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8:16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1

河南平顶山慈济医院康复科,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的康复手法对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经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给予常规的康复程序进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了脑卒中康复训练程序中能够增强髋关节及骨盆躯干肌运动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了提高髋外展肌群、骨盆躯干肌肌群的新康复手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康复训练后疼痛减轻状况、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外展肌力、平衡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2周后的疼痛减轻状况、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功能康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外展肌肌力康复状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3个月后的疼痛减轻状况、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功能、外展肌肌力康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康复手法应用于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能够显著地缓减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功能、外展肌肌力,从而显著地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康复手法;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81-02

目前,随着目前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脑卒中患侧人工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临床上对于脑卒中患侧人工髋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会对髋关节周围肌群软组织造成损伤,同时由于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常常伴随有盆骨躯干肌群和髋关节周围肌群功能发生失调,两方面因素作用使得髋关节功能障碍加剧。笔者就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不同的康复手法对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50例,男98例,女62例,患者年龄为41~75岁,其平均年龄为(62.7±2.3)岁。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75例患者,对照组75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前的步行能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过程等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方法

对照组75例患者经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给予常规的康复程序进行训练,观察组75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了脑卒中康复训练程序中能够增强髋关节及骨盆躯干肌运动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了提高髋外展肌群、骨盆躯干肌肌群的新康复手法[2]。

髋外展肌群训练手法:术后引流管尚未拔除的2~3d时间内,做髋外展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持续5s,根据体力情况每天坚持做数次。此外笔者还加入了前斜方向的部分外展和后斜外方的部分外层训练[3]。拔除引流管后,及早在卧位或立位训练中帮助患者进行髋外展肌群的助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重力运动和抗阻运动训练。骨盆躯干肌肌群训练手法:术后引流管尚未拔除的2~3d时间内,做提肛收缩训练。平衡及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立位重心转移和控制能力训练,控制骨盆的步行训练。

1.3统计学方法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间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疗效采取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同一时间段的康复训练疗效采取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疗效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康复训练前的髋关节功能障碍、髋关节平衡能力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训练后疼痛减轻状况、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外展肌力、平衡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康复训练2周时间后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2周后的疼痛减轻状况、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功能康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外展肌肌力康复状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3两组患者康复训练3个月时间后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3个月后的疼痛减轻状况、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功能、外展肌肌力康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在常规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了脑卒中康复训练程序中能够增强髋关节及骨盆躯干肌运动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了提高髋外展肌群、骨盆躯干肌肌群的新康复手法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4]。本次研究中增加的对髋关节及骨盆躯干肌的训练,不仅能够很好的缓减患者的术后关节疼痛,同时对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5]。髋关节及骨盆躯干肌的训练在髋关节康复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价值,采取新的康复训练手法可以使患者的髋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范围、外展肌力以及平衡功能在术后(40.5±3.6)d的时间内达到全面恢复的效果,而临床上一直应用的常规康复训练则需(56.8±6.9)d时间,新康训练手法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的由于常规康复训练[6]。由此表明,新康训练手法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更加优秀的临效果,同时对患者的骨盆躯干肌具有更加良好的训练作用,因此,该康复训练手法非常值得在临床中作进一步的应用研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需注意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制定每日的康复训练量,避免运动量过大导致再次对患者的髋关节造成损害。

[

参考文献]

[1] 欧海宁,康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4(3):106-107.

[2] 王成秀,王桂荣,杨风翔.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2010,21(2):129-130.

[3] 钱红,朱受政,刘剑.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前后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5(4):227-228.

[4] 曾加礼,李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卒中偏瘫1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4):68-69.

[5] 京伟,谢欲晓,孙启良,等.强化髋外展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3(2):511-512.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2

摘 要 本研究对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篮球爱好者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采取保守治疗到重返赛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康复训练跟踪研究,总结并分析本次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分析出如何使运动员尽快实现功能康复。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参考文献: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 肘关节骨折;肘关节功能;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82-03

