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种类十篇

时间:2023-10-23 17:27:01

表演艺术的种类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1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形式;符号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40-03 收稿日期:2015-12-30

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面对着纷杂而繁乱的客观事物,总会产生一种无序感。因而,人们也总在认知、思考和判断各种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寻找一种可以彼此隐射的替代物。符号,也便应运而生。当我们把视角缩小到声乐表演艺术,这一与艺术联系极为紧密,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门类,若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研究时,我们不妨也将其与符号挂钩,进行一种思维和行为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对比诠释,诚然,更是一种艺术与符号的对话与交融。

一、声乐表演艺术

1.声乐表演艺术定义与理解

表演艺术是一门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艺术与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讲求美学原理。那么,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能让我们去衡量、判断某个作品美或不美。声乐表演艺术从定义上来看,不难看出,它具有十分广义的涵盖面和广识度。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于物质之中,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表现出来的勃勃的生机。表演就是将艺术又上升到了一个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的层面,因此构成表演艺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演唱者本身就是运用自己的身体各个机能的调动,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音乐门类最大的一个特殊性。再加上演员自身对文本的二度创作和理解,将声乐表演艺术进行一种无限的升华后,让观众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遐想出无限的空间,拥有视听一体的享受。

2.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分类

声乐这一门艺术,在中国可以说是与历史同步的一种艺术门类。追溯这千年的历史,阅尽这千年的变化。声乐艺术的代代相传已然变成了一种不可从生活中分离的传承。那么随着最原始没有记谱的口口相传,再到歌谱的出现,声乐艺术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加之世界形势的全球化,艺术文化的传播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放眼世界,众多的声乐艺术交织于一起,才有了世界舞台上一次次美丽的绽放。声乐表演艺术也有了具体而明晰的分类。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从名字上来看,必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就中国而言,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等。民族声乐的衍变必然与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以及民族风俗有着极大的联系。从风格方面来看,地处北方的民歌要豪放粗犷一些,南方的民歌则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居民声音高亢嘹亮许多,平原地区民歌则要舒展自如一些。由于民族唱法的产生,孕育在了民俗声乐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因而,演唱形式也是多姿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声声乐表演艺术,美声准确来说,起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意大利,是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和灵活准确的声乐技巧的歌剧唱法。论歌唱方法之本意,它不仅仅是一种唱法,还是一种表演形式和一种声乐学派。毕竟起源于国外,因而演唱过程中,不仅仅是方法的区分,更多的是因为母语的不同,所以演唱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因为其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更低的发声位置,因而声音凸显着金属般的色彩,浑厚,以柔为主。通俗(流行)声乐表演艺术,从字面来看,就是一种风靡于社会的风格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追求自然、随意,强调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去演唱的一种歌唱艺术。由于它与前两种歌唱表演艺术相比,较为接近生活,贴近人们的说话习惯,所以,很多的人都可以加入演唱过程中,流传度和传唱度非常广。随着专业性的通俗唱法进入各大专业院校,其得到了真正的研究和普及,因而作品的难度和技巧的难度都有了增加,越来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原生态声乐表演艺术,来自我国民间极少数人的口中,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原生态的歌唱方法接近于人类的自然发声方法,发声原理就是接近于新生儿的啼哭。所以原生态的声乐表演艺术的出现,对我国的民族声乐乃至世界声乐的发展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是声乐表演的一大特色。

二、声乐表演艺术符号的诠释

(一)艺术符号的特性

艺术,自古以来都是文艺百家不懈探求的问题,正是因为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也有必要的助推作用以及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人类才努力去揭示艺术的本质和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符号的产生,其实是一种思维、审美意识、精神的诠释,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艺术主观意识的态度强调。艺术符号也深化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同时成就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和产业。纵观古今,艺术符号贯穿始终,各种艺术门类的领域,各个艺术形式的符号,都拥有时代性的烙印。当然,艺术总是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是一种精神的高层产物。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的美一定是真的,为了达到艺术符号的最高境界的呈现,就必须不仅仅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偏离自然,体现更为崇高的情感和意义。人们常说,艺术就是反映人类情感,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形式,艺术符号往往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在某种情景中展现出来,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穿透事物的本质。

(二)声乐表演艺术符号的理解

提及声乐表演艺术符号,我们不得不从表演艺术符号来进行了解和分析,不得不认真地提到一个符号学大家埃罗•塔拉斯蒂,他认为表演符号学是他毕生最致力研究的“存在符号学”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人生就是一场从生到死的表演,表演就是人类由内而外的展示。而当表演作为一个文本示人的时候,它便有了一个值得每个人为之深思的起点和文字的终结。表演者就是文本中分离出来进行演出的部分,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过程。声乐表演符号的载体是身体,当然我们将其与体育运动相提并论也并不为过。因为任何一种表演,即便是一种机械性的表演,也需要身体做功,也是具有身体性的。尤其是声乐表演,站在舞台上那一个定点的开始,便已经开始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艺术的呈现。表演者的身体感觉是控制表演符号表意的行为的基础。作为声乐歌唱者,当然会明白,艺术的呈现,是收缩自如,强弱分明有对比的音乐,才算是完美的表演。此外,表演艺术符号还体现内心的一种控制。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一位实力了得的歌者在舞台上表演,作为一个专业的歌唱学习者,总会不经意间进行内心的模仿,欲求自己也如此华丽地表演。这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内模仿”,这种表演符号的替代是在观众的心里去表现和完成。那么这样的一种身体感性,必然也算作表演符号的内在感性和接受。总而言之,身体感觉是表演艺术符号的核心,没有身体性无所谓表演符号的形成,当然这个特性也就是区别于其他符号特性的最重要的一点。表演符号,让艺术符号产生至今,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的意义。人类一直去寻找属于符号的定义和差别,而表演符号则是运用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呈现方式,让人类有了新的理解和定义。

(三)声乐表演艺术符号的传达

既然我们一直强调表演艺术符号其核心是身体性,同时,声乐表演艺术又是非常符合这一特性的表演艺术门类,那么与之相伴而来的身体性所引发的自然反应必然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和分析的内容。当然表演本身就是一种传达的过程,这种传达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1.身体性与控制性相辅相成

声乐演唱难度的大小,以及演唱者专业技巧的能力和舞台经验的丰富与否,都会使身体性产生不可预知的情况和反应。这也就是所谓紧张性造成的肢体和心理的变化。但是适度的紧张,却也是表演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这种紧张性必然可以控制身体性,随着剧情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花腔女高音演唱,这是一种极富舞台展现力的歌唱,由于起源于意大利的歌剧演唱,随着美声事业的发展,它的流传延续了美声伶人演唱时的技巧和花样。在《图兰朵》当中,夜后的歌唱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作品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夜后出场时,伴随着非常灵魂性的歌声出现,我们不仅仅为夜后的声音所打动,更重要的是歌曲演唱的连贯性、面目表情的泰然自若,以及高难度高音断唱,给人以非常美的展示和表达。这样的歌唱表达必然要与歌唱者自身身体性的控制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才会展现出高超的效果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声线表达。

2.“外化”与“内化”和谐统一

提到声乐表演艺术,不能不提出对声乐表演艺术主体的研究,那就是歌唱者。在上文也提出,表演艺术符号的核心是身体性,那么将其付诸实践的便是歌唱者。歌者要融入表演当中,就需要“全身心地与角色合一”,当然,许多人会提出,这是种悖论性的提法,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点是表演者所必须达到的基本的歌唱素质之一。当然,这一个基本点对于歌者的要求就颇高了,需要演员从剧本的线性中看出外化之物,而与自身内在“合一”,那么要展现出来的“合一”便是所谓的“外化”与“内化”的和谐统一。例如歌剧艺术表演,这是诸多艺术门类最为直观的以歌者的主体形式呈现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基本特征就是歌剧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歌者要做到的是在舞台这个空间来展现时间的延续。在演出过程中,不仅仅简单地表达出角色外在所处的情境,而是要深刻地了解角色与角色的关系、角色在表演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作品的走向究竟在何处。这些看似是连贯性的过程,都需要在时间不断延续发展的过程中,由外而内地展示出来。

