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十篇

时间:2023-10-30 17:33:13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1

20世纪60年代,美国Stephen  A.Phyrr等房地产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西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研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采用多模型和多方法,探索房地产周期波动及其机理。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房地产的周期波动规律,即着重于国家、世界或区域范围内的周期研究,如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房地产需求周期、供给周期、占有周期、长周期和短周期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以全国为对象研究房地产周期[1];以较长的时间序列资料为基础研究房地产周期[2];以宏观经济周期为背景研究房地产周期[3]。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某类物业的周期波动规律,即着重于城市区域、次级市场或物业位置范围内的周期研究,如城市周期、社区周期、所有权生命周期、租金率周期和资本化率周期等。针对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也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所涉及的物业包括办公楼、住宅、工业用房和商业用房等,主要分析各类物业在不同市场周期阶段的投资策略。在各类物业周期研究的文献中,较多的是办公物业,如伦敦和悉尼的办公楼市场周期[4][5]。

采用多方法和多模型研究房地产周期。一是采用不同指标描述房地产周期,如空置率[6]、通货膨胀率[7]、房地产价值[8]、价格和租金[9]等;二是利用多模型分析房地产周期,如系统动力学模型[10]、租金增长率和租金分布模型[11];三是考虑风险因素分析房地产周期及其投资策略[12]。

在我国,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且大多限于宏观经济层面。其内容主要为国外有关经济周期研究成果的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13]以及利用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BP)模型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14]等。

本文结合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实际,从投资、政策、市场行为心理和城市信息化水平等四个方面论述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成因,探讨对房地产周期波动进行预警和调控的理论依据。

二、房地产周期波动与房地产投资

以武汉市为例,选择房地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住宅投资、房屋施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土地开发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居住消费价格指数等9个指标,用其扩散指数来描述房地产周期波动。比较分析扩散指数与房地产投资波动的关系,可知这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房地产投资与周期波动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资源约束型特征。投资作为关键的投入要素,自然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因而过度投资同样是房地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且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投资饥渴症影响下的投资冲动。首先,投资冲动来自于投资者自我约束弱、责任主体不明确。如在1992—1993年房地产投资过热时,绝大多数投资者为国有企业。由于企业的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对投资者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其次,投资冲动来自于投资者对市场认识的模糊性。计划经济具有资源约束和短缺经济特点,即只要有投入就会有需求,这一特点在经济转轨时期仍然影响很多投资者。再次,银行信用极度扩张。银行对房地产投资资金有着无限供给的倾向,为热情饱满的投资者和善于钻营的投机者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房地产投资冲动。如1992年,我国专业银行净拆出资金增加了593.2亿元,这些拆出的资金1/4被用来炒地皮[15]。再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该地区长期的房地产过热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金融机构放贷给房地产业的款项以不超过总放贷额的10%为宜,而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金融机构投放到房地产的资金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0%、29%和20%[16],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房地产日益暴露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

二是房地产投资在时间上的集中性、物业类别及其定位上的同质性。房地产投资集中发生在某个时段,是由于过多地强调房地产投资的计划性而忽视投资者的微观决策机制所致。物业类别的同质不仅表现为房地产使用功能类别相同,而且物业类别的质量和配套环境也在同一水平上,没有考虑多层次的房屋需求,同时对房屋质量和配套设施重视不够。这种“齐步走”的投资行为加大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幅度。

三是房地产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过度的房地产投资,如果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效需求,势必使房地产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房地产有效需求不足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住房制度改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提租发补贴,到今天的货币化分房,住房需求者在心理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其次,房价收入比不合理。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地区的房价与收入比在3-6倍之间时,房屋需求者才能在不降低正常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购买住房[17]。而我国一些城市的房价比高达10-20倍以上,广大居民无能力购买住房。其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城市居民在预期的收入和支出心中无底的前提下,不得不存钱以备后用。因此,银行7次调低利率,但居民的储蓄仍然有增无减。其四,房地产产品结构不合理,住房质量和环境质量有待于提高。

三、房地产周期波动与政策

1.政策因素对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

经济波动是经济系统对外部冲击的响应曲线。政策周期是从经济活动以外去寻找经济波动的成因。然而,政策因素的变动也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此,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常常交织一起,其界限难以区分。

政治通过相应的政策去实现。政策周期源于西方的政治周期学说,即经济的结果是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志,由此,执政党在其周期性的大选中,为了获得连任采取重大的政治决策,从而引起经济的周期波动。政治周期不仅在多党制国家存在,而且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党执政的国家也存在。政治周期学派认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由政治变动造成的[18]。虽然,我国的政治目标同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根本的区别,但由于政策因素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和控制能力强,因而政策因素对经济波动影响甚至更大。

根据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有关资料,表1[19]分析了中国房地产政策周期。

表1 中国房地产政策周期(1979-2002)  

年份

发展目标   

政策内容

  

波动特征

1979-1983 修改十年规划指标, 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

经济复苏

调整、改革、整顿

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

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

放管理权。

1984

发展房地产业

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 房地产开发投资和

推行商品化试点。

销售出现第一个高峰。

1985-1987 防止盲目发展商

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

房地产发展增长

品住宅

限制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速度放缓。

1988

扩大房地产业发展; 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 房地产投资额与

进行住房制度改革

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

销售量比上年有

制度改革;开放房地产市场。

大幅度增长,增长

幅度为72%和34%。

1989 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投资和商品房

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 销售增长幅度为6%和

,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 11%,比上年有明显减

产投资规模,紧缩银根。

少。

1990 加强治理整顿;推

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

房地产开发投资自1986

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 (-7%),表明房地产业受

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到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较

大。

1991 规范房地产业发展;

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 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 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3%

内全面推行。

和18%,增长幅度较为明

显,表明房地产业发展

新的一轮增长已经开始。

1992 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

房地产成为新的投资热

结束;开放房地产价格;扩大

点,1992年房地产投资

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

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放开发消费贷款。

;房地产开发企业1.4万家

,是1991年的3倍。商品房

价格平均为1034元,比上

年增长29%。

1993 理顺房地产业,促进 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

由于上年房地产发展速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

度过快的带动,房地产

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

发投资增长165%,商品

。《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

房销售比上年增长102%

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

,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

可以说,1993年是房地

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

产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查的通知》。

1994 加强宏观调控,深

《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固

宏观调控开始起作用,

化住房制度改革

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

土地开发面积及房屋新

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

开工面积均呈负增长;

