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4:34:47

关节炎

关节炎范文篇1

【关键词】络病;骨关节炎;痹证;细胞因子;搜剔通络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络脉淤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证。有关络病理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并指出病久则邪气深入,“久病者,邪气入深”[1]。至汉代张仲景创制旋覆花汤、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辟辛润通络、辛温通络及虫类通络之先例。迄至清代,叶天士在前人有关思想的启发下,结合其临证经验,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2],从而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学术思想。叶氏认为“络病”的病位是普通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因而病邪可以深居隐伏久羁,所以对顽固难愈的痹证,多选用虫类通经走络活络的药物以“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2]来“松透病根”[2]。最终围绕“久病入络”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广泛运用于疼痛、卒中、积、痹证等病证,这套理论体系称为“络病理论”。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络病理论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并借鉴西方医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开拓了络病研究的视野。穆氏[3]通过对经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后认为,络脉不能简单地被视为经脉的浅表分支,而是与经脉有关而又独立的人体运行气血的立体网状系统。王永炎等[4]认为,“络脉”的结构定位不仅包括血液微循环系统,还可能包括神经网络、细胞因子调控网络等。李氏等[5,6]概括了络脉理论,认为络脉的生理功能不外聚、留、通、化,络病的病理机制总为淤、虚、痰、毒。通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研究络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中医络病理论给予了现代医学诠释,并提出了新的络病假说。认为中医络病中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淤滞、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涉及了血管活性物质调控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机制、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异常等生物学内容。刘氏等[7]提出肝纤维化当按络病理论进行辨治,并以乙肝后肝纤维化为例,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较为详尽的阐述了肝纤维化与络病关系。以上一系列研究部分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实质性的衔接,但“络脉”的结构或功能实质尚待进一步现代实验研究探讨。

早在东汉时期就建立了痹证从“络”论治的观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了痹证的发生与络脉淤阻的病机有关,并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此方法为后世医家所遵循,最后由叶天士发展为络病学说。骨关节炎在中医学上是隶属于痹证的一种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难治病,特别是晚期,治疗尤为棘手,西医学上多主张手术治疗。喻氏、李氏等[8,9]根据“久病入络”理论,认为骨关节炎晚期患者处于“络病”状态,运用“虫蚁搜剔通络法”治疗,以土鳖、乌梢蛇、地龙等虫蚁类药物“搜剔通络”,使气血流畅,脉络宣通,痹证得除,治疗骨关节炎有显著疗效。痹证与“络病”虽然关系密切,“虫蚁搜剔通络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但目前中医界对“络病”学说及“虫蚁搜剔通络法”的情况可谓是应用有余而理论不足,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深入实质的辨析。相应的实验理论探讨,尤其是痹病发生、发展以及病理过程与络病有何关联,络病的实质是什么,“虫蚁搜剔通络法”的现代医学治疗机制是什么,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损坏为特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和丢失,关节表面骨赘生成,滑膜细胞增生,滑膜炎和关节间隙变窄等[10]。1995年国际骨关节炎专题会议提出了骨关节炎的最新定义[11],认为骨关节炎是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偶联失衡的结果。

随着现代修复概念的建立,在对软骨修复的研究中,细胞因子与骨关节炎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骨和软骨组织、关节滑膜中含有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对骨和软骨的形成和修复起局部调节作用,从而构成“吸收—形成”偶联动态平衡调控网络,维持关节软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因此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的改变是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键。

细胞因子对关节软骨细胞偶联调控网络机制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有研究表明[12],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可促使软骨细胞向成纤维样细胞形态转化,抑制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诱导非特异性Ⅰ型胶原表达,抑制其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另有研究表明[13],IL-1α还可刺激软骨细胞和滑膜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蛋白酶,促进软骨基质的降解;刺激软骨细胞和滑膜产生氧化氧(NO),诱导关节软骨细胞的凋亡;促进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产生PGE2参与炎症反应;促进成骨细胞样细胞的增殖和骨吸收,参与骨质增生和软骨下骨囊形变的形成;介导软骨细胞分化,调节软骨细胞表型变成成纤维细胞表型;抑制蛋白多糖的合成,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在软骨中,TNF-α选择性地抑制软骨胶原产生,抑制蛋白聚糖的合成,同时促进其降解,与骨关节炎软骨破坏和滑膜炎症有关系[14]。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torbeta,TGF-β)在骨和软骨中广泛表达,增加胶原的合成,激发骨关节炎早期的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在骨关节炎的细胞外基质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5]。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torbeta1,TGF-β1)是各种生长因子中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最有效的生长因子[12]。TGF-β通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调控,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关节软骨的破坏作用[16,17],TGF—β1是骨关节炎的致病原因的重要因素之一[18]。另有研究发现,骨关节炎软骨和滑膜中MMP-3的表达量较高,能降解包括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在内的细胞外基质[19],可见MMP-3在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TIMP是MMP的特异性抑制剂,在细胞外基质代谢调节中是与MMP对应的负调节剂。通常TIMP与MMP以酶原的形态结合,其比例为1:1,以非共价键联接,从而阻止酶的激活。当酶已激活时,它也可以直接抑制酶的活性[20]。可见TIMP和MMP表达的不平衡对骨关节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上述一系列细胞因子构成了偶联动态平衡调控网络,网络平衡的失调导致了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提出假设,骨关节炎病变过程中关节软骨细胞因子的调控网络处于病理失调状态,而发展至晚期,形成一种难以逆转的病理失调状态,这一难逆的网络失调状态即是“络病”状态,而运用“虫蚁搜剔通络法”则可以有效逆转这一病理状态,从“络病”论治骨关节炎是治疗骨关节炎的一个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郭蔼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7.

[2]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236,455.

[3]穆腊梅.络脉是附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J].湖北中医杂志,1994,16(6):21.

[4]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

[5]李梢,王永炎院士从络辨治痹病学术思想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43.

[6]李梢,王永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从络辨治的理论体系初探[J].中医杂志,2002,43(2):85.

[7]刘为民,姚乃礼.络病理论与肝纤维化临床[J].中医杂志,2003,31(1):2.

[8]喻秀兵,林宇,严大波.龙鳖胶囊治疗骨痹18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8,30(9):14.

[9]李晓初,万豫尧,刘军.龙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04,16(4):10.

[10]DiepeD,Drugtreatmentofosteoarthritis[J].JBoneJointSurg,1993,75:673.

