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形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48

表演形式论文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专场;改革实践

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能力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把专业理论用熟练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于2008年和2012年成功遴选为校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音乐与舞蹈学再次成为校重点建设学科。从课程设置、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学公开课、专业技能比赛、实习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其中毕业论文环节以论文写作与答辩,拓展为论文写作和毕业专场音乐会并存的模式,以其为改革重点。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与改革目的

(一)现状。1.论文规范与要求:目前一般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要求基本相同,各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过程管理和质量的把控均有一套完备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薄弱与选题的局限性:音乐与舞蹈学各专业特点是技能实践多于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技能多于理论,舞台演出是考核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现象。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一个“坎儿”。关于演唱、演奏、舞蹈动作分析等技术理论的研究基本是重复论述,选择针对某些作品的分析或处理则是老声新弹,对实际的专业指导意义薄弱,与专业实践脱节。指导教师根据学校毕业论文规范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对老师是一种煎熬。学生为完成毕业论文,则带着两个键(ctrl+c和ctrl+v)就来写论文了。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屡屡出现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双轨制”。(二)改革目的。目前,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音乐学与舞蹈学专业,大多还是以毕业论文形式为主,学生将技能表演的感受化作文字来陈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但体现不出艺术表现水准,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量。音乐与舞蹈学学科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本学科在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是培养具有较深的专业艺术理论和表演技能专业人才,舞台实践是必备的实践形式。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音乐系在经过前期听取相关专家建议、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从2015年12月开始实施以毕业设计(专场)代替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改革。即毕业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开题阶段,可在毕业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和毕业设计(专场)两种形式中选择其一。1.毕业设计(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毕业专场设计、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围绕专业特点,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基本要求,所选择的形式与作品体现出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2.结合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近年生源的实际情况(文化分与专业分3:7比例录取),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薄弱,对舞台展示缺乏信心和表演欲望,存在怯场心理和懒惰情绪,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加强指导和鼓励,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并通过毕业专场的展示进行检验。3.通过毕业设计(专场)的实施,能有效地推进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发展,切实培养出学生“学中演、演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实践能力、节目编创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改革达到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达到的目标。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舞台实践是必备的实践形式。毕业专场既源于此又区别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在选材、编创、演(唱)奏、设计的过程中将理论贯穿于实践,将二者有机结合构建一种区别于传统、带有学科特色具有创新性的模式,展示出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准备初始,即将技术水平、驾驭作品能力、音乐会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等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将音乐理论学习和艺术修养以舞台实践形式进行展示。毕业专场的形式既带有学科特色又符合现阶段重视实践的要求。根据高校培养模式的要求,每学期都会有专业期末考核,相比毕业论文答辩,毕业专场这种形式和每学期的期末考核联系更为紧密,从中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毕业生举办替代毕业论文的毕业专场,不仅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回顾、总结和检验,也是对低年级学生的一种激励和促进,指导教师及时检查筹备毕业专场的实施情况,督导专场总结的撰写等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

三改革实施内容与成效

(一)资格审定。以教研室为单位,第六学期末组织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员进行动员与调研,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申报情况,对拟开毕业专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各学期技能考试成绩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确定专场人员。第七学期进行曲目的选定与审查(与教育实习同步进行),学期末进行专场音乐会的开题答辩程序,答辩通过即开始筹备毕业音乐会。(二)改革的主要内容。音乐学声乐器乐方向:专场可单人、二人或三人形式;单人须至少演奏(唱)5首不同风格作品(或时间不少于40分钟);如果重奏(唱)形式,重奏(唱)组成员每个单人演奏(唱)至少4首作品,重奏(唱)作品至少参与2首。音乐学理论作曲方向:至少有三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原创作品,进行展示。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专业:专场为不超过8人一场,每人至少完成3个作品(至少有一个作品为独立编创)的表演。其中至少一个独舞,其余2个可以在双、三、群舞中任选,不能重复。表演的作品须为完整剧目,独立编创的作品每个不少于5分钟。第八学期1-3周,教研室负责对毕业设计(专场)音乐会进行初审督导,11--13周举办毕业设计(专场)音乐会,并进行现场答辩。最后录制成光盘配以相应文字说明(不少于1500—2000字)上交。(三)实践检验。毕业设计(专场)为校内首创,在音乐与舞蹈学的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2016届、2017届、2018届三届毕业生的实施,得到师生的肯定。现以毕业设计(专场)形式申请学位的学生逐年递增,比例逐年加大。2016届毕业生总数241人(专场音乐会10人),占4.1%;2017届毕业生总数255人(专场音乐会18人),占7.1%;2018届毕业生总数230人(专场音乐会35人),占15.2%。

四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考核高等学校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科特点,将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体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之中,使学生在毕业之际将四年的学习成效进行总结、展示,既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手段,又可以使得学生在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具有策划与组织音乐活动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翔.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方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6(03)上.

[2]殷琪,梁毅.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方案改革的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4-196

.[3]蒋明明.高职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方案探索[J].时代教育,2011,(05).

[4]丁岩.新形势下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5):46-47.

[5]管志婷.项目教学法对《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含AutoCAD模块》的改革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8):84-85.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2

毕业实习是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最后学习阶段之一,合理的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又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进行实践,从中可以切身体会和专业相一致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可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构思和撰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实习是全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学生能碰到一些实际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上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把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年,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正确面对岗位的选择。

二、服装表演专业毕业实习环节的改革

为了使毕业实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对毕业实习环节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在实习内容上做了适当的调整,目标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独立工作和自主创业的本领。

(一)体验中国国际时装周

毕业实习时间的安排要具有合理性,还要有合适的实习地点,才能使毕业实习的环节更加完整。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地点安排在北京,主要目的是观看和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演的服装会,通过亲临服装会的现场,通过视觉直观感受会的氛围,体验在秀场上服装模特对服装风格的演绎,体会舞台美术的精心设计和模特造型与服装风格的契合。在时装会的现场,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深入了解成功的策划一场时装会所应具备的素质,并了解完美诠释设计师的设计创意的同时,还要给现场的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力,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共鸣,实现时装、品牌的最终目的——引导消费,提升大众的审美。时装周的出现,为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搭建了一个平台,培养学生在服装表演的编导与策划方面的能力,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现如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范围也更为广阔,为一些中外知名时装品牌和时装设计师推广形象、创新设计的展示等,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并且引导着当季服装的流行趋势。在这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舞台上,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瑞士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设计师和中外品牌举办了新品会,通过服饰品牌和设计师的新品的,可以使消费者更加了解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企业形象,从而引领时尚,贴近了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增强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时装周的秀场上,通过观看和身体力行的参与到时装会中,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并能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通过实践学习,可以不断地弥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充电”;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的时尚趋势,了解服装流行的最新动态,掌握当今形势服装表演的新形式。在这个时尚浪潮中,新的时尚元素的应用,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

(二)图书馆资源的利用

图书馆中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源,保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知识的宝库”,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信息,提供了“精神食粮”。作为毕业生,应该学会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不仅建筑美丽,而且馆藏也极为丰富,品类齐全,能查阅许多与专业相关的资料。还有一些省内图书馆资源,可以收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信息。借助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生依据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立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梳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撰写论文的方法,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服装表演专业毕业实习的思考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3

[摘要]音乐的二度创作要以“忠于原作”——追求作曲家、演奏家与“意向性指向”趋于统一的理想境界为前提。为了完美的体现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使我们的歌唱具有流动性,变“死音”为流动的“活音”,这不仅要求我们歌唱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通过重内涵、重形象、重意境的发于内而形于外的再创作过程,才能使歌唱达到神趣、缔韵、达意、快心的撼动心灵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音乐二度创作艺术修养

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说明音乐可以用不同的乐调表达出人们的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由此可以推论,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无论是器乐或是声乐艺术都是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思想及价值传达给欣赏者。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性极强的艺术,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展现其内容与本质。它不同于绘画艺术,可以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供人欣赏,而音乐供人欣赏的音乐成品是需要两个环节构建的:一是作曲家的创作(即一度创造);二是表演者的表演创造(即二度创造)。只有二者共同存在并完美融合,才会产生令人心动的音乐,二者缺一不可。

演员需要追求作曲家、演奏家与欣赏者三者的“意向性指向”趋于统一的“理想境界”为前提。然后把乐谱上那些非音响、非符号的、被遗失的信息填充进去,使音乐尽可能接近“理想境界”。而让音乐作品“感知为其自身”是二度创作空间的极限……

当然,这种体现决不意味声乐艺术的二度创造就是演唱者情感无拘束、无限制的释放,它是受二度创造原则的制约、以演唱者的精湛的演唱技巧为前提,结合一些创造手法而进行的创造活动。

就歌曲而言,在进行音乐表演中,表演者个人的创造性是基于表演者的艺术才能而得以表现的,因此,作为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与技术是进行二度创造的重要前提,表演技巧是以对本专业基本表演技术、既通常所说的基本功的掌握为根本的,对于从事声乐的演唱者,就要掌握多种关于歌唱的技巧与方法,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等。

娴熟的演唱技巧最终是要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并为艺术表现而服务的,当演唱者具备这样的表演才能时,才有可能上升到第二度创造的高度上来。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大力提倡“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以求音乐中表达情感的适中而不过度,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创造理念,因而,在中国演唱者的二度创造里也会有相应地体现,那就是二度创造的原则对演唱者创造思想的规范与制约。以此说明,二度创造并不是演唱者随意、自由、无限制的创造活动,它也受“度”的制约,即原则的规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唱者要忠实一度创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如演唱一首欢快又充满活力的歌曲时,歌者却用缓慢、哀伤的情绪演唱,这就违背了一度创造的根本表现意图而无法完美地表达作品。

