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十篇

时间:2023-10-24 18:02:13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1

关键词:浅析;体育文化;差异

体育是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文化的给养中发展。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体育的不同。体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社会的进步,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东西方体育的差异,能够更清晰地辨别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别两者的差异,有利于对体育文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比较和借鉴优秀的文化,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我国文化和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就有200多余种解释。文化是一种彰显国家软实力的符号象征,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地理环境条件、历史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亦是如此。东西方在自然观、思维方式、发展观、人生价值、民族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人文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体育的不同。它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是一个区域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下来的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领域中形成的、不同于其它地區的独特形态,包括物质文明及其态度、精神文明及其价值论、政治文明及其方法论,体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社会的进步,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东西方体育的差异,能够更清晰地辨别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别两者的差异,有利于对体育文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比较和借鉴优秀的文化,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我国文化和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西方形成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来看,东部是大海、西北荒芜沙漠,西南耸立着青藏高原,内部有大河流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在中国这些自然条件为中国的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独立的农业文化,自给自足的环境同时阻碍了对外交流。在这种开阔又相对封闭的大地上生存的人们,经济能自给自足,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心理上要求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在这种自然发展下,中国人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具体封闭的特点。

与此相反的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地区,该地区主要由岛屿构成。这些岛屿,夏季少雨,土地贫瘠,农业不像东方大河流域那么发达,经济不能自给自足。因而,古希腊发展商业、航海与贸易来缓解人口压力和资源枯竭的威胁,进而生成了商品经济之上的西方开放式的文化体系、向外型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在这种模式下,古希腊人富于冒险、外向自信、崇尚独立、锐意进取。西方体育的这些文化特点,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强调突破身体极限,达到最佳运动成绩。追求战胜自然、他人,崇尚竞争、对抗、冒险和刺激。通过与自然与他人较量,去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来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体育一直向当前发展的,不断完善,更加具有对抗性。体育文化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一样,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也影响人的价值观念。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历史方面的差异

自然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阴阳”学说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的辩证思想,是对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的辩证论述,包含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换等几方面。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无论是“五行”还是“阴阳”之说,都强调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主张的是“道法自然”,强调尊重“天意”。

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就有“五行”和“阴阳”的说法。“五行”认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个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物质“气”,而他们形成了世界万物。相反地,以古希腊为历史源头的西方文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分立的、不连续的,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强调“天人对立”,主张去认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张天人相分。主张人和自然是“自我”和“非我”,人应该去战胜自然。这种“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为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这些思想反映到体育上,造就了中西方体育形式、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体育理论是建立在力学、解剖和生理学基础上。

在体育形式上,东方传统体育多是动作悠缓、精神安逸的形式。这和中国文化背景是相一致的,是宇宙观的自然体现。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如养生术、气功、太极拳等中都充满着“天人合一”、“阴阳之道”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动作的内部结构和谐统一。与此相反,西方体育多采用动作剧烈,神经兴奋的运动形式。在健身理念方面,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人是由“气”组成的,存在着“阴”和“阳”两种状态。要求“气”要充盈,而且阴阳平衡。阴阳和(相对平衡)则寿,阴阳离(相对不平衡)则夭。崔晓宇等认为中西体育文化由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在这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能够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这本就是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人文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文化的角度讲,西方体育滋生于基督教文化,带有浓郁的批判性;中国传统体育则更多的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内敛性。两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体系,造就了东西体育的两大基本范畴,使其形成了各自为伍的形式规则与美学差异,体现着各自的文化涵义。君子之为之也,确然不动其心,俨然不改其容,未得之而不慑,既得之而不骄;小人之为之也,俯身伸臂,挟巧取奇,苟得而无愧,岂非观人之道欤!由是言之,圣人取以为礼,宜矣!”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传统观念的差异

中国在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仁爱、调和、大同和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把体育视作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维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德”、“礼”的方式。中国文化高度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形成了以“重德”、“明礼”为主的伦理型文化。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体现在中国体育运动之中。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新的成绩,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在于通过比赛来增进友谊,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比如:中国文化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忠诚等内涵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武之人均强调“德艺双修”、“习武先习德”。在“重德讲礼”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过分内向、含蓄,习惯于忍让、依赖的性格,缺乏对抗与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技运动的竞赛性。

中国古代对待竞技的胜负也持有顺其自然的态度。体育锻炼是个人的事,通过自我锻炼、自我修养去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愉悦。不求外力,不用与别人较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而,体育是朝向平稳的、缓慢的、缺乏竞争性的个人模式发展。思维方式上,与中国文化相一致中国体育也有重“道”求“稳”的特点。从事体育活动目的在于健身、防病、延年益寿和内在精神的培养。排斥竞争、对抗,不求最佳成绩。在“道法自然”、“天人和一”的理念指导下,追求内心的修养,与自然相和谐,按“道”去行动。

五、中西体育文化在体育思维方式的差异

古代奥林匹克尽管是建立在对古希腊诸神崇拜与祭祀的基础之上,但是古希腊的神与人同一的,是人化的神,人们在对神崇拜的同时更注重于对神的超越与突破,注重体格的健壮,形体的健美,体现人的创造能力与主动精神。现代奥林匹克是在对古代奥林匹克的不断挖掘与发现中展示出来的,它不但体现了古代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充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实效性,体现体育对于社会的教育价值。中国则长期处于稳定的农业文化形态,缺乏自然实证科学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的理性思辩只是停留在直观的理论思辩层面,强调和谐与统一,而缺少与实践相关的实证分析研究。

六、结语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融与整合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层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这也是长期的历史大战的自然选择。文化多样化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多元化。所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融与整合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性,善用异种文化的特质弥补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异化现象,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补,才能为世界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以西方競技体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携带下席卷全球,充分展示了以自由、平等为内涵的文化魅力。但是西方体育文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难免会出现各种弊端。其人们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人类成绩、不断超越的同时,显露出违背人类自身发展的弱点。暴力事件、兴奋剂的使用、赛场作弊等等几乎成为现代体育赛场的另一主角。这类事件严重影响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元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抵制,任其发展甚至会成为体育自身的毒瘤。另外,奥运会标准或价值的单一化、奢侈化的趋势,使得奥运会外在规模与内在价值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要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人性、更干净、更团结。”东西方体育在文化特质上有着显著差异,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地域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代表西方文化的竞技体育在异种文化面前表现迥异:同种文化会得到很好的接纳,并使之得到良好发展;当兼容性强的异种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融合时,竞技体育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当保守的异种文化与竞技体育发生冲击时,各种文化交融的不适会抑制竞技体育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融合,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遵循发生、发展、繁荣、衰退、消亡的自然规律。只有不断吐故纳新,同异种文化相互交融、补充新鲜血液,才能长青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曹胜高.东亚文化特质在全球环境下的出路[J].长白学刊,2006(1). 