Impa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in elbow fracture

XIE Liy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Yiyang41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in elbow fracture. Methods: 260 cases of elbow fractur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n=150) and control group (n=110).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therapy and nursing, while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received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Results: The elbow scores of the pain, movement range and activity ability were markedly higher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lbow ROM was considerably improved,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Elbow fracture; Elbow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肘关节骨折是影响肢体关节功能的常见损伤。与上肢其他关节相比,肘关节因其解剖特性,创伤后更易发生功能障碍[1]。康复护理在临床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2],对恢复肘关节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防止肘关节骨折后并发功能障碍,作者对15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26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康复组:为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行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患者150例,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龄10~79(39.8±11.6)岁;骨折类型:肱骨远端骨折107例,鹰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桡骨小头骨折4例。对照组:为我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收治但未行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12~75(41.2±13.3)岁;骨折类型:肱骨远端骨折72例,尺骨鹰嘴骨折33例,尺骨冠突骨折8例,桡骨小头骨折3例。手术患者均于受伤后6 h~2周内手术。两组在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治疗方法、骨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

1.2.1心理康复

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制动的不良后果,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充分评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取得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1.2.2个体化功能锻炼

根据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3],按骨折稳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软组织完整性三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评分大小实施个性化的功能锻炼。

1.2.2.1评分大于7分的患者术后1~3 d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6 d开始肘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训练,活动幅度由无痛可动范围开始,酌情增加。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7~10 d对患者实施肘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3次/组/d。活动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2~4周,继续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CPM机训练。患者疼痛可耐受时可行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5次/组,3组/d;术后4~8周患者在继续以上练习基础上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1.2.2.2评分介于4~7分的患者 术后1~3 d患者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制动解除后开始肘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练习,由管床护士指导患者实施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 3次/组/d,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5~8周,继续以上训练,并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及ADL训练。

1.2.2.3评分小于4分的患者术后1~3 d患者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制动解除后开始肘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练习,由管床护士指导患者实施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 3次/组/d,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6~8周继续以上训练,并进行渐进性抗阻力练习;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ROM及ADL训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评估方法

于术后3个月按Mayo评分标准[4]对两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并进行ROM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疼痛、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等肘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比较(x±s,分)

2.2两组术后3个月肘关节ROM比较

术后3个月,康复组在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关节ROM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术后3个月肘关节ROM比较(x±s,°)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恢复的护理活动,康复方案的制订越早越好,最佳康复训练的时机原则上应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与治疗同时并进。石荣光等[5]调查发现,85.8%的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忧虑、抑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各种负性情绪和生活应激事件[6],使其建立起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伤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可预防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其功能恢复,继而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肘关节是协调肩关节、前臂和腕关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复合关节。肘关节骨折及其软组织创伤后,骨骼的解剖形态出现异常,关节软骨受损,关节内出现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受损后瘢痕形成,患者易发生关节挛缩,造成关节僵直。骨科护士应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锻炼,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避免患者肘关节功能出现障碍,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7]。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利用力学因素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的肌肉运动锻炼。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软骨细胞促进胶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和血管翳的形成,促进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律地排列,促进关节骨折的愈合,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恢复关节功能。术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废用性萎缩,而且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缩。早期肘关节ROM运动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防止或减轻关节内的粘连,而早期CPM治疗可促进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关节营养代谢,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促进周围组织的修复。卞荣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个月后,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CPM能显著提高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陈丽文等[9]研究证实,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促进髋关节功能康复。骨折康复训练的实施疗效取决于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软组织的完整性三个方面。考虑到肘关节骨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评估,并针对不同评分的患者进行了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ROM运动和CPM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康复组术后3个月的疼痛、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等肘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关节ROM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合理的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锐,李姝.综合康复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2.

[2]陈建珍,李艺芳,王琼芳,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6):133-135.

[3]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46.

[4]Modabber MR, Jupiter JB. Reconstruction for post-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elbow joint[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5,77(9):1431-1446.

[5]石荣光,李冬梅,王琳,等.创伤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6,21(1):21-23.

[6]葛向煜,王君俏,刘邦忠,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6):550-553.

[7]李娟,徐燕.上海市部分医院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8,25(3):3-6.

[8]卞荣,万里,王国新.CPM对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09,24(1):39.

