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的差距十篇

时间:2023-10-30 17:33:13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1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2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3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2

中国某外贸公司总经理应美国合作方的要求到美国进行访谈,双方要讨论下一步的合作方案。到达美国之后,美方对中方提出的合作方案十分感兴趣,合作事宜基本确定,就等着签合同。等待合同期间,美国代表出于礼貌邀请该外贸公司总经理到他家里参加宴会,该总经理欣然应邀,他也很想看看美国人的家里是什么样子。

到达美方代表家里之后,他开始了习惯性的中国式的谈话方式,为了拉近双方的距离,他一开始就问美国代表:你的脸色看起来不太好,是不是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还详细追问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其他的原因,后来感觉到美方代表的脸色不是很好看才停口。为了表示自己的品味高他又问美方代表:你的房子装修的很漂亮,应该花了不少钱吧?

拜访结束后,美方代表说合同具体内容他还要仔细考虑一下,然总经理先回去等他的消息。这位总经理回去不久,美方代表就派人通知总经理取消合同。理由是美国代表觉得这位总经理不尊重他,对总经理的合作诚意产生怀疑。

追根究底主要原因是总经理犯了美方代表的交谈禁忌。在中国,双方相互交往时习惯询问和别人相关的事情,比如身体状况、居住坏境等。从古到今,中国人见面时经常说的就是你家里人都还好吧,替我问候令尊,以此来表示双方的关系比较密切,拉近双方距离。但是在西方人看来,你所问的都是他的个人隐私,打探隐私就是不尊重他。

我们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交谈礼仪,由于地域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具有自己的名族特色和国家特色,但是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并很可能造成沟通障碍。

中国人在见面时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吃饭了吗,在中国这只是一句寻常的问候语,相当于西方国家的HELLO,但是如果你这样问一个外国人,他会认为是你想请他吃饭。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涉外商务礼仪中的交谈礼仪,避免因为说话不当而导致生意失败。

和西方人交谈有几种话题是不能涉及的:健康状况、收入情况、婚姻家庭等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涉及国家和行业秘密的话题;格调不高的话题。更不能非议党和政府,不能背后议论领导、同事或者是同行以及交往对象。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3

[关键词] 文化商务礼仪差异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下商务礼仪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交际障碍,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更加有效的交际。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这种差异的主要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语言习惯及非语言习惯等。为此,下面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一、 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人生的道义往往与“忘我”相联系。汉语中有“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 等字句,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从社会价值出发判断评定个人价值,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构建社会价值。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有个性,应该弘扬个性,但个人永远不能置于国家、集体之上。

这种非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主张个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权。

下面我们以中美文化中对年龄看法的不同对中西价值观念的不同加以说明。

美国文化重视青年。青年代表着未来,是可能和希望的象征。而老年人则成为相对不受重视的群体。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强调尊重长者。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汉语的称呼中,对待年长者常加称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先生”,“老同志”等。甚至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以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如“刘老”、“张老”等。而在西方,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实,即使涉及有关内容,也总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代替old man,用elderly,advanced in age代替old。

另外,西方人过分推崇自己,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而使人际关系非常冷漠。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中西方人的观念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如见面后寒暄,询问别人的年龄、籍贯、职业、收人、婚姻状况、家庭情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西方,这些都属于隐私,询问这些问题均被视为有失礼貌的。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用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时间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道家思想中,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道”的展开过程中,先是逝,是远,最后是反,反也是返,即回到本原的道中。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中,投入整体的生命再造之中。阴阳五行说认为,阴和阳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转化,导致了昼明夜暗交互轮回,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周而复始,以及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的气运变化。这些以阴阳交替盛衰为根源的循环过程,就形成了自然界的时间结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着一种对时间的“紧缺”感。

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各种文化里的人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比如说,在美国商人的眼中,时间永远是金钱。“开门见山吧”,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时就能得到口头的承诺。“我们是不是说定了?”会谈中,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的线形时间观念只是注重现在、计划未来,所以为争取时间应该及早地进入正题。

