启动本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立即电话报告人民银行C市中心支行。

(5)D县金融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人民银行C市中心支行随即向各县(市、区)电话了解相关情况,10分钟后,情况得到证实,全市范围内均出现此种情况,中心支行立即召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会议,整理事况后电话上报A中心支行应急小组办公室,同时向市政府应急办公室报告情况。

3.市政府启动应急预案

2014年8月20日下午4时,人民银行C市中心支行应急小组办公室向A中心支行办公室电话询问事件应对指示,A中心支行办公室答复,临近的E、F和G市并未发现类似事件,并指示C市中心支行召开全市金融机构紧急会议,为银行临柜人员配备防病毒口罩和隔离手套,暂无配备防护条件的暂停办理现金业务,并向客户耐心解释。4时30分,C市市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启动《C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C市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采取如下措施。

(1)卫生防疫部门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层层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上报事件情况,国家卫生部当天即派相关专家赶到D县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分析传染病毒的种类,查找杀死和预防办法。

(2)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卫生部门建议购入高效杀毒药剂,对库存现金进行消毒处理。

(3)卫生部门在全市各主要街区设立钞票消毒点,为市民手中的现钞进行免费消毒。

(4)宣传部门安排好事件的跟踪报导和舆论导向工作,起到辟谣和安抚市民恐慌情绪的作用。

(5)人民银行货币金银部门对库存旧币进行消毒,并适量发放原封券。

4.应急处置

(1)8月20日上午,卫生部门分析出事件传染病毒为一种未知病毒,主要通过具有多种细菌环境的物体传播,其中旧钞票表面是这种病毒的最佳存活和繁殖地,但这种病毒可以被强碱性消毒剂杀死和抑制其繁殖。C市防疫部门立即调配到大量的强碱性消毒剂运送到D县。

(2)D县防疫部门根据本系统应急预案,对各金融机构现金、库房和押运公司运钞车辆及机具等进行重点消毒。同时,组织力量对县城内其他容易存活事件病毒的公共物品进行消毒。各金融机构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人民币管理知识和银行卡知识,动员广大群众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银行卡消费。

(3)人民银行货币金银部门从A中心支行紧急调运原封新券,投放到各金融机构。

(4)人民银行C市中心支行积极协调,紧急向上级行申请POS机500台,合理调配至市区及辖区各县(市、区),方便广大群众刷卡消费。

5.处置结果

(1)经过两天时间的消毒和防疫,D县流通中的人民币得到了全面消毒处理,没有再有人感染事件病毒。上级卫生部门也找到了治疗已感染病毒患者的办法。

(2)C市卫生部门将本市对D县的事件应对办法派专人到周边事发县区进行培训和协助防治;省卫生部门也组织力量到与C市相临的其他地市进行防疫处理。

(3)C市卫生部门将病毒样本和事件处置报告上报国家卫生和防疫部门,为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4)D县及C市其他地区的民众恐慌情绪全面消除,当地人民币恢复流通。

二、当前金融突发事件演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假想突发事件缺少想象力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其中,自然灾难和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演练,假想事件的设计较为容易,而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引发原因较多,开展演练时的假想事件在性质和内容方面就会多种多样,处置方式相应地也会大有不同。当前人民银行及其各部门组织的各种应急演练经过几年的积累,可以假想到的自然灾难和事故灾难大多已经演练过,之后的演练仅是不断的重复,缺少对小概率突发事件的假想设计,导致演练组织者对演练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演练的效果也在减弱。

(二)处置过程对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研究少

金融几乎涉及每个成年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受到城乡居民的关注度非常高,突发事件的传播面和速度非常大。近年来,随着信息业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对突发事件传播和处置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的金融突发事件处置中,由于相关人员对运用网络新型媒介宣传和舆论的应用、掌控能力信心不足,担心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应对过程中容易出现封锁消息、一味辟谣和否认、鸵鸟政策、敷衍塞责和忽视网络民意等错误做法⑴,造成欲盖弥彰的不良后果,不利于突发事件的顺利应对。而人民银行在进行此类金融突发事件的演练中,很少对应对措施中的舆论引导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化演练,导致演练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涉及多部门配合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实施困难