[2]林肖.从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析中西体育文化之异同[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郑雪荣.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究体育的差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 (S1):4-6.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

作者简介:胡茂波(1975-),男,湖北鹤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谢丽丽(1992-),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1-0028-04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简称为“一带一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2015年3月,国务院、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后简称“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十个城市为“一带一路”的内陆节点城市。根据地域分布,其将十个节点城市分为,中部地区节点城市: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西北地区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西南地区节点城市:重庆、成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提出,职业教育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背景,分析其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的动因、内涵、目标及路径。

一、“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动因

(一)“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

2014年,武汉的GDP在中部节点城市最高,为10905.6亿元;南昌的GDP在中部节点城市最低,为4000.01亿元。中部节点城市的煤炭、钢铁、冶金与石化等重工业特征显著,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中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水平发展不均。2014年,西北地区内陆节点城市GDP除了西安较高之外,兰州、西宁的GDP分别为2095.99元、1131.62亿元,处于内陆节点城市的末尾(见表1)。西北节点城市的第一、二产业较为发达,形成了各自优势产业,西安关中地区为装备制造等产业,甘肃兰州地区为能源化工等[1]。西北地区城市主要以煤炭、石油、Y源开发为主,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2014年,成都、重庆的GDP均突破了10000亿元,在西南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较好。重庆主要以传统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成都主要以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西南地区节点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较高。重庆、四川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3.03、59.6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二)“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的差异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总体发展状况与各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密切关联。中部地区节点城市,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联系更加密切,与城市的定位发展息息相关。中部节点城市质量发展不均,其中合肥、西安、长沙、南昌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小,郑州、长沙两个节点城市的生师比相对较高,两地的专任教师较为稀缺(见表2)。武汉、长沙的高职院校数量最多,南昌的高职院校数在30所以下。西北地区节点城市兰州与西宁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培养技术人才。西北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较少,师资水平也很低,生师比例较高。西南地区节点城市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内部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层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重庆、成都的中职教育发展水平与中部地区节点城市的比处于中上,成都地区专任教师有待增加。

(三)“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区域发展战略的差异

由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历史文化差异,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长期存在,且有扩大的趋势,因而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群必然出现非均衡格局[3]。“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的总体规划,依托的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不同。十大内陆节点城市分布在“一带一路”规划中不同走向的六大经济走廊,区域间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也有所差异(见表3)。西北地区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作为连接中亚、西亚的门户城市,属于新欧亚大陆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西南地区节点城市成都、重庆作为连接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门户城市,属于孟中印经济走廊。成都、重庆处于南下出海通道的重要交通位置,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城市。西部内陆和东部沿海的双向开放将促使中部地区由“单向夹层区”转变为“双向支撑核”[4]。中部地区为西部和东部面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产品支撑。

二、“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内涵

差异化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管理水平,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使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部独树一帜[5]。其涵义为产品提供以及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别,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获取稳定的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是指各个城市根据职业教育的资源、结构的分布情况,进行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根据不同区域节点城市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战略,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能人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国际合作对象的差异化。

(二)专业设置满足产业结构差异的特征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是职业院校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载体。“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就是针对目标市场的个体需求,通过提供与竞争者存在差异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取优势的战略[6]。对地方职业院校而言,目标市场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个体化需求就是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为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差异化体现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从院校内部不断改革,依据所属经济带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及时了解节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及专业需求变动,建立动态专I调整机制。

(三)人才培养适应科技创新差异的特征

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技能人才是面向社会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高端应用性专业人才。差异化发展的内部条件是,企业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吸引创造性人才的条件。各区域内陆节点城市差异化发展的内部条件就是城市自身具备高技术层次的人才。各区域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调整节点城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科技创新需求,是差异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各区域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科技创新差异体现为:依据区域教育资源,发挥不同规格的技术人才的优势特长,协调应用本科、高职、中职与各产业技术结构的关系;同时,依据不同区域企业的技术需求,培养为企业服务的技术研究团队。

(四)国际合作适应区域定位差异的特征

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差异是由节点城市所属区域定位差异化决定的。企业差异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是顾客对产品需求和使用的多种多样性。“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多达60多个,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对外政策都有所差异。不同国家需求的差异化可内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国际化,其示范性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进行留学生交换、国际合作办学,甚至在经济密切合作的国家开办分校,推广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文化。在具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经过亚洲、欧洲等国家,重视培养“技能+外语”的高素质国际技能人才。

三、“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目标

(一)合理有效地开发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要求职业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为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和拉动程度。将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运用到职业教育,其目标是为了实现合理投入资源,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是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资源是由人、财、物、制度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合理配置这些要素。“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差异化,本质上是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充分有效地满足“一带一路”差异化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的发展,是指根据各区域的教育资源、地方特色进行人才培养,从而满足区域人才差异化的需求。差异化的精细度决定“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服务的效果。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执行一项差异化政策的程序,而是要确保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发挥出特有效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由人才、信息、技术、程序规则等组合形成。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各有差异,其发展战略中的技能人才的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需求不同。职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是满足这种差异化的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需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实质目标是对接“一带一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优化经济布局,增强发展过程和区域经济的协调性,满足人才差异化的需求。

(三)富有成效地促进“一带一路”的联动发展

联动是实现“一带一路”整体、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样才能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经济的优势互补和稳步发展。“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连接各区域的中转枢纽功能。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展必须紧跟“一带一路”的总体规划。“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外向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走出去提供所需资源,促进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扩大我国职业教育影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以人才输出,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等方式,同“一带一路”的区域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相连。通过这种相连,寻求促进区域间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四、“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差异化发展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遇,企业有责任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企业需要为职业院校传递人才需求信息,提供实训实践场地;职业院校需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沟通。不同内陆节点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侧重,对应的专业设置应有所差异。西南节点城市成都、重庆本身的工业基础比较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相关创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可设置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专业。西北节点城市的职业教育专业与西北地区特色融合,要充分利用甘肃经济文化和青海民族人文优势,还可设立资源开采等相关专业。中部节点城市是“一带一路”发展的内陆腹地,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运输产业、基础建设人才培养,扩大铁路、航空、航海等专业招生。同时,要注重“外语+技能”的特色专业设置,加强专业与外语结合的双向人才培养。