制度改革的决定》;调控、消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

化、稳定的发展阶段;开展房

高速增长的势头被遏制。

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

房地产企业由盲目随从

整顿金融秩序。

逐步到理智操作,但由于

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间

存在着较大矛盾,致使房

地产市场局部出现滞销。

1995 规范房地产市场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

房地产投资规模无序膨胀

;颁布《房地产管理法》,

已得到有效控制,增长幅

《增值税法》;整顿金融秩

度23%,但供应规模仍然

序;开始实施安居工程。

偏大。商品房销售市场不

景气,有效需求萎缩,商

品房空置严重。

1996

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新开工项目得到有效控制

租金改革和公有住房出售有

,投资结构趋于合理,空

了新的进展;政策性抵押贷款

置面积增加。商品房价格

制度开始建立;安居工程顺

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回

利推进。

落;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

比例加大;本年房地产投

资和销售额增长幅度分别

为2%、13%,发展速度明

显放缓,说明宏观治理政

策收效明显。

1997

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

货币政策。

期负增长1.93%,投资结

构以住宅为主;个人购买

力不断增强。空置商品房

仍将困扰房地产市场。商

品房价格增幅趋缓,平均

售价2017元。

1998 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

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

增长,增长14%,扭转

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

了1994年以来房地产开

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

发投资增长幅持续下降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

的局面,扩大内需,加

房分配货币化;同时,调整住房

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

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

经济增长的措施初见成

房,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

效;商品房的销售形势

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开发资金

良好,销售额增长40%

结构得到调整。

;个人购买力不断增强。

1999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启动住房消费

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保

,深化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

持平稳。房地产开发

投资增长幅度为14%,

与上年基本持平。商

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053

元,比上年出现小幅

回落。

2000

启动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出现

发展。

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幅

度为21%,商品房销售增

长幅度为32%。商品房平

均销售价格为2112元,比

上年增长2%,保持平稳。

2001 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对住房消费采用扶持政策,积

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较

极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加大房

为强劲的增长势头。总

地产开发投资力度,拉动经济

体上保持平稳,但增长

增长。

速度出现较大幅度的增

加。2001年全年房地产

开发投资增长25%,商品

房销售额增长18%。

2002

《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

2002年房地产业仍然保

秩序的通知》。

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1-4月,完成房地产开发

投资1467亿元,同比增

长38%。商品房屋销售额

780亿元,同比增长20%。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经济政策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特点,经济扩张政策和经济紧缩政策交替变动,构成中国特有的政策周期。

2.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反周期对策

既然政策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有着较大的影响,自然会想到:当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异常波动时,能否通过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采用反周期对策,抑制周期波动的负效应出现,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反周期对策的思路是,如果拥有足够且准确的数据资料,那么对以往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经验分析应当是可信的,并且由此可以得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经验特征和长度。这样,对于今后的房地产周期波动来说,又势必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估计,特别是在短期波动方面(如基钦周期)。所以,为了避免剧烈的房地产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必要通过政府的监督来控制波动的幅度,实施所谓的反周期政策。也就是说,当房地产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时,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抑制房地产经济过热;而当房地产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则采取相应的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房地产反周期经济政策可分为两类:与房地产周期波动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直接针对房地产经济运行的微观政策。

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是货币理论和财政理论。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将包括国民收入变动、通货膨胀等几乎所有宏观经济的变化归结为货币需求和供给变动的结果。方程MV=PT揭示了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的实质,由于货币的年流通速度V通常是由特定的制度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由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额T表示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额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所增加。那么,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增加时,必然导致一般物价水平P的相应上升。这样,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数量来达到监控宏观经济运行,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财政作为政府的另一种控制工具,对宏观经济运行可以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假定货币政策不变,如果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直接刺激了总需求的增长,而且也相应推动了社会总供给规模的扩张。相反,如果政府实施财政紧缩,则有利于抑制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在微观政策方面,主要指对房地产开发资源的控制政策,如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规划限制条件、税费政策和融资条件等。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和土地资源的垄断性,微观政策的效果往往更直接和及时。

3.房地产周期波动调控的时机分析

以上分析可知,房地产周期波动是可以调控的,调控的手段为,政府通过可控的货币、土地资源,采取金融、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影响房地产周期波动;调控的方法为,通过反周期方法,平抑或引导其周期波动。接下来的问题是何时采取调控措施,即调控的时机。

经济调控往往存在政策时滞,即采取某项经济政策到该政策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时滞的存在一般仅影响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但在特殊情况下,当经济波动处于上升或下降的转折点附近时,由于时滞,待经济调控政策真正发挥作用时,实际经济运行状态和趋势与政策出台时相反,此时,调控政策不仅起不到平抑经济波动的目的,反而会加剧波动。因此,对房地产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控,必须考虑政策时滞,把握政策调控的时机。

经济调控的时滞包括感知时滞、确认时滞、决策时滞和作用时滞。在这四个部分中,由于作用时滞是由经济系统的内在经济规律决定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而能够尽量缩短的只有前三部分。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尽量缩短时滞,即期干预周期波动。

四、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市场行为心理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2

一、商业信用历史回顾

唐代商贸业较为繁荣,但当时的商业信用相对滞后,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存在预付货款和延期付款的支付现象;随着商业贸易进一步的发展,宋代在经济往来中,借助于赊销形式,生产中的材料采购或者商品流通得以实现,“后期而取直”的商品赊销和“先期而与钱”的货款预付,这两种交易方式的商业信用已经比较发达;明代商业信用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了商品交易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商业信用同样对清朝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加速了资本流通与周转,缓解中小商贩资金短缺的问题,其次促进了清朝农业与手工业的商品化生产,最后扩大了商品的流通量,盘活了整个商品流通的渠道。

由于受到苏联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曾一度禁止商业信用,但国家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政策,在对国营经济禁止商业信用的同时,对非国有经济的商业信用则区别对待,例如允许国营经济对非国营经济可以采用预付货款、定金结算,同时允许国营经济与非国营经济之间存在赊销、赊购的商业信用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过渡,国家采取了有条件地放宽商业信用政策,现在商业信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沪市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06年资产负债表进行统计,应收账款占公司流动资产的比例为14.89%,占总资产的比例为7.61%,与此同时,大量的坏账沉淀在财务报表中,降低了运营资产的流动性,加大了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历程 1965年著名营销大师Theodeo

er Levitt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随后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Raymo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对产品生命周期作了进一步研究,1968年Polli认为通过描述产品和市场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人们可以更规范地在计划期间选择合适的策略。1969年Steiner通过研究认为,每个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都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产品的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并且销售数量与利润之间大致遵循“∩”曲线,除了典型的“∩”型生长曲线外,1982年Swan & Rink发现还有11种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形式,某一特定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不是固定的,相应的每种类型产品要求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

如同其他生物体一样,生命周期具有普遍性,1972年Mueller将生命周期应用到企业层面进行分析,1980年Porter认为产品生命周期是用于预测工业增长的最基本概念,1996年Gup & Agrawal 认为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提供了评价公司成长和绩效的独特视角,1997年Kotler研究表明,辨别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或者发展趋势,公司可以制订更好的营销计划或者采取更有效的市场策略,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市场角度来考量其存在寿命的,它是指产品从被消费者认可开始,直到从市场中消失为止的存续时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生命周期不同于产品使用周期,产品使用周期是指产品物理形态上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开始使用直到丧失使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方面的,又有微观方面的。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及技术因素等,从微观方面来看,主要有产品质量、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好、消费心理等。

(二)产品生命周期财务特征假设 1973年Fox最早发现财务活动与产品生命周期之间存在依存关系,Fox提出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财务战略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随后公司财务逐步拓展并采取更多的策略以应对不断蔓延的不确定性风险,期权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反映了这一趋势。同时外部环境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设计越来越复杂,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对产品的质量、外形等越来越苛刻。产品生命周期隐含这样的假设:

(1)随产品销售数量增加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776年经济学鼻祖Adam Smith的《国富论》,在该经济学巨著中阐述了分工与专业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原因,1848年John Stuart Mill吸收了Adam Smith的专业化思想,从节约生产成本方面论证了规模生产的优势,1890年Marshall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确地提出了规模经济的概念,并发现存在报酬递增的现象。

(2)遵循随产品数量增加的占据成本优势的学习曲线(Learnin

g Curve)。所谓学习曲线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生产函数,该经验曲线是193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Wright博士在研究飞机生产成本时提出的。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重复某项生产作业的频率就越高,生产与管理人员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导致单位产品直接工时呈现下降的趋势。

三、产品生命周期辩识工具

(一)通过波士顿矩阵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以及分权化管理的需要,波士顿矩阵(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s Matrix或者称 Boston Box)成为高级管理人员的战略计划工具,1963年Bruce Henderson首先提出波士顿矩阵,1975年Lorange等学者称波士顿矩阵是公司战略的基本方法,并声称该分析方法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应用,到了1981年波士顿矩阵得到普遍应用。Haspslagh通过对美国大公司使用波士顿矩阵得出如下结论:合理运用波士顿矩阵是一个进步而不是时尚,这个进步就是永久战略控制能力的提升。

波士顿矩阵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分析方法,在常用的波士顿矩阵中,水平方向表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通常用相对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垂直方向表示企业市场开拓情况,通常用市场增长率来衡量,其具体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相对市场占有率=■×100%

市场增长率=■×100%

处于“双高”位置的为明星(Star)企业,即市场增长率与相对市场占有率均比较高,但并不代表明星企业一定具有丰厚的现金流,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考察明星企业更多具备成长期的特质,企业必须进行大量投资以增强竞争优势,从而向金牛企业发展;处于“一高一低”位置的为金牛(Cash cows)企业,即相对市场占有率比较高,而市场增长率相对较低,由于金牛企业是市场的领导者,因而提供大量的现金流,弥补了其他时期企业的现金流的不足,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考察金牛企业更多具备成熟期的特质;处于“一低一高”位置的为问题(Question marks)企业,即相对市场占有率比较低,而市场增长率相对较高,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考察问题企业更多具备引入期的特质,企业必须进行大量投资,从而向明星企业发展;处于“双低”位置的为瘦狗(Dogs)企业,即市场增长率与相对市场占有率均比较低,通常瘦狗企业的财务指标较差,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考察瘦狗企业更多具备衰退期的特质,企业应采取收缩或者放弃战略。

(二)通过需求弹性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弹性是一个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需求价格弹性表示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表达式如下:ep=■。

其中:ep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代表销售量,Q代表销售变化量;P代表销售价格,P代表销售价格变化量。

一般来说,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如蔬菜、粮食、饮用水等,这些产品一般缺乏弹性,而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差异化、区域化明显的产品,以及处于消费支出结构中的低端产品,在一定的消费群体中,产品的弹性比较低,那些可替代产品较多,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以及处于消费支出结构中的高端产品,产品的弹性比较高。

当ep >1时,产品的弹性很大,也就是说商品价格作较小变化时,需求量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通常发生在产品由引入期向成长期的过渡过程中;当ep =1时,这时产品称为单一弹性,也就是说商品价格变化时,需求量会发生同样变化,通常发生在产品的成熟期;当ep

四、产品生命周期的商业信用策略

(一)商业信用策略类型 主要包括:

(1)财务型信用政策。该信用政策实际上是一种风险规避型的授信政策,即采取比较严厉的交易结算方式,对现金结算方式倍加推崇,仅对商业信誉良好、财务实力雄厚的商家提供信用,其优势是产生坏账的概率比较低,劣势是可能会失去一些潜在的客户与市场。

(2)销售型信用政策。该信用政策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冲动型的授信政策,即采取比较宽松的交易结算方式,没有对现金结算提出苛刻要求,同时降低对商业信誉、财务实力的门坎,扩大对商家提供信用的范围,其优势是占据一些潜在的客户与市场,劣势是产生坏账的概率比较高。

(3)稳健型信用政策。该信用政策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平衡型的授信政策,即不盲目扩大授信范围,在扩大市场与减少坏账损失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该信用政策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其难点是要求收集大量客户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不同产品生命周期下的商业信用策略 主要包括:

(1)引入期的商业信用策略。处于引入期的企业就像新生的婴儿一样,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顾客往往对新出现的产品缺乏了解,为了开拓产品市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从企业内部条件来看,由于需求大量的设备与技术投资,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企业最大的难题,由于引入期的企业市场认可度较低,产品生产成本高,财务指标相对偏低,因而其财务信用能力较弱,难以从资本市场的主渠道融通资金,大部分依靠自有资金来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制约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了企业的生存,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位为市场销售最大化。

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企业应采取相对宽松的销售导向型信用政策,在信用政策中信用期限是关键因素,因为对于引入期的产品客户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通常需要较长的信用期限对产品进行检验,培育顾客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为开拓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2)成长期的商业信用策略。从引入期步入成长期,企业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营销逐步走上正轨,企业外部的同业竞争者不断加入,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加剧。由于规模效应与学习曲线的双重作用,产品生产成本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时产品销售业绩不断上升,财务指标有所改善,对外筹资能力加强,但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通常采用扩张型的财务策略,企业需要进一步投资,这样会消耗大量的现金资源,因此该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位为利润最大化。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逐步转移到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其信用政策也由相对宽松的市场导向型信用政策转向相对稳健的差异化的信用政策,扩大对优质客户的授信,限制对不良客户的授信,尽可能控制信用风险,同时根据客户的不同特质,采取灵活多样的现金折扣政策,一方面让客户从中得到实惠,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利用现金折扣较高的机会成本,激励客户加速还款。

(3)成熟期的商业信用策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销售增长速度趋缓,但从销售总量来看仍然是可观的,企业经过大浪淘沙的发展,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由于市场容量的限制,往往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这时企业会采取降价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与引入期、成长期不同,企业不需要在市场开拓、设备投资投入更多的资金,因而企业进入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该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位为现金流入最大化。

在成熟阶段的企业,财务状况达到进一步改善,融资压力得到缓解,经营现金流量不断改善,资金流转比较顺畅,为了防止增长的陷阱,企业应该关注利润与现金流量协调发展,在现金流量结构中应重点关注经营现金流量,信用政策也由相对稳健的信用政策向相对严厉的财务导向型信用政策转变,并且实施有效的信用控制措施。

(4)衰退期的商业信用策略。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由于新的替代产品的出现,现有产品市场份额大幅下降,销售订单减少,同时由于设备老化以及规模效应的丧失,企业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财务状况不断恶化,因此该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位为成本最小化。

在衰退期阶段的企业,一方面财务压力再次显现,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成本费用措施,削减不必要的支出,精简不必要的人员,同时筹集一定的资金为实现企业的转型作准备,另一方面采取稳健的信用政策,稳定已有的客户消费群,扩大授信的额度,谨慎使用现金折扣政策,因为这样会增加企业财务困难,同时要合理确定信用期限,并且实施严格的货款回收控制措施。

总之,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思想,运用波士顿矩阵、需求弹性等方法合理判断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在各个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控制策略,适时、适量运用商业信用,增强财务弹性与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John E.Swan , David R. Rink. Fitting Market Strategy to Varying Product Life Cycles.Business Horizons,January-February,1982.