其次,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造时要量力而行,要根据个人的专业能力水平权衡二度创造的技能展现,显然,这一原则是与表演者演唱技巧密切相关的。演唱者将个人内在情感及思想溶入与作品中的过程(即二度创造),是必须通过歌者的演唱技巧、才能进而转变为实际音响给予听者一定的视觉感受的,它直白而又间接的表达演唱者二度创造的意图。因此,作为一个歌者,若要将作品体现的完美,就必须量力而行,将个人的技术能力与个人的创作意图相匹配的进行二度创造,从而取得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反之,不结合个人的技术能力硬要展现高深的技术水平,就会造成牵强而不自然的艺术效果。如在演唱中,演唱者为表达一首宽广宁静的思绪的歌曲,将曲速唱得很慢来附和歌曲的曲境,但由于歌者的演唱技术欠缺,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样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倒不如踏实的,根据个人能力所及进行创造,这或许不会取得很精彩的艺术成绩,但会使人感到你表演的很完整、自如,而没有牵强感。所以说,量力而行在二度创造中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决定演唱者的表演成功与否。

谈过二度创造的基本原则,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些演唱者进行二度创造的主要手法,它完全建立于演唱者个人对歌曲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创造,首先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决不能把歌唱变成对歌曲毫无生气的、机械式的刻画,因为这样,就将意味着所有的歌唱表演都是千篇一律而无不同,二度创作要靠歌手自己来完成。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歌手细致恰倒好处的处理,唱出来会非常感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首先需要歌手在谱子上一定要唱准确,打着拍子将所有的符点,前后十六分音符,及切分音唱准,然后连续唱熟。一般拿到一个新作品,能唱到上百遍,脑子才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构。这时再找曲式节构特点。3/4、4/4的节奏重心在什么地方?需要怎样把握?再做段落上的分析,是A、B、A式的段落?还是A、A、B式的段落,要搞清楚。然后再从文字上,找出情感所需要的状态。分析文字上每一段每一处情感所要表现的不同之处,要极为细致、准确,然后从作品整体上分段、分层次地去进行歌曲处理。

歌唱的语言是心声,当一个歌手站在舞台上的那一瞬间,唯一与观众相通的,是你的真心与真情。如果一个歌手能把观众视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去诉说你的喜、乐、哀、怒,那你的心态不会紧张。另外,你要真实表达歌曲的内容,还必须学会对感觉的记忆,把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亲身感受储存在大脑里,一旦需要,马上调动出来,用在你演唱的情节当中。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并以人声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声乐艺术固然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但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舞台实践,我逐步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使声乐艺术能够准确地再现词意、曲情,表达作品的内涵。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歌唱能够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个目的,作为声乐演员都必须重视音乐的流动性!换言之,就是把怎样才能是我们的歌唱流动起来,使音乐具有律动感,进而传达作品的内容和情韵,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研究。

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它的运动恰恰在这一点上和客观世界的运动相契合。声乐艺术中的文学部分(即歌词),也同样体现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要让声乐艺术反映运动着的生活,表现丰富细腻的人类情感,就必须让我们的歌唱流动起来,才能契合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打动人心,发挥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要想使歌唱流动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气息的流动

首先,气息运动的性质不同一一说话时的气息运动是单向的,呼与吸各行其是。而歌唱的呼吸是气息对抗的双向运动,即呼气的同时还要保持向下渗坠的吸气状态。第二,是否有歌唱性——说话时的呼吸只需将字送出,传达清楚词义即可,而歌唱时的气息需将每个字的韵母托出,使之延长、丰满。这个过程,需要有比说话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发声准确、音质优美及歌曲情感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我国戏曲传统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的说法。集我国戏曲传统之精华和纵观当今民歌演唱家,凡有一定艺术成就者无不与气息运用得好,歌唱流动性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二、理解歌词的含义

我们应该懂得,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基础上才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感情的宣泄还是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平时生活和艺术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有了深厚的积累,才可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它美的价值,引起情感的;中动和艺术创造的热情,从而在歌唱中使作品得到生动感人的体现。在这个基础上,要把重点段、句,尤其是一般重音和逻辑重音划分出来,再顺着情感主线深拓其内涵。这是个逐步熟悉、刻意体会的过程,是进一步酝酿、揣摩的精思过程。逻辑重音要选的准、用的巧,使之在作品中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离不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另外,纵观我国各民族众多剧种,虽然唱法不同,但在民族声乐传统中,对演唱的吐字要求上大多为“咬字归腔”、“字正腔圆”;就是把组成每个字的各个因素交代清楚,吐字有力、归韵到家,准确的掌握力度变化,这同样离不开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设计对比,谋篇布局

没有对比不成艺术,如果没有对比、没有强弱张弛、没有抑扬顿挫、没有谋篇布局,歌声就不可能流动,而不流动的歌声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染力、也是抓不住观众的。歌曲中的变化有些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有些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设计。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和文学的修养,不用心去研究体味,很有层次的作品可能会被表现的很平淡。相反,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修养,再用心去研究旋律、研究歌词、体会意境,我们就不仅能把作品提供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能把比较平,或者表面上比较平的作品挖掘出内涵、设计出变化来。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歌词的内涵,还要从旋律的主题、发展、旋律线的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等角度设计出强弱张弛和抑扬顿挫,使歌唱不断的富于变化,才能符合音乐必须流动的原则。很早就有人把艺术的构思,比做十月怀胎,把形象的完成比做一朝分娩,一个胎儿的成长,不仅要在母体中怀够十个月,而且在怀孕期间还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婴儿才能健康。对于一首声乐作品的初步了解到最后完成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4

大家好,我是**级表演专业毕业生***,学号:**********

我论文的题目是"浅谈表演创作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范围很广泛,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比如播音,相声,朗诵等等,本论文谈及的是表演中的语言,具体说是台词.

文章中心是:当语言能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时,表演才能实现艺术创造;当表演实现了艺术创造,那么那些能够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的语言,也才能上升为艺术的语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就是我的题目“表演创作中的语言艺术”的含义。

文章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语言魅力的描述”

我想既然我在我的论文中把语言称为是艺术的语言,既然我认为艺术的语言能够推动表演进行创作,那么这语言一定是吸引人的,一定是富有魅力的,所以我从魅力的角度来描述和展现语言。

有魅力的语言,是能够感染人的,不一定没有好音色的演员就没有语言魅力,重要的是语言中夹杂真情,能够传递人物思想感情,就好象有人说话别人爱听,有人说话别人不爱听,需要的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让人们去尽情欣赏,这才是魅力所在。

魅力可能来自一个人的天赋,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那么如何实现语言的魅力,来推动表演进行创作,就需要语言的表现技巧和提升内涵修养两方面相结合,这也是我论文接下来的两大论点。

那么我先提到“语言的情感交流”这部分

语言在表演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实现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我从“语言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来论述。包括声音的塑造啊,台词的诠释啊,具体到潜台词的挖掘啊,语言的性格化表现啊,语言动作性啊,方言的运用啊等等角度来谈。

表演要做到“语言肖似,宛如其人”.把话说活,也就是说得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我想同样的一句话,不一样的个性人物,在不同的规定情景,用不同的心态,讲出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的,比如“出去”这两个字,你是愤怒的命令呢,还是无可奈何的态度呢,是用疑问句呢,还是用肯定句呢,是喝醉了含糊不清说呢,还是紧张了结结巴巴说呢……关键是演员要主动去理解去诠释这语言内在含义,去把握人物的内在感情。从语调,语气,节奏,逻辑重音等细微的角度去塑造人物语言。比如《骆驼祥子》中虎妞这个人物,是泼辣的,她一不高兴起来,说话会连哭带着喊;比如久经事故的商人,他说话可能会油腔滑调;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的性格是柔弱的,更多时候语气是愁苦哀怨的;而像徐静蕾演的电影〈我爱你〉里杜桔和的爱情,就是以斗嘴调侃的特殊方式来谈恋爱的。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5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运用所学课程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重要过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将计算机的有关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了解新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中的应用,扩宽工程视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都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进产教融合,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1.选题问题。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及招生制度变化,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选题模式、题目来源、题目类型与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时间安排问题。由于我院高职学生在大三上学期陆续展开就业工作,这就给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带来很大阻力,能否顺利完成也成为问题之一。

3.过程监控问题。毕业设计安排后,如果过程疏于管理控制,设计质量就成为重要问题。

4.答辩问题。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不重视,对于整理归档及评估诊断也是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具体措施

根据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合理、实用、高效的原则,重点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质量评定考核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改革,提高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促进信息类专业发展。

1.确定合适的选题。选题适合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较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毕业学生在企的岗位任职现状来考虑毕业设计的选题。①教师出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机制解决选题。要求所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在第四学期末按照研究方向及所授课程填写课题申请书,同时鼓励初级职称教师也积极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毕业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所学课程申请题目。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采取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及特长,结合指导教师授课情况和研究方向选报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如有较强开发意愿及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开发类课题;对图形及设计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类课题;对网络及信息处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网站及信息处理类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确保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潜能得到发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级实施后,经过讨论最终决定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共计46个,其中教师出题41个,学生自选题目5个。②题目来源多样化。要求指导教师按照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提高。课题来源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和企业需求,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需求、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成果转换、大学生创新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其他项目。2013级选题中10个题目是解决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需求,21个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质量提升问题,2个是教科研成果转换,3个是大学生创新项目,2个是技能竞赛项目孵化,3个为教师专业研究实践项目。③设计制作与创新型题目相结合。高职生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课题中去除仿真验证性题目,题目以设计制作类为主,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创新型题目。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其中设计制作题目共98%,2%为创新型方案设计。④难易适中,大小适宜。选题大小、难易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相适应。题目难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使学生能“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设计大小难易程度合适的题目。2013级其中28个题目是难度比较大,工程量也比较大的题目;13个题目是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题目。