正如本文所举的两个假想突发事件所示,应对和处置容易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一般都需要政府、公安、人民银行、新闻和相关专业部门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织的统一指挥下,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然而,组织一次多部门、多单位联合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演练所需的人员和物资投入较大,组织部门(人民银行)的相关费用不易解决。二是人民银行组织此类演练的积极性下降。各地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般由金融主管部门(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起草,以政府发文的形式制定,应急领导组组长由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应急演练却由主管部门提出,因此,主管部门往往由于资金问题很少组织预案演练。三是不定期的组织演练容易影响参与部门的工作日程安排,导致参与部门的积极性不高。

(四)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常被忽视

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机率低,危及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机率更低,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后,很少对预案进行修订。然而随着金融新产品的快速创新和金融业整体运行特点的不断变化,金融突发事件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原先的应急预案很可能不再适用于应对新的金融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新型、无法预计的突发事件,将会因应对不及时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提高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假想事件类别丰富的金融突发事件演练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组织金融突发事件(尤其是涉及区域金融稳定的突发事件)演练时,应该在设计假想突发事件时,不断拓宽思路,尽量围绕本地区金融运行实际、当地金融消费习惯和相关风土人情,设计类别丰富的假想突发事件进行演练。以本文上述两起假想突发事件为例,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管理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例一中假币引发的社会安全事件相对于自然灾难和事故灾难来说,发生机率较小,但事件突发前预想演练和提前防范的难度却相对较大;例二中的人民币携带传染病毒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率则更小,预想演练和提前防范的难度就更大。因此,设计这样的假想突发事件进行演练很有必要。设计假想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演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合乎时展潮流

设计假想突发事件时,一定要根据金融业、金融机构实际发展,结合当前经济金融运行大环境和发展潮流,合理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发展趋势下各种不可控因素可能引发的意外事件。例如,对于危及区域金融稳定的突发事件,就要充分考虑当前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环境下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能给金融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应该相应地设计一些诸如民众大规模参与P2P投资、超能电脑病毒导致移动支付环境突然恶化等假想突发事件。

2.要符合基本逻辑推理

设计假想突发事件,不能简单地发挥设计者的想像力,漫无边际地想像自认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要结合当前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民众心理趋向进行符合基本逻辑的设计。正如本文前面列举的两个例子,例一所述的大面额人民币假钞的突然出现是符合基本逻辑的,因为之前发生过银行ATM取出假钞、部分验钞机不能识别新型假钞等事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别有用心的团体运用假钞扰乱经济生活的险恶目的,新型假钞大规模突现是很有可能的;例二所述人民币现钞上出现高传染性病毒引发社会民众恐慌也是合乎逻辑和事件发展规律的。

(二)加强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演练研究

要想使舆论引导在应对金融突发事件中起到应有的关键作用,加强实务性研究和模拟演练非常重要。

1.金融突发事件应对的相关组织领导要具备较好的运用媒体进行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

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各金融机构的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对宣传、舆论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决策过程中,避免产生“家丑不外扬”、“谣言不攻自破”和“后发制人”等错误认识,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舆论引导应对方案。

2.要借助政府媒体的新闻机制进行应对

众多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及时全面权威消息是有效引导舆论,消除谣言,避免媒体炒作,树立金融业公信力和良好形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1]。而为金融突发事件的新闻提供准确有效的专业表述是新闻的关键。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领导及金融稳定部门领导要在平时注重积累相关金融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专业表述和解释技巧,力求为新闻人提供广大民众听得懂、听得顺心、听了放心的专业表述进行参考。

(三)强化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的组织协调职能

各级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要发挥好自身职能,把定期组织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写入当地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中,尤其要明确应急预案演练所需费用的来源,并根据制度定期组织金融突发事件预案演练。