[2]Philip 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97.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3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

一、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曲线是围绕斜线FE上线波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如图1所示的A点和E点)。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收缩。收缩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收缩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如图1中C点)。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在扩张阶段,即CE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阶段。此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而收缩阶段,即AC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经济发展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二、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在经济学界,很多学者试图解释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20世纪50—60年代,菲利浦斯曲线理论流行,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是:当高失业率的时候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当高通货膨胀时可能降低失业率。20世纪60—70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质疑菲利浦斯曲线是否能正确放映两者的关系,特别是弗里德曼,受“时间一致性”观点的影响,他认为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时间一致性的基本观点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所指定的政策要有一个前提量的选择,这些政策能够影响居民的消费、厂商的投资预期。目标常常不能够真正实现,陷入决策制定者的悖论。“时间一致性”揭示了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经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问题,从那时这种概念就逐渐变成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理论和依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图2所示,原本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BCDE,其中BC段为衰退期,CD段为萧条期,DE段为复苏期,EF段为繁荣期。如果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保持一致,那么在经济周期本身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周期每个阶段将会加速发展,使得经济周期由ABCDE变为A1B1C1D1E1,使得原本的经济周期变短,而且新经济周期的波动较原有的波动更大,不利于稳健的宏观环境的形成。

另一方面,我们假设原有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1B1C1D1E1。由于宏观政策的实施到产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我们假设宏观经济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的时间为一整个经济周期的四分之一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在A1B1段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B1C1段发生作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性会对经济周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冲抵作用使得经济周期的整幅变小,使得经济总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影响,但是会减少某些时期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参考文献: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4

事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昨日接受采访时说,计划用三年时间,总投资9000亿元人民币通过廉租住房的方式解决城镇747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287万户通过实物配租的方式解决,460万户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解决;同时,根据各地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今后三年,全国还将建设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将进行国有林业、煤矿、农垦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大约解决220万户的住房问题。中央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但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住房困难户本人以及所在单位等几方面的共同出资。

点评:

我们认为这是建设部配合国务院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的响应,该政策出台会促进内需的拉动、改善房地产行业供给结构、促进商品房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但短期内对商品房市场影响是负面的,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周期将相应的拉长:

1、该政策是补课,有利于维持社会公平,拉低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性住房是政府早就该做的工作,自从98年货币化分房以来,过去十年该政策缺失;从该政策的出发点来看,基本上与07年以来国家房地产行业政策导向一致,即10%廉租房加上20%经济适用房加上30%的中低价中小户型商品房,按照这个比例,廉租房超过计划,经济适用房符合计划。

廉租房支出超预期:9000亿重点用于74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和220万户棚户区改造家庭,以货币补贴为主(60%货币补贴,40%实物分配),所以对拉动租房市场需求有帮助;而另外287万套的廉租房需要通过建设或购买来实现;

经济适用房符合预期:而400万套经济适用房约占到商品房年销售套数不到20%(07年约500万套),基本上是按照20%的标准来做的,没有过多的超出预期。另外随着商品房市场的低迷,限价房供应出现萎缩,所以尽管经济适用房规模超出很多城市的计划(见表1),但加上限价房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2、短期对商品房市场带来负面冲击,但冲击有限:市场对9000亿投入的解读将在短期内进一步下降购房预期,市场普遍观点将是对商品房市场需求带来挤压,而在房地产行业下降周期中,购房预期是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短期负面影响是存在的;但正如以往分析的,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是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对商品房市场冲击有限,中长期来看,合理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消化房地产泡沫促进商品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5

01 美联储的“印钞机”

2010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预计到2011年6月底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美联储再次启动“印钞机”,无疑是期望通过新一轮的流动性“注水”,进一步推动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

与传统的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相比,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一般被视为非常规手段。此次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需求极度疲软,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的下调利率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同时,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也使得发达国家无法再依靠昂贵的财政刺激措施,在此形势下,为刺激经济复苏,这些国家几乎无不寻求将数量型的货币政策作为唯一有效手段。

02 有效性VS风险性

定最宽松货币政策极大科度地拓宽了货币政策实施的边界,丁具和渠道,缩短了政策时滞。中央银行可通过购买政府中长期债券,减少财政政策预算约束,由政府向外投放货币;也可直接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减缓银行流动性压力,恢复信贷机制;或是购买企业债券,将货币直接发放到企业手中,以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就业。

但另一方面,由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通常涉及超量流动性的产生,势必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迅速膨胀,从而增加了未来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此外,它还可能使本币贬值,从而稀释海外负债,并以“货币战争”的方式增强不公平的出口优势,引发贸易摩擦与争端。列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来说,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全球流动性增长会孕育着短期资本大幅度流入的风险,从而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以及本币升值压力。

顺周期经济行为

01 行为之表现

首先是居民经济行为的顺周期性,当经济出现高涨时,居民未来收入及通货膨胀预期都会上升,居民会加大当期消费,减少储蓄,从而增加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其次是企业经济行为的顺周期性,当经济高涨时企业势必会增加投资,加大生产和存货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再次是金融机构经济行为的顺周期性,以商业银行为例,在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会增加信贷,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最后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期内,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热钱”)会大规模流入,一般集中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等进行投机炒作,对国内经济带来较强冲击,引发经济风险。

02 逆周期调控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6

对于房地产经济进行周期性的分析研究,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房地产业健康、理性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周期波动规律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性依据,使政府能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包括制定更准确完善的房地产相关政策,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研究房地产业经济的目的是避免遭受因周期性波动而造成的损失或衰退产业的危害.

2房地产业周期现状及其主要特征

宏观政策本身应存在着周期.由于房地产政策受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同样也会出现周期性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增长率与房地产业发展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我国房地产改革以来的实践也表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呈正相关态势,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发展越快.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有所区别.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既处于产业恢复期,又处于宏观经济高速成长期,需求极其旺盛.除了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之外,房地产业投资过快扩张的,引起宏观经济失调,使得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等因素,都同样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有所影响.对于经济周期的释义,简明的定义为,每一次国民经济的“衰荣更迭”形成一个经济周期.“二战”以前的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经济衰退和危机阶段、经济萧条阶段、经济复苏阶段、经济繁荣阶段.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发展中完整地出现以上四个阶段,才叫一个经济周期.“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不断提高,经济周期出现了许多变动,多数专家主张经济周期分为萧条和繁荣两个阶段.也显示出5~7年为一个周期.在每一个周期内呈现萎缩与停滞、复苏与稳定发展、高速发展五个阶段.房地产业周期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2.1房地产业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趋势基本一致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对房地产这类具有独特性质的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供求关系会产生较强的影响,结果使得宏观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呈同向变化趋势,但在波动时序上略有区别.房地产周期起点略早于宏观经济周期起点.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期时,一旦政府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在这一外部因素冲击下,同时在房地产价格需求弹性和房地产收入需求弹性等房地产特有的产业扩张传导机制作用下,社会资源向带有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等产业特征的房地产业转移.由此导致并推动房地产业率先开始复苏,带动宏观经济步入扩张期.当宏观经济进入高涨期后,政府通过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等政策冲击,由投资、消费构成的房地产需求分别在宏观紧缩政策影响下出现降低.同时又由于受房地产投资被抑制、房地产泡沫因素等特有的产业收缩机制的影响,使得社会资源率先从过热的房地产领域退出,结果使得房地产市场先于宏观经济进入了收缩期.