2.提前设计时间、柔性合理安排答辩时间,使毕业设计具有可行性。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大三上学期每年10月底举行,如果毕业设计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无法顾及毕业设计任务。因此,把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安排提前在第四学期末,采用工作提前安排、任务提前通知、设计(论文)提前完成、答辩安排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和进行时间适当向前延伸的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实施毕业设计任务通知后,7日之内教师、学生提交选题申请表,学院将最终设计题目于14日后通知到学生和教师,教师于7日内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课题过暑假,学生在假期确定内容框架和任务要求,开学后统筹安排设计时间,指导教师在假期在线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规范、资料查找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论文提纲的提炼、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工作,在90日前大部分学生完成所有毕业设计系统及论文。同时信息学院在就业洽谈会前对部分学生安排一次答辩,洽谈会后安排第二次答辩,在第六学期安排第三次答辩,以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冲突的问题。

3.通过全程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毕业论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实践课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为培养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通过全程监控,加强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实行学院、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的三级管理,从宏观控制、专业指导到课题指导,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任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完整、准确,课题实用、创新,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并且,在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条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模板格式要求》文件指导下,信息学院进一步补充《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选题申请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选题申请表》、《毕业设计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记录》、《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表》等文件,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题,审查开题报告、定期通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两周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填写相关文档记录。②有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切实提高指导效果。由于提前安排设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要求指导教师每两周会见一次学生,了解进度并进行纸质签名,同时充分运用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现代通信交流手段,切实提高指导效果。教师通过微信或短信及时通知学生各种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探讨,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电话预约指导时间、通知相关信息,解决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沟通问题;通过建立QQ群,将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建立辅导群,可以随时在线交流,适时采取视频、文字留言等多种聊天方式发现并解答学生疑问;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传输工具实现文件在线或离线传输,以方便传输毕业设计相关资料;通过QQ群文件系统给学生发送相关文件及通知,极大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4.加强毕业答辩、成绩评定工作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成立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统一毕业设计考核与评定标准。答辩委员会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答辩小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答辩及成绩评定。答辩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专业及实际操作水平、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考核,注重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量大小,答辩小组采用集体评分的方式给出学生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审定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成绩及答辩小组的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总成绩。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物化及原创性提出了特别要求,帮助学生总结毕业设计中的成熟经验和不足。为了让全体学生知晓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制定了低年级的学生旁听毕业答辩过程的政策,让学生提前体验到毕业答辩的环境氛围,以便自己进行相关思考,进行毕业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同时使正在答辩的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成果时有成就和满足感。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就信息类专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从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答辩及成绩评定等四个环节入手,在严格实行过程监管后,已经达到了初步成效。毕业学生在技能竞赛、企业项目设计及学生创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该方法已经作为陕西工院信息类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规范标准,同时该成果也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作者:夏东盛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毕业设计研究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但是作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的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却远远滞后于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创办专业特色,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很多学者认为专业群应有三个以上相邻专业或者相同专业的不同方向组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看上去相差较远的专业,也可以成为同一专业群,例如,会计专业与营销、物流专业。随着财经行业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个行业的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应对这种变化。因此,财经专业群建设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紧跟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从实际出发,动态调整更新财经专业群的建设内容。本文是基于财经专业群在会计、营销、物流三个专业组成的情况下展开。那么在财经类专业群中,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将毕业设计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各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项目,形成可行的实施成果,既符合教育部对高职学院育人的要求,也对财经类专业群毕业设计的改革开创了新思路。

二、财经专业群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现状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通常为“2.5+0.5”的模式,一般在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在顶岗实习。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阶段正式开始找工作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设计或写论文,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学生人浮于事,不经认真选题,抄袭他人,更有甚者全文在网上摘抄,导致老师无法指导,草草了事,造成学校、教师、学生在资源上、自身精力上的很大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最近几年的财经类毕业生跟踪调查回访中了解:现在的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会核算、懂管理、能理财、高情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普通会计的学生是供大于求,而管理类的人员却供不应求,仅仅懂核算的会计人员已经不太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了,还需要一些基础的管理能力;营销专业的学生是供不应求,但是集中在营销岗位,对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不了解;物流专业的学生多从事一些物流或连锁行业,对物流管理上的成本控制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各个专业的课程教育,培养出多为较为单一技能人才,会计专业只懂核算,营销专业只会营销策划,物流专业仅能从事物流行业的业务。在课程教育中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太现实,但是可以从毕业设计环节将各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个团队中,在设计中就可以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现行条件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特别是毕业实践环节,决定了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现行的很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均是按照专业和课程单独进行,忽略了专业群内之间的联系。在会计、营销、物流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基础课程以外,其他相同的专业课程很少,但是在毕业实践环节,可以把三个专业的共性挖掘出来,创建一个新的毕业设计的模式。

三、整合思路和措施

目前财经类的毕业生成长为财经类的职业人必须具备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传统财经类的实践模式是以专业为本位,强调本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毕业设计环节模式单一、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职业能力结构单一。为此,将原有财经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模式打破,将会计、营销、物流等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组成团队,可以从事对企业营销的策划,会计业务的核算、物资的流通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最终形成课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成果。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1.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职生源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生源类型复杂,不但有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不同生源的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同一专业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要把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此整合也不可能,根据“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还须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将学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类,一种是综合类。

2.单一式遵循传统的毕业设计的理念进行,但是可以取消毕业论文,在第五学期后半段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以顶岗实习经历为背景,会计专业要求做一套仿真账,营销专业可以做策划方案、物流专业可以做物流方面的设计。形成的毕业设计的成果是毕业实习报告,在报告中应对自己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思考自己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对工作经历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对将来就业与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3]

3.综合类在操作时较为复杂,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主选题,可以在会计、营销、物流专业中两两组合,组成团队,一个团队3~4人为佳。也可以三个专业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队,人数5~6人,通常这样的大组由老师根据学生意愿、专业素质等情况指定学生参加,选题有指导老师提供,设计的时间可以放宽至毕业答辩之前完成。形成的毕业设计成果为创业计划书。麦可思公司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达1.5%,明显高于本科毕业生0.8%的创业比例。对于江苏省等沿海区域,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更高。[4]对于这部分学生,创业计划书代替毕业设计(论文)更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创业计划书包括事业描述、市场和战略、营销策划、投资和收益、成长和发展以及财务分析等,这些都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创业计划书的撰写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过程。[5]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以徐州“两来风”中华名小吃为模板,让学生进行调研,会计专业的学生以成立一家“两来风”连锁店为例,进行公司设立、公司筹资、投资运营及财务成本管理的设计,营销专业的学生以“两来风”名小吃的新设连锁店作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物流专业的学生以新设连锁店与总部的食材的配送为例进行物流配送的设计。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的成果。这样将财经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的整合到一起,这种形式,学生锻炼了能力,形成了真实的分析报告,企业从中也获得了一部分的可用信息资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论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落得实处,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大胆尝试。把财经类专业群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整合,对学生毕业实践引入一种新的元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多元化的选择,确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解决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适应性差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创新型毕业设计模式值得推广,并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曹前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周建珊.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杨卫宏.“工学结合”的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天中学刊,2012,27(2).

[4]张永春,陈亚东.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42-44.

[5]周顾宇.高职财经类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7.

第三篇:高职毕业设计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一、引言

高职教育需要对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因为这一教学层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应用性实操人才,需要突出人才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专业实践经验的提升。

二、高职毕业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现较好的转化。通过对一些毕业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些高职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为相关知识掌握不牢,专业知识没有形成网络,理论指导实践不清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充分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一段实践,这时候的学生心理相对比较浮躁,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主要在想这一周需要参加哪些招聘会,下一周需要参加几次面试,这些都大大分散了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精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弱化,相关理论知识没有更好的掌握。

(二)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课题选取的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专业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上,毕业设计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网络化梳理、理论联系实践的掌握,但是如果教师选择的课题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问题研究,相关知识的网络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毕业设计没有得到相关的生产实践相联系的目的。

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等系列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建议

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要想实现其竞争力,需要重点突出毕业生的专业应用经验和水平,相关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和素养等,这些都是应用性实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毕业设计融入更好实习环节的要素。教师在选择相关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时,需要关注课题任务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问题,很多的设计任务需要学生将其带到毕业实习中完成,只有通过毕业实习的练习和锻炼,学生才能实现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好地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实践落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带着这些设计任务,去实习,去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实现对相关毕业设计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同时在企业实习期间,教师需要进一步跟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其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进行纠正,实现毕业设计更好的融入实习环节。

(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评价元素的相互融合。毕业设计的最终评价需要更好考虑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同事、同学团结协作的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到毕业设计的考核之中。同时企业实习需要考虑更多实习环节的各种过程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教师布置的相关设计要求有没有达到要求。

(三)就业教育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实习介入。就业教育是对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应试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由于就业教育过程中,相关应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就业教育,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有血有肉,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相关的应聘心理、面试技巧的掌握,达到最终的就业教育的效果。

(四)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和实习成绩挂钩。就业工作不仅包括就业前的教育,同时还有相关企业到学校来招人的时候,希望学校给出推荐的人选,这样的就业岗位相对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对其有着更多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进一步运用好学生对这些就业岗位的兴趣,学校可以将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实习成绩挂钩,这样可以进一步督促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实习的积极性和完成效率。

四、结语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受到的教学环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实现毕业设计、实习、就业工作三者的相互联系,将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的融合,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不断提升,同时三个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从另一个层面督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最终提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彦飞 闫寒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过程监控体系构建策略

1引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调了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教通[2015]218号)重申了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毕业设计是高职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毕业设计的科学管理,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其原因归纳如下:

2.1学生态度不端正、投入精力不足

部分学生心智不成熟,玩心重,选题后,就束之高阁,直到临近答辩,才开始着急,匆匆完工,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忙于专升本备考或找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还存在部分学生请人、抄袭毕业设计。

2.2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指导缺位

部分教师不认真出题,不关心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没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指导水平有限。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一名教师需要指导20名的学生,甚至更多。

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松散,缺乏监控

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轻过程、重结果”。即使有些学校有对毕业设计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但缺乏对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答辩与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规范,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仍是可操作性不强。