[9]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康复锻炼;肘关节异位;骨化术;临床疗效

肘关节异位骨化属于肘关节损伤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受伤后肘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在骨科临床上对该类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通过手术清除异位骨化现象,但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仍然是一大难题[1,2],为了探讨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对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0.2±17.3)岁,病程范围(从患者受伤至就诊的时间段)5~10个月,平均病程(6.2±3.9)个月。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随访调查。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肘关节存在骨性结果畸形患者,排除同时合并缺血性肌肉痉挛和神经血管损伤患者。52例资料按照术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进行治疗的26例资料为观察组,统计学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采取不同康复方法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所有52例患者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另可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1.2.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康复锻炼: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锻炼时间以半月为宜,第一阶段的锻炼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第1d开始,主要联系部位为肩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的小幅度屈伸活动。如此训练1w后进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练习时间10min/次左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而定),连续锻炼2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8组~10组的锻炼。另外,在患者疼痛的耐受范围内科进行肩部关节的钟摆式划圈训练。第二阶段是患者训练的稳定性康复期,此时患者的肘部关节90°功能位已经固定3w,可以根据情况解除其外固定训练后再制动,在患者耐受情况下开展肘部关节的助力活动锻炼和关节的被动性活动训练,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滑轮或者滑车等器械进行辅助运动(同时注意对邻近的关节部位进行不同角度的锻炼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周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便于为下一阶段的关节锻炼做准备)。第二阶段的训练强度是每次锻炼20次左右,进行2~3次/d。第三阶段训练内容主要是抗阻训练,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患者此时可以加强肘关节部位活动范围的锻炼,在患者耐受能力条件下,增加肘部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锻炼时注意要同时兼顾肘部关节内固定的稳定性,第三阶段的训练要点是多重复性、低负荷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注意患者肘部内固定的稳定性。第四阶段:该阶段是强化康复训练期:训练重点在于增强患者前臂肌肉群和上臂肌群的协调性锻炼,同时也可以加强和巩固肱关节和桡关节的灵活性锻炼。

1.2.2物理疗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w开始进行肘关节的CPM训练[3],每次训练时间以1h左右为宜,训练后用医用冰袋冷敷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程度,训练强度和关节活动幅度应该逐渐加大。另外有条件的患者可同时配合中频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时间后进行随访调查,治疗过程中统计伤口感染情况(并发症情况等),治疗后统计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另计与治疗前数据相比,计算关节活动增加度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等)为计量资料,疗效统计的肘关节活动度为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以0.05为检验标准比较组间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比较结果如下表1。

观察组康复治疗后平均活动范围(103.2±9.8)°,比治疗前活动范围[(11.3±4.6)°]明显增大(P

3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经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92.8°,而对照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69.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t=8.70,P

西医康复临床上将肘关节异位骨化患者分为三种[4,5]:由于各种原因的创伤和手术等造成的创伤性的异位骨化;由于各种原因的神经性损伤而导致的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常见于儿童人群的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的、原发性异位骨化,本研究中所有52例资料对象均为创伤性的异位骨化患者,该类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概论,但有相关文献[6,7]研究表明了形成异位骨化现象的条件:①存在成骨诱导物,②适当的成骨的体内环境,③存在成骨前体细胞。异位骨化的成骨速度能达到正常成骨速度的三倍及以上。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容易发生松懈,术后的康复训练时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单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在严格的监测下进行康复训练,在抑制骨化范围增大的基础上逐渐恢复患者关节活动的正常范围,收到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最后,除了对患者进行中药康复治疗之外进行的功能训练还具有减少受损关节内血压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肘关节出现机化粘连现象[8]。另外,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增大肘关节活动幅度能够增加肌肉力量,防止受损部位肌肉萎缩对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卫,李杭,潘志军,等.外固定支架辅助松解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080-1084.

[2]Mercuri,LG, Ali,FA, Woolson,R et al. Outcomes of total alloplastic replacement with periarticular autogenous fat grafting for management of reankyl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8,66(9): 1794-1803.

[3]Ring, D, King, G. Radial head arthroplasty with a modular metal spacer to treat acute traumatic elbow instability. Surgical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8,90(Suppl 2 Pt 1):63-73.DOI:10.2106/JBJS.G.01248.

[4]邓明高,潘杰,谭军,等.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84-2186.

[5]李琪,林光锚,李豹,等.综合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6):474-478.