2.2我国各地房地产业发展周期的差异性,与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都有所不同,也有着发挥各地经济特点的侧重性,特别是东、中、西部差异很大.房地产业极其明显的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房地产业发展程度不一.由此不难看出,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周期特征上来讲,既拥有着全国性的周期,也有着各地的发展波动周期.应当看到,当地居民基本收入水平才是以消费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基础,当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脱离于当居民实际收入水平,那么这个价格就不会被市场所认同.如何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各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施,才能有效地缩短市场周期的萧条期、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2.3房地产业周期波动具有明显的波峰,易受内外部条件影响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0年到2008年这九年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平均增长率达到24.1%,而一阶段内的GDP平均增长率为9.6%,比之高出了足有14.5个百分点,并且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当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一直稳定在17个百分点左右.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世界经济格局对于中国的经济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但影响到美国的经济发展,也波及到世界经济状况,并且同样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房地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人民币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而不断升值,也会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尽管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是个负面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却利于房价整体水平的上升.另一方面,大量外来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房地产在价格方面形成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因为房地产业的独特性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对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将会产生较强的影响,而同样的,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也会通过对建筑的、建材、冶金等其他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产生作用.然而,提高利率、抑制通货等紧缩性政策却会使社会性资源迅速从房地产领域中退出,使房地产市场先于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产生进入到行业紧缩期.

3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性剧烈波动的原因

3.1人口周期变化的影响

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首先受到人口周期变化的影响,与人口周期变化有着惊人的吻合度.如2005—2007年这轮房地产业发展的高峰就与人口的周期变化密切相关,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的现象,这段时间出生的人口到2005年刚好是结婚、建立家庭的时候,对房地产产生极大的需求,直接导致房地产业的繁荣.

3.2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有明显的周期特征,房地产业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周期波动对房地产业的周期会产生较强影响,使宏观经济周期与房地产周期呈现同向发展趋势.

3.3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11年的约51%,全国的城镇人口已有6.5亿人.城市化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社会进步和现代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化进程必然增加房地产业的有效需求,促使房地产业快马加鞭地发展.

3.4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影响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会增加房地产的需求,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上涨7.2%,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收入不断增加、离退休人员待遇进一步改善,居民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些是房地产业的这一轮飞涨有直接的关系.房地产业周期剧烈波动的危害主要表现:(1)房地产消费的持续低落会影响宏观经济整体消费,使经济增长失去动力,进一步例宏观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但房地产过度扩张会耗尽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严重破坏经济正常运行的各种均衡关系.另外房地产消费增长过快,占用了过多的消费购买力,也会造成对其他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2)房地产业的过度波动会加大处于调整期的我国经济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使社会生产力严重受挫.(3)房地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其持续低迷状态将会加剧我国内需的不足的症状,但如果大炒房地产业,泡沫越吹越大,一旦链条断裂,将会造成连锁反应,使刚刚有所恢复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再次受到重大冲击.(4)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如果房地产业继续低迷,必然导致金融行业的活力和效益降低,并且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会对金融系统和经济形成冲击,这对我国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会造成更大的压力.

4避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剧烈波动对策思考

4.1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政府宏观调控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宏观调控的紧缩政策与宽松政策交替变动构成中国房地产业的“特有周期”刺激经济出台,房地产业迅速升温,出现过热甚至形成泡沫.为抑制经济过热,国家又实行宏观经济紧缩的调控政策,由于调控力度不当又导致商品房因资金短缺而出现投资迅速减少,商品房大量积压,房地产业跌入低谷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国家对经济发展实行调控是必要的,但应当将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应建立一套符合房地产发展的监测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包括:(1)对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和增长实际进行全程监控,包括房地产信息、数据整合、土地供应、开发投资、商品房买卖与二手房交易,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2)研究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规律和特点,及时进行政策微调,减少波动的幅度.(3)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一致.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应相对来说持续平稳,防止忽松忽紧,大起大落

.4.2加强房地产立法,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房地产业运行环境

我国房地产业秩序混乱的状况是导致我国房地产波动和缺乏稳定重要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房地产立法工作还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需要,与房地产相关的法律规章还不够了周密、完善.在司法实践中急需补充和加强有关房地产金融、市场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市场准入等相关的公共性法律和专门性法规;房地产法律仲裁和法律服务体系也尚待完善;要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健全房地产信用体系,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公开、平等、自主、互利的契约制度.

4.3合理选择调控手段,适时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一般来说,对于房地产经济总量和结构问题,可以采取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宏观经济系统的经济手段来进行直接调控;对于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中和房地产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则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进行间接调控,同时加之必要的行政性管理.房地产投资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应特别注意以下情况:一是房地产投资规模与宏观经济规模相适应.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的比重要合理,防止比重过大或过小.二是研究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职责不明,很容易形成一种“扩张欲望”,自我约束机制相对薄弱;相比之下股份制、民营企业风险约束机制较强,决策比较理性,有助于平抑房地产周期的波动幅度.

4.4规范土地一级市场管理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于土地一级市场.数次房地产周期波动中,导致房地产开发失控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一级市场的秩序混乱和供给总量失控.不少行政划拨的土地通过隐性市场流入开发用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应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审批行政划拨用地.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不规范行为的管控能力,使城市土地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不断得以优化配置和重组.对于土地增值效益,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资金投向应以城市建设行改善民生为主.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危陋住房比重,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居住质量.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设立专门进行土地交换的固定场所,组建和培育土地交易市场.土地交易范围应涵盖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三个层次.土地交易方式按市场规划运作,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公开进行土地交易,杜绝协议批租方式.适当提高进入土地市场的门槛,获取土地的开发商必须达到一定的实力.从而使土地的后期开发有一定的保证.