3制定毕业设计各阶段的监控措施

针对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针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制定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过程监控体系。

3.1出题阶段的监控—教师出题,系部审题

毕业设计的课题制定的原则是“重基础,强应用”,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师将拟好的毕业设计的课题提交系部,系部从主要是审查课题的形式与内容、难度与工作量等方面进行审查,将审查结果反馈给各指导教师,对于不合格的课题要求其指导教师进行修改,达到要求后公布“课题指南”。

3.2选题阶段的监控—学生自由选题,教师因材施导

课题指南公布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专业方向以及对指导教师的了解,自由选择课题。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以及指导进程计划表。其中,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目标,指定了参考文献,强调了时间节点,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内容,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毕业设计指导进程计划表规定了指导学时数,指导时间、地点,指导内容。系部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进程计划表,将毕业设计的监控纳入日常教学监督管理。

3.3开题阶段的监控—做好开题工作,避免前松后紧

学生选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设计内容、方法,制定技术路线,拟定时间进度表,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开题报告会由系部组织,每个学生都要做开题汇报,从而避免出现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现象。

3.4中期检查的监控—做好中期检查,规范中期管理

中期检查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前半阶段工作的检查,主要是起督促、预警的作用。中期检查不能是流于形式,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对评价标准、检查内容、检查方式、结果处理等事项做出详细的规定。中期检查结果计入学生过程成绩,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挂钩。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要求其限期整改,并督促其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指导老师加强管理。

3.5答辩阶段的监控—严把答辩关,确保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

答辩前,学生必须提交报告,重复率达到30%以上的限期修改,二次检测仍达不到标准取消答辩资格,并通报其指导教师。每个答辩小组,抽取排名在后10%学生进行二次答辩,若仍答辩不合格则延期毕业。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组成,其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占30%、评阅教师给予的成绩占40%、学生答辩成绩占30%。若存在抄袭、请别人等严重学术腐败现象的,毕业设计成绩按“0”分计,并按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予以处理。

4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的建议

4.1完善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质量标准是实施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基础,标准不客观,就没有检查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完善的质量标准对设计任务和完成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提高毕业设计各阶段乃至整个毕业设计完成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完善毕业设计的出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各个阶段的完成质量标准。

4.2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信息进行管理、记录、查询,包括选题情况、设计任务书、中期检查情况、毕业设计提交情况、答辩情况等。该信息系统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设计内容,同时也记录了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如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对师生双方的指导与被指导情况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管理的效率。

4.3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以适当采取奖惩措施:对于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提高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系数;对于存在不按照规定指导、设计方案有明显错误、没有批阅等现象的指导教师,给出警告批评,降低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系数,同时减少下一次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严重的取消指导教师的资格,按照教学事故处理。

5结束语

毕业设计阶段的质量主要是在毕业设计各阶段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对毕业设计教学阶段的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监控管理机制。

作者:周扬帆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探讨

目前,人们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为重视,尤其是高职学生,与传统的高中教育不同,此类学生学习目的是增强就业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实践知识,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重视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增强学生专业素质,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就业面拓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所需要的素质提升要求如下:

1.服装表演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在高职服装表演专业中,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表演功底与艺术修养。学生必须掌握模特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在服装表演行业中任职。学生在学习服装表演专业知识时,必须拥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通过沟通与探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由此可见,教师在培养服装表演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不仅要了解艺术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对美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还要具有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协调问题。高职服装表演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不仅要拥有较强的服装表演能力,同时,还要用于其他形式表演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重视服装表演编导、组织等知识的学习,使其可以拥有一定的服装表演策划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服装表演专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可以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对服装表演工作有着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团队合作中,使服装表演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设计专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国家服装设计人才较为稀缺,对国家服装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素质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设计基础知识,包括:素描知识、手绘知识等,学生可以根据模特的形态对其进行绘制,不仅要重视静态的人体素描,还要拥有动态人体素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手绘服装效果图的能力,可以根据色彩搭配知识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保证可以更好的对服装进行设计,进而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校企合作

目前,服装表演以及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并且对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这就需要高职学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增强。高职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校企合作方式分为以下几点:

1.高职服装表演校企合作方式。在高职服装表演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在校企合作时学生专业素质的增强。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商业服装表演,要求学生在表演彩排过程中学习企业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参加企业互动的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培养。企业培训人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临时发挥能力、解决突发问题能力、吸引观众的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在服装表演行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企业培训教师为学生播放历年服装表演视频,要求学生重点观看模特摔倒过程,在为学生讲解避免摔倒措施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如何在摔倒之后巧妙处理事件,避免出现尴尬事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在企业中的舞台活动表现能力,要求企业培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其服装表演成绩,此时的成绩不仅要包括其服装表演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使其可以意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建设,使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知识,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应该根据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特点,将校外实践基地分为生产与设计两种类型,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增强。在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与学校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在建设生产实训基地之后,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中任职,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增强的基础上,教授学生生产知识,使其掌握生产技能,形成独立成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机械设备的操作知识有所掌握,可以更好的设置服装生产操作流程。对于校外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重视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使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对高级服装定制流程进行掌握,保证能够更好的对高级定制服装进行造型设计、基础绘制、样衣调整、试穿等,对于一些礼服的定制,可以根据定制人员的个人气质设计衣服款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处于生产线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各类工作方面的知识,并且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可以更好的增强职业道德素质,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增强,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就是引进企业中的设计资源,聘请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到高职学校中兼职设计专业教师,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企业中的实践知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设计员工进行调动,将其安排到高职学校中兼职,学校必须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证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专业素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设计皮草,由于皮草材料较为特殊,教师应该将相关专业技巧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教师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安排学生执行皮草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保证学生了解市场情况。在学生完成设计初稿之后,将其上交至企业设计部门,要求企业设计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审,挑选出合格的设计初稿,并将学生的设计制作成样衣,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根据企业设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对样衣进行修改,保证可以更好的优化设计。

三、结语

在高职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增强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养成较好的工作习惯,提升职业道德。同时,学校应该对全职设计教师以及兼职设计教师的专业素质加以重视,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执行工作,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职业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刘珺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一、影响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压力的严峻挑战等原因,导致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根据对企业、学校及学生的调研情况,影响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下面两个方面:一是过程管理缺乏。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监控系统是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反映出教学质量提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毕业设计(论文)没有真正体现实践性。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应有所区别,采用学术型的毕业论文撰写形式,仅仅围绕理论层次的研究,已不能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述两个因素无疑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针对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高职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程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对高职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流程要做出调整和优化。严格指导教师条件,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并挖掘课题。从时间上,可以考虑从第四学期开始启动,直到第五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汇报,避开学生求职等时间上的冲突。同时要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实行检查、指导、交流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二)把好选题关

选题应注重实际,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最好与专业岗位联系紧密,体现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对象的了解。对所有的选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与确认,确保题目难易适中,避免大而空的题目出现。

(三)加强指导过程管理

设计指导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是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保证。可从两方面着手制定一些相关管理措施:一是限定指导教师所指导得学生人数上限。一般说来一位理工科老师指导学生不应超过5名,并且要根据设计内容制定出每周指导制度。二是可以将企业技术型人才引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老师,或者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建立双导师指导教师制度,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指导老师队伍,他们能够提供与专业岗位相一致的课题,丰富了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也锻炼了校内师资队伍,真正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成果展示和答辩

答辩环节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考察导师指导水平等各项工作的主要考评手段。可以在优秀的作品中,精选一部分设置专柜进行展示和演示,可邀请企业单位到场参与答辩指导。借此机会,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又对外宣传了学校教学实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五)科学地制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是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检验校内答辩成绩是否能客观地、正确地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水平,还要建立校外专家库,在成果展示或答辩时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并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大力奖励。

三、结束语

以上几条建议通过我院的多次实践,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并不完善,还在一个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就有不同的毕业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高职教育实习求职阶段的最后环节,高职毕业设计应是学生高职教育阶段的综合知识应用,同时应考虑学生实际,为学生服务,为就业服务,强化毕业设计的就业服务理念。

作者:赵丽 赵淑贤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明.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规划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9-9.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问题

由于教学的需要,每年都要进行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以及辅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常听他们抱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同时,修改毕业论文也成为教师们头疼的问题。究竟是哪些方面在困扰大家,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就这些问题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一、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主旨。它规划了论文的方向、角度和规模,直接对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产生影响,合适的选题是论文写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在选题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比如“体会方言与音乐的关系”,就是将方言中一些独特的发音与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联系起来,看一看在具体作品中这些音是如何处理的。再比如“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探析”,要求说明的正是毕业生对择业问题的真实想法,这是每一个毕业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选择最需要充实的知识领域的题目,比如提出新材料,就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或者使用人们熟悉的旧材料,提出新的看法。选题时要求扬长避短,仍然要从自己熟知的领域入手。

从分类上讲,可以有创新性选题:比如旧说新证,创立发展新说,学说综合等类型,在做这些题目时,要从擅长的学说、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本校学科优势入手。比如“新蔡扁担戏的表演形式及音乐特点”、“驻马店市钢琴考级历史及相关文化产业研究”,这些都是从地域文化入手,立足于现实,为考察分析提供了方便;其次,综括性选题。适用于初期阶段的写作练习,提倡写作综括性文章。比如“如何训练业余合唱团”,“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等;第三,评价品鉴性选题。常运用于乐评、书评、音乐分析等。评价时忌讳纯赞扬褒奖式的方法,希望使用批评的态度,指出优缺点,但用语要适当。比如“校园歌曲的昨天、今天、明天”,“黎锦晖儿童音乐剧创作的艺术经验”、“谈肖邦创作特征中民族精神的体现”;第四,新经验、新技法、新材料介绍。比如“探索声乐学习中的‘弱唱’”、“谈肖邦夜曲的音色和触键方法”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选题,都要做到小题大做,深耕细作。比如要研究某一地方剧种的旋法特点,就应当从地方性曲调,代表性歌唱演员,代表曲牌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的学术问题要深入挖掘研究,不流于浅层次的描述。同时,对多学科交叉领域的认识要全面;表演学科不流于一般的技法介绍;对地方文化不能孤立的做描述性的研究,要与当地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联系起来;避免跟风似的研究。