而中国人经商乐于感情投资,喜欢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所以商务活动进展缓慢。中国商人不喜欢美国人急于求成的态度。以生意为中心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中国人则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

三、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中国菜肴强调“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以追求味美为第一要求,致使营养问题成为影响中国饮食科学性的最大弱点。西方人饮食重科学、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等的要求。他们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味道。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吃得也较为简单,享受在饮食中基本上不占重要位置,所以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反映着中西饮食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 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反过来,西方人仅把饮食补充能量的一种手段,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

在中国,保持低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而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国。虽然这在中国文化中合情合理,但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 在英语环境里, 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 等敬谦语。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面对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时,中国人常会说出一连串的“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做得不好”、“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等自谦语。这往往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因为,在西方文化里,夸赞人家的人总是希望对方对他的赞扬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别人的赞扬,是非常不谦虚的。

中国人见面时总喜欢问一声“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这在国内人听了非常亲切,可要是放到欧美国家说,他们听了就会反感。前面提到,西方人最不喜欢别人过问和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你问他去哪儿,他会认为你这是在打听他个人私事;你问他吃饭了没有,他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共进午(晚)餐。在西方国家譬如英国,人们见面时总习惯于问一声“今天天气怎么样?”。

五、非语言习惯

中西文化差异也大量存在于非语言习惯之中。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通常,非语言习惯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

现代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耸肩,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体姿势。他们在耸肩时,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我们在表述上述意思时只是摇头或摆手。

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经意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3]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4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52-02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打招呼差异

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而西方平等观念比较强,称呼规则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称呼,一般很少用头衔称呼别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场合下,西方人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与西方熟人之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尊称为“Mr某某”会让对方误认为你试图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时间观念差异

守时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提前一些赴约是礼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国家,请人吃饭或参加商务谈判活动都要事先通知,临时的邀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怠慢,不管多诱人基本上都会被拒绝,在中国现代商务交往中,邀请与会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预约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钟对方也会接受和欢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谈话方式上,中国人在商务谈判,经商中,喜欢感情投资,在交谈中不急于进入主题,谦虚,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选择的灵活性,有时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准备、表达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国人却认为西方人的直接与简洁带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商务活动往往无法顺利开展。

三、送礼方式差异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与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却认为礼品越贵重越能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以促进谈判的顺利达成。西方商务人士也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但他们比起礼品价值更看中礼品包含的意义。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及浪漫的情调。

四、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跨文化商务活动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遵守国际商务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商务礼仪,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务礼仪差异,为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获劳务的交易协商,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进程与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圆满的商务谈判活动中,遵守谈判未必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如果违背了谈判中的礼仪,却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对达成协议造成威胁,因此,在谈判中,要严格遵守谈判中的礼仪。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五、小结

总之,随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际日趋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商务活动中,商务打招呼方式,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应用十分广泛,商务礼仪贯穿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由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大有裨益,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和国内人员谈判的礼仪,还要学习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场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促成谈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利益差异对国际商务谈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5