3.“即兴”与“不确定性”相依相伴

关注声乐表演符号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演的“不确定性”。任何艺术表演都有在表演过程当中出现意外的可能,因为表演本身就是持续性的、连续性的、进行中的,甚至可以说是可变性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也会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表演艺术中经常提到的“即兴性”,这一点,在很多的表演艺术门类当中都会出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曲的呈现必然要与其年代背景和作者当下所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进行紧密的联系和呈现。但是所谓的艺术呈现,都会如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每个人对待作品的不统一性,造成了诸多作品表现出来的包罗万象,造就了一首作品的不同演绎。比如中国原生态演唱作品,由于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差异性,另外各个地区方言不同,造成了艺术整体呈现出独特的差异性。甚至可以说,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手演唱,对于旋律的把握大致一样,但是棱角性的音符、装饰性的音符会随着个人的理解而进行改编,甚至临时性地改编加花。这种表演艺术的“不确定性”并不仅仅出现在不同人演唱同一首作品,甚至同一个人在演唱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阅历,都会给声乐的演唱带来不同的效果呈现。所以“即兴”也成为表演艺术符号的关键词,使艺术表演的魅力指数极大增长。

三、声乐表演艺术符号之真谛

声乐表演艺术,通常被许多人认为是歌唱者的工作,其实不然,每一类型声乐表演都是源于人类对生活中平常不过的说话语言进行的升华和提炼,并且在人类身体机能可以调整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升华创作。对于表演的渴望、想象才造就了如今在各大媒体、舞台上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绚丽无比的精彩歌唱表演。若说声乐表演是一种舞台的升华,那么这一观点恰恰与艺术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就表明,声乐表演是艺术划分出来的一个分支,如果歌唱表演仅仅是一种空洞乏味的表现,那么这样的生活已经具有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观众会与舞台上的歌者一同感动,一同流泪,就是因为在这个微妙的空间,产生了一种叫做共鸣的“磁场”,恰恰将歌唱中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与观众有了新一轮的互动。所以经典的歌唱表演艺术才会永垂不朽地印刻在人类的脑海当中。符号学这一门较为广义的学科,与各种门类都可作一种深化的结合。与声乐表演艺术的对话,会让作为学习者的我们更加明白艺术符号的真谛和艺术符号以媒介形式传达给我们内心的真实表达。这些文化学科的融合,必然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冯钢.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袁立本.演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王丽慧.歌声中的文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4]黄华新.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陆正兰.表演符号学的思路———回应塔拉斯蒂的《“表演符号学”:一种建议》[J].符号与传媒,2012,(2).

[6]姚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2

数字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等手段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的分析、编辑等应用,最终得到完美的升级作品。它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三维技术的教学和商业设计等用途,并随科技进步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数字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全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艺术作品必须在实现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录象及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多媒体,电子游戏,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设计,电脑插画,电脑动画,3d动画,数字特效,数字摄影,数字音乐以及音乐影像等。也就是说,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数字艺术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数字艺术的运用领域以及它的影响度,以下着重从数字表演,数字影像两个领域浅析。

首先是数字艺术中的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是一个发展中的全新交叉学科,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等工程科学和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交汇点。在数字表演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传感器和软件来控制表演空间中的图像、演员、音效和灯光等表演元素,将通过仿真技术实现的虚拟表演元素与传统文艺表演的表演元素融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来控制表演的空间和时间。这种虚实结合的新型艺术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表演形式,也促进了技术手段的发展,并对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提出了挑战。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表演要素、表演方式、表演规律等急剧变化,多种表演艺术门类和多种工程技术要求实现天衣无缝的融合,从而促成了数字表演技术的诞生;而仿真技术为这种跨领域、跨平台的协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是按照文艺表演的生产服务流程,将数字化表演与现代仿真技术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文艺演出创意、编排、演出、推广等创新能力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数字表演的艺术性、技术性、社会学价值;数字表演的实体建模、空间建模、行为建模;数字表演的仿真创作平台、实现平台和呈现平台;广场与室内表演仿真技术、远程剧场技术和数字表演评估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有数字表演基础、数字表演建模技术、表演仿真平台技术和数字表演仿真应用技术等。

其次是数字艺术领域中的数字媒体技术在舞蹈影象中的运用随着人们的研究会越来越广。形成纷繁复杂的舞蹈影像世界。舞蹈艺术正朝着多元化、现代化、多媒介化和全方位感官刺激的方向迅速发展。从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纯肢体语言表达,到声、光、电多方位辅助表演,再到电脑艺术、行为艺术、展示艺术等多艺术门类的相互借鉴,舞蹈艺术表演和教学正走向一条艺术语汇更丰富、情感氛围更浓烈、视觉美感更具冲击力的变革之路。大众传媒的运用、传播拓宽了舞蹈爱好者和舞蹈教学工作者的视野,提高了舞蹈艺术全民参与和鉴赏的水平。舞蹈艺术的教与学在现代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逐步推陈出新,并在内部深化改革,最终赢得更大的发展。

影像舞蹈正是在这样的获取环境与需求中诞生,并成为舞蹈艺术的重要分支,在舞蹈作品舞台数字艺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计算机为平台的静态艺术。二是七个子项的动态艺术。它包括了两维静态艺术,两维动态艺术,三维静态艺术,三维动态艺术,视频艺术,虚拟现实和数字表演。数字艺术总体讲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而数字艺术在舞蹈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动画。二,动作捕捉。三,动作跟踪系统。四,高清摄影及播放系统。五,三维立体投影技术。这是一种运动轨迹的建模,通过同步编舞,运用3d软件建设动作数字模型。六,影像和舞者互动装配系统。利用实时抠像到另一个空间上去跳舞。是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环境。这就形成了一个大种的舞蹈,是一个大众的互动世界。在舞台上,观众直接看通过舞者的动作经过播放在大屏幕上的数字影像。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影像手段,可以多角度展示不同舞蹈类型的文化背景,把握舞蹈艺术肢体语言的情感语义和形态构成。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舞蹈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获得充分的感知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3

关键词:服装表演艺术 视觉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03-01

1 相关概念

1.1 服装表演艺术

从广义方面来说,服装的表演艺术属于一类把设计师设计的服装成品通过视觉展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都是模特遵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原则,穿好有关的服装作品以及配饰,然后在给定的场所比如服装现场会向商家、时尚买手、记者以及时尚媒体等所有专业大众的视觉传达出来的一类演出模式。

从狭义方面来说,服装表演艺术属于一种借助真人模特来向观众视觉展现服装的方法,通过相关服装的表演展示向消费者暗示服装的最新潮讯息,体现服装现在的流行趋势,极好地展示了服装设计师们的巧妙设计及其完美构思,属于一种比较关键的影响形式[1]。

1.2 视觉文化传播

关于四周的环境人们获取信息最为自然的方法便是观看,它的视觉特点是人们最为本质的思维表象。目前视觉早已逐渐变成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传递因素,视觉早已转变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方式特征,视觉针对环境的体现愈加地决定了人们理解与感知事物,该种从语音至视觉的过度,反映了视觉传播体系的初步建立。

综合而言,“视觉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影像媒介或者形象媒介,将视觉形象进行传播进而产生的一类文化现象以及传播形式”。

2 视觉文化传播在服装表演艺术当中的表现

2.1 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主体表现

(1)服装表演者是传播主体。

服装表演艺术,指的是一类把人当做载体的边缘性较多的综合艺术,现在其已经发展成现代人类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方式[2]。但服装表演者或者模特身为传播主体,他们是把服装设计者的情感以及设计理念借助视觉化的肢体语言和外部形象所给予具体展现的媒介。他们把内部因素和外部元素互相结合以便用来全面表现设计作品的感情、思想,进而可以使表演更加富有观赏性,具有感染力,进一步促进其经济利益。

(2)传播主体的形象以及视觉刺激。

一般在视觉文化传播的领域里,时刻被涉及的关键词之一便是“形象”。目前,“形象”已经不再是之前艺术理论或者美学里面的专用名词,伴随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大众媒介的发展,其已从含义单一转变为拥有某类象征意思的符号,并且被用来指消费大众的更多,特别是指向人们对于精神消费深层度欲望的联接。即服装表演艺术正逐渐把形象导进消费者对于精神消费的深层欲望里面。它正慢慢拉近消费者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消费者和外界事物二者的隔核。

(3)传播主体的肢体以及视觉媒介。

通常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以传播主体的模特角度而言,另外一种更加重要的方式是运用肢体语言。“身为服装表演最为重要的承载者,模特们在舞台上面的所有表演行为全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影响,服装的个性及其情感必须要借助于着装者表现出来”。“动作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性格以及目的,是一种最好的体现形式,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应当选择最为符合着装意境以及着装气质的动作来展示”。

2.2 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客体表现

(1)审美受众是传播客体。

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服装在整场秀当中都是主角,而模特便是中间传达信息的媒介,但是对于那些接受终极审美的受众而言,则属于一次视觉审美的佳肴。审美受众就是指舞台下面的欣赏观众,这些人在全场的表演过程里面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而只是利用双眼把模特身上展现的服装自我地实施情感的理解及其接受,或者会被说服,又或者持不同的观点,而完美无缺的服装表演则通常会激发人们的视觉享受进而实现视觉消费的最终目的[3]。