[11]CreamerP,HochbergMC,Osteoarthritis.Lancet,1997,350:503.

[12]杨仁轩,邓晋丰,王昭佩,等.IL-1α对兔软骨细胞增殖及其Ⅰ,Ⅱ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20(4):1.

关节炎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189例,入院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临床确诊为骨性关节炎[4]。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5例,其中,男42例,女53例,平均年龄(63.5±5.7)岁,平均病程(1.3±0.5)年;实验组94例,其中,男40例,女54例,平均年龄(64.0±6.1)岁,平均病程(1.4±0.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95例,采用尼美舒利口服治疗。实验组94例,采用中医骨科综合康复治疗:手法推拿,包括拿捏股四头肌、髌骨按揉、运膝牵拉等,每天1次;中药熏洗,手法治疗后行中药熏洗,方剂组分:透骨草25g、海桐皮25g、苏木20g、威灵仙20g、伸筋草20g、川芎10g、生川乌10g,放入1L水中浸泡1h后煮沸熏蒸患处,每天2次;中药内服,根据中医证候分型分别采用当归四逆汤、六味地黄丸或身痛逐瘀汤等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JOA骨性关节炎功能评分进行疼痛、功能评价。

1.4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董兵[5]拟定老年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治疗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71例,总有效率为74.7%,实验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88例,总有效率为93.6%。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VAS及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JO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5例,其中胃肠道反应4例,过敏反应1例,停药后均自行缓解或消失;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关节炎范文篇3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镜术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urativeeffectsofarthroscopicdebridementofosteoarthritisoftheknee.MethodsForty-fourcases(62joints)wereperformedwitharthroscopicdebridement.ResultsAll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2-2.5years.Clinicaloutcomeswereevaluatedduringthedifferentperiod.Therateoftheexcellentandgoodresultswas85.5%(53/62)atsixmonths,77.4%(48/62)atoneyearand66.1%(41/62)attwoyears.ConclusionThesymptomsofswellandpainonpatients''''jointswererelaxedeffectivelyandtheprocedureofthearticularcartilagedegenerationcouldbedelayedwithusingarthroscopicdebridement,butthecurativeeffectscouldbedownastimewenton.

〔KeyWords〕Knee;Osteoarthritis;Arthroscopy

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关节疾患,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尤为多见。病理改变最早出现在关节软骨,表现为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继而引起新骨增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病。随着关节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其在膝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1998年4月-2001年12月共行60例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清理术,本文作者对获得随访的44例患者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共62膝。男8例,女36例。年龄42~79岁,平均58岁。单侧26例,双侧18例。病史3个月~20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生的膝关节疼痛、肿胀。28例伴有关节摩擦感,行走困难,尤以上下楼梯时为甚。全部病例均经过3~6个月的保守治疗而无明显效果或缓解不久后又复发。术前均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5例未见明显异常,其余39例X线片显示有不同程度膝关节退化表现,2个关节出现内翻畸形。

1.2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患侧大腿常规绑止血带。髌骨上缘内或外侧旁开1cm处插入进水管,髌下内外侧关节间隙处插入关节镜及手术器械,必要时还可增加入路进行操作。检查顺序为髌上囊、髌股关节、内外侧隐窝、髁间窝、股骨内外髁、内外侧半月板、交叉韧带等。镜下手术包括刨削增生的滑膜及肥厚、嵌入软骨之间的脂肪组织;修整粗糙不平或已松动的关节面,对软骨破坏达Ⅲ~Ⅳ级者用直径1mm的克氏针在缺损基底部进行钻孔,越密越好,一般间隔约3mm,深度10~15mm,若软骨缺损面积太大则不进行钻孔;修切半月板毛糙或撕裂部分;摘除游离体;研磨影响关节活动的增生骨赘,对髁间窝狭窄者施行扩大成形;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术毕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术后第2天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锻炼,3~5d后可下地行走。对施行钻孔术的患者延至术后6周左右开始下地活动。术后1周拆线。

1.3关节病变程度参考国外文献[1],我们根据镜下所见关节软骨和滑膜的病理改变将其分为4级:Ⅰ级:关节软骨面变黄或灰暗,表面少量纤维絮状物,尚光滑。滑膜轻度局限性增生;Ⅱ级:关节软骨面出现裂痕,探针触之变软,软骨轻度剥脱呈瓣状。滑膜充血、增生呈绒毛状,或较局限的明显增生;Ⅲ级:关节软骨面裂开,粗糙不平,有片状软骨剥脱,显露软骨下骨质,但脱落总面积不超过负重区关节面面积的1/4。滑膜有广泛明显的充血、肥大及增生;Ⅳ级:关节软骨面大面积的软骨缺损,超过关节面面积的1/4。滑膜增生更为广泛明显,甚至阻挡镜下视野。

1.4疗效评定根据术后关节在疼痛、肿胀及活动度3个方面的改善程度来评定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个疗效级别:优:关节疼痛消失、肿胀消退,活动度增加30(°)以上;良: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活动度增加10(°)以上;可:关节肿痛有所好转,活动度增加不足10(°);差:关节肿痛及活动度均无改善。

2结果

本组关节软骨病变:Ⅰ级8个关节,Ⅱ级15个关节,Ⅲ级27个关节,Ⅳ级12个关节。

镜下所见:①全部关节均出现范围、程度不等的软骨退变和滑膜炎性增生;②大部分关节半月板表面毛糙,游离缘呈毛刷样改变。4个关节出现半月板退变撕裂,均为内侧,其中2个关节出现半月板部分缺如;③8个关节出现脂肪垫肥厚,嵌入关节软骨之间;④4个关节髁间窝狭窄,2个关节胫骨棘前缘有骨赘形成;⑤5个关节出现游离体,0.5~1.8cm大小,多位于髁间窝前方、髌上囊及关节内外侧隐窝处;⑥7个关节有交叉韧带退变,表现为磨损、松弛等。

本组2例出现术后关节腔积血,经穿刺抽出后顺利康复。无1例出现感染或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随访2~2.5年。关节病变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由表1可见,疗效与病变程度有关。采用检验,0=13.08,按n=3查表得P<0.01,即病变程度和疗效关系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关节镜清理术后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由表2所见,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降低。=6.26,按n=2查表得P<0.05,即术后时间和疗效关系的差别有显著意义。