[6]黄聪,蒋协远,王满宜,等.双钢板内固定与入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3):243-248.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5

摘 要 介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作术前的康复锻炼,术后的肌力锻炼、活动度锻炼、负重、步行训练等方面综述THR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现状。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有效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病人获得生活上的自理。

关键词 THR 围手术期 康复治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制造的关节来置换部分或全部髋关节从而达到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关节修复手术,是主要用于治疗髋关节毁损性疾病,如继发骨关节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退行性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是近代骨科领域里最为成功的手术之一。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使病人获得生活上的自理。

一、术前运动康复

术前进行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可使患者了解康复治疗的程序及方法,理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掌握动作及要领,提高患者对术后康复治疗指导的依从性,同时也提高了手术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使患者术后能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缩短术后卧床及康复时间。有学者的临床实践显示,术前即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动作演示可有效提升患者对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术后即可直接进行康复治疗,缩短康复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康复的效果。有学者认为术前康复治疗的重点是使患者尽量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为术后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打好基础。对于不同人群要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和不同的治疗方式,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

二、术后运动康复

为了提高THR的术后效果,国外发达国家在THR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已经是不可缺少的程序了,使得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达到了更高水平。

(一)肌力训练

THR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患者患侧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张力和动力降低。由于髋关节在手术中的创伤,会严重影响患髋的稳定性,这个时候髋周肌肉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就更显得重要了;同时肌肉是一个关节运动的动力,所以在术后避免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增加肌力就成了进行康复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

初期训练我应该尽量避免做THR的三个禁忌动作;到中、后期我们再逐渐加强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及抗阻力的主动关节运动。由于在术前患者的关节结构异常和疼痛,会造成患者的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术后随着髋关节结构的重建,疼痛解除,活动增加,肌力会有所恢复。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

有学者研究表明应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CPM都可以有效的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度。术后恢复关节活动度对于术后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术后早期即开始通过常规的康复肌力训练+CPM+主动的关节活动,对于髋关节的活动度恢复有很好的效果。

(三)负重训练

髋关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负重,负重的前提是稳定,稳定是活动的条件,活动是行走的需要,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活动才有意义。传统观念认为术后早期负重与活动影响手术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从而主张术后避免过早负重,术后6周内进行保护性负重。对大多数固定稳定的患者,可以允许早期就让他下地的不负重训练和使用助行器或者双拐的部分负重训练,入药进性完全负重则应根据假体的稳定程度以及骨水泥或骨长入型假体的状态分别给予指导,一般情况下骨水泥固定的THA患者在术后4到6周已经可完全负重,而非骨水泥固定的THA患者应在8到12周才可以完全负重[26]。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术后部分负重训练的方法。

国内的一些学者对非骨水泥型的THA术后早期负重训练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术后早期(立即)全负重是安全的。早期负重训练的患者能更快地恢复步行能力(平均提早25 d ),更好地提高髋关节外展的肌力,能使病人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生存质量也提高了很多。

近几年随着假体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假体材料的不断优化和医学技术的提高,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通过临床试验证实术后即时的负重训练并不会影响临床效果,X线片也显示骨长入良好,且显著的降低了术后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有利于病人早期康复。但是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病人我们更应该视情况而选择术后仍采用传统的部分负重为妥。

(四)步行训练

对髋关节疾病到达终末期的患者来说,由于疼痛、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和髋周肌力减弱等因素会导致行走功能障碍,而THR的目的就是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认为步行训练从一开始就要注意下肢行走的步态,在训练时双下肢迈步的大小要一致,着地时的负重时间长短要接近。刚刚开始进行训练时我们可以让患者使用助行器,以后则慢慢改用手杖或者单拐,最后过渡到徒手行走。每个患者弃拐的时间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一般是3到6个月。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术前髋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和THR术后的功能恢复呈正相关,而且由于外展肌肌力的下降,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步态,因此在术后进行步行训练时要强调进行外展肌力量训练。从而也加强了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张力,使髋关节更加的稳定,然后进行对患肢的控制力练习,最后才是进行步行练习,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 d,平均24.5 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 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 心理康复指导方法 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 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1.2.3.3 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 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 熊 伟,李 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4] 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近年来,康复医学和实践证明,恰当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机体受损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笔者对124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住本科的脑梗死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且符合:①首次发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③发病72 h内接受治疗者。男98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1.7岁,接入院先后顺序住院单双号分为早期康复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瘫痪程度、部位、平均住院天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评定方法 入组后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同,A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即行康复训练,B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在发病14 d后开始康复训练。在患者入院时和完成康复训练后,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 6期评定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运用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1次,2次评定由同一人完成。