(2)传播客体的情感和视觉说服。

服装的表演艺术大部分具有劝服性质的内容,不管是场景、服饰或者模特的表演都具有煽动性,都是把劝说购买当做目的。而且的流行趋势时装表演便更加具有指令性了,其指引受众应当流行什么样款式,哪种颜色,怎样穿着,受众也只可以跟随传播者手里的指挥棒。

3 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

“视觉文化审美的特征表现为图像本身形成意义,追逐展示效果,指向身为感性主体的躯体以及消遣的大众群体”。

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在时间艺术以及空间艺术里面的表现,借助服装表演者或者模特的眼神、表情以及身体造型等艺术体现,结合服装的面料、色彩以及结构的特性,向人们传递设计师们的设计意图,将舞台灯光、音效、肢体及其服装等元素化为一体,将各个视觉元素互相结合,通过个人的展示方法,尽最大可能地展现服装的艺术魅力以及穿着效果,使人们借助视觉直接感觉到服装的线条美、色彩美以及款式美,并且满足大众的审美意向。所以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具有时效性、感知性以及符号性的特点。它的载体主要表现在模特或者服装表演者的躯体表情、舞台气氛与服装本身等几个方面。

4 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效果分析

服装表演艺术属于一类视觉性的文化传播现象,它的效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来说,它可以带来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经济方面的效益,但从精神方面上分析,它可以在发扬民族文化的时候领衔时尚的潮流。不管这两层面的具体成效怎样,它能够带来的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都不可以忽视,除此之外,评判服装表演的结果怎样,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际上在其表演完后的几个月抑或几年中间才可以完全体现出来,正好是这种流行性与长久性才使得服装的韵味十分深入人心,同时服装表演的艺术效果获得全面体现。

5 结语

信息科技时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得服装表演艺术具有新的特点,将会带来视觉文化传播方面的新革新。由于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载体受到其舞台空间的限制,因而务必通过新媒体自身的发展,让传播载体获得扩大,方可以促进服装表演艺术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郇艳君,刘倩竹.心理知觉在服装表演舞美设计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2(23).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4

关键词: 评剧;演员;综合;修养;文化;艺术;戏剧;戏曲

综合修养是评剧演员的基本功与“软实力”,是评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所有评剧演员,无论是旦行、生行,还是净行、丑行,都必须重视并加强自身的综合修养。

具体而言,评剧演员的综合修养,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前提的前提、基础的基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明确地认识到:“各种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素质的竞争。”文化素质与文化修养其实是同义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化乃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艺术中对“文化”所给出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也就是说,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等载体使人们习得并传承,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它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戏曲创作提升了其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文化意蕴,这更要求评剧演员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修养与之相匹配。

二、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也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店的相互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志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的种类繁多,包括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摄影等)、语言艺术(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等)、民间艺术(杂技、木偶、魔术、皮影等)、网络艺术等等。

评剧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乃至表演艺术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就拜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为师,具有了精深的绘画修养。又如著名评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刘小楼,也具有精深的文学修养,他主演的评剧《人面桃花》,边唱边书写古体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堪称一绝。

三、戏剧修养

戏剧修养同样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固定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

评剧演员一要准确把握戏剧的巨大审美特征:动作性、冲突性、情境性;二要全面掌握戏剧的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梅兰芳体系(简称“梅氏体系”)。特别要领会“斯氏体系”中的“表演艺术是动作的艺术”、“最高任务与贯穿动作”、“形象的种子”、“心理(内部)动作与形体(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有机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舞台生活的双重性”等理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表演艺术实践。

四、戏曲修养

戏曲修养更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剧演员必备的修养。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式,评剧属于戏曲范畴。评剧演员的戏曲修养,包括以下三大主要内容: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5

关键词:电视;导演;创作;艺术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33-01

电视导演创作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作为电视创作中各种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所要承担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要运作一档节目并将其成功的推向大众,需要导演有较高的艺术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更要求导演在电视设计的过程中别心裁、匠心独运。进入21世纪,迈入信息时代的电视不再是当的固有模式,而是将诸多媒体形式合而为一的新形态,就电视身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到来不仅为电节目的发展设定了新的高度,更对导演在电视节目创作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电视导演的素质和艺术表现手段

(一)素质

电视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其次,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

(二)表现手段

导演为塑造屏幕形象而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包括:一是运用画面主体的动作和摄影镜头的运动,构成动的视学形象; 二是运用蒙太奇技巧来处理画面,组接镜头,以突出重点,渲染影片的节奏;三是运用恰当的音乐,自然音响和人物的语言,与画面有机结合,以表达思想内容,丰富并加强形象的感染力; 四是运用电视时间和电视空间灵活的伸缩性,变换场景,扩大或压缩环境的规模和过程的容量。

二、导演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

导演艺术是以直接的双向交流方式进行演出形象传播的再创造艺术。导演在原作品一度创造的基础上, 把平面的文学形象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屏幕屏幕形象, 需要做大量的丰富、修改、完善、改变的工作, 因此导演艺术是再创作的艺术, 即二度创作。同时,也完成了第二次形象传达的过程。

(一)秉承原作精神, 发掘新的形式

作家用以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和现实题材的工具是文字, 而导演在上重现原作品形象时, 靠的是其他形象的艺术语言。这就要求节目创作者在文学艺术和其他具象性艺术之间进行深层的处理, 以达到完美的屏幕节目效果。而且这二度的创造, 又必须收到和原作品所能给予读者的教育效果相同,甚至更生动。因此, 导演工作不是简单模拟也不是照抄, 而必须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导演的创造过程必须和原作品作者的创造过程结合, 他得深深体会原作品的精神、思想情感、风格, 掌握作者创造人物的内在动力, 从而以同样的思想情感, 同样的内在创造动力去处理作品。导演的基本责任, 是要做到实现原作品作者的意图, 刻画出原作者灵魂的眼睛里所看到的人物;导演进一步的责任是发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为了使屏幕上的生活与人物, 不是作品简单的化妆朗诵, 导演还寻求别的途径把剧作家通过文字所给予读者的形象, 在屏幕上出色的表现出来。因此,修改原作品, 并使之更好地表现就成为必然。

要求导演首先从思想水平上去提高自己, 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处理它。为达到这一目的, 导演必须学习生活, 并从对生活深度的认识上掌握剧中人物的优良品质和他们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思想与情感。

(二)领会原作精神, 进行导演构思

导演是集体创作的核心,他对电视剧未来的屏幕形象有全面的,完整的设想,也就是艺术上的总体构思。 导演形成他的艺术构思,并邀请最适合完成他的艺术构思的演员,摄影,美术,音乐,录音等各方面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来体现其构思。在导演构思中,导演要确定――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影片的风格和样式;人物的性格冲突及其时代特征的所处环境;运用导演手段的基本原则;并对情节线索似出总谱。

导演构思并无固定模式,在创作电视剧时,电视导演所追求的是如何使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整体感。它总是建立在导演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对现实生活理解的基础上,由导演以丰富的创作想象,全面运用形象思维来完成。

导演的艺术是二度创造的艺术, 他要在剧作家提供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因为是再创造, 有没有导演自己的艺术构思, 直接关系着整个创作活动。一个好的作品, 如果导演的艺术处理是平庸的,那么演出就不会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导演的艺术构思能力是整台演出成功的关键。导演的艺术构思揭示社会的现象和它的本质。归根到底,导演的艺术构思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的生活实践, 撇开了这些而光想艺术构思, 其艺术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导演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历来论述导演的艺术职能, 都说导演是作品的解释者, 综合性艺术的组织者和演员的老师。而现在的导演在探索中意识到, 这些都是导演应尽之职; 但是导演更重要的, 还在于他是屏幕艺术的思想家和演出形式的创造者。导演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越执著越深刻, 他要求抒发内心感受的欲望越强烈, 整个演出也就越具有个性和魅力。

三、导演艺术是综合艺术的创作中心

电视导演艺术是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综合的过程当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 而是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借鉴与融合,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电视自身独具的艺术手段。电视导演为塑造和呈现屏幕形象, 需要运用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在这个综合性的创作过程中, 所有表现手段的运用, 都是在导演构思的统领下进行的, 导演艺术是整个综合艺术的创作中心。电视艺术的综合不是将其它艺术类型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一种产生崭新的艺术语汇的综合。这种综合的过程, 是在导演构思的统领下, 将各种艺术因素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从而产生具有更强表现力和更新颖的电视语汇。各个艺术类型在综合过程中, 也不是简单地消隐自身的艺术个性以突出展现电视的艺术特性, 而是通过各自艺术个性的发挥, 形成一种协作的合动力, 推动电视艺术综合性的彰显, 充分发挥电视这一综合艺术的创作特征。在各个艺术类型综合的过程中, 各个主创成员都应该是各个艺术手段运用的行家里手, 能够熟练运用各自的艺术语汇, 具备与其它相关艺术手段共同形成新语汇的创作方式与创作能力。电视导演应该充分发挥各艺术类型在综合语汇中的作用, 而不是各种艺术手段相互抵触, 甚至因为过于彰显自身的个性而伤害到最终的综合语汇的表现。各个艺术类型的艺术手段能否有效发挥并互相构成合力,最终取决于导演艺术这一核心。如果导演不去顾及其它艺术类型的个性与特点, 不去利用其它相关艺术类型来完善、丰富自己的导演构思, 不善于利用其它相关艺术类型的综合来提升自己的创作, 那么各个艺术类型就会各自独立、相互抵触排斥, 电视导演艺术就无法形成崭新的艺术语汇,综合艺术的优势与长处就无法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雄杰.电视导演艺术基本特性分析.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2]余力民.戏剧导演艺术特征.民族艺术研究.