3讨论

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功能的减退甚至丧失,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健康。最早和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的变性,继而累及滑膜组织、骨组织,引起关节内其他结构的退化改变。对软骨退变发生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了解,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年龄是最主要的因素[2]。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出现老化,使得本病难于根治。目前,国内已较为普遍地开展了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其优越性以及良好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同,有关的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通过对本组病例的随访,我们认为对于病情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早期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清理术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即使软骨破坏较为严重者一定时间内亦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除关节局部皮肤感染或关节僵硬、关节间隙狭窄以及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难以耐受麻醉和手术风险者之外,其他各种病变程度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采用关节镜清理术进行治疗。

软骨剥脱后暴露了软骨下骨组织,在关节负重活动时刺激软骨下骨质中的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此外,退变撕裂的半月板部分,增生肥厚的滑膜组织或脂肪垫,以及组织碎片、游离体等,可嵌入软骨面之间,引起软骨之间的异常摩擦而产生疼痛。髁间窝及胫骨嵴前缘的骨赘形成可引起膝关节的机械性运动障碍,此为近年来所提出的髁间窝撞击综合征常见原因之一[3],常导致膝关节完全伸直活动受限。术中通过研磨骨赘及髁间窝扩大成形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有些病例的症状和体征并非仅由软骨剥脱和滑膜炎性增生所引起,还可能与关节内其它的病理改变有关。手术时应仔细检查,防止遗漏,术中应一并处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软骨退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生的客观规律[4]。关节镜手术只是通过清除引起症状的病损组织,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以及同时处理合并症、改善关节内环境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没有消除、也无法消除引起软骨退变的根本原因,因而只起到延缓关节软骨退化进程的作用。随着软骨退变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引起症状的因素一段时间后又可以重新产生,这在软骨退变严重者中尤为突出。在本组随防的病例中可以看出,术后半年疗效的优良率为85.5%,至术后2年时优良率已降为66.1%,导致疗效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软骨退变达Ⅲ~Ⅳ级者的疗效不佳。这些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关节症状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复发,说明其疗效维持时间不长。因此,关节镜清理术的疗效主要与软骨病变的程度有关,软骨破坏较重者疗效欠佳。另外,由于疗效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因而在术后不同的时间随访所得出的结果亦不相同。我们认为评价关节镜清理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应该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

【参考文献】

〔1〕Ogilvie-HarrisDJ,FitsialosDP.Arthroscopicmanagementofthedegenerativeknee〔J〕.Arthroscopy,1991,7(2):151-157

〔2〕娄思权.骨关节炎的病理与发病因素〔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56-59

关节炎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本组75例,男34例、女41例;年龄50~75岁;其中单侧发病42例、双侧33例。病程2~21年。X线表现:11膝见髌骨关节面软骨下骨质致密、不光滑或有囊性变、边缘骨质增生;54膝见股胫关节间隙狭窄、不对称、边缘骨质增生;8膝表现为全关节病变,其中6膝伴有多块关节内游离体;伴有积液者19膝。

1.2诊断标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临床+放射学标准):①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②X线片示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④年龄≥40岁;⑤晨僵≤30min;⑥有骨摩擦音。满足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者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同时根据Kellgren-Lawrence放射学标准分级。0级:正常;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有硬化性改变;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排除Ⅳ级以上患者。

1.3方法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疗法:患者仰卧,暴露膝关节,操作者用DRL型直流感应电疗机,输出电压为50~100V,电流强度50~100mA,选择一对200cm2长方形衬垫和铅板(铅板稍小于衬垫),用水浸湿衬垫,将铅板装入衬垫备用;将浸有高纯度中药电导药液的绒布置于膝关节疼痛明显处,其上放置备好的电极衬垫接阳极,浸有原醋液的绒布置于对侧,其上放置备好的电极衬垫接阴极,用固定带固定好。绒布要求厚1mm,与皮肤紧密接触,打开开关,缓缓调整剂量,逐渐增至感觉阈上。一般电流密度5~10mA/cm2,每日1次,每次20~25min。14次为1个疗程。中药电腾治疗方法:操作者用910电腾疗垫(2型)包裹于膝关节周围,先用高热档治疗,感觉温度舒适后,调至中档,每日1次,每次30min。14次为1个疗程。综合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同时每日口服乐力或其他钙剂,每日1次,长期服用,且同时调整饮食为高蛋白、高维生素、优质钙饮食。A组予综合治疗,B组予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加中药电腾治疗;C组予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

2结果

2.1疗效标准因膝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X线所见变化不大,故仅以症状和部分体征作为观察指标。①优:临床症状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关节内摩擦音明显减轻;②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减轻,或所伴关节内积液消失,上下楼轻度困难;③有效:临床症状仍有部分存在,但较前减轻;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变化。

2.2结果本组75例病人,随访3~20个月。其中优38例、良21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

3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保守治疗中,以改善局部循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肌萎缩,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提高膝关节功能为目的。笔者用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治疗具有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作用,通过直流电的电场作用和直流电的原理将特制高纯度中药电导剂导入机体,在皮内形成药物“离子堆”,作用时间比注射或口服持续时间长,可以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防止肌肉萎缩,从而达到消炎镇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抑制增生的作用。中药电腾治疗的温热效应和所含中药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和增加膝关节周围的血液供应,促进了关节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粘连、浸润、渗出物等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消散,从而达到活血化瘀、除湿消炎、通络止痛、恢复功能的作用。中老年人适量补充钙剂,能增加骨质致密度、坚硬度,促进骨质疏松的恢复,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临床观察显示,3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加中药电腾配合补钙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膝关节OA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并不能表现出其的绝对优势,但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具有无痛苦,疗效好,副作用少,疗效持久等优势,特别是在治疗早、中期上面优势更为明显。对于晚期患者,年龄较大,膝关节功能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手术疗法应该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因此结合中西医两方面的优势,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各个发病时期,制定出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治疗方案,应该是目前乃至以后的一个研究与努力的方向。同时对膝关节OA大量基础方面的研究,如关节软骨和滑膜NO含量变化、细胞炎性因子的作用、软骨细胞DNA含量和蛋白多糖合成变化等,在分子水平对该病认识已达较高层次,但目前大多数治疗方法不能较大程度地修复已有的组织缺损。不久的将来软骨工程,软骨细胞的研究有突破性的进展,并与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相互结合,使OA的治疗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关节炎范文篇5