【论文摘要】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涵盖了体态语、商务礼仪,以及时空安排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挥着独特的社会语用功能,但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为商务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 非语言行为跨文化商务沟通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语言交际非常重视,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却很少,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商务交流扩大,跨文化下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非语言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由此可能导致整个商务谈判交往的失败。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当存在语言障碍时,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体态语(body language)和商务礼仪(business manner),体态又包括表情(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接触(contact)等。 一、不同文化的商务礼仪中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涵不尽相同 商务礼仪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赠送或接受礼物等,是商务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虽然通常有一些国际惯例需要遵从,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有很大的区别。 赠送礼物是商务礼仪的必要环节。中国虽有“礼轻情意重”一说,但实际操作中却讲究以礼物的厚重来表示重视对方;但在欧美国家,礼物过重反而会引起误解,会被认为送礼者有所求。被作为礼物赠送的物品在另一种文化下却可能成为忌讳的东西,如中国的手绘、刺绣、真丝手帕是许多国际友人喜爱的工艺品,但在地中海沿岸,手帕代表“诀别”,是商务交往中非常忌讳的东西。 拜访或约会也是常见的商务活动,但在时间上不同文化有不同选择。中国人常喜欢选择周末、节假日进行拜访,因为在中国节假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最佳时间。但欧美人却不喜欢在这一时间接待朋友或接受邀清。他们认为节假日是个人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如果被邀赴约,尤其是公务约会,则认为对方有意妨碍他人。 讨论或汇报工作时,东方上司通常坐着,下属站着;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相反,上级通常站着,因为他们感觉站着更能控制局面。站立似乎是西方人社会交往的一种习惯,他们通常站着开会,站着接待,聚会时站着交谈,年轻人也从来不会因没有为老年人让座受到责备。美国男人坐着时喜欢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脚尖朝着旁边的人,而这种翘着二郎腿的习惯却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这种姿势被认为是对客人的极大不礼貌。 礼貌是商务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表达礼貌的方式上,不同文化下的民族有其各自的特点,相同的表示在不同文化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商务人员必须了解,以免造成活动的失败。 在大多数国家,人们用握手的形式表示问候或欢迎,而日本人是以鞠躬来表示。鞠躬也是全人类都共有的礼貌姿态,但这种共有的礼貌姿态在中西方民族之间是有着“度”的差异。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欠身或者略为弯腰的动作用得较多,日本人表现得更突出;而西方人的欠身动作则少得多。在有些文化中是以不同形式的拥抱或接吻来表示礼貌和欢迎,而阿拉伯、犹太、拉丁美洲和南欧一些民族则以相互抚摸或闻对方气味来表示问候。 微笑是表示礼貌的另一种方式,美国人会在公共场合随意地对陌生人微笑,而许多俄罗斯人却认为这是不寻常的甚至是可疑的行为,认为美国人的微笑不合时宜。不过美国人却觉得俄罗斯人笑的太少,行事冷漠。美国人谈话时希望看到对方的反应,他们认为,礼貌的听者应该向说者表达出兴奋,难过,吃惊等表情;而中国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美国人用抬眼眉,点头,微笑或同说话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来表达对说话者的关注,虽然在某些国家文化中认为直接的目光接触是不礼貌或是暗含威胁的行为。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谈话却不直接看着他的眼睛,他可能会质疑你的动机或猜测你不喜欢他,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 服从,总是避免直视对方,因此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频繁。 此外,在敬酒茶时,英语国家只敬一次,而且用一只手递给对方,而中国人用双手递东西,并且要三番两次地劝敬。 二、不同文化中体态语含义不同 1.体距语行为的差异。体距语行为指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所处的角度及空间的位置,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美国学者霍尔(EdwardHall,1969)研究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他认为人的交际距离可分为四种类型,并指出其场合特征和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这四种类型分别为:第一类是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为45cm,交际者之间关系非常亲近;第二类为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指熟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熟悉关系,身体距离45厘米~80厘米;第三类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即一般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体距为1.30厘米~3厘米;第四类是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如演讲厅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体距为3米至目力可及,听力可及的距离。 由此可知,在商务交往中我们对欧美人的交往距离为第三种。但与拉美或阿拉伯交往距离要近的多,在他们的文化中,人们在交往距离很近并且经常互相接触。如果这些国家的人在谈话中离美国人太近,美国人就会感到不适,并且后退,而他们却会紧跟,因此等谈话结束时,他们的所站的位置距谈话开始时的位置已经很远了。 在中国,同性别的青年互相搂抱是友好的表示,异性之间的接触则较谨慎和含蓄,而在英语文化国家刚好相反,异性之间的接触比较自由,而同性之间的勾肩搭背则要遭人白眼,被认为是有同性恋嫌疑。实际上,英美人总是与人保持适当的私人领域,这与中国人的行为截然不同,中国人不但不随身携带私人空间,对拥挤也习为常。 2.手势语言的差异。手势是各种语言中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但不同文化下,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表示祝愿时,中国人常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前,英美人士则是食指与中指交叉右胸前表示“祝你成功”或“但愿如此”(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十”)。表示吃饱时,俄罗斯人用手掌齐颈部的姿势(而在中国却表示杀头),法国人是把手掌抬到嘴唇上边快到鼻子的地方,加拿大人则用右手掌举至额头的动作。