4.5加快房地产业结构调整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7

关键词:金融业 改革 发展 逆周期监管

一、逆周期监管的引入

1.经济危机的反思

从历史的视角回溯,金融监管的发展兼具渐进式与变革式特征。渐进式特征体现在金融监管通过修补金融体系中的制度漏洞,应对非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而逐渐得到完善。而金融监管的变革式发展则大多出现在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之后,通过监管理念与方法的革新,提升金融监管应对系统性冲击、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是自1929-1933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重创全球经济,造成大量金融机构破产,除了触目惊心的巨额损失,危机也凸显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脆弱性,其缺乏防范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从上次世界经济大萧条到这次危机我们不难看出经济从繁荣到危机运行轨迹的周期性。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自身所具有的刺激经济发展、积蓄放大风险的特性,总是加速了经济的繁荣,加剧了经济的危机,呈现出顺周期的运行规律,使全球经济呈现不可持续性。

2.逆周期监管的提出

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研究提出缓解顺周期问题的政策工具,促使银行在经济上行周期计提资本缓冲,以满足下行周期吸收损失的需要。2010年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理念获得了广泛认同。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委员会决策委员会会议正式宣布了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包括要求银行在信贷高速增长、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下,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即逆周期资本监管。2011年1月,欧洲银行系统风险监管委员会正式启动,泛欧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开始形成;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逆周期宏观审慎制度框架”。

在“十二五”规划蓝图中,金融体制改革依然是金融业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前两次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金融体制改革”文字虽未改动,所要努力的内容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建议中,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内容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宏观审慎管理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做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业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从而有效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最终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在日前召开的“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

通过逆周期的审慎监管,将有效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和短期行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并为建立可持续、稳健的中国银行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逆周期的监管政策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一起,构成了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框架。

二、金融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风险

1.中国金融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所处的大环境已经不同。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和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经济分量在加重的同时,中国经济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2009年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

同时,金融业自身情况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上升,截至2010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7.2万亿元,负债总额82.3万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05年12月末,只分别为37.47万亿元和35.81万亿元,数年之间,我国银行业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提高了2.32倍和2.29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明显改善;多层次金融体系得到完善;金融业竞争力大幅提升,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从1989年的只有8家上榜增加至84家上榜。

2.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

一方面来自“天量”的贷款。数据显示,2008年1月,中国流通货币是3.67万亿元,2010年7月,流通货币增加到3.95万亿元,增速7.6%。在基础货币增加并不大的情况下,国内银行的信贷创造却异常猛烈,2009年国内新增银行贷款为人民币9.5万亿元,增幅31.7%。2010年,新增的人民币贷款为8.55万亿元,已经超出全年7.5万亿元的贷款计划,照此贷款节奏,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依然强烈。随着商业银行不断放出“天量”信贷,蕴含的诸多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据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部负责人介绍,2009年商业银行为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投放了巨量中长期贷款,其中“铁公基”项目相对风险可控,但大量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放,存在资金流向不可控、财务状况不透明等诸多问题,蕴含了巨大风险。再加上2010年4月中央密集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作为持有大量不动产抵押的银行,房价的大幅波动或成为新风险的“发源地”。

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率拐点隐现。2003年12月,中国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是17.9%,此后7年时间里不良率一路下降。到2010年二季度,数据低至1.3%,注意这是全行业数据。经历了2008年的去库存化和2009年的宏观调控,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始终稳步向下走。中报数据显示,国内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出现激增。2010年二季度数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出现集中性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关注类贷款二季度上升了419.86亿元;中国银行上升119.33亿元;农业银行上升48.58亿元;交通银行上升27.08亿元。而2010年一季度末,工、农、中、交的关注类贷款分别较年初下降了325.39亿元、110.58亿元、38.06亿元、32.45亿元。五大行中,仅有建设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在二季度环比是负增长,但五大行关注类贷款总体上升了539.97亿元,增长了0.1个百分点。值得警惕的是,目前主要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是不良贷款余额的2倍多,囤积的关注类贷款在资产质量发生波动时很可能迁徙为不良贷款,从而对资产质量形成较大压力。

在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借助金融体制改革实现新的发展尤为急迫,金融业监管既要继续承担未完成的任务,又要面对新的课题。

三、逆周期监管的措施和手段

目前,基于经济危机的教训、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以及上述种种隐患,银监会的监管理念也正在向《巴塞尔协议III》靠拢,梳理其一系列举措会发现,逆周期资本监管思路已经清晰可见。

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是指资本监管要求随着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转化而变。在资本数量方面,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应累积较多的资本以应对经济衰退时期的需要;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适当降低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标准,促使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推进经济的复苏。在资本质量上,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的占比应较高;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允许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上更多地依赖附属资本。

而在“顺周期”的监管思路下,贷款损失准备主要依据贷款实际发生的损失计提,在经济上行期贷款质量较高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水平较低,不利于贷款损失准备积累;而在经济下行期,贷款质量恶化,需要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但此时银行财务状况也随之恶化,无力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银行在经济上行期间也未积累足够的贷款损失准备,以弥补贷款质量下降形成的损失,无法达到“以丰补歉”的效果。两相对比,逆周期理念的优势一目了然。

1.准确判断“周期”

“逆周期”监管新规的推进,在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对“周期”准确判断的难题。面临可能出现的资本充足率、税前净利润等各项指标缩水的现实,首先,应建立银行风险的会计监督机制。在处理金融会计日常业务中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过程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事中监督是对银行的经营过程的动态监控。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其次,根据银监会制定的统一政策,各银行每年从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作为风险管理考核目标。最后,改革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按照现行的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但是,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账款与发生坏账损失有不同的的关系,按期末计提不能揭示其联系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因此,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2.实施逆周期资本要求

逆周期资本要求是指针对宏观系统性风险,通过资本监管规则的设计促使银行在经济上行时期增加资本金,以缓冲经济下行期资本金要求的大幅提升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它通过资本金监管抑制银行信贷对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放大作用,缓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逆周期资本监管至今并没有统一的方法,研究集中于如何通过修正新巴塞尔协议中相关方法来确定逆周期资本要求。现有的结论认为,与直接对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权重进行修正的“输入端”修正方法相比,在利用内部评级法得到的资本金要求基础上,通过逆周期资本乘数来计算逆周期资本金要求的方法对经济的顺周期特征有更强的纠偏作用。但是,逆周期乘数的计算方法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可以将GDP增长率、信贷增速、资产价格上涨幅度等宏观经济指标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技术方法转化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逆周期乘数,但如何使其更全面反映宏观经济周期特性,同时更具逆周期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采用杠杆率限制

杠杆率限制也是危机后各国际组织及各国监管机构所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与新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及其他内部评级模型相比,杠杆率指标不易被人为操纵,且不具备风险敏感性。因而与具有较强风险敏感性特征的微观审慎监管工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能更好地缓解其周期性特征。同时,历次危机爆发前,高杠杆率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指标特征之一。限制杠杆率可以防止金融机构的非理性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累积。另外,从危机对各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影响的结果看,由于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在其金融体系中更广泛地采用了杠杆率指标方面的监控与限制,缓解了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杠杆率指标计算简单,但其有效性也依赖于其在金融体系中应用的广泛性。由于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拥有越来越多复杂的表外结构,更加复杂的衍生产品交易等使杠杆率的准确计算存在相当的困难。除此之外,杠杆率限额的设定对金融机构的业务与经营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并涉及监管边界的争议。这些都是杠杆率限制监管需要更深入探讨的问题。