下尺桡关节在维持腕关节的稳定和力量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的治疗以往国内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切除尺骨头后出现腕关节的生物力学明显改变,引起腕关节不稳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术融合下尺桡关节和造成尺骨假关节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2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5~54岁,平均42岁。左侧11例,右侧9例,12例右侧均为优势手。桡骨远端骨折14例,下尺桡关节陈旧脱位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4.4年,平均1.5年。

1.2手术方法臂丛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侧弧形切口,尺骨小头处分离保护好尺神经背侧支,分离出第5、6伸肌腱鞘,将其打开,尺侧伸腕肌腱牵拉向尺侧,伸指肌腱牵拉向桡侧,切开关节囊,显露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观察下尺桡关节损伤情况。咬骨钳咬除下尺桡关节相邻的关节软骨。距下尺桡关节3cm处用电锯截除长1.5cm尺骨作为骨桥,骨桥两端先行打磨,使其与桥接尺桡骨接触面相适应。将尺骨复位,用两枚螺钉分别固定下尺桡关节面以及尺骨移植段处。尺骨的远近端截骨面分别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绕。缝合关节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结果

20例患者在术后平均16个月(9~32个月)接受随访检查。术后无一例出现皮肤感染。1例术后诉手背尺侧麻木,12个月后随访手背尺侧麻木消失,4例再次手术取出螺钉,3例诉前臂旋转或者用力时出现尺骨截骨处近端明显异常活动,伴疼痛感。

3手术配合

3.1术前准备

3.1.1物品及手术间的准备(1)除常规手外器械、布类外,另备60cm×40cm×100cm(长×宽×高)的专用手外器械桌一张,铁板,电钻(充足电池备用),手术薄膜、骨蜡、双极电凝、0.8~1.0mm克氏针、上肢空气止血带、绷带、石膏、螺钉等消毒备用。(2)将洁净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开关打至高速运行状态,自净30min后调至低速运行。

3.1.2患者的准备(1)术前1天访视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营养皮肤、血管情况,有无运动障碍、过敏史或特殊体质及体内有无金属种植物;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其他如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2)术前相关知识的教育: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技术、麻醉方法和作用、手术方式和效果以及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特殊的体位要求,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3)交代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更换手术衣裤,禁饮、禁食的时间;术晨取下义齿、隐形眼镜、义齿、假发、首饰等贵重物品,女性患者不要化妆、涂指甲油,以免影响术中缺氧的观察。

3.2术中配合

3.2.1选择好透视手术床因该微创手术必须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螺钉的位置,因而要选择好可供透视用的专用手术床,而且单独一室,做好个人和其他患者的射线防护工作。

3.2.2手术体位的摆放患者呈平卧位,双脚及健侧上肢约束。患肢外展(外展角度不超过90°),置于手术器械桌上。

3.2.3止血带的应用止血带于手术部位消毒前固定于上臂的上1/3处,缠绕时松紧适宜,平整无皱折,并在上臂加垫保护,驱血时患肢抬高45°,并从远端向近心端缠绕。设置好止血带的压力和时间,并做好记录。上肢止血带的压力为0.04kPa,每隔1h放松一次,放松时缓慢放气,轻轻按摩止血带部位,使上肢充分休息。

3.2.4术中严密心电监护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特别是在松止血带时会引起血压骤降,发现此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和麻醉师。

3.2.5做好术中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在上止血带期间容易烦躁,再加上电钻钻克氏针时发出的高速旋转声,患者更加恐惧,血压上升。因而我们要随时守护在患者床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顺利配合手术。

3.2.6术后处理手术完毕,备好70℃的热水,协助医生打石膏,擦净手臂上的消毒液和血迹,穿好衣服,清理好X线片和其他用物,将患者稳妥地置于手术推床上,安全护送回病房。

4讨论

以往下尺桡关节陈旧性脱位和关节炎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尺骨小头切除会导致腕关节不稳定和生物力学改变,保留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完整性非常重要。Sauvé-Kapandji手术将尺骨小头与桡骨切迹融合,融合处近端尺骨截除一段形成假关节,该手术的优点是:(1)保证了下尺桡关节及与桡尺腕关节结构完整,避免了因尺骨小头切除带来的负荷传递改变,为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条件。(2)Sauvé-Kapandji手术后旋转功能明显改善。(3)Sauvé-Kapandji手术还可明显改善尺桡偏活动度,我们20例病例中有18例桡骨远端骨折造成桡骨相对变短,尺骨出现正变异,影响腕关节尺偏,我们在Sauvé-Kapandji手术中矫正了尺骨正变异,因而腕关节尺偏活动明显改善。本组20例患者疼痛较术前减轻,仅4例在腕关节负重时疼痛完全消失,其余患者腕关节负重时仍有疼痛。其原因是本组大部分病例为桡骨远端骨折,初次治疗时采用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石膏托外固定能有效防止桡骨远端的尺桡和掌背侧移位,但很难防止缩短移位,造成尺骨的正变异,造成三角软骨盘及下尺桡关节周围韧带的改变,Sauvé-Kapandji手术只是保证了腕关节骨性结构的相对完整,但对韧带及三角软骨盘病变未进行相应处理,术后仍有部分腕关节疼痛。Sauvé-Kapandj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截骨处尺骨近端不稳定,其出现率高低因操作者而异。国内王云亭等[2]报道21例Sauvé-Kapandji手术患者,由于术中采用骨膜下切除尺骨块,截骨处尽量靠近下尺桡关节,假关节长度不超过1cm,术后无一例出现尺骨近端不稳定。但Czermak等[3]报道15例Sauvé-Kapandji手术后有14例在腕关节用力时出现截骨处尺骨向桡侧移动。Ross等报道术后尺骨近端不稳定的出现率达33%,Zimmermann等术后随访时出现尺骨向桡骨偏斜高达74%。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主观感受尺骨近端不稳定,4例桡尺骨间距小于5mm,如何加强尺骨截骨后近端的稳定是今后Sauvé-Kapandji手术改进的方向之一。总之,Sauvé-Kapandji手术治疗下尺桡关桡节脱位和关节炎后疼痛明显减轻,腕部活动增加和握力增强,术后功能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黄继峰,江燕,徐永年,等.治疗桡尺远侧关节慢性疾患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35-337.