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而,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具体说法是Let’ 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把两手摊开,耸耸肩表不“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欧洲人用拇指朝下的手势表不反对或不接受某事物;在英国人,手掌向内两指头形成‘V’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邱占尔在一次演讲中,改用手掌向外,形成V型来表示“胜利”,引起了一阵轰动并得到了听众的认可。 OK的手势被广泛使用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如果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向对方作OK手势后,日本商人的态度可能会改变。虽然在许多文化中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而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示”,因为在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把双手举过头鼓掌的手势,在美国通常表示战胜对手后的骄傲,而在俄罗斯这却是友谊的象征。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为表示友谊做出上述手势,这使许多美国人感到不舒服。布什总统访问澳大利亚,一切圆满,可是,他向澳大利亚的欢送者告别时竖起了大拇指,这引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友好、赞誉的表示,而澳大利亚人却认为是猥琐的动作。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为难时,常常手挠头,并深吸一口气同时发出“嘶”的响声,而美国人则没有这一动作,他们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做上述动作常常不解其意。 总之,跨文化商务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也要求非语言行为的得体,才能达到谈判的目的。成功的交流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是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保障,了解商务对象国家的思维方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及其与我们思维习惯的差异是交流成功的关键步骤,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6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往今来的众多仁人志士也使得我国无愧这一赞誉。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以实验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逐渐构建起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发展体系,而我国以经验为主导的文明发展已经逐渐落后。在教育学界,礼仪教育作为新时代社会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已经纳入了教育的规范之中,但由于我国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礼仪教育的定义、规范及模式都相对模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本文即从实践意义对此进行探讨。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定位幼儿礼仪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身处幼儿时期的社会人进行的一种使之能协调处理与其他社会人间融洽关系而进行具有共同价值观的规范。而此处的幼儿也往往指处于在幼儿园或其他具有一定公共概念的范围内幼儿集合的群体内,这样的礼仪规范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就具备了一定的固有属性,为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幼儿礼仪教育的目标议定中,如何有效地分辨礼仪,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认知和实施步骤分层,并逐渐构建起良好的给人印象深刻的行为习惯。而在相对微观的目标实现中,我国的教育学界根据我国的礼仪教学现状将其定为从礼仪意识、仪容仪表、形体姿态、礼貌用语和礼仪道德行为规范为具体的操作层次。其中礼仪意识是作为核心内在进行培养的必要内容,而仪容仪表、形体姿态、礼貌用语和礼仪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将具体的礼仪内容蕴涵其中,这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形成与规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礼仪教育的功能缺失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学界的认知观念相对滞后,针对青少年乃至幼儿的德育,尤其是礼仪教育远远不足,往往是在大学阶段才会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而对这一阶段的人来讲,其礼仪行为已基本成型,而在这一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相应的应该设立的礼仪教育课程却因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而相差甚远。这造成了我国教育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功能缺失与供需矛盾。同样在幼儿时期,社会人处于对社会进行自我认知的阶段,该时期的知识学习会对其未来的行为建构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根据环境与人的耦合联动效应影响,环境的熏陶作用在这一时期同样应该起到极强的向导作用,但由于这一功能的缺失,使得礼仪教育同样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三、幼儿教育的科学构架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幼儿礼仪教育环境的缺失,从而要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完整实施,就必然要构建起完整科学的学理环境与完善可行的实施环境。笔者根据对国内实情的理解,对我国目前的幼儿礼仪教育提出一些合理构建的建议:首先,由于幼儿礼仪教育是在诸如幼儿园等相对公众的场所进行的,所以针对幼儿的礼仪教育首先要在这样一个幼儿存在时间较长的环境里进行环境熏陶。从对尊敬师长和关爱同伴做起,通过对自我的认识不断鲜活,加上对自身周遭伙伴的礼仪构建设定其初步的礼仪教育。其次,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构建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配合,我国应该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面进行相对辅助的配合,通过更加客观的生活化形式向幼儿展现礼仪化生活的现况,以及更高的理想状态。最后,家庭在幼儿的礼仪教育中扮演了相对低调的角色,但这一隐形的教育并不因其低调而略有降低,父母及家人的榜样力量在幼儿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则是不可替代的,同样也是幼儿直观学习的榜样。这样通过幼儿园、社会与家庭的耦合联动,可以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积极环境来促使幼儿礼仪教育稳步向前发展,同样也会对我国未来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实验客体,并不断改进并最终实现我国幼儿礼仪教育的常态化,实现礼仪之邦的再现。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7