[3]论导演的风格化与话剧屏幕艺术的中国化.上海节目学院学报.2003-3.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6

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表演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1)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对不同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3)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4)具有舞蹈写作、评论及表演的基本能力;(5)了解舞蹈艺术前沿动态、应用情景和发展动态;(6)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以上几方面的要求,舞蹈表演审美特征应为下列几点。

(一)动作美是舞蹈表演的精髓

舞蹈表演与声乐表演等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优美的舞蹈动作。舞蹈艺术主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审美特性的舞蹈动作符号来展现,不同的动作反映人类内心不同的思想及情感。可以说,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精髓和核心,而配乐、服装、编导、设计等都是以舞蹈动作为核心来操作的,只有作曲和服装等与动作相协调,才能充分演绎舞蹈艺术的美感,联合构成舞蹈表演的形象美、和谐美。所以,在舞蹈的创作、演绎、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注重动作的编排和表演性,在实际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一定要将情感的交流、时空的交融等与动作充分结合,使舞蹈能够形神合一,协调而富有美感。

(二)韵律美是舞蹈美的升华

虽然舞蹈主要是通过动作来展现,但如果没有韵律感的动作,只能说是动作堆积,而不是舞蹈。因此,只有具备韵律美的舞蹈才是对舞蹈美感的升华。舞蹈的形式创作大多都是基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娱乐健身等动作来提炼而来,因此舞蹈动作大多是通过人体的手势、表情、造型演绎出来,每一个舞姿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表达目的,表演时通过人们的身躯舞动和表情变化来展现舞蹈的艺术美感,让更多的人感染舞蹈的魅力。从艺术的角度讲,舞蹈表演能帮助我们增强身体素质,提升肢体的协调性和韵律感,这已成为人类表达感情、增进友谊及交往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韵律美要求舞蹈的肢体律动与气息协调,包括演员的舞姿、动作协调性、动作时间的长短、节奏感等,韵律美是通过各种动作及其辅助元素有效融合来展现的。

(三)造型美是舞蹈艺术美感的源泉

舞蹈的造型是对舞蹈艺术美感的整体体现,造型美了才能给人以空间美感,给人一种大美。通过舞蹈造型,观众会对舞蹈的局部与系统空间有更为深刻的美感体验。比如,一直是舞蹈经典的《千手观音》,它是以群体舞蹈的形式展现了造型的美感,给人以震撼的空间感觉。舞蹈的动作造型主要是音乐、肢体的配合与交融来突显的。舞蹈创作的造型美感是对主题和现实的透析,不同的造型给人以简约、繁华、和谐之感。

二、舞蹈表演艺术表达方式

(一)动作语言表达

动作是舞蹈的精髓,人类的肢体动作及表情语言是无声的,但通过动作节奏变化、造型变换等能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小说家类似,小说作品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语言展现,而舞蹈表演则通过人类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蹈编导利用动作来代替语言,因此每一个舞姿和动作都具有情感传递的功能,可以在表演者的内心与观众内心搭建交流的平台。一方面,舞蹈动作可以展现出舞者的技能;另一方面,舞蹈动作更是对舞蹈创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在一部小说在进行创作之前都应先有创意,然后根据作者的理念和构思来进行创作。而对于舞蹈而言,其语言就是“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意”的表达和承载对象,专业并富有美感的动作能有效表达舞蹈艺术的节奏感和主题风格。

(二)情感内容表达

区别于直接的语言表达及艺术体操,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内容表达方式,舞蹈技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舞蹈情感的诠释。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中,演员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生动地展现编者或舞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感受,仿佛已将“真实”的人物及景象置身于观众面前。要想将舞蹈艺术充分展现给观众,舞蹈技能是基础,情感表达是真谛。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的思想核心,能让舞蹈艺术更加灵动、自然。只有被赋予了情感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才能由内而外地流露出人类的真实情感。情感与舞蹈动作相融合,才能演绎出舞蹈的韵味与情境。

(三)情绪气氛表达

舞蹈表演时需要表演者饱满的情绪尽快融入到舞蹈所演绎的情景和气氛中,这样才能展现舞蹈的魅力和美感。现阶段一些舞蹈家和编导越来越关注情绪性舞蹈,并不断探索创新。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动作艺术,舞蹈是对观众的视觉、听觉、思维、情感的综合渲染,演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情绪变化方式来引导观众感受更和谐的艺术空间氛围。从这个角度讲,舞蹈是一种情感、意境、气氛交融的艺术形式,通过“意”的表达给观众以情感的互通和灵魂的交流,给人以艺术氛围的熏陶。因此,情绪与气氛的表达需要舞蹈编导在创作时能对“意”有全面的认识,准确把握舞蹈的主题思想,挖掘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髓;而舞蹈演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舞蹈进行不断创新,使舞蹈在演绎时能充分体现个人的情感与舞蹈主体风格的协调性,使自己也成为舞蹈艺术的一部分,展现符合舞蹈表演意境的情绪和情感,使舞蹈表达更具有品质感和思想活性。

三、结语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7

[关键词]图像;表演;融合;文化本源;历史路径;未来空间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IX(2012)06-0048-07

图像和表演,这对形式形态各异、内容内涵趋同的人类早期文明与文化的遗存,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同根生发和蔓延发展的孪生姊妹。一般来讲,人类早期勾画的图像,侧重于记事、述事的功能;乐舞的表演,则有着表情达意、抒怀和沟通天人关系等功能。长期以来,二者相生相伴,相互衬映,共同担当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端领域和谐衔接的历史性重任,也渐渐地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象征,并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衍变,最终成为源于生活、展示生活和美化生活的一种具有独特社会文化功能作用的艺术文化的形式。本文通过图文互证和综合分析的方法,试图揭示我国图像与表演两种传统艺术文化形式的历史渊源、古今关系和未来走向,并试图通过这种对于古老悠久的华夏历史文明与文化传统的溯源考察,逐步解析和发现人类艺术文化生成与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一、图像与表演生成的文化本源

在人类文明的肇始阶段,由于语言文字等高级文化形态尚未形成,先民们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运用情感性呼号和手舞足蹈的肢体性语言,以及通过视觉观察和用手描摹世间百态等手段,达到通过不同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传递感情、交流思想和用图形图像记录事物等目的。这正是人类早期的表演艺术(含歌、乐、舞)和视觉造型艺术(含各种图像)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和条件。

1.表演的初始形态与功能

据考察推测,在人类的语言文字尚未生成和完善的较长历史时期,在作为高级动物的远古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历程中,较早出现了借助于声音呼唤和肢体动作表情达意、交流互通的文明性活动。比如面对天地之间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人们想到了用最好吃的食(供)品、最美的肢体动作及其语言音调,辅以“击石拊石”等铿锵节律,织构成了用来表达对天地神灵祭祀祈福愿望的“巫”的形式,即作为古代表演艺术之主体的“原始乐舞”。如有学者指出:“在人类语言文字尚未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先民们曾经有过一个长期的运用情感性呼号的阶段,这种情感性的呼号,既是语言的前身,也是音乐的萌芽。在音乐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节奏敲击,有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呼号。”