(四)结合演练效果不断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该高度重视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根据本地金融运行形势和特点,定期设计不同的假想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演练,并结合演练结果及时向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提出修订应急预案的建议。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篇10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面对危机,存在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公德、善后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我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查找卫生应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完善、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做初步探讨。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整体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卫生投人占全民经济总产值的2.7%,远低于美国的13.7%和德国的10.5%,也明显低于印度的5.2%’,占全国人口不到15.0%的城市人口享受2/3的医疗保障服务,而广大农村人口仅能享受1/3的医疗保障服务,投人结构严重不合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配送保障能力不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物资储备的更新、轮换、补偿机制不健全。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务院在2003年5月颁发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条例》,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纳入法制化管理。各地方政府,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当时也制订了各自的应急反应预案。但是,这些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上是从行政角度对如何协调、落实各部门之间的具体任务进行规定的。行政条例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不能等同于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3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医学生在校学习应全面兼顾。预防医学生和医疗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充分的互补,预防医学生应开设一些必要的临床医学课程,以补充其今后工作中的知识量不足;临床医学生也应该学习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毕业后分配到医院传染科,可参与院内控制传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工作。就“非典”传播来说,医务人员感染率比较高,尽管到目前,我们对“非典”的认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该病是呼吸道传染病,传统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预防其传染,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非典”在一些医院传播,与临床医生普遍缺乏预防医学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防护措施不到位密切相关。上述情况充分体现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

1.4应急药品、物品的生产能力和储备不足。据调查个别省、市应急药品的调拨和储备情况,认为应急药品储备品种缺漏较多,药品储备品种和数量不足,针对性不强;药品生产企业科研力量薄弱,没有应急开发能力;药品生产不均衡,药品生产存在盲目性,没有及时根据人群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改变调整药品品种结构;我国虽然有中央、省级药品储备制度,但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难以形成联动;储备资金不到位,承储企业损失较大,加重了药品储备的匮乏。

1.5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和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尚未有效建立。全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装备完善的省区、地市盟、旗县、乡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尤其缺乏能够承担巨灾等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医疗救援任务的区域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难以满足各类突发事件伤病员应急医疗救治的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急检测功能还不到位,盟市级实验室尚不完全具备“一锤定音”的检测能力,旗县级实验室应急检测能力尚不能满足早期识别和初步鉴定的需要。

1.6卫生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应急工作。信息为先信息管理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生命线。目前,各地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很不平衡,良莠不齐,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不能按照相关要求报送非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的工作信息,存在该类信息报告不及时,甚至不报告的现象。各类信息的分析利用和事件趋势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在工作意识、专家队伍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对策和建议

加强公共卫生防病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目前已经存在的机构的调整、整合和人员职业培训,加强危机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建设。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2.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应急联动机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在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机构的相关职能,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2.2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做好卫生应急储备。合理优化的应急资源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指出,卫生指标与政府财政之间存在正相关系,而且对人均财政支出更为敏感。因而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及经费投入比例,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指标体系,针对公共卫生的重点领域,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共卫生事业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经常性公务费、业务费、重大疾病防治专项经费等,设立应急专用机动财政预算,保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卫生行政部门要抓住机遇,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卫生应急储备能力。

2.3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有力的卫生应急综合机制,大力推进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设立卫生应急管理科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与触发启动,实现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专家组随时跟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并对趋势做出预测;建立基层信息检测系统,完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体系,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的最新进展;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把握好现场救治、收容救治、隔离救治三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2.4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应具备应急管理的基本意识和协调能力。面对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首先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培训频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其次要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2.5健全完善、落实应急预案体系和制度建设。预案编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制度的建立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有效的应急处置的根本保证。

2.6扎实推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1)重点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核辐射、中毒、反恐和自然灾害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建设,明确各级各类专业队伍功能定位,加强队伍管理,有效保障运行,从而形成平时“无形”、战时“有形”,“备之于常、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卫生应急专业技术网络和队伍;(2)研究制定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应急队伍的管理、保障和派出机制,确保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训练有素、有效准备,快速反应;(3)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要求,配备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加快实现全盟卫生应急队伍装备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卫生应急队伍机动性和自我保障能力;(4)加强应急实验室建设,省区、盟市级要具备实验室检测和事件判定的“一锤定音”能力和高层次、高水平的咨询指导能力,设旗县要具备实验室初步检测鉴定、事件初步评估判定的能力和及时支援苏木、乡基层开展卫生应急调查处置的能力。县、乡两级要具备发现、识别和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及时开展初期的、一线的基本调查处置工作的能力,尤其要强化报告意识和能力条件建设。

2.7开创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卫生应急科普宣传工作,扩大卫生应急知识与法规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动员并争取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开创全社会参与卫生应急工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