1.3 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1.4 方法 ①被动运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关节,3次/d,20~30 min/次;②主动运动:患侧上、下肢负责练习,选择性活动,步行功能再学习,行功能锻炼等;③推拿按摩:运用按、揉、拿、捏、搓、摇等手法,结合上,下肢穴位依次推拿按摩患侧手关节、上肢、下肢,2次/d,30 min/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 d,对瘫痪肌给予按摩揉捏,对拮抗肌给予安抚性推拿按摩,使其放松。

1.5 具体训练内容 制定5周3阶段康复护理计划。第1阶段:发病后1~7 d以内,以卧床训练为主,训练关键是保持各关节的正常功能,预防废用综合征。以被动运动为主。肩部垂直上下抬举运动,向前向后旋转;肘关节屈曲、伸展;腕关节垂直上下活动;指关节分别做垂直水平的屈曲;髋关节做上下抬举活动;膝关节做伸展活动;踝关节做垂直上下运动,由左向右,由右向左。健侧肢体嘱自行在床上做同样运动。当能进行翻身后,可逐渐训练卧位转坐位,为防止性低血压,床头高度应逐渐抬高。

第2阶段:发病后8~12 d,以患者的站立和步行训练为主,每天上、下午各1次,包括坐位耐力训练,起立训练5~10次,站立平衡训练10 min,步行训练20 min站稳后让其交替伸屈膝关节。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如足内翻畸形,尖足步态有膝关节控制差等障碍,应及早使用下肢矫正等;针对平衡障碍可使用四脚拐,“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以促步行,防止畸形。

第3阶段:发病后22~35 d,训练以走出室外为主,包括上、下楼梯训练,走出户外活动,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不少于1 h。

另外:心理康复贯穿于始终,以良好的语言沟通及丰富的综合知识,了解患者心态,消除悲观消极情绪,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

2 结果

A组与B组康复训练后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表1。

3 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治疗方案缺乏康复措施,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变形,造成不可逆的继发性残疾改变。通过关节活动、按摩、良好肢体摆放、运动诱导等,可抑制痉挛,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又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通过翻身坐、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6];早期康复以患肢被动运动为主。以后逐渐过度为主动运动训练。同时注意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神经系统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心理防御机制直接影响着康复的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因此,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表明积极、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辅助治疗脑梗死,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显著优于恢复期进行康复护理,而且早期康复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降低了病残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了经费,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早期康复训练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患者病情恶化,复查颅脑CT示梗死面积扩大,考虑为缓慢进展型脑梗死,与早期康复护理无关。总之,早期康复护理训练有利于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海宇.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06.[2] 司惠芳.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9,5(3):12-13.

[3]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122.

[4] 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出版社,1994:159-161.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8

1心理康复指导

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训练。在手术前后应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的心态反应,一方面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急于求成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过于谨慎者则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其进行锻炼,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术前康复训练

目的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

2.1指导

向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应采取正确的。可平卧或半卧位,但患髋屈曲

2.2训练引体向上运动

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吊住拉环,使身体整个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秒钟后放下。

2.3训练床上排便

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注意放置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

2.4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

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钟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 秒钟后放松。

2.5关节活动训练

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

2.6指导正确使用拐杖

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3术后康复护理

3.1床上功能锻炼

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适,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给予臀部垫气圈或海绵垫、水垫等。每两小时帮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疮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务必把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家属详细交待以取得合作,术后第1天,因术后疼痛或畏痛,多数患者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在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可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等,1~2次/h。同时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5~10次/h。指导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一天两次,每次5~10分钟。术后第2天开始,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每次20~30分钟,引体向上运动3~4次/h并尽量独立完成。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3.2离床功能锻炼

于术后4~5天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3.3自理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增强自信,促进机能康复。

4出院指导

因术后恢复期较长,故出院后的自行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应给予详细指导。

4.1自行上、下床指导

出院前2天,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以便出院后自理。

4.2指导

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内屈髋90°,不可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

4.3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及负重指导

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患肢不负重,拄双杖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杖单杖弃杖,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经颅脑 CT 检查确诊脑出血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其中女12例,男36例,年龄52~88岁,平均为72岁;发病4~6h或半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平均天数46天。