关节炎范文篇6

下尺桡关节在维持腕关节的稳定和力量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的治疗以往国内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切除尺骨头后出现腕关节的生物力学明显改变,引起腕关节不稳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术融合下尺桡关节和造成尺骨假关节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关节炎2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5~54岁,平均42岁。左侧11例,右侧9例,12例右侧均为优势手。桡骨远端骨折14例,下尺桡关节陈旧脱位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4.4年,平均1.5年。

1.2手术方法臂丛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侧弧形切口,尺骨小头处分离保护好尺神经背侧支,分离出第5、6伸肌腱鞘,将其打开,尺侧伸腕肌腱牵拉向尺侧,伸指肌腱牵拉向桡侧,切开关节囊,显露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观察下尺桡关节损伤情况。咬骨钳咬除下尺桡关节相邻的关节软骨。距下尺桡关节3cm处用电锯截除长1.5cm尺骨作为骨桥,骨桥两端先行打磨,使其与桥接尺桡骨接触面相适应。将尺骨复位,用两枚螺钉分别固定下尺桡关节面以及尺骨移植段处。尺骨的远近端截骨面分别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绕。缝合关节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结果

20例患者在术后平均16个月(9~32个月)接受随访检查。术后无一例出现皮肤感染。1例术后诉手背尺侧麻木,12个月后随访手背尺侧麻木消失,4例再次手术取出螺钉,3例诉前臂旋转或者用力时出现尺骨截骨处近端明显异常活动,伴疼痛感。

3手术配合

3.1术前准备

3.1.1物品及手术间的准备(1)除常规手外器械、布类外,另备60cm×40cm×100cm(长×宽×高)的专用手外器械桌一张,铁板,电钻(充足电池备用),手术薄膜、骨蜡、双极电凝、0.8~1.0mm克氏针、上肢空气止血带、绷带、石膏、螺钉等消毒备用。(2)将洁净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开关打至高速运行状态,自净30min后调至低速运行。

3.1.2患者的准备(1)术前1天访视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营养皮肤、血管情况,有无运动障碍、过敏史或特殊体质及体内有无金属种植物;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其他如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2)术前相关知识的教育: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技术、麻醉方法和作用、手术方式和效果以及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特殊的体位要求,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3)交代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更换手术衣裤,禁饮、禁食的时间;术晨取下义齿、隐形眼镜、义齿、假发、首饰等贵重物品,女性患者不要化妆、涂指甲油,以免影响术中缺氧的观察。

3.2术中配合

3.2.1选择好透视手术床因该微创手术必须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螺钉的位置,因而要选择好可供透视用的专用手术床,而且单独一室,做好个人和其他患者的射线防护工作。

3.2.2手术体位的摆放患者呈平卧位,双脚及健侧上肢约束。患肢外展(外展角度不超过90°),置于手术器械桌上。

3.2.3止血带的应用止血带于手术部位消毒前固定于上臂的上1/3处,缠绕时松紧适宜,平整无皱折,并在上臂加垫保护,驱血时患肢抬高45°,并从远端向近心端缠绕。设置好止血带的压力和时间,并做好记录。上肢止血带的压力为0.04kPa,每隔1h放松一次,放松时缓慢放气,轻轻按摩止血带部位,使上肢充分休息。

3.2.4术中严密心电监护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特别是在松止血带时会引起血压骤降,发现此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和麻醉师。

3.2.5做好术中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在上止血带期间容易烦躁,再加上电钻钻克氏针时发出的高速旋转声,患者更加恐惧,血压上升。因而我们要随时守护在患者床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顺利配合手术。

3.2.6术后处理手术完毕,备好70℃的热水,协助医生打石膏,擦净手臂上的消毒液和血迹,穿好衣服,清理好X线片和其他用物,将患者稳妥地置于手术推床上,安全护送回病房。

4讨论

以往下尺桡关节陈旧性脱位和关节炎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尺骨小头切除会导致腕关节不稳定和生物力学改变,保留尺骨小头及下尺桡关节完整性非常重要。Sauvé-Kapandji手术将尺骨小头与桡骨切迹融合,融合处近端尺骨截除一段形成假关节,该手术的优点是:(1)保证了下尺桡关节及与桡尺腕关节结构完整,避免了因尺骨小头切除带来的负荷传递改变,为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条件。(2)Sauvé-Kapandji手术后旋转功能明显改善。(3)Sauvé-Kapandji手术还可明显改善尺桡偏活动度,我们20例病例中有18例桡骨远端骨折造成桡骨相对变短,尺骨出现正变异,影响腕关节尺偏,我们在Sauvé-Kapandji手术中矫正了尺骨正变异,因而腕关节尺偏活动明显改善。本组20例患者疼痛较术前减轻,仅4例在腕关节负重时疼痛完全消失,其余患者腕关节负重时仍有疼痛。其原因是本组大部分病例为桡骨远端骨折,初次治疗时采用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石膏托外固定能有效防止桡骨远端的尺桡和掌背侧移位,但很难防止缩短移位,造成尺骨的正变异,造成三角软骨盘及下尺桡关节周围韧带的改变,Sauvé-Kapandji手术只是保证了腕关节骨性结构的相对完整,但对韧带及三角软骨盘病变未进行相应处理,术后仍有部分腕关节疼痛。Sauvé-Kapandj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截骨处尺骨近端不稳定,其出现率高低因操作者而异。国内王云亭等[2]报道21例Sauvé-Kapandji手术患者,由于术中采用骨膜下切除尺骨块,截骨处尽量靠近下尺桡关节,假关节长度不超过1cm,术后无一例出现尺骨近端不稳定。但Czermak等[3]报道15例Sauvé-Kapandji手术后有14例在腕关节用力时出现截骨处尺骨向桡侧移动。Ross等报道术后尺骨近端不稳定的出现率达33%,Zimmermann等术后随访时出现尺骨向桡骨偏斜高达74%。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主观感受尺骨近端不稳定,4例桡尺骨间距小于5mm,如何加强尺骨截骨后近端的稳定是今后Sauvé-Kapandji手术改进的方向之一。总之,Sauvé-Kapandji手术治疗下尺桡关桡节脱位和关节炎后疼痛明显减轻,腕部活动增加和握力增强,术后功能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黄继峰,江燕,徐永年,等.治疗桡尺远侧关节慢性疾患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35-337.