二、学术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在确立了选题之后,就要对现有的学术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要求全面了解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掌握已有的音乐、乐谱、图片、文献、影像以及口碑资料,器物资料等;实地考察时,要谦虚谨慎,客观真实的原样记录,不能轻易的使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俗话说,“当你听别民族的音乐时要换一副耳朵”,可以使用“注”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具体写作技巧

一般音乐专业毕业生需要撰写一篇6000~10000字的专题论文。文论标题可采用一级标题的形式,即只有主标题或有主副标题(常用于评论性文章),其主题赋予文学性,副题有专业性;或者主题较笼统,副题做进一步补充说明。还有一些我们常犯的小错误,比如,

1.常见错别字词:身份(分),度假(渡),杂糅(揉),蜡(腊)像,一枝(支)花,兰(蓝)花花,其他(它)等等;

2.标点符号问题:冒号与引号结合时的用法,例:某某说,“……,……。”;某某“……,……。”;括号:朝代(宋),国名〔中国〕(六角括号),曲牌名[浣溪沙](方括号);书名号:课程、题目不需要,著作、文章、乐曲等一个作品需使用;序号标点:“第一,”,加逗号;“一、”,加顿号;“1.”,“a.”,加下角点;“(1)”,不加任何符号。一般来讲,句末省略号、逗号、顿号、句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不居行首;双引号“”、圆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居行末,后半不居行首;

3.对民族、宗教、政治问题的敏感性要恰当处理;语言表达适度恰当,少用极端化的词语,比如:最……,第一,鼻祖等等;同时也要少用模糊性、不确定性的词语;

4.恰当使用数字: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如1986年;农历用汉语小写,正月初一;概数、约数用汉语小写:……左右,近……,约……,八十左右,六十有余;数字使用上前后一定要统一;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7

一、创造性学习环境是教育戏剧活动自发性萌发的前提条件

运用知识建构理论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是由学生面对的真实问题开始的———如何解读阅读材料?针对具体书籍,全班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自己对文本的真实看法、想法、疑问,班级中呈现出丰富的个性化、多样化观点,而且所有观点都应得到重视和尊重。以“观点”为中心,借助思维导图、手抄报、海报、网络帖子等多种“知识外化”形式,学生进行多轮“小组内解释评论-各小组面向全班展示交流”的对话,充分表达阐释自己的观点、自由评论质疑他人的观点,并在此过程中持续改进个人观点、逐渐升华社区(小组、班级)观点。知识建构阅读不同于“教师精讲”为主的传统讲授式阅读教学,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听讲状态,学生被鼓励拥有自己的观点,通过多层次互动的“对话”方式不断概括升华观点,建构生成出具有“原创性”的新知识、新理论,这种阅读教学是一种允许学生创造的“知识创新”学习,班级社区在对话互动中形成了创造性学习环境。鉴于西游故事家喻户晓的普及度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暑假前鼓励全班学生提出对西游记最感兴趣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统一版本的《西游记》。开学后,在暑期阅读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所提问题形成初步观点,并根据问题和观点的相关性结成研究小组。学生所提问题及分组情况参见表1。接下来,通过面对面课堂、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写出观点、展示观点、互相阅读评论观点。根据评论中获得的意见和质疑不断进行反复阅读,搜集论据资料、修改完善观点,并制作思维导图、绘画、手抄报、海报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以外化观点,开展小组交流、班级讨论,在展示讲解、质疑论证中推进观点。依此方式进行迭代阅读活动,学生对《西游记》文本的理解得以渐进式深入。阅读课程开始1个多月时,研究者和教师发现,学生在引用原文做依据论证观点时,喜欢模拟文中人物的话语,并热衷于争论文中的情节,这非常符合儿童爱模仿、爱表演的天性;同时,常规语文课堂教学进度中恰有“写童话、演童话”的内容,教师顺势而为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编演。学生对此反响热烈、热情高涨,积极分子很快就编写出了“剧本”,包括《白雪公主》、《会走路的小房子》、《自私王子》等。以剧本为中心,感兴趣的同学自由加入形成表演小组,在语文课堂上面向全班表演。此次故事表演活动,是师生在西游记阅读中由真实问题探究所引发的偶然尝试,表演效果虽不理想(学生甚至是“手拿剧本读台词”完成了表演),但正是这一次零星片段的演出,学生表现了对表演的强烈喜爱,就连一些平时不爱参与和表现的学生也在戏剧表演时绽放异彩,表演带给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热情,是后续戏剧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可以看作教育戏剧的自发性萌发。戏剧表演的自发产生,重要前提条件便是知识建构阅读教学营造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创造性学习是去中心的集体知识的改进,而非教师权威控制的标准答案的获取。[7]从学生的视角看:此次故事表演的肇始,不是学生接受既定的教学安排,而是源自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带着真实问题阅读教学的自然接续;剧本的编写也并非教师布置的硬性任务,而是学生自主创编。在这些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被知识建构学习“松绑”之后的活力与创造性。从教师的视角看:在观察到学生表现出对故事表演的兴趣时,教师没有囿于教学计划的限制,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择,鼓励、支持学生;五个同学在很短时间内就写出了粗糙的“剧本”,虽然篇幅简短、情节简单,甚至还有错别字、病句等问题,但教师并未过多指摘苛责,而是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学生的创造;在表演环节教师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指挥和指导,而是乐见学生在表演中展示与释放。师生在知识建构阅读营造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逐步发生转变,学生能够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师生共同建构了自发性、生成性的教育戏剧活动。

二、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形成全员参与式的剧本编演

在常见的“学校戏剧节”等活动中,学生“表演”才是重头戏,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剧本创编,剧本通常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现成剧本原作或由教师创编);而在本研究中,学生则全员参与剧本创编。通过剧本创编,学生将阅读文本转换成剧本,即将文本情节化和戏剧化,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增进阅读效果[8]。另外,即使在表演这个重头戏中,常见做法也是仅组织少数学生参加,大部分孩子只是观众。实际上,“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儿童对于具有游戏特性的“表演”充满天然的热爱。[9]通过戏剧表演,把剧本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化的场景、表情和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建构文本意义。[8]随着国内外教育戏剧的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戏剧教育理念,即学校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正因如此,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戏剧活动,无论是剧本创编还是戏剧表演,都应该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四(上)学期的《西游记》知识建构阅读综合实践课继续进行,学生基于对《西游记》的独特视角不断改进个人观点,最终形成关于“西游记”的阶段性个人知识并写成“小论文”、做成主题绘画作品进行班级交流,在建构性对话中生成全班共享的“西游记”集体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热烈期盼进行西游记故事编演。教师G协助学生按照人际关系自由组建小组,各小组从《西游记》中选择故事后将其改写为剧本。几周时间后,只有一个小组在稳步推进,原因是某成员在结组之前已写出剧本,只需按照剧本排练即可,其余小组则在故事选择和编写剧本上纠结延宕、进展缓慢。这种情况凸显了“剧本”的重要性,研究者和教师G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抓住这个教育时机,做出了如下教学调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西游记的理解每人编写一个剧本;教师审阅剧本,从中选出待演剧本;以选定剧本为中心成立剧组,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各小组角色分工、课后排练。教学调整的关键是“全员参与式剧本创编”,这带来了戏剧活动的有效推动:表演受到时间、人力等诸多限制,能被搬上舞台的剧本是有限的,需从全班所有剧本中选定若干个做表演蓝本,此时做选择则是“有米之炊”,进展顺利;依据选定剧本组建剧组则是“内容中心”“兴趣主导”,亦是水到渠成;各剧组自行排练后进行汇报表演。具体情况见表2。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西游记》戏剧表演具有全面的全员参与性。从“参演人数”可知,四个戏剧的参演学生数分别为7、14、8、8,总和为37,正是该班的学生总数;除了舞台表演行为,多个维度体现出学生对戏剧表演的“全面卷入”,例如从“服装道具”可见学生对戏剧表演做了很多物质准备,“观众反应”和“他组点评”表明即使作为观众学生对表演也有很强的情感卷入和认知卷入。教师G和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开展《西游记》整本书的知识建构阅读,学生从个人兴趣和对西游记的个性化理解出发,创编出丰富多样的西游剧本,在不同情境片段探究中形成了《西游记》故事的系列表演,可以看作教育戏剧的多元化实践阶段。在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研究者和教师抓住了“小组剧本编写困境”中蕴含的教育时机,秉持知识建构理论“多样化的观点”原则,鼓励每个学生编写自己的个性化剧本,创生出“全员参与式剧本编写”方式,有效推动了教育戏剧实践的顺利进行,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累剧本写作体验且在剧本写作过程中加深所读文本理解;自然而然,在接下来的剧组成立、戏剧表演环节也采用了“全员参与”的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累戏剧表演经验且在舞台场景、表情动作中深入建构文本意义。