(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差异化发展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匹配区域发展定位。职业院校需要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达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7],将匹配区域定位内化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西南嚷浇诘愠鞘谐啥肌⒅厍斓目萍即葱滤平较高,要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重点培养研究型的技能人才。西北内陆节点城市,要注重加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要大力引进优质师资,加大投入,利用网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中部内陆节点城市武汉、长沙、合肥等,可更加注重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郑州、南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所属区域的科技创新有效地服务。

(三)国际合作与区域定位相符合的差异化发展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素质。西南节点城市成都、重庆重点在于与东盟建立合作关系,针对培养“专业+外语”人才,适应沿线东盟国家的文化、政治、语言需求。西北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要根据自身的人文地理,加强面向中亚、西亚等地区的职业教育,重点选择以畜牧、农林为主的国家合作。中部内陆节点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经济腹地,是“一带一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后备基地。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应加大建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专项基金和自筹资金,有针对性地派遣职业院校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同时,要注重培养电商贸易人才,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毅,马志林.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空间维度解析――基于西北五省的产业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5):72-76.

[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5年[R].北京:中国科技统计信息局,2015.

[3]苏雪串,舒银燕.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44-48.

[4]杨保军,陈怡星,吕晓蓓,朱郁郁.“一带一路”战略的空间响应[J].城市规划学,2015(2):6-22.

[5]周晓红.实施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求实,2008(10):34-36.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差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目前,中国初中英语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的要求是仅仅会读、会写、会简单的造句即可的倾向,认为语言文化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多大作用,纯粹是应试教育。在教育中忽略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但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把“力大如牛”误译成“as strong as a cow .(正确as strong as a 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确Every dog has its day.)”;把“挥金如土”误译成“to spend mony like earth (正确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把“ 红茶”误译成“red tea( 正确black tea)”;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确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也是经常发生的。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字义的不正确理解,也影响学生对英语的系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适当讲解其区别和不同用法,对学好英语无疑是有帮助的,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1 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1.1 在说话的语序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差异。例如: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我每天在操场上愉快地打篮球。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I play basketball happily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day.

1.2 在逢人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国人碰面很自然的会互问“你去哪啊?”,而这在西方,被看做不礼貌,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说“Where are you going?”,取而代之,我们可以说诸如“How are you?”之类的。

1.3 在称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差异

中国把姓放前称呼放后,而西方恰相反。如:中国的张老师,英语则称为“Miss/Mr Zhang”,叶医生为“Doctor Ye”,王叔叔为“Uncle Wang”。

1.4 在道别方面,中西方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道别时往往会说“走好”、“小心慢走”等。但在西方国家,我们不能直接翻译“Go carefully”或“Go slowly”。他们听不懂。而应说“See you”或者“Byebye”就行。

1.5 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狗急跳墙:despair givescourage to a coward,狗拿耗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屁不通:a person who offer bad advice。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你是一个幸运儿:You are 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his day,老人学不了新东西;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2 在英语教学中体会中西文化差异的方法

强调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第一,帮助学生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讲授英语单词是应指出其含义用法的不同,讲解语法、时态时应和中文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在讲解课文时应对其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梳理,并归纳出能涵盖课文或全书内容的文化框架。同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介绍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可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歌曲、录像资料,介绍一些和文化背景相关的网络资源上学生课余访问,以便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

第二,将一些中西方文化习惯的不同的典型材料的句子、范文作为补充材料印发给学生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其使用异同,体会英语单词的含义和时态在具体语境的不同,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和英语语言的灵活性,对重点的习惯用法的不同进行记忆并在实际阅读和作文中灵活运用。

第三,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笔者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内容的补充。介绍一些有关文化差异产生的小故事和笑话。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语言兴趣。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用英语交流并通过交流和相互指错来巩固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祁素娟.中英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2]王睿.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比较[J].宁夏教育,2011,(3)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4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5

关键字:中西方;体育文化;跨文化交际;共性与个性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多元的交流渠道,可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加快速地了解新的文化,但是也会因为对新的文化的不够了解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可能会在交流中触碰对方的文化禁忌。所以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为以后的体育交流或者其他文化交往做足准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文化及体育文化的概念

通常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生产有形财富(物质财富)和创造无形财富(精神财富)的过程及其总和称为广义文化;而人类所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及所制定的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则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会用体育运动这种显性的具有创造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同时也会借助体育精神、体育科学、体育产业等隐形的形式,创造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认识体育运动规律、培育体育品德、实现体育价值、落实体育理念等方面。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这是一种普遍而长期存在的现象。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其代表作《声的语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构想和理论。广义的跨文化交际存在于一切交流中,朋友的谈话、恋人的倾诉等都是广义的跨文化交际。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也就是狭义的跨文化交际,特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文化交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共性分析

1.中西方的本位理念

就地理环境而言,中国领土宽广、物产丰富,东面、南面、环海,西面、北面与内陆国家接壤,而且海洋、湖泊资源丰富,位置得天独厚。人们深受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依靠独一无二的耕种环境进行劳作,人们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团结友善。人们没有利益冲突,孔孟和谐思想深入人心。

不少西方国家临海,海洋运输发达,人际往来密切,当地居民自然而然会懂得怎样去顺应自然、探知自然、挑战自然。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冒险、竞争与创新中。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使得竞技体育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中西方的宗教神话思想

儒家思想几千年来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影响深远。中国古代佛教信徒很多,传统文化中佛教的色彩十分浓烈,从人们接受的教育中可以体现。

西方文化中着重描绘了鬼神的存在,各种历史记载中都有描述,包括天地开辟、上帝造人、众神的存在与发展等;而且宗教发展与古希腊奥林匹克的起源也有着联系。

3.体育的作用

就体育而言,中西方在体育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方面存在一致性,均觉得体育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身体锻炼,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而在人们的教育系统中,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身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并培育其坚韧的道德意志品质。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

4.体育的进程

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尽管都有不一样的物质基础,但是体育存在养生、军事、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理念,中西方都是承认的。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个性探究

1.东西方价值观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理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则认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对立和竞争才是存在于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认为人应该认识并改造自然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自然界作斗争并支配自然界。体育运动如田径、游泳、球类运动等所表现出来的斗争、搏击精神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对抗。

2.东西方审美理念存在差异

东方传统的审美理念注重仿生美,但是西方文化关注的是人体美。中国远古时代自然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生产工具的能力不足,但是可以观摩并模仿动物,以此来保证生存。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图腾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记录对动物的模仿。