【关键词】中西文化礼仪;差异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68-01

礼仪是文明社会的一种不成文规定,受到不同国家特定历史和地域环境影响,也同样是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中的礼仪指的是一种礼貌性的礼节,而西方文化中的礼仪更多指礼节、习俗或者是协议。只有深刻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应用于中国当代社会,达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

一、会面礼仪

在中国,朋友之间会面时,尤其在跟长辈或是上级会面时,会身体微微向对方倾斜,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个动作意味着自己的卑微和缺乏自信。除此之外,中国人之间的寒暄问候往往是伸出右手紧紧握住对方的右手,甚至用紧紧拥抱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上述姿势只能在亲密朋友间使用,如果在正式会晤中使用这种方式会让人举得对方很虚伪、不真诚。“你吃过了吗?”“刚刚去哪啦?”中国人对于这些寒暄的句子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如果把这些话跟西方人说,他们会大吃一惊,甚至感到局促、不知所措,因为这些所谓的问候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对隐私保护的底线。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很简单,他们一般会简简单单说一句“你好”,或者根据时间来作相应问候,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等。

二、名字礼仪

中国文化中,对于年轻人、长辈和领导的称呼都大不相同,如果称呼不当,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甚至没有教养。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称呼用语包括自谦用语和对对方的尊称用语。如“鄙人”“愚人”等自谦语表达谦卑、谦逊的行事风格。而用“令”“贵”等尊词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尽管在西方皇室、宗教、军队和法律领域中会在对方第一个名字前加上相应称谓,但是远远没有中国的这些称谓繁琐复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之分和等级体系,要求年轻人必须对长辈或者领导使用尊称表达尊敬而不能直呼其名,如果一个中国孩子直接称呼其父母、老师或祖父母的名字,则是没有礼节教养的表现。西方文化中的称谓比较灵活随意,除非一些非常重要的场合,不管对方的年纪、社会阶级,都可直呼其名。

三、会话礼仪

这里所讲的中西会话礼仪主要是对于隐私的评价标准。在选择谈话主题上,中国人倾向于询问对方的私事,也会主动讲自己的私事。通常谈论的话题包括家庭、婚姻、孩子、收入等,他们把谈论这些话题视作跟对方亲密与否的标志。这主要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果对方告诉你这些事情,代表的是一种友好,是拉近两人距离的体现,这也是中国人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相反,所有这些话题在西方人看来是越界表现,跟朋友相处,重要的是看有无共同爱好、有无相同的价值观,而不是通过揭露自己的隐私而讨好对方;同时,在表达观点方面,中国人如果跟上级或者长辈有不同意见时,一般不会直言不讳当众表达,这也是中国文化长久以来秉持的集体主义观的体现。西方文化则大不同,他们不会因为级别差异、长幼有别而不表达个人观点,他们会很自然地各抒己见,双方都不会认为这是粗鲁的表现。