三、实践中积淀升华出剧本知识和表演理论

传统教学多以听讲等被动学习方式为主,注重基于记忆的事实性知识。知识建构学习看重学生对生活中真实问题的真实想法的形成和持续改进,其目标是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化的认识,也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解释。[10]在知识建构阅读教学中伴生的教育戏剧,其目标追求是在戏剧活动自发性萌发、多元化实践的进程中不断积累和改进戏剧经验知识,逐步走向教育戏剧理论体系构建。关于西游记的知识建构阅读是持续四年级整个学年的主题阅读,师生在阅读伴生的教育戏剧活动中逐步生成了“剧本知识体系”。上学期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尾声阶段,在经历剧本创作困境与调适后,师生在剧本创编体验和真实疑问的基础上开启关于“剧本”的知识建构学习,经过个人探究和社区对话初步建构起关于“剧本”的知识体系:包括什么是剧本、剧本的特点、剧本的分类、剧本和作文的区别、什么是剧作家、剧作家的工作特点、国内外著名剧作家等多方面。在下学期拓展阅读《悟空传》《西游记决战花果山》《蜗牛看西游》等相关现代文学作品时,第二次进行全员参与式剧本创编,在剧本编写“再实践”中应用、检验、改进“剧本知识”。表3是遴选出的参演剧本的情况,“故事类型”数据可知下学期编写剧本中三分之二是改编、创编作品,其比例较上学期(二分之一)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剧本创编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在西游记知识建构主题阅读伴生的教育戏剧过程中,师生也在不断建构“表演理论”。从表2“表演情况”可知,在上学期的系列表演中,学生仍未脱离剧本,表演衔接不紧密、站位混乱、偏台、忘记台词等表演失误比较常见,学生几乎没有表演经验,是一种朴素的“新手表演”。从“他组评价”口头互评信息可知,学生自然而敏感地意识到了舞台表演问题,对他组的点评中蕴含了表演总结和反思,已经开始了“表演理论”的生成。及至下学期的舞台表演时,多数剧组已经能够脱离剧本自如表演,台词、站位、走位都比第一轮表演有明显进步,并再次在口头互评的反思性活动中加深、改进表演理论。《西游记》教育戏剧实践延续、演化至五年级外国魔法文学《哈利波特》的阅读与戏剧活动中,并将以往积累的“表演经验”概括、升华为“表演理论”:组织专题班级讨论,就舞台表演互评互鉴,在此基础上写出“小论文”概括总结对表演的认识。例如,学生S1论文总结了“第一就是背会台词,比如*组因为没背会台词而很干ga”,“还要控制好所在的位置……主角没在中心那么整体就会偏台”,“最后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也很重要……”;学生S2论文总结了“可以让*的脑袋后面带一个面具,*在台下配音,这样加工一下会更像双面人”,“在台下排练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排练的时候台词说的很快,结果上台再一紧张台词背的更快了”,“演员一定要把动作更夸张一些,……,否则离舞台太远的观众会听不见看不清,会影响观众看话剧的效果”。班级社区的论文中涉及到了台词音量、台词语气、台词速度等声音表达方面,台词准确度、台词流畅度等内容表达方面,表情、眼神、手势等肢体动作方面,上下场、站位等舞台调度方面,服装合适度、道具适用性等舞美设计方面,初步建构起了戏剧表演理论。从《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到西游记相关现代文学作品拓展阅读,甚至延伸至外国魔幻文学作品阅读,在系统性阅读中持续进行教育戏剧实践,逐步生成出了戏剧知识与表演理论,可以看作教育戏剧的理论体系构建。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告知式知识”,本研究中的戏剧剧本知识是学生建构生成的。从学习发生时机看,并不是由教师决定在何时教授知识,而是在真实具体的教育戏剧活动经历中,学生意识到了剧本的重要性,对剧本知识的需求便产生了,显然具有生成性;从内容获得方式看,关于剧本的知识不是由教师准备好再“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从真实的剧本写作体验和真实问题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探究、对话不断改进,进而形成共享的班级社区知识,这种知识显然是建构而成。表演理论亦是如此,并非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僵死知识,而是学生从多次戏剧表演实践中体验、反思、总结、提升形成的原创性理论,它虽非成熟的、完美的,却是可以改进的、不断生长的。结语通过持续追踪四年级小学生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西游记》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结果可归结为:第一,知识建构阅读教学营造出安全、自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学生基于现实问题大胆表达真实的观点,并在观点表达时热衷模仿文中人物、争论故事情节,在教师鼓励下自发产生了零星片段的童话故事演出,走出了教育戏剧自发性萌发的实践道路。片段演出激发了对表演的强烈喜爱以及由表演带来的自信和学习热情,为后续戏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第二,在四年级上学期末完成《西游记》整本书知识建构阅读后,学生创编出丰富多样的西游剧本,进行了西游记故事系列表演,进入教育戏剧的多元化实践阶段。在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把握“小组剧本编写困境”中蕴含的教育时机,创生出“全员参与式剧本编写”方式,有效推动了教育戏剧实践的顺利进行。第三,《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完成以后初步建构起剧本知识体系,从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和拓展阅读时对两次戏剧表演的口头互评到外国魔幻文学作品阅读时对表演认识的论文写作,师生在系统性阅读中生成了戏剧知识与表演理论,教育戏剧逐步走向理论体系构建阶段。这三个阶段反映了学生自发的教育戏剧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知识建构教学中生成性课程的演化过程。知识建构阅读教学生成并演化出教育戏剧,教育戏剧也促进了阅读效果的深化。学生进行剧本创编时,是对阅读文本的情节化和戏剧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文本的记忆和理解;在进行剧本表演时,则将剧本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化的场景、表情和动作,深入建构文本意义。知识建构阅读教学及其伴生的教育戏剧在共生共融中走向共同发展。显然,本研究揭示的教育戏剧的机会生成与演化只是小学阶段教育戏剧实践中的一个个案,不能代表所有教育戏剧实践。但本研究力图勾勒知识建构阅读中伴生的教育戏剧的实践阶段,呈现其中细节、分析其中规律,一则可以作为生成性教育戏剧的研究素材,二则亦可作为开展阅读教学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小凤,李如密.教育戏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3):21-26.

[2]马利文.专题: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学报,2014,10(01):56.

[3]黄爱华,徐大军,陈漪.中小学戏剧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06-110.

[4]关舒文,吕立杰.整本书阅读:价值向度、现实困境与当代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75-80.

[5]柯淑明.语文课本剧编演的指导[J].福建论坛,2006,(06):47-49.

[6]ScardamaliaM,BereiterC.KnowledgeBuilding[M]//JWGuthrie(Ed.).EncyclopediaofEducation(2nded).NewYork,NY:MacmillanReference,2003:1370-1373.

[7]张义兵.大学生的知识创新学习机制:个案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8):78-82.

[8]何强生.创造性戏剧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2):62-65.

[9]范煜辉.回顾与反思:儿童戏剧的发生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5-50.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地方音乐;传承;现状

地方音乐,或称之为地方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作为培养富有地方特色音乐人才的机构,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乐教育资源和教学、科研等中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同时,地方音乐文化也对音乐院系自身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其在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调查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校名单,湖北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院校中开设有音乐院系的学校有十多所,笔者选取了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和湖北文理学院3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对其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如下:(一)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三峡大学地处宜昌,其艺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学院下设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设计系、基础与理论课部等5个系(部),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宜昌是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源远流长。巴楚艺术作为巴楚文化的分支,艺术品种繁多,音乐方面如土家族跳丧鼓、哭嫁歌、茅古斯、摆手舞、傩戏、打溜子、高腔山歌等。巴楚艺术研究中心扎根巴楚区域文化沃土,艺术学院以巴楚艺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将巴楚地方音乐运用在科学研究、音乐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一类是创作实践。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专著和学术论文。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如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长阳南曲源流研究——兼论清朝初期政治统治制度对土家文化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土家族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与传承保护研究》等三项,湖北省社科基金《楚乐美学思想研究》、《鄂西土家族傩戏传承策略研究》两项;学术论文如《长阳南曲的传承方式刍议》、《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等多篇,以及地方音乐文化学术专著,如《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等。创作实践方面有诗舞音画《五十年,五千年》、《三峡•大学》,合唱歌曲《江河情怀》、《求索之歌》、《峡江放歌》等,以及综合鄂西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龙船调”,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船工号子”、“撒叶儿嗬”这三种典型文化元素及样态进行整合,并用舞蹈形式呈现的情景表演《武陵土家》。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立足宜昌,重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对当地音乐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其他地方音乐院校传承、发展地方音乐文化树立了榜样,唯一缺憾的是没有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和校本教材中,这样使得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二)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黄梅戏学院。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源于1972年创办的黄冈师范文艺科。1993年成立音乐系,开办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是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开办最早的专业。1999年,黄冈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音乐系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方面得到提升,2009年3月成立音乐学院,学院各项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扎根地方,凝练特色,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学院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全院教师凝神聚气,将研究方向都集中聚焦黄梅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学院已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黄梅戏研究》1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湖北黄梅戏研究》和《2018年非遗传承人群黄梅戏演员培训项目》等两项;出版学术专著《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和《黄梅戏艺术论》等三部,有关黄梅戏研究学术论文多篇。除此之外,学院在创作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歌曲《天职》、《好大的大别山》,黄梅戏《昭君出塞》,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共同打造的革命历史题材大型红色黄梅戏《大别山母亲》,黄梅戏剧本《奴才大青天》、《兑现》、《请让我做你的新娘》,集体创作《青春无悔》黄梅戏剧本,组织大型黄梅戏舞台剧《霜天红烛》剧本创作、创作演出音乐舞蹈史诗《红色薪传》等。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黄梅戏工作坊,开设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课程,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有利于黄梅戏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综合师范院校中的二级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在挖掘地方音乐潜力,凝练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方向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以地方特有剧种——黄梅戏为研究对象,凝练出三个研究方向: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学院以院领导带头,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同时聘请省内外黄梅戏研究专家和表演艺术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黄梅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黄梅戏研究成果运用在了教学当中,这在其他很多地方高校中也是少有的,为同类院校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三)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襄樊教育学院艺术系,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音乐系成立,2009年院系调整,成立音乐学院,2018年1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学院现有音乐学(教师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三个专业系。学院地处襄阳,历史文化厚重,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和三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学院建有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汉水乐府,下设“汉水音乐研究”和“汉水流域音乐教育与发展研究”两个中心,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地方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省部级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两项,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如《襄阳谷城湖北越调考察》、《鄂北荆山民歌演唱技法之探讨》、《荆山〈扛神〉“信仰”描述及其“音声”分析》、《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扛神〉与“荆楚歌乐”之蠡探》等,出版了地方音乐文化系列专著,如《荆山杠神》、《荆山楚韵音声研究》、《荆山阳锣鼓》、《荆山阴锣鼓》以及《沮水巫音》等,参与创作大型原创先楚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其中由学院师生创编表演的歌舞《荆山楚源——鼓盆歌》获文化部“群星奖”,此外,学院还将襄阳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计划中,开设了《襄阳本土音乐赏析》、《鄂西北民间音乐》等课程,同时邀请襄阳市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为学生进行襄阳地方剧种的展演和讲座,实现了将地方音乐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虽然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地方特色凝练不够,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少,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没有形成核心研究团队等等,因此,音乐与舞蹈学院要想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一)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模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除了几本通用教材之外,绝大部分音乐院系都没有补充的地方音乐文化教材,这和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不重视和不作为息息相关。这一现状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育、社会音乐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这也导致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我国的民族音乐只有这么有限的几种。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前流行于农耕社会的民间音乐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这些得不到社会教育部门如地方高校重视的地方音乐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也使得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日趋缩小。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区,以历史的责任感和“抢救保护”的态度对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自身教学需要,将其融入各自的教学体系中,这将极大的丰富地方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二)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加以传承和开发。在教学方面,地方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将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作为课程素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同时,音乐院系可以把地方音乐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计划中,将课堂平台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科研方面,地方高校通过设立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把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纳入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申报、课题申报以及教师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还能够对地方音乐文化加以有效传承和保护,真正实现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以及特色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三)增强学生从事地方音乐文化实践的能力。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与地方各级文化馆站在人员关系和音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对顺利开展学生音乐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通过音乐院系组织的各种音乐文化实践活动如地方音乐采风、地方音乐见习,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等,能够亲身体验地方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地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从事地方音乐文化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对湖北省三所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可以得知地方高校在促进地方音乐文化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音乐院系通过科学研究、音乐创作、舞台表演以及校本课程等形式,对当地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使得这些地方音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将地方音乐元素用新的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搬上舞台,可以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传承更有效;同时,将地方音乐文化编写进教材,真正实现谢嘉幸教授所希望的“让所有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实现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和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田咏媛.师范院校开设地方音乐特色专业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姚三军.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9