而西方的审美观念更强调人,人的形象在其文化理念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世界更看重人的肌肉美、身形美,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在希腊运动场上代表着力量和荣誉。跳远、角力、掷铁饼、掷标枪、全长赛跑这五个项目是达到“黄金分割美”的重要途径。

3.东西方体育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静”认为“静”能修身养性,能达到心性的平和宁静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进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定”、道家的“心斋”。

西方体育文化却主张“动”,强调竞技,注重θ说牧α俊⑺俣取⑷崛汀⒛土Α⒏叨鹊壬硖逅刂实难盗罚并用数和量来评定比赛的成绩。这种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西方体育具有激烈的竞争性、高度的公平性、严格的规则性、高度的技艺性、高度的娱乐性。它的体育形式包括田径、游泳、骑马、体操、球赛等。

4.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会促成不同的思维理念,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身心合一”和西方传统思想中的“身心分离”存在鲜明差异性。在中国古典神话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物我一体”直接影响着儒家思想的传承。

西方人注重发现自然、探索自然、解密自然,注重速度、力量的突破以及体型的塑造,对他们而言,体育不仅仅是锻炼,更重要的是竞技,竞技中对手之间的比拼就是以体育的方式进行。身心分离的二维体育方式是近现代体育竞技的最初体现。

在世界文化接触如此频繁的今天,体育作为现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赛场上的竞争,它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及自身体育实力的增强,中国承办世界性体育赛事的能力越来越强,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体育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此背景下,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就变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6

【关键词】身体;中国武术;西方体育;差异

Difference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Wushu and Western Sports under the Horizon of Body

DENG Yi-ming

(Guangzhou Nanyang 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925, Chian)

【Abstract】Chinese Wushu and western sports have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cultural forms and widely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ch have display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restraining and publicizing, overall and differentiation, impressionistic and realistic, for oneself and for others?郾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ushu and western sports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existence and compatible of the two kinds of body culture?郾

【Key words】body; Chinese Wushu; western sports; differences

引言

长期以来,身体的审视与思考成为东西方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身体是包括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内的一切形式的身体运动的物质载体,因此“身体的视角”能够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最根本的原初形态和一脉相承的历史经过。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这两种不同的身体运动形式,发源于有着诸多相异点的文化形态,有着迥异的文化内涵,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而这两种身体文化在全球化的场域下如何共存和相容及我们对于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应该怎样继承等现实而又迫切需要得到清晰回答的问题,不得不促使人们从身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趋同”和“同质”现象的出现。

1中西方对身体的解读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身体在与先天自然和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增加了社会文化等新的属性。身体因而也在其本身属性间的相互激荡和此消彼长中凸显着浓郁的文化特色,并因地域不同、历史多样而展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从而成为一种多角度的存在。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中,肉体(身体)长期充当了获得知识的阻碍者的作用。在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意识中,“身体是通向知识、真相、公平和真善美的障碍,是一个不能够给予信任的因素”〔1〕;笛卡尔认为,“身体是一种可供操作的机器”〔2〕,因此,身体能够被人为肢解,“并被‘灵魂’所钳制”〔3〕。因而,西方文化传统始终试图摆脱身体(肉体)的控制,始终将身体放在“二元对立”的认识框架中,这种身心认识同时也为西方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定下了思想基调。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中也不乏“以心抑身”的认识,而“身心一统”、“心物一体”才是身心关系的主流观点,“根本没有无关心灵的身体,也没有能够脱离身体而存在的心灵”〔4〕。中国文化很少将身体的“外在存在”作为审视的对象,而是注重生命整体在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交流中体察身体的物性存在和灵性本真。儒家伦理源于生命的珍视和关爱;道家经典《道德经》中也有“以身贵于天下”的至理名言。在此种“贵身”思想的孕育下,中国武术集中体现了“传统身体观”的一贯特征。因而,中西方对于身体的不同认识和解读促成了两种具有诸多差异性的运动形态的产生。

2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差异性诠释

2?郾1崇尚内敛与追求张扬之差异

差距甚大的文化环境促生着风格迥异的身体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现在身体领域就是‘内审’和‘外视’之别”〔5〕。无需外求的自然经济和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赋予中国文化强烈的内倾性,而身体与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映现的关系,从而决定了身体文化的内倾性。在伦理型文化中,人们将身体视为家族命脉保持和延续的载体,身体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由于家庭和类家庭的伦理规定,习武群体中流传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武德要求及“未曾习艺先明理”的伦理规定〔6〕,在此伦理要求下,中国人将杀人取命、置人于死地的武术改造成“文雅”的武术套路,“一击必杀”、“杀人无形”的武艺较技变为“不伤和气”的君子论剑,武术遂由一种身体杀伤技术的磨炼而转向习练者自身的一种身心体悟,变成一种外塑形体、内修涵养的修身实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把身体喻为神魂之屋舍,武术之于身体的作用由外而内;武术习练者通过“格”身体之“物”,致身体之“良知”,在体悟武术的精神内核的同时,使武术对人的形体要求逐渐化为修养身性的技术,从而通过践行此种技术实现一种通融的人生之境。在崇尚“内敛”的文化氛围中,中国武术经历了一个从残酷到温和,从“制人”到“修己”的内化过程。

与中国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整体协调追求完美的身心境界不同,西方突出对身体权利和生命意志的向往〔7〕。古希腊人崇尚竞争的社会风尚和对强健肌肉的欣赏,促成着外向性身体文化的孕育和生成。这种外向性的思想变为一种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惯性,外向、张扬的身体文化直接促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外向性特征。因而,在古希腊竞技场上,运动员多喜欢“赤身地参与体育竞技”,展示男性身体的健壮之美。随着中世纪神学的异军突起并飞速传播,此时期的身体让位于灵魂,禁欲主义把人的身体推向了苦难的边缘,体育也随之遭到基督教神学的遗弃。西方经历了中世纪之后的一系列思想运动,受到禁锢的身体得到“解放”,受到压抑的个人欲望得到伸张,同时也使得现代体育精神得到弘扬,特别是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身体日益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基点”〔8〕。西方体育张扬的特征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相一致,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促成了西方张扬的体育精神。