四、西方礼仪文化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人际交流就是文化的精髓,人们在其中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价值体系。这些不同受包括地理、气候、政治生态和经济相关的特定历史阶段影响,从而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生活方式、行为模式,进而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也就是我们所指的文化。社会礼仪无所不在,时刻被互相比较着孰优孰劣,在此过程中又互相冲撞、互相融合。每一种传统礼仪文化原则皆是各自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国家民众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不同,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各异的根源。

从文化根源角度上看,中国文化备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影响,对于家庭成员和人际关系之间更加注重情感的维系。而西方文化根源于古希腊神话以及近代为了争取民利而带来的冒险主义和个人主义,17世纪《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有生存权”“追求自由的权利”等内容已经揭示了西方人对于等级制度的弱化、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文化的环境也能解释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中国的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人们对于土地有深切的情感,一旦定居下来就很难再举家迁移,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安土重迁的。长期群居在固定区域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助,也会更加注重和人交往过程中的主观感受。然而西方文化产生于注重“适者生存”原则的工业社会,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会更有竞争意识,进而更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情感的表达。除此之外,频繁的大规模种族迁移使得西方人不会对土地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孙爱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

[2]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差异[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9).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8

中西服饰在图案的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对于新娘礼服来说,中式新娘礼服上最常见的图案为凤凰,其次还有花鸟、青花瓷等一些古典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服上的图案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是,所有的图案都象征吉祥如意、大富大贵。所有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并且,由于直线的剪裁手法,使得这种服饰比较便于绣上图案,所以通常来说,中式礼服上会有较多的图案,并且图案的做工较为精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的最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而对于西方的新娘礼服,通常来说比较单一、简洁,大部分礼服的图案设计为蕾丝的碎花,主要呈现西方文化中一直崇尚的纯洁、大方、自然、简单的民族特质。

二、中西新娘礼服差异的文化成因

(一)中西传统思想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深受等级制度及权力地位象征的影响,穿衣风格也相应较为传统。并且,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加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穿衣上不仅仅追求漂亮和舒服,最重要的是合礼。所以,中式的新娘礼服通常为上衣下裙,且上衣的衣袖为长袖;礼服的衣领多为竖领,几乎将脖子也包裹起来;裙子长至脚踝,全身上下都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衣服中。并且,许多新娘礼服都在内部搭长袖长裤的底衬。所以说,中国人保守的传统思想,使得人们在穿衣上也尽量追求保守,讲求严实合缝,衣服的扣子扣谈古论今到颈部,裤子长度盖过脚踝。另外,根据中国“宽衣”和“合身不合体”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式的服装设计通常为A字形,服装的袖口和下摆向外扩张。因此,中式的新娘礼服设计通常使用直线式的剪裁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新娘礼服的整体效果看起来比较扁平、宽松、大方,尽显东方女性的端庄与含蓄之美。而对于西方来讲,自古以来都追求民主与自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其服饰的夸张、开放的特质。所以,西式的新娘礼服通常有着庞大的下摆,或者拖地的长裙,上身紧致且外露,设计较为独特和大胆。中西方在传统思想上的“保守”与“开放”的差异,在服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中西方新娘礼服各自特色形成的最根本的文化成因。