2 方法

2.1 早期康复治疗的程序:良姿位摆放;床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语言训练。

2.2早期康复治疗的适宜时间:脑出血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尽可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并且要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做出决定。病人入院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伴有意识障碍或昏迷、卒中的临床类型、心血管的状况等的正确判断,对决定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尤为重要。

3 结果

在发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护理 ,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发生褥疮,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为80%(行走自如34例、需拐杖协助7例)。

早期康复治疗的措施

3.1急性期以被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坐轮椅时,应确保患肢不垂于轮椅一侧,可将手置于轮椅扶手上或轮椅桌板上;应尽量避免在患手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手关节及意外的损伤。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病情稳定后,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3.3 保持良姿位;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患者除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良姿位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

3.3.1患侧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指导患者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时肩部向前,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患侧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屈曲。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它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

3.3.2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可将一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者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

3.3.3半俯卧位: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 。患者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外视病情尚可以将上述稍加变更,变为健侧半仰卧位,患侧半仰卧位,俯卧位,上下肢各关节放置原则不变。

康复训练

3.3.4 床上训练 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3.3.5步行训练 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手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本着助于运动到抗阻运动的训练程序,促进瘫侧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上肢练习也是从被动—-助动—-主动-—负重的顺序进行,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细功能,尽量使生活走向自理。

3.3.6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 根据ADL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自护方法,一般采取“替代护理”的方法来照料病人,即病人在被动状态下,接受护理人员喂饭、漱口、更衣、移动等生活护理,而自我护理是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使患者主动参与ADL训练。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3.3.7 语言的康复训练 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 [1] 。从简单数字、句子说起,再循序渐进地加深复杂的语句,鼓励其经常与家人进行语言交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患者完成单一的课题,增强患者的信心,逐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讨论

近几年来,各国的神经病学家非常重视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随着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治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随着新的治疗模式的开展,主张脑卒中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的观点越来越盛行,甚至有超早期康复治疗的说法 [2]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防止废用性肌萎缩等废用综合征的产生,有效地防止肢体挛缩,防止或减少非瘫痪侧的肌萎缩 [1]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病人的不安,减少性低血压的产生,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疏松、褥疮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早期康复治疗,才能把废用综合征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力使站立、步行训练等康复治疗早期开始,使病人能重新步行,这一点尤为重要 。据报道,脑卒中后需完全帮助的病人,入院后第8周瘫痪侧肌萎缩可高达60%~70%,萎缩的速度快,程度明显;同时非瘫痪侧也有较大程度的萎缩。而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在14天内肌萎缩仅为5%~10%,然后开始恢复,至第8周时,肌肉断面面积则与入院时无明显差别。前14天的肌萎缩不管多早开始康复治疗都无法避免,但可减轻肌萎缩程度。

参考文献: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康复;胭绳肌腱

[中图分类号] R68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063-02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起于胫骨髁间隆前方偏外凹陷处及外侧半月板前角,向后上外方成60°斜行,止于股骨外髁内侧面。ACL损伤后将使膝关节失稳,其异常运动对半月板和关节软骨产生异常的剪切力,使膝关节功能紊乱、伤肢肌肉萎缩和关节软骨损伤,骨关节炎的发生比例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1]。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需要及时手术,重建后的长期疗效与术后康复训练密切相关。近年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采用何种强度和频度的康复程序,尚无定论,何时开始何种功能训练,亦存在争议[2]。本文通过观察自体绳肌腱重建人体膝关节ACL术后两种不同康复方案对患者膝关节ACL功能恢复的影响,旨在为康复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接受单侧自体绳肌腱重建膝关节ACL手术的患者32例,均由同一术者为患者进行自体绳肌腱四股返折重建ACL,股骨悬吊固定,胫骨端挤压螺钉固定。

1.2 方法

将患者分成两组:采用保守康复方案16例,术后早期接受保守康复方案指导并训练6个月,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25.84±15.28)岁,其中,6例伴有半月板损伤;采用积极康复方案16例,术后早期接受积极康复指导并训练6个月,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26.35±13.54)岁,其中4例伴有半月板损伤。两组年龄无明显差异,所有伴有半月板损伤的病例在ACL重建手术的同时行半月板修复或部分切除。