2?郾2整体修炼与分化整合之差异

中国文化由“阴阳”出发,形成了以元气论为根基的身体观;西方文化由“元素”出发,形成了以原子论为根据的身体观。《庄子・知北游》有言:“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下一气耳”〔9〕。因而,中国人普遍认为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气”,由此说明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生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孕育于这种文化中的武术讲求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一致,因而武术有了“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的习练要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中国武术习练的根本要求和成功的不二法门,“一口气”是无形的内在之物,而“筋骨皮”是有形的外在形体。从技术方面来讲,武术要求每个技术动作的运动过程都能调动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高度协调,形成手眼身法步的高度一致。从训练路径方面来讲,武术首先由旨在规范形体动作的“外三合”出发,进而辅以旨在练气养气的“内三合”,唯有此才能够做到周身一家、形神兼备。武术的内外是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有机统一体,由内而外的功夫进境,由注重外在修炼效果和身体体验到体会意念流动和内在感觉,从而使武术修炼的整体性得到实现。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由元素构成的”〔10〕,这表明在西方人的眼里事物是一种不连续性的存在,同时也表明西方人看待宇宙万物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分化整合”过程。在此思维模式的规训下,西方体育将人的肉体视为由各个器官而构成的存在,并且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理念使得西方体育对身体的研究越来越细化,“随着西方形式逻辑思维的起源和深入发展,西方的体育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体育技术的认识也更加深化”〔11〕。西方体育研究遵循着从组织器官到细胞分子的路径进行,进而深入考察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微细结构和身体成分的影响。从训练角度上讲,西方体育对身体的各个部分,针对其功能特点和结构特征施以相应的训练,其训练过程也往往经过分化和整合这两个相继进行的阶段,即西方体育通过累计局部身体训练效果以实现身体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和整体功能优化的目的。

2?郾3写意性与写实性之差异

中西方人遵循不同的思维模式发现和理解身体,从而使得身体的训练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中国人惯于直觉性的思维,很少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念分析,尤其看重事物所体现的意味,“意,志也,从心从音;味,从口未声”〔12〕。至于身体,中国人缺乏生理探索的动机,而是通过身体运动所展示出的意味,进而对身体进行整体上的感性把握和意象审美。武术发源于人们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实践,在其形成的初始阶段,武术往往采用简洁实用的击刺诸法,在实际搏斗中形成攻防格斗技术系统。武术在其孕育期,其身体摆脱不了凶猛野蛮的特点,然而追求文雅的中国人将武术的搏杀技术置身于充满艺术性的武术套路中,于是武术从一种搏杀之实用技术转化为一种独具审美色彩的写意之艺。武术变成在意识规训下的一种身体运动方式,即“势势存心揆用意”〔13〕。武术的这种“以形传意,以意传形”〔14〕的艺术展现,使其变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身体语言的活的载体,集中展现了中国武术的搏杀写意性特征。

发源于辉煌的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以理性思维和实证分析为其文化传统的根基”〔15〕,倾向于用可以证实和证伪的论据彰显事物的客观规律。这种文化传统养成了西方人对于“事物之理”的敏感性,因而也决定了“多数西方体育的评价标准呈现为追求精确的科学术语”,可以说,“西方体育是一种可以用数字衡量的写实运动”〔16〕。在西方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西方体育追求身体训练的量的积累,致力于指标数值的实现和突破,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近身体的极限。为了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运动理想,西方体育采用分析性的科学技术成果,用精准的数字掌控身体训练。而清晰的数字使运动人体一步步地朝着预先设定的结果靠近,运动员也在此数字的规约下经历艰难的身体突破。西方体育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对训练过程的精确控制是其写实性的体现。

2?郾4为己性与为他性之差异

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形成了为己性和为他性的价值取向。由于对族群和血缘关系的看重,中国武术血脉的延续大多采用保守的基于血缘和类血缘关系上的代际相传,而传承武术是传统伦理规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武术人应尽的义务。此外,中国习武之人格外重视武德在习武和用武过程中的身体力行,而大多数情况下武德往往重于武技,同时也讲究“点到即止”的武术比试之“德”〔17〕。武德是习武之人与世无争,是对武术为己性价值的自觉遵守和主动选择。武术习练者根据传统内圣外王的武术修炼理想,首先做到为己的内圣,而后以武术比试的“君子之德”,张扬武术的为己性价值取向和修炼理想。

西方文化追求灵魂永在,追求不断地超越人的肉体之身,摆脱肉体对于精神和灵魂的束缚,此种文化背景从一开始就为西方体育奠定了风格基础。严酷的生存竞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古希腊各城邦普遍实行严格的练兵制度,而其不间断举行的体育竞赛尤其看重身体在运动中所展示的肌肉美和力量美,健美的身体和超人的力量遂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这样的民风在当时就促成一种非常绮丽的人文景观:“许多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曾不止一次地参加运动会”〔18〕,例如“柏拉图曾经是一名角力手”〔19〕,并且获得过骄人的运动成就。伟大诗人但丁认为:“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20〕。西方体育自始至终存在着竞争和超越的价值取向,而竞争和超越不仅在于宣扬自己肉身的健壮和力量,也是为了得到桂冠(即荣誉),彰显出明显的为他性价值取向。

3结语

中西方大相异趣的身体文化使得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分别呈现出走向内敛和追求张扬、强调整体和注重分化、强调写意和突出写实、传承为己和竞争为他的差异性特征。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启示人们应该从和而不同的思想出发去坦然接受两种文化传统规训下的身体文化,实现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美人之美”基础上的“美美与共”,进而实现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和西方体育之间的“世界大同”。

参考文献

〔1〕赵岷,等?郾体育:身体的表演〔M〕?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6?郾

〔2〕于涛?郾体育哲学研究〔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86?郾

〔3〕董进霞?郾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4-26?郾

〔4〕周与沉?郾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郾

〔5〕郭兆霞,等?郾从运动形式看中、西方身体文化的差异〔J〕?郾山东体育科技,2001(4):62?郾

〔6〕王岗?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郾体育文化导刊,2012(2):22?郾

〔7〕王敬浩,虞定海?郾中西身体文化对健康的不同诉求〔J〕?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76?郾

〔8〕戴国斌?郾武术:身体的文化〔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68?郾

〔9〕冯骥才?郾案头随笔〔M〕?郾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50?郾

〔10〕克里斯・希林?郾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M〕?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郾

〔11〕孙葆丽?郾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之差异〔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586?郾

〔12〕宋伟?郾仁与孔子身心观〔M〕?郾上海:复旦大学,2009:28?郾

〔13〕王岗,邱丕相?郾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性〔J〕?郾体育文化导论,2006(7):18-19?郾

〔14〕程大力.论图腾崇拜对象形武术的影响〔J〕?郾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2):7-8.