一、文献梳理与分析

1.关于研究领域。根据此次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音乐教育心理是国内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领域,三分之一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乐与脑神经机制、音乐表演、音乐治疗及音乐审美等相关研究。这说明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2.关于研究问题。关于此次研讨会参会论文研究问题的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其中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音乐表演心理及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是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另外,关于音乐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10%,这表明部分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生力量,从而让学术梯队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化。3.关于研究方法。针对本届研讨会参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显示:运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32篇,占论文总数的63%;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实证性研究论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论文中,属于严格的哲学思辨论文很少,部分论文是从研究者个人教学感受出发进行阐述,其研究结果主观色彩较浓,缺乏信效度检验(见图2)。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层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比例为29%(见图3),这表明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数论文缺乏关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确说明。由此可见,研究者仍需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予以重视。

二、会议论文研究动态

本届研讨会论文主题主要聚焦以下五个方面,即转变研究方向、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应用型研究、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及追踪国际研究动态。1.转变研究方向在本届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变,从研究外界事物转变为对人自身的认识,特别是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例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员在其论文《负向情绪偏向音乐情绪诱发的神经机制对比》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为实验两种方法,对音乐中的负向情绪,即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虽同属于负向音乐情绪,但听者对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的偏好、感受、聆听意愿以及脑加工方式均存在差异。此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蒋存梅教授在题为《音乐训练对先天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能力的影响》的报告中,针对音乐训练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外显判断这一问题,对失歌症者进行每周两次、每次30-45分钟、共计9次的音乐训练。结果表明,短暂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这种提高既体现在行为水平,也体现在脑电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失歌症者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2.跨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中有多位学者提到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包括与医学、声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万诗慧在题为《音乐厅感知效应的声学参数研究》的论文中,从声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探究音乐厅的建筑结构布局,进而提出音乐厅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各项声学参数的最优阈值与音乐厅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声学参数测量的数据显现出来的。随后,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蒲道深和英国爱丁堡大学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论文《境外音乐治疗在痴呆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回顾》阐述了音乐治疗能够改善痴呆症患者的行为、情绪控制以及记忆唤醒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让患者的护理者受益。3.加强应用型研究一门学科的价值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应用层面。可喜的是本届会议的论文拓展了音乐心理学在应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李丰学者以《养老机构中的音乐活动构建及其音乐选择》为题,阐述了音乐活动作为养老机构中的重要活动,如何构建和开展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观察;进而从音乐活动的各个角度切入,尝试构建系统性的音乐活动;最后通过每次活动后老年人群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现,对音乐活动进行反复完善。首都师范大学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论文《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对400名2016级大一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实验。一个月后,研究者再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SDS量表测评。结果发现实验组整体分数下降了32%,而控制组由于邻近期末课业压力增加,SDS量表分数相比一个月前提升了10%。由此说明,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缓解学生心理亚健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4.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从音乐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传承中传承人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区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本届会议部分学者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乌日瀚在其论文《简析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所体现的民族积极心理品质》中,阐述了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及歌词当中普遍蕴含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并且当地人也具有此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待人处事的生活哲学观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韩忠岭学者在题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羌族文化传承课程化实施路径思考———兼评羌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羌族音乐文化正面临后继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韩忠玲学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理念的框架体系,将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植入学校课程,开展“课程实施校本化,教材内容本地化,教学过程本土化”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路径。5.追踪国际研究动态关注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研究动态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既能够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也能促进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论文《打通实验室到音乐教室之门———国内外音乐神经科学研究现状分析》中,阐述了音乐神经科学现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超扫描(Hyperscaning)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脑间同步互动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实情境的研究。这表明国内外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音乐活动等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与脑际认知。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李庆昱博士在《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文中,从音乐的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等五个方面对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音乐社会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与现实情景互动和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空间。另外,国外的音乐社会心理学也是近十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其研究内容的连续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

三、讨论与建议

表演形式论文范文篇10

声乐教育是有关声乐的知识、技巧、修养与审美趣味的传承过程,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发声技术、表演艺术与艺术欣赏。目前声乐教育中所传递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物理(声)学与生理学知识。虽然有的声乐教师曾在音乐师范系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但由于声乐专业出身的教师通常不懂心理学,而师范出身的教师单方面的心理知识运用又不同于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心理学毕竟不是声乐心理学,所以,声乐教育迄今缺乏专业心理学的支持。不比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已分别建立了支持专业教育的艺术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对声乐心理的重视不足与研究不够,使得当前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在义务教育、社区活动中,声乐教育都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重生理因素而忽视心理因素的倾向。这种倾向虽是声乐历史上形成的,在过去具有合理性,今天却已成为阻碍声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门槛。由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倡导研究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本文拟通过讨论声乐教育创新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及心理因素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证引入心理学对声乐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一、声乐教育创新方向的选择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它通过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来指导实践应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发展所促进的,并以冯特1879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纲要》为标志。心理学的诞生史告诉我们:在生理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必要发展心理科学。事实上,体育教育由以运动生理学为基础,进而引入运动心理学,以解决竞技决胜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运动员心理素质问题,便是明证。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虽然靠肌肉与器官完成,肌肉与器官功能的发挥却受到高级神经活动控制,而心理因素则会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一台复杂的机床,其工作部件的运动要受到传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制约,在机床工作部件精度趋近极限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与效率的途径就是引入数控装置或实施电脑控制。

心理学发展历史虽短,却被视为21世纪的领航学科。在美国,心理学会是仅次于物理学会的全国第二大学会,下设40多个分支学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应用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高度分化,即心理学向专门领域的渗透,已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当代许多专门领域的发展、创新活动,多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引入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作为其共同特征。

但目前,在音乐心理学中,声乐心理未与器乐心理明确区分。其实声乐以人声为“乐器”,作品中又通常有语词意义需予表现,本质上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而在艺术心理学中,又常将歌唱家与戏剧演员、话剧演员的艺术表演心理混为一谈,忽视了二者再创造活动的基本促进因素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首先以音乐,后者则首先以艺术语言为创造的基础。可以认为,声乐教育长期沿袭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与它没有紧跟时代进步、及时建立自己的专业心理学基础有一定关系。

19世纪中期以来心理科学的大发展,不但导致现代生理学诞生并将神经与肌肉活动关联的高级神经活动(即生理心理)确定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暴露了声乐教育将歌唱归结为生理学与音响学的偏颇,使声乐教育面临着创新的压力。

创新是在某个领域首次引入与应用新事物的活动。对于声乐教育领域,选择所要引入的新事物,是确定创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其选择原则首先是先进性。在声乐教育中引入最新的心理学成果和与现代生理学相关的心理知识,会有力地带动声乐教育全面创新。其次的选择原则是合理性。声乐教育原以音响物理与发声生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按学科递进发展规律,引入与应用现代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合理性。第三项选择原则是功效性,即能否提高声乐教育的功效。由于目前声乐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教学困境,常常不是物理、生理知识问题,而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引入心理学,不但有对症下药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艺术个性突出的未来歌唱家。