关节炎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膝关节OA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膝关节OA诊断标准〔4〕,无明显心、肝、肾疾病、无严重胃病、结缔组织病及内分泌疾病。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和对照组。玻璃酸钠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2~89)岁,平均(68?2±7?5)岁;左侧18例,右侧16例,双侧2例;病程6个月~8年,平均(3?9±1?2)年。膝关节X线分级:Ⅱ级26例,Ⅲ级10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9~88)岁,平均(67?8±6?9)岁;左侧16例,右侧17例,双侧1例;病程9个月~10年,平均(4?1±1?4)年。膝关节X线分级:Ⅱ级23例,Ⅲ级11例。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玻璃酸钠组患者予以玻璃酸钠20mg(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0mg/2mL,批号20071023)关节腔内注射。具体方法:膝关节常规消毒后,选择髌下内侧穿刺点进入关节腔,抽出关节积液后,缓慢注入20mg玻璃酸钠注射液,拔出针头后,创可贴外贴,被动活动膝关节数次,使药液分布均匀,每周1次。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布洛芬缓释片(葛兰素史克公司,规格:0?3g/粒,批号20070917)0?3g,1日2次,饭后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3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停药后1周后进行疗效评估。关节炎症表现为消失、减轻、不变或加重三等,关节指数按观察表记为:0分,1~4分,5~7分,8~10分,11~13分和14分以上6个等级。临床缓解:治疗后炎症表现消失,关节指数达0分;显效:关节指数进步超过3个等级;有效:炎症表现减轻,关节指数进步1~2个等级;无效:炎症表现不变或加重,关节指数进步<1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4周并停药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玻璃酸钠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30,P<0?01)(见表1)。

2?2不良反应

玻璃酸钠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2例,其中关节肿痛1例,皮疹1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10例,其中上腹部不适6例、恶心泛酸4例。玻璃酸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1,P<0?01)。两组上述不良反应均较轻,未予停药,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治疗前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3护理

3?1注射前准备

①了解患者的病情,检查血常规、血沉、凝血功能、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膝关节情况;②严格掌握关节腔内注射的适应症及禁忌症;③穿刺前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况,进行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和质疑的情绪;④向患者讲解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可能的并发症,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3?2注射中护理

①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常规消毒后,选择髌下内侧穿刺点进入关节腔〔5〕;②膝关节有积液者,应将积液抽出,再注入药物,避免药物被稀释;③注射中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以防过敏及过敏性反应发生〔6〕。

3?3注射后护理

①注射完毕嘱患者缓慢屈曲伸展膝关节数次,以利于药液均匀涂布膝关节内,达到最佳效果〔7〕。②观察穿刺针口处有无红肿、疼痛、渗液、渗血情况,保持穿刺处无菌状态,如发现感染及早处理。③术后应卧床休息1~2h,膝关节应限制运动1~2d,避免剧烈活动,避免挤压关节。

关节炎范文篇8

1.1古籍研究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膝关节骨关节炎”这一病名的记载,但对相关疾病的描述与之颇为相似。《内经》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骨髓酸痛”与本病的膝痛、受寒加重症状类似。《中藏经》说:“骨痹,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骨痹,骨痛也。嗜欲不节则肾精亏虚,这与本病多发于年老体衰相符合。

1.2现代研究影像学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后期多有明显的增生病变,所以称之为膝关节骨质增生症、膝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病)。因其发病与年龄老化和既往的关节创伤有密切关系,临床也称之为膝退行性骨关节炎(病)、老年性膝关节病骨关节炎。国家标准《中医疾病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将骨关节炎的中医病名规范为“骨痹”(自注的西医对应病名“退行性骨关节炎”),将膝关节骨关节炎具体地称为“膝痹”(自注的西医对应病名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以目前一般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病)”的范畴,临床上多以“骨痹”称之。

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机概要

本病是由于年老体弱,用力不当、劳损过度,肝肾亏虚,元阳不足,温煦鼓动无力,致气血淤阻,筋脉凝滞,筋骨失养,加之寒湿乘虚侵袭,留注关节导致经脉淤滞而发病。正虚为本,是发病基础,其涉及到肝脾肾三脏,寒湿邪侵是其诱因。

2.1寒湿在阴早在《内经》就有本病类似证的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素问·痹论》就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可见痹的发生与风寒湿关系密切。明代医家孙一奎解释这段话为:“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称为走注疼痛,及历节风之类是也。痛痹者,苦楚,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之类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启玄子曰:‘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湿则皮肉筋骨受之,故为痹著而不去也。’大抵固当分其所因,风则阳受之;痹感风寒湿之气,则阴受之。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难易得去。”(孙一奎医学全书·赤水玄珠)。《灵枢·寿夭刚柔篇》曰:“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张景岳说:“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之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又无变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能愈,而外无表证之见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阴分,即诸痹之属也,故病在阴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以之而为此诸证”(景岳全书)。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体病位来看,首先病在下肢,其次本病有固定不移、著而不行的特点,可见本病与“风”关系不大[2]。

2.2肝肾亏虚《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今五藏旨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身体重,行步不正。”《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诸痛门》中论膝关节疼痛时指出:“膝者,筋之府,无有不因肝肾虚者

,虚者风寒湿气袭之。”说明骨痹多发于中老年人,其本在肝肾不足,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刘向前分析147篇公开发表的中医有关本病的文献发现提及肝肾亏虚的有78篇,占53.1%,说明肝肾亏虚在本病病因病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3]。

2.3脾肾亏虚张元素曰:脾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力,手足缓弱,不能自持……强立,股膝内肿厥。《嵩崖尊生全书》说:“膝属脾肝肾,膝痛皆三阴亏损之症。两膝浮肿,腿足渐细,足三阴血虚火燥所致。”石仰山提出脾胃气虚是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根本原因之一的观点[4]。陈昆山提出痹证患者之正虚主要为脾肾亏虚,痹病患者无论在发作期或缓解期,皆有正气不足的病理基础存在,只是在缓解期以脾肾亏虚为主要病理变化[5]。