这种人类首创的原始性表演艺术,包括歌(诗)、乐的基本音调,简单的舞蹈形态。至西周的时代,形成了以“乐”为统领的综合性高级文化形态,并把之纳入治国的理论纲领之中,铸就了“礼乐治国”的历史丰碑。由于这种以人的语言音调和肢体表演为媒介的乐和舞,有着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一体关系,故先秦时代宫廷雅乐的代表作“六代乐舞”,又简称“六乐”或“六舞”,充分反映了这种“乐”就是“舞”、“舞”就是“乐”的认知观念。在秦汉以来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乐和舞始终保持着这种形影相随的一体状态。同时,在艺术文化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后世陆续生成了百戏(杂技)、幻术、说唱、戏曲、广播、影视、网络、动漫等多种相对独立的全新表演艺术的形式。

2.图像的初始形态与功能

遗存远古时代的图形图像,是我国先民们在视觉感官的基础上,用手勾勒描绘或刻凿雕饰之人物、事物等的形象,最初可能仅作为以图记事、以图说事和以图表情达意的本能求和工具。如当时的人们捕猎了几只禽兽,就用某种材料勾画出这些禽兽的形态,久而久之,这种图画的技艺能力就得到了质的升华,并渐渐地漫延和赋予了其多种不同的功能意义。

如据考证,上古时代中原地区炎热潮湿,从而成为大象繁衍生息的极佳处所。聚居在此的商人开始驯化大象,役象代劳,也因于此种历史的缘故,位居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简称“豫”字,主体框架为“象”,其详细字义为: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如《说文》说:“豫,象之大者。”中国字则被称之为“象形”文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甲骨文中,可见“象”字的初始形态。

另如,随着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渐次发达,图形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记事功能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逐步被几经更新简化和孕育成熟了的文字语言系统所取代,致使其一方面转化为一种视觉造型艺术的独立形式延绵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文字文化的原型和有效作证,描绘著录着人世间的万象百态,成为古往今来各学科领域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应该说,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经历过这种图像文化的历史文明发展过程,而西方诸国均因文字文化渐变为符号形式,从而较多的失去了图像文化的伴随功能,只有中华民族的图像文化和文字文化形影不离伴随古今。

再如,在出土和遗存我国古代乐舞的图像资料中,多见融音乐、舞蹈、百戏以及之后出现的说唱、戏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其以物象证据,揭示证明了中国古代“乐文化”的综合性特征,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表演艺术和图像艺术相互映照、相互衬托和相互为用的本源性一体特征。另从哲学的思辨的层面,西周时代孕育成熟并持续传承至今的“乐文化”理念,一直被学界认同为相当于现当代中国“艺术”的定义,即以“乐”为统领的含纳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体系,甚至于若按照当时“六艺”的定位,包括所有学校教育的内容均被囊括在“艺教”的范畴之中。

二、图像与表演融合的历史路径

如前述,在人类文明的初期阶段,图像和表演这两种文明与文化的高级形态,主要作为人与人之间表情达意、交流互通的工具。至秦汉时代以来,当中华民族的文字语言日臻成熟完善,并形成“汉字”、“汉语”、“汉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体系之后,表演和图像渐渐地退化了其作为人类原生态的记事述事、交流情感的主体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性、思想性和以审美愉悦为核心的艺术,从而开启了这对艺术的孪生姐妹在新的平台上争奇斗艳、兼容互惠的光辉历程。

1.思想文化理念方面的体现

西周时期,国家形成了“礼乐治国”的政治纲领,推行全面的“礼乐”教育。如《周礼·地官司徒》载,在“掌邦教”的大司徒所施“十二有教”之中,“四日以乐礼教和”,即“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又“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六艺教育的六项内容中,“礼”的教育,包括政治、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相当于当今的德育。“乐”教,则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容,如《周礼·春官》说:“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应该说,其实际的内容和所谓的“六德”、“六行”之教有重叠之处,故有学者认为:“‘乐’以音乐为主,还包括诗歌、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今天的美育。”甚或还可以说,这里面穿插着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舞蹈)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射”,指射箭技术的教习;“御”,指驾驭马车,包括了当时的军事和当今的体育教育。“书”则指文字和书法(应含图形图像),“数”就是算数,相当于今天的智育。

由上可见,“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偏重于实际的操作、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到了孔子执教的时期,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六艺”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和《春秋》作为主要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简称为“六经”。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认为人的思想修养,始于学诗,立于学礼,最后由乐来完成,即把诗、礼、乐三者作为教化民众的三个步骤。

2.艺术实践理论方面的体现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绵延接续的传统文化诸体系,有着一以贯之的包容性特征。艺术文化的体系依然如此,它们之间既不断地呈示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独立性风格特色,又长期保有着本为同根生的综合性一体关系。即在以人们的语言音调和身体的节律性运动为主体,呈现出表演性特征的歌、乐、舞等,通常表现出互融为一体的原生态;而以人们的视觉扫描和通过手的勾勒、凿刻、雕塑等方式为主体,具有再现人间百态功能的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也通常表现为一体性原生态;而在这两种渐渐地发展衍变成为所谓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两大门类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和十分突出的共通性特色,故被后世学界统称为姊妹艺术。

在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哲人、文人的认知意识形态中,以及现代艺术概论的定义概念中,对于相关艺术门类之间的互动与互为关系等,都有着十分清晰的划分和生动的描述。比如在人类文明之初始阶段即孕育形成的被后世渐渐认定为表演艺术的阵营中,包含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下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以及作为造型艺术的舞蹈等,而在以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为主体的造型艺术中,则可以共用表演艺术的理念和手法,甚至以相关表演艺术的形式形态为其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等等,以至于在历代艺术家们的耕耘实践过程中,必然地存在着通过意蕴丰厚的画面激发音乐创作的灵感,通过优美婉约的旋律音调宏构造型艺术的形象等约定俗成的思维惯式。

同时,由于受自周以来“六艺”教育综合性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所谓文人,均为熟读五经和琴、棋、书、画皆精之士,这必然地为不同形式、形态相关艺术门类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互通,铺就了客观的人文性基础,以至于最终升华提炼出建筑/书法是凝固的旋律、音乐/舞蹈是流动的线条等至理名言。也有人提出音乐是描摹心灵状态的最高明的绘画家的说法,充分反映了这两种虽有着不同的形式形态,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和广泛代表性的原始姊妹艺术之间,相依并存、相映互融的本原性特征及其历史路径。

3.史料文献记载方面的体现

我国古代大量有关艺术发展史的文献,主要可分为文字类和图像类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形态,记录描述了历代宫廷和广大社会艺术文化生活的典型事例。

文字类史料文献,主要是指自汉以来由历代官家所著《二十五史》中的乐志、礼乐制、艺文志等,包括以宫廷礼乐制度下的以“乐”为主体的综艺类文字文献,以及由历代文人私家著述的乐史、乐论、画史、画论等单科类文字文献。我国古代宫廷和广大社会礼乐文化、艺术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脉络,均可在其中以窥端倪。

图像类史料文献,是指自远古时期以来遗存视觉造型艺术中描绘社会百态(含政治、军事、科技、生产、音乐、舞蹈、杂技、说唱、戏曲、建筑、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的图史资料,它们主要是通过原始的直观生动和逼真的写实性手法,有效再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礼乐文化、艺术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面貌,从而被视为一种十分珍贵的图史文献。

这种图像展示的艺术文献,不仅有效填补了官史文献中未从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史实,而且成为自古至今艺术文化大家族中作为图像和表演两大基本门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和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造型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千姿百态表演艺术的形式形态,实际上已经把二者之间同根生发、一动一静、互融并存、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予以充分展示。举例如下:

例1,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彩陶盆,据考古学系统检测,彩陶盆系马家窑文化的珍宝,距今起码5000年以上。该盆口径29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高14.1厘米。为细泥质红陶,大口唇外卷,口微敛,深腹较鼓,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内外均以黑色彩纹为饰,在彩陶盆的内壁,分别描绘三组(每组5人)舞蹈纹形象,其服饰整齐,体态灵动,节律一致,手手相扣,被誉为连臂踏歌之舞(见图1)。

应该说,该彩陶盆本身既是一件精致的泥塑工艺品(当时的实用器),又是作为同根生发的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相互融合、相依并存的物象证据。其器形的结构已经较为规整与合理,甚至于和现代的相关器物并无太大的区别;口沿部所饰钩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斜平行线纹,外壁腹部饰三条带纹及其扭结,内壁下部的平行线纹相互衬映,完美地托起了以原始乐舞为主体的人物形象。其造型简洁,错落有致,人物灵动,严谨有序,充分反映出先民们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多彩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奇特的艺术审美能力。数十年来,众多中外学者已经不断地从原始乐舞、巫术礼仪、服饰化妆、工艺制作、生殖崇拜、求偶模仿、审美情趣,以及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解读,见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学术研究的视角渐渐地扩展蔓延到了更大广阔的范围。