〔15〕〔英〕伯特兰・罗素著,温锡增译?郾西方的智慧――从社会哲学背景对西方哲学所作的历史考察〔M〕?郾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郾

〔16〕李力研?郾野蛮的文明〔M〕?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1-43?郾

〔17〕闫民,邱丕相?郾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9-50?郾

〔18〕体育史编写组?郾体育史〔M〕?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20?郾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7

【 关键词 】英语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与各国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贸易往来,但是原有的英语知识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了时展的需求,现代化需求的英语人才是要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果英语教育仍然以基础知识和单词语法等来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想必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英语人才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跨文化英语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各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如果外语学习者学习过英语之后,和外语使用者进行交谈时,由于不懂得他们国家的文化,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他们的说话意图,反而说出了一些中伤他们的话,使他们产生误会,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务谈判中,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可能因为一句不礼貌的用语,导致了生意上很大的损失。所以是否能够和外语使用者之间进行无障碍沟通,不仅仅在于英语单词和语句、语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应对英语国家和我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对英语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应用。

二、文化在实际交际运用中差异体现

(一)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

西方人在个人隐私方面非常重视,他们非常在乎对自己的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和工资等隐私问题进行保护,必须在和他们交流时避免此类问题的交流,应该换一些不涉及隐私的问题,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和西方人交流上有所困难,甚至会发生不快,虽然中国人把问对方年龄视为是关心对方,但是,西方人认为对于隐私方面,其他人是无权过问的,所以在交流时,必须能够注重隐私方面的文化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和西方人交流时候,不仅要极为注重其隐私的谈话,还应意识到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中国人将谦虚作为其优良的传统美德,认为自谦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但是即使我们这样认为,也不能将思想强加于外国人身上,如果硬性的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交流的重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会导致更大的矛盾以及冲突,因为西方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的就要正确的对待别人的夸赞,以一句谢谢作为回应即可,如果表现的过分谦虚,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可见在英语交际中更要注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英语交流中,各国之间有着非常多的文化差异性,以上两点仅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差异上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文化差异需要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应注重跨文化的学习。

三、目前我国在英语跨文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更应注重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虽然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慢慢的渗入到英语教学中,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师没有改变其教学理念,在英语教育中,只将基础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对英语的正确应用,所以我国应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使教师能够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加以重视,才能改变我国目前的状况。

四、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由于很多老师仍然把英语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基础学习,比如单词,语句和语法等,从而忽视了对英语文化差异的学习,极大的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进行实际的应用,所以,作为老师要一改原有的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上教学对文化差异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二)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加入文化元素

教师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在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入相对应教材内容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和一些习俗等,因为中西方之间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和用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畅的交流,就必须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比如个人隐私,面对称赞时的反应,还有主人邀请你吃饭是代表什么意思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只按照中国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一定会使沟通产生障碍,比如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时,都是过于拘谨,不能打开心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会考虑很多,比较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如果在国外,没有人会叮嘱客人吃,客人都是想吃就吃,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只能饿肚子了或者把场面弄得很尴尬,所以一定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三)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加以理解

在英语教育中,不仅要对英语国家的各种习俗加以渗透,还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里,了解其思想,感受和中国不同的西方文化和内涵,可以多加发挥外教在英语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外教本身来自西方国家,他们对西方的本土文化非常了解,是一本活教科书,应该加强中国学生和外教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文化风情,才能从思想上对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认识。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育,而是要在英语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更加注重各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育,学生只有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加以正确把握,才能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没有语言观念上的阻碍,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可见,对于跨文化的英语教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作者单位: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贺兰.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跨文化英语教育研究[J].时代文学,2009(16)

[2] 昝荣丽,姚佳.浅谈中西方英语文化差异[J].青春岁月,2012(4)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他们的眼中,西方的教育环境要比中国的环境优越的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持有这种观点。因为这个原因,学者应该着眼于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去进行研究和探讨。尽管我们清楚东西方教育差异是巨大的,但是到底它们之间的差异起源于何处和对之后的教育界有何影响仍然是一个盲区。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去探讨中西方教育差异,并以《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为蓝本。

关键词:教育;中西方差异;文化;价值取向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渊源

中国和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自古以来就有深渊的差异存在于此。自远古时期以来,中国就坚守“我本地大物博,无需迎合与外”。中国自开元以来一直妄自菲薄,认为外来之物无一优等。这是古人给后人留下的永远磨灭不去的观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世人眼光的扩散,国人逐渐开始发现国外的东西渐渐优于国内。但此时已晚,我们已经和世界开始有了差距。这是中国教育的缺点所在,但是中国教育的优势也来自古代。例如孔子的诗书礼仪,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源于古人的传统。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例如美国,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历史传统记载非常短暂。此国是一个欣欣国家,它没有什么传统,历史去追溯和查询。它把创新和发明当做自己国家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开放,创新,不惧权威,不畏惧将来,这些都是这个新国家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但是它的缺点在于它不在乎历史,不为未来着想成了它们自己的缺点所在。

二、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取向对跨文化交际方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由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研究发表的理论之一。在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范围之内,文化被分成五个维度去研究证明。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长期与短期主义观,男性与女性权威。用着五个维度去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比较关键和准确的理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价值取向的第一个维度,它旨在研究人的态度对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取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个比较核心和重要的点去研究来自于不同国家人们的态度。研究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需要用个人主义值去研究,如果个人主义值较高,证明对自己的利益和权力看的比较重而不太在乎集体权益和他人利益。不确定规避指的是对未来将要发生事情的避免和选择。不确定规避指数越高,证明他们喜欢未雨绸缪,而不确定性指数越低,证明他们越是不太在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所做的决断。权力距离指的是对权威和高层的畏惧感,权力距离指数越高证明对权威的高层的距离感越强,而权力距离指数越低证明对权威和高层的距离感越弱。文化价值取向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会对中西方教育差异之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文化价值取向在《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的表现

《绯闻女孩》是在美国正在风靡流行的美剧之一。剧中的男女主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女主角Blair是一位富家千金,生活极其奢华.她生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名流的派对和聚会.由于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她从来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总是喜欢别人围着她转。男主角Chuck也是其中的男主角,他本人生性放荡不羁,对生活没有太大的追求与渴望。从这两位男女主角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低而且不惧权威,权力距离指数也比较低。而在《十八岁的天空》中,男主角石延枫尽管也是出生于富贵人家,但是他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尽管他喜欢捉弄别人,但是在他的内心里。这些都是他对别人的关心和喜欢。他对班里的女主角疼爱有加。而且专心一致,不喜欢出尔反尔。剧中的女主角蓝菲琳是学校的校花之一,但是她在同学面前从来不会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样子。

这是中西方教育差异在文化价值取向角度下的研究,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没有那个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个文化是高人一等的。我们在判断文化教育的好坏和利弊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问题。观点和决定都不能太过于片面。根据此结果学生以后再决定选择哪种教育的时候,应该谨慎小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即可。不应搞崇洋。(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Bennett, C.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Boston: Allyn & Bacon,1995.