(二)中西传统社会习俗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在古代中国,服装的颜色通常带有政治意义,是权贵等级的象征。例如,象征着黄金、辉煌、富丽堂皇的黄色向来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为古代帝王服饰专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社会等级,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消亡,这种服饰色彩的等级观念也随之消亡,然而蕴含在其中的象征意义却流传至今。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红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情、活力、激情,在宋朝时,红色被定义为喜庆色,被普遍应用于庆祝之事,象征着吉祥、欢乐及对美好的向往。所以,在婚礼这一喜庆的场合,新娘礼服的颜色当首选为红色。而在西方,西式的新娘礼服多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白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在早期的神话中,有白色的公牛、天鹅、鸽子等纯洁和高贵的动物。而在生活中、白色的东西通常被予以美好的象征,例如白色的牛奶、白色的雪、百合花等,所有关于白色的种种联想在西方文化中都有正面积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干净”“纯洁”“无辜”“高尚”“有教养”等内涵。因而,西式的新娘礼服选用白色作为其主色调,寓意新娘的纯洁、高尚,同时也是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期望。在中国,服装上的图案也像服装颜色一样,是等级和权贵的象征,在中国古代,龙凤象征着吉祥和尊贵,是皇室人员服饰的专用图案。中式新娘礼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礼服通常为凤冠霞帔。相传朱元璋为答谢自己的救命恩人———一个平民女子,允许其在结婚之时穿戴凤冠霞帔,享受皇室尊荣。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凤冠霞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案出现在中式礼服上,既有传统的花鸟图案,也有现在的人物图案,图案的种类逐渐呈现多样化。而在西式的新娘礼服上,很少出现一些繁杂的图案,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碎花点缀,礼服上的图案较为简单、单一,这与其追求纯洁、简单的设计风格相匹配。

三、从中西新娘服饰之走向探析中西文化交流之方向

经过上述中西新娘礼服的对比分析,受中西的传统思想、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中西新娘服饰在设计、图案及颜色方面存在差异,分别体现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民族特色。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在婚礼文化的交流中也出现了多种现状。首先,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婚礼举办方式直接借用西方的婚礼仪式,把中国元素全部抛弃,新娘礼服也全部采用西式婚纱。其次,有一部分人喜欢全部采用中式的结婚仪式,新娘礼服为传统的凤冠霞帔。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喜欢采取中西结合或者中西两种仪式各办一场的方式,此种情况目前多为常见,在结婚仪式时,新娘可以穿西式婚纱,仪式结束,进行敬酒或者其他活动时改穿中西元素结合的新娘礼服。这种礼服大多是红色套装,上衣下裙,既沿袭中国“红”的元素,又有西式的“形”之美,最重要的是此种礼服轻快方便,便于行动。因此,这种礼服是结合实际的情况,并融合中西元素所形成的,被普遍使用,是较为合理的婚礼服饰。根据新娘服饰的交流与发展走向,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与要求,合理融合各个文化的长处,并通过不同文化的结合衍生出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四、总结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9

【关键词】商务礼仪 应用 商务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6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商业活动不胜枚举。但由于各企业的创办理念、价值观念、交流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面对日益繁杂的经济合作和竞争环境,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复杂的环境下处理好公共关系,各企业有必要普及良好的商务礼仪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建立更好的合作洽谈关系。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将人们在日常商务活动中的行为都约束了起来,彰显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尊重。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开放性发展,使得商业活动较以往有了大幅度增加,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 商务活动中的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指企业商务人员在长期的商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遵循的对交往对象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准则。在商务活动中涉及的商务礼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交谈礼仪,包括商务礼貌用语的使用;(2)仪表仪态礼仪;(3)对商务规矩和习俗的遵循。在商务活动中,交流氛围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切身利益,交谈应时刻遵循真诚与尊重的原则,营造信任友善的氛围。同时,善于使用商务礼貌用语能够融洽交往双方的关系,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仪态仪表是商务礼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商务活动场所是比较正式和严肃的,因此正确的着装和得体的仪态会给人重视该交流活动并尊重对方的感觉;反之,会让对方质疑其进行商务交流的诚意。除了要重视语言和着装之外,对商务活动各环节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文化也应当有适当的了解,正所谓“入乡而随俗,出国而问禁”。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在贸易往来中不冒犯或者触碰到贸易伙伴的,促进商务交往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说,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是呈正相关的,即交往双方遵守商务礼仪会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反之,贸易双方如不遵守相应的商务礼仪则会对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 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正确应用可带来良好结果