1.3 术后康复方案

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交代注意事项,并督促落实。

1.3.1 保守康复方案[3]:①术后6周内:使用支具或石膏托固定患肢。伸直位股四头肌收缩伸膝;髌骨活动;不负重时位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小腿三头肌活动;伸直位带支具或石膏练习直腿抬高;4周后逐渐下地活动,用双拐根据能忍受情况部分负重。②术后6~8周:使用单拐或手杖下地活动直到步态正常。闭链练习:固定自行车;膝关节闭链终末伸直练习;平衡练习;绳肌肌力练习。③术后8周~6个月:柔韧性练习;开链练习,逐渐进展到离心练习;加强的闭链肌力练习;本体感觉练习。

1.3.2 积极康复方案:术后第2天就在可忍受疼痛下部分或完全负重,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时局部予以冰敷,症状缓解后继续训练。并开始屈膝训练,术后第1周,屈膝到90°;第2周到105°;第3周到125°;第4周屈膝接近正常。闭链训练从术后3周开始,开链训练从术后6周开始,术后8~10周开始跑步练习。术后6个月开始进行正常体育和日常活动。

1.4 评估指标

术后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大腿周径、Lysholm分、IKDC评分进行比较。

1.4.1 关节活动度:用量角器测量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每次读数3次,取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代入公式;术后6个月时的患侧关节角度受限值=术后6个月时的健侧关节角度-术后6个月时的患侧关节角度。

1.4.2 大腿周径:在髌骨上缘以上10 cm处用皮尺测量双侧大腿周径,读数3次,取平均值,并将平均值代入公式;术后6个月时的患侧大腿周径差值=术后6个月时的健侧大腿周径-术后6个月时的患侧大腿周径。

1.4.3 Lysholm评分[4]:Lysholm评分是一个问卷形式的主观评分系统,评分为百分制。包括跛行5分、拄拐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楼梯10分和下蹲5分,共8项。

1.4.4 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5]: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表,总分100分,分为症状、功能和体育活动三个部分。

1.4.5 节稳定性检查[6]:采用Lachman试验和Pivot shift检查。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保守康复组和积极康复组相关指标的比较见表1。

表1 保守康复组和积极康复组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膝关节活动度有明显差异;髌上10 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无明显差异;Lysholm评分有明显差异;IKDC评分有明显差异;关节稳定性检查均为阴性。

3 讨论

ACL重建后的长期疗效取决于重建方法和术后康复,系统的康复训练,能营养关节软骨,有效地减轻疼痛,减少关节囊的挛缩及瘢痕的形成,降低术后髌股关节痛的发生率,并能增强功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很大,与手术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7]。利用肌腱重建的ACL在关节腔内段都要经过移植物坏死、自身组织长入替代、塑形改建成为韧带的过程[8]。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不管外科手术方式如何,腱-骨初步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是一致的,康复方案应以此为基础,允许关节的主动活动,但不能损伤重建的韧带[9]。

本研究采用的两种康复程序训练6个月后,所有的患者均接受膝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是阴性的,说明膝关节是基本稳定的,两种康复程序设计是安全的。术后膝关节康复从早期活动开始,不仅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动力学机制,而且在关节的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处存在着许多力学感受器,刺激这些感受器也可以通过本体感觉通路,修正附近肌群活动,增加患者的配合和治疗的顺应性。早期恢复正常活动或运动,降低髌股关节综合征的发生,大大减少治疗膝关节伸直受限的康复治疗程序,减少制动所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4 结论

自体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积极康复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增加活动度,缩短康复时间。

[参考文献]

[1]蒋,赵金忠,沈灏,等.关节镜下不同方法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2):68-72.

[2]Beynnon BD,Johnson RJ,Fleming BC,et al.The science of 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 rehabilitation[J].Clin Orthop,2002,40(2):9-20.

[3]曾春,蔡道章,王昆,等.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1-3.

[4]Freddie H Fu,Christopher D Harner,Kelly G Vince.Knee Surgery[M].Volume One.America:Williams& Wilkins,1994:278.

[5]Higgns LD,Taylor MK,Park D,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IKDC)Subjective Knee Form[J].Joint Bone Spine,2007,74(6):594-599.

[6]John N Insall,W Norman Scott.Surgery of the Knee[M].3rd ed,2001:164-173.

[7]Perry MC,Morrissey MC,King JB,et al.Effects of closed versus open kinetic chain knee extensor resistance training on knee laxity and leg function in patients during the 8-to 14-week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5,13(5):357.

[8]马燕红,程安龙,白跃宏,等.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