[2]Warwick, P. Academic Skills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An Attempt to Support Overseas Management Studies Students in the UK Retrieved Oct 26, 2005 from http: / / fellow ships prelim project articles ept 05

[3]Wang G. 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l 2001(3).

[4]Ngwainmb, E. K.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 EB /OL]. Retrieved Nov 11, 2005

[5]Lee The Cultural Contex t o f Chinese Learners[A] .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 Conf uncial tradition in Watkins[ C] . 19961

[6]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方莹, 李春光.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差异[ J]理论学习,2007,(8) 46.

[8]黄河清.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J]中国家庭育, 2004, ( 1) : 48- 49.

[9]李亚, 周侠.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J]科教文汇, 2007 , ( 2) : 51- 53.

[10]梅醒斌.珠江三角洲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1]刘兆军.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J] . 石油教育, 2001, ( 3) .

[12]张晓生. 关于做好高校系辅导员工作的探讨[ J] .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1, ( 3) .

[13]黄希庭, 郑涌等.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4]朱玉珍. 谈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者的素质[ J]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4) .

[15]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社[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16]孔德.实证哲学教程[M]巴黎, 1830 ~ 1942.

[17]刘小枫. 拣尽寒枝[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18]纽曼. 大学的理想[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9]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M]北京: 商务印务馆,1970.

[20]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2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孟子.孟子卷五・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扈中平,刘朝晖.关于中西教育观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评论,2002,(1):10-13.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差异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广西

[作者简介]谢敏慧,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罗德红(通讯作者),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罗颖,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226-04

学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现实上增加了入学机会,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然而,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事实是,高校扩招主要表现在高职高专扩招,且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构成其主要生源。西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有学者呼吁“西部民族地区也亟待解决普通高校入学机会公平和全面实现教育公平问题”。广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民族自治地区,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发展比较落后。上述明显“事实”是否能在广西地区得到验证?本文拟通过数据统计从阶层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

(一)研究设计

为探析阶层、性别、城乡这三个维度对广西公立高职生源的影响,本研究运用了SPSS17.0统计软件中的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前者主要是描述不同维度中各项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后者检验计数或次数数据的实际观测次数分布与理论次数分布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二)样本

本研究的实际样本和分析对象是广西某公办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三年595位新生入学时的家庭背景及个人资料,共涉及了该校7个专业,内容涵盖性别、出生年月、户口所在地类型、父母亲职业、高考分数、小中高就读学校等。

本研究的理论样本数中的性别、城乡(户口所在地类型)数据是根据这两个维度不同类别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乘以各入学年份新生的抽样总数而得出圆。这两个维度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另外,阶层维度理论样本数是根据陆学艺对各阶层比重的排列乘以各入学年份新生的抽样总数而得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公立高职院校生源有显著阶层差异。社会底端阶层子女比例高

本研究阶层划分采用了陆学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的划分方法。

1.广西公立高职生源中,掌握社会资源较少的农民阶层所占比例高

按总样本中父亲职业计算,有效数据535份。对各入学年份新生抽样调查数据中学生家庭所属阶层的实际样本数、理论样本数及比例见表1。

在运用SPSS卡方检验时因为数据不能为0,因此将表1中的0改为1,百分比改为0.2,也不会影响检验结果。运用卡方检验计算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与理论样本在入学比例上是否有显著差异。检验结果为:X2=144.256,df=9,X2对应的P值为0.00,P值小于0.05,表明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所占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劳动者阶层在全国人口中占40.3%,在调查样本中却占60.2%,远高于理论样本数。同时,国家行政领导干部在全国人口中占2.3%,但调查数据中,来自该阶层家庭的学生只占调查总人数的1.5%,实际样本数低于理论样本数。由表1可见,农民阶层子女在广西公立高职生源中所占比例高于全国的理论数据。

2.父母从事非管理技术类职业的学生在广西公立高职生源中所占比例高达94%

样本数据对各入学年份新生的父母亲职业进行调查统计,本研究将父母亲职业为干部、公务员、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视为管理技术类职业,将个体户、职员、工人、农民、退休、下岗、退伍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类视为非管理技术类职业。

结果显示,父母从事非管理技术类职业的学生在广西公立高职生源总1075份数据中占了1019份,所占的比例高达94%以上,而社会底端阶层是非管理技术类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即社会底端阶层在广西公立高职生源中所占比例高。

(二)广西公办高职城乡生源差异远大于其他地区。乡村辈出率远低于城镇

此次调查学生的户籍分为农和非农,户籍为农即为乡村生源,户籍为非农即为城镇生源。因为2009年样本数据量最多,故以其作为分析对比样本。

1.广西公立高职院校城乡生源较全国人口比例有显著差异

笔者对301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卡方检验(表2)。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P=0.01,小于0.05,表明所抽样本中城乡学生有显著差异。

2.广西公办高职城乡生源辈出率差距远大于其他地区,且乡村辈出率远低于城镇

表3为统计结果,广西城镇子女的公办高职辈出率(简写为SMR)从2008年的2.02到2009年的2.11再到2010年的1.92,辈出率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而广西乡村子女的公办高职辈出率从2008年的0.76到2009年的0.75再到2010年的0.82,辈出率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从城乡子女辈出率差距来看,2008年城镇子女接受高职教育的比例是农村子女的2.66倍,到2009年时.差距拉大到2.81倍,2010年时差距又缩小到2.34倍。总体上,近三年来,广西城乡子女间的公办高职入学比例差距趋于缩小。

从表3可见,与广东、四川比较,广西公立高职城乡子女辈出率城乡差距巨大,乡村辈出率连续三年均处于0.8左右,而广东、四川两地早在2007年已经达到1.4以上。在2007年广东城乡子女公办高职辈出率差距已经小于1倍,四川到2010年城乡子女高职高专辈出率差距仅为0.28倍。而广西2008-2010年连续三年内城乡子女公办高职辈出率差距均近两倍。由此可见,广西乡村子女在公立高职所占比例还很低,同期之下其他地区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教乡村辈出率早已高出城镇辈出率,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还很落后,教育资源仍然匮乏。