1.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商务活动氛围,促进商务活动顺利开展

良好的商务活动氛围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外部因素之一。融洽、和睦的商务活动会使贸易双方舒缓心情,进而有意愿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假如贸易双方在一个剑拔弩张的氛围中进行交际,双方都唯恐自己会在这场贸易交流活动中有所损失,一心只想着如何能让自己在这场交际中获得更多利益,那么这场商务交流活动开展的目的也就没有了实现的可能。反之,假如贸易活动双方都是彬彬有礼,能够传递给对方合作的诚意,注重维护活动的开展气氛,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拉近两个企业的距离,使两个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顺利地开展。

2.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彰显企业信誉和员工素质

商务礼仪在展示企业文化、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的商业活动加分。几年前在国际商业贸易往来中曾发生过一件有关商务礼仪的事情。上海某鞋厂和日本的某株式会社签订了一个有关布鞋的合同,但是由于日方的预测失误以及海运等原因,使得中方的布鞋在运到日方时已经过了布鞋销售的旺季,为此日方发给中方一封措辞激烈的退货函,这种行为在国际上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是中方企业从双方长期合作的目标出发,重视商务礼仪的使用,委婉地告诉日方退货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以货易货,用其他的产品替代。中方企业的这一举动使得日方企业大为感动,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便维持了下去。中方企业得体的处理方式不但解决了货物纠纷问题,而且提高了中方企业的企业形象,彰显了其员工的素质,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3.有助于增进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活动双方的友谊

文化差异是造成不同区域企业交流中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生长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人们,所接受到的文化、教育也是不同的,这些文化会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在我国的课堂中学生们的座位安排和坐姿是规定好的,而在美国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是因为我国一直崇尚的集体主义文化与美国人奉行的个人主义文化要求的不同。因此在我国和西方的一些国家进行商业活动的往来时,这种集体主义的观念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就会发生碰撞,稍不注意便会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因此,善用商务礼仪,对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予以重视,才能增进贸易双方的友谊,促进贸易顺利开展。

4.有助于促进商务活动双向沟通,为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众所周知,利益是企业开展商务贸易活动的根本目的。在贸易活动中,贸易双方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要尽最大能力争取自己的利益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正当获取利益和维护利益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虽然这些冲突并不是针对某企业或某个人,但是有时候也会影响贸易双方之间的和谐关系,甚至最终闹得不可调和。而适时将商务礼仪应用在商务活动之中,时刻给对方被尊重的感觉,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贸易双方达成和解共识,找出适中的解决方案,圆满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作为一种行为准则,约束着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是从道德方面对商务活动进行的规范,它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商务活动之中散发着正能量,为贸易双方合作的实现做出重要的贡献。在当前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双重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将道德的作用彰显出来,不但能够促进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深入了解,为其从事道德建设夯实基础,同时也会给贸易伙伴被尊重的感觉,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心.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合理使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宋源.国际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J].消费导刊,2010(01)

[3]王苗苗、张芝.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交往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篇10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Abstract】Etiquette is that one people demands even a nation,a country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morality accomplishment external show the form,the basic being to conduct self.Go deep into the education carting out etiquette among the students in teen-agers,highIy value the new image moulding“civilized etiquette of the Chinese nation”,train civilization new courteous generation,be very necessary,be also very important.Social intercourse convention and etiquette are the main content that culture educates in English teaching.The culture seeping through etiquette therefore step by step in English teaching is aware of,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y training student’s striding over culture thereby step by step.

【Keywords】Etiquette; Trans-Culture consciousness;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 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 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 and 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5]《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2005年7月,http://www.21mishu.com/

[6]《涉外礼仪之食的礼仪》,2005年8月,www.edu.1798.cn/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