例2,山东沂南北寨村将军塚汉墓出土乐舞百戏画像石,画面左部见有七盘舞、飞丸跳剑、扛鼎与寻檀、跟挂等杂戏表演;中部有一大型钟鼓管弦乐队,前列三排跽坐于地的演奏者,为吹管、弹弦类乐组,后排由左至右分别列置着建鼓、编钟、编磬等礼乐重器;右部为鱼龙曼延(含戏龙、戏凤、戏鱼、戏豹)、高索表演、戏车(鼓车乐队)、马戏等,共计十多种百戏(杂技)表演的形式(图2)。

该画像石作为汉代墓葬建筑文化和装饰文化的产物,首先展示的是汉代石刻造型艺术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朴拙雄浑的大美气质,被后人誉为人间的奇迹。其次在这种一材多用的载体上面,寄宿了汉代表演艺术之大宗“乐舞百戏”包罗万有的形式形态,再现了汉王朝“与民同乐”观念下移广大社会的历史场景。总体而言,它所体现的依然是图像与表演相依并存的生命体征,记录保存了两汉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精神实质,故汉代画像石上镌刻的表演艺术的形象,应视为遗存表演艺术十分珍贵的史料信息。

三、图像与表演融合的未来展望

近现代以来,由于受西方科技文化先进论的影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系统,均不由自主地忍痛切断自身的传统血脉,特别是原本互为一体或相交甚密的人文社科领域,也按照西方科技文化的分类模式,将本来的综合性系统切割成零碎的条块状态。在经历了百年来的激烈震荡之后,人类重新无条件地认同了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不可逆性,特别是认识到了单一的高端科学技术的膨胀性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的存在带来严重威胁,若不及时纠偏将后患无穷。以至于20世纪末叶以来,多元文化发展走向再次成为“全球化”的一个学术思维的亮点,从人文艺术学科重新受到关爱和重视,到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和可激发人的创造性能力等独特功能被开发利用,再次为图像和表演这对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

1.理性回归的生存空间

20世纪末叶以来,一方面是综合性艺术教育的理念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另一方面是图像文化再度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以至于全球学界公认21世纪为图像的时代。这种图像文化和表演文化双重回归的现象,标志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路径,在经历了长期以来的分化和重构与起伏跌宕之后,奇迹般地又回归到了原始的轨迹之上,称之为“返祖”,或称之为“轮回”,均无过之。

因为人类最早创造发明的乐舞表演和图形图像,曾经作为远古先民们表情达意、交流互通和记事述事的重要工具,也即属于一种和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息息相关的高文化形态,及至我国商周时代孕育形成了“六艺”(含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模式。据考证,“六艺”中的前四门“礼、乐、射、御”称为“大艺”,在周代国学中是大学的功课,为高年级的、较重要的课程,后两门“书”与“数”称为“小艺”,在周代国学中是小学的功课,为低年级的、一般的课程。

孔子办私学,即以“六艺”为主要科目,以“礼乐教育”为核心内容,以“礼乐相须为用”为宗旨,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教育的过程与结果。“即认为对人的思想的启迪,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最后由乐来完成。可见,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秘诀,而在这三方面中,“乐”是一个人思想全面形成的最后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关于当时“乐”的内容,郭沫若先生曾有精确述评:“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岳)。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大约就因为音乐的享受最足以代表艺术,而它的术数是最为严整的缘故吧。”即除音乐为主以外,“还包括诗歌、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今天的美育。”正可谓:“六艺之中,乐为最崇,固以乐教教民之本哉。”以至于在这个以“礼修外”,“乐修内”的综合性文化体系作用下,最终孕育铸就了“礼乐治国”、“礼乐之邦”等引人人胜的历史性丰碑。而自汉以降,中华民族的文字语言日渐孕育成熟,并以其简洁、便利和明晰等特点,逐步取代了图像和表演作为人类长期以来表达和交流情感等重要地位之后,二者遂渐渐地淡化了其作为实用性的功能意义,渐渐地衍变成为相对独立的不同艺术形式。

然而,在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历代学人做学问时刻强调图文并重,甚至于把源远流长的“图谱之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从而形成了“左图右书”、“上图下文”、“前图后文”等经纬分明的学术文化习俗。如郑樵《通志·总叙》中说: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生;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书籍之学由此而生。图成经,文成纬;一经一纬错综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刘氏作《七略》收书不收图;班固即其书为《艺文志》。自此以远,图谱日亡,书籍日冗,所以困后学而堕良材者,皆由于此。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舍易从难,成功者少。……天下之事,不务行,而务说,不用图谱可也。若欲成天下之事业,未有无图谱而可行于世者。

如上由郑樵所倡图谱之学,正是在留声机等传媒工具尚未出现之前的古代社会,图像与表演这对本为同根生的孪生姊妹,赖以生存和互溶发展的重要平台。近现代以来,一方面是由于大学里学科门类的不断切割分化,以及受到艺术本体分合发展规律的影响,图像和表演这对本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呈独立门户、渐行渐远的发展走向,一方面是随着留声机、广播、电影、电视、CD-ROM、VCD、DVD、电脑、网络等多媒体图形图像与音频视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图像和表演又被这些多媒体技术天衣无缝地捏合到了一起,甚至于包括人文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使用了这种以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等融为一体的“图像学”的学问,及至21世纪被全球学界誉为图像时代。

至此,我们认为,这并非一种偶然的或人为的个案现象,而是符合人类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分合发展规律的基本走向,带有某种自然性和必然性逻辑意义,或者说是一种客观科学的理性回归,这种客观科学的理性回归,将无疑为图像与表演未来的融合,营造并铺就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2.日渐广阔的学术平台

在中国,关于图像与表演融合学术平台的搭建,应以北宋时代“金石学”这门专学的肇创为始。近现代以来,又不断地吸纳融入了西方国家的考古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理念和方法,日渐建立起了这一领域学术创新与发展的广阔平台。

(1)金石学

所谓金石学,即以遗存古代金、石类器物,及其表面镌刻的图像、铭文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在东汉时代以来的“古学”中已有涉及,魏晋时期蔚然成风,及至北宋形成了以“正经补史”为宗旨的“金石学”的学问,成为一种与史料文献研究相对应的实物考据的治史方法。

关于金石学的研究对象,有学者指出:“‘金’是以钟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钱币、镜鉴等物,凡古铜器之有铭识或无铭识者皆属之;‘石’是以碑碣墓志为大宗,旁及摩崖、造像、经幢、柱础、石阙等物,凡古石刻之有文字图像者皆属之;‘金石学’则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定、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

由上可见,金石学的宗旨目的,除人们常说的“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以外,还有着辨章学术、艺术鉴赏、艺术审美等十分宽泛的内涵和外延。在这些金石类器物和图像中,有位居礼乐重器之首的青铜编钟和石质的编磬,以及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的图像,故在金石学探讨研究的基本点中,包含着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及至军事、科技、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以至于金石学被学界誉为现代考古学的前身。

(2)考古学

19世纪中叶起源于欧洲国家的现代考古学,是在地质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形成,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一书及其生物进化论主张,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至19世纪的晚期,进一步融人田野调查(含考古发掘)的方法,使得科学的考古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并使之成为人类文化史研究的一门显学。

20世纪初叶,西方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传人中国,并很快为许多学科借鉴和利用,我国学人曾经提出“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口号,即在金石学的学术传统基础上吸纳融合科学考古的方法,王国维则开拓性地进行了将金石器物的研究与历史学密切结合的探索,极大地突破了金石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局限,拓展了其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与此同时,艺术考古学、音乐考古学、美术考古学、电影考古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虽然各相关学科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格局,但却又同时在运用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艺术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运行规律等方面,进行着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探讨研究。另如舞蹈学、戏曲学、曲艺学、广播电视学等分支学科领域,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打出相应的旗号,但作为舞蹈考古、戏曲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和学术成果已经不菲,总体而言,考古学方法的运用,为图像和表演两大艺术门类学术层面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

(3)图像学

图像学(Iconology)作为现代学科的概念,于19世纪末形成于西方国家。“图像”一词源于古希腊正教的“圣像”,后扩展至所有视觉艺术的图像,图像学则成为西方艺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之后随着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渐次扩充,图像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蔓延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如20世纪的70年代,国际上建立了音乐图像学的学会,标志着这一现代学科的诞生,是指对于视觉造型艺术图像中有关音乐表演艺术内容的研究。与此同时,军事图像、科技图像、农业图像、天文图像、宗教图像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地涌现出高水准的成果。新世纪以来,已有诸多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图形图像处理、制作、设计等图像学的体系,包括平面图像类、三维图像类、网页制作类、动画制作类、影视制作类、机械工业设计类、电子工业设计类,等等,标志着图像学学科的平台日趋宽阔。