(三)广西公立高职女性城乡差距数倍于其他地区,且非独生子女女性比例高

鉴于西部地区存在重男轻女观念,因而研究广西公立高职院校入学机会差异有必要关注性别差异。

1.广西公立高职生源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全国人口比例略高于男性

表4中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0年的P值略高于0.05则显示出男女学生在生源构成中没有显著的差异。而2008年的P值0.00略小于0.05,即男女学生在生源构成中具有显著差异,但通过观察2008年的数据可知,样本学生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而全国男女比例则是女性稍低于男性,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女性在公立高职生源中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

2.广西公立高职生源中女性生源城乡差距是其他地区的数倍

如表5所示。广西公立高职生源中乡村女学生比重38.13%,属四类型中最大,而城镇和乡村男学生比重基本持平,仅23.74%和24.09%,城镇女学生14.04%。而谢作栩等在对陕、闽、湘、沪等10个省市区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出公办高职城乡女性生源的条件概率分别为:城镇54.1%,乡村45.9%,城乡差距为8.2%。同比广西调查样本的数据为城镇26.91%,乡村73.09%,城乡差距为46.18%。

3.广西公立高职中独生子女男性所占比例高,非独生子女女性所占比例高

由表6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男性在公立高职所占比例高,而非独生子女女性在公立高职所占比例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广西家庭抚养的子女较多、经济负担能力有限相关,同时与少数民族政策及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密不可分,城镇或者管理类职业家庭独生男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多来自家庭的重视,而农村家庭的非独生女性往往是依靠自己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而势必由此引起一些难以避免的性别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一)广西公立高职院校生源在阶层、城乡、性别差异上的结论

1.广西公办高职院校生源阶层差异显著,社会底端阶层所占比例高。从这一结论可知,高校扩招以来,广西公立高职大多招收的生源是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这与其基础教育质量以及经济支付能力密不可分,导致公立高职生源阶层比例不均衡。

2.广西公办高职城乡生源差异远大于其他地区,乡村辈出率远低于城镇。其他地区公立高职生源乡村辈出率早已高出城镇,而广西乡村高等教育落后以及教育资源缺乏导致巨大的乡村人口公立高职辈出率极低,且城乡差距巨大。

3.广西公立高职女性城乡差距数倍于其他地区且非独生子女女性比例高。广西属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观念、女性地位、经济收入均处于落后状态,因而在公立高职这一高教层次乡村女性所占比例最大,城乡差距高达46%以上。加之民族政策之下广西乡村子女数量多,非独生子女中女性多依靠自己争取获得进入公立高职院校这一层次的高校学习的机会,故所占比例高。

(二)缩小广西公立高职院校生源差异的建议

在大众化背景下,缩小公立高职生源差异,有利于促进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公立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能否保障贫困青年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衡量高等教育公平与否的重要标志。农民阶层在公办高职院校获得较多的入学机会与公立高职院校的地域性和职业性特征是密不可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有助于学生学到实用的技术技能,增加广西高职的吸引力,促进广西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2.加大广西教育投入,尤其是丰富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并改善教学条件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篇10

[关键词] 中西会计差异 会计思想 会计教育

一、中西会计行业的差异

1.中西会计准则外部的差异。中国会计准则在制定的参与者,制定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实施的过程中都与西方会计准则有诸多差异。中国是采用由政府以《会计法》为标准的制定模式.而国外会计准则是一种政府与民间共同制定的制定模式。政府和利益集团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实施中是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都是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且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的会计制定、实行模式趋向于美英等国。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是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的,整个结构类似总分结构,整体概念在基本原则中显示。西方国家的则未将总体概念单独制定成正式的基本原则,只为准则的制定人员提供参考文件。由于发展较晚,中国会计准则在内容的涉及范围不够广泛,这与西方国家发展基本完善的会计准则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会计的操作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过数年的发展后,大中小企业基本都是采用各类ERP软件管理,而中国虽然也已开始普及ERP,但大多数还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难以普及ERP系统并且失败率高。ERP系统的使用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良好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ERP系统的操作技术。

2.中西会计行业的内在差异。中西会计思想的差异源于不同社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传统文化等。这种差异是多年的经验习惯所造成,也是一个国与国之间文化思想差异的一个体现。中国与西方会计思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权力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等级的区分,在会计的管理上上司与下属之间是绝对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这是传统观念所致,认为等级之分就是能力之分,就是对错之分。从另一个方面说,中国会计人员更习惯于遵守已经形成的规律,只求不出错,一切遵守上级指示以及周围的形势。在某些问题上不能从一个会计人员的专业角度去执行。在西方会计思想中并没有太多的等级分别,上下级几乎平等,会计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职业角度判断。只是因为西方传统观念更讲究人人平等,在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个人会体现个人价值,规避其他不利的因素。对工作的态度上,中国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态度,并未将工作与个人利益同等对待。在工作中只求不出错,而不将对社会,对工作单位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大部分会计人员并未将自己看成一名服务人员,没有将自己摆在服务社会,服务工作单位的位置上,没有优胜劣汰的压力。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还未完全的进入市场经济,会计人员的旧思想还没更新;另一方面是因为体制结构的问题使人缺乏改善工作态度的动力。

二、中西会计教育的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的会计将接受更多来自国际化的挑战,会计国际化是必然的,但我们确实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会计教育的层面进行改进是从根本上帮助会计从业者提高能力,转变思想,适应市场需求的办法。

1.中西会计的差异在表面上是中西会计准则的不同。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与掌握来自于受教育阶段的教材,资料及案例分析等。中西会计准则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国家的国情所致,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并不完善。所以在会计教育中,我们应当以当前的教材为根本,在平时和课外增加对西方优秀教材的接触,增加对西方会计案例的分析,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研究各国会计准则在内容上的差异,让学生在今后接触到西方会计的实务时在理论上过关。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尤其是会计专业英语一定要达到很高的水平,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英语,加强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才可以使我国的会计人员有更多学习,使用西方会计的机会。会计教育机构还应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加入信息管理学等知识,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ERP仿真操作管理等课程。

2.我国的会计教育往往是向学生不断的灌输已有的会计知识,教学目地往往是为了通过职业考试,为了找到工作,大部分高校都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会计知识的教学,忽视了最重要的非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及长期自学的能力。会计这门学科一直在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会有更多新的理念知识进入我们的视野。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将会计职业道德摆在第一位,其次是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会计教育应该以转授基础知识为为本,加强在社会,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以后有良好的整体基础,方便自己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同时我们要着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对于会计的权利,会计的义务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对专业的热爱精神,让他们以后在从事会计行业时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基于美:英两国环境会计教育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