二、声乐教育重生理轻心理

的历史传统

中世纪,欧洲的歌咏活动被宗教所统治,不准群众集会时唱歌,也不准妇女演唱“圣咏”。这种封建礼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了唱好“圣咏”,教会举办了许多"唱诗班",这是早期的声乐学校,它在演唱技巧的探索、钻研和歌唱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但是,这种以童声合唱、假女高音和阉人歌手为主的“唱诗班”,虽然演唱的声音谐和甜美,却缺少雄浑的力度和自然的人声音色,无法展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抒情音乐剧),将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歌剧艺术形式的诞生对演唱技巧的重大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在“文艺复兴”思想指导下,需要突出歌剧人物形象化、性格化的特点,凸现了旧的演唱方法与新的表演风格间的矛盾,再用童声、虚弱的假声和阉人歌手的声音来表演歌剧角色已不再合适。于是,演唱方法的改革、探索,研究新唱法等工作,便历史地落在了佛罗伦萨艺术家、歌唱家的肩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艺术学派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能够表现歌唱多层次多变化的丰富色彩;能充分发挥共鸣效果,不仅加强了音量,而且也美化了音色;可以精确地控制和调整发音器官的协调动作,灵活自如地操纵人声乐器来表现高难度的复杂技巧,从而大大丰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声乐教学法,能够解决歌唱者发声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歌唱逐渐达到完美的程度;因为符合嗓音发声的自然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负荷,即使长时间演唱也不致因疲劳而受损伤,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声带的艺术寿命[3]。

在这个古意大利学派时代(音乐文献称之为纯粹经验主义时代),声乐教育主要靠模仿(“像我那样唱”)与教材。教材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写的专用的练习和练声曲。由于当时教师多为阉人,学员是儿童与阉人,二者歌喉状况相似,模仿非常容易。如此,直到18世纪,声乐教育仍广泛利用模仿和反复定型的教学法。

然而,模仿常会扼杀学生音乐创造的个性,并使学习过程沦为教练活动而消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到了现代,因师生的歌喉明显不同,模仿难度增大。而刻意模仿教师训练有素的歌喉,常会使学生邯郸学步,丧失了其歌喉的美好特色,却又因官能不同,学不成老练的歌喉。尤其当教师对自己歌唱过于自信而又无视师生歌喉条件差异时,其艺术示范与模仿要求,甚至会毁掉学生的歌喉与未来造化。

随着生理科学的发展,加西亚二世于1855年发明了喉头镜,使声乐教育由抽象神秘,转变为具体而科学,从而成为声乐机理教学法创始人。机理教学法是一个大的系统,其发展初期,属于声乐教育的“人声乐器打造”阶段。此期的机理教学法,要求教学者能洞悉气息、发声、共鸣、吐咬字的有关生理学、物理(声)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以求高效地解决相关发声技巧、技能及肌体协调性的问题。后来机理教学法伴随着生理学、声学等领域的进步,越来越完善,更进一步显示出它的科学、高效的特点。如今这种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法,已在声乐教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事实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它确实“代表了国际声乐教育的前沿”[4]。其表征就是声乐教师在发音器官结构、功能方面的知识超过了语言教师,音乐学院的嗓病研究治疗水平不亚于医院耳鼻喉科。

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传统的理论是不注意歌唱心理的,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育理论中最少有人研究的部分”[5]42。在国内,声乐研究的重心与主流,依然是植基于生理学与物理学的机理教学法。有人以《’97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8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9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0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一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2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四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5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等九篇论文中提供的数据为依据,指出近九年(1997—2005)来收集到的声乐论文中,对声乐技术的论述仍是以机理教学法研究为主要代表的。讨论声乐教育心理的文章难得一见,其内容也偏于一般教育心理而非声乐教育心理。三、心理学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贯串于教学、学习、练习、欣赏、修养与演唱等全部过程,可以说,歌唱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歌唱心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更广泛地说,从婴儿反射本能的哭喊到与歌唱家的艺术创作相联系的一切高级发声现象,都是永远受心理因素制约与决定的。这是因为在艺术歌唱中,歌唱者的发声技术与他们对自己声音特色的利用,都是实现创造意图的手段,都由其所演唱乐曲的艺术内容所决定。而声音艺术创造则是具有不同历史、民族文化背景的,具有性别、年龄与个性特点的歌唱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表现。典籍《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正是音乐发自内心又直接诉诸内心的特点,决定了音乐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为使命。其中声乐,由于以人声为“乐器”,“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直接表达,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6],所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器乐更为强烈与深刻。对听众来说,声乐的歌词、音乐,以及表现手段(声音)及发声方法,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引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即使他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也能受到感染,不像器乐有时会“对牛弹琴”。

换句话说,声音固然由身体发出,却是心理使然。正如斯宾诺莎说的,“人的身体除了为心灵所决定、所指导外,并不能建造任何寺院”[7]。艺术歌唱虽然通过发声器官进行,心理因素却起着统制的作用。

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不必顾虑细部的协调配合,使需要复杂协作的难以掌握的多块肌肉的复合运动,仅只从整体上养成习惯,便可掌握与自如运用。而原来的机理教学法,却强调声乐技术的掌握,须取决于学会有区别地用意志控制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活动的技能。事实上发声器官的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整体的,歌唱者并不能过细地控制每一块肌肉,有时甚至不能控制机能(例如打哈欠、喷嚏),而只能控制器官运动的节奏、强度、方向等。显然,烦琐地要求控制每块肌肉,很困难,即使做得到也会使神经高度紧张而影响歌唱效果,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反之,若从整体上揣摩唱出理想声音时的发声器官的状态,使这种随意运动得到定型,成为习惯,就可以掌握与自如运用技巧。这种基于心理调控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省去了徒劳的努力,又免除了不必要的紧张,具有显著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例如学习“有支点”发声(托气的发声)很难。学生如按机理教学法学,不是没保持住气,唱得无力出了喉音,就是咽肌紧张发声不自然。顾此失彼,总在两个极端间摆动,掌握不住要领。但如果让学生在钢琴伴奏下,保持吸气状态,在心里悄声地唱,就不难找到有支点唱的器官位置并养成运气习惯,从而掌握了技巧。在这里“内心歌唱”就是一种充分利用心理因素来摆脱细部牵扯而从整体上养成正确技能习惯的有效办法。歌唱大师大多重视内心歌唱,不但把内心歌唱能力与掌握歌唱技能相关联,而且用于能动地想象和监督自己的歌唱表演。目前许多乐器如钢琴教学中,也已要求边演奏边“唱出来”,其实已运用了心理的整体统制作用,是有道理的。

声乐教育当然要教声乐技术,但脱离音乐内容的训练,无助于歌唱,又使嗓子易累,技术练习单调死板易厌。若在声乐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作用,例如借助音乐的艺术内容,养成运用整体技能的习惯,就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技术与声乐艺术同步提高。其做法是将学员对目标技术的注意,转移到对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的注意,等到运用技术的习惯养成后,再转回目标技术上使之熟练。声乐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唱他喜欢的作品时,爱屋及乌,使他对技术有了亲近感,其技术进步很快。这是其感情投入与热情等因素,帮他挖掘、开发了技术上的潜能。因而在教学中,可通过选择学生喜爱的曲目来助其掌握技术,再让他将已掌握的技术转用于他不甚喜爱但应学习作品的成功演唱。这是明智的教学思路。反之,强令学生唱不喜爱的曲目,会使他因厌恶、逆反心理而对技术学习产生冷漠、疏远、畏惧感,导致情绪低落、教学失败甚至歌喉累伤。

四、声乐教学应关注心理因素

作用的研究

声乐教学法创新与声乐心理学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和巨大努力,将有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作为声学教学研究课题,应是很好的起步与切入点,可以积累知识与经验。国内声乐界在新世纪之初,已有若干文章,对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展开了探讨。只要在研究中再进一步结合声乐专业教学,就有可能促进教学创新。例如有人提出歌唱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应随时调整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动作,而核心问题是心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家对自己的心理调节与控制[8]。又有人指出浮躁、虚荣、自卑、紧张等不良心理会影响演唱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演唱与教学的体会,对气质等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以下自己直觉的认识,以供参考。

气质在歌唱专业中作用巨大,歌唱者的嗓音与发声特点同其心理感情密切相连,对其艺术创造倾向与风格和职业成就,影响巨大。猫王能风靡全球,留给人们深切的记忆与怀念,与其独特气质不无关系,气质影响着其声乐技术的方向、水平,更影响其表演成就。巴甫洛夫曾断言气质可在生活教养下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改变将很困难。所以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陶冶学生的创造气质,另一方面或许应更多地致力于发掘气质好的苗子。

法国音乐家孔巴里约称“音乐是用声音进行的、没有概念的思维的艺术”,说明思维对于感受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思维中的想象,在声乐教育中就是内心歌唱,是学习歌唱技术的捷径。俄国声乐教育家杰柳仁斯基曾强调说,(学声乐)需要用脑子而不是用嗓子,因为当嗓子疲劳时,学习仍应继续。学生如果善于拟定演唱计划,想象自己的演唱,就能在嗓子疲劳时继续做到内心里的学习[5]62。

主动性是克服技术难关和做好艺术演唱的重要心理品质。主动性所导致的顽强、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尝试,包括将“感情移入”到音乐作品、形象中去,是演唱成功的前提。

记忆在声乐技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有很大作用。声乐教育中有两类重要记忆。一类是与嗓音的发声官能技术相联系的基本感觉记忆,另一类是把艺术创造的因素与技术因素相统一的艺术表演的记忆。记忆可以积累而形成教养,还可以通过提炼成为直觉与灵感的资料。而教养对于音乐理解与欣赏,直觉与灵感对于艺术创造,均关系重大。记忆可以分为学习、保持与记忆三个阶段,其中记忆阶段又可分为回忆与再认。因此对资料的学习和对作品的音乐分析,会通过保持而影响到技术的掌握和节目的表演。记忆中的回忆,有助于迅速重新学会被遗忘的技术与音乐。再认因不像回忆那样必须发现其客体,而具有便于转移的特征。在声乐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新乐曲中再认曾经学到过的技术与音乐成分,来帮助他迅速掌握新乐曲与新的技术。

注意力涉及歌唱者音乐观念与音乐感等声乐基本因素的养成。教师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和学生发展阶段有关。就学声乐技术而言,学生应首先集中注意于,教师提示他的发声器官活动方面,其次集中于发声官能的控制方面。而在表演时,则应妥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对声乐艺术的专注,应是声乐工作者的职业态度,也是希望在声乐表演与教学上取得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