2.4肾阳气亏虚刘宗厚曰:“人之感三气而为痹者,以其形虚、血虚耳”,此处,形虚乃精亏之意。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阴气自半矣。”张景岳解释说:“此阴气者即先天之元精,先天元精根于肾”(景岳全书)。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人的衰老密切相关。“…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内经·逆调论篇》)。此处“寒”字并非单指外寒,寓示了肾精亏虚表现出肾阳不足是骨痹的根本原因。又《素问·痹论》指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张景岳更明确指出“: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也。”(《景岳全书》)。有的学者对750例基本健康的老年人进行了老年与虚证关系的调查,以具体数据指出老年人虽都可有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虚亏,但明显地以阳虚和气虚的比例最大,故为老年人要注意维护阳气之说提供了客观依据[6]。王米渠[7]发现年老后生理性肾气亏虚,正气不足,易感受寒邪而发生骨关节炎。近期一项调查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有肾阳虚的占81.4%。这与古人的认识是一致的,说明肾阳虚是本病的基本证候[8]。

3温补肾阳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大法

3.1痹症生,法不必去邪,惟在补正《内经》中首次提出了“肾阳衰弱,寒湿入骨”[9]是骨关节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经宋金元医家的补充和发展,至明清时期确立了从肝肾论治骨关节病的大法。薛己谓:“筋骨作痛,肝肾之气伤也”,薛氏用补肾法治伤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张介宾在论治骨痹时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形成了他在骨关节病治疗上注重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及攻伐之品的风格,嘱“治痹之法,惟此为最”。陈士铎说:“……痹证生。法不必去邪,惟在补正。补正,补肾火也。火非水不长,补火必须补水”。

3.2补脾不如补肾论《内经》中提出:“脾主肌肉四肢”考虑本病病在四肢,又加后期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有人认为属脾虚。然而,早在北宋时期的许叔微就提出“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普济本事方·补脾并补肾论证》)。南宋严用和则明确提出“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

3.3补肾即所以补肝生理上,肝肾同源,“精血互化”;病理上,肝肾同病(母病及子、子盗母气);治疗上,资水涵木,补肝往往以补肾为主;正如李中梓所言:“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肾亏虚从治疗上来说等价于肾虚,加上“肝”字无非是为了强调“肝与筋“之间的关系,如《素问·五藏生成》提出:“肝之和筋也”及《灵枢·九针论》说的“肝主筋”。

3.4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虽然,肾中精气可表现出肾阴和肾阳两种不同的功能形式,但是肾阳与肾阴在骨关节炎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许叔微重视肾及肾中真火的重要性,在处方用药方面,鉴于时医不分阴虚阳虚,提出温润补肾阳6法[10]。后来在温补学派手中《内经》“阳为主”的理论得以阐发。李中梓在《内经》“阴为之基,阳为之主”的思想指引下,认为“万物听命于阳,而阴特为之顺承者也。阳气生旺则阴血赖以长养;阳气衰杀,则阴血无从和调,此阴从阳之至理也”“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

综上所述,温补肾阳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大法,临证应牢记为先。

摘要:通过检索历代文献中“骨痹”的病机、治法有关的论述,结合现代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用文献比较等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了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亏损,寒湿侵袭,治法有:不必祛邪,惟在补正;补脾不如补肾论;补肾即所以补肝;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等。指出温补肾阳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大法。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温补肾阳病机骨痹

【参考文献】

关节炎范文篇9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mentofrheumatoidshoulderconglutinationwithmanipulationtherapy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shoulderjoint;adhesions;musculoskeletalmanipulations

肩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累的部位,关节的肿胀、疼痛,以及肩关节囊、周围滑囊、肌腱等组织炎症反应均可引起肩关节粘连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此类患者应用中医手法进行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5年3月,我们对130例162肩肩关节粘连进行了手法治疗。其中女125例157肩,男5例5肩;左侧90肩,右侧72肩;年龄28~75岁,平均48.6岁。所有入选患者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平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11.2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史1.3年。肩关节治疗前活动范围:外展30~70°,上举60~150°,前屈40~60°,后伸20~45°。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肩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排除严重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消失等不宜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上述病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B两组,A组68例85肩,其中男3例3肩,左侧47肩,右侧38肩;B组62例77肩,其中男2例2肩,左侧43肩,右侧34肩。

1.2治疗方法A组行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每周1次,连续5次,每次20mg,完成首次注射后即开始常规主、被动功能锻炼。被动训练由康复医师辅助进行关节活动;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同时开始,包括手指爬墙训练、梳头训练、旋转训练、悬吊滑轮牵拉训练等。B组在进行上述治疗前加用麻醉下的手法治疗。为避免手法治疗时的疼痛及对抗,常规行静脉麻醉,由麻醉师负责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待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后开始手法治疗。患者取卧位,术者站于患侧,首先进行准备手法治疗。患者侧卧,患肩在上,术者对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肩峰下滑囊、三角肌止点、冈上肌、冈下肌、喙突等处实行分筋、理筋、捏拿弹拨等手法,以放松肩周组织。随后右手持患肢腕部,左手托患肢肘部,将患肩关节进行顺时针方向摇动,幅度逐渐加大,待患肩较为松弛后,边摇肩关节边对肩关节进行上举。在上举过程中遇阻挡感时,逐渐增加推力,直至阻力消失。此时常可触及弹跳感,并可闻及关节内崩裂声,切忌过快施加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及肌腱断裂。一般在阻力感消失后,随后的操作便可畅通无阻,上举可超过150°。进一步外展、内收肩关节,手法缓慢、轻柔,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最后,运用旋转摇晃手法,恢复关节内外旋功能:置肩关节于中立位,屈肘90°,一手握前臂中部,一手握上臂中部,缓慢内外旋肩关节,注意外旋超过60°即可,不能强行扳至90°,以免造成关节囊撕裂。在完成上述手法治疗后,常规予关节腔内注射利多卡因50mg、确炎舒松40mg及透明质酸钠20mg。手法治疗后每周注射透明质酸钠1次,共5次。

1.3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关节功能评分。评分采用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学会的标准评分系统(Societyof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ratingscale,ASES)[1]。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对两组的ASES评分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A、B两组全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关节脱位、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A组治疗前ASES评分平均为30.2分,治疗后ASES评分逐渐提高,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平均为45.2分;B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时ASES评分与A组相仿,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至治疗后3个月时,B组ASES评分平均为70.6分。两组术后3个月的ASE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A、B两组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3.6和3.8分,功能评分分别为20.9和44.4分,力量评分分别为9.8和14.1分,稳定性评分分别为10.9和8.3分。B组功能及力量评分明显优于A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评分A组优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组中有6例由于关节活动范围不满意,于首次治疗后3周内重复进行了麻醉下的手法扳正。6肩3个月后(仍自第1次手法治疗起计算)ASES评分平均为68.7分,与同组其余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1两组治疗前后ASES评分比较(略)