关于图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国际上一般以欧文·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三层次主张为标准,即第一个层次是对艺术品的描述,即前图像志分析;第二个层次是对图像的内容作狭义上的分析,第三个层次是对图画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进行文化学层面的解释。

近年来,我国学界已经对中国的“金石学”与西方的“图像学”理论,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如有学者针对欧文·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三层次理论和中国金石学的学术传统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我们发现,这三个层次与中国汉画像研究的金石学的范式、考古学的范式与文化艺术学的范式,可以有一种内在的类比的逻辑关系。”

这又一次充分说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学术文化理论与实践模式,都既有着各自独立的特色,又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共通之处。

(4)艺术学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孕育形成于19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它经历了哲学、美学、艺术学的三阶段演变过程,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而由于西方国家的“艺术”专指“美术”,故其艺术学实为美术史论的范畴。

我国于20世纪初开始引入和传播艺术学的理论,90年代创建了艺术学的一、二级学科。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艺术泛指所有的艺术门类,故艺术学的二级学科就有着“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目标定位。有学者进一步强调说:“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学科。没有艺术的活动和实践固然谈不到艺术的学问,但若只有艺术的创作、设计、表演和演奏,也不能等同于艺术学的建立。长期以来,不少人误解了‘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言,以为实践多了、层次高了,也就会产生出理论,好像大艺术家也自然是大理论家。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实践的高层次有助于理论的提高,大艺术家确实有其独到的心得、见解和经验;他们的一些话语和言论真可说如金似玉,不同程度地或在某一方面揭示了艺术的真谛,弥足珍贵。然而,理论是由个别到一般地上升,它要进人人文学科的境界,没有更大的提炼和概括是不可能的。实践出理论只能说明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原料,并不能直接上升为理论。”

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等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遂成为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思维方式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与教育教学体系的文化系统。作为其学科支架的艺术史论两大体系的教育与研究,无疑都必须是以宏观综合为其理论基础、思想纲领和实践路径。

1997年初,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首次公开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学术命题,并将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十六字真经,成为费老晚年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贡献。有学者解读道:“费老的‘文化自觉’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对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很好地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别人的文化?即在文化上应该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和融合,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大潮流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群体之间,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才会有一个和谐的世界。这就是费孝通先生的思想遗产。”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8

答:我校面向省外艺术类招生均文理兼招。

美术类招生有服装与服饰设计类(含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设计学类(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5个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 中美合作项目)。另有,表演(人物形象设计)、美术学(商业插画)2个专业仅浙江省招生,外省考生可通过校内转专业进入这2个专业就读。

时装表演类有表演(时装表演艺术)1个专业全国计划招生。

2、浙江理工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美合作项目)如何?学费和出国留学的费用是多少?

答: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 中美合作项目)是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完成学业时,将获得浙江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美方院校结业证书;该项目学生均可按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赴美留学,优秀学生可申请赴美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访问学习,其中赴美学习一年、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获得美方院校授予的副学士学位。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美合作项目)的学费是28000元/年。赴美留学费用按申请获批当年标准由美方院校收取,美方学费约1万美元/年(不含住宿费、生活费)。学校设立中美合作项目特别奖学金,用于资助该项目优秀学生赴国(境)外留学的部分费用,资助额度为6万元。

3、浙江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在哪些省市招生?

答:我校美术类专业面向: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天津、北京、陕西、甘肃、山东、四川、重庆、河南、江苏、上海、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广西、海南、浙江27个省份招生。新疆、西藏、宁夏、青海4个省份不招美术类考生。

时装表演类专业在美术类专业招生省份基础上增加新疆共28个省份招生。

4、各专业招多少人?各省招生计划如何分配?

答:我校2017年艺术类专业全国共招生680人,其中表演(时装表演艺术)招生33人(含男生10人),中美合作项目招生120人,其他美术类招生527人,除浙江省招生计划单列外,其他省份招生计划不分省,根据生源情况择优录取,不限定单个省份录取人数,即在某一省份录取多少学生,我校将相应调配该省份多少招生计划。

5、专业校考是否必须参加专业省统考?

答:外省美术类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美术专业校考,同时对有专业省级统考的省份,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省统考,专业校考和省统考均合格者方可报考我校相应艺术类本科专业。

浙江省美术类考生只需参加专业省统考且合格即可,不需要参加我校专业校考。浙江美术类“三位一体”考生须参加该项测试并入围方可填报该项志愿。

时装表演类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校专业校考,对有时装表演类省统考的省份,同时要求省统考成绩合格。

6、美术类专业校考科目是哪些?时间和分值各是多少?考试是否可以兼报?

答:美术类专业考试科目为速写、素描和色彩三门,考试时间分别为30分钟、150分钟,150分钟,分值分别为60分、120分、120分,满分300分。

我校美术类考试可以兼报,即考生只需参加一次考试就可以报考我校美术类专业。若符合条件的考生既要报考美术类,又想参加时装表演类专业考试的,则需分别参加两类专业考试,专业校考合格方可填报相关专业志愿。

7、艺术类专业外语语种及单科要求?

答:我校所有专业外语语种均为英语,美术类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要求在中美合作项目专业70分及以上,其它普通类(非中美合作项目)专业60分及以上(满分不是150分的按比例折算)。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专业英语单科成绩不限。

8、艺术类专业志愿如何填报?

答:我校艺术类专业均在各省艺术类本科提前批(或艺术一批)录取。一般来说,只有第一志愿填报我校方有机会录取;第二志愿报考我校的,因一志愿就已录取额满,招生计划已经用完,故二志愿被我校录取的可能性为零。我们热忱欢迎专业校考合格、文化成绩达到生源省艺术类本科文化控制线的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我校。

中美合作项目专业只招收有该项专业志愿的考生。由于该项目专业学费较高,且只招收有该项目专业志愿的考生,往往该项目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考生可按需选择填报。

9、今年艺术类校考成绩合格线是多少?有排名吗?

答:我校2017年美术类专业校考合格线为208分。我校对美术类专业成绩不排名,对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均上线的考生,一志愿报考并进档者,将分省内、省外依据综合分统一排序(省外全国排队,不分省),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时,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专业校考合格线男生86分,女生87分。对专业校考成绩与文化成绩均上线的考生,一志愿报考并进档者,按照专业校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专业校考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者。

10、我校艺术类综合分怎样计算?

答:美术类专业综合分(满分750分)计算方法为:

专业总成绩折(满分300分)÷3×7.5×50%+文化总成绩(满分750分)×50%

如:专业校考成绩228分,高考文化成绩400分(满分750分)为例,

美术综合分=228÷3×7.5×50% + 400×50% = 485

注:文化总成绩满分不是750分的按比例折算。

11、近两年外省艺术类专业录取情况如何?

2016年艺术类各专业外省录取情况

专业

批次

录取人数

最低分

平均分

服装与服饰设计类(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

艺术提前批

100

616

431

480.5

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

艺术提前批

197

570

443

481.2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 中美合作项目)

艺术提前批

28

529

418

468.9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男

艺术提前批

10

97

88

92.8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女

艺术提前批

23

96

84

91.1

注:表演(时装表演艺术)专业录取分数为专业分;美术类专业录取分数为综合分。

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外省录取情况

录取专业

批次

录取数

最低分

平均分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1

艺术提前批

65

559

494

516.9

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

艺术提前批

35

521

469

486.3

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提前批

159

561

466

495.4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 中美合作项目)

艺术提前批

30

554

476

493.3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男

艺术提前批

12

95

81

87.0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女

艺术提前批

21

94

73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9

【关键词】戏曲表演;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美学特征

在社会文明飞速进步的新时期,戏曲艺术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光芒,作为中华民族艺术领域当中的瑰宝,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始终备受关注。社会的进步,推动着当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型,为了迎合更多观众的需要,戏曲艺术的表演已经不再单纯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是将情感深深根植到艺术表演过程当中并以此彰显戏曲表演的美学价值特征。从传统理论的视角来看,表演实为戏曲艺术的最根本特征,而戏曲艺术的取材又多为我国不同民族的民间生活,因此戏曲表演的本质就是对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当前的现状来看,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已经在近些年呈现出明显的鉴赏艺术转型趋势,逐渐脱离了反映真实生活的特征,对戏曲表演的形式和美学特征做进一步探讨也就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戏曲表演形式与美学特征的联系