4.动态拨备制度

动态拨备制度作为一种缓解贷款损失准备顺周期特征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其原理与逆周期资本在原理上是相同,即在经济上行时期提高拨备计提,以抵消经济下行期内急速上升的信用损失及拨备要求。按照会计准则的真实性原则,当前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拨备计提规则必须基于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因而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导致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状况加速恶化的时期,金融机构由于剧增的拨备计提要求不得不缩减信贷从而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下滑。建立动态拨备制度的指导原则是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尽管目前还没有各方一致认可的具体实施方法,但西班牙中央银行早在2000年就已经实施了一种动态拨备制度。在这种动态拨备制度下,动态拨备与过去传统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共同构成银行的总拨备。其中,动态拨备主要通过测算长期平均贷款损失率,对资产组合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估算后计提。由于在经济的上行(下行)期,会计准则计提的专项准备则相应的较少(较多),而根据上述动态拨备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为正(负),表明银行需要增加(减少)动态拨备。通过这种方法,银行可以在经济上行期为未来可能的经济下行期预先提取准备,同时抑制了银行自身信贷顺周期的过度扩张。尽管动态拨备制度已经能够在政策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由于该方法有悖于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其计提准备方面的主观性可能会带来会计操纵等后果,因此平衡前瞻性和真实性是该制度设计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宗怡,冀勇鹏.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J];当代财经;2003年07期

[2] 霍再强.金融风险内在生成机理分析[J];时代人物;2008年06期

[3] 娄锋.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巴曙松,王怡,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5期

[5] 赵李曼.金融监管视角下信贷风险转移机制的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贵宾,李燕妮.金融监管: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选择[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8

我们认为,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因为外需的走弱,而中国持续不断的宏观调控,使得整个经济处于温吞水状态,资本市场的走向更多仰赖于国家政策的转变并存在滞后的特点。虽然当下政策已经在“预调微调”的口号下进入了一轮新的放松周期,但经济数据显示增长超预期下滑的局面并未有实质改善,加之政府换届对宏观政策的扰动,都使得近期政策放松的力度和速度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大打折扣。

由于政策放松还未能对总需求形成实质性支持,经济增长仍持续处于下行通道,因而整个商品市场尤其是与经济联动密切相关的工业品便很难摆脱弱势格局。

当下,国际经济依然不容乐观。美国经济前景预期有所弱化,今年预计仅会温和增长2.3%。近期美国就业数据的走弱就是这一逻辑的体现。近期西班牙债务问题加剧,希腊政局也重现动荡,这都凸显了欧债危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中国所面临的外需仍将持续低迷。

从商品现货企业情况来看,5月近八成铜贸易商反映需求环比改善但幅度不大,而且改善并不是真实消费需求带动,反映更多的是铜价在5 月中旬下跌时出现抄底补库但仍偏谨慎,而且铜贸易商对后期销售的预期也并不十分乐观。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政府在未来几年不出台大刺激政策,中国未来铜的消耗量可能就维持在700 万吨至800 万吨的水平,新增需求将非常有限。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9

企业家要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起伏,并从中发现商业机会,即使不擅长把握欧美经济,但把握中国经济,企业家有自己的优势。市场经济就是利用经济周期的波动和优胜劣汰,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切入不同的产业,投资的过程大致如此。

现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强化房地产调控,不放松调控基调”的通知,对山西的产业发展有很大影响,直接联系到钢材、焦煤、煤炭等产业。很多的财富资金投向了房地产这些领域,所以对大的政策基调如果不做好把握,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经济的温和探底

今年是一个回落探底之年。从目前的走势看,一季度差不多是环比底部,二季度是同比的底部,四季度开始上升。这是一个大的判断。只不过目前政策的重点跟去年有什么不同?

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这种回落是超预期的,导致了一系列的悲观的看法。总体格局大致已定,是一个温和探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把握这次政策的不同才是我们找到投资机会的方向。

总体来看,我自己的看法是,目前的经济大概处于一个弱平衡,现在还有要把经济往下拉的地方,比如说房地产投资,下滑到11%,去年前年都在27%的高位。目前处于经济周期性的回落探底。

需要关注的政策的重点是,外部的动荡始终还存在,内部政策应该相应地放松,防止回落的过程中,内部、外部冲击导致经济有一个陡峭的回落。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初,出现一个大幅度的回落,这次在政策的操作上,更加强调在外部冲击下,内部政策适当地放松。这个与2008年的操作有很多的转变。

在经济增速放缓及潜在增长力回落的时候,GDP即使刺激到10%,最终还是要下来,而且容易导致资产的泡沫。与其这样,这一次的刺激力度不应该那么大,采取比较温和的把经济推动到触底,有一个温和上升的态势就够了。

未来可投资的四个行业

我们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哪些行业未来有投资的机会。第一,能够从劳动力成本上升得益的产业、能够消化劳动力上升成本的产业。2015年中国的劳动力达到峰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持续的现象。哪些产业能从劳动力上升中得益,这个值得我们去注意。劳动力成本只会不断地上升,只是时间长短的差别。

第二,原来审批门槛很高的垄断行业、服务业,接下来会逐步降低门槛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些产业里面会有一些机会。大的垄断企业,平时让它退出一点来很难。贿经济放缓了,才可能一点突破。

第三,原来主要靠工业转向服务业,这两个领域不是故事,是真实的。我最近带着十几个学生帮一个企业家策划,这个企业做了排名前几位的郊区别墅,赚了很多钱。最近帮这个企业策划之后做什么:把地和楼卖了,退出来,做农业项目。因为林地改革之后,可预见的收益权也是70年,前期见效慢,种山参,天麻,现在开始收现金流了。

第四,新兴产业里的10个企业中,带动经济成长的总有那么一两个,你从中能不能选择切入。

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利用经济周期来实现优胜劣汰。用中国式智慧做投资

一定要把握周期波动,从中找到商业机会。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山西人天生有做金融的基因,道理一讲就懂。中国人公认的商业鼻祖是越国当年的陶朱公范蠡。江湖传言,他带着西施去今天的山东一带赚了很多的钱。对范蠡,要从文献上的记载来分析他靠什么赚钱,从现在看是分析经济周期。

农业受气候影响非常大,对范蠡根据自己所学的天文学知识,大致得出结论:“两丰—两欠收—一平”。粮价涨的时候卖出来稳定了粮价,大家都说他好。大家应该为中国传统文明孕藏着的商业智慧感到自豪,这是很了不起的。中国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17匹马三个孩子分,各分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六分之一,中国的智慧是自己牵一匹马。

商周时期的经济政策篇10

关键词:物价稳定 ;宏观经济 ;经济稳定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strong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 japan,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may be affected by the crisi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wing clear signs of recovery are eliminated in late 1998 and early this year, the financial market turmoil on global the recession and deflation fears. while people in some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 and japan will be worried about deflation, but more general concerns about deflation are reduced. now, more and mor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cused on the asset price changes, particularly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stock market.