3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双手小关节外,四肢大关节亦可受累,据统计肩关节受累居腕、肘、膝、踝后的第5位。与其他部位一样,其最基本的病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但不同的是肩关节炎症可以超出关节范围,累及周围滑囊及肱二头肌腱等关节外组织,周围肌肉受炎性刺激而挛缩,导致肩关节发生内收、内旋畸形,活动受限。炎症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肩关节囊挛缩,此时行肩关节囊造影可以发现关节囊的容积显著缩小,肩袖组织则因为长期的炎症刺激而发生粘连和肌肉萎缩[2]。发展至此阶段,单纯依靠患者的功能锻炼已无法改善关节活动范围。A组在不进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下,单纯行局部药物治疗及主被动训练,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仅由30.2分增加至45.2分。

推拿、理筋手法在治疗肩周类风湿性关节炎粘连中被广泛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粘连虽主要表现与肩周炎相同,但其病理基础与肩周炎不同,且其中、晚期关节面、周围组织的破坏程度也远较肩周炎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参照肩周炎手法治疗的同时逐步摸索其治疗的特点,并进行了总结。

首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晚期,骨质疏松严重,关节面破坏,关节严重不稳,周围软组织薄弱,手法操作易引起骨折、关节脱位、肩袖撕裂等并发症,而且肌力严重减退者后期康复锻炼艰难,即使被动活动范围恢复,患者功能改善亦不明显。因此,我们对所有拟行手法治疗的患者,参照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X线分期方法[1],将其分为早、中、晚及末期,选择早、中期患者进行治疗。入选本次研究的130例患者均符合早、中期标准,由于病例选择合适,手法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无一例发生骨折、关节囊撕裂等并发症。

其次,在手法治疗恢复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之后,主被动结合的功能锻炼对患者而言尤为重要。不同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病程漫长,关节破坏严重,往往功能康复更为困难。特别在进行手法治疗后的早期,由于肌力尚未恢复,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往往较小,为了防止肩关节再次粘连,每天的肩关节被动辅助训练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主要通过康复医师及患者家属协助患肩关节活动来进行,此过程一般持续2周。主动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肌力,因为归根结底关节活动还要靠关节周围肌群来带动。从我们的随访结果来看,手法治疗组主动训练3个月时,随着肌力的恢复,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已基本接近被动活动范围,其ASES评分亦由治疗前的31.9分增加至70.6分。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功能锻炼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镇痛治疗是必须的,在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重复进行局部封闭治疗,每周1次,但总数不宜超过3次。对于手法松解后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仍不满意者,应及时进行第2次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松解术。当然,在此之前必须排除患者在被动训练中无意识对抗的可能。在我们的手法治疗组中有6例进行了第2次手法松解,单独统计结果显示,其ASES评分最终仍达到了68.7分,与同组其他病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排除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及常规主、被动训练对手法治疗结果造成的干扰,我们设置了对照组。结果显示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及常规主被动训练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防止粘连并改善关节功能,但由于关节粘连的因素并未去除,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仅增加至45.2分,与手法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对ASES评分的分类统计来看,尽管手法治疗造成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的损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肩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其有效松解了粘连,增加了关节活动度,使进一步的功能锻炼成为可能,最终其功能及力量评分超过对照组。

[参考文献]

关节炎范文篇10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药疗法;独活寄生汤/治疗应用;消炎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膝关节内、外侧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笔者自2001年以来,对该病采用内服独活寄生汤与服用西药吲哚美辛肠溶片(消炎痛)进行对比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治疗组60例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44-70岁,其中右侧发病21例,左侧发病17例,双侧发病22例;病程最短10d,最长13年。对照组40例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41-76岁。其中右侧发病11例,左侧发病16例,双侧发病13例;病程最短19d,最长15年。两组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配,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程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1.2诊断依据[1](1)膝关节疼痛,常为持续性钝痛,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2)膝关节常有胶着现象,即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个位置上,运动时有一种僵硬感,活动后好转,并有软腿欲跌的现象;(3)膝关节功能轻度或中度受限,行走不便,下蹲困难;(4)有积液者,浮髌试验阳性;(5)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边缘增生,或有骨刺形成。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独活15g,桑寄生30g,杜仲15g,川牛膝12g,细辛3g,秦艽12g,茯苓15g,肉桂1.5g,防风12g,川芎10g,党参15g,当归10g,白芍12g,熟地黄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10d为1疗程。间隔5d再行第2个疗程。

2.2对照组口服西药吲哚美辛肠溶片(消炎痛),每日3次,每次25mg,维生素B1、B6片各20mg,每日3次,10d为1疗程。间隔5d再行第2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2001年《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中骨痹的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行走自如,半年以上不复发者;有效:症状明显好转,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时有轻度症状,或经常反复发作;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3.2治疗结果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略)

4讨论

中医学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属高年肝肾亏虚,兼夹劳损或风寒湿邪入侵所致。肝主筋、肾主骨,高年之后肝肾之气不足,致筋骨不利,外邪乘虚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久而成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属“痹证”范畴,非膝部伤筋(外伤史)。本病的临床治疗当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邪正兼顾。独活寄生汤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方中以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更加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利筋骨风湿,且能止痛;用杜仲、川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兼祛风湿;以当归、熟地黄、白芍养血和血;党参、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再加川芎、肉桂温通血脉,并助祛风。诸药协力,使风邪得祛,气血得充,标本同治,则诸症自解[2]。

现代医学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无菌性炎症的关节疾病。本病的治疗改善或消除症状,延缓退行性变[1]。主要病理特点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关键环节是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减退,软骨基质蛋白多糖生物合成与分解的异常。一系列生物变化的结果将导致关节软骨生物学性能的减退并继发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及相关炎性介质、酶的释放,最终形成骨性关节炎。肝主筋,肾主骨,因此该病与肝肾阴虚密切相关。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关节之所以能运动灵活,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益气活血可延缓关节的退变,又可促进损伤软骨的修复。益肾活血柔肝法可以保护软骨,延缓软骨退变;健脾法可以抑制炎症,消除肿痛,促进软骨细胞的合成代谢。独活寄生汤能起到益气活血,养血柔肝,补脾益肾之功效[3]。

【参考文献】

[1]张学庸.新编诊疗常规[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