在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戏曲艺术为了能够迎合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开始逐渐将表演形式固化,鲜明地体现于表演角色的变化层面,即“生、旦、净、末、丑”成为了戏曲表演的核心角色分类,所有戏曲内容的展开均分为此五大类别,为戏曲表演艺术划出了固定的表演界限。并且从戏曲表现形式上看,对于舞台场景的布置以及某一道具的应用也并不需要过多的实物辅助,仅通过模拟来凸显一种具有特定需要的文化环境或内容。基于此,当前的戏曲表演也就定位在了固定角色与相对简单的舞台布置当中,在不同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也就会产生与角色相对应的情感与情绪,这种内在的情感与情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不同的审美取向也就由此生成,虽然表演形式正在不断趋于一致,但审美特征却会由内在情感解读和诠释角度的差异性而表现出多元化。由此可见,戏曲表演形式与美学特征有着可以深入到更深层次内涵的关联。

二、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分析

(一)舞台

舞台是戏曲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审美特征,都需要在特定的舞台上展现。在千百年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下,中国戏曲艺术品类数量众多,不同类别的戏曲也具有着不同的特色,从整体层面来看,戏曲舞台表演特色当中,幕表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创作的戏曲作品内容或情节等都是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地点与时间条件等进行全面且细致地划分。比如我国锡剧便将音乐设定为曲牌板腔综合体,并不像其他类型的戏曲一样分为男腔和女腔,并且对于戏曲内容与内涵的创作也不会拘于固定程式,而会根据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客观来讲,戏曲舞台虽然是表演的载体,但戏曲的主题却因情感内蕴的深函而无法流于舞台表面,因此需要对戏曲的主题创作进行完整地情节编排,才能发挥出舞台的重要作用确保戏曲的艺术价值能够有所呈现。这就要求舞台表演的空间性能够被合理化安排,并且在道具的支撑作用下使戏曲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使舞台起到整体映衬的大背景作用为观众呈现直观的审美感受。

(二)程式

戏曲表演是在舞台之上进行的一种表演,既为表现,则需要恰当的舞台动作,这种舞台表演的动作也就是程式,所起到的作用在于直观地勾勒出不同角色所具有的不同的人物风格特征,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以对生活实际的反映唤起观众对该角色的情感认同,从而引起观众的审美愉悦之感。鉴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同演员的动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了戏曲程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着表演者表演技巧的影响,“念”、“唱”、“作”、“打”都需要根据戏曲的实际内容与情节转换的特定需要而定,并且咬字与行腔也需要严格依据戏曲的剧本特征而定,关于咬字行腔则应视剧种的不同而重视起戏曲和方言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戏曲表演有着剧本的支撑,对于剧本来说,语言文字或许无法全面展现出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认识将剧本内容进行真实地表达,只有以此为基础辅以适当的动作辅助,才能为戏曲审美特征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装扮

戏曲艺术表演是借故事情节和内容所展现的艺术形式,对角色的区分最直观地体现在不同角色的脸谱装扮上,虽然普遍具有着夸张性特点,但这种化妆艺术却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客观来看,观众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角色的第一认知即来自于脸谱装扮。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脸谱艺术成为了我国美学领域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脸谱艺术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对完善的时期更始于明清时期,对于人物个性的反应,脸谱成为了一种标志,更见证着我国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然而脸谱的作用绝不仅限于此,对于戏曲内容的丰富性和直观性更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深化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理解程度,为戏曲艺术在民间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当中的行当亦是戏曲角色的综合。通常情况下,戏曲均源于生活实际,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戏曲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够切实贴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能够更高质量地唤起人们的多元化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戏曲形式的艺术化装扮也就成为了戏曲艺术审美特征得以更充分彰显的重要动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戏曲表演作为表演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带给观看者以更为直观的视觉享受,通过动作、声乐、舞美、服装等多种素材的综合作用,为观看者形成一幅巨大的巨响蓝图,在我国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表演集文化的艺术性、表演的形式性、声乐的感染性于一身,无不呈现其本身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戏曲表演的形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其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特征,能够有效的提高观看者的审美意识,同时,美学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戏曲表演形式,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此,在新的时展之下,戏曲艺术要牢牢把握住当前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景方向,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戏曲表演形式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王佳佳.论“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虚拟表演概念的界定及其美学特征[J].大舞台(双月号),2015(01):12-13

[2]杨理理.浅议戏曲表演中如何体现美学思想[J].戏剧之家,2014(08):107

[3]黄春梅.含虚蓄实,虚实相生――略论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审美特征[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60-62

表演艺术的种类篇10

电视导演创作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作为电视创作中各种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所要承担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要运作一档节目并将其成功的推向大众,需要导演有较高的艺术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更要求导演在电视设计的过程中别心裁、匠心独运。进入21世纪,迈入信息时代的电视不再是当的固有模式,而是将诸多媒体形式合而为一的新形态,就电视身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到来不仅为电节目的发展设定了新的高度,更对导演在电视节目创作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电视导演的素质和艺术表现手段

(一)素质

电视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其次,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

(二)表现手段

导演为塑造屏幕形象而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包括:一是运用画面主体的动作和摄影镜头的运动,构成动的视学形象; 二是运用蒙太奇技巧来处理画面,组接镜头,以突出重点,渲染影片的节奏;三是运用恰当的音乐,自然音响和人物的语言,与画面有机结合,以表达思想内容,丰富并加强形象的感染力; 四是运用电视时间和电视空间灵活的伸缩性,变换场景,扩大或压缩环境的规模和过程的容量。

二、导演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

导演艺术是以直接的双向交流方式进行演出形象传播的再创造艺术。导演在原作品一度创造的基础上, 把平面的文学形象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屏幕屏幕形象, 需要做大量的丰富、修改、完善、改变的工作, 因此导演艺术是再创作的艺术, 即二度创作。同时,也完成了第二次形象传达的过程。

(一)秉承原作精神, 发掘新的形式

作家用以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和现实题材的工具是文字, 而导演在上重现原作品形象时, 靠的是其他形象的艺术语言。这就要求节目创作者在文学艺术和其他具象性艺术之间进行深层的处理, 以达到完美的屏幕节目效果。而且这二度的创造, 又必须收到和原作品所能给予读者的教育效果相同,甚至更生动。因此, 导演工作不是简单模拟也不是照抄, 而必须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导演的创造过程必须和原作品作者的创造过程结合, 他得深深体会原作品的精神、思想情感、风格, 掌握作者创造人物的内在动力, 从而以同样的思想情感, 同样的内在创造动力去处理作品。导演的基本责任, 是要做到实现原作品作者的意图, 刻画出原作者灵魂的眼睛里所看到的人物;导演进一步的责任是发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为了使屏幕上的生活与人物, 不是作品简单的化妆朗诵, 导演还寻求别的途径把剧作家通过文字所给予读者的形象, 在屏幕上出色的表现出来。因此,修改原作品, 并使之更好地表现就成为必然。

要求导演首先从思想水平上去提高自己, 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处理它。为达到这一目的, 导演必须学习生活, 并从对生活深度的认识上掌握剧中人物的优良品质和他们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思想与情感。

(二)领会原作精神, 进行导演构思

导演是集体创作的核心,他对电视剧未来的屏幕形象有全面的,完整的设想,也就是艺术上的总体构思。 导演形成他的艺术构思,并邀请最适合完成他的艺术构思的演员,摄影,美术,音乐,录音等各方面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来体现其构思。在导演构思中,导演要确定――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影片的风格和样式;人物的性格冲突及其时代特征的所处环境;运用导演手段的基本原则;并对情节线索似出总谱。

导演构思并无固定模式,在创作电视剧时,电视导演所追求的是如何使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整体感。它总是建立在导演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对现实生活理解的基础上,由导演以丰富的创作想象,全面运用形象思维来完成。

导演的艺术是二度创造的艺术, 他要在剧作家提供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因为是再创造, 有没有导演自己的艺术构思, 直接关系着整个创作活动。一个好的作品, 如果导演的艺术处理是平庸的,那么演出就不会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导演的艺术构思能力是整台演出成功的关键。导演的艺术构思揭示社会的现象和它的本质。归根到底,导演的艺术构思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的生活实践, 撇开了这些而光想艺术构思, 其艺术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导演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历来论述导演的艺术职能, 都说导演是作品的解释者, 综合性艺术的组织者和演员的老师。而现在的导演在探索中意识到, 这些都是导演应尽之职; 但是导演更重要的, 还在于他是屏幕艺术的思想家和演出形式的创造者。导演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越执著越深刻, 他要求抒发内心感受的欲望越强烈, 整个演出也就越具有个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