key words: price stability; macroeconomic; economic stability

前言

现在许多的指标都表明美国股票市场价格被过高地估计了。这就存在着一种价格急剧调整的风险。人们担忧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可能过于具有扩张性。同时一些偶然和暂时因素,包括商品价格下跌和美元升值都使得美国一般商品价格的通胀保持在低水平,即使在过度宽松的政策引发股票市场火爆的时候也是一样。因为目前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是:保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稳定是否足以保持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这些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合理的物价稳定,即物价总体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小,是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货膨胀的害处是众所周知的。通过扭曲相对价格信号、增加对未来物价的不确定性,并逐渐减少价格体系的信息内容,通胀可以改变资源的配置并对经济效率和增长造成负面影响。高通胀往往是与通胀变化无常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对总体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增加了不确定性,这对产出带来负面影响。平均地说,在过去四十年里通胀较高的国家的通胀率变化都较大。而这些通胀变化大的国家它们的产出增长的变化也较大。

最能说明通胀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关系的事实就是在通胀上升后,货币政策往往会紧缩以控制通胀,这样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另外,对于一些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如果它们的通胀率比钉住国的通胀率高,就会导制这些国家的名义汇率高于实际汇率、国际竞争力降低以及出现收支平衡危机。在一些情况下,由此引起的货币贬值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债务危机并使金融部门陷入困境。这意味着通过保持通胀的低水平和稳定,决策者可以降低经济衰退出现的频率、减小它的影响并缩短它持续的时间,从而达到增强宏观经济稳定的目的。这样还可以避免出现信用的过分扩张和过热。信用的过分扩张和过热常常会引起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

对国际上重要的产出波动很难作出解释,因为历史上只出现过数量不多的商业周期。因此为了作出一个有意义的样本,就必须要有覆盖几十年的数据。而更早的数据则质量较低或无法获得。战后的产出周期变化显然比战前要小(在大战期间(1914-1945)产出和其它宏观经济变量都变化极大。一般都把这段期间视为特殊的例子)。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战后的稳定性政策比战前更有效了。另一个原因是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的敏感性降低了--商业周期变得多样化了。经济的结构性改变--例如服务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崛起(这些部门不如农业和制造业周期性那么强)以及外部刺激的程度和频率的差异也是其中的原因。

价格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在战前和战后有着重大的差别。在大多数国家中,平均物价水平在战前(在1914年以前的50年左右里)只有很小的变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不断加大。虽然战前的平均通胀率水平低于战后,但战前并不是更加稳定。因为两个阶段通胀率的标准差是可以互相进行比较的。这两个时期通胀率的行为还在另外两个方面存在差别。首先,通胀率在战后变得更加持久,它反映出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一般人都预计政府的政策会反对价格的大幅度变化。第二,物价的波动从顺周期变化变为反周期变化--这就是说物价和产出的相关关系从正的变为负的。这可能反映出战后物价变化向非调节性转变。

如果只考虑战后时期,没有证据表明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产出的周期性变化得到了缓和。因为各国的情况太过于混杂以致无法得出严密的结论。虽然商业周期在近年来得到了缓和,但是工业国家(包括七大工业国和一些较小的工业国家)在战后时期的后半段出现经济衰退的次数要比前半段多。一些观察家认为美国自80 年代以来所经历的两次异常长时间的扩张是由于对总需求管理的加强造成的。对需求的管理使通胀保持在低水平并避免出现由政策引起的经济衰退。事实上在当前美国经济扩张的过程中,它的通胀率已经下降了,这与战后的其它经济扩张都不同。与美国的情况相反,日本的经济在90年代大部分时间持续下滑,同时欧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失业率仍然保持在高水平,而且没有迹象表明生产的周期性变化得到了缓和。事实上,这三个主要货币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失衡以及逐渐加剧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人们对以后几年宏观经济稳定的担忧。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现在并没有多少迹象表明世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已经消失了。

但是如果过分地评价政策和外部刺激对经济变化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正确的。经济扩张并不一定会引起过高的通胀并要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同样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而上调官方利率并不一定会引起经济衰退。事实上,在商业周期的核心中,商业利润、投资和信用的运动都是相互作用的。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在缓解或引起经济衰退方面毫无影响。但是认为市场经济必然稳定的观点以及认为正是过度的刺激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异常变化,然后再控制它们从而导致实际经济活动降低的观点显然是没有完全反映国际情况的。

物价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关系的第二个方面在最近几年里变得明显起来,

因为各中央银行越来越把物价稳定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人们担忧这种狭隘的目标是否会危害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当不存在原来设想的对通胀目标的威胁时,中央银行可能无法及时地对一些可能会导致金融体制不稳定风险的情况作出回应。另外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物价水平的不稳定可以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的不稳定。因此,目的在于稳定物价水平的政策也可以加强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这种观点还意味着物价的不稳定会导致无效的借贷。因为它增加了贷方了解投资潜在的实际收益的难度,也因为通胀使得评估借款人实际偿还能力变得更加困难。另外,持续的通胀会使人们认为物价将会不断上升,从而增加投机性质的投资和借贷。当出现意料不到的反通胀(disinflation)时,投资的实际收益将会降到比原来预计的少,名义债务的压力也会比预想的大。这就会造成贷方和借方无法履行合约的个案增加。历史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也与这种观点相一致。

物价稳定还可以在另一方面促进金融的稳定:当通胀受到控制时,中央银行就有更高的灵活性来在需要的时候对危机作出反应。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新例子就是美国合理的物价稳定使美国联邦储备局可以果断的下调利率,以避免受到去年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当物价稳定加强金融稳定的同时,它常常还会诱发过度的风险。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的高涨常常是在通胀率相对较低的时候发生。但物价稳定在本质上却不一定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事实上,资产价格的高涨更可能会造成相对较长时间的经济扩张,这种扩张会造成信心过高以及过度借贷、过度投资和消费的出现。资产价格和经济扩张是以一种相互加强的方式共同存在的。同时,长期的经济扩张会引起通胀相对较低。提高股票的价格可以通过增加消费来刺激投资,这样就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资本,从而帮助推动经济的长期扩张。它还可以把部分货币增长转移到对股票的需求上,这样就可以控制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从而把增长集中在股票价格上。商业扩张,特别是长期的扩张最终会加剧一些不平衡因素,而这些不平衡因素可以使扩张难以持续。政策面临的一项困难任务就是要控制对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的投机行为。有时,在长期的扩张时,为了阻止可能造成资产价格泡沫的信用过度扩张而助长了这种投机的行为。

表4.3概述了过去20年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中期情况,并挑出了那些股票价格快速上升以及下降的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股票上升的典型时期时间都较长,并伴随有快速的产出增长和稳定或不断下降的通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快速的股票价格增长时期经常都会伴随有大量的资金流入、内需的快速扩张--往往是以投资快速增长的形式出现,还会出现外部收支恶化的情况。股票价格的下跌往往是很突然的,并且常会伴随或导致实际经济的恶化。但是并不是在每次股票快速增长之后都会接着出现具有破坏性的调整。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在经济繁荣时期,股票价格持续快速增长之后突然发生逆转呢?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会在货币环境相当紧缩的时候出现。货币环境的紧缩或者是由于货币当局为了应付实际或将来会出现的通胀压力所采取的措施造成的,或者是由于大量跨国资金流动造成的,1994年的墨西哥和1997年的泰国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